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养殖常见病溃烂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


又叫腐皮病。
1.病原: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
2.症状:病鳖体表各处溃烂,严重时脚爪、头部前端及裙边都可以烂掉,颈部烂成一个个大疙瘩,并可烂及骨骼。
3.流行情况:全国养鳖地区均有发生,自稚鳖至亲鳖均受害,常引起稚鳖、幼鳖大批死亡。成鳖、亲鳖患病后,往往病程较长。当环境改善、经治疗后,溃烂处可形成痂而痊愈。
4.诊断: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5.防治方法:外泼含氯消毒药1~3次,每次间隔1~2天,每千克饲料中加鳖治灵1号6~10克拌匀后投喂,每天投喂2次,连喂5~7天。已失去食欲的重病鳖,可在体表病灶处涂鳖治灵1号,同时在后腿肌肉或腹腔注射鳖治灵2号,每千克鳖注射3毫升并隔离饲养。严重的病鳖在注射3天后尚未痊愈的,可再注射一次。治愈后隔2天洒一次生石灰,将水调成弱碱性。再隔2天泼多福可乐和玉垒菌。

相关阅读

甲鱼养殖常见病水霉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



1.病原:水霉科的多种种类。
2.症状:疾病早期,肉眼看不出有明显异状;疾病严重时,可见颈部、四肢及体表覆盖一层灰白色棉毛状物,病鳖在泥中钻动后,菌丝则呈泥土色。
3.流行情况:只有鳖受伤后,受伤处才会受水霉感染,严重时可引起病鳖死亡。
4.诊断:用肉眼检查根据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但要注意与固着类纤毛虫、壳吸管虫及丝状细菌并发症的区别,区别方法为用显微镜进行检查。
5.预防措施:进行综合预防,严防鳖体受伤。当受伤后可以全池遍洒0.6毫克/升浓度的漂白粉精,鳖体表受伤处涂鳖治灵1号及亚甲基蓝。
6.治疗方法:(1)治疗早期可将鳖放在沙箱内,沙刚好将鳖体埋没,放在太阳下晒30~60分钟,每天一次,连续晒数天。(2)全池泼洒食盐和小苏打,每立方米各放4克。(3)全池泼洒亚甲基蓝,每立方米水体放亚甲基蓝2~5克。(4)重病时须在伤病处涂亚甲基蓝,并进行隔离饲养。每天涂1~2次,连涂3~5天:同时在全池洒食盐和小苏打,每立方米各放4克。

甲鱼养殖常见病赤白板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鳖赤白板病(俗称红底板、白底板病),是我国近年来危害较大的鳖病,且到目前还没有较理想的治疗方法,但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已基本找到了赤白板病的主要病原与发病条件,并在预防上有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中草药和免疫苗防病研究的进展,为今后控制赤白板病的发生打下了基础。笔者综合国内有关研究并结合自己的实践,对赤白板病的发生与防治介绍如下,供有关人士参考应用。
赤白板病的发病症状
1、行为变化突然或长期停食是赤白板病的典型症状,减食量通常在50%以上。发病后病鳖多在池边漂游或集群,大多病鳖头颈伸出水面后仰,并张嘴作喘气状,有的鼻孔出血或出气泡,严重的有明显的神经症状,故对环境变化异常敏感,稍一惊动迅速逃跑,不久就潜回池边死亡。
2、外部症状病鳖体表无任何感染性病灶,背部中间可见圆黑色影块,俗称“黑盖”。病鳖死亡时头颈发软伸出体外,有的因吸水过多全身肿胀呈强直状,刚死的病鳖头部朝下,提起时口鼻滴血或滴水。有的腹部呈浊红色(红底板),有的则苍白色(白底板)大多雄性生殖器脱出体外,部分脖子肿大。
发病后的处理与控制
由于赤白板病的发生呈暴发性,发展很快。所以处理和控制要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分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发病数日,食量已减一半以上,或根本不吃食,而气候条件又无改善的趋向,持续低温阴雨的,应赶快清池把鳖捕出卖掉,以减少损失。清出后彻底消毒并补养些鱼类,因在这种情况下已较难用投喂药物来控制疾病的发展。二是天气忽睛忽雨,水温不稳定,病初起还未形成暴发,鳖吃的食量还未减到一半以上,天气无稳定好转趋势的,如有采光温室,应把鳖捕到温室中强化饲养,并在饲料中添加药物病毒清投喂5天,可控制病情的发展;如无采光温室,发病是精养小水泥池时,可采用池上搭简易棚来增温催食,效果也不错。三是疾病发生在室外较难捕捞的大泥塘里,且病情严重呈暴发型,并基本停食,而气候又无好转趋势的,则应采取“保”的措施,具体做法:一是每6天用二氧化氯等消毒剂池水消毒;二是适当换水,如池水较混可每隔3-4天换出原池1/5的水,以保持水质良好,换水后应适当泼洒些生石灰,一般为呈池水25×10-6的浓度。
切忌大换水,大泼药,大施生石灰的过激行为。同时每天两次巡塘及时捞出死鳖进行远距离深埋或化学处理;三是当天气略有好转,水温上升到26℃以上时就应采购些质好味鲜的海水鱼,淡水鱼或鲜猪肝切成适口的小块,在池中多点投喂诱食,直到完全好转时再投喂人工饲料。
值得提出的是,有些地方当鳖发病严重后投喂高剂量的抗生素和化学药品,鳖不吃食的造成浪费,吃点食的反因药害更加快病鳖的死亡。因许多抗生素和化学药品对鳖的肝肾有损害的副作用,所以投喂也应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和营养为主的中草药或添加剂。如一些含多糖和解毒生物碱的黄芪、甘草、板蓝根、双花等中草药和多维等营养物质,以增强鳖的抗病力。

河蟹养殖常见病蟹奴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



1.病原:蟹奴。
2.症状:患蟹奴病的蟹,腹部的脐略显臃肿,揭开脐盖,可看到多个乳白色或半透明的颗粒状虫体;病蟹雌雄难辨,雄蟹的脐呈椭圆形,螯足小而绒毛少;病蟹生长缓慢,失去生殖能力;严重感染的蟹有一种特殊的味道,不能食用。
3.流行情况:在上海、湖北、安徽等省市都有发生,且在滩涂养的中华绒螯蟹发病率特别高。如将已感染的蟹移至内陆淡水中饲养,蟹奴只形成内体和外体,不能繁殖幼体后再进行感染。在同一水体中,通常雌蟹的感染率大于雄蟹。从7月份开始发病率逐月上升,9月份达到高峰,10月份以后逐渐下降,蟹奴外体变软,甚至仅残留蟹奴脱落后的小黑点。
4.诊断:根据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须用显微镜检查。
5.治疗方法: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主要是进行预防:(1)从无蟹奴感染的地区引进蟹苗,或选择健康亲蟹进行人工繁殖;(2)在淡水中饲养中华绒螯蟹。(3)可用针挑破白色点状蟹奴外体,然后每立方米放0.8克硫酸铜,药浴30分钟,疗效较为显著。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624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