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渗出性皮炎的临床症状 猪渗出性皮炎的防治措施

猪渗出性皮炎是由于感染皮炎葡萄球菌而发生,也叫做溢脂性皮炎或者煤烟病.该病在猪群中通常呈散发性,发病率通常处于2%~5%,但如果猪场环境卫生较差则能够达到约10%,且病死率较低,但如果猪群具有较差的免疫力则能够达到70%左右.病猪治愈后会导致生长速度缓慢,严重损害经济效益.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猪渗出性皮炎的临床症状猪渗出性皮炎的防治措施。

1流行特点

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尤其是多雨潮湿的季节比较容易发生,主要是哺乳仔猪发病。该病的病因比较复杂,通常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发病,尤其是猪皮肤、黏膜存在损伤,机体抵抗力减弱时,就会通过损伤处、毛囊以及汗腺感染葡萄球菌,使其侵入皮肤,从而出现发病。另外,妊娠母猪在临产前几天,通常子宫内的细菌开始大量繁殖,容易导致在分娩过程中使仔猪感染细菌而出现发病。

该病通常呈散发,有时也会呈现流行性,如果没有免疫力的猪群发生该病,往往会持续导致其他免疫力较低的仔猪被感染。一般来说,仔猪在保育舍的发病率能够达到15%左右,而死亡率能够达到65%左右,这是由于葡萄球菌能够分泌毒素,能够损伤肾脏和肝脏或者继发引起其他疾病,从而造成死亡。另外,如果饲养环境卫生条件恶劣,尤其是猪场寄生有大量疥螨时更容易出现发病。

2.临床症状

仔猪感染后会表现出怕冷,往往钻入垫草,有时甚至整窝堆挤在一起。开始时,在耳廓、眼睛周围、面部、腹部以及肛门等无被毛处的皮肤上形成红褐色斑,并有铜锈色或者红色分泌物排出,随着斑点的不断增大,逐渐形成直径在3-4mm的微黄色水泡,并快速发生破裂,有清亮的黏液或者浆液渗出,该过程进展迅速,如果不仔细很容易被忽略。经过1-2天就会扩散至全身皮肤,之后皮肤不断湿黏,呈油脂状,逐渐干燥后会变成龟裂硬层,有时具有形成棕色的鳞片状结痂,具有痒感,并散发恶臭味,当痂皮脱落后就可看到鲜红色的创面。当病猪症状比较严重时,体温能够升高达到大约41℃,发病后期由于不断摩擦皮肤而起泡、破溃,有黄色或者ml样分泌物流出,并散发腥臭味。另外,患病仔猪还会表现出食欲不振,渴欲增强,大量脱水,快速消瘦,严重时会发生死亡。

3鉴别诊断

猪皮炎肾病综合症(PDNS)。该病会导致病猪的耳部、背部、腹部等皮肤形成红斑、丘疹以及坏死痂,同时导致体表淋巴结发生肿大。该病一般是日龄较大的仔猪发生,即10~16周龄,有些病猪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弓腰现象,在腰背部按压会表现出躲闪、怕痛。

锌缺乏症。该病主要是导致病猪皮肤角化不全,使皮肤明显增厚,形成裂隙和裂口,容易引起继发感染。通常是断奶仔猪容易发生该病,主要是由于体内钙、锌比例不当或其他原因影响锌吸收和利用,如果及时补锌就能够使其康复。

疥癣病。该病通常先是头部发生病变,皮肤干燥、粗糙、增厚,有灰色痂皮覆盖在上面,并形成大的皮肤皱褶等。病猪感染疥癣后的最典型特征是明显瘙痒,经常发现其不断蹭痒,但患有渗出性皮炎的病猪不会出现如此明显的痒感。刮取病猪皮屑在实验室使用显微镜进行虫体检查就能够确诊猪疥癣。

猪玫瑰糠疹。该病一般是8-12周龄的猪容易发生,有时小于2周龄的仔猪也会发生,特征性病变是皮肤出现红斑,并逐渐形成环形斑块,边缘呈红色,明显隆起,主要是腹部和股内侧皮肤出现。随着病变面积的不断增大,会与周围的病变区域相互融合,形成圆形病灶,其中心比较平坦,有一层糠麸样鳞片覆盖在上面。该病进展缓慢,对食欲没有影响,不会造成死亡,病变呈环状扩散,且该处没有脂质等,根据以上特征可区别于猪渗出性皮炎。

4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发生该病越早采取治疗具有越好的效果,如果感染严重则可能没有疗效。根据多年临床实践,该病采取对症治疗,抗菌消炎、抗病毒感染等,都具有较好的效果。尤其是采取全身性治疗能够减轻皮肤病变程度,控制只在浅层发生病变,并能够加速愈合。另外,由于葡萄球菌容易形成耐药性,因此在治疗前最好进行药敏试验,选择使用敏感性药物来治疗。例如,病猪可配合使用壮观霉素、磺胺或林可霉素、三甲氧苄二氨嘧啶等进行治疗,并采取体内外相结合的治疗方式,具有较好的疗效。病猪可先使用0.2%高锰酸钾溶液清洗体表病变处,每天2次,连续进行3天;肌肉注射0.59氨苄青霉素,每天2次,连续使用3-4天。病猪也可选择使用强力霉素、氧氟沙星、丁胺卡那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为避免发生脱水,改善机体电解质平衡,可给症状严重的病猪注射葡萄糖盐水或者口服补液盐,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此外,病猪要进行严格隔离,并对其污染的猪舍彻底消毒,注意选择使用刺激性小、低毒性的消毒药物。

加强饲养管理。夏季加强通风,注意防暑降温;冬季加强保温,注意防寒保暖。每年秋末春初,可在日粮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并注意补充食盐,还可提供一些玩具来分散注意力,避免仔猪相互咬尾,防止出现外伤。猪场要坚持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并对空舍进行严格清扫消毒。

发病症状
一般多发仔猪,猪只突然发病,先是仔猪吻突及眼脸出现点状红斑,后转为黑色航皮,接着全身出现油性粘性滑液渗出,气味恶臭,然后粘液与被行一起干燥结块贴于皮肤上形成黑色痂皮,外观象全身涂上一层煤烟,后病情更加严重,有的仔猪不会吮乳,有的出现四肢关节肿大,不能站立,全身震擅,有的出现皮肤增厚、干燥、龟裂、呼吸困难、衰弱、脱水、败血死亡。
剖检病变
病猪全身粘胶样渗出,恶臭,全身皮肤形成黑色痂皮,肥厚干裂,痂皮剥离后露出桃红色的真皮组织,体表淋巴结肿大,输尿管扩张,肾盂及输尿管积聚粘液样尿液。
诊断方法
根据临床症状、剖检病变以及本病只感染仔猪,母猪不发病,即可作出诊断。
易染群体
1、本病主要侵害哺乳仔猪,尤其是刚出生3-5天的仔猪发病率高,传染迅速、死亡率也高,因此对产舍及临床母猪应清洗、消毒产舍应保持干净、干燥、通风。刚出生的仔猪应将体表粘液擦干净,放在松软的干草或统糠垫料上。
2、本病传染很快,只要有一头仔猪发病1-2天波及全窝,3-5天扩散到几窝或整座产仔舍。一发病应及时、严格隔离,病猪由专门饲养员专人饲养,各种用具应与健康猪隔离使用。病猪栏及走道应彻底消毒。病猪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减少损失。
治疗措施
1、对病猪严格隔离,对猪舍彻底消毒。
2、用0.1%高锰酸钾水浸泡发病仔猪身体1-2分钟,头部用药棉沾高锰酸钾水清洗病灶,然后擦干、凉干涂上龙胆紫。对初发少数病灶直接涂上龙胆紫,效果很好。
3、每头病猪用青霉素5万单位进行肌肉注射,每天两次,连用3-5天。

相关知识

仔猪渗出性皮炎的症状 仔猪渗出性皮炎的实验室检查及防治措施


仔猪渗出性皮炎又称猪油皮病,是由葡萄球菌所引起的乳仔猪和断奶仔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基本特征为皮肤脂肪分泌过多,皮肤呈黏湿油脂状,病猪常由于严重的细菌感染和脱水而出现死亡。该病是现代养猪生产常见病之一。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仔猪渗出性皮炎的症状仔猪渗出性皮炎的实验室检查及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

哺乳仔猪感染该病主要是由于在温度较低的冬春季节以及连绵阴雨、过于潮湿的条件,有利于病菌以及疥螨大量繁殖,环境卫生较差,饲养管理不合理,容易损伤仔猪皮肤,同时由于仔猪具有较弱的抗病力,使皮肤屏障机能更容易被破坏,从而感染葡萄球菌等病原菌而引起发病。

环境温度过低、湿度过大,尤其是种猪群没有定期进行体外驱虫,导致母猪群感染大量疥螨,并会将疥螨传染给后代仔猪,加之仔猪被毛稀少且皮肤较薄,发生剧痒后往往会造成皮肤损伤,从而容易感染葡萄球菌等细菌,这也是引起该病的主要原凶。另外,仔猪剪尾时形成不平整创面或者不彻底,导致其只要发生打架就会严重损伤皮肤,加之其不仅在日常吮乳时会由于争奶而相互打架,在出现舍内空气浑浊、氨气浓度过高或者断奶等环境应激时也会由于烦躁不安而相互打架,从而损伤耳朵、眼圈、面颊等处皮肤,进而容易感染葡萄球菌发病。此外,仔猪进行断脐、剪牙、打耳号、断尾、阉割时所使用的用具以及创口没有经过严格消毒,也能够感染病菌而出现发病。

2、临床症状

仔猪最小可在2日龄左有感染该病,最晚在7日龄左有发病。小于3日龄仔猪感染该病后,初期症状通常在皮肤损伤处或者少毛、无毛处(如眼圈、嘴角)发生皮肤炎症,主要是形成红色斑点和丘疹,经过大约1天会发生破溃,接着逐渐蔓延至颊部、耳后,冉经过2~3天就能够扩散至全身。大于3日龄仔猪感染该病后,通常会从耳后开始出现症状,主要也是形成红色斑点和丘疹,接着逐渐向后、向前扩散,且迅速蔓延至全身。发生湿润浆液性皮炎,在患处形成鱼鳞状痂皮,用手触摸会感到黏腻,轻轻一拔被毛就会连同皮肤同时拔掉,痂皮脱落后会露出鲜红色的创面,有时会流ILIJ少量血液。体表皮肤不断增厚,最终在全身形成皱褶,并散发恶臭味。病猪往往由于瘙痒而频繁在产床或者墙壁上摩擦,导致患处痂皮脱落而露出鲜红色创面。部分患病仔猪的蹄壳会发生脱落、溃烂。发病初期,病猪精神状态、食欲、体温以及粪便都基本正常,发病后期怕冷发抖、拥挤在一起,且体温升高达到40~42℃,被毛粗乱,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增加饮水,机体急剧消瘦,有些会由于混合感染大肠杆菌而开始出现腹泻,排ILIJ灰色或者黄白色粪便,经过大约5天发生死亡。

3、实验室检查

涂片、染色镜检。在病猪患处用手术刀片将痂皮剥去,清除黏液,直至渗血,冉刮取适量患处渗出物,同时取病死猪的肝脏、脾脏进行涂片,经过革兰染色后进行镜检,能够看到革兰阳性球状菌,往往单个存在,或者成对、成串排列。

病原分离。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猪淋巴结、肝脏、脾脏分别在营养琼脂和血琼脂培养基上接种,置于37℃下进行24小时培养。结果可见营养琼脂培养基上长出圆形不透明的乳白色菌落,边缘整齐,表面湿润,明显隆起;血琼脂培养基上长出的菌落,有些会在周围形成无色透明的溶血环。挑起典型菌落进行涂片、染色、镜检,也能够看到圆形的革兰阳性球状菌,且往往呈葡萄串状排列。

4、防治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母猪转入产房前必须经过彻底消毒和严格驱虫。消毒可选择使用广谱、高效、安全且没有腐蚀性的药物,如低浓度的戊二醛癸甲溴铵溶液就能够将各种细菌、病毒、真菌杀死,且其消毒效果不会受到有机物和硬水的影响,能够彻底消毒,并持续长时间发挥作用。驱虫可选择皮下注射10%伊维菌素注射液,能够将体表疥螨和胃肠道线虫彻底驱除,从而能够避免由于感染疥螨而继发引起该病。

药物保健。方案1:将新生仔猪体表擦洗干净后放在保温箱中,经过10min就会使其适应环境与温度的变化,之后给每头灌服10mL含有2g副猪清(含有多种细菌素)的温开水,之后冉放入保温箱中,10min之后即可吮食初乳,然后在第2天每头冉服用1次药物即可,能够有效避免其发生腹泻以及感染多种细菌,并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成活率。方案2:仔猪在7日龄开始补料,可在饲料中添加溶菌酶或者抗菌肽,一般按每200kg饲料添加50g药物,少添多餐,可选择每天6次,连续使用12天,也能够有效的防止感染多种细菌,增强机体抗病力和免疫力。

药物治疗。病猪伤口感染发炎,要立即涂擦5%碘酒,同时注射阿莫西林,每天1次,连续使用5天。病猪皮肤形成痂皮时,可用温度为45℃的0.1%高锰酸钾溶液或者1:500比例稀释的百毒杀进行5~10min浸泡,接着使用毛刷将发软的痂皮清除干净,然后在创口涂抹上碘酒,并配合注射阿莫西林,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

仔猪渗出性皮炎的诊断要点
流行病学
(1)本病主要感染仔猪,尤以10—20日龄的仔猪最易感,其发生率不高,但死亡淘汰比例较高,常达20%—80%。
(2)产房及保育舍卫生不良;仔猪打架、栏舍过于粗糙造成皮肤损伤等因素,都能诱发本病。
(3)本病主要通过猪与猪之间的直接接触感染。
临床症状
病初表现精神沉郁、厌食、消瘦、脱水及战栗。体温中度升高,常在40℃左右。多由头部、嘴、耳及眼睛周围开始感染。急性病例的皮肤形成水疱及脓疱,破裂后流出渗出液和皮脂,病猪多于3一5天死亡。
亚急性病例病程较长,病变部位逐渐发展到全身,皮肤表面出现黄褐色脂性渗出物,触摸皮肤皮温升高、湿度增大,有油腻感。由于渗出物使尘土、皮屑及垢物凝集成龟背样的痴块,表皮增厚、干燥、龟裂,全身皱缩,有恶臭气味。当痴皮脱落,露出红肿的破损。
实验室检查
采取患病猪病料,如皮肤、脏器等,可从中分离到葡萄球菌。
防治措施
1.注意仔猪舍环境卫生,加强消毒。栏圈、栏面要平整,避免仔猪皮肤受损伤。对仔猪断脐带、剪牙、剪耳号做好消毒工作。
2.病猪要及时隔离治疗,并对猪舍及环境进行彻底消毒。
3.用温热肥皂水清洗患部,或者用皮肤消毒剂进行擦洗。在皮肤表面涂水杨酸软膏及其他抗生素类软膏等。
4.若发现仔猪脱水,应及时补液,可口服及腹腔注射葡萄糖生理盐水,并配合使用维生素B添加剂。

哺乳期仔猪渗出性皮炎的防治方法


2004~2007年,在服务生猪散养户的过程中,笔者多次接触到了哺乳期仔猪发生的一种皮肤病。这种皮肤病在春、夏、秋三季时有发生,冬季很少发生,虽然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都不高,但发病的仔猪生长发育缓慢,体质下降,渐渐地消瘦,呈现脱水干巴的体态,免疫功能低下,容易继发肺炎、腹泻或肠炎等。发生继发症的仔猪,虽经多次用药治疗,但多数由于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直接影响仔猪的成活率,给生猪繁殖扩群带来障碍,也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笔者经过几年的临诊治疗和药物筛选,选出了比较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介绍如下。

1发病特点

1.1感染发病日龄

本病发生在仔猪的哺乳期,绝大多数在出生后30d以内,最早的两户发生在仔猪出生后的第3天,而生后35d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生此病。

1.2疾病性质

此病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皮肤病,窝内传染较快,而个体病程相对较长,痊愈较慢,死亡也慢。传染有其机遇性、条件性,因此,只是同窝仔猪直接接触传染,且有自限性,即同一养猪户的一个圈仔猪发病,而与其相邻圈舍及其它圈舍的仔猪多不发生此病;发病户数也不多,只是零星散在发生。

1.3饲养管理档次

此病基本上是发生在无规模的、粗放经营的散养猪户,存栏1~5头母猪的饲养户,并且是简易圈舍,圈内设施、卫生、环境等条件都不是太好。而规模饲养户、大的养猪场,极少发生此病。

2症状表现

本病发生和传染较快,而发展恶化缓慢,基本上不影响仔猪吃奶和活动,全身症状不明显,在发病前期没有引起养猪户的足够重视。病变多发生在仔猪的面部两侧、耳背部、躯干部,四肢很少发生。

发病仔猪开始皮肤发红,眼观很象用巴掌打过,或是热水烫过,1~2d后,该处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的裂口,裂口处积有渗出液,渗出液积多了,就往周围浸润、流淌。渗出液流到之处,会使原先完好的皮肤感染发红,不久就发生裂口,且有液体渗出。1~2d后,皮损处会融合成片。这时仔猪感到患部不适和发痒,表现抖动耳朵,用前肢触及嘴巴,寻找墙壁、围栏等以身躯去蹭痒。由于有液体不断地渗出和体毛的干扰,以及圈舍温度、湿度的影响,破损皮肤结痂较慢,尤其是腹部发生的病变,到发病的中、后期发生严重渗出,用手触摸有粘腻感。

在皮肤常暴露的部位形成结痂,结痂多为黄褐色,在泥土灰尘较多的圈舍,结痂为灰黑色,仔猪躯体也呈灰色,很不干净的样子,看不见皮肤本色,此时患病仔猪伴有疼痛和发热,吃奶减少,伏卧较多,常见几个患病仔猪趴在一起,浑身哆嗦,驱赶时不愿走动,经过笔者及时恰当地治疗,多数患猪好转治愈;少数有的继发肺炎:有的腹泻,有的肠炎,粪便带腥臭味儿,用过2~3种抗生素治疗也不管用,最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急性病例,多见于出生后1周之内的仔猪,发病较急,发病后皮肤充血,较快地出现裂口,流出黄色带微红色粘稠渗出液,不久露出红色的糜烂面。渗出液流到的地方,皮肤又被感染,使病变蔓延进展加快,1~3d即可感染躯干大部分皮肤。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可继发败血症、肺炎、肠炎、脑膜炎等。患病仔猪体温升高,精神委顿,吃奶很少或不吃奶,尿少黄粘,不爱睁眼睛,经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显效,终因衰竭而死亡。

3检验确诊

在实验室进行细菌学检查。

3.1直接涂片

无菌采取渗出液直接涂片,用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呈现革兰氏阳性,为圆形的细菌,排列不规则,有单个、成对或三个连在一起,也有堆成葡萄串状的。

3.2分离培养

无菌采取渗出液接种于血琼脂培养基上,观察到在血琼脂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周围,呈现明显的beta;溶血。无菌采取菌落,用革兰氏染色后镜检,看到圆形细菌,有散在的,多数堆成葡萄串状。

根据发病情况特点、症状表现和实验室检验结果,初步确诊此病为致病性葡萄球菌感染引发的哺乳期仔猪渗出性皮炎。

4药物用法

4.1药物组成

市售散装柴油机油500g,硫黄粉20g,松香10g,敌百虫10g,去水明矾8g。将此四种固体药品分别压成粉末状,放在清洁盆中混合均匀,再把500g柴油机油倒入盆中,与固体药品充分搅拌混合后,装入清洁罐头瓶中即可。本药品宜在使用前混合配制,配制好之后,应放在阴凉避光处。

4.2用法

用双氧水擦洗猪体患部,再用清洁干布擦拭猪体后即可涂抹此药。患部面积小的可全部涂到,1~2d涂抹1。对患部总面积较大的仔猪,要分部位,分次涂抹。最好选择在睛天中午涂抹,以减轻仔猪受凉。

5预防措施

5.1葡萄球菌在动物体常有寄居,部分葡萄球菌有致病性,所以要注重预防。对怀孕后期的母猪更应加强饲养管理。在母猪产仔前2~3d要全面清理圈舍,用络合碘液彻底消毒圈舍内壁、围栏、用具食槽等,设置产箱的养猪户,要消毒产箱内外及产箱的铺垫物。圈舍内的铺垫物要干净、卫生。发霉的物品,带灰尘多及发霉的陈稻草等,不要用作铺垫物。仔猪出生后头2周,要保持圈舍内温度和湿度适宜,以减少仔猪感冒和消耗,并可增强仔猪体质。

5.2要经常观察仔猪,如发现仔猪某部位皮肤发红、有裂口和渗出液,应尽早对不正常的皮肤用此药进行涂抹,有利于控制皮肤损伤的蔓延和病情发展,并可减少继发症,使之较快痊愈。

仔猪渗出性皮炎的治疗和预防


2010年4月,北京大兴某猪场内,部分仔猪出现以腹部、四肢渗出性皮炎为主要症状,并伴有体温升高、眼结膜潮红等症状的疾病,经诊断为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渗出性皮炎。根据笔者统计,该病近年来在北京平谷、房山、通州等区县时有发生,患病仔猪生长停滞,严重者衰竭死亡,重症病例死亡率可达60%~70%,给养殖户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1.病原

葡萄球菌是常见病原体之一,广泛分布于空气、饲料、饮水、地面以及物体表面,在人与畜禽的皮肤、黏膜、肠道、呼吸道和乳腺中也有存在。葡萄球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以及腐生葡萄球菌等20多种,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亚种、中间葡萄球菌与猪葡萄球菌为动物常见致病菌,但表皮葡萄球菌引起的仔猪渗出性皮炎报道很少。

2.流行特点

本病多见于5~6日龄哺乳仔猪,也可见于断奶仔猪、育成猪和母猪乳房部位。表皮葡萄球菌可通过多种途径感染动物,其中,破裂和损伤的皮肤黏膜是主要的入侵门户。本病在夏秋季多发,冬春寒冷季节较少,有时散发,同窝仔猪发病率低,有时也表现强传染性。病程一般为30~40天。

3.临床症状与剖检病变

仔猪感染后4~6天发病,病初在肛门和眼睛周围、耳廓、腹部等无毛部位出现红斑,并很快产生3~4毫米大小的微黄色水疱,水疱迅速破裂,渗出清亮的浆液或黏液。触摸即可感觉病猪皮温增高。发病2~3天内,水疱扩展到全身各处。随病程的延长,水疱渗出液与仔猪皮肤表面的皮屑与污垢混合,干燥后形成鳞片状的结痂,猪有痒感。若病猪为被毛白色的仔猪,可见其皮肤表面覆盖一层厚厚的棕灰色结痂,与白色被毛相间,呈现斑驳外观,油腻有臭味。痂皮脱落后露出鲜红色创面。

剖检通常可见外周淋巴结肿大,肾的髓切面中可见到尿酸盐沉积。患病仔猪食欲减退,饮欲增加,迅速消瘦、脱水。一般30~40天可康复,严重的发病后4~6天死亡。本病发生于较大仔猪或育成猪以及母猪乳房部位时,病变轻微无全身症状。

4.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猪疥螨、圆环病毒引起的仔猪皮炎肾病综合征相鉴别诊断。猪疥螨在各日龄猪均可发生,幼猪多发,可引起剧痒,猪常在圈墙、栏杆上摩擦,患处因摩擦出血并形成痂皮,皮肤出现皴裂,患部脱毛等。皮炎肾病综合征多发于断奶仔猪,可见后躯、后肢与腹部皮肤发生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隆起,呈红色或紫色,中央为黑色的病灶,无痒感;剖检可见肾肿大、苍白、有出血小点;特征为全身性坏死性脉管炎和纤维蛋白坏死性肾小球肾炎。

5.治疗和预防

①治疗。仔猪渗出性皮炎病宜早发现,及时治疗,内外兼治。发病初期,用紫药水涂布或喷洒病猪患处皮肤,还可以用大蒜汁涂布患处皮肤,均能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笔者在房山区石楼镇某养猪户家用大蒜汁涂布猪患处皮肤进行治疗,4头病猪全部痊愈。青霉素对本病高度敏感,治疗时可按3万~4万国际单位/千克体重肌肉注射,每日两次。用青霉素无效时,可改用四环素、红霉素、喹诺酮类药物。硫酸卡那霉素与磺胺类药物对本病无效。

②预防。由于葡萄球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所以日常生产管理中要防止猪体出现伤口,并一定要做好消毒工作。妊娠母猪生产前,对其外阴部和乳房周围用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消毒,可减少仔猪的发病率。仔猪出生后,断脐、断牙时的伤口消毒及其周围环境消毒极为重要。另外,避免仔猪间的啃咬、减少外伤等措施也十分重要。

(作者联系地址:于凤芝乔立东蔡泽川李长军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畜牧兽医系邮编:102442;刘全红北京市怀柔区农业局邮编:101400)

猪疥螨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猪螨虫病,主为疥螨,疥螨又叫疥癣,俗称癞病,是由疥螨寄生于猪皮肤内,引起皮肤发生红点、脓疱、结痂、龟裂等病变。该病以剧痒为特征,燥动不安、食欲降低、生长缓慢、饲料报酬下降,是严重危害养猪生产的疾病之一,在一些养殖场中普遍存在,很难根治。

临床症状:仔猪多发,病初从眼周、颊部和耳根开始,后蔓延到背部、后肢内侧;病猪常在墙壁、猪栏、圈槽等处磨擦病变部位,严重时造成出血,结缔组织增生和皮肤增厚,局部脱毛。由于发痒,影响病猪正常的采食和休息,并使消化、吸收机能降低;寒冷季节因脱毛裸露皮肤,体温大量发散,体内畜积脂肪被大量消耗,导致消瘦,有时继发感染严重时,引起死亡。剧痒、脱毛、结痂、皮肤皱褶或龟裂、湿疹性皮炎、患部逐渐向周围扩展和具有高度传染性为本病特征。猪疥螨感染严重时,造成出血,结缔组织增生和皮肤增厚,造成猪皮肤的损坏,容易引起金色葡萄球菌综合感染,造成猪发生湿疹性渗出性皮炎,患部迅速向周围扩展到全身,并具有高度传染性,最终造成猪体质严重下降,衰竭而死亡。

其临床症状的轻重与猪的抵抗力有很大关系,气候条件适宜,饲养管理好时,猪的抵抗力强,一般无明显症状。夏天高温季节,经常冲洗猪栏和猪体,有利于减轻疥螨病症状;天气寒泠,猪体质消耗大,饲养管理差时,猪的抵抗力下降,临床症状加重。

疥螨病的防治措施:

1、饲养管理方面,应从卫生、光照、通风、干燥、密度、消毒和加强营养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改善。每年在春夏、秋冬交季过程中,对猪场全场进行至少2次以上的体内、体外的彻底驱虫工作,每次驱虫时间必须是连续5-7天。

2、重视螨虫的杀灭工作。加强对环境的杀虫,可用2%液体敌百虫稀释溶液,彻底消毒猪舍、地面、墙壁、屋面、周围环境、栏舍周围杂草和用具,以彻底消灭散落的虫体。同时注意对粪便和排泄物等采用堆积高温发酵杀灭虫体。杀灭环境中的螨虫,这也是预防猪疥螨最有效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严格消毒后喷洒护舍安,使有益微生物大量增殖,保护整体环境健康。

为防止猪圈、用具上的疥螨虫感染健康猪,在治疗病猪的同时,应彻底清除粪便,堆积发酵。对墙壁地面食槽、水槽等所有可能接触猪的地方全面消毒,并定期坚持进行,保持猪圈干燥。

3、对于感染的猪群(场)可肌注长效伊维菌素注射液,同时配合定期驱虫工作。,

4、病畜应及时隔离,使用化学治疗药物进行药物治疗。伊维菌素针剂皮下注射0.2毫克-0.3毫克/公斤体重,10天-14天后重复注射一次(因大多数治螨药物当时只能杀死虫体,而不能杀灭虫卵,必须治疗2次-3次,间隔时间为7天-10天,以杀死新孵出的幼虫)。同时母猪上产床前,体表擦洗干净,尤其耳朵要清洗。

猪鞭虫病的临床症状 猪鞭虫病的防治措施


猪鞭虫病是由于猪肠道寄生鞭虫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病猪表现明显的寄生虫病变,会引起病猪的死亡为转归,可是使用多种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猪鞭虫病主要特征是食欲不振,结肠和盲肠黏膜发生出血,顽固性腹泻。该病既会导致饲料报酬下降,浪费大量饲料,同时提高养猪兽药成本,最严重时还会造成死亡,给养猪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特别是对断奶后仔猪具有较大的危害。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猪鞭虫病的临床症状猪鞭虫病的防治措施。

1、病原特性

猪鞭虫病是由于盲肠内寄生有猪毛首线虫而导致的一种线虫病。由于虫体头部比较细长,类似毛发,因此叫做猪毛首线虫,但其尾部比较粗短,使整个外形类似鞭子,因此也叫猪鞭虫。该病广泛分布,我国各地都能够发生,主要对仔猪造成较大危害,严重感染时甚至会导致大量发生死亡。雌虫长度在40~00mm,尾部末端呈圆形;雄虫长度在30-40mm,尾端呈螺旋状蜷曲。成虫在病猪体内产生的虫卵可经由粪便排到体外,当条件适宜时,在20~30天后会发育变成具有侵袭性的虫卵。

2、临床症状

猪轻度感染时,即只感染少量的猪鞭虫,通常不会表现出任何明显的症状。但如果感染几百条虫体就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如被毛粗乱,食欲减退,间隙性出现腹泻,轻度贫血,吊腹,体质渐进性消瘦。病猪发生严重感染,即体内寄生有数千条的虫体时,就会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结膜苍白,出现严重贫血,形成顽固性腹泻,排出黑褐色的稀薄粪便,有时会混杂血丝,或者排出血便。体质虚弱,体温升高达到39.5~40.5℃,弓腰吊腹,走动摇晃。临死前排出血色的水样粪便,并混杂黏液。最终由于严重呼吸困难、脱水以及过于衰竭而发生死亡。

3、实验室检查

细菌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猪的肝脏、肾脏、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进行涂片,经过革兰染色后进行镜检,没有发现任何致病菌;同时,将病料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上接种,放在37℃温箱中进行24h培养,结果没有长出任何细菌。

肠内容物检查。取病死猪肠内容物进行镜检,能够看到外形呈鞭状的乳白色虫体,其前部大约占整个虫体长度的2/3,比较细长,如同鞭梢;后部大约占整个虫体长度的1/3,比较粗短,里面存在肠管及生殖器官。虫体长度在50mm左右,使用低倍镜观察能够看到两种形状不同的虫体,即后端钝圆雌虫,后端弯曲的雄虫,通过鉴定为猪毛首线虫。

粪便镜检。取病猪排出的少量新鲜粪便,使用饱和盐水进行漂浮液检查.能够在显微镜下看到呈棕黄色的虫卵,外形类似腰鼓状,大小在55μm×30μm,卵壳较厚,且两端存在栓塞。

4、鉴别诊断

猪结肠小袋纤毛虫病。剖检患有猪结肠小袋纤毛虫病的病猪,发现结肠存在溃疡灶,但不存在结节;而剖检猪鞭虫病的病猪,可发现结肠上存在灰白色结节,其脱落后才会形成溃疡灶,且能够看到大量附着在结肠黏膜上的白色鞭虫。通过实验室检查,如病猪粪便中存在呈梨形或者椭圆形的虫体,且全身布满大量纤毛的滋养体,少量为包囊体,即可确诊为猪结肠小袋纤毛虫病;如果粪便中存在呈腰鼓形的棕黄色虫卵,且两端存在栓塞,即可确诊为猪鞭虫病。

猪痢疾。该病是由于感染猪痢疾短螺旋体而导致的黏液性、出血性大肠炎,主要症状是腹泻。通常是后备母猪和生长育肥猪容易发病,初期排出松软的灰色或者黄色粪便,后期发生黏液性、出血性腹泻,往往排出混杂有纤维素性的伪膜碎片的粪便,散发恶臭味。病猪食欲不振,体温升高。通过剖检发现主要是发生黏液性出血性或者纤维素性坏死性结肠炎、盲肠炎,但小肠基本没有发生任何明显病变。猪鞭虫病是由于感染毛首线虫而导致严重腹泻,病猪食欲减退,严重时会发生黏液性出血性腹泻,有时甚至突然发生死亡。

5、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病猪可按体重使用100mg/kg精制敌百虫片,可直接灌服或者添加在饲料中混饲。也可按体重口服25mg/kg驱虫净(噻咪唑),或按体重使用15~20mg/kg配成浓度为3%~10%的溶液,进行肌肉注射。也可按体重口服20mg/kg丙硫苯咪唑,经过36h就能够排出虫体,或者在每吨饲料中添加1kg6%~8%丙硫苯咪唑预混剂,300g70%黄芪多糖,300g多维,混合均匀后饲喂,连续使用5~7天,每月进行1次。也可按体重口服或者肌肉注射7.5mg/kg左旋咪唑,或者按体重使用2~4mg/kg羟嘧啶,溶于水后进行灌服,禁止注射。

加强饲养管理。规模化养猪场必须严格采取全进全出制的饲养管理方式。对于新购进的猪要求进行严格检疫,并按照规定进行一段时间的隔离观察,确保健康无病后才能混群饲养。猪舍每天都要进行清扫,病猪排出的粪便要及时清除干净,并采取严格的无害化处理。猪舍、各种用具等每天都要使用含氯消毒液进行消毒,墙壁和地面要使用3%热氢氧化钠溶液、20%生石灰乳或者2%复合碘制剂进行彻底消毒,切断虫卵的发育和传播。

猪鞭虫病的病原
猪鞭虫(猪毛尾线虫)属于毛首科(Trichocephalidae),虫体呈乳白色,前部为食道部,细长,内含由一串单细胞围绕的食道;后部为体部短粗,内有肠管和生殖器。雄虫长20~52mm,雌虫长39~53mm,食道部占虫体全长的2/3。虫卵呈棕黄色,呈腰鼓状,卵壳厚,两端有塞,寄生于猪和野猪的盲肠,也寄生于人和其他灵长类动物,因而本病具有一定的公共卫生方面的重要性。
成虫在盲肠中产卵,卵随粪便排到外界,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约经3周时间发育为感染性虫卵(内含感染性幼虫)。虫卵随饲料及饮水被宿主吞食,幼虫在小肠内脱壳而出,第8天后移行到盲肠和结肠并固着在肠黏膜上,经1个月左右发育为成虫。成虫的寿命为4~5个月。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发生于幼畜,1.5个月龄的仔猪即可检出虫卵,4月龄的猪,粪便中虫卵数和感染率均很高;而且14月龄以上的猪很少感染。由于厚厚的卵壳保护,虫卵的抵抗力极强,可在土壤中存活5年。本病一年四季均可感染,夏季发病率最高。
临床症状
感染轻者一般无明显症状。若寄生几百条即可出现症状,轻度贫血,间隙性腹泻,日渐消瘦,被毛粗乱。严重感染(虫体达数千条)时精神沉郁,食欲减少,结膜苍白,贫血,顽固性腹泻,粪稀薄,有时夹血丝或血便。身体虚弱,弓腰吊腹,行走摇摆。体温39.5~40.5℃,死前排水样血色粪,带黏液。最后因呼吸困难、脱水、极度衰竭而死。
剖检特征
盲肠、结肠充血、出血,结肠黏膜上布满乳白色细针尖样虫体,虫体钻入处形成结节,有的结节呈圆形囊状物。
病理变化
盲肠和结肠出现出血性坏死、水肿和溃疡,还有结节虫病所类似的结节,结节中含有虫体或虫卵。
实验室诊断
可进行粪检,若查出虫卵(呈腰圆形,两端有塞状结构,壳厚,外壳光滑、黄褐色)即可确诊。
预防
仔猪断乳时应驱虫1次,经1.5~2个月后再驱虫1次。搞好栏舍卫生,定期消毒或铲去一层表土,粪便沤制发酵,以消灭虫卵。
治疗
1.敌百虫100毫克/千克体重,拌料喂服或灌服。隔3天后,对病重的给口服补液盐和痢特灵10毫克/千克体重,每天1次,连用2天。
2.驱虫净(噻咪唑)25毫克/千克体重,口服;或配成3%~10%浓度,15~20毫克/千克体重,肌注。
3.丙硫苯咪唑2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36小时后即可排虫。
4.左旋咪唑7.5毫克/千克体重,口服或肌注。5.羟嘧啶2~4毫克/千克体重,溶于水后灌服(严禁注射)。

猪肺疫的临床症状 猪肺疫的防治措施


猪肺疫又称多杀性巴氏杆菌病、锁喉风。是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特征为败血症,咽喉及其周围组织急性炎性肿胀,或表现为肺、胸膜的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本病分布很广,发病率不高,常继发于其他传染病。急性病例呈出血性败血病、咽喉炎和肺炎症状,慢性病例例主要表现为慢性肺炎症状,呈散发性发生。为了更有效的防治该类疫病,做到早诊断早治疗。现将猪肺疫的临床症状猪肺疫的防治措施介绍给大家!

1、流行病学

病原体。该病的病原是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小球杆菌,菌体呈卵圆形,存在荚膜,没有鞭毛,没有芽孢。取血液、组织以及新分离培养物进行染色,发现两极浓染,呈革兰氏阴性。接种在血液琼脂平板上进行24h培养,长出露滴样的半透明灰白色小菌落,且不具有溶血性。接种在血清培养基上置于37℃条件下进行18~24h培养,放在45℃折射光线下进行观察,且根据菌落的荧光往往将其分成三种类型,即无荧光型、橘红色荧光型、蓝绿色荧光型。

流行特点。巴氏杆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不仅猪能够感染发病,还能够导致其他多种动物和人类感染发病,但不同动物之间基本不会互相传染。正常情况下,健康猪的上呼吸道内就存在该菌,但数量较少,只能够产生较多的毒力,但如果气候突然发生改变,冷热交替、饲养密度过大,过于拥挤,圈舍潮湿,缺乏营养,经过长途运输,感染寄生虫病等,就会导致机体抵抗力减弱,病菌就会趁机大量繁殖,产生较强的毒力,并通过淋巴循环侵入血液,从而引起内源性感染。病猪可经由分泌物、排泄物将大量病菌排到体外,导致圈舍、饲养用具、饮用水以及饲料发生污染,如果健康猪接触或者食入就会通过消化道发生感染。

2、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猪发病时体温急剧升高,一般可达到42℃左右,食欲明显减退,呼吸困难,且仔细观察能够发现可视黏膜呈蓝紫色,并在耳鼻、胸腹等皮肤存在明显的出血性红斑。临死前往往呈犬坐状姿势,并发出痛苦低沉的喘鸣声,且有泡沫从口鼻流出,具有非常高的死亡率。

急性型。病猪主要呈现纤维性胸膜炎症状,体温升高,出现气喘,且有大量鼻液流出,还形成脓性眼屎,后期皮肤逐渐出现红紫色病斑。该类型病程一般能够持续大约5天,如果没有发生死亡就会变成慢性型。

慢性型。该类型病猪的主要是出现慢性胃肠炎和肺炎症状,呼吸困难,食欲减退,长时间咳嗽等,有时甚至会导致关节发生肿胀。该类型病程一般能够持续大约半个月,容易严重衰弱而发生死亡。

3、鉴别诊断

猪流感。二者相似之处是发病急,都具有传染性,病猪体温升高,并伴有痉挛性咳嗽等,且通过剖检都能够看到纤维素块。二者区别猪流感通常只会导致猪出现发病,而其他动物较少发生,且往往在冬季容易出现流行,具有较低的死亡率,且不会出现咽喉肿胀、呼吸困难、犬坐姿势等症状。

猪瘟。二者相似之处是都具有传染性,病猪体温都明显升高,食欲废绝,且在皮肤形成血斑。区别是猪瘟不会导致病猪出现咽喉肿胀、流涎、犬坐姿势等症状,且通过剖检发现主要是发生出血,主要在淋巴结及肾脏处发生败血症病变,脾脏呈黑色,且发生梗死,慢性型能够在回肠末端、盲肠、结肠等处形成溃疡或者发生特征型坏死。

猪丹毒。二者相似之处是都具有传染性,病猪体温升高,停止采食,皮肤发生变色,最急性型都能够使其突然发生死亡,慢性型往往会出现关节炎等。区别是猪丹毒不会导致病猪咽喉发生肿胀,流涎,犬坐姿势等,往往只能够卧地不起,通常剖检发现脾脏呈樱桃红色,心瓣膜间形成菜花状血栓。

4、防治措施

西药治疗。该病主要选择使用青霉素80~160万IU、链霉素0.5~1.0g进行治疗。病猪可根据实际体重确定合理用量,一般肌肉注射2~3万IU/kg青霉素和20mg/kg链霉素,每天2次,直到机体体温降低到正常水平为止。病猪也可选择使用土霉素进行治疗,一般肌肉注射40mg/kg,每天2次,连续使用4~5天后观察治疗效果,然后再选择适宜方式进行治疗。病猪也可使用10mg/kg地塞米松和2g/kg维生素,混合均匀后用于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续使用4~5天后能够具有效果。

中药治疗。取连翘、桔梗、知母各5g,大青叶、黄岑以、白药子各10g,用鸡蛋作为药引,一般每次使用2个鸡蛋,添加适量清水煮沸,然后取药液给病猪喂服,每天2剂,连续使用4天,但该药方只对早期猪肺疫具有疗效。取杏仁、知母、牛蒡子各5g,射干、甘草、桔梗各5g,贝母3g,添加适量清水煮沸,给病猪灌服,每天1剂,连续使用4天。

免疫预防。猪场每年在春秋分别使用猪肺疫疫苗对公猪、母猪、育肥猪进行1次疫苗免疫,每头皮下或者肌肉注射1mL(即1头份),或者也可直接口服冻干猪肺疫弱毒菌苗,剂量严格按照使用说明确定,添加适量凉开水稀释,然后与少量饲料混合后饲喂。猪群也可使用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进行免疫预防,按剂量使用适量的氢氧化铝生理盐水进行稀释,不论大小每头都皮下注射1mL(即1头份)。

1、猪肺疫概述
猪肺疫(猪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为体温明显升高(42.2℃),食欲废绝,呼吸极度困难,持续性咳嗽,可视黏膜发脓性结膜炎,先便秘后腹泻,耳根、腹侧、四肢内侧出现红斑,死亡率高达50%。该病的流行,严重影响了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1.1病原多杀性巴氏杆菌属巴氏杆菌科巴氏杆菌属,为革兰氏染色阴性,两端钝圆,中央微凸的球杆菌或短杆菌。不形成芽胞,无鞭毛,不能运动,所分离的强毒菌株有荚膜,常单在。用病料组织或体液涂片,以瑞氏、姬姆萨或美蓝染色时,菌体多呈卵圆形,两极着色深,似两个并列的球菌。本菌为需氧及兼性厌氧菌。在血清琼脂上生长的菌落,呈蓝绿色带金光,边缘有窄的红黄光带,称为Fg型,菌落呈橘红色带金光,边缘或有乳白色带,称为F0型;不带荧光的菌落为Nf型。本菌对直射日光、干燥、热和常用消毒药的抵抗力均不强,但在腐败的尸体中可生存1~3个月。
1.2流行特点多杀性巴氏杆菌能感染多种动物,猪是其中一种,各种年龄的猪都可感染发病,小猪和中猪的发病率较高。病猪和健康带菌猪是传染源,病原体主要存在于病猪的肺脏病灶及各器官,存在健康猪的呼吸道及肠管中,随分泌物及排泄物排出体外,经呼吸道、消化道及损伤的皮肤而传染。带菌猪受寒、感冒、过劳、饲养管理不当,使抵抗力降低时,可发生自体内源性传染。猪肺疫常为散发,一般认为本菌是一种条件性病原菌,当猪处在不良的外界环境中,如寒冷、闷热、气候剧变、潮湿、拥挤、通风不良、营养缺乏、疲劳、长途运输等,致使猪的抵抗力下降,这时病原菌大量增殖并引起发病。另外病猪经分泌物、排泄物等排菌,污染饮水、饲料、用具及外界环境,经消化道而传染给健康猪,也是重要的传染途径。也可由咳嗽、喷嚏排出病原,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此外,吸血昆虫叮咬皮肤及粘膜伤口都可传染。本病一般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冷热交替、气候多变、高温季节多发,一般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
1.3主要临床症状本病潜伏期1~5天,一般为2天左右。临床症状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型。
1.3.1最急性型:多见于流行初期,常突然死亡。病程稍长者,体温升高(40~42℃),食欲废绝,全身衰弱,卧地不起。结膜充血、发绀。耳根、颈部、腹侧及下腹部等处皮肤发生红斑,指压不全褪色。最特征症状是咽喉红、肿、热、痛,急性炎症,严重者局部肿胀可扩展到耳根及颈部。呼吸极度困难,口鼻流血样泡沫,多经l~2天窒息而死。
1.3.2急性型:为常见病型。主要呈现纤维素性胸膜肺炎。除败血症状外,病初体温升高达40~41℃,痉挛性干咳,有鼻漏和脓性结膜炎。初便秘,后腹泻。呼吸困难,常做犬坐姿势,胸部触诊有痛感,听诊有哕音和摩擦音。多因窒息死亡。病程4~6天,不死者转为慢性。
1.3.3慢性型:主要呈现慢性肺炎或慢性胃肠炎。病猪持续咳嗽,呼吸困难,鼻流出黏性或脓性分泌物,胸部听诊有啰音和摩擦音。关节肿胀。时发腹泻,呈进行性营养不良,极度消瘦,最后多因衰竭致死,病程2~4周。
1.4病理变化
1.4.1最急性型:全身黏膜、浆膜和皮下组织有大量出血点,最突出的病变是咽喉部、颈部皮下组织出血性浆液性炎症,切开皮肤时,有大量胶胨样淡黄色水肿液。全身淋巴结肿大,呈浆液性出血性炎症,以咽喉部淋巴结最显著。心内外膜有出血斑点。肺充血、水肿。胃肠黏膜有出血性炎症。脾不肿大。
1.4.2急性型:有肺肝变、水肿、气肿和出血等病变特征,主要位于尖叶、心叶和膈叶前缘。病程稍长者,肝变区内有坏死灶,肺小叶间有浆液浸润,肺炎部切面常呈大理石状。肺肝变部的表面有纤维素絮片,并常与胸膜粘连。胸腔及心包腔积液。胸部淋巴结肿大,切面发红、多汁。支气管、气管内有多量泡沫样黏液,气管黏膜有炎症变化。
1.4.3慢性型:肺有较大坏死灶,有结缔组织包囊,内含干酪样物质,有的形成空洞。心包和胸腔内液体增多,胸膜增厚、粗糙,上有纤维絮片与病肺粘连。无全身败血病变。

2、类症鉴别本病的最急性型病例常突然死亡,而慢性病例的症状、病变都不典型,并常与其他疾病混合感染,单靠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难以确,应根据流行病学、症状、病理变化及细菌学检查的综合资料分析、判定。
2.1流行特点:本病常见于中、小猪发病;一年四季中,以秋末春初及气候骤变季节发生最多,南方易发生于潮湿闷热的5~9月,长途运输、饲养管理不当、卫生极差及环境突变等是发病的诱因。我国北方或华北地区,大多为散发或继发性猪肺疫,南方则以流行性猪肺疫出现。
2.2临诊症状:急性病例一般病程较短,可突然死亡,典型的表现是急性咽喉炎,颈部高度红肿,热而坚硬,呼吸困难及肺炎病状。散发或继发性的慢性病猪,症状不显,易和其他猪传染病相混淆。2.3病理变化:最急性病例,表现为败血症的变化,咽喉部急性炎症变化,出血、水肿及胶冻样浸润。急性病例,主要为肺的不同肝变期肺炎灶,以及胸部淋巴结的炎症。慢性病例为肺部较陈旧的肺炎灶及胸膜肺炎。
2.4细菌学检查
2.4.1取急性病猪的血液、局部水肿液、心血、肝、脾、淋巴结、肺等组织涂片,用瑞氏、美蓝或
工程统计源革兰氏染色法染色后,显微镜检查,可见卵圆形、两极浓染的短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小杆菌,即可初步诊断为巴氏杆菌病。
2.4.2取新鲜病料接种在血液琼脂平板或血清琼脂平板培养时,可长出圆形、光滑、湿润的露珠样小菌落,并有荧光,做涂片、镜检,可见两极着色的小杆菌。血液琼脂培养基上菌落不溶血。病料接种在麦康凯培养基上不生长。
2.5动物接种试验:取新鲜病料,以灭菌生理盐水作用1:10悬液,0.1~0.2mL接种小鼠皮下或腹腔,0.2~0.3mL于鸽腹腔或皮下注射,0.5mL接种于家兔皮下,被接种动物于1~2天后发病、死亡,剖检观察病变,将器官组织涂片和培养,可检出两极浓染的小杆菌,即可确诊。
2.6鉴别诊断:注意与猪瘟、猪丹毒相区别。最急性病例,咽喉部的肿胀和炎症,剖检时的胶冻样浸润都与败血型的炭疽相似,但猪急性炭疽很少发生,且不形成流行。剖检时炭疽脾脏肿大与猪肺疫不同,如取局部病料细菌学检查,两者病原形态等有明显的不同,易于区别。

猪疥癣病的临床症状 猪疥癣病的防治措施


猪疥癣通常起始于头部、颊及耳部,以后蔓延到背部、躯干两侧及后肢内侧。患畜局部发痒,常以肢搔痒或就墙角、柱栏等处磨擦。数日后,患部皮肤上出现针头大小的结节,随后形成水泡或脓疮。当水疱及脓疮破溃后,结成痂皮。病情严重时体毛脱落。皮肤的角质化程度增强,干枯,出现皱纹或龟裂,食欲减退,生长停滞,逐渐消瘦,甚至死亡,对养猪生产的危害十分严重。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猪疥癣病的临床症状猪疥癣病的防治措施。

1、病原及流行特点

猪疥螨是导致猪疥癣病的病原,是一种雌雄异体的虫体,且体型较小,用肉眼较难直接观察。虫体呈淡黄色,周身全是刚毛,腹部扁平,背部隆起,虫体前端具有咀嚼型口器。猪疥螨是一种不完全变态的节肢动物,整个发育过程可分成四个阶段,即虫卵、幼虫、若虫、成虫,都必须在宿主体内进行。当猪体表皮肤上附着虫体后,就会通过口器切开皮肤表皮,并不断挖凿隧道而侵入皮肤,能够达到皮肤乳头层。成虫通常在隧道内进行生长繁殖,尤其是雌虫会在里面进行产卵,经过一段时间的孵育变成幼虫。一般来说,从虫卵孵育出幼虫,再经过蜕皮变成若虫,直到发育成为成虫,一共需要大约2-3星期。处于产卵的雌虫通常在猪深层皮肤内寄生,而雄虫和幼虫在表层皮肤内寄生。

健康猪主要是由于直接接触病猪或者接触感染有疥螨的圈舍、用具而发生感染。另外,猪接触过的搬运工具如果感染有疥螨,也有可能使其携带虫体,从而传播该病。大多数情况下,疥癣在外界环境中最多能够生存3星期。根据发病特点,该病在阴雨天气会呈现最快的传播,造成最为严重的疫情。在春末夏初,由于光照强度较大、环境干燥且皮肤能够长时间经受光照,会对虫体的发育和繁殖产生影响,从而导致症状有所减轻。

2、主要危害

猪感染疥螨后,会导致皮肤屏障被破坏,抵抗力减弱,容易发生应激,导致机体容易继发感染其他病原微生物。例如,仔猪渗出性皮炎通常与早期感染疥螨密切相关。商品猪感染疥螨后,由于不断搔痒而导致机体明显不适,出现应激,从而导致饲料转化率下降,增重缓慢,推迟出栏。如果发生严重感染,还会导致屠宰时的胴体品质被影响。母猪感染疥螨后,由于降低饲料利用率而导致机体无法积累足够的营养,体质虚弱,泌乳量减少,还会影响断奶母猪卵巢的发育等;由于瘙痒不安导致胚胎不容易着床,使胚胎死亡率升高,母猪容易出现返情。公猪感染疥螨后,会导致饲料利用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最重要的是会影响精液品质,造成精液量明显减少,精子活力显著减弱,容易发生畸形和出现死精,严重时甚至由于持续瘙痒而导致无法采精,使其过早被淘汰。同时,猪感染疥螨后往往会频繁磨蹭栏舍、产床等物体,使设施发生损坏,增加维修成本。

3、临床症状

病猪皮肤内寄生有疥螨时,由于虫体不断在挖掘小穴和隧道,加之体表生长的刚毛、鳞片和锥突会产生机械性刺激,且其分泌物和代谢产物所具有的毒素作用,都会使皮肤和皮肤神经末梢受到刺激,从而导致体皮肤瘙痒。病猪经常在墙壁、栏杆、饲槽、石头、树木上擦痒,初期会导致皮肤上的皮屑和被毛发生脱落,接着逐渐潮红,出现浆液浸润,甚至发生出血,并形成丘疹水疱,破裂后流出渗出液、血液,最终形成痂皮,如果发生化脓感染就会形成脓灶。一般来说,病猪先是头部、眼窝、颊部、面部、耳部发生病变,之后逐渐扩散到颈部、肩部、背部、躯干两侧以及四肢。病猪由于不断蹭痒,会出现痂皮脱落再次结痂的现象,长时间之后就会导致皮肤明显增厚,变硬变粗,弹性消失。仔猪患病后由于瘙痒不安,导致皮肤被破坏,缺乏营养,体质消瘦,阻碍生长发育,变成僵猪,甚至发生死亡。

4、防治措施

隔离治疗。由于该病主要是经由直接接触或者间接接触而进行传播,因此要对及时对病猪采取隔离饲养,防止全群都被传播,病猪可选择使用伊维菌素进行治疗,按体重皮下注射0.20mg/kg,一般轻度感染用药1次就能够治愈,严重感染时可间隔2星期再次用药1次,经过15~20天即可康复,这种治疗方法见效快,时间较短,治愈率高,且没有任何毒副作用。病猪也可采取涂药治疗,即先用温肥皂水洗刷病变部位,接着涂擦1%敌百虫、0.04%的林丹乳油或者1%-3%的除菊虫。此外,也可将0.5kg精炼菜油倒入锅中,使用微火将其烧开,之后添加提前打碎研成粉末的斑蝥、红娘、巴豆(用量均为10g),继续用微火加热2~3min,确保飞沫都被炸枯,然后停火,经过数分钟,待温度适宜后再添加120g硫磺末,并用竹筷混合均匀,即制成治疥药油,间隔l天涂抹1次,注意每次涂抹面积控制在体表面积的1/4以内。在治疗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对环境进行除虫处理。

加强饲养管理。猪舍保持干燥,适当通风,充足光照,定时清除粪便,经常更换垫草,确保猪舍和猪体都清洁卫生良好。猪舍禁止散养的畜禽、猫、犬等进入,注意防鼠。进出猪舍的工作人员以及其他人员都要进行消毒,并经常对舍内各种用具进行消毒。对于猪场新引进的猪,必须经过仔细检查,确保健康无病后才能够合群饲养。

病种特征
由疥螨虫寄生在猪体皮肤引起的一种慢性皮肤病,在皮肤内寄生。。以皮肤发痒、皮屑增多、发炎等为特征。治宜驱杀虫体。
流行特点
本病多发生于阴湿寒冷的冬季,尤其是在饲养密度大、拥挤和卫生条件不良的猪场发病特别严重。各种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只均可发生。
诊断
在病变区的边缘刮取皮屑,要刮得深,直到见血为止。将刮下的皮屑,滴加少量的甘油、水等量混合液或液体石蜡,放在载皮片上,用纸倍镜检查,可发现活动的螨。也可将刮取的皮屑放入试管中,加入5%-10%的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溶液,浸泡2小时,或煮沸数分钟,然后离心沉淀,取沉渣镜检虫体。也可将这些沉渣加饱和盐水进行漂浮法检查。最简单的方法是刮取耳道里的虫体镜检,此法检出率高。
防治方法
治疗可用0.05%双甲脒溶液、0.005%倍特溶液。或0.5%螨净乳剂涂擦患部,7-10天后再重复一次;也可用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按每千克体重0.3毫克的剂量,一次皮下注射,同时可驱除猪的各种线虫。预防着重于加强卫生措施,建立检疫制度,发现病猪及时隔离并加以治疗。圈舍可用2%-3%热火碱液进行消毒。购买猪只要仔细检查,先作预防处理,再混入健康群。最有效的方法是定期对全群猪用阿维菌素等药物进行驱虫。

1%敌百虫溶液适量用法:阳光下喷洒猪体。

硫黄15g川椒15g大麻油125ml用法:调匀涂擦患部至愈。

烟草末子2.5kg用法:加水浸1昼夜后煮沸半小时,过滤涂擦患部。

硫黄30g大枫子9g蛇床子12g木鳖子9g花椒25g五倍子15g麻油200ml(后加)用法:研末后加入麻油调匀涂患处至愈。

猪中暑的病因分析 猪中暑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生猪养殖业在我国拥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猪肉作为我国人们日常饮食需求的一部分,是人们不可或缺的肉类食物。在养殖的过程中应当时刻注意生猪健康状况,己达到最佳的养殖收益。而夏季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生猪极易因环境变化而产生中暑现象,因此,在夏季尽可能的做好生猪养殖过程当中的防暑控暑工作,则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猪中暑的病因分析猪中暑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1、发病机理

猪体自身代谢时会产生热量,正常也需要散热。散热主要通过蒸发、传导、辐射以及对流来实现,但当外界环境温度达到31℃以上时,通常会经由蒸发和对流进行散热。但是,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空气湿度的影响。例如,当外界环境湿度达到55%以上时,就会阻碍猪体散热,增强其对热的敏感度。此时如果环境温度达到31℃,就会导致猪体温急剧升高。当外界环境湿度达到65%以上、温度35℃时,猪体温就会快速升高达到濒死临近值即41℃。由于猪体温急剧升高,环境闷热,促使机体代谢加速,并在体内积聚大量没有完全氧化的代谢物,非常容易导致机体发生中毒。例如,猪发生中暑后,促使流经肺循环的血量明显增加,加快呼吸,引起肺水肿、充血,导致心脏负担加重,最终往往会由于心力衰竭而发生死亡。

2、病因分析

正常情况下,猪适宜在15-24℃温度下生长、育肥。气候炎热的夏季,猪圈只建有比较简陋的防暑降温设施,或者猪在进行长途运输时没有加强防暑降温,或者在日光下照射,容易引起日射病。或者在气候炎热、湿度较大的季节,运输车(船)、猪舍较小,且非常拥挤,形成温度高、湿度大、通风较差的小环境,影响机体散热,导致体内积聚过多的热量,并大量排汗,容易引起热射病。另外,体质虚弱、体况过肥的猪以及老龄和幼龄猪,往往心肺功能较差,夏季机体代谢容易发生紊乱。此外,猪体表皮肤卫生较差,大量排汗,缺乏饮水,摄取食盐不足,从北方向南方引种等,都可能诱使猪发生中暑。

3、临床症状

猪急性发病时,会在2-3h内发生死亡。发病初期,病猪表现出体温升高,心跳加快,呼吸急速,四肢乏力,行走不稳;眼结膜发生充血,精神萎靡,食欲不振,但能够饮水,往往出现呕吐。症状严重时,病猪体温能够升高超过42℃。发病后期,病猪陷入昏迷,只能够卧地不起,四肢不停乱划,且由于心肺功能衰竭而发生死亡。临死前,病猪心音衰弱,心律不齐,静脉萎缩,呼吸浅且弱,肺部存在哕音。另外,由于发生脑充血,少数会在初期表现出短暂性的兴奋,在地面上不断挣扎。

4、防治措施

西药治疗。该病主要以防暑降温,加强护理,纠正酸碱不平衡和水盐代谢紊乱,以及维持心肺机能为治疗原则。病猪要立即转移到通风阴凉处,加速体温下降。先对病猪使用冷水进行冲洗,然后在头部放置冰袋,接着使用冰盐水进行灌肠。将病猪的尾尖或者耳尖用针刺破或者用剪刀剪破进行放血,具体放血量要根据病猪症状轻重和体型大小确定,通常成年猪适宜控制在100-200mL。放血之后,病猪可立即灌服10-30mL十滴水。另外,病猪在采取降温治疗之前或者之后,可按体重静脉注射1-2mgjkg地塞米松。如果病猪心功能不全,可注射适量的强心剂,如10-20mL10%安钠咖,并根据症状静脉注射1000-2000mL0.1%氯化钠溶液。也可取20g韭菜、15g生姜,将其捣碎,然后在病猪鼻孔内滴入汁液,或者在其口、鼻部喷洒适量的酸醋或者酒,能够快速促使机体呼吸恢复正常,同时配合静脉注射200-500mL5%葡萄糖盐水、10-20mL维生素C,并肌肉注射10-20mL安乃近。

中药治疗。病猪症状较轻时,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暑,可使用“清暑香薷汤”加减,即取25g香薷,陈皮、青蒿、知母、佩兰叶、霍香、炙杏仁各30g,90g滑石(布包先煎),加水煎煮后灌服。也可取玉竹、地骨皮各20g,30g青蒿,马齿苋、蒲公英各40g,加水煎煮后取药液一次性灌服。也可取芦根、荷叶、桑叶、茅根各50g,加水煎煮后取药液分成2次灌服。病猪症状严重时,初期适宜以清热解暑开窍、镇静为治疗原则,可使用“白虎汤”合“清营汤”加减,即取300g生石膏(先煎),25-30g庄甘草,黄芩、青蒿、玄参、生地、竹叶、知母母、金银花各30-45g,1kg西瓜皮,加水煎煮后灌服。也可取30g桅子,茯神、黄芩、天竹黄、生地、天门冬各25g,3g朱砂,加水煎煮后灌服。

预防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尤其是在气候炎热的季节注意防暑降温。例如,猪舍可建设双坡式屋顶(即设置吊顶),并在两侧山墙上设置通风口,但注意气候寒冷的冬季要将其堵严,并在猪舍窗口安装垂直或者水平遮阳板等;如果猪舍采取自然通风,要设置屋顶通风管、地窗等,其中管内可安装翻板调节阀,而地窗做成保温窗;猪舍向阳面可种植适量的乔木,利用其树干高、树冠大的特点能够在窗口和屋顶处形成树荫,或者搭建棚架后种植攀缘植物。

猪中暑的病源
中暑是日射病和热射病的总称,是猪在外界光或热作用下或机体散热不良时引起的机体急性体温过高的疾病。日射病是指猪受到日光照射,引起大脑中枢神经发生急性病变,导致中枢神经机能严重障碍的现象。热射病为猪在炎热季节及潮湿闷热的环境中,产热增多,散热减少,引起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现象。在炎热的夏季,日光照射过于强烈、且湿度较高,猪受日光照射时间长、或猪圈狭小且不通风,饲养密度过大;长途运输时运输车厢狭小,过分拥挤,通风不良,加之气温高、湿度大,引起猪心力衰竭等发生中暑。
特征
本病发病急剧,病猪可在2~3h内死亡。病初呼吸迫促,心跳加快,体温升高,四肢乏力,走路摇摆;眼结膜充血,精神沉郁,食欲缺乏,有饮欲,常出现呕吐。严重时体温升高到42℃以上。最后昏迷,卧地不起,四肢乱划,因心肺功能衰竭而死。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脑及脑膜充血、水肿、广泛性出血,脑组织水肿,肺充血、水肿,胸膜、心包膜以及肠系膜都有淤血斑和浆液性炎症。日射病时可见到紫外线所致的组织蛋白变性、皮肤新生上皮的分解。
诊断鉴别
主要根据临诊症状和病史做出诊断。
防治措施
治宜立即移至阴凉处,用冷水浇头和灌肠,并结合清热解暑疗法。

(1)10%樟脑磺酸钠注射液4-6ml用法:一次肌肉注射,每天2次。
(2)5%葡萄糖生理盐水200-500ml用法:耳静脉放血100-300ml后一次静脉注射,4-6h后重复一次。
鱼腥草100g野菊花100g淡竹叶100g陈皮25g用法:煎水1000ml,一次灌服。
生石膏25g鲜芦根70g藿香10g佩兰10g青蒿10g薄荷10g鲜荷叶70g用法:水煎灌服,每日一剂。
针炙穴位:山根、天门、血印、耳尖、尾尖、鼻梁、涌泉、滴水、蹄头。针法:血针。

猪虱病的病因及临床症状 猪虱病的防治措施


猪虱病是由猪虱寄生在猪的体表皮毛所引起的。猪虱是各种畜禽虱类中个体最大的一种,雄虫长1.5毫米,雌虫长5毫米,体呈灰黄色。虫体扁平,多寄生于猪的耳根、颈侧、内股及下腹部。成虫成交配后,雌虫产卵,经过卵、幼虫、稚虫和成虫四个发育阶段。从卵孵出幼虫约需半个月,再经2周左右变为成虫。一只成虫每天吮血约0.1~0.2毫升,猪虱常为败血性传染病和猪痘的传播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猪虱病的病因及临床症状猪虱病的防治措施。

1、病原及传播特点

猪血虱是唯一一种在猪体表寄生的虱子,且在各种家畜体表寄生的虱子中体型最大,雄虱体长能够达到4.5mm左右,雌虱体长能够达到5mm左右。由于虱体呈灰黄色,因此寄生在猪体表上时非常容易被发现。虱体分成三部分,即头部、胸部、腹部,体缘存在明显的黑色斑纹。头部呈细长状,前部为圆锥形,存在吸型口器,且其中生有一刺;没有眼睛,但在左右两侧具有突出的眼突,在其正前方向分别伸出一根呈左右水平的触角,触角又可分成五节。胸部相比于头部要宽,可分成三节,每个胸节的腹面都生有一对腿,每条腿都分成五节,在末端生有比较坚硬的爪,从而使其能够在被毛上固定。腹部整体呈卵圆形,可分成九节,其中雄虱最后一节呈圆形,而雌虱最后一节存在凹陷。另外,在虱体的胸部及腹部每个节的两侧都存在一个气孑L。雄虱生存周期较短,雌虱一生能够产出50~100个左右的卵,且在产卵的同时会分泌一种黏性物质而将其在猪毛上黏附,产卵结束后立即死亡。虱卵呈黄白色的长椭圆形。虱卵经过12~13天的发育会9脬出幼虱,之后每5~6天发生1次蜕皮,连续2次之后就发育为成虫。猪虱脱离猪体后,在外界环境通常只能够存活5~7天。

猪虱对寄生部位具有选择性,通常是在猪体的耳壳后方、头部下方到前腿之间、体躯下侧面以及后腿内侧寄生,这是由于以上部位皮肤存在较多的褶皱,而虱子也能够寄生在其他部位,但寄生数量相对较少。猪体上寄生的处于各个生长阶段的虱子都是导致该病发生的来源。该病往往呈快速传播,且感染强度大,只要猪群中有几只出现发病,通常在1个月以内就会导致全群被感染,且感染率能够达到100%。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而导致感染,正是由于猪具有在一起休息的特性,导致猪虱能够快速在猪群中传播。

2、临床症状

猪患有该病后,在下颌、颈下部、腋部、体躯下侧面以及股内侧皮肤存在较多皱褶处寄生有大量的猪虱和虱卵,其次在耳廓后方也寄生较多。猪虱在病猪体表吸取血液的同时,会分泌毒素,且在体表被毛和皮屑上爬行时会对神经末梢产生刺激,导致其出现瘙痒,还能够使皮肤出现各种炎症,有时形成泡状小结节,严重影响休息和采食,容易疲倦,长时间之后就会导致体质消瘦,增重缓慢,尤其是仔猪会发育不良。

3、鉴别诊断

猪疥螨病。二者相同之处是病猪皮肤瘙痒,烦躁不安,体质消瘦等,区别是病原在猪体表不同部位寄生。猪疥螨病通常在病猪体表没有虱,刮取患处物质放在黑玻片或者黑纸上使用放大镜在光亮处进行观察,能够看到活的疥螨。

猪皮肤霉菌病。二者相同之处是病猪皮肤发痒,区别是患有猪皮肤霉菌病的猪体表没有虱,皮肤呈现中度潮红,不会发生脱毛,且出现小水疱,并覆盖有痂皮。在病猪患部刮取被毛,添加10%氢氧化钾溶液,镜检能够看到菌丝和孢子。

猪过敏性疾病。二者相似之处是病猪体表骚痒,且由于经常摩擦皮肤而导致损伤,被毛发生脱落。区别是过敏的猪进行体表检查后没有发现猪虱,且皮肤会形成疹块,严重时疹块会形成脓疱,发生破溃后就会形成结痂,且白天在阳光照射下症状会相对加重,而夜里症状相对减轻.且通常是由于采食过多的荞麦或者其他致敏饲料而引起。

4、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对于患病母猪,可对整个体表喷洒1%~2%敌百虫溶液,同时还要喷洒到猪舍的全部角落,间隔3天再进行1次。对于患病仔猪,可在体表涂擦0.50.-l%敌百虫溶液,经过3天再重复进行1次。在用药后第j天进行检查,即可发现病猪体表寄生的病原基本都发生死亡,猪停止擦墙踢头,精神状态较好,采食恢复正常,被毛停止脱落,皮肤发生炎症也在逐渐愈合,尤其是仔猪能够正常生长发育。需要注意的是,仔猪尤其是新生仔猪喷洒药物后最好放到保温箱内,或者选择在天气晴朗时用药,防止其着凉感冒。但是,由于敌百虫具有较大的毒性,安全性较差,再加上病猪可能会舔咬患病,如果没有加强护理或者使用不当可能导致中毒,因此用药后要安排专人护理。也可取1000g新鲜桃叶,添加2000mL水进行煎煮,待温度降低后滤液,在病猪患处清洗,连续清洗2次,就能够将所有的猪虱被杀死,还能够破坏虱卯。

加强管理。猪经常进行检查,尤其是从外地引进的猪更要进行细致检查,如果发现寄生有猪虱要立即进行隔离并使用药物治疗。猪舍保持干糙,环境清洁,卫生良好,通风良好,定期消毒,并控制饲养密度合理。垫草经过晾晒后才能够使用,并定期进行更换。尤其要对临产母猪加强护理,如果发现寄生有猪虱,要在分娩前进行治疗,确保杀死虫体,从而防止后代仔猪被感染。

猪虱病

猪虱病又称猪血虱病,是猪肝虱寄生于猪体表面引起的一种体外寄生虫病。虽然不能引起致痛死亡,但对生猪的生长发育还是有相当大的影响,特别是仔猪影响严重。

猪虱发育周期短,传播迅速,雌雄虱交融后,雌虱吸饱血液后排卵每日产卵3-4个,用分泌的粘液粘附在皮毛上12-15日孵出幼虱,10-14日变为成虱,发育周期为23-32天。

由于猪舍卫生差,场地狭窄,密集拥挤,管理不良时最易感染此病。通过哺乳,母猪身上的虱子能使仔猪全部感染,同圈育肥猪发病可迅速波及全群,临床上病猪常擦痒体表出血,不安,食欲减退,营养不良,消瘦生长缓慢,特别是仔猪肝生长发育停滞,影响生产效益,因此,防治猪虱病也显重要。
治疗
要经常检查猪只,特别是从外地购入的猪更应仔细检查,发现猪虱,即行捕捉和药物治疗。
中药治疗
用0.%-1%的兽用精制敌百虫溶液喷射猪体患部,每天1次,连用2次即可杀灭。

烟叶30克,加水1公斤,煎汁涂擦患部,每天1次。

用花生油擦洗生虱了的地方,短时间内虱子便掉落下来。

生猪油、生姜各100克,混合捣碎成泥状,均匀地涂在生长虱了的部位,1-2天,虱子就会杀死。

食盐1克、温水2毫升、煤油10毫升,按此比例配成混合液涂擦猪体,虱子立即死亡。

百部250克、苍术200克、雄黄100克、菜油200克,先将百部加水2公斤煮沸后去渣,然后加入细末苍术、雄黄拌匀后加入菜油充分搅拌均匀后涂擦猪的患部,每天1-2次,连用2-3天可全部除尽猪虱。
西药治疗
处方一:伊维菌素,每千克体重0.3毫升,颈部皮下注射;

处方二:用0.5%~1%敌百虫水溶液喷洒猪体表1~2次;

处方三:将双甲脒配成0.01%~0.05%溶液,喷洒或涂擦猪只全身。

猪坏死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及其防治措施


随着集约化养猪业的快速发展,猪坏死杆菌病也频频发生,给养猪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猪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杆菌引起猪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猪患坏死杆菌病是因感染坏死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多侵害小猪,常因猪舍污秽潮湿,粪尿堆积,致使猪体不干净。坏死杆菌通过擦伤的皮肤侵入体内而发病,特别是猪相互咬斗,最易发生本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猪坏死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及其防治措施。

1、病原特性

坏死梭杆菌是引起该病的病原,是梭杆菌属中的一员。在感染组织中通常呈长短不同的丝状,有些呈球杆状,直径在0.5~1.7μm左右,长度在100μm左右,有时甚至能够达到300μm左右。该菌主要存在于病灶内,进行染色不能够均匀着色,呈串珠状。该病菌没有生长鞭毛,没有鞭毛无法形成芽抱,经过革兰氏染色呈阴性。该菌是一种严格的厌氧菌,最适宜在37℃温度下生长,最适pH为7.0。该病菌可分成三个菌型,即A、B、AB型。其中A型可在血液琼脂上形成金属灰白色的扁平菌落,具有不规则的轮廓,且能够形成β型溶血;B型会形成隆起的黄色菌落,具有圆整的轮廓,轻度或者不溶血;AB型属于中间型,会形成毡状菌丝,周围比较疏松,而中央比较致密。该病菌能够分泌多种外毒素,如溶血素、杀白细胞素等,可导致感染组织发生水肿;还能够分泌内毒素,导致组织发生坏死。该病菌在60℃温水中作用1min,就会使其失活;也可使用化学试剂处理,如1%的福尔马林溶液、5%的氢氧化钠溶液、1%的高锰酸钾溶液等,都能够使其失活。尽管病菌具有较低的抵抗力,但存活率较高,如可在被污染的土壤中生存大约1个月。

2、临床症状

母猪感染病菌后主要发生坏死性皮炎,主要特征是颈部、体侧以及臀部皮肤和皮下发生坏死,并形成溃疡。发病初期,只会形成非常小的创口,并有少量脓汁附着在周围或者上面覆盖干痂,用手触摸可感到质地硬固,明显肿胀,但没有热痛感。接着痂下组织发生坏死,并快速扩散,形成囊状坏死灶。病变处发生脱毛,皮肤明显变白。病灶内组织发生坏死溶解,变成灰棕色或者灰黄色液体,并散发恶臭味,且会经创口流出。创口边缘不规则,创底凹凸不平。部分病猪会有大片皮肤发生干性坏死,如同在体表覆盖有盔甲。病猪不会表现出明显的全身症状,食欲基本保持正常。

仔猪感染病菌后主要发生坏死性口炎和肠炎。病猪表现出烦躁不安,减少采食量,发生腹泻,体质消瘦,颊部、齿龈、舌以及扁桃体形成溃疡,并有伪膜或者痂皮附着在上面,下面发生化脓性坏死性的淡黄色病变,散发腥臭的味道,症状严重时5~10天后发生死亡。个别病猪甚至耳、尾发生干性坏死,最终发生脱落。

3、实验室诊断

镜检。在病猪体表或者内脏病灶与健康组织的分界处采取病料制成标本,但由于标本已经发生污染,可先添加适量的生理盐水制成5~10倍的乳剂,在兔耳外侧皮下注射0.5mL,经过3天就会在接种处形成痂皮,且双耳下垂,经过大约8天发生死亡。在兔没有死亡前,采取2mL心脏血液,在固定培养基内接种就能够分离出病菌。病菌使用普通的苯胺染料进行染色只能够发生轻度着色,革兰氏染色呈阴性,呈多形性梭状杆菌,不能够运动,无法形成芽胞,存在于病变组织和培养物内的病菌通常呈长丝状,部分病菌呈球杆菌状。

细菌分离培养。将标本在肝片肉汤培养基平板上接种进行分离培养,发现开始时在肝片肉汤中会在管底或者肝块周围呈絮状生长,并不断向上生长,浊度逐渐提高,在凡士林下形成气泡,后期逐渐变清,在第8天全部生长物发生沉淀。

4、防治措施

隔离消毒。发现病猪后要立即进行隔离,并提高猪群管理水平,改善饲养水平和环境卫生,确保舍内干燥清洁,防止过度拥挤,并避免其他猪撕咬病猪发生病变的部位。栏舍要彻底进行消毒,可选择使用醛胺复合消毒剂、消特灵等消毒药。病猪排出的粪便要采取无害化处理,如堆积发酵等。

药物治疗。病猪主要采取局部治疗,并搭配全身治疗。病猪要先对创内的坏死组织进行彻底清除,接着使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者0.1%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冲洗,并在患处涂抹由福尔马林、松馏油按1∶4比例混合组成的合剂或者金霉素软膏,同时配合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土霉素粉。另外,为避免病猪出现继发感染,可注射复方磺胺嘧啶钠注射液0.3mL/kg,每天2次;或者按体重每10kg注射盐酸土霉素注射液1mL,每天2次,连续使用4天。

加强饲养管理。猪群应加强管理,防止相互咬伤或者形成其他外伤。猪舍内外环境保持干燥、清洁、卫生。母猪定位笼、产床在使用前要进行整修,避免猪体被扎伤。如果猪体形成外伤,要立即涂擦适量的碘酊。控制猪群饲养密度适宜,并按个体大小将接近的猪集中在一起采取按时饲喂,注意控制喂量,还要确保强弱猪采取分开饲喂,防止相互争食而发生斗咬。哺乳仔猪的犬齿要适时剪短,防止在争奶时将颊部咬伤而使母猪奶头发生损伤。猪场加强对蚊、蝇的消灭,防止叮咬而感染坏死杆菌。被病菌污染的垫草、各种用具以及饲料等,都要经过严格消毒或者烧毁。

猪坏死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马登镇畜牧兽医站
2013年8月19日,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遇到以皮肤坏死、形成硬痂如盔甲般覆盖体表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根据临床和实验室镜检,初步诊断为猪坏死杆菌病。

1、基本资料
畜主于2013年8月19日来本诊所求诊,户主住于马登镇江南村江长岭自然村,其饲养的3头猪表皮发生溃烂,时间约1周,户主见症状日渐严重前来求诊。经观察,3头猪体表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脓疮溃烂,1头较轻,另外2头较为严重,其患处已成一片如盔甲般覆盖体表。经畜主口述,4日前症状虽较为明显,但未引起重视,19日当天突然发现2头猪患处成一片如盔甲般覆盖体表。经对猪圈详细检查发现,3头猪所在的猪圈垫草湿、脏,长时间未清理,粪便尿液不能及时排除圈外,在圈内有滞留,散发难闻气味。圈内卫生条件很差,猪圈未按照卫生规定消毒、清理,猪体表较为污秽。检查3头猪的体表,均发病。

2、临床症状病
3头猪主要感染猪坏死杆菌,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坏死性皮炎,于体侧背部、颈部病发,以溃疡和坏死为主,严重者呈一片如盔甲般覆盖体表。患部脱毛,皮肤变白变红。病灶内组织坏死溶解,形成灰黄色或灰棕色恶臭液体,从创口流出。用探针检查时发现皮下有大小不等的坏死区,创口边缘不整齐,创底凹凸不平。有的病猪大片皮肤干性坏死,如盔甲般覆盖体表。该次诊断的3头病猪除1头出现高温、食欲减退外,其余2头病猪体温、食欲均为正常。

3、实验室检验
从病猪体表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交界处刮取病料,涂片后用石炭酸复红染色液染色镜检,见有着色不均匀、呈串珠状的长丝形菌体。

4、防治措施
(1)由于本病的病灶主要在局部,因此,应以局部治疗为主,并配合全身治疗。首先彻底清除创内的坏死组织,至露出红色创面为止,涂擦1∶4的福尔马林松馏油合剂,用3%过氧化氢液冲洗或0.5%高锰酸钾液清洗患处,每天1次,连续用7d,并在清洗后将抗生素软膏、5%碘酐、磺胺涂于患处。
(2)对体温升高、食欲减少的病猪,用青霉素160万IU、安痛定20mL混合肌注,每天1次,食欲恢复正常即可停用。
(3)加强管理。猪圈泥泞潮湿、猪只拥挤、互相践踏和咬架等情况下容易发生本病,应保持猪舍内外环境清洁、干燥、卫生,避免咬伤和其他外伤。发生外伤后,要及时涂擦碘酊。采用上述治疗方法3头病猪全愈。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178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