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羊流产的主要病因 衣原体感染引起牛羊流产的诊断及防控

感谢阅读《引起羊流产的主要病因 衣原体感染引起牛羊流产的诊断及防控》内容,养殖网yz023.com养羊致富频道小编在本频道收罗多篇优质内容供您阅读参考!我们也准备了优质的专题供您参考:土鸡养殖技术及疫病防控

鹦鹉热衣原体哺乳动物株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与母畜流产和不育有关,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这方面的文献还不完整并且很复杂。最近,将衣原体科重新按其寄生生物分类到种,并且它们在导致牛不育中的症状已经比较清楚。影响牛繁殖性能的衣原体有两种,即流产亲衣原体和牛羊亲衣原体。养牛业中,衣原体并非是牛不育的主要威胁,但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引起羊流产的主要病因衣原体感染引起牛羊流产的诊断及防控。

1、疾病概述

关于曾经发生的牛流行性流产的原因还不清楚,因为有一段时间曾经认为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因为流产亲衣原体感染和牛流行性流产病都被称为牛传染性流产,但在不同文献中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歧。最近发现的类衣原体也很重要。流产亲衣原体通常被认为是导致绵羊地方性流产的病原,也能导致牛流产(牛传染性或地方性流产)。牛羊亲衣原体被认为与流产有关,也会导致结膜炎、脑脊髓炎、肠炎、肺炎和多发性关节炎。许多动物都是该病原的携带者,但是由这些衣原体导致流产的发生率却很低。随着更灵敏的诊断试验方法的发展,能更有效控制衣原体,但是对这种病原体的致病作用问题仍有待解决。

2、流产亲衣原体

绵羊地方性流产遍及世界的大部分地区,特别是欧洲、美国和印度次大陆;牛的地方性流产也有类似的分布。患畜可能通过摄入污染物而患病,也有可能是与患病公牛交配,通过精液而传播。奶牛感染后,衣原体在子宫内膜定植并复制,导致子宫内膜炎和孕体死亡。疾病的潜伏期不定,在实验感染条件下,潜伏期的范围是5~125天。此外,某些动物在同一季节感染、流产,而有些动物则在其他季节感染并持续感染,在下一个季节流产。牛再次感染该衣原体后繁殖力下降。yZ023.cOm

流产通常发生在妊娠7个月后,但也有报道认为流产从妊娠后5个月开始。虽然有报道认为,暴发流产多达妊娠牛的20%,但是和绵羊相比,牛流产更多是散发性的。在妊娠最后的3个月感染时,母牛产出瘦弱的犊牛。多数奶牛在流产前没有症状,但是实验感染后产生断断续续的黏液性外阴分泌物,并伴随短暂的腹泻、发热和淋巴细胞减少症。患畜流产后胎衣不下很常见。

公牛感染流产亲衣原体后引起附睾炎、精囊腺炎和睾丸组织变性,从而导致其睾丸萎缩。与流产母羊接触的饲养人员能感染流产亲衣原体,并且能使孕妇流产。据推测,与流产的感染牛接触也会发生同样的情况。

3、牛羊亲衣原体

牛羊亲衣原体感染也可导致子宫感染、不育和流产,并且感染后会发生子宫内膜炎。在实验性感染时也能导致更严重的疾病,包括子宫炎和输卵管炎。还有报道认为,感染牛羊亲衣原体后发热,萎靡不振和(或)出现脓性阴道分泌物。然而,比起对繁殖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牛羊亲衣原体感染伴发更严重的疾病,包括多发性关节炎、肠炎、角膜一结膜炎、肺炎和散发的牛脑脊髓炎等。

4、诊断要点

由牛羊亲衣原体引起牛流产的病理学与绵羊地方性流产很相似。胎盘子叶间更易被感染,常见胎盘增厚,皮革样外观,红一白色不透明的污点,水肿。流产胎儿肝脏增大,表面有粗糙小点,质地硬并且呈点状红一黄色。因为腹水而使胎儿腹部增大,呈坛状,并且有皮下水肿。

可采用运输培养基从胎儿和分泌物中分离培养衣原体;制作组织抹片,用吉姆萨染色法鉴定原生小体及包涵体,抗原检测ELISA和免疫染色也可用于诊断牛羊亲衣原体感染。血清学检查包括补体结合试验和ELISA,但是都缺乏特异性。最近,随着PCR试验技术的展开,也可以用于牧场或培养后的牛羊亲衣原体检查。

5、控制措施

防止引入病羊及带菌羊。预防羊衣原体性流产主要用疫苗,可用中国农科院兽医所研制的羊流产衣原体卵黄囊甲醛灭活油佐剂苗,保护率可达85%左右;对羔羊多发性关节炎可试用羊地方流行性流产疫苗预防。同时加强饲养管理,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可减少发病。

该病暴发时,必须对所有流产牛羊、病弱幼畜及同窝幼畜进行隔离饲养,用青霉素、四环素、红霉素等治疗,一直到全部母畜子宫不再排出排泄物或全部存活羔羊恢复健康为止;将感染的胎盘和流产的胎畜进行无害化处理;圈舍及运动场地清扫后用2%氢氧化钠消毒。

中草药处方:①若在产前,当以补气健脾、养血安胎的治疗为主,宜白术散加减:党参25g,炙甘草、紫苏、砂仁、当归各15g,白芍、地熟、白术、阿胶各20g,川芎、陈皮、黄芩、生姜、川断、杜仲各10g,水煎服,或共研末,开水冲服。②若已流产,胎衣滞留,当以活血化瘀、补气养血的治法为主,宜生化汤加减:当归25g,五灵脂、黄芪、川芎、丹皮、赤芍各15g,桃仁、黄柏各10g,共研末,开水冲服,或水煎服。

引起羊流产的主要病因
1、传染性疾病布氏杆菌、沙门氏菌、羊支原体性肺炎、羊痘、羊练球菌、羊弯曲菌、衣原体病等均可引起母羊流产、死胎、不孕、种羊不育等现象。引起以上疾病原因,一是在引种时不了解引种羊群情况而带入疫病;二是防疫措施把关不严格,与外界车辆、人员接触不经消毒,带菌带毒;三是卫生管理不严格,羊群污染严重,蚊、螨、鼠传播疫病。
2、寄生虫病如住肉孢子虫、弓形虫病、蜱传热、蜱性脓毒症等。由于羊群放牧,被携带病原体的蜱叮咬,或因羊只吞食猫狗粪便而引起疾病,会造成母羊流产、死胎、种羊不育甚至死亡。
3、继发原因中毒(植物、药物、饲料、饮水、农药)、妊娠毒血症、维生素A缺乏、机械性刺激等造成群发流产、死胎、若胎。

扩展阅读

羊黑疫的病因 羊黑疫的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羊黑疫又称“传染性坏死性肝炎”,是由B型诺维氐梭菌引起的绵羊、山羊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毒血症。本病以肝实质发生坏死性病灶为特征。具有很高的死亡率,一般9~11月为死亡高峰期,特别是年青肥壮羊通常会突然发病死亡。该病通常呈慢性经过,病程持续时间较长,病羊表现出精神萎靡,明显黄疸,腹水过多,腹部膨大,体质瘦弱,应加以防控。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黑疫的病因羊黑疫的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1、发病机理

诺维氏梭菌是一种严格厌氧的革兰氏阳性大杆菌,不会形成荚膜,但能够形成芽孢,且周身具有鞭毛,从而能够运动。由于病菌能够产生不同的外毒素,凶此往往分成三种类型,即A型、B型、C型。诺维氏梭菌一般在土壤中广泛分布,羊采食污染有菌体芽胞的草料后,芽胞能够通过胃肠壁侵入肝脏,但由于正常肝脏具有高氧化还原电位,会抑制其发芽形成繁殖体,从而依旧在肝脏中以芽胞的形式潜藏;如果肝脏中有肝片吸虫不断移行,会由于虫体损害而发生坏死,且造成氧化还原电位下降时,就会在肝脏中形成有利于菌体芽胞生长的条件,开始快速繁殖,分泌大量毒素,侵入血液循环即可引起毒血症,还能够损害神经元以及其他有关生命活动的细胞,造成机体出现急性休克而最终死亡。也就是说,该病主要是依靠肝片吸虫的移行损伤肝脏才会诱使诺维氏菌大量繁殖,而羊通常是由于食入污染有肝片吸虫虫卵的牧草或者饮用沼泽等处的不洁水而感染虫体。

2、临床症状

病程持续时间很短,从表现出症状到死亡,快时只有几个小时,慢时为1~2天。主要是成年羊出现发病,妊娠母羊发生流产。病羊体温一般升高达到38.5~39.5℃,精神萎靡,垂头耷耳,食欲突然废绝,乱冲乱撞,接着走动不稳,呼吸加速,瞳孔放大,舌头麻痹,流涎,肌肉震颤,最终紧闭牙关,呼吸极度困难,发出拉风箱声音,嘴吐泡沫,倒地痉挛,四肢呈游泳状划动,腹部由于抽搐持续更加严重的膨胀,最终发生死亡,死后尸体僵硬,如同木马样,嘴部紧闭。

3、剖检变化

剖解病死羊,发现尸体皮下静脉存在明显的淤血,胴体表面寄生有肝片吸虫成虫,胸腔、腹腔以及心包内存在大量积液,腹腔内存在血红色的胶胨样液体,真胃幽门部、小肠黏膜发生充血、出血,肝脏质地变脆,肿大、充血,表面存在灰黑色的凝固性坏死灶,直径能够达到2~3cm,且胆囊有所肿大,含有稀薄胆汁。其中能够作为诊断该病的重要依据是肝脏内发生坏死。

4、实验室诊断

抹片镜检。取病死羊的淋巴结、肝脏、肾脏、脾脏进行抹片,经过瑞特氏染色后镜检,可在抹片中看到两端钝圆的大杆菌,单个散在或者呈短链状排列。

细菌分离培养。取病死羊胃肠内容物、淋巴结、肝脏、肾脏以及脾脏,分别在厌气肉肝汤和含有生肝的厌气肉肝汤中接种,置于37℃下进行72h培养,在含有生肝的厌气肝汤培养物涂片上发现的细菌与脏器抹片一样。取培养物在80℃高温下进行30min加热,然后再次在含有生肝的厌气肉肝汤中接种,置于37℃下进行48h培养,即可从各种病料组织中分离得到纯净的、能够形成芽孢的大杆菌。分离菌在厌气肉肝汤中生长极微弱或者无法生长,而在含有生肝的厌气肉肝汤中能够良好生长,且能够产气,经过24h即可形成芽孢。

动物试验。取2只健康无病的豚鼠,分别肌肉注射分离菌培养物和病料组织悬液(1:10),各0.2mL,结果接种24h后2只豚鼠都相继死亡,且注射局部都出现水肿,腹部皮下组织发生胶胨样水肿,厚度一般为1~2cm。

5、防控措施

隔离消毒。由于羊黑疫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为此在防治过程中必须对病羊采取严格的隔离饲养,避免传播给其他羊。另外,对于疑似病羊也要采取隔离饲养和管理。同时,周边环境要进行彻底消毒,常选择使用5%来苏尔或者克辽林,防止外界病原的传播。

药物治疗。该病可使用西药和中药治疗,一般采取下述方式用药。病羊可肌肉注射3万~5万IU青霉素;中药则取适量的茯苓、连翘、黄连、大青叶等药物,加水煎煮后取药液灌服,同时配合在涌泉、血印进行针灸治疗。另外,羊群可用服用适量的O.l%高锰酸钾水对胃肠进行消毒,连续使用20天,能够有效抑制其他羊感染。对于出现病羊的羊群,可及时使用石碳酸进行严格消毒,同时配合在饮水或者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土霉素,提高机体抵抗力。如果病羊使用青霉素的治疗效果较差,可改成肌肉注射其他该菌比较敏感的药物,如土霉素、链霉素、氨苄青霉素,一直到病羊康复为止。另外,为避免病情复发,要采取持续给药。

免疫预防。对于经常发生该病的地区,羊群可每年定期注射“羊黑疫、羊肠毒血症、羊快疫、羊猝狙、羔羊痢疾五联苗”,每只肌内或者皮下注射5mL,经过2周即可产生免疫力,持续6个月保护。另外,羊群也可使用抗诺维氏梭菌血清用于早期预防该病,每只肌肉或者皮下注射10~15mL,如有需要可重复1次。

羊黑疫的诊断要点
流行特点本苗能使1岁以上的绵羊发病,以2~4岁、营养好的绵羊多发,山羊也可患病,牛偶可感染。实验动物以豚鼠最为敏感,家兔、小鼠易感性较低。诺维氏梭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特别是土壤之中,羊采食被芽胞体污染的饲草后,芽胞由胃肠壁经目前尚未阐明的途径进入肝脏。当羊感染肝片吸虫时,肝片吸虫幼虫游走损害肝脏使其氧化-还原电位降低,存在于该处的诺维氏梭菌芽胞即获适宜的条件,迅速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引起毒血症,导致急性休克而死亡。本病主要发生于低洼、潮湿地区,以春、夏季节多发,发病常与肝片吸虫的感染侵袭密切相关。
临床症状
本病临床表现与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等疾.病极为相似。病程短捉,大多数发病羊只表现为突然死亡,临床症状不明显。部分病例可拖延1~2天,病羊放牧时掉群,食欲废绝,精神沉郁,反刍停止,呼吸急促,体温41.5℃,常昏睡俯卧而死。
病理变化
病羊尸体皮下静脉显著淤血,使羊皮呈暗黑色外观(黑疫之名.由此而来)。真胃幽门部、小肠粘膜充血、出血。肝脏表面和深层有数目不等的凝固性坏死灶,呈灰黑色不整圆形,周围有一鲜红色充血带围绕,坏死灶直径可达2~3厘米,切面呈半月形。羊黑疫肝脏的这种坏死变化具有重要诊断意义(这种病变与未成熟肝片吸虫通过肝脏时所造成的病变不同,后者为黄绿色、弯曲似虫样的带状病痕)。体腔多有积液。心内膜常见有出血点。
实验诊断
(1)病原学检查
①病料采集采集肝脏坏死灶边缘与健康组织相邻接的肝组织作为病料,也可采集脾脏、心血等材料作为病料,用作分离培养的病料应于死后及时采集;立即接种。
②染色镜检病料组织,染色镜检,可见粗大而两端钝圆的诺维氏梭菌,排列多为单在或成双存在,也见3~4个菌体相连的短链。
③分离培养诺维氏梭腐严格厌氧,分离较为困难,特别是当病料污染时则更为不易。病料应于羊只死后尽快采集,严格无菌操作,立即划线接种,在严格厌氧条件下分离培养。由于羊的肝脏、脾脏等组织在正常时可能有本菌芽胞存在,因此,分离得病原苗后尚要结合流行病学分析、疾病发生和剖检变化综合判断才能确诊。
④动物接种试验病料悬液肌内注射豚鼠,豚鼠死后剖检可见接种部位有出血性水肿,腹部皮下组织呈胶样水肿,透明五色或呈玫瑰色,摩度有时可达1厘米,这种变化极为特征,具有诊断意义。
(2)毒素检查
一般用卵磷脂酶试验检查病料组织中B型诺维氏梭菌产生的毒素。
类症鉴别羊黑疫应与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羊炭疽等类似疾病进行区别诊断。
防治措施
第一,流行本病的地区应搞好控制肝片吸虫感染的工作。
第二,常发病地区定期接种“羊快疫、肠毒血症、猝击、羔羊痢疾、黑疫五联苗”,每只羊皮下或肌内注射5毫升,注苗后2周产生免疫力,保护期达半年。
第三,本病发生、流行时,将羊群移牧于高燥地区。可用抗诺维氏梭菌血清进行早期预防,每只羊皮下或肌内注射10~15毫升,必要时重复1次。
第四,病程稍缓的羊只,肌内注射青霉素80万~160万单位,每日2次;连用3日;或者发病早期静脉或肌内注射抗诺维氏梭菌血清50~80毫升,必要时重复用药1次。
血清治疗
发生本病时,通过注射羊黑疫血清-羊疫清(国浩)配合头孢和干扰素使用,连用1-2天,可收到满意的效果。

羊小反刍兽疫的病因 羊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小反刍兽疫实为一种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其主要感染群体多为山羊、绵羊等小反刍动物。羊小反刍兽疫通常又被养殖户称作羊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利用空气、呼吸道作为传播途径,扩大其感染范围。羊被感染后迅速发病,出现体温升高、腹泻、肺炎等症状。掌握羊小反刍兽疫的发作症状及深入探究预防措施,对地方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羊在受到小反刍兽疫病毒感染后,若未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不仅会致使其受疾病影响而生长发育迟缓,甚至病情还有可能出现恶化,严重威胁生命。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羊小反刍兽疫的病因羊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1、病原

羊小反刍兽疫的病原体为小反刍兽疫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亚科、麻疹病毒属,该病毒是有脂质包膜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粒子具有多形性,多数呈球状,具有囊膜。在自然环境下,该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弱,如在50℃温度下作用th就可被灭活,且在pH值小于4的强酸和大于11的强碱条件下也能够失活‘1]。病毒在冷冻状态下或处于冷藏组织内可长期存活。小反刍兽疫病毒对多种消毒剂都较为敏感,如乙醚、碘化物以及酚化物和碱类等消毒剂都能够将其彻底杀灭。

2、流行特点

小反刍兽疫的流行和发生具有季节性特点,多发生在阴雨潮湿和寒冷干燥的季节,特别是温度发生突变引起羊发生应激,可引起该病的暴发。健康羊可通过直接接触患病羊或隐性感染羊而被感染,也可通过接触被其污染的饲料、饮水、器具以及场地等发生间接感染。感染途径以呼吸道的飞沫传染为主,也可通过消化道传播。某些条件下,也可经由哺乳、精液、胚胎等传染。

3、临床症状

根据病程长短可将该病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慢性型三种类型。该病的潜伏期在3~10天,最长可达21天。

最急性型。该型潜伏期较短,大约2天,以幼羊为主要侵害对象,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可至41~43℃,病羊精神萎靡,食欲下降甚至废绝,眼角和口腔有黏液性分泌物流出。随病程发展出现腹泻症状,排出水样稀粪。病程最慢可持续5~6天后死亡,最快则没有任何明显的症状就突然死亡,死亡率高达到100%。

急性型。此型为该病最常见类型。潜伏期在4~6天,病羊表现体温升高,眼睛肿大,病程初期,眼睛流泪,鼻孔流出黏性鼻液,舌头齿龈表面可见大小不等的红色丘疹,随着病情发展,眼角处黏有脓性眼屎,鼻孔内塞满脓性鼻液,舌头齿龈处的丘疹出现脱落、齿龈发生严重溃烂,导致牙齿脱落。病羊口渴,食欲废绝,体质瘦弱,脱水严重,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呼吸呈现腹式呼吸,听诊胸部发出啰音。可导致母羊发生流产,幼羊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

慢性型。该型主要发生在处在免疫失效期以及个体体质瘦弱的羊。病羊主要以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病羊体温升高、精神萎顿、食欲下降,口腔、咽喉、眼等部位出现炎症,一般经过临床对症治疗都能达到康复水平。

4、病理变化

病羊死后剖检可见,鼻腔和口腔内可见坏死性炎症,严重病例坏死性炎症可蔓延到硬腭及咽喉部。皱胃出现病理变化,肠黏膜出现糜烂或出血性变化,大肠可见斑马条纹状出血,胸腔内有黄色或红黄色炎性积液,肺部可见肉样性病变,肺脏气肿和水肿,并出现间质性肺炎灶或支气管肺炎灶,支气管黏膜病变,可见黏膜充血、出血,支气管内有大量黄白色泡沫样的液体。脾脏肿大、淤血,质地柔软,表面与横切面可见散布的粟粒大小的灰白色或黄白色病灶,心包内有黄红色浑浊的积液,病羊肝脏肿大、淤血、出血、肝表面与切面有针尖大小灰白或黄白色病灶。

5、诊断要点

该病可通过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做出常规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还需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查方法主要有免疫捕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琼脂凝胶免疫扩散、组织培养和病毒分离、病毒中和试验。另外,对该病的诊断还要做好与口蹄疫、羊病毒性腹泻等病的鉴别诊断。

6、防控措施

严把引种和流通关。该病属于外来性疫病,因此应坚持自繁自养的模式,使羊群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不轻易从外地引种,如必须引种时,要做好引入地疫病流行情况的调查。为进一步做好小反刍兽疫防控工作,降低疫情传播风险,应加强商品羊和种羊跨省调运的监管工作,外来羊群应隔离观察45天,经血清学检测合格,方可混群饲养。

加强疫情监测。注意观察羊的状况,对出现高热,眼、鼻排大量分泌物,咳嗽、流泪以及腹泻等症状的羊,要及时进行隔离,并作出准确诊断,一旦确诊为羊小反刍兽疫,应对羊所处的环境进行打扫,清除分泌物和排泄物,并进行彻底的消毒,对病羊进行扑杀,并对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

羊小反刍兽疫的症状与预防措施
1羊小反刍兽疫的发病症状
(1)临床症状。对羊小反刍兽疫发作症状进行跟踪观察后发现,山羊比绵羊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而且在发病过程中会呈现出较为典型的疾病症状。病羊在受到相关病毒感染后,会有短则4~5天、长至21天的潜伏期。疾病发作后,病羊体温迅速升高,可达41℃左右,并且在发病后的3~5天内持续保持高温。
进而出现精神不振、烦躁不安、背毛黯淡、不愿进食和口鼻干燥等症状。而且其口腔和鼻腔等处会出现脓性黏液,呼吸时夹杂有恶臭气味。病羊在出现发热症状后的4天内,口腔黏膜充血泛红、轻微糜烂,随着病程加长糜烂症状逐渐加重,导致其部位出现组织坏死症状。然后逐渐蔓延至牙床、上下颚、颊膜和舌头等口腔组织,而且会由于其组织坏死脱落而形成不规则型状的糜烂斑。病变性质较为温和的病羊可在2天内逐渐痊愈,这部分病羊存在较大的治愈机会。而病变性质严重的病羊在发病后期会出现腹泻、脱水、消瘦等症状,处于妊娠期的母羊则可能出现流产现象。此类疾病症状会持续至病情日益恶化而致其衰竭死亡。
(2)病理变化分析。由于羊小反刍兽疫实为病毒传播而形成的感染性疾病,所以在针对其疾病的预防方案制定时,保持养殖环境的整洁和干净是基本预防目标。其环境预防管理可通过饲料、养殖场和养殖人员三个方面来实施。对患有小反刍兽疫而致死的病羊进行解剖可知,其气管、喉部等处有因感染引发的支气管肺炎所形成的出血性血斑,肠道、皱胃等处有糜烂坏死现象,盲肠、直肠等部位呈条纹状出血。还有部分病羊的脾脏、淋巴结出现肿大和坏死性病灶。

2预防羊小反刍兽疫的措施
(1)重视环境消毒。饲料应严格按照科学配方搭配,并规范饲喂的时间与用量。还需避免以生水作为羊的饮用水。在养殖场管理方面应制定相应的规章,要求定期对羊舍、养殖场周边和喂食栏等固定场地进行彻底消毒。同时应该加强对人员和车辆等流动因素的消毒监控,可在养殖场前建立消毒隔离区域,人员在进出养殖场时需严格做好手脚等接触部位的清洁消毒。
(2)重视疫苗接种。当有羊小反刍兽疫病例出现时,养殖人员应该及时将病羊隔离并给予治疗,病情严重者须扑杀。但若是大面积感染,则需迅速采取接种疫苗的方式进行预防。接种疫苗可选用小反刍兽疫活疫苗,对大于1月龄的羊只进行接种,接种剂量为1mL,颈部皮下注射。
(3)提升专业知识。养殖人员需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要加强与周边养殖户的交流,从而充分掌握羊小反刍兽疫的疾病成因、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等。

3结语
羊小反刍兽疫作为一种严重影响养殖业发展的传染性疾病,虽然现阶段仍未研发出有针对性的治疗手段,但是通过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还是可以降低发病概率的。

养羊知识:母羊流产防治措施


羊是我国一种注意的家畜,在我国各地都有养殖,其利用范围也非常广泛。不仅肉、羊奶可食用,其羊毛也有着很大的利用价值。现在养殖面积越来越大,问题也越来越多。其中流产就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问题,对养殖效益最造成很大的影响。那么母羊流产该怎么办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加强管理

在养殖时我们要注意控制好母羊的营养结构,合理调整饲料,保证营养全面且平衡。饲喂时切忌不可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也不可饲喂凉水,避免导致母羊出现肠胃道疾病,影响生产。然后要控制好羊舍的温度,保证羊舍温暖干燥,有良好的通透性。定期对羊舍进行消毒,防止滋生细菌,降低母羊的抵抗性。然后在放牧孕羊时,要注意不可过于暴躁,防止孕羊受惊导致流产。

2、加强防疫

导致母羊流产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母羊患病所导致的。所以做好防疫工作也就间接的降低母羊的流产现象。定期对羊进行全面检查,再严格根据羊的免疫流程进行防疫工作,提高母羊的抗病能力。做好病情的观察工作,严格管理羊舍进出人员、动物及车辆等,防止带入疾病。对于有发病情况的羊,要及时隔离饲养,检查具体原因,再做出对应措施。

3、提高羊群整体质量

提高羊群整体质量是保证养殖效益的关键措施,也是一种有效的防止母羊流产的方法。我们要根据羊的生长情况合理调整羊群结构。使用正确的配种方法,每年不断的淘汰一些疾病、体弱、繁殖能力差等品质不好的羊种。保留优质严重,提高质量,保证羊群的繁殖能力。自然而然就能有效的降低母羊的流产现象。

4、及时治疗

当发现母羊出现一些流产症状的时候,例如坐立不安、小便次数多、生殖器流血等现象的话。便是流产前症状,所以大家一定要及时处理。首先可给母羊服用烧酒,减少阵缩现象。然后合理使用安胎散、安胎汤及黄体酮等保胎药剂。切记要及时处理,处理不当的话会可能不仅会导致母羊流产,还会造成母羊死亡等

以上就是母羊流产防治措施的简单介绍了。我们在养羊时一定要做好预防措施,流产时也要注意查明原因进行相对应的防治措施。今天的介绍就到这里了,本文仅供参考,感谢大家的阅读与支持。

养羊知识:母羊为什么会流产


羊是人类的家畜之一,不仅肉质鲜美,羊毛也是养殖户不可缺少的利益。但是很多母羊在怀孕期间会很容易流产,导致养殖户的利益流失,那么母羊到底为什么会流产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讲母羊流产的原因。

1、流产表现

当母羊流产时,一般没有很特别的表现,在发病过程,母羊会坐立不安、不进食、精神不好,羊水流出,将胎儿流出后情况好转。但是如果一群中同时流产。要在所有流产羊全部排出胎儿才能稳定下来。如果是外力因素的话,胎儿将会在母羊胎中溶解或者是母羊排出死胎。受伤情况不同,排出的时间也会不同。

2、疾病因素

衣原体病:衣原体病是由于母羊感染衣原体,衣原体依附在胎衣上繁殖,引起发炎,从而导致流产。它大多数发生在每年3月分左右,2-3岁的母羊发病较高。母羊会坐立不安,时常叫唤,排出死胎。

布氏杆菌病:这种病大多发生在产后5个月左右的母羊,初次发生时流产率较高,不过以后母羊自身会产生抗体从而自愈。

3、营养因素

在秋季至冬季青绿草枯萎时期,母羊正值怀孕期或者产前期,母羊需要大量的营养。如果母羊体内缺少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会造成羊体内胎儿跟不上营养,胎儿发育不良从而流产。在秋季来临之时,应多储存优质鲜草与饲料喂食孕羊,保证孕羊及胎羊的营养。减少流产情况。

4、饲养因素

霉变饲草:很多养殖户不像浪费一些已经发霉的饲料与干草,会继续喂食。母羊进食了霉变的饲草导致产生细菌引发疾病导致流产。

养殖过密:饲养密度过大的话会导致羊相互之间冲撞,挤压到孕羊。应该将孕羊与其他羊分开饲养,保护孕羊的安全。放养过程也要注意,孕羊摔倒也会导致流产。

在养殖羊的过程中,应该将公羊与母羊分开饲养,以免公母羊产生乱交配的情况,孕羊是保证你羊群延续的重要条件,所以一定要注意孕羊的营养与安全。想要了解更多农业知识,请继续关注养殖致富网!

羊口疮的临床症状 羊口疮的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羊口疮,又称为羊传染性脓疱,是由病毒引起的绵羊和山羊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以口唇、舌、鼻、乳房等部位形成丘疹、水疱、脓疱和结成疣状结痂为特征。不同地区分离的病毒抗原性不完全一致。羊口疮的产生传播时间并没有什么限制,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发生,羊口疮传播速度较快且范围较广的时间段一般在春夏季,因此这两个季节羊口疮十分泛滥,并且在世界各地都有较广的发病率,给当地的养羊业带来较大的损失。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口疮的临床症状羊口疮的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1、病原特性

羊口疮病毒颗粒大小在260nm×160nm左右,呈砖形、锥形、椭圆形等,外面包裹有螺旋状结构,还包裹囊膜。羊口疮病毒具有顽强生命力,能够在干燥的低温环境中存活非常长的时间,甚至在常温下也能够存活长达15年之久。据报道,病毒放入温度为4℃的so%甘油生理盐水,能够持续1年具有感染力。但是,该病毒对高温、氯仿、甲苯和苯都非常敏感。例如,病猪在60℃的温度下,经过30min左右就可被杀死。病毒使用20%热草木灰溶液、10%石灰乳、2%的氢氧化钠溶液、1%醋酸处理,一般在5min以内就会被杀死。

2、临床症状

羔羊患病后体温基本保持正常,懒动喜卧,精神萎靡,独自在墙角呆立,被毛粗糙。典型病羊在开始时会在牙龈形成小红斑,经过2~3天逐渐变得红肿,最终形成溃疡,甚至口腔舌部和上下颚黏膜都存在大小不同的红色溃疡面,然后整个牙龈明显肿大外翻,如同桑葚状,口角不停流涎,采食量明显减少。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治疗,机体会日渐消瘦,最终由于衰竭或者继发肺炎而发生死亡。有些病羊还会在口角、唇、鼻等部位皮肤上散布出现小红斑,之后逐渐变成结节,呈米粒大小,接着变成水疱,发生破溃后会形成棕色或者黄色硬痂。症状较轻时,硬痂会自然脱落,几天之后就能够长出新的组织,症状严重时患处痂垢会日渐扩大、增厚,并彼此融合,甚至由于继发感染而形成脓疱,有时甚至会蔓延至整个唇周围以及耳廓、额面等部位,大面积发生龟裂,且容易出血形成污秽的痂垢。部分病羊的背部皮肤和尾巴上也会形成硬痂,而部分只有口腔周围发生病变。

3、实验室诊断

病料处理。取自然发病羊口唇处的痂块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3次漂洗,接着将其剪碎、研磨,并按1:10比例添加无菌生理盐水制成悬液,再按每毫升添加2000万IU青霉素、2000万IU链霉素,放在4℃冰箱过夜处理,在3000r/min的速度下进行10min离心,取上清液检查细菌,呈阴性后放在-18℃冰箱内储存备用。

病毒接种细胞。取培养成致密单层的犊牛睾丸原代细胞,将培养瓶中的营养液弃去,使用维持液对细胞层进行1次轻洗,然后添加1mL病料上清液,放在37℃温度下进行1h吸附,该过程中每10min摇动1次培养瓶。然后吸去卜清液,再每瓶添加10mL维持液继续进行培养,在细胞出现超过75%的CPE时收毒,并连续进行3次传代。再继续进行48h培养,逐渐出现稳定的CPE。细胞主要病变是团聚、变圆,最终发生脱落。

病理组织学和电镜观察。取病羊口、唇处的病料,按常规操作进行脱水、石蜡包埋,制成切片后使用包涵体及HE进行染色,然后放在显微镜下检查。同时,取另外1份病料使用锇酸和戊二醛进行固定,按常规操作制成超薄切片,再使用柠檬酸铅和醋酸双氧铀进行双重染色,然后使用透射电镜进行观察。结果发现表皮细胞核出现明显的浓缩,胞浆存在空泡,有些空泡化的细胞内还会存在质地均匀的嗜伊红团块;有些变性细胞胞浆内会存在近似圆形或者圆形的嗜伊红小体,大小接近正常细胞核,如同胞浆包涵体。在电镜下能看到大量包裹有囊膜的椭圆形病毒颗粒,大小约为225nm×125nm,且表面存在条索状、管状结构。

4、防控措施

对症治疗。如果病羊舌面、口腔等处形成溃疡,可先在患处使用3%双氧水、0.5%高锰酸钾溶液或者10%生理盐水进行多次冲洗,干净后再涂擦醋酸或者5%碘甘油,也可涂擦添加有少量碳的龙胆紫。如果病羊溃疡面存在结痂,要先剥去患处结痂,然后进行冲洗、涂药,每天2~3次,连续使用4~6天。如果病羊症状严重,体温明显升高,可肌肉注射抗菌素和清热解毒药,如青霉素、抗毒冰针等,避免出现继发感染。

辅助治疗。病羊可内服中草药,如取10g苦参根、10g龙胆草,加水煎煮后给其灌服,每天3次,连续使用4~6天,同时取白杨树皮、桃树皮煎汤,对患处进行清洗,连续使用4~6天,最后涂抹土霉素软膏或者上述提到的药物,直到症状完全消除。

加强饲养管理。禁止从疫区购买羊以及畜产品,到场后还要进行2~3周的隔离检疫,对蹄部进行多次彻底消毒。羊群禁止在有刺植物的草场进行放牧或者饲喂带刺的饲草。羊群适时增加饲喂一定量的食盐,避免啃墙、啃土而损伤皮肤或者黏膜。另外,羔羊在7~25日龄开始出牙,此时往往喜欢舔食异物,容易损伤口腔黏膜,为此要确保羔羊圈舍足够干燥,铺有柔软的清洁垫草,同时补喂一定量的食盐,避免损伤口腔黏膜。羊棚和饲养工具要定期进行消毒,可选择使用10%石灰乳、20%草木灰、百毒杀、2%氢氧化钠等。

羊口疮的预防及治疗措施
本病多发于3~6月龄的羔羊,常呈群发性,疫区的成年羊多有一定的抵抗力。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预防措施
1、在本病流行地区,可使用与当地流行毒株相同的弱毒疫苗株作免疫接种。我国甘肃省畜牧兽医研究所通过犊牛睾丸细胞连续传代的方法,育成的弱毒株制成冻干活疫苗,适用于各种年龄的绵羊、山羊下唇粘膜划痕接种,每头接种量0.2毫升,亦可于股内侧皮肤划痕接种,免疫期3个月,野外大面积使用时,保护率达80%以上。此外,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用相同方法,也研制成功弱毒疫苗。使用时作口唇粘膜内注射或初生羔股内侧皮下划痕接种,接种量均为0.2毫升,免疫期可达5个月,攻毒保护率达3/4以上。有资料报道,兰州生物药厂生产的细胞弱毒苗,保护期可达18个月,使用时作唇粘膜下接种,每只羊0.2毫升,15天后产生免疫力,怀孕母羊于产前30天或15天接种,新生羔可从母体初乳中获得高水平的抗体。
2、在本病流行区还可采集自然发病羊痂皮,经研磨后用50%的甘油盐水缓冲液制成1%的病毒液,在健羊的尾根无毛处作划痕接种,经7天左右接种处发生炎症或脓疱性病变,随后结痂,数周后痂皮脱落,此法免疫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母羊接种应在分娩前3~4周完成。本法有散毒危险,因而仅限于疫区采用。
二、治疗措施
现将近几年来报道的成功治疗方法摘录几则如下:
1、哈拉(旱獭)油1千克溶化后与300克敌百虫混拌均匀,涂擦患部,经1天即可痊愈,用此法曾治疗12000多只羊,全部治愈。
2、病毒唑(三氯唑核苷注射液)100毫克/毫升、地塞米松注射液5毫克/毫升,按2:1混合肌注,成年羊3毫升,羔羊减半或2毫升;局部用碘甘油或龙胆紫涂擦。一般用药2~3天,效果较好,治愈率高。严重病例要配合每天使用青、链霉素2次。
3、用消毒外科剪和摄子去掉患羊痂皮、脓疱皮,用强力消毒灵溶液消毒创面后,将冰硼散粉末(冰片50克、硼砂500克、元明粉500克、朱砂30克,研末,混匀)兑水调成糊状,涂沫患部,隔日涂药1次,连用2~3次,治疗7~10天,至患部痂皮或结痂脱落,共治疗28例,全部治愈。辅助措施,将病羊隔离饲养,用1克/升强力消毒灵作羊圈舍、场地、环境消毒,每天2次,直至病羊痊愈为止。
4.创面可选用以下药物涂擦:2%龙胆紫,或3%碘酊甘油(碘3g、碘化钾5g、75%酒精10ml溶解后加甘油10ml)或碘松石合剂(碘酊1份、松馏油1份、石蜡油1份)。每日2次,连用3天。磺胺类药物粉剂撒布创面。或用淡盐水冲洗溃疡面后吹撒冰硼散(冰片15g、硼砂150g、芒硝18g、研为细末)每天2次,2天后溃疡面上长出新的肉芽组织,此法疗效很好。混合感染时要配合磺胺药和抗生素消炎、补液等措施。
5.清除痂垢后,创面先用0.1%高锰酸钾水洗,再用下列药物涂擦:①3%碘酊、松榴油、石蜡油(1∶2∶2)合剂,调匀后使用。②呋喃西林、鱼石脂软膏(1∶4);③碘甘油(7%碘酊70ml、加无水甘油30ml),均按每日1次,连续7天,隔3天再进行下一疗程。
6.也可以下列中药涂敷溃疡面:①白芨粉、植物油、冰片(10∶5∶1)合剂,调匀;②人中白、人工牛黄、青黛、冰片、石膏、儿茶等份,共为末;③青黛9g、黄柏9g、黄连6g、桔梗6g、儿茶6g、薄荷3g为末;④口疾灵:用青黛、黄柏、地丁、枯矾、百药煎等十余味药研成细末,以水调成糊状。⑤儿茶15g、枯盐12g、人中白9g、川莲9g、飞矾9g、青黛6g共为细末涂敷或喷入口腔;上述药物每天涂敷1~2次。用浸蘸50g/L硫酸铜水溶液的棉花擦掉硬痂,然后在患处涂上碘甘油(50g/L碘酒100mL、甘油100ml)。
7.蹄部洗净后用50mL福尔马林溶液浸泡2分钟,每天1次,连续用药2天,如未愈,隔1周再浸泡治疗。经上述治疗一周,症状明显减轻,2个疗程即可治愈。污染的垫草要烧毁,器具要消毒,例如20g/L氢氧化钠、100g/L石灰水或200g/L热草木灰水等。蹄部还可用10%的氧化锌或硫酸锌或5%福尔马林浸泡,再用10%的氯霉素溶液于酒精或丙二醇内涂搽,也可用土霉素或多粘菌素软膏涂擦。

羊炭疽病的临床症状 羊炭疽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常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绵羊最易感染。病羊体内以及排泄物、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炭疽杆菌。健康羊采食了被污染的饲料、饮水或通过皮肤损伤感染了炭疽杆菌,或吸入带有炭疽芽孢的灰尘,均可导致发病。因此必须加以防范。下面具体了解一下:羊炭疽病的临床症状羊炭疽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

病原特性。炭疽杆菌是一种大型致病菌,菌体长度为3-8m,宽度为1-1.5m,无法运动,可以两种形式存在,即芽孢和繁殖体。在自然界主要以芽胞形式存在,一般当炭疽杆菌在温度适宜(即12-42℃)范围内接触空气就会形成芽胞,且形成芽胞后使用消毒药品较难被杀灭,能够在较长时间保持活动,只有使用特殊药品才可将其杀死。在患病动物体内主要以繁殖体形式存在,即处于生长、繁殖状态。

发病特点。在自然感染情况下,草食动物最容易感染,其中易感性最强的是绵羊、山羊、牛、马,较弱的是水牛、骆驼以及野生草食动物,而猪较少感染。另外,人也普遍对该病具有易感性,但通常是经常接触动物以及畜产品的人比较容易感染。病羊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当发生菌血症时,病菌可经由唾液、尿液、粪便以及天然孔出血等方式排到体外,特别是形成芽胞后,可能长时间成为疫源地。羊主要是通过消化道感染,即食入采食污染病菌的饮水、饲草和饲料。

2、临床症状

病羊都会突然出现发病,表现出昏迷,无法稳定站立,全身痉挛。体温明显升高,可达到42℃左右,黏膜发绀,呼吸困难,临死时天然孔出血。病程稍长的病羊,初期会表现出暂时性的兴奋不安,接着萎靡不振,停止采食,呼吸急促,心跳加速,其排出混杂血液的粪便和尿液。

3、实验室诊断

镜检。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羊的脾脏制成抹片,经过吉姆萨染色置于10×100倍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在视野中能够清晰看到均匀分布且长短不同的炭疽杆菌,菌体两端平直,如同被剪断的铁丝,长的稍微呈弧形弯曲,短的弯曲程度较小或者没有弯曲,且繁殖体还会被染成蓝黑色。另外,病羊脾脏血液内也存在大量病菌,一般染色片的每个视野中都存在60余个杆菌,正是由于血液中存在大量的繁殖菌体而使其变成暗褐色,往往呈煤焦油样,无法凝固。

分离培养。对于新鲜病料,可直接在普通肉汤或者琼脂中接种,然后进行培养;对于陈旧或者污染的病料,要先制成悬液,在70℃高温下经过30min加热,将非芽胞菌杀死,然后才能够进行接种培养,最后对分离到的疑似菌株进行噬菌体裂解试验、荚膜形成试验以及串珠试验。在无菌条件下,挑取疑似病菌的普通琼脂培养物,接种到每毫升含o.5万IU青霉素的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置于37℃进行24h培养。结果能够长出贫瘠、稀疏的菌落,挑取单个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能够看到膨大的革兰氏阳性杆菌,呈串珠状排列,且菌体中央存在芽胞。

动物接种试验。剖检病羊取2-3g淋巴结,脾脏、肝脏,先将其剪成小块,接着添加少量的灭菌生理盐水进行研磨,再添加5-10倍灭菌生理盐水进行稀释,过滤后取上清液给3只健康无病的小白鼠进行腹腔内接种,每只0.2mL,经过18-20h发生死亡,取腹腔渗出液制成涂片,经过染色、镜检,可见与病死羊病料中完全一致的杆菌。

4、防控措施

免疫预防。羊群要及时采取强化免疫注射,促使机体抗体水平提高。但要注意处于生产高峰期羊注射疫苗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计划,可从之前每年春秋季节进行2次防疫逐渐改成常年进行防疫。对于疫区或者经常发生该病的地区,易感羊每年都要进行预防免疫接种,一般选择使用无毒炭疽芽胞苗,机体接种14天后能够形成免疫力,可持续保护1年。防疫员必须严格按照防疫法的要求,及时全面的进行防疫免疫。另外,每年还要结合当地畜群炭疽抗体检测结果以及疫苗免疫期,对临产、新生以及体质瘦弱的羊同时采取每月补针的方式,保证机体的免疫水平都处于较高状态。

应急处理。发病的羊场或者养羊户要立即进行严格封锁,且对疑似病羊采取隔离观察,不允许其他畜禽进出疫区。另外,还要设立禁牧区,即病羊严重污染的草场,可在其四周安装隔离围栏,并定期进行消毒,6个月内不能够用于放牧。此外,病羊污染的畜舍、畜栏以及地面等要进行全面消毒,且规定停止使用2-3年,对于污染病菌的垫料、饲草要及时清理,并采取焚烧处理。

药物治疗。发病初期,病羊可选择注射抗炭疸血清,首次用量为50mL,经过4h如果体温依旧没有变化时,可再次注射25-30mL。病羊呈亚急性型,可取100万IU青霉素,每天分成2次注射,连用3天。也可使用其他抗菌药物治疗,如磺胺类药物、土霉素、链霉素等,都对该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另外,还可混合使用几种抗菌药物或者同时使用抗菌药物和抗炭疽血清,治疗效果更为明显。此外,全群羊都要在饲料内添加适量的抗菌药物混饲,连续使用3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发病。

羊炭疽病的简介
病羊体内以及排泄物、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炭疽杆菌。健康羊采食了被污染的饲料、饮水或通过皮肤损伤感染了炭疽杆菌,或吸入带有炭疽芽孢的灰尘,均可导致发病。
羊发生该病多为最急性或急性经过,表现为突然倒地,全身抽搐、颤抖,磨牙,呼吸困难,体温升高到40—42℃,粘膜蓝紫色。从眼、鼻、口腔及肛门等天然孔流出带气泡地暗红色或黑色血液,血凝不全。尸僵不全.
病理观察
病理观察可发现,皮下和浆膜下组织出血和胶样浸润,淋巴结肿大出血,脾脏肿胀。由于对炭疽病尸体严禁剖检,因此特别注意外观症状地综合判断,以免误剖。
(1)羊发病初,可注射抗炭疽血清,第一次注射50毫升,注射后4小时体温不退时,可再注射25—30毫升。
(2)对亚急性病羊,可将青霉素100万单位,一天分为2次注射,连用三天。
(1)发病率高的地区,每年应坚持给肉羊注射五号炭疽芽孢菌苗,每只皮下注射1毫升,可免疫1年。
(2)对疑似炭疽病的羊,严禁剖检、剥皮和食用。
(3)对羊尸体应深埋。对污染的垫草、粪便等要烧毁。对污染物可用10%的热碱液、0.1%的升汞溶液、5%的碘酊或20%—30%的漂白粉彻底消毒,以杀死芽孢。
预防
(1)预防接种。经常发生炭疽及受威胁地区的易感羊,每年均应用羊2号炭疽芽胞苗皮下注射1ml。
(2)有炭疽病例发生时应及时隔离病羊。对污染的羊舍,用具及地面要彻底消毒,可用10%烧碱水或2%漂白粉连续消毒3次,间隔1小时,羊群除去病羊后,全群用抗菌药3天。
治疗
(1)病羊必须在严格隔离条件下进行治疗,对病程稍缓的病羊可采用特异血清疗法结合药物治疗。病羊皮下或静脉注射抗炭疽血清30-60ml,必要时于12小时后再注射一次。
(2)炭疽杆菌对青霉素、土霉素及氯霉素敏感。其中青霉素最为常用,剂量按每千克体重1.5万单位,每8小时肌肉注射1次。

羊气肿疽的临床症状 羊气肿疽的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气肿疽又称鸣疽、气肿性炭疽,为羊的非接触性急性传染病。绵羊比山羊多发。常发生于山谷低湿的牧场或每年泛滥的地区。气肿疽是反刍动物容易发生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是由于感染气肿疽梭菌而导致,具有快速发病以及发病率、致死率高的特点。通常是大于6月龄且体质较好的羊容易发生,主要经由消化道感染,也可能通过深部创伤感染。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气肿疽的临床症状羊气肿疽的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1、流行特点

该病是由气肿疽梭菌引起,该菌在体内外都能够形成芽胞,且形成芽胞后具有很强的抵抗力,能够在土壤中存活至少5年,能够在腐败的动物尸体中生存3个月。在洪水淹没的地区以及低湿的牧场,病死动物的尸体以及污染病菌的饮水和饲料都能够造成传染。羊感染病菌后,主要是皮下组织、肌肉、脾脏、胆汁以及肝脏中存在病菌,尤其是体腔的液体中含有最多的病菌。该病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即由于接触土壤或者食入污染有芽孢的饮水、饲料,通过损伤消化道黏膜而侵入其他组织。另外,该病还能够经由皮肤损伤和吸血昆虫叮咬而发生感染。一般来说,公羊去势、妊娠母羊生产以及羔羊断尾时比较容易经由伤口感染发病。该病通常呈散发形式,且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其中在气候炎热的夏季以及吸血昆虫频繁活动的季节容易发生,还在洪水泛滥以及多雨的季节容易发生。

2、临床症状

羊往往突然出现发病,主要表现出体温明显升高,可达到40-41℃,初期过于兴奋,惶恐不安,在圈舍内乱跑,耳角发热,眼结膜充血、潮红,口角有混杂血泡沫的唾涎流出,呼吸急促,脉搏增数,背部软弱,步态僵硬,出现跛行,后期食欲、饮欲废绝,保持呆立不动,且背、腰、肩、股等处的肌肉发生气性肿胀,特别是四肢比较明显,用手触诊会表现出比较敏感,且伴有疼痛,用手指触压会产生痕迹,还能够听到捻发音。将肿胀处切开,会从切口流出混杂泡沫的的暗红色液体,且散发酸臭气味。随着病程的进展,肿胀处较凉,且没有知觉,皮肤呈紫黑色,变得干燥,具有更明显的捻发音,最终呼吸困难,体温降低,由于心力衰竭而发生死亡。

3、剖检变化

病死羊尸体快速腐败、膨胀,四肢伸直、张开,进行剖检发现尸体肛门、鼻、口有混杂泡沫的暗红色液体流出,喉头、气管黏膜发生充血,腹腔和胸腔存在过多的暗红色渗出液,心内外膜存在出血斑,胆囊发生肿大,可达到正常大小的3倍,肠管发生轻度臌气,且比较空虚,一侧肾盂发生出血,但其他脏器没有发生明显病变。肿胀处的皮下组织发生出血性或者出现黄色胶样浸润,且淋巴结发生肿大、出血,病变严重部位的肌肉中心会变成黑色,并发生坏死,而周围颜色变淡,还散发臭味。

4、实验室诊断

在无菌下,取病羊患处水肿液、肌肉以及肝组织制成涂片或者触片,经过染色后进行镜检,能够看到大量革兰氏阳性梭状芽胞杆菌,往往散布,菌体两端钝圆,且近端存在芽胞,呈汤匙状或者锤状。

5、防控措施

疫苗免疫。根据当地疫情,羊场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免疫计划,并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接种。对于该病流行的地区及其附近,每年春、秋季节分别给羊群免疫接种气肿疽明矾菌苗或者甲醛菌苗,用于预防该病。每次接种同样剂量的疫苗,且用法相同,即任何大小的羊都皮下注射1mL,能够持续6个月进行保护。

严格检疫。市场牲畜频繁流通带来一些新的危害较大的传染病,应加强检疫检验工作,提高基层兽医人员素质,增强责任心,对出售或调运的动物,在动物产品离开饲养生产之前必须进行产地检疫,待宰动物必须持有效的产地检疫证明或运输、消毒证明方能入场,禁止疫区内流通,搞好疫情监测,做到早发现、早采取扑灭措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应急处理。对于病死羊尸体要采取烧毁处理,并严格消毒剖检场地。对于污染病菌的场地要立即使用3%福尔马林溶液或者25%漂白粉溶液进行严格消毒,避免成为气肿疽疫源地。对于某些放牧草场、饲养场地、周围羊舍,一般选择使用2%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喷洒消毒;对于污染病菌的饲养用具等,一般选择使用10%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严格清洗、消毒;对于清出的粪便要采取堆积发酵,对于病死羊尸体采取深埋处理。

药物治疗。确诊羊发生该病后,要对放牧场全部养羊户(场)的羊集中在一起,对羊体健康进行普检。对于精神萎靡、体温升高以及出现跛行、肌肉肿胀的羊,要立即肌肉注射青霉素,每次用量为280万-400万IU,每天2-3次;同时在肿胀处周围皮下分点注射10-20mL添加有80万-120万IU青霉素的o.25%普鲁卡因液或者1%-2%高锰酸钾溶液。另外,病羊还可配合静脉注射由500mL10%葡萄糖水、2支10mL安乃近、2支lg苯尼西林组成的混合药液;也可静脉注射由500mL5%葡萄糖、3支20mL双黄连生成的混合溶液;也可静脉注射由250mLo.9%盐水、4支2mL喘定组成的缓和溶液;还可静脉注射由250mLo.9%盐水、3支10mL黄芪多糖组成的混合溶液,每天1次,连用3天。

羊气肿疽的传染
低湿的牧场、洪水所淹的地区,病畜尸体污染的地方、饲料和饮水,均能诱发传染。
传染的途径主要是伤口和消化道。
1、伤口传染。如果皮肤及黏膜有了创伤,芽孢便随着土壤侵入伤口,而进入体内各部。但此菌是严格的厌氧菌,故必须创伤深穿在皮肤或黏膜以下,细菌才能发育而引起疾病的发生。通常绵羊是由于剪毛伤、断尾伤及去势伤而感染;母羊在生产期间由于生殖道的创伤而受到感染;山羊因抵架而发生的头部伤口,也能引起此病的发生。
2、消化道感染。和炭疽一样,如果羊只吃喝了含有芽孢的水、饲料,便可使肠道受到感染。例如健羊喝了病畜尸体所污染的河水,或吃了为尸体所污染的草料,均可遭受传染。如果羊的胃、肠壁受到异物的损伤,也就造成细菌侵入的途径。
症状
病的潜伏期普通为1~3天,间或可以达到5天。病的主要症状是皮肤的局部有肿胀。羊发病后,步态僵硬,背部软弱,稍有臌气,体温增高,食欲大减或完全停止,口角流出含有泡沫的唾涎,颈、胸部下方肿胀。肿胀部热而疼痛,其中含有气体,故当用手指触压时,可以听到捻发音;叩诊时,发出轻轻的鼓响音。
剖检
病部皮肤变硬,色黑,部分腐烂。肿胀部分呈现不洁之棕色或黑红色,周围为深红色或亚黄色。切开病部时,皮下组织有红色或黄色的胶性渗出物,混杂有出血点和气泡。下边的肌肉变成暗红色或黑色,从内可以挤出污红色而酸臭的液体,内含多量气泡,嗅之极像酸败的牛油气味。病部淋巴结肿胀,有液体浸润及出血点。淋巴管肿胀,内含淋巴液和气体。
胸、腹腔里常含有容量不等的红色液体。胸膜及心外膜有灰红色纤维性渗出物。肺小叶水肿,肺小叶间有胶性物质浸润,脾脏无大变化,或者肿胀而充满气泡,故有捻发音。肝脏松而脆,切面上有干而黄的坏死病灶。胃及小肠往往红肿或出血。
诊断
因为气肿疽的症状及剖检变化特殊,很容易辨认。
预防
1、因该病主要由创伤传染,故必须注意创伤的消毒和治疗。
2、在常发病的区域及其周围,每年春、秋两季必须用气肿疽疫苗进行预防注射。
3、污染的牧场及低湿地区,都不宜放牧羊只。
4、对病羊尸体应严加深埋,严禁剥皮和吃肉。病羊的圈舍、场地、用具等,必须用3%福尔马林或0.2%升汞溶液进行消毒。对污染的饲料、粪便和垫草等,都应全部烧毁。
治疗
1、在病的初期,皮下或静脉注射抗气肿疽血清,常常可以获得良好效果。剂量为30~50毫升。如果病情严重,可隔8~12小时再注射一次。
2、磺胺类药物及抗生素(如青霉素、土霉素)都有相当疗效。
若能将抗生素与抗气肿疽血清同时应用,效果更好。
3、如果没有条件应用上述疗法,可在肿胀部分的周围,皮下或肌肉分点注射1%~2%高锰酸钾溶液或0.1%甲醛溶液。严禁切开或划破肿胀处。
如果肿胀位于腿的中部,可用带子扎紧肿胀部的上方,以免沿循环途径向上蔓延。
4、中药治疗。
(1)百部15克,黄柏8克,石苇、独活各6克,龙胆草、花粉、八里麻(百两金)、血藤各12克,银花、连翘各9克。煎服或研末用温水调灌。
(2)天冬、薄荷各6克,马鞭草、连翘、车前草、黄柏各9克。共研末,用冷开水调灌。
5、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进行对症治疗。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700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