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蛤蚧的良种选育方法

有了种源要逐渐建立优良繁殖种群,所以要进一步对成年蛤蚧和卵进行选择,以优良个体组成种群,不断提高种蛤蚧的体重和产卵量,从而提高饲养蛤蚧的经济效益。

1.选种标准一般成年体蛤蚧体长由吻部至泄殖腔孔12~16厘米,尾长10~14.5厘米,体重60~80克,最重的可达100克以上。选留种蛤蚧体长应在15厘米以上,体重应在70克以上,达不到这一指标的应另群饲养,做商品处理。在繁殖方面,一般1只雌成体蛤蚧一年产2枚卵,但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由于饲料充足、营养丰富,有的个体一年可产2次卵,每次产卵2~4枚。根据这一情况,在达到体重、体长标准的个体中,选择每年产卵2次的或1次产卵2枚以上的。经过一代代选种选育,经5~8年就可以培育出一个体型大、繁殖强的优良种群。

2.选种方法

1)成体选择

2)对卵的选择一般个体大的雌蛤蚧产的卵大,体质好的雌蛤蚧产的卵亦大,所以种用卵应选择6.5克以上的卵单独孵化。大卵孵出的幼蛤蚧亦大,可以做种蛤蚧培育。6.4克以下卵孵化出的幼蛤蚧可以作商品蛤蚧培育。

3)对幼体的选择蛤蚧当年卵自然孵化期平均105天,人工孵化条件下,孵化期70天左右,选择6.5克以上的卵,在人工孵化条件下,孵化期70天以内出壳的幼体,出壳重在4.5克以上的可以作种蛤蚧培育,孵化期超70天或出壳时体重达不到4.5克,应归商品群饲养。因为出壳早的个体健壮、出壳重的生长快、个体大。

经以上三种方法选择,一般经三代,蛤蚧种源品质能大大提高。

3.雌、雄配比及种卵选择成体雌、雄配比要适当,这样卵的受精率就高。实验表明,雌、雄配比在(3~5)∶1的情况下,自由交配,卵的受精率较高,所以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种蛤蚧雌、雄配比以5∶1为好。孵化以前要对蛤蚧卵进行选择,发育正常的卵刚产出为白色,经过20天左右变为浅肉色或肉色,此时若打开卵,可见卵黄上有大量的白丝呈网状分布,约1个月变为铅灰色,约2个月后卵变为浅灰黑色,直到3个月后幼体破壳而出,此时的卵壳呈血红色。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用手持卵均有重量感,无论何时称重,失重均不超过1/5,这样的卵属于正常卵。如失重率超过1/5,很可能为死胎。蛤蚧有时也产软壳卵,因软壳卵细菌容易进入和表面容易发霉而不能投入孵化。无精卵外壳白色,还有一些特别小的卵,属畸形卵,不能入孵。

扩展阅读

养殖蛤蚧敌害的防治


蛤蚧的敌害主要有蚂蚁、蛇、鼠、鸟、猫等。蚂蚁虽小但能咬伤蛤蚧,影响其蜕皮,以至于伤口糜破。蛇、鼠、鸟、猫等捕食蛤蚧,造成直接威胁。

1)蚂蚁的防治蚂蚁的防治方法很多,这里介绍几种。①建造蛤蚧饲养房时,墙壁要用水泥砂浆抹严实,不留一点缝隙,防止蚂蚁钻入。②在蛤蚧饲养室、饲养场四周修一个深15厘米、宽20厘米的水沟,水沟里经常注满水蚂蚁就不能进入了。③在蛤蚧饲养室外用生石灰撒一条15~20厘米宽的石灰带,蚂蚁也不能进入。③在蛤蚧饲养室外用生石灰撒一条15~20厘米宽的石灰带,蚂蚁也不能进入。④用氯丹粉1份、黏土4份混合,以水调成泥浆,在饲养室外墙根四周涂一条宽20厘米的环带,蚂蚁到墙根由于药物的作用,就不再接近墙根了。⑤用蚂蚁灵加麦麸在蚂蚁发生时,在蛤蚧饲养室或饲养场周围撒一条宽20厘米的带,也可以阻止蚂蚁进入。⑥一旦在蛤蚧饲养室或饲养场发现蚂蚁出没,可以用一些鲜动物骨头放置在里面,蚂蚁嗅到骨头的腥味,就会寻来啃食,这时将鲜骨取出,用开水将蚂蚁烫死。

2)蛇、鼠、猫等敌害防治蛤蚧饲养室或饲养场的墙根、墙壁要用水泥砂浆抹严密,门和窗户都要设纱门、纱窗,防止通风透气时这些敌害进入。

养殖蛤蚧如何解决蛤蚧饲料


1灯诱捕捉:这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有虫期和蛤蚧的主要活动取食期基本相一致,及与需要食物量最大的繁殖期相一致。除了饲养房挂灼诱虫之外,也可以用于电池作为电源的黑光灯和普通油灯来收集昆虫。

2饲养家蚕:蛤蚧能吃桑蚕和木薯蚕的幼虫(蚕虫)、蛹和成虫(蛾)。蚕虫l2厘米长时适合喂养小蛤蚧,蚕虫面长大一面用来喂蛤蚧,用不完的,可让其做茧,然后剪取蛹,蛹可喂大蛤蚧。木薯蚕可全年饲养,蚕蛹和蚕蛾还可低温保存,保存期长达一两个月,需要时,可让其变蛾,蛾放在7一8℃的低温下,可保持一个月不死,随取随喂,相当方便。总之,养蚕喂蛤蚧是个好办法。如果配合得好,也可一举两得。

3饲养蟑螂和土鳖虫:一对蟑螂在广西南部一年可以繁殖4001000只以上的小蟑螂,由小蟑螂到大蟑螂均可作为饵料。蟑螂生活力强,容易饲养,但繁殖周期长,且产卵数相对较少。饲养时可采用木箱,内钉些木板格,放些朽木,箱盖用窗纱,每隔数天投喂一次剩饭菜、果皮、米糠、杂粉等,此外再给些饮水。蟑螂是蛤蚧最喜食的食物之一。土鳖虫繁殖较快,饲养方便。用水缸、木箱均可,内放朽木,食料与喂蟑螂的差不多。土鳖虫贪吃,易得肠胃病,所以饲料要粗些。

蛤蚧养殖技术大全


【常见问题】蛤蚧养殖技术有什么是我们必须知道的吗?

【专家解答】

饲养器皿:

这要根据你所要饲养的蜥蜴的体形大小来决定。饲养小型蜥蜴,准备80*50大小的饲养箱即可,而大型的比如绿鬣蜥,长鬣蜥等品种,你至少要准备一个足够它们活动的空间。通常人们使用的器皿以玻璃缸居多,我的建议是定做一个木质的宠物箱为最理想的选择。无论是结实程度、透气性以及搬运的方便性,均以木质为理想。

饲养用具:

水盆、食盒、攀爬物是必不可少的。方便的话再放置一个供蜥蜴躲藏、休息的窝,就再好不过了。灯具也是不能缺少的,绝大多数蜥蜴需要较多的阳光照射以便辅助自身吸收钙质和消化食物。所以如果你不能满足自然光照的话就必须购置UVB、UVA灯具来补充光源。对于需要加温的品种,你还要加置增温和控温器材。现在较为常用的加温工具主要有加温灯泡,加热垫(毯),加热石等等。其中带有温度控制器的当然是首选。如果你还能拥有一个湿度控制装置的话那将是锦上添花的举措。 饲养喂食: 蛤蚧专吃活的动物,食物几乎全部是昆虫,昆虫中除大型而体硬的及体小如浮尘子、飞虱等外,其他蛤蚧都能吃。在饲养条件下,蛤蚧一次可吃7.6g重,6cm长的炸蜢。食物的消化由吃入至排出约需12小时以上。蛤蚧在缺食的情况下能耐饿较长时间而不死,耐饥长达二百多天。

【小编点评】《蛤蚧养殖技术大全》一文为国内有打算投资蛤蚧养殖的养殖户们做了一个养殖知识普及,当前国内大壁虎的数量已急剧减少,几近枯竭。常成对出售,用量甚大。活体还被加工为各种中成药,如蛤蚧酒、蛤蚧精、蛤蚧补肾丸、蛤蚧定喘丸等销售国内外。因此,每年仅广西一地收购量即达数十万对之多,由于大量捕捉,产量剧减,价格大幅度上涨,从而刺激群众捕猎,以至陷于枯竭状况。

如何养殖蛤蚧的技术


人工饲养蛤蚧管理好坏直接影响生产效果。管理得好,生长发育就好,繁殖力就高;反之,生长发育缓慢,繁殖力下降,经济效益就差。所以,在管理上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搞好蛤蚧饲养场的清洁卫生工作饲养场进出口处要设消毒池,池内放入生石灰或铺麻袋、草帘子,在麻袋、草帘上泼洒3%氢氧化钠水或3%克辽林水溶液,进出场的人员都要走在其上,对鞋底消毒,以免把外界的病原体带入场内。饲养场内的清洁卫生要经常打扫,保持活动场地和洞穴周围清洁卫生。夏季每周要清扫2~3次,死虫、剩余的人工饲料要及时清出,以免在场内腐烂变质,污染环境。饲养场外周也要经常打扫,保持清洁,防止病原微生物被风吹入场内。定期消毒,对饲养场内、外地面,墙壁,在春、夏、秋气温较高时每周消毒1次。消毒用药为1%~4%氢氧化钠,用以环境地面消毒;漂白粉,用以垃圾及其他堆积物消毒,1立方米用10%漂白粉溶液10升。保持饮水和游泳水清洁卫生,饮水和游泳水要经常更换,始终保持新鲜。

2.保持饲养场安静饲养场内尽量避免外来人员参观,管理人员进入场内工作时,动作要轻,不要造成大的响动,尽量保持场内安静。饲养场周围避免放鞭炮或有其他大的响动或震动,尽量不给蛤蚧群造成惊动。这样不会造成应激现象发生,有利于蛤蚧生长发育和繁殖。

3.防止敌害进入饲养场饲养蛤蚧要防止鼠、蛇、蚂蚁等敌害进入饲养场内。鼠、蛇进入场内会吃掉蛤蚧,蚂蚁进入饲养场,可扰乱蛤蚧的生活,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1)防鼠、防蛇老鼠不仅吃蛤蚧,还会把蛤蚧咬死、在蛤蚧活动场里打洞,造成场内外相通使蛤蚧跑掉。对鼠、蛇的危害主要靠防范,防范的办法是,饲养场的墙基处理要严,地基要扎得深一些,墙基部要用水泥砂浆抹严,防止老鼠打洞进入。网室的铁丝网接触处处理要严密,不留缝隙,并经常检查,一旦发现有缝时要及时处理好。蛤蚧饲养室外要经常用灭鼠器、电子驱鼠器防范。饲养场、饲养室周围没有鼠洞,网室封闭又严密,纱门、纱窗严密,蛇就不能进入。

2)防治蚂蚁蚂蚁虽然个体小,但它是社会性的、集群性昆虫,它们无孔不入,很容易进入蛤蚧饲养场、饲养房。蛤蚧有时也吃蚂蚁,但蚂蚁数量大时,可以靠群体的力量危害蛤蚧的幼体,甚至成体,使其不得安宁。一旦攻击1条蛤蚧,群起而攻之把它咬伤、咬死,咬死后把它吃掉。防治蚂蚁有以下几种方法:

1)修防蚂蚁水沟在饲养场周围或饲养房周围修一深15厘米,宽20厘米的水沟,里面常年有水,蚂蚁不能进入。

2)药杀用氯丹粉1份、黏土4份混合调成泥浆,涂在围墙外壁基部一周,高20厘米,也可以防止蚂蚁进入。

3)诱杀场内一旦发现有蚂蚁出现,在蚂蚁多的地方丢一些动物鲜骨,诱蚂蚁上骨头,然后把骨头捡回用开水烫蚂蚁致死。

4)灌穴发现饲养场内有蚁穴时,可采用药液灌穴的办法杀死蚂蚁。

4.防寒防暑蛤蚧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耐寒性较差,也不抗严热。一般在8~12℃能存活,但处在冬眠状态;13~17℃开始出洞活动;17~21℃开始吃食;最适的温度为22~30℃,当温度升高到32℃以上时,蛤蚧也感到明显的不舒适,开始食欲减退、食量减少,甚至不吃,生长发育停止。8℃以下的气温对蛤蚧是一种威胁,但由于个体强弱不同,因而耐寒性也不一样,强健的成年体即使环境温度达到5℃也不会被冻死;体质弱的成年体和幼体在5℃时甚至10℃左右就能冻死。特别是幼小的蛤蚧不能忍受13℃以下的气温。所以,在南方早春、冬季气温变化大时,应注意关闭越冬室门窗,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在暖温带地区人工饲养时,一定要加热供暖,使成年蛤蚧越冬室温度保持12℃左右,弱的个体和幼体饲养室温度达到13~14℃。室内加温越冬时,如用煤炉,煤炉上要装烟筒,使煤烟排出室外,并在晴天室外温度偏高时可打开窗子通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盛夏季节如果是阴雨天气,饲养室温度可能在30℃以下,若干燥无雨,室外气温能达到38℃,室内温度要超过32℃,这时体质弱的成体和幼体也难以忍耐,此时要打开门、窗通风换气,同时要在室内地面洒水,室内挂湿布或湿帘子,以降低室内温度。同时要给蛤蚧供给充足的饮水,也可以往蛤蚧身上洒水降温。炎热的气温条件下,蛤蚧喜欢湿润的环境,这时室内相对湿度应控制在70%~90%,游泳池中也要加足清洁的水,供其到水中活动。

5.分级管理成年蛤蚧体质强健,对不良环境因素抗逆能力强,能捕食较大的昆虫;幼体蛤蚧对不良环境因素抗逆能力差,且不能捕食较大昆虫。所以对蛤蚧群要实行分级管理,即可把成年健康的个体选放一室、体弱的成体选放一室、幼小个体选放一室、中等个体选放一室。这样可以分级投喂饲料虫、分别管理。对健壮的成年蛤蚧,可投喂较大的饲料虫,冬眠期室温保持8~12℃;对体弱成年蛤蚧或幼体蛤蚧,投给的饲料虫可以小一些或爬行力较弱的昆虫,便于其捕捉,冬眠期饲养室温度最低不能低于13℃,否则会由于不能承受低温而死亡。

人工养殖蛤蚧的技术


蛤蚧属于壁虎科动物,又名仙蟾、大壁虎,是一种珍贵的野生经济动物。蛤蚧干制品是驰名中外的珍贵药材,具有补肾,温肺,壮阳,益精血,止喘咳功效。目前市场需求量大,产品供不应求。现将其饲养方法介绍如下:

一、饲养场地和设施

应选择通风良好、冬暖夏凉、便于诱虫的林荫地。四周用石头和砖砌成封闭式的围墙,墙厚40厘米,高3米,四周内壁下方距地面1米处,砌成数个1米见方的凹窗,供饲养蟑螂;内壁上方距墙底30厘米处,砌成数个供蛤蚧栖息产卵的长方形凹槽,宽度20厘米,长度随墙壁而定,中间用活动砖块隔,便于捕捉蛤蚧。饲养室墙上开窗。钉上铁丝网,室内墙上钉木板架,用麻袋等遮光,场地顶部用铁丝网封罩以防止蛤蚧外逃。顶棚上架23盏黑光灯,以便夜间诱虫供蛤蚧捕食。场地中央设一小水池,供饮水用。

二、蛤蚧的饲养管理

蛤蚧昼伏夜出,冬季休眠夏季活跃。最适生长温度为2230℃,相对湿度应保持在60%80%。蛤蚧的肉食性动物。以吃昆虫为主,但忌食死腐食物。采用黑光灯诱虫,每盏20瓦的灯泡,一夜所诱捕的昆虫可供200400条大蛤蚧摄食。饲料不足时,可补充人工饲养的土鳖虫,蟑螂等。饲养蟑螂的方法是:在凹窗内塞放旧报纸,动物骨头,玉米粉和米糠等,然后把捕来的蟑螂放进去,让其自然繁殖,长大后成为蛤蚧的优质饲料。蛤蚧也食植物性饲料,其制法是:用玉米面、地瓜、南瓜粉或红薯等煮成粥,加入适量面粉,虾粉,蛋类等,每天傍晚将饲料涂抹在内壁上,让蛤蚧自由取食,蛤蚧吃饱1次可以35天不再觅食。蛤蚧喜欢清爽洁净的环境,每天要打扫饲养室,清除粪便,每天换饮水1次,保持清洁。其饲养密度,以每平方米声地饲养3040只为宜,饲养过程中,要注意防止猫、老鼠等敌害捕食蛤蚧。另外,蚂蚁会咬伤蛤蚧皮,影响脱肥引起伤口腐烂,要注意预防。

三、蛤蚧的繁殖

1蛤蚧每年34月发情交配,56月产卵,78月孵化。蛤蚧雄外形明显,雌体粗胖,呈黄色,花纹较细;雄体稍瘦,呈黑色,花纹较粗。雌蛤蚧体重100200克,小蛤蚧养1年半后雌体可达32厘米;雄体较小,尾稍尖。雌雄比例2030:1,如果雄性过多会互相争雌争食,咬断尾巴而降低药用价值。

2将产卵的雌体养在笼内。用纸格分开。纸格内贴一层薄纸。让其产卵于纸上,扯下薄纸取卵。笼外用布遮光,使蛤蚧安静产卵。在其产卵前半个月要多喂些昆虫,喂人工配合饲料时,粥里要加些白糖和鸡蛋以增加营养。蛤蚧每产1对卵后,隔50天左右又产一对卵,年产4对。在相对湿度70%90%,温度3032℃的条件下,经7080天即可孵出小蛤蚧。

3小蛤蚧孵出后,要立即同大蛤蚧分开,以防被吃掉。6天以内每天给小蛤蚧喂些白糖水,6天以后喂些小虫。待小哈蚧长到10厘米左右时,可放回饲养室饲养。产出早的卵控制适宜的温度,可提早卵控制适宜的温度,可提早孵出小蛤蚧,当年可延长生长期,入冬成率率高;产出暖时孵出,可提高成活率。到来年天暖时孵出,可提高成活率。

四、疾病防治

1附近农田喷洒农药时,应关掉黑光灯,以免蛤蚧吃食带药昆虫而中毒。

2蛤蚧易感染口角炎或口腔炎,轻则厌食,重则死亡。如发现此病,应隔离治疗,可用0。5%呋喃西林溶液或0。1%高锰酸钾溶液洗患处,并喂维生素B1和维生素C,每天3次,每次2.5毫克。

3蛤蚧易发生的另一种疾病是夜盲症,发病后,眼球突出红肿,消瘦,1520天后死亡。防治方法是:平时常喂给维生素A和维生素B。

4蛤蚧发生软骨病时,软弱乏力,厌食少动,逐渐消瘦,3040天后死亡。发现此病时,可将鸡蛋壳炒黑。磨成粉,拌料喂给,也可在人工饲料中多加些骨粉。

五、蛤蚧的捕捉与加工

1一般多在59月份捕捉。晚间待蛤蚧出来觅食时。也可在小竹竿一端扎上尼龙丝线向石缝或树洞中引触,待其咬住丝线时,迅速拉出捕捉。

2捕捉到蛤蚧后,可加工干制,方法是:用刀背轻击蛤蚧头背枕部,待死后,挖去眼珠,将腹面向上,用铁钉钉住头部,左手持后肢基部,将身体稍拉直,右手以利刀从肛门上部至咽部,以竹片撑开胸,腹壁,取出内脏,用布抹干血液(不可用水洗),然后将四肢及尾轻轻顺直,文火烘干,取大小相同的两只合成一对扎好,即成商品蛤蚧。

不同良种鹿的选择与饲养方法


【养鹿问题】养鹿如何选择良种,怎么饲养?

【专家解答】

一、选择良种鹿

我国驯养的鹿主要是梅花鹿、马鹿、白唇鹿、水鹿等。人工饲养最多的是梅花鹿,其次是马鹿。梅花鹿和马鹿的经济价值基本相同,在鹿茸质量上,马鹿次于梅花鹿。养鹿首先要选择良种鹿,因为高产鹿和低产鹿相比,不但鹿茸产量差别较大,而且茸的质量和价格也有较大差异,二者的经济效益悬殊。

二、科学饲养

鹿可利用的饲料有青绿多汁饲料、干粗饲料和精饲料、矿物质饲料。青、粗饲料主要有作物秸秆、秧蔓、树叶、青干草、根茎饲料及青贮料等,对青粗饲料采取自由采食的饲喂方式。除喂粗饲料外,每天还要补充1.0~1.5千克的精饲料。精饲料主要由能量饲料如玉米、小麦、高粱等谷物,蛋白质饲料如动物性蛋白质和各种饼类,以及糠麸类饲料混合而成。一般能量饲料占50%~60%,蛋白质饲料占15~20%,糠麸类饲料占15~25%。骨粉和食盐每天补饲量以每百千克体重计,骨粉为15~20克,食盐为20克。要采取先粗后精的喂料原则。在冬季和早春缺青季节,要补喂胡萝卜、青贮料、菜叶等多汁饲料1.0~1.5千克。公鹿在配种期和长茸期、母鹿在妊娠期和哺乳期,精料、矿物质和多汁饲料的喂量要适当增加。母鹿在妊娠前、中期要多喂青粗料,后期多喂体积小、质量优的精料。饲喂次数一般每日3次,必要时夜间补喂1次。据资料介绍,在公鹿长茸期间,饲料中交替添加钴胺素和畜用生长素,可提高鹿茸产量。

三、适时配种

一般到1.5岁时,鹿就已性成熟,但此时身体尚未成熟,适宜的配种年龄应在2.5岁。鹿的繁殖期是8月下旬至11月。母鹿每隔18~24天发情1次,每次持续2~4天。种公鹿应选择生长快、产茸多、抗病力强、遗传性稳定的健壮公鹿,一般每15~20只母鹿放1只种公鹿。母鹿发情后,应适时放对配种,一般交配2~3次。鹿的妊娠期,梅花鹿为231~236天,马鹿为240~250天。每胎产仔1~2只。

四、科学切茸与采茸

初切角茸并长到3厘米时,从顶端纵向用刀切开1.6~1.9厘米,可大幅度提高鹿茸的产量。

采茸时间要适当,早采或晚采均影响茸的产量。三叉茸在65~70天、四叉茸在75~80天采收为宜。锯茸有吊圈法和麻醉法两种,麻醉药常用可可林和静松灵肌肉注射,注射后15~20分钟鹿即被麻醉倒地。锯茸时下锯要轻、快、平,锯后上药要均匀,放鹿要快。除以上4个要点外,还要精心管理。

【小编结语】梅花鹿、白唇鹿、马鹿等都是我国常见的驯养良种鹿,上文第一农经小编为您介绍了良种鹿品种的选择与饲养方法,还有配种与科学切茸与采茸问题,有想养鹿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蛤蚧的生活习性


【常见问题】蛤蚧的生活习性有哪些?

【专家解答】蛤蚧多生活在峰峦突几,岩石暴露,植物稀少,仅覆被些次生灌木丛的石山上部,人迹不易到达的岩壁裂缝中。蛤蚧穴居的石壁缝隙不大,刚好在内行动自如,缝隙的曲直不走。蛤蚧经常保持栖息环境清洁,壁缝内的粪便或杂草,都一定要搬出洞外。蛤蚧也栖居枯老中空的大树中段的树洞内。也会栖居在居民住房的屋顶、墙壁以及城墙缝之内。

在自然条件下,每年39月初是蛤蚧活动时期。清明节后,开始蛰眠,5月至7月为蛤蚧活动盛期。每天早晨6时至7时左右,中午12时左右,晚上7时到12时左右为鸣叫时间。鸣声为咯一蚧。一般三龄蛤蚧,连续鸣叫约13次,停歇一定时间后再叫。l一2龄,呜叫8一10次。不满l龄,呜叫23次。由此,可根据蛤蚧的呜叫次数,估计蛤蚧的年龄。

蛤蚧的体色,能随外界环境的光度、温度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一般在阳光下,变成灰褐色,在阴暗的条件下,变成黑褐色。

蛤蚧怕冷又怕热,既伯风又怕雨。喜栖居于干燥凉爽丽较深的石缝内。一般在天气晴朗和凉爽的清晨,多在石山中部活动,傍晚多爬到上部活动;在多云无风而较闷热的傍晚,则迁移到石山下部的崖壁缝内活动。在炎热酷暑天或久爬出洞外,伏于岩石上晒太阳。蛤蚧在天冷时居深洞,天暖时居浅洞;刮风的天气,常迁移到背风的山坡去住。天气寒冷时就进行冬眠,若气温回升至20℃以上时,又能恢复活动。

【小编点评】小编汤姆为探索蛤蚧的生活习性的你整理了《蛤蚧的生活习性》,蛤蚧遇到敌害时,先张嘴回击,但敌我力量悬殊,则弃尾逸逃,丢下尾巴。刚断之尾能弹动,借以迷惑对方,蛤蚧便乘机逃脱,免受危害。蛤蚧多是一雌一雄成对在在石壁缝内活动,当雌雄分散后,雌性会不断地鸣叫,彼此寻觅。很少见到34只合群一起活动的。蛤蚧有冬眠习性。每年立秋后,停止鸣叫,潜伏在300厘米深的崖缝中,不食不动地进行冬眠。

蛤蚧人工养殖前景如何


【常见问题】蛤蚧人工养殖前景如何?蛤蚧养殖技术要点有哪些?

【专家解答】

一、养殖前景分析

当前国内大壁虎的数量已急剧减少,几近枯竭。常成对出售,用量甚大。活体还被加工为各种中成药,如蛤蚧酒、蛤蚧精、蛤蚧补肾丸、蛤蚧定喘丸等销售国内外。因此,每年仅广西一地收购量即达数十万对之多,由于大量捕捉,产量剧减,价格大幅度上涨,从而刺激群众捕猎,以至陷于枯竭状况。此外,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大壁虎的栖息地逐渐缩小,也是影响它数量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

虽然自50年代以来就开始人工驯养及繁殖的研究,但规模甚小,且在饲料及繁殖问题上未能很好解决,很难说已经成功,更谈不上大规模增产满足市场需要。1988年12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1989年1月14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与农业部联合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将大壁虎列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如果能养殖成功,前景可观,更是对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

二、蛤蚧养殖技术要点

《蛤蚧的生活习性》

《蛤蚧养殖技术视频教学》

《蛤蚧养殖技术大全1》

《壁虎养殖技术大全2》

《养殖壁虎的技术与技巧》

【小编结语】更多相关资料如《壁虎咬人吗?壁虎有毒吗?》等,可以关注我们网站的养殖栏目,本文就为您介绍到这里了,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

养殖蛤蚧卵的孵化技术


目前有自然孵化和人工孵化两种方法。小型饲养户一般采用自然孵化的方法,大型饲养场一般采用人工孵化的方法。

1.自然孵化将收集的蛤蚧卵经过选择,剔除受损的、畸形的、无精的卵,放在用细纱网制成的网箱内,室内温度控制在30~33℃,相对湿度控制在70%~80%,经90天左右可孵化出幼蛤蚧。当年7月15日以前产的卵,每收集一批及时孵化,让其尽快孵出,赶到温度适宜时还能生长一段时间;下半年产的卵,收集下来保存在12~13℃的温度下,到第二年自然温度达到30℃时进行孵化。

2.人工加温孵化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把放受精卵的网箱放入小室内,对小室加温供暖,室内温度保持在30~33℃、相对湿度控制在70%~80%。如果用火炉加电炉供温的话,还可以把孵化温度控制在33~35℃。其方法是用火炉供给孵化室基础温度,用电炉补给火炉达不到的温度,电炉要连恒温控制器,控制室内温度恒定。

另一种人工孵化方法是用孵化器孵化,孵化器是用木料或金属材料做成一个大箱,内装能控制温度和湿度的装置,可以把孵化温度控制在36℃,相对湿度控制在75%。注意保持孵化器内空气新鲜。采取人工孵化时,秋季卵也可孵化,孵出的幼蛤蚧在室内加温饲养,待到室外温度达到25℃以上时,再移出温室饲养,对其生长更有利。

幼体的养育

刚孵出的幼蛤蚧体长0畅5~0畅6厘米,体重3.5~5.3克,不能散放、不能让其随意跑,否则会因其体弱捕不到饲料虫,长期饥饿、抵抗力下降而死亡。所以,刚孵出的幼蛤蚧应放在网箱中集中饲养一段时间,待其长到有一定捕食能力时,把它们放出去自由活动。

放在网箱中的幼蛤蚧,要投给足够的幼小活饲料虫,如黄粉虫、家蚕、蝇子等,使其容易捕获。春季入孵的卵在8月孵出幼体,气温正是适宜生长发育的时期,可以不考虑加温,只注意投给足够的饲料虫,充足的清洁饮水就可以了。但秋季入孵的卵,孵出幼体已到10月下旬,气温已低,不适宜生长,为保证幼体成活率,室内应加温,使饲养室温度保持在26~30℃,湿度保持70%~80%,使其在这样的环境中安全越冬。

10月孵出的幼蛤蚧不能在第一个冬眠期让它冬眠,因为这样的幼体生命力不强,体内没有贮存更多的营养就进入冬眠状态,越冬时又消耗了一部分体内的营养,到第二年出蛰后体质更弱,会造成大批死亡。

养殖蛤蚧口腔炎的防治


是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发现的一种常见疾病。

1)病因近年来,广西药物研究所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用植物园协作,对本病的病原体进行了分离鉴定,也对本病防治进行了研究,认定本病的病原体是铜绿色假单胞菌。用抗生素治疗有一定效果。

2)症状患口腔炎的个体,表现厌食、张口困难、口腔糜烂、红肿。因患病个体难以张口,吃食困难,长期饥饿,体质减弱,7~10天即死亡。人工饲养条件下患口腔炎的个体死亡率65%~80%。

3)防治平时投喂的饲料虫应是活体,人工饲料应是新鲜的,死掉的昆虫蛤蚧很少采吃,除非没有活虫并且在极度饥饿时方能吃一些。所以,死的昆虫要及时清理出去;如用人工饲料,饲料必须新鲜,发现霉变及时清除。食具要经常清洗,室内卫生要经常打扫,保持室内清洁,可以避免本病发生。一旦发生口腔炎,应局部涂布碘甘油或磺胺软膏、红霉素软膏、青霉素软膏、链霉素软膏等,同时从口腔滴服一些维生素B12、维生素C溶液等。

人工如何饲养蛤蚧


蛤蚧适宜生长发育、繁殖的环境温度为28~32℃,空气相对湿度65%~75%,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蛤蚧食欲旺盛、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新陈代谢率高,所以生长发育也快。在这一环境条件下要投给充足的饲料虫,保证其营养需要。因此,在温、湿度适宜的生长发育期,在蛤蚧饲养场内每天傍晚都要用黑光灯诱捕昆虫。趋光性的昆虫即迎光扑来,落入蛤蚧活动场内,供其捕食。生产实践证明,一盏20瓦的黑光灯可诱捕半径200米范围内的昆虫,若此地昆虫源丰富,一晚上能捕上万只昆虫,重可达500克以上,能满足400条蛤蚧食用。

若虫源不足或饲养量大时,可增加黑光灯的数量,或是人工饲养饲料虫。在7~9月蛤蚧取食旺期,活虫饲料不足时,还可以喂给人工配合饲料,其配制比例为:鱼粉30%、熟鸡蛋10%、玉米面10%、花生仁饼粉20%、甘薯或南瓜30%。先将甘薯或南瓜煮熟捣成糊状,将上述人工配制、调和的饲料涂在蛤蚧活动范围内的墙壁上,每隔2~3天涂抹一次,这一阶段只涂人工配制饲料,不投昆虫,也不给饮水,待蛤蚧饥饿时,则开始少量取食人工饲料,以后便逐渐适应人工饲料。投饲时间以傍晚为宜,如果活昆虫量不能满足蛤蚧的需要,可投一些人工配制饲料,投喂方法是先投人工配制饲料,待其将配制饲料吃完时,再投昆虫。蛤蚧在冬季气温低于12℃时,停止活动,进入冬眠状态。冬眠时不吃、不饮、不动,但其体内仍进行微弱的新陈代谢,过一个冬季仍然要消耗大量营养物质。越冬消耗的营养物质是在冬眠前体内贮存的。

在越冬前,特别是气温适宜的旺食期,必须投喂充足的饲料,让蛤蚧体内贮存大量营养物质,体质健壮,经过越冬消耗,体质仍然很好,死亡率就会很低;如果越冬前盛食期投饲不足,蛤蚧越冬前体内营养物质贮存少,越冬时贮备的营养物质被消耗,越冬后体质弱,抵抗力很差,患病死亡率就会高。所以,在秋天气温适宜时,要投给蛤蚧充足的饲料虫,让其长期吃饱、饮足,体内贮备大量营养物质,体质健康地越冬,越冬后继续投给充足、优质饲料,使它们体内营养物质马上得到恢复。另外,蛤蚧冬眠出蛰后,马上就要进入繁殖期,冬眠后马上投给充足、优质饲料虫,及时补充营养,对蛤蚧当年繁殖也是十分有利的。夏季天气炎热,蛤蚧体内容易失水,此时应保证供给清洁的淡水或较淡的盐水,活动场地还要修一些小的浅水池,灌满清洁的水,供蛤蚧游泳和饮用,池内的水要经常更换,保持清洁。

饲养管理蛤蚧的经验


大小蛤蚧分开饲养,一般体长在90毫米左右时目口可放人大蛤蚧房内饲养,太小的蛤蚧如果与大蛤蚧同房饲养易被吞食。在气温1820℃时,蛤蚧开始活动和摄食。,蛤蚧于夜间出来活动和捕食幼虫。在晚间天黑以后,蛤蚧沿房顶缝隙进入活动场。此时将黑光诱虫灯开启,有趋光性的昆虫即迎光扑来,落入活动场内,蛤蚧即可捕食。一盏20瓦的黑光诱虫灯,诱捕昆虫的范围为200多米,一夜可诱捕上万只昆虫,计重500克以上,这些昆虫足够供400多条蛤蚧食用。如遇饲料不足时,可补充家蚕、蓖麻蚕、蟑螂和上鳖虫等。蛤蚧的耐寒性较差,也不抗热,一般存活的温度需在8℃以上,15℃以上才能活动,1718℃以上才能摄食,2232℃左右才最活跃。由于个体之间有体质强弱之差,因此耐寒性也各不相同。

健壮的个体即便在室温5℃时也不致死亡,而瘦弱的个体在10一13℃却能被冻死,幼小的蛤蚧耐寒力则更差,一般不能忍受低于13℃的气温。因此在冬季和早春气温变.化较剧时,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此时将门窗关严,使寒风不能侵入:蛤蚧栖息的地方可挂麻袋片,必要时可烧木炭火盆增温,以保持室温不低于13℃。这样的温度,蛤蚧不致冻死。一直到惊蛰或春分,蛤蚧才再度开始活动。如果冬季室温提高到20℃以上时,可喂蚕虫、蟑螂和土鳖虫等,如果不给饲料,蛤蚧消耗体内营养,将会很快消瘦,抗寒能力也会随之降低,且易死亡。小蛤蚧抗寒能力弱,;管理中更应特别注意。夏季,当室温上升到32℃以,:时,除应泼水降温,增加遮阴设备外,还应在饲养房内增设饮水用具,供给饮水,或结合降温,在蛤蚧身上洒水。热天,蛤蚧喜欢湿润的环境,这时室内相对湿度最好保持在7090%之间,如果相对湿度降到50%以下,应在室内洒水以增加湿度。除上述工作外,还应经常打扫室内卫生,清洗饮水用具,换饮用水,检查房内有无洞隙:检查蛤蚧是否健康。发现有病的应及时隔离。一般有病的蛤蚧主要表现在脚的吸附力差,喜欢单独在有光处或低处停留。

yz023.com养殖网养殖技巧栏目为您提供最新最科学的养殖方法,其中《养殖蛤蚧的良种选育方法》内容包含丰富的知识点,如不满足请访问“养牛的方法”专题。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931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