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鱼养殖常见病之小瓜虫病病防治技术介绍


□股份动物保健研究所水产医学部

最近几年,随着集约化养殖的发展,养殖的罗非鱼经常发生一些寄生虫病。本文就常见寄生虫病类型及防治方法进行介绍。

小瓜虫病

病原:多子小瓜虫,属动基片纲、膜口亚纲、膜口目、凹口科、小瓜虫属。生活史分为成虫期、幼虫期及包囊期。

症状:虫体大量寄生于罗非鱼时,鱼体表、鳍条或鳃部布满无数白色小点,故叫白点病。当病情严重时,躯干、头、鳍、鳃、口腔等处都布满小白点,有时眼角膜上也有小白点,并同时伴有大量粘液,表皮糜烂、脱落,甚至蛀鳍、瞎眼;病鱼体色发黑,消瘦,游动异常,将鱼体与固体物摩擦,最后病鱼呼吸困难而死。

流行情况:小瓜虫对寄主无年龄选择性,从苗种到成鱼各年龄段皆受其侵害。主要流行于春末夏初,适宜温度15-25℃,2-3天可遍及全池,大量死亡。

诊断:鱼体表形成小白点的疾病,除小瓜虫病外,还有粘抱子虫病、打粉病等多种病,所以不能仅凭肉眼看到鱼体表有很多小白点就诊断为小瓜虫病;需用显微镜进行确诊。

防治方法:

1.生石灰彻底清塘,杀灭小瓜虫的胞囊。

2.放养鱼种前,若发现有小瓜虫,用l-2%食盐水浸洗病鱼l5-20分钟。

3.用亚甲基蓝1-3g/m3全塘泼洒,每隔4天泼洒1次。连用3次。

4.全池遍洒福尔马林15-25×10-6浓度,隔天遍洒1次,共泼药2-3次。

5.每亩每米水深,使用辣椒粉250g、生姜干片或鲜生姜500g,混合加水10kg煮沸。熬成辣姜汤,冷却后全池泼洒,每天一次,连续3次。晴天中午泼洒。

相关推荐

罗非鱼养殖常见病小瓜虫病的防治技术



1.病原和症状:病原体为多子小瓜虫,它的形态在幼虫期和成虫期有很大差别。幼虫期的虫体一般呈椭圆形,前端尖,后端钝圆,体长33~54微米,体宽19~32微米,前端有乳头状的突起,称“钻孔器”。全身密布纤毛,在后端长出一根特别粗的纤毛,长度为纤毛的3倍。另有“6”字形的胞口,大核圆形,小核球形,虫体前半部有1个伸缩泡。成虫期的虫体呈卵圆形或球形,长0.3~0.8毫米。周身着生短小均匀的纤毛。前端腹面有一胞口,体中部有一马蹄形的大核,小核不易见到。原生质内常有大量的食物粒和许多小伸缩泡。此病对个体小的罗非鱼和鱼种危害最大,往往大量寄生,引起大批死亡。小瓜虫侵入鱼的皮肤和鳃的上皮组织,以寄生的组织细胞作营养,引起鱼体组织发炎,形成白色的囊泡。严重时,在皮肤和鳍上肉眼可见到许多白点状的囊,并覆盖着白色的黏液层,因此称为“白点病”。在鳃上寄生时,除组织发炎外,并有出血现象,使鳃呈暗红色,还可使某些组织坏死。

2.防治方法:发病池可用3%~5%的食盐溶液药浴。但小瓜虫经药浴后,只脱落,并未杀死,故药浴后的水应弃去,否则将重复感染。


罗非鱼养殖常见病之斜管虫病病防治技术介绍



□股份动物保健研究所水产医学部

最近几年,随着集约化养殖的发展,养殖的罗非鱼经常发生一些寄生虫病。本文就常见寄生虫病类型及防治方法进行介绍。

斜管虫病

病原:鲤斜管虫,属纤毛门、动基片纲、管口目、斜管虫科、斜管虫属。虫体腹面观卵圆形,后端稍凹入。侧面观背面隆起,腹面平坦,前端较薄,后端较厚

症状:寄生在罗非鱼体表及鳃上,少量寄生时对鱼危害不大,大量寄生时可引起皮肤及鳃产生大量粘液。体表形成苍白色或淡蓝色的一层粘液层,组织损伤,呼吸因难;如果水温及其他条件合适,病原大量繁殖,2-3d内即有大批病鱼死亡。

流行情况:鲤斜管虫分布广泛,我国各养鱼地区都有发生,适宜水温为12-l8℃。流行高峰期为春、初夏及秋季。当水质恶劣、鱼体衰弱时,在夏季及冬季也会发生斜管虫病,引起鱼大量死亡,

诊断:该病无特殊症状,病原体较小,必须用显微镜进行检查诊断。

防治方法:

1.放鱼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或硫酸铜0.7g/m3,泼洒全池消毒。

2.放鱼前用硫酸铜8g每立方米的溶液.浸洗l5-30分钟。

3.发病后,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0.7g/m3泼洒全池。

4.青蒿末,一次量,每千克体重,0.3-0.4g。拌饲料投喂,1天2次,连用5-7天。

斑点叉尾鮰养殖常见病之小瓜虫病防治技术



1、病原:多子小瓜虫。

2、症状:小瓜虫侵袭上斑点叉尾鮰后,肉眼可见病鱼体表,鳍条和鳃部有许多白点,这些小白点就是小瓜虫。小瓜虫寄生一段时间后,还可以引起病鱼寄生部位的组织增生,出现点状囊泡。病鱼体表黏液增多,鱼体消瘦,游动迟钝,并有时浮游于水面。小瓜虫主要侵袭斑点叉尾鮰鱼种,常引起大量死亡。水温15~25℃是该病的流行季节。在这种温度下,若遇上阴雨绵绵,水质较清瘦,更是容易发生此病。各地均有发生,在室内的水泥池和水族箱中也时有发生。

3、防治方法:

①目前仍无有效预防方法,养鱼种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

②使用“杀虫灵”,按每亩每米水深1~2瓶的浓度全池遍洒,连续重复施用5天(每天1次)。用3次后可见到病鱼体表小瓜虫数量显著减少。第5次用药完毕后绝大多数病鱼的体表小瓜虫全部消失,病鱼恢复正常。

③注意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这是因为斑点叉尾鮰系无鳞鱼类,又喜集群,它们互相挤擦引起的皮肤伤口而被小瓜虫侵袭。

④辣椒干250克、鲜生姜500克,研碎后煎汁泼于1亩的水体,治疗效果较好。


越冬期间奥尼罗非鱼养殖常见病小瓜虫病防治技术



入冬时期,是鱼小瓜虫病的高发季节,特别是对于暖水性罗非鱼,水温、气温等变化容易引起小瓜虫病,尤其是在高密度的罗非鱼越冬池更容易发生。应注意防治。

1、症状与危害

小瓜虫病由多子小瓜虫侵入鱼体皮肤、鳃部而引起。被感染的奥尼罗非鱼体表和鳃部有许多白色小点状囊泡。严重时病鱼的体表、鳃部粘液增多,鳃丝成暗红色,鱼体消瘦,病鱼游动缓慢,浮于水面,呼吸困难,陆续有死亡。

2、防治方法

(1)放鱼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

(2)掌握合理放养密度,加强饲养管理以增强体质。

(3)水温在15~20℃时,用亚甲基蓝3克/立方米全池遍洒,每隔3~4天泼洒1次,连用3次。

(4)用1%~2%食盐水浸洗病鱼15~20分钟。

(5)每亩水面用枫杨树枝6千克、苦楝树根3.5千克混合煎水,加入人尿15千克兑水全池遍洒。

虽然在低温稳定的气象环境下,病原侵袭力不强,同时鱼体承受的应激较小,所以由小瓜虫病引起死亡量少。但小瓜虫对鱼的体表会造成一定的损伤,影响商品鱼的外观和价值,因此应加强防治。


泥鳅养殖常见病小瓜虫病的防治技术



泥鳅养殖过程中平时经常见到的主要以指环虫、三袋虫和车轮虫为主,杯体虫也较常见,其他各种寄生虫就很少见到了。但从6月份开始进,赣榆区墩尚镇养殖户放养的泥鳅苗种却经常会见到小瓜虫,如果治疗不及时还会引起大量死亡。



小瓜虫适宜的生长繁殖水温为15-25℃,当水温低于10℃、高于28℃时,小瓜虫发育迟缓或停止,但由于泥鳅苗种是从全国各地向赣榆区墩尚镇集中,所以温度差异较大,入塘泥鳅苗种携带小瓜虫也就不足为奇了。

症状与治疗:小瓜虫量少时,泥鳅会聚集在网边,而且驱赶不散,不久就开始对网边摩擦,泥鳅开始有少量肿鳃破嘴,开始有漂浮水面的病鳅。当小瓜虫大量寄生时,泥鳅出现特别严重的烂鳃腐皮烂尾等现象,使用外泼消毒药不见好转还越来越多漂浮在水面上,消毒药用得越多,泥鳅死亡也越大,所以,对泥鳅进行镜检时一定要仔细察看,千万不要小看此虫。发现小瓜虫要及时用“白点瓜虫清”杀灭,可连续使用3~4次,然后再及时用硫醚沙星消毒,泥鳅很快就会稳定下来。

预防措施:1、彻底清塘,晾晒塘底,杀灭寄生虫卵。2、外运来的苗种及时检验或直接使用白点瓜虫清外泼抑制虫体繁殖。

注意事项:检查到泥鳅患了小瓜虫病后,此塘内千万不要用食盐、硫酸铜等药物外泼治疗,否则不但不能杀灭虫体,反而会加速虫体脱离泥鳅,沉入塘底,形成包囊,产生更多的幼虫,引起泥鳅发生更大的死亡。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091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