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前殖吸虫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鹅的前殖吸虫病是由前殖科的前殖吸虫寄生于鹅的输卵管、法氏囊、泄殖腔及直肠所引起的疾病。

诊断依据

一、临诊症状前殖吸虫病的临诊症状,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患鹅外表无明显症状,母鹅开始产薄壳蟹或软壳蛋或畸形蛋,随后产蛋率下降,有时仅排出卵黄或少量蛋清。一这是由于虫体以吸盘及体表小刺刺激输卵管黏膜,并破坏腺体的正常功能,引起石灰质的产生过多或停止,继而破坏蛋白腺的功能,引起其他物质的分泌过多,从而导致输卵管壁的不规则收缩所致。这一阶段持续约一个月。

第二阶段:患鹅出现明显的临诊症状,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羽毛松乱,腹部膨大、下垂,步态蹒跚,两脚叉开,从泄殖腔排出卵壳碎片或流出石灰质、蛋白质等半液体物质。这一阶段持续1周左右。

第三阶段:患鹅体温升高,渴感增强,腹部压痛,泄殖腔突出,肛门边缘潮红,泄殖腔及腹部的羽毛脱落,四周粘满污物。若继发腹膜炎时,则呈企鹅步行姿态,患鹅经2~3天或经一周左右死亡。

二、病理变化其主要的病变是输卵管发炎,输卵管黏膜严重充血、增厚,在黏膜上可找到虫体。有时输卵管破裂,.引起卵黄性腹膜炎,腹腔中可以看到外形皱缩、大小不一,内容物变质、变性、变色的卵泡,并有大量黄色浑浊的渗出物。此外,法氏囊、泄殖腔亦见有炎症变化。

三、流行特点前殖吸虫的发育需要两个中间宿主:第一宿主为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为蜻蜒。虫体寄生在鹅的直肠、输卵管、法氏囊和泄殖腔内,所产的虫卵随着粪便一同排到体外,落入水中,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后,孵出毛蚴,毛蚴钻入螺的肝脏发育成胞蚴,胞蚴形成尾蚴,尾蚴离开螺体,在水中又钻入第二中间宿主蜻蜓的幼虫和稚虫,被其吸入肛门孔中,在肌肉中变为囊蚴。当蜻蜓的稚虫过冬或变成为成虫时,这些囊蚴在蜻蜓稚虫或成虫体内都保持有生活力。当鹅吞食含有囊蚴的蜻蜓稚虫时即遭感染。囊蚴一经过消化道,发育成为童虫,最后从泄殖腔进入输卵管或腔上囊,经1~2周发育为成虫。

前殖吸虫病多为地方性流行,其流行季节与蜻蜒出现的季节有关。每年5~6月份,为蜻蜒活动盛期,故本病多发生在每年的5~6月份。温暖和潮湿的气候可以促使本病的散播。

四、病原诊断鹅的前殖吸虫病的病原体是前殖科的楔形前殖吸虫Prgsthbgonimuscunea-tus(Rudolphi,1809)。另寄生于鹅的前殖吸虫有好几种,常见的还有:卵圆前殖吸虫P.ovatus(Rud,1803)、透明前殖吸虫P.peUucidus(Linstow,1873)、日本前殖吸P.japonicus(Braun,1901)、卡罗前殖吸虫P.karausiake(Layman,1926)等。

楔形前殖吸虫的虫体扁平,红色,外形呈梨形,长2.89~7.14毫米,宽1.70~3.71毫米。体表有小刺。口吸盘近似圆形,腹吸盘位于虫体前1/3处的后方。睾丸呈卵圆形,左右对称排列。卵巢分为3个或3个以上的主叶,每个主叶又分为2~4小叶,位于腹吸盘后方,虫体的右侧。虫卵呈椭圆形,具有小盖,大小为0.022~0.024毫米0.028~0.013毫米(图4-17)。

对本病的确诊是剖检患鹅找虫体并进行实验室诊断。

防治策略

一、预防(1)在不安全鹅群中,每三个月普查一次,一旦发现患鹅,立即进行驱虫。预防性驱虫可用丙硫苯咪唑,按每千克体重10毫克,每半月进行一次。

(2)鹅舍及运动场每天打扫粪便,并堆放在固定场所进行生物热除虫。

(3)消灭前殖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蛳,可用化学药物,如1:5000的硫酸铜。

二、治疗四氯化碳:其剂量是,2~3月龄鹅用1.2毫升,成年鹅2~4毫升,加等量的水或米汤均匀混合后灌服。间隔5~7天,再投药一次(可用胃管投服或食管膨大部注射)。在治疗时,要检查患鹅的体质和大小,根据不同情况,适当增减药物的剂量。病重的(特别是有腹膜炎或卵黄性腹膜炎)患鹅则难以治愈(也无治疗价值)。鹅只在服用四氯化碳后18~20小时,便发现有虫体排出,并可延续排虫3~5天,多数虫体崩解。因此,在治疗后必须把患鹅关在固定场所内3~5天,病鹅排出的粪便应收集起来进行生物热处理。同时应改善饲养管理,增加营养,促进患鹅康复。

六氯乙烷:每只鹅0.2~0.5克,混在饲料内或以米粉制成的小丸投给,每天1次,连用3天。服用六氯乙烷的注意事项与上述四氯化碳相同。

硫双二氯酚:按每千克体重用200毫克均匀拌料,一次喂饲。

吡喹酮:按每千克体重用60毫克均匀拌料饲喂,一次喂服,连用两天。

丙硫苯咪唑:按每千克体重用100~120毫克均匀拌料饲喂,一次喂服。

相关推荐

鹅衣原体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衣原体病又称鹦鹉热或鸟疫,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也是各种畜禽和人类的共患的传染病。在家禽中,鸭、鹅、鸡、火鸡及鸽都可感染。雏鸭的易感性最高。鹅常为无症状感染,感染后常取隐性经过。本病主要的特征是发生结膜炎、鼻炎及腹泻。

诊断依据

一、临诊症状患鹅初期表现全身震颤,步态不稳,食欲消失,精神沉郁,生长停滞,腹泻,排出绿色水样稀粪。

眼结膜及鼻发炎,流出浆液性及脓性分泌物,并将眼和鼻孔周围的羽毛粘连,时间稍长则结成千痂或脱落。

随着病程的发展,病鹅明显消瘦,肌肉萎缩,最后出现麻痹,惊厥而死亡。

本病常并发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沙门氏菌病及眼型大肠杆菌病。

二、病理变化主要病变见于结膜炎、鼻炎、眶下窦炎,偶见有全眼球炎,眼球萎缩。

在胸、腹腔和气囊膜见有纤维素性渗出物附着。气囊壁混浊,增厚。

胸肌萎缩,常出现纤维素性心包炎。肝、脾充血肿大。肝表面呈肝周炎,表面覆盖一层灰色或黄色纤维素性薄膜。

三、流行病学资料鹅衣原体一般毒力较低,鹅的衣原体属低毒力株,很少造成流行或爆发。常呈现无症状感染。然而,如果饲养密度过大、鹅只受冷、育雏室空气污浊,通风不良、营养低劣、特别是并发禽流感、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沙门氏菌病、大肠杆菌病等,容易造成一定程度的流行。

本病可以在鹅和鸭之间互相传染,不同年龄的鹅对衣原体有不同的易感性。一般是幼龄鹅比成年鹅易感。传染来源及途径主要是由病鹅传给健鹅,通过空气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鹅胚垂直传播。

四、病原诊断(一)病原特性

本病的病原体是鹦鹉热衣原体,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物。

属原核生物界,裂殖菌纲,衣原体目、衣原体科。在分类中的地位介于立克次氏体与病毒之间。衣原体只能在活细胞内繁殖。最常用的是鸡胚卵黄囊。

鹦鹉热衣原体对低温的抵抗力较大,而对热较敏感,在室温下很快失去传染性。在禽类干燥粪便中可存活数月。70%酒精、0.5%碘酊和3%的过氧化氢溶液,几分钟内即可将其杀死。

(二)实验室诊断

1.涂片镜检取患病死亡的鹅气囊、心包膜或脾被膜,制成触片,固定后用姬姆萨氏染色法染色,镜检,如果在单核细胞浆内有深紫色的球状颗粒,即可证明有衣原体感染。

2.病原体分离

(1)取病料经处理之后吸取0.5毫升上清液接种在6~7日龄鸡胚卵黄囊内,于37℃培养3~10天,致死鸡胚。取卵黄囊膜作触片,染色镜检。

(2)取病料接种物0.5~1毫升,给3~4周龄小鼠腹腔注射,衣原体可在腹腔内生长繁殖,引起腹膜炎,腹腔内有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腹部膨大,腹水内含有大量衣原体的单核细胞。脾脏肿大。

本病单从症状、病变不易确诊。因此,必须采取病料进行实验室诊断,才能确诊。

防治策略

一、预防1.搞好鹅舍和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并定期进行消毒,特别是种蛋、孵化器的合理消毒。可用5%漂白粉、0.3%过氧乙酸或2%次氯酸钠。

2.在鹅舍周围避免饲养其他动物,如鸭等禽类。

3.人类也可以通过呼吸道感染,因此必须注意防护。

二、治疗氟苯尼考(氟甲砜霉素):内服按本品1克拌20千克料,一天1次,连用3~5天。肌注按每千克体重用20~30毫克。

卡那霉素可溶性粉:每50克含2克(4%),混饮按每升水30~120毫克,混料按每千克料用60~250毫克,连用3~5天。或按每千克体重40毫克。肌内注射按5~10毫克/千克体重。

庆大霉素可溶性粉:100克含4克。拌料按每千克饲料用50~200毫克。肌注按每千克体重用3000~5000国际单位(或5~10毫克),每日2次。饮水按每升水加入2万~4万国际单位,连喂3天。

红霉素粉针:每支0.25克、0.3克。肌注1次量为每千克体重5~20毫克,一日2次。饮水,0.005%~0.02%;拌料0.01%~0.03%。

罗红霉素可溶性粉剂:每瓶5克,含0.5克。混饮,每升水用10~20毫克,连用3~5天。或饮水按0.005%~0.02%,拌料0.01%~0.03%。

鹅葡萄球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鹅葡萄球病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急性败血性或慢性传染病。临诊表现为急性败血症、化脓性关节炎、皮炎、脐炎及趾瘤等。幼鹅感染本病,常呈急性败血症。成年鹅感染本病常呈慢性经过的关节炎及趾瘤。本病是鹅的常见病。

诊断依据

一、临诊症状鹅发生本病,其临诊症状表现为急性败血型、关节炎型、脐炎型及趾瘤型。

1.急性败血型幼鹅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两翅下垂,缩颈,眼半开半闭呈嗜眠状,羽毛松乱,排出灰白色或黄绿色稀粪。还可见到鹅的胸腹部、大腿内侧皮下浮肿,滞留数量不等的血样渗出液,严重者可自然破溃,流出棕红色液体,污染周围羽毛。

2.慢性关节炎型鹅只患病后表现多个关节由于炎症引起的肿胀,特别是跗、趾关节发炎肿胀,表面呈紫黑色,并结成污黑色痂,有些病例出现趾瘤、脚底肿大、变硬,有些趾尖发生坏死,呈黑紫色。发生关节炎的病鹅表现运动障碍,跛行,不愿行动,多伏卧,一般仍有饮、食欲。如果由于行动不便,因采食困难,饥饱不匀,病鹅日渐消瘦,最后衰竭死亡。

3.脐炎型主要见于雏鹅(尤以1~3日龄为多)。病雏表现怕冷,翅膀下垂,腹部膨大,脐部肿大发炎,局部呈黄红色或紫黑色,质稍硬,间有分泌物,俗称大肚脐。病雏一般在出壳后2~4天死亡。

4.趾瘤病型(脚垫肿)本病多发生于成年或重型种鹅。由于体重负担过大,脚部皮肤龟裂,感染本菌,表现趾部或脚垫发炎、增生,导致趾部及其周围肿胀、化脓,变坚硬。

5.眼型可以单独出现,也可在出现于败血性的后期。在临诊上表现为上下眼睑肿胀,开始时眼半开半闭,后期会由于分泌物的增多而使眼睛完全粘闭。倘若将上下眼睑强行掰开,可见有多量的分泌物。眼结膜红肿,有时还可以发现肉芽肿。随着病情的发展,眼球出现下陷,最后失明,病鹅多由于食不到料、喝不到水而饥饿或互相踩踏、衰竭而死。

6.肺型有些病鹅通过呼吸道感染了致病性葡萄球菌而发生肺炎型的葡萄球菌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等全身性症状。

二、病理变化本病的病理变化根据不同的临诊病型而异。

1.急性败血型以幼鹅为主。肝脏肿大,淡紫红色,有花纹或斑样变化,病程稍长者,可见数量不等的白色坏死点或出血点,脾脏肿大或见白色坏死点。有些病例还可以见到肺呈黑红色(即由葡萄球菌引起的肺炎)。有些病例可见胸部及大腿内侧皮下浮肿,滞留血样渗出液,数量不等。

2.慢性关节炎型以成鹅为主,常表现关节炎,关节囊内或滑液囊内有浆液性或纤维素性渗出物。多见于趾、跗关节,表现出关节肿大,滑膜增厚、充血或出血,病程较长的病例,则变成脓性和干酪样坏死,甚至关节周围结缔组织增生及畸形。

3.脐炎型多见于雏鹅,患鹅脐部肿大,呈紫黑色或紫红,有暗红色或黄红色液体,时间稍久则为脓样干固坏死物,卵黄吸收不良,稀薄如水。

趾瘤型则见脚部有瘤肿、坏死。眼型可见与生前相应盼病状。肺型则见肺部淤血、水肿和肺部组织发生各期的肝变。

三、流行病学资料金黄色葡萄球菌广泛存在于鹅群的周围环境中,鹅舍内的空气、地面、鹅体表、鹅蛋表面、鹅粪、饲料j羽毛都可分离到本病原体。

创伤是本病主要的传染途径,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和空气传播。脐带感染也是常见的传染途径。

本病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

(1)周围环境中葡萄球菌的数量急剧增加,超过鹅体所能抵抗的程度。

(2)鹅体皮肤的损伤或创伤,为病菌提供了感染的机会。

(3)鹅体患有其他疾病,如痘、传染性囊病等,都会增加感染的机会。

(4)由于接种疫苗,不注意针头的消毒,而导致病菌侵入体内,引起发病。

(5)孵化时葡萄球菌污染种蛋而引起胚胎死亡,同时还会使雏鹅体表污染大量病菌而致病,或通过脐孔感染,引起脐炎。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四、病原诊断(一)病原特性

本病的病原体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革兰氏染色阳性的圆形或卵圆形球状菌。常由于很多球菌相连在一起形成葡萄串状。无鞭毛,不产生芽孢,可在一般培养基上生长,菌落光滑、隆起,圆形,幼龄菌落呈灰黄白色,逐步变成金黄色。禽型金黄色葡萄球菌能产生溶血素和血浆凝固酶,在血液琼脂平板上产生溶血环,能凝固兔血浆。

在不产生芽孢的细菌中,葡萄球菌对外界的抵抗力是最强的细菌之一。要在60℃30~60分钟或80℃10~30分钟才能将其杀死。煮沸后迅速死亡。3%~5%石炭酸在3~15分钟内、75%酒精及1:25000的龙胆紫在5~10分钟内均可将其死亡。

(二)实验室诊断

1.采集病料采取脓灶中的脓液渗出液及肝等病料作为被检材料。

2.涂片染色病料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圆形或卵圆形葡萄串状或呈短链状球菌。

3.分离培养将病料接种于鲜血琼脂平板上,挑选金黄色、并具有溶血的菌落作纯培养。进一步做生化试验以确定其是否属致病性。若属于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能分解发酵甘露醇,产酸;能产生血浆凝固酶,.将兔血清凝固。

4.动物接种

(1)静脉注射法于家兔的静脉接种0.1~0.5毫升肉汤培养物,若属致病性葡萄球菌,于注射后24~48小时内,家兔死亡。剖检可见浆膜出血,肾、心脏、心肌及其他器官组织有大小

不一的脓肿病变。

(2)皮下注射法于家兔皮下接种1.0毫升24小时肉汤培养物,若属致病性葡萄球菌可引起局部皮肤溃疡、坏死。

防治策略

一、预防1.彻底清除鹅场内的污物、一切尖锐物体,以免刺伤鹅体的皮肤,防止感染。

2.注意做好种蛋、孵化器及孵化全过程的消毒工作。减少污染。

3.加强饲养管理,注意补充饲料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防止互相啄毛而引起外伤。

4.做好清洁卫生及消毒工作,减少环境中含菌量。降低感染机会。

5.在本病严重发生的鹅场,给鹅群注射多价葡萄球菌铝胶灭活疫苗,14天后产生免疫力,免疫期可达2个月。

二、治疗一旦发现病鹅,立即给予隔离治疗,一般可使用以下药物。

妥布霉素注射液:若病鹅不多,可用妥布霉素针剂,按每千克体重用0.5~1毫升,肌内注射。每天1次,连用3天。

丁胺卡那霉素:每千克体重用2.5万~3万国际单位(或5~10毫克),肌内注射,每天1次,连用3天。饮水,按千克体重10~15毫克(每克含62万~72万国际单位),或按0.005%~0.01%,每日饮3次,连饮3天。

庆大霉素:按每千克体重3000~5000国际单位肌内注射,每日2次,连用3天。

红霉素:按0.01%~0.02%药量加入饲料中喂服,连服3天。

氨苄青霉素:每千克体重5~20毫克拌料,连用5天。

盐酸沙拉沙星:治疗量10克对100千克水连饮3天,或10克拌40千克料连喂3天。

由于本菌容易产生抗药性,因此,必须选择本地区、本鹅场少用的药物,或几种药物混合或交替使用。有条件的可及时分离细菌做药敏试验。以决定选择使用的药物。

兔血吸虫病(兔)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名称】血吸虫病(Schistosmiosis)

兔血吸虫病是由日本分体吸虫(Schistosomajaponicum)引起的。本病是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病,广泛地流行于整个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血吸虫寄生于人、畜和20余种野生哺乳动物.

病原体

日本分体吸虫为雌雄异体。雄虫乳白色,长1020mm,宽0.50.55mm。有口,腹吸盘各1个,口吸盘位于体前端,腹吸盘较大,位于口吸盘后方不远处,具有短而粗的柄。体壁自腹吸盘后方至尾部,两侧向腹面卷起形成抱雌沟,雌虫常居于雄虫的抱雌沟内,呈合抱状态,雌雄交配产卵。

雌虫较雄虫细长,呈暗褐色,长15--26mm,宽0.3mm。口、腹吸盘均较雄虫为小。虫卵呈椭圆形或近似圆形,大小为70100m5065m,淡黄色,卵壳较薄,无盖,卵壳的侧上方有一小刺。卵内含有一个活的毛蚴。

生活史

日本分体吸虫的中间宿主为湖北钉螺(Oncomelaniahupens-s)。成虫寄生于人或动物(包括兔)的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内。雌虫交配受精后,在肠系膜小静脉末梢产卵。一条雌虫每日可产卵1000个左右。虫卵一部分顺血流到达肝脏,一部分逆血流沉积在肠壁上。虫卵内毛蚴分泌的毒性物质溶解肠壁形成溃疡,再加上肠壁肌肉的收缩作用,虫卵即进入肠腔,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排出的虫卵如遇机会落入水中,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即孵出毛蚴。毛蚴周身被有纤毛,借以在水中迅速游动,遇上中间宿主钉螺,即靠其头腺分泌的溶蛋白酶的作用钻入钉螺的软体组织内,继续发育为母胞蚴、子胞蚴、尾蚴。尾蚴成熟后离开子胞蚴,自钉螺体中逸出。尾蚴侵入人和动物的皮肤,尾部脱落,变为童虫。童虫侵入小血管或淋巴管,随血流经右心、肺循环、体循环到达肝门脉系统。童虫多栖居在肝内门静脉分支处,待至快成熟时,多移行到肠系膜内寄生。自尾蚴进入兔体至发育为成虫产卵约需36天.

症状和病理变化

家兔一般均为圈养和笼养,因此在自然情况下感染血吸虫病的机会较小。在疫区,感染途径是吃了带有尾蚴的青草后,尾蚴经唇部皮肤或口腔黏膜侵入而受感染。家兔常被用作日本分体吸虫的实验动物模型。家兔自然感染后,在生前一般无明显症状,大多在宰后剖检时发现病变,病变常见于肝脏,其次是小肠,较少见于大肠及其它器官。

1.肝脏早期患兔的肝脏表面散布有许多针头大小、稍突Hl于肝脏表面的灰白色结节。在秆脏的切面上也可见有同样的小结节。将灰白色小结节制成压片,在低倍镜下观察,可见到虫卵。在晚期,肝脏多半纤维化,肝脏表面粗糙不平。严重感染时,肝脏显著肿大,肝细胞坏死或逐渐消失,而代之以结缔组织增生,造成肝硬变,肝脏体积稍有缩小,硬度增加,用刀不易切割。

2.小肠多半发生于十二指肠,肠管局部肿大,在浆膜层下,散布有粟粒大小的灰白色结书。结节不凸出于肠管表面,肠粘膜肥厚,间或在枯膜表面形成颗粒状突起,结节有时散布于整段小肠。当发现上述病变时,在靠近病变肠管的肠系膜静脉中,均可找到雌雄合抱的成虫。

3.圆小囊与直肠有时在回富部圆小囊及靠近圆小囊的盲肠浆膜层下也可见到上述灰白色结节。在个别病例中,直肠的粘膜表面可见少数针头大小的灰白色结节,将这些结节作压片镜检时均可发现虫卵。

4.脾脏脾脏病变多半发生干本病的晚期,主要表现为脾脏肿大。

防治

实施综合性防治措施,注意饮水卫生,加强饲养管理,不喂被血吸虫尾蚴污染的水草,搞好粪便管理.

鸭前殖吸虫病


疾病名称鸭前殖吸虫病

疾病类型 寄生虫病
动物种类 鸭
疾病概述 前殖科前殖属的某些吸虫寄生于鸭直肠、输卵管、腔上囊和泄殖腔等部位引起的疾病。患鸭发生输卵管炎,产软壳蛋或无壳蛋,有时因继发腹膜炎而死亡。本病在我国分布较广,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江西、湖南、湖北、成都、昆明、广东、福建省均有报告。

流行病学特点 寄生于鸭体的前殖吸虫主要有以下4种。透明前吸虫、楔形前殖吸虫、鲁氏前殖吸虫和家鸭前殖吸虫。成虫寄生于鸟类动物的直肠、输卵管、腔上囊和泄殖腔等部位,卵随粪便或泄殖腔的排泄物排出体外。虫卵被螺吞食,再发育为尾蚴,成熟的尾蚴自螺体逸出,游于水中,遇到蜻蜓稚虫时即经其肛孔钻入其体内,在肌肉中形成囊蚴。蜻蜓稚虫变为成虫后,囊蚴仍保持其感染力,鸭由于啄食含囊蚴的蜻蜓或其稚虫而感染。囊蚴在家食消化液的作用下逸出幼虫。幼虫经肠到达泄殖腔,再由此转入输卵管、腔上囊等部位,经l一2周发育为成虫。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一般症状不甚明显。严重感染可出现食欲减退、产软壳蛋或无壳蛋、畸形蛋,产蛋率降低、消瘦、羽毛脱落等症状。病理检剖可见输卵管炎,输卵管粘膜充血、增厚,朴管壁上可发现虫体。如发生腹膜炎,在腹腔内有大量黄色浑浊的渗出液,有时出现干性腹膜炎。

诊断方法 诊断可用粪便水洗沉淀法检查虫卵,并结合症状和死后剖检,在输卵管或腔上囊内找虫体。同时,应注意与缺钙症或维生素D缺乏症相区别。

预防 在发生本病的地区,一般在流行季节进行预防性驱虫,药物选用六氯乙烷,剂量和用法与治疗的相同。每只鸭0.2~0.5克,混于饲料中,每天1次,连续3天。或用四氯化碳,成鸭一次剂量为2~3毫升,灌服或嗦囊内注射。

鹅肠炎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肠炎是指非传染病引起的肠黏膜及其下层组织的炎症。临诊上以消化机能障碍、腹泻为特征。

【病因】本病是肠黏膜常见的炎症,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肠黏膜发炎,常常侵害黏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其主要病因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善;喂饲发霉变质、酸败的饲料;饲喂过量的青嫩的青菜、青草;饲料中的营养成分不全;饲料里含有芒刺及有毒物质;吃了不干净的饲料、饮水;食物中毒或由于某些寄生虫和微生物的作用;饲料中缺乏矿物质和沙砾;因气候剧变,受寒或中暑等可促进肠炎的发生。

【临诊症状】本病多发生于2~3周雏鹅。特别多见于低温、消化不良、冬天及早春育雏阶段。其主要的临诊症状:患鹅精神不振,垂头闭目,无精打采,食欲不振或废绝,羽毛松乱、无光泽,怕冷、常挤在一起。腹泻,排出白、黄、绿及棕黄色或混合色泽的稀粪,肛门周围羽毛沾满粪便常见患鹅的泄殖腔频频急剧收缩。喜欢饮水,并经常发出吱吱的尖叫声。最后因脱水衰竭而死。病程长而耐过的鹅只,其生长发育受到一定影响。

成年鹅患病与雏鹅症状基本相似,但表现轻而缓慢,死亡率也较低。产蛋母鹅患病后产蛋明显减少或停蛋。

【病理变化】主要是肠管的黏膜、黏膜下层、肌层、浆膜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变化。

【防治】根据病因改善饲养管理,饲料合理搭配、严禁喂饲发霉和腐败的饲料,搞好鹅舍及运动场的卫生,供应清洁的饮水。治疗可采取下列方案:

(1)饲料中加入磺胺咪(SG):每千克体重0.07~0.14克,一日2次。混饲0.2%,连用3天。

(2)土霉素拌料,每千克饲料中加入2克,连用2~3天。

(3)脱水较为严重的病例,可补充盐水补液(葡萄糖20克、氯化钠3.5克、碳酸氢钠2.5克、氯化钾1.5克、凉开水1000毫升,溶解后让其自由饮用)。最后喂给微生态制剂及多种维生素。

(4)可试用下列组方:

庆大霉素:混饮按每升水用20~40毫克,混饲按每千克料用50~200毫克。于第一天使用。

益生素微生态制剂:拌料,加入鞣酸蛋白及微量元素。于第二、三天使用。

鹅感冒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感冒是鹅只的一种常见的普通病。临诊上以鼻炎、结膜炎、咳嗽和呼吸加快为特征。多发生于雏鹅。

【病因】育雏室温度过低或闷热,室温不稳定,忽高忽低,垫料潮湿;放牧时受风雨侵袭;育雏室通风换气不好,室内氨气、二氧化碳浓度过大;缺乏维生素A等都可以降低机体的抵抗力,尤其上呼吸道黏膜上皮的防御能力下降,一些细菌或病毒乘虚而人,并容易繁殖而发生上呼吸道的炎症和感冒的一系列症状。

【临诊症状】患鹅精神沉郁,体温升高,羽毛松乱,行动迟缓,食欲降低或完全废绝。

鼻流清液,眼结膜发红,流泪,打喷嚏,怕冷挤堆,有的病鹅由于上呼吸道感染而发展到支气管炎或肺炎,致使夜间咳嗽更甚,呼吸音更粗厉,最终因过度衰弱而死亡。

【病理变化】鼻腔有黏液积聚,喉部有炎症病变,并附有多量的黏液,气管内有炎症渗出物积聚,肺肿大和充血,有些病例肺脏呈紫红或紫黑色。

【防治】预防感冒的关键是注意雏鹅育雏阶段的保温工作。室温应保持在30~32℃,防止贼风的侵袭。放牧时要注意天气的变化,若遇风雨,特别是严冬遇恶劣天气,要及时将鹅群赶进舍内避风寒,夏天则要防暴风雨。

有资料介绍,患病鹅只可喂阿司匹林,按每天每100只鹅用0.5~1克拌料,-连用2~3天,同时应在饲料中拌入0.2%土霉素粉,以防继发感染,连用3~4天。

在以上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须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A,可用鱼肝油粉(按标签说明)。为增强食欲和消化,可加入微生态制剂。

当出现明显肺炎时,喂服土霉素,每次按每千克体重用100毫克,每天2次,连喂3~4天。或用林可霉素(洁霉素),混饲按每千克料用15~30毫克,连用3~5天,肌内注射每千克体重20~50毫克,每天1次,3天为一疗程。或注射庆大霉素,按每千克体重5000国际单位。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748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