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乳房炎的病因 羊乳房炎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感谢阅读《羊乳房炎的病因 羊乳房炎的诊断及防治措施》内容,养殖网yz023.com养羊致富频道小编在本频道收罗多篇优质内容供您阅读参考!我们也准备了优质的专题供您参考:土鸡养殖风险及保障措施

乳房炎是羊养殖过程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疾病,其致病原因十分复杂,很多种病菌都可以引起该种疾病发生,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疾病。病原微生物主要通过母羊的乳头管和乳房外伤组织侵入到乳房中引发乳腺发炎。同时,羊的生殖器疾病和肠胃疾病也可以导致羊乳房发炎。其中经常生产的羊较第一次生产的羊发病率较高。经常会出现在泌乳期的母羊群体中。发病的主要特点就是乳房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和炎症,乳房发红、肿痛,严重影响到母羊的泌乳能力和产奶量。在饲养过程中,为了切实提高经济效益,做好羊乳房炎的诊断和治疗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羊乳房炎的病因羊乳房炎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一、病因

该病多因挤乳人员技术不熟练,损伤了乳头、乳腺体;或因挤乳人员手臂不卫生,使乳房受细菌感染;或羔羊吮乳咬伤乳头;亦见于结核病、口蹄疫、子宫炎、羊痘、脓毒败血症等过程中。

二、诊断要点

轻者不显现临床症状,病羊全身无反应,仅乳汁有变化。该病一般多为急性乳房炎,乳房局部肿胀、硬结,乳量减少,乳汁变性,其中混有血液、脓汁等,乳汁有絮状物,呈褐色或淡红色,病羊体温升高(可达41℃)。挤乳或羔羊吃乳时,母羊抗拒、躲闪。若炎症转为慢性,则病程延长。由于乳房硬结,患羊常丧失泌乳机能。脓性乳房炎可形成脓腔,使脓体与乳腺相通,若穿透皮肤可形成瘘管。山羊可患坏疽性乳房炎,为地方流行性急性炎症,多发生于产后4~6周,剖检可见乳腺肿大、较硬。

三、防治措施

1.保持卫生。注意挤乳卫生,扫除圈舍污物,在绵羊产羔季节应经常注意检查母羊乳房。为使乳房保持清洁,可用0.1%新洁尔灭溶液经常擦洗乳头及其周围。

2.药物治疗。病初可用青霉素40万单位、0.5%普鲁卡因5毫升,溶解后用乳房导管注入乳孔内,然后轻揉乳房腺体部,使药液均匀分布于乳房腺体中。也可用青霉素、普鲁卡因溶液在乳房基部封闭,或用磺胺类物药抗菌消炎。为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和消散,除在炎症初期冷敷外,2~3天后可施热敷,用10%硫酸镁水溶液1000毫升加热至45℃,每日外洗热敷1~2次,连用4次。

对脓性乳房炎,应向乳房脓腔内注入0.02%呋喃西林溶液,或用0.10%~0.25%雷佛奴尔液,或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用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消毒脓腔,引流排脓。必要时给病羊静脉注射四环素类药物,以消炎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羊乳房炎的病因
多见于挤乳技术不熟练,损伤了乳头、乳腺体;或因挤乳工具不卫生,使乳房受到细菌感染所致。亦可见于子宫炎、口蹄疫、结核病、脓毒败血症等过程中。
症状
本病按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2种。
急性乳房炎。患病乳区发热、增大、疼痛。乳房啉巴结肿大,乳汁变稀,混有絮状或粒状物。重症时,乳汁可呈淡黄色水样或带有红色水样黏性液。同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表现食欲减退或废绝,瘤胃蠕动和反刍停滞;体温高达41℃-42℃;呼吸和心搏加快,眼结膜潮红。严重时眼球下陷,精神委顿。患病羊起卧困难,有时站立不愿卧地,有时体温升高持续数天而不退,急剧消瘦,常因败血症而死亡。
慢性乳房炎。多因急性型未彻底治愈而引起。一般没有全身症状,患病乳区组织弹性降低、僵硬;触诊乳房时,发现大小不等的硬块;乳汁稀、清淡,泌乳量显著减少,乳汁中混有粒状或絮状凝块。
预防
1、每次挤奶前要用温水将乳房及乳头洗净,用干毛巾擦干;挤完奶后,应用0.2-0.3%氯胺T溶液或0.05%新洁尔灭浸泡或擦拭乳头;
2、改善羊圈的卫生条件,扫除圈舍污物,使乳房经常保持清洁;对病羊要隔离饲养,单独挤乳,防止病菌扩散;定期消毒棚圈;
3、怀孕后期不要停奶过急,停奶后将抗生素注入每个乳头管内;
4、枯草季节要适当补喂草料,避免严寒和烈日暴晒,乳用羊要定时挤奶,一般每天挤奶3次为宜;产奶特别多而羔羊吃不完时,可人工将剩奶挤出和减少精料;
5、分娩前如乳房过度肿胀,应减少精料及多汁饲料。
治疗
可用庆大霉素8万单位,或青霉素40万单位,蒸馏水20毫升,用乳头管针头通过乳头2次注入,每天2次,注射前应用酒精棉球消毒乳头,并挤出乳房内乳汁,注射后要按摩乳房;或青霉素80万单位,0.5%普鲁卡因40毫升,在乳房基底部或腹壁之间,用封闭针头进针4-5厘米,分3-4次注入,每2天封闭1次。
乳房炎初期可用冷敷,中后期用热敷;也可用10%鱼石酯酒精或10%鱼石脂软膏外敷。除化脓性乳房炎外,外敷前可配合乳房按摩。初期乳房炎可用蒲公英100克,中期用鹿角霜40克,后期用红花10克、鹿角霜40克,水煎后分2次灌服。
对乳房极度肿胀,发高热的全身性感染者,应及时用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青霉素等抗生素进行全身治疗。

精选阅读

养羊知识:羊乳房炎防治方法


羊乳房炎是乳腺、乳池、乳头局部的炎症,多见于泌乳期的山羊、绵羊,特征为乳腺发生各种不同性质的炎症,乳房红肿、发热、疼痛,影响泌乳机能和产乳量,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羊乳房炎的防治方法吧!

羊乳房炎的发病原因

羊乳房炎多见于挤乳技术不熟练,损伤了乳头、乳腺体,或因挤乳工具不卫生,使乳房受到细菌感染所致,亦可见于子宫炎、口蹄疫、结核病、脓毒败血症等过程中。

羊乳房炎的临床症状

1、急性乳房炎:患病乳区发热、增大、疼痛,乳房啉巴结肿大,乳汁变稀,混有絮状或粒状物,重症时,乳汁可呈淡黄色水样或带有红色水样黏性液。同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表现食欲减退或废绝,瘤胃蠕动和反刍停滞,体温高达41~42℃,呼吸和心搏加快,眼结膜潮红。严重时眼球下陷,精神委顿。患病羊起卧困难,有时站立不愿卧地,有时体温升高持续数天而不退,急剧消瘦,常因败血症而死亡。

2、慢性乳房炎:多因急性型未彻底治愈而引起,一般没有全身症状,患病乳区组织弹性降低、僵硬,触诊乳房时,发现大小不等的硬块,乳汁稀、清淡,泌乳量显著减少,乳汁中混有粒状或絮状凝块。

羊乳房炎的治疗方法

1、可用庆大霉素8万单位,或青霉素40万单位,蒸馏水20毫升,用乳头管针头通过乳头2次注入,每天2次,注射前应用酒精棉球消毒乳头,并挤出乳房内乳汁,注射后要按摩乳房,或青霉素80万单位,0.5%普鲁卡因40毫升,在乳房基底部或腹壁之间,用封闭针头进针4~5厘米,分3~4次注入,每2天封闭1次。

2、乳房炎初期可用冷敷,中后期用热敷,也可用10%鱼石酯酒精或10%鱼石脂软膏外敷。除化脓性乳房炎外,外敷前可配合乳房按摩。初期乳房炎可用蒲公英100克,中期用鹿角霜40克,后期用红花10克、鹿角霜40克,水煎后分2次灌服。

3、对乳房极度肿胀,发高热的全身性感染者,应及时用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青霉素等抗生素进行全身治疗。

羊乳房炎的预防措施

1、每次挤奶前要用温水将乳房及乳头洗净,用干毛巾擦干,挤完奶后,应用0.2~0.3%氯胺T溶液或0.05%新洁尔灭浸泡或擦拭乳头。

2、改善羊圈的卫生条件,扫除圈舍污物,使乳房经常保持清洁,对病羊要隔离饲养,单独挤乳,防止病菌扩散,定期消毒棚圈。

3、怀孕后期不要停奶过急,停奶后将抗生素注入每个乳头管内。

4、枯草季节要适当补喂草料,避免严寒和烈日暴晒,乳用羊要定时挤奶,一般每天挤奶3次为宜,产奶特别多而羔羊吃不完时,可人工将剩奶挤出和减少精料。

5、分娩前如乳房过度肿胀,应减少精料及多汁饲料。

羊乳


名称羊乳

分类 动物部兽类
来源本品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等的乳汁。

采制随采随用。按照常规洗净乳房,进行人工挤乳采收备用。

性能
昧甘,气膻,性温。营养壮补,促进生长。

《农民日报》:以草养羊,以奶喂猪,猪爱吃,长得快,是解决养猪蛋白质饲料不足,节约粮食的好办法。

《安徽科技报》:羊乳营养丰富,有膻味,猪爱吃,猪喂羊奶长得快,身体壮,毛色好,生病少,经济效益显著。

山西《鸡鸭鹅鹑鸽》羊奶喂鸡成活率高,产蛋早,产蛋多,增重快。《甘肃科技报》:羊奶能防癌症。

用量由少到多,随着猪长大逐步增加喂量。

疗效
以草养羊以奶喂猪办法好。北京《农民日报》佐达介绍:当前农民养猪普遍感到精饲料不足,蛋白质饲料更为缺乏。如何提高猪饲料的蛋白质水平,节约粮食又把猪养好呢?农民创造了以草养羊,以奶喂猪,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我们知道:羊是草食动物,吃的是野草、野菜、树叶等。特别是一些猪不能利用的农作物秸秆羊也能利用。而它所产的奶汁中,都含有较高的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每只好的奶山羊,每个哺乳期可达8~10个月,每日产奶2~4公斤,整个哺乳期可产乳600公斤左右,最高的可达1000公斤以上。所以,用草养羊,用羊奶来补充精饲料是很合算的。根据调查统计,用羊奶喂猪可节约精饲料20%以上。同时奶山羊适应性强,各地均可推广饲养(《农民日报》1988年12月26日)。

病例
1、以草养羊,猪喂羊乳长得快。安徽农学院淮北分院高金香报道:该院刘东亮几年来用羊奶喂猪成功,取得了显著的增重效果。平均每天可增重0.5公斤左右,有的月份日增重达1公斤多。.与不喂羊奶的猪相比,增重率提高66.7%。其中1头20.5公斤重的小猪,加喂羊奶1年,长到192.5公斤;另1头18公斤重的小猪,加喂羊奶20个月,长到482公斤重。羊奶营养丰富,有膻味,猪爱吃。喂羊奶的猪,毛色好,身体壮,长膘快。刘东亮家养2只奶山羊,除每天挤乳供羊羔和人食用外,他将余下的喂了猪,不管粗饲料多少,每餐只需掺喂1杯羊奶即可。他还试用羊粪、鸡粪喂猪成功,节约了大量的精饲料。并采用猪羊混养的办法,增强了猪的抗病力,很少见到虱子、跳蚤、疥癣及其他疾病发生。效果很为显著(《安徽科技报》1981年11月11日)。

2、用羊奶狗奶养小猪办法好。广西壮族自治区蓝贤德报道:上林县红塘乡龙祥村长帅农民试验用羊奶狗奶养小猪成功。全村已有18户养奶羊25头,乳喂小猪87头。具体办法是:母羊下羔后买回小猪,先用米糊喂小猪2~3天,作补助营养,过几天后小羊隔奶,每天给小小猪轮流哺奶3次,奶羊每次可养小猪3~4批,每批乳养小猪2~3头。母狗下仔后,因狗奶不多,可不要小狗只养小猪,奶狗每批可养1~2只小猪。村民蓝祖威,家有奶山羊3头,奶狗1头,用羊奶狗乳养了小猪14头。当地群众说:用羊奶狗奶喂小猪的办法好,成本低,见效快,收益多,既能多繁殖猪源,促进发展养猪,又能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是发展家庭副业的一项好门路(广西《上林科普》1980年3月5日)。

3、用羊奶喂鸡增重快。黑龙江、河南等地养鸡户介绍:把奶山羊的奶当作鸡的动物性蛋白质饲料,鸡的成活率大大提高,而且生长快,产蛋早,产蛋多,成本低,效果好。原来羊奶中氨基酸种类齐全,完全能满足鸡对多种氨基酸的需要。并且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钙、磷)均高于牛奶,吸收利用率高达90%以上,比人奶、牛奶、鱼粉高30%~40%。维生素B1、B2和维生素C含量也高。钴含量比牛奶高6倍。因此,羊奶比牛奶好,更超过鱼粉。根据一养鸡户介绍:用2只奶山羊的奶喂1030只雏鸡,加上精心管理,结果全部成活;4个月喂羊奶的鸡,体重比不喂羊奶的鸡重150~200克,5个半到6个月全部开产。平均每天奶山羊可养200只成年鸡,效果非常显著,经济也合算(山西《鸡鸭鹅鹑鸽》1989年第227期)。

文献记载
①《农民日报》(1988年12月26日)中有用羊奶喂猪的方法可分为四个阶段:

1)适应阶段:因为羊奶有膻味,有的仔猪开始不爱吃,所以开始时要少加奶,当仔猪习惯后。逐步增加喂量。一般适应阶段需要10天左右。

2)以奶为主阶段:指仔猪适应吃羊奶到体重40公斤左右。这阶段主要采用羊奶拌些精料,适当增加干草粉来喂猪。这种喂法猪爱吃,长得快。这时需要注意多喂些青绿饲料和多汁饲料,否则猪容易上火,或消化不良,影响猪的生长发育。

3)羊乳和饲料并重阶段,随着猪的长大,采食量逐渐增加。因此,在猪长到40公斤以后,必须逐步增加精料比例,以满足其营养的需要,促进猪增重速度加快。

4)以料为主阶段:在猪的育肥后期,为了更好地催肥,猪饲料就要逐渐改为精饲料为主,以羊奶为辅,以满足催肥期对能量的需要等记载。

②《吉林科技报》(1989年4月22日)中有奶山羊综合发展模式:用草饲喂奶山羊,羊奶喂猪,猪粪喂鱼,鱼塘泥作肥料。按每只奶山羊每日可产奶1.5~3公斤,可供5~10头猪的蛋白质饲料,每头猪粪又可养50公斤鱼,达到良性循环的目的的记载。

③《甘肃科技报》(1982年7月25日)中有羊奶能防癌症:德国、法国、卢森堡等一些西欧国家的居民,近年来热衷于喝羊奶,因为根据一些专家研究,羊奶不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而且还有某些防癌物质。另外,羊奶还是一种特殊的抗生素,对治疗肺炎和其他呼吸道疾病有显著疗效的记载。可供研究参考。

备注
蒙兽医常用山羊奶治疗气喘病(《中兽医医药杂志》)河套大学郝向阳总结经验)。

羊疥癣病和毛癣病的病因诊断及防治措施


羊疥癣病由寄生虫引起,毛癣病由真菌引起。疥癣病亦称螨病,俗名叫癞,是羊的一种接触传染的慢性皮肤病,由各种螨引起的。发病特征是皮肤发生炎症,剧痒,皮肤增厚,脱毛,消瘦。羊毛癣是传染性强的皮肤病,不仅能在羊之间传染,还能在羊与人之间传染。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疥癣病和毛癣病的病因诊断及防治措施。

1、羊疥癣病

病原和流行。在我国养羊地区,对羊危害最严重的主要是疥螨引起的疥螨病和痒螨引起的痒螨病。螨体型很小,长度为0.2~0.8mm,前后各有脚两对,雌虫较雄虫大,整个体型呈卵形或圆形。传染的途径往往是健康羊和患羊直接接触传染,但也能由羊舍、饲料、饲养用具、T作服等媒介物间接传染。在秋、冬季节螨病蔓延最广,特别是多雨天气,羊体身上的疥癣虫,在黑暗的羊舍中非常活跃,从虫卵发育到成虫约需2~3周时间,繁殖很快,极易蔓延,到冬季发展到最高峰。羊舍潮湿、阴暗、拥挤、饲养管理不良及卫生不好,能加速螨病传播。

临诊特点。羊疥癣病首先侵害密毛部位,先在臀部和背部发生,然后转向体侧,背线和其他部位。病羊不安,四处蹭痒或用后蹄搔痒,有些皮肤发炎、增厚变硬,形成龟裂。羊毛结成束,继之毛悬垂于羊体,直至最后脱落,呈现秃斑。病羊表现高度营养障碍,贫血,在严寒季节里,常大批死亡。

预防。羊群定期检疫:从外地买羊做好隔离观察,经过预防处理,确认无病,冉并群。羊舍保持清洁干燥,通风透光,不拥挤。粪土勤起勤垫,垫草粪土要充分发酵后利用。已污染的圈舍和用具等,用20%生石灰水,或5%克辽林溶液喷洒或洗刷,其温度不低于80℃。药浴:药浴需要先修建药浴池。药浴池使用,无疫区每年春季剪毛后10~15天,进行1次药浴;对疫区每年2次药浴,间隔时间1~2周。

治疗。方1:采用50%辛硫磷乳油0.05kg,加水25kg,制成浓度为0.02%溶液,药浴。方2:蝇毒磷合剂1份,加水320份,制成溶液,药浴。方3:用热硫磺石灰水(硫磺末12.5kg,新鲜石灰7.5kg,加热水500kg)溶液进行药浴。方4:药浴应在专设的药浴池内进行,羊数少也可进行缸浴、锅浴或桶浴。药液配制与使用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药浴应在晴朗无风天进行,浴前半天停牧,浴前2h内饮足水,浴前检查羊有无伤口,药液配制好后先用几只质量较差的羊试浴,如无意外冉大群进行,并先浴健康羊,后浴病羊。第二,药浴时要浸透羊全身,头部用木权压人药液中2~3次,每只羊药浴时间为3~5min。第三,浴后要在滴流台停留10~15min,将体液流回池内;成羊、幼龄羊、羔羊要分别药浴。第四,浴后不要立即放牧,要将羊赶到凉棚或圈舍,避免阳光直射,并要认真观察羊群,发现中毒者立即抢救。

2、羊毛癣病

病因。该病病原为毛癣霉属的致病真菌,最常见的是毛癣菌属的疣状毛癣菌,霉菌存在于患病皮肤表皮的鳞屑内、毛囊内、毛根周围或毛内,当健羊与病羊直接接触时,最容易受到感染,饲养员的手和衣服也可能携带病原菌而成为传染的媒介。

症状。癣斑多发生于鼻粱、面部、肩部、背部、颈部及胸部,患部发红,中央部的颜色较深,癣斑为圆形,表面直径为1N2.5cm,皮肤发硬。由于病羊的搔抓摩擦和撕咬,使病变迅速扩大,部分斑块相互融合,以至形成广泛的脱毛。对于羔羊,如果病变发生于局部,往往由于厚层硬皮盖着颜面,很像黏贴着面团,凶而呈现“面团脸”的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引起恶病质而死亡。

诊断。该病的主要特点是在皮肤上出现有界线明显的圆形癣斑,癣斑完全秃毛或者带有几根残毛,患部常被以鳞屑或硬皮。如果从癣斑附近取来几根容易拔下的毛,在肉眼和显微镜下检查毛根,可以看到周围有霉菌的套膜。凶为羊毛癣具有传染特性,所以在发现病羊后,第一时间就应该隔离,然后冉按照治疗羊毛癣的方法进行下一步T作,而对于那些没有发现病羊的羊舍应该采取预防措施,以免被传染。

预防。羊舍及其用具要实施定期消毒,经常进行皮肤护理。当羊群内发现该病时,应对全群羊进行逐头检查,严格隔离病羊,消毒病羊及接触过的一切用具,圈合的消毒最好用50℃的5%石炭酸溶液;对不受热水损害的东西,可以用煮沸法消毒,也可用60℃的5%克辽林乳剂作用30min。护理病羊的人员应该采取各种预防措施,以防止本人受到感染。

治疗。剪去癣斑周围的被毛,以便药剂接触患部,如果癣斑的范围较大或被毛密,可将全身被毛剪短,以便查明病灶。软化皮肤,除去硬皮,可用温肥皂水洗涤患部。应用抗霉菌药物,霉菌对脂肪和油类具有敏感性,最好将药物配成软膏使用,如10%水杨酸或10%木馏油软膏,也可应用碘甘油、碘酊、10%水杨酸酒精溶液、5%龙胆紫酒精溶液、2%硫酸铜溶液。

羊疥癣是羊传染性皮肤病的一种,主要是由于羊体癣虫寄生引起,在群体饲养过程中,羊接触到患病羊或者接触到有疥癣虫物体最易被传染。在雨季,爬到羊身上的疥癣虫就会迅速繁殖,而且蔓延速度较快,到了冬季其发展到了高峰。此病的主要特点是,羊患病处脱毛及痛痒,一旦有羊患病,不及时处理就会传染给其他羊只,危害相当严重。
1、发病原因
羊疥癣病主要是由于疥癣虫寄生在皮肤上而发生的,疥癣虫适合生存于湿润的环境中,在温暖的地方繁殖能力强,一旦空气干燥、寒冷,疥癣虫就会迅速减少或死亡。疥癣传染方式主要就是和患有疥癣病的羊接触,如果无病羊和患病羊一起放养、喂养、交配,疥癣虫可以通过接触爬到健康羊身上,病羊用过的饮水桶、饲料槽以及病羊接触过的地方,都会被疥癣虫利用,从而传染给健康羊。羊疥癣病各个季节都会发生,但主要发病集中在春初、秋末和冬季。可见疥癣病十分常见,其发病发生于各类羊群,公羊、母羊和羔羊都会患病。
2、临床症状
羊疥癣病多发病于羊身体长毛下的皮肤处,在尾部和背部常见,尤其在秋冬季羊毛比较长,疥虫活动频繁,繁殖也较快,很快就会蔓延到全身,主要的症状就是发痒,尤其在羊不活动的时候,发痒程度会更加明显,这时羊会找东西乱蹭,甚至啃咬患病部位,严重时患病处皮肤会不断增厚,而且发炎,导致羊食欲下降,引起贫血,在北方严寒地区,有的还会因身体抵抗力差而死亡。
3、诊断方法
在羊的患病部位用沾有甘油的外科手术刀片刮皮肤,将患处刮至微见血即可,将刮下来的皮屑放到载玻片处,再滴入50%甘油水,这时就可以用显微镜进行观看,用低倍显微镜可以清晰的看见疥螨虫体的活动。还可以用放大镜观看,前面步骤一样,将皮屑取下后,放到黑纸上,准备一个酒精灯,将纸放到上面加热,这时用放大镜也可以看到爬动的疥螨虫体,通过诊断可以根据发病情况进行治疗。
4、防治措施
如果患病数量少、患病部位面积小可以采用涂药治疗,涂药疗法可以在任何季节使用,但每次涂药的时候,涂擦面积不可以超出体表的1/3。在药物配比上可用以下药物:将5份来苏儿,溶于100份温水中,兑好后再加入5份敌百虫即成,涂抹患处即可;煤酚和肥皂各1份,同8份酒精同时调兑,调合后涂抹即可;准备1份烟丝,加水10份,煎汁,等水凉至50℃涂擦患部即可,同时还可以用烟丝60g、食醋500mL,一起煮沸20min,冷后涂擦患部,每天最少涂抹2次,而且要连用5d;百部根7份,同清水7份,对百部根蒸30min,凉后再涂擦患部;在患处涂抹山苍子油,一般1~2次即可见效。
在温度高的季节,患病羊多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药浴治疗。目前治疗疥癣病的药物有螨净,在药浴浓度调试上按照1∶1000进行调试,药浴治疗的效果十分明显。也可用?0.05%蝇毒磷水溶液或
0.05%辛硫磷进行药浴。药物要调试均匀,为防止羊感冒,药浴尽量在白天进行,药浴的时间也要不低于1h,对于即将产仔的母羊不可以进行药浴,按照患病羊的病情严格控制药浴天数,以免发生中毒事件。
在羊疥癣病预防过程中,首先羊舍要做到定期消毒,在放牧或者饲养过程中,饲养员要多注意检查羊群,如果发现可疑羊,及时进行隔离治疗,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和控制病情的扩散。也可以对未患病羊定期进行药浴,药浴后再进行驱虫药的注射。饲养员定期进行饲养知识的学习,养殖厂要建立严格的检疫制度,新引进的羊只要进行隔离饲养,经兽医人员观察后再混群饲养。
治疗羊疥癣要早发现早治疗,这样可以有效的控制病情蔓延,因此,要坚持每天对羊群细心观察,在给羊药浴时,工作人员进入药池后要穿雨衣和水裤,还要戴橡胶手套和口罩,池外进行药浴操作的工作人员也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防止发生中毒。
5、结语
羊疥癣病发病与环境卫生和饲养管理有密切关系,主要发病原因就是羊舍湿度大、通风效果不好和管理条件差。为此,在饲养过程中,要尽量保持舍内干燥,保证舍内温度,提高饲养管理能力,养殖人员要不断提高科学的饲养意识,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羊疥癣病的发生,从而减少经济损失。

羊黑疫的病因 羊黑疫的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羊黑疫又称“传染性坏死性肝炎”,是由B型诺维氐梭菌引起的绵羊、山羊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毒血症。本病以肝实质发生坏死性病灶为特征。具有很高的死亡率,一般9~11月为死亡高峰期,特别是年青肥壮羊通常会突然发病死亡。该病通常呈慢性经过,病程持续时间较长,病羊表现出精神萎靡,明显黄疸,腹水过多,腹部膨大,体质瘦弱,应加以防控。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黑疫的病因羊黑疫的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

1、发病机理

诺维氏梭菌是一种严格厌氧的革兰氏阳性大杆菌,不会形成荚膜,但能够形成芽孢,且周身具有鞭毛,从而能够运动。由于病菌能够产生不同的外毒素,凶此往往分成三种类型,即A型、B型、C型。诺维氏梭菌一般在土壤中广泛分布,羊采食污染有菌体芽胞的草料后,芽胞能够通过胃肠壁侵入肝脏,但由于正常肝脏具有高氧化还原电位,会抑制其发芽形成繁殖体,从而依旧在肝脏中以芽胞的形式潜藏;如果肝脏中有肝片吸虫不断移行,会由于虫体损害而发生坏死,且造成氧化还原电位下降时,就会在肝脏中形成有利于菌体芽胞生长的条件,开始快速繁殖,分泌大量毒素,侵入血液循环即可引起毒血症,还能够损害神经元以及其他有关生命活动的细胞,造成机体出现急性休克而最终死亡。也就是说,该病主要是依靠肝片吸虫的移行损伤肝脏才会诱使诺维氏菌大量繁殖,而羊通常是由于食入污染有肝片吸虫虫卵的牧草或者饮用沼泽等处的不洁水而感染虫体。

2、临床症状

病程持续时间很短,从表现出症状到死亡,快时只有几个小时,慢时为1~2天。主要是成年羊出现发病,妊娠母羊发生流产。病羊体温一般升高达到38.5~39.5℃,精神萎靡,垂头耷耳,食欲突然废绝,乱冲乱撞,接着走动不稳,呼吸加速,瞳孔放大,舌头麻痹,流涎,肌肉震颤,最终紧闭牙关,呼吸极度困难,发出拉风箱声音,嘴吐泡沫,倒地痉挛,四肢呈游泳状划动,腹部由于抽搐持续更加严重的膨胀,最终发生死亡,死后尸体僵硬,如同木马样,嘴部紧闭。

3、剖检变化

剖解病死羊,发现尸体皮下静脉存在明显的淤血,胴体表面寄生有肝片吸虫成虫,胸腔、腹腔以及心包内存在大量积液,腹腔内存在血红色的胶胨样液体,真胃幽门部、小肠黏膜发生充血、出血,肝脏质地变脆,肿大、充血,表面存在灰黑色的凝固性坏死灶,直径能够达到2~3cm,且胆囊有所肿大,含有稀薄胆汁。其中能够作为诊断该病的重要依据是肝脏内发生坏死。

4、实验室诊断

抹片镜检。取病死羊的淋巴结、肝脏、肾脏、脾脏进行抹片,经过瑞特氏染色后镜检,可在抹片中看到两端钝圆的大杆菌,单个散在或者呈短链状排列。

细菌分离培养。取病死羊胃肠内容物、淋巴结、肝脏、肾脏以及脾脏,分别在厌气肉肝汤和含有生肝的厌气肉肝汤中接种,置于37℃下进行72h培养,在含有生肝的厌气肝汤培养物涂片上发现的细菌与脏器抹片一样。取培养物在80℃高温下进行30min加热,然后再次在含有生肝的厌气肉肝汤中接种,置于37℃下进行48h培养,即可从各种病料组织中分离得到纯净的、能够形成芽孢的大杆菌。分离菌在厌气肉肝汤中生长极微弱或者无法生长,而在含有生肝的厌气肉肝汤中能够良好生长,且能够产气,经过24h即可形成芽孢。

动物试验。取2只健康无病的豚鼠,分别肌肉注射分离菌培养物和病料组织悬液(1:10),各0.2mL,结果接种24h后2只豚鼠都相继死亡,且注射局部都出现水肿,腹部皮下组织发生胶胨样水肿,厚度一般为1~2cm。

5、防控措施

隔离消毒。由于羊黑疫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为此在防治过程中必须对病羊采取严格的隔离饲养,避免传播给其他羊。另外,对于疑似病羊也要采取隔离饲养和管理。同时,周边环境要进行彻底消毒,常选择使用5%来苏尔或者克辽林,防止外界病原的传播。

药物治疗。该病可使用西药和中药治疗,一般采取下述方式用药。病羊可肌肉注射3万~5万IU青霉素;中药则取适量的茯苓、连翘、黄连、大青叶等药物,加水煎煮后取药液灌服,同时配合在涌泉、血印进行针灸治疗。另外,羊群可用服用适量的O.l%高锰酸钾水对胃肠进行消毒,连续使用20天,能够有效抑制其他羊感染。对于出现病羊的羊群,可及时使用石碳酸进行严格消毒,同时配合在饮水或者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土霉素,提高机体抵抗力。如果病羊使用青霉素的治疗效果较差,可改成肌肉注射其他该菌比较敏感的药物,如土霉素、链霉素、氨苄青霉素,一直到病羊康复为止。另外,为避免病情复发,要采取持续给药。

免疫预防。对于经常发生该病的地区,羊群可每年定期注射“羊黑疫、羊肠毒血症、羊快疫、羊猝狙、羔羊痢疾五联苗”,每只肌内或者皮下注射5mL,经过2周即可产生免疫力,持续6个月保护。另外,羊群也可使用抗诺维氏梭菌血清用于早期预防该病,每只肌肉或者皮下注射10~15mL,如有需要可重复1次。

羊黑疫的诊断要点
流行特点本苗能使1岁以上的绵羊发病,以2~4岁、营养好的绵羊多发,山羊也可患病,牛偶可感染。实验动物以豚鼠最为敏感,家兔、小鼠易感性较低。诺维氏梭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特别是土壤之中,羊采食被芽胞体污染的饲草后,芽胞由胃肠壁经目前尚未阐明的途径进入肝脏。当羊感染肝片吸虫时,肝片吸虫幼虫游走损害肝脏使其氧化-还原电位降低,存在于该处的诺维氏梭菌芽胞即获适宜的条件,迅速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引起毒血症,导致急性休克而死亡。本病主要发生于低洼、潮湿地区,以春、夏季节多发,发病常与肝片吸虫的感染侵袭密切相关。
临床症状
本病临床表现与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等疾.病极为相似。病程短捉,大多数发病羊只表现为突然死亡,临床症状不明显。部分病例可拖延1~2天,病羊放牧时掉群,食欲废绝,精神沉郁,反刍停止,呼吸急促,体温41.5℃,常昏睡俯卧而死。
病理变化
病羊尸体皮下静脉显著淤血,使羊皮呈暗黑色外观(黑疫之名.由此而来)。真胃幽门部、小肠粘膜充血、出血。肝脏表面和深层有数目不等的凝固性坏死灶,呈灰黑色不整圆形,周围有一鲜红色充血带围绕,坏死灶直径可达2~3厘米,切面呈半月形。羊黑疫肝脏的这种坏死变化具有重要诊断意义(这种病变与未成熟肝片吸虫通过肝脏时所造成的病变不同,后者为黄绿色、弯曲似虫样的带状病痕)。体腔多有积液。心内膜常见有出血点。
实验诊断
(1)病原学检查
①病料采集采集肝脏坏死灶边缘与健康组织相邻接的肝组织作为病料,也可采集脾脏、心血等材料作为病料,用作分离培养的病料应于死后及时采集;立即接种。
②染色镜检病料组织,染色镜检,可见粗大而两端钝圆的诺维氏梭菌,排列多为单在或成双存在,也见3~4个菌体相连的短链。
③分离培养诺维氏梭腐严格厌氧,分离较为困难,特别是当病料污染时则更为不易。病料应于羊只死后尽快采集,严格无菌操作,立即划线接种,在严格厌氧条件下分离培养。由于羊的肝脏、脾脏等组织在正常时可能有本菌芽胞存在,因此,分离得病原苗后尚要结合流行病学分析、疾病发生和剖检变化综合判断才能确诊。
④动物接种试验病料悬液肌内注射豚鼠,豚鼠死后剖检可见接种部位有出血性水肿,腹部皮下组织呈胶样水肿,透明五色或呈玫瑰色,摩度有时可达1厘米,这种变化极为特征,具有诊断意义。
(2)毒素检查
一般用卵磷脂酶试验检查病料组织中B型诺维氏梭菌产生的毒素。
类症鉴别羊黑疫应与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羊炭疽等类似疾病进行区别诊断。
防治措施
第一,流行本病的地区应搞好控制肝片吸虫感染的工作。
第二,常发病地区定期接种“羊快疫、肠毒血症、猝击、羔羊痢疾、黑疫五联苗”,每只羊皮下或肌内注射5毫升,注苗后2周产生免疫力,保护期达半年。
第三,本病发生、流行时,将羊群移牧于高燥地区。可用抗诺维氏梭菌血清进行早期预防,每只羊皮下或肌内注射10~15毫升,必要时重复1次。
第四,病程稍缓的羊只,肌内注射青霉素80万~160万单位,每日2次;连用3日;或者发病早期静脉或肌内注射抗诺维氏梭菌血清50~80毫升,必要时重复用药1次。
血清治疗
发生本病时,通过注射羊黑疫血清-羊疫清(国浩)配合头孢和干扰素使用,连用1-2天,可收到满意的效果。

羊小反刍兽疫的病因 羊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小反刍兽疫实为一种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其主要感染群体多为山羊、绵羊等小反刍动物。羊小反刍兽疫通常又被养殖户称作羊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利用空气、呼吸道作为传播途径,扩大其感染范围。羊被感染后迅速发病,出现体温升高、腹泻、肺炎等症状。掌握羊小反刍兽疫的发作症状及深入探究预防措施,对地方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羊在受到小反刍兽疫病毒感染后,若未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不仅会致使其受疾病影响而生长发育迟缓,甚至病情还有可能出现恶化,严重威胁生命。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羊小反刍兽疫的病因羊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1、病原

羊小反刍兽疫的病原体为小反刍兽疫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亚科、麻疹病毒属,该病毒是有脂质包膜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粒子具有多形性,多数呈球状,具有囊膜。在自然环境下,该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弱,如在50℃温度下作用th就可被灭活,且在pH值小于4的强酸和大于11的强碱条件下也能够失活‘1]。病毒在冷冻状态下或处于冷藏组织内可长期存活。小反刍兽疫病毒对多种消毒剂都较为敏感,如乙醚、碘化物以及酚化物和碱类等消毒剂都能够将其彻底杀灭。

2、流行特点

小反刍兽疫的流行和发生具有季节性特点,多发生在阴雨潮湿和寒冷干燥的季节,特别是温度发生突变引起羊发生应激,可引起该病的暴发。健康羊可通过直接接触患病羊或隐性感染羊而被感染,也可通过接触被其污染的饲料、饮水、器具以及场地等发生间接感染。感染途径以呼吸道的飞沫传染为主,也可通过消化道传播。某些条件下,也可经由哺乳、精液、胚胎等传染。

3、临床症状

根据病程长短可将该病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慢性型三种类型。该病的潜伏期在3~10天,最长可达21天。

最急性型。该型潜伏期较短,大约2天,以幼羊为主要侵害对象,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可至41~43℃,病羊精神萎靡,食欲下降甚至废绝,眼角和口腔有黏液性分泌物流出。随病程发展出现腹泻症状,排出水样稀粪。病程最慢可持续5~6天后死亡,最快则没有任何明显的症状就突然死亡,死亡率高达到100%。

急性型。此型为该病最常见类型。潜伏期在4~6天,病羊表现体温升高,眼睛肿大,病程初期,眼睛流泪,鼻孔流出黏性鼻液,舌头齿龈表面可见大小不等的红色丘疹,随着病情发展,眼角处黏有脓性眼屎,鼻孔内塞满脓性鼻液,舌头齿龈处的丘疹出现脱落、齿龈发生严重溃烂,导致牙齿脱落。病羊口渴,食欲废绝,体质瘦弱,脱水严重,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呼吸呈现腹式呼吸,听诊胸部发出啰音。可导致母羊发生流产,幼羊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

慢性型。该型主要发生在处在免疫失效期以及个体体质瘦弱的羊。病羊主要以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病羊体温升高、精神萎顿、食欲下降,口腔、咽喉、眼等部位出现炎症,一般经过临床对症治疗都能达到康复水平。

4、病理变化

病羊死后剖检可见,鼻腔和口腔内可见坏死性炎症,严重病例坏死性炎症可蔓延到硬腭及咽喉部。皱胃出现病理变化,肠黏膜出现糜烂或出血性变化,大肠可见斑马条纹状出血,胸腔内有黄色或红黄色炎性积液,肺部可见肉样性病变,肺脏气肿和水肿,并出现间质性肺炎灶或支气管肺炎灶,支气管黏膜病变,可见黏膜充血、出血,支气管内有大量黄白色泡沫样的液体。脾脏肿大、淤血,质地柔软,表面与横切面可见散布的粟粒大小的灰白色或黄白色病灶,心包内有黄红色浑浊的积液,病羊肝脏肿大、淤血、出血、肝表面与切面有针尖大小灰白或黄白色病灶。

5、诊断要点

该病可通过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做出常规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还需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查方法主要有免疫捕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琼脂凝胶免疫扩散、组织培养和病毒分离、病毒中和试验。另外,对该病的诊断还要做好与口蹄疫、羊病毒性腹泻等病的鉴别诊断。

6、防控措施

严把引种和流通关。该病属于外来性疫病,因此应坚持自繁自养的模式,使羊群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不轻易从外地引种,如必须引种时,要做好引入地疫病流行情况的调查。为进一步做好小反刍兽疫防控工作,降低疫情传播风险,应加强商品羊和种羊跨省调运的监管工作,外来羊群应隔离观察45天,经血清学检测合格,方可混群饲养。

加强疫情监测。注意观察羊的状况,对出现高热,眼、鼻排大量分泌物,咳嗽、流泪以及腹泻等症状的羊,要及时进行隔离,并作出准确诊断,一旦确诊为羊小反刍兽疫,应对羊所处的环境进行打扫,清除分泌物和排泄物,并进行彻底的消毒,对病羊进行扑杀,并对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

羊小反刍兽疫的症状与预防措施
1羊小反刍兽疫的发病症状
(1)临床症状。对羊小反刍兽疫发作症状进行跟踪观察后发现,山羊比绵羊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而且在发病过程中会呈现出较为典型的疾病症状。病羊在受到相关病毒感染后,会有短则4~5天、长至21天的潜伏期。疾病发作后,病羊体温迅速升高,可达41℃左右,并且在发病后的3~5天内持续保持高温。
进而出现精神不振、烦躁不安、背毛黯淡、不愿进食和口鼻干燥等症状。而且其口腔和鼻腔等处会出现脓性黏液,呼吸时夹杂有恶臭气味。病羊在出现发热症状后的4天内,口腔黏膜充血泛红、轻微糜烂,随着病程加长糜烂症状逐渐加重,导致其部位出现组织坏死症状。然后逐渐蔓延至牙床、上下颚、颊膜和舌头等口腔组织,而且会由于其组织坏死脱落而形成不规则型状的糜烂斑。病变性质较为温和的病羊可在2天内逐渐痊愈,这部分病羊存在较大的治愈机会。而病变性质严重的病羊在发病后期会出现腹泻、脱水、消瘦等症状,处于妊娠期的母羊则可能出现流产现象。此类疾病症状会持续至病情日益恶化而致其衰竭死亡。
(2)病理变化分析。由于羊小反刍兽疫实为病毒传播而形成的感染性疾病,所以在针对其疾病的预防方案制定时,保持养殖环境的整洁和干净是基本预防目标。其环境预防管理可通过饲料、养殖场和养殖人员三个方面来实施。对患有小反刍兽疫而致死的病羊进行解剖可知,其气管、喉部等处有因感染引发的支气管肺炎所形成的出血性血斑,肠道、皱胃等处有糜烂坏死现象,盲肠、直肠等部位呈条纹状出血。还有部分病羊的脾脏、淋巴结出现肿大和坏死性病灶。

2预防羊小反刍兽疫的措施
(1)重视环境消毒。饲料应严格按照科学配方搭配,并规范饲喂的时间与用量。还需避免以生水作为羊的饮用水。在养殖场管理方面应制定相应的规章,要求定期对羊舍、养殖场周边和喂食栏等固定场地进行彻底消毒。同时应该加强对人员和车辆等流动因素的消毒监控,可在养殖场前建立消毒隔离区域,人员在进出养殖场时需严格做好手脚等接触部位的清洁消毒。
(2)重视疫苗接种。当有羊小反刍兽疫病例出现时,养殖人员应该及时将病羊隔离并给予治疗,病情严重者须扑杀。但若是大面积感染,则需迅速采取接种疫苗的方式进行预防。接种疫苗可选用小反刍兽疫活疫苗,对大于1月龄的羊只进行接种,接种剂量为1mL,颈部皮下注射。
(3)提升专业知识。养殖人员需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要加强与周边养殖户的交流,从而充分掌握羊小反刍兽疫的疾病成因、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等。

3结语
羊小反刍兽疫作为一种严重影响养殖业发展的传染性疾病,虽然现阶段仍未研发出有针对性的治疗手段,但是通过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还是可以降低发病概率的。

羊腐蹄病的病因 羊腐蹄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腐蹄病也叫蹄间腐烂或趾间腐烂,秋季易发病,是羊、牛、猪、马都能够发生的一种传染病,羊腐蹄病有传染性和非传染性两类,是由坏死杆菌侵入羊蹄缝内,造成蹄质变软、烂伤流出脓性分泌物。其特征是局部组织发炎、坏死。因为病常侵害蹄部,因而称“腐蹄病”。此病在我国各地都有发生,尤其在西北的广大牧区常呈地方性流行,对羊只的发展危害很大。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腐蹄病的病因羊腐蹄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

节瘤拟杆菌是导致该病的病原,其具有较弱的抵抗理化因素的能力,如使用2%的甲醛溶液、1%的高锰酸钾处理15min就能够将其杀死,在60℃温度下经过30min或者煮沸条件下经过1min就会死亡。但是存在于污染的土壤中的病菌能够生存长达10-30天。该菌是绵羊、山羊以及牛蹄的严格寄生菌,从蹄部脱离后无法长时间存活于自然界中。据报道,该菌落入草地后,就算草地湿度非常大,也只能使其存活数天。病羊经过治疗痊愈后,往往会遗留下非常少的损害,该菌能够在其中存活长达数月,这也是导致该病很难彻底消灭的一个主要原因。该菌只能够导致非常小的炎性损害,但其能分泌一种活性极强的蛋白酶,能够使角质消化,从而容易损伤蹄的表面及基层。因此,只有在坏死梭杆菌等细菌的共同作用下,才会造成明显的腐蹄病症状。

一般来说,羊群在湿热多雨的季节或者潮湿低洼的放牧地,放牧过程中容易被竹条、石块、铁钉等尖锐的异物刺伤,或者在长途运输过程中发生碰撞、踩伤,通过伤口感染坏死梭杆菌和节瘤拟杆菌,从而引起发病。另外,羊长时间严重拥挤,环境过于潮湿,彼此践踏,都容易损伤蹄部,从而有利于感染细菌。此外,草场潮湿、泥泞且排水不良是导致该病暴发的一个因素,但如果草场中没有存在病原菌,且羊蹄部没有发生损伤或者被潮湿浸软,不能够引起发病。

2、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病羊出现轻度跛行,通常是一肢患病。随着病程的进展,会出现严重的跛行。如果病羊的两前肢患病,一般会出现爬行;如果两后肢患病,往往会将病肢置于腹下。对蹄部进行检查,开始是蹄冠、蹄匣以及蹄间隙发热、红肿,伴有疼痛,之后发生溃烂,挤压时会流出脓液,并散发恶臭味。如果病羊症状非常严重,甚至会导致蹄部深层组织发生坏死,蹄匣发生脱落,使其往往跪下采食。有时如果病羊继发引起坏死性口炎,还会在唇、鼻、口腔、舌甚至眼部形成结节、水疱,之后变成棕色痂块。有时如果羔羊断脐后没有进行严格消毒,还可继发引起坏死性脐炎。在个别情况下,还能够继发引起阴唇炎或者肝炎。该病的病程持续较长时间,大部分会持续数十天,甚至数月出现跛行。另外,由于该病会影响采食,导致机体逐渐消瘦。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治疗,可能会由于继发感染而导致死亡。

3、防治措施

西医治疗。病羊蹄部病变处可先使用O.1%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冲洗,将上面的粪便及其他污物清除干净,接着进行修蹄、矫正、扩创,促使创面充分暴露,然后使用3%的双氧水进行冲洗,确保全部坏死组织被消除干净,再次使用O.l%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冲洗,最后使用注射用生理盐水进行多次冲洗。患处清洗干净后,可涂擦适量的青霉素鱼肝油乳剂,即由5mL注射用水、20万IU青霉素、50mL鱼肝油混合而成,接着填充纱布条,再包裹8-10层消毒纱布,最后包裹裁剪成适当大小的自行车内胎,用于防止污水、粪便再次发生感染,每天换药1次。此外,病羊还要采取对症治疗。如为促使炎症进一步消除,避免出现继发感染,可肌肉注射10mL添加有160万IU青霉素的注射用生理盐水,每天2次;为解热镇痛,可肌肉注射10mL安痛定,每天2次;为增强食欲,可内服20g人工盐,每天1次。病羊用药经过3天,体温能够恢复正常,食欲也基本恢复,跛行明显减轻。继续使用以上药物进行治疗,但停止注射安痛定,经过3天就能够彻底康复。

中医治疗。取70g乌贼骨、100g乳香、100g枯矾、100g龙骨,全部研成细末,混合均匀后敷在病羊患处,具有消肿、止痛、散血、生肌等作用。同时,取200g金银花、80g熟地、60g香附、60g川芎、80g连翘、60g桂枝、80g天丁、60g木通、60g腹毛、60g陈皮、60g泽泻、60g木香、100g防风、60g白芍、80g白芷、400g绿豆、40g甘草,加水煎煮后给病羊灌服或者任其自由饮用,每天2次。以上方剂中的药量看根据病羊大小适当加减。

加强饲养管理。羊群要按照强弱分群管理,控制羊饲养密度,避免其经常打斗而发生踏伤和损伤。一般来说,每只可占有1.0-1.5m2空间,既能够避免过于拥挤,确保其具有适当运动,还能够有效地避免其发生该病。饲料中要适时添加充足的矿物质,尤其是要确保钙、磷含量平衡。在雨季进行放牧时,要尽可能在高处方面,不允许在低洼地带放牧,如果能够采取人工打草饲喂最好,且圈舍要铺垫木板。羊蹄部每天都要检查是否存在创伤,如果发现要立即采取相应措施,避免感染病菌。羊舍垫料适宜每间隔3-5天更换1次,要使用经过阳光曝晒的品质优良的干燥垫料。羊舍及其周围地面可喷洒适量的10%漂白粉液或者10%-20%石灰乳等进行消毒。

羊腐蹄病的症状
患腐蹄病的牛羊食欲降低,精神不振,喜卧,走路跛。初期轻度跛行,趾间皮肤充血、发炎、轻微肿胀,触诊病蹄敏感。病蹄有恶臭分泌物和坏死组织,蹄底部有小孔或大洞。用刀切削扩创,蹄底的小孔或大洞中有污黑臭水迅速流出。趾间也常能找到溃疡面,上面覆盖着恶臭物,蹄壳腐烂变形,牛羊卧地不起,病情严重的体温上升,甚至蹄匣脱落,还可能引起全身性败血症。
病初轻度跛行,多为一肢患病。随着疾病的发展,跛行变为严重。如果两前肢患病,病羊往往爬行;后肢患病时,常见病肢伸到腹下。进行蹄部检查时,初期见蹄间隙、蹄匣和蹄冠红肿、发热,有疼痛反应,以后溃烂,挤压时有恶臭的脓液流出。更严重的病例,引起蹄部深层组织坏死,蹄匣脱落,病羊常跪下采食。
有时在绵羊羔引起环死性口炎,可见鼻、唇、舌、口腔甚至眼部发生结节、水泡,以后变成棕色痂块。有时由于脐带消毒不严,可以发生坏死性脐炎。在极少数情况下,可以引起肝炎或阴唇炎。
病程比较缓慢,多数病羊跛行达数十天甚至数月。由于影响采食,病羊逐渐变为消瘦。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因为继发感染而造成死亡。
诊断
在常发病地区,一般根据临床症状(发生部位、坏死组’织的恶臭味)和流行特点,即可作出诊断。在初发病地区,为了进行确诊,可由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交界处用消毒小匙刮取材料,制成涂片,用复红一美蓝染色法染色,进行镜检。
如从口腔病变取材,可用黏膜覆盖物及唾液直接涂片。若无镜检条件,可以将病料放在试管内,保存在25%~30%灭菌的甘油生理盐水中,送往实验室检查。
复红一美蓝染色法:
1、将涂片自然干燥,用20%福尔马林酒精固定l0min。
2、用复红一美蓝溶液染色30s。复红一美蓝溶液的配制方法如下:
碱性复红0.15g
纯酒精20.0ml
结晶石炭酸10.0g
1.25%美蓝蒸馏水溶液200.0ml
2、混合均匀,滤过,保存备用。
3、水洗,镜检。
预防
(一)消除促进发病的各种因素:
1、加强蹄子护理,经常修蹄,避免用尖硬多荆棘的饲料,及时处理蹄子外伤;
2、注意圈舍卫生,保持清洁干燥,羊群不可过度拥挤;
3、尽量避免或减少在低洼、潮湿的地区放牧。
(二)当羊群中发现本病时,应及时进行全群检查,将病羊全部隔离开进行治疗。对健羊全部用30%硫酸铜或10%福尔马林进行预防性浴蹄。对圈舍要彻底清扫消毒,铲除表层土壤,换成新土。对粪便、坏死组织及污染蓐草彻底进行焚烧处理。
发现腐蹄病羊,要及时隔离治疗。健康羊关在一起或在同一草场放牧。
如果患病羊只较多,应该倒换放牧场和饮水处;选择高燥牧场,改到沙底河道饮水。停止在污染的牧场放牧,至少经过两个月以后再利用。
(三)注射抗腐蹄病疫苗“clovax”。最初注射两次,间隔5~6周。以后每6个月注射1次。疫苗效果很好,但只有在最好的管理条件下才能达到100%的效果。
该疫苗亦可用于治疗但其将来的主要作用还是作部分预防措施,最重要的是同良好的管理相结合。由于疫苗昂贵,羊主一般只是用于公羊。
对死羊或屠宰羊,应先除去坏死组织,然后剥皮,待皮、毛干燥以后方可外运。
治疗
首先进行隔离,保持环境干燥。然后根据疾病发展情况,采取适当治疗措施。
1、除去患部坏死组织,到出现干净创面时,用食醋、4%醋酸、1%高锰酸钾、3%来苏儿或双氧水冲洗,再用10%硫酸铜或6%福尔马林进行浴蹄。如为大批发生,可每日用10%龙胆紫或松馏油涂抹患部。
2、若脓肿部分未破,应切开排脓,然后用1%高锰酸钾洗涤,再涂搽浓福尔马林,或撒以高锰酸钾粉。
3、除去坏死组织后,涂以10%氯霉素酒精溶液,也可用青霉素水剂(每ml生理盐水含100-200iu)或油乳剂(每ml油含1000iu)局部涂抹。
对于严重的病羊,例如有继发性感染时,在局部用药的同时,应全身用磺胺类药物或抗生素,其中以注射磺胺嘧啶或土霉素效果最好。
4、用浸透了2%的福尔马林酒精液纱布塞入蹄叉腐烂处,用药用纱布包扎24小时解出包扎。
5、患重病蹄叉内流脓性分泌物,用高猛酸钾液洗净分泌物,用青霉素粉剂塞蹄叉内用纱布包扎24小时解出包扎。
6、在肉芽形成期,可用1:10土霉素、甘油进行治疗;肉芽过度增生时,可涂用10%卤碱软膏或撒用卤碱粉。为了防止硬物的刺激,可给病蹄包上绷带。
7、用1%的高锰酸钾液,浸泡患处5―10分钟。每天早、晚各一次。
8、先洗净蹄腐烂物后,用5%碘酊涂擦,外部在用松馏油涂上。每天一次。
9、中药治疗,可选用桃花散或龙骨散撒布患处。
要治愈羊腐蹄病,根据患病程度,坚持几种方法轮换多次治疗。
桃花散:陈石灰500g,大黄250g先将大黄放入锅内,加水一碗,煮沸10min,再加入陈石灰,搅匀炒干,除去大黄,其余研为细面撒用。有生肌、散血、消肿、定痛之效。
龙骨散:龙骨30g,枯矾30g,乳香24g,乌贼骨15g共研为细末撒用,有止痛、去毒、生肌之效。

羊异食癖的病因分析 羊异食癖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异食癖是指特别喜欢吃不正常的非食用品,在绵羊和山羊均可见到。容易发生于过度放牧地区和长期干旱时期。其特征是喜欢舔食墙土、吞食骨块、土块、瓦砾、木片、粪便、破布、煤渣等。近年来,随着塑料袋和塑料薄膜的广泛使用,造成废弃塑料到处污染,又对羊的异食物中增加了新的内容。据所了解,其中表现最突出而影响羊的健康最大的是啃骨症和食塑料薄膜症。下面就来介绍一下:羊异食癖的病因分析和羊异食癖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

营养因素。冬末春初阶段,饲草青黄不接,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的现象,尤其是遇到长时间干旱的年份,更加严重。这是由于以上情况下,缺乏牧草,羊往往只能够采食营养水平较低且不容易消化的牧草,导致机体摄取蛋白质、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不足,往往会导致代谢紊乱和消化功能障碍,造成味觉出现异常,从而引起异食癖。如果饲料中含有较低水平的蛋白质或者缺乏某些必需氨基酸时,部分羊就会出现食粪和喝尿的异食现象。如果缺乏常量矿物质元素缺乏,如钠、钾、钙、磷、硫,或者供给较少的微量元素,如铁、钴、锌等,特别是缺乏钠盐,或者彼此间的比例不合理等,往往会出现异食现象。另外,羔羊也会发生异食癖,这可能是由于母羊在妊娠后期饲喂营养不全面或者营养水平较低的饲草,或者是母羊产后饲养管理不当,导致泌乳较少,再加上没有及时进行人工哺乳,或者补喂单一饲草。

疾病因素。多种慢性疾病都会引起异食现象,如羊患有慢性消化不良、软骨症,缺乏某些微量元素时,都会出现异食。部分羊由于患有寄生虫病,如囊虫病、蛔虫病、羔羊球虫病等,也能够诱发异食。尽管上述疾病自身不可能直接导致该病,但会使机体受到一定的应激,最终都可能引起异食癖。

其他因素。羊生长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行为是采食,当其离槽后,由于无法采食饲料,往往会由于无聊而四处啃咬,长时间之后就可能形成异食癖。另外,如果运动场和羊舍面积过小、饲养密度过大以及光照、通风较差等,也能够出现异食现象。

2、临床症状

病羊采食量逐渐减少,无法正常采食,往往采食一些没有任何营养价值的杂物,如垫草、粪末、破布、塑料布、绳头、煤渣软石、产后胎衣,啃咬圈舍围栏、食槽、水槽、墙土,饮用污水、尿液等。机体消化机能障碍,消化不良,体质渐进性消瘦,发生贫血,食欲进一步减退或者完全废绝。病羊症状严重时,会在发病初期出现便秘,停止反刍,接着交替出现便秘与下痢,反刍也停止。另外,种羊患有异食癖后,会导致发情延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发情症状;妊娠母羊容易发生流产,导致繁殖性能降低。如果病羊在反刍时导致食道沟被异物团堵塞,此时若没有及时将其排除,就会导致瘤胃臌气,甚至造成死亡。

3、防治措施

改善饲养管理。在羊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确保满足其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促使能量、蛋白质、矿物质、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含量适宜。羊群供给充足的饮水,防止出现缺水现象。对于妊娠母羊和高产母羊,还要注意增加钙质饲料的喂量。羊群要采取在固定的统一时间饲喂,并固定喂量。在冬季和春季,羊群不仅要饲喂品质优良的青干草和青贮饲料,还要配合增加饲喂一些含有丰富维生素的饲料,如麦芽、谷芽等。给羊群创造良好的饲养环境,确保羊舍干燥、清洁。在放牧地、运动场以及羊舍内存在的杂物(如塑料、铁钉、木片和绳头等)要定时进行清理,避免羊误食,从而防止其形成不良习惯。羊群要坚持适量运动,并增加光照,从而提高体质,还要预防胃肠炎,确保钙、磷吸收正常,也是防止发生该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对症治疗。病羊缺钙时,主要补充钙盐,如磷酸氢钙,同时配合注射适量的能够促进钙吸收的药物,如维生素D溶液。如果缺乏微量元素,可内服适量的硫酸铜、氯化钴,如缺乏钴时可每次内服3~5mg氯化钴,每天1次。如果缺硒,可肌肉注射适量的亚硒酸钠,或者添加在饲料中混饲。如果病羊由于食入塑料薄膜而导致消化不良,可使用健胃药物进行治疗,刺激瘤胃蠕动,或者服用适量的盐类泻剂,促使塑料以及长时间在胃肠道内滞留并腐败的有害物质排出。为排除瘤胃内容物,可给病羊灌服500~1000mL液体石蜡或者250~500mL植物油1次,或者灌服由1000mL温水和150~200g硫酸镁或者硫酸钠组成的混合溶液。为刺激瘤胃蠕动,病羊可肌肉注射5~10mL比赛可林,灌服由500~800mL水和20mL95%酒精组成的溶液。或者皮下注射5~10mLO.05%新斯的明或3%毛果芸香碱,经过4h再用药1次,促使异物尽快排出。为调整消化机能,可灌服适量含有10~25g碳酸氢钠的水溶液1次。另外,病羊也可使用中药进行治疗,可取5g当归、6g生姜、5g升麻、5g菖蒲、5g泽泻、4g甘草、5g肉桂、3g炙半夏、5g炒白术、5g枳壳、Sg赤石脂,或者取3g甘草、9g麦芽、6g陈皮、6g枳壳、9g山楂、5g青皮、10g神曲、5g苍术、6g厚朴。以上药物全部研成粉末,添加适量开水冲调,待温度适宜后灌服,如果病羊用药治疗有所好转,要加强护理。对于症状严重且无法逆转的病羊,要及时进行淘汰。

羊异食癖的病因

1.由于饲料不足,营养不良在冬末春初青黄不接的季节,异食现象最普遍。特别是遇到长久干旱的年份,更为严重。因为在这些情况下,牧草缺乏,只能食入少量营养低而难消化的牧草,缺乏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蛋白质,易造成消化功能和代谢紊乱,致使味觉异常而发生异食癖。

2.为其他慢性病的一种症状患慢性消化不良、软骨症和某些微量元素缺乏症时,常表现异食行为。

3.过去认为啃骨症是一种磷缺乏症。以后经过反复实验证明,羊是不会发生磷缺乏症的,因为羊的骨头所占体重的百分比不如牛那么大,而在采食方面比牛的选择性强,拿体重相比,羊比牛吃的多。因此啃骨症乃是普遍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尤其要考虑蛋白质和矿物质的不足或缺乏。

症状

啃骨症:啃骨羊的食欲极差,身体消瘦,眼球下陷,被毛粗糙,精神不振。当放牧时,常有意寻找骨块或木片等异物吞食,如果被发现而要夺取异物时,则到处逃跑,不愿舍去。时间长久时,产乳量大为下降,羊只极度贫血,终至死亡。

食塑料薄膜症:临床表现与食入塑料的量有密切关系。当食入量少时,无明显症状。如果食入量大,塑料薄膜容易在瘤胃中相互缠结,形成大的团块,发生阻塞,减少离群孤处,低头拱腰,反复拉稀或连续拉稀,有时回顾腹部。进一步发展时,表现食欲废绝,反刍停止,可视黏膜苍白,心跳增数,呼吸加快,羊显著消瘦衰竭。病程可达2~3个月。

剖检

啃骨病:内脏呈白色或稍带浅红色。血液稀薄,前胃及皱胃都可见到骨块或木片存在。编者曾见一山羊皱胃中存在的大小骨块总重达64g。

食塑料薄膜症:剖检吃塑料薄膜致死的羊时,可发现在瘤胃中有大小不等的塑料薄膜团块。详细检查,可能找到发生阻塞的部位。

防治

主要是改善饲养管理,供给多样化的饲料,尤其要重视供给蛋白质和矿物质,如鱼粉、骨粉、食盐等。加强放牧,往往在短期内可以使其恢复正常。

对于因吞食塑料薄膜引起的消化不良,可多次给予健胃药物,促使瘤胃蠕动,可能通过反刍,让塑料返到口腔嚼碎。或应用盐类泻剂,促进排出塑料及长期滞留在胃肠道内腐败的有害物质。如治疗无效,在羊机体状态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施行瘤胃切开术,去除积留的塑料团块。


羊肠套叠的病因分析 羊肠套叠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


羊肠套叠是指某一段肠管以及肠系膜同时套入到与之相连续的另一段肠管内,导致双层肠管壁发生重叠的现象。公、母羊都能够出现发病,但其中母羊比较容易发生。只要出现发病,应用药物只能够缓解症状,必须采取手术进行矫正。目前,该病还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措施,必须加强预防。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羊肠套叠的病因分析和羊肠套叠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

1、病因分析

羊饲养过程中,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肠套叠病,其中容易在每年的3~5月份和9~11月份出现发病。尤其是放牧的羊群该阶段非常容易发生该病,而集约化养殖场较少发生。引起羊肠套叠的病因比较复杂;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饲养管理不当。羊群突然受到严重惊吓,并在乱跑过程中持续跳跃,从而容易导致肠套叠。冬季采食有刺激性的饲料或者冰冷的饲草,导致肠壁受到严重刺激,从而使肠管发生痉挛性收缩蠕动,进而引发肠套叠。另外,公羊相互牴角,或者放牧人员对腹部进行踢打等,都会由于受到过大外力冲击而损伤腹部,从而发生肠套叠。此外,羊在剪毛时由于用力挣扎或者骤然翻转,也是引起发病的重要原因。

患有疾病。羊肠道发生病变,如肠炎、肠管神经紊乱、肠血管痉挛等,都会导致肠管发生痉挛性收缩,从而诱使肠套叠。另外,肠道感染寄生虫也能够引起该病,尤其是结节性寄生虫,能够在肠壁上寄生处形成坚硬的结节,直接导致肠管正常.、有规律的运动被扰乱,且由于结节的影响导致局部套入的肠管不能够恢复原状,从而就会引起套叠性肠梗阻塞,并随着其持续采食和运动,导致前一段肠管继续进入被套入的肠腔内,促使套叠更加严重,症状明显加重。

其他因素。母羊在妊娠期间或者分娩时,由于胎儿压迫或者没有采取合理助产,也能够导致肠套叠。羔羊吮食质地浓稠或者发生变质的母乳导致消化不良或者由于暴饮而促使肠管出现痉挛性收缩,也会引起肠套叠。

2、临床症状

病羊表现出明显腹痛,频繁回头望腹,且不断扭腰、伸腰,并用后肢踢腹,起卧不安,甚至卧地后不断翻滚,鼻镜颤动,上唇翘起,非常痛苦。食欲废绝,停止反刍,但渴欲增强。鼻镜干燥,流出鼻液,频繁努责,呈排粪动作,排尿次数增加,但尿量减少。体温基本正常,心跳加速,节律失常,心音亢进,呼吸加快,胃肠蠕动无规律,肠音减弱,腹围明显增大,压触诊腹部反应敏感。发病后期,病羊腹痛程度有所减轻,往往独自离群站立,且四肢张开,有时伸腰,往往呈卧地状,并用一后肢踢腹,迫使其起立后会出现伸腰不安的现象。

3、诊断要点

该病可根据病因、临床症状进行初步诊断,如需确诊则要触诊腹部采取进一步检查,即使病羊以左侧横卧,将其右后肢用左手拉直保定,接着在左肷部及下腹壁用右手逐一进行触压,如果皮肤和肌肉出现震颤的压痛反射,就可确诊。

4、防治方法

非手术法治疗。病羊在发病最早期即病后3h左右适宜采取该法进行治疗,这是由于此时套叠发生时间较短,只有较小部位发生套叠,且肠管没有发生黏连,可能比较容易拉开肠管而使其复位。操作方法:先使病羊呈四肢朝上的姿势保定,接着用两手拳头以适当力度在腹部进行有节奏地压迫按摩,按照从前向后、从后向前、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左到右、从右到左的顺序进行多次推挤,出现明显疼痛的部位就是发生肠套叠的部位。病羊站立时,双手放置在腹部左右两侧按照从前向后、从后向前的顺序进行推挤,使其出现剧烈、短暂运动,如将其一后肢抓住后会用力挣扎、跳跃等措施,能够促使肠管复位。

手术治疗。如果病羊采取非手术方法治疗没有康复,但没有超过3~4h可采取手术治疗。病羊以左侧卧地的姿势保定在手术台上或者架子车内,将两前肢和左后肢交错绑在一起,不绑住右后肢,而是让助手将其拉紧压好,同时有另一助手用手固定其头部和前躯。预定手术区为右肷部,在术部剪去被毛,接着使用3%~5%的来苏尔溶液进行清洗,然后涂擦5%的碘酒进行消毒,再涂擦70%的酒精将残存的碘酒除去。之后将手术创布盖在该处,并将其固定在周围被毛或者皮肤上,接着注射由14~16mL2%的普鲁卡因和2mL肾上腺素注射液组成的混合药液进行菱形局部麻醉。经过5min开始进行手术,术者在皮肤上切一长度为8~12cm的切口,完全止血后对各肌层进行钝性切开分离,然后将腹膜剪开,将右手伸到腹腔查找套叠部位,接着小心地将其拉出,观察套人的肠管是否发生坏死。如果没有发生坏死则可沿着套叠部的反方向牵拉肠系膜,或者将套叠肠管握紧而使其从套人的肠管内被挤压出。如果不能够牵出或者套人的肠管已经发生坏死,要立即将坏死部分截去,然后采取肠吻合术,接着将其还纳到腹腔内。肠管还纳前,可在吻合口周围撤布适量的抗生素药物,并向腹腔内注入由8~10mL樟脑油、1000mg链霉素、120万~160万IU的青霉素组成的混合药液。最后对腹膜、各肌层以及皮肤仔细进行分层缝合,注意每缝合好一层可撒布适量的抗生素,并用酒精棉球将创口擦拭干净,再包扎纱布。手术完成后,将固定用的绑带轻轻解开,将其扶起下地站立。正常情况下,病羊术后15天左右就可拆线。

羊肠套叠的临床症状及诊断

一般为突然发病,有明显的腹痛,病羊表现举唇仰头,起卧不安,咬牙呻吟,滚转、卧时努责,站立时四肢开张,弓背伸腰,有时刨地,食欲废绝,反刍停止。初期精神尚好,体温不高,结膜潮红,排粪少次数较多。病程稍长则表现精神沉郁痛苦,体温增高,结膜由赤红变为暗紫色,呼吸喘息,鼻汁增多粘稠。鼻孔不洁,肠音初期亢进后减弱或停止,排出粪便混有粘液,带血或呈松溜油样粘粪,时期再长排粪就完全停止。腹周增大,精神高度沉郁,呈现自身中毒和虚脱濒于死亡状态。用手触摸腹部两侧对压后病症加重。病羊很少自愈,未经治疗一般持续4天~7天因自体中毒,虚脱而死亡。

手术治疗

病羊麻醉后取左侧卧于手术台上,在左侧肷部剪毛消毒。垂直切开皮肤10厘米~15厘米,切开皮肤后按肌肉纤维方向做纯性分离,将腹膜提起,慎重切开误伤损肠管。术者将手顺切口伸入腹腔内,如能摸到腊肠样硬块,按压时有痛感的便是套叠部位,轻轻地牵引到腹腔外。如果颜色不变,组织有活力,可用手轻轻挤压拉伸即可整复。如组织发生死亡必须进行切除和肠管吻合手术。常规关闭腹腔。

诊治方法

绵羊肠套叠病的诊断力求准确及时,病程越短手术效果越好,时间越长病状和套叠病变越严重,全身变化越复杂,手术难度越大,所以要做好早期诊断。建议养殖户勤观察,及时发现病羊,尽快诊断,及时手术确保病羊痊愈。

从近年来的诊治来看,每年都有套叠病的发生,冬春较多,夏秋较少。患畜的年龄成羊占多数,羔羊很少。由于本病春季发生较为常见,成年羊患病率高,故养殖户要做好成年羊的春季饲养管理工作。

通过手术可见肠套叠病变部位常有结节虫病变,所以每年春季及时驱虫也是预防肠套叠病重要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是预防本病发生的有效措施之一。羊群在上下坡或过河时不要过快追赶,出入圈舍时不要拥挤,羊只饮水后不要追赶奔跑。对于舍饲羊只要定时定量饲喂,不要饥一次饱一次,饲喂后不要马上饮水,同时要减少斗羊活动,也是预防本病发生的方法。

保守疗法对治疗本病有一定疗效。即将患病初期的羊置于小台阶下方,然后在台阶上下做数次跳跃运动,数分钟后可见病情好转。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702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