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因素对蛋壳质量的影响及其调控方法

蛋壳质量一直是影响禽蛋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影响蛋壳质量的因素很多,除了与品种、疾病和管理水平等有关外,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含量高低将直接影响蛋壳的质量。生产实践中,要加强饲料营养调控,保证蛋壳质量稳定。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饲料因素对蛋壳质量的影响及其调控方法。

1、饲料因素对蛋壳质量的影响

钙。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钙的含量约占蛋壳重的38%~40%,因此饲料中钙的含量、类型、钙源的颗粒度以及溶解度都会蛋壳的质量产生影响。蛋壳质量的好坏取决于饲料中钙的水平和利用率。通常母鸡维持需要的钙量为0.179,产一枚蛋需钙量为2.0-2.29,在产蛋前期钙的吸收率为55%-60%,因此,产一枚蛋需要摄入钙3.9~4.Og。饲料中的钙并不是越多越好,如果钙的水平过低,则会影响蛋壳的形成,使蛋鸡产薄壳蛋、软壳蛋的数量增多,但是如果饲料中钙的水平过高,则会由于钙过量而使蛋壳出现白垩状沉积,蛋壳的质量下降。

磷。除了钙以外,磷也是形成蛋壳的重要成分,其中钙决定蛋壳的脆性,而磷决定蛋壳的韧性和弹性。蛋壳中的含磷量约为20rng,每只蛋鸡每天需要的有效磷约为400mg,而植物饲料中的磷主要以植酸磷的形式存在。如果总磷量过高,会影响蛋壳的比重和产蛋量,这是由于过量的磷会在消化道内与钙形成难溶的复合物,钙的吸收和利用,但是降低磷的水平,会使蛋壳的抗破损能力降低,因此日粮中要含有适量的有效磷,一般约为0.3%。

微量元素。微量元素的需求量虽然少,但是却是蛋壳形成所必需的。锰在蛋壳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饲料中缺锰,蛋鸡的产蛋量和孵化率都会降低,蛋壳会变薄。但是如果饲料中锰的含量过高则会影响钙的吸收和代谢,对蛋壳形成不利。一般日粮中锰的添加量应为55~60mg/kg,日粮中缺镁会影响蛋壳的厚度和强度,但是日粮一般缺镁的现象较少,对蛋壳质量的影响多表现在镁过量,如果镁过量可使蛋壳变薄;

维生素。维生素对蛋壳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维生素D3上,维生素D3对机能对钙的吸收和利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影响着蛋壳的质量。维生素D3是合成钙结合蛋白、活化骨钙的代谢、加强磷的吸收和代谢等的必需营养素,可促进钙的吸收以及在蛋壳中的沉积。如果饲料中缺乏维生素D3,产蛋量会急剧的下降,同时还出产出大量的破壳蛋和无壳蛋;维生素C对蛋壳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当蛋鸡发生热应激时蛋壳质量有所下降,而维生素C可有效的缓解热应激,因此,日粮中添加维生素C对于维持蛋鸡的生长率、产蛋量和蛋壳质量非常有利。

电解质。饲料中的电解质平衡对于蛋壳的质量意义重大,主要是因为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而一些阳离子会减少蛋壳腺中碳酸氢根的形成,从而影响了蛋壳的形成。一般情况下,饲料酸度过大对蛋壳的形成有害,而碱度提高则会改善蛋壳的质量有利。当日粮中的电解质不平衡时,单纯的补钙也达到提高蛋壳质量的效果。

2、调控措施

控制饲料中钙的含量、形式、钙源的粒度和溶解度。保持日粮中合理的钙含量,不可不足也不可过高,要根据蛋鸡的产蛋量来调整日粮中钙的含量,一般情况下日粮中钙的含量应为3.2%~3.5%,在产蛋高期,当产蛋率达到750/—80%时就应提高日粮中钙的含量到3.6%~3.85%,可以使用石灰石作为主要的钙源,同时还要适当的添加一些贝壳粉以利于钙的吸收。要保持钙源适宜的粒度和溶解度,石灰石的粒度通常为1400-5600yμm,溶解度为1%~14%时,对于提高蛋壳的质量有益。

日粮中要维持总磷和有效磷的含量,同时还要注意保持钙、磷适当的比例,因饲料中的磷主要以植酸磷的形式存在,利用率仅为30%,因此在计算时要注意有效磷要达到需求量,但是如果总磷的添加量过多,会影响到日粮中酸碱度,还会影响钙的吸收,因此,要掌握好日粮中有效磷的含量,但是总磷量也不可过高,一般要求有效磷为0.3%-0.35%,总磷不宜超过0.6%。

日粮中还要注意微量元素的添加量,要适量的添加,如果使用石灰石作为钙源时要注意检测其中镁的含量.避免出现日粮中镁含量超标,影响蛋壳的质量。另外,还要注意其他类微量元素,如锰的含量。

维持日粮中维生素D。的水平。日粮中维生素D。的水平受到钙磷水平的影响,当饲料中钙磷水平较低时可提高维生素D。的量,对于提高蛋壳的质量有利,而当饲料中钙磷的水平较高,则对维生素D3的需求量则有所降低。一般饲料中添加1500万IU/kg即可。在高温季节可在蛋鸡的日粮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C,可以缓解热应激,对于改善蛋鸡的产蛋性能,提高蛋壳的质量都非常重要。

饲料中的钠、钾、氯决定了饲料中的电解质平衡,当日粮中的电解质水平过高或过低时都会影响到蛋鸡的产蛋性能和蛋壳的质量,因此要维持日粮的电解质平衡,在使用钠源时最好使用非氯钠源,一般在饲料中添加碳酸氢钠对于维持日粮电解质平衡,改善蛋壳的质量很有帮助。

影响蛋壳质量的饲料因素与调控

一、保证饲料中钙的水平

以蛋重50克为例,蛋壳重量约占蛋重的9.5%,为4.75克,蛋壳的含钙量为1.772克,蛋内容物中含钙量为0.025克。鸡每天钙的维持量为0.1克,因此钙的净需要量为0.897克。由于钙的总利用率为50.8%,因此每只蛋鸡每天钙的采食量为3.734克。

饲料中钙的需求量与以下因素有关:

1.产蛋率

产蛋率越高,家禽对钙的需要量也越大。后备母鸡刚开产时,由于产蛋率较低,对钙的需要量也较低。我国饲养标准中对蛋鸡钙的需要量也是随着鸡产蛋率的变化而变化的。当产蛋率在65%以下时,饲料中钙的含量为3%;产蛋率在65%~80%时,饲料中钙的含量应提高到3.25%;产蛋率高于80%时,钙的含量应高于3.5%。

2.饲料中的能量浓度

由于家禽具有根据饲料的能量浓度调节自身采食量的能力,当饲料的能量浓度较高时,家禽的采食量有所降低,从而降低了钙的摄入量。因此,当日粮能量浓度提高时,应相应提高钙在饲料中的含量。

3.家禽所处的生理阶段

母鸡的产蛋后期,所产蛋壳一般都很薄,这主要是因为产蛋后期所产蛋的重量一般都很大,但日粮中钙的水平不能满足蛋禽合成蛋壳的需要。因此,在蛋禽产蛋后期,应相应提高饲料中钙的浓度。

4.品种

大型产蛋家禽的体型大,维持需要较高,其采食量也较高,因此,饲料中钙的含量应小于小型蛋禽。

5.环境温度

环境温度升高时,家禽的采食量有所降低,饲料中钙的浓度也该相应地增加。一般情况下,蛋鸡饲料中钙的水平保持在3.4%左右,是能够满足产蛋需要的,但在持续高温的条件下,则需要将钙的水平提高到3.5%~3.95%。

二、维持好饲料中磷的含量

虽然一枚鸡蛋蛋壳中只含有大约20克磷,但少量的磷决定着蛋壳的柔韧性和弹性,对于减少蛋的破碎率有很重要的作用。一般认为,生长鸡日粮中的钙磷比例在1~2:1较好,产蛋鸡日粮的钙磷比例在5~6:1为宜。钙磷比例超出这一范围对蛋禽的产蛋率和蛋壳的质量都有不利的影响。

蛋鸡基础日粮的有效磷为0.18%的条件下,添加300国际单位/千克的植酸酶相当于1克/千克左右的无机磷,总的有效磷水平基本能满足蛋鸡生长及其产蛋的需要。应用植酸酶时应注意,当饲料高温制粒时,部分植酸酶的活性有所降低。因此,当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后,最好用粉料的形式饲喂动物。另外,植酸酶在动物饲料中的添加效果,还与饲料中的钙磷比例、动物的品种和饲料加工调制的温度有关。

三、灵活掌握维生素D3的水平

维生素D3的主要作用是与钙磷在体内的吸收和发挥功能相联系的。维生素D3可以促进消化系统对钙磷的吸收,同时它还能够促进钙磷在动物体内的沉积,提高肾脏对钙磷的重吸收从而减少了两种元素的排泄。

饲料中维生素D3的需要量受饲料中钙磷水平的影响。当饲料中钙磷水平较低时,高含量维生素D3有利于动物对钙磷的沉积,从而满足蛋禽合成蛋壳的需要;但当饲料中钙磷水平较高时,蛋禽对维生素D3的需要量有所降低,较低浓度的维生素D3即可满足蛋禽对钙磷元素的需要量。实验表明,饲料中添加1500单位/千克维生素D3时,蛋壳质量最好。

四、减少环境应激,保证维生素C含量

在热应激下,鸡群采食量减少,并不同程度地影响产蛋量,增加薄壳蛋和破壳蛋的机会,并引起水样或稀蛋清。补充外源的维生素C可以减少产薄壳蛋和有钙化缺陷的蛋的机会。

在引发非特异性生理反应的感染之后的免疫应激,同样影响蛋壳质量,特别是对于40周龄以上的鸡群。在这种情况下,做好补充外源性维生素C的工作,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由此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

此外,有些传染病如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囊病和非传染病如霉菌毒素中毒等,都会影响维生素C的合成。因此,也需要考虑添加外源性维生素C以补充内源合成不足的问题。生产实践中,饲料中添加多少维生素C合适,没有统一的定论。但研究表明,每吨饲料中添加100克维生素C就可以改善蛋壳质量,并将产生破蛋的机会降到最低。在饮水中补充等量的维生素C也能取得相同的效果。出于可靠性和连续性考虑,从饲料中补充维生素C应作为首选的方法。

五、维持日粮中电解质的平衡

决定饲料中电解质平衡的主要是Na、K和Cl。正常情况下,日粮中这些离子与家禽的酸碱平衡有良好的线性相关。当日粮的电解质水平过高或过低时,都会降低蛋鸡的采食量和产蛋水平。

家禽维持较高产蛋性能的Na+适宜范围是0.14%~0.28%,Cl适宜范围为0.2%~0.24%。二者如果达到平衡,必须使用非氯钠源。通过在饲料中添加碳酸氢钠,可以达到改善蛋壳品质的目的。

六、蛋鸡日粮的能量水平不能偏低

由于饲料中玉米质量差或饲料给量不足而导致产蛋鸡摄入能量偏低,而能量不足导致产蛋鸡特别是高产蛋鸡在蛋白形成后缺乏充足的能量而影响钙的沉积,从而导致软壳蛋比例升高。实践中,无论后备鸡,还是产蛋鸡,都要根据营养需要饲喂全价饲料,并应根据鸡的体重和采食量调节日粮的营养结构。


相关知识

影响蛋雏鸡质量的因素及对策 影响蛋壳质量的因素与改善措施


蛋雏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雏鸡的成活率、育雏的成功率及蛋鸡今后的产蛋性能。质量良好的蛋雏鸡通常精神状态好,活泼好动,无病无畸形,脐带愈合良好,母源抗体水平高等。影响雏鸡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种鸡的质量、种蛋的管理以及种蛋的孵化。而鸡蛋的质量既包括鸡蛋的外观质量,又包括鸡蛋的内部质量。提高鸡蛋质量是养鸡者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蛋鸡业的健康发展和获得理想的养鸡效益的必由之路。下面我们就具体来了解一下:影响蛋雏鸡质量的因素及对策影响蛋壳质量的因素与改善措施。

1、种鸡的质量

种鸡的质量对蛋雏鸡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种鸡群须具备良好的遗传性能,各生产指标都要符合该品种的生产要求,另外,种鸡还要健康无病,避免患可以垂直传播的疾病,保持种鸡群良好的营养状况和抗体水平,因此在种鸡的养殖过程中要注意提高种鸡的质量。

做好垂直传播疾病的防控工作。垂直传播是指健康母鸡在形成卵黄和蛋白时,卵巢和输卵管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害,而导致这些病菌进入形成卵黄和蛋白,最后到达胚胎,然后传给下一代。生产上常见的垂直传播的疾病主要有沙门氏菌病、霉形体病、减蛋综合症、传染性贫血等。在养殖过程中要做好这些疾病的防控工作,采用适宜的方法来净化鸡群,或者使用相关的疫苗进行免疫接种来控制鸡群发病。当种鸡感染这类传染病后,蛋内也会带有相应的病原菌,因此除了要使用药物控制外,还要使用疫苗免疫来控制疾病的垂直传播。

加强日粮的管理,避免种鸡采食发生霉变的饲料,控制日粮中生物胺的含量。种鸡因自身的生长发育以及产蛋的需求对营养的需求量较高,要注意提供全价的日粮,但是要注意合理的保存饲料,防止饲料发生霉变,如果种鸡发生霉菌毒素中毒后,会发生肌胃糜烂等疾病。另外,生物胺的含量也要严格的控制,生物胺的主要成分的组胺、肌胃糜烂素等,其中组胺可以与盐酸产生细胞的受体相结合,降低肌胃的酸碱度,从而导致肌胃表面发生糜烂;肌胃糜烂素对肌胃的伤害要比组胺大10倍。鸡的日粮中生物胺主要存在鱼粉中,或者一些动物性的蛋白质在加工处理不当时也会含有生物胺,另外,一些植物性的蛋白质饼粕也会含有生物胺,因此在使用这些饲料时要注意用法和用量。

提高种鸡群的抗体水平。要根据本地和本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按照免疫程序来接种相关的疫苗,确保疫苗的质量和使用剂量,以确保免疫的效果。在疫苗的接种前后要进行抗体水平的检测工作,保持种鸡群较高且均匀的抗体水平。

2、种蛋的管理

做好种蛋的管理工作,首先要选择优质的种蛋,用来孵化的种蛋要求干净,没有受到粪便等污染。质量良好的种蛋要符合一定的标准,蛋形指数为0.73~0.75,蛋壳的厚度为0.33~0.35mm,蛋重控制在55~66g,对于不符合标准的蛋要给予淘汰,不作为种蛋使用。

做好种蛋的消毒工作。在选择好种蛋后要对种蛋进行消毒,一般在种蛋产出后就要及时的收集、挑选,并进行熏蒸消毒,因为随着种蛋的冷却,蛋内容物会发生收缩,蛋壳表面的细菌就会通过蛋壳孔进入蛋内,因此要及时的消毒。在进行熏蒸消毒时保持温度在21℃,相对湿度在60%~75%,消毒时间约为4min,熏蒸完毕后要将所有的气体排干净,注意在消毒过程中不能使种蛋的温度下降,种蛋在消毒后表面要保持干燥,以免细菌进入蛋内。

种蛋的储存。为了保证所有的种蛋在开始孵化时处于相同的胚龄,可以对种蛋进行降温,使胚胎的发育暂停,还可以有效保持蛋白的黏稠度,对胚胎的发育有利,因此可将温度降低到鸡胚的生理零度以下。种蛋的储存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导致孵化率下降,畸形胚和死胚的数量增加,孵化出来的雏鸡的质量下降,死淘率上升。因此对于50周龄以内种鸡产的种蛋的储存时间为3~5天,50周龄以上鸡产的蛋的储存时间为2~4天。种蛋的储存温度要根据种蛋的储存时间来定,一般储存1—3天的温度为20—23℃,4~7天为15~18℃,8—13天为12~15℃。在储存过程中相对湿度要保持在75%左右,如果长时间储存要适当的增加相对湿度达到80%。

3、种蛋的孵化

在孵化的过程中要注意孵化环境的控制工作,以提高孵化率以及雏鸡的质量。孵化环境的各因素都对种蛋的孵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其中温度决定着胚胎的发育速度,孵化的温度要保持恒定,才能达到最佳的孵化效果,因此要调节好孵化器的温度;相对湿度控制胚胎的失水,可以通过蛋重来调节孵化器的湿度,通过检测种蛋的失重情况就可以判定孵化器的湿度控制系统是否正常,在孵化的过程中需进行3次称重,以控制好胚胎的失水,防止种蛋失水不足,影响雏鸡的质量;良好的通风可以维持适宜的空气温度,以控制恒定的胚胎温度,在冬季较为干燥的季节,可以在孵化的前1周左右关闭风门,通过蛋蒸发来提高湿度,在孵化的9天以后逐渐的通风,保证孵化后期的失水率。另外,在孵化过程中还要注意一些技术方法,合理的翻蛋可以使胚胎在发育的早期保持正确的位置,防止在发育过程中出现胚胎黏在蛋壳上的现象。

影响蛋壳质量的因素与改善措施
一、蛋壳质量下降的表现
1、软壳蛋
产生软壳蛋的因素有:饲料中钙磷及维生素等不全或不足,环境温度过高,采食量减少,鸡舍内密度过高,运动量不足,体质不强健,致使产蛋机能失常。注射疫苗,导致子宫蛋壳形成机能紊乱,用药不当,如杀虫剂、磺胺制剂。鸡受到惊吓刺激,下痢,遗传以及肾脏疾患。
2、畸型蛋
导致畸型蛋产生的因素有:遗传、疾病(ND、IB、ILT)以及鸡龄等。
3、蛋壳斑驳
造成蛋壳斑驳的原因有:遗传、气温、湿度、贮存条件、疾病以及药剂。
4、蛋壳破裂由于蛋的撞击、鸡笼铁丝直径、鸡爪踩、疾病、营养与鸡龄等因素导致。
5、黄色蛋壳
因遗传、喂食过量抗生素(CTC)、假单细胞菌,可导致蛋壳变黄。
6、蛋壳有皱纹
蛋壳有皱纹常见于鸡龄与疾病(IB、CRD)的因素。
7、蛋壳颜色变浅
疾病、药物(尼卡巴嗪、磺胺制剂、球净)、鸡龄、鸡受惊吓刺激,均会影响到蛋壳的颜色。
二、影响蛋壳质量的因素与改善措施
1、营养因素
日粮中钙、磷、维生素D3含量,锰、锌、镁含量以及日粮中的酸碱度,均会对蛋壳质量产生影响。
日粮中钙含量偏低,产蛋鸡的薄壳和软壳蛋比例明显增高,但钙含量过高,不仅影响适口性,也影响蛋壳质量和产蛋率及孵化率。
日粮中最佳的钙水平为3.3%~3.8%,最大量不能超过4%。产蛋鸡一般日摄取钙量3克至4克才能满足需要。
磷与蛋壳弹性有关,钙的代谢与磷密切相关,产蛋鸡饲养标准中规定钙水平为3.3%-3.6%,总磷为0.6%。磷过高或过低均影响饲料中钙磷比例,导致钙的吸收障碍,使鸡蛋壳变薄变软。
锰对蛋壳的酸性粘多糖有影响,而蛋壳的酸性粘多糖含量很大程度上与蛋壳的抗裂程度有关,低锰使裂缝蛋比例上升,蛋的破损率提高。一般认为产蛋鸡摄取50ppm的锌才能保证蛋壳正常,蛋壳在钙化过程中必需两种酶,其中之一为碳酸酐酶,锌是此酶的主要成分之一,蛋鸡缺锌,碳酸酐酶活性降低,影响蛋壳形成。
400ppm的日粮镁才足以保证蛋壳强度,高镁导致蛋壳的破损率提高,适宜镁水平为0.04%或稍高。预防措施:添加1,25-二羟基维生素D3多糖体1.5ppm,可增加蛋壳厚度,减少破蛋,还可以提高育成率、产蛋率和受精率。防止15日龄前感染IB。产蛋前给予较高的磷,5周后降到饲养标准,防止因鸡疲劳综合症产生薄壳蛋。使用有机微量元素(含硒、锰、锌)替代部分无机微量元素。做好防疫卫生工作,不喂霉变饲料。
2、环境和饲养管理因素
高温高湿使蛋壳强度变小。预防措施:降低相对湿度,防暑降温的同时,喂碳酸氢纳和颗粒钙,适当提高日粮蛋白质量,确保充足饮水,已遭受热应激时,在每千克饲料中补充100mg-200mg维生素C缓解热应激。
光照过强或不足均会影响蛋壳质量。避免在产蛋期免疫。免疫前后给予抗生素和多维。
许多管理因素直接影响蛋壳质量。如工作人员的责任心、集蛋次数、运输过程中的震动等。鸡笼结构、鸡笼排列方式、集蛋系统和盛蛋容器都对破蛋率有影响。笼底坡度过陡,蛋滚动太快,容易碰破,坡度过缓会延缓蛋的滚动,往往被鸡踩破,适宜坡度为7-8度。鸡笼笼底铁丝直径为2mm时破蛋率最小,铁丝越粗破蛋率越高。通风不良,粪便因分解而使氨气浓度增高,鸡加快呼吸,失去较多碳酸根,使碳酸钙不足而产薄、软壳蛋。
3、产蛋龄期
40周龄后的产蛋鸡群对钙吸收能力降低,蛋形变大,蛋壳变薄。
预防措施:随着产蛋期的增加,逐渐降低蛋白质水平,提高钙水平。产蛋后期,适当提高饲料中钙磷及维生素A、维生素D3的含量。及时淘汰老龄母鸡。
4、遗传因素
褐壳蛋品系的薄、软壳蛋相对比白壳蛋品系的少,地方鸡种的蛋破损率比进口鸡低。

蛋鸡蛋壳质量的营养调控方法


摘要:蛋壳质量是评定鸡蛋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着鸡蛋的经济价值。目前蛋壳质量下降是蛋鸡生产中常出现的问题,表现为产软壳蛋、薄壳蛋、颜色异常、破损率较高。导致蛋壳质量下降的原因有多种,其中营养因素的影响较大,现介绍了蛋壳质量的营养调控方法。

蛋壳质量评定鸡蛋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蛋鸡饲养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其决定了鸡蛋的经济价值。目前,随着蛋鸡养殖的集约化和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蛋鸡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如果饲养管理不当,营养摄入不够全面,就会导致蛋壳的质量下降,主要表现为蛋壳软、薄、颜色异常等。

1蛋壳的结构与形成

结构。蛋壳的结构有五层,由里到外依次为蛋壳内膜、蛋壳外膜、乳头锥状层、海绵层和蛋壳层。其中蛋壳外膜是蛋壳形成的基础,而蛋壳的硬度和厚度则由海绵层决定。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磷酸酸钙和磷酸镁,还有1%左右的有机质。

形成。鸡蛋在输卵管峡部形成蛋壳的内、外膜后,再进入输卵管管状蛋壳腺部形成蛋壳乳突核心,最后在子宫蛋壳腺部形成蛋壳。蛋壳的物质成分是由蛋壳液沉积而成的,蛋壳液中含有钙离子、碳酸氢根离子和可溶的蛋白质基质前体。其中碳酸氢根离子主要来自血液和蛋壳腺中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碳酸酐酶的催化下形成重碳酸根离子,再解离成碳酸氢根离子,与钙离子结合形成碳酸钙,最后沉积在蛋壳膜的表面,形成蛋壳。蛋壳的主要成分是钙,其中60%~75%来自饲料,25%~40%来自骨髓。钙在血液中形成钙结合蛋白,再进入蛋壳腺。因此,在蛋壳形成时,血钙下降,形成后,血钙再上升。

2.评定蛋壳质量的指标

厚度:蛋壳的厚度标准为0.3~0.4mm,蛋壳的厚度对鸡蛋的破损率有很大的影响,厚度即使发生很微小的变化,蛋壳的破损程度也会发生很大的影响。例如,当蛋壳的厚度变为0.3~0.32mm时,破损率会提高到10%。但是蛋壳的厚度并不是越厚越好,如果蛋壳过厚,会影响鸡蛋的孵化率,使孵化率降低。强度:良好的蛋壳强度为每平方厘米3.5kg,蛋壳强度是蛋壳的抗坏损力,和蛋壳的厚度一样,对蛋壳的破损率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变形值:变形值用来衡量蛋壳的弹性,通常蛋壳越硬,变形值越小。正常蛋壳的变形值为15~16mm,变形值不宜过大,一般要求不超过20mm。

蛋比重:蛋比重与蛋壳的厚度呈正相关,比重越高,蛋壳越厚,蛋壳的质量也就越好。蛋比重一般要求在每立方米1.08~1.1g。

3蛋壳质量的营养调控方法

营养因素对蛋壳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通过对蛋鸡营养的调控可以有效的提高蛋壳的质量,使鸡蛋的破损率降低,还不影响鸡蛋的孵化率。

钙是蛋壳的主要成分,决定了蛋壳的脆性,是蛋鸡营养中的重要指标之一,日粮中钙的水平对蛋壳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蛋鸡每产一枚蛋需钙量为3~4.4g,这就要求饲料中的含钙量为3.2%~3.5%。在实际生产中要根据蛋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钙量,一般产蛋率越高的蛋鸡对钙的需求量越大;蛋鸡的体型越大,钙的需求量越大;在产蛋后期,蛋重较大,从而导致蛋壳变薄,此时为了降低破损率,应提高饲料中钙的浓度。

磷是形成蛋壳的另一重要的元素,决定了蛋壳的韧性和弹性。一枚蛋中含磷量约为160mg,其中蛋壳中含20mg。蛋鸡每天的需磷量为400mg。提供给蛋机的有效磷含量不宜过高,当超过生理需要量的0.55%时,就会干扰钙的吸收,而使蛋壳的质量下降。而过低的有效磷会使蛋鸡的生产性能下降,还对健康不利,因此,在配制蛋鸡的日粮时,要考虑钙磷比,较适宜的钙磷比为8~10∶1。

维生素D3对蛋壳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可以提高钙结合蛋白质形成,促进钙、磷的吸收,并且可以提高血液中钙、磷的含量。如果蛋机体内缺乏维生素D3,会影响钙的吸收,而使产蛋量下降,并且会增加产软壳蛋、破壳蛋的数量。日粮中添加适宜的维生素D3,可以显著降低鸡蛋的破损率,但是如果维生素D3的添加过量会对蛋鸡产生负面的影响。

维生素C对蛋壳质量的影响作用主要是通过激活维生素D3来实现的。另外,当蛋鸡处在热应激下,所产鸡蛋的蛋壳质量会有所下降,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可缓解热应激,同时可促进钙从骨骼中分泌出来,使血钙含量增加,从而降低软壳蛋、异形蛋和薄壳蛋的数量。

植酸酶。磷在植物中主要以植酸盐的形式存在,很难被蛋鸡有效的利用,当不被消化吸收的那部分随粪便排出体外后,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因此,可以在饲料添加植酸酶,不但可以有效的降低饲料成本,还可以提高蛋鸡对饲料中磷的利用率,从而改善鸡蛋的品质。

另外,在蛋鸡的日粮中添加二氢吡啶和牛磺酸可以改善蛋壳的质量,其中添加适量的二氢吡啶可以降低破损率,提高蛋壳厚度;牛磺酸的作用是提高甲状腺的功能,促进甲状腺素的分泌,从而刺激肠道对钙的吸收,降低蛋的破损率,另外,牛磺酸还可促进锌的吸收,提高了以锌为主要成分的碳酸酐酶的活性,而碳酸酐酶在蛋壳钙化过程起重要的作用。

肉牛冷冻精液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提高方法


摘要:公牛精液的品质对整个牛群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影响肉牛冷冻精液品质的因素主要包括对原始精液品质的影响和在冻精过程中对精液产生的影响,现从这两个方面来介绍肉牛冷冻精液质量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提高冷冻精液品质的有效措施。

1肉牛原精液品质的影响因素

饲料因素。饲料中的营养物质是否充足且配比是否均衡对公牛精液的产量和质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与质量可直接影响公牛精液的品质。蛋白质含量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精液品质造成不利的影响。在给公牛提供蛋白质时,要根据牛的品种和生产性能来供给;脂肪虽然不是能量的主要来源,但是对公牛较为重要,如果饲料中缺乏脂肪会影响精子的形成;微量元素的含量虽少,但对公牛的机体代谢和繁殖性能却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其中锌可参与性激素的合成,如果缺锌会对精液品质的影响较为严重;硒的作用是保护细胞膜免受氧化作用的损伤,而使精细胞保持其完整性。

环境因素。外界的不良环境因素是影响公牛原精液品质的主要原因之一。精液的品质受到季节的影响,在夏季高温情况下,公牛会发生热应激,而热应激是影响公牛精液品质的重要因素。热应激会对公牛的睾丸产生不良的影响,如果温度过高会使体温升高,使睾丸生殖上皮变性,影响精子的生成;精液受光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射精量上,在夏季公牛配种的季节,短日照变为最长日照时的射精量较大;种公牛圈舍、运动场以及采精场所的地面要保持清洁、干燥。

公牛自身因素。公牛在2~4岁时的精液品质最佳,随着年龄的增长,精液品质呈现下降的趋势,精子的畸形率增加。另外,不同品种的公牛的精液品质也存在着差异。

饲养管理因素。标准、规范的饲养管理是公牛生产高品质精液的重要保证。在饲养管理过程中,随意的更改饲料配方、饲喂时间、饲喂环境等,都会对公牛产生不良的刺激而发生应激反应,会影响公牛的生精功能,使精液的品质下降。

疾病。当公牛患病,尤其是在患生殖功能方面的疾病时,会影响精子的生成。当公牛患生殖免疫方面的疾病时,精液可作为抗原使公牛体内产生抗体,导致精液品质变差。

2.精液在冷冻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稀释液的质量。稀释液主要是给精子提供能量,并且可以有效的保护精子,以防止低温对精子的有害影响,还可以维持渗透压和电解质平衡,以减少酸性物质对精子的伤害,可同时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因此,在配制稀释液时要选择适宜的材料,操作精准,用新鲜的蒸馏水和卵黄。所用的工具、器械都要经过消毒后方可使用。

在冷冻过程中操作是否规范对冰冻精液品质的影响较大,在冻精生产过程中,如果稀释的温度骤降会对精子的代谢、活力以及受精能力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在操作过程中对温度的控制是达到标准,对于冷冻后的精子的活力也影响较大。在生产冷冻精液时,离不开平衡的低温环境,最佳的平衡温度为2~5℃,平衡时间为4~5h,如果温度过高或过低,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对精子的活力产生较大的影响。

3提高肉牛冷冻精液品质的措施

提供充足且均衡的营养。种公牛营养水平摄入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冻精生产能力的发挥。营养是提高精液品质的物质基础,营养过高或不足,各营养要素的配比不均衡都会对精液的品质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要依据肉牛基本营养需要,再结合实际的生产情况合理的设计日粮的配方。给种公牛提供优质的粗饲料,并保证饲料的多样性,以确保营养的全面且均衡。同时要根据季节的变化以及采精的频率来适当的调整粗饲料和精饲料的饲喂量,可以对精液品质的提高起到有利的作用。

加强种公牛的饲养管理。选择适合本场的饲养方式,目前随着肉牛养殖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舍饲饲养肉牛较为普遍,喂料要做到定时、定量、定位,每天饲喂三次,先粗后精,让牛自由采食,自由饮水。每天都要保持种公牛适当的运动量,并要求每天对牛体进行刷拭,可以保证种公牛较为旺盛的性欲,同时可有效的提高精液的品质。因热应激会对精液造成较为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要做好夏季的防暑降温工作,在舍内安装降温装置,以降低热应激对种公牛伤害。

加强消毒和免疫工作,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对于疾病,要坚持防大于治的原则,定期对牛舍以及工具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制定符合本场的免疫计划并严格执行。舍饲牛易患肢蹄病,影响性欲和精液的质量,因此要定期的修蹄。

在采精时要规范操作方法。根据不同公牛对温度的敏感性不同,控制好假阴道的温度,润滑剂要均匀的涂抹,压力大小要适宜。采精时要做好消毒工作,采精人员要熟悉每头牛的习性,以采取有效的措施获得量多且高质的精液。合理的安排采精频率,不可频繁采精。

生产冷冻精液时首先要做好精液的稀释工作,根据原精液的密度和活力来稀释,要确保在等温的条件下将精液与稀释液混合。在稀释后要缓慢的降温,再置于2~5℃的温度平衡箱内平衡4~5h。精液的冷冻是冻精生产的重要环节,冷冻的最初温度为-110℃,末冻温度为-140℃。

奶牛养殖要注意饲料对牛奶质量的影响


在奶牛的饲养过程中,影响牛奶的因素有多种,主要包括品种、环境、饲料营养、年龄、胎次、泌乳期、健康状况等,其中饲料因素对牛奶的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为奶牛提供不同营养成分的饲料,利用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可以直接、快速、有效调控牛奶的质量。而影响牛奶质量的饲料因素又包括饲料精粗饲料的比例、饲料的粒度以及长度、饲料中的能量和蛋白质、脂肪以及饲料添加剂。

1、饲料精、粗比例

在奶牛的饲料种类中,不同的饲料对奶牛的饲养起着不同的作用,对牛奶的质量也有着不一样的影响。用于饲养奶牛的饲料,不能使用过多的精料,奶牛应以青干草、青绿多汁的青绿饲草等优质精饲料为主,饲养原则是先饲喂奶牛粗饲料,再饲喂精料,并且精料的饲喂要少喂勤添。奶牛日粮中粗饲料的比例高有利于乳脂率的提高,因为粗饲料中的纤维素被瘤胃微生物分解后生成乙酸,而乙酸是合成乳脂肪的重要原料,而精饲料中的淀粉在瘤胃中则被分解生成丙酸,脂肪率与瘤胃内的乙酸/丙酸比呈正相关,当乙酸/丙酸比例下降时,乳脂率也将下降。所以在饲喂上要充分提供优质的粗饲料,严格控制奶牛粗精饲料的比例,不能让奶牛一次摄入大量的精料。

2、饲料的粒度及长度

将粗长的饲料切短可以增加粗饲料的适口性和奶牛的采食量,但是如果饲料的加工过细或将粗饲料加工的长度过短,会对奶牛的泌乳以及牛奶的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因为牛奶的乳脂率与日粮纤维的来源和纤维的长短有着直接的关系,当饲料加工过细过短后,在瘤胃内停留的时间就会缩短,从而影响了奶牛的反刍和唾液的分泌,进而影响了消化率,使乙酸的生成量减少,导致脂肪率下降。一般粗饲料的加工以3~5cm为最佳,青贮料可以适当的长一些,这样可以延长饲料中消化道内的时间,以达到提高饲料的消化率,提高乳脂率的目的。

3、饲料能量及蛋白质

品种优良的牛奶的乳脂含量高。饲料中的能量和蛋白质对牛奶中的乳脂蛋白和乳脂率的含量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蛋白质对牛奶的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饲料中蛋白质含量提高不会提高牛奶的乳蛋白含量,但是蛋白质低于需要量时乳蛋白的含量就会降低;饲料中的能量是影响乳脂蛋白质含量的主要因素,而乳脂蛋白质的含量又是影响牛奶质量的重要因素。当饲料中的能量水平提高时,乳脂蛋白的含量增加,但是乳脂率不但不会提高,还有降低的可能。

4、饲料脂肪

脂肪的浓度高并且易于利用,是一种能量物质,是奶牛乳汁合成长链脂肪酸的必要营养因子,饲料中的脂肪对乳汁有双向的作用,其正面作用是可以提高日粮中的能量水平,直接为乳汁的合成提供脂肪酸,而负面作用则是会降低消化率,其中不饱合脂肪酸还可以在瘤胃中与氢结合而形成丙酸,使乙酸/丙酸的比例下降,会导致乳脂的含量下降。饲料中的大约65%的脂肪用于形成乳汁,为了提高奶牛的泌乳率,在添加脂肪时,要尽量减少脂肪对乳汁带来的负作用。如生产上常饲喂奶牛豆饼以提供脂肪,可以用甲醛对豆饼进行处理,避免脂肪在瘤胃中发酵。

5、饲料添加剂

保护性氨基酸中的蛋氨酸和赖氨酸对提高乳蛋白的含量起着重要的作用,蛋氨酸和赖氨酸是奶牛泌乳以及乳蛋白合成的主要限制性氨基酸。在饲料中额外补充氨基酸可以提高牛奶中的乳蛋白含量和乳脂率。并且经研究表明,同时添加过瘤胃蛋氨酸和赖氨酸要比单一的添加效果好。

乙酸钠。粗纤维在瘤胃中经瘤胃微生物发酵产生乙酸,乙酸是合成乳脂的主要成分,给奶牛饲喂优质粗饲料可以提高乳脂率,对于高产奶牛来说,为了保证一定的能量供应,粗饲料的采食需受到一定的限制,此时为了增加乙酸的含量,达到提高乳脂率的目的,可以在高产奶牛的日粮中添加乙酸钠或双乙酸钠。饲料中添加适量的乙酸钠或双乙酸钠可以促进和改善机体电解质的平衡,刺激肝脏、肾脏和肠黏膜,从而提高乳脂率,其中双乙酸钠的效果要优于乙酸钠。

缓冲剂的添加也会对乳脂肪产生影响,其目的是增加瘤胃内乙酸的生成,以提高瘤胃内的pH值。其中氧化镁对瘤胃的缓冲作用不大,但可以增加乳腺对脂肪酸的吸收;碳酸氢钠在奶牛的泌乳初期使用效果较好。缓冲剂的用量要视奶牛的生理状态和日粮类型来定。

适当的微量元素盐类的添加,可以起到提高乳中相应矿物质微量元素的含量、改善机体物质代谢、提高日粮营养物质利用率的作用,特别是锌、铜、锰、钴、硒、碘等微量元素的添加。

作者简介:徐睿(1988-),男,黑龙江明水人,本科,助理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牧技术推广与服务方面工作。

徐睿1,许英松2,黄福庭1

(1.黑龙江省安达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质检站,黑龙江安达151400;2.黑龙江省安达市草原监理站,黑龙江安达151400)

影响牛奶质量的几种主要因素及提高牛奶质量的技术方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心原料奶的质量,奶牛养殖场的核心问题从产奶量转变为牛奶的质量。奶质量的评定指标主要为乳脂率和乳蛋白含量。影响这两个重要指标的因素主要有奶牛的品种、年龄、胎次、泌乳阶段、饲料及饲养管理水平。在实际中常出现重视产奶量而忽略牛奶品质的误区,从而使牛奶的质量不佳,会影响销售的价格,进而影响经济效益。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影响牛奶质量的几种主要因素及提高牛奶质量的技术方法。

影响牛奶质量的几种主要因素:
1、奶牛的品种

不同的奶牛品种有其固有的遗传特性,因此所产牛奶的质量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每一个奶牛的品种都是在一定的自然气候条件下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奶牛养殖为了提高产奶量以及提高牛奶的质量,通过科学的技术对奶牛进行选育,可获得优良的奶牛品种,以达到稳产、高产,并保持质量的目的。另外,同一奶牛品种的不同个体间,由于个体之间也存在着遗传差异,因此,即使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同一品种不同个体的奶牛的产奶量以及牛奶的质量也有着较大的差异。

2、年龄、胎次和泌乳阶段

奶牛所产牛奶的质量会随着奶牛年龄的增长、胎次的提高而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中牛奶中的乳蛋白率和乳脂率都有所下降。一般第一胎奶牛的乳成分最高,以后随着胎次的增长而下降。在同一泌乳周期的不同泌乳阶段不但奶牛的产奶量有所不同,牛奶的质量也会受到影响,在泌乳的前23个月内,牛奶中的乳蛋白和脂的浓度会下降,然后会呈上升的状态,即在泌乳前期的产奶量增加,而乳脂率和无固形率减少,在泌乳后期的产奶量减少,但是乳脂率和无脂固形率增加。其中泌乳阶段对蛋白质的影响要小于对脂肪产量的影响。

3、饲料因素

奶牛日粮的组成。奶牛日粮中不同的饲料在瘤胃中的发酵产物不同,会对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和比例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影响了奶牛的产奶量,而挥发性脂肪酸的比例则影响着牛奶的质量。在实际生产中常存在养殖者为了追求产奶量而给奶牛饲喂大量的精料,而导致奶牛对粗饲料的采食不足,使瘤胃中乙酸的浓度下降,而导致乳脂率降低。乙酸来自于粗饲料中的纤维素,尤其是干草,当日粮中的干草饲喂量较低时,牛奶中乳脂率会降低,因此,要保证奶牛日粮中适宜的干草供应量。另外,如果用秸秆来代替部分干草,奶牛的产奶量和乳脂率都会大幅度的下降,因此,粗饲料的数量和质量都对牛奶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饲喂奶牛的日粮质量要好,并且种类不可过于单一,要饲喂两种以上粗饲料,饲喂干草时,可以搭配喂一些青贮料和青绿饲料,精料的种类要在三种以上,如玉米、豆粕、高梁等。否则会影响奶牛食欲,使采食量下降,另外,单一种类的饲料的营养也不够全面,对于奶牛的产奶量和牛奶的质量均造成影响,还要注意饲料的品质。

日粮中的营养成分。为奶牛提供能量的主要是碳水化合物,精料中含有较为丰富的碳水化合物,饲喂适量的精料可有效提高乳脂率和乳蛋白率,但是,如果饲喂过量会改变瘤胃的消化过程,增加丙酸的生成量,降低乙酸的含量,而丙酸不能合成乳脂,因此会使乳脂率降低;日粮中蛋白质的含量和来源对牛奶的产量和组成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不同种类的蛋白质来源会对牛奶中的乳脂率和脂蛋白率产生影响。如日粮添加未压碎的大豆可提高乳脂率,而含豆粕的日粮则对乳脂率不产生影响;日粮中脂肪对乳脂有着双向的作用,一方面可直接合成脂肪酸形成乳脂,另一方面则是不饱和的脂肪酸会使丙酸增多,使乳脂率下降。因此,在添加脂肪时要注意添加量;日粮中的粗纤维可在瘤胃中发酵产生乙酸,从而提高乳脂率,所以要保证奶牛采食充足的粗饲料,但是添加时要注意粗纤维的长度,不可粉碎,否则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4、饲养管理因素

奶牛的饲养管理环境对牛奶的质量存在重要的影响,当奶牛舍内相对湿度过大,大于90%时,乳脂率就会下降。而环境温度过高,如夏季高温下,会严重影响奶牛的食欲,而使采食量下降,奶牛采食不足,体力下降,乳腺的机能也会受到影响,其后果就是会导致牛奶质量下降。保证奶牛适当的运动量,对于提高乳脂率也有很大的作用。当奶牛生活环境不良,卫生条件差时,奶牛易患乳房炎,会影响牛奶中的成分,造成乳脂率和无脂固形物下降。奶牛饲喂不当,导致日粮中的营养物质不能满足生理所需,而使奶牛的体况不良,或者饲喂变质的饲料,都会导致牛奶的质量变差。另外,饲养环境的突然改变、饲养程序受到破坏、饲养人员以及挤奶人员的更换、疾病等都会影响奶牛的产奶量和质量。

不良的挤奶准备工作,以及不正确的挤奶操作,不仅会影响奶牛的产奶量,还会影响乳脂率。正确的方法和次数可以保证牛奶的产量和质量,无论是手工挤奶还是机器挤奶,都要在挤奶前用温水擦洗奶牛的乳房,并做好准备工作,安排好时间,如果准备时间过长会使产奶量和乳脂率降低。另外,在挤奶的过程中,乳脂的含量也发生着变化,一般先挤出的奶的乳脂含量高。并且挤奶的间隔时间长,乳脂的含量也会下降,但间隔时间过长,超过15h后。则乳的分泌量下降,乳脂含量提高。

提高牛奶质量的技术方法:

1、科学选种

优质的牛奶是在无污染的饲养环境下,采食无公害饲料的健康母牛产出的,各项批标,包括感官要求、卫生和微生物的检测等都符合农业部要求的无公害食品标准的牛奶。奶牛的品种对牛奶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是提高奶牛产奶量和牛奶质量的基础。我国目前奶年养殖的误区是在奶牛的选育工作中,常常忽略了牛奶中乳蛋白质的含量,而重点关注产奶量和乳脂率。从而导致牛奶的质量达不到理想的标准。实际上,奶牛的产奶量可以通过育种、饲养管理等措施很快的提升,但是乳脂率和乳蛋白质的含量则需要较长的时间。这需要经过长期的选育过程,进行严格的品种和个体的选择才可实现。因此,在奶牛品种的选择时要注意该品种的特性,要求所选择的品种要符合我国奶业的发展需求。通常我国选择品质优良的荷斯坦牛,如美国和加拿大的荷斯坦牛,并利用其冻精来改善目前我国现有奶牛的品种,可以提高牛奶的质量。

2、合理饲喂

在饲喂方面要选择优质的饲料,并要求饲草饲料以饲料原料未受到污染,不发生霉变,不含有农药、抗生素、激素类等药物。另外,还要注意饲料中不应含有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一些饲料添加剂。在饲料的选择要注意保持多样,避免饲喂单一饲料。目前很多奶牛场为了追求高产奶量,而过多的饲喂精料,从而导致粗饲料的饲喂不足,导致奶牛瘤胃中乙酸的生成量下降,使乳脂率下降。乙酸的主要来源是粗饲料中的纤维素,因此要注意奶牛日粮中的粗饲料的饲喂量,粗饲料的种类对牛奶质量的影响较大,如果奶牛以饲喂秸秆类饲料为主时,产奶量和乳脂率均会显著下降,而选择饲喂优质粗饲料,如牧草、青饲料等,则可明显的提高产奶量和乳脂率。所以粗饲料的数量和质量都对牛奶的质量非常重要。另外,日粮中的精粗比例也对牛奶的质量影响较大,当日粮中粗饲料的比例低于40%时,牛奶的乳脂率下降。除此之外,还要注意饲料的稳定性,为了保持奶牛正常的生理机能,防止机体发生代谢紊乱,要争取保持饲料的供应相对的稳定,即使冬季和夏季饲料的种类有所变化,也要注意不可过于悬殊。饲喂时要注意不可饲喂发生霉变、受到污染、冰冻的饲料,并且要清除饲料中的杂物,防止奶牛发生中毒、受伤而出现患病。

对奶牛进行合理的饲喂,每天以饲喂3次为宜,每次间隔8h,让奶牛吃饱吃好,使奶牛有充分的时间休息和反刍,对于保持瘤胃的健康有利。除了定时饲喂外,还要在运动场的料槽内加料,让奶牛自由采食,这样对提高产奶量和提高饲料的利用率都很有帮助,还要保证奶牛有充足并且清洁的饮水。另外,要正确的使用饲料添加剂,例如在奶牛的日粮中添加适量的碳酸氢钠可以增加食欲,提高采食量,还可以预防高产奶牛发生瘤胃酸中毒和酮病。

3、科学管理

做好奶牛的管理工作,要做到科学管理。首先要合理的分群,根据奶牛的不同生理阶段、年龄、体况、生产水平等进行分群饲养,便于饲养管理。在提供日粮时要根据奶牛实际的营养需求,如产奶量、生理阶段、体况等合理的供应,饲料的种类要多样,保持日粮中营养的平衡。

在奶牛的养殖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各种应激的发生。因奶牛发生应激反应后,会影响机体的各项功能,使内分泌紊乱、消化机能失调等,会导致奶牛的产奶量和牛奶的质量下降。所以在饲养管理的过程中要防止不良因素的影响而使奶牛发生应激。因此,要保持牛舍温度稳定,避免奶牛过度疲劳,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合理的通风换气,避免噪音过大,不应突然换料等。保持奶牛每天都有适量的运动量,对于增强奶牛的体质,提高产奶量和牛奶的质量起到关键的作用。除此之外,还要每天都刷洗牛体,保持牛体的清洁,促进血液循环。

奶牛挤奶要合理避免发生过度挤奶的现象。否则会影响到奶牛的产奶量和牛奶的质量,有时还会造成奶牛的体质消耗过大,使乳房受损,影响到下一胎的产犊的泌乳。所以要科学挤奶,合理的安排每天的挤奶时间和次数,并使用正确的方法挤奶,挤奶时要做好清洗和消毒的工作,以免使牛奶受到污染,影响质量。

4、疾病预防

奶牛养殖要建立疾病的防治体系,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因健康的奶牛才可生产出优质的牛奶,而奶牛疾病的预防工作重点是降低病原病生物的侵袭,因此除了要做好养殖环境的卫生和消毒工作外,还要提高奶牛的抵抗力。根据当地的疫病流行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的按照程序接种相关疫苗。

环境因素对牛蛙生长、发育的影响


(一)温度

牛蛙为变温动物,气候、温度对牛蛙的栖息、摄食、生长和繁殖活动都有很大的影响。气候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食物组成和数量的改变将使在自然条件下野生的牛蛙更换栖息地,为寻找更适宜的生活环境而迁移,若能在附近找到良好的生活条件,便不再远迁,否则会继续迁移。

牛蛙的食量也随季节和温度的升降而增减,9月份水温在21-30℃时活动力最强,摄食量最大;水温在14-20度时食量减少;10月下旬至翌年3月,水温12℃以下时,停止摄食。

(二)湿度

由于牛蛙皮肤的角质化程度很低,故防止水分蒸发的能力较弱,同时皮肤又兼有呼吸的功能,因而环境湿度对牛蛙生存的影响很大。

牛蛙蝌蚪必须在水中生存.完成变态后才能在陆地上栖息,成蛙虽然能长时间栖息于陆地,但也需要依靠持久的高湿度生存。环境温度越高,牛蛙对湿度的要求也越大,尤其是幼蛙,更怕日晒和干燥。牛蛙抵御干燥的方法:一是通过提高其淋巴和血液中的盐离子浓度,增加渗透压而减少失水;二是钻人深土层中休眠。牛蛙的繁殖活动必须在水中完成,因而水是牛蛙生存的必要条件。

(三)光照

光照对牛蛙的热能代谢、行为和生活周期产生较大影响。牛蛙畏强光,对光的反应非常敏感,常常躲避强烈的阳光直射。但趋向于弱光,喜蓝色光线,白天潜伏于温暖的能透进少量光线的水草丛或树荫处,夜间四处觅食。光照的季节性变化影响牛蛙的性腺发育和繁殖行为,若将牛蛙长期饲养在黑暗条件下,则性腺的成熟发育中断,性活动受到抑制,以至停止产卵和排精。

高温对奶牛的影响及其夏季防暑降温的方法


奶牛是耐寒不耐热的动物,长期生活在高温环境下会导致奶牛的产奶量下降,繁殖率降低,还会使奶牛的抵抗力下降,增加患病几率。所以奶牛舍要保持适宜的温度,夏季做好防暑降温的工作。可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降低温度,减少高温对奶牛产生的不良影响。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看高温对奶牛的影响及其夏季防暑降温的方法.

1、高温对奶牛的影响

高温会使奶牛的产奶量降低,牛奶的品质下降。奶牛是一种耐寒不耐热的动物,适宜的环境温度为10~15℃。如果温度过高会导致奶牛的产奶量下降。这主要是由于夏季奶牛的食欲下降,采食量降低,营养的摄入不足,无法满足奶牛产奶的营养需求,而使得产奶量下降。另外,奶牛以采食粗饲料为主,且采食量较大,奶牛在消化粗饲料时热增耗较大,并且奶牛瘤胃中的饲料发酵也会产生热量,如果环境温度过高就会增加奶牛散热的负担。一般奶牛的产奶量越高,产热越多,所以高产奶牛在夏季越容易产生热应激,从而使奶牛的产奶量快速的下降。研究表明,如果奶牛在适宜的温度10℃下产奶量为100%,当环境温度分别升高到21℃、27℃、30℃和38℃时,产奶量分别下降到89%、75%、70%和27%。可见温度越高,奶牛的产奶量下降的越明显,产奶量越低。高温不但会引起奶牛产奶量下降,还会使牛奶中的乳脂率降低,非脂固形物的含量减少。

高温会显著降低奶牛的繁殖力,高温伴随着高湿的影响更为严重。高温会导致种公牛性欲下降,精液的品质降低,使死精、畸形精子的数量增加,精子的活力变差,从而导致配种受胎率降低。而研究表明,无论公牛精液的品质如何,母牛在夏季的繁殖率都处于低水平,因高温热应激下,奶牛的生理机能发生障碍,内分泌失调,激素分泌紊乱,奶牛的受精率会下降,并且胚胎易发生早期死亡。

在高温环境下,奶牛的采食量下降,营养的摄入不足会导致奶牛的体质较差,并且高温环境下,奶牛的消化机能失调,代谢发生紊乱,其直接的后果除了会影响产奶量和繁殖力外,还会使机体的抵抗力下降,易患多种疾病。如夏季奶牛常患乳热病、繁殖疾病、消化代谢病等,这都与高温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

2、夏季防暑降温的方法

基于高温对奶牛会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在奶牛饲养管理过程中就要加强管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降低环境的温度,在夏季做好防暑降温的工作,以减少高温环境对奶牛的危害。提高奶牛在夏季的产奶量、繁殖力以及抗病能力,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改善环境。在高温季节要降低环境的温度,首先要防止夏季太阳辐射,可在牛舍的屋顶设置隔热板或遮阳物,要选择保温隔热的材料,牛舍的墙壁刷成白色,可反射部分阳光,降低舍温。在牛场的周围、运动场四周多栽种一些树木,不但可以吸热,还可以起到给牛遮阳的作用,如遇夏季高温,还要在奶牛的运动场上搭建凉棚,以减少大阳辐射对奶牛的伤害。在夏季要将牛舍内的门窗打开,增加空气流通速度,可以在牛内安装通风设施或者使用电扇,以加快牛体的散热,如果使用风扇再结合喷水,则会起到更明显的效果。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舍内安装喷雾设备,可降低牛体表面的温度,另外,还可以使用自来水冲冼牛舍的地面,也可起到有效的降温作用,但是使用此法会增加舍内的湿度,所以尽量不使用,在用水降温时要注意加强通风,以降低舍内的湿度。

改善日粮。奶牛在高温环境下食欲较差,这也是造成奶牛在夏季产奶量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改善日粮。可以通过改善奶牛日粮的适口性、提高日粮的营养浓度,包括提高能量和蛋白质的水平,另外还要适当的调整矿物质和维生素的供给量。可以在夏季高温季节给奶牛饲喂多种精饲料,可适当减少粗纤维的用量,多饲喂优质的青绿饲料,可以增加青绿多汁饲料的饲喂量,如瓜果、蔬菜等,可以起到防暑降温的作用。要注意在夏季全天都要给奶牛提供充足且清凉的饮水。为了维持高温季节奶牛正常的盐代谢,可以在饮水中添加0.5%的食盐,同时还可以在饲料或者饮水中添加一些抗热应激类药物,如维生素C、碳酸氢钠等,也可以有效的预防和缓解热应激。

加强饲养管理。夏季为了提高奶牛的采食量,对饲喂时间和饲喂方法也要进行调整,可以选择早上早喂、夜间晚喂的方法,可以适当的增加饲喂次数,可在夜间补喂1次,以提高奶牛当天的采食量。饲料的性状可以改为饲喂粥状料。奶牛在运动时要尽量的选择在一天中较为凉爽的时段,要避免中午的高温时段,选择在早上和傍晚运动,运动场内要提供充足的饮水,以保证奶牛的饮水需要。每天都要用清凉的水来刷拭牛体1~2次,可以起到清洁、降温、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的作用。

如果在夏季高温时奶牛已经发生热应激,则会表现出精神不佳、四肢无力、行动迟缓、心跳加速等不良反应,在养殖过程中要观察奶牛的变化,以及时的发现,及时的处理。首先要将奶牛牵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让其饮用或灌服0.5%的冷盐水,并同时用20~25℃的水冲洗头部和全身,如果较为严重则要静脉注射2000~4000mL生理盐水。

一、调节饲养环境温度。盛夏季节,气温高、光照强、天气热。奶牛汗腺不发达,比较怕热。牛舍内温度超过30度时,就会阻碍奶牛体表热量散发,新陈代谢发生障碍。因此,盛夏季节要常打开通风孔或门窗,促进空气流通,降低牛舍温度。有条件的可在牛舍安装电风扇。天气炎热时每天下午挤奶后,用清水向牛体喷雾阵温,增加牛的食欲。运动场上应搭设凉棚,以防奶牛遭到日晒雨淋,发现奶牛呼吸困难时,可煮绿豆汤冷却后饮服,并用“风油精”擦抹奶牛额角,两侧太阳穴利鼻端,提神解暑。
二、调整日粮合理饲喂。为了使奶牛保持较高的泌乳量,以增强牛的适口性,适当调整日粮组成,减少粗纤维比重,精饲料种类除多样化外,要提高蛋白质水平,并多喂些优质育草、菜类、瓜类等青绿饲料,实行夜间放牧,夜间喂饲等,也都是防暑的好办法。
三、供足清饮水。奶牛的饮水量与外界气温、泌乳量、个体、品种、年龄有关,一般泌乳母牛日饮水量l00公斤左右,除喂饲后食槽饮水外,应在运动场设自由饮水槽,每次喂食时将料投入食槽并适当注水,诱牛饮水吃料.不仅能满足清洁的饮水,而且对缓和“热应激”反应起到良好的作用。同时,亦可在饮水中放入0.5%的食盐,以促进奶牛消化,保证牛体水代谢正常。
四、消除蚊蝇防止中毒。盛夏季节,蚊子、苍蝇较多,不仅叮咬牛体、影响奶牛休息,造成产奶量下降,而且通过蚊蝇传播疾病。因此,可在牛舍加纱门纱窗,以防蚊蝇叮咬牛体;也可用90%敌百虫600--800倍液喷洒牛体,驱杀蚊蝇,但在用药时防止浓度过高及药液渗入牛奶中,防止中毒。同时这个季节,农药使用频繁,稍有不慎,常常引起奶牛中毒,因此,注意不要到喷洒农药、化肥的农田地边割青草、放牧。不能用腐败变质青草、瓜果和糟渣类饲料喂牛,以防中毒。
五、注意搞好卫生。盛夏季节,牛粪容易发酵,细菌繁殖,影响奶牛健康。因此,要勤打扫牛舍,消除粪便,通风换气,保持牛舍清洁/shouyi/niu/niu/,干燥、凉爽,定期消毒,定期用清水冲洗牛床,每天应在挤奶前刷拭牛体1——2次,后躯不洁部位,可用温水洗刷,要为奶牛创造一个良好地生活环境,确保奶牛安全渡过盛夏。

如何应对奶牛的热应激热应激是指奶牛对高温环境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即奶牛因受到超过本身体温调节能力的过度高温刺激,导致新陈代谢发生紊乱、生产性能下降、免疫力减弱、乳成分改变等变化。如再遇上高湿环境,应激效应叠加,对奶牛产生更严重危害。

1、热应激的影响夏季奶牛在受到高温刺激时,会体温升高,呼吸加快,皮肤代谢发生障碍,食欲下降,采食量减少;体内营养呈负平衡,造成奶牛体重减轻,体况下降;产奶量和乳脂率、乳蛋白率同时下降,繁殖率降低,患病和死亡率增加。温度一旦超过27℃,奶牛的采食量就会下降,开始对奶牛产生不利影响。当温度达到或超过32℃时,产奶量会明显下降,减产5%~20%。热应激造成奶牛产奶量大幅度下降,是机体综合反应的结果,干物质采食量下降的作用实际上只占50%。因此,单纯地采用提高日粮能量和蛋白的浓度、降低粗料的比率等措施,以保证奶牛在总采食量减少的同时营养素的摄入量不降低,来抑制奶产量的下降,很难得到理想的效果。相反过量的蛋白质在瘤胃被降解成氨,氨由瘤胃进入血液造成血氨浓度升高,奶牛在将氨解毒成尿素并排出体外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能量也会导致奶产量下降。虽然纤维消化时产热高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在炎热气候下用精料代替粗料可以减少奶牛代谢产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热应激,但这一方法在日粮中精料的用量已经超过50%的条件下,易导致瘤胃功能失调,甚至增大酸中毒的风险,进一步危害奶牛的生产。
2、饲料营养调控措施针对热应激的损害原理,一些营养调控措施对于缓解热应激对奶牛的造成的伤害,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1)调整日粮结构,适当减少青贮料比例,增加能量饲料比例和饲喂适口性好的饲料,如鲜嫩多汁的青草及瓜类果皮等。少喂干草,可适当喂些发酵的糠糟、豆渣、啤酒糟等,对提高产奶量、增加乳脂率有好处。
(2)采用TMR饲喂方式。采用TMR奶牛全混合日粮,可以较好地克服因热应激引起的奶牛喜精厌粗等挑食现象,避免因某种饲料进食过多而导致营养失衡,从而可以提高夏季奶牛的泌乳性能,减少繁殖障碍和其他代谢疾病的发生。
(3)补充矿物质,每日每头给予180g氯化钾,300g乙酸钠,与精料拌匀饲喂,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外界高温对产奶性能的抑制作用。
(4)添加抗应激添加剂或瘤胃缓冲剂。在日粮中添加0.75%~1.25%的小苏打和0.25%~0.4%的氧化镁作为瘤胃缓冲剂,有利于维持奶牛体内酸碱平衡,还可帮助消化。用小苏打和氧化镁合剂(2:1~3:1)效果较好。
(5)日粮中添加某些复合酶制剂、瘤胃素、酵母培养物等对热应激造成的瘤胃功能下降均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如按20mg/kg体重在日粮中添加瘤胃素(又称莫能菌素),日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60~80克等均有良好作用。
(6)补充维生素。饮水中加入0.1%的复合维生素B粉、每日每头添加维生素C1000~1600mg、维生素A15万IU、烟酸6g和每千克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20~25mg,对减轻热应激有显著作用,均可有效降低热应激状态下的死亡率,提高热应激奶牛的产奶量,而乳成分不受影响。

(7)饲料中添加酸化剂如柠檬酸和延胡索酸等有机酸与长链脂肪酸,可避免或缓解热应激造成的呼吸性碱中毒。精料中加喂1%异位酸型奶牛添加剂,可使奶牛呼吸均匀,口水流量少,食欲增强,产奶量增加10%,饲料转化率提高17%。
(8)在所有的饲料中,油质的热增耗最小,所以用脂肪产品代替部分玉米提供能量或应用过瘤胃脂肪能减少奶牛高温环境下的代谢负担。
(9)应用中草药饲料添加剂。一些具有清热解毒、凉血解暑作用的中草药,兼有药物和营养物质的双重作用,对调节热应激造成的机能紊乱、增强奶牛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效果明显。据报道,采用石膏、板蓝根、苍术、白芍、黄芪、党参、淡竹叶、甘草等,按一定比例配合粉碎添加于奶牛饲料,热天奶牛平均产奶量增加1.5kg/头,血糖浓度显著提高(P0.05),对乳成分无显著影响。笔者在奶牛日粮中添加100克发酵中药制剂,在酷暑季节能有效防止产奶量下降和乳指标的降低。
3、环境改善措施热应激产生损害的根本原因在于环境温度和湿度过高,所以改善奶牛的生活和采食环境是减轻热应激损害的最有效、最安全的途径。
(1)降温。在奶牛的运动场设置遮阳棚,在牛舍、待挤厅和挤奶厅中安装风扇、设置水帘或喷淋设备均能有效地降低奶牛所处的环境温度,而且设备的安装和维护并不复杂且价格便宜,易于实行。
(2)饮水。奶牛处于热应激时,需水量是平时的1.2倍到2倍。为了提高饮水效率,可以采用饮冷水的方法。清凉的饮水可吸收牛体内一部分热量,从而起到降温的目的。
(3)调整饲喂时间。由于采食后的2~3小时为热能生产的高峰阶段,因此夏天在饲喂方法上应当采用少喂勤添。精料一般日喂4次为宜。要防止饲料在饲槽内堆积发酵酸败变质。饲喂时间上,应当选择在一天中温度相对较低的夜间增加饲喂量。从晚上8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期间饲喂量可占整个日粮的60%~70%,尤其粗料宜安排在晚8点至早上5点进行。

养猪场饲料成本的影响因素和饲料成本的控制方法


养猪生产中,饲料占养殖成本的70%,所以饲料成本决定了养猪经济效益,如果饲料成本太高,即使再高的猪价都无济于事。在生产过程中饲料的配方、加工、贮存以及饲喂过程中都会引起的饲料利用率低、饲料浪费等,从而使饲料的成本提高,无法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因此要做好饲料成本的控制工作。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养猪场饲料成本的影响因素和饲料成本的控制方法。

1、影响饲料成本的因素

配方不合理。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不但可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和转化率,还可以降低饲料的成本,但是实际生产上普遍存在饲料配方不合理的现象,大多数猪场都盲目使用同一个饲料配方,常导致饲料的营养不符合本场猪群的实际需求,从而导致饲料的利用率降低,造成饲料的浪费,从而增加了饲料的成本。在设计配方和配制日粮时如果不注意饲料原料的性状,如使用玉米原料时玉米的水分过大,就会导致所配制的饲料中的能量不足,如果不修改配方,必将会影响到猪的正常生长发育。另外,在养猪过程中不同生理阶段的猪对营养的需求重点不同,仅母猪就分为妊娠阶段、哺乳阶段、空怀阶段等,如果饲料的配方不按照猪生理阶段的改变而做相应的变化就会造成饲料浪费,如一直给母猪使用一种饲料就会使母猪摄入的营养不足,影响正常的发情和排卵,或者使母猪摄入的营养过多,导致胚胎发育不良。另外,生产上还常存在一个误区就是认为给仔猪吃乳猪料、中猪吃小猪料、大猪吃中猪料可加强营养,促进猪只生长及增重,但是实际上这样做会造成饲料浪费,成本增加,反而对养猪生产不利。

加工不当。大多数猪场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加工不当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机器不合适或者机器保养不当,维修不及时从而导致饲料粉碎粒度不够,或者混合不均匀而使饲料的利用率降低;在饲料加工时如果不按照使用说明将一些饲料添加剂、预混料等投料的顺序发生改变,搅拌不均匀均会造成饲料的浪费;工作人员不负责任,在配制饲料时衡量不准确,配制的饲料没有达到配方的要求,或者配制时缺乏一种原料而随意的使用其他原料替代都会影响到饲料的成本。

贮存不妥善。饲料贮存不当会引起饲料出现发霉、变质、氧化等问题,而使饲料失去饲喂价值。饲料原料在购进时要注重水分,要贮存前要将水分控制在适宜范围,并且要提供适宜的贮存条件,控制好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注意通风,在贮存一些饲料添加剂时如果不按照要求操作,或者贮存时间过长易发生氧化变质,从而造成饲料的浪费。另外,料库或者猪舍的料间没有做好防鼠、灭鼠的工作会导致饲料遭遇鼠害,造成浪费。

饲喂不当。在加工和配制饲料要按照生产计划进行,如果饲料计划不周会导致饲料配制不足或者饲料积压过多,而造成生产上的浪费。在饲喂过程中造成的饲料浪费不容忽视,在饲喂时如果没有根据各个生理阶段猪的营养需求来确定最佳的饲喂料,或者在饲喂时饲养人员没有执行饲养标准,导致饲喂过量会造成饲料的浪费,这种现象在规模化猪场表现的更为严重。

2、饲料成本的控制方法

为了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做到使用最少的饲料获得最佳的饲喂效果要科学合理的设计饲料配方,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猪的营养需要、不同的季节、猪只的品种以及本场的实际情况来确定适宜本场猪群的饲料配方,并且要严格按照饲料配方来配比饲料,防止错配的发生。为了尽量降低饲料成本最好可以做到就地取材,在购买原料时要注意不可贪图便宜采购劣质饲料或者变质的饲料,如果猪场不具备生产配合饲料的能力而需要购买配合饲料时,要注意从信誉良好的饲料厂家购买。在配制饲料时要特别注意根据不同生理阶段的猪对能量需要量的变化,及时改变饲料的配方,如母猪料要细分为配种前期料、妊娠初期料、妊娠后期料、哺乳期料等,育肥料则分为小猪料、中猪料和大猪料,每一阶段都要使用相应的饲料。在配制饲料时还要注意原料的性状,根据实际的情况合理配制。

正确加工饲料。在加工饲料时要使用合适的机器,以加工出适宜粒度的饲料,做好机械日常的保养工作,发生故障要及时的维修或更换,不可继续使用,在搅拌饲料时要充分搅拌,搅拌均匀,以提高饲料的消化吸收率,在投入预混料和饲料添加剂时要注意投放顺序,并且要称量准确,避免出现饲料原料的浪费。

做好饲料的贮存工作。因地制宜的完善饲料的保存条件,控制好饲料贮存环境的温度、湿度,加强通风,做好防鼠害和虫害的工作,在饲料的保存过程中要做到无潮、无霉、无鼠虫、无污染。一些预混剂和饲料添加剂要严格按照说明来贮存,以避免出现变质和氧化的现象。要做好饲料的防霉和脱霉的工作,可在饲料中添加防霉脱霉剂。

合理饲喂。在饲喂时要根据不同阶段猪的需求量来投喂饲料,并且还要根据猪实际的采食量来确定饲喂标准,饲养员要严格的执行饲喂标准,避免出现饲料的浪费。在喂料和加料时要避免污染和浪费饲料。合理的设计料槽,及时的改进不合理料槽。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752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