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养殖之春季优质鳖种的选择

<yz023.CoMbr>相同种类的鳖,其鳖种的生长速度和抗病力等都有着个体间的差异。春季选择优质的鳖种放养能为成鳖的养殖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是获得丰产的有效措施之一。在挑选鳖种时除观察有无明显病症之外,还可从以下几个特征来选择优质鳖种:
1、鳖种背部表面有粗糙的表皮,角质疣突者比光滑无表皮角质疣突者长得快。
2、将鳖种翻身后,鳖能迅速翻转过来并快速爬动者为健康者。
3、用一长条状物来逗引鳖,鳖能敏捷伸出脖颈;咬住此物不放;用手捉住鳖后部,其颈部能迅速翻转过来,其头部可达到后肢附近者为强壮者。
4、将鳖放到沙上后,能迅速钻入沙中,并遇人迅速逃避者视为优质鳖。
由于鳖种个体较稚幼鳖大,外观上易于鉴别,除了明显病症外,一般将其分为两个等级,也可参考亲鳖的等级分类方法。以下介绍优劣亲鳖的鉴定标准供参考:
1、健康亲鳖的背面墨绿色,腹面白色;体表光滑,个别背部有瘤状物;四肢齐全,脚蹬和脚趾无任何磨损,爬行时腹甲不贴地面;头颈粗细一致,伸缩自如,缩入后仅鼻尖留在体外,翻身快速灵活,转弯灵活;交尾器锥形,腹面白色;四肢粗壮,背部隆起,裙边宽大肥厚,无浮肿或腐烂;放入湿沙中,能快速潜入沙中。
2、劣质亲鳖背面有暗白色黏膜,腹甲有淡灰色斑或红色斑,这是病菌的初期感染;背腹甲表面有圆形痘疮或有咬伤及抓伤的伤口;脚掌或脚蹼有磨损,爬行无力,腹部贴地面;颈部膨大或发红,常中间细,两头大,收缩时头不能全部缩入体内,有时颈虽部膨大,但收缩无力,转变不灵活;交尾器充血发炎,泄殖孔红肿;外形弱小,裙边薄,有时可看见背甲骨;放入湿沙中,爬行迟缓,不潜入沙内或慢慢潜入。

相关推荐

河蟹养殖技术之春季管理


河蟹养殖风险大,而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养出大蟹,能否养出高产量。要养出大蟹、获得高产,就必须从种质抓起,从春季管理抓起。要摒弃原来粗放、粗养、粗管的做法,实行精管细作、科学养殖。

春季水温逐渐回升,做好春季河蟹生产工作是夺取全年河蟹高产的第一步。当前在河蟹养殖方面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清塘消毒和培养塘基

无论是太湖大水面围养河蟹,还是鱼池圈养河蟹,塘基一定要培养好。培养塘基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要彻底清除野杂特别要清除掉黑鱼、鲤鱼;二是要种好一塘水草,春季种植水草面积必须达60%以上;三是要移殖好螺蛳等底栖生物资源,每亩水面拥有100--300公斤的螺蛳量。

池塘经过一年的养殖,池底积累一定的淤泥,这些淤泥将会成为各种病菌和寄生虫繁衍的最佳场所,因此在蟹种放养前,利用冬春闲塘期间对池塘进行彻底的清塘消毒。具体做法为:将池水彻底排干,让底泥充分冰冻,并接受阳光曝晒,以达到杀死病原体的目的。另外再用生石灰(60~75千克/亩)化水趁热全池均匀泼洒,次日用长柄耙将池底淤泥和石灰浆充分搅拌,以彻底杀死病原体。同时加高、加固堤埂,以防夏季汛期时,大水漫池造成逃逸。野杂鱼过多的池塘,用清塘灵清塘,对虾蟹无毒。

二、适时放养

蟹种投放工作应在3月底前结束。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附肢齐全的正宗长江系幼蟹,规格100~200只/千克左右的蟹种,亩放300~600只。具体根据池塘大小而定。

三、控制水位

为了促使河蟹早摄食、早生长,晴朗的天气应将池水降到30厘米左右,在阳光的照射下,水温较快升高,以利于河蟹摄食生长;如果遇到连续的阴雨天气,要适当增加池水深度,以防止池中水温变化幅度过大。

四、适时投饵

春节过后,如果气温回升较快,蟹种开食较早,各养殖户应看天气情况及时投喂饲料。及时开食有利于蟹种恢复体质、脱壳齐、成活率高。为取得高产、高效打好基础。

进入3月中、下旬,有些地区水温可达10℃以上,河蟹开始摄食,其摄食量随水温升高而逐渐增加,投饵应掌握由少到多的原则。春季一般以精饲料(如配合饲料)为主,辅以15%~20%的粗饲料。注意:霉变饲料一律不得投喂。

五、适时投放螺蛳和移栽水草

在清明节之前要向池中投放螺蛳,因为螺蛳在清明前后繁殖,可为下池后的蟹种提供优质适口的动物性饵料,螺蛳投放量为300~500千克/亩。在3月份要移栽或种植部分水草,水草面积以覆盖池塘面积的20%~30%为宜,水草以轮叶黑藻为佳,伊乐藻、苦草次之。

六、及时清除青苔

春季水温低、水质较瘦,适宜青苔生长,一旦青苔大量繁殖将会对河蟹生长不利。可采取以下方法清除:①青苔少量出现时,可采取人工捞除或抬高水位,并使池水肥起来的办法,让青苔繁殖不起来;②大量出现时,可使用青苔灵等药物进行杀灭,但要避开河蟹的脱壳高峰期。

七、抓好病害防治工作

由于大部分养殖水体,尤其是大水面围养水域,连年养蟹后水体中的有害病菌和寄生虫逐年增多。特别是对河蟹影响较大的纤毛虫、黑鳃、肠炎等有害病菌,必须加以杀灭控制。一般可以用蟹净安、二溴海因或杀菌王等药物进行预防。依照无公害养殖要求,安全用药、合理用药,确保商品蟹的质量。从4月份开始应预防好病害。此时最易发生烂肢、甲壳溃疡、纤毛虫等病,可采取以下方法预防这些病害的发生。

1.每15天左右全池泼洒一次水体消毒威或新溴药物,防止病菌大量滋生。

2.每月用一次杀虫药物。药物有:纤虫杀、甲克爽、杀虫110等。

3.4月份左右使用一个疗程的内服药物拌饲投喂:5月份最好每半个月使用一次。具体药物有根莲解毒散等。

黄鳝养殖之春季管理要点


做好春季管理是黄鳝养殖成功条件之一。下面笔者结合实践谈谈春季黄鳝养殖的管理要点:

1.准备工作。清明前后,一般水温稳定在10℃以上的时候,就可以开始做准备工作。首先是对养殖池周围环境进行清扫,然后进行药物消毒。方法是用生石灰制成50克/升饱和石灰溶液后,滤出清液,加10克/升的烧碱搅匀制成强碱消毒液,然后用此液对养殖池周围进行喷洒消毒。最后,揭去鳝池表面的越冬覆盖物,并立即向泥面和池内壁喷洒消毒液。完成以上工作后,检查黄鳝越冬情况以及鳝池的设施是否完好。同时,池内泥埂也要修整种植上水生植物如慈菇、荸荠、芋头等。

2.保持水温。春季气温较低,有时还会出现“春寒”现象。所以一定要做好保温工作,最初可暂时借用越冬用的塑料薄膜覆盖,在无风、有阳光的中午揭膜晒几小时,下午盖膜保温,有条件的可用电灯或其它加温设施。用电灯加温,也可起到加强光照,促使藻类繁殖生长,从而达到抑制有害菌繁殖的目的。如果鳝池周围特别是顶部有葡萄类藤蔓,应加强疏枝,以便尽可能多的利用日光。

3.水质管理。黄鳝是喜浅水和喜温性的动物,所以在早春季节,水位应控制在6厘米左右,以利水温上升。同时,要做好换水工作,以保持水质清新,提高黄鳝食欲,加强饵料转化。换水是清除池塘污物、增加溶氧、保持水质清新的有效途径。但是黄鳝对水温差反应较为敏感,一旦换水的温差超过3℃,黄鳝就可能患上感冒病而逐渐死亡。所以换水时,应尽可能换同温水,一般措施是增建一个蓄水池,水经曝晒后再进行换水。换水次数应根据黄鳝的放养密度、投饵情况、气温等灵活掌握,时间一般以晴天中午为好。当气温较低时不用换水。气温升至15℃时,可每周换水1次,每次换水占总水量的1/4;气温升到20℃左右时,可每5天换水1次,每次可换水1/30

4.适时投饵。早春投饵主要是恢复黄鳝的体质,促使黄鳝外出活动,提高黄鳝食欲,并调整黄鳝的摄食习惯。据试验,黄鳝对各种饵料的嗅觉敏感程度由高至低的顺序是:蚯蚓、蚬、螺、蚌、蛙,鸡、鸭、猪肠等,且以鲜活饵料为好。通常投喂活蚯蚓,规模小的可投喂黄粉虫,一般以活饵喂1周左右,黄鳝便可倾巢而出,此后便可逐步驯饲至投喂的其它种类饵料。投饵量初次可按黄鳝体重的0.5%左右,第二天观察若饵料有余,则应酌情减少,否则应适当增加投喂量。

5.病害防治。春季的低温和少光照的情况下,黄鳝易患水霉病,防治措施除要注意加强光照,提高水温外,还可采用0.5克/升食盐和0.4/升小苏打溶液配成混合液全池泼洒。发病后,可采用0.2毫克/升的孔雀石绿或0.3毫克/升的亚甲基蓝溶液全池泼洒,每3天1次,3次即可治愈。

甲鱼粗放式养殖的鳖种放养



1.放养时间
可选择当自然水温稳定在20℃左右时放养。使放养温度继续保持与原来幼鳖池的水温相同。
2.放鳖前的准备
放养之前除了池子清整以外,还应准备好转运的工具、容器和药品。准备妥当后,就可将已经挑选和分类好的鳖种进行消毒,或分类、分批集中在一大容器里消毒。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逐只注射疫苗或抗生素类药物后放入池中,以提高鳖的抗病力或存活率。
3.放养密度
除按密度、年龄分养外,还要根据个体大小进行分养,不能只考虑年龄一致而忽视大小悬殊的危害。因为大鳖争食力强,小鳖争食力弱,长期大小混合饲养容易使小鳖患萎瘪等营养性不良疾病。而在饲料不足的情况下,由于弱肉强食,大鳖吃小鳖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实际上,放养密度的确定还与养殖者的水平、所拥有鳖池的面积以及与要求的商品率等因素有关。对于粗放式养鳖来说,鳖种体重在50~100克之间的,可按每平方米5只的密度放养;体重在150~200克以上的,可按每平方米2~4只的密度放养;400克以上按每平方米1~2只的密度放养。在养殖过程中,根据鳖的生长情况,不断进行密度调整,也可以1次将密度固定,以减少中间分养的环节。成鳖的越冬密度要控制在每平方米1~2只。
过去,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鳖行肺呼吸,其密度对生长没什么影响。其实不然,鳖的放养密度虽与产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但与净增重倍数则呈相反关系,而养殖目的不仅是只讲群体产量,更重要的是净增重倍数,密度越大,净增重倍数越低。鳖的放养密度还影响到个体的分化,密度越大,个体之间分化越大,而导致部分鳖不能成为商品鳖出售。鳖在整个生长过程中,3~4龄个体体重250~400克之间是生长优势阶段,100~400克之间的鳖,雌鳖的生长速度快于雄鳖,如果利用这些优势加上合理的密度以及提高饲养管理水平,粗放式养鳖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黄鳝养殖之春季管理四个重点


春天养殖黄鳝的朋友注意,春季黄鳝的发病率较高,必须对黄鳝精心饲养。现将春季黄鳝养殖的关键技术介绍如下。

建好养殖场养殖场选择在避风向阳、靠近水源的地方。水泥池、土池、稻田养殖都行。
养殖黄鳝的池子面积根据养殖规模大小而定,一般20~100平方米为宜,池深70厘米,池壁高出水面约30厘米,以防黄鳝逃跑。池底放30厘米的肥泥,池塘水面面积的二分之一种植水草,供黄鳝隐藏栖息。池塘建好后用生石灰彻底消毒,消灭病原体,以免养殖黄鳝时传染疾病。
种苗放养种苗最好来自人工培育驯化的优良深黄大斑鳝。选体质强壮、无损伤、规格整齐、大小均匀的种苗,每公斤60~80尾。每平方米放黄鳝苗1公斤左右。
饲养管理黄鳝是肉食性动物,在野生状态下,以小鱼虾、蚯蚓等为食。人工养殖条件下,用蚯蚓喂养效果较好。还可用配合饲料喂养黄鳝。黄鳝的最佳投喂季节为4~9月,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5%。随着黄鳝体重的增长,投饵量也要按比例增加。
病害防治春季黄鳝最易流行的几种病害:烂尾病 病初,黄鳝尾部充血发炎,肌肉出现坏死溃烂,反应迟钝,严重时尾部烂掉,最后丧失活动能力而死亡。
 防治方法:在运输时防止损伤种苗。放养密度不要过大,注意勤换清洁水源。用鳝病灵全池泼洒。
腐皮病 病初,黄鳝体表出现大小不一的红斑,点状充血发炎,腹部两侧尤为明显,游动无力。病情严重时,病鳝表皮点状溃烂,体表有形状不规则的小洞,并感染内脏而死亡。
防治:用生石灰彻底清池,消灭病原体,保持水质良好,防止污染。春季每立方米水体用鳝病灵5~10毫升全池泼洒,连用3天为一个疗程。
感冒因春天气温变化大,容易导致黄鳝感冒。换水时注意温差不能过大,可预防该病发生。
肠炎病 病鳝食欲减退,游动迟缓,体色发黑,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局部或全肠充血、发炎。
防治:加强饲养,不投喂腐烂的饵料。每立方米水体用1~2克漂白粉或10克生石灰浸洗5分钟,用鳝鱼转立停拌饲料投喂,连用3天。

优质蟹苗的选择



许多人都知道水产养殖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确实水产养殖是一个集齐了所有小问题的一个综合性的养殖大难题。正是因为高风险所以水产养殖也淘汰了一些不热爱学习,以及一些养殖细节处理不好的人。但虽说水产养殖是综合性的大难题,但其中也有关键的节点比如八字精养法,今天就来说一说八字精养法中“种“的重要性。去年在养殖过程中许多人都遇到了高温期大量伤亡,中期螃蟹上岸,上草,早期螃蟹一二壳脱壳期大量伤亡,脱壳不遂,磨爪,烂鳃,肠炎等等导致螃蟹伤亡的问题,那么为什么同样环境有的苗伤亡了有的苗却没伤。出现了这些问题绝大多数都是跟苗种有关,因此想要螃蟹养的大有规格,养的产量回补率高,苗种特别重要。养殖过程中常见的劣质蟹苗种类
1.药水苗:主要是指在养殖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土霉素导致钙无法吸收,甲壳无法变硬,最终游边死亡。在捕捞过程中使用菊酯类将苗捕捞进行出售,正因为使用了这类药物,使得螃蟹的肝胰脏受损,螃蟹出现掉腿,吐黄泡泡,上岸,在养殖到一二壳脱壳期出现大量死亡。
2.杂苗花苗:主要是指大小不一,产地不一,品种不一的苗种,因此颜色看起来有深有浅,这类螃蟹放入后会出现争食,打斗导致螃蟹打洞,最终导致螃蟹性早熟,产量低。
3.嫩苗脱壳苗:主要是指苗颜色浅,呈半透明状,甲壳中部有黑。以及正处于螃蟹脱壳期去购买或投放蟹苗。这种苗经运输,脱壳是大量死亡。
4.待售苗:些育苗单位因蟹苗育成后没能及时找到买主,只能在较低温度的育苗池中保苗。保苗时间过长,大量细菌原生动物进入蟹体内,这种蟹苗一旦进入较高温度的培育池中,会很快蜕壳,大部分外壳虽蜕下但旧鳃丝不能完全蜕下,子蟹在水中无法呼吸氧气而上岸,直至干死。
5.非原塘苗,是指经过多次拉网捕捞后的苗,大多会出现损伤,养殖中出现磨爪,溃疡等问题,到高温期出现伤亡。
6.老头蟹:主要是因为管理不当导致螃蟹出现性早熟,比如投喂蛋白高,水温高,水草少,水花生没有经常翻导致螃蟹活动量小,老头蟹在早期容易浮边。如何挑选优质蟹苗1.购买前询问蟹苗亲本规格,以35母及35母以上,5公及5公以上规格为宜,一斤在70头左右为宜。2.最好在年前买,或者年后早买,此时买苗原塘苗较多。经过多次捕捞的苗磨爪,溃疡概率大。3.看塘口水花生情况,水花生数量少的塘口,老头蟹以及磨爪蟹要多。4.选择体色为青灰色,体色相差不大的苗。体色不一,多为嫩苗或海水苗。5.大小相差较大的苗不要选多为杂苗。6.体表光滑,无纤毛虫,无磨爪,甲壳无溃疡,无黑鳃烂鳃的苗。
7.看螃蟹肝胰脏,肝胰脏为橘黄色的且没有发白的蟹苗较好,特别是公蟹。
8.看扣蟹“嘴部“凹陷部分,如带粉红色,说明膏好,上市多为红膏大闸蟹。
9.打开螃蟹脐部,看食线,食线粪便充足,说明苗体质强,成活率高。
10.随机抽取100只螃蟹,出现残肢,断爪、磨爪苗,数量不超15只。
11.看螃蟹活力,将螃蟹翻到如果能迅速翻起为体质好的苗。
12.看螃蟹倒数第二个关节,长于眼点为好苗。
13.选择淡水研究所培育的长江一号二号品牌苗。
14.选择过筛过后大小相差不大的苗

春季甲鱼养殖技术


春天,气温回升,万物复苏,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和毒力也会不断增加。因此,加强甲鱼的春季养殖管理是甲鱼春季养殖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水质
养鱼先养水,宽水养大鱼这种道理同样适用于甲鱼养殖,甲鱼生性喜净怕脏。良好的水体环境是甲鱼稳定生长的基本条件之一。
1.换水排污。露天越冬池和温棚越冬池在开春后气候比较稳定的情况下。适当换除部分底水并加注一些新水,对减少养殖池中的废物和有害菌总量有一定的作用。
2.水体消毒。养殖水体是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定期、及时地对水体进行消毒处理是控制甲鱼病害发生的有效方法。开春期间,甲鱼体质较弱,应使用性质较为温和的药物为宜,如碘制剂、溴制剂等。
3.水质调节。引起甲鱼发病的病菌多为条件致病菌,一般在偏碱环境条件下不易生存,因此应定期使用生石灰调节水体pH值,将pH值控制在7.58之间,开春期间,生石灰的使用量不宜过大。
定期使用光合细菌、EM菌等微生物制剂,一方面可以抑制有害菌的繁衍,另一方面可以分解水体中的废气、废物等,能有效地净化水体;另外,在准备放养的新池中泼洒微生物制剂,能很好地锁定、稳定水色。适量放养一些水葫芦等水生植物,同样能有效净化水体。
4.控制水色。水色直接反映着水体中有益藻类的种群和状态。甲鱼池的水色应保持在绿色状态,藻相平衡,水体才会稳定。
5,肥水培藻。在准备放养的新池中。应大力肥水培藻,为甲鱼下塘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并使甲鱼能很快适应环境。肥水下塘即为此理。
二、温度
春无三日晴,开春期间是一个天气多变的季节。不论是露天池的降水位提水温还是温棚池的升水位防高温和通风换气,都应该了解天气变化,视具体情况而定,切忌大排大灌。()开春期间的分级过塘,也要注意掌握气温和水温的变化,尤其是水温变化以不超过3℃为宜。
温差过大,不论是原养池的甲鱼,还是分级过塘后的甲鱼,都极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应激反应,造成大量死亡。
三、营养
气温回升,甲鱼的活力增强,活动频繁,体能消耗也随之增大。应视情况及时投饵并适当增加投饵量,在饵料中多添加一些供能物质和维生素以及一些微生物制剂。
露天池的甲鱼应及时投喂一些鱼、螺、动物肝等以诱食,当食欲旺盛时,增加配合饲料的投喂量,并添加复合维生素、微生物制剂或抗菌素等。
四、防病
春季,是甲鱼疾病多发的一个时期,主要有感冒、腐皮穿孔综合症、真菌病、出血病等,应采取预防与治疗并举、生态预防与药物防治同行的原则。大力提倡在水体和饲料中使用微生物制剂,力求在水体中种植一定面积的水生植物并放养一定数量的鲢鳙鱼类等以净化水体,同时投喂有效的中草药。不但经济,而且有效,同时也符合无公害养殖的趋势和要求。
五、培育
培育亲鳖是要供给质优量足的饲料。鳖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动物,主要以小鱼虾、蚯蚓、动物内脏、蝇蛆、螺蚌肉、鼠肉为食,也摄食一些瓜菜、麦粒等植物性食物。投饲量一般为亲鳖重量的15%~20%。为了保持食物的新鲜,并便于掌握鳖的摄食情况,在池边搭建稍低于水面的带边框饲料台或将饲料串在铁丝上挂入水中。为了解决天然饲料的不足,各地都研制出一些鳖用人工配合颗粒饲料,基本配方与鳗鱼饲料相似,主要是饲料的蛋白质含量应在40%以上(一般为60%左右),以利于鳖的性腺发育和产卵。特别是在春季产卵前,应进行强化培育,增强亲鳖的体质,提高产卵率。亲鳖培育中要加强管理,捞除残渣,注意水质。如发现病鳖、死鳖,应及时捞出处理掉。

种鹅的选择


1.后备种鹅的选购 后备种鹅选购一般在70-80日龄之间进行.要选择生长发育优良、符合本品种特征、体重一致的个体留种.后备种公鹅要选择体质结实、脚深而宽、腿粗壮有力的个体。后备种母鹅要选择硕部细长、两眼有神、前躯浅而窄、后躯宽而深的个体。

2.成年种鹅的选购 成年种鹅的选购一般在180-200 日龄之间进行。此时的种鹅群已发育完全,公母鹅第二性征明显。选购时首先要求种鹅的外貌符合本品种特征。此时对种公鹅和种母鹅选购的要求如下:

种公鹅:头大硕粗,休格健壮,硕大,身体各部分发育匀称,双翅紧贴,额部肉瘤明显(指有肉瘤的鹅种),眼大有神,脚深背宽,身长。胫粗长,间距宽,行走稳健,鸣声洪亮,雄性特征显著等。

种母鹅:头部清秀,颈细长,眼大而明亮,脚饱满,腹深,体型长而圆,臀部宽且丰满,肛门大而圆润,两耻骨间距宽,末端柔软且较薄,耻骨与脚骨末端的间距宽阔。两脚结实,两脚间距宽,蹼大而厚。羽毛紧密,两翼贴身。皮肤有弹性,胫、蹼和喙的色泽鲜明。行动灵活而敏捷,觅食力强,肥度适中。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641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