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低温阴雨鱼病防治技术

春季低温阴雨频繁,天气乍暖还寒,气温和水温变化较大,汁鱼类生长发育造成较天的影响。鱼类越冬之后,体能消耗较大,易诱发鱼病而导致死亡。笔者就春季连绵阴雨天,鱼塘易发生的几种情况及其防治简述如下,希广大渔民适时适情参考。

1,池鱼厌食及其防治

鳙、鱿、鳊鱼等饲养鱼类,当水温低于15℃ 时,食欲下降,生长放慢;少投或不投青料,可施放适量粪便,但施放数量不宜多,以防水质变劣。

2、池水变黑及其防治

春季低温阴雨和忽冷忽热天气,鱼塘的藻类大量死亡,水质变坏,水色变黑,严重时池水还会发臭,造成池水缺氧,池鱼浮头:.遇到持续低温阴雨而导致水质变劣时,必须注意及时换水(换水15-30 cm),以改善水质。此外,还应施生石灰(每亩7-10kg),用水稀释后取澄清液全塘波洒,有杀菌消毒、澄清水质以及中和酸性水体等作用,从而减轻对鱼类的危害。

3、池水清澈透明及其防治

春季持续阴雨天气,有的池水由原来青褐色变为井水般的清澈透明。原因一般是:水质过肥,水蚤过多;绪鱼放养数量少。其防治措施是:及时注入新水。增加水中溶解氧;每亩1 m深水,用晶体敌百虫100-150g兑水泼洒,将水蚤毒杀;适当增加编鱼放养密度,适当追施有机肥,促使浮游植物繁殖.

4、池鱼滋生病虫害及其防治

持续阴雨天气,一是有的老水鱼塘,鳙、鲢鱼容易患针虫病,严重感染此病时,鱼体像披上蓑衣一样,对鱼类生长发育有较大的影响r.防治措施是:每亩施放猪、牛粪350- 400kg,或人粪尿素100-150kg;每亩水深1 150g,投喂酒糟100味,并用晶体敌百虫100- 1509化水波洒,每天一次,连续2-3次,二是经过拉网、运输,刚放养的池鱼因擦伤易发生水霉病,较严重时,肉眼能看到菌丝向鱼体伤口侵入,并深入至肌肉,芡延扩展;向外生长的菌丝,似灰白色棉毛状。治疗:①鱼种、成鱼、亲鱼可采用2-3ppm的亚甲基兰全池波洒。隔2d再波一次;②亲鱼可用磺胺软膏或用1%高锰酸钾水溶液、碘酒涂抹伤口;③用 400ppml的食盐和400ppm小苏打合剂全池泼洒或浸浴。同时服用抗微生物药,以防治细菌感染,疗效更好。注意:孔雀石绿禁止使用。

相关推荐

冬季低温时节鲟鱼养殖常见疾病防治技术



一、卵霉病

1、病因

由水霉属和绵霉属等水生真菌寄生虫引起,常见的有丝水霉,鞭毛绵霉等。

2、症状

鲟鱼的卵表面长有黄白色毛样絮状物,严重时鱼卵在水中像一个个圆球。该病是史氏鲟等鱼卵在人工孵化过程中的常见病,可影响孵化率。

3、防治方法

主要是提高受精卵的质量,保持孵化中的良好水质,随时清除坏卵,消除霉菌。

二、水霉病

1、病因

主要是鱼体受伤或水质不良而引起体表感染,滋生水霉。

2、症状

病鱼患处滋生大量灰白色、棉絮状的水霉菌菌丝,严重的行动缓慢、消瘦、不摄食,甚至死亡。

3、防治办法

用生石灰水定期对养殖池进行泼洒可减少此病的发生。在捕捞、搬运、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尽量仔细,避免鱼体体表受伤。

治疗上,可用0.4‰的小苏打和0.04‰的食盐合剂全池泼洒。或用3%的食盐水浸泡20分钟有一定疗效。


春季大棚饲养肉鸭疫病防治


大棚饲养肉鸭生长速度快,环境卫生好,鸭体干净而日疾病少,品味清香,深受消费者的欢迎。要提高生产效益,做好疫病防治,需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1育雏期营养要达标

1-3周龄是雏鸭育雏期,从出生(出壳)到3 周是绒毛更换阶段,而且此时生长速度快,不仅要求温度保持在28℃左右,而日要求粗蛋白20 % -23%,二周龄体重可达1350g左右。到4周龄时换成育成饲料,育成期粗蛋白至少达到16%- 18%。每日增加饲料10%添加量,按饲养数量计算所需的空间和饲料量,而日要保证饲料中的粗蛋白质含量,这样,鸭长得快,增膘快,在2月时出栏体重可达2500-3000g.

2适宜的环境

饲养棚内若闻到味道浑浊,就应调整饲养密度。在调整饲养密度时,要把鸭子按大小、强弱分为几个小群饲养。对体重较小、生民缓慢的弱鸭集中起来喂养,加强管理,使其生民发育能迅速赶上同龄强鸭,不至于延民饲养日龄,影响出售。按照不同日龄的饲养密度计算所用的空间,每周调整一次,并及时通风。

3搞好消毒

在棚舍门口设一个消毒池,对进出人员、携带的物品(衣帽、鞋、工具、用具)、饮水桶、饲料槽进行消毒。棚架下的鸭粪和排水渠道、地而每大要消毒一遍,要及时清理食槽、洗刷饮水器,给鸭群一个清爽、干净的空间。消毒药物可用生石灰、草木灰、来苏尔、烧碱、高锰酸钾、百毒杀等。

4做好疫苗的接种

肉鸭生长期虽短,但也要做好疫苗的接种,尤其是鸭瘟。鸭瘟是山疤疹病毒引起的鸭、鹅、天鹅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病禽主要的病理变化为血管损伤泞致组织出血,体腔溢血,消化道粘膜坏死性病变,淋巴器管受损以及实质器管的退行性变化等.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5坚持观察

坚持观察鸭群的动态是做好饲养管理的基木要求。观察可以及时发现异常,及早发现病情。特别是在早晨大刚亮、中午、深夜以及两次喂料之间,都是观察鸭群行为的好时机。如果发现拒食、腿脚扭伤的鸭子,要及时隔离、中一独饲养、增加营养;发生传染病时,要迅速隔离病鸭。病死的鸭不要到处乱丢,已污染的地方应立即进行消毒,以保证鸭群体质健壮、精神饱满、行动活泼、羽毛紧凑有光泽、两眼明亮有神、食欲R+盛、粪便正常、呼吸平稳、生长快速。

夏季养鱼日常管理及鱼病防治技术


鱼类的日常养殖工作是一项相对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对于夏季的池塘养鱼更是极为复杂的。鱼类的生命极为脆弱,对于环境的要求较高,而且它们的适应性较差。另外,鱼群的常见病也是我们日常养鱼需要注意的,除了做好基本的日常环境维护外,也要在平时多对鱼类病因以及解决办法进行研究,善于总结,发现规律,并在实践中多积累经验教训,充分运用自身的创新思维,走出一条新型化的鱼类养殖道路。
1夏季养鱼的日常管理工作
1.1观察水质,并及时进行调节
水是所有鱼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环境,要想做好养鱼工作,务必要从管理好水的基础性工作开始做起。一般经验来说,上午时池塘中的水应呈现出绿色,而下午时池塘中的水应呈现出黄绿色为最好。具体的控制措施如下:1.把握准确时间来进行日常换水以及加灌新水的工作,水量应控制在总体水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之间;2.保证每个月定期用二氧化氯或者相关的消毒药剂对全池塘进行两次泼洒工作;3.对池塘中的水进行适量的施肥工作,一般情况下,可依据池塘中水的颜色来确定出应施加多少肥料以及施加肥料的次数,而且需要注意的是,施肥工作尽量要在晴天时进行;4.着重控制好池塘中大型浮游类动物的出现。就经验来说,一旦池塘中水的颜色清瘦,且鱼类时常将头浮出水面,下风向用肉眼可见浮游类动物时,应先用杀虫药物进行全池喷洒。然后,再观察池水的水体的肥瘦状况,如果水质比较瘦,应进行施肥、补肥,而且尽量要用鱼类的生物肥料。具体的施肥时间应定为晴天状态下的上午10点钟前后,主要原因是此时的池水处于饥饿状态;5.合理应用增氧机,及时增加池水中的氧含量,以便改善水质;6.适时喷洒生物类调水剂,通过培育有益微生物以及浮游生物,将有利于改善鱼类的生存环境。
1.2充分做好定量、定质、定时以及定位的四定工作
多数情况下应确保饲料晴天多投,雨天不投或者少投,此外,投掷的饲料数量应为总鱼量的3%~5%,投掷饲料的质量也应该严格把关,绝对不能将腐败过期的饲料投掷到池塘中去。投掷饲料的数量应适量,将鱼类喂至8分饱。做好上述工作一方面能防止造成饲料浪费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又不至于破坏池塘的水质要求,有效防止了鱼类相关综合征的疾病发生。
2鱼类的常见病的防治措施
鱼类作为水中生物,对水质的要求极高,关于鱼类病的发生也是较为常见的。因此,我们务必要高度重视,一旦发病,进行及时、准确地诊治工作。
2.1细菌性鱼病
处于淡水中的鱼类细菌性的病症主要是爆发性出血病、细菌性赤皮、细菌性烂腮、细菌性肠炎以及打印病等。爆发性出血病的具体特征:鱼类生病的前期,从外表上来看,病鱼的口内、腹内、鳃盖、眼眶、鳍条以及身体均呈现出轻微的充血现象。将腹部及肠道剖开可见少量食物。随着疾病的蔓延,上述器官的表面充血现象扩大,骨肉也表现出血症状,鱼类的眼眶出现充血,眼球外突,腹部明显膨胀、红肿。将腹部剖开,基于肝、脾、肾等内脏器官已受到损害,致使腹内积攒出黄色、红色的腹水,出现肝、脾、肾水肿,肠壁出血、充气并无食物。腮部呈灰白色显示贫血,有时表现紫色且肿胀,严重时将导致腮丝尾部溃烂;细菌性赤皮病表现为鳞片极易脱落,腹部出血并有体表溃疡现象;细菌性烂腮病表现为鱼体发黑,腮丝头部溃烂并有污泥,腮部黏液增加;细菌性肠炎表现为鱼肛门红肿外突,用手轻微挤压腹部将有黄色血性黏液从肛门流出;打印病表现为发病在鱼类肛门上方的腹部两侧,很少在鱼体。前期皮肤发炎,接着出现溃烂,严重时,肌肉全部腐烂,暴露出骨骼及内脏。
上述疾病的主要诊治方法如下:针对爆发性出血病,可采用全池性喷洒二氧化氯物质方法;针对细菌性赤皮病,可采用全池性喷洒苯扎溴胺方法;针对细菌性烂腮病,可采用全池性喷洒聚维酮碘方法;针对细菌性肠炎,可采用全池性喷洒戊二醛方法;针对打印病,可采用将辛硫磷复合制剂加入饲料中进行喂食,一个疗程5d。
2.2病毒性鱼病
处在淡水的鱼类发生这种病的主要是草鱼出血病。()主要症状是腮部、鳍基、口部出血,腮部显现白色。现今无法进行诊治。
2.3寄生虫病
病虫主要有鱼鲺、锚头鳋、复口吸虫以及指环虫等,主要寄生在鱼的腮部及表面,严重的情况,可以引起鱼死亡。主要的治疗方式是将杀虫药进行全池性喷洒,第一次喷洒后,最好在第二天进行第二次喷洒。
2.4有害藻类
鱼塘内会繁殖出大量的微囊藻类,在这种藻类死之后,会迅速分解其中的白质,随之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导致出现鱼类大量死亡的现象。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是,在水深为1m处时,用硫酸铜溶液进行喷洒,较深的地点进行喷洒生石灰。
2.5相关注意要点
准确地对鱼塘面积及水深进行测量,并通过计算得出确切的容水量;应确保在晴天喷洒相关药物,如在缺氧天进行喷洒,应先用增氧机,1小时后再进行喷洒药物;在药物的喷洒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条件来进行。例如,遇有药效快、水位钱以及水质瘦的情况,一定要减少药量,以免发生药害现象。
结束语:
综上所述,鱼类的养殖工作是一项极为复杂工作。鱼类的常见病多种多样,因此,要求我们一定要注意观察,及时发现鱼类存在的异常状况,以便我们进行早期的鱼类疾病诊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认真做好防护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冯国明.夏季高温季节暴发性流行鱼病的防治.水产科技,2007(4):27-28.
张明,李为学.夏季养鱼池管理要点.兽药与饲料添加剂,2009(3):41-42.
郭银环,石国志,赵双燕.夏季池塘养鱼管理技术措施.河北渔业,2008(5):38-39.

罗非鱼链球病防治技术


夏秋两季气温高,雨量多,鱼类进入生长最旺季,鱼病病原体也大量繁殖。由于养殖密度增大、养殖环境恶化,罗非鱼的病害越来越严重。近几年来,已经有几种疾病在罗非鱼上发现,链球菌病是罗非鱼育成期的常见疾病,发病率高,危害严重,常常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一、病原

无乳链球菌是养殖罗非鱼的主要病原。其他链球菌也可以引起罗非鱼大量死亡,但危害程度不如无乳链球菌。

链球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非酸性化、无运动、氧化酶阳性、过氧化氢酶阳性的球菌。

二、症状

不同种类的链球菌引起的特性无显著差别。由于链球菌可以侵害病鱼的中枢神经系统,病鱼表现为游泳异常、昏沉,常在塘边、水面无方向性地缓慢游动,有时身体屈曲。分散于水面、或头向上、尾向下、呈悬垂状,病鱼或间断性狂游,或腹部向上。鱼体色发黑,鳃贫血,肿大,突出,体表有一处或多处隆起,尤以尾部为多见,隆起部位出血溃疡,肛门红肿,肝脏肿大、出血,胃肠积水,肠壁发炎。病鱼常呈现眼部症状如眼巩膜白浊、眼球突出以及出血等。但不是所有病鱼都出现眼部症状。

皮肤出血:链球菌常引起罗非鱼身体表面出血,表现在口周围、鳍条基部的点状出血。有时在肛门或生殖孔周围呈现出血斑。

腹水:罗非鱼的急性链球菌病常见腹腔内有大量腹水,由于腹水的增多,引起肛门突出。

三、病变

胃肠道病变:由于病鱼很少摄取食料,所以胃和肠道空虚,无饲料残留物。但在池塘养殖的罗非鱼,其胃肠道中可能残存一些浮游饵料,特别是在急性链球菌病暴发的早期。病鱼内脏最明显的症状是胆囊肿大,有的比正常的体积大数倍。

败血症:在急性感染时,链球菌迅速到达血液并扩散至全身各组织器官,出现内脏的广泛出血和肝、脾、肾、心、脑、眼利肠道的大面积出血。脾和肾脏肿大。

腹膜炎:在严重感染时,病负表现严重的腹膜炎症状,所有内脏器官与周围体壁粘连,腹腔中有大量纤维性渗出。在一些病例还伴随其他一些细菌如气单胞菌或弧菌的继发感染。

四、传染情况

1.该病常常是因为鱼体应激而暴发,应激因素有水温过高、缺氧或养殖密度过大等。

2.链球菌病常以水平传播的方式相互感染,即经过食物或创伤在罗非鱼之间传播。也可以被环境中的病原感染。

3.链球菌病可以发生于各种大小的鱼,一般100克规格以上易惑。

4.疾病常呈急性,在高水温季节时,病鱼的死亡高峰期可持续2~3周。但在低水温季节,该病也可呈慢性发展,死亡率较低,但持续时间长。

五、现场诊断

1.观察上面阐述的症状将有助于现场诊断。但仅凭对一条鱼的观察和解剖很难作出判定:必须对5~10条病鱼进行仔细的现场检查才能作出初步诊断。

2.将内脏器官(脑、肝、胆、脾、肾)进行检查,在显微镜下检查革兰氏阳性球菌将可以确诊该病。

六、防治

1.预防①提高养殖池塘水位,减少表层高水温对池塘中下层水温的影响。②高温季节,适当减少对鱼池的投饵量,可少投30%~40%或不投饵料。③注意水质调节,常检测池水的pH、氨氮、亚硝酸盐等变化情况,及时处理。④中午开增氧机2~3小时,翻动底层水,保持上下池水平衡。⑤用二氧化氯、解水保护神、三氯异氰脲酸或底质改良剂消毒,半个月一次。⑥内服多维氨基酸、鱼肝宝,拌料连服6天。每月一疗程。⑦降低饲养密度,减少应激因素和疾病传播的机会,有助于降低鱼群的死亡,减少损失。

2.治疗①抗生素治疗:抗生素只有在链球菌病暴发的早期应用才能有效。但是,在多数情况下,口服抗生素的效果不佳,因为受感染鱼几乎不会吃料。有些养殖户反映,在投喂抗生素期间,可以在一定程度减少病鱼的死亡率,但一旦停喂抗生素,死亡率就再次增高。在这种情况下,养殖户常常延长喂药时间或者增加用药量。这样,不仅很容易诱导产生抗药性菌株,还可造成鱼肉中的药物残留。②一旦发生链球菌鱼病,可每25千克浮料拌多维氨基酸250克、三黄粉50克、青霉素400万单位20支连续内服两周。一般七天后死鱼明显减少。③外泼;解水保护神平均水深1米250克/亩、福地安150克/亩混匀全池泼洒1次,强氯精、碘制剂2次。

鱼病防治方法和技巧知识


主持人:早上好,听众朋友!欢迎您收听致富早班车节目,我是田园。近年来,我国养鱼业迅速发展。但是,在养鱼业迅速发展的同时,鱼类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也日趋严重,每年都因此而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着养鱼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那么为了提高养殖户对鱼类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我们特别制作了鱼病防治技术系列节目。那么在今天的节目时间里,我们就请到了北京鱼经公司的林长虹高级工程师,首先为听众朋友们介绍鱼病防治基础知识。现在林老师已经来到了我们演播室,林老师,您好!

专家:田园,你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在上次的节目时间里呢,我们为听众朋友们介绍了鱼病预防的基本方法,有五种:一是鱼池清整和消毒,二是加强饲养管理,三是药物预防,四是免疫预防,五是生态预防。节目的最后,林老师给我们介绍了鱼病防治过程中经常存在的问题,一是诊治不及时而失去最佳治疗时期;二是误诊与漏诊的问题;三是选用药物不当的问题;四是药物用量与用法不适当的问题。那今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因为诊治不及时而失去最佳治疗时期的这么一个问题。

专家:诊治不及时而失去最佳治疗时期的问题,原因有以下几点:

1)看表面现象,检查不到位

养殖者往往以是否有死亡作为判断发病的依据。或以摄食量变化来判断是否发病,当发现摄食量明显减少时再行诊治就迟了,已经失去了最佳时机。

水生动物的病原菌主要存在于水体(或底质)中,多为条件致病菌,发病的初期,少数体质较差的先感染发病,当发生死亡时,病原菌繁殖的数量足以使其它个体感染发病,必然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此时治疗不仅成本高,而且难度加大。

应在巡塘时认真观察,只要发现有一条鱼体表异常或活动不正常,就应立即对全池做全面诊断检查,而不应根据其它情况判断。

2)根据以往经验,认为未到发病时侯

一般来说,在一特定区域的水产养殖,其疾病有呈周期性发生的规律,但由于天气变化、人为管理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发病的周期性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只有经常认真观察综合判断,才不致于因为经验而失误。

3)认为已经用药预防了,就不会发病

疾病的预防应做到及时、有效和全面才行。用药物预防讲究对症,有效杀灭病原体才能达到预防的效果。细菌性、寄生虫类等疾病的预防用药是不同的,另外,在用药预防的同时还须做好非药物预防工作,如水质控制以及合理投饲等多方面的管理工作。集约化养殖方式,防治疾病必须采取综合措施,也就是在养殖过程中的每一个操作都应把疾病防治的因素考虑进去。否则,疾病难以有效控制。

4)临近捕捞上市,有点小病没关系

成品养殖基本完成,往往发现有各种各样的疾病,有的为轻度,有的则较为严重。鱼类的肠炎、河蟹黑鳃、虾类溃疡等疾病若为轻度,销售在即,不影响食用,对商品价值影响也不大,可不用药治疗。如果是鱼类的败血症、赤皮病、烂鳃病、河蟹腹水病或虽然病情为轻度,但真正销售尚有时日以及虾类发病等情况就必须治疗,否则将造成重大损失。尤其在八月末、九月份,这类情况较多,河蟹腹水病在秋冬季气温的大幅波动时,死亡量很快增加且因大多沉入底部而不易被察觉,最终产量很低,存活的部分商品价值也会下降。病鱼不仅在起捕与运输过程中死亡量大,而且难以销售。

5)老问题了,不管它

所说的老问题是指难治疾病,如鱼类肝胆综合症、银鲫孢子虫病、河蟹腹水病、虾类的红体病等。实际上,这类疾病只要及时治疗,治愈并不难,等到内脏器官失去功能时再治疗就太难了。关键问题是池塘中发病较重的总是只有部分个体,不可能是全部,如果放弃治疗,本来可以康复的部分,也将被感染而致死。有人认为让该死的死,只要不投饵,自然也就好了。这样认识非常糊涂,发病死亡的个体体内将向水体放出大量的病原菌,进一步感染的可能性相当大。在用药治疗中病重的个体加速死亡,将其捞除后再进行水体消毒,既可持续治疗,又可以减轻进一步感染发病。有的疾病治愈周期长,属于调理性治疗,不能不管它。

实际上养殖水体中虽然发生大量死亡,采取积极治疗,可以减少损失。用药成本并不算高,用药后效果表现得不明显,看不出来,别以为就没有效果。

主持人:听众朋友,您现在收听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致富早班车节目。在今天的节目时间里,我们为听众朋友们介绍鱼病防治基础知识,做客我们节目的是北京鱼经公司的林长虹高级工程师。

鱼病防治常见问题之二是误诊与漏诊的问题

专家:误诊与漏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验主义普遍

把自身的或他人的经验用于养殖实践中是一很好的方法,但应随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对于疾病诊断更应科学认真对待。在渔药店里发现有人买药一是根据去年用的药,二是根据他人治好病的药,全然不顾是什么病。在疾病不明的情况下乱用药而造成严重后果的案例很多,特别是用杀虫剂。即使是预防疾病,也应该有针对性的用药。

2)次要疾病掩盖主要疾病

由于水产养殖动物往往多病齐发,而养殖者只注意到易为观察的疾病,忽略其他疾病,因此常造成治疗非致死疾病,即次要疾病,主要疾病得不到有效治疗。鱼类败血症时常伴随肠炎病发生,发现死鱼为红肛门,按肠炎病治疗,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河蟹纤毛虫病、黑鳃病与肠炎病或腹水病相继发生后,只治疗纤毛虫病(因明显可见),反而增加了死亡量,而且其病情进一步恶化,造成久治不愈。因此,诊断疾病时,应请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全面检查,综合判断,切勿想当然。

3)错误的诊断

因诊断方法欠缺或缺乏相应的疾病诊断知识,而错误的诊断。草鱼细菌性肠炎病肠内壁有粘液而病毒性肠炎病(为炎症)肠内壁无粘液,需要介剖来判断,治疗方法不同。河蟹脱壳不遂症常被误诊为颤抖病,南美白对虾细菌性疾病当成病毒性疾病治疗等等。从事技术服务的人员如无充分的工作经验,应谨慎诊断。

主持人:听众朋友,您现在收听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致富早班车节目。在今天的节目时间里,我们为听众朋友们介绍鱼病防治基础知识,做客我们节目的是北京鱼经公司的林长虹高级工程师。在刚才的节目时间里,林老师介绍了鱼病防治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误诊与漏诊的问题,那接下来我们再来谈谈鱼病防治常见的第三个问题就是选用药物不当的问题。

专家:选用药物不当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正确用药的知识

这是造成滥用渔药的主要原因,一般养殖者或水产技术人员缺乏病理、药理方面的知识,盲目用药的情况较普遍。主要表现在用药配伍不合理、忽视理化因子(水质、水温等)对渔药作用和用药史对选用药的影响等。

主持人:刚才林老师说到了拮抗作用,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拮抗作用呢就是指有些药物混用后因为相互之间抵消而减弱了,这就称为拮抗作用。林老师,那配伍不合理指什么呢?

专家:配伍不合理是指两种渔药因有拮抗作用而不能同时使用,或其中一种渔药对于治疗该病无意义,甚至有负面效应。用药知识缺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诊治特种水产品疾病时,用药易错,如鳜鱼对敌百虫、氯化铜等较敏感,0.2g/m3水体的敌百虫及0.7g/m3(pH值小于或等于7)的氯化铜均能造成鳜鱼中毒等。二是不善于使用中药,盲目使用中药较普遍,中药散剂一般有多种草药按处方制成的,配伍禁忌很多。如黄连不宜与碘制剂、碱性药物、重金属盐、VB6等同时服用;大黄不宜与含重金属离子的药物、生物碱等同时服用;长期服用后,需补充VB1,与红霉素、利福平等联用,药效降低;五倍子不宜与任何化学药物同时服用;槟榔不可与有机磷杀虫剂合用等。

使用抗菌剂、杀虫剂应适当交替,否则易产生耐药因子,影响治疗效果。

2)凭借经验选用渔药,不认真阅读产品使用说明书

为了食品动物的安全(尽量避免药残),制定国标渔药时,根据药代动力学原理以适当剂量延长疗程的手段,内服一个疗程约5~7天,而使用者则希望所谓药到病除,偏信使用高剂量疗效快。

3)用价格便宜的渔药、倾向于选用原料药

选用价廉的渔药属于市场经济规律,但用于治疗疾病时,只应作为次要因素考虑,不应以价格决定选用何种药物。使用原料药除成本低外,可能就是传统习惯问题,原料药含量比国标渔药高很多倍,且没有确切用量规定,实际用量同比国标渔药高出10倍以上,有的达几十倍。《兽药管理条例》禁止原料药直接用于养殖动物。使用原料药由于耐药性使用药量不断增大,同时拌饲不均匀也使部分动物摄入过量的药物,更加剧了药残的产生,其危害很大。

主持人:听众朋友,您现在收听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致富早班车节目。在今天的节目时间里,我们为听众朋友们介绍鱼病防治基础知识,做客我们节目的是北京鱼经公司的林长虹高级工程师。

主持人:鱼病防治常见问题之四是药物用量与用法不适当的问题。

专家:药物用量与用法不适当的问题,主要是

1)根据饲料用量确定内服药量

在国标渔药说明书中,为了方便于养殖用药而增加了按饲料用量确定用药量的内容,但其中都有投饲率的前提条件。实际上,当水产动物发病以后,其摄食量会大为减少,从而导致用药量比应用量小得多,治疗效果大打折扣。当然在确定用药量时,也必须考虑到饲料的实际用量,尤其是病情较为严重时,更应重视这个问题。

内服用药量应按水生动物体重来计算,但需扣除已停止摄食的群体重量,然而究竟有多少量难以估算,只能依实践经验来确定,同时还应注意通过灵活的投饲方法控制健康个体与病重个体之间摄入药饵的量。

2)拌饲不当

拌饲不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拌饲的不均匀性,如10%诺氟沙星粉每吨饲料用量为500克(按5%投喂),将500克的药直接倒入1吨饲料中进行拌和,或先湿润饲料再拌药等,无论如何也拌不均匀;二是不管该药是否溶于水,习惯于用水稀释后拌饲,如常用的氟苯尼考粉是不溶于水的,为了使用的方便,用水稀释后再洒在饲料上,这样的药饵入水后会很快从水层中散失。

拌饲不当的后果非但不能有效治疗疾病,而且又使部分个体摄入过量的药物,同时为了治疗还要继续用药。

3)随意增加或减少用药量

由于许多养殖者以往原料药用得多,其含量很高,内服后作用可能快一些,在使用渔药制剂产品时,认为含量太低或希望快一些好起来,往往并不按说明书指导的用量使用,而会加大用量,有的甚至几倍的量。这样做的后果很明显不仅造成用药的负面效应,而且加强致病菌的耐药性,使以后的用药成本加大。有的人则相反,养殖的面积大而产量高,认为按规定的用量代价太大了,便降低剂量或减少内服天数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其后果必然是损失大而成本高。

4)不规则池塘水体计算误差大或施药不均匀

对不规则池塘不认真测量计算,想当然的估计,造成容量计算的误差太大,有的相差到20%以上,将全池均匀泼洒有效水体积浓度理解为平面性的均匀,对于面积大、水深变化大、混合能力差的水体尤其明显,如养蟹池塘多数形状不规则且水深变化很大,加上往往面积在百亩以上,将一次药量全部倒入船仓中用水稀释后泼洒,无法控制单位面积的施药量,致使局部浓度过高或过低。

大水体用药时应先将整个水面分成若干个近似等同单元,分别顺序施用。同时应尽量使用机器喷洒法,不仅可以缩短用药时间,而且利于泼洒的均匀性。

5)为了方便,改内服治疗为全池泼洒

需内服治疗的疾病如肠炎病、肝胆病等,由于拌饲内服比较麻烦,因此希望用全池泼洒法来解决问题。全池泼洒对病情有一定控制作用,但因病原菌在水生动物体内感染,非内服不能治愈。如果已停止摄食或摄食量太低时,在外用消毒杀菌和改良水体环境后,可以降低死亡量(此时就认为病已痊愈是错误的),仍应进行内服治疗。

结束语:好,听众朋友,我们节目结束的时间到了,鱼病防治基础知识今天就为您介绍完了,在这里我们感谢林长虹老师的介绍,同时也感谢听众朋友您的收听。

鲟鱼肤霉病防治技术


肤霉病是水产动物的一种常见病,但对鲟危害极大。如果不及时防治,则会暴发大面积肤霉病,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笔者在鲟养殖实践中,对肤霉病的防治进行了试验,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病因与症状

1、病因引起肤霉病的水霉共有10多种,但危害鲟主要是水霉和绵霉2个属的种。凡是受伤的鱼体均可被感染,且在鲟尸体上繁殖极快,对鲟是一种继发性感染。

2、症状发病早期,用肉眼看不出什么异状。当肉眼能看出时,菌丝不仅已在伤口侵入,且已向外长出菌丝,似灰白色的棉毛状,故俗称“生毛”或白毛病。菌丝常着生于各鳍(以胸、尾鳍为多)、吻端及口的周围,鳃上同时沾满淤泥污物,有的鳃上开始着生少量菌丝。随着病情发展,鱼体消瘦,食欲减退,游动迟缓,甚至卧于池底不动。当水霉寄生于鳃上并且大量繁殖时,堵塞全部呼吸器官,导致死亡。

二、预防措施

1、尽量避免鱼体受伤。放养前或倒池后,要用3%~5%的食盐水将鱼体消毒3~4次。

2、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鱼体抵抗力。

3、保持池内清洁,及时清除池内污物,减少发病率。

三、治疗方法

1、将病鱼隔离,用5~6×10-6的孔雀石绿浸泡10~20分钟(以水霉变绿为宜),每天浸泡一次,3~4次即可。

2.用食盐、小苏打合剂(1:1)800×10-6全池泼洒3~4天。

3.提高池水温度在25℃以上,28~30℃为佳。幼鱼的升温梯度不大于5℃,鱼苗的升温梯度不大于2℃。

四、体会

1.肤霉病应注意“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一旦暴发便难以控制,即使采用治疗措施,成功率也只有50%~60%。因此,抓好预防是防止大面积肤霉病暴发的重要一环。

2.孔雀石绿虽对肤霉病有疗效,但一般不用孔雀石绿全池泼洒,以防止药残引起大批死亡。比用孔雀石绿浸浴情况来看,成活率仅40%。

3.加强观察,对症下药。若伴有烂鳍、烂尾、烂鳃闰症,要先用5×10-6痢特灵全池连续泼洒3~4天,避免交叉感染。

4.由于鲟骨板尖硬,互相磨擦易受伤,运输途中虽未出现死亡,但到养殖场后会因鱼体受伤严重,引起大面积肤霉病发生。因此,为确保养殖成活率,运输水温应在15℃以下,装运密度不能过大,且在起运前停食2天。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802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