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锤蛇鲭

[学名]: Promethichthys prometheus
[资源名称]: 纺锤蛇鲭
[外文名]: Roudi escolar、Purple snake mackerel、black tuna kamasu
 
[形态特征]:
 
背鳍ⅩⅧ,I-19,小鳍2;臀鳍Ⅰ-15,小鳍2;胸鳍13;腹鳍I。鳃耙5+1+7。 体长约为体高5.8倍,约为头长3.4倍。头长约为吻长2.4倍,约为上颌长2.0倍,约为眼径5.2倍,约为眼间距4.7倍。 体延长,侧扁,呈纺锤形。头大,背缘几呈直线状。吻钝尖。眼大,侧上位;眼间隔浅凹。鼻孔2个,前鼻孔小,圆形,后鼻孔裂缝状,位于眼前方,口大,斜裂,上颌骨后端伸达瞳孔下方,下颌较上颌略突出。两颌具长三角形牙1列,排列较稀疏;上颌前端具2对犬牙;下颌前 端具1对小犬牙,均稍倒向后方。犁骨无牙,腭骨具l列小牙。鳃耙细尖而短小。 头、体被微小圆鳞。极易脱落。侧线在背鳍第四鳍棘下方急转向下,沿体近中轴处延伸至尾端,呈微波曲状。 背鳍2个,第一背鳍始于鳃孔上角上方,第二背鳍与臀鳍相对,同形,等大。胸鳍小,末端伸达背鳍第七鳍棘下方。腹鳍退化,仅留1对鳞状小棘,位于胸鳍基底前下方。尾鳍叉形。
 
 
[原产国家]:中国[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中国(西沙群岛海鱼、东海),日本以及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温热带海域。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近海大洋性中底层洄游鱼种,一般栖息深度在300-400公尺以上之大陆棚陡坡。独游性。具有于夜间迁移至中层水域之习性。以甲壳类、头足类及各种鱼类等为食。

相关推荐

苏氏短蛇鲭


[学名]: Recea solandri
[资源名称]: 苏氏短蛇鲭
[外文名]: King barracouta、Southern kingfish、Silver gemfish
[别名]: 南短蛇鲭、 索氏短蛇鲭、斑鳍短蛇鲭
 
[形态特征]:
 
体稍延长,侧扁。头尖长,背缘几平直。口大,上颌骨后端伸达或稍超过瞳孔前缘下方。颌齿1行,扁而尖,有大型犬齿。犁骨无齿,腭骨具犬齿。侧线2条。第一背鳍具16~18鳍棘,第二背鳍具1~2鳍棘、14~16鳍条。臀鳍具1棘、13~16鳍条。二鳍后方各有2~3个小鳍。腹鳍退化消失或只占人只具1细棘,或具1鳍棘、2~3鳍条。尾鳍叉形。 本种的主要特征:腹鳍小而明显,具1棘、2~3鳍条,下支侧线在背鳍第6~7鳍棘下方由上支侧线分出,折向体侧中部纵走。第一背鳍前部有黑斑,鳍膜边缘黑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中国(东海),日本和日本以南太平洋沿岸,西太平洋温、热带海域,印度洋北部。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成群出现在大陆棚及大陆坡上。 他们通常被捕捉接近海床但是偶而可能移进中层水域中. 稚鱼是大洋性的, 成鱼也出现接近水表面外海的塔斯梅尼亚与纽西兰。 产卵前的鱼的密集鱼群移动在冬天期间于大约 400 公尺沿着大陆斜坡捕食鱼,乌贼与甲壳动物。 肉是有好可食用的质量与尤其好吃的当烟熏时的。

纺锤鰤


中文名称纺锤鰤

拉丁名称Elagatis bipinnulatus (Quoy et Gaimard)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鲈亚目

拉丁亚目名Percoidei

中文科名鲹科

拉丁科名Carangidae

中文属名纺锤鰤属

拉丁属名Elagati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非洲沿海至东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

形态特征
体长,稍侧扁,腹缘圆,略呈纺锤形。头尖长,口稍小,具辅上颌骨。上下颌、犁骨和腭骨有绒毛状齿。舌上无齿,体被子不同形状的圆鳞,侧线前部稍弯曲,无棱鳞,背、臀二鳍后方各有1个由2鳍条形成的小鳍。臀鳍前方2游离棘甚小,或埋于皮下。背鳍V-Ⅵ,Ⅰ24-28+2,臀鳍Ⅱ,Ⅰ-15-20+2,鳃耙10-11+24-26,侧线鳞94-103,无棱鳞,体侧有2条淡黄色纵带。

生活习性
海(洋)生。

鯕鲭


中文名称鯕鲭

拉丁名称Luvarus imperialis Rafinesque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亚目名刺尾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Acanthuroidei

中文科名鯕鲭科

拉丁科名Luvaridae

拉丁属名Luvar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全世界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均有产,我国不产。

形态特征
体侧扁,被细小粒状鳞片,鼻孔1个,小而圆,口小,前位,上颌骨后部宽,为眶前骨所遮盖,颌齿极细小或无颌齿,某些幼鱼的腭骨和舌上具齿,前颌骨能伸出,吻短钝,鳃盖膜与峡部相连,腹鳍退化或消失,背鳍和臀鳍具许多不分支的骨质鳍条。幼鱼的背鳍起点在体前方,随着长大而往后移动,肛门在胸鳍基的下方,为呈鳞状的残留腹鳍遮盖着。尾柄具明显的肉质隆起嵴,尾鳍新月形,椎骨22,最后2节椎骨愈合。

生活习性
热带和亚热带海域海(洋)生。

蛇鮈


中文名称 蛇鮈
拉丁名称 Saurogobio dabryi Bleeker
英文名称 Chinese lizard gudgeon
地方名称 船钉子、打船钉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蛇鮈属
拉丁属名 Saurogobio Bleeker,1870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8;臀鳍条3,6;侧线鳞48~50;下咽齿1行,5一5或4~5;鳃耙外侧14~15;脊椎骨40。体长为体高的5.2~6.3倍,为头长的4.7~5.8倍,为尾柄长的6.3~7.2倍,为尾柄高的15.4~18.2倍。头长为吻长的1.8~2.3倍,为眼径的3.9~4.3倍,为眼间距的4.3。5.7倍。体较长,略呈圆筒状,腹部较平,尾柄细长。头较钝。两鼻孔间隔处凹陷。吻突出。口下位,略呈马蹄形。上下唇沟相通,上唇沟较深。唇厚,唇上有许多乳头状突起。口角有一对短须。胸部无鳞。背鳍无硬刺,起点至吻端的距离转至尾鳍基部为近。臀鳍短,起点至腹鳍基部的距离远于至尾鳍基部的距离。肛门靠近腹鳍基部之后。侧线完全且直。鳔2室,前室包在圆形骨囊中,后室小,露于囊外。腹腔膜浅灰色。体背部及体侧上半部为黄绿色,腹部银白色。体侧中轴有一条没黑色的纵带,上有10~11个不规则的黑色斑点。偶鳍及鳃盖边缘为黄色,其它各鳍灰白色。
生活习性 喜欢栖息于水体的底层,主要摄食水生昆虫,水蚯蚓及桡足类,端足类,肠道的食物园中也杂有植物碎片。长江蛇鮈的食性分析,以甲壳动物为主,其次为昆虫幼虫,同时也食少量的水草,藻类及腐植碎屑。

蛇首眼球贝


[学名]: Erosaria(Ravitrona) caputserpentis
[资源名称]: 蛇首眼球贝
[外文名]: Serpent's -head cowrie
 
[形态特征]:
 
壳呈椭圆形,螺旋部被滑层所覆盖,体螺层背部中央隆起,状似蛇首。壳面背部为黄褐色,有大小不等的白色斑点,两侧呈紫褐色,两端为淡褐色。壳基部中凹,两侧微膨胀。壳口狭长,内外唇齿粗短。
 
[原产地区]:我国的福建、广东、海南、  
[地理分布]:中国、印度-西太平洋热带海区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生活于低潮区附近岩礁间。

日本鲭(东海西部种群)洄游


东海西部种群日本鲭的越冬场主要在东海中南部至钓鱼岛。该越冬鱼群受黑潮暖流及其西分支台湾暖流所控制,每年3~6月,性腺发育成熟,并随水温回升,暖流势力增强,进入闽东、浙江近海产卵,产卵盛期4~5月;在闽东、浙江中南部海域形成产卵群体,部分性腺迟成熟的日本鲭继续北上,进入黄、渤海产卵,也有部分产过卵及性未成熟的日本鲭分布在浙江海域索饵。当年生的幼鱼,6~7月分布在浙江沿岸及岛屿周围海域索饵成长。8~10月,随着个体逐渐长大,移向外侧海域索饵。10月以后,随着北方冷空气南下,水温下降,暖流向南退缩,分布在浙江近海的鲐鱼移向东海中南部海域越冬。从黄渤海域南下的日本鲭,10~12月经济洲岛西部海域,返回中南部外海越冬。

光唇蛇鮈


中文名称 光唇蛇鮈
拉丁名称 Saurogobio gymnocheilus Lo,Yao et Chen
英文名称 smoothlip longnose gudgeon
地方名称 船钉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蛇鮈属
拉丁属名 Saurogobio Bleeker,1870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6;侧线鳞42~48;下咽齿1行,5~5,顶端呈钩状,鳃把不发达,呈乳头状突,内侧14~16;脊椎骨37。体长为体高的5.0~6.5倍,为头长的4.8~5.4倍,为尾柄长的6.2~7.6倍,为见柄高的12.6~15.4倍。头长为吻长的2.5~3.0倍,为眼径的3.7~4.0倍,为眼间距的3.9~4.9倍,为尾柄长的1.2~1.5倍,为尾柄高的2.4~2.9倍。体细长,略呈圆筒形,腹部画而稍外突。头长一般大于体高。口下位,略呈马蹄形。唇薄,上下唇无明显的乳头状突起,下唇沟中断。吻圆钝。两鼻孔间隔处无凹陷。目须1对,长度略小于眼径。眼中等大。背鳍无硬刺,起点至吻端距离比至尾鳍基为近。胸鳍不达腹鳍,后缘较整齐。臀鳍短,起点至肛门的距离与至尾鳍基的距离约相等。胸部无鳞。侧线直。鳔2室,前室包于圆形骨囊内,后室小,露于囊外。腹腔膜灰白色。体背部灰黑色,腹部银白色,体侧中轴从鳃盖后缘至尾鳍基部有一黑色纵带,并有不清晰的黑色斑点。各鳍为灰白色。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806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