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蹄开裂的因素 母猪蹄裂的症状及防治

每到秋冬和早春季节母猪蹄裂现象较严重,主要表现为关节肿大、蹄角质增生龟裂、蹄壳变硬、变脆,出现破裂;按发生的部位则有蹄尖裂、蹄侧裂、蹄踵裂;根据裂缝的深浅,可分为表层深层裂;按照裂隙的方向,即沿角细管方向的裂口称为纵裂,与角细管的方向成直角的裂口是横裂,造成猪步态不稳、悬蹄、跛行甚至爬行,如有细菌侵入,则并发化脓性蹄真皮炎,也有感染破伤风的可能。严重影响母猪的生产性能和使用寿命,造成母猪非正常淘汰高。

首先,秋冬和早春季节更易发生本病的原因主要是秋冬和早春季节天气干燥、气温不稳、地面温度低。通常母猪蹄部温度较低,而母猪为了适应环境变化,体表毛细血管收缩,末梢血液循环及血流量不足,使蹄壳角质变脆易裂。

1、发病原因

母猪蹄开裂的发生与品种和年龄、饲料中某些营养物质不足或不平衡、环境不良、消毒不当有关。

1.1品种和年龄

更易出现蹄裂的母猪是国外引进的瘦肉型优良品种,尤其是长白猪多发。原因是瘦肉型优良品种生长速度快,体重增加和肢蹄的发育失调,使肢蹄承受压力增大,蹄部容易磨损龟裂,易继发感染。相比老母猪,青年母猪更易发生,青年母猪蹄垫部娇嫩,蹄壳较薄更易破裂,这也是青年母猪发病较多、情况较严重的主要原因。老母猪由于蹄垫和蹄壳相对发育比较成熟,抗继发感染能力也较强,所以老母猪虽然出现蹄角质增生龟裂和蹄壳破裂的比例也很大,但症状较轻,跛行较少。

1.2饲料中的某些营养物质不足或不平衡

钙、磷比例失调主要引起猪只四肢骨骼疾病、蹄壳角质软化和蹄变形。

生物素缺乏:生物素对维持蹄的角质层强度和硬度有一定作用,与肢蹄角质化及蹄部完整性有关,母猪生物素缺乏会导致正常脂类物质分泌减少,蹄壳变得薄嫩。

微量元素缺乏:母猪对锌元素的吸收障碍或饲料中锌元素的添加量不够,会造成蹄裂或侧裂;缺硒时可引起足部变形、脱毛和关节炎等;慢性氟中毒和缺锰时,会导致蹄异常变形、横裂。

含硫氨基酸不足:硫酸盐类代谢障碍都将影响蹄的生长和代谢,分子中含有硫原子的一类氨基酸,主要包括蛋氨酸、胱氨酸和半胱氨酸,动物保护组织由角蛋白构成,而角蛋白则含有相当数量的含硫氨基酸,蛋氨酸又称甲硫基丁氨酸、甲硫氨酸,分子式为CsH11N02S,是重要的必需氨基酸之一。

1.3环境不良

猪舍的地面过于粗糙,容易磨损蹄部。地面的坡度太大,造成母猪四肢、腱、韧带负重不均,尤其加大了对后蹄的压迫,易发生蹄裂症。新建猪舍的水泥地面还未完全熟化,碱性较强,在遇水的情况下,接触猪蹄具有一定的腐蚀性,长期的接触会使蹄壳变软,容易开裂。

1.4消毒不当

空栏消毒后,由于栏舍周转或其他原因,往往对消毒过的栏舍清洗不够,加上地面未完全干燥就转入母猪,地面、产床上残留的消毒液容易腐蚀蹄壳,致使蹄壳受损,易蹄裂。

2、预防措施

2.1注意后备种猪的选择与培育

养殖户应注意后备种猪的选择与培育,后备种猪选择要留意种猪是否以蹄尖着地,通常蹄尖着地具有比较强健的猪蹄。注意在群体选择上,要加强对肢蹄结实度的多世代选择,进一步改良猪肢蹄,体尺结构和型体。

2.2加强饲养管理

气候转凉时,加强种猪舍的防风防寒措施,特别是防止北风直吹猪体,改善可能出现蹄裂的环境因素,如猪舍地面不能过于粗糙,地面坡度不能太大等。改善饲料营养,配制营养平衡的全价饲料,确保矿物质、维生素、含硫氨基酸、尤其是生物素的供给量,NRC(1998)推荐生物素用量为每千克饲料中添加0.20mg。

3、治疗方法

3.1饲料中添加营养物质

养殖户可在妊娠、哺乳母猪料中(在使用预混料基础上),添加生物素和有机锌、锰等营养物质。

3.2手术处理

要使已裂开的角质愈合是困难的,主要是防止继发病和裂缝继续扩大。应努力消除角质裂缘的继续裂开,一种方法可行造沟主要适用于浅层裂或深层裂的不全裂肢蹄。在裂隙的蹄冠部用刀作长2cm,深达蹄真皮的槽沟,在隙的下端造一同样的槽沟,称之为蹄冠造沟法;从裂缝下端顶点向蹄冠底边作二等边三角形的槽沟,底边的长度以2~3cm较为适当,名为锐角造沟法;在裂缝两侧各相距约lcm,与裂缝平行,直达下端下端顶点各作一槽沟,称为平行造沟法;槽沟内可涂以松馏油。

另一种方法对蹄角质的裂缝施行黏合法,减少裂缝的张力。将裂缘蹄冠部剪毛,修整裂口,上至蹄冠缘,下稍过裂缝顶端,涂丙酮脱脂2~3次。向清洁无油的容器内加入等份的环氧树脂和标号为300的聚酰胺,迅速持续搅拌,直到呈乳白色即可使用。用拌好胶的脱脂棉填塞裂缝,再把胶薄薄地涂于锉好的部位,迅速黏紧一小块纱布,再涂上一层胶,再紧贴上一层稍大块的纱布。就这样共贴上纱布3~4层,注意不要使纱布的上缘与蹄冠缘同高。要求舍温保持在15℃以上。黏合th之后方可运动。

3.3钝性挫伤的治疗

母猪受到打击、斗咬、冲撞、跌倒等钝性挫伤,局部皮肤无伤口,治疗时将患部剪毛后消毒,用生理盐水冲洗患部,用鱼石脂软膏涂于患部。

3.4对于已经被细菌感染的猪只进行治疗

对于已经被细菌感染的,可先清除病蹄中的化脓组织或异物,然后进行局部消毒,涂布龙胆紫。注射抗生素。用青霉素按猪体重5万U/kg,链霉素3万U/kg,混合用氯化钠注射液20mL溶解后,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注3天。

母猪蹄裂的症状
母猪蹄裂的早期症状始于蹄甲的轻度开裂(即蹄底及蹄冠的横向或纵向开裂),继而创口扩大、出血,并受病原感染引发炎症,最终导致提前淘汰。蹄裂的母猪多表现为站立或行走时打滑、弓背、震颤、跛行等痛苦症状,为减少负重站立造成的痛苦,患猪多躺卧。但注意母猪蹄裂与口蹄疫症状的区分。前者以蹄裂、局部疼痛、卧地少动为主要特征,后者以蹄部发生水疱和糜烂为特征,同时伴有体温升高等全身症状。
母猪蹄壳药物治疗
一旦猪场有蹄裂现象发生,可在怀孕、哺乳母猪饲
料中每吨添加2%生物素200g+硫酸锌200g+黄芪多糖1000g搅拌均匀,连用14天;对刚发生蹄裂的母猪,用0.02%高锰酸钾溶液清洗蹄裂部或溃疡,擦干后,涂以红霉素软膏,每日2次,连用7天。因蹄裂、蹄底磨损等继发感染,肢蹄发炎肿胀,可用青霉素、鱼石脂等药物每天2次进行治疗。
母猪蹄裂预防
1、合理选择高品质种猪,对体型过大,肢蹄过于纤细,
单位面积支撑骨负重过大,易引起肢蹄损伤的个体,不留种用,改良现有猪的肢蹄结构,从而增强抗病力,降低蹄裂的发生。
2、加强饲料营养,确保能量、矿物质、维生素、微量
元素尤其是生物素和亚油酸的供给量。冬春季节可在种猪料
特别是哺乳料中添加1%-%的脂肪粉或者大豆油,减少蹄裂病
的发生。
3、改善圈面结构、质地和管理,水泥地面要保持适宜的光滑度和倾斜度(但必须小于3度),地面无尖锐物和积水,不能太粗糙。猪场应定期让母猪到户外活动,锻炼肢蹄、接收阳光,有利于维生素D的合成和生物素的吸收。
总之,对母猪蹄裂的预防应从改善地面结构、提高营养水平、加强饲养管理、提高免疫等多方面进行,早发现早治疗,才有较好的效果

相关知识

猪蹄裂的病因分析 猪蹄裂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猪蹄裂是指蹄壳存在裂缝或者开裂,并伴有轻度出血的一种肢体病。病猪临床上主要表现出蹄裂、跛行、疼痛,往往卧地不动。病猪症状较轻时,导致走动不便,使采食和生长受到影响;症状严重时会发生瘫痪,影响繁殖性能,缩短种猪使用年限,被提前淘汰处理,严重损害猪场的经济效益,应采取有效的防治。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猪蹄裂的病因分析猪蹄裂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

营养因素。给猪饲喂某些营养物质含量较少或者比例不平衡的日粮,造成机体缺乏某些物质,从而发生营养性跛行。饲料组成不合理,饲料能量水平过低或者气候寒冷,猪消耗过大的能量,从而出现发病。饲料中钙、磷比例不合理或者含量较少容易引起蹄底裂,如钙磷比例不当往往会导致猪被毛蓬乱,容易发生脱落,蹄壳发生横裂,引起跛行,严重时甚至导致蹄冠部发生肿胀,明显疼痛,患肢站立时一般持续抖动或者悬蹄,只能够卧地不起,蹄部容易发生感染,很难治愈。动物体内主要是含硫基氨基酸中存在硫,另外维生素Bi、生物素中也存在硫,硫需要借助体内的含硫有机物来发挥作用,而生物素和含硫氨基酸用于合成蹄的角质蛋白,且有些硫酸盐类会以结合形式进入机体的蹄和角。如果蛋白质氨基酸失衡,具有较少的含硫氨基酸,导致硫酸盐类代谢发生障碍,从而对蹄的生长和代谢产生不良影响。

环境因素。主要由于气候寒冷、空气过于干燥,猪蹄部血液循环不良,导致蹄壳角质明显变脆,从而容易裂开。另外,猪舍地面使用细沙水泥铺垫,相比于石子粗砂水泥地面会比较严重的磨损蹄部,再加上坡度设计不合理,雨天存在严重的漏雨现象,猪舍地面过度湿滑,容易损伤腿部肌腱和韧带,无法正常负重,从而更容易发生该病。舍内卫生条件较差、湿度过大,蹄部长时间浸泡在粪尿中,导致蹄甲角质明显疏松,容易发生变形,并出现龟裂,从而导致病原体更容易侵入到蹄部软组织深部,从而引起蹄冠炎。

病理因素。猪蹄裂病可能是由于感染支原体性关节炎、棒状性关节炎、链球菌性关节炎以及血杆菌性关节炎等引起。另外,猪疥螨病也能够导致猪蹄裂,这是由于病猪寄生虫体部位严重瘙痒,使其持续摩擦,能够导致蹄部出现针头大小的红色血疹,并形成脓疱,最终发生破溃,形成结痂,并造成龟裂。

2、临床症状

病猪多肢发生蹄裂,导致局部产生明显疼痛,起卧困难,并由于卧地缺乏运动而容易继发引起肌肉风湿,蹄壁失去光泽,存在横形或者纵形的裂隙,裂隙没有延伸到真皮时不会引起运动障碍,如果延伸到真皮且发生感染时,就会在临床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跛行。当蹄尖发生壁裂时,会使用踵部进行负重;当前肢两侧蹄都存在裂隙时,就会通过以腕部着地进行负重。病程持续较长的病猪,会由于皮肤被磨破而容易导致局部发生脓肿。病猪症状较轻时,会影响配种或者妊娠期的正常活动;症状严重时,会由于体质进行性消瘦而只能够被淘汰处理或者发生死亡。

3、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如果猪刚发生该病,要尽可能减少运动,但禁止长时间卧地,最好采取大栏饲养,使其能够自由走动。如果病猪无法站立,可每天进行数次人为帮助迫使其站立、活动,防止继发引起肌肉风湿,带来更大的损失。如果病猪的蹄壳发生干裂的部位,可涂抹适量的鱼石脂和碘甘油,每天1~2次,或者涂抹适量的凡士林或者植物油,每天2~3次,不仅能够滋润蹄壳,还能够促进愈合、避免感染。如果病猪蹄壳部位发生比较严重的流血等,可在局部涂抹适量的碘酊进行消毒,如有需要还可注射适量的水杨酸钠和普鲁卡因青霉素。如果由于蹄裂、蹄底磨损等出现继发感染而导致肢蹄发炎、肿胀时,可先将病蹄上的化脓组织或者异物清除干净,接着使用碘酊进行局部消毒,再肌肉注射磺胺甲嗪或磺胺-6-甲氧嘧啶,首次按体重使用0.1g/kg,之后按体重使用70mg/kg(维持量),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另外,也可在运动场进出口处搭建脚浴池,池内放入适量的0.1%~0.2%的福尔马林溶液,用于治疗病猪,防止出现继发感染,还能够预防其他猪出现发病。同时,病猪蹄部还要用4%~6%的硫酸铜进行消毒,接着涂抹适量的松馏油,防止伤口进一步恶化或者感染,还能够抑制水分蒸发造成的刺激。

加强饲养管理。对于集约化养猪场,最好选择使用环氧树脂漏缝地板,而对于容易出现发病的品种猪,圈舍地面可选择使用木质地板。如果使用水泥地面,要确保光滑度适宜,倾斜度适中,且必须在3。以下,如果严重粗糙可使用机械或者砖将其磨平,但不允许过于光滑,防止滑倒,另外确保地面不存在积水以及任何尖锐异物。秋冬温度降低后,要对舍内各个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加强保温,还可铺垫适量的细砂和干草,不仅能够有效保护猪蹄,还能够保温隔凉,避免发生肌肉风湿。另外,从秋末要开始对猪蹄壳表面经常进行检查,如果蹄壳非常干燥,要每间隔3~5天涂抹1次凡士林或者植物油。猪要饲喂全价平衡的日粮,及时补充足够的矿物质、维生素,特别是生物素、亚油酸。猪舍定期进行消毒,每天及时清理粪便,保持通风良好,确保舍内清洁、干澡。

引起猪蹄裂的原因 冬季种猪蹄裂的防治方法


冬季由于天气的原因,猪场的猪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比如说猪蹄裂病。猪蹄裂病是生猪蹄壳开裂或裂缝有轻微出血的一种肢蹄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疼痛跛行,不愿走动,使生长受阻,繁殖能力下降。那么你知道引起猪蹄裂的原因吗?冬季种猪蹄裂的防治方法具体来了解一下:

一、蹄裂原因

种猪蹄裂的原因主要包括营养因素、饲养管理因素、圈舍环境因素、猪品种因素及气候因素。营养因素包括钙、磷不足,缺硒、缺锌、缺锰、缺维生素H及缺维生素D等营养元素导致。饲养管理因素包括地面平养的饲养密度过低、活动空间过大及长期缺乏日照等。圈舍因素包括新建水泥地板、平养及限位栏饲养地面高低不平、地面粗糙、猪舍坡度过大等。猪的品种因素主要指以外二元种猪及外三元生长育肥猪为代表的体重快速增加与蹄慢速生长发育导致蹄单位面积支撑体重过大引起蹄破裂;此外,瘦肉型种猪的易破蹄遗传特性也是因素之一。气候因素主要包括不适宜的圈舍温度以及空气湿度。

二、种猪蹄破裂的综合防治措施

1.购买正规的大型饲料公司生产的全价颗粒饲料。保证营养平衡,注意补加亚油酸、微量元素与维生素,可在全价颗粒饲料基础上按200~500微克/公斤添加维生素H及蛋氨酸锌等。

2..保持圈舍内适宜的空气湿度。在保证圈舍温度适宜的前提下,通过喷水或其他方式保持圈舍内空气湿度在50%~75%。在猪场内不同位置配备干湿温度计,关注圈舍内环境变化。

3.改造、调整圈舍或转圈。针对可能是圈舍环境因素导致的种猪蹄裂,可以将种猪转移至圈舍无坡度或坡度适宜、地面粗糙度适宜的圈舍,或对圈舍进行针对性改造。

4.控制好各猪群饲养密度。每头种猪适宜的饲养面积为种公猪9~15平方米,空怀配种母猪2.5~3.0平方米,单体妊娠母猪1.3~1.5平方米,保育仔猪0.4~0.6平方米,育肥猪1.0~1.2平方米。

5.提供猪群日光浴。有条件的前提下,尽可能定期或不定期让种猪直接接受日光照射一定时间。

6.治疗方案。对已破蹄的猪只,按一洗(清洗)、二消(消毒)、三涂(涂抹)的顺序对破裂的蹄部进行处理。清洗可用生理盐水或煮沸冷却至不烫手的白开水,用灭菌棉球擦拭,酒精棉球消毒,或0.02%高锰酸钾液浸泡10分钟左右,擦干后撒青霉素粉同时涂抹红霉素软膏,每天两次,连用3~5天。

引起猪蹄裂的原因:
1、季节原因冬季由于天气寒冷,猪体表毛细血管收缩,导致正常脂类物质分泌减少,蹄壳得不到韧性保护,弹性韧性减退,脆性增加,加上粗糙地面等碰撞摩擦,因而造成蹄壳出现裂缝。
2、猪的品种国内外研究表明,此病主要发生在高度选育的瘦肉型品种和品系中,如大约克夏、长白、杜洛克和汉普夏等肢蹄纤细的猪最易患此病;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背膘薄的品种更易得此病。我国地方品种及其外来品种的杂交后代猪极少发病。
3、猪圈地面过硬一些用方砖与水泥铺设的现代化猪舍,由于地表面坚硬而粗糙,在干燥而寒冷的气候下,猪只长期在上面行走,往往容易造成本病的发生和迅速加重。
4、猪缺乏营养饲料中钙、磷不足或比例不当,就容易造成蹄底裂;慢性氟中毒和缺锰时,能导致蹄异常变形,且缺锰时多是横裂;缺锌时则呈蹄裂或侧裂;维生素D缺乏影响骨骼生长而发生软骨病、肢蹄不正和关节炎肿胀等,使种猪的肢蹄受力不均,导致裂蹄,特别是集约化密闭饲养缺乏运动和阳光照射更易发生此病。
5、猪群发生口蹄疫后,常出现蹄裂现象。
防治措施
1、日常做好检查工作对猪群中出现蹄壳干燥,弹性降低,脆性增强的蹄只表面进行及时的保养。保养的方法可给蹄壳涂抹油脂类药物,如植物油、凡士林油、鱼肝油等滋润蹄壳,每3~5天1次,对蹄壳不整、变形的要及时修蹄。猪群多接受阳光照射,保持运动。
2、治疗方法对有脓肿并破损的蹄壳用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用氧化锌软膏对症治疗。对有炎症的病例应进行局部消毒,视情况用抗生素对症治疗。

冬季种猪蹄裂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关于养猪人来讲,冬季往往是很考验养殖能力的,由于天气的原因,猪场的猪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比如说猪蹄裂病。猪蹄裂病是生猪蹄壳开裂或裂缝有轻微出血的一种肢蹄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疼痛跛行,不愿走动,使生长受阻,繁殖能力下降。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冬季种猪蹄裂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一、蹄裂原因
种猪蹄裂的原因主要包括营养因素、饲养管理因素、圈舍环境因素、猪品种因素及气候因素。营养因素包括钙、磷不足,缺硒、缺锌、缺锰、缺维生素H及缺维生素D等营养元素导致。饲养管理因素包括地面平养的饲养密度过低、活动空间过大及长期缺乏日照等。圈舍因素包括新建水泥地板、平养及限位栏饲养地面高低不平、地面粗糙、猪舍坡度过大等。猪的品种因素主要指以外二元种猪及外三元生长育肥猪为代表的体重快速增加与蹄慢速生长发育导致蹄单位面积支撑体重过大引起蹄破裂;此外,瘦肉型种猪的易破蹄遗传特性也是因素之一。气候因素主要包括不适宜的圈舍温度以及空气湿度。
二、种猪蹄破裂的综合防治措施
1.购买正规的大型饲料公司生产的全价颗粒饲料。保证营养平衡,注意补加亚油酸、微量元素与维生素,可在全价颗粒饲料基础上按200~500微克/公斤添加维生素H及蛋氨酸锌等。
2.保持圈舍内适宜的空气湿度。在保证圈舍温度适宜的前提下,通过喷水或其他方式保持圈舍内空气湿度在50%~75%。在猪场内不同位置配备干湿温度计,关注圈舍内环境变化。
3.改造、调整圈舍或转圈。针对可能是圈舍环境因素导致的种猪蹄裂,可以将种猪转移至圈舍无坡度或坡度适宜、地面粗糙度适宜的圈舍,或对圈舍进行针对性改造。
4.控制好各猪群饲养密度。每头种猪适宜的饲养面积为种公猪9~15平方米,空怀配种母猪2.5~3.0平方米,单体妊娠母猪1.3~1.5平方米,保育仔猪0.4~0.6平方米,育肥猪1.0~1.2平方米。
5.提供猪群日光浴。有条件的前提下,尽可能定期或不定期讓种猪直接接受日光照射一定时间。
6.治疗方案。对已破蹄的猪只,按一洗(清洗)、二消(消毒)、三涂(涂抹)的顺序对破裂的蹄部进行处理。清洗可用生理盐水或煮沸冷却至不烫手的白开水,用灭菌棉球擦拭,酒精棉球消毒,或0.02%高锰酸钾液浸泡10分钟左右,擦干后撒青霉素粉同时涂抹红霉素软膏,每天两次,连用3~5天。

引起猪蹄裂的原因:
1、季节原因
冬季由于天气寒冷,猪体表毛细血管收缩,导致正常脂类物质分泌减少,蹄壳得不到韧性保护,弹性韧性减退,脆性增加,加上粗糙地面等碰撞摩擦,因而造成蹄壳出现裂缝。
2、猪的品种
国内外研究表明,此病主要发生在高度选育的瘦肉型品种和品系中,如大约克夏、长白、杜洛克和汉普夏等肢蹄纤细的猪最易患此病;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背膘薄的品种更易得此病。我国地方品种及其外来品种的杂交后代猪极少发病。
3、猪圈地面过硬
一些用方砖与水泥铺设的现代化猪舍,由于地表面坚硬而粗糙,在干燥而寒冷的气候下,猪只长期在上面行走,往往容易造成本病的发生和迅速加重。
4、猪缺乏营养
饲料中钙、磷不足或比例不当,就容易造成蹄底裂;
慢性氟中毒和缺锰时,能导致蹄异常变形,且缺锰时多是横裂;缺锌时则呈蹄裂或侧裂;
维生素D缺乏影响骨骼生长而发生软骨病、肢蹄不正和关节炎肿胀等,使种猪的肢蹄受力不均,导致裂蹄,特别是集约化密闭饲养缺乏运动和阳光照射更易发生此病。
5、猪群发生口蹄疫后,常出现蹄裂现象。

防治措施
1、日常做好检查工作
对猪群中出现蹄壳干燥,弹性降低,脆性增强的蹄只表面进行及时的保养。保养的方法可给蹄壳涂抹油脂类药物,如植物油、凡士林油、鱼肝油等滋润蹄壳,每3~5天1次,对蹄壳不整、变形的要及时修蹄。
猪群多接受阳光照射,保持运动。
2、治疗方法
对有脓肿并破损的蹄壳用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用氧化锌软膏对症治疗。
对有炎症的病例应进行局部消毒,视情况用抗生素对症治疗。

猪蹄病发生的原因 猪蹄病临床症状和防治方法


猪蹄裂是指蹄壳存在裂缝或者开裂,并伴有轻度出血的一种肢体病。病猪临床上主要表现出蹄裂、跛行、疼痛,往往卧地不动。病猪症状较轻时,导致走动不便,使采食和生长受到影响;症状严重时会发生瘫痪,影响繁殖性能,缩短种猪使用年限,被提前淘汰处理,严重损害猪场的经济效益,应采取有效的防治。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猪蹄病发生的原因猪蹄病临床症状和防治方法。

1、发生原因

物理性因素。猪发生体表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发生冻伤。一般来说,当养猪专业户或者规模化养猪场的种猪圈舍(主要是指空怀母、种公猪、后备种猪圈舍)温度过低,有时甚至低于-4℃,加之圈舍地面潮湿冰冷,舍内没有取暖设施,如垫草、垫板、地热等,尤其是背阴墙壁和山墙比较容易发生结冰现象,都易导致冻伤而引起发病。另外,猪受到应激因素的刺激也是引发该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圈舍如果过于干燥容易导致蹄裂,如果过分潮湿容易导致腐蹄病。部分猪在进行长途运输,到达新的饲养环境后通常会出现跛行,这是一种直接反应,尽管部分猪的蹄部没有肉眼可见的病变,但对蹄底、蹄冠进行检查时,可发现蹄部温度有所升高,且机体表现出惊恐不安。

化学性因素。通常是指圈舍的消毒程序不合理,且消毒液用量不当,容易导致猪蹄烧伤而发生该病。例如,猪舍使用4%氢氧化钠溶液消毒后,没有对地面及时使用清水冲净,而只直接将猪赶进圈舍,就容易导致蹄部发生烧伤而持续跛行。

机械性因素。这是一种常见的致病因素,但比较容易被忽视。其中圈舍墙壁或者地面过于粗糙导致蹄冠皮肤擦伤而发生感染,一般在早期没有受到重视,后期就会导致蹄部出血、化脓,甚至关节纤维化等。圈舍地面过于光滑,导致体重较大的猪在站起时容易发生悬蹄撕裂而引起感染,从而出现相同的症状。另外,圈舍地板存在缝隙,排水沟建于圈内,容易导致蹄关节发生扭伤,尽管没有形成明显的损伤,但会导致蹄的支撑能力发生明显改变,对蹄部检查时发现温度升高、明显疼痛,从而使其烦躁不安。此外,饲养员使用铁锹清除粪便时刮伤蹄部皮肤,或者被其他猪踩伤,临床检查或者治疗疾病时导致的扭伤等,也能够引起发病。

营养因素。营养因素中与蹄组织紧密相关的有生物素、泛酸、维生素D以及锌、硒、钙、磷、锰、铜、硫等矿物质,缺乏以上物质都会引起蹄部。另外,猪缺乏能量和蛋白质,会影响蹄部组织的形成,从而发生蹄病。

2、临床症状

病猪主要特征是跛行,步态和肢势异常,关节肿胀,无法稳定站立,使其不能够正常负重,蹄壳变长,偏蹄,蹄裂,蹄底增生,蹄冠脓肿,以及四肢末端发生骨关节炎等。

3、防治方法

对症治疗。如果猪已经发生蹄病,可使用0.1%的硫酸锌溶液进行药浴,并配合在蹄壳涂抹适量的鱼肝油,每天1~2次,能够使蹄部保持滋润,并加速愈合。同时,提高饲料中维生素的添加量,尤其是生物素用量要达到每吨400mg。如果病猪蹄部发生炎症,要先将病蹄中存在的化脓组织或者异物清除干净,接着进行局部消毒,再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否需要注射抗生素。病猪在治疗过程中,要每天迫使其站立数次进行活动,加速蹄壳的代谢和更新。对于由于病毒性疾病继发引起的蹄病,如水疱病、口蹄疫等,要立即完全封锁疫区,并进行全面消毒。病猪治疗原发病的同时,还要对病变蹄部进行治疗,可先对患部使用0.1%新洁尔灭消毒剂进行彻底消毒,确保坏死组织被清除干净,接着使用石炭酸进行多次冲洗,并立即擦干。然后向患部灌人常温的血竭桐油膏,最后包扎纱布,经过10天即可拆除,但要注意之后1周内患部禁止碰水。对于由于细菌性疾病继发引起的蹄病,主要是葡萄球菌病和链球菌病,要立即进行隔离,并采取对症治疗。病猪可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20mL氯化钠注射液、50mg链霉素、5万IU青霉素,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或者肌肉注射磺胺甲嗪或磺胺-6-甲氧嘧啶,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初次用量为100mg/kg,之后为70mg/kg。

搞好栏舍建设。猪舍首先要合理选址,通常情况下要选择建设在距离居民区、省道1~1.5km的地方,以预防发生疾病。猪场设计时,必须考虑夏季能够防暑降温、冬季能够防寒保暖,防止猪由于发生热应激或者冷应激而引发蹄病。猪舍地面要确保适度光滑,并具有一定的倾斜度,如果为水泥地面,可选择在地面上铺垫细草之类的垫料,能够避免发生蹄病。如果栏舍中建设漏缝地板,要确保漏缝间距合理,漏缝孔隙大小适宜,且边缘圆滑无刺。

确保栏舍卫生良好。栏舍在进行冲栏消毒要求操作规范,防止栏舍长时间潮湿阴凉。尽量提高冲栏效率,如要求员工冲栏操作规范,可先使用笤帚、铁铲进行清扫,然后再进行冲洗,并适当提高水压等,尽可能使冲栏所需时间缩短。冲栏最好选择在每天温度较高的中午进行,且确保下午3时前完成,从而使栏舍尽快干燥。栏舍冲洗干燥后,还要定期进行带猪消毒,以有效杀灭病菌。每次栏舍冲洗完成后,要及时将走道内存在的积水清扫干净,避免滋生蚊蝇。当温度较低时,尽量减少冲栏,或者完全停止。

猪蹄病怎样治疗
对已经发生肢蹄病的猪,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只有根据发病原因,标本兼治。
1.风湿是由潮湿、寒冷、运动不足等诱因引起的。病猪表现为突然发病,患部肌肉或关节疼痛,走路跛行,弓背弯腰,运步小心,运动一段时间后跛行可减轻,不愿走动,体温36℃~39.5℃,呼吸、脉搏稍增,食欲减退。
可采取的方法有:
①使猪避免受风、寒、潮湿侵袭。
②2.5%醋酸可的松5~10毫升肌肉注射或用醋酸波尼松龙3~5毫升关节注射。
③用镇跛消痛宁5~10毫升、普鲁卡因青霉素按猪体重5万单位#47;千克混合肌肉注射,或用阿斯匹林3~5克内服,每日2次,连用7天。
2.挫伤是肢蹄受到打击、斗咬、冲撞、跌倒等钝性挫伤,局部皮肤无伤口。轻度的,病初肿胀不明显,以后肿胀坚实明显,体温升高,有时疼痛跛行,严重的受伤部位迅速肿胀,疼痛剧烈。当发生组织炎和坏死时,感觉消失,运动障碍。治疗方法:将患部剪毛后消毒,用生理盐水冲洗患部,再用鱼石脂软膏涂于患部或涂布龙胆紫。
3.蹄裂是指生猪蹄壳开裂,或裂缝有轻微出血,蹄尖着地,疼痛跋行,不愿走动,其他症状轻微,但生长受阻,繁殖能力下降。治疗方法:可用0.1%的硫酸锌涂抹,并每日1~2次在蹄壳涂抹鱼肝油或鱼石脂,可滋润蹄部,并促进愈合。若有炎症可先清除病蹄中的化脓组织或异物,然后进行局部消毒,用青霉素按猪体重5万单位#47;千克,链霉素50毫克,混合用氯化钠注射液20毫升溶解后,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注3天。
4.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病:用青霉素按猪体重每千克5万单位,链霉素50毫克,混合用氯化钠注射液20ml毫升溶解后,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注3天。也可用磺胺甲嗪或磺胺-6-甲氧嘧啶,按猪体重每千克首次量0.l克,维持量70毫克,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注3日。肌注磺胺-5-甲,每次10毫升,每天2次,连用2-3天;或用撒痛风8毫升+青霉素320万单位,每天1次,连用2-3天。在关节肿病例较多时,应在饲料中添加磺胺或阿莫西林类药物预防。

母猪瘫痪的病因 母猪瘫痪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母猪产后瘫是母猪产后突然发生的一种严重的急性神经障碍性疾病,多因母猪营养不良、体质瘦弱,饲料过于单一,饲料中钙磷失调以及食盐含量不足,导致母猪产后血糖血钙过低,以至母猪产后瘫痪。下面就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母猪瘫痪的病因母猪瘫痪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

产前瘫痪。主要是由于猪舍环境恶劣,过于潮湿,冬季没有加强保温,夏季没有加强通风降温,饲养管理不当,饲喂营养成分单一的饲料,导致母猪发生营养障碍,摄取矿物质和维生素严重不足,没有足够大的运动场地,缺乏运动,光照较少而引起运动机能混乱,从而会使母猪发生瘫痪。尤其是饲料中缺乏钙、磷时,母猪在产仔前后就会动用储存在骨骼中的钙和磷,长时间之后就会导致体内严重缺乏钙、磷,尤其是高产母猪,非常容易出现发病,且在分娩后经过20天,当母猪泌乳量达到高峰时,通常会导致病情比较严重。

产后瘫痪。主要是由于母猪摄取多种营养不足,导致体内血钙、血糖积聚减少,再加上产后血压明显下降,就会导致大脑皮层机能出现障碍。另外,有时在母猪分娩时,由于胎儿体型过大,分娩持续时间过长或者采取人工助产时强行拉出胎儿,损伤骨盘神经等,都能够导致产后瘫痪。

2、临床症状

母猪通常在在产前几天及产后大约30天发生瘫痪,少数会在产后几天内就出现腰部麻痹、跛行以及瘫痪等症状。瘫痪前,大部分母猪食欲不振或者停止采食,行动缓慢,粪便干硬,有食粪、啃砖、拱地等异食现象,大量饮用清水,但体温基本正常。发生瘫痪后,母猪站起困难,即使人为将其扶起也不能够长时间呆立、站立,走动时后躯摇摆、无力,人为驱赶时会出现后肢拖地行走的现象,并发出尖叫声,最终瘫卧在地不动。一般来说,母猪在发病初期由于腰部僵硬,后躯不灵活,拒绝走动;发病后期由于后躯麻痹,只能够卧地不起,精神沉郁,陷入昏睡状态,食欲不振,泌乳量减少或者停止泌乳。在后躯针刺会出现反应迟钝或者没有反应的现象,且局部肌肉发生麻痹,往往以前肢爬行,而后躯拖地。人为抬起病猪尽管能够站立,但无法行走,且四肢不停发抖,迫使驱赶行走就会倒地,体温基本正常。

3、防治措施

对症治疗。母猪瘫痪主要是由于摄取维生素D、钙、磷不足,再加上缺乏运动、光照等引起,因此该病只要及早诊断,并及时进行治疗,基本上都能够康复。病猪要及时断奶,能够有利于康复。根据病猪症状轻重程度,补充适量的维生素D、钙、磷,这是治疗该病的一项有效措施。一般来说,病猪采取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给药。口服时,病猪常使用0.5g糖钙片、0.5g葡萄糖酸钙片,每天用量30~50片,并每天使用150g骨粉、贝壳粉,分成2~3次添加在饲料中混饲。静脉注射时,可使用10%氯化钙、10%葡萄糖酸钙、20%磷酸二氢钠、30%次磷酸钙,每天用量为50~150mL,分成1~2次注射。肌肉注射时,可使用维丁胶性钙、维生素D2、维生素D3等。如果病猪采食减少,体质消瘦、虚弱,以及发生产后瘫痪,在采取静脉补充钙、磷时,要配合进行强心、补液,供给充足的维生素B,、维生素C等,能够增强机体代谢,刺激采食,加速康复。如果病猪患有风湿关节炎,可使用草乌甲素、皮质激素、水杨酸钠等进行治疗。病猪可使用1mg草乌甲素、15~30mg地塞米松、200万~300万IU青霉素,混合均匀后在疼痛部位进行封闭注射或者颈部肌肉注射,每天1~2次,连续使用3~5天,治疗效果很好。此外,病猪也可使用中药治疗,即取6g没药、12g木瓜、6g桂枝、9g红花、6g川芎、6g土虫、9g牛膝、6g苏木、12g当归、6g乳香,加水煎煮后再添加30mL黄酒,混合均匀后内服,间隔1天1剂,连续使用2~3剂。也可取13g没药、16g防风、9g血蝎、13g地鳖虫、16g当归、16g地龙、16g乌蛇、13g红花,全部研成粉末,添加适量温水冲调,再添加60g白酒为引,连续使用1~2副。治疗过程中,病猪每天要进行2~3次翻身,避免形成褥疮。

加强饲养管理。猪舍要保持温度适宜,宽敞干燥,光照充足,通风良好。适时调整母猪的泌尿系统和消化道的功能,确保其状态保持良好。根据母猪不同饲养阶段的饲养标准,合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尽可能增加饲喂青绿饲料,但1次喂量不能够过多,避免发生腹泻,或者增加饲喂优质干草粉,同时补充适量的矿物质饲料及添加剂等,能够促使母猪生产力提高,同时有效预防母猪发生瘫痪。如果母猪饲喂高磷低钙的日粮,日常更好注意补充钙质,通常选择补饲碳酸钙、蛋壳粉和贝壳粉,其中碳酸钙中含有大约38%的钙,是补钙最便宜最简单的矿物质饲料。母猪在妊娠后期和泌乳期,要补充适量的鱼粉、骨粉以及杂骨汤,能够有效预防该病。一般来说,母猪处于妊娠期和哺乳期可每头每天可补充20g优质骨粉和20g食盐,如果没有骨粉可适当增加日粮中含磷较多饲料(如米糠、麦麸等)的比例,并增加适量的含钙较多的青粗饲料,如瓜蔓等,也能够有效防止母猪发生瘫痪。此外,母猪分娩后,要及时饮用足够的温红糖水或者温麸皮盐水,及时补充体能。

母猪瘫痪的病因与治疗措施
在饲养管理粗放、饲料条件较差和气候寒冷的情况下母猪瘫痪极易发生。该病发生后,不但影响母猪的利用价值,而且也影响仔猪的质量,给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发病时间与症状:母猪瘫痪一般发生在产前数天及产后30天左右,个别母猪在产后几天内就会出现腰部麻痹、瘸腿及瘫痪现象。瘫痪之前,母猪食欲减退或不食,行动迟缓,粪便干硬成算盘珠状,喜欢清水,有拱地、啃砖、食粪等异食现象,但体温正常。瘫痪发生后,起立困难,扶起后呆立,站立不能持久,行走时后躯摇摆、无力。驱赶时后肢拖地行走,并有尖叫声,最后瘫卧不动。
发病原因:
一是母猪日粮中精料比例过高。据观察,在饲喂粗饲料较多的猪场,母猪产仔前后很少发生瘫痪,这说明母猪发生瘫痪与日粮中粗饲料所占比例大小有密切关系。据专家分析,可能是因为粗饲料在日粮中的比例较高或猪的生产力较低,使母猪日粮中的钙磷比例得到了调整。
二是母猪日粮中钙磷不足。当日粮中钙磷不足时,母猪产仔前后就会挪用骨骼中的钙和磷,时间一长,就会导致母猪体内钙磷缺乏,特别是高产母猪,更容易发生该病。产仔20天后,母猪泌乳量达到高峰时,病情大多趋于严重。三是精料中谷类、豆类等比例过大。谷类、豆类中所含磷大多以植酸磷的形式存在,这种磷不仅不易被猪利用,而且还会妨碍钙的吸收,使猪体组织中钙磷严重不足,导致瘫痪。
防治措施:
合理搭配饲料,力求日粮营养均衡。根据母猪饲养标准,要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尽量多喂青绿饲料(不可一次喂得太多,以防母猪拉稀)或优质干草粉,并补喂矿物饲料及添加剂等,可有效提高母猪生产力和预防母猪瘫痪。对处于怀孕期和哺乳期的母猪,每头每日可喂优质骨粉、食盐各20克。如果没有骨粉,可适当加大日粮中麦麸、米糠等含磷较多的饲料的比例,加喂地瓜蔓等含钙较多的青粗饲料,对防治母猪瘫痪也有良好效果。对发病的猪,应尽早进行对症治疗。可使用猪骨或其它新鲜畜禽骨经烘干粉碎后,拌入饲料中喂猪,每天每头可喂30克左右。对重症病猪,可用5%-10%的氯化钙注射40毫升-80毫升,一次静脉注射,严禁肌肉注射或将药液渗漏于血管之外,并用高度白酒或10%樟脑酒精涂抹皮肤并进行人工按摩,以促进其血液循环,恢复神经机能。在抓紧治疗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饲养管理,冬天注意防寒保暖,夏季注意防暑降温。同时要喂给易消化的饲料,注意保持猪舍干净卫生,增加垫草厚度,经常帮助母猪翻身,以防发生褥疮;此外,还要尽量减少环境中的应激因素,以利母猪康复。

母猪产后厌食的病因 母猪产后厌食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母猪产后厌食是一种产后比较容易发生的疾病,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具有更高的发病率。轻则会导致机体日渐消瘦、泌乳机能减弱,且哺乳仔猪发生腹泻、抵抗力低下、生长迟缓,甚至发生死亡或者形成僵猪;重则会由于自身发生顽固性不食而严重消瘦,影响发情和配种,从而使其下一胎产仔数减少,或者引起久配不孕,甚至出现恶病质衰竭而最终死亡。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母猪产后厌食的病因母猪产后厌食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

饲养管理不当。母猪妊娠过程中饲喂单一饲料,含有低水平营养,造成机体缺乏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尤其是缺乏B族维生素、维生素E、钙、硒等,会引起机体营养不良,从而容易使其消化吸收机能失调而发生不食。母猪产前(特别是产前1周内)饲喂过多,会促使血糖水平明显升高,从而反射性地对采食和消化机能产生抑制;尤其是产后的最初3-5天,如果饲喂过多饲料,会导致胃肠负担加重,加之产后大量泌乳,导致血液中钙、葡萄糖等水平下降,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分泌机能失调,减少泌乳,后代仔猪由于无法吮食足够母乳而骚动不安,严重影响母猪休息,造成消化系统紊乱,从而发生厌食。

内分泌紊乱。母猪妊娠、分娩以及哺乳期间体内都会发生比较复杂的生理、生化变化。机体内分泌系统主要是对脑垂体、丘脑、性腺、各个消化器官之间的相互功能进行有效调节,导致各种器官产生的激素彼此作用,保持产后的生理、生化机能处于平衡状态,以使消化功能和生殖功能维持正常。如果母猪分娩后,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而导致内分泌系统无法有效的对各个器官之间进行协调,引起神经内分泌代谢紊乱,从而使其产后会发生消化系统紊乱综合症,容易发生厌食。母猪妊娠过程中,体内孕酮、雌激素等激素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分娩后由于体况膘情良好,且具有较多脂肪,使这些激素依旧大量存在于脂肪中,且只能够缓慢代谢,长时间发挥作用。即使进入哺乳阶段,这些激素还能够被慢慢地释放出来,影响神经内分泌的调节作用,是机体产后发生内分泌系统紊乱,从而发生厌食。

2、临床症状

病猪产前食欲正常,产后突然减退或者彻底废绝,但体温、精神、呼吸、脉搏基本正常,也能够正常排粪。随着症状的加重,病猪体况明显消瘦,减少泌乳,甚至完全停止,最终不能够使哺乳仔猪所需的正常营养得到满足,从而导致整窝后代仔猪生长停滞,抵抗力降低,大批量发生死亡。即使仔猪能够存活.也往往会变成僵猪,基本失去饲养价值。患病母猪即使断奶,依旧存在厌食,缺乏营养,长时间呈现乏情,或者发情异常,甚至屡配不孕。病程通常持续时间较长,短则在15天左右,长则在2-3个月,但妊娠后就能够自愈。

3、防治措施

对症治疗。如果母猪由于采食大量精料等发生消化不良型厌食,主要对胃肠功能进行调节,并配合进行强心补液。病猪可灌服由200g红塘、200g人工盐、50g姜末组成的混合物,或者灌服健胃散并配合助消化药,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如果母猪由于缺乏营养和低血糖钙而引起厌食,主要采取补糖、钙,提高营养,并配合调节胃肠功能,刺激胃肠蠕动。病猪可静脉注射由500mL10%-25%葡萄糖、100mL10%葡萄糖酸钙、10支5mL维生素C组成的混合溶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2-3天。如果母猪由于产后感染疾病、体温升高而引起厌食,则要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例如,感染发热时主要采取全身抗感染,可静脉注射注射500mL添加有20mL恩诺沙星、30mL30%安乃近的10%葡萄糖,每天2次。该病只要及时治疗,合理用药,通常会在1周内痊愈。

中药治疗。为补气活血平胃,可取30g红花、30g益母草、100g黄芪、30g肖归、50g党参、40g苍术、20g大黄、30g枳壳、40g麦芽、40g山楂、30g甘草,加水煎煮后给病猪灌服。方中黄芪、党参、甘草为主药,具有补气健脾作用;益母草、当归、红花为辅药,具有止痛、活血、生血、通经作用;苍术具有醒脾健胃作用;山楂、大黄具有导滞消食、活血祛瘀作用;麦芽具有改善生理、消食回乳作用;枳壳具有理气通便作用。为调气血、助消化,可取30g寸冬、30g茯苓、30g白芍、30g当归、20g川芎、30g陈皮、90g山楂、30g神曲、20g砂仁、15g甘草,加水煎煮后灌服。方中白芍、川芎、当归具有调和营卫作用,且通过重用山楂而是其中所含的山楂酸刺激胃酸分泌,促进消化;寸冬具有强心滋阴作用,能够使机体津液增加;陈皮、神曲、茯苓、砂仁具有助消化、调和胃肠机能的作用。

加强饲养管理。选择品种优良的种母猪进行配种,且配种前要补充一定营养,如维生素Bi、Bl。以及钙、磷,可添加少量的鱼肝油,合理搭配日粮,确保含有全面营养。母猪妊娠过程中,要根据不同阶段逐渐增加喂量,禁止突然增加,并坚持适量运动,充足光照。全面清洗和消毒圈舍,为接产做好充足准备,并加强观察。当母猪妊娠达到114天时,并表现出神情不安,阴唇发生肿大,且有稀薄黏液流出时,可注射适量的催产素,有利于机体加快生产,还能够加速胎衣排出以及排尽子宫恶露,同时对外阴进行清洗消毒,避免食入胎衣。母猪产后可内服人工盐、酵母片、四环素片,并配合注射适量的抗生素等,能够促使食欲提高、加速产后恢复,净化子宫,避免感染。

防治措施:
1、猪舍温度适宜
适宜的温度是母猪健康和采食正常的基础,不同阶段的母猪对于环境温度的需求也各有不同,应采取相应的增温、降温措施为母猪提供舒适的温度。
2、加强分娩护理
产房必须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干燥、空栏至少7天以上。在进母猪前将母猪全身清洗干净,尤其是后躯结块的粪便。驱赶时禁止脚踢、棍打等过度的驱赶方式,避免应激过大导致分娩异常及产后不吃。产床上的粪便一定要及时清扫干净,确保产房环境卫生。临产前将母猪后躯、乳房及产床清洗干净并消毒,按照常规助产(凉、静、摸、输、踩、拉)、紧急助产(探、站、灌、助、掏、剖)和正确接产(擦、断、干、哺、剪)的标准操作流程进行产中护娩,尽可能减少滞产、难产给母猪带来的损伤,降低产后厌食的比例。
3、加强产后护宫
产后进行及时的子宫护理。当母猪胎衣排完后,对其后躯进行清洗、消毒、擦干,按照人工授精的方式向子宫内灌注宫炎净100毫升+20毫升林可霉素,可有效地将子宫内异物进行彻底清除,并消肿止痛、促进产道和子宫损伤的修复。然后颈部肌注长效抗生素,如恩诺沙星(恩诺清)或盐酸头孢噻呋(速倍治),防止产后感染,可有效预防子宫内膜炎。此外,产后4~7天注意母猪后躯的清洗消毒,尽量保持产房安静,并进行巡栏检查母猪精神和呼吸状态、体温是否正常、外阴恢复情况、采食和饮水情况、乳腺及仔猪情况等,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4、进行合理的饲喂
选用优质原料,严防饲料霉变,可添加优质脱霉剂,对产后母猪进行合理饲喂。通常母猪产仔后虚弱、疲劳、肠胃蠕动能力明显减弱,胃液分泌量下降,应先补充能量和电解质来清理肠胃,然后再逐渐加料。建议产仔当天可饲喂红糖200~250克+盐30克+麸皮300~500克+水3千克,产后1天饲喂哺乳料0.75千克,每天递增0.75千克,直至产后8天自由采食。
5、提供充足清洁的饮水
禁止采用河流、湖泊或井水作为母猪的水源。做好定期检查,每天2次。饮水器的类型选择及安装高度和角度也很关键。笔者建议乳头式饮水器较适宜哺乳母猪,最适宜的高度应与猪的肩部同高,通常高度为75~90厘米。如果水阀自乳头口以45°向下倾斜,则应安装在猪背部水平以上5厘米处。但水槽是母猪最舒适的饮水方式,可让母猪能够短时内饮入大量水,如猪场不能进行改造的话,建议在每次哺乳母猪吃完料后在料槽里加2/3的清洁饮水,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母猪饮水。再者饮水器水流量及水温也有严格要求。母猪在泌乳高峰期每天采食量在7千克以上,因此至少需水30升/天,特别是夏季饮水更多。

6、及时治疗产后疾病
子宫内膜炎的治疗方案。按人工授精方式向子宫灌注宫炎净100毫升彻底清宫,第三天再灌注宫炎净50~100毫升+林可霉素20毫升。第二次灌宫炎净时,用长效恩诺沙星(恩诺清)15毫升深部肌注,3天后再注射一次。在治疗的同时,添加免疫营养(如健力源)、生殖营养(如仔多多)、肠道营养(如肠生源)拌料饲喂至母猪发情,个别严重的要间隔一个情期再配种,确保配种成功率和下一胎产仔数。
乳房炎的治疗方案。每天两次用高锰酸钾热水进行乳房后躯消毒(连续3天),然后进行输液。第一瓶:林可霉素30毫升+维生素C20毫升+缩宫素2支+生理盐水500毫升;黄芪多糖30毫升+复合维生素B20毫升+5%葡萄糖500毫升。尽量挤尽奶汁,再进行乳房基部封闭疗法:青霉素320万国际单位+0.5%盐酸普鲁卡因50~80毫升,混合后在乳房基底部分6~8个点进行封闭注射,每天1次,连用3~5天。产后瘫痪的治疗方案。可用10%葡萄糖酸钙液100~200毫升,维生素C20毫升,复方水杨酸钠30毫升,一次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3天。3天为1疗程,连用2个疗程,效果较佳。
产后热往往伴随着子宫内膜炎、乳房炎等,在治疗时可加上氟尼辛葡甲胺等解热镇痛类消炎药,以及地塞米松等药物即可。

母猪瘫痪的饲料因素 母猪瘫痪的预防及治疗方法


母猪瘫痪多发生在产前数天及产后30天左右,个别母猪在产后几天内就会出现腰部麻痹、瘸腿及瘫痪现象。母猪瘫痪严重影V向了母猪的生产性能以及仔猪的育成率。引起母猪瘫痪的主要原因有多种,其中饲料因素是其中之一,主要包括饲料质量差、营养成分不足、各营养物质比例不适宜等,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控。现介绍母猪瘫痪的饲料因素母猪瘫痪的预防及治疗方法,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引起母猪瘫痪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饲料因素是常见的原因之一。主要是由于饲料的条件差,包括饲料质量不佳,营养成分不充足,比例不适宜等而引起的。母猪发生瘫痪多在分娩前的几天以及分娩后的30天左右。个别的母猪在生产后的几天内就会出现腿瘸、腰部麻痹,或者直接瘫痪。在瘫痪发生之前,母猪会出现食欲下降,或者不食,渴欲增强,喜饮清水,行动迟缓,排便不畅,粪便干硬,有拱地、啃砖、食粪等异常行为出现。母猪在发生瘫痪后,起立困难,扶起后表现为呆立、不能久站、行走时后躯左右摇摆无力,驱赶运动时后肢拖地行走,并伴有尖叫声,最后会瘫卧不起。

1、母猪瘫痪的饲料因素

饲料因素是引超母猪瘫痪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是由于饲料的质量差、营养成分缺乏或不足、各营养物质的比例不适宜等,尤其是钙、磷的含量不足或者比例不当造成的。母猪因繁殖的需求,并且妊娠母猪的特殊生理特点,对饲料的质量要求较为严格,如果饲喂母猪的饲料质量差,不但会影响母猪的健康,还会导致胎儿不能正常的生长发育,加上母猪在产后会流失大量的能量和营养物质,而使得体质较差,如不及时的补充营养,易出现瘫痪。在饲料配比过程中并不是精料的比例越高越好,如果精料中谷类、豆类的比例过大,会相应的导致粗饲料的比例下降,而母猪发生瘫痪的几率与日粮中粗饲料所占比例的大小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主要是由于过高的精饲料使得母猪日粮中钙磷的比例不当,另外,豆类和谷类饲料中的磷大多以植酸磷的形式存在,不易被吸收,还会妨碍钙的吸收,使母猪体内的钙磷严重不足而导致母猪瘫痪。母猪的饲料过于单一而缺乏某种营养物质时,如矿物质、维生素等会引起母猪发生软骨症而无法站立。

对于妊娠母猪,胎儿由于快速的生长发育会从母体内摄取大量的营养物质,而使母猪血钙的浓度大幅度下降,如果未能及时的补充营养物质,特别是钙、磷元素,就会诱发瘫痪的发生。日粮中的维生素A缺乏或者含量不足会造成母猪神经系统发生病变,使骨骼肌麻痹而出现运动失调,最初表现在后肢,然后是前肢,最终会导致母猪瘫痪。钙磷的缺乏和不足是导致母猪发生瘫痪的主要饲料因素,当粗饲料在日粮中的比例过高,或者日粮中的钙磷的含量不足,饲料中的钙磷比例失调,会造成母猪产后出现瘫痪,一般母猪在生产前不易表现出相应的症状,在生产时由于日粮中钙磷缺乏、不足或比便不适宜,母猪会动用骨骼中的钙和磷,时间一长就会导致母猪体内严重缺乏钙磷,而导致母猪瘫痪,这对于高产母猪尤其严重。另外,母猪在产后的20天左右泌乳量会达到高峰,此时钙会随着乳汁流出体外,如果此时不及时补钙,母猪也会发生瘫痪。

2、母猪饲料致瘫的防控措施

对于预防和控制母猪瘫痪,除了要加强饲养管理外,还要从饲料方面人手来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防控。首先要确保饲喂母猪的质量。饲喂母猪专用的饲料,不同阶段的母猪要饲喂特定的饲料,以避免出现营养物质不足或缺乏的现象。饲料的质量要过关,不可贪图便宜购买劣质饲料,劣质饲料通常存在营养不够全面,变质等问题,母猪采食后会引发一系列不良的反应。要合理的搭配日粮,根据各阶段母猪的营养需求制定饲料配方,力求日粮中的营养全面且均衡。可充分的利用当地的饲料资源,多饲喂一些青绿饲料,或者优质的干草粉,但是在饲喂青绿饲料时要注意不可饲喂过量,否则易引起母猪腹泻。在配比饲料时一定要注意日粮中钙磷的比例,可以通过添加一些矿物质饲料添加剂来确保钙磷的含量,可有效的预防母猪发生瘫痪,并且还可以提高母猪的生产力。

对于处于妊娠期母猪,尤其是妊娠后期,胎儿的生长发育迅速的时期,对营养物质的需要量增多,此时要注意营养的供给,尤其是钙、磷以及维生素A的补充,防止发生产后瘫痪。母猪在分娩过程中不但体力会大量的损耗,还会流失大量的营养物质,所以母猪生产完食欲恢复后就要加强营养,以增强体质。哺乳期的母猪,由于泌乳会造成钙随乳汁大量流出,特别是在泌乳高峰期,因此,为了预防母猪瘫痪,可给每头母猪每天饲喂优质的骨粉、食盐各209,还可以适当的增加日粮中麦麸、米糠等含磷元素较多的饲料。另外,多饲喂一些含钙较多的青粗饲料,对于预防母猪瘫痪也有良好的效果。

对于有瘫痪表现的母猪要及时的治疗,加以控制,除了要加强营养,饲料中增加骨粉、钙粉的饲喂量外,还可肌肉注射一些钙制剂,隔天使用1次,一般连用3~5次母猪即可好转。对于瘫痪较为严重的母猪尤其是那些卧地不起,体质较差,不食的母猪,可要进行人工翻身,同时静脉注射10%的葡萄糖酸钙150ml_,或5%的氯化钙40-80ml_,每天1次,连用3~5天。同时要加强饲养管理,做好冬天防寒,夏天防暑的工作。

母猪瘫痪的预防及治疗方法

母猪瘫痪的发病原因
1、母猪日粮中精料比例过高。据观察,在饲喂粗饲料较多的猪场,母猪产仔前后很少发生瘫痪,这说明母猪发生瘫痪与日粮中粗饲料所占比例大小有密切关系。据专家分析,可能是因为粗饲料在日粮中的比例较高或猪的生产力较低,使母猪日粮中的钙磷比例得到了调整。
2、母猪日粮中钙磷不足。当日粮中钙磷不足时,母猪产仔前后就会挪用骨骼中的钙和磷,时间一长,就会导致母猪体内钙磷缺乏,特别是高产母猪,更容易发生该病。产仔20天后,母猪泌乳量达到高峰时,病情大多趋于严重。
3、精料中谷类、豆类等比例过大。谷类、豆类中所含磷大多以植酸磷的形式存在,这种磷不仅不易被猪利用,而且还会妨碍钙的吸收,使猪体组织中钙磷严重不足,导致瘫痪。
母猪瘫痪的发病症状
母猪瘫痪一般发生在产前数天及产后30天左右,个别母猪在产后几天内就会出现腰部麻痹、瘸腿及瘫痪现象。瘫痪之前,母猪食欲减退或不食,行动迟缓,粪便干硬成算盘珠状,喜欢清水,有拱地、啃砖、食粪等异食现象,但体温正常。瘫痪发生后,起立困难,扶起后呆立,站立不能持久,行走时后躯摇摆、无力。驱赶时后肢拖地行走,并有尖叫声,最后瘫卧不动。
母猪瘫痪的治疗方法及预防方法
1、合理搭配饲料,力求日粮营养均衡。根据母猪饲养标准,要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尽量多喂青绿饲料(不可一次喂得太多,以防母猪拉稀)或优质干草粉,并补喂矿物饲料及添加剂等,可有效提高母猪生产力和预防母猪瘫痪。
2、对处于怀孕期和哺乳期的母猪,每头每日可喂优质骨粉、食盐各20克。如果没有骨粉,可适当加大日粮中麦麸、米糠等含磷较多的饲料的比例,加喂地瓜蔓等含钙较多的青粗饲料,对防治母猪瘫痪也有良好效果。
3、对发病的猪,应尽早进行对症治疗。可使用猪骨或其它新鲜畜禽骨经过类似金宝贝微生物发酵剂的处理以后,烘干粉碎后,拌入饲料中喂猪,每天每头可喂30克左右。
4、对重症病猪,可用5-10%的氯化钙注射40-80毫升,一次静脉注射,严禁肌肉注射或将药液渗漏于血管之外,并用高度白酒或10%樟脑酒精涂抹皮肤并进行人工按摩,以促进其血液循环,恢复神经机能。在抓紧治疗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饲养管理,冬天注意防寒保暖,夏季注意防暑降温。
5、喂易消化的饲料,使用金宝贝生态发酵床养猪,干净卫生,大大增加了抗病率。此外,还要尽量减少环境中的应激因素,以利母猪康复。

母猪产后泌乳障碍的发病因素、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


摘要:母猪产后泌乳通常是在分娩后的2~3天内发生,主要特征是生成和排出乳汁出现部分或者完全停止,也叫做乳房炎子宫炎无乳综合症,尤其是初产以及老龄母猪容易发生。该病会对哺乳仔猪的生长发育、成活率产生直接影响,并给整个猪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伤。

1病因分析

饲养管理因素:猪舍环境卫生条件恶劣,缺乏光照,地面过于潮湿,饲养空间过小,饲养管理人员没有及时清理粪尿以及温度过高,只要导致其生活环境发生污染,就非常容易发生乳房炎和子宫内膜炎,从而会导致乳腺管以及乳腺腺泡由于炎性肿胀发生阻塞,影响泌乳。母猪妊娠中期,由于饲喂过量的饲料往往容易导致体况过于肥胖,从而影响乳腺发育;母猪妊娠后期,由于缺乏营养,容易导致内分泌发生紊乱,从而造成泌乳量降低。母猪饲料没有按照标准搭配或者搭配不合理,含有较少的维生素E、硒以及微量元素等,适口性较差,再加之饲料突然更换,或者没有严格管理饲料储备而发生霉变,从而发生缺乳或者无乳。

疾病因素:母猪特别是产前、产后机体的后躯非常容易被污染,从而会导致子宫内膜炎,特殊乳头也非常容易被污染,从而引起乳房炎。当母猪发生乳房炎,或者由于难产以及其他因素而出现子宫炎后继发乳房炎,也会导致乳腺管和乳腺腺泡出现炎性肿胀而发生阻塞,引起乳汁潴留,还会反馈性抑制产生乳汁生成激素以及排乳激素,减弱泌乳力。母猪采食发霉饲料会发生霉菌毒素中毒,从而导致内分泌系统发生紊乱,使妊娠母猪乳腺发生水肿,减少泌乳。

2.临床症状

患病母猪表现出兴奋不安,乳房充满大量乳汁,质地坚硬,伴有热痛感,但无法泌乳,乳汁呈清水样,体温明显升高,精神沉郁,发生便秘,排出黑褐色的干结粪便,体表皮肤光亮,拒绝哺乳仔猪。病猪症状严重时,会导致乳房明显肿胀。往往有黄向色的脓性分泌物从阴道流出,并散发恶臭味,开始时比较浓稠,后期变得稀薄,且能够形成污秽不洁的痂垢。患病母猪断奶后会导致发情间隔明显延长,表现出不明显的发情症状,空怀率有所提高,淘汰数量明显增加,不发情率增高。

后代哺乳仔猪,往往容易被患病母猪压死或者踩死,且容易发生腹泻,体质逐渐消瘦,无法吮食足够的母乳,生长发育缓慢,一般会变成僵猪。

3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西药疗法,可在每吨饲料中添加1.5~2.Okg硫酸钠.混合均匀后饲喂,或者在母猪分娩前3~5天饲喂适量的磺胺噻唑、甲氧苄氨嘧啶和磺胺二甲嘧啶等药物,能够避免产后发生乳房炎;病猪也可按每千克体重使用10~15mg阿莫西林粉针剂,添加适量蒸馏水稀释后用于肌肉注射,注意要现用现配,每天1次,同时配合使用12mg地塞米松,2~4针就能够痊愈,治愈率能够超过95%。中药疗法,可取250g黄酒,200g红糖,1个鸡蛋,添加在饲料内混饲,连续使用3~4天;取通草35g,黄芪、穿山甲各45g,熟地、党参、王不留行各55g,加水煎煮后给病猪灌服;取20g甘草,白术、当归各40g,木通、路路通、白芍、川芎、茯苓、生地各30g,王不留行60g,黄芪、党参各50g,加水后给病猪饮服,连续使用2~3天。

改善妊娠期饲养管理:根据母猪体况的变化调整饲喂量,确保整群母猪都保持良好体况,通常配种后进行21天的限饲,每天控制在1.8~2.Okg的饲喂量;妊娠22~75天,日喂量控制在2.0~2.5kg;妊娠75~100天,日喂量可增加到2.5~2.8kg;妊娠100~112天,日喂量适宜增加到2.8~3.Skg,能够为产后泌乳储存充足的营养,且避免体况过瘦或者过肥。母猪产前、产后要确保供给足够的饮水,通常妊娠末期饮水量适宜控制在每小时1L,在分娩结束前12h可增加到每小时2.6L,而整个哺乳期的日饮水量要逐渐增加到20~35L,从而要求水流量每分钟至少控制在1.SL。母猪临产前要注意避免发生乳房水肿和便秘,为此可饲喂适量含有较多粗纤维的饲料,最好饲喂青绿饲料,确保建设防滑地面,适当增加活动,供给足够的饮水。严格控制饲料原料关,禁止饲喂发生霉变的饲料,并添加适量霉菌毒素吸附剂。猪场建立合理的消毒制度,圈舍墙壁、地面以及饲养用具、设施等要定期进行消毒。避免妊娠母猪受到惊吓,防止过于拥挤,控制饲养密度适宜,防止产生应激因素。母猪分娩后,可及时饮用适量含有糖分和盐分的汤,促使体质尽快恢复。此外,母猪分娩后要加强监控,随时观察机体采食状况,定期测量体温,从而确保只要出现发病就能够立即采取治疗。

药物保健:母猪分娩前4星期,可每次肌肉注射lOmL亚硒酸钠维生素E,能够刺激机体泌乳性能增强,增加仔猪断奶后的断奶重。另外,还可提前在饲料中添加适当的药物,如可从产前1星期到产后3星期添加适量的广谱抗菌药,能够有效避免发生乳腺炎和子宫炎。母猪分娩前1星期,饲料中可添加一定量的钙制剂,一般在每吨饲料饲料中添加400g专用碳酸钙,并配合适量的维生素AD3粉,能够防止炎热夏季由于流失大量的钙流失而引起的分娩困难。为预防母猪产后乳房发生水肿,可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防水肿类药物,如硫酸镁或者小苏打,增加饲喂青绿饲料,用于促进肠胃排空,缓解水肿症状,避免发生泌乳不足。

影响母猪分娩率的因素及提高母猪分娩率的方法


母猪生产是以生产数量多、个体大、健康良好的仔猪为目的。在母猪数量一定的条件下,母猪的分娩率直接影响仔猪的生产数量,只有提高母猪的分娩率,才能提高仔猪的生产数量。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影响母猪分娩率的因素及提高母猪分娩率的方法。

1、母猪受胎失败的原因分析

母猪的受胎失败是由于精子未能与排出的卵子成功受精而造成的,引起母猪受胎失败的原因较多,主要有公猪方面的因素和母猪方面的因素。

公猪因素。公猪精液的质量是影响母猪受胎的主要因素,如果对公猪的使用不当,会改变公猪精液的品质,使精液的质量下降,活力降低,死精和畸形精子的数量增加等,同时健康精子的数量减少,从而使精子的受精能力下降,最终导致受胎失败。当公猪发生繁殖障碍时,如公猪的生殖器官发育异常,阴茎短小,使配种时不能达到受精部位,而使配种失败,有的公猪患有与生殖系统相关的疾病,如细小病毒病、乙脑病毒病等会影响到公猪的性欲,也会使公猪精液的品质下降。公猪对高温表现的较为敏感,当养殖环境的温度过高时,公猪的性欲和精液质量就会受到影响,如果长期生活在高温环境下,公猪精液的死精数量会大幅度的上升,而使母猪受胎率降低,严重时还会导致不育,影响母猪的分娩率,因此,在夏季公猪的繁殖性能通常较低。另外,营养因素也是影响公猪精液质量和繁殖性能的主要因素,当公猪营养不良时,性欲就会降低,精液的质量变差,射精量明显的减少,所以在公猪的配种期要对其优饲,增加饲料的营养浓度,对提高公猪精液的品质极为有利。

母猪因素。母猪因素引起的受胎失败主要是由于母猪的发情排卵异常引起的。而引起母猪发情排卵异常的主要原因包括营养因素,即空怀母猪饲喂不当引起体况过肥或者过瘦,当母猪过肥时脂肪会在卵巢大量沉积,而影响排卵,当母猪体质过瘦、营养不良时,会影响到卵细胞的发育,从而使排卵异常,从而降低母猪的分娩率。母猪在哺乳期如果饲喂不合理,或者断奶不及时,会影响到母猪体况的恢复和生殖系统的复旧,其直接后果就是会使母猪发情异常,从而降低分娩率以及下一胎的窝产仔猪数。母猪发生疾病时,尤其是发生生殖系统疾病时会影响到母猪的繁殖率,使配种受胎率下降。母猪配种时机不对、发情鉴定有误,或者配种方法不当等都会影响母猪的分娩率。另外,当母猪所处的环境不佳,如高温、卫生条件较差、空气质量不佳等,都会影响母猪的繁殖力,使配种受胎率下降,进而影响到分娩率。

2、母猪妊娠失败的原因分析

母猪发生妊娠失败可发生在母猪受精之后的任何时候。在母猪成功受孕后进入妊娠期,在妊娠初期,一般在妊娠35天前发生的妊娠失败,多为死亡胚胎被母体吸收,而无法直观的看到妊娠失败,发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母猪配种后发生剧烈运动,或者母猪发生热应激,患有疾病而引起的。因此,建议在母猪妊娠的3~28天要避免母猪进行剧烈的运动,或者进行转群。另外,当胚胎成功着床后,也会发生流产等而使妊娠失败,主要原因是由于对母猪的饲养管理不当,如饲喂发生霉变、冰冻的饲料,饮用冰水,妊娠母猪发生冲撞或打斗而引起机械性流产,母猪营养不良,养殖环境不佳等均会导致母猪发生流产而使妊娠失败,使得分娩率低。

3、提高母猪分娩率的主要措施

针对引起母猪分娩率低的主要原因进行综合分析,需有针对性的提高相应的措施来提高母猪的分娩率,从而提高母猪的产仔数,提高仔猪的初生重和活力,从而提高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

对公猪要加强管理,提供适宜的营养物质,饲喂优质的全价饲料,尤其是在公猪的配种期间,由于形成精液需要的营养物质要较平常多,所以要提高日粮中的营养浓度,尤其是蛋白质的量,可在采精期间每天喂公猪吃2~3枚生鸡蛋,或者饮用牛奶来加强营养。合理的使用公猪,对于健康的种公猪,每周的使用次数要控制在3次左右,具体要根据种公猪的年龄来确定,即使在非配种期,也要每周采精2次,以保持种公猪旺盛的性欲和精液的质量。加强种公猪疾病的预防工作,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相关的疫苗。做好种公猪养殖环境的控制工作,尤其要注意做好夏季的防暑降温工作,以降低高温对公猪精液品质的不利影响。

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做好后备母猪的选留工作,适时配种,科学配种。加强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实施早期断奶,保持母猪适宜的体况,提供适宜的营养,维持中等偏上水平的体况即可,不宜过肥或者过瘦,保证母猪正常的发情排卵,对于发情异常的母猪要进行催情,如无效则要及时的淘汰。做好母猪的免疫接种工作,严格按照本场的免疫程序接种疫苗。做好妊娠母猪的保胎工作,在妊娠早期要避免母猪剧烈运动,此时母猪不宜转群或者混群,以免发生胚胎早期死亡。在妊娠中后期则要避免母猪发生流产,饲喂优质饲料,不给母猪饮用冰水,最好对妊娠母猪进行单圈饲养,以防止发生机械性流产。为母猪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合理通风,保持舍内空气新鲜。

影响母猪分娩率的因素分析
母猪生产的目的是生产数量多、个体重大、健康良好的仔猪。在母猪数量一定的条件下,母猪的分娩率直接影响仔猪的生产数量。提高母猪的分娩率,就能提高仔猪的生产数量。
一、分娩率的概念
在通常情况下母猪的分娩率可用以下方法计算:
分娩率(%)=分娩母猪数/配种母猪数×100
根据一个猪场平均分娩率的高低,我们可以了解该猪场繁殖猪群的效率。一个猪场可以接受的分娩率指标数值是多少呢?一般认为目标分娩率:全群85-90%,头胎母猪75-85%,经产母猪85-95%,新猪场75%。对于因死亡、疾病或跛行导致高淘汰率的猪群来说,可用“矫正分娩率”来矫正非主动淘汰数。
矫正分娩率=分娩母猪数/(配种母猪数-非繁殖原因淘汰母猪)×100
二、影响分娩率的因素
可造成低分娩率的各种因素。一般认为,低分娩率问题是因受胎失败或妊娠失败造成的。配种失败属于常规返情,妊娠失败是非常规返情。
(一)受胎失败受胎失败是由精子未能使排除的卵受精造成的。如图1所示,许多因素都可造成受胎失败。受胎失败可看成是配种后18-24天或39-45天时重新发情(常规返情)的母猪比例增高。18-24天返情与39-45天返情的比率约为5:1。这一比例高于5:1则表明发情鉴定做得非常好,大多数第一次返情都被检出。
(二)妊娠失败妊娠失败可发生在受精之后的任何时候(受精发生在首次配种后24小时的时候)。如果妊娠失败发生在妊娠35天之前,那么死亡的胚胎通常被机体吸收,因而妊娠失败可能看不到。受精卵形成的胚胎在最初12-14天内,是自由漂浮在子宫内的。到妊娠12-14天左右时,胚胎适当分开排列在整个子宫中,并且开始在子宫内表面附着。附着的过程要到受精后28天左右完成。因此,建议在妊娠3-28天之间不要对母猪进行混群或转群。
妊娠失败可看成是非常规返情增加。常规返情与非常规返情的比率应为5:1或更高。可将21天返情数加上42天返情数然后除以非常规返情数而算出这一比例。因此,每5次受胎失败,就有一次妊娠失败的情况。三、影响分娩率的主要因素分析及措施
(一)公猪因素
1、使用过度:公猪使用过度的直接后果是公猪的精液变稀,不成熟精子比例升高,精子密度降低。从而获能精子减少,降低受精能力,造成配种失败。因此公猪每周使用次数应在3-4次或更少一些,具体情况视公猪的月龄而定。
2、繁殖障碍:公猪繁殖障碍主要体现在公猪生殖器官异常发育。虽然在公猪选择时,隐睾、单睾已被淘汰,但是阴茎短小等因素往往不容易发现。从而造成配种时精液不能到达受精部位,造成母猪不能受胎。有些皮特兰公猪就很容易发生此类现象,从而造成母猪不能受胎。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是通过检查精液发现并淘汰不能产生正常精液的公猪,对阴茎短小、精液质量正常的公猪采用人工授精的方式配种。
3、疾病:有很多疾病可危害公猪的精液质量和性欲。细小病毒病、乙脑病毒病、蓝耳病等均可严重影响公猪的精液质量。
4、温度:环境温度过高(30℃)会降低公猪的性欲和精液质量。夏天,高温对公猪的影响是人所共知的,其直接后果是公猪精液中死精子的百分率提高,从而使受胎率降低,还会影响到窝产仔数。因此早晚凉爽时配种是较好的选择,一般在早晨6点前,晚4点以后进行比较合适。
5、营养:公猪营养不良会降低性欲、精子质量和射精量。精子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此过程大致需要60天的时间,所以精液中精子的质量与60天时公猪的营养和此后的营养情况有较大的关系。因此,准备60天以后使用的公猪,从现在起就必须加强饲养。
(二)母猪因素
1、疾病方面:有多种疾病会降低母猪的繁殖力和受胎率,如钩端螺旋体病、猪细小病毒病、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以及尿生殖道感染(大肠杆菌感染,链球菌感染,棒状杆菌感染)。因此预防和控制这些疾病是提高分娩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2、哺乳期营养:哺乳期的重要任务是哺育仔猪,营养供应是非常重要的。这时的营养不仅会对仔猪的发育有很大的影响,而且直接关系到断奶后母猪的配种成功率。如果哺乳期营养不良,母猪过瘦,发情会出现异常,从而显著降低分娩率和下一胎的窝产仔数。
3、断奶后母猪营养:断奶后母猪能量供应要充足,其营养不平衡或不足会使母猪排卵数降低,从而降低受胎率,进一步影响到分娩率。
4、配种时和妊娠早期环境温度高(30℃)会降低分娩率。所以,气温超过30℃时,一定要给母猪增加降温措施。

5、配种管理:发情鉴定的效率、配种时间的确定以及配种质量,都会影响分娩率。每天早晚两次的发情检察,确定适当的发情时间,从而保证配种的质量。后备母猪配种日龄、配种体重、配种时的发情期都是必须关心的事情。一般来说,后备母猪配种日龄要在225
天以后进行,配种体重要超过110千克,在第三发情期进行配种。这三个条件应全部具备。因此,对后备猪来说,在进行发情检察是提高后备母猪分娩率的有力措施。据试验,后备母猪在165日龄以后就应进行发情观察记录,保证后备母猪在第三情期配种会有较高的分娩率。
6、断奶到发情的间隔天数:母猪断奶后1天和2天就发情,或者7天或更久以后发情,分娩率通常都较低。建议母猪断奶后1天和2天发情的错后一个发情期配种。对于在断奶后7天或更长时间之后才发情的母猪来说,也应考虑在下一个发情期对其进行配种。
7、胎次:一般来说,低胎次母猪的分娩率较低,胎次分布可影响猪群的分娩率(应有45%以上的母猪为第三胎至第五胎)。因此母猪群应保持合理的胎次分布。
8、基因型:遗传(纯种或杂种)和基因型可影响分娩率。并非各种基因型的分娩率都相同。
9、内分泌功能紊乱:有时候,母猪的激素分泌会出现原因不明的问题。
(三)管理
1、泌乳天数:泌乳天数少于12天,通常会显著降低其后的分娩率。泌乳天数为14-21天,则对分娩率的影响较轻,并且如果泌乳期采食量高于每天5.5千克则分娩率所受的影响会轻得多。
2、房舍:在管理良好的前提下,房舍(个体限位栏饲养或群养)对分娩率没有多大的影响,但限位栏会影响母猪的蹄肢,从而造成母猪淘汰率提高。
3、温度/光照:母猪在高温(30℃)和长光照(16小时光照)的情况下配种,分娩率会降低。
4、营养:必须最大限度地提高泌乳期的采食量。这一努力必须从提高妊娠后期的采食量开始,并且必须尽可能使母猪在刚一分娩后就立刻能充分采食(自由采食)。要提高泌乳期采食量,就必须严格控制母猪分娩时的背膘厚(分娩时P2背膘厚应大于20毫米),对食欲差的母猪应每天饲喂三次,对于食欲差的或者哺乳仔猪多的母猪应进行湿喂,应使产房气温保持低于20摄氏度,应充分供应优质饮水,日粮应平衡全价。在断奶前4天将4头或5头最大的仔猪先行断奶,对于任何体况差的母猪或哺乳仔猪多的母猪会有帮助。
5、配种质量:应该用一头结扎了输精管的成熟公猪每天两次进行发情检察。发情可开始于一天中的任何时间,但大约60%的发情开始于下午4时到早晨6时之间。对于这些母猪来说,在上午检察到它们发情的时候,它们的发情可能已经开始了有10个小时了。对上午检察到发情的母猪,则常规采用下午-上午配种方案;对于在下午检察到发情的母猪,则常规采用上午-上午配种方案。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745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