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黄颡鱼小瓜虫病的防治

(1)病原多子小瓜虫。

(2)症状在病鱼的皮肤、鳍条和鳃上,肉眼可看见白色小点胞囊,严重时体表似覆盖了一层白色薄膜。病鱼反应迟钝或漂浮水面。因病灶处细菌的感染,使鱼体表发炎,或者局部坏死、鳞片脱落、鳍条斜裂,鳃上皮增生,鳃部因运动失调、呼吸困难而死亡。

(3)流行与危害小瓜虫寄生在黄颡鱼的鳃部和体表。黄颡鱼对小瓜虫适宜繁殖水温为15~25℃,pH6.5~8,夏季少见发病。当过度密养、饵料不足。鱼体瘦弱时尤易被小瓜虫感染。

(4)防治方法

①采用生石灰清塘、鱼种消毒、合理放养等生产措施,可防止小瓜虫病的传播。

②用甲醛60~80毫克/升浸泡病鱼10~18分钟(视水温的高低灵活掌握),隔天再浸泡1次,转池饲养。原池用甲醛彻底消毒。此法只在发病初期疗效显著,如检查发现晚了,病鱼身上布满小白点,即使连续用药,苗种的损失也很大。

编辑推荐

生态养殖泥鳅小瓜虫防治案例


【常见问题】在生态养殖泥鳅的过程中,有小瓜虫防治案例可以与我们分享下吗?

【专家解答】

图3、黏液压片镜检有小瓜虫

1.流行状况:

泥鳅在水温10~26℃时易感染小瓜虫,从鳅苗到成鳅均易被寄生,患病泥鳅反应迟钝,体表及鳃均可出现白点,易继发水霉或出血现象,其具有治疗困难、死亡率高等特点,是危害泥鳅的主要病原之一。

2.治疗措施:

每池用:50g生姜+30g辣椒+30g胡椒+50g苦楝皮+50g厚朴+30g五倍子,粉碎后再加50g食盐熬制药水进行药浴,连续药浴7天;

使用7天后,泥鳅体表白点明显减少,开始抢食,连续观察5天无死亡现象,病情得到控制,7天后再用1疗程防止复发。

3.小结:

小瓜虫是危害水生动物最严重的寄生虫之一,因其寄生在水生动物体表,外观呈白色小点,故又称白点病。小瓜虫可寄生在鱼类鳃及体表,可引起鳃上皮细胞增生、肿胀、坏死,从而影响鱼类的呼吸,同时寄生后可导致鱼类代谢紊乱及伤口产生继发感染。

放鱼前未进行鱼体消毒以及未定期对水体进行消毒驱虫是导致泥鳅发病的主要原因,考虑到生态农庄即时销售食用泥鳅的特点,治疗时以中草药为主,生姜、辣椒和胡椒搭配可有效杀灭小瓜虫,苦楝皮具有躯除体内原虫的功效,同时考虑到水温低,伤口极易继发感染水霉病,因此通过厚朴和五倍子搭配预防水霉病。定期进行消毒、驱虫是预防泥鳅小瓜虫病的关键,建议清明节后每隔20~25天使用生姜、辣椒和胡椒驱虫1次。

使用本配方时,由于泥鳅属细鳞鱼,其对生姜、辣椒、胡椒敏感,用药时如掌握不好浓度易造成泥鳅死亡,建议使用时将泥鳅拉网到一边集中药浴,如有反应及时松开拉网,注入新水,缓解应激。

近年来随着休闲渔业的发展,通过垂钓池和生态农庄等销售水产品的实体数量迅速增加,考虑到食品安全,中草药防治鱼病的地位日趋增高,中草药具有副作用小、无药残等特点,但由于其用药剂量大,促使用药成本高,以本案例为例,使用中草药的成本为11.5元/池远远大于使用化学合成药物6元/池,因此探索低成本、高效的中草药防治鱼病配方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小编汤姆为探索生态养殖泥鳅的你整理了《生态养殖泥鳅小瓜虫防治案例》一文。

养殖淡水白鲳越冬期间小瓜虫病的防治


小瓜虫病是淡水白鲳越冬期间第二大常见疾病。其发病率比水霉病低,而单位面积内发病的死亡率却比水霉病高,同时也可导致并发水霉病。

1、病原

多子小瓜虫。

2、症状

鱼体表面和鳃瓣上肉眼可见许多点状囊泡并覆盖一层白色的粘液层;镜检这些白点黏液可发现有多子小瓜虫存在。寄生处的组织发炎、坏死,鱼鳃有时出血,呈暗红色。眼角膜被寄生时,有时引起膜眼,病鱼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游于水面,呼吸困难,可引起大批死鱼。

3、防治方法

①每立方米水体用150毫升福尔马林溶液浸泡鱼体15~20分钟,隔天进行一次,一个疗程用药2次~3次。

②全池泼洒福尔马林,每立方水体用15~30毫升,使池水为20毫克/升浓度,隔天使用一次,连用2~3次。

③每亩水面用生姜0.5千克捣烂,辣椒粉0.25千克,加水10千克,下锅熬成辣姜汤,再加15千克冷水稀释,然后全池泼洒。每天一次,连续三天。

养殖黄颡鱼车轮虫病的防治


[病因]病原体为车轮虫(Trichodina)及小车轮虫(Trichodinella)。以直接接触传播或离开鱼体车轮虫于水中自由游动转移宿主。

[症状]病原体主要寄生于黄颡鱼鳃及体表皮肤、鳍。少量寄生时,黄颡鱼摄食及活动正常,大量寄生时易导致鳃,皮肤黏液增生,鳃丝充血,体表皮肤具出血小点,食欲下降,投饵时鱼体集中于饵料台下游,不上台摄食或上台摄食易散群。鱼体体色加深,鱼体消瘦喜于池边或池底磨擦。一般不导致死亡。

[流行及危害]4~7月是该病的主要流行季节,车轮虫的适宜繁殖温度是20~28度。该病的主要危害对象是鱼苗和鱼种。当水质恶化,养殖密度过高时,极易发病并流行,可引起鱼的大量死亡。

[诊断]刮取黄颡鱼体表、鳍或取鳃制作水封片,显微镜观察发现大量车轮虫可确诊。

[预防]①放养进行清塘,并保持好水质。选择合理的放养密度。②鱼种放养前用3%的食盐水浸浴5分钟。

[治疗]用0.5毫克/升的硫酸铜和0.2毫克/升的硫酸亚铁合剂全池泼洒,3天1次,连用2~3次,可有效防治该病。

养殖虹鳟鱼小瓜虫病防治技术


1、症状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虫体寄生在虹鳟的体表、口腔、眼球和鳃上,寄生部位肉眼可见很多的白点,将白点刮下并置于玻片上的水滴上时,可见到白点沿水滴边缘运动。若寄生于眼球时,可导致眼球浑浊、发白。寄生在鳃时,可使鳃黏液增多,鳃丝腐烂,病鱼呼吸困难。

2、病原为多子小瓜虫。3、流行情况本病主要危害虹鳟稚鱼阶段,流行范围广,是虹鳟养殖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水温在10℃以上,感染率可达90%以上。常引起急性死亡。4、防治方法(1)用5%食盐溶液浸泡病鱼1分钟或1%浓度浸泡1小时,效果良好。(2)1:4000福尔马林浸泡1小时。

黄颡鱼怎么养 黄颡鱼的养殖技术


【常见问题】:黄颡鱼怎么养?

【专家解答】:人工养殖黄颡鱼主要是池塘养殖,那么在池塘养殖黄颡鱼应该怎么养殖呢?

1、池塘条件:黄颡鱼耐低氧能力差,对生态条件要求较高,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注排水方便的池塘,面积2~5亩,池底平32坦、淤泥10cm~20cm、水深1.5~1.8m,池塘进水口用30目筛绢网过滤,以防野杂鱼等敌害生物进入。

2、清塘培水:放养前半个月,排干池水,用生石灰125~150kg/亩加晶体敌百虫1.5kg/亩,或敌杀死1瓶全池泼洒消毒,彻底杀灭病原生物。消毒5~7天后注入新水80cm左右,每亩用发酵好的鸡粪或牛粪、大粪200kg培水,过7~10天,当池中出现大量浮游生物时即可放苗。

3、鱼种放养:一般在6月份放养黄颡鱼夏花鱼种,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规格整齐、放养规格2~4cm的黄颡鱼夏花,放养数量150000~20000尾/亩。具体放养数量要依据池塘条件,饵料丰欠及个人养殖水平高低而定,下苗一周后,每亩再投放20cm左右的鲢鳙鱼苗200尾左右,以调节水质。鱼种放养时,用3%食盐水浸洗15分钟。

4、饲料投喂:黄颡鱼夏花入池后一周内,主要摄食池中的浮游动物。3~5天后开始驯化,投喂用绞肉机绞碎的新鲜野杂鱼肉糜,拌入10%的鳗鱼、甲鱼或青蛙料等配合饲料混合成面团状投喂。驯化及投喂方法:在池塘一边设4~6个饲料台,每个饲料台规格为1m*1m,用细网布制成,设置在水深50cm处,将人工肉糜放在饲料台上,每天分2次投喂,早上为7:00-8:00时,投喂量占1/3,傍晚18:00-20:00时,投喂量占2/3。驯化10天后,撤到池中1~2个饲料台上。如果是已经驯化好吃食人工肉糜的黄颡鱼夏花,下池后可直接将饲料投喂在池中的1~2个饵料台上。当黄颡鱼体长达到5cm以上时,可以在肉糜中添加20%~30%的豆粕、菜粕、花生粕、玉米粉等植物性饲料。日投喂量根据鱼体重及池水温度而定,当水温20℃以下时,投喂量占鱼体重的1%~3%,水温20℃以上时,投喂量占鱼体重的4%~6%。

5、日常管理:掌握适宜水深,鱼种刚下池时保持水深70~80cm,以后随着水温提高逐渐加深到1.5~1.8m。控制池水肥度,保持透明度在30~40cm,定期加注新水,一般每10~15天注水1次。调节池塘水质;每半月用生石灰10kg/亩化水泼洒1次,每月定期用杀菌药二氧化氯等进行水体消毒1次。每月喂1次药饵料,在每千克饲料中加四环素0.6g投喂,每天1次,连喂3天。每池配1.54kW增氧机1台,根据天气和水质情况,合理开机增氧。

【小编总结】:以上就是养殖黄颡鱼的方法了,在养殖黄颡鱼的时候如果根据科学的方法养殖,那么一定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养殖黄颡鱼出血性水肿病的防治


黄颡鱼出血性水肿病由细菌感染引起。该病在苗种或成鱼养殖期间危害最大,尤其在苗种培育过程中较为流行,死亡率高达80%。高温季节,该病暴发且来势猛,蔓延快。

症状病鱼体表泛黄,黏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内无食,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色液体,肝脏土黄色,脾脏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

防治保持良好水质,使池水溶解氧含量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适当降低鱼苗放养密度。疾病发生后,每天进行水体消毒1次,连续3天。同时,每公斤饲料中添加0.6~0.7克四环素制成药饵投喂,每天1次,连续3天;投喂鱼肉浆时,必须在饲料中添加1%的食盐。

另在检查鱼的症状时请尽可能详细,从头到尾的症状,活动有无异常,吃食情况,解剖几尾病鱼看看鱼内脏的病症情况等,这样有助于判断。

网箱养殖黄颡鱼之黄颡鱼的日常管理


网箱饲养黄颡鱼的日常管理有网箱检查、鱼体生长检查、网箱箱体清洗及病害防治等内容。

一)常规检查

常规检查有网箱箱体检查和箱内鱼体生长检查等。

1.网箱箱体检查网箱箱体检查有放鱼种前后的检查和饲养过程中的检查,这两种检查都非常重要。鱼种放养后,每天早晚各检查箱体1次,看网衣是否有破损情况。检查的方法是将网箱的四角依次慢慢提起,仔细察看网衣是否破损,网目是否被水老鼠等咬破,是否被背、胸刺刺破,在操作中是否损坏箱体等。发现问题,及时修补。为防止破网逃鱼,一般采用双层网箱的形式,检查时,先检查内层网箱,再检查外层网箱。

2.箱内鱼体生长检查由于网箱养殖黄颡鱼要分级饲养,而分级饲养的重要依据是鱼体生长是否到一定阶段。只有通过定期检查鱼体,才能掌握鱼类的生长情况,不仅为投饲提供了实际依据,也为产量估计提供了可靠的资料。生长检查一般要求前期每5~7天、后期每半个月检查1次,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检查鱼体生长情况的方法一般是用抄网从网箱中捞起箱内的黄颡鱼,放入小盆、小桶中,再用尺子对鱼体进行测量。同时要观察鱼的肥满度,以及时调整喂养。

二)箱体污物的清洗

一般来说,网箱下水后的3~5天,就会附着大量污物,以后又会附上水绵、双星藻和转板藻类等着生藻类(亦称附着藻类),堵塞网目,从而影响网箱内外水体的交换,不利于黄颡鱼的养殖。这种情况下必须进行人工清除,目前国内在网箱养鱼中清洗网衣有以下几种方法:

1.人工清洗网箱上的附着物比较少的时候,可先用手将网衣提起,然后抖落污物,或直接将网衣浸入水中刷洗。当附着物过多时,可用硬刷刷洗,或直接将网衣浸入水中用竹片拍打,使其抖落。操作要细心,防止伤鱼、破网。

2.机械清洗在网箱规模较大时,可使喷水枪、潜水泵,以强大的水流将网衣上的污物冲落。

3.沉箱法各种丝状绿藻一般在水深1米以下处就难以生长和繁殖。因此,将封闭式网箱下沉到水面以下1米处,就可以减少网衣上附着物的附生。但此法往往会影响到投饵和管理,对鱼的生长不利,所以使用此法要因地制宜,权衡利弊后再作决定。

4.生物清污法利用鲴鱼(如细鳞斜颌鲴、黄尾鲴)等鱼类喜刮食附生藻类、吞食丝状藻类及有机碎屑的习性,在网箱内适当投放黄尾鲴、细鳞斜颌鲴等鱼类,让它们刮食网箱上附着的生物,一使网衣保持清洁,水流畅通。利用这种生物清污物,既能充分利用网箱内饵料生物,又能增加养殖种类,提高鱼产量和经济效益。

三)灾害天气的管理与做好日志记录

1.灾害天气管理灾害天气主要指大风、暴雨和洪水。大风常伴随暴雨出现,设置在湖泊、大水域内的网箱,有时会使网箱倾翻或被风浪淹没,所以在刮大风前必须检查网箱的框架和支柱是否牢固。固定式网箱要加固绳索,并适当提高网箱露出水面部分的高度。浮式网箱要防止大风期间网箱底部挨着湖底,以防因摩擦而引起断线和破网。洪水可以使网箱设置区的水流加速,冲致使网箱固定桩和使浮式网箱走锚移位,水位升高可使固定式网箱没顶逃鱼,必要时将开口式网箱加盖封顶。无论大风还是暴雨或者洪水,在过后要立即检查,一旦发现问题,立即修复和抢救。

2.记好饲养日志养殖日志是检查工作、积累经验、制定计划和提高技术的重要参考资料。实行科学养鱼,一定要记好每口网箱的日志,这是最基本的管理工作。网箱日志应包括日期、天气、水温、放养、捕鱼记录、鱼体成长度记录,投饲种类及数量、鱼类活动情况及防治鱼病措施等项目。根据日志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是顺利开展网箱养殖黄颡鱼的重要环节。

养殖黄颡鱼常见病害的防治


出血性水肿病

黄颡鱼出血性水肿病由细菌感染引起。该病在苗种或成鱼养殖期间危害最大,尤其在苗种培育过程中较为流行,死亡率高达80%。高温季节,该病暴发且来势猛,蔓延快。

症状病鱼体表泛黄,黏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内无食,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色液体,肝脏土黄色,脾脏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

防治保持良好水质,使池水溶解氧含量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适当降低鱼苗放养密度。疾病发生后,每天进行水体消毒1次,连续3天。同时,每公斤饲料中添加0.6~0.7克四环素制成药饵投喂,每天1次,连续3天;投喂鱼肉浆时,必须在饲料中添加1%的食盐。

肠炎病

黄颡鱼肠炎病由点状产气单胞杆菌感染引起。主要危害鱼种和成鱼。流行高峰多发生在水温为25~30℃时。

症状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则肛门有黄色黏液流出。患病较轻的鱼食道和前肠充血发炎,严重者全肠发炎呈浅红色,血脓充塞肠管。病鱼离群独游,活动迟缓,食欲减退。

防治彻底清塘消毒;不投喂霉变腐败饲料,活饲料用2%~3%的食盐溶液消毒,并定期在饲料中添加1%的食盐或0.1%的鲜大蒜汁投喂;每立方米水体用0.5克二溴海因化水全池泼洒;每公斤饲料中添加0.4~0.5克土霉素粉,连续投喂5~7天。

车轮虫病

黄颡鱼车轮虫病由车轮虫寄生引起。主要危害黄颡鱼鱼苗、鱼种。

症状病鱼焦躁不安,严重感染时病鱼沿塘边狂游,呈跑马现象;镜检可见大量车轮虫寄生于鱼的鳃丝和皮肤黏液上。

防治每立方米水体用0.7克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化水全池泼洒,或每亩水面用苦楝树叶30公斤煎煮后取汤汁全池泼洒。

小瓜虫病

黄颡鱼小瓜虫病由多子小瓜虫寄生引起。过度密养、饲料不足、鱼体瘦弱时,鱼易被小瓜虫感染。

症状病鱼体表肉眼可见小白点,严重时体表似覆盖了一层白色薄膜;镜检鳃丝和皮肤黏液,可见大量小瓜虫。

防治用50~60毫克/升福尔马林溶液浸鱼体10~15分钟;发病鱼池用福尔马林消毒;每立方米水体用2克亚甲基蓝化水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数天。

锚头鱼蚤病

黄颡鱼锚头鱼蚤病由锚头鱼蚤寄生引起。4~6月是流行季节。

症状发病初期,病鱼呈急躁不安、游动迟缓、鱼体消瘦等现象。寄生部位充血发炎,肿胀,出现红斑。肉眼可见锚头鱼蚤寄生。

防治每立方米水体用90%晶体敌百虫0.3~0.4克化水全池泼洒。

养殖黄颡鱼钩介幼虫病的防治


[病因]病原体为钩介幼虫(Glochidiumsp.)。蚌的受精卵在母蚌外鳃腔中发育成钩介幼虫后离开母体漂浮于水中,与鱼体接触后;寄生于鱼体上。幼虫靠吸收鱼体营养进行变态,发育成幼蚌。

[症状]钩介幼虫用足丝粘附在鱼体,用壳钩钩在鱼的嘴、鳃、鳍及皮肤上,鱼体受到刺激而引起组织发炎、增生,逐渐将幼虫包在里面,形成胞囊。

[流行及危害]该病主要流行于春末夏初,此时正是钩介幼虫离开母体悬浮于水中的时候,黄颡鱼是钩介幼虫最为理想的宿主。少量幼虫对较大的成鱼一般影响不大,但对鱼苗及夏花鱼种则影响较大。钩介幼虫寄生到黄颡鱼鱼种的鳃、口腔等部位后,使鱼种失去摄食能力而饿死,或因妨碍呼吸导致鱼窒息而死。

[诊断]①根据病鱼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②将鱼体上的胞囊取下,在解剖镜下观察钩介幼虫虫体,据此进行确诊。

[防治]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或用60~80毫克/升的茶饼杀灭池塘内的蚌类。②鱼苗及夏花培育池内不能混养蚌,进水应用网过滤,以避免钩介幼虫随水入池。③在发病初期,将病鱼转移至没有蚌及钩介幼虫的池中,可控制病情发展并逐步好转。

养殖黄颡鱼常见疾病的防治


黄颡鱼俗称嘎鱼、黄姑、黄腊丁等,因其鱼肉味鲜美、营养丰富,颇受消费者欢迎。近年来,天然水域黄颡鱼资源锐减,各地逐步兴起黄颡鱼人工养殖热,养殖过程中也陆续发生了一些病害。黄颡鱼是无鳞鱼,药物较易从皮肤浸入体内,对药物的敏感度相对较高,尤其要慎用硫酸铜和高锰酸钾。现将笔者几年来对黄颡鱼常见疾病的诊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烂鳃病

病原:柱状屈桡杆菌

症状: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少食或停食。体表无异,鳃丝腐烂并附有污物。

防治方法:

1、做好清塘工作,鱼种放养时用2%食盐水浸洗5分钟。

2、治疗以外消为主,使用溴氯海因0.3~0.410-6g/m3或等量三氯异氰尿酸全池泼洒,连续2~3次均可治愈。

二、暴发性出血病

病原:该病由细菌引起。

症状: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腹部膨大,肛门红肿,鳍基充血、鳍条溃烂,腹腔积水。该病在高温季节暴发,来势凶猛,蔓延迅速。

防治方法:

1、合理放养,每0.067公顷放鱼种2500~3000尾,经常加注新水,水质过肥时应及时使用降氨药物(如中水降氨宁)或科恩生物净水剂调节水质,排除池塘有毒气体。

2、发病时,池塘使用二溴海因0.3~0.410-6g/m3全池泼洒,连续2次,病症严重者,尚需用颗粒型溴、氯消毒剂全池直接播撒1次。

3、饲料中添加克暴灵或鱼血康,添加量为4~5,连喂3~5天。若投喂鱼浆鱼块的,再加1%的食盐,治疗效果更好。

三、肠炎病

病原:点状产气单胞菌。

症状:鱼独游,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黄色粘液流出,食道和肠充血发炎。

防治方法:

1、彻底清塘,鱼种下塘时用2%食盐浸浴。不投霉变食物,活鲜动物性饲料用2%~3%的食盐水浸泡或饲料中添加1%的食盐。

2、发病时,外消同暴发性出血病。内服:饲料中添加肠菌宁和大蒜素,添加量分别为5~7和1~2,连喂5~7天。

四、小瓜虫病

病原:多子小瓜虫。

症状:病鱼的皮肤、鳍条、鳃上,肉眼可见白色小点状孢囊。病鱼反应迟钝或漂浮在水面。黄颡鱼对小瓜虫有易感性,发病后出现暴发性死亡。

防治方法:

1、池塘用生石灰彻底清塘,鱼种下塘前药物浸浴,合理放养。小瓜虫流行期间,饲料中添加2的内服型杀虫精Ⅱ,每半月1次,连喂3天。

2、发病时,池塘用25~3010-6g/m3福尔马林全池泼洒,隔天用1次,外消3次以上。内服灭虫精Ⅱ,添加量为4~5,连喂5~7天。

3、使用辣椒粉和干生姜煮沸半小时后全池泼洒,使用量每0.067公顷水深1米用辣椒粉0.5kg,干生姜0.2kg。

五、原生虫病

病原:主要为斜管虫和车轮虫,主要危害苗种。

症状:病鱼的鳍条、鳃上粘液增多,反应迟钝,头下尾上或侧卧,严重感染时病鱼有跑马现象。

防治方法:

1、池塘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

2、苗种用1~210-6g/m3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遍洒,病情严重者,隔天再用1次。

六、营养性疾病

病因:饲料配方中营养失衡、原料变质或蛋白中必需氨基酸、能量不够等引起。

症状:病鱼肝、胆肿大,肝黄胆黑,个体大的先死。

防治方法:改进配方,提高饲料质量,饲料中粗蛋白含量达到35%以上。饲料中必须添加适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有专用添加剂则更佳。饲料中长期添加生物活性物质,可大大提高黄颡鱼的机体免疫力和生长速度。

在对黄颡鱼病害的防治用药过程中,一定要小心谨慎,严格控制使用量,一般来说药物使用浓度较其它有鳞鱼低,用药后2~3小时内需有专人观察,以保万无一失

黄颡鱼养殖周期


内容提要: 黄颡鱼是又叫黄骨鱼,是味道鲜美的淡水鱼,野生的资源目前很稀少了,主要是依靠人工养殖。养殖黄颡鱼要养多久才可以达到正常食用体重,养殖

黄颡鱼是又叫黄骨鱼,是味道鲜美的淡水鱼,野生的资源目前很稀少了,主要是依靠人工养殖。养殖黄颡鱼要养多久才可以达到正常食用体重,养殖多久小鱼才能长大发育成熟。养殖黄颡鱼的朋友们应该会关心这个问题,以及黄颡鱼生长过程中的一些管理问题。今天文章主要就是介绍这些相关内容。1、养殖周期

通常整个养殖期就是12到13个月左右,环境温度会影响到养殖时间,比如温暖地区可能是12个月,冷一点的地方是13个月左右。不同的养殖种类时间不一样,比如全雄黄颡鱼大概10到11个月就可以养殖完成生长期。直接影响黄颡鱼生长速度的是喂食的饲料,喂食的饲料蛋白高的生长更快,蛋白质低的,生长相对慢一些。2、温度

一般在11度以下的温度下就很少进食了,最适合进食的温度是25到28度之间,但是常见的15度到20多度都是能正常进食的。如果遇到高温30度以上进食很少,受到一定影响,但是通常在零度左右到38的样子的水温都是能生存的,没有生命危险。但是最好要保持正常温度,或者是正常水温,一般外面温度跟水中不一样。3、喂食

野生黄颡鱼常常吃植物作为食物,养殖时为了生长的更好更快,可以养殖一些其他鱼类做为黄颡鱼的食物,比如,鲢鱼,提供一些食草的鱼做为它的食物,因为食草鱼长的快。黄颡鱼是肉食1为主的杂食性 鱼类,一般主要还可以喂食小鱼虾,这些也是它平时喜欢捕捉的食物。喂食的时候可以切碎混合湿面粉一起喂食。4、饲喂方式

投喂饲料的地方要固定起来,喂食时间间隔要确定好,不能随意时间喂食每一个阶段的喂食量要根据鱼的大小来确定好,达到另一个阶段时要更换投喂的饲料量。每天投喂的饲料的用量是鱼的体重的5%,一般一天喂食两次到三次,小鱼喂食 次数多一些,大鱼是两次。下午的喂食量也要比上午多一些。饲料不要投喂过量,容易污染水环境,及时打捞食物残渣。黄颡鱼养殖时间比较长,冬季生长缓慢,要想养殖生长的快一些,主要就是要保持合适的温度,以及就是合理的投喂饲料或者是选择合适的投喂方式,注意投喂有营养的饲料,能够吸收消化。

部分专业知识转自网络 >>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

黄颡鱼混养 黄颡鱼混养的混养方法


黄颡鱼食性是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很多养殖户为了能够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很多养殖户都把黄颡鱼和其他一些鱼进行混养,那么黄颡鱼怎么混养呢?黄颡鱼混养有什么技术方法呢?

养殖四大家鱼的鱼池和主养吃食性鱼类(如鲤鲫鱼、罗非鱼、淡水白鲳)等鱼池均可混养黄颡鱼。鱼池面积20~30亩,水深2~2.5米,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注排水方便。一般亩放黄颡鱼40~50尾,规格3~4厘米/尾,可亩增收黄颡鱼5~8公斤。

黄颡鱼亲鱼池混养

亲鱼池混养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亲鱼池的水体空间,提高亲鱼池利用率,而且黄颡鱼可以摄食亲鱼池中的一些与亲鱼争食耗氧的小型野鱼类。

亲鱼人工繁殖结束后,每亩放养黄颡40~60尾,规格2~3厘米/尾,可以亩增收黄颡鱼6~10公斤。

黄颡鱼成蟹池混养

蟹池混养黄颡鱼,可以充分利用蟹池中天然饵料生物资源。一般蟹池面积30~50亩,水草覆盖率在50%左右,蟹种放养后,亩放养黄颡鱼30~50尾,规格3~5厘米/尾,可亩增黄颡鱼5~10公斤。

黄颡鱼河沟混养

河沟中低值野杂鱼类较多,混养黄颡鱼可节省人工饵料。一般亩放黄颡鱼40~60尾,规格2~4厘米/尾,可亩增黄颡鱼6~12公斤。

黄颡鱼大水面混养

大水面混养黄颡鱼,群体产量高,既不影响主养品种的产量,也不需另外投饵。一般亩放黄颡鱼40~60尾,规格3~4厘米/尾,可亩增黄颡鱼8~15公斤。

混养注意事项

无论采用何种混养方式,在养殖管理中须注意如下事项:

一、保持水体有较高的溶氧。黄颡鱼对池水溶氧要求较高,故混养时要求水质清新、溶氧充足,生长季节要适时加注新水,高温季节要勤换水,如保持微流水则更佳。

二、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和放养规格。根据水体饵料生物量,科学合理确定混养比例和放养规格,一般水体以混养30~60尾为宜,放养规格为3~4厘米/尾。若密度过大,规格过小,年底达不到上市规格。

三、鱼池混养黄颡鱼后不再适宜混养其它肉食性鱼类。淡水沼虾、淡水螯虾的养殖池中不宜混养黄颡鱼。

四、养殖过程中,如发现黄颡鱼规格过小,说明鱼池中天然饵料生物量不足,可适当补放小杂鱼虾、家鱼夏花或投喂人工配制的专用黄颡鱼饵料。投喂人工饵料时,应先喂主养品种(投入浅水区),后喂黄颡鱼(投入深水区)。黄颡鱼有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投饵应以夜间为主。

五、蟹池中混养黄颡鱼,因河蟹、黄颡鱼在生态上处于相同的水层位置,容易引起两者生态位置竞争。因此,蟹池中必须保持充足的天然饵料生物,否则影响黄颡鱼饲养效果。可事先在蟹池中每亩投放螺蛳300~400公斤以及部分怀卵的鲫鱼、抱卵的青虾,让其自然繁殖,供河蟹、黄颡鱼自由摄食。

以上就是黄颡鱼的混养技术了,在混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养殖的方法,还要及时的观察,这样的话,就能够更好的养殖黄颡鱼,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

yz023.com养殖网养殖技巧栏目为您提供最新最科学的养殖方法,其中《养殖黄颡鱼小瓜虫病的防治》内容包含丰富的知识点,如不满足请访问“土鸡养殖常见病的防治”专题。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154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