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前殖吸虫病

疾病名称鸭前殖吸虫病

疾病类型 寄生虫病
动物种类 鸭
疾病概述 前殖科前殖属的某些吸虫寄生于鸭直肠、输卵管、腔上囊和泄殖腔等部位引起的疾病。患鸭发生输卵管炎,产软壳蛋或无壳蛋,有时因继发腹膜炎而死亡。本病在我国分布较广,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江西、湖南、湖北、成都、昆明、广东、福建省均有报告。

流行病学特点 寄生于鸭体的前殖吸虫主要有以下4种。透明前吸虫、楔形前殖吸虫、鲁氏前殖吸虫和家鸭前殖吸虫。成虫寄生于鸟类动物的直肠、输卵管、腔上囊和泄殖腔等部位,卵随粪便或泄殖腔的排泄物排出体外。虫卵被螺吞食,再发育为尾蚴,成熟的尾蚴自螺体逸出,游于水中,遇到蜻蜓稚虫时即经其肛孔钻入其体内,在肌肉中形成囊蚴。蜻蜓稚虫变为成虫后,囊蚴仍保持其感染力,鸭由于啄食含囊蚴的蜻蜓或其稚虫而感染。囊蚴在家食消化液的作用下逸出幼虫。幼虫经肠到达泄殖腔,再由此转入输卵管、腔上囊等部位,经l一2周发育为成虫。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一般症状不甚明显。严重感染可出现食欲减退、产软壳蛋或无壳蛋、畸形蛋,产蛋率降低、消瘦、羽毛脱落等症状。病理检剖可见输卵管炎,输卵管粘膜充血、增厚,朴管壁上可发现虫体。如发生腹膜炎,在腹腔内有大量黄色浑浊的渗出液,有时出现干性腹膜炎。

诊断方法 诊断可用粪便水洗沉淀法检查虫卵,并结合症状和死后剖检,在输卵管或腔上囊内找虫体。同时,应注意与缺钙症或维生素D缺乏症相区别。

预防 在发生本病的地区,一般在流行季节进行预防性驱虫,药物选用六氯乙烷,剂量和用法与治疗的相同。每只鸭0.2~0.5克,混于饲料中,每天1次,连续3天。或用四氯化碳,成鸭一次剂量为2~3毫升,灌服或嗦囊内注射。

相关推荐

真鲷单殖吸虫病


常见的病原体为真鲷双阴道虫。虫体浅褐黑色,扁平,呈长细叶片状,长3~7毫米;前端有2个吸 盘,后端有1个圆形固着器。固着器两边有相对排列的10个固着夹。虫体外有一透明的角质层。雌雄同 体,雄性有精巢22~37个,位于身体中部;卵巢在精巢之前,带状,呈倒u字形;卵黄腺在身体两 侧,阴道孔2个。卵呈梭形,黄褐色,成团地附在鳃上。卵的两侧各伸出一条卵壳丝,一长一短,短的 一条弯曲,长的一条在卵脱离鳃后,用以缠于水中的其他物体上。

病症

虫体以固着器的夹子固着于鱼的鳃丝上,身体可做前后伸缩运动,吸食鱼的血液。鱼被虫体寄生 后,鳃丝受损伤,大量分泌粘液。当寄生虫体较多时,鱼的鳃丝颜色变淡,严重时呈苍白色,极度贫 血。病鱼游动缓慢,食欲不振,鳃盖张开,呼吸困难,最后沉入水底死亡。

防治方法


鱼体被此病原体感染后如不及时治疗很快引起死亡,特别是与其他病并发时,病情发展很快,死亡率较高。

治疗方法

亲鱼池应事先彻底消毒,用水要经过滤处理;

在海水中加入6 ~8 的食盐以提高盐度,将病鱼放人1~1.5分钟,绝大部分虫体会因不适而脱落。

鹅前殖吸虫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鹅的前殖吸虫病是由前殖科的前殖吸虫寄生于鹅的输卵管、法氏囊、泄殖腔及直肠所引起的疾病。

诊断依据

一、临诊症状前殖吸虫病的临诊症状,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患鹅外表无明显症状,母鹅开始产薄壳蟹或软壳蛋或畸形蛋,随后产蛋率下降,有时仅排出卵黄或少量蛋清。一这是由于虫体以吸盘及体表小刺刺激输卵管黏膜,并破坏腺体的正常功能,引起石灰质的产生过多或停止,继而破坏蛋白腺的功能,引起其他物质的分泌过多,从而导致输卵管壁的不规则收缩所致。这一阶段持续约一个月。

第二阶段:患鹅出现明显的临诊症状,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羽毛松乱,腹部膨大、下垂,步态蹒跚,两脚叉开,从泄殖腔排出卵壳碎片或流出石灰质、蛋白质等半液体物质。这一阶段持续1周左右。

第三阶段:患鹅体温升高,渴感增强,腹部压痛,泄殖腔突出,肛门边缘潮红,泄殖腔及腹部的羽毛脱落,四周粘满污物。若继发腹膜炎时,则呈企鹅步行姿态,患鹅经2~3天或经一周左右死亡。

二、病理变化其主要的病变是输卵管发炎,输卵管黏膜严重充血、增厚,在黏膜上可找到虫体。有时输卵管破裂,.引起卵黄性腹膜炎,腹腔中可以看到外形皱缩、大小不一,内容物变质、变性、变色的卵泡,并有大量黄色浑浊的渗出物。此外,法氏囊、泄殖腔亦见有炎症变化。

三、流行特点前殖吸虫的发育需要两个中间宿主:第一宿主为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为蜻蜒。虫体寄生在鹅的直肠、输卵管、法氏囊和泄殖腔内,所产的虫卵随着粪便一同排到体外,落入水中,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后,孵出毛蚴,毛蚴钻入螺的肝脏发育成胞蚴,胞蚴形成尾蚴,尾蚴离开螺体,在水中又钻入第二中间宿主蜻蜓的幼虫和稚虫,被其吸入肛门孔中,在肌肉中变为囊蚴。当蜻蜓的稚虫过冬或变成为成虫时,这些囊蚴在蜻蜓稚虫或成虫体内都保持有生活力。当鹅吞食含有囊蚴的蜻蜓稚虫时即遭感染。囊蚴一经过消化道,发育成为童虫,最后从泄殖腔进入输卵管或腔上囊,经1~2周发育为成虫。

前殖吸虫病多为地方性流行,其流行季节与蜻蜒出现的季节有关。每年5~6月份,为蜻蜒活动盛期,故本病多发生在每年的5~6月份。温暖和潮湿的气候可以促使本病的散播。

四、病原诊断鹅的前殖吸虫病的病原体是前殖科的楔形前殖吸虫Prgsthbgonimuscunea-tus(Rudolphi,1809)。另寄生于鹅的前殖吸虫有好几种,常见的还有:卵圆前殖吸虫P.ovatus(Rud,1803)、透明前殖吸虫P.peUucidus(Linstow,1873)、日本前殖吸P.japonicus(Braun,1901)、卡罗前殖吸虫P.karausiake(Layman,1926)等。

楔形前殖吸虫的虫体扁平,红色,外形呈梨形,长2.89~7.14毫米,宽1.70~3.71毫米。体表有小刺。口吸盘近似圆形,腹吸盘位于虫体前1/3处的后方。睾丸呈卵圆形,左右对称排列。卵巢分为3个或3个以上的主叶,每个主叶又分为2~4小叶,位于腹吸盘后方,虫体的右侧。虫卵呈椭圆形,具有小盖,大小为0.022~0.024毫米0.028~0.013毫米(图4-17)。

对本病的确诊是剖检患鹅找虫体并进行实验室诊断。

防治策略

一、预防(1)在不安全鹅群中,每三个月普查一次,一旦发现患鹅,立即进行驱虫。预防性驱虫可用丙硫苯咪唑,按每千克体重10毫克,每半月进行一次。

(2)鹅舍及运动场每天打扫粪便,并堆放在固定场所进行生物热除虫。

(3)消灭前殖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蛳,可用化学药物,如1:5000的硫酸铜。

二、治疗四氯化碳:其剂量是,2~3月龄鹅用1.2毫升,成年鹅2~4毫升,加等量的水或米汤均匀混合后灌服。间隔5~7天,再投药一次(可用胃管投服或食管膨大部注射)。在治疗时,要检查患鹅的体质和大小,根据不同情况,适当增减药物的剂量。病重的(特别是有腹膜炎或卵黄性腹膜炎)患鹅则难以治愈(也无治疗价值)。鹅只在服用四氯化碳后18~20小时,便发现有虫体排出,并可延续排虫3~5天,多数虫体崩解。因此,在治疗后必须把患鹅关在固定场所内3~5天,病鹅排出的粪便应收集起来进行生物热处理。同时应改善饲养管理,增加营养,促进患鹅康复。

六氯乙烷:每只鹅0.2~0.5克,混在饲料内或以米粉制成的小丸投给,每天1次,连用3天。服用六氯乙烷的注意事项与上述四氯化碳相同。

硫双二氯酚:按每千克体重用200毫克均匀拌料,一次喂饲。

吡喹酮:按每千克体重用60毫克均匀拌料饲喂,一次喂服,连用两天。

丙硫苯咪唑:按每千克体重用100~120毫克均匀拌料饲喂,一次喂服。

鸭血吸虫病


疾病名称鸭血吸虫病

疾病类型 寄生虫病
动物种类 鸭
疾病概述 分体科鸟毕届和毛毕属的某些血吸虫寄生于鸭的肝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内引起的疾病。主要临床特征为消瘦和发育迟滞。这些血吸虫的尾蚴侵入人的皮肤时,不能发育为成虫,但可引起皮疹,患者手足发痒,不久出现红色丘疹、红斑和水疮,一般经5~7日后消退。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寄生于鸭体的血吸虫有多种,以包氏毛毕吸虫较常见。包氏毛毕吸虫的中间宿主为椎实螺类,如折叠萝1、螺、椭圆萝卜螺和小土蜗等,成虫寄生于鸭的肝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内。偶尔可寄生于鸭的肾、腹腔、肺以及心脏的血管内。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当鸭下水时,含卵粪便散布于水中,卵在水中孵出毛蚴。浮游于水中的毛蚴的尾蚴等发育阶段。尾蚴成熟后离开螺体,浮于水中,遇到鸭或野鸭等水禽时,即钻入其皮肤,经血液循环到达肝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内发育为成虫,并在其中寄生产卵。

诊断方法 病鸭精神委顿,食欲渐减,发育受阻,羽毛逆立,消瘦,产蛋量明显下降,严重感染者可引起死亡。剖检可见病鸭发育不良,消瘦。囚感染时间不同,肝脏或肿大,或萎缩,在其表面或切面可见有小米大小的灰白色或灰黄色的小点。肠粘膜肥厚,见有小米粒大小的结节和溃疡病灶。展开肠系膜对光照视,可于肠系膜静脉中发现虫体。此外,有时还可在肾、肺和心脏发现虫卵性结节。单纯根据症状难以作出诊断。

预防 病理剖检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选症状严重者或死鸭剖检,如能在肝、肠粘膜上发现小结节,并在其中检出虫卵,或者在肠系膜静脉中发现虫体即可确诊。

治疗方法 消灭中间宿主,捕螺除害。推广圈养,定期进行预防性驱虫。所用药物与治疗时相同。服药后虫体崩解,虫卵随粪便大量排出。因此,驱虫后1周内应禁止鸭子下水,以免污染水源。妥善处理鸭粪,病鸭的粪便应经堆积发酵处理后再用作肥料,以保护水源。治疗可用氯硝柳胺,按每千克体重60毫克拌入饲料中一次口服。吡喹酮按每千克体重10毫克拌入饲料中一次口服。或四氯化碳,2~3月龄的小鸭1毫升,成年鸭2~5毫升,一次灌服。本药会降低产蛋率,不宜用于产蛋鸭。

鱼苗复口吸虫病


疾病名称复口吸虫病

为害对象 鱼苗、夏花鱼种
疾病概述
本病又称双穴吸虫病,对鱼苗、夏花鱼种可引起大批死亡,春片和一龄以上的鱼,特别是中上层鱼类,如鲢、鳙、团头鲂等则引起瞎眼、掉眼等病症,影响鱼的健康。

病原
为复口吸虫的尾蚴和囊蚴,目前我国引起疾病的复口吸虫有湖北复口吸虫(Diplostomulum hupehensis)、倪氏复口吸虫(D. neidashui)和山西复口吸虫(D.shanxinensis)3种。尾蚴为典型的无眼点,具咽、双吸盘、长尾柄、长尾叉,特征是在水中静止不动时,尾干弯曲,使虫体折成丁字形。囊蚴呈瓜子形或椭圆形,分前体和后体,前体中有口、腹吸盘、咽、肠道和黏附器,体内布满透亮的颗粒状石灰质体;后体短小,内可见1个排泄囊。

症状
大量尾蚴对鱼种急性感染时,由于尾蚴经肌肉进入循环系统或神经系统到眼球水晶体寄生,在转移途中所导致的刺激或损伤,病鱼出现在水中作剧烈的挣扎状游动,继而头部脑区和眼眶充血,旋即死亡。或病鱼失去平衡能力,头部向下,尾部朝上浮于水面,随后出现身体痉挛状颤抖,并逐渐弯曲,1天以后即可死亡。尾蚴断续慢性感染时,转移过程中对组织器官的损伤、刺激较小,不论是鱼种或成鱼,并无明显的上述症状,尾蚴到达水晶体后,逐步发育成囊蚴,囊蚴逐渐积累,使鱼的眼球开始浑浊,逐渐成乳白色,形成白内障,严重的病鱼眼球脱落成瞎眼。

本病的诊断可取下病鱼的眼球,剪破后取出水晶体,剥下其外周的透明胶质,或放在盛水的玻皿中,肉眼或用放大镜、低倍镜观察,可见白色粟状虫体。

发病规律
复口吸虫的成虫寄生于鸥鸟,卵随鸟粪进入水体中,孵化出毛蚴,钻入椎实螺中发育形成胞蚴和大量尾蚴。故复口吸虫病的发生,传染源是鸥鸟,传播媒介是椎实螺。两者缺一,此病则不可能发生。若鱼池上空有较多的鸥鸟,而池塘中又有大量椎实螺,阳性螺的百分率有20%-30%,在培育鱼种时,即有可能发生急性复口吸虫病。1尾3-6厘米的鱼种,若短时间内同时有数十个至近百个尾蚴侵入,即可导致急性死亡。若鸥鸟、椎实螺的密度并不大,而阳性螺在5%左右,则有可能引起部分鱼患白内障。急性复口吸虫病的发病季节为5-8月。复口吸虫性白内障则全年均有发生。

防治方法 本病一旦发生,难以治疗,因此强调预防和控制。①鱼池清塘,可用每1/15公顷按水深1米计,用125千克生石灰或50千克茶饼带水清塘,杀灭池中椎实螺。②发病池可用硫酸铜(0.7毫克/升)全池遍洒,24小时内连续泼洒2次,可杀死椎实螺。③用苦草或其他水草扎靶,放入水中,诱捕椎实螺,第二天取出,置日光下曝晒,使螺死亡。连续诱捕数天,可控制疾病的发展。

南方大口鲶等睾吸虫病


疾病名称等睾吸虫病

为害对象 江湖中捕捞的鲇、大口鲇、长吻鮠、黄颡鱼和鳜等在鱼池中作为繁殖用的亲鱼
疾病概述 本病见于江湖中捕捞的鲇、大口鲇、长吻鮠、黄颡鱼和鳜等在鱼池中作为繁殖用的亲鱼中,故多为散在性发生。

病原 鳔等睾吸虫(Isoparorchis hypselobagri)寄生于上述鱼类的鳔、体腔,偶尔见于肝、肾、肌肉。虫体大而扁,血红色,肉眼可见。特征是肠支有大的弯曲,睾丸两个,平列于腹吸盘之后,卵巢带状,在虫体后部,卵黄腺树枝状,分布于体后。子宫长,盘曲上行,生殖孔开口于腹吸盘之前。

症状
病鱼体瘦,食欲减退,不爱游动,喜卧于池底。剖开鱼腹,内有少量腹水,有时可在腹腔内找到吸虫,大多并不成熟,个体较小。鳔结实,鳔外壁市有血丝或血块,剖开鱼鳔,可见数个至数十个吸虫充塞鳔中,鳔内壁充血,发炎。

发病规律
本病在天然水域中已受感染,并非养殖中发生。长江、珠江、闽江及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大中型湖泊中常可发现。

防治方法
选择这类天然鱼作为亲鱼时,应注意体强、肥壮、活动力强,淘汰瘦弱无力者。由于是散在性发生,故未研究防治药物。

长吻鮠锚首吸虫病


疾病名称锚首吸虫病

为害对象 鳜、长吻鮠、大口鲇、鳗鲡等
疾病概述 锚首虫类单殖吸虫包括多个属,在我国已发现引起疾病的有锚首虫、似鲶盘虫和伪指环虫三类。它们大多为害名优鱼,如鳜、长吻鮠、大口鲇、鳗鲡等。鉴于名优鱼多为单养,养殖密度较高,故近年来该病呈发展趋势。

病原
寄生于鳜鳃的河鲈锚首吸虫(Ancyrocephalus ogurndae),形状与指环虫类似,后周着盘上有背腹两对锚形中央大钩,背中央大钩稍大于腹中央大钩。边缘小钩很小,交配管细长,盘曲。

寄生于长吻鮠的有似鮠鲶盘虫(Silurodiscoides leiocassi),寄生于鲇、大口鲇鳃的有中刺鲶盘虫(S.mediacanthus)、凶恶鲶盘虫(S. asoti)、筒鞘鲶盘虫(S.infundibuloragina)等。鲶盘虫的特点是固着盘上的背中央大钩明显大于腹中央大钩,并有1对附片和1个片形联结棒,边缘小钩雏形。

寄生于鳗鲡的有鳗伪指环虫(Pseudodactylogyrus anguillae)和短钩伪指环虫(P. bini)。此类虫的特征是中央大钩1对,内突很发达,7对边缘小钩胚胎型。

症状
病鱼体色发黑,游动迟缓,食欲减退,翻开鳃盖,鳃丝色暗淡。镜检,每片鳃上有大量虫体。


发病规律
此类单殖吸虫病系卵生,在虫体内每形成1卵成熟后即产出。产卵率和孵化速度均受温度影响,故发病季节在春秋两季、但伪指环虫病系高温季节发生,鱼苗和夏花鱼种,白仔鳗易受其害而致大批死亡,大鱼种和一龄以上鱼,当每尾鱼寄生强度达1000个以上时也可引起死亡。

防治方法
用0.7毫克/升的甲苯咪唑全池泼洒,并以每千克体重50毫克的甲苯咪唑,混饵投喂,连用3天。

肉鸭饲料配方 肉鸭出栏前7天如何增重


鸭子是我们特别熟悉了解的家禽之一,它的营养价值非常的高,常吃可补充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且味道也非常的鲜美。养殖肉鸭也是目前十分热门的养殖项目,那么大家知道肉鸭要如何配饲料吗?下面与小编一起来看看肉鸭的养殖技术吧!

肉鸭饲料配方

一、雏鸭饲料配方(第1-25天)

1、饲料要求:精蛋白20%、粗纤维3.9%、钙1.1%、磷0.5%。

2、参考配方:玉米40%、菜饼20%、秸秆饲料10%、碎米10%、麸皮10%、鱼粉7.5%、肉粉7.5%、贝壳粉1%、食盐0.5%。

二、中鸭饲料配方(第26-45天)

1、饲料要求:粗蛋白17.5%、粗纤维4.1%、钙磷0.5%。

2、参考配方:玉米30%、菜饼5%、秸秆饲料20%、碎米10%、麸皮12%、鱼粉4.5%、贝壳粉1%、食盐0.5%、大(小)麦17%。

三、肉鸭育肥期饲料配方

1、前期玉米35%、面粉26.5%、秸秆饲料30%、豆类(炒)5%、贝壳粉2%、骨粉1%、食盐0.5%,后期玉米35%、面粉30%、秸秆饲料25%、高粱6.5%、贝壳粉2%、骨粉1%、食盐0.5%。

2、玉米35%、面粉26.5%、秸秆饲料25%、高粱10%、贝壳粉2%、骨粉1%、食盐0.5%。

肉鸭出栏前7天如何增重

美力盾养禽添+肠动力用于肉鸭催肥多增重2两,料比降低0.1,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也比较有名气。

肉鸭如何饲喂

开食应在开饮后进行,开食时把饲料放在饲料盘或麻布上,自由采食。垫料选用干燥无污染的稻草、谷壳或麻布。垫料应勤更换,以减少有害气体或污物。

1、饲料选择:可用全价颗粒饲料或浓缩料(预混料)与玉米、豆饼、麸皮等按规定比例配合成自配全价料。要防止蛋白质、能量的失衡。自配全价料要合理适量添加复合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注意钙磷比例(2:1)的适当,防止配料不合理导致苍毛、走路不稳、拉稀、啄羽等营养代谢病。笼养肉鸭由于得不到运动,阳光晒不到,还需要补充维生素AD、亚硒酸钠维生素E、鱼肝油等。另外,饲料配比、种类的改变,要循序渐进。

2、饲喂方法:为提高饲料报酬,一般1周龄内每天昼夜喂料6次,每次喂料时盘内应没有剩料,做到次次喂新鲜料。2周龄后,昼夜喂料5次,以每次喂料前1小时盘内无剩料为宜,以尽量减少饲料的浪费。

3、喂料原则:如饲料喂下去只有2~3小时就已吃完,这时应适当增加饲料用量。反之则适当减少饲料用量。始终保持适当的断料时间,以确保雏鸭的采食高峰,促进雏鸭的生长。

肉鸭养殖风险

1、肉鸭属于生长快的家禽,在较短时间内就可以出栏,管理上和销售上必须具有专业的技术和经验。

2、肉鸭的疫病比较多,如果防治不及时,可能造成大面积的死亡。

3、肉鸭的销售渠道比较窄,在市场波动的情况下,往往造成较大的损失。这些风险在肉鸭养殖时要特别注意,从而增加肉鸭的出栏率和经济效益。

如上所述,鸭子是我们日常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佳肴,制作方法非常的多,且肉质十分鲜嫩美味,吃起来特别有口感。而养殖肉鸭若是经营得当,也是有很大钱途的哦!

肉牛肝片吸虫病的症状 肉牛肝片吸虫病的实验室检查与防治措施


肝片吸虫病:是牛的一种主要寄生虫病。肝片吸虫病的病原为肝片吸虫和大片吸虫。虫体寄生在牛的胆管里,能引起胆管炎、肝炎、肝硬变。病牛营养下降,奶牛产奶量减少,有时甚至引起死亡,对牛的危害较大。该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容易在气候突变、冷热交替以及潮湿多雨的阶段发生,主要经由呼吸道、消化道以及吸血昆虫叮咬而造成传播,必须加以防治。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肉牛肝片吸虫病的症状肉牛肝片吸虫病的实验室检查与防治措施。

1、病原生活史

肝片吸虫呈叶片状,新鲜虫体味红褐色,固定后呈灰白色,长度为20~30mm,宽度为8~10mm。虫卵呈金黄色椭圆形,卵盖不是非常明显。肝片吸虫在整个发育过程中有两个宿主参与,幼虫在椎实螺体内发育,成虫在终末宿主体内生长发育。

成虫在终末宿主的胆管内寄生,并在此处产卵,虫卵随着胆汁到达肠腔,然后通过粪便排到体外。当温度为25~26℃以及水分、氧气、光照适宜条件下,虫卵在10~25天后会孵化出毛蚴,并能够在水中游动,被中间宿主椎实螺感染后,就会侵人体内进行无性繁殖,变成胞蚴、雷蚴,最终发育成尾蚴。之后尾蚴从螺体逸出,在水中游动,并会在水面下或者附着到水生植物上发育为囊蚴。当终末宿主在饮水或者采食饲草时能够吞入囊蚴,进入消化道后囊壁会发生溶解,且在十二指肠时囊蚴发生脱囊,有些童虫会透过肠壁进入腹腔,并通过肝包膜侵入肝脏,最后移动到胆管内;有些童虫会侵入肠黏膜,并通过肠系膜静脉到达肝脏,最终也移动到胆管内。

该病广泛分布,一般呈地方性流行,主要在潮湿、低洼以及多草滩、沼泽的地区发生。在夏末和秋季通常为急性型,在冬、春季节通常为慢性型,牛羊等反刍动物都具有易感性。

2、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病牛一般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发病中期,病牛机体消瘦,被毛粗乱、无光泽,容易断裂,缺乏营养,食欲减退,甚至出现反常,如发生异嗜,反刍不正常,动作迟缓、无力,随之结膜苍白,并呈周期性发作,且会伴有轻度前胃弛缓或者瘤胃臌胀。发病后期,病牛严重贫血,眼脸、颌下、胸下以及腹下出现水肿,存在大量胸水和腹水,食欲、饮欲急剧降低,甚至完全废绝,呼吸困难,咳嗽,体温升高达到39~_O℃,往往卧地不起,排出的尿液呈点滴状,并发生腹泻。对肝脏进行叩诊,发现肝浊音区变大。

3、实验室检查

虫卵检查。通常采取反复沉淀法,即取40~50g病牛排出的无污染的新鲜粪便,放在60~80孔径的金属筛中,使用适量清水进行搅拌冲洗,静置沉淀,经过15min冉更换清水进行重复沉淀,通过2~3次处理,使用吸管吸取沉淀物,制成2~3片涂片。同时,在检查过程中采取离心沉淀法直接制成涂片,作为对照。虫卵呈金黄色椭圆形,具有卵盖,前端较尖,而后端较钝,里面含有大量卵黄细胞,卵胚靠近卵盖的一侧。

成虫检查。病死牛进行剖检,取胆管内寄生的虫体,观察发现虫体呈柳叶状,为嫩红色,长度为20~30mL,宽度为8~12mL。另外,病牛肝脏发生肿大,质地坚硬,存在钙化灶,胆管明显扩张,管壁肥厚,且里面存在石灰化的砂粒。

4、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病牛治疗时要采取标本兼治的方式,关键是驱除寄生在体内的虫体,同时根据临床症状采取辅助治疗。硫双二硫酚,病牛按体重使用/IO~50mg/kg,添加在饲料中混饲;硝氯酚(拜耳9015),病牛按体重使用5~8mg/kg,添加在饲料中混饲;六氯对二甲苯(血防846),病牛按体重使用125mg/kg,添加在饲料中投喂;硫溴酚(抗虫319),病牛按体重使用30~50mg/kg,添加在饲料中投喂。如有需要,可在3天、10天之后冉服用1~2剂药物,能够将寄生在体内的幼虫和成虫完全消灭。另外,病牛在发病初期、中期适宜使用益气、活血止痛、解毒、疏肝的中药进行治疗,即取25g防风、60g党参、25g青皮、45g柴胡、45g白术、30g制乳、30g没药、25g荆芥、45g醋香附、30g桔梗、30g木香、60g二花、30g陈皮、45g蒲公英、80g炙黄芍、15g炙甘草,加水煎煮后取药液通过胃管投服,间隔1天1剂,连续使用3剂。方中防风、荆芥用于疏散表邪,白术、黄芍、党参用于温脾健胃、补中益气,蒲公英、二花作为败毒药用于兼散风邪,没药、乳香用于活血止痛,柴胡用于疏肝理气、升阳举陷,甘草调和诸药。同时,配合静脉注射由1500mL100%葡萄糖和5%糖盐水注射液,以及10mL10%安钠咖注射液、20mL10%维生素C注射液组成的混合溶液,连续使用2天。

加强饲养管理。肉牛要采取舍饲与放牧相结合的方式饲养,舍饲阶段要注意补饲,合理控制放牧时间,尽可能减少牛接触传染源。放牧要采取分区轮牧的方式,且休牧时要对放牧区内的粪便采取堆积发酵,以将虫卵杀灭,消灭传染源。

预防性驱虫。牛群每年要进行1次以上的预防性驱虫,每次分为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在虫体成熟前的20~30天进行,也称为成虫期前驱虫;第二个步骤在大多数虫体成熟时进行,也称为成虫期驱虫;第三个步骤在第二步骤经过大约50天进行。

牛肝片吸虫病的症状
症状的轻重与虫体数量和牛的年龄、体质有关。一般不表现临床症状,严重感染时能引起发病。急性病例表现迟钝,腹泻,肝部压痛,有时突然死亡。慢性病例贫血,眼睑、颌下、胸下、腹下水肿,消瘦,毛干易断。母牛产奶量下降,有时流产。犊牛严重感染时影响发育,甚至引起死亡。
防治/牛肝片吸虫病
1.消灭椎实螺同时要注意不在有肝片吸虫病原的潮湿牧场或低洼地带放牧,也不要割这些地方的青草喂牛,不饮死水。夏季实行轮牧,在一块牧场放牧时间不要超过1.5个月。
2.定期进行预防性驱虫在本病的流行地区,对牛群进行有计划的驱虫,每年2~3次。驱虫时间根据各地流行本病的特点确定,原则上第一次在大批虫体成熟之前20~30天进行,第二次在虫体大部成熟时进行,经过2~2.5个月再进行第三次驱虫。驱虫后一定时间内排出的粪便必须集中处理,堆积发酵,进行生物热处理。
3.治疗
(1)硝氯酚硝氯酚是驱除牛、羊肝片吸虫较为理想的药物,已代替四氯化碳、六氯乙烷等传统药物而广泛应用于临床。内服3~4毫克/千克体重,对成牛成虫的灭虫率达89%~100%,对犊牛成虫的灭虫率为76%~80%。若肌内注射应减少用量,以防中毒。肌内注射量为0.5~1毫克/千克体重。
(2)硫双二氯酚每千克体重内服40~60毫克。
(3)溴酚磷(蛭得净)每千克体重12毫克,1次灌服。

预防:/牛肝片吸虫病
驱虫与粪便发酵不仅是治疗,也是积极的预防措施。我国北方每年应进行二次驱虫。秋末冬初和冬末春初各一次,南方应进行三次驱虫。粪便发酵可杀死虫卵。尤其是驱虫后排出的粪便和虫体更应发酵。
2)消灭中间宿主锥实螺
3)饮水和饲草要卫生,饮水最好用自来水、井水和清洁流动的河水;选择干燥地区放牧,那里的饲草较卫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6203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鸭骨短粗病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