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养殖常见病害的五个特点介绍


1.潜伏期和病程较长
从鳖被病原体感染到表现出疾病症状,通常要经过一段漫长的潜伏期。这是因为健康鳖都有一定的抗病力,虽受病原体侵袭,也要经过长时间的“抵抗”才会发病。此外,鳖病的病原体多为条件致病菌,在鳖自身比较健康和外界环境良好的情况下,鳖只带菌而不表现出病症。鳖病的潜伏期一般1~2个月,长的可达7~8个月之久,比如亲鳖开春后因患“红底板”、“腐皮”等引起的死亡,这都是因为头一年在捕捉、繁殖、运输过程中受伤而被感染,或在原产地已带菌,越冬时寒冷的气候抑制了病原体的活动,越冬后天气转暖,鳖体经过一冬的消耗极度虚弱,病原体乘机大量繁衍,致鳖于死地,这一过程需7~8个月。
鳖病的病程也较长,从表现出轻微症状到死亡,往往要十几天的时间,从个别鳖得病到大批感染、死亡,要经过1月或数月。
2.并发症多
鳖病的发生多多少少与受伤有关。伤口为病原体侵入打开了方便之门,各种各样的病原体一拥而入,容易造成几种病症同时表现出来。如腐皮病和赤斑病并发,腐皮病与疖疮病并发,腐皮病与穿孔病并发,腐皮、穿孔、疖疮并发,赤斑并发穿孔,红脖子病并发腐皮、赤斑病等等。
3.治愈率低
鳖的忍耐力较强,它生活在水中,有轻微病症不易发现,等到它忍耐不住伤病,而爬到水边时,往往已十分严重,甚至是奄奄一息了。这时治疗也比较困难,鳖体十分虚弱,用药液浸泡治疗,浓度大了,鳖耐受不住,浓度小了,对病原体不起作用;用药饵治疗,这时鳖往往已停止摄食;用注射药物治疗,用于几只成鳖、亲鳖尚可,若用于成千上百的稚鳖就太麻烦且不易操作。因此鳖病治愈率都较低。
4.出血与器质性病变较多
鳖病中表现出血症状的病占大多数,如红脖子病、疖疮病、赤斑病、红底板病等,包括氨中毒时,也有出血症状,从体表的血斑、口鼻流血及内部器官黏膜弥散性出血。这都是血细胞被破坏,渗入皮下所致。
不同的鳖病各有不同症状,但内部器官发生器质性病变,往往有共同的特征,如肝脏肿大、质脆,并因血色素细胞被破坏,黑色素颗粒增多变黑;脾脏瘀血、肿大;肾小球萎缩,肾间质淋巴细胞浸润;咽喉发炎、充血,或肺组织病变、发黑、充血、呼吸功能障碍等等。
5.鳖病的流行时间比较集中
鳖病的发生与其生态习性、生活规律有关,流行时间往往比较集中。稚鳖多在出壳不久,体质最娇弱的时间,幼鳖多在生长最旺盛的8~9月份间,成鳖与亲鳖多在越冬前后。当然,5~9月份间,是1年中生物生长最快的季节,也是细菌大量繁衍的季节,各种鳖的疾病发病率都比较高。
综上所述,鳖病的治疗很困难,发病率、死亡率均较高,因此,防治鳖病应以防为主,在发病季节早做预防,否则,等病已流行,再下药治疗就难以挽回损失。

相关阅读

甲鱼养殖常见病害防治的用药注意事项



1.对症下药
鳖生了病,首先要找明白人检查诊断得了什么病,至少要了解是病毒性的,还是细菌性的,或寄生虫性的,或是环境、营养因素造成的,再确定治疗方法,否则,胡乱用药,反而会污染水质,加重鳖的病情。
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病原体,各有各的感染侵入方法,各有各的途径,表现出的症状、病灶部位也不同。因此,要根据病原体的部位才能确定正确的用药方法。通常,对体表的病原体或病灶,采用涂抹法和药浴法用药,对于体内的病原体,常采用药饵法和注射法用药。但是,如果体表被细菌感染很严重,单靠药浴法和涂抹法很难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为了使药物吸收更快,也常用注射法与药浴、涂抹配合治疗。
2.根据药物性质及对鳖的疗效和接受能力确定给药方法
如某些药物只能通过注射才有效,消化道不能吸收,盲目地投喂,则得不到预期效果;而有些药物不溶于水,在水中无法形成有效浓度,如果盲目泼洒或挂袋,不会起到杀菌作用;又如注射法对稚、幼鳖使用不适宜,应选择口服有效的药物拌饵投喂;还有一些外用杀菌、杀虫药物,只能治疗体表的病,而不能内服,内服了不仅无效有时还有毒性等。
3.掌握药物与环境的关系
鳖生活在水中,水环境中的各种理化和生物因子对药物的疗效影响很大,有时还会产生毒性。还有些药物对水中的pH值有反应,如在碱性水体中某些药效会更好,而另外一些药在碱性水体中会失效,甚至有毒等等。都是需要注意的。
4.药物交替使用防止产生抗药性
细菌、病毒、寄生虫的抗药性的产生是必然的,一种药物连续使用几次,以后即使使用很大的浓度也对病原无能为力了。这种情况在抗生素类、磺胺类药物作用中尤其明显。因此,在鳖病防治过程中,切莫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而应该几种药物交替使用或混合使用,并且重视中、西药互相渗透与结合的防治原则。

甲鱼养殖常见病害的土法免疫预防技术



鳖的免疫预防,目前我国研究得还较少,许多人将鱼类免疫预防的土法免疫用于鳖的免疫预防,取得较好的效果。即采用类毒素的方法,使鳖对病原体产生抵抗力,免受其感染。
一、土法疫苗(类毒素)的制备
1.分离:病鳖数只,取其肝、肾、脾、腹水和肠系膜(已腐烂的器官组织不用),称重,剪碎后放入研钵,按1:10的比例加入0.85%的生理盐水,研碎后,用离心机(4000转/分钟)离心40分钟,取上清液备用。没有离心机的地方,可用双层纱布过滤后备用。
2.灭菌:将上清液或组织过滤液放入恒温水浴锅中,加温使之保持60~65℃,加温过程中要摇动不停,使水温一致。水浴2小时后,加入化学纯或分析纯的福尔马林(含甲醛40%)使成1%的浓度,使用时需再稀释1倍。或者,将上清液每毫升加青霉素800国际单位,链霉素800微克,再加上1毫升的福尔马林,使上清液定容在100毫升,摇匀,分装封瓶,置32℃恒温水浴灭活72小时即可。
3.保存:将灭菌后的组织液装瓶,用石蜡或不干胶封口,放入4℃冰箱冷藏室中通常可保存半年左右,没有冰箱,在阴凉背光处可保存1个月左右。
4.安全试验:选个体重100克左右的健康幼鳖2~3只,每只注射疫苗0.2毫升,在25℃以上饲养,观察2周左右,如果不发病,证明疫苗是安全的。
疫苗是用多种病鳖的内脏制备而成的,是混合类毒素,可预防多种鳖病。视发病情况,也可以制备某一种病的单一疫苗。
二、土法疫苗的应用
1.注射:一般在发病季节到来时注射,或在发现个别病鳖后24小时内,也可以在发病前20~30天。
注射部位是鳖后肢基部的肌肉,先用酒精棉球擦拭消毒,入针深度1~1.5厘米,角度与腹部呈10~15度,以不伤内脏为准。注射剂量为150克以内的稚、幼鳖每只0.1~0.15毫升,150~200克的鳖每只0.2毫升,200~500克的鳖每只0.2~0.4毫升,500克以上的鳖每只0.5毫升。
2.口服:疫苗拌入饵料中投喂效果也不错,但比较浪费,每千克饲料需添加疫苗10~15毫升。

甲鱼养殖常见病白底板病的病原介绍



鳖白底板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疾病,其病原有的学者认为是由细菌感染引起,有的则认为是由病毒、细菌感染引起。陈晓风等(1997)报道,从病鳖上分离到8株菌,注射感染健康鳖均发病死亡,症状与自然病鳖基本一致,其中6株为嗜水气单胞菌,l株为迟缓爱德华氏菌,1株为普通变形杆菌。多数菌对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高敏或中敏。肖克宇等(1998)报道,病原为鮰爱德华氏菌变异株,革兰氏阴性,直杆状,周生鞭毛。接触酶阳性,氧化酶阴性,还原硝酸盐,对多黏菌素不敏感,不利用柠檬酸盐和丙二酸盐作惟一碳源,不从甘露醇、蔗糖、海藻糖、L—阿拉伯糖产酸;发酵木糖产酸,产生硫化氢,耐青霉素。在兔血琼脂上生长良好,弱β溶血;生长温度15-39℃,最适温度28℃;生长pH范围5.5-9.0,最适6.5-7.5;在含0%-3%氯化钠胨水中生长良好,在4%氯化钠胨水中不能生长。体重50-80克健康幼鳖,在后肢基部肌肉丰满处肌内注射菌液0.3毫升(每毫升含10×108个菌),饲养在28-32℃水中;10小时后注射部位红肿,第3天浮出水面,反应迟钝,头颈伸出,呼吸困难,腹甲较苍白,腹甲中央出现黄豆至蚕豆大暗红斑,1周内全部死亡。1毫升菌液直接注入幼鳖食道,第5天出现症状,腹甲苍白,第6-9天内死亡率达75%,12天内全部死亡。从死亡鳖体上又都分离到原接种菌。对照组则均未发病、死亡。该菌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高敏。江为民等(2000)报道,用病鳖内脏组织无菌滤液注射感染健康鳖,未发病;电镜检查病鳖也未发现病毒颗粒。从病鳖的腹水、肝、肠分离到迟缓爱德华氏菌野生型,革兰氏阴性杆菌,周生鞭毛,在0%-0.5%氯化钠胨水中生长良好;接触酶、硝酸盐还原、美红试验阳性;氧化酶、苯丙氨酸脱氢酶、脂酶、乙酰甲基甲醇试验、吲哚试验、精氨酸脱羧酶阴性;不分解尿素、淀粉和不液化明胶;分解葡萄糖、麦芽糖,对多种糖类不利用。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高敏。人工注射感染后,基本上能复制出该病。叶巧真等(2000)报道,从患白底板病的病鳖上分离到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各l株,从患红底板病的病鳖上。分离到嗜水气单胞菌2株和美人鱼弧菌1株。将以上6株菌分别腹腔注射体重100克左右的健康鳖,每只注射0.4毫升,每毫升含菌109个,均呈红底板症状;进行灌胃、肌肉注射,或用两种菌混合感染,也均以红底板为主要症状,而无白底斑症状。何建国等(1996)报道,在患红脖子病中华鳖检测到的病毒颗粒呈杆状,具囊膜,大小103纳米×293-330纳米,核衣壳大小69纳米×241-270纳米,于肠肌细胞质中复制、装配和成熟。在白底板中华鳖检测到的病毒颗粒圆球形,无囊膜,直径70-75纳米,于脾、肾和胃组织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复制、装配和成熟(即叶巧真等1999年称为类呼肠孤病毒)。在红底板中华鳖肠细胞,检测到的病毒颗粒直径85-90纳米,于肠细胞核中复制、装配和成熟(即叶巧真1999年称为类腺病毒)。叶巧真等(1999)报道,用含类呼肠孤病毒和类腺病毒的患白底斑病和红底斑病病鳖组织匀浆组织过滤液及从患白底斑病的病鳖中分离到的嗜水气单胞菌进行人工感染试验,健康鳖体重100克左右,腹腔注射0.4毫升菌悬液(每毫升含菌约109个),肌肉注射0.2毫升病毒组织匀浆过滤液,对照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共分5组,每组鳖3只。1组:病毒注射后观察45天。2组:病毒注射30天后注射细菌,再观察15天。3组:PBS注射30天后注射细菌,再观察15天。4组:细菌注射5天后注射病毒,再观察25天(此时鳖全死)。5组:对照,注射PBS观察45天。细菌是红底板病的主要病原,病毒是白底斑病的主要病原,而病毒的感染不致死鳖,细菌的继发感染是鳖最终死亡的因素。

甲鱼养殖户预防甲鱼常见病害的四大重点



预防鳖病,要遵循“防重于冶”的原则,重点应放在四个方面:
(1)改善养殖生态环境,注重生态防病。常采用的方法有:①养鳖场的设计和建筑结构要满足鳖的生活习性要求和防病要求,为鳖创造一个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的较好生态环境;②根据鳖的“三喜三怕”,即喜洁怕脏、喜阳怕阴、喜静怕惊的生活习性,应建立“洁、阳、静”的栖息环境;③实行控温养殖,在养殖环境中,要有防暑降温和保暖防冻条件,这种养殖条件既可提高养殖的效率,也可增强鳖自身的抵抗力;④改善水质,常采用的方法是投放水葫芦、水浮莲等水生植物,净化、改善水质,或根据需要经常更换新水。
(2)增强鳖自身的抗病力。主要包括:①加强饲养管理,为鳖创造一个适合于生长的良好环境和营养条件,培养体质健壮的鳖。其主要技术有:合理的放养密度,适时按不同规格分池养殖,定置定位饲料台,适时、适量投喂新鲜、无腐败变质、营养全面和适口的饲料,同时加强水质管理;②采用药物预防,在鳖病流行季节进行药物预防,是防病的一种有效措施。常采用的方法是:定期全池泼洒消毒药物,在食场或晒台周围挂药袋或药篓,形成一个消毒区,达到消毒防病的目的,必要时还需进行体内药物预防。
(3)免疫预防。利用疫(菌)苗人工免疫预防鳖病是一条很有希望的途径,它不仅可以克服治疗某些传染性鳖病给药的困难,节约治疗费用,而且还能保护环境和鳖的品质。
(4)控制和消灭病原。对购进的鳖要严格检疫,阻断病原体的传入;定期对池水消毒,对鲜活饲料也要消毒等多种综合措施结合进行。

甲鱼养殖常见病病害防治的用药配伍禁忌



在防治鳖病用药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使用是常有的事,但有一些药物不能配合在一起使用,否则会起化学反应,导致药物失效或产生药害。
1.福尔马林:不能与漂白粉、鱼康、鱼安、高锰酸钾、甲基蓝等氧化性药物混用。
2.生石灰:不能与漂白粉、鱼康、鱼安、钙镁类、重金属盐、有机络合物等混用。
3.漂白粉:不能与酸类、福尔马林、生石灰等混用。
4.高锰酸钾:与有机物如甘油、酒精、鞣酸等会还原脱色失效;与氨及其制剂呈絮状沉淀失效;与甘油、药用炭、鞣酸研磨时可爆炸。
5.新洁尔灭(季铵类表面活性剂):不能与碘、碘化钾、过氧化物、氧化剂合用;不能与肥皂、洗衣粉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合用。
6.碘及其制剂:与氨水、铵盐类生成爆炸性碘化氮;与碱类生成碘酸盐;与重金属盐类生成黄色沉淀;与硫代硫酸钠、鞣酸氧化脱色;与生物碱共用会沉淀;与淀粉共用会变蓝色;与龙胆紫共用疗效减弱;与挥发油、脂肪油共用分解失效。
7.硫酸铜:与氨溶液生成蓝色沉淀;与碱性液体生成深蓝色沉淀;与鞣酸及其制剂生成暗褐色沉淀;放置或加热时呈黑色。
8.敌百虫:不能与碱性药物一起溶解混合使用;水溶液长久放置,逐渐分解失效;不能与阿托品、磷毒一起用,拮抗而失效。
9.维生素B1:与中性与碱性溶液起分解;与氧化剂、还原剂易破坏失效;与重金属盐多生沉淀。
10.维生素C:与碱、氧化剂、铜、铁、热、光,起分解;与碳酸氢钠、苯甲酸盐、利尿素,失效;与维生素B12、弱酸性盐、核黄素,分解失效。
11.青霉素:与碱性药液如ST注射液等,逐渐失效;与酸性药物如四环素,分解失效;与氧化剂碘酊、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溶液,破坏失效;与高浓度甘油、酒精,破坏失效。
12.链霉素:与碱类会破坏失效;与氧化剂、还原剂会破坏失效。
13.土霉素:与强碱及强酸性溶液会分解失效。
14.金霉素:与复方碘溶液会沉淀。
15.四环素:与生物碱制剂会沉淀。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602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