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仔猪渗出性皮炎的防治方法

2004~2007年,在服务生猪散养户的过程中,笔者多次接触到了哺乳期仔猪发生的一种皮肤病。这种皮肤病在春、夏、秋三季时有发生,冬季很少发生,虽然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都不高,但发病的仔猪生长发育缓慢,体质下降,渐渐地消瘦,呈现脱水干巴的体态,免疫功能低下,容易继发肺炎、腹泻或肠炎等。发生继发症的仔猪,虽经多次用药治疗,但多数由于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直接影响仔猪的成活率,给生猪繁殖扩群带来障碍,也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笔者经过几年的临诊治疗和药物筛选,选出了比较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介绍如下。

1发病特点

1.1感染发病日龄

本病发生在仔猪的哺乳期,绝大多数在出生后30d以内,最早的两户发生在仔猪出生后的第3天,而生后35d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生此病。

1.2疾病性质

此病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皮肤病,窝内传染较快,而个体病程相对较长,痊愈较慢,死亡也慢。传染有其机遇性、条件性,因此,只是同窝仔猪直接接触传染,且有自限性,即同一养猪户的一个圈仔猪发病,而与其相邻圈舍及其它圈舍的仔猪多不发生此病;发病户数也不多,只是零星散在发生。

1.3饲养管理档次

此病基本上是发生在无规模的、粗放经营的散养猪户,存栏1~5头母猪的饲养户,并且是简易圈舍,圈内设施、卫生、环境等条件都不是太好。而规模饲养户、大的养猪场,极少发生此病。

2症状表现

本病发生和传染较快,而发展恶化缓慢,基本上不影响仔猪吃奶和活动,全身症状不明显,在发病前期没有引起养猪户的足够重视。病变多发生在仔猪的面部两侧、耳背部、躯干部,四肢很少发生。

发病仔猪开始皮肤发红,眼观很象用巴掌打过,或是热水烫过,1~2d后,该处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的裂口,裂口处积有渗出液,渗出液积多了,就往周围浸润、流淌。渗出液流到之处,会使原先完好的皮肤感染发红,不久就发生裂口,且有液体渗出。1~2d后,皮损处会融合成片。这时仔猪感到患部不适和发痒,表现抖动耳朵,用前肢触及嘴巴,寻找墙壁、围栏等以身躯去蹭痒。由于有液体不断地渗出和体毛的干扰,以及圈舍温度、湿度的影响,破损皮肤结痂较慢,尤其是腹部发生的病变,到发病的中、后期发生严重渗出,用手触摸有粘腻感。

在皮肤常暴露的部位形成结痂,结痂多为黄褐色,在泥土灰尘较多的圈舍,结痂为灰黑色,仔猪躯体也呈灰色,很不干净的样子,看不见皮肤本色,此时患病仔猪伴有疼痛和发热,吃奶减少,伏卧较多,常见几个患病仔猪趴在一起,浑身哆嗦,驱赶时不愿走动,经过笔者及时恰当地治疗,多数患猪好转治愈;少数有的继发肺炎:有的腹泻,有的肠炎,粪便带腥臭味儿,用过2~3种抗生素治疗也不管用,最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急性病例,多见于出生后1周之内的仔猪,发病较急,发病后皮肤充血,较快地出现裂口,流出黄色带微红色粘稠渗出液,不久露出红色的糜烂面。渗出液流到的地方,皮肤又被感染,使病变蔓延进展加快,1~3d即可感染躯干大部分皮肤。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可继发败血症、肺炎、肠炎、脑膜炎等。患病仔猪体温升高,精神委顿,吃奶很少或不吃奶,尿少黄粘,不爱睁眼睛,经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显效,终因衰竭而死亡。

3检验确诊

在实验室进行细菌学检查。

3.1直接涂片

无菌采取渗出液直接涂片,用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呈现革兰氏阳性,为圆形的细菌,排列不规则,有单个、成对或三个连在一起,也有堆成葡萄串状的。

3.2分离培养

无菌采取渗出液接种于血琼脂培养基上,观察到在血琼脂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周围,呈现明显的beta;溶血。无菌采取菌落,用革兰氏染色后镜检,看到圆形细菌,有散在的,多数堆成葡萄串状。

根据发病情况特点、症状表现和实验室检验结果,初步确诊此病为致病性葡萄球菌感染引发的哺乳期仔猪渗出性皮炎。

4药物用法

4.1药物组成

市售散装柴油机油500g,硫黄粉20g,松香10g,敌百虫10g,去水明矾8g。将此四种固体药品分别压成粉末状,放在清洁盆中混合均匀,再把500g柴油机油倒入盆中,与固体药品充分搅拌混合后,装入清洁罐头瓶中即可。本药品宜在使用前混合配制,配制好之后,应放在阴凉避光处。

4.2用法

用双氧水擦洗猪体患部,再用清洁干布擦拭猪体后即可涂抹此药。患部面积小的可全部涂到,1~2d涂抹1。对患部总面积较大的仔猪,要分部位,分次涂抹。最好选择在睛天中午涂抹,以减轻仔猪受凉。

5预防措施

5.1葡萄球菌在动物体常有寄居,部分葡萄球菌有致病性,所以要注重预防。对怀孕后期的母猪更应加强饲养管理。在母猪产仔前2~3d要全面清理圈舍,用络合碘液彻底消毒圈舍内壁、围栏、用具食槽等,设置产箱的养猪户,要消毒产箱内外及产箱的铺垫物。圈舍内的铺垫物要干净、卫生。发霉的物品,带灰尘多及发霉的陈稻草等,不要用作铺垫物。仔猪出生后头2周,要保持圈舍内温度和湿度适宜,以减少仔猪感冒和消耗,并可增强仔猪体质。

5.2要经常观察仔猪,如发现仔猪某部位皮肤发红、有裂口和渗出液,应尽早对不正常的皮肤用此药进行涂抹,有利于控制皮肤损伤的蔓延和病情发展,并可减少继发症,使之较快痊愈。

相关推荐

仔猪渗出性皮炎的症状 仔猪渗出性皮炎的实验室检查及防治措施


仔猪渗出性皮炎又称猪油皮病,是由葡萄球菌所引起的乳仔猪和断奶仔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基本特征为皮肤脂肪分泌过多,皮肤呈黏湿油脂状,病猪常由于严重的细菌感染和脱水而出现死亡。该病是现代养猪生产常见病之一。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仔猪渗出性皮炎的症状仔猪渗出性皮炎的实验室检查及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

哺乳仔猪感染该病主要是由于在温度较低的冬春季节以及连绵阴雨、过于潮湿的条件,有利于病菌以及疥螨大量繁殖,环境卫生较差,饲养管理不合理,容易损伤仔猪皮肤,同时由于仔猪具有较弱的抗病力,使皮肤屏障机能更容易被破坏,从而感染葡萄球菌等病原菌而引起发病。

环境温度过低、湿度过大,尤其是种猪群没有定期进行体外驱虫,导致母猪群感染大量疥螨,并会将疥螨传染给后代仔猪,加之仔猪被毛稀少且皮肤较薄,发生剧痒后往往会造成皮肤损伤,从而容易感染葡萄球菌等细菌,这也是引起该病的主要原凶。另外,仔猪剪尾时形成不平整创面或者不彻底,导致其只要发生打架就会严重损伤皮肤,加之其不仅在日常吮乳时会由于争奶而相互打架,在出现舍内空气浑浊、氨气浓度过高或者断奶等环境应激时也会由于烦躁不安而相互打架,从而损伤耳朵、眼圈、面颊等处皮肤,进而容易感染葡萄球菌发病。此外,仔猪进行断脐、剪牙、打耳号、断尾、阉割时所使用的用具以及创口没有经过严格消毒,也能够感染病菌而出现发病。

2、临床症状

仔猪最小可在2日龄左有感染该病,最晚在7日龄左有发病。小于3日龄仔猪感染该病后,初期症状通常在皮肤损伤处或者少毛、无毛处(如眼圈、嘴角)发生皮肤炎症,主要是形成红色斑点和丘疹,经过大约1天会发生破溃,接着逐渐蔓延至颊部、耳后,冉经过2~3天就能够扩散至全身。大于3日龄仔猪感染该病后,通常会从耳后开始出现症状,主要也是形成红色斑点和丘疹,接着逐渐向后、向前扩散,且迅速蔓延至全身。发生湿润浆液性皮炎,在患处形成鱼鳞状痂皮,用手触摸会感到黏腻,轻轻一拔被毛就会连同皮肤同时拔掉,痂皮脱落后会露出鲜红色的创面,有时会流ILIJ少量血液。体表皮肤不断增厚,最终在全身形成皱褶,并散发恶臭味。病猪往往由于瘙痒而频繁在产床或者墙壁上摩擦,导致患处痂皮脱落而露出鲜红色创面。部分患病仔猪的蹄壳会发生脱落、溃烂。发病初期,病猪精神状态、食欲、体温以及粪便都基本正常,发病后期怕冷发抖、拥挤在一起,且体温升高达到40~42℃,被毛粗乱,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增加饮水,机体急剧消瘦,有些会由于混合感染大肠杆菌而开始出现腹泻,排ILIJ灰色或者黄白色粪便,经过大约5天发生死亡。

3、实验室检查

涂片、染色镜检。在病猪患处用手术刀片将痂皮剥去,清除黏液,直至渗血,冉刮取适量患处渗出物,同时取病死猪的肝脏、脾脏进行涂片,经过革兰染色后进行镜检,能够看到革兰阳性球状菌,往往单个存在,或者成对、成串排列。

病原分离。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猪淋巴结、肝脏、脾脏分别在营养琼脂和血琼脂培养基上接种,置于37℃下进行24小时培养。结果可见营养琼脂培养基上长出圆形不透明的乳白色菌落,边缘整齐,表面湿润,明显隆起;血琼脂培养基上长出的菌落,有些会在周围形成无色透明的溶血环。挑起典型菌落进行涂片、染色、镜检,也能够看到圆形的革兰阳性球状菌,且往往呈葡萄串状排列。

4、防治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母猪转入产房前必须经过彻底消毒和严格驱虫。消毒可选择使用广谱、高效、安全且没有腐蚀性的药物,如低浓度的戊二醛癸甲溴铵溶液就能够将各种细菌、病毒、真菌杀死,且其消毒效果不会受到有机物和硬水的影响,能够彻底消毒,并持续长时间发挥作用。驱虫可选择皮下注射10%伊维菌素注射液,能够将体表疥螨和胃肠道线虫彻底驱除,从而能够避免由于感染疥螨而继发引起该病。

药物保健。方案1:将新生仔猪体表擦洗干净后放在保温箱中,经过10min就会使其适应环境与温度的变化,之后给每头灌服10mL含有2g副猪清(含有多种细菌素)的温开水,之后冉放入保温箱中,10min之后即可吮食初乳,然后在第2天每头冉服用1次药物即可,能够有效避免其发生腹泻以及感染多种细菌,并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成活率。方案2:仔猪在7日龄开始补料,可在饲料中添加溶菌酶或者抗菌肽,一般按每200kg饲料添加50g药物,少添多餐,可选择每天6次,连续使用12天,也能够有效的防止感染多种细菌,增强机体抗病力和免疫力。

药物治疗。病猪伤口感染发炎,要立即涂擦5%碘酒,同时注射阿莫西林,每天1次,连续使用5天。病猪皮肤形成痂皮时,可用温度为45℃的0.1%高锰酸钾溶液或者1:500比例稀释的百毒杀进行5~10min浸泡,接着使用毛刷将发软的痂皮清除干净,然后在创口涂抹上碘酒,并配合注射阿莫西林,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

仔猪渗出性皮炎的诊断要点
流行病学
(1)本病主要感染仔猪,尤以10—20日龄的仔猪最易感,其发生率不高,但死亡淘汰比例较高,常达20%—80%。
(2)产房及保育舍卫生不良;仔猪打架、栏舍过于粗糙造成皮肤损伤等因素,都能诱发本病。
(3)本病主要通过猪与猪之间的直接接触感染。
临床症状
病初表现精神沉郁、厌食、消瘦、脱水及战栗。体温中度升高,常在40℃左右。多由头部、嘴、耳及眼睛周围开始感染。急性病例的皮肤形成水疱及脓疱,破裂后流出渗出液和皮脂,病猪多于3一5天死亡。
亚急性病例病程较长,病变部位逐渐发展到全身,皮肤表面出现黄褐色脂性渗出物,触摸皮肤皮温升高、湿度增大,有油腻感。由于渗出物使尘土、皮屑及垢物凝集成龟背样的痴块,表皮增厚、干燥、龟裂,全身皱缩,有恶臭气味。当痴皮脱落,露出红肿的破损。
实验室检查
采取患病猪病料,如皮肤、脏器等,可从中分离到葡萄球菌。
防治措施
1.注意仔猪舍环境卫生,加强消毒。栏圈、栏面要平整,避免仔猪皮肤受损伤。对仔猪断脐带、剪牙、剪耳号做好消毒工作。
2.病猪要及时隔离治疗,并对猪舍及环境进行彻底消毒。
3.用温热肥皂水清洗患部,或者用皮肤消毒剂进行擦洗。在皮肤表面涂水杨酸软膏及其他抗生素类软膏等。
4.若发现仔猪脱水,应及时补液,可口服及腹腔注射葡萄糖生理盐水,并配合使用维生素B添加剂。

猪渗出性皮炎的临床症状 猪渗出性皮炎的防治措施


猪渗出性皮炎是由于感染皮炎葡萄球菌而发生,也叫做溢脂性皮炎或者煤烟病.该病在猪群中通常呈散发性,发病率通常处于2%~5%,但如果猪场环境卫生较差则能够达到约10%,且病死率较低,但如果猪群具有较差的免疫力则能够达到70%左右.病猪治愈后会导致生长速度缓慢,严重损害经济效益.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猪渗出性皮炎的临床症状猪渗出性皮炎的防治措施。

1流行特点

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尤其是多雨潮湿的季节比较容易发生,主要是哺乳仔猪发病。该病的病因比较复杂,通常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发病,尤其是猪皮肤、黏膜存在损伤,机体抵抗力减弱时,就会通过损伤处、毛囊以及汗腺感染葡萄球菌,使其侵入皮肤,从而出现发病。另外,妊娠母猪在临产前几天,通常子宫内的细菌开始大量繁殖,容易导致在分娩过程中使仔猪感染细菌而出现发病。

该病通常呈散发,有时也会呈现流行性,如果没有免疫力的猪群发生该病,往往会持续导致其他免疫力较低的仔猪被感染。一般来说,仔猪在保育舍的发病率能够达到15%左右,而死亡率能够达到65%左右,这是由于葡萄球菌能够分泌毒素,能够损伤肾脏和肝脏或者继发引起其他疾病,从而造成死亡。另外,如果饲养环境卫生条件恶劣,尤其是猪场寄生有大量疥螨时更容易出现发病。

2.临床症状

仔猪感染后会表现出怕冷,往往钻入垫草,有时甚至整窝堆挤在一起。开始时,在耳廓、眼睛周围、面部、腹部以及肛门等无被毛处的皮肤上形成红褐色斑,并有铜锈色或者红色分泌物排出,随着斑点的不断增大,逐渐形成直径在3-4mm的微黄色水泡,并快速发生破裂,有清亮的黏液或者浆液渗出,该过程进展迅速,如果不仔细很容易被忽略。经过1-2天就会扩散至全身皮肤,之后皮肤不断湿黏,呈油脂状,逐渐干燥后会变成龟裂硬层,有时具有形成棕色的鳞片状结痂,具有痒感,并散发恶臭味,当痂皮脱落后就可看到鲜红色的创面。当病猪症状比较严重时,体温能够升高达到大约41℃,发病后期由于不断摩擦皮肤而起泡、破溃,有黄色或者ml样分泌物流出,并散发腥臭味。另外,患病仔猪还会表现出食欲不振,渴欲增强,大量脱水,快速消瘦,严重时会发生死亡。

3鉴别诊断

猪皮炎肾病综合症(PDNS)。该病会导致病猪的耳部、背部、腹部等皮肤形成红斑、丘疹以及坏死痂,同时导致体表淋巴结发生肿大。该病一般是日龄较大的仔猪发生,即10~16周龄,有些病猪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弓腰现象,在腰背部按压会表现出躲闪、怕痛。

锌缺乏症。该病主要是导致病猪皮肤角化不全,使皮肤明显增厚,形成裂隙和裂口,容易引起继发感染。通常是断奶仔猪容易发生该病,主要是由于体内钙、锌比例不当或其他原因影响锌吸收和利用,如果及时补锌就能够使其康复。

疥癣病。该病通常先是头部发生病变,皮肤干燥、粗糙、增厚,有灰色痂皮覆盖在上面,并形成大的皮肤皱褶等。病猪感染疥癣后的最典型特征是明显瘙痒,经常发现其不断蹭痒,但患有渗出性皮炎的病猪不会出现如此明显的痒感。刮取病猪皮屑在实验室使用显微镜进行虫体检查就能够确诊猪疥癣。

猪玫瑰糠疹。该病一般是8-12周龄的猪容易发生,有时小于2周龄的仔猪也会发生,特征性病变是皮肤出现红斑,并逐渐形成环形斑块,边缘呈红色,明显隆起,主要是腹部和股内侧皮肤出现。随着病变面积的不断增大,会与周围的病变区域相互融合,形成圆形病灶,其中心比较平坦,有一层糠麸样鳞片覆盖在上面。该病进展缓慢,对食欲没有影响,不会造成死亡,病变呈环状扩散,且该处没有脂质等,根据以上特征可区别于猪渗出性皮炎。

4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发生该病越早采取治疗具有越好的效果,如果感染严重则可能没有疗效。根据多年临床实践,该病采取对症治疗,抗菌消炎、抗病毒感染等,都具有较好的效果。尤其是采取全身性治疗能够减轻皮肤病变程度,控制只在浅层发生病变,并能够加速愈合。另外,由于葡萄球菌容易形成耐药性,因此在治疗前最好进行药敏试验,选择使用敏感性药物来治疗。例如,病猪可配合使用壮观霉素、磺胺或林可霉素、三甲氧苄二氨嘧啶等进行治疗,并采取体内外相结合的治疗方式,具有较好的疗效。病猪可先使用0.2%高锰酸钾溶液清洗体表病变处,每天2次,连续进行3天;肌肉注射0.59氨苄青霉素,每天2次,连续使用3-4天。病猪也可选择使用强力霉素、氧氟沙星、丁胺卡那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为避免发生脱水,改善机体电解质平衡,可给症状严重的病猪注射葡萄糖盐水或者口服补液盐,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此外,病猪要进行严格隔离,并对其污染的猪舍彻底消毒,注意选择使用刺激性小、低毒性的消毒药物。

加强饲养管理。夏季加强通风,注意防暑降温;冬季加强保温,注意防寒保暖。每年秋末春初,可在日粮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并注意补充食盐,还可提供一些玩具来分散注意力,避免仔猪相互咬尾,防止出现外伤。猪场要坚持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并对空舍进行严格清扫消毒。

发病症状
一般多发仔猪,猪只突然发病,先是仔猪吻突及眼脸出现点状红斑,后转为黑色航皮,接着全身出现油性粘性滑液渗出,气味恶臭,然后粘液与被行一起干燥结块贴于皮肤上形成黑色痂皮,外观象全身涂上一层煤烟,后病情更加严重,有的仔猪不会吮乳,有的出现四肢关节肿大,不能站立,全身震擅,有的出现皮肤增厚、干燥、龟裂、呼吸困难、衰弱、脱水、败血死亡。
剖检病变
病猪全身粘胶样渗出,恶臭,全身皮肤形成黑色痂皮,肥厚干裂,痂皮剥离后露出桃红色的真皮组织,体表淋巴结肿大,输尿管扩张,肾盂及输尿管积聚粘液样尿液。
诊断方法
根据临床症状、剖检病变以及本病只感染仔猪,母猪不发病,即可作出诊断。
易染群体
1、本病主要侵害哺乳仔猪,尤其是刚出生3-5天的仔猪发病率高,传染迅速、死亡率也高,因此对产舍及临床母猪应清洗、消毒产舍应保持干净、干燥、通风。刚出生的仔猪应将体表粘液擦干净,放在松软的干草或统糠垫料上。
2、本病传染很快,只要有一头仔猪发病1-2天波及全窝,3-5天扩散到几窝或整座产仔舍。一发病应及时、严格隔离,病猪由专门饲养员专人饲养,各种用具应与健康猪隔离使用。病猪栏及走道应彻底消毒。病猪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减少损失。
治疗措施
1、对病猪严格隔离,对猪舍彻底消毒。
2、用0.1%高锰酸钾水浸泡发病仔猪身体1-2分钟,头部用药棉沾高锰酸钾水清洗病灶,然后擦干、凉干涂上龙胆紫。对初发少数病灶直接涂上龙胆紫,效果很好。
3、每头病猪用青霉素5万单位进行肌肉注射,每天两次,连用3-5天。

仔猪渗出性皮炎的治疗和预防


2010年4月,北京大兴某猪场内,部分仔猪出现以腹部、四肢渗出性皮炎为主要症状,并伴有体温升高、眼结膜潮红等症状的疾病,经诊断为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渗出性皮炎。根据笔者统计,该病近年来在北京平谷、房山、通州等区县时有发生,患病仔猪生长停滞,严重者衰竭死亡,重症病例死亡率可达60%~70%,给养殖户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1.病原

葡萄球菌是常见病原体之一,广泛分布于空气、饲料、饮水、地面以及物体表面,在人与畜禽的皮肤、黏膜、肠道、呼吸道和乳腺中也有存在。葡萄球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以及腐生葡萄球菌等20多种,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亚种、中间葡萄球菌与猪葡萄球菌为动物常见致病菌,但表皮葡萄球菌引起的仔猪渗出性皮炎报道很少。

2.流行特点

本病多见于5~6日龄哺乳仔猪,也可见于断奶仔猪、育成猪和母猪乳房部位。表皮葡萄球菌可通过多种途径感染动物,其中,破裂和损伤的皮肤黏膜是主要的入侵门户。本病在夏秋季多发,冬春寒冷季节较少,有时散发,同窝仔猪发病率低,有时也表现强传染性。病程一般为30~40天。

3.临床症状与剖检病变

仔猪感染后4~6天发病,病初在肛门和眼睛周围、耳廓、腹部等无毛部位出现红斑,并很快产生3~4毫米大小的微黄色水疱,水疱迅速破裂,渗出清亮的浆液或黏液。触摸即可感觉病猪皮温增高。发病2~3天内,水疱扩展到全身各处。随病程的延长,水疱渗出液与仔猪皮肤表面的皮屑与污垢混合,干燥后形成鳞片状的结痂,猪有痒感。若病猪为被毛白色的仔猪,可见其皮肤表面覆盖一层厚厚的棕灰色结痂,与白色被毛相间,呈现斑驳外观,油腻有臭味。痂皮脱落后露出鲜红色创面。

剖检通常可见外周淋巴结肿大,肾的髓切面中可见到尿酸盐沉积。患病仔猪食欲减退,饮欲增加,迅速消瘦、脱水。一般30~40天可康复,严重的发病后4~6天死亡。本病发生于较大仔猪或育成猪以及母猪乳房部位时,病变轻微无全身症状。

4.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猪疥螨、圆环病毒引起的仔猪皮炎肾病综合征相鉴别诊断。猪疥螨在各日龄猪均可发生,幼猪多发,可引起剧痒,猪常在圈墙、栏杆上摩擦,患处因摩擦出血并形成痂皮,皮肤出现皴裂,患部脱毛等。皮炎肾病综合征多发于断奶仔猪,可见后躯、后肢与腹部皮肤发生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隆起,呈红色或紫色,中央为黑色的病灶,无痒感;剖检可见肾肿大、苍白、有出血小点;特征为全身性坏死性脉管炎和纤维蛋白坏死性肾小球肾炎。

5.治疗和预防

①治疗。仔猪渗出性皮炎病宜早发现,及时治疗,内外兼治。发病初期,用紫药水涂布或喷洒病猪患处皮肤,还可以用大蒜汁涂布患处皮肤,均能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笔者在房山区石楼镇某养猪户家用大蒜汁涂布猪患处皮肤进行治疗,4头病猪全部痊愈。青霉素对本病高度敏感,治疗时可按3万~4万国际单位/千克体重肌肉注射,每日两次。用青霉素无效时,可改用四环素、红霉素、喹诺酮类药物。硫酸卡那霉素与磺胺类药物对本病无效。

②预防。由于葡萄球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所以日常生产管理中要防止猪体出现伤口,并一定要做好消毒工作。妊娠母猪生产前,对其外阴部和乳房周围用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消毒,可减少仔猪的发病率。仔猪出生后,断脐、断牙时的伤口消毒及其周围环境消毒极为重要。另外,避免仔猪间的啃咬、减少外伤等措施也十分重要。

(作者联系地址:于凤芝乔立东蔡泽川李长军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畜牧兽医系邮编:102442;刘全红北京市怀柔区农业局邮编:101400)

如何提高哺乳期母猪哺乳量


在欧洲,一头哺rǔ母猪每头的采食可达到8千克以上,而在我国采食量往往不到5千克,如何提高哺rǔ期母猪的采食量,成为一个大课题,以下方法可供参考。

母猪哺rǔ期的规律:

母猪的泌rǔ期通常为2个月,产奶200-300千克,平均日泌rǔ量为5千克。母猪从分娩后开始泌rǔ,第1天到第7天为初rǔ,第7天后称常rǔ,泌rǔ量一直不断增加直到3周龄泌rǔ量达最高峰,瘦肉型品种则2周龄泌rǔ量已达最高峰。高峰过后,泌rǔ量逐渐下降,至4周龄后迅速下降。

4周龄后仔猪必须要靠补料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仔猪断奶的时间一般选择在母猪泌rǔ量显著下降之后,如瘦肉型猪在21~28日龄断奶,国内品种或杂交品种可选择在35~45日龄断奶.

提高哺rǔ期母猪的采食量:

1、怀孕前期及后背母猪使用我们提供的高日粮配方,而且采食量不能太高,否则到哺rǔ期肠道没有发育好,母猪会吃不下。

2、产后0~7天,食量渐增,但不可增加太快,否则泌rǔ量超出小猪的需要量,反而影响泌rǔ激素的分泌,而降低泌rǔ量。

3、产后7天起,喂饲次数提高至3次以上,餐数越多食量越多,若喂4次,可选在早上5点、10点及下午5点、10点,共4次。

4、湿喂可提升食量15~25%,但应注意以下事项:

(1)避免水及饲料同时喂,若水太多,母猪只喝水吃料。

(2)干料先吃再加水,约1:1(不要超过1:2),马上吃空。

(3)湿料没吃光、久置酸败或没清理均造成反效果。

(4)若因环境条件造成食欲下降,应尽速解决(体感温度控制再15~23℃,光照16小时以下)。

(5)饮水量要足够,怀孕母猪每日约需10~15公升,哺rǔ母猪约需25~35公升,饮水器流速应保持每分钟2000毫升以上,水温太热太冷均不适宜。饮水太少,母猪泌rǔ量和采食量均会受到影响。

(6)空槽多喂,满槽少喂,可保持食欲。

(7)食量不足所需且无法改善时,赶快采用我们推荐的高营养浓度母猪配方,并添加油脂以补充必须脂肪含量。

(8)哺rǔ母猪饲料的消化率要高,可以减少热应激。

母猪不哺rǔ怎么办:

母猪哺rǔ嫌恶症是母猪产仔后拒绝仔猪吸吮rǔ汁(吃奶)的一种疾病。此病多发生于初次分娩的母猪,往往由于敏感、兴奋、rǔ房创伤,尤其是仔猪吃奶时尖锐的牙齿咬伤rǔ头,引起疼痛而拒绝仔猪哺rǔ。

防治方法:对初次分娩的母猪,产前应经常按摩rǔ房,使以后仔猪接触rǔ头时母猪不致兴奋不安。仔猪出生后及时剪去乌牙。母猪喂奶时加强护理,防止仔猪抢食而咬伤rǔ头。如果母猪一旦出现过于兴奋不安,可考虑应用镇静剂(内服溴化钾5~10克,或肌肉注射氯丙嗪2毫克/公斤),以便仔猪吃奶。

母猪产后缺rǔ要预防措施:

母猪产后rǔ汁分泌很少或者完全没有,称为缺rǔ或无rǔ综合征,是规模化猪场初产及老龄母猪的常见病。仔猪出生后,吃不到足够的初rǔ,容易诱发黄白痢等胃肠疾病,给猪场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本人在技术服务期间,遇到问题较多,谈谈防治的一点体会。

西药治疗:肌注鱼腥草注射液20~30ml,每天2次,连用3天,对于炎症明显的应用青霉素、链霉素、地米、氨基比林进行消炎,治疗的同时,可用温毛巾按摩rǔ房,每日2-3次,每次20分钟,促进泌rǔ。2.对于体质瘦弱、rǔ房小、rǔ汁不能充盈者,可用王不留行30g、穿山甲30g、党参20g、川芎30g、生熟地20g,共研为细末,开水冲调,煎温喂服。3.对于rǔ房肿胀而rǔ汁不行者,可用王不留行30g、穿山甲30g、党参30g、桃仁25g、车前草25g、黄芩20g,水煎去渣内服。对于初生仔猪寄养至产期相近母猪。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以王不留行、穿山甲等为主的中药催rǔ有很好的效果,生产中可选用下列参考处方:①王不留行35克、穿山甲35克,水煎冲虾米250克(捣碎),加入红糖200克1次调料喂服,每天1剂,连用2~3天。②催rǔ灵15片,1次内服,或通rǔ散100克,分2次服,1日1次。③王不留行45克、川芎25克、通草25克,当归35克、党参25克、桃仁20克研末,加鸡蛋3个作引喂服。④红糖200克,黄酒200克,鸡蛋2个,拌入饲料内喂猪,连喂3~4天。

母猪缺rǔ或无rǔ综合征重在预防,加强饲养管理。

首先,后备母猪不可太早配种;其次,怀孕猪产前2周应由怀孕料逐渐过渡到哺rǔ料,并补充些青绿多汁饲料,产前1周将母猪转移到产房,分娩前清洗产床及周围环境,分娩过程用浸过0.1%高锰酸钾溶液的湿毛巾多次擦洗按摩rǔ房,保持产房安静清洁,减少应激。另外,仔猪出生后要断牙,防止吮rǔ时咬伤rǔ房引起rǔ房炎。

哺乳期犊牛的饲养管理


1初乳饲喂。产犊后第一次挤出的牛奶称为初乳。此后7天内挤出的牛奶称为过渡期牛奶。
①初乳的喂量。犊牛的初生重通常是初乳饲喂量的参考指标,在第一个6小时内,犊牛应摄入占其初生重8%的初乳。比如40千克初生重的犊牛,第一个6小时内应摄入3.2千克以上的初乳为最佳。一般的原则为犊牛出生l小时内(根据初生体重)饲喂2.25-2.5千克的初乳;出生后6-8小时之内再次饲喂2.25-2.5千克的初乳。
②初乳的饲喂方法。可以用装有橡胶奶嘴的奶瓶或奶桶饲喂,每次饲喂后盛奶用具必须彻底清洗干净。最好使用带有胃导管的奶瓶进行强制饲喂。最新研究表明,如果能在出生后2小时内一次性强制饲喂4升初乳,对犊牛的健康是非常有好处。
③初乳的储备。将两三头刚刚产犊母牛的额外初乳混合后,冷冻保存在塑料瓶(如旧可乐瓶)中。在某些奶牛产后无奶,高体细胞奶或倒毙的情况下,可将冷冻的初乳瓶放入温水中缓慢解冻,以饲喂这些新生犊牛。初乳可以冷冻保存1年或1年以上。
2犊牛的哺乳。刚出生的犊牛,皱胃是唯一发育完全和有消化功能的胃,犊牛消化系统的功能与单胃动物相同。因此,出生后4周内的犊牛主要依靠哺乳获得生长所需的营养。
①哺乳量。初乳期后到30-40日龄以哺喂全乳为主,喂量约占体重的8%-10%。在出生后头两次总量达4.5-5千克的初乳饲喂后,开始每天定时给犊牛饲喂牛奶,喂量约4.5千克/天,冬天寒冷天气条件下5.5千克/天。牛奶最好用巴氏消毒后进行饲喂。
②哺乳的次数。每天最好饲喂3次相等量的牛奶。如果犊牛每天所需要的牛奶量一次喂给,饲喂量就会超过犊牛皱胃的容积,多余的牛奶就会返流到瘤胃中并造成消化紊乱(如鼓气)。大多数情况下每天饲喂1次牛奶会导致犊牛频繁腹泻以及其他健康问题。
③牛奶饲喂方法。用奶瓶或奶桶饲喂。用带奶嘴的奶瓶饲喂可迫使小牛较慢地吸奶并减少腹泻以及其他消化紊乱。但喂奶器具必须严格消毒,否则,()就失去使用带奶嘴奶瓶饲喂的优越性。出生几天即可训练小牛直接从奶桶中吸奶。这一方法简便快捷,器具容易消毒。
④饲喂牛奶的温度。出生后头几周控制牛奶的温度十分重要。冷牛奶比热牛奶更易引起消化紊乱。出生后的第一周,所喂牛奶的温度必须与体温相近(39℃),但是对稍大些的小牛所喂牛奶的温度可低于体温(25-30℃)。
3犊牛开食料的饲喂。①训练开食。在出生后的头两次总量达4.5-5千克的初乳饲喂后,在每天定时给犊牛饲喂初乳/牛奶的同时,应开始向犊牛喂给开食料。如可在即将饮完奶的奶桶中加入开食料(可逐日增加);或者采取其他各种可能方式。通过如上的各种方法,小部分精料被犊牛采食,摄入量逐渐增加,犊牛逐渐适应开食料,从而使犊牛能够尽早开始采食开食料。一旦犊牛能够自己采食开食料,即可开始让其自由采食开食料。在开始的1-1.5周内,犊牛可能不会采食很多的精料。确保每天将新鲜的开食料饲喂给年龄较小的犊牛。每次饲喂前应将桶中剩余的开食料取出,转喂给年龄大一些的后备犊牛。
②开食料的饲喂与饮水。每个犊牛岛应备有两只桶,一只装水,一只装开食料。确保犊牛始终有新鲜饮水。使犊牛尽早尽大量采食开食料,必须保证犊牛能够随时在想喝水和有食欲情况下饮用到新鲜的水和采食到新鲜的开食料。10天内给以36-37℃温开水,10天后给以常温水,水必须是清洁的,水温一般不低于15℃。
③断奶的标准。断奶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犊牛开食料的采食量。一旦犊牛可以连续三天采食0.75-1千克/天的开食料,便可断奶。这样的采食量一般可从出生后第5-6周起就开始出现,所以饲养员应清楚知道每头犊牛的开食料采食量。对于在犊牛岛中喂养的犊牛,可通过在饲料桶上标注0.25千克的标准水平线的方法,来协助饲养员判定各犊牛的采食量。对于在犊牛栏中饲养的犊牛,饲养员仔细观察各犊牛的采食量的工作就尤为重要。
④关于粗饲料。在犊牛断奶,即不再饮用牛奶之前,不应给其饲喂任何粗饲料。犊牛身体此时还不能消化纤维素和长纤维,因此这些纤维通过犊牛身体的时间十分缓慢。断奶前饲喂粗饲料将延缓犊牛瘤胃的发育和影响开食料的采食,从而推迟断奶时间。

肉用哺乳期犊牛的饲养和管理方法


犊牛阶段的饲养管理是否到位对其成年后的生产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犊牛可分为初生期和哺乳期,肉用犊牛的生长发育迅速,如果饲养管理不到位会导致发病率以及死亡率较高,影响肉牛养殖的经济效益,因此要加强肉用犊牛的饲养管理。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犊牛的饲养管理技术犊牛的饲养管理方法。

1、哺乳期犊牛的饲养

饲喂初乳。初乳是指母牛在产犊后第一次挤出的牛奶,此后7天所产的奶为过渡期牛奶,以后的则为常乳。初乳对犊牛的意义重大,初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尤其是免疫球蛋白,可使犊牛获得被动免疫,增加抵抗力。初乳的饲喂量要根据犊牛的初生重来确定,要尽早的让初生犊牛吃上初乳,一般以犊牛在出生后th内饲喂2.25~2.5kg的初乳,在出生后6~8h再喂2.25~2.5kg的初乳。饲喂方法是使用插有胃导管的奶瓶进行强制饲喂,这种饲喂方法可保证犊牛摄入充足的初乳,对健康有益。对于泌乳性能好的母牛,初乳吃不完时可将其挤出进行冷冻保存,在其他母牛无奶的情况下给其产下的犊牛食用。

饲喂常乳。犊牛在刚出生后肠胃结构和功能的发育还不完全,唯一具有消化功能的胃是皱胃,此时消化系统的功能与单胃动物相似,因此在出生后4周左右的时间以吃母乳为主。常乳的饲喂方法主要有随母哺乳、人工哺乳。随母哺乳是指犊牛在出生后与母牛在一起一直到断奶。目前规模化肉牛养殖场多使用人工哺乳的方法,这样可控制犊牛的采食量,便于管理。犊牛在饲喂完初乳后即可进行吃常乳的阶段,般在30~40日龄以内都以吃常乳为主,饲喂量一般占体重的8%~20%,每天的饲喂次数为3次,饲喂时要注意避免饲喂过量,否则会导致多余的牛奶返流到不具备消化功能的瘤胃而引起消化系统紊乱,引起腹泻或者其他方面的健康问题。饲喂常乳的方法可以使用带有奶嘴的奶瓶,或者直接使用奶桶。要注意喂奶时要严格的消毒。饲喂时还要注意控制好牛奶的温度,犊牛在出生后的前几周对牛奶温度的要求较高,如果犊牛饮用冷牛奶易引发腹泻,所以在犊牛出生后的第一周,饲喂牛奶的温度最好与体温相近,对于日龄稍大的犊牛饲喂的温度则可以低于体温。

及时补饲,开食料的饲喂。尽早让犊牛采食饲料,及时的初饲可以使犊牛的肠胃功能得到锻炼,促进肠胃结构和功能的发育,并且随着犊牛日龄的增加,母乳的营养已无法完全满足犊牛的营养需求,此时需要从饲料中获取营养。此外,及时的补饲还有利于早期断奶。因此可从犊牛7~10日龄即可开始训练其采食干草,将干草置于草架上,让犊牛自由采食。从犊牛7日龄时开始训练其采食精料,可在犊牛即将饮完的的奶桶内加入开食料,或者在喂完奶后将精料涂抹在犊牛的口鼻处诱其舔食,待犊牛适应饲料后,可逐渐的增加喂料量。注意补饲饲料的质量,不可以饲喂犊牛过多的青贮料,也不宜饲喂粗纤维含量较高的秸秆类粗饲料,否则易导致犊牛消化不良。

在犊牛初饲的过程中要提供充足的饮水。以确保犊牛正常的新陈代谢。最初,要给犊牛提供温水,一般10日龄内犊牛的饮水温度为36~37℃温开水,在10日龄以后则可以饮用常温水,但是水温不可低于15℃。要注意饮用水的清洁卫生,不可让犊牛饮用冰水以及受到污染的水。

2、哺乳期犊牛的管理

饲喂管理。在给犊牛喂奶时要注意将犊牛拴系上,以避免相互间舔吮,并且在每次喂完奶后要使用干净的毛巾将犊牛口、鼻附近的乳汁擦干,等犊牛的吮吸反射停止后再放开,以防止犊牛在吃奶后相互吸吮,引起吮吸部位发炎、变形,或者吞咽入异物堵塞肠管。如果犊牛在吃奶时形成恶癖,要及时的纠正。

去角。犊牛在出生的7—10天要进行去角的处理,犊牛在去角后便于管理,可防止在养殖过程发生相互顶架,防止受伤。犊牛常用的去角方法有电烙法和固体苛性钠法。犊牛在去角后要将其拴系,防止其他犊牛舔伤口,或者防止犊牛摩擦伤口引起炎症,延续痊愈。

分群和编号。给犊牛进行分群和编号便于管理。在编号时可将牛按照出生的年份、牛场的代号、牛出生的顺序来进行编号。分群时可要将不同品种、不同性别、不同体重的犊牛进行合理的分群,便于日常的管理。

加强日常的管理。要经常观察犊牛的动态变化,包括采食情况、饮水情况、精神状态、排泄情况等,以便于及时的发现异常,及时的解决问题,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在犊牛的养殖过程中要给犊牛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加强犊牛舍的环境卫生。每天都要刷拭牛体1次,保持犊牛体表清洁卫生,还可促进血液循环。保持犊牛每天的运动量,犊牛在3周龄后可安排与母牛同行放牧。对于完全舍饲的犊牛则要将其赶到运动场进行运动,以增强体质,提高食欲,保持健康。

加强日常的消毒与免疫接种的工作。犊牛的抵抗力较差,易受到病菌的威胁而患有疾病,因此在保持圈舍环境卫生的同时还要加强日常的的消毒工作,以杀灭病原微生物,还要根据本场制定的免疫计划科学免疫。

犊牛的饲养管理技术
犊牛的培育工作是养牛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在饲养管理上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以保证犊牛的健康和正常生长发育。
犊牛的接生:母牛分娩时,应先检查胎位是否正常,遇到难产及时助产。胎位正常时尽量让其自由产出,不强行拖拉。犊牛出生后应立即清除口鼻黏液,尽快使小牛呼吸,并轻压肺部,以防粘液进入气管。接着,将犊牛的脐带在距离腹部10厘米处剪断,用5%的碘酒浸泡1分钟—2分钟,进行消毒。犊牛身上其他部位的胎液最好让母牛舔干净。
尽快喂上初乳:初乳对增强犊牛抗病力起关键作用。一般做到在产后1小时—2小时内犊牛能够饮到占体重6%的初乳。第二次饲喂应在出生后6小时—9小时,每天即挤即喂,保证奶温。变凉的初乳可用水浴热水加热,明火能破坏其营养成分。
合理饲喂犊牛:1、定质喂给犊牛的奶必须是健康牛的奶,忌喂劣质或变质的牛奶,也不要喂患乳房炎牛的奶。2、定量按体重的8%—10%确定,哺乳期为2个月时,前7天5公斤,8天—20天6公斤,31天—40天5公斤,41天—50天4.5公斤,51天—60天3.7公斤,全期喂奶300公斤。3、定时要固定喂奶时间,严格掌握,不可过早过晚。4、定温指饲喂乳汁的温度,一般夏天掌握34℃—36℃;冬天36℃—38℃。
饲料的饲喂:从出生后1周开始,在犊牛栏的草架上添入优质干草,任其自由咀嚼,练习采食。出生10天后,可训练犊牛吃精料。开始时可将精料涂抹在犊牛的口角、鼻或在奶桶内放入10克—20克(1两=50克),任其自由舔食。数日后可增加至80克—100克。1月龄时喂料250克—300克,2月龄时喂500克左右。精料采食
的训练是能否实现早期断奶的关键,犊牛喂料要注意料量适当。在犊牛出生1周后,可以诱导其饮水。最初可先在水中加少量乳液,以引诱其饮喝。10天以内给36℃—37℃温开水,10天以后给以常温水,但水温一般不能低于15℃。
断奶技术:犊牛的哺乳期一般为两个月,日喂奶3次。生长良好的犊牛可在40天时改为日喂两次,喂奶4公斤—4.5公斤,50天时改为日喂一次,喂奶3公斤—3.5公斤。犊牛在任何时期断奶,最初几天体重都会下降,属正常现象。小牛断奶后10天应仍放在单独的畜笼内,直到小牛没有吃奶要求为止。

新生、哺乳期、断奶期犊牛的饲养技术和管理


奶牛犊牛期进行分期饲养,对奶牛成年体型的形成、采食粗饲料的能力以及成年后的产乳和繁殖能力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一、新生犊牛护理

1.清除黏液

犊牛出生后,立即用清洁的软布擦净鼻腔、口腔及其周围的黏液。对于倒生的犊牛,如果已经停止了呼吸,则应尽快两人合作,抓住犊牛后肢将其倒提起来,拍打胸部、脊背,以便把吸到气管里的胎水咳出,使其恢复正常呼吸。随后,让母牛舔舐犊牛3~10分钟(根据季节决定,一般夏季时间长一些,冬季时间短一些),以利于犊牛体表干燥和母牛排出胎衣;然后,把犊牛被毛上的黏液清除干净。

2.脐带消毒

在离犊牛腹部约10厘米处握紧脐带,用大拇指和食指用力揉搓脐带1~2分钟,然后,用消毒的剪刀在经揉搓部位远离腹部的一侧把脐带剪断,无须包扎或结扎,用5%的碘酒浸泡脐带断口消毒。

3.母犊隔离与哺食初乳

犊牛出生后,应尽快将犊牛与母牛隔离,使其不再与母牛同圈,以免母牛认犊之后不利于挤奶。母牛分娩后,应尽早挤奶,保证犊牛在出生后较短的时间内能吃到初乳。如果母牛没有初乳或初乳受到污染,可用其他产犊日期相近母牛的初乳代替,也可用冷冻或发酵保存的健康牛初乳代替。

犊牛第一次饲喂初乳的时间应在生后1小时以内,喂量一般为1.5~2公斤,约占体重的5%,不能太多,否则会引起犊牛消化紊乱。第二次饲喂初乳的时间一般在出生后6~9小时。初乳日喂3~4次,每天喂量一般不超过体重的8%~10%,饲喂4~5天;然后,逐步改为饲喂常乳,日喂3次。初乳最好即挤即喂,以保持乳温。适宜的初乳温度为38℃1℃。如果饲喂冷冻保存的初乳或已经降温的初乳,应加热到38℃左右再饲喂。初乳的温度过低会引起犊牛胃肠消化机能紊乱,导致腹泻。初乳加热最好采用水浴加热,加热温度不能过高。过高的初乳温度会使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变性而失去作用,同时还容易使犊牛患口腔炎、胃肠炎。饲喂发酵初乳时,在初乳中加入少量小苏打(碳酸氢钠),可提高犊牛对初乳中抗体的吸收率。犊牛每次哺乳1~2小时后,应给35~38℃的温开水1次,防止犊牛因渴饮尿而发病。

二、哺乳期犊牛的饲养

哺乳期内犊牛可完全以混合乳作为日粮。但由于大量哺喂常乳成本高、投入大,现代化的规模牛场多采用代乳品代替部分或全部常乳。特别是对用于育肥的奶公犊,普遍采用代乳料替代常乳饲喂。饲喂天然初乳或人工初乳的犊牛,在初生期的后期即可开始用常乳或代乳料逐步替代初乳。4~7日龄即可开始补饲优质青干草,7~10日龄可开始补饲精饲料,20日龄以后可开始饲喂优质青绿多汁饲料。在更换乳品时,要有4~5天的过渡期。补饲饲料时要由少到多。对于体质较弱的犊牛,应饲喂一段时间的常乳后再饲喂代乳品。

1.哺乳量

犊牛哺乳期的长短和哺乳量,因培育方向、所处的环境条件、饲养条件不同,各地不尽相同。传统的哺喂方案是采用高奶量,哺喂期长达5~6月龄,哺乳量达到600~800公斤。实践证明,过多的哺乳量和过长的哺喂期,虽然犊牛增重较快,但对犊牛消化器官发育不利,而且加大了犊牛培育成本。所以,目前大多奶牛场已在逐渐减少哺乳量和缩短哺乳期。一般全期哺乳量300公斤左右,哺乳期2个月左右。标准规模化的奶牛场,哺乳期为45~60天,哺乳量为200~250公斤。

常乳喂量1~4周龄约为体重的10%,5~6周龄约为体重的10%~12%,7~8周龄约为体重的8%~10%,8周龄后逐步减少喂量,直至断奶。对采用4~6周龄早期断奶的母犊,断奶前喂量为体重的10%。如果使用代乳品,则喂量应根据产品标签说明确定。使用代乳品时,由于对质量要求高,加上代乳品配制技术和工艺比较复杂,一般不提倡养牛户自己配制,而应购买质量可靠厂家生产的代乳品。

2.犊牛的饲喂

饲喂牛乳或代乳品时,必须做到定质、定时、定温、定人。定质是要求必须保证常乳和代乳品的质量,变质的乳品会导致犊牛腹泻或中毒。低质量的乳品不能为犊牛提供所需要的必需养分,会导致犊牛生长发育缓慢、患病甚至死亡。定时即每天的饲喂时间要求相对固定,同时两次饲喂应保持一个合适的时间间隔。这样既有利于犊牛形成稳定的消化酶分泌规律,又可避免犊牛因时间间隔过长暴饮或时间过短吃进的乳来不及消化造成消化不良。哺乳期一般日喂两次,间隔8小时。定温是要保证饲喂的乳品的温度,牛乳的饲喂温度和加温方法应与初乳饲喂时一样。定人即固定饲养人员,以减少应激和意外发生。经常更换饲养员,会使犊牛出现拒食或采食量下降等情况。同时,新更换的饲养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熟悉牛的状况,不利于犊牛疾病或异常情况的及时发现。

3.早期补料

早期补饲干草的时间可以提早到出生后7~10天,10~15日龄开始补喂少量精料,20日龄以后可开始饲喂优质青绿多汁饲料。

干草补饲时可直接饲喂,但要保证质量,应以优质豆科和禾本科牧草为主。精饲料补饲时必须先进行调教。方法是:首先,将精饲料用温水调制成糊状,加入少量牛奶、糖蜜或其他适口性好的饲料,在犊牛鼻镜、嘴唇上涂抹少量,或直接将少量精饲料放入奶桶底使其自然舔食,大约3~5天犊牛适应采食后,即可在犊牛旁边设置料盘,将精饲料放入任其舔食。开始每天给10~20克,以后逐渐增加喂量。对采用60日龄左右断奶的犊牛,到30日龄时每天精饲料采食量应达到0.5公斤左右,60日龄时采食量应达到1公斤以上。这是早期断奶成功的关键。精饲料参考配方:玉米50%~55%、豆饼25%~30%、麸皮10%~15%、糖蜜3%~5%、酵母粉2%~3%、食盐1%、矿物质元素1%、磷酸氢钙1%~2%,在配制好的精饲料中,添加维生素A1320微克/公斤、维生素D174微克/公斤,并适当添加B族维生素、抗生素(如新霉素、金霉素)、驱虫药。

由于断奶前饲喂的精饲料的质量对于早期断奶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因此对饲料配制技术要求很高,养殖场应遵从动物营养师的指导配制或购买高质量的商品饲料。青绿多汁饲料,如胡萝卜、甜菜等,饲喂时应切碎。青贮饲料应保证质量,不能饲喂发霉、变质、冰冻的饲料。

4.早期断奶

传统的犊牛哺乳时间一般为6个月,喂奶量800公斤以上。随着科学研究的进步,人们发现缩短哺乳期不仅不会对母犊产生不利影响,反而可以节约乳品,降低犊牛培育成本,增加犊牛的后期增重,促进成年牛的提早发情,改善母牛繁殖率和健康状况。当前,犊牛的哺乳期已经大大缩短,喂乳量不断下降。现在普遍采用的为母犊60日龄断奶,但饲养技术先进的奶牛场已普遍采用30~45日龄断奶。早期断奶的时间不采用一刀切的办法,需要根据饲养者的技术水平、犊牛的体况和补饲饲料的质量及其进食量确定。在我国当前饲养水平下,采用总喂乳量250~300公斤、60日龄断奶比较合适。对少数饲养水平高、饲料条件好的奶牛场,可采用30~45日龄断奶,喂乳量在200公斤以内。

三、断奶期犊牛的饲养管理

断奶期是指母犊从断奶至6月龄之间的时期。

1.加强饲养

断奶后,犊牛继续饲喂断奶前的精、粗饲料。随着月龄的增长,逐渐增加精饲料喂量。至3~4月龄时,精饲料喂量增加到每天1.5~2公斤。同时,选择优质干草、苜蓿供犊牛自由采食。4月龄前,尽量少喂或不喂青绿多汁饲料和青贮饲料。3~4月龄以后,可改为饲喂育成牛精饲料。母犊牛以日增重650克以上的速度生长,4月龄体重110公斤,6月龄体重170公斤以上比较理想。很多犊牛断奶后1~2周内日增重较低,同时表现出消瘦、被毛凌乱、毛没有光泽等症状。这主要是由于断奶应激造成的,不必担心。随着犊牛适应全植物饲料后,饲料采食量增加,很快就会恢复。

2.精细管理

断奶后的犊牛,除刚断奶时需要特别精心地管理外,以后随着犊牛的长大对管理的要求相对降低。

断奶后的母犊,如果原来是单圈饲养则需要合群,如果是混合饲养则需要分群。合理分群可以方便饲养,避免个体差异太大造成的采食不均。合群与分群的原则一样,即月龄和体重相近的犊牛分为一群,每群10~15头。

犊牛一般采取散放饲养,自由采食,自由饮水,但应保证饮水和饲料的新鲜、清洁卫生。注意保持牛舍清洁、干燥,定期消毒。每天保证犊牛不少于两小时的户外运动。夏天要避开中午太阳强烈的时候;冬天要避开阴冷天气,最好利用中午较暖和的时间进行户外运动。

每月称重,并做好记录,对生长发育缓慢的犊牛要找出原因。同时,定期测定体尺,根据体尺和体重来评定犊牛生长发育的好坏。目前已有研究认为,体高比体重对后备母牛初次产奶量的影响更大。荷斯坦母犊3月龄的理想体高为92厘米,体况评分2.2以上;6月龄的理想体高为102~105厘米,胸围124厘米,体况评分2.3以上,体重170公斤左右。

(山东省肥城市安站镇畜牧兽医站王光强邮编:271603)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961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