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蛋雏鸡质量的因素及对策 影响蛋壳质量的因素与改善措施

蛋雏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雏鸡的成活率、育雏的成功率及蛋鸡今后的产蛋性能。质量良好的蛋雏鸡通常精神状态好,活泼好动,无病无畸形,脐带愈合良好,母源抗体水平高等。影响雏鸡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种鸡的质量、种蛋的管理以及种蛋的孵化。而鸡蛋的质量既包括鸡蛋的外观质量,又包括鸡蛋的内部质量。提高鸡蛋质量是养鸡者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蛋鸡业的健康发展和获得理想的养鸡效益的必由之路。下面我们就具体来了解一下:影响蛋雏鸡质量的因素及对策影响蛋壳质量的因素与改善措施。

1、种鸡的质量

种鸡的质量对蛋雏鸡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种鸡群须具备良好的遗传性能,各生产指标都要符合该品种的生产要求,另外,种鸡还要健康无病,避免患可以垂直传播的疾病,保持种鸡群良好的营养状况和抗体水平,因此在种鸡的养殖过程中要注意提高种鸡的质量。

做好垂直传播疾病的防控工作。垂直传播是指健康母鸡在形成卵黄和蛋白时,卵巢和输卵管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害,而导致这些病菌进入形成卵黄和蛋白,最后到达胚胎,然后传给下一代。生产上常见的垂直传播的疾病主要有沙门氏菌病、霉形体病、减蛋综合症、传染性贫血等。在养殖过程中要做好这些疾病的防控工作,采用适宜的方法来净化鸡群,或者使用相关的疫苗进行免疫接种来控制鸡群发病。当种鸡感染这类传染病后,蛋内也会带有相应的病原菌,因此除了要使用药物控制外,还要使用疫苗免疫来控制疾病的垂直传播。

加强日粮的管理,避免种鸡采食发生霉变的饲料,控制日粮中生物胺的含量。种鸡因自身的生长发育以及产蛋的需求对营养的需求量较高,要注意提供全价的日粮,但是要注意合理的保存饲料,防止饲料发生霉变,如果种鸡发生霉菌毒素中毒后,会发生肌胃糜烂等疾病。另外,生物胺的含量也要严格的控制,生物胺的主要成分的组胺、肌胃糜烂素等,其中组胺可以与盐酸产生细胞的受体相结合,降低肌胃的酸碱度,从而导致肌胃表面发生糜烂;肌胃糜烂素对肌胃的伤害要比组胺大10倍。鸡的日粮中生物胺主要存在鱼粉中,或者一些动物性的蛋白质在加工处理不当时也会含有生物胺,另外,一些植物性的蛋白质饼粕也会含有生物胺,因此在使用这些饲料时要注意用法和用量。

提高种鸡群的抗体水平。要根据本地和本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按照免疫程序来接种相关的疫苗,确保疫苗的质量和使用剂量,以确保免疫的效果。在疫苗的接种前后要进行抗体水平的检测工作,保持种鸡群较高且均匀的抗体水平。

2、种蛋的管理

做好种蛋的管理工作,首先要选择优质的种蛋,用来孵化的种蛋要求干净,没有受到粪便等污染。质量良好的种蛋要符合一定的标准,蛋形指数为0.73~0.75,蛋壳的厚度为0.33~0.35mm,蛋重控制在55~66g,对于不符合标准的蛋要给予淘汰,不作为种蛋使用。

做好种蛋的消毒工作。在选择好种蛋后要对种蛋进行消毒,一般在种蛋产出后就要及时的收集、挑选,并进行熏蒸消毒,因为随着种蛋的冷却,蛋内容物会发生收缩,蛋壳表面的细菌就会通过蛋壳孔进入蛋内,因此要及时的消毒。在进行熏蒸消毒时保持温度在21℃,相对湿度在60%~75%,消毒时间约为4min,熏蒸完毕后要将所有的气体排干净,注意在消毒过程中不能使种蛋的温度下降,种蛋在消毒后表面要保持干燥,以免细菌进入蛋内。

种蛋的储存。为了保证所有的种蛋在开始孵化时处于相同的胚龄,可以对种蛋进行降温,使胚胎的发育暂停,还可以有效保持蛋白的黏稠度,对胚胎的发育有利,因此可将温度降低到鸡胚的生理零度以下。种蛋的储存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导致孵化率下降,畸形胚和死胚的数量增加,孵化出来的雏鸡的质量下降,死淘率上升。因此对于50周龄以内种鸡产的种蛋的储存时间为3~5天,50周龄以上鸡产的蛋的储存时间为2~4天。种蛋的储存温度要根据种蛋的储存时间来定,一般储存1—3天的温度为20—23℃,4~7天为15~18℃,8—13天为12~15℃。在储存过程中相对湿度要保持在75%左右,如果长时间储存要适当的增加相对湿度达到80%。

3、种蛋的孵化

在孵化的过程中要注意孵化环境的控制工作,以提高孵化率以及雏鸡的质量。孵化环境的各因素都对种蛋的孵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其中温度决定着胚胎的发育速度,孵化的温度要保持恒定,才能达到最佳的孵化效果,因此要调节好孵化器的温度;相对湿度控制胚胎的失水,可以通过蛋重来调节孵化器的湿度,通过检测种蛋的失重情况就可以判定孵化器的湿度控制系统是否正常,在孵化的过程中需进行3次称重,以控制好胚胎的失水,防止种蛋失水不足,影响雏鸡的质量;良好的通风可以维持适宜的空气温度,以控制恒定的胚胎温度,在冬季较为干燥的季节,可以在孵化的前1周左右关闭风门,通过蛋蒸发来提高湿度,在孵化的9天以后逐渐的通风,保证孵化后期的失水率。另外,在孵化过程中还要注意一些技术方法,合理的翻蛋可以使胚胎在发育的早期保持正确的位置,防止在发育过程中出现胚胎黏在蛋壳上的现象。

影响蛋壳质量的因素与改善措施
一、蛋壳质量下降的表现
1、软壳蛋
产生软壳蛋的因素有:饲料中钙磷及维生素等不全或不足,环境温度过高,采食量减少,鸡舍内密度过高,运动量不足,体质不强健,致使产蛋机能失常。注射疫苗,导致子宫蛋壳形成机能紊乱,用药不当,如杀虫剂、磺胺制剂。鸡受到惊吓刺激,下痢,遗传以及肾脏疾患。
2、畸型蛋
导致畸型蛋产生的因素有:遗传、疾病(ND、IB、ILT)以及鸡龄等。
3、蛋壳斑驳
造成蛋壳斑驳的原因有:遗传、气温、湿度、贮存条件、疾病以及药剂。
4、蛋壳破裂由于蛋的撞击、鸡笼铁丝直径、鸡爪踩、疾病、营养与鸡龄等因素导致。
5、黄色蛋壳
因遗传、喂食过量抗生素(CTC)、假单细胞菌,可导致蛋壳变黄。
6、蛋壳有皱纹
蛋壳有皱纹常见于鸡龄与疾病(IB、CRD)的因素。
7、蛋壳颜色变浅
疾病、药物(尼卡巴嗪、磺胺制剂、球净)、鸡龄、鸡受惊吓刺激,均会影响到蛋壳的颜色。
二、影响蛋壳质量的因素与改善措施
1、营养因素
日粮中钙、磷、维生素D3含量,锰、锌、镁含量以及日粮中的酸碱度,均会对蛋壳质量产生影响。
日粮中钙含量偏低,产蛋鸡的薄壳和软壳蛋比例明显增高,但钙含量过高,不仅影响适口性,也影响蛋壳质量和产蛋率及孵化率。
日粮中最佳的钙水平为3.3%~3.8%,最大量不能超过4%。产蛋鸡一般日摄取钙量3克至4克才能满足需要。
磷与蛋壳弹性有关,钙的代谢与磷密切相关,产蛋鸡饲养标准中规定钙水平为3.3%-3.6%,总磷为0.6%。磷过高或过低均影响饲料中钙磷比例,导致钙的吸收障碍,使鸡蛋壳变薄变软。
锰对蛋壳的酸性粘多糖有影响,而蛋壳的酸性粘多糖含量很大程度上与蛋壳的抗裂程度有关,低锰使裂缝蛋比例上升,蛋的破损率提高。一般认为产蛋鸡摄取50ppm的锌才能保证蛋壳正常,蛋壳在钙化过程中必需两种酶,其中之一为碳酸酐酶,锌是此酶的主要成分之一,蛋鸡缺锌,碳酸酐酶活性降低,影响蛋壳形成。
400ppm的日粮镁才足以保证蛋壳强度,高镁导致蛋壳的破损率提高,适宜镁水平为0.04%或稍高。预防措施:添加1,25-二羟基维生素D3多糖体1.5ppm,可增加蛋壳厚度,减少破蛋,还可以提高育成率、产蛋率和受精率。防止15日龄前感染IB。产蛋前给予较高的磷,5周后降到饲养标准,防止因鸡疲劳综合症产生薄壳蛋。使用有机微量元素(含硒、锰、锌)替代部分无机微量元素。做好防疫卫生工作,不喂霉变饲料。
2、环境和饲养管理因素
高温高湿使蛋壳强度变小。预防措施:降低相对湿度,防暑降温的同时,喂碳酸氢纳和颗粒钙,适当提高日粮蛋白质量,确保充足饮水,已遭受热应激时,在每千克饲料中补充100mg-200mg维生素C缓解热应激。
光照过强或不足均会影响蛋壳质量。避免在产蛋期免疫。免疫前后给予抗生素和多维。
许多管理因素直接影响蛋壳质量。如工作人员的责任心、集蛋次数、运输过程中的震动等。鸡笼结构、鸡笼排列方式、集蛋系统和盛蛋容器都对破蛋率有影响。笼底坡度过陡,蛋滚动太快,容易碰破,坡度过缓会延缓蛋的滚动,往往被鸡踩破,适宜坡度为7-8度。鸡笼笼底铁丝直径为2mm时破蛋率最小,铁丝越粗破蛋率越高。通风不良,粪便因分解而使氨气浓度增高,鸡加快呼吸,失去较多碳酸根,使碳酸钙不足而产薄、软壳蛋。
3、产蛋龄期
40周龄后的产蛋鸡群对钙吸收能力降低,蛋形变大,蛋壳变薄。
预防措施:随着产蛋期的增加,逐渐降低蛋白质水平,提高钙水平。产蛋后期,适当提高饲料中钙磷及维生素A、维生素D3的含量。及时淘汰老龄母鸡。
4、遗传因素
褐壳蛋品系的薄、软壳蛋相对比白壳蛋品系的少,地方鸡种的蛋破损率比进口鸡低。

相关推荐

饲料因素对蛋壳质量的影响及其调控方法


蛋壳质量一直是影响禽蛋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影响蛋壳质量的因素很多,除了与品种、疾病和管理水平等有关外,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含量高低将直接影响蛋壳的质量。生产实践中,要加强饲料营养调控,保证蛋壳质量稳定。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饲料因素对蛋壳质量的影响及其调控方法。

1、饲料因素对蛋壳质量的影响

钙。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钙的含量约占蛋壳重的38%~40%,因此饲料中钙的含量、类型、钙源的颗粒度以及溶解度都会蛋壳的质量产生影响。蛋壳质量的好坏取决于饲料中钙的水平和利用率。通常母鸡维持需要的钙量为0.179,产一枚蛋需钙量为2.0-2.29,在产蛋前期钙的吸收率为55%-60%,因此,产一枚蛋需要摄入钙3.9~4.Og。饲料中的钙并不是越多越好,如果钙的水平过低,则会影响蛋壳的形成,使蛋鸡产薄壳蛋、软壳蛋的数量增多,但是如果饲料中钙的水平过高,则会由于钙过量而使蛋壳出现白垩状沉积,蛋壳的质量下降。

磷。除了钙以外,磷也是形成蛋壳的重要成分,其中钙决定蛋壳的脆性,而磷决定蛋壳的韧性和弹性。蛋壳中的含磷量约为20rng,每只蛋鸡每天需要的有效磷约为400mg,而植物饲料中的磷主要以植酸磷的形式存在。如果总磷量过高,会影响蛋壳的比重和产蛋量,这是由于过量的磷会在消化道内与钙形成难溶的复合物,钙的吸收和利用,但是降低磷的水平,会使蛋壳的抗破损能力降低,因此日粮中要含有适量的有效磷,一般约为0.3%。

微量元素。微量元素的需求量虽然少,但是却是蛋壳形成所必需的。锰在蛋壳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饲料中缺锰,蛋鸡的产蛋量和孵化率都会降低,蛋壳会变薄。但是如果饲料中锰的含量过高则会影响钙的吸收和代谢,对蛋壳形成不利。一般日粮中锰的添加量应为55~60mg/kg,日粮中缺镁会影响蛋壳的厚度和强度,但是日粮一般缺镁的现象较少,对蛋壳质量的影响多表现在镁过量,如果镁过量可使蛋壳变薄;

维生素。维生素对蛋壳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维生素D3上,维生素D3对机能对钙的吸收和利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影响着蛋壳的质量。维生素D3是合成钙结合蛋白、活化骨钙的代谢、加强磷的吸收和代谢等的必需营养素,可促进钙的吸收以及在蛋壳中的沉积。如果饲料中缺乏维生素D3,产蛋量会急剧的下降,同时还出产出大量的破壳蛋和无壳蛋;维生素C对蛋壳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当蛋鸡发生热应激时蛋壳质量有所下降,而维生素C可有效的缓解热应激,因此,日粮中添加维生素C对于维持蛋鸡的生长率、产蛋量和蛋壳质量非常有利。

电解质。饲料中的电解质平衡对于蛋壳的质量意义重大,主要是因为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而一些阳离子会减少蛋壳腺中碳酸氢根的形成,从而影响了蛋壳的形成。一般情况下,饲料酸度过大对蛋壳的形成有害,而碱度提高则会改善蛋壳的质量有利。当日粮中的电解质不平衡时,单纯的补钙也达到提高蛋壳质量的效果。

2、调控措施

控制饲料中钙的含量、形式、钙源的粒度和溶解度。保持日粮中合理的钙含量,不可不足也不可过高,要根据蛋鸡的产蛋量来调整日粮中钙的含量,一般情况下日粮中钙的含量应为3.2%~3.5%,在产蛋高期,当产蛋率达到750/—80%时就应提高日粮中钙的含量到3.6%~3.85%,可以使用石灰石作为主要的钙源,同时还要适当的添加一些贝壳粉以利于钙的吸收。要保持钙源适宜的粒度和溶解度,石灰石的粒度通常为1400-5600yμm,溶解度为1%~14%时,对于提高蛋壳的质量有益。

日粮中要维持总磷和有效磷的含量,同时还要注意保持钙、磷适当的比例,因饲料中的磷主要以植酸磷的形式存在,利用率仅为30%,因此在计算时要注意有效磷要达到需求量,但是如果总磷的添加量过多,会影响到日粮中酸碱度,还会影响钙的吸收,因此,要掌握好日粮中有效磷的含量,但是总磷量也不可过高,一般要求有效磷为0.3%-0.35%,总磷不宜超过0.6%。

日粮中还要注意微量元素的添加量,要适量的添加,如果使用石灰石作为钙源时要注意检测其中镁的含量.避免出现日粮中镁含量超标,影响蛋壳的质量。另外,还要注意其他类微量元素,如锰的含量。

维持日粮中维生素D。的水平。日粮中维生素D。的水平受到钙磷水平的影响,当饲料中钙磷水平较低时可提高维生素D。的量,对于提高蛋壳的质量有利,而当饲料中钙磷的水平较高,则对维生素D3的需求量则有所降低。一般饲料中添加1500万IU/kg即可。在高温季节可在蛋鸡的日粮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C,可以缓解热应激,对于改善蛋鸡的产蛋性能,提高蛋壳的质量都非常重要。

饲料中的钠、钾、氯决定了饲料中的电解质平衡,当日粮中的电解质水平过高或过低时都会影响到蛋鸡的产蛋性能和蛋壳的质量,因此要维持日粮的电解质平衡,在使用钠源时最好使用非氯钠源,一般在饲料中添加碳酸氢钠对于维持日粮电解质平衡,改善蛋壳的质量很有帮助。

影响蛋壳质量的饲料因素与调控

一、保证饲料中钙的水平

以蛋重50克为例,蛋壳重量约占蛋重的9.5%,为4.75克,蛋壳的含钙量为1.772克,蛋内容物中含钙量为0.025克。鸡每天钙的维持量为0.1克,因此钙的净需要量为0.897克。由于钙的总利用率为50.8%,因此每只蛋鸡每天钙的采食量为3.734克。

饲料中钙的需求量与以下因素有关:

1.产蛋率

产蛋率越高,家禽对钙的需要量也越大。后备母鸡刚开产时,由于产蛋率较低,对钙的需要量也较低。我国饲养标准中对蛋鸡钙的需要量也是随着鸡产蛋率的变化而变化的。当产蛋率在65%以下时,饲料中钙的含量为3%;产蛋率在65%~80%时,饲料中钙的含量应提高到3.25%;产蛋率高于80%时,钙的含量应高于3.5%。

2.饲料中的能量浓度

由于家禽具有根据饲料的能量浓度调节自身采食量的能力,当饲料的能量浓度较高时,家禽的采食量有所降低,从而降低了钙的摄入量。因此,当日粮能量浓度提高时,应相应提高钙在饲料中的含量。

3.家禽所处的生理阶段

母鸡的产蛋后期,所产蛋壳一般都很薄,这主要是因为产蛋后期所产蛋的重量一般都很大,但日粮中钙的水平不能满足蛋禽合成蛋壳的需要。因此,在蛋禽产蛋后期,应相应提高饲料中钙的浓度。

4.品种

大型产蛋家禽的体型大,维持需要较高,其采食量也较高,因此,饲料中钙的含量应小于小型蛋禽。

5.环境温度

环境温度升高时,家禽的采食量有所降低,饲料中钙的浓度也该相应地增加。一般情况下,蛋鸡饲料中钙的水平保持在3.4%左右,是能够满足产蛋需要的,但在持续高温的条件下,则需要将钙的水平提高到3.5%~3.95%。

二、维持好饲料中磷的含量

虽然一枚鸡蛋蛋壳中只含有大约20克磷,但少量的磷决定着蛋壳的柔韧性和弹性,对于减少蛋的破碎率有很重要的作用。一般认为,生长鸡日粮中的钙磷比例在1~2:1较好,产蛋鸡日粮的钙磷比例在5~6:1为宜。钙磷比例超出这一范围对蛋禽的产蛋率和蛋壳的质量都有不利的影响。

蛋鸡基础日粮的有效磷为0.18%的条件下,添加300国际单位/千克的植酸酶相当于1克/千克左右的无机磷,总的有效磷水平基本能满足蛋鸡生长及其产蛋的需要。应用植酸酶时应注意,当饲料高温制粒时,部分植酸酶的活性有所降低。因此,当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后,最好用粉料的形式饲喂动物。另外,植酸酶在动物饲料中的添加效果,还与饲料中的钙磷比例、动物的品种和饲料加工调制的温度有关。

三、灵活掌握维生素D3的水平

维生素D3的主要作用是与钙磷在体内的吸收和发挥功能相联系的。维生素D3可以促进消化系统对钙磷的吸收,同时它还能够促进钙磷在动物体内的沉积,提高肾脏对钙磷的重吸收从而减少了两种元素的排泄。

饲料中维生素D3的需要量受饲料中钙磷水平的影响。当饲料中钙磷水平较低时,高含量维生素D3有利于动物对钙磷的沉积,从而满足蛋禽合成蛋壳的需要;但当饲料中钙磷水平较高时,蛋禽对维生素D3的需要量有所降低,较低浓度的维生素D3即可满足蛋禽对钙磷元素的需要量。实验表明,饲料中添加1500单位/千克维生素D3时,蛋壳质量最好。

四、减少环境应激,保证维生素C含量

在热应激下,鸡群采食量减少,并不同程度地影响产蛋量,增加薄壳蛋和破壳蛋的机会,并引起水样或稀蛋清。补充外源的维生素C可以减少产薄壳蛋和有钙化缺陷的蛋的机会。

在引发非特异性生理反应的感染之后的免疫应激,同样影响蛋壳质量,特别是对于40周龄以上的鸡群。在这种情况下,做好补充外源性维生素C的工作,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由此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

此外,有些传染病如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囊病和非传染病如霉菌毒素中毒等,都会影响维生素C的合成。因此,也需要考虑添加外源性维生素C以补充内源合成不足的问题。生产实践中,饲料中添加多少维生素C合适,没有统一的定论。但研究表明,每吨饲料中添加100克维生素C就可以改善蛋壳质量,并将产生破蛋的机会降到最低。在饮水中补充等量的维生素C也能取得相同的效果。出于可靠性和连续性考虑,从饲料中补充维生素C应作为首选的方法。

五、维持日粮中电解质的平衡

决定饲料中电解质平衡的主要是Na、K和Cl。正常情况下,日粮中这些离子与家禽的酸碱平衡有良好的线性相关。当日粮的电解质水平过高或过低时,都会降低蛋鸡的采食量和产蛋水平。

家禽维持较高产蛋性能的Na+适宜范围是0.14%~0.28%,Cl适宜范围为0.2%~0.24%。二者如果达到平衡,必须使用非氯钠源。通过在饲料中添加碳酸氢钠,可以达到改善蛋壳品质的目的。

六、蛋鸡日粮的能量水平不能偏低

由于饲料中玉米质量差或饲料给量不足而导致产蛋鸡摄入能量偏低,而能量不足导致产蛋鸡特别是高产蛋鸡在蛋白形成后缺乏充足的能量而影响钙的沉积,从而导致软壳蛋比例升高。实践中,无论后备鸡,还是产蛋鸡,都要根据营养需要饲喂全价饲料,并应根据鸡的体重和采食量调节日粮的营养结构。


影响牛奶质量的几种主要因素及提高牛奶质量的技术方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心原料奶的质量,奶牛养殖场的核心问题从产奶量转变为牛奶的质量。奶质量的评定指标主要为乳脂率和乳蛋白含量。影响这两个重要指标的因素主要有奶牛的品种、年龄、胎次、泌乳阶段、饲料及饲养管理水平。在实际中常出现重视产奶量而忽略牛奶品质的误区,从而使牛奶的质量不佳,会影响销售的价格,进而影响经济效益。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影响牛奶质量的几种主要因素及提高牛奶质量的技术方法。

影响牛奶质量的几种主要因素:
1、奶牛的品种

不同的奶牛品种有其固有的遗传特性,因此所产牛奶的质量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每一个奶牛的品种都是在一定的自然气候条件下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奶牛养殖为了提高产奶量以及提高牛奶的质量,通过科学的技术对奶牛进行选育,可获得优良的奶牛品种,以达到稳产、高产,并保持质量的目的。另外,同一奶牛品种的不同个体间,由于个体之间也存在着遗传差异,因此,即使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同一品种不同个体的奶牛的产奶量以及牛奶的质量也有着较大的差异。

2、年龄、胎次和泌乳阶段

奶牛所产牛奶的质量会随着奶牛年龄的增长、胎次的提高而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中牛奶中的乳蛋白率和乳脂率都有所下降。一般第一胎奶牛的乳成分最高,以后随着胎次的增长而下降。在同一泌乳周期的不同泌乳阶段不但奶牛的产奶量有所不同,牛奶的质量也会受到影响,在泌乳的前23个月内,牛奶中的乳蛋白和脂的浓度会下降,然后会呈上升的状态,即在泌乳前期的产奶量增加,而乳脂率和无固形率减少,在泌乳后期的产奶量减少,但是乳脂率和无脂固形率增加。其中泌乳阶段对蛋白质的影响要小于对脂肪产量的影响。

3、饲料因素

奶牛日粮的组成。奶牛日粮中不同的饲料在瘤胃中的发酵产物不同,会对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和比例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影响了奶牛的产奶量,而挥发性脂肪酸的比例则影响着牛奶的质量。在实际生产中常存在养殖者为了追求产奶量而给奶牛饲喂大量的精料,而导致奶牛对粗饲料的采食不足,使瘤胃中乙酸的浓度下降,而导致乳脂率降低。乙酸来自于粗饲料中的纤维素,尤其是干草,当日粮中的干草饲喂量较低时,牛奶中乳脂率会降低,因此,要保证奶牛日粮中适宜的干草供应量。另外,如果用秸秆来代替部分干草,奶牛的产奶量和乳脂率都会大幅度的下降,因此,粗饲料的数量和质量都对牛奶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饲喂奶牛的日粮质量要好,并且种类不可过于单一,要饲喂两种以上粗饲料,饲喂干草时,可以搭配喂一些青贮料和青绿饲料,精料的种类要在三种以上,如玉米、豆粕、高梁等。否则会影响奶牛食欲,使采食量下降,另外,单一种类的饲料的营养也不够全面,对于奶牛的产奶量和牛奶的质量均造成影响,还要注意饲料的品质。

日粮中的营养成分。为奶牛提供能量的主要是碳水化合物,精料中含有较为丰富的碳水化合物,饲喂适量的精料可有效提高乳脂率和乳蛋白率,但是,如果饲喂过量会改变瘤胃的消化过程,增加丙酸的生成量,降低乙酸的含量,而丙酸不能合成乳脂,因此会使乳脂率降低;日粮中蛋白质的含量和来源对牛奶的产量和组成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不同种类的蛋白质来源会对牛奶中的乳脂率和脂蛋白率产生影响。如日粮添加未压碎的大豆可提高乳脂率,而含豆粕的日粮则对乳脂率不产生影响;日粮中脂肪对乳脂有着双向的作用,一方面可直接合成脂肪酸形成乳脂,另一方面则是不饱和的脂肪酸会使丙酸增多,使乳脂率下降。因此,在添加脂肪时要注意添加量;日粮中的粗纤维可在瘤胃中发酵产生乙酸,从而提高乳脂率,所以要保证奶牛采食充足的粗饲料,但是添加时要注意粗纤维的长度,不可粉碎,否则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4、饲养管理因素

奶牛的饲养管理环境对牛奶的质量存在重要的影响,当奶牛舍内相对湿度过大,大于90%时,乳脂率就会下降。而环境温度过高,如夏季高温下,会严重影响奶牛的食欲,而使采食量下降,奶牛采食不足,体力下降,乳腺的机能也会受到影响,其后果就是会导致牛奶质量下降。保证奶牛适当的运动量,对于提高乳脂率也有很大的作用。当奶牛生活环境不良,卫生条件差时,奶牛易患乳房炎,会影响牛奶中的成分,造成乳脂率和无脂固形物下降。奶牛饲喂不当,导致日粮中的营养物质不能满足生理所需,而使奶牛的体况不良,或者饲喂变质的饲料,都会导致牛奶的质量变差。另外,饲养环境的突然改变、饲养程序受到破坏、饲养人员以及挤奶人员的更换、疾病等都会影响奶牛的产奶量和质量。

不良的挤奶准备工作,以及不正确的挤奶操作,不仅会影响奶牛的产奶量,还会影响乳脂率。正确的方法和次数可以保证牛奶的产量和质量,无论是手工挤奶还是机器挤奶,都要在挤奶前用温水擦洗奶牛的乳房,并做好准备工作,安排好时间,如果准备时间过长会使产奶量和乳脂率降低。另外,在挤奶的过程中,乳脂的含量也发生着变化,一般先挤出的奶的乳脂含量高。并且挤奶的间隔时间长,乳脂的含量也会下降,但间隔时间过长,超过15h后。则乳的分泌量下降,乳脂含量提高。

提高牛奶质量的技术方法:

1、科学选种

优质的牛奶是在无污染的饲养环境下,采食无公害饲料的健康母牛产出的,各项批标,包括感官要求、卫生和微生物的检测等都符合农业部要求的无公害食品标准的牛奶。奶牛的品种对牛奶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是提高奶牛产奶量和牛奶质量的基础。我国目前奶年养殖的误区是在奶牛的选育工作中,常常忽略了牛奶中乳蛋白质的含量,而重点关注产奶量和乳脂率。从而导致牛奶的质量达不到理想的标准。实际上,奶牛的产奶量可以通过育种、饲养管理等措施很快的提升,但是乳脂率和乳蛋白质的含量则需要较长的时间。这需要经过长期的选育过程,进行严格的品种和个体的选择才可实现。因此,在奶牛品种的选择时要注意该品种的特性,要求所选择的品种要符合我国奶业的发展需求。通常我国选择品质优良的荷斯坦牛,如美国和加拿大的荷斯坦牛,并利用其冻精来改善目前我国现有奶牛的品种,可以提高牛奶的质量。

2、合理饲喂

在饲喂方面要选择优质的饲料,并要求饲草饲料以饲料原料未受到污染,不发生霉变,不含有农药、抗生素、激素类等药物。另外,还要注意饲料中不应含有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一些饲料添加剂。在饲料的选择要注意保持多样,避免饲喂单一饲料。目前很多奶牛场为了追求高产奶量,而过多的饲喂精料,从而导致粗饲料的饲喂不足,导致奶牛瘤胃中乙酸的生成量下降,使乳脂率下降。乙酸的主要来源是粗饲料中的纤维素,因此要注意奶牛日粮中的粗饲料的饲喂量,粗饲料的种类对牛奶质量的影响较大,如果奶牛以饲喂秸秆类饲料为主时,产奶量和乳脂率均会显著下降,而选择饲喂优质粗饲料,如牧草、青饲料等,则可明显的提高产奶量和乳脂率。所以粗饲料的数量和质量都对牛奶的质量非常重要。另外,日粮中的精粗比例也对牛奶的质量影响较大,当日粮中粗饲料的比例低于40%时,牛奶的乳脂率下降。除此之外,还要注意饲料的稳定性,为了保持奶牛正常的生理机能,防止机体发生代谢紊乱,要争取保持饲料的供应相对的稳定,即使冬季和夏季饲料的种类有所变化,也要注意不可过于悬殊。饲喂时要注意不可饲喂发生霉变、受到污染、冰冻的饲料,并且要清除饲料中的杂物,防止奶牛发生中毒、受伤而出现患病。

对奶牛进行合理的饲喂,每天以饲喂3次为宜,每次间隔8h,让奶牛吃饱吃好,使奶牛有充分的时间休息和反刍,对于保持瘤胃的健康有利。除了定时饲喂外,还要在运动场的料槽内加料,让奶牛自由采食,这样对提高产奶量和提高饲料的利用率都很有帮助,还要保证奶牛有充足并且清洁的饮水。另外,要正确的使用饲料添加剂,例如在奶牛的日粮中添加适量的碳酸氢钠可以增加食欲,提高采食量,还可以预防高产奶牛发生瘤胃酸中毒和酮病。

3、科学管理

做好奶牛的管理工作,要做到科学管理。首先要合理的分群,根据奶牛的不同生理阶段、年龄、体况、生产水平等进行分群饲养,便于饲养管理。在提供日粮时要根据奶牛实际的营养需求,如产奶量、生理阶段、体况等合理的供应,饲料的种类要多样,保持日粮中营养的平衡。

在奶牛的养殖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各种应激的发生。因奶牛发生应激反应后,会影响机体的各项功能,使内分泌紊乱、消化机能失调等,会导致奶牛的产奶量和牛奶的质量下降。所以在饲养管理的过程中要防止不良因素的影响而使奶牛发生应激。因此,要保持牛舍温度稳定,避免奶牛过度疲劳,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合理的通风换气,避免噪音过大,不应突然换料等。保持奶牛每天都有适量的运动量,对于增强奶牛的体质,提高产奶量和牛奶的质量起到关键的作用。除此之外,还要每天都刷洗牛体,保持牛体的清洁,促进血液循环。

奶牛挤奶要合理避免发生过度挤奶的现象。否则会影响到奶牛的产奶量和牛奶的质量,有时还会造成奶牛的体质消耗过大,使乳房受损,影响到下一胎的产犊的泌乳。所以要科学挤奶,合理的安排每天的挤奶时间和次数,并使用正确的方法挤奶,挤奶时要做好清洗和消毒的工作,以免使牛奶受到污染,影响质量。

4、疾病预防

奶牛养殖要建立疾病的防治体系,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因健康的奶牛才可生产出优质的牛奶,而奶牛疾病的预防工作重点是降低病原病生物的侵袭,因此除了要做好养殖环境的卫生和消毒工作外,还要提高奶牛的抵抗力。根据当地的疫病流行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的按照程序接种相关疫苗。

肉牛冷冻精液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提高方法


摘要:公牛精液的品质对整个牛群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影响肉牛冷冻精液品质的因素主要包括对原始精液品质的影响和在冻精过程中对精液产生的影响,现从这两个方面来介绍肉牛冷冻精液质量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提高冷冻精液品质的有效措施。

1肉牛原精液品质的影响因素

饲料因素。饲料中的营养物质是否充足且配比是否均衡对公牛精液的产量和质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与质量可直接影响公牛精液的品质。蛋白质含量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精液品质造成不利的影响。在给公牛提供蛋白质时,要根据牛的品种和生产性能来供给;脂肪虽然不是能量的主要来源,但是对公牛较为重要,如果饲料中缺乏脂肪会影响精子的形成;微量元素的含量虽少,但对公牛的机体代谢和繁殖性能却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其中锌可参与性激素的合成,如果缺锌会对精液品质的影响较为严重;硒的作用是保护细胞膜免受氧化作用的损伤,而使精细胞保持其完整性。

环境因素。外界的不良环境因素是影响公牛原精液品质的主要原因之一。精液的品质受到季节的影响,在夏季高温情况下,公牛会发生热应激,而热应激是影响公牛精液品质的重要因素。热应激会对公牛的睾丸产生不良的影响,如果温度过高会使体温升高,使睾丸生殖上皮变性,影响精子的生成;精液受光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射精量上,在夏季公牛配种的季节,短日照变为最长日照时的射精量较大;种公牛圈舍、运动场以及采精场所的地面要保持清洁、干燥。

公牛自身因素。公牛在2~4岁时的精液品质最佳,随着年龄的增长,精液品质呈现下降的趋势,精子的畸形率增加。另外,不同品种的公牛的精液品质也存在着差异。

饲养管理因素。标准、规范的饲养管理是公牛生产高品质精液的重要保证。在饲养管理过程中,随意的更改饲料配方、饲喂时间、饲喂环境等,都会对公牛产生不良的刺激而发生应激反应,会影响公牛的生精功能,使精液的品质下降。

疾病。当公牛患病,尤其是在患生殖功能方面的疾病时,会影响精子的生成。当公牛患生殖免疫方面的疾病时,精液可作为抗原使公牛体内产生抗体,导致精液品质变差。

2.精液在冷冻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稀释液的质量。稀释液主要是给精子提供能量,并且可以有效的保护精子,以防止低温对精子的有害影响,还可以维持渗透压和电解质平衡,以减少酸性物质对精子的伤害,可同时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因此,在配制稀释液时要选择适宜的材料,操作精准,用新鲜的蒸馏水和卵黄。所用的工具、器械都要经过消毒后方可使用。

在冷冻过程中操作是否规范对冰冻精液品质的影响较大,在冻精生产过程中,如果稀释的温度骤降会对精子的代谢、活力以及受精能力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在操作过程中对温度的控制是达到标准,对于冷冻后的精子的活力也影响较大。在生产冷冻精液时,离不开平衡的低温环境,最佳的平衡温度为2~5℃,平衡时间为4~5h,如果温度过高或过低,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对精子的活力产生较大的影响。

3提高肉牛冷冻精液品质的措施

提供充足且均衡的营养。种公牛营养水平摄入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冻精生产能力的发挥。营养是提高精液品质的物质基础,营养过高或不足,各营养要素的配比不均衡都会对精液的品质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要依据肉牛基本营养需要,再结合实际的生产情况合理的设计日粮的配方。给种公牛提供优质的粗饲料,并保证饲料的多样性,以确保营养的全面且均衡。同时要根据季节的变化以及采精的频率来适当的调整粗饲料和精饲料的饲喂量,可以对精液品质的提高起到有利的作用。

加强种公牛的饲养管理。选择适合本场的饲养方式,目前随着肉牛养殖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舍饲饲养肉牛较为普遍,喂料要做到定时、定量、定位,每天饲喂三次,先粗后精,让牛自由采食,自由饮水。每天都要保持种公牛适当的运动量,并要求每天对牛体进行刷拭,可以保证种公牛较为旺盛的性欲,同时可有效的提高精液的品质。因热应激会对精液造成较为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要做好夏季的防暑降温工作,在舍内安装降温装置,以降低热应激对种公牛伤害。

加强消毒和免疫工作,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对于疾病,要坚持防大于治的原则,定期对牛舍以及工具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制定符合本场的免疫计划并严格执行。舍饲牛易患肢蹄病,影响性欲和精液的质量,因此要定期的修蹄。

在采精时要规范操作方法。根据不同公牛对温度的敏感性不同,控制好假阴道的温度,润滑剂要均匀的涂抹,压力大小要适宜。采精时要做好消毒工作,采精人员要熟悉每头牛的习性,以采取有效的措施获得量多且高质的精液。合理的安排采精频率,不可频繁采精。

生产冷冻精液时首先要做好精液的稀释工作,根据原精液的密度和活力来稀释,要确保在等温的条件下将精液与稀释液混合。在稀释后要缓慢的降温,再置于2~5℃的温度平衡箱内平衡4~5h。精液的冷冻是冻精生产的重要环节,冷冻的最初温度为-110℃,末冻温度为-140℃。

影响奶牛产奶性能的因素及对策


奶牛的产奶性能直接关系到整个奶牛养殖场的经济效益,而影响奶牛产奶性能的因素主要包括内因和外因。内在因素主要有品种、生理状况等,外在因素主要包括饲养管理与环境等。在奶牛养殖过程中要将内因与外因紧密结合起来,才可以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影响奶牛产奶性能的内外因素及对策。

奶牛的产奶性能包括产奶量和乳产品品质,这两方面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是由母牛的内因,即品种、生理等因素;外因,如环境、饲养管理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两者缺一不可,优良的奶牛品种是前提,如果没有好的品种,再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也不可能提高其固有的产奶量,而即使有好的品种,如果不进行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也不会使其产奶性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将内因与外因结合起来,选择好具有高产、稳产且牛奶品质好的奶牛品种后,再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提供适宜的养殖环境,充分的发挥该优良品种的产奶潜能,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1、内在因素及对策

品种及遗传因素。奶牛的产奶性能具有很强的遗传力,品种不同,产奶性能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并且相同品种的不同个体间的产奶性能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奶牛养殖场要选择好品种,这是获得较高产奶量和高品质乳产品的基础。目前我国奶牛养殖场多选择乳用型荷斯坦牛这一品种,产奶量要明显的高于其他奶牛品种,据报道,中国荷斯坦牛在整个泌乳期的产奶量可达到6500~7500kg。但是该品种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就是乳脂率较低。拥有较高乳脂率的奶牛品种为娟姗牛,可达到3.3%~8.4%。所以在选择品种时要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要求选择适宜的品种,并且还要选择该品种中产奶性能相对较好的后代来饲养。

生理因素。生理因素对奶牛的产奶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奶牛的生理状况决定着奶牛的代谢水平,从而使得奶牛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也不同,会导致奶牛的产奶量和乳产品的营养成分不同。奶牛的生理因素主要包括年龄、胎次、泌乳期、干奶期、配种期和妊娠期。每一阶段的产奶性能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初产乳牛因身体仍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产奶量较低,只相当于成年奶牛的70%,产奶量的高峰期在4~6胎,随着年龄以及胎次的增加,产奶量开始下降,乳产品的成分也发生着变化,如果饲养管理良好,还可以维持较高的产奶量,但是到一定的年龄和胎次后就要适时淘汰,或者转为育肥用;初产母牛的年龄对产奶性能影响很大,如果配种过早,乳腺的发育还未完全,会严重影响泌乳量,一般情况下,判断初产奶牛是否已达到配种资格可以通过体重和年龄来定,通常当体重达到成年母牛的70%,年龄达到24月龄左右时即可参与配种;在奶牛的整个泌乳期,产奶高峰期一般低产奶牛在产后的30~40天,高产奶牛在产后的50~60天,可持续20~60天,然后产奶量开始下降。到了泌乳末期,产奶量下降迅速。乳产品的营养成分也发生着变化,在泌乳初期乳脂率较高,2~8周时乳脂率下降到最低,待到第三个泌乳月时又开始上升;奶牛在干奶期的饲养目的并不是产奶,而是让奶牛的身体以及生理机能得到休息和更新,以保证胎儿有充足的营养,保证下一个泌乳期的产奶性能;奶牛到了发情配种期后,产奶量会短时间的下降,但是乳脂率会上升,而妊娠期尤其是妊娠中期,由于激素的影响,奶牛的泌乳量也会下降明显,到了妊娠后期一直到干奶,产量量迅速下降。产犊间隔影响着奶牛的产奶性能,最理想的产犊间隔应为12个月,保持一年一产犊,产犊间隔短的奶牛的产奶量较高,反之则会造成奶牛繁殖性能下降,产奶量下降。所以在养殖过程中要按时的配种,及时的开奶,以保证奶牛下一个泌乳期的产奶性能不受影响。

2、外在因素及对策

环境因素。温度对奶牛的产奶性能影响较大,母牛的产犊季节不同,泌乳高峰期所处的环境温度也不同,因此整个泌乳期的产奶量也不同,一般在早春季节和冬季产犊最好,夏季的产奶性能最不好。在我国北方地区,适宜的产犊季节为冬季和春季,加上合理的供料可以提高奶牛的产奶性能。另外,牛舍的环境也很重要,舒适的养殖环境利于产奶性能的发挥,因此要保持牛舍内清洁、卫生、干燥。

饲养管理因素。饲料对奶牛的产奶量和乳产品的成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奶牛所摄入的营养量以及营养成分会直接影响到奶牛的产奶性能。因此,在整个泌乳期都要根据实际的养殖情况,如奶牛的体重、产奶量、乳成分以及体况来进行合理的日粮配制,使奶牛获得充足且合理的营养,目前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多采用全混合日粮的饲喂技术,可能保证奶牛摄入均衡的营养,从而保证奶牛的产奶量和牛奶的品质;正确科学的挤奶方法也可以影响奶牛的产奶量,在每次挤奶前要用温水擦拭乳房,促进血液循环,不但可促进乳汁的分泌,还可以加强乳脂的合成。生产实际表明,在挤奶前充分的按摩乳房与不按摩乳房相比,产奶量要明显高的多,较长时间的按摩乳房,可以刺激乳腺的排乳反射,提高产奶量。而合理的挤奶次数可以提高产奶量,因为乳腺中奶的合成与分泌速度与乳房内压成反比,如果挤奶次数较少会造成奶在乳房内蓄积,内压增高,奶的分泌速度减慢,如果及时将奶挤出,可减少乳房内压,可促进奶的合成与分泌。

影响奶牛产奶量的主要因素

奶牛业是畜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奶牛生产中,奶产量的多少是决定奶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县奶牛生产自1984年开始,主要发展在1999年以后,目前全县奶牛生产已在昆明地区占据半壁江山,所以奶牛生产的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农民增收,同时也是关乎到城市供给的保障。对从事奶牛养殖的农户和业主能否可持续的发展奶牛生产,找准影响奶牛的产奶性能的因素就是主要的工作之一。影响奶牛的产奶性能的主要因素概括起来有:遗传因素、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包括品种、个体。品种不好,吃再好的东西也只能长肉,不能出高产奶。不同品种牛产奶量和乳脂率有很大差异,经过高度培育的品种,其产奶量显著高于地方品种,产奶量和乳脂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产奶量较高的品种,其乳脂率相应较低,但通过有计划的选育,乳脂率也可提高。奶牛不同品种,其产奶量及奶成分均有较大差异。奶牛不同品种,其产奶量及奶成分均有较大差异,同一品种内的不同个体,虽然处在相同的生命阶段,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其产奶量和乳脂率仍有差异。
生理因素包括年龄、胎次、泌乳期、干乳期、发情与妊娠等
年龄与胎次对产奶量的影响甚大。奶牛产奶量随着年龄和胎次的增加而发生规律性的变化。青年的母牛,由于自身还在生长发育,尤其乳腺发育还不充分。因此,头胎青年母牛产奶量较低,仅相当于成年母牛的70~80%;而老年母牛,7~8胎以后的母牛,随着机体逐渐衰老,产奶量也逐渐下降。其次是第一次产犊年龄不仅影响当次产奶量,而且影响终生奶量。第一次产犊年龄过早,除影响乳腺组织发育及产奶量外,也不利于牛体健康;相反,第一次产犊年龄过晚,则缩短了饲养期间的经济利用期,减少了产犊次数和推迟了经济回收时间,并影响终生产奶量。同时最理想的产犊间隔是365天,即每年产奶305天,干奶60天,1年1胎。

第三是奶牛在泌乳期中产奶量多呈规律性变化。一般母牛分娩后产奶量逐渐上升,低产牛在产后20~30天,高产牛在产后40~
50天产奶量达高峰。高峰期有长有短,一般高峰期约维持20~60天后便开始逐渐下降,下降的幅度依母牛的体况、饲养水平、妊娠期、品种及生产性能而异。在泌乳期中产奶量呈现先低、后高、再逐渐下降的曲线变化。同时,奶的质量也呈现相应的变化。在泌乳的高峰期,奶中的干物质、脂肪、蛋白质含量较低,但随着奶量的下降,其奶中营养成分又逐渐回升,即奶量与奶质有呈相反的趋势。第四是体格。同一品种、年龄的奶牛,一般而言,体格大的牛,消化器官容积相对也较大,采食量多,因而,产奶量相对比较高,即体格与产奶量有呈正相关的趋势。但过大的体重,并不一定产奶就多;而且奶牛体重大,维持代谢需要也多,经济不一定合算。第五是奶牛患病后,生理状况异常,首先产奶量下降,奶的成分变化无规律。第六是发情与妊娠。母牛发情期间,由于性激素的作用,产乳量会出现暂时性的下降,乳脂率略有上升。母牛妊娠对产乳量的影响明显而持续。妊娠初期,影响极微,到妊娠后期泌乳量显著下降,第8个月则迅速下降,以致干乳。环境因素包括饲养管理、挤乳与乳房按摩、产犊季节、外界气温、疾病等。饲养与管理。乳牛的饲养方式、饲喂方式、挤乳技术、挤乳次数等,都对产乳量有影响。但营养物质的供给,对产乳量的影响最为明显。饲养条件好时产乳量也高。日粮中给予多量的青绿多汁和青贮饲料,并注意各种营养物质的合理搭配,根据泌乳母牛的营养需要实行全价饲养。适当的运动,经常刷拭牛体,牛舍内保持通风良好,清洁干燥,合理安排工人日程,定期进行预防检疫等,对提高产乳量有良好的作用。挤奶是饲养奶牛的一项很重要的技术工作。正确熟练掌握挤奶技术,能够充分发挥奶牛的产奶潜力,防止乳腺炎的发生。

蛋鸡产蛋性能的影响因素及解决措施


商品蛋鸡产蛋性能直接关系着养鸡的经济效益。要提高商品蛋鸡的产蛋性能,取决于其良好的遗传和科学的饲养管理。在实践中,影响商品蛋鸡产蛋性能的因素很多,只要科学地分析和判断,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就可提高养鸡效益。下面一起具体来了解一下:蛋鸡产蛋性能的影响因素及解决措施。

1、蛋鸡产蛋性能的影响因素

饲料因素。饲料的质量对蛋鸡的产蛋性能影响较大,当饲料中的营养物质缺乏或者不足时会导致蛋鸡摄入的营养不全而出现营养不良,不但会阻碍生长发育,还会使生产性能下降。另外,饲料的质量出现问题,发生霉变或者受到污染,会使饲料的适口性变差,导致蛋鸡的采食量下降,严重者还会引起中毒,从而使产蛋量下降。

饲养管理因素。饲养管理是否到位对蛋鸡的产蛋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养殖过程中如果饲养不当,会导致蛋鸡的体质较差,均匀度较差,使开产时间不整齐,产蛋高峰期来的较晚,持续的时间较短,有的甚至没有产蛋高峰期。蛋鸡在育成期,如果光照不合理,光照时间、强度控制不好,补充光照时光照时间、强度不同定等,会使性成熟提前或者推后,出现开产时间过早或延迟,产蛋率低,高峰期短,产蛋的大小不均匀等问题。

环境因素。温度可直接影响蛋鸡的采食量和营养的摄入水平,如果温度过高,蛋鸡的采食量会下降,营养的摄入量不足;如果温度过低,则用于维持体温的饲料消耗增加,如果不及时的调整饲喂量和日粮的营养水平,会使蛋鸡的营养不足,同样会影响产蛋。当鸡舍内的湿度过低时,粉尘量会增加,蛋鸡易患呼吸道疾病。而湿度过大,则饲料易发生霉变,还会导致病原微生物大量的繁殖,增加了蛋鸡患病的几率,对蛋鸡的生长发育和产蛋性能都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应激。鸡天生胆小,对外界刺激表现的极为敏感,当噪音过大、通风不良、温度过高或过低、换料、用药不当、免疫力下降、停水和停电、其他动物闯入鸡舍等都会使蛋鸡发生应激反应,使其生理功能发生改变而影响产蛋性能,甚至还会导致死亡率升高。

疾病。蛋鸡患病后不但会影响到健康,同时还会使产蛋性能下降,其中传染性疾病的危害尤其大。目前随着蛋鸡养殖业规模化的发展,疾病也越来越多,一些疾病发生后不但会使蛋鸡的产蛋性能下降,还会导致蛋鸡大量的死亡,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用药不当。鸡易患病,在预防和治疗时使用药物不当会影响到鸡的消化吸收功能,使产蛋性能受到影响。如长期的使用磺胺类的药物会加大产薄壳蛋和软壳蛋的数量,还会使产蛋量下降;长期使用抗球虫病药物会使药物蓄积在体内引发中毒而影响产蛋性能。

2、解决办法

加强饲养管理。在蛋鸡的养殖过程中要及时淘汰老、弱、病、残以及生产性能不佳的蛋鸡,以提高整个群体的产蛋性能。做好蛋鸡体重的监测工作,掌握体重的变化,根据实际的体重和目标体重及时的调整饲喂方法、饲喂量以及营养浓度,以培育出高产蛋鸡,同时还可提高鸡群的均匀度,一般要求鸡群的均匀度要达到85%以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蛋鸡开产时间一致,产蛋高峰期到来一致,高峰期持续的时间长。

进行合理的光照管理,促进蛋鸡正常的生长发育和达到性成熟。在育成期要严格的执行8h光照制度,并注意光照强度不易过高,否则易引发啄癖,从18周龄起,当蛋鸡的产蛋率达到5%时可进行人工补光,第一周增加th的光照时间,以后每周增加0.5h,一直到16h后保持恒定不变。在产蛋期要注意光照强度,以3~3.5W/m2为宜,灯间距3m,距笼顶0.5m。

提供适宜的营养。产蛋鸡蛋鸡对营养的需求以及对饲料的质量要求较高,所提供的饲料要优质且全价,才可满足蛋鸡的营养需求。还要做好饲料的保存工作,防止发生霉变和受到污染。在产蛋高峰期到来前要提高营养的浓度,或者换产蛋期饲料,在产蛋量下降后则要减料或使用产蛋后期料,注意更换饲料要逐步的进行,以免产生换料应激。

加强环境控制。保持舍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一般要求产蛋期最适宜的温度为18-23℃,在冬季温度较低时要做好保温、升温的工作,可在舍内设置火炉,夏季则要做好防暑降温的工作。鸡舍内的相对湿度应控制在50%~60%,要勤换垫料。加强舍内的通风换气工作,不但可以减少舍内有害气体的浓度,还可以避免鸡舍内过到潮湿,在夏季要加大通风量,冬季则要处理好通风与保温之间的关系。

减少应激。对鸡群的管理要特别的细心,给蛋鸡提供适宜的饲养环境,避免噪音、不适宜温度、断水、断电、断料等不良因素的影响。为了缓解应激,可以在蛋鸡的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维生素C。还可在免疫前后的2天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以提高免疫效果。

加强疾病的防治工作。加强蛋鸡的饲养管理,提供充足的营养以提高蛋鸡的抗病能力,同时可以使用一些药物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在鸡只患病后要及时的正常诊断并且对症用药,把握好用药的方法、剂量以及疗程,做到科学用药。定期的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疫苗,使鸡群产生免疫力。

蛋鸡产蛋性能的影响因素
主要因素发生疾病在产蛋期,鸡发生疾病会影响其产蛋性能,而传染病危害更大,也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近年来,商品蛋鸡市场行情较好,鸡来源渠道很多,养鸡数量剧增,加之农村鸡舍缺乏科学规划和布局,伴随疾病也越来越多。如发生鸡新城疫、禽流感疫病,可使鸡群在短时间内大批死亡。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白痢、减蛋综合征等病,可使鸡群出现产蛋数量锐降和死亡。鸡发生大肠杆菌、禽霍乱病可引起蛋鸡输卵管炎、腹膜炎,并侵害鸡体组织器官,危害巨大。

体重不均养鸡户一般只重视鸡的数量和成活率,而忽视了鸡在育成期、产蛋期的体重变化,出现蛋鸡个体体重相差较大,均匀度差,造成开产时间不整齐,产蛋高峰期来得迟,持续时间短,甚至无高峰期,影响产蛋性能。

光照变化在育成期,由于光照时间控制不好,造成鸡性成熟较晚或提早。在产蛋期间,因停电和光照强度、补充光照时间忽长忽短不固定等问题,引发鸡生理变化,出现开产过早或延迟,产蛋大小不均匀,产蛋率低,高峰期短,经济效益不佳。

温湿影响温度高低直接影响着鸡的采食量和鸡体对营养的需求。产蛋期温度过高,会引起鸡采食量下降,温度太低,维持体温所需的饲料消耗增加,如不及时增加饲料喂量或提高饲料营养浓度,会造成蛋鸡营养相对不足,影响产蛋。湿度太高鸡舍过于潮湿,饲料霉变,易引起病菌滋生,诱发球虫病和大肠杆菌疾病,而使鸡群发病。湿度太低,鸡舍干燥,粉尘增加,诱发呼吸道疾病,影响蛋鸡的生长发育和产蛋性能。

通风不畅通风是影响产蛋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产蛋期通风不畅,会造成舍内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从而影响鸡的正常心肺、胃肠及神经功能,导致鸡发生贫血,体质变弱,生产性能、抗病力下降,严重的引起蛋鸡窒息死亡。

饲料质量当饲料原料出现质量问题、营养成分搭配不合理或在保存期出现饲料霉变、被化学有毒物质污染等问题时,造成鸡适口性差、采食量下降,引起营养不足,甚至中毒,导致产蛋下降。

滥用药物许多药物会影响鸡体消化吸收,对产蛋产生影响。如长期使用磺胺类药物会使鸡产出薄壳蛋、软壳蛋和产蛋下降,长期使用四环素类药物影响鸡采食量和钙的吸收及卵黄蛋白的形成,长期使用抗球虫药物鸡体会产生药物残留和蓄积,甚至中毒,影响产蛋率。

应激因素蛋鸡对各种应激表现十分敏感,噪音、通风、冷热、换料、用药、免疫、停电、停水等都会发生应激反应,造成生产性能发生改变,甚至出现蛋鸡死亡率增加。

遗传因素不同蛋鸡品种都具有不尽相同的生产性能,而且一些疾病会通过种蛋发生垂直传染,因此种鸡的生产性能和健康都会影响商品鸡的产蛋性能。

防治措施影响商品蛋鸡产蛋性能的因素,结合生产实际,采取科学应对措施。

选择优良蛋鸡目前,较好的品种有罗曼伊沙、海赛克斯、海兰、罗斯等,其500日龄平均产蛋15千克-19千克。因此,在订购商品蛋鸡苗时,应深入了解种鸡场、孵化场的生产管理情况,查看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种畜禽合格证及检疫合格证明,查看生产记录档案,了解防疫、发病、用药及治疗情况,孵化场要信誉度好、技术精湛、设备配套齐全。在商品蛋鸡的育成期、产蛋期应严格选留,适时淘汰残疾鸡、寡产鸡、停产鸡、病鸡,提高产蛋性能。

做好体重监测蛋鸡在8周龄-17周龄期间,饲养管理十分关键,特别要掌握体重变化情况,根据实际体重和目标体重,适时调整饲养管理,培育高产蛋鸡。坚持每两周随机测量一次鸡重,测检率在2%-5%之间,万只以上鸡群测重2%,小群鸡测重5%,最少不低于50只以上。测重易在早晨空腹时进行,间隔周期尽量接近。当鸡群均匀度达85%以上时属理想鸡群,其开产日龄接近,产蛋高峰到来时间一致,高峰期到来快,持续时间长。如果鸡群均匀度太差时,应做好分组调群,超过目标体重的鸡群适当进行限饲,轻型鸡每日供给正常喂料量的92%-93%,中型鸡每日供给正常喂料量的90%。低于目标体重鸡群应降低鸡群密度,增加饲料喂量,改进饲料质量,力争达到阶段目标体重。

合理控制光照农村鸡舍以开放式为主,在育成期要严格执行8小时光照制度,光线较强时应采取适当遮挡阳光,减少啄羽、啄肛现象,促进正常生长发育。从18周龄开始,当鸡性成熟、体成熟且产蛋率达到5%时,进行人工补充光照,采取日出前、日出后两头补光。第一周增加光照1小时,以后每周增加光照30分钟,直至16小时恒定不变,形成固定的光照制度。产蛋期光照强度为每平方米3瓦-3.5瓦,灯交错排列间距3米,灯高距笼层最高顶部0.3米-0.5米处。在产蛋高峰过后,光照增至17小时,直至鸡群淘汰。

调控好温湿度利于商品蛋鸡产蛋的理想温度为18℃-23℃。鸡舍温度低于8℃就会影响产蛋,可采取添设密闭火炉、火道,用塑料(10975,70.00,0.64%)薄膜封闭窗户、挂棉门帘等措施提高鸡舍温度,做好保温工作。鸡舍温度高于25℃时,鸡采食量下降,采取增加通风量、降低鸡群密度、安装水帘、喷水、剪羽、供给清洁凉水等措施,做好防暑降温工作。湿度应控制在50%-60%为佳。

加强通风换气产蛋鸡在做好防暑降温的同时,应加强鸡舍通风换气,减少氨气和二氧化碳含量。夏季屋顶打开天窗,安装吊扇,启用换气扇,鸡舍周围栽树绿化,冬季宜在中午外界温度较高时,打开门窗进行适当的通风换气。鸡舍通风量,夏季为每秒0.5米-1米,冬季为每秒0.25米,春秋季为每秒0.5米。当环境温度升至30℃以上时,舍内风速为每秒2米,降温效果最佳,且有助于提高夏季鸡的生产性能。

供应全价饲料产蛋期间鸡对饲料质量要求较高,只有优质的全价饲料才能满足鸡体对产蛋的需要。饲料要做好保存,防止有霉变、有异味或被鼠类带菌污染。育成期采用限制饲喂为主,产蛋前期、中期以自由采食为主,日添加饲料两次,并在熄灯前1小时-1个半小时给蛋鸡补给足够饲料,保证夜间无剩料。产蛋率达5%时用产蛋期饲料,产蛋率达50%时换产蛋高峰期饲料,产蛋高峰期过后4周且产蛋率较高峰时下降4%-6%时,适当减料或改用产蛋后期料,降低饲料消耗,直至蛋鸡淘汰。为促进鸡对饲料的吸收、消化,可按每只鸡在饲料日粮中加入4.5克的纯洁细砂饲喂。

正确途径给药给产蛋鸡用药时,首先要对症用药,把握好药物使用剂量,选择正确的用药途径,准确给药。蛋鸡一般间隔3周-4周进行药物预防一次,用药后,可在饲料中添加1.5%的甲酸钙和益生素、乳酸菌素,调整肠道菌群,提高用药期间饲料转化率。为预防蛋鸡肥胖,可在日粮中添加0.1%的氯化胆碱、氨基维,有助于血液脂肪转流,预防脂肪肝病。在采取拌料给药方式时,应严格剂量,由少到多拌匀。在采取饮水方式给药时,应根据季节情况,适当对鸡群停水2小时-5小时,一般是在夜间停水,清晨饮水。按每只鸡每日200毫升-300毫升饮水量计算鸡群日饮水总量,并准确加入药物和0.1%-0.5%脱脂奶粉,由少到多,分次饮用,防止暴饮,提高药物效果。

减少鸡群应激鸡对应激表现十分敏感,因此饲养管理中要特别细心。产蛋期间饲料变换时要有5天-7天的过渡期。避免噪音、打针、高温、寒冷、驱虫、断料、停电、湿度、通风及有害气体影响。为缓解鸡群应激,可在应激前2天-3天让鸡充分采食,每千克饲料中加入100毫克维生素C或饮水中加入1∶500维生素C,万分之一的亚硒酸钠维生素E粉。免疫前后两天在饮水中加0.1%黄芪多糖、电解多维,提高免疫效果。蛋鸡发生热应激时,在日粮中添加0.1%氯化钾和0.3%-1%小苏打及乙酰水杨酸有助于鸡体散热。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159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