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养殖泥鳅小瓜虫防治案例

【常见问题】在生态养殖泥鳅的过程中,有小瓜虫防治案例可以与我们分享下吗?

【专家解答】

图3、黏液压片镜检有小瓜虫

1.流行状况:

泥鳅在水温10~26℃时易感染小瓜虫,从鳅苗到成鳅均易被寄生,患病泥鳅反应迟钝,体表及鳃均可出现白点,易继发水霉或出血现象,其具有治疗困难、死亡率高等特点,是危害泥鳅的主要病原之一。

2.治疗措施:

每池用:50g生姜+30g辣椒+30g胡椒+50g苦楝皮+50g厚朴+30g五倍子,粉碎后再加50g食盐熬制药水进行药浴,连续药浴7天;

使用7天后,泥鳅体表白点明显减少,开始抢食,连续观察5天无死亡现象,病情得到控制,7天后再用1疗程防止复发。

3.小结:

小瓜虫是危害水生动物最严重的寄生虫之一,因其寄生在水生动物体表,外观呈白色小点,故又称白点病。小瓜虫可寄生在鱼类鳃及体表,可引起鳃上皮细胞增生、肿胀、坏死,从而影响鱼类的呼吸,同时寄生后可导致鱼类代谢紊乱及伤口产生继发感染。

放鱼前未进行鱼体消毒以及未定期对水体进行消毒驱虫是导致泥鳅发病的主要原因,考虑到生态农庄即时销售食用泥鳅的特点,治疗时以中草药为主,生姜、辣椒和胡椒搭配可有效杀灭小瓜虫,苦楝皮具有躯除体内原虫的功效,同时考虑到水温低,伤口极易继发感染水霉病,因此通过厚朴和五倍子搭配预防水霉病。定期进行消毒、驱虫是预防泥鳅小瓜虫病的关键,建议清明节后每隔20~25天使用生姜、辣椒和胡椒驱虫1次。

使用本配方时,由于泥鳅属细鳞鱼,其对生姜、辣椒、胡椒敏感,用药时如掌握不好浓度易造成泥鳅死亡,建议使用时将泥鳅拉网到一边集中药浴,如有反应及时松开拉网,注入新水,缓解应激。

近年来随着休闲渔业的发展,通过垂钓池和生态农庄等销售水产品的实体数量迅速增加,考虑到食品安全,中草药防治鱼病的地位日趋增高,中草药具有副作用小、无药残等特点,但由于其用药剂量大,促使用药成本高,以本案例为例,使用中草药的成本为11.5元/池远远大于使用化学合成药物6元/池,因此探索低成本、高效的中草药防治鱼病配方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小编汤姆为探索生态养殖泥鳅的你整理了《生态养殖泥鳅小瓜虫防治案例》一文。

小编推荐

养殖黄颡鱼小瓜虫病的防治


(1)病原多子小瓜虫。

(2)症状在病鱼的皮肤、鳍条和鳃上,肉眼可看见白色小点胞囊,严重时体表似覆盖了一层白色薄膜。病鱼反应迟钝或漂浮水面。因病灶处细菌的感染,使鱼体表发炎,或者局部坏死、鳞片脱落、鳍条斜裂,鳃上皮增生,鳃部因运动失调、呼吸困难而死亡。

(3)流行与危害小瓜虫寄生在黄颡鱼的鳃部和体表。黄颡鱼对小瓜虫适宜繁殖水温为15~25℃,pH6.5~8,夏季少见发病。当过度密养、饵料不足。鱼体瘦弱时尤易被小瓜虫感染。

(4)防治方法

①采用生石灰清塘、鱼种消毒、合理放养等生产措施,可防止小瓜虫病的传播。

②用甲醛60~80毫克/升浸泡病鱼10~18分钟(视水温的高低灵活掌握),隔天再浸泡1次,转池饲养。原池用甲醛彻底消毒。此法只在发病初期疗效显著,如检查发现晚了,病鱼身上布满小白点,即使连续用药,苗种的损失也很大。

养殖淡水白鲳越冬期间小瓜虫病的防治


小瓜虫病是淡水白鲳越冬期间第二大常见疾病。其发病率比水霉病低,而单位面积内发病的死亡率却比水霉病高,同时也可导致并发水霉病。

1、病原

多子小瓜虫。

2、症状

鱼体表面和鳃瓣上肉眼可见许多点状囊泡并覆盖一层白色的粘液层;镜检这些白点黏液可发现有多子小瓜虫存在。寄生处的组织发炎、坏死,鱼鳃有时出血,呈暗红色。眼角膜被寄生时,有时引起膜眼,病鱼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游于水面,呼吸困难,可引起大批死鱼。

3、防治方法

①每立方米水体用150毫升福尔马林溶液浸泡鱼体15~20分钟,隔天进行一次,一个疗程用药2次~3次。

②全池泼洒福尔马林,每立方水体用15~30毫升,使池水为20毫克/升浓度,隔天使用一次,连用2~3次。

③每亩水面用生姜0.5千克捣烂,辣椒粉0.25千克,加水10千克,下锅熬成辣姜汤,再加15千克冷水稀释,然后全池泼洒。每天一次,连续三天。

泥鳅养殖 泥鳅生态养生技术


原始的泥鳅就输生长在田里的,如今养殖业大规模的兴起,所以恩多养殖户都在养殖泥鳅,实际上,在现代的养殖技术当中,养殖泥鳅还是可以回归稻田中养殖的,那么这种生态养殖的泥鳅应该要怎么养殖呢?

1.精整田块

养鳅田块要水源充足。放鳅之前,要将田埂筑好夯实,加宽田埂,田块四周插上木板或塑料板(入泥30cm)以防逃。养殖田沿田埂开一条围沟,在田中心开纵横厢沟,围沟与厢沟相通,沟宽50cm、深25~30cm,使养殖田块分成4小块,进、排水口要用铁丝网或塑料网拦挡,防鳅逃逸。

2.施足基肥

泥鳅在水田中主要捕食水蚤、丝蚯蚓、摇蚊幼虫等。因此在水田中施肥,促使饵料生物的生长,较之人工投饵更为经济有效,但施肥要适度。施肥方法:先将田水放干,让太阳晒3~4天,再按每亩撒米糠130kg。次日,每亩施发酵畜肥200~300kg,再在阳光下晒4~5天,使其腐烂分解,让土壤吸收,然后蓄水。

3.苗种放养

水田插秧后及时放养鳅种。选用3cm左右的泥鳅,一般每亩放鳅种2~2.5万尾。如有流水条件或有较高饲养管理水平,可适当多放养一点。

4.强化投喂

泥鳅是杂食性鱼类,除施肥外,应投喂动物性饲料,如蝇蛆、蚕蛹、蚯蚓、螺蚌及屠宰下脚料等,和植物性饲料,如豆渣、麦麸、米糠、豆饼等。要定时、定量、定位投喂。泥鳅食欲与水温有关。20℃以下,以植物性饲料为主(约占70~80%);20~25℃时,动植物性饲料各半;25~30℃时,动物性饲料应占60~70%。放了泥鳅的水田,放种后第1个月应投喂蚕蛹和炒米糠各半的混合饵料。投饵时间在每天下午1次投入,也可分早晚2次投喂,以次日早晨不见剩食或略有剩食为度,每次投饵量为泥鳅总体重的3~5%,水温高时,可增至85~100%。放养一个月后,每隔15天追施发酵的有机肥,猪、牛、羊粪等,每次追施量为15kg/100亩。同时投喂蚕蛹、米糠、豆饼、菜籽饼、动物下脚料等饵料,后期最好在集鱼坑或溜内施肥投饵,这样有利于集中起捕。

5.日常管理

要经常检查田埂及进、排水口防逃设施,发现漏洞及时修补,以免泥鳅逃逸。水田养殖水位应根据农作物生长需要并兼顾泥鳅的生活习性,从农作物插秧栽植到分蘖发棵,要浅灌水,以促进农作物生根分蘖发棵,生长期应适当加深水位(保持10~15cm),这样既能促进农作物生长,又适应泥鳅生长。露田期间围沟和厢沟中水深约15cm。泥鳅生长旺季要经常更换新水,及时捞除残食剩渣,以免污染水质。同时还要捕捉敌害,如老鼠、水蛇等,严禁鸭子进入水田。

6.疾病预防

生态养鳅要保持水质肥而不腐,活而不淡。鳅种放养前,须经过检疫或采用鳅种消毒等预防措施,这样泥鳅较少发病。如要施农药,则要首先把泥鳅诱至沟内安全水域,其次加深水位分批施药,并尽量减轻施药浓度,喷药后要及时换水,绝对禁止采用呋喃丹、五氯酚钠、毒杀酚等剧毒农药。由于泥鳅的病害治疗较为困难,应采取以防为主的原则,每亩水面用生石灰5~10kg进行泼洒,可起着施肥增钙、消毒防病作用。

生态养殖泥鳅的有很多,既可实现泥鳅的养殖,还可以促进水稻的生长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如果能够加上科学的方法养殖的话,那么生态养殖泥鳅的系哦啊亿一定不会差的。

泥鳅寄生虫怎么防治


泥鳅是我国主要的水产养殖项目,也是人们喜欢食用的肉类,有着较高较特殊的营养价值。一般在水产养殖中,最怕的就是各种病虫害发生,水环境人工养殖都比较密集,所以容易出现病虫害。在养殖泥鳅时,常发虫害就是寄生虫病,这些虫在水中大量繁殖,寻找寄主危害。介绍寄生虫为害及防治是这篇文章主要内容。

一、寄生虫种类及危害症状

1.车轮虫

主要的寄生虫有车轮虫、舌杯虫、三代虫。车轮虫危害泥鳅,会出现白班,不吃食,很少活动,出现大面积发白,呼吸困难。严重时虫体密布在泥鳅的腮部,最后死亡,幼苗被寄生就会躁动不安,腮部充血,皮肤烂掉而死。

2.舌杯虫

出现这种虫寄生时就会出现浮头的状态,可以看到腮丝充血,分泌大量粘液,腮的边缘发红。发生严重时,不吃食,出现离群,浮头频繁。

3.三代虫

发病初期只是游动频繁,无明显症状,但是在发病严重时就会出现,泥鳅分泌白色粘液。最后在外表形成白色黏膜,有时躁动有时行动缓慢,最后身体瘦弱而死。

二、防治方法

1.放养前使用2%的食盐溶液浸洗泥鳅苗。然后发病时使用0.7克硫酸铜和硫酸亚铁结合喷洒全池。硫酸铜要比硫酸亚铁多出两倍半的含量。或是用苦叶子煎水喷洒。

2。主要是在放养前用8毫升的硫酸铜溶液浸洗鳅苗20分钟。发现舌杯虫寄生,一立方米水体用0. 5克硫酸铜和0. 2 克硫酸亚铁,药剂兑水溶解,泼洒,喷洒一定要全面不能有疏漏。

3.在每个池中带水洒120斤左右的生石灰消毒,但是还是要看池子大小来决定使用量。然后第一次放养前用敌百虫溶液浸洗20~30分钟。在发病后抓出病鳅,用7毫克/升的晶体敌百虫水溶液浸洗半个小时,再洗掉药液单独饲养。然后对全池喷洒0.3毫克的敌百虫溶液。

以上就是泥鳅感染的几种主要的寄生虫,以及感染之后的症状,另外就是具体的防治方法,可以提供给大家作为参考。但是一定要根据发生情况和具体使用方法以及自己的经验灵活使用。

种养结合生态循环链由小蚯蚓串起!


现在养殖流行生态养殖,种植流行生态循环种植,而种养结合生态循环链是最好的,而小小蚯蚓就是这一整个链的开端。

以前,废弃的蔬菜秸秆没地儿放,也没法处理,往往是填在沟里,一旦腐烂便臭气熏天。现在好了,全部拉去喂了蚯蚓,蚯蚓粪还成了咱种菜的好肥料,真是一举两得。近日,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小铁佛村党支部书记吴文波对本报记者说。

近年来,临淄区在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坚持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同步实施,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针对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大、秸秆多的实际,重点推广蔬菜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按照肥料化、原料化、能源化、基料化要求,以蚯蚓养殖企业为支撑,采取蔬菜秸秆收贮、蚯蚓过腹生产有机肥模式,建成蔬菜秸秆收储点12处,年收储蔬菜秸秆7000吨,完成蚯蚓蚓床铺设1.4万米,生产蚯蚓有机肥10万立方米,有效解决了蔬菜秸秆和畜禽粪便乱排乱放等造成的污染环境问题。

秸秆污染成环保之困

种植设施蔬菜,往往会产生大量的蔬菜秸秆。在皇城镇小铁佛村,菜农李强告诉记者:咱这里的种植模式是一季西葫芦接一季西红柿,一年两种,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蔬菜秸秆。我都是用自家的机动三轮车拉出去,一般每年都得拉个20~30趟。而且,由于周边所产生的量太大,都很难找到可以消纳的地方。

大棚越来越多,大棚周边都堆不开了,大伙儿就都往村南头的沟里面填。现在,这条500多米长的深沟都给堆满了。原本这条沟起着旱时蓄水、涝时排水的作用,现在也几乎不能发挥作用了。吴文波说。

在皇城镇,1.4万多个蔬菜大棚成为农民收入来源的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环境污染。

蔬菜年产量6亿多公斤,每年也带来十几万吨的蔬菜秸秆。镇党委书记郭亦华说,近年来,秸秆垃圾处理问题成为皇城镇蔬菜产业健康发展的严重阻碍。堆积如山的蔬菜秸秆,不但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还埋下了火灾隐患。

在临淄,这些年为了治理蔬菜秸秆污染,用了不少办法。有的由区镇财政出钱,定期到蔬菜专业村收集秸秆,再拉到垃圾处理厂处理;有的开始探索肥料化、基料化利用方式,但一直难以找到足以支撑市场化运转的转化利用手段。这一切,直到一家蚯蚓养殖企业的做大,才得以实现了根本转变。

小蚯蚓解决了现实难题

解决临淄蔬菜秸秆处理难题,山东瓦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芳功不可没。2014年,刘芳和丈夫从渔具店买来200条蚯蚓,凭自学搞起了实验研究,发现蚯蚓除改善土壤外,还能食用大量的蔬菜秸秆和畜禽粪便,过腹后排出的蚯蚓粪便,还是制作有机肥的最佳原料。

当然,刘芳的创业之路和也并非一帆风顺,期间也经历了种种波折。为帮助该企业攻克技术难题,实现发展壮大,临淄区给予了大量支持。

2015年,刘芳夫妻共同创办了山东瓦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同年,公司参加了多项技术创新大赛并获奖。临淄区政府看中了该企业核心技术对临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先后帮助其承接实施了山东省农业厅耕地质量提升项目和山东省环保厅利用蚯蚓处理畜禽粪便及农业废弃物工程。

在发展的关键时期,以临淄农商银行为代表的金融部门同样给予鼎力支持。2016年,该公司打算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合作,引进黄腐酸水溶液技术,但是引进资金成了一大难题。在区政府的协调下,临淄农商银行皇城支行的信贷人员上门进行了贷款服务,迅速为其办理了100万元小微企业主贷款,帮其顺利地引进了这项绿色新技术。

如今,刘芳夫妻二人当初养殖蚯蚓的一亩三分地,已经扩大到占地400多亩的大型蚯蚓养殖基地,年产纯蚯蚓粪肥10万立方米以上,成为了临淄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打造鲁中放心农场的引领者。

循环产业链增值效益高

就这样,在临淄,经过小小蚯蚓一串,秸秆污染问题解决了,生物有机肥出来了,设施蔬菜生产蔬菜秸秆处理蚯蚓过腹蚯蚓有机肥设施蔬菜生产,成为了一条贯串设施蔬菜生产全过程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

在这一链条中,蚯蚓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首先是能吃。据刘芳介绍,蚯蚓食量惊人,每天可以吃掉自身重量1~3倍的食物,1亩地中的蚯蚓一年能吃掉1000吨蔬菜秸秆。蔬菜秸秆被收集后,经过筛选,挑出不能发酵的石块等杂质,然后粉碎与牛粪按比例混合,放入发酵池中进行发酵。发酵充分后,将发酵物制作成0.4米厚、1.2米宽、长度50~90米不等的蚯蚓床,供蚯蚓在上面生长。

其次是所产蚯蚓粪肥品质极佳。改用蚯蚓粪后,西红柿不仅卖相好,还普遍增产2~3成,上市期也提前了10天左右。菜农刘强说。在瓦力公司的试验田,进行了使用蚯蚓粪肥和普通粪肥的对比试验,普通的西红柿从下到上一般能结7层果,用过蚯蚓粪肥的能结9层甚至10层果。

山东省农科院对蚯蚓粪肥的营养元素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令人振奋。据该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员崔荣宗介绍,蚯蚓消化系统中含有丰富的淀粉酶、纤维酶,可有效分解有机质,所提供的养分非常全面。而且蚯蚓粪有很好的生物活性,比普通有机肥有许多优势。

临淄通过发展蚯蚓养殖,除对蔬菜秸秆进行统一收集、统一运输外,还收购牛粪等牲畜粪便作蚯蚓饲料。此外,农户旱厕改造后化粪池清理问题也被解决,只要农户一个电话,蚯蚓养殖企业就会派车去免费抽取。

养殖泥鳅赤皮病的防治方法


姜堰市梁徐镇曹加凤来电话反映,他家养殖的泥鳅日前出现胸鳍发红继而全身发红的症状,病鳅浮在水面上,不久死亡,每天约死亡250克左右。他问,泥鳅得了什么病,怎么防治。

从曹加凤反映的情况看,泥鳅可能得了赤皮病。赤皮病又叫皮瘟、擦皮瘟。泥鳅发生赤皮病是由于鳅体擦伤,水质恶化,感染荧光假单胞菌引起。该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病鳅体表充血发炎,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充血并烂掉;鳍条间的组织常被破坏呈扫帚状。

治疗泥鳅赤皮病,可采用外用消毒药和内服抗菌药相结合的方法。

外用消毒药:⑴每立方米水体用1克漂白粉加水全池泼洒。⑵每立方米水体用2克五倍子加水全池泼洒。⑶每立方米水体用0.3克二氯异氰脲酸钠加水全池泼洒。⑷每立方米水体用0.2-0.5毫升双链季铵盐加水全池泼洒。内服抗菌药;每公斤泥鳅体重用50-100毫克磺胺类药物拌饲料投喂,连用6天。

预防泥鳅赤皮病,在放养、捕捞、运输过程中避免碰伤鳅体,苗种下塘前用5-8毫克/升的漂白粉溶液或2-5毫克的土霉素溶液浸洗10分钟左右,养殖过程中保持水质良好。

泥鳅养殖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


泥鳅是餐桌上常见美食,但随着大量的捕捉,野生的也是泥鳅越来越少,而人工养殖泥鳅也成为了一种前景广阔的养殖业。近些年市场对于泥鳅的需求越来越大,价格上涨,各地养殖泥鳅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随着养殖面积和规模的扩大,它的疾病也随着多发。那么泥鳅养殖是有哪些疾病?一起来亲农网看看吧。

1、气泡病

气泡病主要发生在幼苗期间,是由水体中的氨气、氧气以及其他气体引发,在昼夜温差大情况下,进入泥鳅的血液中,但泥鳅不能吸收,从而出现此病。发病时泥鳅的体表、腮以及鳍部出现很多的小气泡,肠道充满气体,导致泥鳅不能正常的游动,常常浮于水面,还易引发其他疾病,病发严重时导致大批量的幼苗死亡,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防治方法:加水时要进行曝气,分解水体中有机物,加强水质管理,防止水质变差,发病时立即注入新鲜水,再用食盐溶液泼洒全池,在夏季时要注意降温措施,在病发较严重时,可用药物治疗。

2、腐皮、烂身病

此病也是水质较差引发的,水体中的硝酸盐含量高、塘底有机物多等状况,会导致泥鳅在遭受外伤后受病菌感染此病。发病初期体表发黑,食欲减弱,体表某些位置出现出血性病灶,到了中期时病灶为开始溃烂、坏死,到病情后期,溃烂的深度扩大,导致泥鳅死亡。

防治方法:加强水质管理,定期使用惠金碘消毒,一旦水质变差要及时更换,发病时可全池泼洒惠金碘,一般每亩泼洒四分之一瓶,再在每公斤饵料中加入安泰素和10%爱福灭各5克拌料投喂,一天两次,连续三天。

3、肠炎

肠炎时细菌感染引起的细菌性肠炎,在水质差、水体溶氧低、饵料变质等情况下,会导致泥鳅体质变差,从而爆发此病。病发时食欲减弱或不进食,而尾部肛门部位红肿,这时按压其腹部有血水会黄色液体流出。

防治方法:同样加强水质管理,增加水体溶氧,投喂时的饵料一定要保持新鲜性,残饵好及时捞出处理,定期消毒,抑制细菌繁殖。发病时在每公斤饵料中加入10%阿莫西林+惠得力各5克拌料投喂,一天两次,连续三天。

4、水霉病

水霉病是有水霉病菌感染的一种疾病,是水生动物的一种常见疾病,这种病菌会在5-30度的水温繁殖,一旦泥鳅出现外伤,就会附着在伤口位置,在外伤位置大量繁殖。病发时感染位置一般有一团灰白色棉絮状覆盖物,导致泥鳅焦躁不安,食欲减退,行动不便,最后病菌扩散全身,导致泥鳅死亡。

防治方法:加强水质管理,定期消毒,发病后用惠金碘泼洒全池灭菌,第二天再用硫醚沙星泼洒全池,再在饵料中加入适量的药物投喂。

养殖对虾微孢子虫病的防治


(1)病原在我国已发现有3种:中国对虾、墨吉对虾虾体上的微粒子虫(Ameson)、墨吉对虾虾体上的八孢虫(Agmasoma)、长毛对虾虾体上的匹里虫(Pleistophora)。孢子略呈卵圆形或梨形,孢子长2~10微米,宽1.5~4.2微米,内部构造需在电镜下才能看清。此病的传播途径不十分清楚。

(2)症状随着不同种类的病原感染,症状有差异。墨吉对虾、中国对虾肌肉上寄生微粒子虫后,病虾肌肉变白浑浊、不透明、失去弹性,故有人称之为乳白虾或棉花虾;墨吉对虾卵巢感染八孢虫后,背甲往往呈橘红色。微孢子虫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通常病虾逐渐衰弱,最后死亡。

(3)诊断根据症状和病变可以做出初步诊断。但病毒性疾病、弧菌病和肌肉坏死病等,也可使对虾肌肉变白。因此,必须取变白组织做成涂片或水浸片,在高倍显微镜下能观察到孢子母细胞,就可确诊了。

(4)流行情况微孢子虫病在广东和广西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和危害较大的疾病,是一种慢性病,在整个疾病防治周期感染率可达90%,积累死亡率可达到50%以上。山东青岛疾病防治的对虾,体长1.5~3.0厘米的幼虾曾出现过急性感染,使数百亩幼虾在两周内全部死亡。

(5)防治目前尚无有效方法,可用鱼虾壮元5%与每千克饲料混匀,连续喂3天。

养殖泥鳅细菌性疾病及其防治


泥鳅是温水性底层鱼类,具有食用、药用双重价值,是我国主要淡水经济鱼类之一。近年来,由于出口创汇,市场的需求量增大,泥鳅人工集约化养殖迅速发展,随之产生各种细菌性疾病。现将其症状、病因及防治方法综述如下,供广大饲养者参考。

一、赤鳍病

1.症状此病多在水质恶化、蓄养不当时,由短杆菌感染引起,均在夏季流行。病鱼体表或鳍部表皮剥落呈灰白色,肛门发红,接着在腹部和体侧出现红斑,并逐渐变成深红色,肠管糜烂,进而在皮肤溃疡部位寄生水霉,引发水霉病。病鱼在水池注水部或近池边水面悬垂,不摄食。

2.防治方法每立方米水体用1克漂白粉水溶液,全池泼洒。或用每+毫升含10毫克~15毫克氯霉素、土霉素或金霉素的溶液浸洗鱼体10分钟~15分钟,每天浸洗1次,1天~2天即可见效,4天~5天痊愈。

二、出血病

1.症状此病是近年来出现的,具体是由哪种细菌引起感染还有待证实。早春至10月易发。病鳅体表呈点状、块状或弥散状充血、出血,内脏也有出血,呈败血症症状。

2.防治方法用漂白粉或二氯异腈尿酸钠全池泼洒,或每公斤泥鳅用10毫克~15毫克土霉素拌料投喂。

三、肠炎病

1.症状及病因水温20℃以上易流行,是由肠型点状气单胞菌感染引起。病鳅肠壁充血发炎,腹部膨大,有红斑,体色变黑,肛门红肿,肠道紫红色,有黄色粘液。此病常与烂鳃病、赤皮病并发。

2.防治方法全池泼洒漂白粉或口服呋喃唑酮。

四、烂鳃病

1.症状及病因养殖密度大、水质差、水温15℃以上时鳅体感染柱状屈挠杆菌,引起鳃组织腐烂所致。病鳅体色发黑,鳃丝腐烂发白,尖端软骨外露,鳃上有污泥,多粘液,严重者会开天窗。

2.防治方法用漂白粉泼洒消毒或口服氟哌酸。

泥鳅养殖 池塘泥鳅养殖技术


泥鳅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泥鳅体内还含有丰富的核苷,,能提高身体抗病毒能力,同时泥鳅还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泥鳅的味道也很鲜美,所以很多养殖户都开始养殖泥鳅,那么泥鳅怎么养殖呢?接下来就由第一农经小编来说说泥鳅的养殖技术。

鳅池条件

泥鳅以单养为好,应选择向阳近水、家宅附近便于管理的地方建池,面积约100平方米为宜。深度80厘米。池壁泥土应夯实,有条件的可用水泥抹光或用厚质塑料薄膜围造。进出水口以铁丝网拦挡防逃。池沿要设泻水口。泥鳅有逆水上游的习性,因此鳅池的四周沿口要高于池外地面,千万不要让地面水直接流入池内。池底应有面积为4平方米、深为50厘米的土坑作为鱼溜(在排水口下设1个,池内均匀排布3~4个),以利泥鳅在水温过高时避暑。池内铺放厚约15厘米的肥沃河泥或富含有机质的黏土。池水深度春秋为30厘米,夏季为40厘米。

培育肥泥肥水

放鳅前20~30天,每100平方米用石灰3公斤消毒后施足基肥,每100平方米施干质鸡粪30公斤,均匀撒在池内,或用大量猪、牛、羊粪肥集中堆放在鱼池内,让其发酵腐化。以后视水质肥瘦适当施肥。水的透明度以20厘米、水层不见池底泥土为宜。

放养规格

选用3厘米以上的泥鳅作种苗,每100平方米放养15~30公斤。如以小泥鳅作种苗,以每100平方米放养25~35公斤为宜。如有流水条件或有较高饲养管理水平,可适当多放。

投喂饲料

泥鳅是杂食性鱼类,除施肥外,还应投喂一定的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平时应定时定量定位投喂豆渣、麦麸、米糠、豆饼等精饲料。泥鳅的食欲与水温有关,20℃以下,应以植物性饲料为主,约占70%~80%;20~25℃时,动、植物性饲料各半;25~30℃时,动物性饲料应占60%~70%。动物性食料可喂蝇蛆、蚕蛹、蚯蚓、螺蚌及屠宰场下脚料等。每天投喂一般为鳅总体重的8%,水温高时,可增至12%~15%。投喂时间可在下午一次投入,也可分早晚2次投喂,以次日晨不见剩食或略见剩食为度。夏末初秋,应注意高蛋白饲料的配比,促使泥鳅快长速肥。

日常管理

勤换水,保持良好的水质;勤检查堤坝,堵漏洞,保水位,防逃鳅;经常使用有机肥,保持活爽的肥水;防止鸭、黄鳝、蛇等进入池内伤害泥鳅;夏季在鱼池上搭棚遮阳,冬季浅水或排水过冬。

以上就是养殖泥鳅常见的养殖技术了,如果在养殖的时候能够按照科学的方式养殖的话就一定更能够更好的养殖泥鳅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

鳄鱼生态生态养殖方法


根据鳄鱼的生活习性,建好鳄鱼养殖池是饲养成功的关键。控制好池水的温度、保持良好的水质和环境卫生,注意及时防病治病,是确保鳄鱼增产增收增效的基本条件。

鳄鱼生态养殖池通常分水泥池和土池塘二种形式。

生态养殖池应选择在远离工厂和城市居民区,水质良好,土壤肥沃无污染,便于落实安全管理措施的区域内。

鳄鱼不耐寒,最适宜生长的气温28℃~34℃。当水温降到15℃时,就停止活动;降到0℃时,就会出现死亡。在冬季寒冷天气时,应注意采取防冻保暖措施,使鳄鱼池的水温保持在0℃以上,确保鳄鱼安全越冬。

1、养殖池四周必须设置1米高围墙,防止鳄鱼外跑和无关人员进入。

采用水泥池养殖的,养殖池面积一般为250平方米左右,水深一般在1~1.5米。池内有可靠的给排水系统,方便将池内脏水排出和注换新水。

采用土池塘养殖的,每口塘面积1~2亩,池底平坦,淤泥20㎝,水深1~1.5米。池内水面与陆地面积比例约为1:1,露出水面的地方种植杂草和树木,模拟沼泽地环境,有利于鳄鱼生长。

实践证明,土池塘饲养鳄鱼的生长速度、成活率均比水泥池高,饲料成本降低,效益好。如果条件允许,以土池塘养殖为好。

由于养殖池不能天天换水,为保持池水清洁卫生,在池的一侧修建一任意形的水池,作为投食的地方。喂食水池应经常清洗,防止鳄鱼吃剩的残留食物污染整个养殖池。

2.放养密度,每亩放养鳄鱼200~300尾。

泥鳅养殖:稻田养殖泥鳅的方法


泥鳅是一种分布很广的温水性底层小型鱼类,具有适温范围广、耐低氧和杂食性等待点。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有相当高的营养及药用价值,随着养殖业的发展,现在许多养殖户都会进行规模的养殖,为了节约成本会在稻田里养殖泥鳅。

一、技术要点

1.养鱼稻田的选择:水质清新无污染,水量充沛,排灌方便,田埂坚实不漏水,面积2―10亩,以保持一定水位的较低洼稻田为好,粘性土质。

2.修筑田间工程及防逃设施:加高加宽田埂,田埂高50cm,底宽50cm,顶宽40cm,在田埂上用塑料薄膜或纱网做防逃设施,膜或网高出埂面20cm,埋入地下10cm。稻田翻耕后,在距离田埂内侧50cm处挖深30cm、宽20cm的环沟,插秧后对环沟进行修整。进排水口采用密目铁丝网或尼龙网做成拦鱼栅。

3.稻田施肥:插秧前重施底肥,每亩施鸡、猪粪250Kg,繁殖天然饵料,促进泥鳅生长。水稻插秧结束后,稻田每隔15天追施鸡、猪粪每亩25kg,直到8月中旬结束。

4.科学施药:施农药最佳时间是在插秧前3―5天或插秧后5―7天。养鱼稻田除草使用低毒高效农药,如:草克星、农思它。

5.泥鳅放养:泥鳅苗种主要来源是收购野生鱼。放养规格为5―20cm,平均亩放鱼15kg,为了更好地掌握泥鳅的最洼放养规格,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我们做了放养5―8cm和15―20cm两种规格泥鳅的对比实验。

6.饲养管理:

yz023.com养殖网养殖技巧栏目为您提供最新最科学的养殖方法,其中《生态养殖泥鳅小瓜虫防治案例》内容包含丰富的知识点,如不满足请访问“土鸡泥鳅生态养殖”专题。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883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