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容易得什么病

感谢阅读《羊容易得什么病》内容,养殖网yz023.com养羊致富频道小编在本频道收罗多篇优质内容供您阅读参考!我们也准备了优质的专题供您参考:小龙虾养殖易得什么病

【常见问题】:羊容易的什么病?

1、感冒

早春乍暖还寒,天气变化无常,羊忽热忽冷,易发生感冒。对病羊可肌肉注射氨基比林或安乃近5~10毫升,青霉素160万,链霉素50万;也可用生姜100克、葱2棵切碎熬汤。对红糖50~100克灌服,一日2次,连服2天。

2、腹泻

羊在冬季大都单食干草,春季乍吃青草,肠胃不能一下适应,若多吃可造成腹泻或胀气。防治办法:应青草、干草搭配喂,不能猛一下子都喂青草,使羊肠胃有个逐渐适应过程,发生腹泻可给羊口服庆大霉素。

3、寄生虫病

春季羊在低洼地放牧或饮用塘水、吃脏草等,羊体内外易感染寄生虫,所以在春季3~4月间应对草进行体内外驱虫。

4、防疫病

春季气候变化无常,各种病菌大量繁殖生长,消毒不严,管理不当,极易引起羊发病。应及时给羊注射疫苗防止疫病发生。

5、过敏反应

个别羊在放牧时采食野青草、野菜或接触异味时会产生过敏反应,表现为打喷嚏、流眼泪、走步瞒珊,此时应立即将羊赶离过敏区,一般很快便能恢复正常。

总结:在春天的时候,细菌微生物繁殖的特别快,所以在养羊那个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在喂食的时候。也要注意羊在春天的时候容易得的病,然后及时的做好预防工作。

扩展阅读

专业养羊:怎么防治羊蓝舌病


羊蓝舌病主要发生在绵羊身上,是一种病毒性病害,危害性强,主要依靠昆虫传播危害。主要危害羊的呼吸道系统和消化系统,发病部位会产生溃疡似的病状。由于发生普遍,危害性强,所以引起养殖户的重视,发生病害会有什么症状和具体预防防治措施请阅读以下内容。

一、受害症状

初期体温升高异常表示病菌已经潜伏危害。发病表现后,就会出现精神不振,离群现象,出现嘴唇发肿,留涎挂在脸上耳后,口腔充血后发青发紫。逐渐糜烂溃疡腐烂出血,足发炎症,行动不正常。后期消瘦,便秘。

二、发病原因

是由呼肠孤病毒感染引起,除吃奶羊羔有一定抵抗力外,其他各个阶段的样都很容易感染发病。不光感染羊,还会感染牛等反的动物。这些动物间可以相互传染感病,病毒主要通过库蠓传递,绵羊虱蝇传播,湿热天气是主要的发病诱因。

三、预防治疗

1.选种检疫

选择适应性强,抵抗力强的羊养殖,引进购买的羊都要仔细检疫无病菌潜伏再引进。引进后要隔离养殖一个月左右再检疫一次无病后,进入养殖场养殖就好。附近养殖场发病,要及时对自己的羊检疫,用药预防。

2.清洁

定时打扫养殖场,养殖栏舍,放养场,等环境,在周边撒药防止各种昆虫进来。还要经常清洗羊的身体,还有就是药浴、定时用药驱虫,体内体表虫子都要消除。

3.防疫用药

要在没发生这种病害前就接种疫苗预防发病,如果其他养殖场开始发病,就要及时打疫苗,防止传染。如果发病,要使用国浩羊肽乐和刀豆素一起注射治疗,发病严重的要添加抗生素治疗并发炎症。

今天介绍了羊蓝舌病的发生传播途径,危害后的识别症状,以及一些发病诱因,最主要的还是讲了具体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以上内容可以给大家提供参考了解,希望阅读后能有所收获。

羊病治疗的几个误区 有效预防羊病的措施


因养羊业的快速发展,各种羊病也开始大量的出现,对羊的健康和生长造成很大威胁,同时也给养殖户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养羊业的发展。现阶段我国的养殖户由于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不足以及经验的缺失等各类原因,很多牧民在羊出现病症时使用偏方或者不正确的治疗方式对羊进行医治,不仅没有得到效果,还可能引发其它疾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羊病治疗的几个误区和有效预防羊病的措施。

1、羊病治疗中普遍存在的误区

解毒法治疗羊快疫等有痉挛症状的急性疫病。因羊快疫等疫病发病急,并伴随着口吐白沫、痉挛抽搐等痉挛症状,极似中毒。导致大多数养殖户遇上这类病会误认为是中毒,并采用解毒法治疗,如用解弗灵、解磷啶、阿托品等。其实这种病羊除了极个别的为中毒外,绝大多数是患上了脑炎、羊快疫等急性传染病。对此应采取抗菌法、镇静、解痉治疗,如注射长效磺胺、硫酸镁、脑炎康等。

青霉素治疗胃肠道感染。因为青霉素是很好的抗菌消炎药,所以有很多人常用青霉素来治疗羊胃肠道炎症性感染,如胃肠炎、痢疾等。然而青霉素对于治疗胃肠道感染没有什么作用,所以胃肠道感染要采用庆大霉素、恩诺沙星等广谱抗菌药。

在使用药浴治疗疥癣时没有对羊舍进行消毒。许多养殖户在羊出现疥癣时,会采用药浴治疗的方法。但是养殖户往往只对羊本身进行治疗,即只是消除了羊身上的疥癣。然而这种方法只是“治标不治本”,因羊患上疥癣后,羊舍中还会存在许多寄生虫,如不能及时杀死这些附着在羊圈内的寄生虫,羊就会再次感染,从而导致羊群发病,周而复始,始终无法根治羊疥癣。所以当养殖户在对羊进行药浴治疗时,必须要将羊舍内的每个角落都清除干净,采用药液对羊圈的饲料槽、墙壁、门框和比较隐蔽的角落都进行消毒,以确保羊圈内的通风、清洁、干燥,防止羊再次感染疥癣。

内服土霉素等抗生素治疗炎症性疾病。当羊发生痢疾时,养殖户一般会采取喂服土霉素等抗生素的方法进行治疗,然而这种方法却是错误的。因为羊痢疾病是由魏氏梭菌B型引起的一种羊急性毒血症传染病,通常表现出剧烈的腹泻和小肠发生溃疡。然而土霉素等抗生素药品内服后吸收却是不完全、不规则的,药物吸收量减少。

利用利尿剂来治疗非肾源性的尿闭症。羊尿闭症分非肾源性和肾源性两种。非肾源性疾病主要是因为膀胱被刺激,尿道中出现凝结物、肠胃破裂等导致的。而肾源性尿闭症则是因为身体抵抗力下降变弱而引起的疾病,然而身体抵抗力下降则主要是因为肾机能障碍、营养不良及食物中毒等。然而利尿剂通常只能治疗被影响的肾脏,对发病的器官起不到任何作用,同时还会造成药物对器官的选择错误。此时,使用利尿的药物来治疗,其主要起到促进肾脏的排尿功能,能增加尿量,从而做到消除水肿的目的。

在羔羊腹泻时,单独使用抗生素来治疗。当羔羊刚刚出生的时候,因体内的各部分器官还发育不健全,机能不够完善,另外消化系统也还不完整,所以还不具备较强的杀菌能力。因此,在这个时候对羔羊喂进饲料和母乳等,这些食物还无法在消化系统中消化掉,最容易滋生细菌等微生物,使得肠道的分泌和蠕动功能受到影响,从而导致羔羊发生腹泻。另外腹泻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羔羊的食物不够卫生,或者是质量不好而引发的。当羔羊腹泻的时候,如果养殖户只是采用抗生素来治疗,只能起到杀灭细菌的作用,并不能改善或提高羔羊体内的消化道环境,调节酸碱度和酶活性等,属于只治标不治本。所以在对羔羊腹泻进行治疗时,首先要对其进行补液,以增强酶的活性,再采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

用病毒灵来治疗羊痘。羊痘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属于DNA病毒,患病羔羊死亡率很高。当羊染上羊痘病毒时,许多养殖户会采用病毒灵来进行治疗,大家都认为病毒灵具有抗病毒的效果。但实际上病毒灵是无法治疗羊痘的,因病毒灵的药效较弱,只能治疗较为轻微的病症,对于羊痘这种病毒起不了任何作用。因此在对羊痘治疗的过程中,应对羊采取血清肌肉注射,并且还要对羊的圈舍和羊的一切用具进行彻底的消毒、清理;另外对健康的羊还要进行疫苗接种,以防感染羊痘病毒。

2、有效预防羊病的措施

在对羊进行驱虫治疗时,还应做到防治结合,不但要对患病羊进行治疗,还要切断传播途径,保护其他健康的动物。对羊驱虫每年至少应该要进行2次,因为羊体在驱虫后,只要过2个月左右的时间,感染了寄生虫的羊体又可发育成熟,从而危害羊体。

在治疗羊病的时候,要对症下药,不能随便使用药物。因为每种药物都有其独特的性质与适应的病症,在用药之前必须找准病因,防止用药混乱。

药物的给药途径会影响到羊体内药物的吸收速度和药物的血液浓度等,其对药物生效的快慢以及作用都有者直接关系。所以当进行羊病治疗时,要依据具体的病症,用药的目的和药物的本身来选择适当的给药方式。

羊口疮病的诊治


羊口疮病,又称羊传染性脓疱口膜炎,是一种由羊口疮病毒引起的绵羊、山羊接触性传染病。患病羊只表现为口腔、唇部黏膜及鼻部、眼部皮肤出现溃疡、脓疱,极易引发由病原菌引起的二次感染。该病的发生和流行常会给养羊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笔者介绍了一起羊口疮病的诊治方法和体会,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1 病例

2014 年12 月10 日, 青海省共和县恰卜恰镇某养羊户发现自家养殖的23 只羔羊发病,病羊口腔、唇部黏膜出现溃疡、脓疱,采食困难、流涎、逐渐消瘦,部分病羊死亡。用碘酒、冰硼散对患处涂抹治疗无效,且病羊死亡数量不断增加。经共和县恰卜恰镇兽医站兽医工作人员初步诊断为羊口疮病。

2 发病原因

由羊口疮病毒感染引起。该病以消化道及呼吸道传播为主,羔羊发病后死亡率较高。病羊口腔黏膜受到损伤, 由于疼痛而不愿采食或采食困难,造成其饮水量和采食量下降, 进而出现逐渐消瘦,甚至死亡。该病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3 临床症状

病羊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 食欲减退或废绝,咀嚼缓慢,流涎,有时吐草;口腔黏膜潮红,肿胀,部分病羊出现水泡或溃疡,口腔、上下嘴唇内侧及其周围出现红疹、脓疱,逐渐干裂后形成大面积结痂;口中有涎沫,口温高,口臭,有舌苔,舌色红,齿龈部充血,日趋瘦弱,直至死亡。

4 诊断

典型症状是口腔、唇部黏膜及鼻部、眼部、乳房和其他部位的皮肤出现水疱和溃烂。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病原因及临床症状可对其进行诊断。

5 防治措施

5.1 预防措施 羊口疮病毒主要通过受伤的口腔黏膜感染羊,因此,应避免口腔黏膜受到损伤。尽量不要饲喂干硬的饲草及茎刺, 多饲喂一些易消化、柔软、适口性好的饲料,保证饮水充足、清洁。此外,应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羊机体抵抗力。不从疫区或有该病流行的地区引进羊只及其产品,对引进的羊只应隔离观察15 d 以上,确诊无病后再混群饲养。定期进行羊口疮弱毒疫苗的免疫接种,接种时应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

5.2 西药治疗 首先应对病羊进行隔离饲养,对发病羊只所在的圈舍及运动场地进行彻底消毒,再进行药物治疗。可采用如下方法对该病进行治疗:

①病羊口唇部的结痂用5%食盐水清洗后,喷雾或擦拭痘疮5 号(主要成分为聚维酮碘);或用碘甘油和青霉素拌成稀糊状物涂擦于口腔及唇面,每日2 次,连用3 d。

②口腔黏膜溃烂严重时,可用氯霉素3 g、氢化可的松0.2 g、10%葡萄糖液500 mL, 混合静脉注射,每日1 次,连用3 d。

③用1%黄连素20 mL, 或油剂普鲁卡因青霉素注射液(10 mL,300 万IU),或注射用链霉素2~3 支(100 万IU),每日肌肉注射2 次,连用3 d。

④用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病羊的口腔水疱和溃烂部位后,再用豆面粉或香豆草(葫芦巴)研成的细末,撒布于口腔溃烂部位,每日2 次或数次,直至痊愈。

5.3 中药治疗 中兽医称该病为口疮、舌疮、心热垂涎,大多是由心经积热与胃火亢盛上攻于舌而引起,以清心利水、清胃解毒为治疗原则。口舌损伤时以口腔用药为主,可采用以下中药组方对该病进行治疗:

①青黛散:薄荷6 g、青黛3 g、白矾1 g、大黄 1 g、磺胺10 g、呋喃西林1 g、冰片3 g、苏打3 g,混合研末后加蜂蜜噙于病羊口内,每日2 次,连用2~3 d。

②冰硼散:用冰片3 g、硼砂25 g、元明粉25 g、朱砂3 g, 研成细末后涂布于患部, 每日2 次或数次,连用2~3 d。

③黄连解毒汤:黄连35 g、黄芩40 g、黄柏 40 g、栀子40 g、玄参30 g、麦冬30 g、生地40 g、升麻45 g、当归20 g、丹皮30 g、二花40 g、甘草30 g,煎服,每日1 剂,连用2~3 剂。

6 小结

羊口疮病是由羊口疮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感染绵羊,多发于幼畜,其典型特征是口唇黏膜和眼部、鼻部、乳房等处的皮肤形成丘疹、脓疱、溃疡,而后结成厚痂。在诊断该病时,应与口蹄疫等其他疾病加以鉴别。羊口疮病毒传染性极强,因此,一旦发现病畜,应立即对其进行隔离、治疗。此外,还应加强饲养管理,合理搭配饲草、饲料,多饲喂容易咀嚼且含有丰富蛋白质的粗饲料,如麦麸、煮熟的青稞等。羊群发病时,除了对疫区未发病的羊群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外,还可利用发病羊只的血清抗体进行紧急治疗,以中和体内的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另外,还可将发病羊口唇的痂皮取下,研成粉末,用甘油和生理盐水稀释成溶液,对未发病羊只做皮肤划痕接种,接种后7~10 d 即可产生免疫力,预防效果良好。

羊放线菌病


放线杆菌病为慢性传染病,牛最常见,绵羊及山羊较少,病的特征是头部、皮下及皮下淋巴结呈现有脓疡性的结缔组织肿胀。本病为散发性,很少呈流行性。牛与绵羊可以互相传染,在预防上必须重视。

【病原与流行病学】

病原为牛放线菌(Actinomycesbovis),革兰氏染色阳性,能长成枝状,容易碎裂成短杆及小粒。主要侵害骨骼等硬组织。在病灶的脓汁中形成黄色或黄褐色的颗粒状物质,直径约2~5mm,外观似硫磺。本菌抵抗力不强,易被普通消毒剂杀死,但菌块菌芝干燥后能活6年,对日光的抵抗力亦很强,在自然环境中能长期生存。

本菌平常存在于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中,当健羊的口腔黏膜被草芒、谷糠或其它粗饲料刺破时,细菌即乘机由伤口侵入柔软组织,如舌、唇、齿龈、腭及附近淋巴结。有时损害到喉、食道、瘤胃、肝、肺及浆膜。本病的天然传染是由于齿槽及口腔黏膜的损伤。病菌不能由淋巴系统扩散,故淋巴结绝不会染病。

【临床症状】

1.初期颌骨有界限性的不能移动的肿胀,触摸时有痛感。有时肿胀增大迅速,1~2月内有可能蔓延至面骨的大部分。口腔内的硬腭肿大。如果鼻骨肿大,可能发生吸气困难,饮食艰难。凡骨肿胀迅速的,短期内身体即变为消瘦。

2.病部骨头常逐渐发生稀疏性骨炎,皮肤附着于骨骼,表面常有瘘管及肉芽性肿胀,从瘘管及脓肿流出浓厚的干酪样脓液,为灰黄色或白色。肿胀生长的速度很不一致,有些病例,骨炎常恶化,在短期内可使骨质毁坏;有的肿胀却停止在某一阶段,甚至完全停止发展。此后瘘管与肉芽愈合,但数月以后仍有复发的可能。

【剖检结果】

病羊非常消瘦。病害常限于头部,内脏没多大变化,嘴唇肿大、坚硬、瘘管有脓液流出,部分带有干脓或脓痂。颌下淋巴结增大。

【诊断要点】

由实验室做镜检确定。与此病相似的疾病有放线菌病、口疮、干酪样淋巴结炎、结核病以及普通化脓菌所引起的脓肿等,在临床上应注意进行区别诊断。一般而言,放线菌病主要危害骨组织,放线杆菌病则只侵害软组织。与口疮的区别是,本病为结节状或大疙瘩,而口疮,形成红疹和脓疱,累积一层厚的痂块。干酪样淋巴结炎却最常发生于肩前淋巴结和股前淋巴结,而且脓肿的性状与放线杆菌病完全不同。结核病很少发生于头部,而且结节较小。普通脓肿一般硬度较小,脓液很少为绿黄色。

【防治措施】

预防

防止粗硬饲料损伤口腔黏膜,因此可将稿杆、谷糠或其他粗饲料浸软后再喂;注意饲料及饮水卫生,避免到低湿地区放牧。

治疗

1.碘剂治疗

(1)静脉注射10%碘化钠溶液,并经常给病部涂抹碘酊。氯化钠的用量为20~25mL,每周一次,直到痊愈为止。

(2)内服碘化钾,每次1~1.5g,每天3次,作成水溶液服用,直至肿胀完全消失。

(3)用碘化钾2g溶于1mL蒸馏水中,再与5%碘酊2mL,一次注射于患部。

2.手术治疗

(1)对于较大的脓肿,用手术切开排脓,然后给伤口内塞入碘酊纱布,1~2天更换一次,直到伤口完全愈合为止。

(2)抗生素治疗。给患部周围注射链霉素,每日一次,连续5天为一疗程。链霉素与碘化钾同时应用,效果更为显著。

羊脑多头蚴病


本病俗称脑包虫病或晕倒病,是多头绦虫的幼虫多头蚴引起的,成虫寄生于终宿主犬的小肠,幼虫寄生于羊与反刍兽的脑内。

【病原及其形态】

多头蚴呈囊泡状,囊体可由豌豆大至鸡蛋大;囊内充满透明液体;在囊的内壁上有100~250个原头蚴,原头蚴直径2~3mm。多头绦虫虫体长40~100cm,由200~500个节片组成。头节有4个吸盘,顶突上有22~32个小钩,分作两圆排列。成熟节片呈方形或长大于宽;节片内有200个左右;卵巢分两叶,大小几乎相等。孕卵节片内子宫有18~26个侧枝。卵为圆形,直径一般为20~37m。

长成的多头蚴呈囊状,白色,外包薄膜,内部充满透明液,直径可达5cm以上。成虫的孕节片脱落后随粪排除犬体外,羊吞食虫卵后,卵内六钩蚴逸出穿透肠黏膜进入血流,只有进入脑脊髓中发育良好(进入其他各部均死亡)。

【病原发育和感染过程】

脑多头蚴病是牧区常见的一种羊寄生虫病,成虫寄生于犬、狼、狐、豺等肉食兽的小肠,孕节片脱落随粪便排出体外,节片与虫卵散布于草场,污染饲草料、饮水,这些被污染的饲草料、饮水被羊只吞食而进入胃肠道后(/),六钩蚴逸出,借小钩钻入肠黏膜血管内,随血液进入脑脊髓中,经2~3周发育至粟粒大小,6周后囊体约2~3cm。含有多头蚴的脑被犬类动物吞食,多头蚴头节便吸附于这些动物的小肠壁上,发育为成虫。

【临床症状】

1.前期六钩蚴初入脑,体温升高,兴奋作回旋、前冲、后退运动。有时沉郁,落群趟卧,5~7天死亡,部分转为慢性。

2.后期感染后约8周多头蚴已发育相当大,慢性症状尚不显著,再经2~6个月多头蚴更增大,根据寄生部位不同而有不同表现。

(1)大脑半球转圈运动不休止,如在左脑则向右转圈,反之向左转,多头蚴越大则转圈范围越小。视力障碍,颅骨变薄、有的凸起,显沉郁,反应迟钝,瘦弱。

(2)脑前部头下垂,向前直线前进,脱离群体(绵羊)常不能自行回转,遇障碍物呆立。

(3)大脑后部头高举或作后退运动,颈部肌肉常僵直性痉挛,头向上仰或偏向一侧。

(4)小脑易受惊,对喧哗表现不安,头高举,向声源相反方向逃走,四肢痉挛性蹒跚步态,不易保持平衡,四肢外展或内收,行走时步伐加长,易跌倒。

(5)脊髓步伐不稳,尤其在转弯时明显,易引起后肢麻痹,尿失禁。

【诊断要点】

根据病羊的临床表现可作初步判断。用多头蚴囊壁或原头蚴制成乳剂注入,羊上眼睑皮下,1小时候皮肤肥厚肿大(1.74~4cm),并保持6小时为阳性。

【鉴别诊断】

1.羊弓形虫病

2.脑膜脑炎

3.脑软化

【防治措施】

预防

只要不让犬吃到牛羊的疾病脊髓,则本病即能得到控制。患羊头部应销毁。患多头绦虫的犬必须驱虫,用氢溴酸槟榔碱,每千克体重1.5~2.5mg,服前停食12~20小时,或氯硝柳胺(驱绦灵),每千克体重100mg(对粗粒棘球绦虫无效)。或硫双二氯酚(别丁),每千克体重100~200mg,服药后应栓住犬,以便收集粪便销毁。只有消灭了犬的多头绦虫病,才能杜绝羊多头蚴病的发生。

治疗

1.用吡喹酮,每千克体重50mg连服5天,70mg连服3天,有80%疗效。

2.在颅骨软的或凸出的部位,剪毛消毒后,将皮肤呈U形切开,刮开骨膜,用圆锯术取掉颅骨,用钳夹出囊状多头蚴(或先抽出液体而后夹取囊壁取出)。如找不到多头蚴,可用胶管循脑回向周围探索,用注射器吸抽,可将虫囊吸在胶管口上拉出。

羊鼻蝇蛆病的临床症状 羊鼻蝇蛆病的防治措施


羊鼻蝇蛆病主要在气候炎热的夏秋季节发生,是由于鼻子内寄生羊鼻蝇蛆的幼虫而导致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主要是导致鼻窦炎及慢性鼻炎。在我国各个养羊地区都可发生,尤其是东北、华北、西北等地非常普遍,主要是对绵羊产生严重危害,而山羊相对较轻。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羊鼻蝇蛆病的临床症状羊鼻蝇蛆病的防治措施。

1、病原特性

羊狂蝇是引起羊鼻蝇蛆病的主要病原,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双翅目、狂蝇科。幼虫在羊鼻腔及其周围的腔窦内寄生,主要是绵羊容易发病,使其经常打喷嚏,流出脓性鼻液,以及呼吸困难等。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以及内蒙古等地区比较常见。羊狂蝇的成虫呈淡灰色,中等大小,体长在10~12mm,全身布满绒毛,外观类似蜂类。头部较大,呈黄色,复眼较小,且距离较远,触角窝内生长有球形的短小触角,触角芒裸,且头部和胸部存在大量凹凸不平的小结。翅膀透明,中脉末端朝向前方弯曲,同第4、5径脉愈合,形成端第五径室,完全封闭,这也是该虫体的典型特征。腹部存在黑绿色和银灰色的块状斑。1龄幼虫呈淡黄色,体长在lmm左右,体表布满小刺。3龄幼虫的体长在30mm左右,每个节背面存在黑棕色的横带,背面拱起,而腹面扁平,其存在小刺,后端平截存在凹陷,生有2个黑色的气门板。雄蝇与雌蝇交配后,雄蝇会逐渐死亡,而雌蝇产出幼虫后也会快速发生死亡。

2、临床症状

羊感染不同生长期的幼虫会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羊群感染成蝇且其生产幼虫时,会使其感到惊慌不安、搔动,彼此拥挤,经常喷鼻、摇头,采取多种方式试图抵抗虫体,如头低垂,或者将鼻孔抵在地面,或者用鼻孔擦地,或者将头放置在另一头羊的腿间或者腹下,部分甚至会将头埋在泥土内。鼻蝇幼虫侵入病羊的鼻腔或额窦内,在固着或者移行时会导致鼻炎,通常在夏天最为常见。病羊表现出流鼻涕,初期为黏液性,后期为脓性,有时还会在鼻液中混杂少量血液,这是由于幼虫的钩齿刺人器官组织的表面黏膜,导致鼻黏膜发生肿胀和出现炎症而引起。如果鼻液附着在鼻孔周围并逐渐干涸后,会形成硬痂而堵塞鼻孔,使其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主要表现出甩鼻子,打喷嚏,经常摇头,磨鼻、磨牙,眼睑发生浮肿,并大量流泪等。如果幼虫侵入颅腔,导致脑膜发生损伤,或者由于鼻窦炎而蔓延至脑膜,都会使其出现神经症状,主要表现出运动失调,频繁做出旋转动作,向右或者向左旋转,且头朝向一侧弯曲,或者出现惊厥、痉挛,甚至发生死亡。病羊体况被严重损害,导致肉、毛产量减少。另外,病羊更容易感染某些病原菌以及其他疾病,尤其是冬季会发生严重的细菌性感染。

3、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目前,羊鼻蝇蛆病可采取多种方式治疗,效果安全可靠,操作简单,成本也比较低廉。如口服伊维菌素片、皮下注射伊维菌素、肌肉注射氯氰碘柳胺钠注射液等,都能够很好的治疗该病。病羊可按体重皮下注射0.2mg/kg1%的阿维菌素药物;也可按体重使用75mg/kg敌百虫溶液,添加在饮水中口服。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一套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简便易行、见效更快、成本降低。即每只羊使用2片敌百虫,每片重量在0.5g左右,先将其研磨成细粉,或者直接使用水溶性敌百虫粉,添加在适量温水中混合均匀,然后用注射器吸取备用。治疗时,先将注射器针头拔掉,将注射器前部的小尖嘴深入到病羊的一侧鼻孔,快速向鼻孔内喷人药液,另一侧鼻孔也采取相同的方法喷药。喷药时注意注射器尽可能向前深入,且用力要猛.确保药液能够喷入到鼻腔深处,以使位于最深处的虫体也能够发生中毒,且两侧鼻孔要喷人基本相同的药量。另外,由于敌百虫属于神经毒,鼻腔内的虫体在喷药10~20min之后就会发生肌肉麻痹的现象。一般来说,病羊在喷药经过3~4h就能够缓解呼吸困难,停止流鼻涕和打喷嚏,且鼻腔周围逐渐干净,精神状态恢复。少数病羊在第一次喷药后,有些在鼻腔深处或者鼻窦、额窦中隐藏的虫体可能没有发生中毒死亡,在第二天再喷药1次即可。如果病羊具有严重的鼻炎症状,要配合使用相应的抗菌药物,避免出现继发感染。

加强饲养管理。如果圈舍饲养环境比较恶劣,则较难彻底消灭羊鼻蝇蛆病,应采取“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措施。根据羊鼻蝇的生活史,养殖户要选择在冬末春初,即羊鼻蝇还没有出蛹前,挖掘出圈舍围栏及周围墙角内存在的蛆蛹,并立即将其杀死,日常可在每天早晨进行检查,如果发现屋角及阴暗处存在羊鼻蝇成虫也要立即清除,并在地面定期撒布生石灰粉,向周围墙壁喷洒灭蝇药剂。羊舍墙壁往往会存在大量成虫,刚开始飞出时,翅膀比较脆弱,较少活动,此时可采取捕捉,彻底将成虫消灭。

药物预防。该病通常在每年11月份进行预防,羊群可采取皮下注射阿维菌素或者伊维菌素针剂,也可口服阿维菌素或者伊维菌素片剂、粉剂,均按体重使用0.3mg/kg,能够将一、二期幼虫杀死。夏季成蝇频繁活动的季节,可将1%敌百虫软膏涂抹在羊鼻孔周围,也能够有效预防该病。

羊鼻蝇蛆病的症状
患羊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可视粘膜淡红,鼻孔有分泌物,摇头、打喷嚏,运动失调,头弯向一侧旋转或发生痉挛、麻痹,听、视力降低,后肢举步困难,有时站立不稳,跌倒而死亡。
发病特点
羊鼻蝇成虫多在春、夏、秋出现,尤以夏季为多。成虫在6、7月份开始接触羊群,雌虫在牧地、圈舍等处飞翔,钻入羊鼻孔内产幼虫。经3期幼虫阶段发育成熟后,幼虫从深部逐渐爬向鼻腔,当患羊打喷嚏时,幼虫被喷出,落于地面,钻入土中或羊粪堆内化为蛹,经1-2个月后成蝇。雌雄交配后,雌虫又侵袭羊群再产幼虫。
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防治该病应以消灭第一期幼虫为主要措施。各地可根据不同气候条件和羊鼻蝇的发育情况,确定防治的时间,一般在每年11月份进行为宜。可选用如下药物:
4-溴-2-氯苯基
①口服剂量按每千克体重0.12克,配成2%溶液,灌服。

②肌内注射取精制敌百虫60克,加95%酒精31毫升,在瓷器内加热溶解后,加入31毫升蒸馏水,再加热到60-65℃,待药完全溶解后,加水至总量100毫升,经药棉过滤后即可注射。剂量按羊体重10-20千克用0.5毫升;体重20-30千克用1毫升;体重30-40千克用1.5毫升;体重40-50千克用2毫升;体重50千克以上用2.5毫升。
2,2-二氯乙烯基
①口服剂量按每千克体重5毫克,每日1次,连用两天。②烟雾法常用于羊群的大面积防治,药量按熏蒸场所的空间体积计算,每立方米空间使用80%敌敌畏0.5—1.0毫升。吸雾时间应根据小群羊的安全试验和驱虫效果而定,一般不超过1小时为宜。③气雾法亦适合于大群羊的防治,可用超低量电动喷雾器或气雾枪使药液雾化。药液的用量及吸雾时间与烟雾法相同。涂药法对个别良种羊,可在成蝇飞翔季节将1%敌敌畏软膏涂擦在羊的鼻孔周围,每5天1次,可杀死雌虫产下的幼虫。
防治历史
上个世纪70年代,羊鼻蝇蛆病成为毒害羊群的罪魁祸首。大量绵羊死亡,影响了中国畜牧业的发展。辽宁省兽医科学技术研究所的马龙田专家经多次实验,用稀释敌敌畏和改良喷雾器喷头的方法,使得绵羊能够充分吸收细雾状低浓度敌敌畏,并基本达到百分百根治的效果。此法经过推广,不仅在当时扩展到苏联,也一直延续至今

羊脑包虫病的预防 羊脑包虫病的治疗


羊脑包虫病,其实也就是多头绦虫的幼虫,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羊的大脑中寄生了大量多头绦虫的幼虫,一旦羊群中的个别羊出现这种病症,扩散范围比较大,且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发病率,给养殖户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羊脑包虫病的预防羊脑包虫病的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的对象是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182只羊脑包虫病病羊。患病羊临床表现是精神萎靡、食欲不佳、无目乱走、磨牙流涎等。根据脑包虫寄生部位与病羊表现进行分析,其中大脑半球发病75只,大脑颞叶发病51只,大脑额叶发病32只,大脑发病15只,小脑发病9只。

1.2发病原因

羊脑包虫在羊脑寄生后,可出现囊泡,大小如鸡蛋,囊泡壁薄,内有透明液体。囊内膜有大量粟粒大的结节状。羊脑包虫感染途径主要经口感染,多头带绦虫卵进入胃肠后经血液转移到羊脑或脊髓,并不断成长,羊感染虫卵2~3个月后可发病。

1.3治疗方法

1.3.1药物驱虫

羊脑包虫病刚开始发病时,给予病羊吡喹酮70mg/kg口服,必要时可使用其他抗菌药物联合治疗,连续治疗14天。如果羊脑包虫病发展到晚期,治疗价值不大。部分病羊在口服药物治疗后,因囊泡破裂引起抽搐症状、精神萎靡或其他神经症状,有的还出现废绝、体温升高等症状,个别羊可因此而死亡。因此在给予抗菌药物和吡喹酮口服后,观察羊的表现,一旦有异常则及时抢救,给予甘露醇1000~2000mL、安钠咖2g治疗,症状轻的病羊给予25%~50%葡萄糖注射液治疗。

1.3.2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针对羊脑包虫寄生部位在左侧大脑颞顶区。判断方法是让羊在空地运动,如果羊向左做大圆圈运动,说明羊脑包虫寄生时间大约在10~14天,如果病羊同时有对侧眼睛模糊状况,则可选择手术治疗。先将病羊绑稳,并固定羊头部。用手检查羊头部左侧顶骨,可见皮肤隆起、骨质软薄。采用皮肤浸润麻醉方法进行麻醉,剪掉术区羊毛,并进行备皮。手术刀于头部左侧顶骨上行直径为2—3cm的弧形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皮外膜。将皮肤翻起后拉固定,显露术区顶骨。使用圆锯在顶骨上锯出圆孔,取出骨片。从圆孔口用一根缝合针刺入脑膜,过程中要防止刺破脑膜下包囊壁,并将缝合针于搭在对侧颅骨上。将鼓膜掀开,充分显露包囊外露部分。使用空的带有针头的注射器缓慢刺进包囊,并缓缓抽吸包囊内的透明液体。待包囊体积缩小后,用镊子夹住包囊并将其取出。术后羊口服抗菌药物7天。

1.4预防对策

积极治疗病羊,并将病羊隔离,控制传染源,防止羊蛲虫病感染扩散。定期对牧羊犬进行驱虫治疗预防感染扩散。牧羊犬驱虫治疗时给予吡喹酮10mg/kg治疗。健康羊的预防用药是吡喹酮15mg/kg口服。病羊、牧羊犬在驱虫治疗后,将其粪便进行烧埋处理。

2、结果

182只羊脑包虫病病羊经手术治疗或药物驱虫治疗后,治愈175只,治愈率96.1%。另外2只驱虫后抢救无效死亡,5只属于羊脑包虫病晚期,治疗无效。

3、讨论

羊脑包虫病属于传染性寄生虫病,主要因健康羊食人含有多头绦虫蚴虫的食物感染。从感染的羊来看,发病较多是的1岁以下的羊,临床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不佳、无目乱走、磨牙流涎等。多头绦虫蚴虫的终末宿主是狼、犬等动物。由于牧羊犬常与羊群接触,牧羊犬发病时可导致草场污染,导致羊发病。因此预防羊脑包虫病主要是防止草场污染和定期驱虫。驱虫时将羊和牧羊犬的粪便进行深埋或焚烧处理,防止有蚴虫的粪便造成草场污染。病羊死亡后要进行深埋处理,防止狼、犬等动物食用丢弃是病羊引起感染。另外,尽量避免羊、犬混养,将羊、犬隔开,并定期进行驱虫治疗。

对于羊脑包虫病的治疗,目前还是以药物治疗为主,部分羊脑包虫病处于早期的病羊可采用手术治疗。本次182只病羊经药物或手术治疗后,治愈175只,治愈率96.1%。

综上所述,羊脑包虫病采用吡喹酮、抗菌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疗效确切,可进行推广应用。

羊脑包虫病的防治
一、流行病学
脑包虫病其学名为多头蚴病,是多头绦虫的幼虫—多头蚴寄生在羊脑或脊髓的一种寄生虫病。
羊脑包虫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发于春季。脑包虫—多头蚴呈囊泡状,囊内充满透明的液体。外层为角质膜,囊的内膜(生发膜)上生出许多头节(约100~250个),囊泡由豌豆大到鸡蛋大。犬类是最终畜主,狗吞食了含有多头蚴的牛、羊的脑及被多头幼污染的食物后,这些幼虫发育为多头成虫寄生于狗小肠内,可以生存数年之久。多头虫具有强大的繁殖力,一昼夜可产卵25-68万个,对环境有极大的危害。虫体抵抗力很强,在土壤中可存活3-5年,在零下10—16度生存140天,在37-39度能存活一年,耐高温,70度才能致死它。
二、易感动物
主要侵害2岁以下幼龄羊,绵羊最易感,1岁以下的牛也易感。
三、病因
羊吃到被多头绦虫卵污染的饲草,虫卵随着血液移行脑及脊髓,经2―3个月发育成多头蚴而引起发病。多头蚴的成虫是一种多头绦虫,它寄生在狗、狐狸、狼的小肠中,长约40~80厘米。含有成熟虫卵的后部节片不断成熟与脱落,并随着粪便派出体外,羊吃了被虫卵污染的草料,进入羊消化道的虫卵,卵膜被溶解,六钩蚴逸出,并钻入肠粘膜的毛细血管内,随血流被带到脑内继续发育成囊泡状的多头蚴。

四、症状
羊脑包虫病的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反应迟钝,长时间沉郁不动,遇障碍物时则奋力前冲抵物不动,两眼视力模糊,其眼内瞳孔上附有一层白膜。
但是,寄生部位不同,则引起的症状也不同:若虫体寄生于脑部的某侧则患羊将头抵患侧,并向患侧作圆圈运动,对侧的眼常失明;若虫体寄生在脑的前部(额叶)则患羊头部抵于胸前,向前作直线运动,行走时高抬前肢或向前方猛冲,遇到障碍物时倒地或静立不动;虫体寄生在小脑则患羊易惊恐,行走时出现急促或蹒跚步态,严重时衰竭卧地,视觉障碍、磨牙、流涎、痉挛,后期高度消瘦。寄生在小脑手术极难;若虫体寄在脑表面则有转圈、共济失调神经性症状,触诊时容易发现,压迫患部有疼痛感或颅骨萎缩甚至穿孔;若位于脑后部则患羊表现角弓反张,行走后退,卧地不起,全身痉孪,四肢呈游泳状。
五、诊断
羊感染此病后,在一定时期出现无目地的转圈运动,转圈方向与寄生部位大多数是相同的。根据临床经验,一般转小圈寄生在浅层,转大圈在深层,低头在前,仰头在后,平头寄生在中部。后期寄生部位皮肤稍隆起,用手触摸骨质萎缩变薄甚至穿孔,指压感到骨质变软,患羊疼痛不安,轻叩患区有浊音。
六、预防
第一,加强饲养管理,羊圈舍的周围尽可能减少犬的饲养,不给羊饲喂犬类污染过的饲料,更不能与犬同食。第二,狗要拴系饲养,不能放开或混入羊群,平时对狗粪便集中进行生物热发酵处理。第三,不要让狗吃患有脑包虫的羊脑、脏器,定期给狗驱虫。牧羊犬应该做到每年春秋定期用氢溴酸槟榔碱2-3mg/kg剂量口服驱虫。第五,死于该病的羊头和手术摘除的虫体要深埋或烧毁,防止犬食。第六,每年的二月、7月下旬和12月下旬用吡喹酮70~8Omg/kg剂量对羊进行预防性驱虫。
七、治疗
该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进行手术治疗。寄生头部前脑表面的虫体可施行手术摘除。
首先将羊横卧保定,术部剪毛、消毒,先用2%碘酒消毒,再用75%酒精脱碘,分点注射盐酸普鲁卡因。麻醉2—3分钟后,在骨质变软的部位作U字形或十字切口,切透皮肤及皮下组织,不切破骨膜,分离皮瓣将它翻过用线加以固定,切口长宽均为2厘米,注意切口应在低处以便止血。露出颅骨,先用骨钻将头骨钻一小孔以作支撑,用圆锯在骨质上开一小孔,用力均匀,使脑膜暴露,不损伤骨膜。确定包囊位置后,用注射针头避开血管刺入脑膜,发现有液体向外流出,然后连接注射器后抽动活塞,尽量吸取囊泡,直至吸尽后慢慢小心拉出包囊。包囊取出后,用止血纱布压迫手术部位,滴入少量青霉素,把骨膜拉平,遮盖圆锯孔。结节缝合皮肤,涂擦磺胺软膏,最后用碘酒消毒。手术后由专人保护羊的头部,以免发生振动。
术后用甘露醇250毫升做一次静脉注射,降低颅内压。10%葡萄糖250毫升、生理盐水250毫升加抗菌素连用三天,避免感染。喂食有营养易消化的饲草和高蛋白质精料,以促进伤口愈合和体质恢复。术后第二天,病羊视力逐渐恢复,白膜消失,其他症状也明显好转。第三天出现采食、反刍,一周后基本恢复正常。
总之,手术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尽量避免损伤血管。羊脑包虫手术比较复杂,头皮多采用十字型切口,以便血液畅通,促进损伤组织快速愈合。手术用圆切锯开颅骨时应千万小心,因颅骨特别薄,可能损伤脑膜。拉取包囊或吸取液体时切忌弄破,以免造成再次感染。寄生在小脑深部包囊难以取出,必须先将囊液吸干后再拉,取不出可直接注入包囊内3毫升吡喹酮杀死囊幼,或注入95%的酒精7-8毫升也可杀死虫体。无论哪种方法都应避免引起脑组织损伤。
多数病羊手术台后无多大异常,但表现疼痛症状,个别的病羊可会表现出运动不协调、背脖或乱走,过一两天即可恢复正常,精心护理一周后,待其症状完全消失,便能同健康羊一同出牧。寄生在后脑及深部的脑包虫体难以实施手术治疗,目前一般以吡喹酮口服治疗,病羊按50~70毫克/公斤给药,连用3天,治愈率可达80%。新的治疗方法:在病羊头部额顶叶部位或骨组织较软的部位,剪毛消毒,先用12号针头刺穿软组织,后用9号针头缓慢刺入脑组织内,一边刺一边观看针管内有无液体,若针管内有液体,则证明刺入了多头勤包囊内,然后将针管和针头分离,再用另一支注射器将左旋咪哇药液注入包囊内即可。用药量,大羊0.6g,小羊0.2-0.4g,溶水10ml。

羊蓝舌病的流行症状 羊蓝舌病的诊断和预防


蓝舌病是以昆虫为传染媒介的反刍动物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绵羊,主要特征是体温升高、体质消瘦,口、鼻以及胃黏膜出现溃疡性炎症病变,且舌及口腔黏膜发绀.由于该病会影响病羊尤其是羔羊的生长发育,导致胎儿畸形,甚至发生死亡,严重损害经济效益。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羊蓝舌病的流行症状羊蓝舌病的诊断和预防。

1、流行情况

绵羊是蓝舌病的易感动物,更敏感的是纯种美利奴羊。患病羊和患病以后带毒的羊只是本病的传染源,但是牛、山羊和其他的反刍动物,包括鹿和羚羊等野生反刍动物也都能患病,只是发病轻缓或者观察不到明显的患病表现,成为隐性的带毒者。蓝舌病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媒介昆虫的叮咬进行,还会通过胎盘进行垂直感染,所以,媒介昆虫大量孳生的季节和区域,也就是湿热的晚春和夏季以及早秋和池塘与河流分布较广的潮湿低洼地区发生蓝舌病的情况很多,一般在每年的5~10月份发病较多。

2、临床症状

蓝舌病的羊有3~8天的潜伏期。病羊感染初期体温升高至40.5~41.5℃,呈现5~6天的稽留热。病羊厌食,精神沉郁,落后于整个羊群,流口水,口唇水肿,会蔓延至面部和耳部,甚至是颈部和腹部,口腔黏膜充血而后发绀,呈青紫颜色。患羊持续几天的发热表现以后,口腔和唇、齿龈、颊、舌黏膜出现糜烂,导致羊只吞咽不便。随病程的恶化,溃疡损伤的部位会有血液渗出,可见红色唾液,口腔有臭味。羊鼻孔流出的分泌物呈现炎性、粘性,鼻孔周围有结痂,导致患羊呼吸艰难并且能听到鼾声。有的患羊蹄冠、蹄叶出现炎症,触之敏感,表现程度不同的跛行状态,严重的甚至靠膝部行走或卧地不动。患羊体瘦、衰弱,个别便秘或腹泻,有时患羊下痢带血,早期可见白细胞减少症。疾病会持续6~14天,具有30%~40%的发病率,2%~3%的病死率,有的会甚至高达90%。感染后没有死亡的羊只会在10~15天以后康复,6~8星期以后蹄部也恢复正常。妊娠4~8星期的母羊感染蓝舌病的时候,其分娩的羔羊20%会有发育缺陷症状,比如脑积水、小脑发育不足、回沟太多等。

3、病理剖检

剖检病死羊只,可以观察到其口腔、瘤胃、心脏、肌肉、皮肤和蹄部均有糜烂性出血点、溃疡和坏死表现。嘴唇内侧的牙床、舌侧、舌尖、舌面的表皮脱落,皮下组织充血及胶样浸润。乳房和蹄冠等部位的上皮脱落,但没有水疱出现。蹄部可见蹄叶炎表现并且通常会发生溃烂。肺泡和肺间质水肿严重,肺部充血严重,脾脏肿大很轻微,被膜下出血,淋巴结水肿,外观呈苍白色,骨骼肌变性和坏死非常严重,肌间浸润有清亮的液体,呈现胶样外观。口腔有糜烂和深红色区域,舌齿龈硬腭颊部黏膜出现水肿。剖检病死的绵羊可见其舌发绀,似蓝舌头。瘤胃可见暗红色区域,表面上皮有空泡变性形成,并且死亡的真皮出现充血、出血和水肿表现,肌肉出血,肌间侵润有浆液和胶胨样。患病严重的皮肤毛囊周围出血,并且可见湿疹变化。蹄冠有红色或红丝且深层充血、出血。心内外膜、心肌呼吸道和泌尿道黏膜呈现小点状的出血。

4、诊断

临床的初步诊断可以依据患羊的典型症状表现和剖检病变。确诊疾病就需要进一步采取实验室诊断措施,可以采取病料进行人工感染或通过鸡胚或乳鼠和乳仓鼠进行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中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反应、免疫荧光抗体技术等都可以作为本病的定性试验,其中中和试验具有型特异性,能作为蓝舌病病毒血清型的区别手段。采用鸡胚进行静脉接种是最敏感和实用的分离病毒的方法。蓝舌病病毒分离物的定性鉴定可以通过免疫荧光试验进行,而定型鉴定则用采用病毒中和试验。用于病毒分离鉴定适合采用全血(每毫升加入2国际单位的肝素抗凝)、动物病毒血症期的肝、脾、肾、淋巴结、精液(置于冷藏容器保存,24小时之内送实验室进行检查处理)并且要捕获库蠓。

5、类症鉴别

口蹄疫是具有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而蓝舌病仅仅是通过库蠓的叮咬进行传播的。猪只不会感染蓝舌病,通过人工接种也不会感染豚鼠。此外,口蹄疫患畜发生的糜烂是由于水疱的破溃而导致的,蓝舌病患羊虽然也表现上皮脱落和糜烂。

传染性脓疱病在羊群中以幼龄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患羊的口唇和鼻端有丘疹和水疱出现,而且水疱容易融合成片,破溃形成厚痂皮,可见发生增生的肉芽组织位于痂皮之下。传染性脓疱病患羊尤其是大龄羊,一般没有严重的全身症状。采取局部病变组织进行电镜负染检查,特别容易发现羊口疮病毒呈现特异形态,蓝舌病患羊不具备以上的症状表现。

羊蓝舌病的病原
蓝舌病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为一种双股RNA病毒,病毒基因组由10个分子质量大小不一的双股RNA片段组成。已知病毒有24个血清型,各型之间无交互免疫力。羊肾、胎牛肾、犊牛肾、小鼠肾原代细胞和继代细胞(BHK-21)都能培养增殖并产生蚀斑或细胞病变。也可用核酸探针进行鉴定。
流行病学
绵羊易感,不分品种、性别和年龄,以1岁左右的绵羊最易感,吃奶的羔羊有一定的抵抗力。牛和山羊的易感性较低,多为隐性感染。
病畜是本病的传染源。病愈绵羊血液能带毒达4个月之久,牛,这些带毒动物
也是传染源。本病主要通过库蠓传递,绵羊虱蝇(Melphagus
ovinus)也能机械传播本病。公牛感染后,其精液内带有病毒,可通过交配和人工授精传染给母牛。病毒也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病的发生有严格的季节性,多发生在湿热的夏季和早秋,特别是池塘、河流较多的低洼地区。
病变
主要见于口腔、瘤胃、心、肌肉、皮肤和蹄部。口腔出现糜烂和深红色区,舌、齿龈、硬腭、颊黏膜和唇水肿。瘤胃有暗红色区,表面有空泡变性和坏死。真皮充血、出血和水肿。肌肉出血,肌纤维变性,有时肌间有浆液和胶冻样浸润。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道黏膜及心肌、心内外膜均有小点出血。严重病例,消化道黏膜有坏死和溃疡。脾脏通常肿大。肾和淋巴结轻度发炎和水肿,有时有蹄叶炎变化。
诊断
根据典型症状和病变可以作临床诊断。为了确诊可采取病料进行人工感染或通过鸡胚或乳鼠和乳仓鼠分离病毒。也可进行血清学诊断。血清学试验中,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反应、免疫荧光抗体技术具有群特异性,可用于病的定性试验;中和试验具有型特异性,可用来区别蓝舌病病毒的血清型。也可采用DNA探针技术。
牛羊蓝舌病与口蹄疫、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恶性卡他热、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水疱性口炎、茨城病、牛瘟等有相似之处,应注意鉴别。
预防治疗
⑴蓝舌病病毒的多型性和在不同血清型之间无交互免疫性的特点,使免疫接种产生一定的困难。如需免疫接种,应先确定当地流行的病毒血清型,选用相应血清型的疫苗,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弱毒疫苗接种后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病毒血症,同时对胎儿有影响,导致母羊流产。运用时应加以注意;
⑵严禁从有本病的国家、地区引进羊只;
⑶加强冷冻精液的管理,严禁用带毒精液进行人工授精;
⑷放牧时选用高地放牧,不在野外低湿地过夜,以减少感染机会;
⑸定期进行药浴、驱虫,控制和消灭本病的媒介昆虫;
⑹在新发生地区可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并淘汰全部病羊。
治疗
用国浩羊肽乐配合刀豆素混合注射,一天一次,连用1--2天;对母羊已经怀孕的要每天按照治疗量注射两次;针对病程较长的羊,可以适当的配合抗生素一起分点注射。
对疑似的病羊加强护理,避免烈日、风吹、雨淋,给予易消化饲料。用消毒剂对患部进行冲洗,同时选用适当的抗菌药预防继发感染。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736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