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鸡蛔虫病的症状及预防冶疗方法

山鸡蛔虫病是由鸡蛔虫寄生于山鸡的小肠内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常影响雏山鸡的生长发育,甚至引起大批死亡,造成严重损失。本病主要通过感染性虫卵的饲料和饮水而感染,雏山鸡易感,成年山鸡多为带虫者。

1.症状

雏山鸡生长发育不良,精神萎靡,常呆立不动,翅膀下垂,羽毛松乱,鸡冠苍白,黏膜贫血,食欲减退,下痢和便秘交替出现,有时稀粪中混有带血黏液,逐渐衰弱死亡。成年鸡多为带虫者,严重者表现为下痢、产蛋量下降和贫血等。

2.预防措施

①幼龄鸡应与大鸡分群饲养,不使用公共运动场,成年鸡多为带虫者,是传染来源。

②鸡粪应集中起来进行生物热处理,鸡舍内垫草应勤换,运动场应勤换新土,饲槽、饮水器应每隔1~2周消毒1次。

③在蛔虫病流行的鸡场,每年应进行2~3次定期驱虫,雏鸡第一次在孵化后2个月内进行,第二次在冬季进行;成年鸡第一次在10~11月进行,第二次在春季产蛋季节前1个月进行。对患禽随时进行治疗性驱虫。

3.防治

治疗可选左旋咪唑,每千克体重40~60毫克,直接经口投服或拌入饲料内喂服;丙硫咪唑每千克体重5~15毫克,拌料喂服。7天后再用1次。

相关阅读

犊牛蛔虫病的活体症状 犊牛蛔虫病的检疫、诊断及其防治


犊牛蛔虫病也叫做新蛔虫病,是由于小肠内寄生有牛新蛔虫而引起,通常是小于6月龄的犊牛容易发生,主要症状是消化紊乱,造成腹泻、腹痛、贫血、机体消瘦以及肺脏病变等,如果感染大量虫体还可能导致死亡。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犊牛蛔虫病的活体症状犊牛蛔虫病的检疫、诊断及其防治。

1、病因分析

犊牛小肠内寄生的成虫会在该处产卵,并经由粪便排到体外,当外界环境适宜时,7~9天之后就会发育变成幼虫,并在13~15天之后于卵壳内发生第一次蜕变,发育为第二期幼虫,也就是感染性虫卵。在母牛采食饲草、舔食异物或者饮水时就能够吞入这种虫卵,并在进入小肠后逸出幼虫,接着穿过肠壁,移行到肝脏、肾脏、肺脏等器官发生第二次蜕变,发育为第三期幼虫,并在这些器官中停留。当母牛妊娠大约8.5个月时,幼虫就能够移行到子宫,并进入胎盘羊水,发生第三次蜕变后变成第四期幼虫,且容易被胎牛吞人而侵入其肠中继续发育。当犊牛产出后,幼虫会在小肠内进行第四次蜕变,25~31天之后即发育为成虫。成虫一般可在肠内生存2~5个月,之后逐渐被排到体外而变成传染源。另外,妊娠母牛体内的幼虫还可经由胎盘移动到胎儿的肝脏和肺脏,接着进入小肠内继续发育,导致生前感染,从而在犊牛产出时小肠内已经寄生有成虫。

幼虫主要是在体内移行时对机体产生损伤,严重时能够导致肺水肿、肝脏脂肪变性等。成虫寄生在肠内,会对肠黏膜产生不良刺激,引起出血、溃疡,从而ILIJ现继发感染,进而发生肠炎,且虫体分泌的毒素还会导致机体发生过敏、阵发性痉挛等,致死率在22%左右,还能够导致胆管、胰管被阻塞。当寄生过多虫体时,有时会在小肠内缠绕成团而引起阻塞,严重时可能发生肠穿孔。

2、活体症状

该病一般是3月龄以内的犊牛容易发生,尤其是3周龄时最容易发生。当犊牛感染严重时,初期精神状态较好,能够正常吮乳,排出糊状粪便,呈灰白色,且通常散发恶臭味;随着症状的加重,病犊精神沉郁,减少走动,往往卧地,食欲减退,吮乳乏力,腹部不断膨大,有时会伴有腹痛现象,并排出硬结或者水泥样粪便,也散发恶臭味。当症状进一步加重后,病犊精神萎靡,停止采食,严重消瘦,被毛粗乱,黏膜苍H,拱背,后驱无力,走动摇晃,无法稳定站立,往往长时间卧地不起或者垂头呆立,呼出散发有特殊腥臭味的气体;体温一般偏低,尤其是耳尖和四肢厥冷,极度衰弱或者陷入昏迷状态。当寄生大量虫体时,会导致肠阻塞或者发生破裂,或者继发引起胆道蛔虫症而发生死亡。

3、宰后剖检

对病死牛进行剖检,发现肠内容物呈淡黄色黏稠状,并含有大量虫体;由于虫体产生的机械损害,会导致肠黏膜大面积发生炎症,并散布有溃疡;有时还会发生肠管堵塞、肠破裂、肠套叠、腹膜炎以及胆管堵塞。如果犊牛产出后才食入感染性虫卵,会进入肠管后孵化出幼虫,并钻过肠壁侵入肝脏,在移动过程中就会导致消化机能被损害,使肝组织被破坏,从而造成食欲减退。幼虫移动到肺脏时,会停留在该处继续发育,并使肺组织被破坏,出现点状出血,并导致肺炎,从而在临床上表现出呼吸困难和咳嗽,且嗜酸性白细胞明显增多。

4、实验室检查

取病死犊牛的直肠内容物以及存活的小于5月龄患病犊牛排出的新鲜粪便,用于虫卵检查。一般采取饱和盐水浮集法收集虫卵,然后进行镜检。虫卵呈淡黄色,接近圆形,卵壳较厚,具有蜂窝状外层,且表面存在多孔结构的厚蛋白膜,里面存在1个卵细胞,大小在(70~80)um×(60~70)um,阳性率通常可达到60%左右。

5、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盐酸噻咪唑,患病犊牛可以按体重灌服12~15mg/kg,通常2天之后就会排出虫体。或者使用盐酸左旋咪唑片,每头病犊口服300mg,驱虫效果也较好。或者使用依维菌素片进行驱虫,按每10千克体重服用50mg,这是一种广谱、低毒、高效药物,治疗效果也较好。如果该药配合使用驱虫净,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即先服用一种药物进行驱虫,2周之后冉服用另一种药物进行驱虫。如果患病犊牛持续腹泻,要及时口服补液,即在1000mL水中添加20g白糖、3.5g盐、1.5g氯化钾、2.5g小苏打粉,混合均匀后自由饮用,如果加用矽碳银、泻痢停,并配合使用木炭末或者炒糊的高梁,都具有较好的止泻效果。如果病犊伴有腹痛,可肌肉注射10mL添加有100万IU青霉素的50%安乃近注射液。

预防性驱虫。犊牛蛔虫病通常是在生前通过母体胎盘感染,使其较小日龄就会出现发病,通常在30日龄左右就会由于发病而死亡。凶此最好采取早期预防性驱虫,一般在20~25日龄和60~65日龄各进行1次,能够有效控制病情,并减少经济损失。通常选择使用敌百虫片,按体重服用们~50mg/kg,或者按体重服用8~10mg/kg盐酸左旋咪唑片,且驱虫后适宜供给健胃剂。

犊牛蛔虫病的防治
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发生于5个月以内的犊牛。成虫在犊牛的小肠中可以寄生2~5个月,以后逐渐从宿主体内排出。成年牛只在内部器官组织中寄生有移行阶段的幼虫,尚未见有成虫寄生的报道。虫卵对干燥及高温的耐受能力较差。土壤表面的虫卵,在阳光直接照射下,经4h全部死亡;在干燥的环境里,虫卵经48~72h死亡;感染期的虫卵,需有80﹪的相对湿度才能够生存。但虫卵对消毒药物的抵抗力较强,虫卵在2%的福尔马林中仍能正常发育;在29℃时,虫卵在2%克辽林或2%来苏尔溶液中可存活20h。
症状与病理变化
犊牛出生两周后为受害最严重时期,虫体的机械性刺激可以损伤小肠黏膜,引起黏膜出血和溃疡,并继发细菌感染,从而导致肠炎。
症状表现为消化失调、食欲不振和腹泻,早期会出现咳嗽,有特殊的臭味,排多量黏液或血便,患畜虚弱消瘦,精神迟钝,后肢无力,站立不稳。成虫大量寄生时,会夺取大量营养,使犊牛发生消化障碍,可造成肠阻塞或肠穿孔,引起死亡。虫体的毒素作用也可引起严重危害,如过敏、阵发性痉挛等。成虫聚集成团可引起肠道阻塞或肠穿孔。出生后的犊牛受感染时,由于幼虫的移行,可造成肠壁、肺脏、肝脏等组织的损伤、点状出血、发炎,血液和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诊断
犊牛有腹泻、排大量黏液并具有特殊恶臭、咳嗽、消瘦及生长发育停滞等现象时,均可作为疑似蛔虫病的依据,进一步确诊可采用直接涂片法或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粪便中有无虫卵。也可结合症状、流行病学资料分析,进行诊断性驱虫来加以判定。死后剖检可在小肠找到虫体或在血管、肺脏找到移行期幼虫。
防治
1.治疗
左旋咪唑:剂量为每千克体重4~6mg,肌肉注射;或每千克体重8mg口服。中毒可用阿托品解除;左旋咪唑还可引起肝功能变化,严重肝病患畜禁用;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时,对组织有较强的刺激性,尤其是盐酸左旋咪唑;泌乳期动物禁用;休药期内服给药为3d,注射给药为28d。
阿苯达唑:剂量为每千克体重10~15mg,口服。
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类药物:有效成分剂量为每千克体重0.3mg,皮下注射(针剂)或口服(片剂)。用药后28d后所产生牛奶,人不得食用;牛屠宰前21d停用药物。
哌嗪:也叫驱虫灵。剂量为每千克体重250mg,一次口服。
精制敌百虫:剂量为每千克体重100mg,总量不超过10g,溶解后均匀拌入饲料内,一次喂服。出现副作用时,用阿托品解之。
2.预防
应对15~30日龄的犊牛进行驱虫,许多犊牛尽管不表现临诊症状,但可能带虫,而且此时成虫数量正达到高峰。早期治疗不仅对保护犊牛健康有益,并可减少虫卵对环境的污染。还要注意保持牛舍的干燥与清洁,每天定时清理粪便并堆积发酵,以杀死虫卵。将母牛和犊牛隔离饲养,减少母牛受感染的机会。

南美白对虾生病的原因、症状及预防冶疗方法


近年来,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疾病的发生逐年增多,成为养殖成功的主要阻碍,研究南美白对虾发病的原因并进行预防,是减少发病几率,保证养殖成功的有效途径,本人近年来主要从事南美白对虾的育苗及养殖技术工作,现根据本人经验,介绍有关技术,希望对养殖者有所帮助。

一、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发病的原因

(一)整体因素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发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整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环境因素:养殖水体中溶解氧、pH、水温、盐度、有毒物质(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农药、重金属等)、光照、透明度和水色(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等的变动,超越了南美白对虾所能忍受的临街限度,因而引起疾病的发生。

2.对虾的体质状况:在对虾的养殖过程中,只有环境因素不适,或仅有病原体的存在,并不一定造成对虾发病,还要看对虾本身的健康状况,或者说对虾的抵抗能力、免疫力如何,如果对虾有较强的免疫力,抗病力强,就不易发病;相反,如果对虾的抗病力变弱,免疫力降低,在一定的条件下就会染病。

3.病原生物的入侵:病原生物又叫病原体,是指能致病的一些生物。常见的有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及固着类的原生动物等。这些生物在适宜的情况下大量繁殖,条件适宜时侵入虾体,就会慢慢引发对虾疾病的发生。

4.人为因素:在养殖过程中,由于饲养管理不当,操作不细心,防病措施不力等,引起池塘水质变化、造成对虾抗病力减弱,致病菌的大量繁殖,结果引起虾病的发生。例如:不注意虾池的清淤消毒,池水调节措施不力,虾苗放养密度不当,饵料的质量不佳或投喂量未掌握好,不适当的使用药物或滥用药物,不经常进行水质、藻相、病害监测等,未能及时发现问题,贻误疾病防治的最佳时机等,这些都会引起疾病的发生和蔓延。

(二)具体原因

上面在整体方面说明了引起南美白对虾疾病的原因,下面就一些具体原因进行阐述:

1.苗种质量差:由于放养的种虾未经检疫,导致虾种携带致病菌。再者,南美白对虾经多代全人工繁殖,已出现变异和退化,失去了原来的优良特性,抗病能力降低,并不同程度地感染病毒,因而在养殖过程中易引发疾病。

2.环境污染问题:有的池塘经过多年养殖后,池塘底部存有大量淤泥,致病生物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积累。而且,在白对虾的密集养殖区,往往无完整的进排水系统,常因排水进水而交叉传播虾病,一旦有个别虾塘得病,便会造成大片虾塘受到感染。

3.滥用药物:许多虾农在防治疾病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出现滥用和过量使用药物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正常的池塘生态系统,引起疾病的发生。

4.长时间低氧:南美白对虾的生长发育需要较高的溶解氧,长时间溶氧较低,不利于对虾的生长发育,还会使对虾体质变弱,抗病力下降;因此我们看到在阴雨天气条件下,对虾的发病机率很高。另外,池塘水质恶化时,藻类大量消失,水质出现白浊的现象,对虾的发病的机率也很高。相反,在藻类丰富的池塘,在下雨的天气中,对虾发病的机率比水质清、藻类少的池塘低很多,这就表明溶氧较低易引发疾病流行。

5.应激造成的非正常蜕壳:蜕壳是对虾的一个常见的生理现象,对虾正常蜕壳是生长的必要条件。在正常的环境下,对虾摄取营养到一定的程度,体内自然分泌出蜕壳激素,导致对虾自然而然地蜕壳。蜕壳是对虾的一个重要的生理变化,在脱壳的过程中,对虾的身体机能产生重大的变化,也是对虾浴火重生的一个关头。对虾是一种比较敏感的动物,特别是在高密度的养殖条件下,对虾抗应激能力下降,在池塘条件发生变化时,对虾会产生一定的应激反应,其中一个反应就是蜕壳。在下暴雨时,大量的雨水冲进池塘(或从外面引进大量的新水,或对池塘进行超量消毒,也是一样的道理),导致水质的一系列指标(水温、盐度、溶氧)产生变化,池内的对虾都会有大量蜕壳的现象,这种非正常的蜕壳,导致对虾体内产生一系列剧烈的变化,最大的可能是:潜伏在对虾体内的病原体得到了大规模的复制,而且迅速感染到其他的对虾,引发疾病。

6.氨氮、亚硝酸盐造成的中毒:亚硝酸盐是氨氮在硝化过程中不完全的产物,这两个水质指标对南美白对虾都有重大影响,氨氮、亚硝酸盐都能阻止对虾血液和氧气的结合,导致对虾呼吸不顺,从而生长缓慢。在亚硝酸盐超高的池塘,对虾生长缓慢,体质偏差,活力下降。在氨氮超高的池塘,易引起对虾中毒,对虾时有在塘底偷死的现象。长时间的氨氮、亚硝酸盐超高,能导致对虾出现慢性中毒,引起疾病发生。

二、发病时的基本征兆和症状

1.对虾的活力和游泳能力减弱;健康的南美白对虾通常栖息于养殖水体的中下层或底部,一般不易看见;有时在水边看到一些虾群,但运动活泼,游泳迅速,弹跳力强。而病虾活动能力弱,游泳缓慢,在人为刺激时,反应迟钝,不逃避,有的在水面上打转或无定向地上下游动;有的匍匐或侧卧池边浅水处。

2.摄食量下降或停止摄食,生长缓慢:未发病的池塘,饲料投喂后半小时取样检查虾的摄食情况,70%以上的南美白对虾胃肠饱满或半满,连续观察3天~5天,可见长势良好,虾体健壮。而病虾,在常规投饲的情况下,半小时以后取样观察,50%以上的对虾空胃,池中出现残饵;连续观察几天,对虾不见生长,日渐瘦弱,残饵也明显增加。

3.看体色和鳃:健康无病的虾,身体透明或半透明,特别是前期规格较小时尤为明显,体色正常、鲜艳,体表无污物、藻类、原生动物等附着;透过两侧头胸甲,鳃清晰可见。患病的虾体色灰暗,甲壳表面色素斑点增多,有的出现白斑、褐斑,甲壳溃疡;附肢残缺,触须断掉,有的触须、附肢变红,肌肉白浊,虾体痉挛;鳃变黑,有的黄鳃或白鳃,鳃上附着污物或固着有原生动物、藻类等。

4.死亡率上升:有时虾池有个别虾死亡,而群体的活动、摄食正常,虾的体色、鳃等又无异常,属于正常现象,为自然减量。在正常情况下,若5天~7天连续发现南美白对虾死亡现象,或1天~2天出现大量死亡,而水质正常,则可能是病害发生的结果,应认真检查,看是否为疾病发生,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三、预防方法

南美白对虾的养殖过程中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进行疾病的防治,实践证明,预防工作做的到位,可有效防止疾病的发生,提高产量,增加效益。做好南美白对虾疾病的预防主要是抓好以下几点:

1.严格清污消毒。虾苗放养前一定要将淤泥清除,清除底泥后,每亩用100kg的生石灰进行彻底消毒。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先经过曝晒一段时间后再进行清污消毒,彻底杀灭病原体。

2.选择干净的水源,或直接引入江河之水,或将进入养殖池塘的水先消毒处理后再用。避免进入有污染的水。

3.到实力强、信誉好的种苗场选购优质虾苗,最好是选购SPF(无特定病毒亲虾)优质健康虾苗。

4.注意暂养:放苗前,在池塘一角用彩纹塑料布围成一个占总面积1/30~1/20的暂养池,购进虾苗后,先在暂养池中进行淡化暂养。集中暂养便于管理,容易培水,可保证虾苗期有充足的生物饵料,能较好地提高其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并能进一步提高其抗病能力。

5.暂养后,瘦水放苗:暂养结束后,大塘的池水以偏瘦为好,因为瘦水下塘,到养殖中后期的水质一般不会太肥,较易调控。否则,常常会导致水质过肥,甚至会引起底质和水

质的恶化,使亚硝酸盐、氨氮和pH等各项指标都超标,从而引发各种虾病的发生。不过,瘦水放苗,必须开足增氧设备,以保证池水有充足的溶氧,实践证明,放苗时池水的透明度30cm~35cm为佳。

6.科学投喂:要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进行投喂。在幼苗期(体长<4.0cm),应提供充足的饵料,以保证虾的快速生长和较高的成活率;在中大虾时,以八成饱为标准,尽量做到不留残饵,在必要时,停喂一餐,以免过多的残饵造成水质污染,特别要注意的是,要根据天气及虾的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投喂量,严防饵料过剩。

7.控制水质的肥度。在养殖中后期,水质调节以加强增氧和控制水质的肥度为主,避免水质过肥。特别是在南美白对虾出现活力减弱、食欲降低时,应适量加注新鲜水源,如有可能,加入一定量的新鲜海水,更有助于改善水质环境和提高对虾的活力。在换水或加水后,应做好常规消毒工作。

8.定期使用水质及底质改良剂。一般在养殖中后期,由于排泄物和残饵等废物的积累,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质恶化和底质恶化,所以,此时必须以水质和底质改良为主,其中以光合细菌、硝化细菌、EM菌、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形式的改良剂为好。

9.定期进行药物防治。要注意对养殖水体定期消毒,可选用较为温和的高效消毒药物,如溴氯海因、二溴海因、季胺盐及碘制剂等。同时定期在饲料中添加一些维生素(Vc、Ve、)大蒜泥、聚维酮碘、三黄粉、壳聚糖等,以增强对虾的抗病能力,预防虾病的发生。

10.尽早疏苗:对于放养密度较大的池塘,养殖60天以后,对虾规格达90只/kg~100只/kg左右,便可捕大留小,分批上市。因为疏苗后,虾的密度降低,水质较易管理,疾病容易防治,而且可以加速剩余部分小虾的生长。

11.紧急情况时,使用抗应激产品,减少对虾的应急反应。

四、做好暴雨季节虾病防治

暴雨季节是南美白对虾发病的重要时期,做好暴雨季节虾病的防治是保证南美白对虾养殖成功的重要保证,具体说来要做好以下工作:

1.停止进排水,减半投料或停料,暴雨过后最好再停料一天。

2.暴雨期间不要使用任何的消毒制剂。

3.水质偏瘦的池塘,迅速肥水。

4.注意增氧:多开动增氧机或泼洒增氧剂,增加溶氧。

5.加强水质调控:

(1)投放沸石粉∶沸石粉是良好的水质、底质改良剂,可以迅速增氧,并有吸附异物、改良底质和水质的作用。沸石粉用量为10g/立方米~20g/立方米。另外每亩池塘还可投放2kg葡萄糖和200g泼洒型维生素C。

(2)使用微生物细菌改良底质和水质∶长时间的大雨和暴雨及台风过后,虾塘中的生态环境遭受重创,甚至破坏微生态平衡。此时应注意使用微生物细菌,修复微生态环境。a.使用光合细菌和EM菌。光合细菌和EM菌的主要功能是消除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硫化氢、有机酸等有害物质,改善水体质量,但却对培养藻类作用不大,因此,光合细菌和EM菌对改良水质起作用,但对改良底质作用不大,因而还应注意配合使用其他改良底质的生物制剂。b.使用化能异养细菌改良底质,市面上的化能异养细菌有利生素、活康素等。这类细菌能利用大分子有机物质,同时能将有机物质矿化生成无机盐//致富经//,为单细胞藻类提供营养。单细胞藻类的光合作用又为有机物的氧化、微生物的呼吸、虾的呼吸提供氧气。循环往复,构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平衡。所以使用微生物细菌时,应将光合细菌、EM菌与化能异养细菌交替使用,应按说明书足量投放。一般每隔10天~15天投放一次,若水质不良应适当加大投放量。使用前3天~5天和使用后3天~5天不能使用消毒剂。

(3)泼洒生石灰:暴雨过后往往造成pH的大范围下降,暴雨前后应注意检测pH值,发现大范围的降低,就应及时泼洒生石灰,以保持pH的相对稳定,防止因PH的过度变化引起虾的应急,造成虾病的发生。一般每亩水面用生石灰5.0kg~10kg即可。

6.内服维生素C:在暴风雨等恶劣天气中,对虾对维生素C的消耗量是正常天气的2.5倍,在恶劣天气时对虾最容易缺乏维生素C。可在饲料中加入2~3的维生素C。用人工方法加入维生素C,先将维生素C溶解,均匀地喷入人工配合饲料中,阴干半小时后,再按饲料1左右的比例,喷洒植物油(豆油、花生油、菜籽油等)或水产用鱼肝油。结合使用光合细菌和EM菌,用量是饲料的3~5。

总之,引起南美白对虾生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实践证明,只要预防措施得力,就能减少疾病的发生,为取得养殖成功打下良好基础。

仔猪水肿病的病因、预防及冶疗


在广大农村,凡使用配合饲料或用浓缩饲料拌料喂过仔猪的农户,其仔猪发生水肿病时都会被诊断为饲料中毒而向饲料厂商投诉,而且容易使农户产生水肿病是由喂配合饲料而引起的误解。

仔猪水肿病多发生于早春晚秋、气温骤变、饲料突然转换和转群时,多发生于断奶后、体重在内40公斤以内的仔猪,一般不广泛流行,通常一窝中仅有1-2头发病,以生长快、体质强壮的仔猪多发。

一、仔猪水肿病的病因

1、气候突变

在天气突变时,仔猪因皮下脂肪层薄、体温调节能力差而无法适应引起胃肠受凉,导致消化不良,胃肠痉挛,腹泻,抵抗力下降诱发水肿病。

2、突然喂给浓缩饲料

仔猪的胃肠功能发育不健全,各种消化酶的分泌和激活需要底物诱导,在仔猪4周龄前突然喂给大量的营养浓度极高的饲料,很容易诱发水肿病。

3、应激

断奶、阉割、预防接种、换料、母仔分离等多重刺激同时发生,引起仔猪产生应激反应,对病原菌的抵抗力降低,诱发水肿病。

4、饲料品质不良

(1)饲料的抗原性强。仔猪补饲饲料中豆粕等大豆蛋白超过粗蛋白总量的50%或豆粕(或大豆)加工处理方法不当及仔猪补饲不充分,大豆蛋白的抗原激活了肠道的局部免疫系统,如仔猪未能产生免疫耐受性,则免疫系统经常处于准备状态,当断奶后再次接触此类抗原时,便产生了抗原抗体免疫反应,导致消化不良、腹泻,发生水肿病。

(2)配合饲料的酸碱度过高。这样的饲料进入胃肠后中和了大量胃酸,使胃蛋白酶的活性降低。大量营养物质未经充分消化而直接进入肠道,使大肠杆菌迅速增殖,导致肠道菌群区系平衡被打破,诱发水肿病。

(3)饲料蛋白质过高。在8周龄之前,仔猪对植物性蛋白质的消化能力差,喂给大量蛋白质含量高的日粮,超过了仔猪胃肠的承受能力,引起胃肠机能紊乱,造成病原菌繁殖并产生毒素,从而诱发仔猪腹泻和水肿病。

二、科学预防水肿病:

首先要加强饲养管理,断奶不宜太早,换料不宜太突然,要提前补料,不饲喂单一饲料或蛋白质含量过高的饲料,并注意补充维生素E、硒、铜、铁等物质,搞好卫生和消毒工作。其次,要加强防疫。母猪分娩前1个月注射大肠杆菌多价苗,仔猪通过哺rǔ能获得抗体;或者在仔猪14-17日龄时,用猪水肿病油rǔ剂苗注射,以获得免疫保护。另外,在刚断奶仔猪的饲料中添加适量抗生素能预防该病。

1、科学补饲

仔猪1日龄开始补水,在断奶之前吃600克饲料,7~14日龄用易消化、含rǔ清粉5%~20%的rǔ猪诱食料进行诱食,使仔猪对饲料抗原获得免疫耐受性。

2、科学断奶

在农村,畜主购买的rǔ(仔)猪配合料大多以玉米、豆粕为主,不适于仔猪的早期消化,保育条件也较差,因此建议采用35~40日龄断奶制。断奶越早,水肿病发病率越高。断奶工作应在3~5天内逐渐进行。

3、少饲多餐

在农村大忙季节,畜主习惯一次性将一天甚至几天采食量的颗粒饲料投入料槽,让猪自由采食。为了防止水肿病,要坚决纠正上述做法,做到少给勤添,每餐让猪吃到八成饱即可,尤其是注意控制刚断奶仔猪因饥饿而暴食和好强仔猪的抢食暴食行为。

4、防止突然更换饲料

我们在农村进行技术指导时发现,很多农户给仔猪换料的随意性很大。科学的办法是逐渐减少原来的饲料,逐渐增另一种饲料,使换料在5~7天完成,便可在很大程度上预防仔猪水肿病。

5、饲喂质量好的日粮

质量好的日粮指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含量丰富、平衡、易消化,含有机酸化剂和消化酶制剂等辅助因子,饲料蛋白多元化、蛋白抗原性低的饲料不一定是高蛋白的,但它确是高效的和低成本的。有资料证明,降低饲料蛋白质水平可有效缓解断奶仔猪腹泻和降低水肿病的发生率。

三、仔猪水肿病的治疗。

对症状较轻的仔猪应立即喂服人工盐,按每公斤体重1克的量喂给,并给予大量饮水;用恩诺沙星、强力水肿消、水肿特灵等中的一种注射液配合适量地塞米松、维生素C、亚硒酸钠-维生素E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2天。病猪出现神经症状时,可用5%的葡萄糖水200-400毫升、安钠加05-2克、20%甘露醇50-100毫升混合后静注,每天1次,连用3天,以缓解脑部水肿和颅内压升高。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741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