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异物性肺炎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由于异物人肺引起的肺炎称为异物性肺炎。临诊上以呼吸困难、体温升高、叫声嘶哑为特征。

【病因】常由于饲料拌和干湿不均,鹅群饲养密度过大,饲槽不够,喂饲不定时,造成鹅只抢食过急,饲料误入气管及支气管中,导致异物性肺炎的发生。鹅群在放牧时遭受狂风暴雨的袭击,由于无处躲避,而鹅的鼻孔位于上喙的背面,雨水极易进入或羽毛随雨水流入鼻孔而被吸入肺而发生异物性肺炎。YZ023.com

【临诊症状】鹅只在采食后,突然抬头,张口摇头,咳嗽,眼结膜潮红,流泪,呼吸困难,可听到咯咯声响。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鹅出现精神极度沉郁,食欲废绝,不久即出现窒息死亡。

急性或严重的病鹅在大风雨中及雨后尚未出现明显的症状即死亡。病程稍长的病例,精神委顿,离群独处,呼吸困难,咳嗽,叫声嘶哑,体温升高,倒地挣扎,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

【病理变化】喉头及鼻后孔处有较多的干糠饲料及黏液阻塞。气管壁充血,支气管的末端也附着糠麸饲料,并有少量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气管及支气管内充满泡沫状液体,肺水肿、淤血而膨大,局部质地较为硬实、肺炎病灶区色彩不一,严重者广泛分布两肺。肺的局部或边缘常有颜色较为苍白的气肿区域。

【防治】防治本病的关键在于注意改善饲养管理,喂饲必须定时、定量,避免过于饥饿。饲料的拌和必须均匀,宁可湿些勿过于干燥。同时还应该注意设置足够的食槽及饮水器。避免在暴风雨时放牧,在放牧地设置避雨防风棚,使鹅群免受暴风雨的直接侵袭。

本病极难治疗。轻症者可将患鹅单独饲喂,尽量减少活动与惊扰,并及时注射抗生素消炎,或者可以奏效。

相关知识

鹅感冒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感冒是鹅只的一种常见的普通病。临诊上以鼻炎、结膜炎、咳嗽和呼吸加快为特征。多发生于雏鹅。

【病因】育雏室温度过低或闷热,室温不稳定,忽高忽低,垫料潮湿;放牧时受风雨侵袭;育雏室通风换气不好,室内氨气、二氧化碳浓度过大;缺乏维生素A等都可以降低机体的抵抗力,尤其上呼吸道黏膜上皮的防御能力下降,一些细菌或病毒乘虚而人,并容易繁殖而发生上呼吸道的炎症和感冒的一系列症状。

【临诊症状】患鹅精神沉郁,体温升高,羽毛松乱,行动迟缓,食欲降低或完全废绝。

鼻流清液,眼结膜发红,流泪,打喷嚏,怕冷挤堆,有的病鹅由于上呼吸道感染而发展到支气管炎或肺炎,致使夜间咳嗽更甚,呼吸音更粗厉,最终因过度衰弱而死亡。

【病理变化】鼻腔有黏液积聚,喉部有炎症病变,并附有多量的黏液,气管内有炎症渗出物积聚,肺肿大和充血,有些病例肺脏呈紫红或紫黑色。

【防治】预防感冒的关键是注意雏鹅育雏阶段的保温工作。室温应保持在30~32℃,防止贼风的侵袭。放牧时要注意天气的变化,若遇风雨,特别是严冬遇恶劣天气,要及时将鹅群赶进舍内避风寒,夏天则要防暴风雨。

有资料介绍,患病鹅只可喂阿司匹林,按每天每100只鹅用0.5~1克拌料,-连用2~3天,同时应在饲料中拌入0.2%土霉素粉,以防继发感染,连用3~4天。

在以上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须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A,可用鱼肝油粉(按标签说明)。为增强食欲和消化,可加入微生态制剂。

当出现明显肺炎时,喂服土霉素,每次按每千克体重用100毫克,每天2次,连喂3~4天。或用林可霉素(洁霉素),混饲按每千克料用15~30毫克,连用3~5天,肌内注射每千克体重20~50毫克,每天1次,3天为一疗程。或注射庆大霉素,按每千克体重5000国际单位。

鹅难产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难产是指母鹅在产蛋过程中,超过正常的产蛋时间而不能将蛋产出,又称蛋滞留或产蛋困难。在临诊上主要表现为羽毛逆立,起卧不安,频频努责作产蛋状。

【病因】

(1)蛋过大,或蛋的位置不正,或输卵管收缩无力。

(2)由于生殖器官发育不良,分泌功能障碍,使黏膜干涩不够滑润,蛋不易通过。

(3)由于某些因素造成输卵管发炎或狭窄、扭曲,致使蛋难以在输卵管中移动。

(4)由于受到惊吓使神经调节机能障碍或饲养管理不当,特别是钙、磷比例不当致使蛋壳过于粗糙不平等。

另外,老龄母鹅腹腔内沉积有大量脂肪,使输卵管受压迫发生紧张,限制了蠕动收缩而发生难产。

【临诊症状】难产的母鹅较长时间就巢,并做产蛋的努责,但仍产不出蛋,接着则见其表现不安,不断起卧做产蛋动作,羽毛竖立,两脚叉开站立,尾部下坠,躯体前部稍仰起,一边频频做努责产蛋动作,一边则发出咯咯的痛苦呻吟,倘若努责时间过长,没有及时助产,则常引起死亡。当患脂肪肝出血综合征的母鹅发生难产时,常引起肝破裂而大出血死亡。

【防治】本病一般少见群发性,多见于个别或少数母鹅发生。预防本病只能从加强饲养管理人手保证日料中有充足的蛋白质、钙及维生素A、D,同时要注意保持饲养环境的安静、尽量避免经常受到惊扰等应激因素的影响。

本病的治疗主要靠人工助产。

(1)对一般性难产,可将石蜡油或凡士林或食用油注入肛门内起润滑作用,然后再用一手指轻轻地、细心地伸人母鹅的泄殖腔内,用另一只手压迫鹅的腹部,以帮其将蛋产出。对于蛋形过大,上述方法无法奏效时,则先将鹅的体位和蛋的位置拨正,使蛋的一端朝外,然后将蛋敲破,小心将破碎的蛋壳取出,使卵黄、卵白及破碎蛋壳流出,再小心地用镊子取出残余蛋壳,最后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或生理盐水冲洗泄殖腔,然后注入抗菌药物或将抗菌药物的胶囊塞人泄殖腔。

(2)若输卵管收缩乏力,可肌内注射奎宁0.5毫升。效果较好。

若因输卵管狭窄或扭转造成习惯性难产的母鹅,无法治疗,建议及早淘汰。

鹅中暑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鹅中暑是日射病与热射病的总称,又称为热衰竭症,是炎热的夏季常发生的疾病。鹅只可以大群发生,尤以雏鹅更常见。

【病因】中暑主要的原因是高温、闷热和高湿高热。鹅只在烈日下曝晒,使头部血管高度扩张而引起脑膜急性充血,从而致使中枢神经系统机能障碍;鹅只缺乏汗腺,羽毛致密;长时间在灼热的地面上活动或停留,所谓上晒下煎,鹅只就容易发生日射病。在高温季节若饲养密度大,环境潮湿,饮水不足,湿度大而闷热,通风不良,体内的热量难以散发而引起热射病。我国南方在夏季常出现晴雨变化无常,鹅群(尤其是雏鹅)放牧时在烈日直射下曝晒,突然被雨淋湿后,又立即赶回鹅舍,在高度湿热的环境中,也容易引起中暑。

【临诊症状】日射病以神经症状为主,患鹅烦躁不安,颤抖,有些病鹅乱蹦乱跳,甚至在地上打滚。体温升高,眼结膜发红,痉挛,最后昏迷倒地而死。病理变化以大脑和脑膜充血、出血和水肿为主。

发生热射病时,则表现呼吸急促,张口伸颈呼吸,翅膀张开而垂下,口渴,体温升高,打颤,走路不稳,痉挛,昏迷倒地,常引起大批死亡。其病理变化以大脑和脑膜充血、出血,全身静脉郁滞,血液凝固不良,尸冷缓慢为特征。

【防治】

1.预防高温季节,尽量避免在烈日下放牧,池塘边应搭盖凉棚遮阴。育雏时应降低饲养密度,鹅舍要通风,尤其应注意打开地脚窗,要有充足的冷水供其自由饮用。夏天放牧应早出晚归,尽量走阴凉牧道,选择凉爽的牧地,并有充足水源为宜。

2.治疗一旦发生中暑,应立即进行急救。把全群鹅赶下水降温,或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先泼洒冷水降温(个别严重的病鹅可以放在冷水里浸一会),或给予维生素C、红糖水任其自由饮用,严重者可以喂服十滴水8~10滴。也可大群喂服酸梅汤加冬瓜水或红糖水解暑。

鹅的球虫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鹅的球虫病是由不同种类的球虫引起鹅只(尤其是幼鹅)的一种原虫病。幼鹅一旦爆发本病,可引起大批死亡。

诊断依据

一、临诊症状3周至3月龄的雏鹅或幼鹅、中鹅容易感染本病。自然感染的潜伏期平均为6天,随着日龄的增长,潜伏期可以至11~17天。本病多呈急性经过,于1~2天内即行死亡,慢性的也多在几天后死亡。

1.鹅肾球虫病是由截形艾美耳球虫寄生于鹅的肾小管上皮引起的一种原虫病。鹅患本病的病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病雏活动缓慢,无力,食欲减少,精神不佳;第二阶段病雏消瘦,拉白色粪便;第三阶段患病雏鹅大部分蹲地,行走和站立极为困难,体温升高至41.5℃,食欲几乎废绝,强烈口渴,粪便呈稀糊状。翅下垂,目光迟钝,眼球凹陷。

2.鹅肠球虫病鹅肠内的致病球虫种类很多,其中鹅艾美耳球虫、科特兰艾美耳球虫、有毒艾美耳球虫和多斑美耳球虫具有明显致病性。病鹅食欲减少,精神委顿,羽毛松乱,下水后极易浸湿,翅下垂。垂头闭目或离群呆立。喜欢蹲下,头部不由自主地左右轻缓或微微摆动。口腔积液,流涎,食道膨大部充满液体。患鹅下痢,初为稀糊状,后为白色稀粪或水样稀粪。重症者排出红色血粪,粪中充满黏液。病程稍长者,病鹅排出长条状的腊肠样粪,其表面呈灰色或灰白色或淡黄色。经l~2天后便告死亡。耐过急性期的病鹅,可自然康复,但生长速度缓慢,歪颈,步态摇摆,甚至跌倒后两脚朝天。

二、病理变化鹅肾球虫病:主要的病理变化在肾脏,其体积增大,肾表面有针头大至粟粒大的灰白色或灰黄色病灶,肾脏颜色常为银灰色,颜色变化的程度取决于肾表面病灶数量的多少。肾脏损害较轻时,肾脏稍为肿大,严重损害时,肾脏肿大2~3倍,甚至4~5倍以上。肾的切面可见轮廓不很明显的淡黄色斑点、出血斑和针尖大小的灰白色病灶或条纹。管状上皮广泛受到破坏。肾小管受到严重受损,管内充满球虫卵囊。心、肺、肝、脾没有出现肉眼可见的变化。少数病例肠黏膜出现卡他性炎症。

肠球虫病:主要的病理变化发生在小肠,呈严重的出血性卡他性肠炎,大多数病例见肠黏膜增厚、出血,肠腔内充满红褐色的黏稠物,小肠的中段和下段见黏膜上有白色结节或糠麸样的伪膜覆盖。严重病例还可见到肠黏膜脱落形成腊肠样肠芯,此时可见肠管膨大充实,切开肠管见表面灰白色,类似小鹅瘟腊肠粪栓子,掀起这种肠芯,见肠黏膜表面有淡红色的黏性分泌物。这种肠芯主要发生在回肠和直肠,有些并延伸到卵黄囊柄附近。其他器官未见肉眼可见的病变。

三、流行特点鹅肾球虫病多发生于3周至3个月大的幼鹅,病程2~3天,死亡率可高达85%。具有季节性。在南方,每年5月份有少数鹅发生本病而死亡,7月下旬则有大批鹅只发病死亡,8月份逐渐减少,9月份停止死亡。鹅肠球虫病各种年龄的鹅只都可发生,但以幼鹅最易感,发病重,死亡率高。

患鹅排出带有卵囊的粪便污染了牧地、禽舍、贮水池、饲料、饮水、土壤及用具,当新一代的雏鹅接触这些地方或食进被孢子化球虫卵囊污染的饲料时,便能引起发病。

在低洼的牧地和死水池放牧,会加速鹅只肾球虫病的发生。每年的7~10月份,在死水贮水池天然沉淀的土壤标本中,可发现鹅肾球虫的卵囊,这种卵囊在冬季(11~12月)的塘水中,约经3个月,仍然具有生活力。

鹅只在患肾球虫病的过程中,如果同时继发其他疾病,这是造成大批雏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当雏鹅同时受到蠕虫的侵袭以及发生慢性副伤寒时,也能造成大批雏鹅死亡。

由于饲料的营养成分不完善,特别是鹅只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时,能促使肠球虫病的爆发。柯氏艾美耳球虫和鹅艾美耳球虫韵致病力最强,鹅只一旦感染就能引起本病的爆发并造成大批鹅只死亡。

鹅球虫病在养鹅地区相当普遍,常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据报道,有些地区鹅群的感染率可达80%~100%或60%~95%,死亡率达10%~20%。据调查和了解,广大养鹅户及基层动物医学工作者对本病认识及了解不足,常将其当作一般肾类及肠炎治疗,结果鹅群患病后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和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制,这也是目前造成本病在某些地区流行的原因之一。

四、病原诊断据报导,鹅的球虫种类共有3个属16种,即艾美耳属、等孢属和泰泽属。

在16种球虫中,只有截形艾美耳球虫寄生于鹅的肾小管上皮,引起肾球虫病。其余均寄生于鹅的小肠。

1.截形艾美耳球虫Eimeriatrunicata(RaillietandLucet1891)其卵囊的前端截平,卵囊的大小为14~27微米12~26微米。平均为18微米13微米。卵囊呈卵形,有细颈,无色,卵膜光滑,有卵膜孔,孢子形成的时间为5天,在成熟的卵囊及孢子囊中有游离体,在肾管的上皮中繁殖,经过输尿管及泄殖腔侵入机体。截形艾美耳球虫只对鹅致病,不感染雏鸡及鸭。

2.引起鹅肠球虫病的球虫共有15种,我国已报导的有下列几种。

(1)鹅艾美耳球虫(E.anseris)主要寄生在鹅小肠后段,盲肠和直肠也有寄生。卵囊大小为23.4~32.4微米18.0~21.6微米。平均大小为27.5微米20.7微米。卵囊近圆形,卵囊壁单层,光滑、无色。卵囊一端削平。孢子囊大小为11.8微米8.6微米。其形状不规则,常位于卵膜孔下方。

(2)柯氏艾美耳球虫E.kotlani(Gr?fnerandGraubmann1964)主要寄生于鹅小肠后段及直肠,严重感染时,可出现在盲肠管部,泄殖腔及延伸至小肠中段。卵囊大小为最大者32.8微米22.5微米,最小者27.5微米20微米,平均太小为29.27微米21.3微米。卵囊呈长椭圆形,淡黄色,顶部截平,内有一唇状结构。有两层卵囊壁,有卵膜孔,在其下方有一极粒。原生质团分裂成4个孢子囊,孢子发育完成的时间为48~50小时。

(3)多斑艾美耳球虫E.stigmosa(Klimes1963)主要寄生在小肠前段,也见于后段、盲肠和大肠。卵囊大小最大的为25微米18.75微米,最小的为18.75微米16.25微米,平均大小为22.27微米17.76微米。卵囊呈宽卵圆形,黄褐色,顶端平,卵囊壁两层,囊壁表面有明显的明暗相间的辐射状的条纹,显得粗糙。卵膜孔明显。孢子囊大小为10.58微米8.67微米。

(4)稍小泰泽球虫Tyzzeria.parvula(Klimes1963)主要寄生于小肠前段及中段,小肠后段、直肠及盲肠也有寄生。卵囊大小最大的为16.25微米13.75微米,最小的为10微米10微米。平均大小为14.04微米11.99微米。孢子化的卵囊内含8条游离的香蕉形的子孢子。

确诊本病可以刮取肠黏膜涂片镜检找卵囊。值得注意的是,可能由于球虫的几代无性繁殖,大量的滋养体和裂殖体广泛地侵害肠黏膜上皮(但还未进行有性繁殖,还未形成卵囊),患鹅即死亡,此时检查其粪便,还未能发现球虫卵囊,故不能因此而排除球虫病的可能性,要结合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综合诊断。倘若只找到少数几个卵囊时,也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因为成年鹅带虫现象相当普遍。如镜检能见到大量圆球形的裂殖体、香蕉形的裂殖体和卵圆形的卵囊,即可确诊为球虫病。还应与小鹅瘟作鉴别诊断(详见小鹅瘟部分的鉴别诊断)。

防治策略

一、预防(1)鹅舍应保持干燥、清洁。鹅场应做好严格的消毒卫生工作。粪便应每天清除,用生物热的方法进行消毒,以杀灭粪中球虫卵囊。防止饲料和饮水被鹅粪污染。

(2)应将雏鹅与曾患过球虫病的老鹅隔开饲养。栏圈、食槽、饮水器及用具等要经常清洗、消毒。运动场应勤垫换新土。

(3)在球虫病流行季节,可在饲料中添加抗球虫药,对防止球虫病的发生有很大的作用。

克球多(可爱丹):每千克饲料中加入100~125毫克,均匀混料,连用3~7天。

球痢灵:按每千克饲料中加入125毫克,混料。连用3~5天。

复方甲基异嗯唑(复方新诺明):按0.02%配比混于饲料中。

球虫净:每千克饲料中加入125毫克,均匀混料,连用3~5天,屠宰前7天停药。

二、治疗阿的平:鹅只每千克体重用0.05~0.1克,将药物混于湿谷粒中喂给,每隔2~3天给药一次。喂完第三次后,延长间隔时间,每隔5~6天喂一次。共喂5次。通常在喂完第三次后,鹅粪中便找不到球虫卵囊,患鹅症状明显好转,基本停止死亡。

氨基阿的平:鹅只每千克体重用0.05克,与湿谷粒拌和,

每隔3天一次,共用药5次,鹅对氨基阿的平的中毒量为每千克体重1克,使用时注意不要过量。

青霉素:每只雏鹅用5000~10000国际单位,用水溶解后,拌入饲料中喂给或滴服,每天1次,三天为一疗程。

氯苯胍:按每千克饲料中加入100毫克,均匀混料饲喂,连用7~10天。屠宰前5~7天停止喂药。预防量减半。

氨丙林:按每千克饲料中加入150~200毫克,或按每千克体重用250毫克拌料;或按每升饮水中加入80~120毫克饮服,连用7天。用药期间,应停止喂维生素B1。

磺胺-6-甲氧嘧啶(制菌磺SMM)和TMP合剂:两者的比例为5:1,合剂的剂量为0.04%混入粉料中,连喂7天,停药3天,再喂3天。

磺胺二甲基嘧啶:以0.5%混入饲料中饲喂;或以0.2%浓度饮水,连用3天,停用2天后,再连用3天。

球痢灵:按0.025%浓度均匀混料,连喂3~5天。

克球多:按每千克饲料中加250毫克均匀混料饲喂,连用3~5天。

广虫灵:按每千克饲料中加入100~200毫克,均匀混料,连用5~7天。

由于球虫很容易产生耐药性,因此,应经常换药,不可长期使用单一药物防治球虫病。

鹅气囊破裂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由于各种原因,使气囊破裂,造成大量气体窜入皮下疏松组织间隙,并积于皮下,从而导致全身或局部皮下气肿隆起。多发生于颈部(俗称气囊或气脖子)、胸部或腹壁。

【病因】

(1)在接种疫苗或注射药物时,抓鹅放鹅用力过猛,动作粗鲁以致损伤气囊。

(2)鹅只互相啄斗造成体表损伤和气囊破裂。

(3)某些含气骨发生骨折,空气逸出蓄积于皮下。创鸡时也可能使气囊破裂。

(4)某些气管寄生虫(如气管吸虫、比翼线虫等)寄生于气管、支气管或气囊内,导致气囊破损以致空气窜入皮下,这种情况虽然是造成气囊破裂的原因之一,但较为少见。

(5)多种因素造成气囊壁较薄,受损后难以愈合,使吸人的空气外逸而积聚于皮下结缔组织内而形成气肿。

【临诊症状】患病鹅只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羽毛松乱,行动迟缓,呼吸困难,独处一隅。

皮下气肿可发生于身体的各个部位。当颈部气囊破裂时,可见颈部羽毛逆立,轻者仅见于颈的基部,.重症者可见延伸到整个前躯部;当胸、腹部气囊破裂时,皮下气肿则多发生于胸、腹一侧或两侧,胸、腹围膨大,按压有捻发音,叩诊似气球。或只发生于腿部或翅膀处,严重者甚至波及全身。所有气肿部位的皮肤肿胀、变薄而呈半透明。放牧游水时,患鹅不能潜水。若不及时处理,气肿可以继续增大,生长发育受阻,严重时可导致死亡。如属寄生虫引起的气肿,还表现出伸颈张口、咳嗽、摇头及打喷嚏等症状。

【防治】本病一般较少发生,但要尽量避免,尤其在捕捉鹅只时应轻捉轻放,以免损伤气囊及骨骼。

一般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但可以采取对症疗法:

(1)用注射器抽气或用注射针头穿刺放气。

(2)用烧红的铁丝在膨胀部位烙一破口,将气放出一部分。

采用以上方法,有时也可以治愈,但很多是放气后常常还会重新膨胀起来,必须坚持数日,每日放2~3次气,直到完全痊愈为止。倘若反复发生而时间过长的,可改用剪刀把气肿部皮肤剪一小口,以便使积气随时排出,注意术部消毒,以防感染。

鹅衣原体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衣原体病又称鹦鹉热或鸟疫,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也是各种畜禽和人类的共患的传染病。在家禽中,鸭、鹅、鸡、火鸡及鸽都可感染。雏鸭的易感性最高。鹅常为无症状感染,感染后常取隐性经过。本病主要的特征是发生结膜炎、鼻炎及腹泻。

诊断依据

一、临诊症状患鹅初期表现全身震颤,步态不稳,食欲消失,精神沉郁,生长停滞,腹泻,排出绿色水样稀粪。

眼结膜及鼻发炎,流出浆液性及脓性分泌物,并将眼和鼻孔周围的羽毛粘连,时间稍长则结成千痂或脱落。

随着病程的发展,病鹅明显消瘦,肌肉萎缩,最后出现麻痹,惊厥而死亡。

本病常并发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沙门氏菌病及眼型大肠杆菌病。

二、病理变化主要病变见于结膜炎、鼻炎、眶下窦炎,偶见有全眼球炎,眼球萎缩。

在胸、腹腔和气囊膜见有纤维素性渗出物附着。气囊壁混浊,增厚。

胸肌萎缩,常出现纤维素性心包炎。肝、脾充血肿大。肝表面呈肝周炎,表面覆盖一层灰色或黄色纤维素性薄膜。

三、流行病学资料鹅衣原体一般毒力较低,鹅的衣原体属低毒力株,很少造成流行或爆发。常呈现无症状感染。然而,如果饲养密度过大、鹅只受冷、育雏室空气污浊,通风不良、营养低劣、特别是并发禽流感、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沙门氏菌病、大肠杆菌病等,容易造成一定程度的流行。

本病可以在鹅和鸭之间互相传染,不同年龄的鹅对衣原体有不同的易感性。一般是幼龄鹅比成年鹅易感。传染来源及途径主要是由病鹅传给健鹅,通过空气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鹅胚垂直传播。

四、病原诊断(一)病原特性

本病的病原体是鹦鹉热衣原体,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物。

属原核生物界,裂殖菌纲,衣原体目、衣原体科。在分类中的地位介于立克次氏体与病毒之间。衣原体只能在活细胞内繁殖。最常用的是鸡胚卵黄囊。

鹦鹉热衣原体对低温的抵抗力较大,而对热较敏感,在室温下很快失去传染性。在禽类干燥粪便中可存活数月。70%酒精、0.5%碘酊和3%的过氧化氢溶液,几分钟内即可将其杀死。

(二)实验室诊断

1.涂片镜检取患病死亡的鹅气囊、心包膜或脾被膜,制成触片,固定后用姬姆萨氏染色法染色,镜检,如果在单核细胞浆内有深紫色的球状颗粒,即可证明有衣原体感染。

2.病原体分离

(1)取病料经处理之后吸取0.5毫升上清液接种在6~7日龄鸡胚卵黄囊内,于37℃培养3~10天,致死鸡胚。取卵黄囊膜作触片,染色镜检。

(2)取病料接种物0.5~1毫升,给3~4周龄小鼠腹腔注射,衣原体可在腹腔内生长繁殖,引起腹膜炎,腹腔内有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腹部膨大,腹水内含有大量衣原体的单核细胞。脾脏肿大。

本病单从症状、病变不易确诊。因此,必须采取病料进行实验室诊断,才能确诊。

防治策略

一、预防1.搞好鹅舍和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并定期进行消毒,特别是种蛋、孵化器的合理消毒。可用5%漂白粉、0.3%过氧乙酸或2%次氯酸钠。

2.在鹅舍周围避免饲养其他动物,如鸭等禽类。

3.人类也可以通过呼吸道感染,因此必须注意防护。

二、治疗氟苯尼考(氟甲砜霉素):内服按本品1克拌20千克料,一天1次,连用3~5天。肌注按每千克体重用20~30毫克。

卡那霉素可溶性粉:每50克含2克(4%),混饮按每升水30~120毫克,混料按每千克料用60~250毫克,连用3~5天。或按每千克体重40毫克。肌内注射按5~10毫克/千克体重。

庆大霉素可溶性粉:100克含4克。拌料按每千克饲料用50~200毫克。肌注按每千克体重用3000~5000国际单位(或5~10毫克),每日2次。饮水按每升水加入2万~4万国际单位,连喂3天。

红霉素粉针:每支0.25克、0.3克。肌注1次量为每千克体重5~20毫克,一日2次。饮水,0.005%~0.02%;拌料0.01%~0.03%。

罗红霉素可溶性粉剂:每瓶5克,含0.5克。混饮,每升水用10~20毫克,连用3~5天。或饮水按0.005%~0.02%,拌料0.01%~0.03%。

鹅葡萄球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鹅葡萄球病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急性败血性或慢性传染病。临诊表现为急性败血症、化脓性关节炎、皮炎、脐炎及趾瘤等。幼鹅感染本病,常呈急性败血症。成年鹅感染本病常呈慢性经过的关节炎及趾瘤。本病是鹅的常见病。

诊断依据

一、临诊症状鹅发生本病,其临诊症状表现为急性败血型、关节炎型、脐炎型及趾瘤型。

1.急性败血型幼鹅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两翅下垂,缩颈,眼半开半闭呈嗜眠状,羽毛松乱,排出灰白色或黄绿色稀粪。还可见到鹅的胸腹部、大腿内侧皮下浮肿,滞留数量不等的血样渗出液,严重者可自然破溃,流出棕红色液体,污染周围羽毛。

2.慢性关节炎型鹅只患病后表现多个关节由于炎症引起的肿胀,特别是跗、趾关节发炎肿胀,表面呈紫黑色,并结成污黑色痂,有些病例出现趾瘤、脚底肿大、变硬,有些趾尖发生坏死,呈黑紫色。发生关节炎的病鹅表现运动障碍,跛行,不愿行动,多伏卧,一般仍有饮、食欲。如果由于行动不便,因采食困难,饥饱不匀,病鹅日渐消瘦,最后衰竭死亡。

3.脐炎型主要见于雏鹅(尤以1~3日龄为多)。病雏表现怕冷,翅膀下垂,腹部膨大,脐部肿大发炎,局部呈黄红色或紫黑色,质稍硬,间有分泌物,俗称大肚脐。病雏一般在出壳后2~4天死亡。

4.趾瘤病型(脚垫肿)本病多发生于成年或重型种鹅。由于体重负担过大,脚部皮肤龟裂,感染本菌,表现趾部或脚垫发炎、增生,导致趾部及其周围肿胀、化脓,变坚硬。

5.眼型可以单独出现,也可在出现于败血性的后期。在临诊上表现为上下眼睑肿胀,开始时眼半开半闭,后期会由于分泌物的增多而使眼睛完全粘闭。倘若将上下眼睑强行掰开,可见有多量的分泌物。眼结膜红肿,有时还可以发现肉芽肿。随着病情的发展,眼球出现下陷,最后失明,病鹅多由于食不到料、喝不到水而饥饿或互相踩踏、衰竭而死。

6.肺型有些病鹅通过呼吸道感染了致病性葡萄球菌而发生肺炎型的葡萄球菌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等全身性症状。

二、病理变化本病的病理变化根据不同的临诊病型而异。

1.急性败血型以幼鹅为主。肝脏肿大,淡紫红色,有花纹或斑样变化,病程稍长者,可见数量不等的白色坏死点或出血点,脾脏肿大或见白色坏死点。有些病例还可以见到肺呈黑红色(即由葡萄球菌引起的肺炎)。有些病例可见胸部及大腿内侧皮下浮肿,滞留血样渗出液,数量不等。

2.慢性关节炎型以成鹅为主,常表现关节炎,关节囊内或滑液囊内有浆液性或纤维素性渗出物。多见于趾、跗关节,表现出关节肿大,滑膜增厚、充血或出血,病程较长的病例,则变成脓性和干酪样坏死,甚至关节周围结缔组织增生及畸形。

3.脐炎型多见于雏鹅,患鹅脐部肿大,呈紫黑色或紫红,有暗红色或黄红色液体,时间稍久则为脓样干固坏死物,卵黄吸收不良,稀薄如水。

趾瘤型则见脚部有瘤肿、坏死。眼型可见与生前相应盼病状。肺型则见肺部淤血、水肿和肺部组织发生各期的肝变。

三、流行病学资料金黄色葡萄球菌广泛存在于鹅群的周围环境中,鹅舍内的空气、地面、鹅体表、鹅蛋表面、鹅粪、饲料j羽毛都可分离到本病原体。

创伤是本病主要的传染途径,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和空气传播。脐带感染也是常见的传染途径。

本病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

(1)周围环境中葡萄球菌的数量急剧增加,超过鹅体所能抵抗的程度。

(2)鹅体皮肤的损伤或创伤,为病菌提供了感染的机会。

(3)鹅体患有其他疾病,如痘、传染性囊病等,都会增加感染的机会。

(4)由于接种疫苗,不注意针头的消毒,而导致病菌侵入体内,引起发病。

(5)孵化时葡萄球菌污染种蛋而引起胚胎死亡,同时还会使雏鹅体表污染大量病菌而致病,或通过脐孔感染,引起脐炎。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四、病原诊断(一)病原特性

本病的病原体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革兰氏染色阳性的圆形或卵圆形球状菌。常由于很多球菌相连在一起形成葡萄串状。无鞭毛,不产生芽孢,可在一般培养基上生长,菌落光滑、隆起,圆形,幼龄菌落呈灰黄白色,逐步变成金黄色。禽型金黄色葡萄球菌能产生溶血素和血浆凝固酶,在血液琼脂平板上产生溶血环,能凝固兔血浆。

在不产生芽孢的细菌中,葡萄球菌对外界的抵抗力是最强的细菌之一。要在60℃30~60分钟或80℃10~30分钟才能将其杀死。煮沸后迅速死亡。3%~5%石炭酸在3~15分钟内、75%酒精及1:25000的龙胆紫在5~10分钟内均可将其死亡。

(二)实验室诊断

1.采集病料采取脓灶中的脓液渗出液及肝等病料作为被检材料。

2.涂片染色病料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圆形或卵圆形葡萄串状或呈短链状球菌。

3.分离培养将病料接种于鲜血琼脂平板上,挑选金黄色、并具有溶血的菌落作纯培养。进一步做生化试验以确定其是否属致病性。若属于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能分解发酵甘露醇,产酸;能产生血浆凝固酶,.将兔血清凝固。

4.动物接种

(1)静脉注射法于家兔的静脉接种0.1~0.5毫升肉汤培养物,若属致病性葡萄球菌,于注射后24~48小时内,家兔死亡。剖检可见浆膜出血,肾、心脏、心肌及其他器官组织有大小

不一的脓肿病变。

(2)皮下注射法于家兔皮下接种1.0毫升24小时肉汤培养物,若属致病性葡萄球菌可引起局部皮肤溃疡、坏死。

防治策略

一、预防1.彻底清除鹅场内的污物、一切尖锐物体,以免刺伤鹅体的皮肤,防止感染。

2.注意做好种蛋、孵化器及孵化全过程的消毒工作。减少污染。

3.加强饲养管理,注意补充饲料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防止互相啄毛而引起外伤。

4.做好清洁卫生及消毒工作,减少环境中含菌量。降低感染机会。

5.在本病严重发生的鹅场,给鹅群注射多价葡萄球菌铝胶灭活疫苗,14天后产生免疫力,免疫期可达2个月。

二、治疗一旦发现病鹅,立即给予隔离治疗,一般可使用以下药物。

妥布霉素注射液:若病鹅不多,可用妥布霉素针剂,按每千克体重用0.5~1毫升,肌内注射。每天1次,连用3天。

丁胺卡那霉素:每千克体重用2.5万~3万国际单位(或5~10毫克),肌内注射,每天1次,连用3天。饮水,按千克体重10~15毫克(每克含62万~72万国际单位),或按0.005%~0.01%,每日饮3次,连饮3天。

庆大霉素:按每千克体重3000~5000国际单位肌内注射,每日2次,连用3天。

红霉素:按0.01%~0.02%药量加入饲料中喂服,连服3天。

氨苄青霉素:每千克体重5~20毫克拌料,连用5天。

盐酸沙拉沙星:治疗量10克对100千克水连饮3天,或10克拌40千克料连喂3天。

由于本菌容易产生抗药性,因此,必须选择本地区、本鹅场少用的药物,或几种药物混合或交替使用。有条件的可及时分离细菌做药敏试验。以决定选择使用的药物。

鹅光过敏性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光过敏性病最早报道是发现于鸭,由于食了大软骨草草粉而引起的。鹅的光过敏性病较少报道,近几年来也有发现并见有报道。

【病因】鹅(尤其雏鹅)采食了含有光过敏性物质(包括大软骨草草粉混合物、喹乙醇等),在阳光的照射下发生的一种疾病。病的特征是在上喙、蹼及脚部无毛的皮肤上出现水疱。倘若鹅只的嘴和腿呈黑色的则不见发病。

【临诊症状】本病特征性的症状是在上喙背侧和蹼背侧出现水疱,水疱破溃后遗留下的瘢痕和变形的上喙边缘蜷缩,或长度缩短。

病初表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体温正常。后期体温升高,眼有分泌物,甚至粘连。患鹅营养不良,羽毛发育不全,体重减轻。

上喙失去原来的黄色,局部发红,形成红斑,经1~2天发展成黄豆乃至蚕豆大的水疱,有些水疱连成一片,水疱液淡黄色透明。接着在鹅蹼上出现同样的水疱,经2~4天,上喙和蹼上的水疱破裂并逐渐形成棕黄色的结痂,再经10天左右,上喙和蹼上的结痂开始脱落,变成棕黄色或暗红色,严重者上喙变形,缩短,边缘上翻,舌尖部外露。

【病变】主要见上喙和蹼上出现弥漫性炎症、水疱以及水疱跛溃后形成结痂、变色和变形。皮下血管断端血液呈紫红色、凝固不良如酱油样,膝关节部肌膜有紫红色条纹状出血斑以及胶样浸润。舌尖部坏死,十二指肠卡他性炎症。有些病例还可见到肝脏有大小不等的坏死点。

本病的确诊较容易,多发生于经猛烈的阳光照射后,在鹅的上喙和蹼上出现水疱、破溃后形成结痂,更为特征的是上喙变形、缩短、舌尖部外露、坏死。在临诊上虽然喹乙醇中毒的病例,也见到上喙和脚蹼角质层出现弥漫性炎症,或形成水疱,水疱破裂后形成棕黄色结痂,但却没有出现上喙变形、缩短、上翻及舌尖部外露和坏死的变化。

【防治】本病一旦发生,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进行治疗。当早期发现少数鹅只上喙出现上述症状和变化时,立即停喂可疑含有光过性物质的饲料,或药物(如喹乙醇)尽量减少在烈日下放牧。

在有必要的情况(病例较少)下,可采用对症疗法:如有眼结膜炎者,用2%雷佛奴尔溶液冲洗,上喙及蹼的病变可用龙胆紫或碘甘油涂擦患部,以促进其恢复。

鹅异常蛋(畸形蛋)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鹅只所产的蛋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与正常蛋不同者,称为异常蛋或称畸形蛋。可分为外观异常蛋和蛋内异常蛋。常见的有软壳蛋、无壳蛋、无黄蛋、双黄蛋、双壳蛋和不定型蛋等。

【病因及症状】

软壳蛋:只有蛋壳膜而无蛋壳的蛋称软壳蛋。其外观呈灰白色,触压富有弹性而柔软且易变形。主要是日料中钙、磷等矿物质或维生素D3缺乏,或钙、磷比例失调,或由于外界应激因素(如惊吓等)干扰,引起输卵管分泌和收缩机能亢进,或由于传染病、寄生虫病等引起蛋壳腺分泌障碍,在蛋壳膜外尚未沉积钙质,形成蛋壳便提前排出,即早产。

蛋壳过硬蛋:即指蛋壳的厚度和硬度均超过正常者,又称响蛋或钢皮蛋(把两只这样的蛋互相碰撞时发音特别响亮而得名)。多数是由于饲料中含有过量的钙和维生素D3,而且母鹅产蛋率不高造成的。

无黄蛋:无黄蛋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异物(如寄生虫、脱落的黏膜上皮、血块等)落入输卵管后,使输卵管的蛋白分泌部受到刺激而照常分泌出蛋白壳膜和蛋壳包围着异物而形成。无黄蛋一般都比正常蛋小,形状不定,有的过圆或过长。打开蛋壳之后,只有蛋白却不见蛋黄。

过大蛋:也称巨形蛋,一般重量比普通蛋重30%~70%,曾有人报道:有些鹅多次产下重700克(正常鹅蛋120~160克)的过大蛋。此种异常过大蛋多为双黄或多黄蛋。主要是由于母鹅的生殖机能旺盛,促卵泡素和排卵诱导素超量分泌所致;或由于输卵管蠕动机能减弱,使先排的卵黄在输卵管内停留,与后排出的卵黄相遇而形成双黄蛋;或由于鹅只在产蛋时受惊吓,使已下行至输卵管子宫部的成形蛋,因输卵管的逆蠕动而将蛋推回起始部后再度下行,再次外包蛋白和蛋壳而形成蛋包蛋。甚至再重复一次而形成三重蛋包蛋。这样的蛋很难产出,多引起难产。

血斑蛋:即在卵黄上或系带附近有紫红色斑块或斑纹的蛋,多见于低产鹅所产的蛋。是由于卵巢在排卵时血管破裂或输卵管发炎出血及维生素K、A缺乏所引起的出血,使血块附在蛋黄上一起进入输卵管所形成的血斑蛋。血斑大小不一,从芝麻大至豌豆大,形状也有所不同。

寄生虫蛋:即蛋内有绦虫、吸虫或交合线虫等寄生虫。以前殖吸虫最常见。输卵管内的寄生虫在蛋形成时被包入蛋内;或者肠道寄生虫移行到泄殖腔,再上行进入输卵管,随后与蛋黄一起下行被包进蛋内;或者寄生虫从体腔经输卵管漏斗部进入输卵管内。

鹅念珠菌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鹅念珠菌病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一种霉菌性传染病(又称霉菌性口炎、白色念珠菌病,俗称鹅口疮)。除鹅以外,本病可在其他禽类、哺乳动物及人类发生。其主要特征是在上消化道(口腔、咽、食道和食管膨大部)的黏膜发生白色的假膜和溃疡。

诊断依据

一、临诊症状本病的临诊症状不甚典型,雏鹅患病之后,表现精神委顿,羽毛粗乱,不愿活动,离群独处。常打堆,如果口腔、舌面、咽喉出现坏死溃疡及黄白色的假膜时,患鹅由于吞咽困难,食欲减少或不愿采食,生长受阻,逐渐消瘦以至衰竭死亡。患鹅还出现呼吸道症状,伸颈张口,喘气,叫声嘶哑。

二、病理变化本病的病变主要发生于口、咽、食管、食管膨太部及腺胃,有时也波及到肌胃角质膜及肠管黏膜。常可见到口腔、咽喉、食管黏膜坏死或有白色、灰白色、黄色或褐色的假膜性的斑块和容易刮落的坏死物质,并见有溃疡状的斑块。特别是在口腔黏膜表面形成黄色、干酪样物质的典型鹅口一疮病变。腺胃受损害时,可见黏膜肿胀、出血,表面附有由脱落的上皮细胞、腺体分泌物及念珠菌混合物构成的白色黏液。肌胃受损害时,角质膜受腐蚀、糜烂。

三、流行病学资料幼鹅的易感性比成年鹅高。一般认为本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尤其是植物和土壤中,易感鹅是通过摄食本菌而感染,或由于吃入被病菌污染的饲料及饮水而得病。消化管黏膜损伤更有利于病菌的侵入。但也有人认为,本菌有可能存在于健康鹅只的消化道中,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其他微生物的拮抗作用而不引起鹅只发病。当使用抗菌药物抑制了某些细菌的生长繁殖或由于饲养管理不善,及饲料配合不当而降低鹅只的抵抗力时,就会促使鹅只发病。鹅与鹅之间不会直接传染。本病可通过被病菌污染的蛋壳而传播。

四、病原诊断(一)病原特性

本病的病原体是白色念珠菌。是一种酵母状的真菌,其形态与酵母相似,进行特殊的出芽生殖(无囊内孢子),伸长而形成假菌丝。在一般培养基上即可旺盛生长,在萨布罗氏琼脂培养基上于37℃培养24~48小时后,生长为白色、圆形、乳脂状,高度隆起,边缘整齐的菌落。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时,管底和沿管壁处呈现淡黄色长丝状。革兰氏染色为阳性。

(二)实验室诊断

本病的诊断并不难,根据上消化道黏膜的典型病变,可作为诊断的依据。倘若有进一步确诊的必要时,就可以采取病变器官的渗出物抹片、革兰氏染色,进行病原的分离培养。

防治策略

一、预防本病的预防应特别着重于改善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以减少因拥挤、闷热、通风不良、饮水污秽及维生素缺乏等不利因素对本病的诱发。环境的消毒,最好用碘制剂、甲醛或氢氧化钠溶液。

受本病威胁的鹅群,可在饲料中混入制霉菌素等抗真菌药物作预防,剂量是每吨饲料中加入制霉菌素100~150克。也可用1:3000硫酸铜作饮水。

二、治疗对本病的治疗可用制霉菌素及硫酸铜。由于制霉菌素难溶于水,但可以在酸牛奶中长久保持悬浮状态。在治疗患鹅时,按每千克体重2万~3万国际单位,混入少量的酸牛奶中,一日2次,连服7~10日,或每千克饲料中添加100毫克制霉菌素,连服1~3周。硫酸铜以1:2000~3000的水溶液代替饮水。由于硫酸铜有一定的腐蚀性,因此,要用瓷器盛硫酸铜溶液。也可用2%硼酸溶液,每只患鹅灌服1~3毫升。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768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