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州牦牛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相应对策

牦牛作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当地重要的特色畜种,对该地区的畜牧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力发展阿坝州牦牛产业对当地畜牧业经济发展及农牧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对阿坝州牦牛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上进行调查,分析了该地区牦牛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阿坝州牦牛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相应对策。

1、阿坝州牦牛产业化发展制约因素

1.1草地被严重破坏

随着阿坝州草食家畜的快速发展,牦牛数量呈现出较强的发展态势,由于当地草食家畜存栏量不断增加,造成了阿坝州草场严重超载的后果。如2000年理论上当地的载畜量是764万羊单位,而实际上达到的载畜量为1167万羊单位,超载的百分比为52.7%;阿坝州牦牛主要在红原、阿坝及若尔盖三地分布,共有211.55万公顷可利用草场,理论和实际载畜量分别是87.34万羊单位和124.46万羊单位,超载的畜载量为29.53万羊单位,其百分比为42.5%。

1.2牦牛品种严重退化

在长期放养的影响下,牛群经营方式为自繁自育,种群之间杂交缺乏。同时,在饲养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利用、轻培育的现象,具有繁殖能力的牧牛不仅当肉牛还当奶牛,由于挤奶过度出现了犊牛生长发育迟缓、生产性能下降及死亡率高等问题,牦牛群体出现了严重衰退现象,这成为当地牦牛品种极度退化的重要原因,和以前相比,当前阿坝州牦牛的年产肉量急剧下降。

2、推进阿坝州牦牛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2..1大力推行牦牛补饲Yz023.cOM

牦牛补饲和草地饲牧管理水平必须协调,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补饲经济效益,虽然阿坝州草地暖季牧草非常繁盛,但是牦牛仅食用天然牧草是不能保持其营养均衡的,因此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牦牛容易缺乏的营养物质,这样才能将牦牛的生产潜力发挥出来,提升其产乳量,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冷季应该补充一些青干草、矿物质饲料或者青贮饲料,这样可以有效防止牦牛大幅掉膘及死亡,对于保证牦牛产业经济效益非常重要。牦牛补饲应注意不能使用非营养性添加物质,这样才能保持牦牛食品天然、绿色的本质。

2..2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为了保证阿坝州牧区草畜平衡,加强贮藏设施建设非常重要。具体来说,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搭建暖棚种草或者发展圈滩种草,种植品质优良的牧草,促进饲草料作物产量的提高。同时,冷季应为牦牛搭建暖棚,大力推广暖棚养殖技术,利用暖棚饲养牦牛可以起到防寒、防冻剂保膘的重要作用,最终促进阿坝州牦牛产业化的顺利发展,提升防灾减灾的能力。

2..3推进牦牛产业化发展

当地应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以此吸引外资和技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大批牦牛产品加工企业,对牦牛肉进行深加工,加大对牦牛骨、皮、毛等副产品的研发力度,从而彻底改变以前粗放简单的经营模式,在现有产业链条基础上进行延伸,不断提升牦牛产品的附加值,这样才能将阿坝州牦牛品牌形象真正树立起来。

3、结语

随着当前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人们逐渐将关注点放在了食品安全上,国内外市场对绿色食品的需求不断扩大。牦牛是阿坝藏族自治州的特色畜种之一,对于当地畜牧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牦牛产业。如何加快阿坝州牦牛产业化发展,促进当地畜牧业生产水平的提升,成为当地政府关注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为藏区发展提供支持,阿坝州也制定了一些政策,以支持高原特色畜牧产业发展,不断推动当地畜牧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当地农牧民增收。

相关阅读

巴州牦牛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巴州牦牛中心产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和硕县的高山地带,以和静的巴音布鲁克、巴伦台地区为集中产区。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巴州牦牛产区位于北纬36o11~43o20、东经83o~93o56,地处新疆东南部,天山屏障以北,阿尔金山绵亘在南,塔里木盆地的东半部袒露于两大山脉之间,草原辽阔,占全州总面积的1/5,约8.6万hm2。境内高山终年积雪,水源充沛。盆地平均海拔2500m,四周高山环抱。年平均气温-4.5℃,1月平均气温-26℃,极端最低气温-48.1℃,7月平均气温10.4℃,高于0℃活动积温1252℃,冷季长达8个月,无绝对无霜期。年降水量279mm,积雪期长达150~180天。草原主要由针茅、狐茅和蒿等高寒草种构成。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巴州牦牛是从西藏引进的,最初在和静县繁育,后逐步扩散到其他各县。据报道,约在1920年,居住在和静县蒙古土尔扈特部落第27世汗王(名满楚克加布)的叔父森勒活佛到西藏拜佛,返回时从西藏购买牦牛206头(其中公牦牛6头),在长途驱赶中损失30头,其他的在和静县巴音部落(今巴音布鲁克区)饲牧繁育,经过90多年的选育,形成了一个具有共同来源、体型外貌较为一致、遗传性能稳定、产肉性能良好、适应性强的牦牛类群。

(二)群体数量及变化情况

巴州牦牛1989年存栏6万余头,到1993年底存栏量达7.3万头。2000年存栏数为6.8万头,占当年全疆牦牛总数的30%。至2007年底巴州牦牛存栏9.4万头。

巴州牦牛来源于西藏,因近亲繁殖使得品种退化严重,又因布鲁氏菌病等疾病广泛流行,导致流产、空怀率升高,成活率降低,产肉、产乳量随之减少。20世纪末,新疆成立牦牛生产领导小组和牦牛科研协作组,开展牦牛资源调查、推广冷冻精液人工授精、进行种间杂交试验和牦牛各种传染病及寄生虫病调查等工作。进入21世纪以来,新疆大力发展牦牛业,积极引进野牦牛冷冻精液和种牛,进行巴州牦牛品种改良,已经初现成效。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巴州牦牛体格大,偏肉用型,被毛以黑色、褐色、灰色为主,黑白花色少见,偶可见白色。头较粗,额宽短,眼圆大、稍突出。额毛密长而卷曲,但不遮住双眼。鼻孔大,唇薄。分无角和有角两种类型,以有角者居多,角细长,向外、向上前方或后方张开,角轮明显。耳小、稍垂。体躯呈长方形,髫甲高耸,前躯发育良好。胸深,腹大,背稍凹,后躯发育中等,尻略斜。尾短、毛密长,呈扫帚状。四肢粗短、有力,关节圆大,蹄小而圆、质地坚实。全身被长毛,腹毛下垂呈裙状,不及地。

2.体重和体尺巴州牦牛成年牛体重和体尺见表1。

表1巴州牦牛成年牛体重和体尺

(二)生产性能

1.产肉性能巴州牦牛体型偏向肉用型,具有较好的产肉性能,成年牛的屠宰性能见表2。

表2巴州牦牛屠宰性能

巴州牦牛肌肉主要化学成分为水分75.30%,粗蛋白21.19%,粗脂肪2.04%,粗灰分1.07%。

2.产奶性能巴州牦牛在巴音布鲁克草原全年放牧条件下,6~9月份挤奶,一般挤奶期120天,每天早晚各挤一次,平均日挤奶量2.6kg(不包括犊牛自然哺食量),年挤奶量约300kg,其主要成分为乳脂率5.6%,乳蛋白率5.36%,乳糖率4.62%,干物质17.35%。

3.产毛(绒)性能巴州牦牛每年5~6月份剪毛和抓绒,年平均产毛1.5kg、产绒0.5kg。颈、鬈甲、肩部粗毛毛股平均长18.7cm,尾毛长51.2cm。

4.繁殖性能巴州牦牛一般3岁开始配种,6~10月份为发情季节。上年空怀母牛发情较早,当年产犊的母牛发情推迟或不发情,膘情好的母牛多在产犊后3~4个月发情。发情持续期32h,妊娠期257天左右。公牦牛4~6岁配种能力最强,8岁后逐渐减弱,3~4岁的公牦牛一个配种季可自然交配15N20头母牦牛。巴州牦牛的繁殖成活率为57%,初生重公犊15.4kg,母犊为14.4kg;1岁平均体重公牦牛68.8kg,母牦牛71.6kg。日增重公牦牛146g,母牦牛156g。

5.役用性能巴州牦牛是牧区驮运和骑乘用畜,一般驮载70~80kg可日行30~40km,短途驮盐,健壮阉牦牛可驮载200kg日行25km。阉牦牛双套每天可耕地2000~2600m2。

四、饲养管理

由于受自然环境、生产水平和牧民饲养观念等条件的制约,巴州牦牛还保持着终年放牧的饲养模式,管理粗放。夏秋季节草场牧草量多质优,牦牛肥硕健壮;冬春季牧草量少质劣,不能满足牦牛的营养需求,导致牦牛乏弱,个别牦牛在春季死亡。近年来开展冬季补饲后情况有所好转。

五、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尚未建立巴州牦牛保护区和保种场,处于农牧户自繁自养状态,饲养管理粗放、生产水平低,近亲繁殖严重,造成巴州牦牛品种退化。

六、品种评价

巴州牦牛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选育,已形成体格大、体质结实、能很好适应当地环境的牦牛类群,为当地牧民生活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后应集中力量,在巴州牦牛中心产区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有计划地进行本品种选育,加大科研力度,以牦牛科研为先导,将传统育种方法和现代育种技术相结合,适时引入外地良种牦牛或冷冻精液,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展巴州牦牛的遗传改良和提纯复壮,以提高其生产性能和综合品质。

肇东市奶牛产业化进程中的经验谈


肇东市奶牛产业化发展起步于2001年,在过去的几年里,引进了内蒙古伊利集团,克服了各种困难和阻力,出台了扶持奶牛发展的政策,使奶牛数量和质量得到快速发展,奶牛产业已成为市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成为农业的支柱产业,农村、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下面大家一起来看看肇东市奶牛产业化进程中的经验谈。

1、引进建设大型加工企业

通过努力,成功引进了伊利集团入住肇东,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1年6月13日,肇东乳品公司成立于2001年11月。2005年肇东市政府帮助伊利集团整合绿洲、帕玛拉特等三家乳品加工企业,在肇东市投资3.2亿元建设年产30万吨的液态奶项目,拥有30条生产线,达到日产850吨UHT奶和150吨酸奶的生产能力,主体设备引进德国全封闭、全自动、代表着国际一流水平的超高温无菌奶生产设备,还引进了百利以及酸奶设备,包括优酸乳、纯牛奶、百利包、杯酸、大果粒等系列产品,年生产能力超过30万吨,年实现产值10亿元,年上缴肇东市财政利税达7000余万元,有效地拉动了肇东市奶牛产业健康发展。

2、积极推进高标准规模化养殖

在奶业发展上重点招引大场、大户到肇东市搞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在提供场地、基础建设、减免税费、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推动奶牛标准化、规模化快速发展,已建设大型奶牛场3处,伊利长青万头奶牛场现存栏5600头,宋站伊利千头现代奶牛场现存栏1087头,宣化乡伊利千头奶牛牧场存栏800头;扶持百头以上的养殖户20个扩大规模,升级为500-1000头规模牧场;发展奶牛专业户359个;发展奶牛大户42个;发展托牛所79个。特别是伊利长青牧场采用国际国内领先技术,配备先进的饲喂设备,实行全程信息化管理,牧场奶牛单产已达9.8吨,在同行业中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引带作用。

3、不断完善扶持政策

肇东市委、市政府历届班子对奶业发展都非常重视,经绥化市批准成立了畜牧经济开发区,专门负责全市奶牛产业化发展和服务龙头企业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属首例。先后制定了《2006年-2010年奶牛产业化发展规划》、《肇东市奶牛产业化发展十二五规划》、《2015年-2020年奶业发展规划》,并于2002、2003、2007年三次出台专门扶持奶业的优惠政策,先后投入扶持资金近6个亿,用于基础设施、奶源基地及龙头企业建设配套资金等,巩固扩大了奶源基地,确保了“产加销”产业链条的完善,使肇东市的奶业始终保持持续、平稳、健康地发展势头。2009年出台了“肇东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在税收、基础建设等方面对龙头企业引进与建设、奶牛场发展方面重点倾斜。另外,通过对奶源市场的长期协调指导,规范管理,既保证了龙头企业加工原料奶的需求,又实现了养殖企业、养殖户的长期收益。尽管在“三聚氰胺”事件严重冲击和目前国外大包奶粉影响的非常时期,肇东的伊利集团也正常收奶,与奶源养殖基地共度难关,没有出现杀牛倒奶现象发生,保护了农民的养殖积极性。目前,市内乳品加工企业执行的收购生鲜乳价格始终维持在省政府生鲜乳收购指导价格左右。

4、大力强化系列化服务

一是加速推进养殖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行了饲草饲料改进规程、防疫保健规程、品种改良规程、科学管理规程、环境改造规程和畜产品安全“六项规程”。使奶牛业生产标准化快速升级,标准化率达到了85%。全市奶牛平均单产达到了5.5吨,伊利长青奶牛场的单产已经达到了9.8吨。二是抓好奶牛产业安全保障。科学防疫奶牛口蹄疫、布氏杆菌病等传染病。按照“政府保免疫密度、业务部门保免疫质量”和政府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的原则,全面落实防控双轨责任制,完善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村屯疫情监测员的作用,未发生重大疫情。三是抓好奶产品安全保障。奶源管理办公室与乡镇259名产地协检员一同组成检疫市乡村三级监管体系,大力开展奶牛、生鲜乳产地检疫、运输检疫。强化乳品企业、奶牛场、榨乳站的检疫监督,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四是抓好饲草饲料保障。每年开展草原建设17万亩,种植18万亩青贮,苜蓿种植5万亩,保证了奶牛业的发展需要。五是提供奶牛繁育改良支持。我们致力于奶牛品种的提纯工作,淘汰劣质牛,使用优质冷冻精育种,全部实行特优级冻精配种,实现微机化品系管理。实现奶牛产业发展方式转换后,对大型牧场的奶牛品系实行品控措施,引导养殖企业引进优良奶牛品系。

5、全面强化环保治理

我们结合新农村建设,统一奶牛舍新建标准,推行标准化生产,各个奶牛场、示范园区逐步推进粪污无害化处理。在现代化养殖场粪污处理上采取两种办法:一是利用场内的粪污处理系统,采用刮板机和固液分离技术结合,刮板机24h循环清理牛舍内粪污,粪污进入化粪池进行固液分离,固体回收铺垫卧床,液体氧化为有机肥。二是与周边种植大户合作,直接沤化成有机肥料,改良土壤。从而,使肇东市奶牛业得到了可持续地发展。

我国养蜂机械化现状与发展对策


我国是养蜂大国,尽管养蜂总量居各国之首,但单体养蜂的现状是规模小效益低,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养蜂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据悉,养蜂发达国家每名养蜂人可饲养几百乃至几千群蜂,其收入相当丰厚,而我们每名养蜂人只能养几十群,收入不高且不稳定,基本靠天吃饭,缺乏抗风险能力,缺少发展后劲。我们在机械化程度及养蜂设备、工机具上的先天不足是显而易见的。

一、我国养蜂机械化现状
1、近百年的饲养方式基本没变

自上世纪1911 年的清末秀才张品南引进标准式蜂箱及蜜蜂活框饲养技术一百多年来,虽然养蜂业的规模、条件等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蜜蜂饲养方式变化或发展不是很大,依然秉承着百年来的活框饲养传统方式,在饲养操作、生产机具等方面发展尤为缓慢,饲养操作依然沿用原来老一套,尤其是生产机具变化更是不大,当前的养蜂生产依然基本靠手工或半手工操作。从而导致养蜂人劳动强度大,生产条件差,经济效益低,进而直接影响着养蜂积极性与发展。

要说蜜蜂饲养方式与技术有所发展进步的话,主要体现在蜂病的防治及蜂种的改良等方面,养蜂科技人员研制发明了许多种蜂病防治的药物和方法。时至当前,可以说蜂病越来越杂,蜂药也越来越多,其发展势头迅猛,给养蜂生产带来极大的麻烦和损失。应该说随着社会与科学的整体发展与进步,蜜蜂饲养方式与技术也有所发展和进步,但比较起其他行业来却就缓慢落后许多了。

2、养蜂工机具陈旧技术落后进步缓慢

标准式蜂箱及蜜蜂活框饲养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开创了我国科学养蜂新纪元。从此,我国进入灵巧活便的科学饲养期。这一进步的重要标志就是采用了标准蜂箱、活框饲养技术,为之配套的还有摇蜜机、启刮刀、蜂扫、蜂帽、喷烟器等专用蜂机具。这些蜂机具己引进使用上百年,时至今日依然被沿用,可以说一百年来没多有大变化。

要说蜂机具有所发展进步,主要体现在某些生产环节的小机具创新和原材料的代替、更换等方面,其中也有些发明创造。例如巢、继箱连接,原来都是用木板或竹条、钉子相连接,既麻烦又费力费时,十几年前养蜂人发明了蜂箱连接器,上下挂件一扣,就解决了蜂群转运中一大难题,既方便又省事。各种蜂机具制作材料大都发生了变化或改进提高,例如摇蜜机、启刮刀等由生铁换成了不锈钢;部分隔王板、巢础、王台条等,由竹木或蜂蜡材料,换成了塑料制品。发展或进步最快的当属蜂王浆生产机具,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养蜂人几乎不生产蜂王浆,故也没有王浆机具一说,直到七、八十年代蜂王浆被大量开发生产,蜂王浆专业生产机具也就随之面市。原来挖王浆养蜂人多用小号画笔,现在改用王浆铲也是一项进步提高。

3、对实现养蜂机械化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一项事业的发展进步或某项技术设备的发明与推广,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个人认为,导致我国机械化养蜂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首要问题是思想认识问题,无论从政府管理部门,还是养蜂科技人员和养蜂人本身,对实现养蜂机械化重视不够、认识不足,没有从思想深处理解和认识到实现机械化对养蜂现代化与规模化的作用。很少从高层次、长远处着想,这是造成被动应付的主要原因之一。

时至今日,我们一再提养蜂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现代化,确从没把养蜂机械化提上议程;前年制定出台的《全国养蜂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是我国今后五年蜂业发展的行动大纲。该文件系统总结了我国的养蜂成就、存在问题、发展潜力等多方面,也提出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却唯独没有机械化,实行养蜂机械化是实现养蜂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现代化的前提!没有养蜂的机械化就没有养蜂的现代化,就难以实现养蜂规模化和高效益。因为,没有养蜂机械化,养蜂人就得靠手工操作,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经济效益低,还得吃受累,从而严重影响着养蜂的积极性,进而导致后继乏人,直接影响着养蜂业的健康发展。

二、发展对策与建议

1、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加速推进养蜂机械化,将养蜂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及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

多少年来,我们在养蜂饲养方式及蜂机具发展改进上是有一些变化提高,但与其他行业相比,特别是在高科技高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我们养蜂业是相对落后的。我们必须要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并正确认识蜂业形势和现状,要正视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差距,并须下大气力尽快解除这些困难与问题,切实地推进养蜂业的进步提高和健康发展。首先,要针对养蜂艰苦,效益低下的现实,加速推进养蜂机械化,把实现机械化作为制约发展的瓶颈与突破口来抓,力争做出成效,把养蜂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及手工操作中尽快解脱出来,以提高其从业热情、工作效率及经济效益。

2、加大财政投入,强化研发、示范推广,大幅提高养蜂机械化水平

多年以来,我们的养蜂工机具改进提高及发展缓慢,究其原因除了思想认识上不够重视,财政扶持力度及科研投入也都明显缺乏与不足。实践证明,养蜂机具的一些小创造,大多是养蜂人或相关企业在实践中自行探索并制作出来的,在这方面,国家投入甚少或几乎没有,研发和示范推广经费就更没听说过。这己成为影响养蜂机械化进展的一大制约因素。所以,建议国家应加大财政投入,相关企业、科技人员应紧密围绕养蜂生产实际和需要,加大养蜂新机具的研发,及制造出更多更好的蜜蜂饲养、生产新机具,进一步加快示范与推广进程,逐步加速提高养蜂机械化水平。

3、全行业应树立和提高危急意识与创新精神

很多人总爱讲成就谈发展强调大好形势,高调评价养蜂业现状与形势,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我认为这种思想和认识不符合我国养蜂业现状,不利于养蜂业发展。实际上,近二十多年来,平原地区的中蜂己濒临灭绝,很多地方的西方蜂群饲养量也在下降,诸多养蜂人纷纷弃蜂改行。所以说,我们在总结成就建立信心的同时,还应充分认识面临的严峻形势,树立紧迫感和危急意识,积极应对挑战,奋力解除困难,走机械化、产业化之路,树立创新精神,增强危急意识,加速推进蜜蜂机械化高效养殖,尽快使养蜂业走出困境再步辉煌。

养鹅业的产业发展优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健康越来越关注,于是健康食品也就成了热门话题。鹅是以食草为主的水禽,生活力、抗病力比较强.疾病少,用药少.药残少。而且鹅肉蛋自质含量比较高.脂肪含量比较低.对人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较高.所以鹅肉作为21世纪人类的集营养、保健、安全于一体的绿色食品.必将长兴不衰。

鹅以食草为主,耗粮较少,又适于人工饲养管理方式.发展养鹅业.符合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过剩、饲粮不足且农作物秸秆丰富又没有充分利用的国情。符合国家的稳定猪、鸡. 大力发展草食畜禽的产业政策.养鹅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劳动力少。工资高一般不养鹅。所以,我国发展养鹅业在国外没有竟争对手,国内没有进口的压力.是一个真正自由自在。省心的产业。

鹅的生理特点是繁殖率比较低,鹅群发展比较缓慢,不容易出现产品过剩问题市场风险比较小。随着鹅肉市场由南方向北方迅速转移,专家预测。鹅肉产品供不应求的市场局面将会保持很长时间

引起哺乳仔猪死亡的因素及其应对方法措施


因哺乳仔猪的各项器官和生理机能的发育还不健全,体温调节能力较差,抵抗力不强等,极易受到不良环境以及不佳的饲养管理的影响而患病、死亡。在养殖生产过程中引起仔猪死亡的常见原因包括营养、管理、疾病、环境等。现对这些原因进行简单分析。下面一起来看看:引起哺乳仔猪死亡的因素及其应对方法措施。

1、营养因素

仔猪只有获得充足的营养才可保持较好的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哺乳仔猪的营养来源主要为母乳,母猪充足的乳汁是确保仔猪良好营养的关键,要想使母猪保持较高的泌乳量就要确保母猪妊娠后期和泌乳前期的营养供给,尤其要注意日粮的能量水平。尤其是目前配种技术的不断进步,母猪的繁殖性不断提高,产仔数不断的增加,这就需要母猪分泌更多的乳汁,让能保证全窝仔猪的成活率。因母猪的采食量又受到环境、应激、饲料等因素的影响,通常母猪的采食量对泌乳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另外,乳汁中的营养成分对仔猪的成活率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如果乳汁中的脂肪含量较高,会增加仔猪能量的摄人量,从而增加仔猪体脂的沉积,可以起到抵抗寒冷的作用,对于提高仔猪的成活率很有帮助。

2、管理因素

冻死。对仔猪的饲养管理不当是导致仔猪死亡的重要因素。因初生仔猪的体温调节能力较差,尤其对寒冷的环境更为敏感,加上哺乳仔猪体内能量的储备有限,被毛稀少,皮下脂肪含量较少等,在寒冷季节,保温条件较差的情况下,经常发生哺乳仔猪被冻死的现象。另外,寒冷还会增加仔猪压死和发生腹泻死亡的几率。

压死。有的母猪母性较差,或者饲养条件不佳,母猪在产后恢复不好,常导致母猪烦躁不安,有的仔猪好动常在母猪身边活动,母猪在起卧时常出现仔猪躲闪不开被压死或踩死的现象。有时由于猪舍内的温度较低,仔猪常挤一起或者躺卧在母猪的腹下取暖,也易被母猪压死或踩死。

饿死。如果母猪在产后的泌乳性能较差,泌乳量少或者没有奶,不及时的催奶,发生乳房炎,所产仔猪的数量过多,大于母猪的用效乳头数,母猪母性较差不哺乳仔猪,寄养不成功等都会导致仔猪因饥饿而死亡。

应激。仔猪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极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而产生应激反应,如气候骤变、饲养密度过大、空气质量较差、光线过强、突然换料、营养物质缺乏、疾病等都易使仔猪出现应激反应,从而引发恶癖发生,如咬耳、咬尾,如果不及时的处理伤口会导致病菌感染,严重时会引发死亡。另外,母猪也会有一些恶癖而出现咬伤或者咬死仔猪的现象。

3、疾病因素

仔猪的免疫系统还健全,从母体那获得的被动免疫也逐渐的消失,在这一空档期仔猪的抗病能力极差,如果饲养条件较差,饲养管理不到位极易患病。其中仔猪腹泻是常发病之一。引发仔猪腹泻的原因极多,腹泻一直是仔猪养殖的难点和重点。当仔猪受寒、感染病菌、消化不良时都会发生腹泻,如果防治方法不得当使得腹泻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就会导致仔猪的生长发育缓慢,严重时还会发生死亡。另外仔猪水肿病也是导致仔猪死亡率提高的重要疾病之一,还有一些常见的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寄生虫病也会导致仔猪死亡。

4、环境因素

仔猪对养殖环境的要求较高,如果仔猪舍的温度不适宜,湿度过高或过低,空气质量较差,饲养密度过大,环境卫生较差等,会使仔猪舒适度大大降低的同时,还会使仔猪的抗病能力下降。另外,不良饲养环境利于病原微生物的大量滋生与繁殖,而仔猪的抵抗力较差,极易感染病菌而患病死亡。因此仔猪养殖要求环境要适宜,仔猪阶段对温度的要求要高一些,饲养密度要根据仔猪的体重以及季节合理的调整,加强通风,以减少舍内有害气体的浓度,为仔猪提供舒适的生活在环境,可有效的减少死亡率。

5、其他因素

除了以上因素外,在哺乳仔猪的养殖过程中还会有很多因素会导致仔猪死亡。仔猪的初生重对死亡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初生重较小,不足1kg时,仔猪的死亡率会增加。有的仔猪在出生后呼吸较为微弱,或者停止呼吸,但是心脏还正常的跳动,此现象为假死,这是由于仔猪在子宫内缺氧·或者在分娩时难产等引起的,此时要及时进行辨别与抢救,以免造成“真死”。

母猪发生难产是导致仔猪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并且仔猪的死亡率会随着产程的延长而增加,当产程延长时仔猪会出现缺氧,当严重缺氧时会导致仔猪在出生前就窒息死亡。如缺氧不严重则会导致仔猪的活力下降,吃奶量减少,体质较弱,抵抗力较差,极易死亡。

养殖仔猪设备条件不良,如产床的设计不合理,仔猪没有单独休息的地方会增加仔猪被母猪压死或踩死的几率。如果保温箱的设计不合理,红外灯照度不够等都易导致仔猪死亡率增加。

哺乳仔猪死亡的主要时期与原因

哺乳仔猪是指从出生到断奶阶段的仔猪(即吃母乳的仔猪)。仔猪哺乳期长短不相同,一般为21~35天(国外多为21~28天)。仔猪在胎儿期完全依靠母体供给各种营养物质并排出废物,母体对胎儿来说是个相对稳定的生长发育环境。与之相比,仔猪生后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要使用肺呼吸;其次是必须用消化道来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第三是直接受自然条件和人为环境影响。可以说,出生是猪一生中所遭受的最大应激。哺乳仔猪培育效果的好坏,关键取决于出生后最初阶段对这些应激控制或适应程度。管理好哺乳仔猪,应尽量减轻应激,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使仔猪成活率高、生长发育快、个体大小均匀整齐、健康活泼、断奶体重大,为以后养育成种猪或商品肉猪打下良好基础。

哺乳仔猪易病难养,从出生到断奶死亡率20%左右,不仅影响猪群发展,而且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其死亡的主要时期是在分娩后3天内,死亡原因是多方面的。断奶前仔猪死亡比例为:分娩前(死胎)14%,分娩时16%,分娩当天16%,生后1天15%,生后2天13%,生后3~6天12%,生后7~34天14%,即包括死胎、分娩至2天死亡的是总死亡的74%。从死亡原因看,死胎占16%,事故占22%,感染疾病死占l5%,肢蹄软弱致死占4%。总之,仔猪死亡原因与环境、猪栏结构、饲养管理、疾病预防措施、种猪近交程度等有关。死亡大多发生在分娩后7天内,特别是分娩后3天内仔猪死亡率最高。


南美白对虾池塘放苗的制约因素及应对方法


放苗是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的关键点。通过分析华北地区南美白对虾池塘养殖水源、盐度、温度、pH值、藻类、光照、天气等方面的条件影响,总结得出南美白对虾池塘放苗的制约因素及应对方法,以供广大养殖户参考借鉴。

关键词:南美白对虾;放苗;制约因素;应对

南美白对虾(PenaeusvannameiBoone)隶属十足目(Decapoda)、对虾科(FamilyPenaeidae)、对虾属(GenusPenaeus),学名凡纳对虾,俗称白肢虾、白对虾,曾译名为万氏对虾,是广温广盐性热带虾类,自然分布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海域的秘鲁南部至墨西哥桑诺拉一带,以厄瓜多尔最为集中。1988年7月,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从美国夏威夷引进我国。

南美白对虾是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虾类之一,具有个体大、生长快、繁殖期长、营养需求低、抗病力强、适应能力强、含肉率高、营养丰富、离水存活时间长等优点,是集约化高产养殖的优良品种。随着推广养殖的发展,南美白对虾已逐步形成由引种、繁苗到养殖、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南美白对虾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渔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至2012年,南美白对虾年产量达145万吨,占我国对虾养殖年产量的85%。

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要点有很多,其中放苗是关键点之一。以华北地区南美白对虾池塘养殖为例,综合分析其条件差异,得出南美白对虾池塘放苗的制约因素及应对方法总结如下,供广大养殖户参考借鉴。

1水源

水体是水生动物生存的环境。因此,水源是南美白对虾放苗成功的首要制约因素。华北地区水资源紧缺,对虾养殖的水源多以地表水为主。不同水源含有的营养元素不尽相同。有的水源以生活污水为主,这样的水体氨离子浓度比较高,水中浮游生物量也比较多,可以为虾苗提供丰富的饵料及溶解氧;但水中含有机磷成分较高,可以大面积暴发水体富营养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水华”。所以,选择放苗的时候,一定要对养殖地区的水源了解透彻。还有些水源会夹杂着一些工业污水,水中含有毒物质,如各种重金属、农药、酸碱性水等等。这个时候,做好放苗前的水质检测就非常有必要了。及时发现水源问题并规避有问题的水源,是放苗成功的前提和保证。此外,通过多年养殖实践发现,水源盐度高于10‰的精养池塘在南美白对虾的养殖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要远多于盐度低于10‰的,养殖效益也随之大大降低。因此,南美白对虾精养池塘的水源盐度最好不高于10‰。

2盐度

众所周知,南美白对虾虾苗的淡化技术已经成熟,育苗场可以根据养殖户的需求提供各种盐度的苗种,盐度范围0~40‰。由于各个地区的水源存在差异,既有淡水,又有咸水、微咸水,所以盐度是对虾苗种放养成功的重要制约因素。育苗场淡化虾苗的盐度与放苗池塘的盐度要基本保持一致。实验证明,在盐度上下相差5‰时放苗,基本上影响不大;若是盐度相差大于5‰时,虾苗就会有一定的死亡率,且盐度差距越大,虾苗的死亡率越高。所以,选择虾苗时,一定要把握好盐度的准确性。

3温度

南美白对虾对水温的适应性较广,范围6~39℃,但其存活、摄食及生长的适宜水温为18~35℃,最适水温30~33℃。南美白对虾虾苗的生长、变态需要高温,温度高则生长、变态速度快,但水温过高,虽然加快了虾苗的生长、变态速度,却会出现畸形和纤细虾苗。因此,以最适水温的低限温度即28~30℃放苗效果最佳。

4pH值

南美白对虾虾苗对酸碱度非常敏感,放苗适宜pH值7.6~8.6。pH值大于9.0,虾苗的成活率将大大降低。pH值还是影响虾苗渗透压调节机制的重要因素之一。pH值小于7.5影响蜕皮,引起甲壳软化。因此,保证水体适宜的pH值对放苗成功也很重要。由于放苗前要先进行清塘,所以pH值一般不会过低。若pH值过高,可以采用换水、增氧和使用降碱剂等措施进行调节。

5藻类

监测、调控水体浮游生物量,尤其是藻类的种类和数量是放苗的关键技术点。若水源本身偏碱性,再加上藻类生长时吸收的二氧化碳,间接地使水体碱性增加。随着水体碱性的逐渐加大,虾苗的成活率会越来越低,因此,放苗前调控出好的藻相将大大提高放苗成功率。藻类的种类有很多,既有对虾苗有益的藻类,又有不良的藻类。其中,大部分绿藻门、硅藻门的藻类属于有益藻,在放苗前可以作为饵料生物进行定向培养;而大多数蓝藻、甲藻、裸藻属于不良藻类,既不能被虾苗消化利用,并且大量不良藻类的暴发将会使水体pH值急剧升高,造成虾苗的死亡,因此在放苗前一定要清除。放苗之前掌握好肥水力度,并控制含磷元素肥料及制剂的使用,会得到较为稳定及良好的藻相。

6光照

南美白对虾的生活习性为白天静伏池底,人暮后活动频繁。光照作为放苗制约因素的原因是侧面影响藻相。光照强度低,则藻类的光合作用弱。持续的无光照条件会造成水体缺氧,微生态平衡被破坏,有害微生物大量繁殖,池底有机物分解产生有毒物质。南美白对虾放苗要求水体溶解氧在6mg/L以上。因此,放苗最好在光照条件好时进行,若光照持续偏低则需采取增氧措施。

7天气

当虾池水体的理化因子发生巨大改变,南美白对虾会处于应激状态,表现为虾体发红,触须、尾扇基部尤为明显,摄食放缓或不摄食,沿边狂游,极易受惊跳跃,出现断须、黄鳃、黑鳃,壳软、薄、易碎。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南美白对虾应激反应。恶劣的天气条件,如冷空气、大风、暴雨等均会引起虾池水环境的恶化。冷空气和降雨会使池水上下层的水温不同从而引发虾苗的应激反应,大风天气会造成虾苗被风浪打上池岸死亡,暴雨还会引发对虾应激性蜕壳。因此,恶劣的天气条件下不宜放苗。

综上所述,南美白对虾放苗的制约因素有很多,养殖户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地去选择时机放苗。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760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