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大棚里的养蜂技术

【常见问题】如何在草莓大棚里的养蜂?

【专家解答】昨天,桐琴镇倪桥村莲荷畈的草莓大棚里,种植户邓樟根在每个大棚中都放置一个蜜蜂蜂箱,里面满是蜜蜂。

据介绍,草莓大棚养蜜蜂,并不是为了产蜜,而是请蜜蜂帮忙给草莓授粉。一个草莓大棚里放养一箱蜜蜂,利用蜜蜂授粉,既简单又生态,可提高草莓产量和品质。

草莓是异花授粉植物,结出理想的果实需要不同花朵间花粉的传播。蜜蜂飞来飞去采集花蜜和花粉的同时,也帮草莓完成了传粉的任务。采用蜜蜂授粉后,果实可增产50%,畸形果只有无蜂区的五分之一。如果草莓喷洒了农药,那蜜蜂接触了以后就会死掉。棚里有众多蜜蜂,同时证明我们的草莓是安全绿色的。邓樟根说。yz023.cOM

【小编点评】一亩地棚放一箱就行。打药熏棚要把它搬出去,隔两天再搬回去。选择药剂尽量选高效低毒的,对蜜蜂安全的。去年我有一箱蜜蜂进入大棚草莓授粉,效果不错。那家种草莓的年轻夫妇今年扩大了种植面积,由原来的一个大棚扩大为三个大棚。早在09年10月份,他们夫妇就来到我家,要求我给他家三群蜜蜂授粉。我今年的蜜蜂受农药中毒严重,损失很大,我自己都要托人去买蜜蜂,哪有蜜蜂给你授粉呀。所以一开始没有答应,要他找其他养蜂人商量,但他们以不认识其他养蜂人为由,非要求我帮忙不可,我想想也是,当地的蜂农都到茶花场地去采茶花了,附近还真没有可提供蜜蜂的蜂场,看着他们恳切的眼光,我只好答应给他们蜜蜂授粉。到时候我就多买些蜜蜂就是了。

由于草莓种植非常密集,一只标准的蜜蜂箱就会占去好几棵草莓的地盘,而参加授粉的蜜蜂占不了半个蜂箱,所以种草莓的人要求我到大棚内授粉的蜜蜂用二分之一大小的蜂箱,这样他可以把蜜蜂箱放在草莓棚的沟里,既不占地方,又搬动方便。我觉得有道理,但我没有这种二分之一大小的蜂箱,怎么办呢?反正近来不忙,家里有许多装璜时多出来的三夹板和小方木料,自己做三个吧。因为养蜜蜂,要经常修理蜂箱,所以我有一些简单的木工工具,也学会了木工的一些简单技术,做几个小蜂箱想必还是可以的。我就用小方木料按尺寸钉成架子,里面复上三夹板,在架子空间填上泡沫塑料以保温。在外面再复盖三夹板,再用泡沫塑料用胶带纸粘成蜂箱盖,这样就成了,虽然这种蜂箱不坚固,也不漂亮,但里面的尺寸是准确的,巢脾和标准蜂箱可以通用,整体重量很轻,反正不会经常搬动,这就对蜂箱的坚固程度要求不是很高,反倒体现了它搬动方便,保温性能好的优点。大概化了二天时间,终于完成了三个小蜂箱。

既然蜜蜂给人家的大棚草莓授粉,我总得负责把蜜蜂管好,所以我隔几天要到草莓棚里去查看蜜蜂,添加一些花粉饲料。今天天气不错,阳光明媚,我和老伴一起骑摩托车到了草莓大棚里,从我蜂场出来时,我看了一下气温表,是摄氏5度。进入草莓大棚,只觉得热气扑面而来,温度起码在20度以上。大棚里面雾蒙蒙,湿露露的。蜜蜂在大棚中飞翔,有的还在顶撞上面的塑料薄膜,有些蜜蜂粘在薄膜上的雾水挣扎着,可惜这些蜜蜂就将牺牲了。还有的蜜蜂正飞翔在草莓花上,履行它们的职责。大棚里两位大娘正在采摘草莓,据说收购价每斤在10元左右。她们告诉我,草莓早就上市了,今年第一、二批草莓由于蜜蜂没有进来,长得奇形怪状,这些都挑出来卖不掉的,现在蜜蜂进来了,这种情况没有了,草莓就长得圆整好看。

看着看着,我想拍几张照片,哎呀,相机的显示屏上结了一层雾水,影象看不清楚,我怕相机受潮,匆匆拍了几张,赶快走出大棚,回家把照片传到电脑上,也是雾蒙蒙的不清楚。照片拍得真不成功,但它记录了在日光下大棚内的真实情况。为此小编汤姆为探索大棚里的养蜂的你整理了《草莓大棚里的养蜂技术?》一文。

小编推荐

大棚冬草莓田管方法


保湿北方地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开始扣膜保温,冬草莓除大棚、小拱棚双重覆盖保温外,还可采用叶面覆盖等保温措施。

温湿度管理定植后初期要求白天维持25℃~30℃,夜间以12℃~17℃为宜,有利于提早开花结果。结果期白天棚温不超过20℃~25℃,夜间不低于5℃(温度调控目标为10℃)。相对湿度以50%左右为宜,以换气透风来调节湿度。

追肥掌握薄肥勤施原则,一般用0.5%复合肥进行浇施,定植活棵后施一次轻肥,到采收20天左右再追肥1次,还可用0.2%磷酸二氢钾加0.4%尿素进行根外追肥。

人工授粉冬季棚内没有昆虫传粉,为了避免畸形果的发生,要进行人工授粉。每天上午8~9时,用毛笔或棉球涂抹花朵,对提高产量和好果率效果显著。

病虫害防治低温多湿天气易发生灰霉病,用50%速克灵粉剂1000~1500倍喷雾效果好,也可用一熏灵1号(百菌清烟剂),一熏灵2号(速克灵烟剂)烟熏,或用百菌清、多菌灵等防治,效果也很好。

喷赤霉素第一心叶展开,长出2~3片真叶和4~5片真叶时各喷一次10毫升/公斤赤霉素,可大幅度增产,提高果实质量。

补光处理开花结果时用灯泡补光,每天延长光照2小时,有利于早开花、早结果(大棚套小棚,在小棚内每隔1米左右设一个45~60瓦灯泡)。在补光的同时可使小棚内的最低气温维持在5℃左右,这样温度变化平缓,采收期也可提前20天左右。

大棚养鸭 大棚养鸭的技术


【常见问题】:大棚里怎么养鸭?

【专家解答】:在肉鸭养殖过程中要想让肉鸭吃的饲料更少,长的肉更多,就需要让肉鸭生长在一个合适的温度范围内,由于肉鸭的适宜生长温度一般在12℃-24℃之间,在此温度范围内可有效地利用饲料,但是在冬天,尤其是北方地区,很难达到肉鸭的生长温度,怎么办呢?其实也不难,可以使用温室大棚的模式来养殖肉鸭,那么在大棚里在呢么养鸭呢?接下来就由第一农经为你介绍看看大棚的养鸭技术。

大棚建设

1、选址及搭建:用于规模养鸭的大棚应建在背风向阳、排水良好、交通方便、靠近水源、地势较高且干燥的地方,为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能,其朝向最好沿东西方向。棚呈拱形,高度应在2米以上,长宽视养殖规模而定。选用直径25毫米,壁厚1.35毫米焊接管,弯曲成半圆状作支架,每两根为一组,使用直径30毫米、壁厚1.5毫米的套管套牢。建棚时按规格要求将支架装好后,用木棍或钢管将每根支架上的托架固定紧,再用竹竿和钢丝将支架网牢3~5行,每2~4米设立柱1个。棚架建成后先在上面铺设草帘,草帘上再覆盖塑料薄膜,塑料膜上再盖70%~80%防晒网。最好用缆绳顺棚封牢,便于卷起,接受阳光照射和通风。需要注意的是,大棚两端都要设立活动门。

2、棚架制作及安装:养殖肉鸭所用棚架以竹或竹片制成,每个长2米、宽0.5米,竹片分平放和扁放两种,可用小圆钢筋穿牢。制作时要削去棱角,修平节叉,以防伤鸭。饲养中如能在棚架上铺设塑料垫网以增加弹性,则效果更佳。棚架离地支起30~40厘米,安装时要求铺设平整、牢固。

3、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棚架饲养肉鸭,冬季向阳面自上午9时至下午4时,可卷起1/3草帘接受阳光照射,使棚内温度保持在18℃~20℃的适宜范围。早晚则将草帘盖好,达到提高舍温、节省燃料、节约饲料的目的。阴雪天则用草帘将大棚全部盖严,平常根据棚内温度、湿度及空气污浊度不定期开闭棚顶通风换气。由于棚内铺设棚架,既保持了适宜的生长温度,又实现了离地饲养,鸭群发病率显著减少。但需注意的是,大棚搭建中必须做到牢固耐用,养殖中要严密观察温度高低及空气浊度,随时通过开启棚顶等方式进行调节,切忌长时间密闭而闷死肉鸭。

管理技术

1、饲养准备:根据饲养规划准备育雏室、饲养棚(也可将肉鸡棚增设运动场改为肉鸭棚)、设备及工具等。应对育雏室(包括墙壁、地面、工具等)进行严格彻底消毒,鸭舍空间按每立方米用30毫升福尔马林加入到15克高锰酸钾中,密闭熏蒸24小时后打开门窗排出气体。检查供暖保温、通风换气设备,保证能够正常运转。进雏前一天应将育雏室加温,同时检查是否能达到育雏要求的温度条件。

2、育雏条件:第一天的育雏温度为30℃~32℃,以后每隔三天递减1℃,逐渐脱温,使雏鸭均匀分布,温湿度保持稳定。雏鸭舍加温,可用地下烟道、烧木屑炉、煤炉、红外线灯等办法,但要注意通风良好,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及火灾等。1~3日龄时可采用昼夜光照,4日龄后只需早晚开灯。设有运动场、水池的,还应对雏鸭训练调教。

3、饮水和开食:雏鸭要掌握早饮水、早开食、先饮水、后开食的原则。雏鸭出壳24小时内饮用0.02%的高锰酸钾水或5%的葡萄糖水。饮水后1小时左右就可以喂食,第一次喂食一般可用碎玉米、碎黑豆、碎糙米等,将以上饲料煮成半熟后放到清水中浸一下再捞起。初次喂食的饲料要求做到不生、不硬、不烫、不烂、不黏。撒在油布或塑料布上,要撒得均匀,边撒边吆喝,调教采食。第二次就可以转为小鸭全价颗粒饲料饲喂。

4、科学饲喂:开食应在开饮后进行,开食时把饲料放在饲料盘或麻布上,自由采食。垫料选用干燥无污染的稻草、谷壳或麻布。垫料应勤更换,以减少有害气体或污物。

①饲料选择:可用全价颗粒饲料或浓缩料(预混料)与玉米、豆饼、麸皮等按规定比例配合成自配全价料。要防止蛋白质、能量的失衡。自配全价料要合理适量添加复合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注意钙磷比例(2∶1)的适当,防止配料不合理导致苍毛、走路不稳、拉稀、啄羽等营养代谢病。笼养肉鸭由于得不到运动,阳光晒不到,还需要补充维生素AD、亚硒酸钠维生素E、鱼肝油等。另外,饲料配比、种类的改变,要循序渐进。

②饲喂方法:为提高饲料报酬,一般1周龄内每天昼夜喂料6次,每次喂料时盘内应没有剩料,做到次次喂新鲜料。2周龄后,昼夜喂料5次,以每次喂料前1小时盘内无剩料为宜,以尽量减少饲料的浪费。

③喂料原则:如饲料喂下去只有2~3小时就已吃完,这时应适当增加饲料用量。反之则适当减少饲料用量。始终保持适当的断料时间,以确保雏鸭的采食高峰,促进雏鸭的生长。

5、日常管理:应经常观察鸭群活动情况,及时调节温度、湿度、通风、光照,保证充足清洁的饮水,并按要求饲喂优质饲料,保持鸭舍及环境清洁卫生,同时做到垫料松软、不潮湿、饲料不结块,还应做到防疫工作到位。对病死鸭要进行深埋等无害化处理,严防疫病传播。

以上就是大棚养鸭的技术啦,在大棚内实行科学的养鸭,一定会达到更高的经济效益的,希望以上文章对于养殖户有所帮助。

春季养蜂技术


蜂是要靠采蜜生长的。但不是很个季节都有花粉。还有就蜂是怕冷,如果是冷天一定要给蜂保暖。在春季的时候,气温相对比较低,花粉相对比较少,蜂应该要怎么养呢?

春季养蜂技术

一、抖蜂紧脾

早春或倒春寒天气,会使蜜蜂易受低温或寒潮的袭击,产卵圈往往因受冻而难以休息,对蜜蜂产卵十分不利。在春繁期间,将每2个蜂箱并列放在一起,在无风的傍晚,给每群蜂喂糖水(蔗糖∶水为1∶1)或对水蜂蜜250~300毫升。2小时后,待蜜蜂兴奋散团,箱内温度升高,即可进行抖蜂紧脾。紧脾时,只选留1张脾即可,多余的脾全部提出,这样能促使蜂王快速产卵。一般蜂王在紧脾后1~3天即可产卵。

二、封箱保温

将紧脾后的1张脾放在蜂箱中央,此时蜂足以保护巢脾。靠近邻箱的一侧放隔板,另一侧放一隔板,板外再放保温物。箱外保温的做法是:箱底垫草,两蜂箱之间填杂草,用塑料布防潮保温,在阴雨天或较冷的傍晚,用塑料布将蜂箱全部覆盖,但要谨防堵死巢门。傍晚视气温情况,可关闭巢门。

三、辅助饲喂

紧脾后,每夜从箱底进行辅助饲喂。糖水或蜜水盛入箱底饲喂器中。第一次饲喂可多些,一般每群喂350~400毫升,以后看蜂数多少和产卵圈的大小而定,以脾上有少量的角蜜为宜。饲喂要勤,每晚1次,不能间断,饲量不宜过多。

四、加入粉脾

在春季前阶段,天然花粉少,当有多数蜂王开始产卵时,为了保证蜂群内花粉供应和扩大产卵圈,要加入人工花粉脾(若有天然花粉脾更佳)。加每一张脾应是一面为空隙巢房,另一面为花粉房。加脾方法根据蜂脾关系而定,蜂数多的群,将有粉的一面朝内;蜂数适中的群将巢房的一面朝内。待蜂王已在人工花粉脾的空巢房内产卵,第一张粉脾的人工花粉吃掉一半时,即在紧邻第一张粉脾处加第二张、第三张这样群势就发展迅猛,能及时获得强群,投入生产。

春季养蜂时应注意的事项

1、防晒:中午时还必须用湿布覆盖箱顶。

2、消毒:防治螨虫,用杀螨剂连续杀虫2-3次。在晴天、气温14℃以上天气里,要清除箱底死蜂、蜡渣、霉变等污物,保持箱底清洁。

3、保温:早春低温季节里,用草帘将蜂箱左、右及背面盖上,并在箱底垫上干草保温。夏季采用遮阴、洒水等措施,为蜂群生产和繁殖创造适合的温度和湿度。

4、取蜜:放养蜜蜂时,要慎选环境,防止蜜蜂农药中毒等,影响蜂蜜品质。要及时取蜜,在鲜花盛开的季节,每隔3-4天就可以取一次蜂蜜。

组织蜂群越冬

1、组织越冬蜂群霜降过后,用抽出的有三分之二封盖蜜的6张大蜜脾,换下越冬12脾蜂的群势。下2上4,蜂路25毫米,并且把要储备的蜂王放在继箱。继箱内的4张蜜脾,中间巢脾用铁纱王笼储备蜂王,巢箱放2张大蜜脾,1脾1只王,这样每个巢脾上有两层蜂,蜂群结团之后,蜂团占巢脾的三分之二。越冬蜂不酿制加工越冬饲料,减少越冬蜂的劳损,保存实力,越冬蜂寿命长,越冬安全。

2、冻蜂立冬以后,蜂群开始结团,箱底铺上塑料布再坐上10厘米厚的碎干草。为防止鼠害,把巢门用铁皮钉成高5毫米、长3、5厘米的低巢门,覆布全部换成纱盖。倒转箱体,使巢门朝后,一般倒转箱体后,巢门应朝西北方向,为了防阳光照射巢温升高,要用草帘遮住蜂箱的后壁。立冬到冬至是冻蜂阶段,昼暖夜凉,巢温应控制在25℃以下。越冬蜂团结在巢继箱之间,通风干燥,比较安静,巢门朝西北方向,不受阳光照射的刺激,工蜂很少出人,能够顺利度过冻蜂阶段。

3、蜂群越冬从冬至到立春是蜂群的越冬阶段。冬至以后,最高温度在6℃以下,纱盖要换成覆布,折起后边两角通风。继箱的边脾要加隔板,当最低温度达到零下5℃时,继箱的覆布上再加上棉垫,箱外进行包装,用草帘和塑料布包住箱体的上边、后边、左右侧。箱体包装在白昼内升温慢,黑夜和低温时起到保温作用,大大减少巢箱温度的变幅和蜂群的活动,保持蜂团安定,节省饲料,寿命工蜂延长,死亡减少,蜂群越冬安全。

蜜蜂有什么作用

蜜蜂是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昆虫之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伙伴,它为农作物、果树、蔬菜、牧草、油茶作物和中药植物传粉,产量可增加几倍至几十倍。它所生产的蜂蜜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是人们常用的医疗保健滋补用品,它所产的蜂花粉也被人们誉为微型营养库,它所生产的蜂王浆更是人类的高级营养品,不但可增强体质,延长寿命,还可治疗神经衰弱、贫血、胃溃疡等慢性病;它的毒液对风湿、神经炎等均有疗效;蜂蜡和蜂胶都是轻工业的原料。所以蜜蜂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伙伴。

春季的时候要对蜂添加人工花粉脾还要加入糖水或蜜水。因为开春后蜂就开始产卵。一定要保证饲量。蜜蜂对植物是很重要的,它产的蜜是大家也是很的营养的。蜜蜂是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昆虫之一,也是不可或缺的。

大棚养泥鳅:大棚养泥鳅的技术


近年来,泥鳅以营养价值高,被称为水中之参,深受消费者喜爱,市场需求量急剧上升,羝泥鳅一定会有很好的经济效益,那么应该怎么养殖泥鳅呢?

鱼池建造

在大棚内开挖鱼池,池深2米,池底和池壁夯实,底铺30厘米厚的肥泥,池边四周铺塑料薄膜,在池两端设进排水口,进水口高于池水面,排水口设在池底,进排水口安装尼龙网防止杂物进入及泥鳅外逃。在排水口处池底挖2米长、0.5米宽,0.3米深的鱼沟,以便泥鳅捕捞和避暑时用。鱼池建成后进水10厘米,每亩鱼池用生石灰80~100公斤化水全池泼洒消毒池底。10天后,进水至50厘米,然后施尿素2公斤/亩培肥水质,3天后再追施一次,待池边可见大量褐色硅藻,池水呈黄褐色,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可以放苗。

鱼苗放养

泥鳅鱼苗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游动活泼,各池中泥鳅规格要大致相同。泥鳅放养前一定要浸洗消毒,可采用的方法其中之一是用2~4%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密度为每平方米水体放养泥鳅2~3斤左右。随放养量的增加,鱼体增重,池水可加深至0.5~0.7米。

投喂饵料

泥鳅鱼苗放养后15天,主要以天然饵料为食,适当补喂一些鱼粉、豆饼及饵料,日投喂量占体重的2%,待6月上中旬泥鳅长到5厘米厚,改投鲤鱼全价配合饲料,6月份日投喂量为体重的5%,7~8月份为10%,9月份为5%,日投喂分早、中、晚三次。投料投喂量宜在泥鳅2小时内吃完为宜。投饵时要把饵料投放在食台附近。

水质调节

泥鳅养殖池水质以黄绿色为好,透明度保持在20~25厘米之间,PH值在7.5左右,溶氧在2毫克/升以上。7~8月份水深保持在80厘米以上,发现水色过浓要及时换水,一般每10天换水1~2次,每次换水30两厘米,高温季节可在池中移植一些水生植物,如水葫芦、水花生等,还要在池上搭盖荫棚遮凉。

大棚管理

泥鳅养殖大棚在冬季及早春的晴天上午10点至下午3点取下塑料棚上覆盖的稻草,其余时间再把稻草盖在棚上保温,夏季取下大棚塑料薄膜,在池中浮植水花生等水生植物来遮阳,秋季及晚春,把塑料薄膜覆盖上,晚上把稻草席盖在薄膜上。

防病捕捞

泥鳅养殖要力争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定期用生石灰、漂白粉全池泼洒,可以改善水质和预防鱼病的发生,同时要及时清除鳅池中的水蛇、水老鼠等敌害生物。秋末冬初,水温降至10~15℃,泥鳅摄食量降低,即可进行捕捞,一般多采用排干池水进行人工下池捕捉的方法。

以上就是泥鳅的养殖技术了,供养殖户参考,如果按照科学的养殖的话,就一定能够回去更大的经济效益。

大棚养蚕技术


大棚养蚕是蚕桑生产的一项新技术,山东、江苏已推广应用10多年。我省在桐乡、秀洲、湖州、德清、上虞等市县开展的试验饲养,获得了初步成功。所有大棚养蚕的技术已经渐渐的被推广开来。

大棚养蚕的主要优点

一是建棚容易,有利于规模经营。建大棚可利用田头地边、宅基空地等,可解决经营大户养蚕面积不足的矛盾。

二是投入少,经济效益高。一般3-5亩桑园建1只200-300平方米的大棚,一次可养5-7张蚕种,其投资约6000多元,简易大棚仅需2000元左右。冬季可利用大棚种蔬菜、食用菌或养鸡等增加收入。

三是节约劳力工效高。大棚养蚕实行小蚕共育,大蚕条桑育,自动上蔟。据调查,1个劳力常规养蚕只能养1张左右5龄蚕,而大棚内可养2-3张,大大提高了工效。四是人蚕分离,适应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也有利村镇现代化建设。

大棚型式及主要特点

目前我省养蚕大棚按结构分主要有简易蚕室、大棚和活动蚕室等3种,在嵊州市还有地坑育。

1、简易蚕室大小一般为35米8米,四周墙体为水泥砖,顶为石棉瓦,搭2层蚕台,造价约35元/平方米。主要特点是,使用时间长,便于养蚕操作,温湿度易控制,温差小。但一次性投资大,在综合利用上只能与养殖相结合。

2、大棚按大棚用料与结构又可细分为塑料大棚、稻草大棚和简易大棚3种。

①塑料大棚大小根据场地和饲养量,一般为20-25米7-8米,用直径22毫米左右的装配式镀锌薄壁大棚钢管作拱架,0.1毫米厚的塑料膜作棚顶覆盖材料,再覆1-2层遮阳网作隔热层。一般搭建2层蚕台,造价约30元/平方米。主要特点是,成本低,便于综合利用,但防高温性能较差,昼夜温差也较大。

②稻草大棚在养鸭比较集中的地方,利用鸭棚养蚕。大小一般为12米8米6米,周围砌1.2米高的砖墙,搭2层蚕台,农村搭建约20元/平方米左右。主要特点是,取材容易,成本较低,防高温效果较好,温度受外界影响较小;但消毒难以彻底,稻草使用时间短,一般3-4年需调换一次。

③简易大棚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根据场地和饲养量,用木料或毛竹依房屋墙壁搭建临时棚架,上覆编织布即成,蚕期结束后,即拆除。主要特点是,搭建方便,投本省;但温度受外界影响明显,温差大。

3、活动蚕室大小为8.1米7.2米3.8米,用膨胀珍珠岩板围成,以角铁作平梁,上盖石棉瓦,搭2层蚕台,造价约120元/平方米。主要特点是,拆卸容易,大小可灵活掌握,但造价高。

4、地坑在地势高的稻田挖地坑,大小为13米1.3米2米,用竹片作棚架,上覆稻草,一般每只坑可养2张蚕种。主要特点是,挖坑方便,成本低廉,但操作不便。

大棚养蚕实用技术

1、棚址选择选择地势平坦,排水通畅,远离稻田、菜地、果园,距桑园较近处建造大棚。

2、进棚时间保持棚内干燥,新建大棚白天揭膜晒棚,晚上盖膜避免棚内受潮。放蚕前,先在地上铺1层薄膜,再在膜上铺1层稻草,蚕放在稻草上。1-3龄共育,4龄第4天或5龄第2天进棚均可。

3、温度调节大棚一般较室内蚕室温度偏高,且昼夜温差较大。大棚温度调节重点是在做好降温的基础上,加强通风。

可通过以下措施缓解高温

①覆盖遮阳物棚顶覆盖遮阳物,有利降低棚内温度,常用的遮阳物有遮阳网与草帘。棚顶覆盖遮阳网降温效果2层优于1层,内层紧贴塑料薄膜,外层约离棚顶15-20厘米,并挂出大棚两侧1.5-2米左右,形成外走廊,更有利防止两侧阳光直射。据调查,此法可降低棚内温度3-4℃。若棚顶覆盖草帘,不宜过厚,以减轻雨天棚顶重量。此外,在大棚四周栽种藤蔓植物,利用绿色遮阳,可有效降低棚内温度。

②棚顶喷水在高温期间,从上午9时起,每隔1小时喷水1次,至下午3时左右。据调查,棚顶喷水能降低棚内温度1-2℃。

③加强通风晴天日出后,揭开大棚两侧薄膜通风换气,于傍晚当棚内温度降至饲育适温以下时,放下两侧薄膜保温。在温度较高时,昼夜通风。雨天放下大棚两侧遮阳网,掀起大棚两侧薄膜,以利通气。

④适饲湿叶棚内温度高且通风后易引起桑叶萎凋,可在晴天中午喂饲湿叶,同时用0.3%有效氯浓度漂白粉液空中喷雾,以补湿防病。

4、条桑饲育大棚饲养强调通风,片叶育易造成桑叶干瘪,因此以条桑育为宜。蚕进棚给第2次桑叶后,即可采用条桑育。每日给桑3回。给桑量要根据大棚饲养温度高、发育快的特点,超前给足桑叶,一般掌握有10%左右残桑时,给下1回桑。但还应根据蚕的发育及天气变化,合理调节给桑量和给桑次数。

5、防病防害按常规方法搞好养蚕前消毒,大棚连续使用的,在使用药剂前,应先削除10厘米左右表土。消毒后,养蚕前,在地面先撒1层氯丹粉,再撒1层新鲜石灰粉。蚕期中多撒干燥材料。在阴雨、闷热天气,早、晚各用1次新鲜石灰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4龄进棚饲养的,应在5龄饷食后及时除去蚕沙,清洁蚕座。

6、适时上蔟棚内温度高,蚕老熟快,应提早做好准备工作。在见熟前1天改喂片叶,并用短稻草填平蚕座,同时用灭蚕蝇体喷1次。见熟5%左右时开始放蚕蔟。在摆放蚕蔟前撒1层新鲜石灰粉消毒,再喂1次片叶。要注意避免过熟上蔟,否则,将造成大量熟蚕在蚕座中营茧而遭受损失;还要注意遮光,以避免光线过强而增加蚕座中营茧的损失。

大棚养蚕的主要技术

大棚养蚕技术与室内常规饲养技术由于环境的改变而有不同,在室内常规饲养技术的基础上,应着重掌握以下技术措施:严格消毒防病,进棚后每天最好撒一次新鲜石灰,以保持蚕座干燥,同时做好灭蝇工作;移蚕处理,在地面上撒一层新鲜石灰,铺一层稻草或垫一层薄膜,移蚕时把发育程度相同的蚕放在一起,以便今后管理,蚕头密度适当要稀;适时进棚,一般是小蚕(1-3)龄实行共育,4龄或5龄第2天进棚,如饷食即进棚,由于起蚕对环境抵抗力差会影响蚕的体质,4龄进棚的,也可先放蚕台或蚕匾内饲养;温湿度调控,大棚养蚕温度调节的重点是在做好降温的基础上,加强通风换气,覆盖遮阳网,巧吃湿叶,采用棚顶降温,雨季排湿;灵活给桑,白天间隔时间短给桑量可适当减少,夜间间隔时间长可适当增加,让蚕充分吃饱食好;上簇遮光,熟蚕上簇时要注意遮光,防止不结茧的情况发生等。

大棚养蚕是推进蚕业规模经营,实现蚕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措施。在山东、江苏可以说是一项较为成熟的技术,但我省才刚刚起步,缺乏成熟、完整的技术经验。因此,各地在应用大棚养蚕技术时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大棚养殖蚯蚓的技术


随着黄鳝、棘胸蛙(石蛙)等名特水产品养殖的发展,蚯蚓作为诱饵及鲜饵料日趋增多,养殖场配套养殖蚯蚓面积不断扩大,但有些养殖场由于养殖蚯蚓技术没有较好掌握,养殖情况不理想,特别是在没采用遮荫大棚及管理不当的条件下,往往会导致蚯蚓数量锐减,不能保证名特水产品养殖的需要。现将有关蚯蚓大棚养殖技术总结如下,供各地在养殖中参考。

生物学特性

①生活习性。蚯蚓正常活动的温度为5℃―35℃,生长适宜温度为18℃―25℃,蚓床基料适宜含水量为30%―50%,适宜的PH值为6―8。70年代末从日本引进的太平二号也属此品种,一般体长50―90毫米,体宽3―5毫米,成蚓体重0?45―1?12克,体色紫红,但也随饲料、水分、光照的不同体色有深浅变化。此类蚯蚓生长发育快,繁殖率高,易于高密度饲养,单位面积产量高等优点,是人工养殖首选品种。②蚯蚓繁殖。蚯蚓属雌雄同体,但须异体交配才能繁殖,性成熟的蚯蚓(即出现生育环)在交配一周后各自产卵,但产卵频率与湿度、温度等有很大关系。当温度18℃―25℃,湿度30%―50%,通风条件好时,一般3―5天就产卵一粒;当温度高于35℃或低于13℃时,产卵数量明显减少。卵茧孵化适宜温度为18℃―25℃,此时孵化时间短,约20天左右,孵化率高。每个卵茧内一般含幼蚓2―4条,少的1条,多的5―6条,刚孵出的幼蚓细白如线,经40―50天的饲养生长达到性成熟。蚯蚓繁殖的高峰期8个月左右,1―1.5年后开始衰老死亡。

蚯蚓场建造

蚯蚓养殖场址宜选择在畜禽粪便丰富、排水方便、有水源的地方,小规模饲养可充分利用一些空闲的场地。养殖面积大时要安装水管或自动喷水器,另外需建造1―2只贮粪池、蓄水池(或深井)以及堆粪场地。养殖蚯蚓的大棚类似于蔬菜大棚,棚宽一般为5米,棚长30―60米,中间走道0.7米左右,如用翻斗车送料,则宽度为1米。走道填高0.3米左右,两边两条蚓床宽2米,在两条蚓床的外侧开沟以利排水。

粪料发酵

牛粪经5―10天堆放发酵,其间进行1―2次的翻堆混匀就可使用,含水量要求30%―40%。猪粪需用5%―10%(湿重)碎稻草(或其它草料)均匀混合后堆高1米左右的料堆进行发酵(含水量同牛粪),注意防止堆料太实,7―10天后进行翻堆,继续发酵,一般进行2―3天翻堆后,可使猪粪发酵腐熟,呈松软状,此时就可用作饲养蚯蚓的粪料。粪料的发酵好坏,直接关系到饲养蚯蚓产量的高低,必须重视此项工作。

蚯蚓放养

蚓床做好后,把发酵好的猪牛粪放入蚓床内,料堆放高度20厘米左右,靠中间走道一侧留出20厘米空间留作放养蚓种。放养蚓种前先浇湿蚓床,然后把带有粪料的蚓种侧放在蚓床内的猪牛粪边,至于蚓种放养没有一定的要求。但忌在蚓床上堆满猪牛粪后放蚓种,以免造成蚓种损失。

饲养管理

①适时添料。适时添料是指蚓床中还有20%―30%饲料时,采收蚯蚓后就要及时添加腐熟的粪料。添加粪料的方法主要采用侧面添加法和上面条状添加法。夏季高温季节,猪粪可采用在贮粪池中加水成糊状发酵后,以条状形式直接浇在蚓床粪料上。如果久不添料又不浇水,会造成蚓体缩小,蚯蚓无法生存会自溶死亡。

②保湿通风。夏季高温天气尽量做到每天下午洒水一次,有条件的单位最好采用深井水或低温水,并结合覆盖稻草保湿,春、秋季3―5天洒水一次,冬季视具体情况而定。洒水时要做到匀、细,洒出水的冲力要小。另外,夏季高温季节通过掀开大棚四周的薄膜以利通风换气和降温。

③粪料疏松。粪料疏松除结合蚯蚓采收时进行疏松外,还需粪料板结情况,每月松土一次。使用铁耙松土时动作要轻巧,尽量避免表层的卵茧翻入粪料底部,以免影响卵茧的孵化率。

④夏季降温。每年7―8月份夏季高温天气,应采取一些降温措施,力争把蚓床中的粪料温度降到30℃以内,以利蚯蚓正常生长和繁殖。采取的措施,一是搭棚遮荫,夏季用蓝色塑料薄膜,其上再覆盖稻草编织的帘子或遮阳网;二是在棚内蚓床上覆盖一层稻草;三是每天下午浇水降温,千万不能用晒得很热的稻田水。

⑤冬季保温。冬季到来前,做好大棚密封保暖工作,在棚内蚓床上覆盖稻草,有条件的单位再在稻草外覆盖一层薄膜,力争把粪料温度最低控制在10℃―15℃以上,以利蚯蚓正常生长和繁殖。

敌害防除

经过这几年蚯蚓的饲养,发现蚯蚓的病害较少,主要是一些敌害要防除,如蝼蛄对蚯蚓的危害较大,它先吃卵茧,后吃小蚯蚓,在松土及采收蚯蚓时,一旦发现要及时将它处死。在秋、冬季一些鸟类,野外没东西吃,常来吃卵茧,另外还有老鼠、蛇、蚂蚁等也是蚯蚓的敌害。

蚯蚓采收

依据蚯蚓饲养密度大小和生产需要合理安排采收蚯蚓,原则上抓大留小。采收方法主要是用特制铁质扁刺小钉耙,把蚓床粪料铲出疏松,再用手拣出含蚯蚓较多的粪料堆放在塑料膜上,因蚯蚓怕光过15―20分钟后蚯蚓逐渐向下移动直到塑料薄膜,然后将表层粪料逐渐括掉放回蚓床,最后剩下的就是干净蚯蚓,此法比较简单实用。

科学养蜂技术


现在做什么想讲究科学,现在的科学越来越发达,只有相信科学才会跟的上现代的脚步。养蜂是很早以前就有人养了,以前养蜂都是土方法,蜜产量不是很高。现在的科学养蜂蜜量产高了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科学养蜂。

科学养蜂技术

一、场地选择

场地周围2、5公里半径范围内应有充足的主要蜜粉源和辅助蜜粉源,且主辅蜜粉源应搭配适宜。场地宜选择南向近山坡地,阳光充足,背有高山为屏,上有自然遮荫,夏季通南风,冬季阻北风,且土质肥沃,蜜源植物生长旺盛,花期长,水量充足,交通较便利。

二、蜂群的选购

1、购买时间:北方宜在4~5月份,此时正当蜂群繁殖期,挑选比较稳定,且外界环境好,饲养易成功。

2、挑选方法:在巢门口观察,如工蜂出入勤奋,采集蜂带花粉比例较多的,一般是有生气的好群。再开箱检查,如工蜂安静不惊慌,说明性情温顺;如蜂王体大、足粗、身高、胸宽、腹部长而丰满、全身密披绒毛、产卵灵活迅速而不惊慌,说明蜂王年轻健壮,产卵力强。

3、蜂群的排列:依场地大小、养蜂多少和季节情况而定。有四种排列方式:单箱排列、双箱排列、交错排列、三箱排列。

三、饲养

1、补助饲养:即在蜜源缺乏时所进行的人工饲喂。其方法有:①补饲蜂蜜。可用蜂蜜加温水二成稀释(结晶蜂蜜,需稍加水煮溶)。稀释后的蜂蜜,可采用灌脾的方法或者倒入框式饲养器内饲喂蜜蜂。②补饲糖浆。糖浆是以白糖加水五成,经加热充分溶解后凉至微温,最好在糖浆中加入0.1%的柠檬酸,以利于消化和吸收,此时不宜用红糖。

2、奖励饲养:在蜂群繁殖期和蜜蜂生产期所进行的人工饲喂,一般给少量60%蜜液或50%的糖浆,早春时隔日1次,以后消耗增加,可每天1次,时间从流蜜期前40天起,直到外界有大量蜜粉采入为止。每框蜂每次奖励50~100克糖浆即可。

3、饲喂花粉:目的是补充蛋白质饲料。在越冬后期及早春,补给前一年秋季保存下来的花粉,也可用黄豆粉代替。饲喂方法如下:①液喂。将花粉加糖浆10倍,煮沸,待凉后放入饲养器内饲喂。②饼喂。将花粉或代用花粉加等量蜂蜜或糖浆,充分搅拌均匀,做成饼状,外包塑料纸,两端开口,置于框梁上供蜜蜂采食。遇寒流时,经常采用此法。

4、饲喂水分及盐类:一般每个蜂群每天需采水200~300毫升,在饲养器内盛水或在纱盖上放湿毛巾,供自行采水,在糖浆中加入1%的食盐。

四、管理

1、春季管理:①促进蜜蜂飞翔排泄。巢中央温度提高到33~35℃,有足够的蜜粉源或奖励饲养,及时打开箱盖和保温物,使其出巢飞翔排泄。②蜂巢的保温。排泄后即进入繁殖期,须人工保温,紧缩蜂巢,密集群势。多群同箱饲养,箱内、外保温,北方直到4~5月份。

2、流蜜期的管理:①初期调整和组织好采蜜群。②保持强群采蜜。控制蜂王产卵,可用隔王板将蜂王限制在巢箱的一区或巢箱中。断子取蜜,可在大流蜜期前5天,从采蜜群中提出蜂王和1~2张巢脾带蜂另组小群,第二天给采蜜群诱入一个成熟王台,可大大提高产蜜量。注意小群管理,对于那些不能采蜜的弱群,应创造条件,促使群势迅速发展。在适当采蜜的前提下,要抓好繁殖,以便补充群势。

3、秋季管理:①培育新王,更换老劣王。②培育适龄的越冬蜂。适龄越冬蜂是指在越冬前羽化出房,仅进行过二三次排泄飞翔,没有做过哺育和采集工作,未分泌过王浆的幼蜂。为使越冬蜂能安全越冬,必须控制流蜜期以后出生的幼蜂出生,以保蜂群的群势。控制的方法是在流蜜期一定时候迫使蜂王停止产卵。③适时早断子。在培育越冬蜂的后期,先采取蜜粉压脾,用蜂蜜浇2~3次,这样蜂王就会停产,同时将蜂群搬到阴冷的地方,将蜂略扩大1倍,并从蜂巢中提出花粉脾,撤出保温物,即可提早断子。

4、冬季管理:①调节巢门。巢门高6~7毫米,宽60~70毫米为宜。②防蜂蜜结晶。加强保温,或由巢门向箱内塞一些湿棉花球,以减少通风。③北方室内越冬。应在水结冰、大地未积雪之前入室,入室时,蜂箱在室内应离墙20厘米,第一层离地40厘米。室温保持在0~2℃,湿度保持在75%~80%之间。

为什么蜜蜂不蜇养蜂人

蜜蜂是不管什么人都会蛰的,它不蛰养蜂人,是因为养蜂人长时间和蜜蜂接触,适应了养蜂人的气味,所以不蛰养蜂人。如果养蜂人吃葱蒜等辛辣食品,蜜蜂也会蛰他的,如果养蜂人用香皂和肥皂洗脸,蜜蜂也会蛰他。

如何预防蜂蜇

蜂蛰是蜜蜂的一种自卫本能,当管理动作粗暴,或站立在蜂箱前,阻挡蜂路时,或养蜂人员身上有异味,都会引起蜂蛰。蜂蜇对人没有害处,万一不慎被蛰,不要紧张地用手乱拍。要沉着地用手指甲刮去蛰刺。不要用手拔刺,以免使毒液更多地进入皮肤。被蛰的部位可以用水洗涤。随后涂一点氨水,或肥皂水。

怎样收获蜂蜜

1、适宜的容器蜂蜜是弱酸性液体,应采用非金属容器,如用木桶或缸存放。容器要清洁卫生,彻底洗净擦干,不带异味。贮蜜不能过满,特别是在运输时要留出25%~30%的空档,以防蜜汁发酵外溢或受热振荡时胀破容器,造成损失。蜂蜜要放在干燥、清洁、通风和无异味的室内,室温保持5~10℃。

2、分品种贮藏蜂蜜种类不一,如紫云英蜜、油菜花蜜、柑桔花蜜、枇杷花蜜、枣花蜜等。每种蜜有各自的特色和风味,适合各种消费者的需要。因此要分品种贮藏,以保持特色,防止混杂。

3、保持洁净洁净的办法是将蜂蜜放在较高的大桶内,静置于温度较高、干燥的室内沉淀。沉淀时间视温度而定,一般20℃时需3天,35℃时只需10小时,这时比重大的杂物下沉,纯净的蜜浮在上层,可将纯净蜜捞出另贮。

4、防止发酵蜂蜜中常有酵母菌存在,不成熟的蜜含有量大,最适宜酵母菌的生长。因此贮藏前需处理。即将蜜盛入大口容器内,敞开放在干燥、通风、温度在25℃以上的室内静置数天,就可蒸发掉多余的水分,待完全成熟后再贮存。

5、防止吸湿吸味蜂蜜的吸湿力很强,即便是成熟蜜也会吸湿发酵,所以保存容器要密封并置于干燥、通风、室温5~10℃的室内。室内不可放置有强烈气体的物品,以防蜂蜜吸收异味。

6、蜂蜜的结晶结晶后的蜂蜜有利于贮藏和运输,为加快结晶,可在蜜中拦入约0、5%的陈蜜。但供应市场的蜂蜜,必须保持外观透明、流质状态。对结晶的蜂蜜解冻,可用双层锅加热处理,即外层灌水、肉层装蜜,等温度达到71℃时,保持数分钟后去火,静置1天,就可撇去表面泡沫,装入消过毒的玻璃瓶中,严密封盖出售。

7、蜂蜜的保存期目前国家规定瓶装蜜保质期18个月。但封盖成熟浓度高的蜂也能保质多年。

科学养蜂对场地选择有一定要求,饲养要求也更高,管理更到位。每一步都更讲究的话,后续就会省了很多事。蜂一般不蛰养蜂人,如果养蜂人阻挡了蜂,那它还是会蛰人的。

金蝉大棚养殖技术


金蝉是一种很常见的昆虫,同时也是很大人追捧的一道美味。金蝉营养价值特别丰富,市场上金蝉供不应求,造就了金蝉养殖项目,下面小编来带大家了解金蝉的养殖,想要养殖金蝉的朋友可以跟小编一起去了解。

金蝉大棚养殖技术

1、选择育种树木

矮化果树如杏树、桃树、苹果树或其他矮化型灌木品种都是金蝉育种的良好树木。注意及时修剪过高枝条,以方便繁育管理;在树的间隙套种果树生苗,以增加金蝉产卵的树枝;在树木下面殖种金蝉种卵,方法参照金蝉的养殖技术。

2、建设育种大棚

在金蝉即将出土前夕搭建育种大棚,面积以每个占地1亩为宜。在育种区周围利用水泥柱或竹棒架设成围栏,水泥柱的行距5米,中间用竹竿搭架,再拉设铁丝固定,然后在外面罩上尼龙窗纱网。育种要选择地势高燥,排灌方便的地块,切忌在低洼易存水的地块建育种大棚。

3、种虫管理与防疫

金蝉出土后因其成虫有强烈的趋光性,前期等其羽化成虫后再进大棚,捕捉时羽化金蝉会因见光四处飞乱碰,造成种虫死亡,因此可全部捕捉前1周内出土的金蝉,待1周后再开始让金蝉自然羽化产卵。留种密度每亩约10000只,雌雄约各占50%,每只雌金蝉可产种卵500~1500个,每个大棚大约可供20亩地金蝉繁殖用种。

金蝉羽化后20天左右即可交配产卵,产卵时金蝉刺破枝条表皮,把卵产在木质部。金蝉交配产卵期尽量不在大棚内走动与喧哗,避免对金蝉产生不利影响。

由于出土后的若虫(知了龟)及羽化后成虫天敌较多,如癞蛤蟆、麻雀和螳螂等,应做好大棚内防护工作。另外,应经常查看纱网是否破损,严防金蝉外逃。

白僵菌、绿僵菌和虫生藻菌(蝉花)等微生物均可对金蝉种虫造成寄生危害,养殖时应加强保护。老熟若虫出土期、树下卵期和蝉蚁发生期,金蝉的主要天敌有蚂蚁和红色小花蝽,必须严加防范。可利用强氨精等进行土壤处理。

养殖金蝉的前期准备

1、饲料供应

选择根系发达、生长茂盛、汁液较多的健康树种,如杨、榆、柳、桐树或果园中的各种果树。此外,还要间作一些根茎类植物,如土豆、甘薯、山药等。

2、环境条件

蚱蝉殖种深度以30~50厘米为宜,要向阳防冻,土质松软、肥沃、无污染;不能过于干燥,也不能含水量过高或存在积水现象,保证寄主植物根系正常生长发育、幼嫩发达多汁。冬季应在殖种区域覆盖麦秸、稻草、玉米秸等,以保持地温。[1]

3、防疫准备

出土后的若虫(知了龟)以及羽化后的成虫天敌较多,如癞蛤蟆、蛇、鼠类、刺猬、野猫、麻雀和螳螂等都喜食若虫(知了龟),白僵菌、绿僵菌和虫生藻菌(蝉花)等微生物也寄生危害。另外,水灾和农药化肥等的污染对若虫(知了龟)或蝉的危害也较大,养殖时应加

4、注意和保护。

最重要的季节是树上卵期、蝉蚁发生期、老熟若虫出土期。树上卵期和蝉蚁发生期的天敌主要是蚂蚁和红色小花蝽,处理措施是利用强氨精100倍液浸洗具卵枝或DDVP、强氯精等进行土壤处理。

5、繁育技术

构建成虫及若虫生产设施,除自然采获蝉卵外,可以建立纱网大棚,提供金蝉成虫产卵空间。可以利用废弃果园中的果树,重新栽植果树实生苗,周围利用水泥柱或竹棒架设成围栏,中间再拉设铁丝等,外面罩上尼龙窗纱网即可。羽化或采集的成虫在其中交配产卵,以后可以根据需要留取成虫数量,不必再从野外采集种源。

金蝉的播种时间

种植时间一般在5到7月份或9到10月份。在离树干基部1米左右,挖掘深约10到30厘米有规律的窄沟,如环、方、三角、平行或辐射等形状,目的是为了以后的挖掘和捕收。殖种后盖土压实,做好时间、数量、殖种沟形及深度等的记录。要向阳防冻,土质松软、肥沃、无污染;不能过于干燥,也不能含水量过高或存在积水现象,保证寄主植物根系正常生长发育、幼嫩发达多汁。冬季应在殖种区域覆盖麦秸、稻草、玉米秸等,以保持地温。

金蝉的采收

埋殖卵枝2-3年后,蝉虫便开始逐渐生长发育成熟。采收期一般在每年的夏至,如遇透雨,一个个膘肥体壮的若虫,便于凌晨4-5时开始钻出地面,或在雨过天晴后,若虫在湿软的地下用锯齿般的一对前足掘土出洞,爬出地面后即在地面上作短期运动,然后攀缘树干或棚架上准备蜕壳。2-4小时后便会蜕皮,变成蝉(知了)。根据金蝉的这一点特性,在每年的夏至过后,如无雨干旱,可人工给养殖场地浇透水,引蝉虫出土。在蝉虫出土前,或在蝉虫成熟期前,可在离地30厘米的树干上围捆一圈光滑的塑料薄膜,使蝉虫不能继续往树上爬行,以便采收。也可利用手电筒照明,夜晚在树下地面和树干上觅捉。或清晨在树上抓获羽化的嫩成蝉。

以上是内容讲述了关于养殖金蝉的技术,对想要养殖金蝉的朋友是很有帮助的信息哦。金蝉的利用价值高,用途广泛,不管是作为一道营养丰富的佳肴,还是特别好的中药材都有很不错的口碑哦。

大棚养蚕新技术


蚕是以卵繁殖的,幼虫长大些后就会蜕皮,再变成熟蚕,从熟蚕开始吐丝结茧,并在其中化蛹,当蛹完成发育后,就会蜕去蛹皮,羽化为成虫。成虫后就会破茧而出成飞蛾,再交配产卵,这就是蚕的生长过成。要怎么养殖蚕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大棚养蚕新技术

一、棚址选择选择地势平坦,排水通畅,远离稻田、菜地、果园,距桑园较近处建造大棚。

二、进棚时间保持棚内干燥,新建大棚白天揭膜晒棚,晚上盖膜避免棚内受潮。放蚕前,先在地上铺1层薄膜,再在膜上铺1层稻草,蚕放在稻草上。1-3龄共育,4龄第2天或5龄第2天进棚均可。

三、温度调节大棚一般较室内蚕室温度偏高,且昼夜温差较大。大棚温度调节重点是在做好降温的基础上,加强通风。可通过以下措施缓解高温:

1、覆盖遮阳物棚顶覆盖遮阳物,有利降低棚内温度,常用的遮阳物有遮阳网与草帘。棚顶覆盖遮阳网降温效果2层优于1层,内层紧贴塑料薄膜,外层约离棚顶15-20厘米,并挂出大棚两侧1.5-2米左右,形成外走廊,更有利防止两侧阳光直射。据调查,此法可降低棚内温度3-4℃。若棚顶覆盖草帘,不宜过厚,以减轻雨天棚顶重量。此外,在大棚四周栽种藤蔓植物,利用绿色遮阳,可有效降低棚内温度。

2、棚顶喷水在高温期间,从上午9时起,每隔1小时喷水1次,至下午3时左右。据调查,棚顶喷水能降低棚内温度1-2℃。

3、加强通风晴天日出后,揭开大棚两侧薄膜通风换气,于傍晚当棚内温度降至饲育适温以下时,放下两侧薄膜保温。在温度较高时,昼夜通风。雨天放下大棚两侧遮阳网,掀起大棚两侧薄膜,以利通气。

4、适饲湿叶棚内温度高且通风后易引起桑叶萎凋,可在晴天中午喂饲湿叶,同时用0.3%有效氯浓度漂白粉液空中喷雾,以补湿防病。

四、条桑饲育大棚饲养强调通风,片叶育易造成桑叶干瘪,因此以条桑育为宜。蚕进棚给第2次桑叶后,即可采用条桑育。每日给桑3回。给桑量要根据大棚饲养温度高、发育快的特点,超前给足桑叶,一般掌握有10%左右残桑时,给下1回桑。但还应根据蚕的发育及天气变化,合理调节给桑量和给桑次数。

五、防病防害按常规方法搞好养蚕前消毒,大棚连续使用的,在使用药剂前,应先削除10厘米左右表土。消毒后,养蚕前,在地面先撒1层氯丹粉,再撒1层新鲜石灰粉。蚕期中多撒干燥材料。在阴雨、闷热天气,早、晚各用1次新鲜石灰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4龄进棚饲养的,应在5龄饷食后及时除去蚕沙,清洁蚕座。

六、适时上蔟棚内温度高,蚕老熟快,应提早做好准备工作。在见熟前1天改喂片叶,并用短稻草填平蚕座,同时用灭蚕蝇体喷1次。见熟5%左右时开始放蚕蔟。在摆放蚕蔟前撒1层新鲜石灰粉消毒,再喂1次片叶。要注意避免过熟上蔟,否则,将造成大量熟蚕在蚕座中营茧而遭受损失;还要注意遮光,以避免光线过强而增加蚕座中营茧的损失。

养蚕前准备

蚕农养蚕前应该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1、报蚕数

新种桑户在桑高0.7米左右时即可报数,老户春、秋季第一批蚕在桑高0.5米左右时报数,其他批在领蚕时报下批数。1张蚕需要桑叶450~500公斤,从报数到接蚕约25天。

2、蚕室

蚕室要求地面平整、洁净,前后有对流窗,最好开地脚窗。门窗要装好纱网防苍蝇,地脚窗装好铁丝网防老鼠。大棚和水泥房均可(天冷最好用水泥房,天热最好用大棚)。养1张蚕约需30平方米的养蚕面积和10平方米的专用桑叶室。

3、蚕具和药品

1张蚕要准备如下蚕具和药品:①0.8米宽的蚕簸15~20只。②采叶箩四只,药膜约20平方米。③拖鞋2~3双,分别放在蚕室和桑叶室。④红砖若干块,主要是地面养蚕时方便喂蚕,一般每间屋放2行砖,以方便来回行走。⑤蚕室消毒专用桶2只,喷雾器1只,一定不能用装过农药的桶和喷雾器消毒蚕室。⑥方格簸260只。⑦石灰60公斤左右,于领蚕前3天洒少量水发好。

4、消毒

消毒是防治蚕病发生、保证养蚕高产优质的前提,一定要认真抓好。第一批消毒应在领蚕前的1周内完成。先把蚕室、桑叶室及周边环境彻底清扫干净,蚕具可放在阳光下暴晒,然后对蚕室、蚕具进行消毒。目前最好的药品是消特灵。消特灵配制方法是:先将主剂粉碎,用少量水搅成糊状再倒入25公斤水,后加入辅剂稍搅拌,澄清15分钟即可使用。用专用喷雾器对蚕室和所有蚕具进行消毒,消毒要全面、彻底,室内墙面、地面都要喷匀喷透,喷后要关闭门窗保持湿润1小时。待消毒液干透后,按上面办法重复消毒1次。薄膜、鞋、蚕具等用药液浸泡消毒效果更好。蚕室消毒2次后打开门窗,注意消过毒的蚕室不能放入未消毒的东西。

养蚕如何节桑

正常情况下养蚕,每生产1公斤蚕茧需15公斤桑叶。采取节约用桑措施后,每张蚕种可节约用桑50公斤左右,而蚕茧产、质量可丝毫不受影响。其节约用桑措施是:

⒈桑叶要合理采、运、贮。尽量做到早上或傍晚采叶,随采随运,松装快运。采回的桑叶抖松后放入贮桑池或贮桑室内,合理贮藏,防止风吹或堆积发热变质,造成桑叶浪费。

⒉防止桑叶萎凋。稚蚕期采用炕床(房)育、塑料薄膜覆盖育,以利保温保湿,使桑叶保持新鲜。大蚕期喂蚕后适当关闭门窗,待蚕食去桑叶70%左右,再开门窗通气,能有效地防止桑叶萎凋。

⒊确保蚕室温度。大、小蚕适宜温度分别为24℃、25℃,在适温范围内,蚕食欲旺盛,减少残次桑叶,而且提高叶丝转化率。

⒋推广少回育、条桑育。小蚕平面立体一日一回育、全龄二回育、大蚕条桑育等省力化养蚕技术,不仅提高养蚕工效,且有利蚕儿食桑,比普通育节省桑叶5%左右。

⒌计划用桑和定量给桑。按不同蚕期逐龄、逐日、逐回制定标准用桑量,做到蚕儿饱食不浪费,节约用桑不饿蚕。每龄蚕初、末期,蚕食桑量减少,这时喂叶要适量。5龄蚕盛食期要让蚕儿充分饱食,但每日最大用桑量要控制在110公斤以内。

⒍添食蜕皮激素。蚕儿见熟5%左右,每张种使用1支蜕皮激素,兑水25公斤,拌和20公斤桑叶,一次给蚕吃完,能促使蚕儿一齐老熟,每张种可节省桑叶10公斤左右。

蚕的生活习性

蚕是变态类昆虫,最常见的是桑蚕,又称家蚕,以桑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桑蚕起源于中国,其发育温度是7~40℃,饲育适温为20~30℃。蚕宝宝以桑叶为生,不断吃桑叶后身体便成白色,一段时间后它便开始脱皮。脱皮时约有一天的时间,如睡眠般的不吃也不动,这叫休眠。经过一次脱皮后,就是二龄幼虫。它脱一次皮就算增加一岁,幼虫共要脱皮四次,成为五龄幼虫,再吃桑叶8天成为熟蚕,开始吐丝结茧。

以前养蚕都是在房里,现在出现了大棚养殖,大棚养蚕降低了很多成本。特别是热天,更适合大棚养蚕。大棚里相对通风些。养蚕前期准备也是很关键的,做好前期准备才有利于后期的养殖工作。

大棚养殖泥鳅技术


泥鳅在我国南方分布教多,北方不常见,全年都可采收,但以夏季最多,捕捉后可鲜用或烘干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被称为水中之参,近几年来随着国际国内市场需求量的增加,现已成为养殖前景较好的淡水名优品种,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大棚养殖泥鳅技术吧!

大棚养殖泥鳅技术

一、鱼池建造

在大棚内开挖鱼池,池深2米,池底和池壁夯实,底铺30厘米厚的肥泥,池边四周铺塑料薄膜,在池两端设进排水口,进水口高于池水面,排水口设在池底,进排水口安装尼龙网防止杂物进入及泥鳅外逃。在排水口处池底挖2米长、0.5米宽,0.3米深的鱼沟,以便泥鳅捕捞和避暑时用。鱼池建成后进水10厘米,每亩鱼池用生石灰80~100公斤化水全池泼洒消毒池底。10天后,进水至50厘米,然后施尿素2公斤/亩培肥水质,3天后再追施一次,待池边可见大量褐色硅藻,池水呈黄褐色,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可以放苗。

二、鱼苗放养

泥鳅鱼苗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游动活泼,各池中泥鳅规格要大致相同。泥鳅放养前一定要浸洗消毒,可采用的方法其中之一是用2~4%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密度为每平方米水体放养泥鳅2~3斤左右。随放养量的增加,鱼体增重,池水可加深至0.5~0.7米。

三、投喂饵料

泥鳅鱼苗放养后15天,主要以天然饵料为食,适当补喂一些鱼粉、豆饼及饵料,日投喂量占体重的2%,待6月上中旬泥鳅长到5厘米厚,改投鲤鱼全价配合饲料,6月份日投喂量为体重的5%,7~8月份为10%,9月份为5%,日投喂分早、中、晚三次。投料投喂量宜在泥鳅2小时内吃完为宜。投饵时要把饵料投放在食台附近。

四、水质调节

泥鳅养殖池水质以黄绿色为好,透明度保持在20~25厘米之间,PH值在7.5左右,溶氧在2毫克/升以上。7~8月份水深保持在80厘米以上,发现水色过浓要及时换水,一般每10天换水1~2次,每次换水30两厘米,高温季节可在池中移植一些水生植物,如水葫芦、水花生等,还要在池上搭盖荫棚遮凉。

五、大棚管理

泥鳅养殖大棚在冬季及早春的晴天上午10点至下午3点取下塑料棚上覆盖的稻草,其余时间再把稻草盖在棚上保温,夏季取下大棚塑料薄膜,在池中浮植水花生等水生植物来遮阳,秋季及晚春,把塑料薄膜覆盖上,晚上把稻草席盖在薄膜上。

六、防病捕捞

泥鳅养殖要力争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定期用生石灰、漂白粉全池泼洒,可以改善水质和预防鱼病的发生,同时要及时清除鳅池中的水蛇、水老鼠等敌害生物。秋末冬初,水温降至10~15℃,泥鳅摄食量降低,即可进行捕捞,一般多采用排干池水进行人工下池捕捉的方法。

大棚泥鳅养殖技术和其他水产养殖技术其实是差不多的,都需要进行鱼池建造、鱼苗放养、投喂饵料、水质调节、大棚管理、防病捕捞等多个环节,对于想要进行大棚养殖的朋友,可以事先了解一下关于大棚养泥鳅的技术方法,这样在以后的养殖中,才能得心应手,养起来更加容易。

大棚养殖泥鳅技术 温室大棚怎么养泥鳅


泥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水生动物,它的外形与黄鳝十分相似,但比黄鳝要短小一些。众所周知,泥鳅的营养价值极高,且肉质细嫩鲜美,深受大家的喜爱与追捧。那么大家知道如何养殖泥鳅吗?下面与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大棚养殖泥鳅的方法吧!

大棚养殖泥鳅技术

1、鱼池建造

在大棚内开挖鱼池,池深2米,池底和池壁夯实,底铺30厘米厚的肥泥,池边四周铺塑料薄膜,在池两端设进排水口,进水口高于池水面,排水口设在池底,进排水口安装尼龙网防止杂物进入及泥鳅外逃。在排水口处池底挖2米长、0.5米宽,0.3米深的鱼沟,以便泥鳅捕捞和避暑时用。鱼池建成后进水10厘米,每亩鱼池用生石灰80~100公斤化水全池泼洒消毒池底。10天后,进水至50厘米,然后施尿素2公斤/亩培肥水质,3天后再追施一次,待池边可见大量褐色硅藻,池水呈黄褐色,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可以放苗。

2、鱼苗放养

泥鳅鱼苗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游动活泼,各池中泥鳅规格要大致相同。泥鳅放养前一定要浸洗消毒,可采用的方法其中之一是用2~4%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密度为每平方米水体放养泥鳅2~3斤左右。随放养量的增加,鱼体增重,池水可加深至0.5~0.7米。

3、投喂饵料

泥鳅鱼苗放养后15天,主要以天然饵料为食,适当补喂一些鱼粉、豆饼及饵料,日投喂量占体重的2%,待6月上中旬泥鳅长到5厘米厚,改投鲤鱼全价配合饲料,6月份日投喂量为体重的5%,7~8月份为10%,9月份为5%,日投喂分早、中、晚三次。投料投喂量宜在泥鳅2小时内吃完为宜。投饵时要把饵料投放在食台附近。

4、水质调节

泥鳅养殖池水质以黄绿色为好,透明度保持在20~25厘米之间,PH值在7.5左右,溶氧在2毫克/升以上。7~8月份水深保持在80厘米以上,发现水色过浓要及时换水,一般每10天换水1~2次,每次换水30两厘米,高温季节可在池中移植一些水生植物,如水葫芦、水花生等,还要在池上搭盖荫棚遮凉。

5、大棚管理

泥鳅养殖大棚在冬季及早春的晴天上午10点至下午3点取下塑料棚上覆盖的稻草,其余时间再把稻草盖在棚上保温,夏季取下大棚塑料薄膜,在池中浮植水花生等水生植物来遮阳,秋季及晚春,把塑料薄膜覆盖上,晚上把稻草席盖在薄膜上。

温室大棚怎么养泥鳅

1、温室大棚内养殖泥鳅要求的技术较高,如调水技术、防病技术。但是其产量效益也是相当可观的,是生产技术变为生产力的体现是我们养殖生产发展的方向。

2、温室大棚内的进排水设施要齐全、水源充足、东西走向、长方形、背风向阳、平均水深为1.8m,池壁光滑、无粗面、池底为土质,温室四周铺设增氧设施。

3、苗种放养前15天用60kg/亩生石灰对温室大棚进行消毒,消毒后进水。放苗前进行筛选,同规格的泥鳅放在同一池塘中,要求鱼种无病无伤,游动活泼,体质健壮,且用10mg/L的漂白粉消毒后下塘。

4、人工配合的浮性饵料为主,饲料的主要成分有:鱼粉、豆粕、麦麸、玉米、粘合剂、饲料添加剂等,蛋白质含量为32%。天然水生浮游动物饵料为辅,主要种类有轮虫、甲壳虫、枝角类、桡足类。

5、温室大棚内的池塘定时充氧,溶解氧保持在5mg/L以上,定期监测水质,透明度保持在25cm以上。高温季节每隔15天使用生物制剂益久(由酵母菌、光合细菌等8种有益微生物组成)一次,浓度为10mg/L。

6、放养密度可适当减小,减小到180尾/m2,增加出池规格,可提高出售价格,间接提高经济效益。

养泥鳅需要多少成本

泥鳅的养殖成本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通常一亩养殖场地租赁费一般为400~600元/年,饲料成本为6000~7000元,每亩投放10万尾,每万尾800元,共8000元,网具400元,渔药及消毒药物100元,水电200元,预备资金1000元,因此养殖一亩泥鳅大约需要投资16000~17000元左右,养殖利润大约在13000~14000元,而且每年可投苗2~3批。

泥鳅养殖有哪些优势

1、耐低氧:泥鳅能够利用皮肤、肠道进行呼吸,非常耐低氧,可以实现高密度养殖的模式,不会出现一般鱼类的缺氧泛塘的现象。

2、食性杂:泥鳅的食性杂,饲料也比较容易解决,玉米、小麦、稻谷等粮食以及米糠、豆渣等下脚料都可以做为泥鳅的饲料。

3、繁殖强:泥鳅的繁殖能力非常强,一般情况下1条雌性泥鳅1年可以产卵3000粒左右,而且在春、夏、秋三季都可以开展繁殖。

4、生长快:泥鳅的生长速度较快,一般春季繁殖生产的泥鳅小苗,到冬季就可以达到较大的上市规格,因此资金回笼非常快。

通过以上内容,相信大家对大棚养殖泥鳅的技巧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其实泥鳅是一种特别好养殖的水生动物,而且养殖泥鳅投资小,利润高,养殖前景十分可观。

肉鸭养殖大棚建设方案 肉鸭大棚养殖的管理技术


肉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鸭子品种,它的主要价值就是食用,营养价值很高,所以深受人们的喜欢。现在养殖肉鸭的人也是非常多的,关于它的养殖方法以大棚养殖最为常见。那么在大棚养殖的时候,建设大棚是重要的一步,其具体方案是怎样的呢?

肉鸭养殖大棚建设方案

1、圈舍规格:一般采用双列式,宽度9.2米,长度可因势而定,一般为30-50米为宜,中间为1.2米的通道,屋檐高2.0-2.2米。

2、地面建设:要求有一定坡度(0.6-1.0%),最好为水泥或砖砌地面,内设排水沟,外设积污池(沼气池)。

3、网床建设:离地40-50厘米安置横架(或10-15厘米铺设塑料网),行距2-3米,在横架上铺设长方形竹块或水竹条,长为横架行距的倍数,竹块宽2-3厘米,竹块(水竹条)间距5-10厘米,在网床上铺设塑料网,一般育雏后的鸭舍铺垫2525毫米规格网眼的塑料网。

4、屋顶建设:屋顶用小青瓦或草帘+石棉瓦。

5、饲槽设置:水槽可利用直径为25厘米的塑料积水管从中分开设制而成,距网床5-10厘米前,靠墙安置或用直径为40-50厘米的的塑料盆加盖防污水桶,放置在网床上即可。饲槽一般采用斗型饲槽,上口长50-60厘米,宽30-40厘米。下口长50-60厘米,宽10-20厘米,底座规格同上口,深40-50厘米。

肉鸭大棚养殖的管理技术

1、饲养准备:根据饲养规划准备育雏室、饲养棚(也可将肉鸡棚增设运动场改为肉鸭棚)、设备及工具等。应对育雏室(包括墙壁、地面、工具等)进行严格彻底消毒,鸭舍空间按每立方米用30毫升福尔马林加入到15克高锰酸钾中,密闭熏蒸24小时后打开门窗排出气体。检查供暖保温、通风换气设备,保证能够正常运转。进雏前一天应将育雏室加温,同时检查是否能达到育雏要求的温度条件。

2、育雏条件:第一天的育雏温度为30℃~32℃,以后每隔三天递减1℃,逐渐脱温,使雏鸭均匀分布,温湿度保持稳定。雏鸭舍加温,可用地下烟道、烧木屑炉、煤炉、红外线灯等办法,但要注意通风良好,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及火灾等。1~3日龄时可采用昼夜光照,4日龄后只需早晚开灯。设有运动场、水池的,还应对雏鸭训练调教。

3、饮水和开食:雏鸭要掌握早饮水、早开食、先饮水、后开食的原则。雏鸭出壳24小时内饮用0.02%的高锰酸钾水或5%的葡萄糖水。饮水后1小时左右就可以喂食,第一次喂食一般可用碎玉米、碎黑豆、碎糙米等,将以上饲料煮成半熟后放到清水中浸一下再捞起。初次喂食的饲料要求做到不生、不硬、不烫、不烂、不黏。撒在油布或塑料布上,要撒得均匀,边撒边吆喝,调教采食。第二次就可以转为小鸭全价颗粒饲料饲喂。

肉鸭的饲养配方

肉鸭(1-25)饲料配方:玉米50%、菜籽饼20%、碎米10%、麸皮10%、鱼粉7.5%、骨粉1%、食盐0.5%。中期鸭(26-45日龄):玉米50%、菜籽饼5%、碎米10%、小麦17%、麸皮12%、鱼粉4.5%、贝壳粉2%、骨粉1%、食盐0.5%,后期去掉大豆,减5%米糠,增加玉米10%。

肉鸭鸭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

对雏鸭采取严格的隔离饲养,尤其是5周龄以内的雏鸭,应供给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严禁饮用野生水禽栖息的露天水池的水。孵化、育雏、育成、肥育均应严格划分,饲管用具要定期清洗、消毒。流行初期或孵坊被污染后出壳的雏鸭,立即注射高免血清(或卵黄)或康复鸭的血清,每只0.3~0.5毫升,可以预防感染或减少病死。

肉鸭的大棚建设方案要注意规格,然后各个环节的布局也是很重要的,建设好之后就可以养殖了。养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喂食和准备工作。鸭舍需要定期的进行清理消毒,只有做好了这些,才能保证它的长势更好。

yz023.com养殖网养殖技巧栏目为您提供最新最科学的养殖方法,其中《草莓大棚里的养蜂技术》内容包含丰富的知识点,如不满足请访问“葡萄大棚里养殖青蛙”专题。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062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