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鳞沙丁鱼洄游

青鳞沙丁鱼广泛分布于我国黄渤海和东海沿岸,越冬场位于济州岛与五岛之间水深近100m处,越冬期为1~3月。越冬场底层水温为10~13℃,底层盐度为33.0~34.0。3月中上旬,鱼群开始分批向西北进行产卵洄游,3月中下旬鱼群分别抵达吕泗外海、海州湾和石岛外海,4月中下旬分布在黄海北部和烟威外海,4月下旬至5月上旬进入渤海,5月中旬遍布于渤海各湾。产卵期在5~7月,产卵后鱼群分散在沿岸海区索饵,6~10月分别在莱州湾、辽东湾和射阳河口形成3个密集区。8月稍离沿岸向较深水域移动,9~10月分布在渤海和黄海北部的鱼群已有部分开始进行越冬洄游,11月中下旬,各鱼群分批向黄海中、南部汇集,继续南下,1月上旬返回越冬场。

相关推荐

远东拟沙丁鱼


中文名称远东拟沙丁鱼

拉丁名称Sardinops melanostictus (Temminck et Schlegel)

英文名称True sardine, Spotted sardine, Japanese sardine, Japanese pilchard

异名远东沙瑙鱼,Sardinops sagax (Jenyns, 1842)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鲱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Clupeomorpha

中文目名鲱形目

拉丁目名Clupe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鲱亚目

拉丁亚目名Clupeoidei

中文科名鲱科

拉丁科名Clupeidae

中文属名沙瑙鱼属

拉丁属名Sardinop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南海和东海。

形态特征
鳃盖骨下部有明显辐射状线纹。第一鳃弓弯曲处的鳃耙特短,被上鳃骨上的长鳃耙所重叠;上颌骨后端达到或几达到眼中央下方,体侧鳞片几同等大小。海洋中上层滨海集群鱼类。体侧背上方有1系列小黑圆点。

生活习性
海(洋)生。

金色小沙丁鱼


[学名]: Sardinella aurita
[资源名称]: 金色小沙丁鱼
[外文名]: Round sardinella
[别名]: 亚来沙丁鱼Sardinella allecia (Rafinesque)
 
[形态特征]:
 
体长为体高3.8~3.9倍,为头长3.9~4.4倍。头长为吻长3.3~4.0倍,为眼径4.0~4.5倍,为眼间隔3.4~4.1倍。 体长梭形,稍侧扁,腹部具不明显的棱鳞18+14。头中大,头顶平坦光滑。吻钝尖,吻长约等于眼径。眼中大,上侧位,被脂眼睑覆盖。眼间隔略平坦。鼻 孔每侧2个,位近吻端。口小,前位。上下颌约等长,上颌伸达眼前缘下方。腭骨具细牙,上下颌、犁骨和翼骨均无牙。鳃孔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5。鳃耙数多,随体长而有变化,全长128~245mm、体长103~194mm的个体,第一鳃弓下鳃耙为10~145条。 体被薄圆鳞,鳞上具一连续沟、2~9条中断沟,鳞后区无边缘线和穿孔。尾鳍基部具2个匕首状鳞。 背鳍中大,位于体中部稍前,在腹鳍前上方;背鳍起点距吻端约与背鳍基部终点距尾鳍基等长。臀鳍狭长,最后2鳍条扩大。胸鳍下侧位。腹鳍起点位于背 鳍中部下方。尾鳍分叉。椎骨46~48个。幽门盲囊87~164。 体背部翠绿色,体侧和腹部银白色,鳃盖后上角具一金黄色斑块,此斑向后具一金黄色纵带,伸达尾鳍基;鳃盖后上部具一小黑斑。背鳍青黄色,前缘与上 缘黑色。尾鳍金黄色,上缘与后缘黑色。胸鳍、腹鳍、臀鳍淡色,胸鳍条散有黑色细点。口缘黑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闸坡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我国产于南海台湾海峡和东海。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暖水性中上层鱼类。沿岸水域从沿海地区到大陆棚边缘内形成鱼群。 偏爱清澈的盐水最低温度小于 24度. 稚鱼倾向停留于繁殖场, 但是在成熟的时候再加入外海的成鱼群。 强烈的回游性, 时常上升到水面在晚上和分散。 主要吃浮游动物, 尤其桡脚类的动物。 稚鱼吃浮游植物。

 
[性别类型]:同体 [品种特性]:其它
[食性]:杂食性 [底质类型]:岩礁
[栖息水层]:中上层
[生活方式]:自由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食用

鳕鱼洄游


黄海鳕鱼基本上属地方性种群,不作远距离泗游,只作东西向及南北向由浅水到深水区的短距离移动。 1~3月为产卵期,主要产卵期在2月上旬,主要产卵场在石岛以东及东南部海区,少数产卵鱼群分散在海州湾外海产卵。主要产卵场水深30~50米,底质多为软泥,产卵的
适温范围为3~8℃,最适水温为4~6℃。产卵后开始进行索饵洄游。4月,低龄鱼开始北上洄游。5月,鱼群越过山东高角。5~6月,主要分布在黄海北部的海洋岛以南及东南海区。部分鱼群向北偏东方向移动,至鸭绿江口外海。产卵后的成鱼大部分游向石岛东南,越过2400ˊE线以东,此时我国近海很少捕到高龄鳕鱼。6月后,黄海北部的鱼群大部分开始南移,多分布于山东高角及东北海区,一部分移动至渤海海峡。10月下旬前后,主要鱼群沿12330ˊE南移,广泛分布于烟威外海东部及石岛外海。1~2月下旬又集中在石岛东及东南海区。

鲐洄游


鲐大致上分布于黑潮暖流向陆一侧的广阔水域。分布于东、黄海的鲐主要可分为东海西部群和五岛西部群两个种群,亦即黑潮的两个支系-对马暖流(包括黄海暖流)系和台湾暖流系。两个越冬群系的主要分界标志为长江口大沙滩和由此向东南伸展的江苏沿岸冷水。东海西部群:越冬群分布于东海中南部至钓鱼岛北部100m等深线附近的水域,每年春夏季向东海北部近海、黄海近海回游产卵,产卵后在产卵场附近索饵,秋冬季回越冬场越冬。五岛西部群:冬季分布于日本五岛西部至韩国的济州岛西南部,春季鱼群分成两支,一支穿过对马海峡游向日本海,另一支进入黄海产卵。分布在黄、渤海的鲐主要来自东海中南部至钓鱼岛北部和日本九州西部外海两个越冬场。在东海中南部至钓鱼岛北部越冬场的鲐,每年3月末至4月初,随着暖流势力的增强和向北发展,水温回升,鱼群分批由南向北游向鱼山、舟山和长江口渔场。性腺已成熟的鱼即在上述海域产卵,性腺未成熟的鱼则继续向北回游进入黄海,5~6月先后到达青岛-石岛外海、海洋岛外海、烟威外海产卵,小部分鱼群穿过渤海海峡进入渤海产卵。在九州西部外海越冬的鲐,4月末至5月初,沿北纬32o30~33o30 向西北进入黄海,时间一般迟于东海中南部越冬群。5~6月主要在青岛-石岛外海产卵,部分鱼群亦进入黄海北部产卵,一般不进入渤海。7~9月鲐主要分散在海洋岛和石岛东南部较深水域索饵。9月以后随海区水温下降,鲐鱼群陆续沿东经124o00~125o00深水区南下越冬场回游。部分高龄鱼群直接南下,返回东海中南部越冬场,大部分低龄鱼群(包括当年生幼鱼)9~11月在大、小黑山岛西部至济洲岛西部停留、索饵,11月以后返回越冬场。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962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皱肋文蛤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