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小沙丁鱼

[学名]: Sardinella aurita
[资源名称]: 金色小沙丁鱼
[外文名]: Round sardinella
[别名]: 亚来沙丁鱼Sardinella allecia (Rafinesque)
 
[形态特征]:
 
体长为体高3.8~3.9倍,为头长3.9~4.4倍。头长为吻长3.3~4.0倍,为眼径4.0~4.5倍,为眼间隔3.4~4.1倍。 体长梭形,稍侧扁,腹部具不明显的棱鳞18+14。头中大,头顶平坦光滑。吻钝尖,吻长约等于眼径。眼中大,上侧位,被脂眼睑覆盖。眼间隔略平坦。鼻 孔每侧2个,位近吻端。口小,前位。上下颌约等长,上颌伸达眼前缘下方。腭骨具细牙,上下颌、犁骨和翼骨均无牙。鳃孔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5。鳃耙数多,随体长而有变化,全长128~245mm、体长103~194mm的个体,第一鳃弓下鳃耙为10~145条。 体被薄圆鳞,鳞上具一连续沟、2~9条中断沟,鳞后区无边缘线和穿孔。尾鳍基部具2个匕首状鳞。 背鳍中大,位于体中部稍前,在腹鳍前上方;背鳍起点距吻端约与背鳍基部终点距尾鳍基等长。臀鳍狭长,最后2鳍条扩大。胸鳍下侧位。腹鳍起点位于背 鳍中部下方。尾鳍分叉。椎骨46~48个。幽门盲囊87~164。 体背部翠绿色,体侧和腹部银白色,鳃盖后上角具一金黄色斑块,此斑向后具一金黄色纵带,伸达尾鳍基;鳃盖后上部具一小黑斑。背鳍青黄色,前缘与上 缘黑色。尾鳍金黄色,上缘与后缘黑色。胸鳍、腹鳍、臀鳍淡色,胸鳍条散有黑色细点。口缘黑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闸坡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我国产于南海台湾海峡和东海。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暖水性中上层鱼类。沿岸水域从沿海地区到大陆棚边缘内形成鱼群。 偏爱清澈的盐水最低温度小于 24度. 稚鱼倾向停留于繁殖场, 但是在成熟的时候再加入外海的成鱼群。 强烈的回游性, 时常上升到水面在晚上和分散。 主要吃浮游动物, 尤其桡脚类的动物。 稚鱼吃浮游植物。

 
[性别类型]:同体 [品种特性]:其它
[食性]:杂食性 [底质类型]:岩礁
[栖息水层]:中上层
[生活方式]:自由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食用

相关知识

青鳞沙丁鱼洄游


青鳞沙丁鱼广泛分布于我国黄渤海和东海沿岸,越冬场位于济州岛与五岛之间水深近100m处,越冬期为1~3月。越冬场底层水温为10~13℃,底层盐度为33.0~34.0。3月中上旬,鱼群开始分批向西北进行产卵洄游,3月中下旬鱼群分别抵达吕泗外海、海州湾和石岛外海,4月中下旬分布在黄海北部和烟威外海,4月下旬至5月上旬进入渤海,5月中旬遍布于渤海各湾。产卵期在5~7月,产卵后鱼群分散在沿岸海区索饵,6~10月分别在莱州湾、辽东湾和射阳河口形成3个密集区。8月稍离沿岸向较深水域移动,9~10月分布在渤海和黄海北部的鱼群已有部分开始进行越冬洄游,11月中下旬,各鱼群分批向黄海中、南部汇集,继续南下,1月上旬返回越冬场。

小带鱼


中文名称小带鱼


拉丁名称Eupleurogrammus muticus (Gray,1831)

中文门名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Chord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辐鳍亚纲

拉丁亚纲名Actinopterygii

中文目名鲈形目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科名带鱼科

拉丁科名Trichiuridae

中文属名小带鱼属

拉丁属名Eupleurogramm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产之。

形态特征
眼间隔凸起,中央形成嵴棱。侧线几近水平,在胸鳍 上方不显著弯曲。腹鳍 为1对圆形鳞状突起。臀鳍在开始处有1个鳞状突起。上颌前牙尖直。

生活习性
暖水性中下层鱼类。体长一般100-350毫米。通常栖息于近岸浅海、咸淡水及河口附近。为沿海常见种类。

小鳈


中文名称 小鳈
拉丁名称 Sarcocheilichthys parvus Nichols
英文名称 small fat minnow
地方名称 红脸鱼、荷叶鱼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鳈属
拉丁属名 Sarcocheilichthys Bleeker,1860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6;胸鳍Ⅰ~13~14;腹鳍Ⅰ~7。鳃耙6~10。下咽齿5~5。侧线鳞35[4.5/(3.5~V)]36;背鳍前鳞11~12;围尾柄鳞14。
体长为体高的3.3一4.0(平均3.5)倍;为头长的4.4~4.8(4.6)倍;为尾柄长的4.8一5.8(5.3)倍;为尾柄高的6.7~7.8(7.1)倍。头长为吻长的2.7一3.1(3.0)倍;为眼径的3.4~3.8(3.5)倍;为眼间距的2.4~2.6(2.5)倍;为尾柄长的1.1~1.2(1.1)倍;为尾柄高的1.4一1.6(1.5)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2~1.4(1.3)倍。

体较小,稍长,略侧扁。尾柄粗短。腹部圆。头小。吻短钝,吻长小于眼后头长。口极小,下位,马蹄形,口裂较狭,下颌前缘具发达的角质边缘。唇简单,下唇仅限于口角处眼小,眼间宽而隆起。口角具须1对,极微细。鳃耙不甚发达。下咽齿长而侧扁,其主要2枚末端尖钩。胸、腹部具鳞。侧线平直。

背鳍无硬刺,鳍条较长,最长鳍条的长度与头长相等,外缘平截或微凸,其起点至吻端较其基部后端至侧线最后1个鳞片的距离为大。胸鳍较短,后缘圆钝,其长度等于或稍大于头长,末端可伸至其基部至腹鳍起点间的3/4处。腹鳍起点稍后于背鳍起点,后缘亦呈圆钝。臀鳍外缘平截。尾鳍分叉浅,上下叶末端稍圆。肛门位置在腹鳍基与臀鳍起点间的中点或略近腹鳍。

脊椎骨4十34~35。鳔较小,2室,前室呈圆形或椭圆形,其长约等于眼间距,后室细长,呈棒状,末端尖,为前室的2.0倍左右。肠短,肠长为体长的0.6~0.7倍。腹膜灰黑色。

体灰色微带黑。体侧中轴自吻部至尾鳍基有1黑条纹,其宽度相当于2个鳞片,与眼径约等长,此纹后半部色较深。颊部、额部均呈桔红色。背鳍灰色,其他各鳍淡桔黄色,鳍条上常带有细小黑色点。生殖期间雄鱼体色较鲜艳,吻部具有较大的珠星;雌鱼产卵管延长,最长的约与头长相等。

小鲤


中文名称小鲤

拉丁名称Cyprinus micristius Regan

英文名称Dianchi carp

异名中鲤、马边鱼、菜呼、麻鱼,Mesocyprinus micristius Rega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鲤属

拉丁属名Cyprinus Linnaeus,1875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云南滇池。

形态特征
背鳍条3,10-12(平均10.93);胸鳍条1,16-17;腹鳍条1,9;臀鳍条3,6第一鳃弓外侧鳃耙18-22。下咽齿3行,1.1.3-3.1.1,偶有出现4行的,即1.1.1.3-3.1.1.1。侧线鳞36[(6-7)/(4-5-V)]39(37.60);背鳍前鳞13-16;围尾柄鳞13-16;围尾柄上鳞7-8。

标准长为体高的2.90-3.70(平均3.29)倍,为头长的3.30-3.73(3.46)倍。头长为吻长的3.20-3.67(3.42)倍,为眼径的3.44-4.27(3.80)倍,为眼间距的2.90-3.38(3.14)倍,为尾柄长的1.55-1.82(1.67)倍,为尾柄高的2.00-2.60(2.37)倍。

体纺锤形,背部微隆起.头锥形.口端位,马蹄形,口裂略倾斜,上颌稍较下颌向前突出.唇薄.须2对,后须稍长于前须,向后伸过眼前缘的下方.眼位于头侧而稍偏上方,眼下缘的水平线通过吻端.鼻孔的前方有凹陷.鳃耙短,排列稀疏.下咽骨的长为宽的3.2-3.7倍,前后臂等长.下咽齿主行第一枚齿为光滑的圆锥形,其余的齿为臼齿形,齿冠倾斜,有1道沟纹.尾柄较短,小于眼前缘至鳃盖后缘的距离。

背鳍起点在腹鳍起点之稍后,至吻端的距离比至尾鳍基部的距离为大.背鳍最后1很硬刺长,后缘有锯齿.胸鳍末端圆,与腹鳍起点相隔1-3个鳞片,但幼体则可伸至腹鳍起点.腹鳍末端不达肛门.臀鳍最后 1根硬刺后缘具锯齿,其起点至腹鳍起点较至尾鳍基部为近,位于背鳍基部末端之后。

脊椎骨4+32。鳔2室,后室末端稍细,其长度为前室的1.5倍左右。腹膜微黑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繁殖习性
多栖息于水草较多的静水水体中,为中下层鱼类。杂食性,食动物饵料为主,水生昆虫和小虾等。5-7月为繁殖期。在近湖边的岸滩具泥沙处产卵。卵淡黄色,卵径1.1-1.3毫米,怀卵量约万粒。个体不大。一般体长120-160毫米。生长较慢,一般质量达250克左右。

小似鲴


中文名称小似鲴

拉丁名称Xenocypris parvulus Chen

英文名称Mini-nase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似鲴属

拉丁属名Xenocyprioides Chen,1982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仅分布于广西饮州附近。

形态特征
体甚细小,侧扁,腹部无棱,尾柄细长。头小。吻短,略尖。口亚上位,下颌稍突,具锐利角质缘。唇薄。无须。眼大,位近吻端。鼻孔小。下咽齿发达,3行齿均长,主行齿6枚,侧扁。无侧线,纵列鳞32-33。背、腹鳍起点相对;胸鳍尖;尾鳍叉状。体呈肉色,略透明,体侧具红色纵纹一条,头背具有小黑点群。

生活习性
个体极小,体长20毫米已达性成熟。常与其他小鱼和虾等结伴生活,栖息在具有丰盛水草的浅水河沟、水塘等小水体中。刮食附着于水草上的藻类及泥底有贾碎屑。

淡水生。

小牙鲾


中文名称 小牙鲾
拉丁名称 Gazza minuta(Bloch)
英文名称 Toothed soapy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鲈形目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科名 鲾科
拉丁科名 Leiognathidae
中文属名 小牙鲾属
拉丁属名 Gazza
分布类别 海水,淡水,半咸水
形态特征 体被小圆鳞,头部无鳞,胸部裸露。背鳍和臀鳍基部具鳞鞘。侧线稍弯,与背缘平行,最后伸达尾鳍基。体浅青色,腹部银白色,吻端浅黑色,背缘至体中部有许多黑色窄横带,背鳍无斑点。胸鳍腹部黑色。
生活习性 沿岸砂泥底栖性鱼类,栖性水深在1-40公尺之间;以小鱼、蝦蟹或多毛类为食;适溫26-29℃;产卵期时,会游入河口区产卵。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814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