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鳖养殖常见病腐皮病的防治技术


腐皮病(溃烂病)
1.症状体表糜烂或溃烂是该病的主要特征。病灶可发生在颈部、背壳、裙边、四肢以及尾部。病鳖颈部皮肤溃烂剥离,肌肉裸露;背甲粗糙或呈斑块状溃烂,皮肤大片脱落;四肢、脚趾、尾部溃烂,脚爪脱落,腹部溃烂,裙边缺刻,有的形成结痂。病鳖反应迟钝,活动微弱,不摄食,短期内死亡。
2.防治方法
(1)保持水质清洁,按鳖的规格大小分池饲养,避免相互争斗;坚持每星期用漂白粉全池泼洒,质量分数为(2~3)mg/L。
(2)及时隔离病鳖,高锰酸钾全池泼洒,质量分数为10mg/L;同时内服土霉素,按0.2g/kg鳖重拌饲,直至恢复健康。
(3)每天用金霉素、磺胺类药物0.2g/kg鳖重,连喂6d。同时用水体消毒灵全池泼洒,质量分数为0.2~0.3mg/L,或用质量分数为0.5mg/L的二氧化氯全池泼洒。

相关推荐

甲鱼养殖常见病腐皮病防治技术



1、病原:主要病原目前已从患腐皮病的不同病灶中分离到气单胞菌、假单胞菌和无色杆菌等多种细菌,其中以单胞菌为主要致病菌。
2、症状:该病的病灶可发生在体表的各个不同部位,并可出现不同的症状。体表糜烂和溃烂就是腐皮病的主要症状。另外,甲鱼也可出现细菌感染的疖疮穿孔等症状。
3、流行:全国养鳖地区均有发生,尤以温室养鳖为严重,多流行于5~10月。
4、防治方法:
①用漂白粉或生石灰全池泼洒。
②三氯异氰脲酸,每立方米水体用1克,或单链季胺盐碘,每立方水用0.5毫升。
③五倍子85克、大黄素20克、地锦150克加水50千克浸泡,全池泼洒。
④口服氟哌酸、氟苯尼考等药物每100千克鱼体重用2克。
⑤注射鳖腐皮病疫苗。
⑥全池泼洒“博灭”0.4毫升/立方水,同时口服“鳖必康”、“鳖用强克103”拌料投喂,连用3~5天。疗效显著。

中华鳖养殖常见病白点病的防治技术



白点病是根据病鳖体表出现的白色点状病灶而定名的,是严重危害稚、幼鳖的一种传染病,其流行速度很快,一般在缺乏有效防治措施的情况下,一个星期左右、同一养殖池的鳖多半会被感染,稚鳖从感染到死亡,仅需几天时间,死亡率可高达60%以上。致病菌为嗜水产气单胞菌属的种类;其致病因素可能有:①池底垫沙太薄或沙子粗糙,使得稚、幼鳖栖息的环境安全度降低,应激机会增多,幼嫩的体质易受伤感染;②放养密度过大,使得稚、幼鳖活动频繁,增加相互斗咬的机会,易受伤感染;③水质恶化,生态环境恶劣等;此外,稚鳖从产房移至养殖池时,温度由高变低超过2℃以上,也可能导致发病。
1.诊断
患病稚、幼鳖的症状为:背甲、腹部、裙边、四肢都可能不同程度地生有白色凸起的点状病灶;发病严重或快死的病鳖,一般每只体表白点少则3~4个,多的可达8~12个,白点似半球形,微凸,直径为1~2毫米,用解剖针拨动,白点表层为厚膜状,拨开膜层可风,病灶为腐烂性凹陷,内容物为稠状乳白色脓汁,有时脓汁中也伴有溶血;解剖观察,肺呈紫黑色病变,口腔上皮糜烂,轻度出血,肝、胰脏和肠壁的血管肿胀,肠内无食物;配合细菌学检查,可确诊。
2.防治
①稚、幼鳖池底需垫10厘米以上的细沙,放养密度每平方米不宜超过30只;②稚鳖开门饵料要新鲜、营养全面;③稚鳖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此时,要保证水质良好,深浅适宜,水温适当;④发病池每立方米用20克高锰酸钾溶解后全池泼洒,保持30分钟后更换新水,再用每立方米60克生石灰泼洒,第二天彻底换水1次,然后转入正常消毒;内服药选用丁胺卡那霉素,每日每100只稚鳖用100毫克,连喂6天,效果明显。

中华鳖腐皮病诊断与防治方法



腐皮病是以产单胞菌为主,包括假单胞菌及无色杆菌等数种细菌感染而引起,此病在鳖的生长季节均可发生,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特别是人工控温养鳖场,患病机率一般可达50%,死亡率有时上升到10%以上,患病鳖即使不死亡,生长也受到影响,外观难看,甚至失去商品价值。腐皮病若得不到有效控制,还能导致疖疮、穿孔等并发病的发生。

腐皮病的致病原因可能是:①鳖相互搏斗咬伤后,或机械损伤鳖的皮肤后细菌感染所致;②养殖环境恶化,尤其是鳖缺少晒背环境;③养殖密度过大,经常吃腐败变质饲料等。

1.诊断

腐皮病很容易辨认,患病鳖的旧肢、颈部、尾部、裙边等处的皮肤腐烂坏死,形成溃疡甚至脱落,病重者颈部肌肉外露或四肢骨露出,脚爪脱落,解剖可见病鳖肝脏、胰脏病变,肠道充血,口腔、咽喉出血、发炎。

2.防治

①稚、幼鳖放养密度保持在每立方米50只以下或2.5千克以内,严格控制养殖密度;②保持池水清洁,每周每立方米用生石灰20~50克全池泼洒可起到预防作用;③发病季节前投喂磺胺胍药饵,按每千克鳖用药0.2克,第2~6天药量减半;④每千克鳖用0.1克四环素拌饲料投喂,每天1次,连续3次,同时每立方米用40克土霉素洗浴2~3天,外消毒配合内服药,治疗效果显著。

泥鳅养殖常见病之烂身病腐皮病的防治技术



近年来,泥鳅养殖业迅猛发展,养殖面积逐年扩大,与此同时泥鳅的病害也在不断增加,其中危害较大的是一种以烂身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该病具有危害对象广、发病率高、治疗难度大等特点。

主要症状
早期病鱼表现出体表发黑、离群独游、食欲下降、漂浮于水面等症状,有的病鱼体表某些部位出现数目不等的斑块状充血或出血病灶,剖检内脏无明显病变。中期病灶部位皮肤溃烂、肌肉坏死,形成大小不等、深浅不一的溃疡,严重时露出红色肌肉,剖检可见脾脏颜色变浅、肝脏肿大有出血点等。后期病灶面积逐渐扩大,溃烂的深度也逐渐加大,严重时露出骨骼和内脏,解剖时可见肝脏肿大、肾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等。

病因
此病多发生在亚硝酸盐含量高、塘底有机物多、水质环境较差的鱼塘。此外养殖鱼体表受伤后,养殖水体中的病原菌可经伤口侵入,导致鱼发病。引起鱼受伤的原因除了拉网、运输等操作外,寄生虫如车轮虫、斜管虫以及一些固着类纤毛虫的感染也是一个重要的传播途径。

治疗
(1)调水、解毒,由于发病鱼塘的亚硝酸盐浓度较高,在治疗过程中应先调水、解毒,才能提高后期用药的效果。临床可用解毒活水素、水质保护解毒剂兑水后全池泼洒消毒。(2)发病鱼体质较弱,不宜选用刺激性较大的消毒剂消毒,可选用重碘(复合碘溶液)、菌毒必可(戊二醛溶液)、暴血停(45%苯扎溴铵溶液)等温和型消毒剂进行消毒。实践表明,在水体中有机质浓度较低时,使用重碘消毒效果较好,而水体有机质浓度较高时,可使用菌毒必可和暴血停等进行治疗。(3)内服药物,全池消毒后内服消炎药促进伤口早日愈合。另外也可在饲料中添加硫酸庆大霉素,并配合使用应激宁全池泼洒治疗。投喂3天后捞鱼检查可发现鱼体的一些小伤口已基本愈合,根据情况再酌情治疗2~4天即可痊愈。

斑点叉尾鮰养殖常见病腐皮腐防治技术



又名柱形病。腐皮腐是斑点叉尾鮰常见的细菌性疾病之一。

1、病原与流行情况:病原体为柱状屈挠杆菌,由于该菌以成团柱状相缠绕生长,因此,引起的鱼病又称柱形病。柱状屈挠杆菌的传染性很强,鱼类在水温15~25℃最易受感染,春秋季常见,其间若遇合适的致病条件,流行极为迅猛,在病症出现的1~2天内会引起大量死亡。患病的多为亲鱼。在患病期间,食欲明显减退,鱼体消瘦,对性腺发育影响较大。

2、症状:主要症状是受感染的部位,头、躯干、鳍条出现灰白色的或稍呈充血状的腐烂区。严重时,受感染区域出现严重坏死,皮肤受损,表皮被破坏,导致广泛溃疡,肌肉发炎裸露。鳃部损伤,从鳃丝末梢开始出现坏死组织,呈现为褐色,逐渐扩展至基部。

3、防治方法:①加强饲养管理,避免鱼体受伤,在温度较高的季节注意勤换水。②用2%~3%食盐溶液浸洗。③食料中添加土霉素,每100千克饲料添加180克土霉素制成药饵饲喂,治疗7~10天。④亲鱼按每千克体重注射55毫克土霉素。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623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