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牦牛

(一)产地与分布

主要产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九龙县及康定县南部的沙德区,中心产区位子九龙县境内九龙河西之大雪山东西两侧的斜卡和洪坝,邻近九龙县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木里藏族自治县、盐源县和冕宁县,以及雅安地区的石棉等县均有分布,横断高山区的其他地区及大、小凉山的高山地区也已引进饲牧。据1981年统计,共有牦牛3万余头,其中适龄繁殖母牦牛l万余头。

(二)品种形成

产区的牦牛饲牧业,早在公元前一、=世纪已很兴盛。现今康定、九龙以及雅砻江流域的雅江等地,是汉代旄牛国的所在地,盛产牦牛。《史记?贷殖列传》记载:巴蜀亦沃野西近邛崃。筰马、旄牛。其人称氂牛种(《后汉书?西羌传》)。《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述:巴蜀民或窃出商贾,取其筰马、僰僮、氂牛,以此巴蜀殷富。当时,现九龙牦牛产区的牦牛,即已大批驱入内地华夏出售,供祭祀作肉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兽部》牦牛条也称:牦牛出西南徼外,人多畜养之。可见产区牦牛具有悠久的历史。

产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横断山系北段,大雪山主峰贡嘎山(海拔7556m)之南,地域虽处北纬2821,至2921,属亚热带气候,但因山高谷峡,岭谷高差三四千米,而亚热带纬度性气候为垂直地带性所代替。牦牛分布在海拔3500m以上的高寒山区,全年无夏,无绝对无霜期,年平均气温2℃左右,年降水量900mm。林带以上多灌丛草场,海拔4500m以上多高山草甸草场。由于产区多灌丛草场,难以发展绵羊,牧民只能用牦牛毛、绒代替羊毛编织毛衣和察尔瓦(披衫);产区境内外有30余座马匹难越的高山,需要体躯高大、健壮有力的牦牛作运输工具。

九龙牦牛是近130多年来对一小群牦牛(清遭光年闾的1850年左右,一场牛瘟大流行后幸存者)通过更多的人工选择、选配,加强犊、幼牦牛的培育和在丰盛的饲草条件下继承繁衍而成的。

产区藏族人民,在体型高大、生产性能好的公、母牦牛后代中,挑选初生体重大、生长发育快、体型良好的公犊,进行培育;实行两岁再选,三四岁定选及试配的办法,严格选留最优秀的个体,正式供作配种,10岁后竟配不力而自行淘汰。对母牦牛,凡4~5岁未见产犊、三四年空怀和母性不强、犊牛成活少的均予淘汰。

每到配种季节,每一母牦牛群放入经选留的2~3头公牦牛,由公牦牛相互竞配发情母牦牛,由此而扩大选择的素材,达到选种、选配的目的。

九龙牦牛有高大、多毛两个类系。高大类系产于大雪山西侧斜卡一带,体高、体重显著地高于其他地区的牦牛;多毛类系产于大雪山东侧洪坝一带,因独特的高温气候而毛绒产量特高,比一般牦牛高出5~10倍。

(三)体型外貌

九龙牦牛(公)

1.外貌特征

头较短,额宽,额毛丛生、卷曲,长者遮盖双眼。公、母均有角,角间距大,角基粗,角形开张雄伟,母牦牛角较细,不如公牦牛粗大、开张。颈粗短。鬐甲稍高,有肩峰,尤以公牦牛为显著。前胸发达开阔,肋开张,胸极深,腹大不下垂,背腰乎直,体型星矩形者多,后躯较短,发育不如前躯,尻欠宽而略斜。尾根着生较低,尾短,尾毛丛生帚状。四肢、腹侧、胸前裙毛着地,四肢相对较短,前肢直立,后肢弯曲有力。蹄小,蹄叉紧,蹄质坚实。毛色整齐,全身黑毛者多(3/4),少有黑白相间(1/4),无其他毛色,吻周灰白色。M.YZ023.com

2.体尺与体重九龙牦牛(母)

据甘孜藏族自治州农牧局和西南民族学院牦牛研究室于1979年秋末对2623头6月龄以上公、母牦牛的测定,成年公、母牦牛的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体重分别为137.5cm、172.6cm、218.6cm、23.6cm、593.5kg和116.6cm、140.3cm,178.5cm、18.2cm、314.4kg(参见表2)。

3.体杏结构

九龙牦牛的体尺指数如表1。

表1成年牦牛的体尺指数(%)

(四)生长发育

九龙牦牛初生重较大,公犊15.9kg,母犊l5.5kg。生后第一个月不挤母乳,犊牦牛平均日增重460g,1月龄以后挤取母乳,2~6月龄平均日增重348g;断乳后7~18月龄平均日增重185g;19~30月龄平均日增重为1759口其生长发育情况见表2。

表2各月龄牦牛的生长发育

(单位:cm、kg)

(五)生产性能

1.产内性能

按上述单位协同九龙县农牧局和四川省草原研究所进行的调查,该种牛经一般草地放牧,不补饲,10月份屠宰时达中等膘情。8头成年阉牦牛的平均屠宰率为54.6%(宰前重471.2kg),净肉率46.1%(净肉重217.4kg),骨肉比1:5.5,眼肌面积88.6cm2。公、母牦牛的屠宰率分别为57.6%和56.2%;净肉率分别为47.9%和48.5%;骨肉比分别为1:4.8和1:6.0;眼肌面积分别为83.7和58.3cm2。

2.泌乳性能

母牦牛自第二个泌乳月开始挤乳,一般每年挤乳5个月(6~10月),入冬(11月)停止挤乳。挤乳季节每天早上挤取一次。产乳量随牧草生长季节而变化,七八月牧草丰盛、质高,产乳量亦高,分别占全年产乳量的22%和25%左右。据对镭头母牦牛测定,泌乳期产乳量平均为346.9132kg。

乳脂率因季节不同而异,6~7月份为5%~6.5%,8~10月份可达7.5%以上。

母牦牛当年未孕,第二年春后又可挤乳,其产乳量为头年的2/3左右,乳脂率提高30%左右。

3.役用性能

九龙牦牛善爬陡坡,翻山越岭极度耐劳。驮牛(阉牦牛)在驮载物资到达目的地后,如无放牧地放牧采食,两三天不饮不食,仍可驮物上路。一般每头可驮载60~75kg,个别体壮的可驮重150kg,日行20~25km,连续驮运半月至20d。

4.产毛性能

九龙牦牛每年五六月份剪毛一次。毛的产量因地区间的小气候不同,差别甚大。洪坝地区,终年雾罩,少见太阳,相对湿度高达80%以上,牦牛的被毛特别紧密厚实,其绒和毛的比例各半。据测定,19头公牦牛的产毛量平均为13.92.4kg;10头阉牦牛为4.30.9kg;16头母牦牛为1.80.7kg。洪坝以外地区的九龙牦牛的绒毛之比是毛多而绒少。28头公牦牛平均产毛量为1.91.1kg;17头阉牦牛为1.30.6kg;72头母牦牛为0.40.3kg。

公牦牛的产毛量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母牦牛3~5岁间产毛量最高;阉牦牛的年龄变化对产毛量的影响较小。

(六)繁殖性能

母牦牛一般2~3岁初配,6~12岁繁殖力最强,17~18岁丧失繁殖能力。2岁配种、3岁初产的母牦牛占初产母牦牛数的32.5%,3岁配种、4岁初产占总数的59.9%,5岁和6岁初产者分别为6.1%和1.5%。一般是三年两胎。据统计,2149头母牦牛,繁殖率为68.4%,繁殖成活率为61.8%。

九龙牦牛季节性发情,每年7月份进入发情季节,8月份是配种旺季,10月份底结束发情配种。性周期为15~20d左右,发情持续期一般是8~24h。有10%~20%的母牦牛可出现孕后发情。妊娠期约为9个月,翌年3月份开始产犊,5月份为产犊旺季,6月底结束产犊。

公牦牛4~5岁正式留种使用,6~10岁是配种最旺时期,使用年限一般为8年。一头壮龄公牦牛在一个配种季节可配30~50头母牦牛。

(七)适应性能

九龙牦牛适应高山峡谷,气候湿润,以杂类草为主的高山灌丛草场。食性有异,喜食珠芽蓼、人参果、马先蒿、香清和锡金岩黄蓍等杂类草。近年来,九龙牦牛被引至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等县高山草场,生长发育良好,繁殖正常,但被引至以禾本科和莎草科牧草为主的开阔草地,生长发育稍差。

生理生化常值:公牦牛血液含红细胞7.85百万/mm3,白细胞8854个/mm3;母牦牛分别为7.86百万/mm3和9349个/mm3。呼吸率,公牦牛23.1次/min,母牦牛22.4次/min,阉牦牛24.2次/min;心搏率,公牦牛55.0次/min,母牦牛52.6次/min,阉牦牛45.4次/min体温,公牦牛38.4℃,母牦牛38.1℃,阉牦牛38.5℃。

(八)评价与展望

九龙牦牛是当地藏族人民经过一个多世纪采用较为严格的选择、自群繁育和竞争性选配,在横断山脉北段高山区的自然经济和丰盛的水草、较好的饲牧管理条件下,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来源、体型外貌较为一致、内部结构比较完整、遗传性较为稳定、体格硕大、肉用性能良好、毛绒产量较高的地方良种。1979年秋,根据九龙牦牛等级鉴定标准,对主要产区近7000头公、母牦牛进行了普查,初步鉴定出一等以上公牦牛4头(占26.6%),母牦牛285头(占30.8%),为开展本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目前,为克服有见公就留的现象,急需建立九龙牦牛繁殖场,进行有组织、有目标、有方向、有计划的系统选育,提高早熟性、日增重和加宽加大体型,进一步提高产肉及产绒毛性能,使其成为保持良好的放牧性能、肉用及绒肉兼用型牦牛的育成品种。

相关知识

青海高原牦牛


(一)产地与分布

产于青海南部、北部两高寒地区,包括果洛藏族自治州和玉树藏族自治州两个州的十二个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泽库县和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的天峻县和格尔木市唐古拉山公社,海北藏族自治州的祁连县和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兴海县西部4个公社,大多在海拔3700m,甚至4000m以上的高寒地区。据1981年底统计,共有346万余头牦牛。

(二)青海高原牦牛品种形成

1959年,在青海柴达木境内诺木洪发现的古代社会文化遗址中,有磨制石器、骨器、陶器、青铜器、石纺轮和用牦牛毛、绵羊毛制成的毛布、毛线、毛绳、毛带等遗物,经考证,在殷周时,这里便已饲养牦牛。因此,认为野牦牛被驯化为家牦牛大约在距今五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现在的分布区内,至今仍常有成群野牦牛(藏语叫宗)出没,尤其在配种季节,常发现有野公牦牛混入家牦牛群中与母牛交配,且其公母后代均有正常生殖力,由此推断,现代的家牦牛不断地掺有野牦牛血液。

青海高原牦牛分布境内,昆仑山系和祁连山系相互纵横交错,形成两个高寒地区。一个产区包括玉树藏族自治州西部的杂多、治多、曲麻莱三县的六个公社,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西部的两场、社,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格尔木市的唐古拉山公社,天峻县术里苏里公社和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野牛沟公社,年平均气温-2℃~-5.7℃,年降水量282~774mm,年平均相对湿度在50%以上,多高山草甸草场,以莎草科和禾本科的矮生牧草为主,青草期4个月。另一产区包括玉树藏族自治州东部和果洛藏族自治州与黄南藏族自治州邻近黄河地区,年平均气温-1.4~2.7℃,年降水量460~774mm,牧草以莎草科和禾本科为主,株高而覆盖度大,青草期4~5个月。两个产区的极其近似的自然条件是形成青海高原牦牛的重要因素,使之比青海省内其他类型牦牛的性能高出一筹,自成一系。

(三)青海高原牦牛体型外貌

青海高原牦牛(公)

1.外貌特征

青海高原牦牛,由于不断混入野牦牛遗传基因,因而体型外貌上多带有野牦牛的特征。

头大,角粗:皮松厚;鬐甲高长宽,前肢短而端正,后肢呈刀状;体侧下部密生粗长毛,犹如穿着统裙,尾短并着生蓬松长毛。公牦牛头粗重,呈长方形,颈短厚且深,睾丸较小接近腹部、不下垂;母牦牛头长,眼大而圆,额宽,有角,颈长而薄,乳房小、呈碗碟状,乳头短小,乳静脉不明显。

毛色多为黑褐色、占71.8%,嘴唇、眼框周围和背线处的短毛多为灰白色或污白色。

2.体尺与体重

青海高原牦牛(母)

成年公牦牛体高平均为129.2cm,母牦牛为110.9cm;体重分别为443.4和256.4kg(见表1)。

表1成年牦牛的体尺与体重

(单位:cm、kg)

3.体态结构

体态结构紧凑,前躯发达,后躯较差,成年牛平均体尺指数(%):肢长为43.3,体长119.1,胸围147.5,管围15.5,体躯124.7,尻高96.4。

(四)青海高原牦牛生产性能

1.产内性能

据1980年12月测定,成年阉牦牛(12头)平均体重为373.632.8kg,屠宰率53.0%,净肉率42.5%。

2.泌乳性能

据测定(不包括犊牛哺食量),初产母牦牛日平均产乳量为0.68~1kg;经产母牛为1.38~1.70kg。泌乳期一般为150d左右,年产乳量274kg,乳脂率6.37%~7.2%。

3.产毛性能

年采毛一次,成年牦牛年产毛量为1.17~2.62kg;幼龄牛为1.30~1.35kg,其中粗毛(裙毛)和绒毛各占一半。

粗毛直径为64.8~72.9m,两型毛直径为34.8~39m,绒毛直径为16.8~20.3m;粗毛长度为18.3~34cm,绒毛长度为4.7~5.5cm。

4.役用性能

阉牦牛主要供役用,以驮为主,也供骑、挽用。一般驮货50~100kg,日行20~35km,可连续行走15d以上;最大驮重304.075.9kg,相当于平均体重的78.8%,高的可达115.8%。

用作骑乘,单乘日行30~40km。500m骑速1min43s至2min50s。跑后l5~31min,生理状况即可恢复正常。

(五)青海高原牦牛繁殖性能

公牦牛一岁左右即有性行为,但无成熟精子,两岁性成熟后即可参加配种;2~6岁配种能力最强,以后则逐渐减弱,个别老龄公牦牛有霸而不配的表现。自然交配时公母比例为1:30~40,此时受胎率较高,个别可达1:50~70。利用年龄在10岁左右。母牦牛一般2~9.5岁开始发情配种,个别的在1~1.5岁时有发情表现,有的3~3.5岁才发情配种。在正常年景,个别饲放管理好的母牦牛群,繁殖成活率为60%左右,差的仅30%~40%。母牦牛一年一产者在60%以上,两年一产者约30%左右,双犊率3%,繁殖利用年限一般长达15年。

母牦牛季节性发情,一般在6月中、下旬开始发情,7、8月份为盛期,个别可延至年底,每年4~7月份产犊,4~5月份为盛期,个别可延至10月份产犊。

发情周期平均为21.3d,个体间差异大,14~28d者占56.2%。发情持续期为41~51h。一般在发情12h以后排卵,有的在发情终止后3~36h排卵。妊娠期为256.8(250~260)d。

(六)青海高原牦牛适应性能

青海高原牦牛能适应海拔3200~4800m,大气压68420.85~55435.28Pa,氧分压14505.43~11679.01Pa,含氧量14.9%-V11.44%的生态环境。其胸廓发达,心肺发育指数大(/):心指数为0.45~0.63,肺指数为0.96~1.400生理常值:体温平均为37.83~38.13℃(其中幼龄牦牛38.08~38.66℃,成年牦牛37.41~38.27℃);脉搏平均为43.01~62.23次/min(其中幼龄牦牛54.14~74.73次/min,成年牦牛32.00~58.23次/min),海拔高时,脉搏次数增到57.17~74.73次/min;呼吸平均为12.98~19.61次,/min(幼龄牦牛14.95~20.24次/min,成年牦牛11.39~24.67次/min),海拔高时,呼吸次数增到13.97~24.67次/min,血红蛋白平均为70.12~78.79g/100ml。寒冷季节,牦牛胸部腹侧下、粗长毛根部着生密而厚的绒毛,借以保护胸、腹内脏器官、外生殖器官、乳房及各关节,以防受冻。据测定,在海拔3800m的草甸草场上日放牧9.5h,牦牛日采食鲜草27.861.42kg。在牧草缺乏季节,利用其长而灵活的舌,舐食灌丛、落叶、根茬以及残留在凹处的短草,极耐艰苦,并具有宜于爬山的四肢和似马蹄铁样硬质蹄壳,随处都可攀登自如。

(七)评价与展望

青海高原牦牛是我国青藏高原型牦牛中一个面较广、量较大、质量较好的地方良种。它对高寒严酷的青海高原生态条件有着杰出的适应能力,是雪山草地不可缺少的特种役畜。近年来,因活牦牛在港澳市场销售颇受欢迎,开始为国家换取外汇。但是,由于经营方式和饲牧管理粗放,畜群饲养周期长,周转慢,产品率和经济效益都还较低。为此,必须加强本品种选育.实行科学养裔,制订区域规划,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充分发挥良种的生产潜力,加快畜群周转,提高出栏率,为发展我国的畜牧业作出贡献。

牦牛


牦牛,藏语可可う(yag),因其叫声似猪,又名猪声牛,是生息在我国3000~5000m高山草原上的一种特有家畜,是世界屋脊上的一个稀有牛种。据统计,1981年底约有牦牛1300万头,居世界首位。

牦牛在我国西南、西北地区饲养历史悠久,若干世纪以来,当地人民(主要是藏族)依靠牦牛生产乳、肉、毛、皮和利用其役力耕耘、运载、通商贸易物资交流及骑乘征战,魁与人们衣、食、住、行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牦牛在这些地区的国民经济中,不论种植业,实行多种经营,还是发展轻工业、交通运输业,满足人民生活物质需要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些地区各民族的语言、文学、艺雕、图腾、舞蹈、宗教祭祀中都充分地反映了出来。

从牦牛对生活的特定气候地带的适应性和生态地理、生理特征的表现看,牦牛是地球之巅特具的高寒环境中生存的一个宝贵的特化种。

牦牛胸部发育良好,气管软骨环间距与狗的气管相似,可适应频速呼吸;心肺发达,心、肺脏指数大,平均为0.7780.040和1.2120.110,肺小泡和小泡囊的面积大,平均占总面积的59%,而当地黄牛为40%;它的血液中禽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高,红细胞数为900万/mm2以上,血红蛋白为13g/100m1。血清生化成分平均值:公、母牦牛胆固醇含量分别为138.55mg/100ml和140.10mg/100ml;碱性磷酸酶为11.51和14.58全氏单位;总蛋白为8.05和7.84;清蛋白为3.34和3.23,-球蛋白为2.25和2.10;LDH同工酶活力为781.7和650.0。加之其被毛、皮肤和蹄质的特殊结构及口、鼻、唇和舌的异常构造使它能爬越高山峻岭,凡绵羊无法通过的地方和利用的牧草,牦牛均能顺利通过和采食,故有高原之舟的誉称。

牦牛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60,其29对常染色体均为近端着丝点染色体;性染色体为xx/xY型,是近中着丝点染色体。

目前,牦牛仍是以自然交配为主:杂交改良已推行普通牛的冷冻精液进行人工授精。

牦牛的经济价值广泛,俗称万能种,通常皆为兼用,如乳、肉、毛、皮、役力。牦牛肉呈深鲜红色,蛋白质含量高,为21.6%;脂肪含量低,为1.6%~4.7%,16月龄牦牛肌纤维直径为27.906.23m,藏医用作食疗的壮补剂。牦牛乳含干物质17.0%~1.80%,密度1.036,乳蛋白5.4%,乳糖5.0%,乳脂率平均为6.9%(5.0%~8.6%),脂肪球大,直径为4.0~4.5m。矿物质含量为0.3%;每100g乳含维生素A1300IU;lkg乳的热量为4.213MJ,比黑白花奶牛高44%。牦牛乳色泽金黄,是乳制品的上等原料,尤其宜于加工成酥油。提取奶油后的奶渣(干酪),是牧民的生活必需品。牦牛毛(包括尾毛)是我国传统特产,畅销国内外,其中以白牦牛毛最为贵重。近年来,牦牛绒毛已成为新型优质毛纺原料,弹性、光泽、手感等指标胜过开司米。牦牛鲜皮重为活重的8%。

犏牛是牦牛与当地黄牛进行种间杂交的一代杂种牛,以黄牛为父本、牦牛为母本者叫真犏牛(即正交犏牛)或黄犏牛;以牦牛为父本、黄牛为母本者叫假犏牛(即反交犏牛)或牦犏牛。近年用普通牛种乳用或肉用品种公牛的冷冻精液与母牦牛杂交,所产生的一代杂种牛更表现出强杂种优势:生长发育快,早熟,适应范围扩大,世代间隔缩短,畜群周转加快,乳、肉产量和役力大幅度提高,深受牧区、半农半牧区和邻近农区群众的欢迎。

母犏牛继续进行级进杂交,在二元杂交下杂种优势明显下降,通常不再利用;但组合好的三元杂交,杂种优势下降不明显。

普通牛与牦牛的种间杂种,其雄性在1~3代虽有旺盛的性欲表现,但睾丸组织中不能产生正常活力的精子而无生育力。因此,公、母杂种牛不能互交以固定其优良特性。随着杂交到三代以上,杂种公牛则逐渐恢复生育力,到四代公、母皆能生育,生产性能和适应性又返回而接近原级进父本情况。

中甸牦牛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中甸牦牛主产于海拔2900-4900m之间的云南省香格里拉县中北部地区大中甸、小中甸、建塘镇、格咱、尼汝、东旺等地,周边的乡城、德荣、稻城及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老君山等,在海拔2500~2800m的中山温带区的山地有零星分布。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香格里拉县平均海拔高度3200m,位于云南、四川、西藏三省区交界处,年平均气温5.4℃,大于10℃年积温790~2300℃,最高气温24.9℃,最低气温-21℃;无绝对无霜期,冰冻期长达124天。年降水量600~800mm,降水主要集中于夏秋季,属半干旱、半湿润寒温型高原季风气候带。草地主要为高寒草甸、亚高山(林间)草甸、沼泽草甸、山地灌丛、疏林林间草地等类型。较温暖的可耕地区主要农作物为马铃薯、蔓菁、青稞、油菜、燕麦等几种耐寒作物。

二、中甸牦牛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中甸牦牛是当地居民长期驯化野牦牛逐步演变形成家牦牛的地方品种,据古文献记载,汉代中甸被称为越巂牦牛地,夷人畜牛以为食。光绪十年《新修中甸厅志书》夷食篇中记载居民以青稞炒磨为面,用酥油盐茶和之,名日糌粑,民间朝饔夕飧。说明当地居民饲养牦牛挤奶的历史悠久。中甸县与四川甘孜州稻城、乡城及西藏昌都地区相毗邻,历史上就有相互交换种牦牛和在交界地混牧的习惯,因而中甸牦牛与相邻藏东南康区牦牛有密切的血缘关系。

(二)群体数量及变化情况

产区中甸牦牛的饲养历经各种社会变迁,养殖数量几起几落。新中国成立前牦牛养殖作为农牧区的支柱产业,是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主要来源,人均牦牛饲养量较大,总数量为2万-3万头。新中国成立后历经以粮为纲、垦草种田的影响,牦牛饲养数量曾一度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存栏牦牛2.03万头。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进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推动了牦牛养殖业的发展。进入21世纪后,实施天然林禁伐、生态环境保护治理,重大草地牧业建设项目等,牦牛产品销售价格回升等,使牦牛产业重新得到较快的发展,到2005年存栏牦牛4.33万头,近15年间,年均增长3.29%。中甸牦牛由于长期小群封闭放牧饲养,生产性能趋于下降。

三、中甸牦牛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

中甸牦牛毛色以黑褐色为主,其次为黑白花,偶见纯白牦牛。头大小中等、宽短,公牛头粗重趋于方形,母牛头略显清秀。额宽、稍显穹隆,额毛丛生,公牛多为卷毛,母牛额毛稍稀短(/)。嘴宽大,嘴唇薄而灵活。眼睛圆大、突出有神,眼脸以灰褐色、黑褐色为主,偶见粉色。鼻长微陷,鼻孔较大。耳小平伸。公、母牛均有角,无角牦牛极少见。角间距大,角基粗大,角尖多向上、向前开张呈弧形。颈短薄,公牛稍粗厚,无颈垂。颈肩、肩背结合紧凑。胸短深而宽广,公牦牛较母牦牛发达、开阔,无胸垂,鬐甲稍耸、向后渐倾,背平直、较短,腰稍凹,十字部微隆,肋骨稍开张,腹大、不下垂,尻斜短或圆短。尾较短,尾毛蓬生如帚状,尾梢毛色以黑色为主,其次是白色。四肢坚实,前肢开阔直立,后肢微曲,系短有力,蹄大、钝圆、质坚韧。母牛乳房较小,乳头短小,乳静脉不发达。公牛睾丸较小,阴鞘紧贴腹部。全身被毛密长,冬、春长毛下有绒毛,腹毛长及地。

2.体重和体尺

中甸牦牛成年牛体重和体尺见表1。

表1中甸牦牛成年牛体重和体尺

(二)生产性能

中甸牦牛属晚熟小型肉用型,生长速度缓慢,生长周期长,生产性能较低。

1.产肉性能对4头6~9岁阉牛、3头10岁母牛进行了屠宰性能测定,结果见表2。

表2中旬牦牛屠宰性能

2007年5月20日云南省动物营养与饲料重点实验室对迪庆藏族自治州畜牧兽医站提供的5份肉样进行检测,中甸牦牛肌肉含水分66.36%1.51%,粗蛋白27.10%2.08%,粗脂肪5.54%2.19%。

2.产奶性能

中甸牦牛一般4~6月份产犊泌乳,11月下旬至次年4月份前干乳,泌乳期平均为195天左右,年挤奶量210kg,乳脂率6.2%左右。

3.产毛(绒)性能中甸牦牛被毛下有绒毛,现极少抓绒。

4.繁殖性能

中旬牦牛属晚熟、低繁殖性能牛种,一般3~4岁性成熟初配。性成熟年龄公牛24~36月龄,平均30月龄;母牛26~42月龄,平均36月龄。初配年龄公牛30月龄,母牛36月龄。一般7~10月份配种,次年3~7月份产犊,发情周期19天左右,妊娠期259天左右,初生重公犊19.0kg,母犊18.7kg。一般犊牛随母牛放牧至下一胎犊牛生产时才强制断乳,犊牛冬春成活率一般为90.0%。

四、中甸牦牛饲养管理

中甸牦牛以终年游牧的半野生状态进行饲养,极少有圈饲,成年牦牛终年昼夜放牧,极少部分在冬季和初春昼牧夜圈。犊牛全年昼牧夜圈。极少补饲,冬春母牛适当补饲青干草和秸秆,泌乳期母牛长期以青稞面加盐的混合面粉诱食进行拴系挤奶;成年牦牛一般15~30天补饲一次熟肉汤加面粉稀汤;成年公牛每15天左右寻回后补盐,其他时间野外放牧;犊牛10日龄以前不放牧,之后白天随母牛放牧哺乳,夜间关圈停乳,冬春昼夜跟牧哺乳,一直到下一胎产犊为止。中甸牦牛极耐粗放管理,具有极强的抗病力,很少发病,极少见母牛难产,母牛母性极强、护犊。

五、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尚未建立中甸牦牛保种场和保护区,已实施迪庆州中甸牦牛保种选育基地建设项目,建立了四个中甸牦牛育种示范户,存栏中甸牦牛268头,其中能繁母牛119头、种公牛13头。中甸牦牛1987年收录于《云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

有关研究人员1998年开展了中甸牦牛mtDNA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研究;2009年利用分布于黄牛15条染色体的15个微卫星标记对中甸牦牛进行了群体遗传变异分析。

六、中甸牦牛品种评价

中甸牦牛是藏族牧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经过不断选择培育形成的牦牛地方品种,适应高海拔自然气候环境,乳脂率和肌肉粗蛋白含量高、氨基酸含量丰富,但其性成熟较晚、繁殖力低、生长相对缓慢。今后应对中旬牦牛适宜高寒自然环境的生理行为特性进行研究,开发利用中甸牦牛肉、奶产品,并作为观光畜牧业的畜种加以选育和提高。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595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