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蝇蛆病的临床症状 牛皮蝇蛆病的防治措施

牛皮蝇蛆病是由牛皮蝇和纹皮蝇的幼虫寄生于牛背部皮下组织引起的危害的寄生虫疾病。临床上以皮肤痛痒、局部结缔组织增生和皮下蜂窝织炎为特征。在我国牧区流行甚为严重,可使病牛消瘦、发育不良、奶量下降及皮革质量降低。牛皮蝇幼虫偶尔也可寄生于马、驴、山羊和人体内。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牛皮蝇蛆病的临床症状牛皮蝇蛆病的防治措施。

1、流行特点

牛皮蝇蛆病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寄生虫病,在我国呈区域性流行,主要流行于我国西北、东北及内蒙古地区,季节性发病,主要发生在夏季。

该病的病原是皮蝇属的牛皮蝇和纹皮蝇等的幼虫,其中牛皮蝇为优势虫种,皮蝇属幼虫的宿主为牛、牦牛、鹿,偶尔也能寄生于人、马、驴、羊和其他野生动物。牛皮蝇成虫外形似蜜蜂,全身有绒毛,长15毫米,其口器已退化,不能采食也不能叮咬;卵为淡黄白色,长圆形,有光泽。第1期幼虫有12节,为半透明的淡黄色虫体;第2期幼虫长3~13毫米;第3期幼虫最长可达28毫米,呈棕褐色,体分11节,背较平,身体有许多结节和小刺。纹皮蝇成蝇体长13毫米,虫体略小;第3期幼虫长26毫米,体分11节,最后一节的腹面无刺。牛皮蝇蛆气门板呈漏斗状,纹皮蝇蛆气门板浅平。

皮蝇成虫于每年4—5月份开始出现。成蝇不能叮咬,不采食,仅生活5~6天,雌雄蝇交配后,雄蝇死去,雌蝇在牛的四肢上部、腹部、乳房及体侧的被毛上或后腿球节附近及前腿部产卵,产完卵后也死去。卵经4~7天孵出第1期幼虫,第1期幼虫沿着毛孔钻入皮内,在深层组织内移行2.5个月,蜕变为第2期幼虫。第2期幼虫沿外周神经外膜组织移行两个月至椎管硬膜的脂肪组织进一步发育5个月后从椎间孔爬出,到腰背部皮下发育为第3期幼虫。第3期幼虫在宿主背部等处发育两个多月后由皮孔钻出落地即为蛹。蛹经1~2个月发育后羽化为成虫。成虫再在牛毛上产卵,继续孵化发育。牛皮蝇和纹皮蝇的发育基本相似,属完全变态,都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整个发育过程大约需时1年。感染皮蝇的患牛为本病的传染源。m.yZ023.COm

2、临床症状

成虫飞到牛背上产卵时,常常引起牛或牛群不安,影响其采食和休息。幼虫钻入皮肤,使牛疼痛、发痒、烦躁不安;幼虫寄生在牛背部皮肤形成结节,局部增大形成小的节结,突起于皮肤表面,仔细观察该处皮肤在隆起的顶上可以看到有个小孔,从中可挤出幼虫,大小如花生米或指头。幼虫从皮下钻出后留下一小的空洞,当继发细菌感染可形成小的脓肿,严重影响牛皮质量。幼虫分泌的毒素对牛的血液和血管壁有损害作用,可引起贫血和肌肉稀血症。严重感染时,患牛消瘦,肉质降低;幼牛生长缓慢,贫血;母牛产乳量下降;役牛的使役能力降低。有时皮蝇幼虫钻入延脑或大脑,可引起神经症状,如后退运动、突然倒地、麻痹或晕厥等,重者可造成死亡。

3、病理变化

幼虫移行造成移行各处组织的损伤,第3期幼虫在背部皮下等处寄生时,引起局部结缔组织增生和发炎,继发细菌感染时可形成化脓性瘘管。

4、防治措施

(1)消灭牛体表的幼虫。用敌百虫、蝇毒灵或溴氰菊酯(0.01%浓度)喷洒牛体表,每隔10天喷洒1次,能防止成蝇在牛体表产卵和杀死卵内孵出的第1期幼虫。

(2)消灭牛体内的各期幼虫。药物杀虫有外用和注射用药两种方法。外用药物:每头牛用1%的倍硫磷溶液170毫升喷淋或喷雾,以11—12月份用药为好,对第1、2、3期幼虫均有杀灭作用;或每公斤体重用8%皮蝇磷溶液0.33毫升,沿颈部和背部的皮肤涂擦。注射用药:对于已经感染的牛,用“百虫伊针灭”(伊维菌素注射液)每公斤体重0.02毫升,皮下注射,用药1次即可痊愈;也可用倍硫磷原液按5毫克/公斤于11月份(皮蝇停止飞翔以后)臀部肌肉注射,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还可手工灭虫,方法为经常检查牛背,发现皮下有成熟的结节时,用针刺死其内的幼虫,或用手指挤出幼虫,随即踩死,伤口涂以碘酊。注意不要将虫体挤破,以免引起皮肤过敏反应。

(3)加强圈舍环境的灭蝇工作。

夏季牛舍、运动场要定期用除虫菊酯等灭蝇剂喷雾。

牛皮蝇蛆病的防治
牛皮蝇蛆的幼虫在牛皮深层组织内移行,造成组织损伤及炎性反应;在背部皮下时,有不同程度的蜂窝织炎,隆起部的穿孔常因微生物的感染而化脓,有脓汁和渗出物流出,干结后成为痂皮,被毛粗乱;分泌的毒性物质对血液和血管壁有损害作用。
以最佳的时间、药物、剂量进行防治,每年9月~10月份采用1%伊维菌素皮下注射。每头牛每次用0.5毫升。3月~7月采用0.5%伊维菌素皮肤浇泼剂,每头牛每次用2毫升,能完全防治牛皮蝇蛆病,高效杀灭胃肠道线虫,不仅可使药量和治疗成本大幅下降,而且可避免药物在动物体内的蓄积。在牛皮蝇防治工作中,要有所侧重。重点做好犊牛、幼年牛及育龄母畜的防治,才能有效控制该病。
搞好环境卫生,加强灭蝇工作。夏季定期对牛舍、运动场等用拟除虫菊醣喷雾灭蝇,适时预防,避免不良后果。有可疑病牛时,每年11月份前用伊维菌素按每公斤体重0.2毫克给药,一次性皮下注射。因12月份至第二年3月份幼虫在食道壁和脊椎神经外膜下寄生,若虫体死亡会引起相应的局部严重反应,故此期间不宜用药。
正确诊断,积极治疗。在发病季节发现牛体背部皮下有瘤状肿时。可用倍硫磷每公斤体重7毫克~10毫克臀部肌肉注射;也可用伊维菌素每公斤体重0.2毫克,皮下注射。如瘤状肿有新鲜破裂孔,可用手从结节内挤出幼虫并杀灭,然后用亚胺硫磷乳油洗擦患部,再涂消炎软膏;也可用2%敌百虫酒精溶液擦患部,每周一次,连用3次~5次。消灭幼虫可用药物或机械方法,采用手指挤压或向肿胀部及小孔内涂擦或注入2%敌百虫、4%蝇毒磷、皮蝇磷等药物,以杀灭幼虫,防止幼虫落地化蛹。皮下注射伊维菌素每公斤体重0.2毫克,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关推荐

牛皮蝇蛆病的防治方法


牛皮蝇蛆病是由皮蝇科皮蝇属的牛皮蝇和纹皮蝇的幼虫寄生于牛背部皮下组织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本病在我县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5~6月份,且水牛较黄牛多发。

1.病原发育史

牛皮蝇和纹皮蝇的成虫外观似蜜蜂,呈棕褐色,长13~15毫米,体表有密绒毛;虫卵呈黄白色。成虫仅存活1周左右,夏末秋初雌蝇在牛被毛上产完卵后死亡。虫卵经4~7天孵化出第一期幼虫,幼虫沿毛孔钻入牛体皮下组织。进入牛体后,牛皮蝇幼虫主要沿外周神经的外膜组织移行,移行约2.5个月后到达椎管硬膜外脂肪组织中停留并在此寄居5个月左右(致富经:/),逐渐蜕皮变成第二期幼虫,然后从椎间孔爬出,移行到背部皮下组织寄生2~3个月,并逐渐蜕皮变成长约28毫米、棕褐色的第三期幼虫;而纹皮蝇幼虫则沿疏松结缔组织向胸、腹腔移行,移行约2.5个月后到达咽部、食道和瘤胃周围结缔组织中并在此寄居约5个月,逐渐完成第二期幼虫蜕变,后又从食道壁集中移行到背部皮下组织寄生约2个月,并逐渐蜕皮变成长约26毫米、棕褐色的第三期幼虫。最后,幼虫成熟由皮肤破裂孔钻出落地成蛹,蛹经1~2个月羽化为成虫皮蝇,继续危害牛群。

2.症状与危害

雌蝇追逐产卵会引起牛恐惧、不安,表现踢踏、奔跑等,影响休息、采食和抓膘,甚至引起摔伤、流产等严重后果。第一期幼虫沿毛孔钻入牛体内,引起疼痛、发痒等;第二期幼虫移行时造成组织损伤,在食道壁停留易引起食道炎;第三期幼虫易引起局部结缔组织增生和皮下蜂窝组织炎,若继发细菌感染可化脓,有浆液和脓汁流出,形成瘘管。因感染幼虫数量和发育期不同,若不进行治疗则在一定时间内接连发病,不但影响牛的生长发育、生产性能,也影响牛皮品质。

3.诊断

根据当地皮蝇流行病学资料,包括流行季节和病牛来源等,结合牛背部皮下触诊有长圆形硬结的瘤状肿;瘤状肿中间皮肤有小孔,流出浆液、脓汁,小孔周围有脓痂,用手挤压有虫体落出即可确诊。

4.防治措施

防治牛皮蝇蛆病的主要措施是消灭牛体内的幼虫,防止幼虫落地化蛹。常用方法:

①搞好环境卫生,加强灭蝇工作。夏季定期对牛舍、运动场等用拟除虫菊酯喷雾灭蝇。

②适时预防,避免不良后果。有可疑病牛时,每年11月份前用伊维菌素按0.2毫克/千克体重给药,一次皮下注射。因12月份至第二年3月份幼虫在食道壁和脊椎神经外膜下寄生,若虫体死亡会引起相应的局部严重反应,故此期间不宜用药。

③正确诊断,积极治疗。在发病季节发现牛体背部皮下有瘤状肿时,可用倍硫磷7~10毫克/千克体重,臀部肌内注射;也可用伊维菌素0.2毫克/千克体重,皮下注射。如瘤状肿有新鲜破裂孔,可用手从结节内挤出幼虫并杀灭,然后用亚胺硫磷乳油洗擦患部,再涂消炎软膏;也可用2%敌百虫酒精溶液擦患部,每周1次,连用3~5次。

(作者联系地址:贵州省岑巩县大有乡农业服务中心邮编:557802)

肉牛皮蝇蛆病的主要特征 肉牛皮蝇蛆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


牛皮蝇蛆病是一种慢性寄生虫病,主要是由于感染牛皮蝇属的几种皮蝇的幼虫,并在其皮下组织寄生而引起发病。可使患牛消瘦,幼畜发育不良,产肉和产奶量降低,牛皮严重损伤,影响母畜的发情和配种受胎,给养牛业造成极大危害。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肉牛皮蝇蛆病的主要特征肉牛皮蝇蛆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

1、病原特性

中华皮蝇。成蝇虫体长度为11-13mm,雌蝇伸出产卵器后能够达到17-19mm,体壁为黑色,覆盖浓密细长的绒毛。虫卵呈黄色,往往黏附在牛毛单侧,呈羽状排列,通常每根能附着7-15枚,最多能够超过30枚,主要集中在腹侧、胸前和四肢被毛上。第1期幼虫呈乳白色,大小在(3.50-12.00)mm×(o.75-2.00)mm;第2期幼虫呈浅黄白色,具有葡萄状的橙色后气门,且小气孔排列比较稀疏,通常为20-80个,多时能达到40-60个,且两侧分布不同数量;第3期幼虫大小在(19-25)mm×(8-11)mm,第7腹节腹面前后缘都生有刺,后气门呈较平的肾形,钮孔在中部,略微突出。

牛皮蝇。雄成蝇虫体长度在14-15mm左右,雌虫伸出产卵器后可达到大约16mm,体壁呈黑色,覆盖较长且密的绒毛。虫卵呈黄色,往往单个黏附在被毛上,主要集中在腹部和腿部两侧。第1期幼虫,刚孵化出的长度在o.6mm左右,之后能够达到17mm左右,上钩尖端分成2叶,生有尖齿,但其后方未弯曲;第2期幼虫具有黑色或者褐色后气门,分布较多的小气门,一般为32-37个,有时也能够达到29-40个;第3期幼虫的长度通常为26-28mm,是宽度的1.8-2.o倍,第7股节的前后缘都没有刺,后气门呈漏斗状,存在较深凹陷,钮孔在中部。

纹皮蝇。成蝇基本与中华皮蝇相同。虫卵呈黄色,一般每根被毛上能够黏附7-10枚,且呈整体地排列,主要集中在颈与肛门连线的下方处。第1期幼虫长度在o.55-1.70mm,具有前端尖细的口钩,且其后方较近处存在2个尖齿,向后方生长;第2期幼虫具有黄褐色或者橙色的后气门,且分布较少小气门,通常超过12个,平均达到18-22个;第3期幼虫长度为26mm,是宽度的2.4-2.5倍,第7腹节腹面只在后缘有刺,后气门存在分隔,且气门板较平。

2、生活史

雌蝇和雄蝇主要在气候炎热且晴朗无风的夏天于空中飞翔过程中进行交配,经过5-6天雌蝇开始产卵。产出的虫卵一般在牛被毛上附着,每根被毛上面能够黏附几个到二十个不等。被毛上虫卵经过4-7天的孵化即可发育为第一期幼虫。第一期幼虫经由毛孔侵入皮内,并在深部组织中不断移行,最终到达食道部,该过程需要经过7-7.5个月左右,且虫体在移行过程中蜕化变成第二期幼虫。第二期幼虫会沿着膈肌移动到背部,导致背部皮肤形成瘤状隆起,还会形成小孔来连接外界,虫体通常会在牛背部皮下停留大约2-2.5个月,并逐渐蜕化变成第三期幼虫。随着第三期幼虫的不断增大,小孔也逐渐变粗,最终钻出皮肤小孔。如果在虫体即将从皮肤小孔内脱出时,饲养员用手指对小孔周围进行挤压,即可见从孔内快速蹦出蝇蛆,并伴有“嘭”的声音,因此将其称为“蹦虫”。钻出的蝇蛆会落到厩肥内或者地上逐渐变成蛹,再经过1-2个月就能够羽化发育为蝇。

3、主要症状

皮蝇蛆通常能够在牛体内寄生超过10个月,在皮蝇飞翔和产卵过程中会发出较大的“嗡嗡声”,导致牛呈现明显不安,使其表现出狂跑、就踢,也称之为“跑蜂”现象,对机体休息、采食以及抓膘造成严重影响。当皮蝇的幼虫侵入牛皮下,会导致机体发痒、精神不安以及疼痛。当幼虫侵入到食管,就会导致发炎水肿。当幼虫移动到背部皮下,会导致皮肤略微隆起,凹凸不平,并在皮肤上出现穿孔,此时在虫包处用手按压,就能够挤出虫体。

4、诊断

当病牛背部皮下存在幼虫时容易进行诊断。开始时能够在病牛背部皮肤上触摸到长圆形的硬节,在1个多月之后就会形成瘤肿样隆起,并有小孔出现在隆起的皮肤上,逐渐在小孔四周出现干涸的脓痂,且孔内可见1个幼虫。根据以上情况就能够确诊。

5、防治措施

常用的治疗药物:按体重皮下注射o.2mgjkg伊维菌素注射液;按体重口服o.2mgjkg皮蝇磷;将敌百虫添加适量温水中配制成2%溶液,涂擦在背穿孔处,注意涂擦前要先将皮孔周围的干涸脓痂清除干净,确保暴露出皮孔,以使药液能够充分接触虫体;按每100千克体重使用10mL倍硫磷浇泼剂,从前向后沿着牛背部中线浇泼;按体重使用30mgjkg亚胺硫磷乳油,直接在背部皮肤滴加或者泼洒。在该病流行地区,可在每年皮蝇活动旺季,在牛体上喷洒上药物,能够将产卵的雌蝇以及从卵孵出的幼虫杀死。如果皮蝇已经穿破皮肤,可对伤口使用食盐水清洗,或者向伤口内注入食盐水。另外,也可在病牛寄生有皮蝇幼虫的部位点状注射60度白酒,使月1次即可,或者先采取针刺,然后涂擦乙醇。

1、危害
犊牛患病后会阻碍正常的生长发育,增重缓慢,产肉量及肉品质降低;母牛患病后会导致产奶量明显减少,役牛患病后会导致使役能力减弱,缩短使役年限;牛皮出现穿孔,降低使用价值;严重感染时,还会导致患病犊牛及体质虚弱的牛发生死亡。另外,还会间接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主要是增加消耗饲草料、提高饲养成本,且牛皮蝇幼虫还能够导致人类发生感染,影响人类健康等。
2、生活史
牛皮蝇、中华皮蝇以及纹皮绳具有类似的生活史,都是全变态发育,即整个发育过程分成4个阶段,也就是卵、幼虫、蛹、成虫。不同种类的成蝇会在不同部位进行产卵,一只雌蝇一生通常能够产H4000~8000个卵,其经过4~7天就会孵出第1期幼虫,接着会经由毛孑L侵入到皮肤,并在体内深部组织中不断移行、蜕化。一般来说,纹皮蝇、中华皮蝇通常在动物感染后大约75天,能够在食道以及其他寄生部位的黏膜、浆膜发现第2期幼虫,且在此处进行5个月停留,然后沿着膈肌移行到背部。牛皮蝇的第1期幼虫会直接移行到背部,且侵入背部皮下,会导致皮肤表面形成瘤状隆起,接着在隆起处出现一个小孔,直径在0.1~0.2mm,且幼虫的后气孔会朝向那里;此时随着第3期幼虫体积的不断增大,会导致小孔直径也逐渐明显增大。发育成熟的第3期幼虫会通过小孔蹦出,落到地面上结成蛹,经过1~2个月发生羽化变成成蝇,再加上幼虫在动物体内往往会寄生10~11个月,整个发育过程大约需要1年时间。
3、传播方式
该病主要经由两种方式进行传播。一种是成年虫经由血液途径造成传播,而这种传播方式又可分成牛皮蝇与牛体间的传播以及病牛与其他肉牛之间的传播。大多数情况下,牛皮蝇对肉牛传播病毒后,病毒就非常容易经由空气传播给其他肉牛,这种传播方式会在牛群中造成非常严重的危害,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治疗。另一种传播方式是指牛皮蝇经由寄生的方式造成传播,尽管这种传播方式比较少见,但会造成更大的危害。每年春秋季节,牛皮蝇会通过排卵进行繁殖,部分牛皮蝇会在肉牛体表皮肤上直接排卵,尽管大多数的卵都由于环境比较恶劣而发生死亡,但也有少量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卵生存下来。此时孵出的幼虫会在机体皮下组织上面寄生,从而导致各种慢性寄生虫病的发生,主要会造成皮革品质降低。如果母牛感染该病,还会导致产乳量比正常明显降低。当病牛严重感染时,甚至会导致皮肤表面出现血肿,皮肤免疫能力急剧减弱,情绪烦躁不安等。
4、病理特征
当幼虫钻入到病牛皮肤时,会导致皮肤痛痒,精神烦躁,并在患部结痂。幼虫移行到深层组织内时,会损伤组织,如果在食道寄生就会导致浆膜发炎。当幼虫移行到病牛背部皮下时,会导致皮下结缔组织出现增生,并在寄生部位形成瘤状隆起,还会导致皮下发生蜂窝组织炎,皮肤显示略有隆起,接着发生穿孔,导致牛皮被损伤,如果感染细菌就会发生化脓,形成瘘管,之后则逐渐开始愈合,形成瘢痕,使皮革价值严重降低。另外,皮蝇幼虫产生的毒素会损害机体的血管壁和血液,从而导致贫血和肌肉稀血症。病牛感染严重时,会导致机体消瘦,肉品质变差,幼犊还会出现生长发育缓慢,贫血,母牛减少泌乳,役牛使役能力减弱。有时皮蝇幼虫还会钻入病牛的延脑或大脑脚,从而出现神经症状,如突然倒地,做后退运动,晕厥或者***等,严重时还会发生死亡。
5、防治措施
化学防治:病牛可选择使用伊维菌素、阿维菌素系列药品,按每千克体重注射或者口服0.2mg有效成份。同时,还要配合防治虱病、疥癣病、线虫病等寄生虫病,为此可在每年10月份开始进行药物驱治,以后每间隔20~25天使用1次药物,连续使用3次。病牛也可在皮蝇停止飞翔以后(即每年11月份左右)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5mg倍硫磷原液,防治效果也很好。病牛还可使用倍硫磷浇泼剂,成牛用量为3mL,犊牛用量减半。治疗该病时,也可先用手指挤压寄生在病牛背部皮下的幼虫,或者将2%敌百虫等药物涂擦或者注入到肿胀部以及小孔内,用于将幼虫杀灭。肉牛体表可涂攘适量的1%~2%的敌百虫溶液,能够有效减少牛皮蝇在上面进行产卵,通常每间隔30天进行1次处理,共进行2次。此外,病牛患处可采取封闭治疗,即肌肉注射由5mL地塞米松、2mL普鲁卡因、1601U青霉素组成的混合药液,每头1次,连续使用4天,既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也能够麻醉幼虫,抑制其继续发育,还能够减轻病牛的骚痒和疼痛。
中药防治:病牛也可使用中草药处方进行防治;一般选择使用当归醋浸液,即将2000g当归置于8000mL食醋中,浸泡48h后涂擦在牛只背部,成年牛每次适宜涂擦150mL浸液,犊牛适宜涂擦80mL浸液,确保被毛和皮肤都被浸湿。

肉牛皮蝇蛆病的传播方式、病理特征和防治方法


1危害

犊牛患病后会阻碍正常的生长发育,增重缓慢,产肉量及肉品质降低;母牛患病后会导致产奶量明显减少,役牛患病后会导致使役能力减弱,缩短使役年限;牛皮出现穿孔,降低使用价值;严重感染时,还会导致患病犊牛及体质虚弱的牛发生死亡。另外,还会间接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主要是增加消耗饲草料、提高饲养成本,且牛皮蝇幼虫还能够导致人类发生感染,影响人类健康等。

2.生活史

牛皮蝇、中华皮蝇以及纹皮绳具有类似的生活史,都是全变态发育,即整个发育过程分成4个阶段,也就是卵、幼虫、蛹、成虫。不同种类的成蝇会在不同部位进行产卵,一只雌蝇一生通常能够产H4000~8000个卵,其经过4~7天就会孵出第1期幼虫,接着会经由毛孑L侵入到皮肤,并在体内深部组织中不断移行、蜕化。一般来说,纹皮蝇、中华皮蝇通常在动物感染后大约75天,能够在食道以及其他寄生部位的黏膜、浆膜发现第2期幼虫,且在此处进行5个月停留,然后沿着膈肌移行到背部。牛皮蝇的第1期幼虫会直接移行到背部,且侵入背部皮下,会导致皮肤表面形成瘤状隆起,接着在隆起处出现一个小孔,直径在0.1~0.2mm,且幼虫的后气孔会朝向那里;此时随着第3期幼虫体积的不断增大,会导致小孔直径也逐渐明显增大。发育成熟的第3期幼虫会通过小孔蹦出,落到地面上结成蛹,经过1~2个月发生羽化变成成蝇,再加上幼虫在动物体内往往会寄生10~11个月,整个发育过程大约需要1年时间。

3传播方式

该病主要经由两种方式进行传播。一种是成年虫经由血液途径造成传播,而这种传播方式又可分成牛皮蝇与牛体间的传播以及病牛与其他肉牛之间的传播。大多数情况下,牛皮蝇对肉牛传播病毒后,病毒就非常容易经由空气传播给其他肉牛,这种传播方式会在牛群中造成非常严重的危害,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治疗。另一种传播方式是指牛皮蝇经由寄生的方式造成传播,尽管这种传播方式比较少见,但会造成更大的危害。每年春秋季节,牛皮蝇会通过排卵进行繁殖,部分牛皮蝇会在肉牛体表皮肤上直接排卵,尽管大多数的卵都由于环境比较恶劣而发生死亡,但也有少量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卵生存下来。此时孵出的幼虫会在机体皮下组织上面寄生,从而导致各种慢性寄生虫病的发生,主要会造成皮革品质降低。如果母牛感染该病,还会导致产乳量比正常明显降低。当病牛严重感染时,甚至会导致皮肤表面出现血肿,皮肤免疫能力急剧减弱,情绪烦躁不安等。

4病理特征

当幼虫钻入到病牛皮肤时,会导致皮肤痛痒,精神烦躁,并在患部结痂。幼虫移行到深层组织内时,会损伤组织,如果在食道寄生就会导致浆膜发炎。当幼虫移行到病牛背部皮下时,会导致皮下结缔组织出现增生,并在寄生部位形成瘤状隆起,还会导致皮下发生蜂窝组织炎,皮肤显示略有隆起,接着发生穿孔,导致牛皮被损伤,如果感染细菌就会发生化脓,形成瘘管,之后则逐渐开始愈合,形成瘢痕,使皮革价值严重降低。另外,皮蝇幼虫产生的毒素会损害机体的血管壁和血液,从而导致贫血和肌肉稀血症。病牛感染严重时,会导致机体消瘦,肉品质变差,幼犊还会出现生长发育缓慢,贫血,母牛减少泌乳,役牛使役能力减弱。有时皮蝇幼虫还会钻入病牛的延脑或大脑脚,从而出现神经症状,如突然倒地,做后退运动,晕厥或者麻痹等,严重时还会发生死亡。

5防治措施

化学防治:病牛可选择使用伊维菌素、阿维菌素系列药品,按每千克体重注射或者口服0.2mg有效成份。同时,还要配合防治虱病、疥癣病、线虫病等寄生虫病,为此可在每年10月份开始进行药物驱治,以后每间隔20~25天使用1次药物,连续使用3次。病牛也可在皮蝇停止飞翔以后(即每年11月份左右)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5mg倍硫磷原液,防治效果也很好。病牛还可使用倍硫磷浇泼剂,成牛用量为3mL,犊牛用量减半。治疗该病时,也可先用手指挤压寄生在病牛背部皮下的幼虫,或者将2%敌百虫等药物涂擦或者注入到肿胀部以及小孔内,用于将幼虫杀灭。肉牛体表可涂攘适量的1%~2%的敌百虫溶液,能够有效减少牛皮蝇在上面进行产卵,通常每间隔30天进行1次处理,共进行2次。此外,病牛患处可采取封闭治疗,即肌肉注射由5mL地塞米松、2mL普鲁卡因、1601U青霉素组成的混合药液,每头1次,连续使用4天,既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也能够麻醉幼虫,抑制其继续发育,还能够减轻病牛的骚痒和疼痛。

中药防治:病牛也可使用中草药处方进行防治;一般选择使用当归醋浸液,即将2000g当归置于8000mL食醋中,浸泡48h后涂擦在牛只背部,成年牛每次适宜涂擦150mL浸液,犊牛适宜涂擦80mL浸液,确保被毛和皮肤都被浸湿。

猪疥癣病的临床症状 猪疥癣病的防治措施


猪疥癣通常起始于头部、颊及耳部,以后蔓延到背部、躯干两侧及后肢内侧。患畜局部发痒,常以肢搔痒或就墙角、柱栏等处磨擦。数日后,患部皮肤上出现针头大小的结节,随后形成水泡或脓疮。当水疱及脓疮破溃后,结成痂皮。病情严重时体毛脱落。皮肤的角质化程度增强,干枯,出现皱纹或龟裂,食欲减退,生长停滞,逐渐消瘦,甚至死亡,对养猪生产的危害十分严重。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猪疥癣病的临床症状猪疥癣病的防治措施。

1、病原及流行特点

猪疥螨是导致猪疥癣病的病原,是一种雌雄异体的虫体,且体型较小,用肉眼较难直接观察。虫体呈淡黄色,周身全是刚毛,腹部扁平,背部隆起,虫体前端具有咀嚼型口器。猪疥螨是一种不完全变态的节肢动物,整个发育过程可分成四个阶段,即虫卵、幼虫、若虫、成虫,都必须在宿主体内进行。当猪体表皮肤上附着虫体后,就会通过口器切开皮肤表皮,并不断挖凿隧道而侵入皮肤,能够达到皮肤乳头层。成虫通常在隧道内进行生长繁殖,尤其是雌虫会在里面进行产卵,经过一段时间的孵育变成幼虫。一般来说,从虫卵孵育出幼虫,再经过蜕皮变成若虫,直到发育成为成虫,一共需要大约2-3星期。处于产卵的雌虫通常在猪深层皮肤内寄生,而雄虫和幼虫在表层皮肤内寄生。

健康猪主要是由于直接接触病猪或者接触感染有疥螨的圈舍、用具而发生感染。另外,猪接触过的搬运工具如果感染有疥螨,也有可能使其携带虫体,从而传播该病。大多数情况下,疥癣在外界环境中最多能够生存3星期。根据发病特点,该病在阴雨天气会呈现最快的传播,造成最为严重的疫情。在春末夏初,由于光照强度较大、环境干燥且皮肤能够长时间经受光照,会对虫体的发育和繁殖产生影响,从而导致症状有所减轻。

2、主要危害

猪感染疥螨后,会导致皮肤屏障被破坏,抵抗力减弱,容易发生应激,导致机体容易继发感染其他病原微生物。例如,仔猪渗出性皮炎通常与早期感染疥螨密切相关。商品猪感染疥螨后,由于不断搔痒而导致机体明显不适,出现应激,从而导致饲料转化率下降,增重缓慢,推迟出栏。如果发生严重感染,还会导致屠宰时的胴体品质被影响。母猪感染疥螨后,由于降低饲料利用率而导致机体无法积累足够的营养,体质虚弱,泌乳量减少,还会影响断奶母猪卵巢的发育等;由于瘙痒不安导致胚胎不容易着床,使胚胎死亡率升高,母猪容易出现返情。公猪感染疥螨后,会导致饲料利用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最重要的是会影响精液品质,造成精液量明显减少,精子活力显著减弱,容易发生畸形和出现死精,严重时甚至由于持续瘙痒而导致无法采精,使其过早被淘汰。同时,猪感染疥螨后往往会频繁磨蹭栏舍、产床等物体,使设施发生损坏,增加维修成本。

3、临床症状

病猪皮肤内寄生有疥螨时,由于虫体不断在挖掘小穴和隧道,加之体表生长的刚毛、鳞片和锥突会产生机械性刺激,且其分泌物和代谢产物所具有的毒素作用,都会使皮肤和皮肤神经末梢受到刺激,从而导致体皮肤瘙痒。病猪经常在墙壁、栏杆、饲槽、石头、树木上擦痒,初期会导致皮肤上的皮屑和被毛发生脱落,接着逐渐潮红,出现浆液浸润,甚至发生出血,并形成丘疹水疱,破裂后流出渗出液、血液,最终形成痂皮,如果发生化脓感染就会形成脓灶。一般来说,病猪先是头部、眼窝、颊部、面部、耳部发生病变,之后逐渐扩散到颈部、肩部、背部、躯干两侧以及四肢。病猪由于不断蹭痒,会出现痂皮脱落再次结痂的现象,长时间之后就会导致皮肤明显增厚,变硬变粗,弹性消失。仔猪患病后由于瘙痒不安,导致皮肤被破坏,缺乏营养,体质消瘦,阻碍生长发育,变成僵猪,甚至发生死亡。

4、防治措施

隔离治疗。由于该病主要是经由直接接触或者间接接触而进行传播,因此要对及时对病猪采取隔离饲养,防止全群都被传播,病猪可选择使用伊维菌素进行治疗,按体重皮下注射0.20mg/kg,一般轻度感染用药1次就能够治愈,严重感染时可间隔2星期再次用药1次,经过15~20天即可康复,这种治疗方法见效快,时间较短,治愈率高,且没有任何毒副作用。病猪也可采取涂药治疗,即先用温肥皂水洗刷病变部位,接着涂擦1%敌百虫、0.04%的林丹乳油或者1%-3%的除菊虫。此外,也可将0.5kg精炼菜油倒入锅中,使用微火将其烧开,之后添加提前打碎研成粉末的斑蝥、红娘、巴豆(用量均为10g),继续用微火加热2~3min,确保飞沫都被炸枯,然后停火,经过数分钟,待温度适宜后再添加120g硫磺末,并用竹筷混合均匀,即制成治疥药油,间隔l天涂抹1次,注意每次涂抹面积控制在体表面积的1/4以内。在治疗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对环境进行除虫处理。

加强饲养管理。猪舍保持干燥,适当通风,充足光照,定时清除粪便,经常更换垫草,确保猪舍和猪体都清洁卫生良好。猪舍禁止散养的畜禽、猫、犬等进入,注意防鼠。进出猪舍的工作人员以及其他人员都要进行消毒,并经常对舍内各种用具进行消毒。对于猪场新引进的猪,必须经过仔细检查,确保健康无病后才能够合群饲养。

病种特征
由疥螨虫寄生在猪体皮肤引起的一种慢性皮肤病,在皮肤内寄生。。以皮肤发痒、皮屑增多、发炎等为特征。治宜驱杀虫体。
流行特点
本病多发生于阴湿寒冷的冬季,尤其是在饲养密度大、拥挤和卫生条件不良的猪场发病特别严重。各种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只均可发生。
诊断
在病变区的边缘刮取皮屑,要刮得深,直到见血为止。将刮下的皮屑,滴加少量的甘油、水等量混合液或液体石蜡,放在载皮片上,用纸倍镜检查,可发现活动的螨。也可将刮取的皮屑放入试管中,加入5%-10%的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溶液,浸泡2小时,或煮沸数分钟,然后离心沉淀,取沉渣镜检虫体。也可将这些沉渣加饱和盐水进行漂浮法检查。最简单的方法是刮取耳道里的虫体镜检,此法检出率高。
防治方法
治疗可用0.05%双甲脒溶液、0.005%倍特溶液。或0.5%螨净乳剂涂擦患部,7-10天后再重复一次;也可用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按每千克体重0.3毫克的剂量,一次皮下注射,同时可驱除猪的各种线虫。预防着重于加强卫生措施,建立检疫制度,发现病猪及时隔离并加以治疗。圈舍可用2%-3%热火碱液进行消毒。购买猪只要仔细检查,先作预防处理,再混入健康群。最有效的方法是定期对全群猪用阿维菌素等药物进行驱虫。

1%敌百虫溶液适量用法:阳光下喷洒猪体。

硫黄15g川椒15g大麻油125ml用法:调匀涂擦患部至愈。

烟草末子2.5kg用法:加水浸1昼夜后煮沸半小时,过滤涂擦患部。

硫黄30g大枫子9g蛇床子12g木鳖子9g花椒25g五倍子15g麻油200ml(后加)用法:研末后加入麻油调匀涂患处至愈。

奶牛蹄病的临床症状 奶牛蹄病的防治措施


奶牛蹄病是奶牛生产中的常见病,轻则引起奶牛跛行,重则引起奶牛瘫痪。奶牛蹄病是一种对全世界奶牛产业造成严重危害的重要疾病,这是由于该病不仅会对机体今后的正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还会严重影响机体的生产潜力,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就会导致机体只能够进行淘汰,使养殖户的饲养成本明显增加,严重损害养殖场的经济效益。下面奶牛蹄病的临床症状奶牛蹄病的防治措施介绍给大家!

1、病因分析

营养因素。正常情况下,奶牛体内的钙磷比例保持在1.5-2.0:1,但如果日粮中钙磷比例不合理或者含量较少时,就会导致机体动用储存在骨骼中的钙磷,引起骨质疏松、蹄形态以及蹄部角质软化等变化,从而发生蹄病。奶牛体内含有较少的维生素A、D或者比例不平衡,就会导致机体抵抗力减弱,发生骨质疏松,从而引起蹄病。日粮搭配不合理,饲喂大量高蛋白质的日粮或者摄取较少的粗纤维,也能够引发蹄病。尤其是农村散养户,通常给奶牛饲喂干麦秸、干稻草,容易无法满足机体营养,再加上千麦秸、干稻草可能出现发霉,也会引起该病。

环境因素。奶牛发生蹄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牛舍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如舍内堆积大量牛粪,再加上经常有水从饮水池溢出,导致污水和粪便混合,产生的氨能够腐蚀蹄壁,使蹄壁的屏障作用明显减弱,造成蹄角质发生软化,再加上浸泡在粪尿中,促使角质生长发育不良,并变得脆弱,从而非常容易发生蹄病,如蹄底腐烂、趾间腐烂等。另外,蹄病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湿热环境相关,这是由于奶牛肢蹄如果长时间处于潮湿的环境中,会导致蹄部非常容易变软,从而容易发生损伤,进而容易感染病原菌而出现发炎。同时,奶牛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中会导致采食量明显减少,使机体摄取较少的营养,容易出现能量负平衡,体质逐渐变差,抵抗力下降,导致蹄角质无法正常生长,从而容易发生蹄病。此外,牛舍建造水泥地面或者地面结冰,也容易发生蹄病。

忽视肢蹄保健。奶牛蹄部没有定期进行检修和保健,使蹄形受到很多不良因素的影响,造成角质异常,从而容易出现发病。如奶牛蹄部没有定期或者及时进行修整,会导致角质生长异常;长时间没有进行修蹄而发生蹄变形。

2、临床症状

病牛蹄部存在红、肿、热、痛的症状,站立姿势异常.使其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如跛行等。病牛往往卧在地面,症状严重还会具有全身症状,如体湿有所升高,呼吸急促,食欲不振,产奶量减少。病牛呈慢性经过时,只具有轻微的全身症状,部分表现出食欲减退,产奶量减少,拒绝运动和站立.往往呈躺卧状,迫使其运动时会出现跛行。

3、诊断

蹄温检查法,即用手背碰触奶牛的蹄侧壁、蹄前壁、蹄冠和蹄踵,如果温度较高,说明局部发生炎症反应。指(趾)动脉检查法,如果动脉搏动增强,则说明蹄部发生疾病。蹄内痛觉检查法,即先在蹄壁各处使用检蹄钳进行短且断续的敲打,接着在蹄匣处用检蹄钳进行钳压,注意对蹄壁、蹄叉、蹄支、蹄底、蹄踵等各处的疼痛反应进行观察。如果发生炎症,患肢就会明显躲避,或股部、臀部肌肉出现反射性回缩。

4、防治措施

蹄部保健。奶牛每年分别在春秋两季对蹄部进行1次普修,在其他季节适时进行检修,从而确保蹄部外形美观,蹄形整洁,促使蹄部保持最佳的生理功能。及时而合理的修蹄能够有效矫正蹄形,避免蹄变形程度加重而引起的姿势改变。而对于已经发生蹄病的奶牛,修蹄具有治疗的作用,尤其是发生腐蹄病、蹄腐烂及趾间腐烂后,能够加速疾病痊愈。另外,奶牛蹄部还要进行蹄浴。一般可安排专人坚持每星期对奶牛蹄部进行2次喷蹄,注意选择使用没有异昧且刺激性小的5%硫酸铜浴液,使用塑料喷雾器在蹄部直接喷洒药液,能够有效增强蹄角质的硬度,并预防发生传染性蹄病。

对症治疗。如果奶牛蹄部发生变形,要立即进行修蹄,即将其牵引到保定架内,捆绑患肢固定,接着对蹄部使用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彻底洗净,然后使用修蹄剪、刀进行修整,主要是割去蹄部的变形部分,使其基本恢复原来的形状。长蹄,要将蹄角质过长部分用蹄钳或者蹄刀修去,使其形状恢复正常,同时还要对蹄底进行适当修整;宽蹄,要将过宽的角质部分用蹄钳或者蹄刀剪除,并对蹄底略微进行修整,确保内外趾(指)长度和高度一致;翻卷蹄,要将翻卷侧蹄底内侧缘增厚的角质用蹄钳剪去。在整修过程中,如果发现患有腐蹄病,要立即在腐烂的角质部开始用小尖刀向内深挖,直到流出黑色且散发腐臭味的脓汁为止,合理扩创后在创口使用10%硫酸铜溶液进行彻底清洗,干净后在里面涂抹适量的10%碘酊、高锰酸钾粉或者硫酸铜粉,最后用绷带包扎蹄部。如果病牛患有蹄叶炎,可采取中西药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一般先使用西药治疗,可静脉注射由1000mL50%的糖盐水、500mL5%的碳酸氢钠、20ml_安钠咖、10g氯化钙、5g维生素C.每天1次;然后再使用中药治疗,可取1jg柴胡、15g黄药子、24g没药,15g红花、15g甘草、15g白药子、15g陈皮、15g桔梗、24g茵陈、18g杏仁、30g当归,全部研成细末,然后添加适量的开水冲调,待药液温度是以后给奶牛灌服,每天l剂,连续使用5天,并配合对病牛蹄部进行放血。

蹄变形
指蹄的形状发生改变。由于蹄变形发生后所呈现的形状不同,临床上可分为长蹄、宽蹄、翻卷蹄三种。
(1)病因
①日粮配合不平衡,矿物质饲料钙、磷供应不足或比例不当,导致奶牛机体磷钙代谢紊乱,钙磷比例失调,引起蹄变形。
②蹄变形病与乳牛的产奶量有一定关系,一般单产高的牛,发病率较高。主要是因为养殖户为了追求产奶量,在饲料中过量增加精饲料的喂量,粗饲料采食过少、品质太差,饲料精粗比例不当,使奶牛机体长期处于酸中毒状态,引起蹄叶发炎,导致蹄变形。
③饲养管理不当。牛舍阴暗、潮湿,运动场泥泞,粪尿清扫不及时,牛蹄长期在粪尿和泥水中浸渍,致使蹄角质变软、变形。生产中不重视牛蹄保护,不定期修剪,也易引起蹄变形。
④蹄变形与公牛的遗传性有关。如果公牛有先天蹄变形,则后代也极易罹患该病。
(2)症状
长蹄:即延蹄,指蹄的两侧支超过了正常蹄支的长度,蹄角质向前过度伸延,外观呈长形。
宽蹄:蹄的两侧支长度和宽度都超过高正常蹄支,外观大而宽,故又称为“大肢板”。此类蹄角质部较薄,蹄踵部较低,在站立时和运步时,蹄的前缘负重不实,向上稍翻,返回不宜。
翻卷蹄:蹄的内侧支或外侧支蹄底翻卷。从蹄底面看,外侧缘过度磨损,蹄背部翻卷已变为蹄底,靠蹄叉部角质增厚,磨灭不正,蹄底负重不均,往往见后肢跗关节以下向外侧倾斜,呈“X”状。严重的病牛两后肢向后方伸延,病牛弓背、运步困难,呈拖曳式,称之为“翻蹄亮掌、拉拉跨”。
(3)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即蹄的变形情况,即可确诊。
(4)防治
药物治疗不可能使变形蹄恢复正常,临床上常采用修蹄疗法,根据蹄变的程度不同采用相应办法给予修整。因此,防治该病的关键在于搞好预防。生产中应注意加强奶牛的饲养管理,充分重视蛋白质、矿物质的供应。根据乳牛的泌乳状况,合理配制日粮,特别是高产乳牛应根据其产奶情况,随时进行调整和补充。一旦蹄形开始变化可注射维生素D3,日粮中补加钙粉,以阻止其恶化。钙磷比例一般以1.4∶1可获得磷钙代谢的正平衡。
一般产头胎的母牛过度产奶(超过6000千克)时发病较多,故不宜偏食偏喂,单纯追求高产。如奶牛因高产而出现弓背、拉跨等现象,并且是初发病牛,应提前停乳,以促使肌体恢复。
同时,还应注意定期给奶牛修蹄。为防止蹄被粪、尿、污物浸渍,应使牛蹄经常保持干净(冬天干刷,夏天湿刷),运动场要及时清扫和保持干燥,每年应对全群牛普查蹄形,建立定期修蹄制度。凡变形蹄,一律进行修整,每年1~2次。为防止牛蹄感染,修蹄不宜在雨季进行。切实加强种公牛的选育工作,以考察凡乳牛蹄变形与公牛有关者,可考虑不再使用该公牛配种。
腐蹄病
乳牛病蹄病是指蹄的真皮和角质层组织发生化脓性病理过程的一种疾病,其特征是真皮坏死与化脓,角质溶解,病牛疼痛,跛行。
(1)病因
①该病为磷钙代谢紊乱引起的钙磷代谢病。日粮中钙磷供应不足,钙磷比例不当(1.25~1.35∶1),可能是造成腐蹄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②管理不当,运动场泥泞潮湿,牛蹄长期浸泡,修蹄不定期。
③尖硬异物引起牛蹄外伤,造成坏死杆菌、化脓性棒状杆菌、链球菌、结节状梭菌等细菌的感染。
(2)症状
①蹄趾间腐烂为乳牛蹄趾间表皮或真皮的化脓性或增生性炎症。通过蹄部检查可以发现蹄趾皮肤充分血、发红肿胀、糜烂。有的蹄趾间腐肉增生,呈暗红色,突于蹄趾间沟内,质度坚硬,极易出血,蹄冠部肿胀,呈红色。病牛跛行,以蹄尖着地。站立时,患肢负重不实,有的以患部频频打地或蹭腹。犊牛、育成牛和成年乳牛都有发生,但以成年牛多见。
②腐蹄腐蹄为乳牛蹄的真皮、角质部发生腐败性化脓,表现在两蹄支中的一侧或两侧。四蹄皆可发病,以后蹄多见。成年乳牛发病最多,全年皆可发生,但以7~9月发病最多。
病牛站立时,患蹄为球关节以下屈曲,频频换蹄、打地或踢腹。前肢患病时,患肢向前伸出。进行蹄部检查时,可见蹄变形,蹄底磨灭不正,角质部呈黑色。如外部角质尚未变化,修蹄后见有污灰色或污黑色腐臭脓汁流出。也有的患牛由于角质溶解,蹄真皮过度增生,而肉芽突出于蹄底之外,大小由黄豆大到蚕豆大,呈暗褐色。
炎症蔓延到蹄冠、球关节时,关节肿胀,皮肤增厚,失去弹性,疼痛明显,步行呈“三脚跳”。化脓后关节处破溃,流出乳酪样脓汁,病牛全身症状加剧体温升高,食欲减退,产乳量下降,常卧地不起,消瘦,治疗困难。
(3)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及蹄部检查即可确诊。

(4)防治生产中应坚持定期修蹄,保持牛蹄干净;及时清扫牛棚、运动场,尽量保持干燥卫生。加强对牛蹄的监测,以及时治疗蹄病,防止病情恶化。同时要保持日粮平衡,钙磷的喂量和比例应适当,以减少腐蹄病的发生。如已经发病,可采用以下方法尽早治疗。
①蹄趾间腐烂以10%~30%硫酸铜溶液,或10%来苏儿水洗净患蹄,涂以10%碘酊,用松馏油涂布(鱼石脂也可)于蹄趾间部,装蹄绷带。如蹄趾间有增生物,可用外科法除区,或以硫酸铜粉、高锰酸钾粉撒于增生物上,装蹄绷带,隔2~3天换药1次,常于2~3天次治疗后痊愈,也可用烧烙法将增生肉烙去。
②腐蹄腐蹄病分急、慢性两种。当奶牛换急性腐蹄病时,应先消除炎症,临床上可用抗生素和磺胺进行全身治疗。金霉素、四环素按每千克体重用0.01克,或磺胺二甲基嘧啶每千克体重用0.12克,一次静脉注射,每天1~2次,连用3~5天。青霉素250万国际单位,1次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5天。
当奶牛患慢性腐蹄病时,应将病牛从牛群挑出,单独隔离饲养。并将患牛蹄部修理平整,找出角质部腐烂的黑斑,用小刀由腐烂的角质部向内深挖,一直挖到黑色腐臭脓汁流出为止,然后用10%硫酸铜冲洗患蹄,内涂10%碘酊,填入松馏油棉球,或放入高锰酸钾粉、硫酸铜粉,最后装蹄绷带。
如伴有关节炎、球关节炎,局部可用10%酒精鱼石脂绷带包裹,全身可用抗生素、磺胺等药物,如青霉素200万~250万国际单位,肌肉注射,每天两次;或10%磺胺噻唑钠150~200毫升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续7天。
如患牛食欲减退,为消除炎症,可静脉注射葡萄糖,5%碳酸氢钠500毫升或40%乌洛托品50毫升。(记者佚名)
预防措施
蹄病是奶牛最常发生的四大疾病之一,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发展奶牛业,达到牛群健康、高产、长寿的目的,必须对严重危害奶牛生产的蹄病进行综合防治。在蹄病的防治中,必须贯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方针,根据各场的具体情况,制订一整套的措施。
(1)饲养方面
平衡日粮:根据奶牛泌乳各个阶段的不同,进行分群饲养。根据营养配置各种符合奶牛需要的日粮,特别要注意的是精粗比例一定要得当,优质的粗料是奶牛必须的。必须保证饲料中常量元素钙、磷、镁、钾、钠和硫的量,特别是钙和磷的量和适当的钙磷比;保证微量元素铁、铜、锰、锌、钴、硒、碘的量;注意日粮中阴阳离子的平衡。必须保证奶牛维生素A、D、E和烟酸的供应,为了保证瘤胃牛pH值在6.2~6.5之间可以添加缓冲剂,以防止乳酸中毒和刺激采食量的提高。
(2)管理方面
搞好奶牛场环境卫生,保持运动场和牛舍的清洁干燥,可有效预防蹄病的发生。因为含氨量高可使蹄角质含水量增多,角质软化,降低牛蹄对各种损伤的抵抗力。每天应及时清除牛舍及运动场的牛粪、污水,及时清除运动场上的石子及硬物,防止蹄底挫伤;刚修过蹄的奶牛在最初两个星期内不应在水泥地上运动;水泥地上应有纹路,太光滑的水泥地容易引起奶牛打滑,损伤牛蹄。牛舍的设计必须合理。散放式牛舍85%的奶牛吃料后应睡在牛床上,牛床上应有足够多的干燥清洁垫料,奶牛的休息时间也应保持在4小时以上,因为干净干燥的牛床可以减少细菌繁殖和蹄病的发生率。为了有效的预防传染性蹄病和增加蹄角质的硬度,坚持每周2次给牛只喷蹄,选用刺激性小,没有异味的4%硫酸铜浴液,用塑料喷雾器直接将药液喷在奶牛蹄部。喷蹄时应将牛扫去牛粪、泥土垫料,使药液全部喷到蹄壳上。在有条件的地方在挤奶台的过道上和牛舍放牧场的过道上,建造长5米,宽3米,深10厘米的药浴池,让奶牛上台挤奶和放牧时走过,达到浸泡目的,但是药浴池必须经常更换药液,不要使其成为“牛粪尿池”。另外,定期修蹄是预防蹄病的重要措施。
3、蹄病的治疗
治疗蹄病所采取的任何措施都以确切的诊断为基础,应根据奶牛的临床症状,并通过问诊、望诊、触诊以及各种特殊检查等诊断程序确定蹄病的病情和病位。不论治疗何种陈病,首先应彻底清蹄,用清水和棕刷、蹄刀等去除蹄部的污物,然后对蹄病进行必要的修整,充分暴露病变部位,在实施治疗措施前要对患蹄彻底消毒。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602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