羊疥癣病的临床症状、鉴别诊断与防治方法

感谢阅读《羊疥癣病的临床症状、鉴别诊断与防治方法》内容,养殖网yz023.com养羊致富频道小编在本频道收罗多篇优质内容供您阅读参考!我们也准备了优质的专题供您参考:土鸡的防治与饲养

1病因分析

该病是由于羊体表皮肤寄生有疥癣虫而引起,虫体呈近圆形,长度在0.2~0.5mm,具有半圆形的口器,且非常短。足短且粗,雄虫通常是第一、二、四对足存在带柄吸盘,雌虫通常是第一、二对足存在。疥癣虫能够在湿润环境中存活较久时间,但在干燥环境中相对较快死亡。另外,虫体在温暖地方的繁殖速度要比寒冷地方快。该病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传染,主要是接触病羊,如与病羊混群放牧、饲喂、交配时,都促使病羊体表寄生的虫体直接爬到健康羊只身上。

2.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病羊由于虫体寄生,导致神经末梢受到多种因素刺激,从而引起瘙痒,开始在栏舍、围栏、栏杆以及树杆等处不断摩擦,此时能够在其口角、嘴唇、鼻面、耳根、眼圈部以及背部等处的皮肤上看到少量的丘疹、结节点,表面为灰白色,呈黄豆粒大小。

发病中期:该病经过2星期,病羊依旧表现出瘙痒,还会在圈舍、栏杆以及树杆等处不断摩擦,部分还会彼此相互用身体进行摩擦。另外,羊只口角、嘴唇、鼻面、耳根、眼圈部以及背部等处皮肤的丘疹、结节点开始蔓延到颈部、腹部、背部以及四肢,并不断增大形成块状、片状,部分还会形成水疱、脓疱,有淡浅黄色液体伸出;部分会形成结痂,导致皮肤明显增厚,甚至出现龟裂,局部被毛发生脱落;部分体质消瘦。

发病后期:该病经过4~6星期,病羊体表症状继续加重,大多数颈侧部、肩部以及背部等处的被毛发生脱落,皮肤变得粗糙,存在灰白色痂皮,症状严重时会导致全身基本完全裸露(除腹部外),且皮肤发生出血、龟裂,走动困难,每天不停搔痒,体质瘦弱,弓背,无力走动,少数会烦燥不安,无法正常采食和休息,机体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

3鉴别诊断

湿疹:病羊患有湿疹时,不会引起剧烈痒感,不会受到温度与环境变化的影响,且不具有传染性,经过实验室检查也不会在皮屑内发现虫体。

秃毛癣:病羊患有脱毛癣时,病变处呈椭圆形或者圆形,分界清晰,且上面有浅黄色干痂覆盖,但容易发生脱落,没有明显痒感。对毛根或者皮屑使用10%氢氧化钾溶液进行处理后镜检,能够发现癣菌的菌丝或者孢子。

虱和毛虱:羊的虱和毛虱引起的症状有时类似于疥癣病,但皮肤会发生轻度炎症、落屑以及痂皮,在病料中容易发现虱或毛虱卵,但不会发现疥癣虫。

4防治方法

局部处理:病羊患部存在的杂物使用肥皂水清洗干净,且干后再涂擦适量的0.5%螨净溶液,也可取250g苦参、60g花椒、9g地肤子,加水煎煮后水后在患处用药汁擦洗。一般来说,病羊数量较少,且病变面积较小,尤其是寒冷季节,可采取涂擦药物的方式进行治疗,注意每次涂药面积控制在体表的1/3以内,且涂药前必须进行剪毛去痂。

注射或者口服疗法:羊只可使用阿维菌素、伊维菌素等西药用于防控和治疗该病,且都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羊只每次按每千克体重口服或者皮下注射的用量为0.2mg,治疗效果良好。

涂擦或喷淋药物:当病羊数量较少且患部面积较小时适宜采取该方法,且一年四季都能够使用。病羊可使用溴氰菊酯(倍特),按1000L清水中添加30g药物,充分混合后进行喷淋。也可使用双甲咪,配制成0.025%~0.05%的溶液,进行喷雾或者喷洒。还可使用皮炎合剂(由lOOmL甲硝唑、SmL利多卡因、3g林可霉素、40万IU庆大霉素、25mg地塞米松组成),用于涂擦。选择以上任何一种药物用于治疗,每天1次,连续使用3~5天,1个疗程为3天,经过7天和14天分别重复进行1个疗程。

及时药浴:药浴是治疗病羊最简单的方式,可选择使用0.1%~0.5%的敌杀死或者0.05%的辛硫磷乳油水溶液,也可取lkg20%双甲咪乳油进行500~600倍稀释,也能够有效杀灭疥螨,避免发生该病。羊只进入药浴池后,丁作人员要对体表毛密处进行扒抓,促使药液能够浸渗到根处,防止存在药浴盲点,一般要对头部至少进行5次按压。药浴过程中,工作人员要确保每只羊在药液内进行3~5min,从而保证药浴效果。药浴要选择在晴朗无风天气进行,且药液最好现配现用,并控制温度在20~35℃范围内。如果在药浴过程中,药液深度较小时,要及时添加适量水,并根据补水量和规定的浓度补加相应的药量。一般羊群进行2次药浴,每次间隔7~10天。

加强卫生消毒:保持环境卫生良好,尽可能定期对棚圈、周围环境以及饲养用具进行消毒,防止滋生疥癣虫。羊舍必须选择建设在干燥、避风、向阳的地方,高度控制在1.Sm左右,确保每只羊占地面积为0.8~1.2mz,圈舍注意保持冬暖夏凉,通风良好。羊舍经常清扫,保持地面干净。大小羊只要采取分圈饲养,便于管理育肥。

编辑推荐

羊疥癣病的临床症状 羊疥癣病的实验室检查及防治措施


羊疥癣病,是由疥螨和痒螨寄生在体表而引起的慢性寄生性皮肤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往往在短期内引起羊群严重感染,危害十分严重。该病主要发生在冬季和秋末、春初。该病以病羊剧痒、脱毛和消瘦为主要特征,能够在短时间内感染全群,不但影响羊皮质量和羊毛产量,而且危害机体功能,致使病羊长期贫血和消瘦,最终导致死亡,给养羊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疥癣病的临床症状羊疥癣病的实验室检查及防治措施。

1、流行特点

任何品种、年龄的羊都对羊疥癣病具有易感性,该病发生主要与机体的营养条件和健康状况紧密相关。通常情况下,幼龄羊与瘦弱羊比较容易感染,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当羊舍(场)卫生条件差、羊舍阴暗潮湿、通风不良、羊群饲养密度过大以及饲养管理不当时,容易诱发该病。这是由于以上条件有利于虫体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容易诱发该病。该病能够经由直接接触或者间接接触进行传播,其中前者是指健康羊只直接接触病羊而发生感染,后者主要是指健康羊只在潮湿低洼处放牧、接触羊只交易市场以及污染有虫体的饲养用具,饮水等,还能够经由饲养人员的手、衣服以及某些野生动物等传播。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即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通常在气候寒冷冬季和初春时节相对比较容易发生,且往往呈地方性流行。

2、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由于病羊寄生虫体的小刺、刚毛及其分泌的毒素会对神经末梢产生不良刺激,从而导致严重瘙痒,使其在栏杆、圈墙等处不断摩擦。在阴雨天气、通风较差的圈舍、夜间以及随着症状的加重,会导致瘙痒更加剧烈,接着在皮肤上出现丘疹、水疱、结节,甚至出现脓疮,之后会逐渐形成痂皮,并发生龟裂。病羊由于持续摩擦或者啃咬患部而导致烦躁不安,使其无法正常休息和采食,机体逐渐消瘦,最终会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

3、实验室检查

为确诊该病,需要刮取病羊皮肤组织查找虫体,即取一凸刃小刀进行火焰消毒,接着涂抹适量的50%甘油水溶液,在皮肤的健康处与病变处的交界处刮取皮屑,直到皮肤发生轻微出血才可停止。然后将刮取的皮屑放在10%氢氧化钠或者氢氧化钾溶液中加热煮沸,在皮屑基本上都发生溶解后,通过沉淀取沉渣进行镜检。如果羊场条件不允许采取以上方法检测,也可将刮取物放在平皿内,然后将其放在黑色背景上,使用放大镜对其进行仔细检查,观察其中是否有虫体在皮屑中爬动。

4、防治措施

涂药疗法。当少数羊发病,且皮肤病变面积较少时,适宜采取该病进行治疗,且一年四季都能够使用。治疗时,先剪去病变处的被毛,接着使用温度适宜的2%来苏儿或者肥皂水进行彻底刷洗,以剥离痂皮,之后再使用清水将其冲洗干净,在第2天使用温水进行清洗,然后才可涂抹适量药物,一般选择使用带柄的毛刷蘸取药液后洗擦患部。涂药时,先涂健康部位,再涂病变部位,症状严重时可经过1周再涂抹1次,治疗效果明显。需要注意的是,涂药不能够一次性全部进行,而是要分成多次,且每次涂药面积要控制在体表面积的1/3以内。治疗该病通常选择使用5%敌百虫溶液,即取5份来苏儿,添加在100份温水中,再添加5份敌百虫,混合均匀即可;双甲脒溶液,按每吨水添加4000mL12.5%双甲脒乳油,混合均匀配制成乳油水溶液;蝇毒磷,可使用16%的乳油按照一定比例配制成水溶液,其中成羊适宜使用0.05%-0.08%浓度,羔羊适宜使用0.03%-0.04%浓度;克辽林擦剂,即取1份克辽林、1份软肥皂、8份酒精,混合均匀即可。

药浴疗法。当较多羊发病,且温度较高的季节,适宜使用该法治疗。药浴前,羊群要供给足够的淡盐水,避免其在药浴时由于口渴而饮用药液,防止发生中毒。药浴过程中,要根据用量及时补充药液。需要注意的是,普遍使用的杀虫药,无法杀灭疥癣虫卵,需要连续进行2-3次药浴才可,每次要间隔1周,以确保防控效果较好。药浴常选择使用溴氰菊酯水乳剂、螨净、辛硫磷乳液等,最好交替使用,防止产生耐药性。药浴一般选择在小尾寒羊、绵羊剪毛后的1周进行,且药浴温度适宜控制在36-38℃。

注射疗法。该方法具有方便、快速以及彻底治疗的优点,治疗效果比涂药疗法和药浴疗法都好。一般选择使用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但实际用量必须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确定。阿维菌素(虫克星),病羊按体重皮下注射0.2mg/kg1次;或者含有1%阿维菌素的注射液,按体重每50kg注射1mL,经过7-10天再使用1次。伊维菌素,按体重皮下注射0.2mg/kg1次;或者含有1%伊维菌素的注射液,按体重每50妇注射1mL,经过7-10天再使用1次。

定期驱虫。羊群每年要进行1次杀螨药浴,一般选择在每年的9月份中旬到10月份中旬进行,要求全部羊在该期间都经过药浴。每只羊进行药浴前必须饮用充足的水,且药液温度适宜保持在36-38℃,确保羊在药液中停留至少1min,尤其是要将头部浸入药液中,将羊体螨虫完全杀死。羊群在药浴的同时,要全面清扫羊舍,清除的羊粪以及垫料等其他污物要运送到统一地点采取堆积发酵处理。

该病是由疥螨和痒螨寄生在体表而引起的慢性寄生性皮肤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往往在短期内引起羊群严重感染,危害十分严重。该病主要发生在冬季和秋末、春初。发病时,疥癣病一般始发于皮肤柔软且毛短的部位。如嘴唇、口角、鼻面、眼圈及耳根部,逐渐向周围扩散,因主要病变发生头部象似皮肤上洒上一层石灰,老百性称之“石灰头”。发病后,患部被毛脱落,病羊不停啃咬和摩擦患部,烦躁不安,影响正常采食和休息,羊只日渐消瘦。预防措施:每年定期对羊进行药浴,加强检查工作,对发病羊应隔离检查,确实治好后再放入群体内。还要保持圈内卫生,经常用药品进行消毒。治疗上有这样几种方法,一是注射和口服伊维菌素,此药不仅对疥癣病而且对其了的线虫病均有效果,应用时,剂量按每千克体重50—100微克。二是涂药疗法,适于病羊数量少,患部面积少的情况,可在任何季节,但每次涂药面积不得超过体表的1/3。选用药物克辽林、敌百虫等。三是药浴适用于病羊较多但气候温暖的季节,可选用0.5—1%敌百虫溶液,0.05%蝇毒磷乳剂水溶液或0.05%辛硫磷乳油水溶液。

羊疥癣病
羊疥癣病是由各种螨(俗称疥癣虫)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皮肤病,病原有3种,即:疥螨、痒螨和足螨,其中以疥螨流行最广,危害最严重。
一、发病特点
⒈病羊初期多在无毛或稀毛处的皮肤发病,后期可波及全身。表现为奇痒、皮肤炎、脱毛、消瘦。
2。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因气候和光照强度不同,寒冷潮湿的冬春季节多发且可呈现流行;而炎热干燥的夏秋季节则个别散发,大多羊只为隐性感染的带虫者,成为冬春发病的隐患。
3。该病为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皮肤病,防治措施不当,会造成地方性流行,且危害性极大,表现在羊只因奇痒搔蹭引起食欲减退;而脱毛皮肤的损坏不能抵御外邪,虫体侵入还会带入大量致病菌进入机体。
二、防治措施
1。预防措施
①1年两次预防性投药时间分别是在每年的6月中旬~7月中旬和12月份进行。要求做到全群投药,只只不漏,且驱虫药物首选阿维或伊维菌素制剂等高效广谱药。
②1年1次杀螨药浴每年的9月中旬~10月中旬1个月内实施完成。要求每只羊在药浴前饮足水,药液温度保持在36~38℃,羊只必须保证在药液中停留1分钟以上,且要
兔螨病
兔螨病
把羊头按入药液中,以达到彻底杀死羊体螨虫的目的。
③1年3次环境灭螨第1次6月中旬~7月上旬;第2次9月下旬~10月中旬;第3次在12月中旬前后进行。清理并发酵圈舍的羊粪,在圈舍喷洒杀螨药液以杀灭残存的虫体。
2。治疗方法
①隔离将发病羊只分出大群关小圈治疗,以免再造成大量羊感染。
②药物治疗注射治疗:采用阿维或伊维菌素注射液皮下注射,剂量按每千克体重300毫克使用,每次注后7~10日再补注1次,以杀灭第1次注射时是虫卵而经7日已成熟的螨虫。配合疗法:在注射治疗的同时,采用局部涂抹除癞灵或5%敌百虫溶液,以加强疗效。
3。监测与预测
在预防和治疗双管齐下的情况下,每年再采用临床检查,定点、定群跟踪记录,特别是冬春季节要每15天检查1次;屠宰场、活畜交易市场必须坚持每只羊都要检查,发现病羊及时隔离治疗。

羊布鲁氏菌病的临床症状 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统。羊感染后,以母羊发生流产和公羊发生睾丸炎为特征。该病分布很广,不仅感染各种家畜,而且易传染给人。据报道有60多种动物能感染此病。全世界广泛传染此病,对人类的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危害很大。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布鲁氏菌病的临床症状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1、病原

布鲁氏菌是革兰氏阴性需氧菌,无芽孢,无荚膜,呈球杆状。组织涂片或渗出液中常集结成团,且可见于细胞内。布鲁氏菌在土壤、水中和皮毛上能存活几个月,一般消毒药能很快将其杀死,如1%来苏尔、2%福尔马林或5%生石灰乳15min就可将其杀死。

2、流行病学

布鲁氏菌病的传染源是病畜及带菌者,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也有实验证明,如果皮肤有创伤,更易为病原菌侵入,也可经配种感染。母羊较公羊易感性高,性成熟后对该病极为易感。羊群一旦感染此病,主要表现为孕羊流产,开始仅为少数,以后逐渐增多,严重时可达半数以上。

3、临床症状

多数病例为阴性感染,常不表现症状,首先被注意到的症状也是流产,但不是必有的症状。流产前,食欲减退,口渴,萎顿,阴道流出黄色黏液等。流产多发生在妊娠后第3~4个月,有时患病羊发生关节炎和滑液囊炎而致跛行,公羊发生睾丸炎,少部分病羊发生乳房炎和支气管炎。

4、病例变化

剖检常见病变是胎衣呈黄色胶胨样浸润,有些部位覆盖有纤维蛋白絮片和脓液,有的增厚并有出血点。流产胎儿主要为败血症病变,皮下呈出血性浆液性浸润,脐带常呈浆液性浸润,淋巴结、脾脏和肝脏有不同程度的肿胀,有的散有炎性坏死灶。公羊得病时,可发生化脓性坏死性睾丸炎,睾丸肿大,后期睾丸萎缩。

5、诊断要点

由于发生流产的病因很多,而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均无明显的特征,同时隐形感染较多,因此确诊要依靠实验诊断。分离培养鉴定是诊断布鲁氏菌病最可靠的方法,只要从病羊体内或排出物中发现病原体即可确诊。近年来,实验室通过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等来检验该病。

6、防治措施

该病无治疗价值,一般不予治疗。应当着重体现“预防为主”的原则。

6.1在未感染畜群中,控制该病传入的办法

提高畜群抵抗力,保护健康羊群,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羊的抵抗力。引进种畜或补充畜群时,应严格执行检疫,需将家畜隔离饲养2个月,同时进行布鲁氏菌病的检查,全群两次免疫生物学检查阴性者,才可以与原有家畜接触;疫苗接种是控制该病的有效措施,所以清净的畜群必须定期免疫接种,每年2次,春秋两季用布鲁氏菌猪型2号弱毒苗(简称S2苗)或羊型5号弱毒苗(简称M5苗)进行免疫接种。还应定期检疫,每年2次,一经发现,立即淘汰。

羊群发病后的防治措施是:用试管凝集或平板凝集反应进行羊群检疫,发现呈阳性和可疑反应的羊均应及时隔离,以淘汰屠宰为宜。必须对污染的用具和场所用10%~20%石灰乳、2%氢氧化钠溶液、5%克辽林等进行彻底消毒,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和产道分泌物应深埋。

6.2在疑似畜群中,控制该病的办法

通过监测确定阳性动物:按照农业部“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对待检血清进行初筛,以ELISA试验进行复核。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呈阳性,确定为疑似阳性;疑似阳性经ELISA试验复核呈阳性,确定为阳性;有确定阳性个体的群体确定为阳性群体。

阳性动物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确定阳性动物须采用不放血方法扑杀。监测阳性率大于或等于40%的养殖场,全群扑杀;监测阳性率在10%~40%的养殖场,扑杀阳性家畜及与阳性家畜密切接触的同圈(栏)家畜;监测阳性率小于10%的养殖场,扑杀阳性家畜。阳性病畜、高危家畜及其流产胎儿、胎衣、排泄物、乳、肉、乳肉制品等按照《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16548-2006)进行焚毁和深埋。做好相关记录、报告、扑杀登记备案等。

消毒灭源净化环境:对病畜圈舍环境、集中放牧区域、污染的场地进行消毒。集中放牧区域夏季可通过阳光或者常用消毒药杀菌;饲养场的金属设施、设备可采取火焰、熏蒸等方式消毒,流产的胎儿、排泄物和羊水污染的圈舍、场地、车辆等,可选用10%~20%石灰乳或10%~20%漂白粉不带群消毒;带群消毒可采用适当浓度的过氧乙酸、百毒杀、新洁尔灭等;饲料、垫料等可采取深埋发酵处理或焚烧处理;粪便消毒可采取堆积密封发酵方式处理。阳性养殖场每天消毒2次,直到养殖场全群监测阴性180天后转入常规消毒。

羊布鲁氏菌病的病原
布鲁氏菌是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分类上属于布鲁氏菌属,为非抗酸性,无芽孢,无荚膜,无鞭毛,呈球杆状。组织涂片或渗出液中常集结成团,且可见于细胞内,培养物中多单个排列。布鲁氏菌在皮肤里能生存45~60天,土壤中存活40天,乳中存活数周。对热抵抗力弱,一般消毒药能很快将其杀死。
流行特点
本病常呈地方流行,发病无季节性,但以春夏季发病几率较高。新疫区常表现大量母羊流产,老疫区流产比例较少。病菌存在于流产胎儿、胎衣、羊水、流产母羊阴道分泌物及公羊的精液中。母羊较公羊易感性高,性成熟后对本病极为易感。消化道是主要感染途径,也可经配种感染。羊群一旦感染此病,首先表现孕羊流产,开始仅为少数,以后逐渐增多,严重时可达半数以上,多数病羊流产1次。
诊断要点
由于发生流产的病因很多,而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均无明显的特征,同时隐性感染较多。因此,确诊要依靠实验室诊断。
1.临床症状多数病例为隐性感染,无明显症状。怀孕羊发生流产是该病的主要症状,多发生在怀孕后的3~4个月。流产后多伴有胎衣不下或子宫内膜炎,且屡配不孕,不论流产早晚,都容易从胎盘及胎儿中分离到布鲁氏菌,但病母羊一生中很少出现第二次流产。有时患病羊发生关节炎和滑液囊炎而致跛行,少数病羊发生角膜炎和支气管炎。
2.病理变化剖检常见胎衣部分或全部呈黄色胶样浸润,其中有部分覆有纤维蛋白和脓液,胎衣增厚,并有出血点。流产胎儿主要为败血症病变,浆膜与黏膜有出血点与出血斑,皮下和肌肉间发生浆液性浸润,脾脏和淋巴结肿大,肝脏中出现坏死灶。公羊发生该病时,可发生化脓性坏死性睾丸炎和副睾炎,睾丸肿大,后期睾丸萎缩,失去配种能力,关节肿胀和不育。
3.实验室诊断主要根据病原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和变态反应检查情况作出诊断。
防治措施
1.治疗该病无治疗价值,一般不予治疗。但对价格昂贵的种羊,可在隔离条件下,用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阴道和子宫,必要时用磺胺和抗生素治疗。
2.预防预防措施如下。
(1)最好进行自繁自养,不从疫区引进羊。引进羊时必须严格检疫。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查,对阳性羊捕杀淘汰。
(2)疫区定期进行预防接种。
①用布鲁氏菌猪型Ⅱ号菌苗皮下或肌肉注射,每只山羊剂量25亿菌,绵羊50亿菌。处理后的免疫期均为3年。
②将布鲁氏菌猪型Ⅱ号菌苗拌入饲料中饲喂,绵羊每只用量100亿活菌。在喂药前后数天内应停止使用含抗生素添加剂的饲料、发酵饲料或热饲料。
③将山羊或绵羊赶入室内并关闭门窗,按每只羊用布鲁氏菌猪型Ⅱ号菌苗20~50亿活菌用水稀释后喷雾,然后保持羊只在室内20~30分钟(孕羊不能用此法)。
④用布鲁氏菌羊型Ⅴ号菌苗,每只羊皮下接种10亿个菌,室内喷雾25亿个菌,饮用或灌服250亿个菌。每只羊用羊型Ⅴ号苗皮下注射10亿个菌,室内气雾50亿个菌/立方米。或每只羊用猪型Ⅱ号苗口服100亿个菌,皮下或肌肉注射25亿个菌。
(3)发病后的防治措施。用试管凝集反应或平板凝集反应进行羊群检疫,发现呈阳性和可疑反应的羊均应及时隔离,以淘汰屠宰为宜,严禁与假定健康羊接触。
(4)必须对污染的用具和场所进行彻底消毒。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和产道分泌物应深埋。凝集反应阴性羊用布鲁氏菌猪型Ⅱ号弱毒苗或羊型Ⅴ号弱毒苗进行免疫接种。


羊无形体病的临床症状 羊无形体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无形体病旧称边虫病,是由无形体(又称乏质体、无浆体)引起的反刍动物以高热、贫血、黄疸和渐进性消瘦为特征的传染病。无浆体病是反刍动物容易发生的一种细胞内寄生虫,主要是幼龄家畜比较容易感染,这是由于其免疫系统没有发育成熟,而成年家畜通常呈隐性感染,携带虫体。尽管该病具有较低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但会严重影响羔羊,会导致其生长发育较差,繁殖性能下降,或者发生死亡,严重影响经济效益,应加以防治。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无形体病的临床症状羊无形体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1、流行病学

该病一般是反刍动物感染,如羊、牛、鹿等,主要传染源是病畜以及带菌者。蜱是该病的主要传染媒介,即经由成虫蜱进行间歇性吸血而不断传播。另外,多种吸血昆虫及蚊子、厩蝇、牛虻等也能够传播该病。在自然感染情况下,通常是大于2岁的羊发生该病,而羔羊基本不会发病。该病一般在每年9月份开始发生,在10月份达到发病高峰,一直能够持续到第二年的3月份。羊群在10-12月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达到最高,部分羊群的发病率能够达到40%-50%,而发病严重的羊群中死亡率能够达到17%左右。

2、临床症状

该病具有34-36天的潜伏期,发病后病羊表现出体温升高.可达到39-41℃,呈现无规则热,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排粪正常或者发生便秘,有时还会发生下痢,排出金黄色粪便。眼睑、两颊、咽喉以及颈部发生水肿,体表淋巴结轻微肿大,有时会伴有瘤胃臌胀,全身肌肉震颤。可视黏膜、体表皮肤、乳房苍白,尤其是眼结膜呈瓷白色,且发生轻度黄疸,接着眼结膜变得苍白,发生黄染,不停流泪,同时流出鼻液,往往独自离群呆立或者卧于地上,机体日渐消瘦。症状严重时,病羊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病羊单一感染该病,具有较低的死亡率,但如果出现继发感染或者混合感染就会导致死亡率升高。有些羊感染该病通常呈隐性经过,即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只是作为虫体宿主,但如果受到严重应激就能够出现暴发。

3、剖检变化

对病死羊进行剖检,主要病变是机体消瘦,血液稀薄如水,且由于贫血导致组织苍白、黄疸,脾脏发生肿大。如果病羊在急性期死亡,机体不存在明显消瘦的现象,当病程持续时间较长,才可见尸体消瘦,可视黏膜苍白,会阴部、乳房往往会呈明显的黄色,阴道黏膜发生斑点状或者丝状出血,皮下组织存在胶样黄色浸润。肩前、领下以及乳房淋巴结发生明显肿大,切面多汁湿润,存在斑点状出血。心脏发生肿大,心肌色淡且质地变软;心包积液,冠状沟和心内外膜存在斑点状出血。脾脏也发生肿大,可达到正常大小的3-4倍,被膜下出现散在的点状出血,实质软化,切面存在暗红色颗粒状。肺脏形成淤血,发生水肿,存在鲜红色或者紫红色斑点,少数会发生气肿。肝脏呈黄褐色或者红褐色,明显肿大。胆囊有所肿大,含有暗绿色的浓稠胆汁。肾脏通常呈褐色,也发生肿大,且被膜容易被剥离。膀胱存在积尿,但尿液颜色正常。第四胃发生出血性炎症病变,大小肠黏膜发生炎症,散在斑点状出血。

4、实验室诊断

活病羊在颈静脉采血制成血液涂片,死亡病羊采集心血或脾脏、肝脏制成涂片或者印片,自然干燥后使用甲醇固定,在使用姬姆萨氏或者瑞氏染液进行常规染色,干燥后即可用于镜检。使用油镜观察,能够看到大量红细胞内都存在1-9个数量不同的无形体。无形体通常在红细胞的边缘分布,也有个别在红细胞的中央分布;红细胞内的无形体往往呈散布,但也有几个会相互聚集,重新排列成新月状,分布在红细胞的一侧。红细胞感染无形体后体积有所增大,直径能够达到5.25-6.25μm,而正常只有5.0μm,且形态发生改变,呈椭圆状的圆饼状,且中央不存在凹陷。

5、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病羊可静脉注射由2000mL5%葡萄糖生理盐水、250万-400万IU四环素注射液组成的混合液,每天1次。病羊还可肌肉注射强力霉素、土霉素、维生素Bl。或者口服硫酸亚铁丸进行治疗,如按体重肌肉注射12mgjkg土霉素粉针剂,每天1次,连续使用7天;或者按体重使用3mgjkg强力霉素,添加适量5%葡萄糖注射液溶解配制成o.1%浓度的混合药液后进行缓慢静脉注射,每天1次。病羊还可按体重皮下注射2mgjkg阿卡普林,间隔1天1次,连续使用2次;或者按体重注射2mgjkg咪唑苯脲,间隔1天1次。使用以上药物治疗都在临床上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加强饲养管理。羊群要加强日常饲养管理,饲喂配合饲料,确保营养成分全面,并注意各种营养物质比例合理,避免发生不良应激,增强机体抵抗。羊舍等环境要加强卫生管理,且在吸血昆虫频繁活动的夏季,可每周对环境喷洒1次杀虫剂,或者按体重给羊皮下注射o.3mgjkg伊维菌素。在每年的3-10月要定期彻底杀灭羊体外寄生虫,防止成蜱叮咬而传播疾病。主要是防止通过饲草和用具携带蜱虫进入圈舍,且地面、墙体或者羊体可喷洒适量的1.O%乐果、O.l%温辛硫磷乳剂或者2%敌百虫(邻氨基苯甲酸)等,也能够有效灭蜱。同时,还要对排泄物、分泌物、血液及其污染物进行消毒处理。

两性羊的临床症状 两性羊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羊两性畸形又称雌雄同体。其特征是在同一羊体上同时具有公母两性的生殖器官。扩大而言,如果生殖器官的形成不完全,难以确定其性别时,即称为两性畸形。两性畸形在山羊发生较多,绵羊很少见。通常是近亲繁殖造成的,应及时发现和淘汰两性羊,以免造成饲养管理上的浪费,带来了不应有的经济损失。为促进养羊业的持续健康稳步发展,对两性羊的病因及临床症状、剖检进行介绍,明确诊断方法,并提出防治方法,供广大养羊户参考。

两性羊有真假之分。真两性羊是同一个体具有2种性腺(睾丸和卵巢,或包含睾丸和卵巢组织的两性腺体);假两性羊是指在同一个体内只有性腺(睾丸或卵巢),但生殖器官的其他部分为两性形式,通常假两性羊比较常见。

1、发病原因

两性羊具有遗传性,是由隐性基因决定的,通常是近亲繁殖造成的,大羊群中,两性羊往往只出现于某一特定羊只所产的后代中。羊只在繁殖力方面的差异,同遗传关系最密切。两性羊的发生根据表现形式不同,可将其分为染色体两性羊、性腺两性羊及表型两性羊3类。

2、临床症状

两性羊的表现是各式各样的,有的只限于外生殖器官,有的只限于内生殖器官,也有内外生殖器官同时发生的。

2.1外部检查

外阴部为母羊,但阴蒂特别发达,阴蒂长度可达2~3厘米,比正常阴蒂粗到1倍以上,这种现象最为常见。没有阴门,腹下也没有阴茎,只见在2个睾丸之间有裂缝,缝中露出个极小的阴茎,尿液即由此排出。此裂缝又似母羊的阴道,其中的畸形阴茎相当于扩大的阴蒂。外生殖器官为阴茎,但长度仅有1厘米左右,垂直位于耻骨联合的下方。包皮孔距离脐部很远,恰在睾丸的稍前方。阴唇下部隆起膨大,黏膜向外翻开。阴蒂左上方有球状隆起。

2.2日常行为

两性羊在幼小时没有异常,但当长大时即有特殊表现,例如,外形是母羊的,达到半岁左右时外形变为公羊,头大、颈粗,喜欢爬跨母羊;没有发情表现。两性羊一般都不能繁殖,但也有个别能生育的。

3、剖检变化

根据真假两性羊的不同,而剖检所见也有差异。

3.1真两性羊

在体内,一侧或两侧同时有睾丸和卵巢。在体内,一侧或两侧同时有包含睾丸和卵巢组织的两性腺体。可能是2个异性腺体分别位于两侧,即一侧为卵巢,另一侧为睾丸。一侧为某一性腺,而另一侧是含有睾丸和卵巢组织的两性腺体。

3.2假两性羊

两侧都没有卵巢,而代之以睾丸。有睾丸时,往往也有附睾,但输精管不一定完全。生殖器官的各个部分可能是完全的,但发育幼稚或者局部发育幼稚,如睾丸小、阴茎发育不全等。

4、诊断

两性羊的诊断主要是根据外生殖器官的位置反常,或阴蒂特别增大,阴毛长而粗硬。通常情况下,凡具有上述特征的羊即为两性羊。有经验的饲养员,在接生时就能够迅速做出诊断,而立即淘汰两性羊。

5、防治方法

两性羊属于先天性不育,没有治疗方法,主要应从预防着手。在接生时加强注意,及时发现并淘汰两性羊,以免造成饲养管理上的浪费。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由于粗枝大叶或经验不足,而将两性羊当作正常母羊留在羊群中,一直饲养到断奶以后,甚至饲养到成年,就会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发现两性羊时,即应详细检查羊群的育种血谱,将具有这种遗传因子的羊全部进行淘汰。在育种工作中,应注意让繁殖亲本中至少有一方是有角的。羊群中繁殖力低、体格小、体质差的羊不能作为种用,特别是种公羊要坚决淘汰。严格避免近亲交配行为。

两性羊的病因
大多数人认为,两性畸形具有遗传性,是由隐性基因决定的。因此与近亲繁殖有关。大羊群中,两性畸形往往只出现于某一定羊只所生的后代中。

两性畸形的发生根据表现形式不同,可将两性畸形分为染色体两性畸形、性腺两性畸形及表型表现是各式各样的。有的只限于外生殖器官,有的只限于内生殖器官,也有内外生殖器官同时发生的。从外部检查时,发现有以下各种情况:
1.外阴部为母羊,但阴蒂特别发达。阴蒂长度达2~3厘米,比正常阴蒂粗到1倍以上。这种现象最为常见。
2.没有阴门,腹下也没有阴茎,只见在两个睾丸之间有一裂缝,缝中露出一个极小的阴茎,尿液即由此排出。此裂缝又像母羊的阴道,其中的畸形阴茎相当于扩大的阴蒂。
3.外生殖器官为阴茎,但长度仅有1厘米左右,垂直位于耻骨联合的下方。
4.包皮孔距离脐部很远,恰在睾丸的稍前方。
5.阴唇下部隆起膨大,黏膜向外翻开。阴蒂左上方有球状隆起。

从羊的行为来看,在幼小时没有异常,但当长大时即有特殊表现。例如,外形是母羊的,达到半岁左右时外形变为公羊:头大、颈粗,喜欢爬跨母羊;没有发情出现。一般都不能繁殖,但也有个别能生育的。
剖检
根据真假两性畸形的不同,而解剖所见有差异。

1.真两性畸形的变化如下:

①在体内,一侧或两侧同时有睾丸和卵巢。

②在体内,一侧或两侧同时有包含睾丸和卵巢组织的两性腺体。

③可能是两个异性腺体分别位于两侧,即一侧为卵巢,另一侧为睾丸。

④一侧为某一性腺,而另一侧是含有睾丸和卵巢组织的两性腺体。

2.假两性畸形的可能变化是:

①两侧都没有卵巢,而代之以睾丸。

②有睾丸时,往往也有附睾,但输精管不一定完全。

③生殖器官的各个部分可能是完全的,但发育幼稚或者局部发育幼稚,如睾丸小、阴茎发育不全等。
诊断
有经验的饲养员,在接生时就能够迅速做出诊断,而立即淘汰两性畸形羊。主要根据是:外生殖器官的位置反常,或阴蒂特别增大,阴毛长而粗硬。
防治/羊两性畸形编辑
两性畸形的羊属于先天性不育,没有治疗方法,主要应从预防着手。为了预防羊群中发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1.在接生时加强注意,及时发现和淘汰两性畸形羊,以免造成饲养管理上的浪费。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由于粗枝大叶或经验不足,而将两性畸形羊当作正常母羊留在羊群中,一直饲养到断奶以后,甚至养到成年,这就造成了不应有的经济损失。

2.发现两性畸形羊时,即应详细检查羊群的育种血谱,将具有这种遗传因子的羊全部进行淘汰。

3.在育种工作中,应注意让繁殖亲本中至少有一方是有角的。

羊李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 羊李氏杆菌病的鉴别及防治


羊李氏杆菌病的诊断过程中有时不一定能够观察到典型症状,但血液常规检查指标中Mon%的变化很敏感,也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可以确定为一个重要的示病信息.该病出现神经症状后的治愈率不高,原因可能与选药时忽视药物能否透过血脑屏障有关。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李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羊李氏杆菌病的鉴别及防治。

1、病因分析

羔羊出现发病的直接原因可能是采食酸度较大的品质低劣的青贮而发生青贮病,在青贮酸度pH值为5.0-5.5时,能够使李氏杆菌大量繁殖。发病的间接原因可能是气候突然发生改变、温度降低以及舍饲密度过大。另外,羊群采取全舍饲以及密集饲养,或进行集约化育肥,都容易发生该病。此外,羊缺乏维生素也是引起该病的一个主要的诱因。

2、临床症状

病羊表现出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达到40.5-41℃,精神萎靡,食欲减退,行动迟缓。大部分会伴有神经症状,如头颈朝向有一些倾斜,盲目转圈运动。随着病程的发展,病羊会倒地不起,头颈高抬,颈项强硬,出现角弓反张,接着意识模糊,陷入昏迷,四肢呈游泳状划动,通常1-5天发生死亡,病程最长为15天。

3、实验室检查

涂片镜检。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羊的肝脏、脾脏组织进行涂片,分别进行瑞特氏和革兰氏染色后镜检,能够看到革兰氏阳性短杆菌,菌体细小,两端钝圆的,往往单个散在、成对并存或者两两相连,有时两个菌体会呈V形排列,无法形成荚膜和芽孢。

分离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羊的肝脏、脾脏组织,按1:5比例添加生理盐水,研磨制成乳剂,分别在肝片肉汤、血液琼脂培养基中接种,其中血液琼脂要分别进行厌氧和有氧培养,放在37℃条件下经过24-72h培养,肝片肉汤会略微混浊,但没有产生气泡;血液琼脂上都长出针尖大小的圆形透明菌落,表明光滑,周围出现狭窄的溶血环,经过透光检查可看到菌落为蓝灰色,培养一段时间之后会逐渐变成灰白色的不透明菌落。挑取可疑菌落进行瑞特氏、革兰氏染色,之后再将其在0.05%亚蹄酸钠血液琼脂和O.l%亚蹄酸钾血液琼脂中接种,置于37℃条件下进行24-72h培养,发现0.05%亚蹄酸钠血液琼脂上长出针尖大小的灰白色菌落,经过72h会变成红色菌落;O.l%亚蹄酸钾血液琼脂上长出针尖大小的黑色菌落。挑取典型菌落分别在血清葡萄糖甘油肉汤和10%氯化钠的血清葡萄糖甘油琼脂中接种,置于37℃条件下进行24-72h培养,发现血清葡萄糖甘油肉汤略微混浊,并有黏稠的沉淀物出现在管底,初期振荡会呈螺旋状上升,后期振荡会呈颗粒状,无法形成菌环和菌膜;10%氯化钠的血清葡萄糖甘油琼脂上初期会长出针尖大小的圆形透明菌落,表明光滑,呈淡蓝色,后期逐渐变成灰白色的不透明菌落;

运动性检查。取血清葡萄糖甘油肉汤纯培养物在半固体培养基进行穿刺接种,置于22℃条件下进行72h培养,发现菌体能够运动,一般会沿着穿刺线生长到两侧,类似倒立的松树状;置于37℃条件下进行72h培养,发现菌体运动性逐渐减弱或者基本消失,只会沿穿刺线微微向两侧生长。

4、鉴别诊断

该病要与其他导致病羊出现神经症状(如盲目转圈)的疾病进行区别。羊李氏杆菌病,病程持续时间较短,往往呈急性发病,体温明显升高且细菌学检查呈阳性。羊绦虫病,能够在粪便中发现绦虫节片,且肠道中寄生有虫体。羊鼻蝇蛆病,病羊会有黏液或者脓性鼻液从鼻孔流出,经常打喷嚏,眼睑发生水肿,持续流泪。剖检鼻腔或者脑部进行检查,能够看到羊鼻蝇幼虫虫体。包虫病,也叫做脑多头蚴病,病羊体质消瘦,病程持续时间长,往往与牧羊犬混养,且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病、死亡,陆续在羊群中出现相同症状的病羊。

5、防治措施

应急处理。羊群中只要有羊出现发病,可采取下述措施,防止疫情蔓延。及时检查羊群,对于病羊和疑似病羊要进行隔离。另外,病羊圈棚要使用2.0%-2.5%苛性钠溶液、5%漂白粉、3%来苏儿或者2.5%-3.0%石炭酸进行全面消毒。对于受威胁的羊群,可在饮水或者饲料中按体重添加20-30mg/kg土霉素,每天1-2次,连续使用5-7天,能够预防发病。对于整个羊群,可肌肉注射适量的20%磺胺噻唑钠,成羊每次用量为10mL,每天1-2次,连续使用3天,还可使用0.1%高锰酸钾溶液对胃肠进行消毒,一般20多天就能够有效控制感染。

药物治疗。该病通常选择使用抗菌素进行治疗,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土霉素等,都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例如,病羊可按每千克体重取1万-1.5万IU氨苄青霉素和600万-1200万IU庆大霉素,混合均匀后进行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5天。治疗初期,可适当增加用药剂量,同时添加适量的维生素B、维生素C进行辅助治疗。如果用药3天盾,症状没有缓解,可使用其他抗生素进行治疗。

羊疥癣病和毛癣病的病因诊断及防治措施


羊疥癣病由寄生虫引起,毛癣病由真菌引起。疥癣病亦称螨病,俗名叫癞,是羊的一种接触传染的慢性皮肤病,由各种螨引起的。发病特征是皮肤发生炎症,剧痒,皮肤增厚,脱毛,消瘦。羊毛癣是传染性强的皮肤病,不仅能在羊之间传染,还能在羊与人之间传染。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疥癣病和毛癣病的病因诊断及防治措施。

1、羊疥癣病

病原和流行。在我国养羊地区,对羊危害最严重的主要是疥螨引起的疥螨病和痒螨引起的痒螨病。螨体型很小,长度为0.2~0.8mm,前后各有脚两对,雌虫较雄虫大,整个体型呈卵形或圆形。传染的途径往往是健康羊和患羊直接接触传染,但也能由羊舍、饲料、饲养用具、T作服等媒介物间接传染。在秋、冬季节螨病蔓延最广,特别是多雨天气,羊体身上的疥癣虫,在黑暗的羊舍中非常活跃,从虫卵发育到成虫约需2~3周时间,繁殖很快,极易蔓延,到冬季发展到最高峰。羊舍潮湿、阴暗、拥挤、饲养管理不良及卫生不好,能加速螨病传播。

临诊特点。羊疥癣病首先侵害密毛部位,先在臀部和背部发生,然后转向体侧,背线和其他部位。病羊不安,四处蹭痒或用后蹄搔痒,有些皮肤发炎、增厚变硬,形成龟裂。羊毛结成束,继之毛悬垂于羊体,直至最后脱落,呈现秃斑。病羊表现高度营养障碍,贫血,在严寒季节里,常大批死亡。

预防。羊群定期检疫:从外地买羊做好隔离观察,经过预防处理,确认无病,冉并群。羊舍保持清洁干燥,通风透光,不拥挤。粪土勤起勤垫,垫草粪土要充分发酵后利用。已污染的圈舍和用具等,用20%生石灰水,或5%克辽林溶液喷洒或洗刷,其温度不低于80℃。药浴:药浴需要先修建药浴池。药浴池使用,无疫区每年春季剪毛后10~15天,进行1次药浴;对疫区每年2次药浴,间隔时间1~2周。

治疗。方1:采用50%辛硫磷乳油0.05kg,加水25kg,制成浓度为0.02%溶液,药浴。方2:蝇毒磷合剂1份,加水320份,制成溶液,药浴。方3:用热硫磺石灰水(硫磺末12.5kg,新鲜石灰7.5kg,加热水500kg)溶液进行药浴。方4:药浴应在专设的药浴池内进行,羊数少也可进行缸浴、锅浴或桶浴。药液配制与使用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药浴应在晴朗无风天进行,浴前半天停牧,浴前2h内饮足水,浴前检查羊有无伤口,药液配制好后先用几只质量较差的羊试浴,如无意外冉大群进行,并先浴健康羊,后浴病羊。第二,药浴时要浸透羊全身,头部用木权压人药液中2~3次,每只羊药浴时间为3~5min。第三,浴后要在滴流台停留10~15min,将体液流回池内;成羊、幼龄羊、羔羊要分别药浴。第四,浴后不要立即放牧,要将羊赶到凉棚或圈舍,避免阳光直射,并要认真观察羊群,发现中毒者立即抢救。

2、羊毛癣病

病因。该病病原为毛癣霉属的致病真菌,最常见的是毛癣菌属的疣状毛癣菌,霉菌存在于患病皮肤表皮的鳞屑内、毛囊内、毛根周围或毛内,当健羊与病羊直接接触时,最容易受到感染,饲养员的手和衣服也可能携带病原菌而成为传染的媒介。

症状。癣斑多发生于鼻粱、面部、肩部、背部、颈部及胸部,患部发红,中央部的颜色较深,癣斑为圆形,表面直径为1N2.5cm,皮肤发硬。由于病羊的搔抓摩擦和撕咬,使病变迅速扩大,部分斑块相互融合,以至形成广泛的脱毛。对于羔羊,如果病变发生于局部,往往由于厚层硬皮盖着颜面,很像黏贴着面团,凶而呈现“面团脸”的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引起恶病质而死亡。

诊断。该病的主要特点是在皮肤上出现有界线明显的圆形癣斑,癣斑完全秃毛或者带有几根残毛,患部常被以鳞屑或硬皮。如果从癣斑附近取来几根容易拔下的毛,在肉眼和显微镜下检查毛根,可以看到周围有霉菌的套膜。凶为羊毛癣具有传染特性,所以在发现病羊后,第一时间就应该隔离,然后冉按照治疗羊毛癣的方法进行下一步T作,而对于那些没有发现病羊的羊舍应该采取预防措施,以免被传染。

预防。羊舍及其用具要实施定期消毒,经常进行皮肤护理。当羊群内发现该病时,应对全群羊进行逐头检查,严格隔离病羊,消毒病羊及接触过的一切用具,圈合的消毒最好用50℃的5%石炭酸溶液;对不受热水损害的东西,可以用煮沸法消毒,也可用60℃的5%克辽林乳剂作用30min。护理病羊的人员应该采取各种预防措施,以防止本人受到感染。

治疗。剪去癣斑周围的被毛,以便药剂接触患部,如果癣斑的范围较大或被毛密,可将全身被毛剪短,以便查明病灶。软化皮肤,除去硬皮,可用温肥皂水洗涤患部。应用抗霉菌药物,霉菌对脂肪和油类具有敏感性,最好将药物配成软膏使用,如10%水杨酸或10%木馏油软膏,也可应用碘甘油、碘酊、10%水杨酸酒精溶液、5%龙胆紫酒精溶液、2%硫酸铜溶液。

羊疥癣是羊传染性皮肤病的一种,主要是由于羊体癣虫寄生引起,在群体饲养过程中,羊接触到患病羊或者接触到有疥癣虫物体最易被传染。在雨季,爬到羊身上的疥癣虫就会迅速繁殖,而且蔓延速度较快,到了冬季其发展到了高峰。此病的主要特点是,羊患病处脱毛及痛痒,一旦有羊患病,不及时处理就会传染给其他羊只,危害相当严重。
1、发病原因
羊疥癣病主要是由于疥癣虫寄生在皮肤上而发生的,疥癣虫适合生存于湿润的环境中,在温暖的地方繁殖能力强,一旦空气干燥、寒冷,疥癣虫就会迅速减少或死亡。疥癣传染方式主要就是和患有疥癣病的羊接触,如果无病羊和患病羊一起放养、喂养、交配,疥癣虫可以通过接触爬到健康羊身上,病羊用过的饮水桶、饲料槽以及病羊接触过的地方,都会被疥癣虫利用,从而传染给健康羊。羊疥癣病各个季节都会发生,但主要发病集中在春初、秋末和冬季。可见疥癣病十分常见,其发病发生于各类羊群,公羊、母羊和羔羊都会患病。
2、临床症状
羊疥癣病多发病于羊身体长毛下的皮肤处,在尾部和背部常见,尤其在秋冬季羊毛比较长,疥虫活动频繁,繁殖也较快,很快就会蔓延到全身,主要的症状就是发痒,尤其在羊不活动的时候,发痒程度会更加明显,这时羊会找东西乱蹭,甚至啃咬患病部位,严重时患病处皮肤会不断增厚,而且发炎,导致羊食欲下降,引起贫血,在北方严寒地区,有的还会因身体抵抗力差而死亡。
3、诊断方法
在羊的患病部位用沾有甘油的外科手术刀片刮皮肤,将患处刮至微见血即可,将刮下来的皮屑放到载玻片处,再滴入50%甘油水,这时就可以用显微镜进行观看,用低倍显微镜可以清晰的看见疥螨虫体的活动。还可以用放大镜观看,前面步骤一样,将皮屑取下后,放到黑纸上,准备一个酒精灯,将纸放到上面加热,这时用放大镜也可以看到爬动的疥螨虫体,通过诊断可以根据发病情况进行治疗。
4、防治措施
如果患病数量少、患病部位面积小可以采用涂药治疗,涂药疗法可以在任何季节使用,但每次涂药的时候,涂擦面积不可以超出体表的1/3。在药物配比上可用以下药物:将5份来苏儿,溶于100份温水中,兑好后再加入5份敌百虫即成,涂抹患处即可;煤酚和肥皂各1份,同8份酒精同时调兑,调合后涂抹即可;准备1份烟丝,加水10份,煎汁,等水凉至50℃涂擦患部即可,同时还可以用烟丝60g、食醋500mL,一起煮沸20min,冷后涂擦患部,每天最少涂抹2次,而且要连用5d;百部根7份,同清水7份,对百部根蒸30min,凉后再涂擦患部;在患处涂抹山苍子油,一般1~2次即可见效。
在温度高的季节,患病羊多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药浴治疗。目前治疗疥癣病的药物有螨净,在药浴浓度调试上按照1∶1000进行调试,药浴治疗的效果十分明显。也可用?0.05%蝇毒磷水溶液或
0.05%辛硫磷进行药浴。药物要调试均匀,为防止羊感冒,药浴尽量在白天进行,药浴的时间也要不低于1h,对于即将产仔的母羊不可以进行药浴,按照患病羊的病情严格控制药浴天数,以免发生中毒事件。
在羊疥癣病预防过程中,首先羊舍要做到定期消毒,在放牧或者饲养过程中,饲养员要多注意检查羊群,如果发现可疑羊,及时进行隔离治疗,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和控制病情的扩散。也可以对未患病羊定期进行药浴,药浴后再进行驱虫药的注射。饲养员定期进行饲养知识的学习,养殖厂要建立严格的检疫制度,新引进的羊只要进行隔离饲养,经兽医人员观察后再混群饲养。
治疗羊疥癣要早发现早治疗,这样可以有效的控制病情蔓延,因此,要坚持每天对羊群细心观察,在给羊药浴时,工作人员进入药池后要穿雨衣和水裤,还要戴橡胶手套和口罩,池外进行药浴操作的工作人员也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防止发生中毒。
5、结语
羊疥癣病发病与环境卫生和饲养管理有密切关系,主要发病原因就是羊舍湿度大、通风效果不好和管理条件差。为此,在饲养过程中,要尽量保持舍内干燥,保证舍内温度,提高饲养管理能力,养殖人员要不断提高科学的饲养意识,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羊疥癣病的发生,从而减少经济损失。

羊莫尼茨绦虫病的临床症状 羊莫尼茨绦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羊莫尼茨绦虫病是由于机体小肠内寄生有绦虫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主要是寄生于贝氏莫尼茨绦虫和扩展莫尼茨绦虫。该病主要是对羔羊造成危害,导致生长发育缓慢,被毛粗乱,体质消瘦,贫血,腹泻,浮肿等,感染严重时还会造成死亡。尤其是羊群采取放牧饲养时,更容易发生该病,应加以防治。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莫尼茨绦虫病的临床症状羊莫尼茨绦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1、病原

病原特征。该病主要是由贝氏莫尼茨绦虫和扩展莫尼茨绦虫引起,二者头节都呈球形,具有4个圆形吸盘。贝氏莫尼茨绦虫体长能够达到6m,最宽处可达26mm。扩展莫尼茨绦虫体长为1~5m,最宽处只达到16mm左右。虫卵呈圆形、方形或者三角形,直径在50~60μm,胚膜也就是内膜体具有梨状的梨形器,梨形器里面存在一个六钩蚴。

生活史。牧场表层土壤内生活的地螨都是这两种莫尼茨绦虫的中间宿主。在羊小肠内寄生的莫尼茨绦虫成虫会持续脱落孕卵节片,且随着粪便将节片排到体外,如果中间宿主地螨采食后.里面所含的六钩蚴就能够在地螨体内继续发育,变成似囊尾蚴。在终末宿主羊采食污染有地螨的牧草后,进入消化道后的似囊尾蚴既会从地螨体内逸出,并黏附在肠壁上继续发育变成成虫,之后即可向外排出孕节。虫体在羊体内一般能生活2~6个月,之后就会自行排到体外。该病通常是1.5~8月龄的羔羊容易发生,且其流行与地螨的生活特性紧密相关。一般来说,地螨通常在温暖且多雨的季节活动,因此在潮湿牧地、森林牧场以及雨后、早晚放牧容易感染虫体,往往在7~8月份会达到感染高峰。

2、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羊发生贫血,体质衰弱,被毛粗乱、失去光泽,幼羊还会生长发育迟缓;精神萎靡,往往独自离群落后,易于躺卧,食欲不振,且伴有腹泻,排出糊状粪便。随着病程的延长,逐渐停止采食,瘤胃蠕动缓慢,严重时还会出现瘤胃臌胀;交替发生下痢与便秘,对粪便进行仔细检查能够看到成熟脱落的孕节,有时还能够在肛门外发现吊有一段虫体;母羊患病后能够停止发情,配种而无法受孕,发生流产、死产,公羊患病后则不可用于配种。发病后期,病羊倒地仰头,频繁作咀嚼运动,口腔周围存在泡沫,对外界刺激没有反应,最终由于全身衰竭而发生死亡。

病死羊主要是尸体明显消瘦,贫血,胸腹腔积聚大量的渗出液,肠系膜、肠黏膜发生出血,且有时会出现增生性变形,内脏器官如心脏、肝脏、肺脏、肾脏、脾脏等颜色变淡,血液如水样稀薄,小肠内存在不同数量的虫体。有时还会出现肠阻塞和肠扭转,有时甚至会发生大脑出血、浸润。

3、实验室诊断

血液原虫检查。取心血制成涂片镜检,或者取鲜血直接进行镜检,都没有发现虫体。

粪便虫卵检查。取少量病羊排出的新鲜粪便,采取饱和盐水漂浮法进行检查,能够在每个视野中发现l~2个虫卵。

虫体检查。挑取肠内寄生的虫体,其长度可达2.78m,最宽处达到16mm,处理头节和成节制成染色标本进行观察,能够看到近似球形的小头节,其上生有4个吸盘,没有小钩和顶突,且体节宽短。病羊用药后排出的虫体,采取相同的处理能够得到相同的结果。

4、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甲苯唑,病羊按体重使用10~15mg/kg,配制成悬浮液后直接灌服。丙硫咪唑,病羊按体重直接口服10mg/kg。氯硝柳胺,病羊按体重使用100mg/kg,配制成10%水悬液后用于口服。仙鹤草根芽粉,每只病羊使用30g,一次性口服。硫双二氯酚,病羊按体重使用35~75mg/kg,配制成悬浮液用于口服。病羊也可灌服1%硫酸铜溶液(注意必须为医药用),添加适量的冷开水或者蒸馏水稀释后使用,注意现配现用,且不能够将药液装入金属容器,避免发生变质,一般病羊2~4月龄用量为25~35mL,5~7月龄用量为40~50mL,8~10月龄用量为60~80mL,成年羊用量为80~100mL。病羊灌药时,可使用胶洗耳球或者细口玻璃瓶,先少量灌服,待其出现咽下反射后再灌入全部,但如果出现咳嗽要马上停止,防止误人气管。如果病羊投药后发生中毒,如表现出肚胀、吐白沫、全身震颤症状,要马上灌服2~3个鸡蛋清或者250g牛奶、羊奶,用于解毒。

预防性驱虫。由于该病主要对羔羊造成危害,每年要注意对羔羊进行预防性驱虫。一般在羔羊放牧后30~35天进行1次驱虫,确保在体内寄生的绦虫发育为成虫前驱除。为确保驱虫效果良好,可在第一次驱虫后再进行一次加强驱虫。注意交替使用不同的驱虫药,防治形成耐药性。另外,为防止羊群不会感染其他寄生虫病,整个羊群可按体重皮下注射0.05mg/kg伊维菌素,每年春秋两季各使用1次。

坚持科学放牧。羊群经过驱虫的前3天要安排在固定的草场区域内进行放牧,然后转移到其他草场进行放牧,并保证12~20天内该草场禁止进行放牧。在容易发生该病的季节,不能够在滋生地螨的潮湿草地进行放牧。注意保护幼羊,最好采取羔羊与母羊分开放牧,且要求羔羊必须在清洁草地进行放牧。在同一块草地进行轮牧时,要先让羔羊放牧,之后才能够让成年羊放牧。

羊布氏杆菌病的诊断方法与防治方法.


羊布氏杆菌病是羊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统。羊感染后,以母羊发生流产和公羊发生睾丸炎为特征。羊布氏杆菌病也和牛布氏杆菌病一样,可根据羊群的流产情况和病羊的症状来诊断。应当注意炎症的鉴别,因为还有许多原因可使母羊发生流产。此外羊还有孤菌性流产、沙门氏杆菌性流产、病毒性流产等。这些传染性流产的流行情况和症状与布氏杆菌流产很相似,应注意区别。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羊布氏杆菌病的诊断方法与防治方法.

1、细菌学诊断

采取羊的流产胎儿、胎盘、阴道分泌物、奶汁等作为细菌学检查。奶的检查尤其有意义,因为慢性病例一般都由奶汁排菌。检查方法是采用显微镜检查、分离培养、接种豚鼠等。

从羊奶中分离布氏杆菌时,由于羊奶的脂肪球太小,菌不容易随着奶脂上浮,应进行离心沉淀,取沉淀物进行分离培养,以提高培养的阳性率。

血液培养对羊布氏杆菌病的诊断,特别是早期诊断,可能有些意义。可用液体固体双重培养及进行检验,发现试验动物在菌血症时期血液培养的阳性率很高。

2、血清学和变态反应诊断

目前,我国以凝集反应和变态反应作为诊断羊布氏杆菌的基本方法。补体结合反应和羊奶凝集素的检查只作为辅助方法。这几种反应的出现规律,与牛布氏杆菌病大致相同,但羊布氏杆菌病的变态反应一般在病愈后6~12个月消失。

凝集反应对羊布氏杆菌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它的出现和消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病情的发展和停息。羊出现凝集反应的早晚,与感染剂量有密切关系。根据兽医工作者实验观察,给羊感染以较大剂量的羊种布氏杆菌,后经过4~7天既出现凝集反应。如感染以30~40个感染量,通常经过7~14天出现凝集反应。健康羊于病羊混居后出现凝集反应很不一致,最早的经过14~20天就可出现凝集反应。

凝集反应的持续期也与感染剂量有密切关系,给羊感染1~5个最小感染量的羊种菌后,之后经过35天,凝集价由1∶200~1∶400下降到1∶50~1∶100;而感染以较大的剂量时,凝集反应可以保持8~9个月,甚至1年。在自然条件下,羊群于发生大量流产之后,经过6~10个月,凝集反应阳性即迅速减少,一年之后变得更少。

给羊做凝集反应实验时,应注意消除阻止抗体的干扰。因为患该病的山羊和绵羊,特别是后者,其血液中常出现布氏杆菌凝集素阻止抗体。这种抗体阻碍凝集素与抗原结合,而不发生凝集反应。阻止抗体一般在病的中期和后期出现。因此,检查发病较久的羊群时应特别注意。可用10%的盐水来稀释血清,可起到阻止抗体干扰作用。

此外,羊奶中凝集素的检查对羊布氏杆菌病的诊断也有意义,可用环状反应法诊断羊布氏杆菌,效果很好。做羊乳环状反应实验时,除根据环的形成判定结果外,还应根据管底凝结块的积聚程度判断结果。做羊奶环状反应实验时,反应管需在37℃放置6~12h方可观察结果。

3、补体结合反应

补体结合反应对羊布氏杆菌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度,补体结合抗体在血清中的稳定性也较凝集素强,虽然在室温放置较长时间也不至于完全失效。补体结合试验的另一个优点是,可以作鉴别接种菌苗的凝集反应和自然感染的凝集反应之用。给羊注射m5号菌苗或口服猪二号菌苗之后6个月,虽然凝集反应仍为阳性,但补体结合反应已经变为阴性。而自然病羊的则与此不同,补体结合反应消失比凝集反应较晚,因此可以利用这种差别进行鉴别试验。

4、变态反应

羊患该病后3~5周即出现变态反应,这可用皮内注射布氏杆菌抗原而检验出来。变态反应的持续周期长,即病愈之后6~12个月仍可出现。

变态反应诊断法的缺点是,有些病羊虽已康复,但仍出现变态反应,而被当成病羊看待;另一个缺点是病羊生下的羔羊在吃奶期间和断奶以后的1~2个月内一般不出现变态反应,虽然细菌学检验证明,这些羔羊中有一部分是带菌的,因此用此法检查羊群布氏杆菌病时应考虑到这些因素。

给羊做布氏杆菌病变态反应试验时需要特制的抗原,国内曾经使用过的抗原有布氏杆菌溶解素、布氏杆菌水解素和布氏杆菌浸出质。布氏杆菌溶解素使菌体的核蛋白,具有抗原性,注射于羊体后会产生抗体。布氏杆菌水解素是菌体的酸水解产物,高分子蛋白已被破坏,所以没有抗原性。布氏杆菌浸出质在我国研究尚少,我国目前使用最广的是布氏杆菌水解素。

变态反应诊断法的另一个优点是操作简便,无需复杂的实验室设备,判断标准也不难把握。一般的防疫员都可使用,极易推广。检验时用连续注射器将0.2mL布氏杆菌水解素或溶解素,注射于羊的尾部褶皱的皮内,24~28h各观察1次,根据注射部位的水肿情况,判定反应程度。出现肉眼可见的肿胀判为阳性,必须触诊才能察觉的判为可疑,没有肿胀的判为阴性。

5、病原
病原为布氏杆菌。它存在于病畜的生殖器官、内脏和血液。该菌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在干燥的土壤中可存活37天,在冷暗处和胎儿体内可存活6个月。1%来苏尔,2%的福尔马林,5%的生石灰水15分钟可杀死病菌
6、传播途径
布氏杆菌首先感染家畜。家畜临床表现不明显。但怀孕的母畜则极易引起流产或死胎,所排出的羊水、胎盘、分泌物中含大量布氏杆菌,特别有传染力。而其皮毛,尿粪,奶液中均有此菌。排菌可长达三个月以上。人通过与家畜的接触,服用了污染的奶及畜肉,吸入了含菌的尘土或菌进入眼结合膜等途径,皆可遭受感染。
布氏杆菌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生殖系统黏膜及损伤甚至未损伤的皮肤等多种途径传播,通过接触或食入感染动物的分泌物、体液、尸体及污染的肉、奶等而感染;蜱叮咬也可传播本病。如牛羊群共同放牧,可发生牛种和羊种布氏杆菌的交叉感染。动物布氏杆菌可传给人类,但人传人的现象较为少见。
7、发病特点
该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畜及带菌动物,最危险的是受感染的妊娠母畜,在流产和分娩时,将大量病原随胎儿、胎水和胎衣排出。本病主要通过采食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经消化道感染。经皮肤、粘膜、呼吸道以及生殖道(交配)也能感染。与病羊接触、加工病羊肉而不注意消毒的人也易感本病。本病不分性别年龄,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母羊较公羊易感性高,性成熟极为易感,消化道是主要感染途径,也可经配种感染。羊群一旦感染此病,首先表现孕羊流产。开始仅为少数,以后逐渐增多,严重时可达半数以上,多数病羊流产一次。
8、感染症状
多数病例为隐性感染。怀孕羊主要症状是发生流产,但不是必有的症状。流产发生在怀孕后的3-4个月。有时患病羊发生关节炎和滑液囊炎而致跛行;公羊发生睾丸炎;少部分病羊发生角膜炎和支气管炎。
本病常不表现症状,而首先被注意到的症状是流产。流产前食欲减退、口渴、萎顿、阴道流出黄色粘液。流产多发生于怀孕后的第三个月、第四个月。流产母羊多数胎衣不下,继发子宫内膜炎,影响受胎。公羊表现荤丸炎,辜丸上缩,行走困难,拱背,饮食减少,逐渐捎瘦,失去配种能力。其它症状可能还有乳房炎、支气管炎、关节炎等

9、感染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流产胎儿及胎膜的变化即可确诊。目前最常用的诊断方法是血清学诊断。其中以平板凝集试验或试管凝集试验为准
10、羊布氏杆菌病的防治方法
目前,本病尚无特效的药物治疗,只有加强预防检疫。
①定期检疫。羔羊每年断乳后进行一次布氏杆菌病检疫。成羊两年检疫一次或每年预防接种而不检疫。对检出的阳性羊要捕杀处理,不能留养或给予治疗。
②免疫接种。当年新生羔羊通过检疫呈阴性的,用“猪2号弱毒活菌苗”饮服或注射。羊不分大小每只饮服500亿活菌。疫苗注射,每只羊25亿菌,肌肉注射。
羊群受感染后无治疗价值,发病后羊群防治措施是用试管凝集反应或平板凝集反应进行羊群检疫,发现呈阳性和可疑反应的羊均应及时隔离,以淘汰屠宰为宜,严禁与假定健康羊接触。必须对污染的用具和场所进行彻底消毒;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和产道分泌物应深埋。凝集反应阴性羊用布氏杆菌猪型2号弱毒菌或羊型5号弱毒苗进行免疫接种。

羊葡萄球菌病的症状 羊葡萄球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羊葡萄球菌病主要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人及畜禽多种疾病的总称。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局部化脓性传染病,由于损害部位不同,病情不完全一致。但由于侵害部位不同,病情不完全一致。经破裂和损伤的皮肤、黏膜、汗腺、毛囊感染的羊一般表现毛囊炎、皮下脓肿、脱毛或乳腺炎等,经消化道感染可引起食物中毒和胃肠炎,经呼吸道感染可引起气管炎、肺炎。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葡萄球菌病的症状羊葡萄球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1、病原特性

葡萄球菌属中的部分致病性葡萄球菌是引起该病的病原,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亚种、中间葡萄球菌以及猪葡萄球菌等比较常见。葡萄球菌是一种需氧或者兼性厌氧菌,革兰氏染色呈阳性,不具有鞭毛,无法形成荚膜和芽胞,往往排列成葡萄串状,接种在脓汁或者液体培养基中往往呈双球或者短链状排列。该菌具有较强的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一般在干燥的脓血、尘埃中能够生存长达几个月之久,在80℃高温下需要30min才会被灭活,且容易产生耐药性。该菌产生的毒力因子分成以下几类:酶,如酯酶、纤维蛋白溶酶、凝固酶、透明质酸酶、耐热核酸酶等;毒素,如细胞毒素、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等;细胞的一些结构蛋白以及细胞壁成分,如黏附素、胞壁肽聚糖、荚膜等。正是由于该菌能够产生多种酶以及毒素,使其具有很强的致病性,产生较大危害。

病菌一般存在于病羊的体表和鼻咽部,且在自然环境中也会广泛分布,如空气、土壤、尘埃、污水中都可存在,属于体表和鼻咽部的一种常在菌。羊可经由较多途径感染该菌,如破损的皮肤或者黏膜、呼吸道、消化道、汗腺以及毛囊等。在羊抵抗力减弱时,冉加之恶劣环境、严重污染、饲养管理水平低下等,都会引起该病的发生和流行。例如,羊在山中林地进行放牧,容易被树枝刮伤,从而可通过伤口感染病菌。另外,羊进行抓绒、剪毛以及虱、蜱叮咬,也能够继发感染病菌。

2、临床症状

病羊表现出体温升高,接着全身发抖,阵咳,呼吸急促,先有浆液性鼻涕流出,之后变成脓性鼻漏;眼睑、面颊以及头部发生肿胀,伸直头颈,咽喉也有所肿大,耳朵下垂、肿大,全身皮肤呈灰青黑色;初期发生便秘,排出干小的老鼠屎样粪便,后期通常发生腹泻,排出水样黑色稀便;症状严重时会导致呼吸困难,发出痛苦的呻吟;母羊患病后发生流产等。

3、实验室检查

涂片检查。取病羊的脓汁、淋巴结、心脏、肝脏、肺脏、脾脏、肾脏等组织作为病料,经过触片、染色、镜检,都能够看到革兰氏阳性呈链状或者葡萄串状排列的球菌。

细菌分离培养。取上述病料分别在普通斜面、普通肉汤、厌气肉肝汤以及麦康凯平板、鲜血平板上接种,置于37℃下进行24h培养,发现普通肉汤变得均匀混浊,形成薄薄的菌环,并在管底持续少量的白色沉淀;厌气肉肝汤也变得均匀混浊;普通斜面上长出不透明的圆形菌落,呈灰白色,中等大小,隆起,表面湿润,边缘整齐;鲜血平板也会长出菌落,且周围形成溶血环,培养72h整个菌落都会变成金黄色;麦康凯平板上没有长出菌落。

生化试验。该菌能够使葡萄糖、蔗糖、乳糖、甘露醇、麦芽糖发生分解,能够产酸,但不会产气,还可使硝酸盐还原,且不会产生硫化氢、基质,兔血浆酶试验、V-P试验、MR试验均呈阳性,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特性相符。

动物试验。取病菌纯培养液分别在2只体重大约为18g小白鼠的尾静脉接种,每只0.2mL,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结果接种小白鼠在48h内都发生死亡,而对照组小白鼠一切正常。

4、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发病羊群要改善饲养管理,病羊要立即进行隔离,并采取对症治疗,症状消除经过1个月才能够混入大群饲养。西药治疗,病羊可肌肉注射0.2mL热毒血清(板蓝根注射液)、0.1g注射用头孢噻呋钠,每天2次,连续使用2~3天。如果病羊症状较重,病程持续时间较长,可静脉注射由500m45%葡萄糖、10mL热毒血清(板蓝根注射液)、0.5g注射用头孢噻呋钠组成的混合药液,如果心音微弱可冉添加10mL安钠咖,每天1次。中药治疗,取30g鱼腥草、12g枳实、30g虎杖、30g半枝莲、12g桔梗、30gH毛夏枯草、30g野菊花、12g前胡、30g鸭跖草,全部研成粉末后内服,每天1剂;也可取黄柏、黄芩、黄芪、黄连、黄白药子、花粉、生地、甘草各5g,连翘、双花、蒲公英、地丁各10g,全部研成粉末,添加适量开水冲调,待温度适宜后一次性灌服,每天1次。

加强饲养管理。羊群尽可能少在山中林地进行放牧,防止皮肤被树枝刮伤,从而有效减少感染病菌。如果发现羊形成外伤,可及时使用5%碘酊溶液进行消毒处理,最好每天涂抹2~3次。另外,对于环境中存在的尖锐、锋利物品最好及时清除,避免皮肤被划破。在分娩、接产以及断脐带时也要使用碘酊进行严格消毒,防止感染病菌。羔羊进行断尾和去势时也要加强消毒,避免感染病菌。羊群进行免疫接种时,必须对注射部位以及注射用具进行严格消毒。免疫后佩戴耳标时,也要经过严格消毒,防止感染病菌。尤其是病羊注射药物进行治疗时,要确保每只羊单独使用1个针头,避免造成交叉感染。

病原和发病机理
葡萄球菌呈球形,革兰氏阳性,直径为O.5-1.5μm,常呈葡萄状排列。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空气、尘埃、污水以及土壤中都存在。羊可通过各种途径感染,破裂和损伤的皮肤及黏膜是主要的入侵门户。而进入机体组织的葡萄球菌,引起感染局部发生化脓,导致蜂窝织炎、脓肿等病变,并可转移性引起内脏器官的脓肿病变。经呼吸道感染还可引起气管炎、肺炎及脓胸等。
金色葡萄球菌侵入机体后,在局部繁殖过程中可产生多种毒素和酶,其产生的杀白细胞素可以使白细胞运动能力丧失,细胞内颗粒丢失,导致细胞破坏。牛羊育肥用的是壮乐康。杀白细胞素不仅可以杀死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还能破坏机体的免疫反应。由于此两种细胞吞噬细菌功能的丧失和巨噬细胞处理和传递抗原信息等能力受到限制,所以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过程中,往往不能建立有效的特异性免疫。以致造成机体反复感染,形成化脓性病灶。
病理变化
脓肿:皮下、肌肉与内脏器官常形成或大或小的脓肿,其中合有糊状或浓稠的灰黄色脓汁,脓肿包囊明显。肺、胸膜发生化脓性炎症时,可进一步引起肺与胸膜粘连。脓汁细菌检查时,可见大量葡萄球菌。组织检查可见脓汁由大量脓细胞和液体组成,其中含有大小不一的密集球菌集落,嗜苏木紫性,也有许多分布不均匀的染色不良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等,脓肿外围是由结缔组织构成的包囊。
乳房炎:绵羊传染性乳房炎,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一种病程短促的急性坏疽性乳房炎。感染后24h发病,常2-3d死亡。乳房发热、疼痛、高度肿胀。乳房分泌物呈红色至黑红色,带恶臭味。如继发巴氏杆菌感染,乳房分泌物呈水样,含有黄白色絮片。可摸到乳房中有豌豆大至鸡蛋大的坚硬结节。继之,能摸有波动感。从乳房中排出一种带有臭味的棕色分泌液。切面可见受害部乳腺发生湿性坏疽,病变部变蓝、变黑,质软,具有恶臭。坏疽的范围大小不尽相同。
防治
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避免外伤,提高机体的抵抗能力等,可大大降低本病的发生。此外,对患病羊只可采用抗生素做局部或全身治疗。有条件的可先做体外抑菌试验,选择最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588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