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养殖常见病细菌性败血症的防治技术


鳖细菌性败血症又称甲鱼红脖子病、俄托克病、阿多福病、耳下腺炎、鳖赤斑病。病原是由产气单胞杆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此病发生的外界条件是饲养环境差、水质恶化。该病治疗困难,对生长不利,死亡率较高。主要危害雌性成鳖及亲鳖,死亡率一般在20%~30%,雄性成鳖也有发生,幼鳖则很少发生。
1、症状
患病初期,甲鱼喜欢爬上靠近水面的岸边,人走进即遁;其腹甲出现点状或线状红晕。到了发病中后期,病鳖往往漂浮于水面作缓游运动或钻入沙中静卧不动。而无力钻沙和病情严重者一般都是脖颈平垂,在晒背台上呆滞不动,不久即死亡。
主要症状是脖颈粗大、发红,有周身水肿,同时还伴有红班、腐皮等,有的口、鼻出血,眼睛混浊发白、失明,肝脏有的呈土黄色,有的有出血点或坏死病灶,肠道充血发炎。
2、预防
(1)成鳖和亲鳖在放养前,要将池塘底池和沙子翻耕一遍,然后暴晒几天,再每公顷用3000千克生石灰喷洒消毒,为成鳖和亲鳖的入池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
(2)放鳖前,每立方米水体泼洒3千克生石灰;或泼洒漂白粉,使池水呈0.15毫克/千克,彻底清塘。
(3)鳖种下池前用浓度为1%~3%的盐水,或5~10毫克/千克的漂白粉精,或10~30毫克/千克的高锰酸钾水溶液药浴10~30分钟;
(4)活饵料洗净后用5%盐水浸洗5分钟,食场定期泼洒漂白粉进行消毒。
(5)食物要适口,营养丰富,供应充足,可采摘新鲜马齿苋粉碎后,拌入饵料,或煮水浸泡病鳖。
(6)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次浓度为0.4毫克/千克的三氯异氰脲酸,并内服治疗药“治鳖灵1号”或“治鳖灵2号”3天后,药量减半。
(7)在日常饲养中,应经常注意水质的变化和管理,保持水体清洁,经常换水。在发病初期可每天加注5厘米的新水,使病情减轻和缓解。
(8)平常收集病鳖的肝、肾、脾等组织,做成土法疫苗。注射后放池,以增强鳖的自身免疫力。
3、治疗
(1)时常注意保持水质清新,勿使病鳖混入,及时清除残饵,发现病鳖,立即捞出,进行隔离治疗,病死的鳖应埋掉。
(2)每隔1~2天,全池遍洒浓度为0.3~0.5毫克/千克的三氯异氰脲酸,共洒1~3次。
(3)每100千克鳖用15克“治鳖灵1号”,或20克土霉素,或20克青霉素拌饵投喂,每天投喂2次,连喂5~7天。或者100公斤鳖卡那霉素或庆大霉素1500万~2000万,混入饲料中一次投喂。
(4)硫酸铜8~10克溶于l立方米水中,浸洗病鳖10~20分钟,或链霉素50毫克/升浸洗3小时,每天1次。
(5)单个爬上晒台、沙中和在水面独游的病鳖,每千克鳖可腹腔注射庆大霉素或卡那霉素10~20万单位一次,不连续注射,重病者可间隔3~4天再注射一次。
(6)按每千克20万国际单位的剂量肌注链霉素后,放入浓度为0.75%的土霉素水溶液中浸洗30分钟。
(7)失去食欲的重病鳖,在体表病灶处涂“治鳖灵1号”,同时后退肌肉或腹腔注射“治鳖灵2号”。
(8)用病鳖肝、脾制成土制疫苗,每公斤鳖重治疗量1~2毫升,预防剂量减半。

相关知识

鳙鱼养殖常见病细菌性败血症防治技术



1、病原体

主要由鲁克氏耶尔森氏菌、气单胞菌及河弧菌等三类细菌引起。

2、流行情况

细菌性败血症是近年来流行地区最广、流行季节最长,危害鱼类最多的一种流行病。从1988年开始,此病从南到北,先后在全国10余个省市,各淡水鱼养殖地区的不同养殖水域中广泛流行,是养鱼历史上罕见的疾病之一。此病流行季节,从每年的2月底至11月,水温在9~36℃,其中尤以水温为28~32℃发病最为严重,发病率高,死亡率为30%~50%。

3、症状

病鱼的口腔、颌部、鳃盖、眼眶、鳍条及鱼体两侧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剥去鱼皮,全身肌肉充血呈红色;鳃灰白色,鳃丝肿胀、末端腐烂;剖开腹腔,有淡黄色、红色腹水;肠壁充血,肠道充气、无食;肝、脾、肾肿大。

4、防治方法

(1)严禁近亲繁殖,提倡就地培育健壮鱼种。

(2)用生石灰干法彻底清塘,水深约10厘米,每公顷用0.75~1.125吨,8天后放鱼入池,每公顷水深1米的水体用1.875~2.25吨带水清塘,15天后放鱼入池。

(3)综合治疗:第1天杀灭鱼体表寄生虫(用药应有针对性,可采用敌百虫或硫酸铜等),第2~6天连续投喂杀菌药饵(100千克鱼体重用氟苯尼考2~4克),第3~5天,每立方水体用含氯制剂(三氯异氢尿酸或二溴海因等)0.3~0.5克全池遍洒,第10天左右每立方水体用生石灰30~40克全池遍洒一次。


鲢鱼养殖常见病细菌性败血症防治技术




1.病原体:主要由鲁克氏耶尔森氏菌、气单胞菌及河弧菌等三类细菌引起。

2.症状:病鱼的口腔、颌部、鳃盖、眼眶、鳍条及鱼体两侧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剥去鱼皮,全身肌肉充血呈红色;鳃灰白色,鳃丝肿胀、末端腐烂;剖开腹腔,有淡黄色、红色腹水;肠壁充血,肠道充气、无食;肝、脾、肾肿大。

3.流行情况:细菌性败血症是近年来流行地区最广、流行季节最长,危害鱼类最多的一种新出现的流行病。从1988年开始,此病从南到北,先后在全国10余个省市,各淡水鱼养殖地区的不同养殖水域中广泛流行,是养鱼历史上罕见的疾病之一。此病流行季节,从每年的2月底至11月,水温在9~36℃,其中尤以水温为28~32℃发病最为严重。主要为害鲢、鳙、鲤、鲫、鳊、草鱼等,发病率高,死亡率为30~50%。

4.防治方法:

①严禁近亲繁殖,提倡就地培育健壮鱼种。

②彻底清塘。用生石灰干法彻底清塘,水深约10厘米,每公顷用0.75~1.125吨,8天后放鱼入池,每公顷水深1米的水体用1.875~2.25吨带水清塘,15天后放鱼入池。

③综合治疗。第1天杀灭鱼体表寄生虫(用药应有针对性,可采用敌百虫或硫酸铜等),第2~6天连续投喂杀菌药饵(100千克鱼体重用氧氟沙星或氟本尼考2~4克),第3~5天,每立方水体用含氯制剂(三氯异氢尿酸或二溴海因等)0.3~0.5克全池遍洒,第10天左右每立方水体用生石灰30~40克全池遍洒一次。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663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