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养殖池塘水面长满绿藻的原因危害及解决措施


池塘长满绿藻多是养殖水体“富营养化”,藻类生长速度过快所造成。其根本原因是部分地区的养殖技术比较传统,很多甲鱼养殖户仍然采用水下团料投喂的方法,饲料大量浪费,水质被严重污染,底质恶化,导致病害频发,藻类过量生长。
池塘藻类繁殖过多也会造成水体缺氧。藻类不单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同时也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掉氧气。在白天时水体表层的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但由于藻类生长过密,光线无法穿透更深的水体,因此除了水体表层的藻类可以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水体表层以下的藻类则是在消耗掉氧气,造成水体表层溶氧丰富而水体深层处于缺氧状态。到了夜间,无论是表层还是深层的藻类都无法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就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整个水体的缺氧状况更加严重。
如果池塘藻类繁殖过多,可以适当使用一些杀灭藻类的药物(清藻净等,一般在中午下药),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这些药物后部分被杀死的藻类尸体会沉到水底,由于藻类尸体也是有机物质,也会对池底造成污染,引起水体缺氧,所以在使用完这些灭除藻类的药物后4~5小时要给水体增氧(通常使用“粒粒氧”等水体增氧剂),藻类尸体在增氧剂的作用下又会浮到水体表面,因此,观察到水体表面有上浮的水华时就要及时把水体表层的水排出池塘(可在水面上放置一个水桶,水桶顶部略被水体淹没,再在水桶中放置抽水机,这样就能有效把水体表层的水排出池塘)。

相关知识

泥鳅养殖池塘甲藻的危害及防控技术



赣榆地区的泥鳅养殖已有十多年的历史,池塘有机质特丰富,硬度大多高于400,所以许多养殖塘水体多以甲藻为优势种。

泥鳅塘内甲藻过多会引起如下几种症状:

1、甲藻过多的泥鳅塘一直伴随有水肿病,水肿病前期并发肝胆综合症。

2、气泡病反反复复的发生,气泡病治好后,隔几天又出现了。

3、会发生“一点红”疾病,每天不断有死鳅从塘底泛上来。

所以,泥鳅养殖过程中,甲藻的防控显得尤为重要,控制甲藻过量繁殖的方法有:

1、甲藻大量繁殖时,立即换水,改变池塘的水温,抑制甲藻的繁殖。

2、全塘均匀泼洒“多能酸素”1L/亩,2个小时后再泼洒“三联噬菌皇”进行分解或用裸藻精杀灭。第二天全塘泼皮洒芽孢杆菌+增氧剂+矿物质底改。三天后,全池泼洒渔用磷肥(2~3斤/亩),增加水体内磷的比例。

调控甲鱼养殖池塘水体环境的五个措施



1、增加水体的溶解氧
水体中的溶解氧不仅是甲鱼呼吸的需要,而且在水体有机物的分解中发挥必不可少的作用。水体中的溶解氧应保持在3mg/L以上,溶解氧不足会造成水体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的含量偏高,造成甲鱼中毒。在外塘养殖模式下,水体中的溶解氧主要靠水体中藻类的光合作用以及水体表面与大气的接触所溶解的部分氧气。因此,在外塘养殖模式下,养殖水体中应培育起一定数量的“绿藻”来维持水体足够的溶氧量;在温室养殖模式下,水体的溶解氧主要靠增氧机提供,一般功率为1kw的增氧机可为300m3的水体增氧,同时,应通过砂头把氧气输送到水中,选择散放氧气时气泡小、气液面积大、气泡扩散均匀的砂头,则溶氧效果更好,砂头放置位置应接近池底,分散放置。
2、水温调节
甲鱼是变温动物,所以不能适应水温的急剧变化,水温的急剧变化会严重影响甲鱼的抵抗力,导致疾病发生。甲鱼在不同发育阶段,对水温变化的忍受力有所差异,稚鳖忍受温差不超过3℃,幼鳖、成鳖不超过5℃。温室养殖模式的恒温的养殖环境能促进甲鱼的健康、快速生长,一般温室养殖模式下,水温应该控制在29℃~30℃。
3、水体透明度
养殖水体中应具有一定的悬浮物,减少水体的透明度,水体透明度太高会大大增加甲鱼互相撕咬的频率。温室养殖模式下,水体透明度一般保持在10~20cm,外塘养殖模式下,水体透明度应控制在15~25cm。
4、调节pH值
水体pH值对甲鱼的健康影响甚大。甲鱼最适宜生长在弱碱性水中(pH值7.0~8.0),在弱碱性水中甲鱼生长快、疾病少;如果甲鱼生活在酸性水至弱酸性水中(pH6.0~6.8),其生长会变慢且易生病,水体中亚硝酸盐的毒性也比弱碱性水体中强。一般使用石灰水或小苏打调节水体的pH值,在使用石灰水调节pH值时需谨慎进行,可采用小剂量(每次1~2g/m3),多次使用的方法。
5、降低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
水体应保持氨氮含量低于0.3mg/L,亚硝酸氮含量低于0.15mg/L,硫化氢含量低于0.1mg/L,如果超出上述水质指标,就会使甲鱼的抵抗力下降,从而出现吃料量下降,互相撕咬等现象,易诱发疾病,甚至直接导致死亡。
降低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含量最重要的是要对水体进行有效增氧,改良池塘底质,减少饲料对水体的污染,同时可使用一些微生物制剂,利用微生物分解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

外塘甲鱼养殖池塘建设规范



外塘养殖作为我国甲鱼养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仿生态养殖的主要场所,良好的选址与规划为池塘建设前提,池塘规格、池塘结构、池塘进排水、池塘食台设计为外塘养殖池塘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场址选择
1、甲鱼作为两栖动物,喜静怕扰,场址需避开喧闹场所,尽量避免于车流密集地区设场。
2、甲鱼水陆两栖,具晒背的习性,日照资源丰富,利于甲鱼晒背。
3、水源清洁(江河、湖泊、山泉、地下水均可),取水便捷、足量,无枯竭季节。水源上游最好无污染源,需避免的污染源包括化工污水、农田废水、生活污水、果园农药污染。
4、场地土壤为保水性能良好的粘土或壤土。
5、排水通畅,无洪涝隐患,池塘能自然排干水。
二、池塘结构设计
经验证明,合理的池塘结构是甲鱼外塘养殖高产的基础条件。其主要结构要求为:
1、池塘形状:通常是长方形,以东西朝向为宜,可延长日照时间,有利于藻类的繁殖,并可减少水面的风浪。
2、池塘面积与水深:池塘宽度不宜超过50m,单口池塘面积不宜超过5亩。养殖过程中池塘水位最高为1米左右,因此池塘深度一般高于最高水位0.4米左右即可。
3、池塘四周应浇灌水泥浆或砌砖,避免甲鱼挖洞造成塘壁塌陷。水泥浆面浇灌成斜坡并尽量光滑。水泥壁泥底池塘,可以配套作为小甲鱼繁育池,池面覆盖防鸟网。
4、如果池塘四周是浇灌水泥浆的,则池塘四周应用瓷砖、石棉瓦等材料围成防逃墙。亦可通过模具、方砖等建筑材料与池壁底部向池塘中心延伸,现成T字型池壁,如图二所示。
三、投料台与晒背台设置
1、一般在池塘的纵向两边设置投料台,如果池塘宽度较大或食台设置不够,则中间也要架设投料台以便于巡塘和投料。
2、一般使用石棉瓦、木板、及网布制作投料板,可以充分利用石棉瓦上的凹槽投放软颗粒饲料。投料板与水面成30度角放置,投料板板面宽2/3处取水位线(即水淹没的位置),软颗粒饲料均匀的投放到石棉瓦露出水面的凹槽内。若使用木板作为投料台,需在食台中部设置横档,作为颗粒料投放处。网布食台四周使用木材固定,一般为水下投料模式使用,网布网目需小于颗粒料料径。
3、建议采用水上颗粒料投喂模式,并设置足够数量的水上投料台,增加甲鱼的吃料面积,甲鱼吃料快且均匀,可减少饵料浪费,降低水质污染,同时,足够数量的投料台亦可作为甲鱼的晒背台和休息台。水下投料模式,适用于外塘一年期养殖甲鱼使用,避免北风强劲天气与阴雨时节带来的甲鱼应激,实现稚鳖养殖的顺畅进行。
四、进排水系统
1、进水的管道需满足池塘用水,避免进水水流冲刷池壁。为避免对甲鱼产生应激,进水管装置挂虑网袋,让水顺着网袋流入池塘,也避免杂物和小杂鱼进入池子。
2、池内的出水口设置在池底的低洼出,能让池塘的水自然快速排干,可以及时排出池底的淤泥。

河蟹养殖池塘水质浑浊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案



在河蟹的实际养殖生产过程中时常会发生水体浑浊现象。为此,很有必要作系统地分析和探究,以便于积极而科学地应对。
1.直接的物理因素

蟹池水体悬浮物质过多的原因颇为复杂,其中由直接物理因素作用产生的主要有:
①强暴雨冲涮地表沿岸(池梗)带入大流量泥浆产生的严重混浊(主要为黏土颗粒)。
②较大风浪冲刷下风岸、尤其是浅水条件下风力导致水的运动引起水层混合作用。
③在具备上层水超过4℃、且气候昼夜温差较大而同时水位较浅的条件下,白天水体受热处于“正分层”,夜里上层水向外辐射强烈而降温较快、密度增大,整个水层发生从水面到水底的垂直混合流转(全同温),带起了部分沉积物(一定数量表层淤泥的泛起产生的水体的混浊)。

这恰恰通常在处于春季中后期(4-6月)、多为浅水的蟹池中,极易经常性出现,因日复一日、周而复始的长期作用形成了叠加效应,导致混浊出现的时间相对较长、混浊度相对较高。夏季高温闷热天遇暴雨强风之后也会发生水体垂直混合流转而出现混浊现象。蟹池水位春季普遍较浅,实际平均水深大多为0.7-0.8米,这是长期以来出自于期盼“增强光照、提高水温,加快促进河蟹、水草进入生长期”而形成的一种共性缪识或误区,也可以说是“通病”。

在此浅水条件下,实际多少存有“揠苗助长”之嫌,既不利于河蟹蜕壳生长(加重了时常所发生“倒春寒”的负面作用程度,水温变化加快,且温差变幅较为悬殊,影响河蟹当年第一次蜕壳的成活率)、又有悖于水草合理生长期的形成(增强了春季水体光强,使水温较快地上升,水草出现疯长),同时也极易导致水体垂直混合流转,并较长时期地反复作用产生严重混浊。因此,春季水位不宜过浅,保持0.9-1.0米的平均水深是十分必要的

2.间接的生物因素

一般多发生于上半年,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①过度繁殖产生的大量泥鳅或河蟹因饵料严重不足引起强烈觅食活动,使水变得混浊,并且水体混浊度在一定程度上与水草种群覆盖率成负相关。一般连续阴雨天暂停投饲后就极易出现。只要清淤(保留10厘米左右)、消毒、晒塘到位,泥鳅就不会因此成害,这类塘口清塘时采用茶柏全池泼洒,清除效果尤佳。另外应注意合理的投饲量以保障河蟹摄食所需。

②叶足类的大量繁殖,较易发生在进行过为期不长的干池塘口,即所谓间隙性水体。蟹池常见的多为蚌壳虫等,通常发生在5-6月,蚌壳虫大量出现在水池底,挖掘泥土使水体变成泥汤水,对水草的危害极最大,且多为毁灭性的。蚌壳虫是黄颡鱼、花鲢等天然饵料之一,放种时可考虑套养如黄颡鱼30-50尾/亩(体长约8厘米)、花白鲢20尾左右/亩(规格0.5-0.75千克/尾),以及花骨鱼20-30尾/亩(体长约15厘米),青虾10-15千克/亩(体长约2-3厘米)等,既能增加养殖效益,又有利于食物链结构合理,较好的发挥生态调节作用,其中也包括对蚌壳虫的控制。必要时可通过放入小规格的鲫鱼对蚌壳虫加以吃食清除,不建议使用杀虫剂杀虫,因为杀虫导致河蟹长期应激导致水浑,而且枝角类是杀不光的,这批死了下批又长,掌握规律,虫子虽多,但看草有没有脏!除非虫子导致了泥浆浑,万不得己情况请不要使用杀虫药杀虫。

③有些蟹池水色有时会呈灰白色,表现水体中前期繁殖形成的大量浮游生物大量死亡,悬浮有机质较多。通过淤泥层、基肥的合理控制,套养花白鲢等措施,确保水草良好生长,并注意慎用浮游动植物颇为敏感的药物,通常就能得到较好的避免。

④水草生物性脱钙作用产生钙化物沉淀。水草长势情况,施加追肥2-3次,如每隔15天左右一次,如“旺旺单胞藻”2-3亩/袋,同时注意对水草根部的养护,15天左右施用“粒粒草根壮”5-8亩/袋。“超级硅藻王”的用法是选择晴天的9:00前兑水全池均匀泼洒,“粒粒草根壮”的用法是直接堆肥至水草四周。
下雨后水浑解决方案:第一天,“碧水灵”解毒,激活酶源稳定藻相,第二天“活力源”+“超浓氨基EM”以菌养藻,稳定藻相。

妙用产品解决黄鳝养殖池塘水色难题



底质腐败导致水发红

庆丰林老板:有4亩鳝鱼池,80口网箱,由于青苔大量死亡后底质腐败导致水发红。处理方法:用六控底健康、得立康、粒粒神各1包连改两次底,第三天用解毒超爽2瓶解毒,再用黑金神1包+活菌王(粉剂)1包+藻健康2包+降解灵2包。五天后回访,水有透明度,呈黄褐色,当时天气较好,建议又用六抗培藻膏(5公斤)+肥水王1包+绿藻源2包泼洒。过几天电话回访,水色转好,呈黄绿色,非常好看,而且鳝鱼吃食正常。
鳝鱼池水发红

鳝鱼池起一层“黄面子”

马口周老板:有一口4.5亩鳝鱼池,插80口网箱,六月中旬鳝鱼池起了一层“黄面子”,像铁锈一般,差不多快把池塘封住。建议:用生石灰75斤+纳米氧2瓶对着“黄面子”(死亡的甲藻)泼。过两天周老板高兴地
打电话来说,“黄面子”少了很多,水也变得活爽!

以上实例由海南卓越生物有限公司湖北仙桃、洪湖技术专员李垒垒提供

夏季河蟹养殖池塘水质调控措施



在炎热盛夏季节,蟹池表层水温有时可达30℃,对河蟹生长不利,水温20~25℃适宜河蟹生长。水温太高,水质易恶化,造成水体溶氧不足,河蟹纷纷离开水体,爬到池坡,摄食量明显下降,影响生长。因此,在平时管理中,要注重水质的调节。
1、加深水位。夏季高温季节应该加深池水,降低池水温度,适宜的最高水位可保持在1.2一1.5米之间,气温特别炎热的时候,水位还应加深,最好在2米左右。
2、勤换水。高温期间,养蟹池应常更换新水,保证水质良好。更换水源要清洁卫生,无污无毒,换水时间不能在烈日下换水,以防热水灼伤蟹体,傍晚尽可能也不要换水。清晨太阳升起时是最适换水时间。换水时水草(伊乐藻)不可以脱水,如脱水时间较长容易死亡(伊乐藻),污染水质,正确的换水应边排边进,保持水位。一般5~7天换水1次。水温30℃以上,2~3天就要换水1次。每次换水或加水量不可太大,每次换去池水的1/4一l/3为宜,太大容易使水草漂浮。
3、勤捞水草。水草对水质的调节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水草的生长,吸收了水体中大量的营养元素,起到抑制水体富营养化和净化水质的作用;二是水草的生长可有效地抑制有害藻的生长繁殖,减轻有害藻类死亡时释放的毒素。
(1)种草的池塘应保持合理的密度,控制水草覆盖面积占水体面积的60%左右,6-7月份当水草覆盖率超过80%时,应在水草丛中间隔8米开辟一条宽1-2米左右的通道。水草生长过旺时可割除距水面20-625px的草头。对腐烂的水草应立即捞除,以免败坏水质,滋生病菌。
(2)靠外河捞取新鲜水草投放的池塘,高温期间,捞取的水草时间长会腐烂,应坚持少放勤捞原则,发现水草不新鲜,草叶发黄,茎干变软,应及时除去,防止腐烂、破坏水质。
4、定期改良水质。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EM菌等,每隔15一20天施用一次,可有效地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甲烷、硫化氢的含量,促进菌相和藻相的平衡。定期泼洒生石灰,每隔15一20天每次每亩池塘可用生石灰10一15kg,加水后全池泼洒,每隔20天左右进行一次。也可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和水质改良剂,改良水质和底质。
5、增氧措施。蟹池增加溶氧的主要措施是微孔增氧,撒增氧剂,尤其是7月中旬至8月中旬,高温天气,蟹池溶氧量较低,应特别注意增氧。何时开机和开机时间的长短,应根据天气、河蟹的活动情况以及增氧机械负荷等灵活掌握。无增氧设备或增氧设备发生故障时,可采用撒洒粒粒氧的方法增加蟹池溶氧。

加强秋季的大闸蟹养殖池塘管理几条措施



秋季池塘水温较适宜河蟹的生长,是河蟹摄食、增肥、长膘的关键季节,这一时期强化秋季养殖管理,增强蟹的体质,对促进河蟹增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几年的科技入户经验摸索,池塘养蟹秋季管理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科学管理,加强水质调节。
进入秋季,由于河蟹投饵量大,池塘底质、水质都不同程度地造成恶化,这一时期加强水质调节极为重要,具体措施是:
1、勤注换新水
保持适当的水位,保持水深在1-1.5米,勤换新水,10―15天换水1次,每3―5天加水1次,保持水质的清新。
2、泼洒生石灰
使用生石灰使PH值稳定在7.5―8.5,7―10天泼洒1次,每次1米水深泼洒生石灰10―15千克,保持水质肥、活、嫩、爽。
3、用生物制剂调节
在调节水质时,先使用底质改良剂,然后在泼洒生物制剂,每10―15天泼洒1次,增加池塘的溶氧量,防止河蟹缺氧死亡,同时降低有害物质的含量,促进河蟹健康生长。
4、注意增氧
秋季池塘底质和水质遭到破坏,造成水质恶化,容易缺氧,有条件的使用微孔增氧设备向水中增氧,没有条件的,在池塘中泼洒粒粒氧增氧,以促进河蟹顺利蜕壳。
二、加强饵料的科学投喂
秋季是河蟹的摄食、生长、增肥、长膘的时期,这一时期河蟹对饵料的需求量大,饵料的种类主要以精饲料为主,同时投喂配合饲料,投喂时坚持“四定、四看”原则,每天饵料的投喂量根据天气、水质、河蟹摄食情况灵活掌握。
三、加强池塘水草管理
保持水草的覆盖面,水草多,可以割去一部分,水草少的,可以在放一些,如水花生等,使河蟹有一个好的生长环境,特别注意水草的腐烂容易败坏水质,秋季要保护好水草,为河蟹提供一个栖息场所。
四、加强病害防治管理
秋季河蟹病害管理非常重要,主要做到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1、泼洒生石灰消毒,每10-15天泼洒1次,杀菌消毒,预防疾病。
2、内服药与外用药相结合
在投喂的配合饲料中添加内服药投喂,坚持用生物制剂拌饲料投喂,预防效果更好,经常用溴氯海因或二溴海因全池泼洒,加强病害的防治。
3、杀灭纤毛虫
水质的恶化会引起纤毛虫发生,除做好水质的调节外,还要杀灭纤毛虫,使用“纤虫净”全池泼洒效果较好。

甲鱼发病的主要原因及预防措施技术



一、甲鱼发病的主要原因:
1、人为因素:生产过程中操作不当,可造成鳖体机械损伤而感染各种病菌;放养密度过高,以导致甲鱼相互争斗致伤而感染疾病;忽视鳖病的预防工作,为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人为因素是甲鱼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2、环境因素:环境的污染或水质及底质的恶化,不但会影响甲鱼的正常新陈代谢,而且还会引起鳖体内有害物质的分解及某些病原体的滋长。
3、微生物因素:大多数甲鱼疾病均由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感染而引起的。
4、营养因素:投喂饲料变质不新鲜和营养不全或营养成分缺乏造成疾病。
二、甲鱼疾病的预防措施:
1、把好苗种质量关:坚持自繁自育,杜绝疫病传染源。选购鳖苗时,应选择种质纯真、体质健壮、个体活跃、体型较大和无伤无病的第一、第二类鳖苗,尽量不进未经海关动检部门的境外鳖苗。
2、合理放养:根据养殖经验,一般稚鳖的放养密度控制在20~40只/平方米,幼鳖的放养密度不要超过15只/平方米,成鳖的养殖密度以2~3只/平方米,鱼鳖或虾鳖混养时,鳖种的放养数量掌握在300~500只/亩。
3、把好饲料质量关:饲料应选择信誉和质量过硬厂家生产的全价配合饲料。首先保证饲料新鲜不变质,颗粒大小适宜。其次是控制调整好投饲量。每天的投饲量主要根据鳖的摄食情况和水质、温度而定。
4、水质调控:(1)甲鱼池水体要求微碱性,ph值要求在7.5~8.0,盐度要求在1.5%以下,温度要保持相对稳定。(2)透明度以30~35厘米为宜,水色以黄褐色为佳。(3)溶氧甲鱼虽然要求不高,但尽量能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4)水质调节和底质改良:应用微生物制剂培养水质能提高水体的稳定性和自净能力。一般可用EM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来降低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的含量,有效分解底层有机质和其它有害物质。(5)排污与换水:定期排污是控制水质的有效手段。换水是调节水质最直接的方法,但频繁换水一方面费用太高,另一方面换水容易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因此,换水应根据水体情况决定换水量的多少。
5、实行鱼、虾、鳖、贝、藻、萍等混养,保持水体生物多样性。多品种混养是生物防病的有效手段,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预防方法。它可以克服化学药物或抗生素长期和大量使用而产生的耐药性,又可避免因其造成的副作用和环境污染,促进各种生物共生共长。现介绍几种较好的混养模式供参考:(1)鳖虾混养:冬季在鳖池内套养6~8公斤/亩虾种或抱卵虾;(2)鱼鳖混养:在常规鱼养殖池中,于6月上旬将温室培育的幼鳖每亩放50~100只;(3)鳖鱼混养:在养鳖池中放养一部分当年育成的5厘米以上的鳜鱼种10~20尾,或其它鱼种如黄颡鱼、湘云鲫等,每亩投放100~150尾。同时在春季也可在鳖池内放养150~200公斤/亩的螺蛳。
6、注重甲鱼疾病的预防。根据甲鱼生长阶段发病特点与日常观察是做好预防工作的关键。平时每隔20~25天要消毒一次,消毒药物有生石灰、碘制剂、二氯异氰尿酸钠、EM菌等安全环保药物,交替消毒。同时定期在饲料中交替添加1‰~2‰的维生素C、氟苯尼考、病毒净、EM原露等,以增强甲鱼自身的免疫力。尤其是在气候、水温等环境因子变化明显或突变时,如温室甲鱼转入外塘养殖时、梅雨和台风暴雨季节及高温天气等,应及时做好疾病的预防和水质的调控,防止甲鱼应激反应增强,以致内分泌失调而导致发病。

虾蟹养殖池塘遇到台风的应对措施



梅雨过后,高温来袭,南京地区经常会出现台风暴雨天气,台风及其带来的暴雨等恶劣天气对池塘养殖破坏性极大,对于虾蟹养殖的示范户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预防和控制,以减少养殖危害和损失,溧水区科技入户领导小组要求指导员帮助示范户做的以下五点:
1、台风来临前要尽量提高虾蟹池塘的水位,高水位会对暴雨造成的温度、PH值等理化因子的变化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
2、高温期间要加大活菌的使用,如EM菌,使池塘水质保持藻相和菌相的稳定。
3、全池泼洒应激灵或免疫多糖类物质,及时在饲料中添加复合维生素,在营造良好的水环境同时,增强虾蟹自身的抗应激能力。
4、台风暴雨期间要不断开动增氧机,以解决水体的分层现象,防止水体底层缺氧。
5、台风后池塘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生态环境失去平衡,为防止寄生虫和病原菌快速繁殖,应及时泼洒水产用解毒剂,三天后选用微生态制剂全池泼洒继续调节水质,改善生态环境。

解决河蟹养殖池塘黄浑水的成功经验分享



(一)池塘基本情况
临淮镇养殖场的马老板,有池塘共约100多亩,其中有一个25亩的池塘(有坝埂),平底无沟,平均水深60cm,栽种伊乐草。
(二)案例记录
4月16日,池塘水体黄浑(如图1),且早晚水体颜色无明显变化。透明度仅10cm左右,捞起水草观察,其表面有挂脏现象。取池塘水样,水质化学指标检测氨氮、亚硝酸盐均无,显微镜下观察有鱼腥藻及大量死藻、杂质(如图2、图3)。
图1水体黄浑,透明度低
图2水样镜检藻类
图3水样中鱼腥藻
(三)处理方法及结果
4月17日上午,干撒“好水底毒净”1亩/包,调水解毒。
4月18日上午,泼洒“神力碳”1亩/包,均衡水体藻相、防控有害藻类爆发。
4月18日中午,“生力菌”9瓶,分解悬浮脏物、培养有益藻类、提高水草活力。
4月20日,发现水色有大幅改善,透明度约20公分左右。水色嫩绿,清爽。(如下图4、图5)
图4处理后水体透明度增加,水草清晰可见
图5处理后水质清爽
(四)案例分析
马老板的池塘水色黄浑,是由鱼腥藻(属蓝藻门)以及水体中大量死藻和杂质造成的。
“好水底毒净”不仅能净化水中大量的死藻及其它杂质,同时还有解毒、降底热的作用,在四五月份气温变化大的环境下,有效预防底热引起的底层缺氧现象;“神力碳”补充水体碳源及矿物质,增强水草活力,促进水草及其它有益藻类的生长;“生力菌”中的多种复合菌群,彻底分解水体悬浮杂质,增加水体透明度的同时,均衡水体有益藻相,使水体清爽有活力。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602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