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应激与咬尾症的关系 猪应激与咬尾症的发生和预防

猪咬尾症又称反不适综合症。是猪应激综合症的一种临床表现形式,它是现代养猪生产条件下,猪受到许多种不良因素刺激而引起的一种非特异性应激反应。凡是能引起猪感觉不舒服的各种环境因素、营养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均可造成猪群发生咬尾现象。下面一起具体了解一下:猪应激与咬尾症的关系猪应激与咬尾症的发生和预防。

1、应激与咬尾症的关系

应激是猪只机体对外界或者是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也可以理解为应激是机体对所有要求做出的非特异性应答。和刺激源关系小的非特异性变化称为全身适应综合症。在集约化饲养方式的生产中,影响猪只正常生理活动的应激源越来越多,会导致猪只免疫力降低,机体分解代谢功能增强而合成代谢能力却下降,性机能发生紊乱,严重的时候会出现一系列的应激综合症。所以,猪咬尾症其实就是应激综合症的病理表现,是现代养猪生产条件下,受到多种不良因素刺激,而产生的非特异性应激反应。

2、诱发猪咬尾症的应激源

猪咬尾症分为两个时期。首先是损伤前期,特点是一只猪轻轻地吸吮、咀嚼另一只猪的尾巴,被咀嚼猪只接受并忍受吸吮和咀嚼;然后进入损伤期,猪尾巴被咬伤、出血,被咬猪开始反抗并进行逃避。

同个圈舍内饲养的猪只品种不同或者是品种相同但却在体重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情况常会引起猪只互咬。个体间存在差异较大,在占有睡觉面积和抢食过程中也很容易出现以大欺小的情况。

猪舍的环境条件比较差,不符合正常生理机能,会导致猪只产生不适感或者因为休息不好,从而出现啃咬的情况;光照太强会使猪只处于兴奋状态而表现烦燥不安,同样会出现咬尾表现;仔猪特别活泼好动,而如果生活环境单调,就会互相玩弄耳朵或者尾巴,严重时会出现食肉癖。

舍饲饲养方式导致生长猪仅能依靠饲料供给所需要的营养。如果饲料中的营养水平低,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会导致咬尾。

猪群中地位低的猪只得不到槽位;猪群密度太高以及同栏猪数量大,从而导致秩序混乱;槽位及饮水器供给不足,采取地面喂食的方式进行饲喂;猪只进行频繁的活动,不能充分休息,因荷尔蒙的刺激,会使猪只的情绪不稳定;卫生状况差或者并栏饲养,猪群整齐度不佳等,都能诱发咬尾症。

猪只感染狂犬病、严重腹泻、缺乏钙、磷、铁等,会引起营养代谢紊乱,诱发猪只互咬。有的猪只尾巴被咬伤以后,会波及整个猪群。猪感染虱子、疥癣等体外寄生虫时,皮肤受到刺激而烦燥不安,在舍内不断磨擦,会导致耳后、肋部出现渗出物,诱发其他猪出现咬尾表现;猪体内寄生虫病,尤其是猪蛔虫,会刺激患猪攻击其他猪只,发生咬尾现象。

3、预防措施

培育抗应激品种。咬尾情况多出现在长白猪、哈白猪群众,而民猪很少发生。所以,猪只品种不同,对应激的敏感性也不一样,主要受遗传基因的影响,因此,可以利用育种方法选育抗应激猪,将应激敏感猪只淘汰,建立抗应激猪种群。可以采用氟烷测验,将氟烷阳性个体从猪群中剔除,经过几个世代,应激敏感个体的比例会大大降低。改善饲养管理,满足猪的营养。当猪群出现咬尾现象时,要及时分析饲料的营养成分,及时补充对营养不足的部分,特别是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避免诱发咬尾症。

合理组群,尽量把来源、体重、体质、性格和采食等方面相似的猪进行组群饲养。依照猪舍设备、饲养密度以及方式等因素确定猪群的猪只数量。分群饲养以后,保持猪群的稳定,但是疾病或体重差别大,体质弱而不宜在群内饲养的要加以调整。

仔猪出生当天,就要在距离其尾根大约1cm的位置,用钝口剪钳将其尾巴剪掉,涂上碘酊。或者是在仔猪出生的1~2d内打耳号时,用钢丝钳子在其尾下1/3处连续钳2次,距离大约0.4cm,将尾骨和尾肌钳断,压扁血管和神经,皮肤压成沟,钳后7~10d,尾部下1/3即可自然脱落。这种断尾方法简便,不易出血、不发炎,效果比较好,可以有效的控制咬尾症发生。

除此之外,要将饲养员固定,无关人员不可以参观猪场,禁止猪场有其他动物进入。育肥的杂交仔猪应该去势,不但能够提高育肥性能和胴体品质,还能防止发生咬尾。及时在猪群中挑出具有咬尾恶癖的猪只,采取单圈隔离饲养的方式,也可以给其肌肉注射镇静剂。及时隔离被咬伤的猪只,然后用0.1%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清洗消毒,然后涂上碘酊,避免化脓感染。咬伤严重的猪只,可以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根据环境条件、寄生虫的种类以及发育规律,定期给猪群进行驱虫工作,避免因为寄生虫而诱发猪只出现咬尾症。

小编推荐

引发猪咬尾的原因 猪咬尾的预防


猪咬尾症又称“反不适综合症”。是猪应激综合症的一种临床表现形式,它是现代养猪生产条件下,猪受到许多种不良因素刺激而引起的一种非特异性应激反应。凡是能引起猪感觉不舒服的各种环境因素、营养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均可造成猪群发生咬尾现象。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引发猪咬尾的原因猪咬尾的预防。

1、猪咬尾的原因

猪自身因素。因猪的嗅觉较为灵敏,并且喜欢舔食血液,易形成异嗜癖。当一个猪的尾巴被咬伤后,就会出血,引起其他猪来继续啃咬,从而使咬尾的情况更为严重,伤口进一步恶化,咬伤的程度加重,引起较为严重的尾伤。而猪的模仿能力极强,当猪群发生咬尾的现象后,如果没有及时的加以控制,其他猪就会模仿这一行为,从而导致这一行为在整个猪群内蔓延,造成严重的后果。猪咬尾的现象会因猪的性别不同而存在差异,通常公猪比母猪的咬尾现象严重。

营养因素。当日粮中缺乏一种或者几种营养时会导致猪的内分泌以及机体的代谢发生紊乱,而使猪产生一些异常的行为,如日粮中蛋白质的含量不足、必需氨基酸缺乏、能蛋比不平衡时会引起猪体内的蛋白质代谢紊乱而导致猪兴奋互咬;当食盐缺乏时也会加剧咬尾;饲料中矿物质缺乏时,如磷严重缺乏时猪会出现拱地、互相舔咬而引起咬尾。

管理因素。管理因素是引起猪咬尾现象发生的主要因素。在养殖前对猪分群不合理,如猪群内个体的差异较大时,会导致猪群间发生以大欺小的现象,使猪间发生咬斗。当猪群的群体过大时,难以建立良好的群体秩序,从而加剧相互咬斗频率。猪舍内的料槽设置不够,猪群在采食的过程中易因抢食饲料而发生咬斗的现象,或者体质较弱的猪被挤出,因抢不到饲料,在等待的过程中会攻击采食饲料的猪造成外伤。如果猪群的饲养密度过大,也会增加猪群间发生咬斗的可能。另外,当进行一些日常的工作时,如喂料、转群、称重、免疫接种等工作时方法不当,或者有其他的动物窜入圈舍,使猪群受到惊吓,易引起猪发生应激反应,而使猪表现为烦躁不安,发生咬斗。

环境因素。当养殖环境过于恶劣时,如舍内的温度过高,相对湿度过大,粪污的清理不及时,舍内的空气质量较差,有害气体的浓度过高,舍内的光线过强等会影响到猪的正常体息和采食,使猪的敏感性增强,发生咬斗。

2、猪咬尾的预防

为了有效预防猪咬尾现象的发生要采取综合的方法。在仔猪出生后及时的断尾和剪牙是预防猪咬尾现象的有效措施,切尾的方法较多,可选择使有断尾钳断尾法将仔猪尾巴的1/3或者1/2剪掉,以不出血为宜,防止发生伤口感染。在养殖过程中要对猪群进行合理的分群,分群时要按照猪的品种、体重、体质以及采食情况进行分群,尽量做到全进全出。

控制合适的饲养密度,合理的利用猪舍空间,根据猪的体重大小以及养殖季节来确定最适宜的饲养密度,通常仔猪以每群10-20头为宜,育肥猪以6-8头为宜,种公猪以单栏饲养为宜,以断奶仔猪每头占地面积为o.23-o.33m2,3-4月龄育肥猪以0.4-0.6mz,5-6月龄以0.6-0.8mz为宜,在夏季为了降温可适当的降低饲养密度,冬季为了保温则可增加饲养密度。

加强日常的管理。猪舍内要设置充足的料槽和饮水装置,避免出现抢水抢粮的现象。猪舍附近的噪音不宜过大,以免打扰到猪的休息和采食。在日常进行喂料、注射、转群等工作时要注意动作轻一些,以免引起猪发生应激反应。

提供适宜的营养,不同阶段的猪对营养的需要量以及营养的比例也不同,在提供营养时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猪的生理需求来确定。要提供营养全面且配比合理的全价饲料,避免饲料中缺乏某种营养物质而引起猪机体的代谢紊乱。在提供日常的饲料外,还可饲喂一定的青绿饲料,保证猪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摄入量。

给猪提供舒适的养殖环境。注意猪舍内温度、相对湿度以及空气质量的控制工作。做好夏季的防暑降温工作以及冬季的保温御寒工作。保持日常良好的通风,即使在冬季也要进行适当的通风,这对于控制舍内的温度、相对湿度和降低舍内有害气体的浓度都非常重要。另外,还要保持猪舍内的环境卫生,定期消毒。

如果发现有猪咬尾现象的发生,要及时的隔离有咬尾癖的猪和受伤的猪。将被咬尾的猪的尾部进行及时的处理,防止发生感染。为了分散有咬尾癖的猪的注意力,可在圈舍内放置皮球或者铁链,让猪拱玩。

1、病因
1.1环境因素
猪有探究习性,当生活环境单调时,猪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其他物体如猪摆动着的尾巴吸引。在饲养环境较为密闭的情况下,猪易产生厌倦情绪,有时可能会引起咬尾现象,此时可通过在栏舍内悬挂旧轮胎和铁链等玩耍物转移猪的注意力。此外,猪群在活动兴奋期的相互碰撞和玩耍会导致猪群兴奋,也可以发生咬尾现象,此时有必要及时隔离个别凶残的猪及被咬伤的猪。
1.2环境不适
环境长期不适宜或突然变化会影响猪群采食和休息,使得猪群烦躁不安,往往诱发咬尾。畜牧场周围较大的噪音、猪舍内较强的光线会影响猪群的休息,圈舍中NH3、H2S、CO2等有害气体的浓度过高会引起猪群烦躁,也会刺激咬尾的发生。猪舍内温度变化剧烈而不能保持恒定时,会使猪产生咬尾现象。天气闷热时,如果猪不能通过打滚或其它方式来保持凉爽,猪群会出现明显的热应激,情绪烦燥不安,咬斗频繁,稍不注意还可咬死猪。同样,天气寒冷尤其是气温低于5℃,也会使猪群出现冷应激而发生咬尾现象。

1.3地面类型
一般来讲,采用漏粪地板比用普通水泥地面时咬尾率较高。这可能是因为,粪沟中的污浊气体容易上升到地面上,从而使畜舍环境恶化。已经证明,随着猪舍内漏缝地板的比例增加,咬尾行为也会增加。同时,在部分是漏缝地板的猪舍内,漏缝板条的位置也很重要,板条置于饲槽后面与只在排粪区域设置板条相比,猪只更易发生咬尾现象,这可能与社群中位置较低的猪不能在漏缝地板上成功地竞争饲槽有关。此外,在全是条缝的地板上,层次较低的猪明显地更富有攻击性,特别是在饲喂时还见到它们从后面进行攻击。
1.4营养因素
在舍饲条件下,猪生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全部依靠饲料的供应。当饲料营养不平衡时,会出现异嗜癖,猪群出现应激反应而咬尾咬耳。如饲料营养水平低于饲养标准;饲料配合不科学;育肥前期饲料中蛋白质质量不佳;维生素特别是B族维生素缺乏,铁、铜、碘、锰、锌、钙、镁和食盐的缺乏以及纤维素的不足即可导致咬尾咬耳症的发生。
1.5管理因素
1)饥渴饥饿猪群活动频繁,采食激烈,会造成应激而出现咬尾现象。当喂料量不足,饲喂间隔时间过长,猪会因饥饿而互咬。另外,如果料槽长度不够,喂料时群居位次低的猪竞争不到料槽位置,就会因饥饿和急躁而寻找东西来满足食欲,这时,其他猪只的尾巴往往也就成了牺牲品。在夏季,猪的饮水量会显著增加,如发生缺水,则会出现食欲减退和情绪烦躁不安的现象,往往会导致相互咬斗。因此,在夏季保证足够新鲜清洁的饮水,将有助于降低咬尾现象的发生。
2)转群在每一次转群后,猪群都要熟悉料槽、水槽以及圈内的各种设施,并建立群居次序。这时猪群通常表现十分活跃,常常发生打斗。转群(体重悬殊过大)、并栏过于频繁或方法不当会加剧猪的打斗,而且会引起咬尾。研究人员将76kg左右的大约克×长白猪并栏,发现猪打斗、互咬现象十分严重,即使使用镇静剂也难以制止。此外,转群后,栏内猪只体重大小悬殊,体弱的猪常常是被咬的对象,一旦被咬伤,还会引起群咬。
2、诊断及预防措施
2.1满足猪的营养需要当发现有咬尾时,可在饲料中适当增加复方维生素及矿物质,喂料要定时定量,严禁饲喂霉败饲料。可根据猪的不同生长阶段,按营养需要喂给全价配合饲料,注意各种营养成分的比例,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均应足量。另外,在饲料中增加0.1%食盐,可有效防止咬尾病的发生。
2.2仔猪断尾,定期驱虫
仔猪生下后应当天断尾,断尾是防止咬尾行为的有效办法,用钢丝钳子在尾下三分之一处连续钳两钳,一般在初生仔猪离尾根1.5?处用钝口剪将尾巴剪掉,将血管和神经压扁,皮肤压成沟,并用碘酊消毒。钳后约10d,尾下三分之一即可脱掉。此法不出血不发炎,效果确实。据资料报导,断尾后发生咬的仅占

夏季热应激对猪群的危害与防制对策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热浪蒸腾,这是养猪场管理者们全年生产运作中最感头痛的时段。由于高温对猪群造成的危害,直接影响全年生产计划的完成和利润目标的实现,需要加强饲养管理,确保养殖效益。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夏季热应激对猪群的危害与防制对策。

一、保证营养供给
夏季母猪饲粮中应多添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每吨饲料内添加碳酸氢钠3~5公斤、维生素C100~200克、维生素E40~80克,对于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和抗热应激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饲料配制应采用新鲜、适口性好、消化率高的原料,还可添加3%~5%的油脂及酶制剂,减少麸皮等高纤维原料配比,降低粗纤维含量,提高饲粮能量浓度,改善适口性,来增加母猪能量摄入量,有效减少哺乳母猪因采食量不足而引起的体组织分解。改变饲粮成分可提高母猪的泌乳性能。对饲养于20~30℃环境下的泌乳母猪喂以基础饲粮、高纤维饲粮或高脂肪饲粮。在高温环境下,提高饲粮的能量含量,能够显著提高泌乳量,并且乳脂率也有提高的倾向;相反,在饲粮中添加纤维则降低了泌乳量,这是由于纤维在后段肠道中发生微生物发酵导致体热产生量增加而造成的。要选用品质较好的原料,并在通风干燥的仓库储存饲料原料。
二、保证泌乳母猪的采食量
哺乳母猪适宜的温度在18~20℃,超过18℃,每增加1℃,每头母猪每天的饲料摄入量减少100克。仔猪的生长发育和对疾病的抵抗力依靠母乳,而母乳是否充足需要通过采食量来保证。母猪哺乳期采食量不足会造成断奶失重大,影响断奶后的发情配种,同时仔猪断奶重也难达标。提高母猪采食量的方法有降温、少喂多餐、湿拌料、及时清理料槽等。少喂多餐是指一天饲喂4~5次,每次少喂,可保证母猪每次都吃完;湿拌料可以提高母猪的食欲,特别是在夏季;而及时清理料槽也可提高母猪的食欲。采用湿拌料,水料比为1∶1,可提高采食量10%左右。
三、保证充足饮水
夏季的饮水容易被大肠杆菌和原虫等污染,因此要做好对饮水的消毒,常用的消毒剂是漂白粉、二氯异腈尿酸钠等。夏季母猪的饮水量增加,要保证充足供水,饮水器的水流速度越大,母猪的采食量会相应提高,而且不容易发生热应激或其他感染的问题。若饮水器流量不足,可以向食槽内供水饮用,饮水温度不应超过20℃。
四、冷水解热法
当舍内温度达到30℃,特别是32℃以上时是缓解热应激的关键时刻,需用水降温解热。气雾法和喷淋法仅适用于半开放式猪舍的猪群,对封闭式猪舍则不宜采用,以免舍内湿度过大加剧热应激。如能在房屋设计与建设时,在屋顶上建好喷淋装置,同时备好加压泵,则不仅可以通过屋顶的喷淋措施达到降温的目的,还可以避免高温高湿的现象。对单体限位栏饲养的母猪应采用滴水降温法,即在母猪颈肩部上方安装滴水器,每10分钟滴水一次,每次3~4分钟,滴水降温与通风相结合的效果更佳。公猪在非配种日或配种前每日淋浴1~2次,对睾丸和包皮通过冲洗可降温,利于精子产生。切勿用冷水猛浇头部,对配种后1小时以内的公猪禁止冲淋。
五、通过药物保健提高猪群对疾病的抵抗力
在炎热的夏、秋季,可利用一些中草药(清温败毒散等)来提高猪机体的免疫力,加强猪自身防御屏障的保护。母猪夏季的热应激反应,可诱发母猪体内的一些非特异性感染,引起发热和食欲降低等,特别是后备母猪,因此母猪配种前后各一周、产前产后各一周在饲料中适当添加一些抗应激药物如维力康、维生素C、多维和电解质添加剂等,同时在饲料中适当添加一些抗生素药物,如强力霉素、利高霉素、支原净和土霉素等,可控制猪群的细菌性继发感染,提高产仔数和受胎率。为了降低热应激对生产母猪的影响,可以采取产前注射氯前列烯醇,使母猪能够在凉爽的时间分娩,缩短产程,减少弱仔的比例,并可减少母猪子宫炎和乳房炎等疾病的发生。
六、加强通风
通风可增加猪体表的散热速度,达到猪体降温的目的。自然通风是充分利用前、后窗户的空气对流,降低猪舍温度。自然通风是最基本的降温方式,有些猪舍窗户偏小,尤其是后窗户小,影响通风效果,需改进。机械通风是利用风扇、吊扇进行通风换气,如果安装排风扇,除进气口外,所有窗户应全部关闭,采取纵向通风,但是应避免风直接吹在猪身上。

预防
改善饲养环境许多养殖户一般比较注重产房母猪和仔猪的保温,但对防热投入不够。一般简单的做法是在屋顶装喷头,具体距离要求整个屋顶无空白区。加强猪舍遮阳、通风、隔热设施,如搭凉棚、植树、种藤蔓植物;厚垫草屋顶、双层屋顶、屋顶涂白色;电扇、通气扇、天窗等,密闭式猪舍可采取湿帘纵向通风降温系统。
提供足够的饮水猪在超出体温10℃以上的环境中时,饮水量大增,若缺水或者饮水管在阳光下暴晒,导致猪饮水减少等都会加重热应激。饮水中可加1%的食盐。
合理调整饲料配比提高日粮营养浓度,特别是能量、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在猪采食量减少的情况下,尽量满足营养供应。日粮中添加5%以内的脂肪和赖氨酸,可有效减轻热应激的不良影响,获得较好的生产成绩。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也有明显的防制热应激的效果。在饲料两餐之余,提供一些新鲜西瓜皮等青饲料供猪食用。
做好保健预防工作①当温度超过34℃时,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和维生素E,或者在饮水中添加液体多维“维多利”饮水,能够提高猪的免疫力,增强抗热应激能力,增加采食量和日增重。②适量添加碳酸氢钠(小苏打)和微量元素钾的含量,也可缓解热应激对猪的不利影响。③也有在饲料中添加大豆黄酮素或牛磺酸或300微克/千克铬(吡啶羧酸铬),铬发挥作用需要一段时间,也可减轻热应激对肥育猪的影响。④中兽医一般采用清热解毒除湿,与生津止渴的中草药如山楂、苍术、陈皮、槟榔、黄芩、大曲、石膏等配合,提高免疫力的黄芪、甘草等制成饲料添加剂(抗病毒I号粉),可以缓解炎热环境对商品猪的影响,提高增重和饲料利用率。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在分娩后18天的经产母猪基础日粮中添加中草药(黄芩、益母草、女贞子、陈皮、淫羊藿、生地、玄参)可有效改善高温产后母猪的繁殖性能,母猪返情率均降低了20%,再发情的时间提前,产仔头数提高。
治疗
安全隔离患猪到阴凉通风处,头部和心区施冷敷,凉水反复灌肠。
采取断尾或耳静脉放血后输液。药方:清开灵10~20毫升+强效阿莫西林1~5克+地米10~15毫克+0.9%氯化钠500毫升静脉注射。维生素C5克,静脉注射或静脉推注。为减轻脑肺充血,可适当耳静脉放血,然后静脉输注复方氯化钠或生理盐水,配以5%碳酸氢钠、安钠咖、维生素C等。
注射安钠咖、樟脑、尼可刹米,兴奋心肺功能。
尽量减少长途运输,必须运输时,装猪前用长效土霉素2~3毫升。中途喷雾降温。到达目的地后用强力霉素和维多利饮水。

猪低温症的临床症状 猪低温症的治疗措施


母猪低温症是一种因饲养管理不当,营养失调,体内产热不足或散热过多而引起母猪体温下降的一种临床综合症。患猪都表现为突然发病,体温降至35℃~37℃,食欲明显下降甚至废绝,精神沉郁,特别严重的还会出现不能站立,肛门松弛、脱肛等,患猪一般无其他病史。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方法不当,往往造成母、仔猪共同死亡。下面一起具体来了解一下:猪低温症的临床症状猪低温症的治疗措施。

1、发病机理

正常体温调节生理。猪体温调节主要是经由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对产热和散热过程进行调节,确保二者在环境和机体代谢不断改变的情况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从而使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机体产热与散热的神经调节是经由中枢神经介质来实现,神经介质(如乙酰胆碱、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对下丘脑发挥作用,调节产热与散热的主次,从而达到体温调节;机体体温的内泌调节是下丘脑在垂体分泌所产生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下,调整产热与散热的主次,从而实现体温调节。

低温症体温调节机理。主要是由于严重缺乏营养及气候环境恶劣等引起。在神经系统控制下,猪严重缺乏营养会导致机体代谢紊乱,从而通过化学形式促使体内的热量增加和物理形式散发来调节体温。物理性调节,是指在环境温度过低时,由于猪感到寒冷,就会通过神经调节促使体内产生热量,同时减少散热,从而使体温保持恒定;化学性调节,是指猪通过增加采食量,加快代谢速度,将食物中的化学能生成热能,从而使体温保持恒定。随着环境温度的改变猪体温调节也会发生变化,如果环境温度过低就会促使猪加速食物所含的化学能转变成热能,如果环境温度过高就会促使猪缓慢进行这一转化过程。该病是由于猪受到多种因素的作用导致机体产热较少或者散热过多造成体温在正常水平以下的一种临床综合征,通常在气候寒冷的冬季和初春容易发生。

2、临床症状

大部分病猪往往突然出现发病,体况比较瘦弱,被毛粗乱,体温低于38℃,严重时甚至能够降低到35℃作用。还有一些病猪在发病初期体温会有所升高,呼吸加快,停止采食,使用安乃近等药物进行治疗会导致体温快速降低,并低于正常水平。通过临床检查,发现病猪主要症状是精神极度萎靡,反应缓慢,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废绝,卧地后不容易站起,嗜睡,呼吸速度减缓,迫使其运动会导致呼吸加速,有时发生气喘,心跳加速,皮肤干燥、弹性减弱,畏寒打颤,耳鼻处冰凉,四肢厥冷,口舌黏膜、眼结膜苍白,有时会伴有流涎或者呕吐,拒绝哺乳后代仔猪。部分能够排出正常粪便,有些会发生腹泻或者排出干燥的粒状粪便,减少排尿。妊娠母猪患病后容易发生早产、死胎或者产出弱仔;空怀母猪患病后会导致发情延迟。病程通常能够持续7-15天,如果治疗不当,病猪会陷入昏迷,机体严重衰竭,最终发生死亡。

3、类症鉴别

非典型伤寒感冒。任何日龄的猪都能够发生,尤其是仔猪比较容易发生。病猪表现出精神萎靡,体表温度不均匀,尤其是耳尖、四肢温度较低,眼结膜潮红,流泪、流清涕,畏寒怕冷,发抖,拒绝走动,发生跛行,且停止采食等。在没有发生继发感染的情况下,该病通常呈散发性,病程持续时间短,且只要及时采取治疗,就能够快速康复。

非典型性猪瘟。主要是由于妊娠母猪携带猪瘟病毒或者体内猪瘟抗体水平过低,使后代仔猪先天性感染猪瘟病毒。对于这种新生仔猪,主要特征是在初生时体表附着黏液状胎粪,较难擦净,被毛粗乱且失去光泽,畏寒打颤,往往堆挤在一起,持续腹泻,吮乳能力较弱,后腹内部毛囊明显突起或者存在红点,对包皮挤压会流出白色积液。通常是哺乳仔猪及保育期仔猪容易发病。

4、治疗措施

西药疗法。病猪可按每千克体重使用2mL50%葡萄糖注射液,并与10-20mL10%安钠加、30-50mL维生素C混合均匀,然后加热到39-40℃温度一次性静脉缓慢滴注,每天1-2次,直到体温达到正常水平停止。

中药疗法。主要使用中药进行补气温中,可取30g党参、30g陈皮、30g黄芪、30g白术、30g黑附子,添加2500mL水煎煮至1500mL,待温度适宜后通过胃导管给病猪一次性灌服,每天2次,至少连续使用3天。也可取12g川芎、15g黄芪、9g砂仁、15g白术、20g当归、15g附子、12g肉桂、15g干姜、20g党参、10个大枣、10g甘草,加水煎煮后取药液给病猪一次性内服,每天1次,连续使用3-5天。

肾上腺素加红糖疗法。根据病猪具体体重,每次肌肉注射8-10mLO.l%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每天1-2次,连续使用2-3天。然后取100-150g红糖(也可使用白糖),添加适量开水溶解,待温度适时后给病猪一次性灌服或者任其自由饮用,每天2-3次,连续使用3-4天。

灌肠疗法。如果病猪粪便干硬,可先使用温度适宜的肥皂水进行灌肠,当干硬粪便完全被冲出后,再使用温热的口服补液盐进行深部灌肠。如果病猪具有呕吐症状,可肌肉注射适量的胃复康。

近年来,淮阳县个别猪场在冬春季节总有母猪低温症发生,现报告如下:
1、病因
多发生在严冬和春初,天气突变是其诱因,多发生于体质虚弱、农村散养的带仔或怀孕后期母猪。而在限位栏舍、水泥地面饲养,或长期饲喂生粉料、饮用凉水的母猪高发。
2、症状
病猪突然发病,被毛粗乱,瘦弱,体温降到36℃以下,严重的可降至35℃以下,精神高度沉郁,反应迟钝,食欲减少或废绝,卧地难起,嗜睡,强迫运动,呼吸加快,有时发喘,心跳加快,皮肤干燥、缺乏弹性,肋骨显露,畏寒打颤,耳鼻俱凉,四肢厥冷,呼吸缓慢,结膜、口舌黏膜苍白,有时呕吐或流涎,不愿让仔猪吃乳。有的大便正常,有的大便干燥呈粒状或腹泻,尿量减少。怀孕母猪易早产、产弱仔或死胎,空怀母猪延期发情。病程一般7~10天,最后昏迷衰竭而死。
3、剖检变化
病猪皮肤、可视黏膜苍白,心肌松弛,肺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其他器官未见明显病变。
4、实验室检查
将病死猪的淋巴结、肝、脾、肾等器官组织进行细菌培养分离,均呈阴性。将病料搅碎按青霉素10万IU/ml、链霉素5万IU/ml混合,小白鼠腹腔注射0.5ml/只,24小时、48小时、72小时、1周后观察,均未发病。
5、治疗
应加强饲养管理,补液、强心、恢复神经系统的正常调节功能,以补气、血为主,采用中药和西药结合治疗。对此病应早诊断并及早正确用药,如在治疗中体温仍下降,低于35℃,肛门极度松弛的病猪。治疗可按以下处方进行:5.1西药疗法:每100kg体重母猪用50%葡萄糖120~160ml、辅酶A800~1000IU、400~500mg维生素B6、维生素C2.5~4.0g,混合后一次静脉缓慢推注(注射液加热至37.5℃~39.5℃效果更好);首选颈部肌肉注射10%安钠咖注射液,按0.4ml/kg肌肉注射,隔日1次,或10%的樟脑磺酸钠10~20ml,每天1次,连用3~4天即好。有条件的农产可往饲料里加入适量的人工盐和酵母片。
5.2中药疗法:党参、黄芪、肉桂、熟附子各25g,干姜、草果、连翘、炙甘草各15g,共研成细末,用开水冲后加适量红糖,候温灌服。诸药加水1000ml,火熬至500ml,1次灌服,每天1剂,连服3剂。肌肉注射三磷酸腺苷50~100mg,每天1次,连续3~5天。
5.3肾上腺素加红糖疗法:按患猪体重的大小,取0.1%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8~10ml,一次肌肉注射,每天1~2次,连续2~3天。接着取红糖(也可用白糖)100~150g,加适量开水溶解,候温,一次灌服或让其自饮,每天2~3次,连续3~4天。
对于大便干硬的可先用温肥皂水灌肠,待干硬粪便冲出后,再用温口服补液盐深部灌肠。对于呕吐的可适量肌肉注射胃复康。喂食和饮水中可适当加入熬煎好的生姜辣椒汤,以刺激机体血液循环加快,有助体温上升。还可适当升高猪舍温度,铺干净柔软垫草。患病期间坚持每天注射青霉素、链霉素等抗感染药治疗。

猪钙、磷缺乏症的原因、症状与防治


猪钙磷缺乏症是由饲料中钙和磷缺乏或者二者比例失调引起,幼龄猪表现为佝偻病,成年猪则形成骨软病。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钙、磷缺乏症的原因、症状与防治。

一、钙、磷缺乏症的原因
适量的钙、磷是猪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保障,猪发生钙、磷缺乏症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饲料中钙、磷不足或二者比例不当,如果饲料中维生素D缺乏也会影响猪体对钙、磷的吸收。猪只长期处于光照条件不良的环境中会影响猪自身维生素D的形成,间接影响钙、磷吸收。此外,消化道疾病、体内外寄生虫病、先天性的发育不良等因素及肝脏和肾脏的疾病也可影响猪体对钙、磷及维生素D的吸收利用。饲料中蛋白质不足也会影响钙、磷吸收,磷在饲料中的存在形式对吸收也有影响,猪是单胃动物,对植物中的磷元素利用率较低,为30%左右,对无机磷吸收率高,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可促进猪对饲料中磷的吸收。本病发生在仔猪时期称为佝偻病,发生在成年猪时期称为骨质疏松症。
二、钙、磷缺乏的症状
1.仔猪患佝偻病
佝偻病的发生是处于生长阶段的仔猪,由于饲料中钙、磷、维生素D缺乏,或者饲料中钙、磷比例失调所致的一种骨营养代谢性疾病。猪舍封闭,仔猪缺乏阳光照射,从而不能合成维生素D,日粮组成中蛋白质或脂肪性饲料过多也会影响猪体对钙、磷的吸收。现代猪品种经过改良选育,生长速度较快,一般5月龄左右体重即可达到100公斤,较快的生长速度使得营养供给与生长需要产生矛盾,导致钙、磷不足,出现佝偻病。佝偻病特征是生长骨的钙化作用不足,临床上表现为食欲减退,消化不良,不愿站立和运动,生长缓慢,异嗜癖。关节部位肿胀,触诊时疼痛敏感,躲避触摸,走路出现跛行。严重的骨骼弯曲变形,可见凹背、“X”形腿、“O”形腿,肋骨与肋软骨结合处肿大,压之有痛感。
2.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也叫软骨症,多见于初产青年母猪。一般由于日粮中缺乏钙、磷,或钙、磷比例失调,吸收不良引起。由于青年母猪的骨骼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到真正的体成熟还有一段时间,如果此时给青年母猪配种,母猪会因胎儿发育和产仔泌乳需要大量的钙,如果体内的钙不能满足生长和生产的营养需要,就会动用骨骼中的钙,从而造成母猪骨质疏松。患病猪的骨骼比正常骨骼细,结构异常,尤其是骨密质和长骨柄部分,很容易发生骨折。患病猪破行,走路不稳,喜欢卧下,不愿站立。
三、防治措施
做好预防工作主要是在选种时挑选膘情和体重合适的母猪,注意监测日粮的营养浓度以及饲喂次数和方法。妊娠期母猪应适当运动,有条件的猪场要在室外设置运动场。饲喂营养全价的饲料,保证猪日粮中钙、磷和维生素D的含量足够且配比合理,一般猪日粮中钙、磷比例为(1~2)∶1。对于初产的青年母猪更要注意营养的供给,尤其是妊娠后期的母猪更应供给钙、磷和维生素D含量足够的饲料,特别是长期舍饲和生活在密闭性较强的猪舍的猪,不易受到阳光照射,体内维生素D形成受阻,这些情况都需要不断改善,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治疗主要采取补充钙、磷制剂,同时加强妊娠母猪、哺乳母猪和仔猪的饲养管理。饲料中增加青绿饲料、骨粉、蛋壳粉、蚌壳粉、磷酸氢钙等,多让猪接受日光照射。发病猪使用维丁胶钙注射液,隔日肌肉注射1次,维生素A、维生素D注射液2~3毫升肌肉注射,隔日1次。选用乳酸钙或碳酸钙10~15克,拌料内服,每日1次,连用1周。成年猪可以使用10%葡萄糖酸钙50~100毫升静脉注射,每日1次,连用3日。

病因
日粮钙磷缺乏或比例失调是该病的重要特征之一。若单一饲喂缺乏钙磷的饲料及长期饲喂高磷低钙饲料或高钙低磷饲料都可引起发病。饲料或动物体内维生素D缺乏也可能导致本病发生。胃肠道疾病、寄生虫病、先天性发育不良等因素及肝肾疾病也可影响钙、磷及维生素D的吸收利用。
症状
先天性佝偻病常表现为生后仔猪颜面骨肿大,硬性腭突出,四肢肿大,而不能屈曲,患猪衰弱无力。后天性佝偻病发病缓慢,早期呈现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精神不振,不愿站立和运动,出现异嗜癖;随着病情的发展,关节部位肿胀肥厚,触诊疼痛敏感,跛行,骨骼变形;仔猪常以腕关节站立或以腕关节爬行,后肢则以跗关节着地;疾病后期,骨骼变形加重,出现凹背、“X”形腿、颜面骨膨隆,采食咀嚼困难,肋骨与肋软骨结合处肿大,压之有痛感。成年猪的骨软症多见于母猪,病初表现为以异嗜为主的消化机能紊乱。随后出现运动障碍,腰腿僵硬、拱背站立、运步强拘、跛行,经常卧地不动或葡匐姿式。后期则出现系关节、腕关节、跗关节肿大变粗,尾椎骨移位变软,肋骨与肋软骨结合部呈串珠状;头部肿大,骨端变粗,易发生骨折和肌腱附着部撕脱。
诊断
佝偻病发病于幼龄猪,骨软病发生于成年猪;饲料钙磷比例失调或不足、维生素D缺乏、胃肠道疾病以及缺少光照和户外活动等可引发本病。必要时结合血清学检查、X光检查以及饲料分析以帮助确诊。鉴别诊断应注意与仔猪支原体性关节炎相区别;骨软症应注意与慢性氟中毒、生产瘫痪、冠尾线虫病、外伤性截瘫相区别。
治疗
治疗采取改善妊娠母猪、哺乳母猪和仔猪的饲养管理,补充钙磷和维生素D源充足的饲料,如青绿饲料、骨粉、蛋壳粉、蚌壳粉等,合理调整日粮中钙磷的含量及比例,同时适当运动和照射日光。对于发病仔猪,可用维丁胶性钙注射液,按0.2%毫克/公斤体重,隔日1次肌肉注射;维生素A、维生素D注射液2-3毫升肌肉注射,隔日1次。成年猪可以10%葡萄糖酸钙50-100毫升静脉注射,每日1次,连用3日,也有人建议配合应用亚硒酸钠以提高疗效。此外20%磷酸二氢钠注射液30-50毫升耳静脉注射1次,或喂服麸皮(1.5-2公斤麸皮加50-70克酵母粉煮后过液,每日分次喂给)。也可用磷酸钙2-5克,每日2次拌料喂给。
防治措施
应经常检查饲料,保证日粮中钙、磷和维生素D的含量,合理调配日粮中钙、磷比例。平时多喂豆科青绿饲料,对于妊娠后期的母猪更应注意钙、磷和维生素D的补给,特别是长期舍饲的猪,不易受到阳光照射,维生素D来源缺乏,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更具有重要意义。

猪群夏季热应激的防治措施 夏季应对猪群热应激的办法


热应激是指处于高温环境中的机体对热环境所作的非特异性生理反应的总和,如果猪发生热应激会导致生长缓慢或停滞,种猪发生热应激则会影响繁殖力,需要加强饲养管理,以确保养殖效益的提高。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群夏季热应激的防治措施夏季应对猪群热应激的办法。

1.保证营养供给
夏季母猪饲粮中应多添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每吨饲料内添加碳酸氢钠3~5公斤、维生素C100~200克、维生素E40~80克,对于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和抗热应激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饲料配制应采用新鲜、适口性好、消化率高的原料,还可通过添加3%~5%的油脂及酶制剂,减少麸皮等高纤维原料配比,降低粗纤维含量,提高饲粮能量浓度,改善适口性,来增加母猪能量摄入量,有效减少哺乳母猪因采食量不足而引起的机体组织分解。改变饲粮成分可提高母猪的泌乳性能。对饲养于20~30℃环境下的泌乳母猪喂以基础饲粮、高纤维饲粮或高脂肪饲粮。在高温环境下,提高饲粮的能量含量,能够显著提高泌乳量,并且乳脂率也有提高的倾向;相反,在饲粮中添加纤维则降低了泌乳量,这是由于纤维在后段肠道中发生微生物发酵导致体热产生量增加而造成的。选用品质较好的原料,在通风干燥的仓库储存饲料原料。
2.保证泌乳母猪的采食量
哺乳母猪适宜的温度为18~20℃,超过适宜温度,每增加1℃,每头母猪每天的饲料摄入量减少100克。仔猪的生长发育和对疾病的抵抗力依靠母乳,而母乳是否充足需要通过采食量来保证。母猪哺乳期采食量不足会造成断奶失重大,影响断奶后的发情配种,同时仔猪断奶重也不达标。提高母猪采食量的方法有降温、少喂多餐、湿拌料、及时清理料槽等。少喂多餐是指一天饲喂4~5次,每次少喂,可保证母猪每次都吃完;湿拌料可以提高母猪的食欲,特别是在夏季;而及时清理料槽也可提高母猪的食欲。采用湿拌料,水料比为1∶1,可提高采食量10%左右。
3.保证充足饮水
夏季的饮水容易被大肠杆菌和原虫等污染,因此要做好对饮水的消毒,常用的消毒剂是漂白粉或二氯异腈尿酸钠。夏季母猪的饮水量增加,要保证充足供水,饮水器的水流速度越大,母猪的采食量会相应提高,而且不容易发生热应激或其他感染。若饮水器流量不足,可以向食槽内加水供猪饮用,饮水温度不应超过20℃。
4.冷水解热法
当舍内温度达到30℃,特别是32℃以上时是缓解热应激的关键时刻,需用水降温解热。气雾法和喷淋法仅适用于半开放式猪舍的猪群,否则舍内湿度过大会加剧热应激。如能在房屋设计与建设时,在屋顶上建好喷淋装置,同时备好加压泵,则不仅可以通过屋顶的喷淋措施达到降温的目的,还可以避免高温高湿的现象。对单体限位栏饲养的母猪应采用滴水降温法,即在母猪颈肩部上方安装滴水器,每10分钟滴水一次,每次3~4分钟,滴水降温与通风相结合的效果更佳。公猪在非配种日或配种前每日淋浴1~2次,对睾丸和包皮通过冲洗可降温,利于精子产生。切勿用冷水猛浇头部,对配种后1小时以内的公猪禁止冲淋。
5.通过药物保健提高猪群对疾病的抵抗力
在炎热的夏秋季节可利用一些中草药(清温败毒散等)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加强猪只自身防御屏障的保护。母豬夏季的热应激反应,可诱发母猪体内的一些非特异性感染,引起发热和食欲降低等,特别是后备母猪。因此母猪在配种前后各一周、产前产后各一周在饲料中适当添加一些抗应激药物,如维力康、维生素C、多维和电解质添加剂等,同时饲料中适当添加一些抗生素药物,如强力霉素、利高霉素、支原净和土霉素等,可控制猪群的细菌性继发感染,提高产仔数和受胎率。为了降低热应激对生产母猪的影响,可以采取产前注射氯前列烯醇,使母猪能够在凉爽的时间分娩,缩短产程,减少弱仔的比例,并可减少母猪子宫炎和乳房炎等疾病的发生。
6.加强通风
通风可增加猪只体表的散热速度,达到猪体降温的目的。自然通风是充分利用前、后窗户的空气对流,降低猪舍温度。自然通风是最基本的降温方式,有些猪舍窗户偏小,尤其是后窗户小,影响通风效果,需改进。机械通风是利用风扇、吊扇进行通风换气,如果安装排风扇,除进气口外,所有窗户都应关闭,采取纵向通风,但是应避免风直接吹在猪身上。

夏季应对猪群热应激的办法
加强猪舍防暑降温
猪场和猪舍周围种植高大乔木。安装风扇或送风机进行机械通风。舍温过高时可用胶管或喷雾器定时向猪体(分娩舍除外)和屋顶喷水降温或人工洒水降温,但要注意猪舍内的排湿工作。
保证充足的饮水
猪属恒温动物,存在一个等热区,在这个范围内,猪借助于物理调节维持正常体温,一旦超过这个范围,就得通过产热和散热来维持正常的体温。猪以蒸发散热为主,保证充足而清凉的饮水,一方面是保障蒸发散热的水分需要,另一方面清凉饮水在消化道内升温也可使机体降温。夏季将暴露在阳光下的水管进行深埋处理,其深度最好达到20cm以上,保证送到猪舍中的饮水凉爽。
减少饲养密度
猪群过大和饲养密度过高,均可加重热应激,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减少饲养密度。调整饲料配方
选择适口性好、新鲜优质的原料配合饲粮,适当降低高纤维原料配比,降低饲料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控制饲料粗纤维水平,以减少体热产生;饲料中添加5%以内的油脂;增加饲料中粗蛋白含量,提高饲料利用率,减轻高温季节猪的散热负担。适当添加青绿饲料,平衡营养,保证能量供应。
添加无药残的中兽药
适当的添加中兽药,提高猪的免疫力,增强抗热应激能力,可以缓解热应激对猪的不利影响,建议选用具有开胃健脾、清热消暑功能的中兽药裨卫建,缓解炎热环境对猪的影响,提高增重和饲料利用率。
防饲料霉变
猪对霉菌毒素、变质饲料敏感。在高温高湿季节,猪饲料中加入中兽药丙冬甘宁,可以保护肝脏,加快饲料中的霉菌毒素的分解,减少对猪群的危害。饲养员每天晚上应对猪食槽的残留饲料进行清理,以防采食酸化变质饲料。
卫生消毒
夏季高温高湿环境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增加了猪病的感染机会。因此,夏季必须重视猪舍内外及猪体表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及时清除粪尿、减少氨气。

猪气喘病的发生与猪病防治


猪气喘病又名猪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猪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遍布全球。主要临诊症状是喘气和咳嗽,以肺的膈叶、尖叶、心叶的对称性实变以及肺门淋巴结增生为特征。该病只有猪发生,任何品种、性别、年龄的猪均可发病。该病在新疫区可呈急性暴发,多以慢性经过为主。近年来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商品猪与种猪长距离大范围调运,猪气喘病的传播也越来越广,大型规模猪场和农村散养户都可能会发生猪气喘病。该病一般情况下死亡率不高,但继发感染也造成严重死亡,经济损失很大,对养猪业发展带来严重危害。现将猪气喘病的发生与防治总结如下。

1临床症状与剖检变化

该病潜伏期11~16d,主要临诊症状为咳嗽和气喘,急性型病猪呼吸困难,严重者张口喘气,精神不振,有明显腹式呼吸,达60~120次/min,咳嗽少而低沉,体温一般正常。慢性型向急性转变,主要症状为咳嗽,清晨赶猪喂食时咳嗽明显,严重时呈连续的痉挛性咳嗽,呼吸次数增加和腹式呼吸,精神不振,不愿走动。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好则病程较轻较短,条件差则抵抗力弱,出现并发症多,病死率升高。主要病变只见于肺、肺门淋巴结和纵隔淋巴结。病变以肺的心叶最为显著,尖叶和中间叶次之,然后波及膈叶。病变部界限明显,两侧肺叶病变分布对称,呈灰红色、灰白色、浅红色,硬度增加,外观似虾肉样,切面组织致密,可从小气管挤出灰白色混浊黏稠的液体,肺门和膈淋巴结肿大,切面黄白色,淋巴结呈弥漫性增生。急性病例,肺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和气肿病变。

2预防措施

2.1加强管理

一是自然分娩或剖腹取胎,以人工哺rǔ或健康母猪带仔法培育健康仔猪,配合消毒切断传播因素。仔猪按窝隔离,防止窜栏。育肥猪、架子猪和断奶小猪分舍饲养。利用各种检疫方法清除病猪和可疑病猪,逐步扩大健康猪群。二是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慎重引种,尽量不从外地引进猪只,如必须引进,要严格隔离检疫,不购入病猪和带菌猪。改本交为人工授精,防止以公猪为媒介,隐性传播此病。三是改变饲养方式。将各阶段仔猪分批分栏饲养,分批全进全出,避免不同日龄的仔猪混群饲养,降低各猪群接触传染机会。对出栏后的猪舍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空置1周以上再进新猪,可减少生猪感染气喘病的机会。四是加强消毒工作。为了杀灭环境中的病原体,母猪栏及仔猪保育栏一般3d进行1次消毒,全场7d进行1次消毒,每次转群后彻底清洗消毒。消毒药用2%次氯酸钠和0.3%过氧乙酸两者交替使用,以降低肺炎支原体在猪场的存活和污染。五是科学的环境控制措施。注意栏舍的通风和清洁卫生,保持通风良好,降低猪群的饲养密度。要处理好通风和保温的关系,在通风的基础上进行保温。冬季寒冷,一般规模场多采用密闭式饲养,为了保温常将门窗紧闭,舍内空气污浊,硫化氢、二氧化碳、氨气等有害气体超标,造成猪气喘病发病严重。夏季酷暑,室外温度高达40℃,室内闷热难忍,利用遮阳布、遮荫植物等减少太阳辐射,加强舍内通风换气,降低舍内温度。六是防止应激。不同日龄的猪只混群、连续不断的流水式猪舍、饲养密度过大、冷应激等都可诱发喘气病,要防止发生这些应激。七是提高饲料营养水平,合理配合饲料。适当提高猪饲料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营养水平,提高猪抗病力。定期驱虫,不喂发霉变质的饲料,减少诱发疾病的因素。

2.2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是降低猪气喘病的有效措施,对发病风险较高的猪场,选择疫苗接种是控制气喘病的现实途径。猪支原体肺炎灭活苗:颈部肌肉注射,7~10日龄以上所有年龄、体重和性别的猪均接种1头份(2mL)。喘气病高发猪场:7~10日龄免疫接种1头份(2mL)疫苗,15~21d后进行第2次免疫接种。喘气病低发猪场:5周龄时免疫接种1头份(2mL)疫苗。猪支原体弱毒苗:在注射前将临床症状严重的猪予以淘汰,种猪和后备猪每年810月免疫1次,每头猪免疫剂量为5mL,在右侧胸腔注射(注射部位在倒数第二肋间)。仔猪可在5日龄内进行早期免疫,免疫剂量为2.5mL,右侧胸腔注射,使仔猪较早产生免疫力,减少育成及育肥阶段的感染机会,而且仔猪注射疫苗方便易行。

3治疗措施

可以采用肌注鱼腥草注射液和土霉素混合的悬浊液或者肌注鱼腥草注射液和卡那霉素的混合液进行治疗,效果比较理想。林可霉素50mg/kg体重,每天1次,连用5d为1个疗程等。用氟苯尼考50~70g/t饲料(以氟苯尼考计)加金霉素250~500g/t饲料(以金霉素计)混合拌料治疗,连续5~7d为1个疗程。0.4%金花平喘散加泰妙菌素混合拌料饲喂,用金花平喘散4kg/t饲料和泰妙菌素养40~100g/t饲料(以泰妙菌素计)。用氟苯尼考加泰乐菌素混合投料治疗,用量为氟苯尼考60~100g/t饲料(以氟苯尼考计),泰乐菌素50~100g/t饲料(以泰乐菌素效价计)。用法是每天2次,连用7d为1个疗程。如果猪体温高,加穿心连饲喂效果更佳。为了巩固病情,投药1个疗程后停1d,再投喂土霉素巩固治疗2~3d。采用双黄连注射液配合氟苯尼考分别注射,效果良好。

4体会

在该病防治上,应选用广谱的抗菌药物,考虑2种或2种以上药物合并使用,效果比单一用药更好,同时防止猪产生耐药性。药物治疗只能控制病情,缓解症状,但不能去除病根,该病一旦传入猪场,很难在短时间内清除,可以代代相传,因此最主要的是搞好猪群净化,防止该病传入猪场。猪喘气病的防治,必须从整体出发,全局考虑,否则会顾此失彼,猪场在消毒灭源的同时,要提高营养水平,提高猪只自身抗病能力。

生猪的运输与应激综合征


生猪由饲养地向屠宰场运送的过程称为运输。目前生猪的运输方法主要有两种,汽车运输和火车运输。在运输里程上有几公里乃至上千公里。在运输过程中由于环境变化比较大,饲养管理条件比较差,猪的体力消耗很大,体质受到了很大影响,抗病力随着下降,如果养护不好,很容易发生掉膘(失重)、病伤,甚至死亡。这些不良后果与商品猪运输中的应激反应有密切关系。所谓应激,是机体在各种应激原的刺激下产生的一种非特异性功能活动。应激综合征是应激功能活动与应激原引起的一系列非特异病变的综合征候群。引起机体应激反应的应激原包括:突然的恐惧刺激、剧烈疼痛、过劳、饥饿、温度过低或过热、环境突然改变、长途运输以及创伤、烧伤、中毒和感染等。对商品猪来说,最常见的应激因素是长途运输。猪发生应激综合征时,常因神经和内分泌功能紊乱而引起各种损害性病变,甚至导致突然死亡。发生应激综合征的猪,其肉色变淡,呈灰白色,肉质松软,水分渗出或出现局灶性坏死。现已发现与运输有关的猪应激综合征有:突毙综合征、应激性肌病、猪胃溃疡、运输病和运输热等.

据我国食品企业调查,生猪长途运输后,掉膘最高达8.2%,短途运输最低的亦有1.74%,平均为4%-5%。此外,在运输途中,忽略或不遵守兽医卫生措施,可导致疫病传播。所以运输中应以保证猪的安全为中心,选择最合理的运输路线、运输时间和运输方法,加强装卸饲养管理和防疫卫生工作,力争少掉膘或不掉膘,尽最大努力,防止猪的疫病和伤亡的发生,保证生猪能及时、安全地运到目的地。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594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