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骨鸡的散放技术要点

大骨鸡比茸他鸡种鸡内脂肪含置低11%蛋白质含置高16%铁含量高64%.锌、锰、镁等微量元素高速300%.烹饪后色泽金黄,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滋补功效和药用价值.大骨鸡最适合放养因为大骨鸡体躯高大健壮,适于奔跑觅食力很强.通过放养采宜昆虫、草籽等,这样既可节省许多饲料又提供最佳生活环境.

大骨鸡的散放饲养技术要点如下

(l)放养条件

放牧地要求背风向阳,水源充足水质好,远离住户与公路。放养量按40-50平方米一只鸡算。夜宿棚可采用临时塑料大棚或砖木结构房屋,内设栖架,切忌地面过夜。

(2)饲喂方法

可傍晚投料一次或中午投料一次,也可采用中午和傍晚两次投料法。应备饮水器,单靠山涧溪水是不够的。投料时可以吹哨、打锣、敲铁桶等,将声音信号逐渐训练成鸡的采食信号。

(3)用料数量

放牧养鸡在180日龄,体重长到3千克即可出售。放牧时除采食部分食物外,还要补充精料,体重平均超过l.75千克以上的补料50克,体重平均超过25千克以上的补料75克,放牧场地内另用盆具装上见粉、骨粉,让大骨鸡随时食用。

(4)饲料配方

41-140日龄,饲料中糠麸、青草可加大比例,后期营养要高一些,育肥期间谷物饲料要达65%-67%.

相关推荐

引进种猪的技术 种猪场选种的五大技术要点


对于广大养猪企业来说,及时保证本企业种猪更新是一件关系到各个企业的发展。种猪的更新率是衡量该企业生命力的重要标准。许多养殖户正是因为引种问题没有科学化的理论指导,盲目选种,导致养殖场内种猪质量下降。下面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引进种猪的技术种猪场选种的五大技术要点。

1、选种前注意问题

制定合理的引种计划。依据养殖场规模、养殖条件等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科学引进方案。包括引进品种,如大白、长白、杜洛克;引进种猪级别,如原种、祖代、父母代等;引进种猪数量。合理搭配各种引进比例,得出最适合本养殖场的方案。选择信誉度高的种猪公司,选择健康无病、性能优良的种猪。

刚引进的种猪要养殖在特定的远离猪群的隔离舍,引种前应该将猪舍进行全面消毒清理,并保持猪舍腾空至少1周以上,做好病原体实现预防工作。

一般建议母猪体重适中,一般不得超过60kg。本种特征明显,如毛色、头型、耳型等特征明显。一般选择头颈部轻盈者。乳头发育良好,排列整齐,间距合适,无效乳头数量少。通常选择外阴较大且明显下垂的个体,如外阴不明显或有上翘现象一般是生殖系统不健康的表现。

挑选公猪的一般要求是睾丸发育健康,有明显轮廓并左右对称。四肢粗壮有力,整体表现健康,没有单睾、包皮等生殖器发育不正常现象。

运送种猪的车辆要事先做好清理消毒工作。一般情况下使用2%~3%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彻底冲洗消毒,注意清洗完要用清水再冲洗1次,避免过强的碱性灼伤种猪皮肤。车上最好铺一些垫料,如锯木废料等,避免车内太滑。如果在夏季,还应适当准备一些可供种猪饮用的干净的水源,在上车前猪舍某些常见疾病的疫苗,以提高种猪的免疫力。

种猪刚到养殖场后,要使用温和的消毒液为种猪擦拭体表,再用清水清洗干净,进入隔离舍内饲养。种猪到达后12h以内不要喂食,要让种猪得到充分的休息。同时要采用少量多次的饮水方式,防止暴饮暴食。水中可适当添加氯化钠以及电解多维。12h过后再少量的逐渐增加喂食量,3~5d后可以恢复正常喂食量。避免种猪到新环境后难以适应而引起腹泻等情况。

如若种猪到达养殖场后出现腹泻、便秘等消化性疾病或者皮肤上有红点、咳嗽、发热等症状一般都属于正常的适应性反应,此时不必要过度紧张或进行医学治疗。目前一般处理方法是在猪到场后,在饲料中加入一定的药物进行预防。通用支原净lOOppm、金霉素400ppm,持续2周饲喂。

种猪到达养殖场后,一般要根据当地猪群流行病情况,进行疫苗注射,并对于种猪进行简单的医学检查。必要时采取一定的隔离措施。大概15d之后,可以将原有猪群中的的母猪以及公猪的粪便适量搅拌在种猪饲料中,并放置适量在隔离舍内,使之适应并产生相同的微生物共生群。经过一段时间的隔离观察后,如果没有异常情况出现,则可以将种猪转入正常养殖舍内饲养。

2、注意事项

要了解种猪的健康状况。种猪的健康状况是整个引种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如果该环节出错,那么不但没有达到改善猪群质量的目的,反而对原有猪群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在引种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防疫措施,严格按照引种程序进行,不得贪图便利。一般引种猪到达隔离区后要进行血液抽检,要当地农业部兽医监测站检测合格,并在引进1~2个月内要进行至少1次的复检。

选种猪时不能只关注外形。一些养殖户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一味地选择臀部大的种猪,忽略其他各项指标,如生产性能、产仔数、料肉比、瘦肉率等指标。目前,经过国内外专家的不断研究和考察得出结论:猪的臀部大小是与其品种有关的,部分种类的猪本身就有双肌现象,而与泌乳量无直接关系。有些双肌品种泌乳量甚至低于单肌5%~10%。更有研究表明,某些臀部大的品种猪容易发生难产现象,这将对猪场的养殖效益造成重要损失。

3、总结

体重过重的种猪一般都是脂肪储存量过大,可能有许多健康隐患,也有可能是某些种猪公司为了提高效益而使用非正常饲料,导致种猪体型的非正常发育。选择一定的种猪公司并长期合作,不要引进过多公司的种猪,或者经常更换引进公司。携带不同微生物区的不同种猪会使免疫工作难度增大。

种猪场选种的五大技术要点

种猪场的选择——决定猪场将来命运的一步
对于初次从事养猪行业的饲养场,后备种猪的引进是非常关键的一步,甚至可以说是决定猪场将来命运的一步。一般正规的种猪场都有种猪经营许可证,但很多私人猪场也销售种猪,却没有经营许可证,这种类型的种猪一般没有质量保证,种猪参差不齐,有的用商品猪充当父母代种猪或以父母代种猪充当祖代种猪,引种后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引进种猪要去信誉好、质量有保证的正规猪场,并目最好在同一个种猪场引种,从而避免不同猪场的不同抗体水平的种猪交叉感染。这类种猪一般整齐一致,防疫工作做得好,只要饲养管理方法正确,种猪利用率高,经济效益好。

引进的数量——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合适比例
根据猪场自身的情况如分娩舍的多少、生产种猪更换的比例等确定引进后备母猪的数量,最好在逐步摸清其习性的基础上分批引进。有的养猪户比较急躁,新猪场一上马就将全部后备母猪引回去,也不管能否做得过来。这样做的弊端有几个:一是自身猪场生产周转容易出现问题,如资金、分娩舍、保育栏,由于栏舍不够,可能从一开始就形成恶性循环;二是配种工作比较困难,由于引进的公、母猪的比例已定,同一时间发情母猪太多时不够公猪或精液配种,为了不错过母猪的发情期而频繁配种,从而导致母猪的繁殖性能低;三是对所引进的猪只的习性还没有完全掌握和了解,加上自身技术水平不足,对于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从而迁怒于引种猪场,对其种猪进行全盘否定,其实这种方法对种猪场很不公平。

引进种猪的体重——根据自具体情况而定,注重细节
一般来说,对于初次办猪场的饲养场,引进后备种猪的日龄越大越容易管理,特别是马上就可以配种的后备种猪,减少许多中间环节,但这样做可能会存在以下的不利因素:在正常的养猪环境条件下(不包括养猪低谷时的情况),大多数种猪的销售体重一般为50-60公斤/头,如果在80-90公斤/头时进行挑选,除事先定购或该种猪场专门销售客户买回去后马上可以配种的种猪外,这类型种猪很多都是别人挑剩的猪,质量要差一些。引进体重小(不得低于50公斤)的猪,虽然成本加大了,但可以将防疫方面的工作掌握好,为以后的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体重小于50公斤的种猪,由于体型还没有定型,生殖器官发育不明显,不容易挑选,最好不要选。当然,挑选体重多大的种猪,还要饲养场(户)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待引种猪的挑选——要符合各自品种的特征
种猪的挑选首先要符合各自品种的特征,如毛色、耳形等最基本的特征,不然容易造成品种间的混淆;其次要完全健康。健康的种猪精神状态好,皮毛光滑,大部分好动,尾巴摇来摇去。泪斑比较明显、无精打采、走路不正常的种猪不能要;再次,生殖器官要明显,外阴大,乳头大小适中、排列对称,有效乳头为6-7对;最后,后备种猪的体型也比较关键,有许多初次购买种猪的客户,挑选后备母猪时专门要后躯大、体型丰满的,而其它的却作为次要条件,他们认为这样的猪生产出来的后代体型也会好,将会受到客户的欢迎。其实不然,虽然公猪、母猪对后代的影响各占50%,作为母本,其关键作用是良好的繁殖性能,而后代的体型主要是靠公猪来改善,因此,挑选后备种猪一般要选腹部呈弧线、生殖器官正常的健康猪。

待引种猪健康状况——达到猪群健康水平
检测为了保持自身原有猪群的健康水平,对于初次引进或以后陆续增加的种猪,均要进行健康检测。最好是在供种场对已经挑选好的种猪进行抽血,根据自己需要了解的情况请有资格检测的部门进行检测,再根据结果进行取舍;时间紧急的话,也可以引进后在混群前自行抽血送检,但存在一定风险,比如若出现不符合自己要求的猪只,处理起来将会比较麻烦。

高温季节河蟹养殖管理的四大技术要点



“梅天”刚刚过去,将迎来“三伏”高温天气,也是螃蟹养殖的关键时期。面对夏季出现的高温、少雨等情况,高温季节螃蟹养殖管理主要做好几点工作:
1、饵料投喂:要调整好动、植物饵料的投喂比例,植物性饵料比例适当增加。要勤观察,根据天气情况及螃蟹摄食情况灵活掌握,过多的投喂将导致饵料浪费和残饵败坏水质。要根据蟹塘内螺蛳实际情况,补放活螺蛳、籽螺蛳,以确保螃蟹活体饵料充足,有利于螃蟹最后一次蜕壳生长。
2、水质调节:夏季水温较高,水质极易恶化,有毒有害物质增加。为适当降低夏季水体的温度,蟹塘应保持较高水位,水草覆盖率达60%以上,蟹塘2-3天加水一次。水质调节要应用微生态制剂为主,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改善底质,维持稳定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持水质清、爽、亮,透明度一般在40厘米左右。
3、水草养护:水草是螃蟹的植物性饵料,也是螃蟹栖息、脱壳、隐蔽的场所,还可以遮阳、降温。适宜蟹塘种植的水草高淳地区主要有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三草”等,水草覆盖面积占养殖面积的60%左右,对水草覆盖全池的要适当稀疏、开草沟、通行,有利于水体流动,增加水体溶解氧。为有效养护好水草,要适当提高植物性饵料比例和补放籽螺蛳,确保蟹塘生态环境良好,要及时捞除漂浮与死亡的水草,保持蟹塘清洁卫生,防止水草腐败、恶化水质。
4、病害防治:坚持生态调节与科学用药相结合,遵循“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在高温季节蟹塘管理中,要勤巡塘细观察,定期外用水体消毒剂和生物制剂全池泼洒,在饵料中添加大蒜素、解毒护肝灵等制成药饵投喂,通过外消内服可有效防止蟹病的发生。

日本骨鳂


中文名称日本骨鳂

拉丁名称Ostichthys japonic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英文名称rough soldier, handscale soldierfish, deepwater squirrelfis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须鳂目

拉丁目名Polymixiiformes

中文亚目名金眼鲷亚目

拉丁亚目名Berycoidei

中文科名鳂科

拉丁科名Holocentridae

中文属名骨鳂属

拉丁属名Ostichthy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呈长椭圆形,侧扁,头较大体长为头长的2.4-2.5倍,头上有骨质隆起嵴,吻较短,眼较大,口大而斜,前颌骨沟突,呈V形,两颌齿较细小,呈带状,鳃孔宽大,主鳃盖骨后具强骨嵴及锯齿缘,前鳃盖骨后下缘无强棘突,其边缘亦具齿缘,体被强栉鳞,鳞上具特别显明的鳞嵴及强齿状边缘,侧线明显,伪鳃发达,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有明显缺刻,有12鳍棘,以第三鳍棘最长大,臀鳍与背鳍鳍条部相对,有4鳍棘,经第三鳍棘最长,胸鳍下侧位,腹鳍胸位,尾鳍叉形,脊椎骨26。体鲜红色,鳞具闪光。

生活习性
海(洋)生。

黄鳝泥鳅高产套养五大技术要点介绍



黄鳝、泥鳅都是名贵淡水鱼中的佳品。发展黄鳝、泥鳅的人工养殖,前景十分可观。用配合饲料投喂黄鳝、泥鳅生长快,在黄鳝养殖池套养泥鳅,效益高,人工养鳝,无论是池塘养殖还是网箱养殖,放养鳝苗时,搭配一定比例的泥鳅是很有益处的,这是因为:

1.黄鳝与泥鳅的食性不同,二者可充分利用水域中的不同饵料资源,混养的泥鳅还可摄食黄鳝剩下的残饵,减少饲料损失和浪费,既可起到防止水质变坏的作用,还可收获一定数量的泥鳅,增加经济收入。

2.泥鳅比黄鳝活跃,经常上窜下跳,其好动的习性可防止黄鳝因密度过大所引起的相互缠绕,从而保持黄鳝体表正常的粘液,减少鳝病的发生;而且泥鳅上下游动,还吃掉水体里的杂物,能起到净化水质和增氧的作用,给黄鳝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其高产养殖技术如下:

一、建好养殖池套养黄鳝、泥鳅的池子

要选择在避风向阳、环境安静、水源方便的地方,采用水泥池或土池均可,也可在水库、堰塘、小水沟、小河中网箱套养,面积一般为25~150平方米。若用水泥池养黄鳝、泥鳅,放苗前一定要进行脱碱处理;若用土池养殖,要求土质坚硬并将池底夯实。池深0.8~1.5米,无论是水泥池还是土池,都要在池底填入30厘米肥泥层,含有机质较多的肥泥最好,这样有利于黄鳝和泥鳅挖洞穴居。建池时还要设置进出水口,水深保持在15~20厘米。进出水口要用拦鱼网扎好,以防黄鳝和泥鳅外逃。

放苗前10天左右用生石灰对养殖池彻底消毒,并在放苗前3—4天排干池水,再注入新水。

选择网眼密的聚乙烯网片制作网箱。网目大小以不跑鳝、鳅且利于网箱内外水体交换为原则。单箱面积不超过20平方米,规格一般为长5米~7米,宽2米~3米,高1.5米~2米。网箱沿池边用竹竿固定,箱口高出水面0.5米~0.6米,箱与箱之间相距1.5米,网箱总面积不超过池塘面积的10%。放养苗种前7天~10天,将新网箱放在水中浸泡,让网衣表面附着一层藻类生物膜,以免擦伤鳝体。将经曝晒或消毒处理的泥土投入网箱,厚约0.2米,以便鳝、鳅冬季潜入泥土中越冬。在箱内移栽水花生,覆盖面占网箱面积的70%~80%。

二、选好黄鳝、泥鳅种苗,合理放养

养殖黄鳝和泥鳅成功与否,种苗是关键。黄鳝种苗最好用人工培育驯化的深黄大斑鳝或金黄小斑鳝,不能用杂色鳝苗和没有通过驯化的鳝苗。黄鳝苗大小以每千克50-80尾为宜,太小摄食差,成活率也低。放养密度一般以每平方米鳝苗1-1.5千克为宜,黄鳝放养20天后再按1:10的比例投放泥鳅苗。泥鳅最好用人工培育的成活率高。

池塘在放养鳝、鳅苗前按常规养殖要求放养苗种。鳝、鳅苗4—11月均可放养,鳝种规格为20克/尾左右,同一网箱的黄鳝尽量规格整齐,以免互相残食。尽量提早放养,以利于提高出箱规格。每平方米网箱放养规格为25克的黄鳝2千克、泥鳅0.5千克;或者放养规格为50克的黄鳝3~4千克、泥鳅1千克。放养苗种前3—5天,水花生及水体用漂白粉水溶液消毒。鳝、鳅苗种消毒可用10ppm的亚甲基蓝水溶液浸泡10—15或用20ppm高锰酸钾水溶液药浴5—10分钟,也可以用3%~4%的食盐水溶液浸泡3—5分钟。

三、投喂配合饲料

先安装饲料台,饲料台用木板或塑料板都行,面积按池子大小自定,低于水面5㎝。投放黄鳝种苗后的最初3天不要投喂,让黄鳝适应环境,从第四天开始投喂饲料。每天下午7点左右投喂饲料最佳,此时黄鳝采食量最高。人工饲养黄鳝以配合饲料为主,适当投喂一些小鱼、小虾、蚯蚓、蝇蛆、河螺、黄粉虫、蚕蛹、猪血以及动物内脏等鲜活饲料。人工驯化的黄鳝,配合饲料和蚯蚓是其最喜欢吃的饲料。采用人工培育的深黄大斑鳝种苗,用配合饲料投喂,日投喂量按黄鳝体重的3﹪~5﹪,每天投喂1~2次(依天气和水温而定),采用定时、定量的原则,饲养20g的黄鳝苗一年可长到200~300g。泥鳅在池塘里主要以黄鳝排出的粪便和吃不完的黄鳝饲料为食,也可通过培肥水质解决一部分,泥鳅自然繁殖快,池塘泥鳅比例大于1:10时,每天投喂一次麸皮即可。开始投喂量要少,以后逐步增加。

但现在人工养鳝大都采用配合饲料,因而需要驯食,在驯食时混养泥鳅是不利的:

1.因为泥鳅与黄鳝的食性不同,对配合饲料的接受能力不同。泥鳅几乎不需经过驯食就可适应,而黄鳝则需要经过一段带强制性的驯食才能适应,驯食时,常常,是黄鳝还没开口取食,泥鳅已将其一扫而光,从而影响黄鳝的驯食时间,甚至使驯食失败。

2.泥鳅好动,取食时上下窜游,使水波动较大,以致部分饲料散失到水中,污染水质,影响配合饲料的利用率,从而延长驯食时间。

因此,人工养殖黄鳝时,最好是在驯食工作结束后再投放一定比例的泥鳅,达到黄鳝、泥鳅互利共生,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四、饲养管理

黄鳝、泥鳅的生长季节为4—11月,其中旺季5—9月,在这期间的管理要做到“勤”和“细”,即勤巡池,勤管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坚持早晚检查箱体,防逃、防鼠、防盗、防汛,及时除去箱内生长过旺的水花生,防止其长出箱外致使鳝、鳅逃逸。11月以后,箱中没有设泥土层的,可以将水花生加厚到0.3米,然后用重物压沉,让鳝、鳅潜伏其中越冬。

细心观察池塘里黄鳝和泥鳅的生长状态,以便及时采用相应措施。黄鳝、泥鳅的习性是昼伏夜出。保持池水水质清新,PH值6.5—7.5之间,水位适宜。

五、鳝病以预防为主

黄鳝一旦发病,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必须无病先防、有病早防、防重于治。不能轻信“黄鳝不得病”的说法。要经常用1—2ppm漂白粉全池泼洒,定期用硫酸铜药物预防疾病。




泥鳅苗种快速培育三大关键技术要点


缓苗处理,将充氧尼龙袋置于池内20分钟,使充氧尼龙袋内外水温一致,再把苗种缓缓放出。

二、肥、活、嫩、爽,以黄绿色为佳。
2、巡塘。早、中、晚各巡塘1次,观察泥鳅活动和水色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定期预防病害。勤打扫、清洗饲料台,做好饲料台、工具等消毒工作,定期投喂预防鱼病的药物。
4、防害防逃。注意防止敌害入侵及泥鳅逃跑,要经常检查进排水口和池埂。

病害防治
坚持以防为主,注重于治,内外用药相结合的原则。泥鳅苗种阶段常见的病害有:
1、气泡病。因水中溶解氧不足、溶解氧过饱或其他气体含量多引起。症状:泥鳅浮于水面,肚皮鼓起似气泡。防治方法:加强日常管理,防止水质恶化。发病时,立即加注新水,并每亩用食盐4~6公斤溶解后全池泼洒。
2、车轮虫病。症状为病泥鳅身体瘦弱,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体表黏液多,镜检有车轮虫。防治方法:用0.7毫升/公斤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
3、赤鳍病。由短杆菌感染所致。有病泥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红,腐烂。防治方法:用1毫克/公斤的漂白粉全池泼洒。

当泥鳅长至体长5厘米时,完成泥鳅苗种培育阶段,进入成鳅养殖期。

黑柔骨鱼


中文名称黑柔骨鱼

拉丁名称Malacosteus niger Ayres

英文名称loose jaw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鲑目

拉丁目名Salmoniformes

中文亚目名巨口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Stomioidei

中文科名柔骨鱼科

拉丁科名Malacosteidae

中文属名软颌鱼属

拉丁属名Malacoste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各大洋的深海中,我国产于东海大陆坡的海区。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背、臀鳍相对,位于体之甚后部。无胸鳍或仅有一些游离的丝状鳍条。腹鳍鳍条6,位于体之中部腹面。尾鳍小,叉形。头和口部甚大。有前躯下腹发光器、后躯下腹发光器、前躯下侧发光器、腹鳍后下侧发光器及臀尾下腹发光器,有眶后发光器,眶前及眶下发光器或无,颌须有或无,体黑色或深褐色。

生活习性
海(洋)生。

前鳞骨鲻


中文名称 前鳞骨鲻
拉丁名称 Osteomugil ophuyseni(Bleeker)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鲻形目
拉丁目名 Mugiliformes
中文科名 鲻科
拉丁科名 Mugilidae
中文属名 骨鲻属
拉丁属名 Osteomugil Luther,1974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体延长,前部亚圆筒形,后部稍侧扁,被栉鳞或圆鳞。口小而平横。上颌中央具一缺刻,下颌边缘锐薄,中央有1突起。两颌、犁骨、腭骨和大上均无齿。脂眼睑发达。眶前骨下缘和后缘具锯齿。背鳍2个相距甚远,第一背鳍具4棘,第二背鳍具1棘、8鳍条,臀鳍具3棘、9鳍条;胸鳍腋鳞较长,尾鳍叉形。

鸭骨短粗病


症状

本病主要发生于1~3周龄的雏鸭。病初表现两腿轻度弯曲,逐渐变为0形或X形弯 曲,走路不稳。严重病例甚至死亡。临诊症状轻微的病例,由网上饲养改为地面散养,可以逐渐康复。

预防

(1)调整饲料营养水平,特别是锰、胆碱和维生素B的饲料。雏鸭阶段每千克饲料内,应含有锰50 毫克,胆碱2000毫克,维生素B12.6毫克,硒0.1毫克,生物素40~100毫克,吡哆醇10~20毫克,叶 酸0.5~1.0毫克,烟酸40~55毫克,钙与磷分别是1.0%和0.6%。

(2)加强鸭群管理,从网上饲养改为地面散养,饲养密度要适宜,舍内通风要良好,并注意清洁卫 生和防潮,争取实现全进全出的管理制度,以降低发病率和感染率。

治疗 当鸭群中脱 症病例超过0.5%时,应赶快检查饲料中锰的含量,若含量不足,应及时添 加必需的营养物质,特别要按治疗量加入硫酸锰。对少数严重病例,应予淘汰。治疗时,可选用下列药


(1)0.005%~0.01%高锰酸钾溶液:用作饮水可增加锰在体内的含量,连喂2~3天,问隔1~2天,再喂2~3天,但每天要更换新鲜溶液。

(2)硫酸锰:每千克饲料添加0.1~0.2克。

(3)氟化胆碱:配合硫酸锰使用,可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1克,连续饲喂。

(4)复合维生素B溶液:也可配合硫酸锰使用,每羽雏鸭0.5~1毫升/天,可与饮料充分混合,现配现用,连用3天。

宁都黄鸡 宁都黄鸡扩繁生产技术要点


宁都黄鸡原名为“宁都三黄鸡”,系特优质型黄羽肉鸡,是江西省著名的优良地方肉用鸡种,宝贵的家禽品种资源,列入了1999年出版的《江西省畜禽品种志》。宁都黄鸡为中国名优土鸡,全部实行林间牧养的无公害化生产,“三黄”(喙、羽、胫)、“五红”(冠、髯、脸、眼圈、耳叶)等特征,个体矮小、肉质鲜嫩。其蛋白质、总氨基酸及单位面积鸡纤维数量等指标均优于国内多个肉鸡品种。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宁都黄鸡宁都黄鸡扩繁生产技术要点。

一、种鸡质量
一级扩繁场种鸡来源于宁都黄鸡原种场,种鸡应健康无病、生产性能应符合《宁都黄鸡品种》DB36/T384要求。
二、种鸡的选择
采用大群体个体选择,即采用本品种闭锁群继代选育法,选择体形、外貌符合品种要求,将发育不良、外貌特征不符合本品种特征的个体淘汰,依据生长、繁育平均值水平在一定范围内的个体选留种鸡。
1.父本的选择
(1)外貌选择。1日龄鸡应活泼健壮,卵黄吸收良好,肤色和绒色符合品种要求;30日龄鸡应全羽生长完整,健康活泼,出冠;60日龄中鸡应羽毛丰满,健康活泼,体型、羽色、胫大小颜色等符合品种要求,开啼,冠红;90日龄鸡毛色光亮,“三黄、五红”特征明显;成年鸡胸肌及后躯发达,冠脸红润,眼有神,健康无病,体型、羽色、胫大小颜色等符合品种要求。各阶段如发现不符合要求的个体应淘汰。
(2)称重。分三次进行,30日龄和60日龄选种时先抽总量的10%样本称重,计算出平均体重,然后在外貌选择基础上选留体重在平均体重±15%范围内的个体。90日龄选留体重在平均体重±10%范围内的个体作种用。
2.母本的选择
(1)外貌选择。1日龄鸡应活泼健壮,卵黄吸收良好,肤色和绒色符合品种要求;30日龄鸡应全羽生长完整,健康活泼;60日龄中鸡应羽毛丰满,健康活泼,体型、羽色、胫大小颜色等符合品种要求;90日龄鸡毛色光亮,“三黄、五红”特征明显;成年鸡胸肌及后躯发达,耻骨间距大于二指,冠脸红润,眼有神,健康无病,体型、羽色、胫大小颜色等符合品种要求。各阶段如发现不符合要求的个体应淘汰。
(2)称重。分两次进行,105天上笼时全群称重,计算出平均体重,然后在外貌选择基础上选留体重在平均体重±10%范围内的个体。210日龄进行第二次称重,先随机选取10%样本称重,计算平均体重,选出在平均体重±15%范围内,且符合(3)要求的个体。
(3)产蛋量选择。种母鸡开产后逐个记录产蛋量,210日龄计算该群种鸡平均产蛋量,选出符合上面要求,且产蛋数在平均产蛋量以上的个体。收集同时符合以上要求的所产种蛋,入孵繁育下一代种鸡。

三、繁殖技术
1.配种方法
采用人工授精技术,公母比为1∶25,公鸡增加10%备用。公鸡连续采精4天休息一天,母鸡每隔4天输精一次,每次输精量为每只母鸡0.02~0.03毫升原精,输精时间为下午3:00~5:00,从采精到输精的过程在半小时内完成。输精完成后检查,对刚产蛋母鸡应重新输精一次。
2.种鸡利用年限
初配后公鸡1年(500日龄左右),开产后母鸡9个月(420日龄左右)。
3.种蛋选择、保管及消毒
(1)种蛋选择。要求蛋重37~42克,壳色为白或褐色,蛋形正常,壳厚薄适中,表面清洁。
(2)种蛋保存。种蛋保存温度为15~16℃,相对湿度为70%~80%;保存期间保持大头向上,每天至少翻蛋1次,保存时间不超过一周。
(3)种蛋消毒。分别于收集种蛋时和入孵前进行种蛋消毒。对刚收集的种蛋采用熏蒸法,将种蛋放入密闭室内,用福尔马林和高锰酸钾溶液熏蒸30分钟;对入孵前的种蛋采用喷雾法或浸泡法,用0.02%的新洁尔灭水溶液喷洒蛋表面或浸泡0.5~1分钟。
四、孵化技术
1.入孵前的准备。入孵前应把孵化机的每个系统逐一检查,校正各机件的性能,并试机1~2天,一切正常后方可入孵;同时对所有设备和用具彻底冲洗干净,然后用新洁尔灭溶液擦拭,再用福尔马林和高锰酸钾溶液熏蒸消毒,方法同上。
2.孵化条件
温度:1—18天37.8℃、19—21天37.3~37.5℃。
湿度:1—13天55%~60%、14—21天65%~70%。
通风:可通过调节通气孔大小来调节通风量,前期要求通风量较小,第5天以后逐渐增加通风量。
翻蛋:1—13天每两小时翻蛋1次,转蛋角度为45°,14天以后停止翻蛋。
照蛋:第一次在第5天进行,第二次在第18天进行,每次将无精蛋、死胎蛋剔除。
落盘:第18天照蛋后进行。
拣雏:每隔3~4小时拣一次。

五、卫生保健技术
1.日常卫生保健
(1)应避免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生产区,凡进入生产区的饲养员、工作人员必须更衣、换鞋,工作服保持清洁,水鞋要到消毒液池内泡一下,用酒精棉擦手或用0.02%新洁尔灭溶液洗手,进入核心群种鸡舍还应洗澡,消毒池内的消毒液每天更换一次,尽量避免日光直射。
(2)以栏为单位采用全进全出制的饲养制度,每栋鸡舍应做到人员固定,用具固定,严禁串栏。
(3)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鸡群的抵抗力和健康水平,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特别注意饲料、饮水的卫生和质量,给鸡群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通风等环境。
(4)及时清除鸡粪,保持舍内环境及用具清洁,每周进行1~2次环境消毒和带鸡消毒;污水按《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要求,经无害处理才能排放,不能造成环境污染。
(5)死鸡必须按《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死鸡、死胚等可投入化尸窖,鸡粪每3天清理一次,采用编织袋收集密封发酵法发酵。发酵后的鸡粪应及时运出养殖场。
2.疫病预防
(1)常见的细菌性疾病。如沙门氏菌病、大肠杆菌病、禽霍乱、传染性鼻炎等,视实际情况可不定期用微生态制剂、中药制剂预防。若发病在初期,应及早作出确诊断,及早治疗,将疾病扑灭于萌芽状态,不使形成慢性流行病。长期有慢性疫病流行的鸡群,应及时淘汰。出现明显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的个体也应及时淘汰。
(2)病毒性传染病。主要按照正规的防疫程序接种疫苗、严格的隔离和消毒措施来预防。宁都黄鸡原种场免疫程序见《宁都黄鸡参考免疫程序》。
六、二级扩繁场管理
二级扩繁场种鸡来自一级扩繁场,外貌特征符合宁都黄鸡品种要求。二级扩繁场生产管理参照一级场执行。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727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