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鱼群算法数学模型

【常见问题】可以为我们介绍一下人工鱼群算法数学模型?

【专家解答】在一片水域中,鱼往往能自行或尾随其他鱼找到营养物质多的地方,因而鱼生存数目最多的地方一般就是本水域中营养物质最多的地方,人工鱼群算法就是根据这一特点,通过构造人工鱼来模仿鱼群的觅食!聚群及追尾行为,从而实现寻优,以下是鱼的几种典型行为:

(1)觅食行为:一般情况下鱼在水中随机地自由游动,当发现食物时,则会向食物逐渐增多的方向快速游去。

(2)聚群行为:鱼在游动过程中为了保证自身的生存和躲避危害会自然地聚集成群,鱼聚群时所遵守的规则有三条:分隔规则:尽量避免与临近伙伴过于拥挤;对准规则:尽量与临近伙伴的平均方向一致;内聚规则:尽量朝临近伙伴的中心移动。

(3)追尾行为:当鱼群中的一条或几条鱼发现食物时,其临近的伙伴会尾随其快速到达食物点。

特点:

1)具有较快的收敛速度,可以用于解决有实时性要求的问题;

2)对于一些精度要求不高的场合,可以用它快速的得到一个可行解;

3)不需要问题的严格机理模型,甚至不需要问题的精确描述,这使得它的应用范围得以延伸.

停止条件1)判断连续多次所得的均方差小于语允许的误差

2)判断某个区域的人工鱼群的数目达到某个比率

3)联系多次所获取的值均不能超过已寻找的极值。

【人工鱼群算法数学模型智能计算】也称为计算智能,包括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禁忌搜索算法、进化算法、蚁群算法、人工鱼群算法,粒子群算法、混合智能算法、免疫算法、神经网络、机器学习、生物计算、DNA计算、量子计算、模糊逻辑、模式识别、知识发现、数据挖掘等.智能计算是以数据为基础,通过训练建立联系,然后进行问题求解.

【小编点评】小编汤姆为探索人工鱼群算法的你整理了《人工鱼群算法数学模型》,鱼群算法和蚁群算法其实是一样的,生物那方面不说了,主要是生成随机数,经过数次迭代,一次次计算目标函数值从而优化答案,最后看答案分布,这样就能计算解决全局最优,因为鱼群算法能够跳出局部最优,所以应用于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是很有用的。

小编推荐

金蝉人工养殖技术


准备场地:选择在柳树林、榆树林等土壤湿润的地方养殖。卵枝采集培养:可收集一些附着有蝉卵的树枝,然后进行孵化培养,并填沙土覆盖树枝。养殖管理:期间要保持适宜湿度,孵化后可将其移植到种植林,后期可对树进行多次施肥,并及时清除蚂蚁窝,防止大型生物进入树林踩踏等。采收:一般成熟后的金蝉可多次进行采收。

一、准备场地

1、养金蝉前需要找好育蝉场地,可选择果园的一些果树,也可选择柳树林、榆树林之类的地方,树种的皮要比较薄,并且树皮的枝叶也要比较丰富,以及树枝要比较细小方便附着。

2、养殖地的土壤不宜过于干燥,要相对比较湿润,这样方便管理冒土时的金蝉种幼苗,比较合适的地方,是沿着河谷分布的肥沃土壤。

二、卵枝采集培养

1、可以前往野外收集一些附着有蝉卵的树枝,然后再进行孵化培养,也可自己进行收购,孵化的时候,要将含卵的树枝捆绑在一起,并填埋沙土覆盖树枝。

2、在这期间要保持好湿度,可少量多次喷洒水滴,一般当沙土表面呈现湿润即可,金蝉种在土里面会慢慢开始孵化。

3、在检查的时候,如果有发现一些类似蚂蚁一样的东西,就可以将其移植到种植林。

三、养殖管理

1、把培养的树枝连同沙土,一起放入准备好的树根部位,坑不宜太深,入土30cm左右即可,可以要离树根近一些,这样就不会导致金蝉种幼苗受损,也方便幼蝉对树根汁液的吸取。

2、后期可对树进行多次施肥,以确保树种生长让幼蝉吸收足够的养分。

3、经常巡视树林,看到蚂蚁窝或老鼠之类的,要及时进行清除,防止对金蝉造成伤害,平时还要防止牛等大型生物进入树林踩踏,而且对于幼蝉的埋放地点要记录下来,以方便管理采收。

四、采收

1、金蝉成熟后,会慢慢的从土里冒出来,并顺着树干往上爬,为了方便后期采收,因此可在树干离土30-50cm处做出隔离带,带子宽度控制在10cm左右,表面要光滑,这样金蝉就爬不上去。

2、金蝉冒土的时间,一般都是在雨后,雨水会妨碍金蝉在土壤里面的活动。

3、一般金蝉足够强壮了才会开始冒土,对于干旱时间较长的,可以人工进行淋雨催金蝉冒土。

4、金蝉种可以收获很多次,因此在收获的时候,不要收1次就不再采收了,采收时间可以维持近30天左右,或者更长。

野兔人工养殖技术


【常见问题】野兔该如何进行人工养殖?

【专家解答】对于野兔,多年来我国一些科技工作者进行了人工驯养探索。根据了解,尚未有实质性的进展,国内有些报道存在一些误区:

(1)关于野兔妊娠期的描述,国内报道很不一致。有的说28~35天,有的说31~35天,也有的说65天左右。根据笔者调查研究,野兔妊娠期一般40~42天。由于产仔数和营养状况的不同,可能有一些差异。但是不会有28天到65天的变异幅度。

(2)关于年产仔胎数和产仔数的报道。有的说年产6~8胎,每胎产仔5~9只;有的说年产4~5胎,窝产仔5~8只;还有的说年产5~10胎,胎产8~12只。根据笔者调查研究,野兔年产一般1~2胎,胎产仔数一般1~4只。但是,由于环境条件、营养状况、野兔种类的不同,会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其胎产仔数和年产胎数达到家兔的水平,是不可能的。

(3)关于仔兔的描述。野兔不同于穴兔,其对野外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出生仔兔布满被毛,睁眼开耳,很快站立和跑动,并采食植物性饲料。但有的报道说12~14天后野兔开眼,20天后能找食吃。

【小编点评】《野兔人工养殖技术》一文为打算投资野兔养殖朋友做了一个野兔养殖知识普及。近年来,关于野兔人工驯化和人工养殖的报道很多,有的传授养殖技术,有的介绍致富经验,有的大呼养殖前景广阔等等。对于养殖野兔的可行性及市场前景,提供以上专家的解答,以供参考。

人工如何饲养蛤蚧


蛤蚧适宜生长发育、繁殖的环境温度为28~32℃,空气相对湿度65%~75%,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蛤蚧食欲旺盛、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新陈代谢率高,所以生长发育也快。在这一环境条件下要投给充足的饲料虫,保证其营养需要。因此,在温、湿度适宜的生长发育期,在蛤蚧饲养场内每天傍晚都要用黑光灯诱捕昆虫。趋光性的昆虫即迎光扑来,落入蛤蚧活动场内,供其捕食。生产实践证明,一盏20瓦的黑光灯可诱捕半径200米范围内的昆虫,若此地昆虫源丰富,一晚上能捕上万只昆虫,重可达500克以上,能满足400条蛤蚧食用。

若虫源不足或饲养量大时,可增加黑光灯的数量,或是人工饲养饲料虫。在7~9月蛤蚧取食旺期,活虫饲料不足时,还可以喂给人工配合饲料,其配制比例为:鱼粉30%、熟鸡蛋10%、玉米面10%、花生仁饼粉20%、甘薯或南瓜30%。先将甘薯或南瓜煮熟捣成糊状,将上述人工配制、调和的饲料涂在蛤蚧活动范围内的墙壁上,每隔2~3天涂抹一次,这一阶段只涂人工配制饲料,不投昆虫,也不给饮水,待蛤蚧饥饿时,则开始少量取食人工饲料,以后便逐渐适应人工饲料。投饲时间以傍晚为宜,如果活昆虫量不能满足蛤蚧的需要,可投一些人工配制饲料,投喂方法是先投人工配制饲料,待其将配制饲料吃完时,再投昆虫。蛤蚧在冬季气温低于12℃时,停止活动,进入冬眠状态。冬眠时不吃、不饮、不动,但其体内仍进行微弱的新陈代谢,过一个冬季仍然要消耗大量营养物质。越冬消耗的营养物质是在冬眠前体内贮存的。

在越冬前,特别是气温适宜的旺食期,必须投喂充足的饲料,让蛤蚧体内贮存大量营养物质,体质健壮,经过越冬消耗,体质仍然很好,死亡率就会很低;如果越冬前盛食期投饲不足,蛤蚧越冬前体内营养物质贮存少,越冬时贮备的营养物质被消耗,越冬后体质弱,抵抗力很差,患病死亡率就会高。所以,在秋天气温适宜时,要投给蛤蚧充足的饲料虫,让其长期吃饱、饮足,体内贮备大量营养物质,体质健康地越冬,越冬后继续投给充足、优质饲料,使它们体内营养物质马上得到恢复。另外,蛤蚧冬眠出蛰后,马上就要进入繁殖期,冬眠后马上投给充足、优质饲料虫,及时补充营养,对蛤蚧当年繁殖也是十分有利的。夏季天气炎热,蛤蚧体内容易失水,此时应保证供给清洁的淡水或较淡的盐水,活动场地还要修一些小的浅水池,灌满清洁的水,供蛤蚧游泳和饮用,池内的水要经常更换,保持清洁。

獐怎么人工养殖


獐属哺乳纲偶蹄鹿科动物,其皮骨、肉都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尤其从哺乳期幼獐腺胃中取出的乳积块獐宝的提取物不仅能治疗消化不良,还有御寒、提高抗病能力的功效。近年来獐的养殖市场也越来越紧俏,那么獐怎么人工养殖?有哪些养殖方法技术和注意事项?

一、獐吃什么饲料?

獐是一个杂食性动物,这为人工养殖獐提供了方便。野生獐以灌木嫩叶及杂草的嫩茎、叶、花、果实、种子为食,常至附近农田吃蔬菜、豆科作物及薯叶、小麦叶等。可供獐食用的野生植物有100多种,单子叶(窄叶类)和双子叶(宽叶类)植物都要吃,但如果青饲料充足,它要挑食。饲养中,黑麦草、苦荬菜,蕃薯藤,莴苣叶、桑树叶、构树叶都要吃。山上的葛藤叶、盐肤木等宽叶类植物的叶獐子最为喜欢。养殖獐的时候可以选用当地易于栽种或野生资源丰富便于收藏的品种灵活加以运用。饲料搭配可以多样化,营养不良时也可以定期补充一定量的动物性饲料如:鱼粉、骨粉(但不能多用,尤其是幼獐,因为幼獐食用这些粘性精料容易发生肠梗阻,营养补充一般以豆饼为好);矿物性饲料如:贝壳粉、食盐;有时也给点维生素。通常情况下,一般最多也就给点食盐,平时都以草料为主。

成年獐的食量每昼夜约1.5到3千克不等,以新鲜饲料为主,冬季新鲜饲料较少时,可添加精料,豆渣(要晒一下,让豆渣干些)、麸皮、米糠、大麦粉(配合使用,少量)、豆饼等都可以作为精料供给。同时,冬季也可以用夏季风干储藏的青料,夏秋季节储存干料时要注意:叶类青料必须在晴天采回,随即摊开晒干,必须防置于干燥通风处,避免受潮霉烂,可以垒垛储藏。备用的干饲料要保管好,注意清洁卫生,定期翻动检查,严防虫蛀、鼠咬。

二、獐饲料怎么种植?

一般饲料的准备:九月初种下黑麦草、十一月下旬开始供应,立春时,即二月份种下苦荬菜,五月初供应,五月种蕃薯,七月开始供应。每样草料都可多茬提食。五月中旬母獐产仔,应提前增加一些营养,以便母獐奶水充足。

当然也可以采取多种模式,如下一种方法也可以:

一年四季饲料:(以獐产下时间为起点)56月,以莴苣叶为主,兼喂胡萝卜。莴苣叶都食,胡萝卜也是根,叶都食。79月山芋茎;1011月,山芋根;豆渣,11月下旬一直到4月,以豆渣、麸皮为主,兼喂黑麦草和草料。一年四季,都可喂豆渣和麸皮,其它食物随着季节的改变和獐的喜好而改变。以此食谱准备饲料。

如果种花生或大豆较多,则这二种植物既可作为平时的青饲料,也可晒干作为冬天的饲料。因不知你处植物分布情况,无法一一告知,一般说,宽叶植物都能吃,但一般蚕豆叶它不喜欢吃。具体建议你以后养殖时可以多试试。

三、獐的饲养模式

饲养可采取多种方式,一般采用以下2种。

1、厩养

一般一只獐提供三平方米(如长二米,宽一米半)的地方就可,可以单养,也可以多只一起养,一组獐一雄三雌提供十平方米的地方就可以,如果地方充足,多一点也行。厩底一般需要垫些草料或稻草(铡断),从保证健康方面考虑,厩养的獐还应考虑定期放出獐到活动场地活动、晒太阳。

2、散养

根据养獐的数量,决定圈地大小,四周建围墙,沿围墙适当建一些供獐躲风避雨的小间,以及工作间。

采取哪种方式饲养,要看我们的需要,取獐奶,还是其他用途则饲养方法上可以略有不同。

鲍鱼人工养殖模式


鲍鱼足名贵的海珍品之一,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被誉为海洋软黄金。鲍鱼是名贵的海洋食用贝类,被誉为餐桌黄金,海珍之冠。下面一起来看看鲍鱼的几种人工养殖模式

海底沉箱式养殖:

养殖器材为2m2m0.8m钢骨架大型网箱,下沉于海底进行养殖,也有的用上侧及两端开口,中间带若干交错排列的横隔板,开口部分有带拉链的网衣的水泥槽,下沉于海底进行养殖,饵料以投喂海带等海藻为主。这种养殖方法鲍的栖息环境比筏式养殖稳定,生长效果也好,但投饵、管理难度比较大。

海上筏式养殖:

养殖器以多层式养鲍笼较好,多层式养鲍笼直径45~50cm,高100~200cm,4~10层塑料盘由铁棍及塑料套管联成一体,层间距20~30cm,外包有带拉链的网衣。投饵、管理、更换网衣等均很方便,饵料以海带等海藻为主。

海边围池式养殖:

在潮间带选择条件适宜的地方,围堤建池、池内放置石块,水泥板,瓦片等作鲍的附着隐蔽物,向海一侧的池壁上部留有若干个通水口,作为张落潮时池内与外海水的交换通道。落潮后应使池内海水保持1m左右的水深,饵料以海藻为主。

陆上人工养殖

(1)多层式水槽养殖:采用多层式长条形浅水槽,并与网筛,附着板等器材配套使用。水槽宽0.5~0.7m,深0.3~0.4m,长度一般在1~10m间,层间距0.5m左右,饵料有的以海藻为主,有的以配合饵料为主,养殖密度3~5cm鲍每平方米200~400个,大于6cm鲍每平方米100~150个。(2)池内塑料箱养殖养殖池面积为20~40m2,深1~1.2m的水泥池,塑料箱为长39cm,宽30cm,高12cm的专用养鲍箱,每5~7个箱上下叠为一叠并加以捆绑,各捆立放于池中并排列成排,各排间留有操作通道,日给水量不少于培育水体的3~6倍,24小时连续通气,饵料为鲜海带或干海带。

紫海胆人工育苗


【常见问题】最新的紫海胆人工育苗技术是怎样的呢?

【专家解答】为了保证大亚湾紫海胆资源增殖恢复区苗种供应,去年南海水产研究所应用南方紫海胆人工育苗和中间培育技术开展紫海胆苗种繁育。

据了解,截至去年7月底,在深圳利用大亚湾紫海胆亲本培育壳径为1.2cm以上的紫海胆苗种约500万粒;从大亚湾采集5批次空运到大连的紫海胆亲本进行苗种繁育,现已经培育出壳径为0.5cm以上的紫海胆苗种约700万粒。 南方海胆为什么选择到大连进行育苗?因为海胆苗在南方的繁育周期长,利润低,很多当地的养殖场不愿意进行育苗,众所周知,大连的紫海胆也很有名,而且大连有成熟的技术条件,采用升温等措施创造跟大亚湾相似的环境,养殖周期也刚好对接,所以选择在大连进行育苗。而现在的关键则是运输过程中对紫海胆的成活率的影响。

对此,南海水产研究所也提前做了实验,分别用有水和无水两种方法进行测试发现,有水运输情况下,海胆易被相互之间的刺扎伤影响其成活率。通过对不同规格的紫海胆干露进行大量实验发现,干露运输大大减少了这种影响,提高了运输过程中的成活率,平均可达到95%左右。这也为以后探索紫海胆等的生产实践运输过程中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小编点评】大连紫海胆系一种极鲜美的海味,现已成为宴席上的一道名菜,目前市场售价高达400元一斤。大连、旅顺、海洋岛和大、小长山岛都有出产。大连紫海胆俗称刺锅子,整个海胆外貌宛如缩成一团的刺猬。紫海胆生活浅海区或礁石之上,多栖息于从潮间带至180米水深处。海胆的食用部分为其生殖腺。俗称海胆黄,海胆黄可以炒食,亦可与鸡蛋、肉类同炒。海胆还可以加工成盐渍海胆和海胆酱,为上等滋补品。为此小编汤姆为探索紫海胆人工育苗技术的你整理了《紫海胆人工育苗》一文。

花蟹人工养殖技术


【常见问题】花蟹人工养殖技术有什么是我们需要知道的?

【专家解答】人工捕捞的远海梭子蟹(花蟹)育苗成功,有望实现人工养殖;由省水产研究所承担的远海梭子蟹工厂化育苗及池塘养殖技术研究科研项目近日通过专家验收。

远海梭子蟹俗称花蟹,是海南岛、北部湾主要的海洋经济蟹类,市场供不应求。省水产研究所科研人员通过研究远海梭子蟹的生物学特性和繁殖习性,掌握该蟹的人工育苗及池塘养殖技术。该所开展五批次花蟹亲本培育,2011年和2012年开展四批次远海梭子蟹人工育苗,获幼蟹20.25万只,获平均壳宽1.03cm的蟹苗共计10.46万只。同时,项目组开展池塘及水泥池养殖实验,养殖壳长6厘米以上的商品蟹1050公斤。初步建立了远海梭子蟹工厂化育苗及池塘养殖技术体系,可为我省海水养殖业增加新品种。

花蟹一般是海中野生人为捕捞的,现在有关部门进行的人工海水养殖。近期,由北海市振发海洋产业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花蟹人工育苗试验成功,这意味着花蟹今后可进行规模化繁育养殖了。

记者周俞瑶:观众朋友们,现在的花蟹越来越少,那么花蟹餐桌上的价格也越来越昂贵。我们可以看到我手上拿的这只是由北海市振发海洋科技有限公司人工培育出来的花蟹,那么这意味着今后我们大规模地养殖花蟹就不再是梦了。

近年来,由于海洋资源的减少,渔民出海捕捞到的花蟹数量也受到了影响,目前市面上的花蟹均是源于渔民每天在近海捕捞所得,耗费的人力物力也非常大,成本的提高致使这种原本深受消费者喜爱的经济蟹类现已成了高价海鲜,大大减低了消费者的购买量。

2007年,北海市振发海洋产业科技有限公司承担了科技部门下达的远海梭子蟹种苗繁育技术研究与示范攻关项目。他们目前完成了3个批次育苗,其中第三批育出900万只蚤状幼体,专家查定观察变成大眼幼体存活400万只,存活率44.4%;进一步变态为壳宽0.2-0.4厘米的豆蟹为247.8万只,存活率62%。

我们搞这个花蟹育苗大概需要1月零二十天左右,今年我们从三月份把这个幼苗育出来了,育出来它跟天然的花蟹苗是基本上一样的。它放出来养殖的成本也比养虾要低得多,而且水质什么的也不如虾要求得严格,能比较随便的放水进水,所以推广这个花蟹是比较容易的。而且市场上对花蟹的需求量也比较多,并且养殖的跟天然的也是基本上一样的。成活率也比较高,大概都有四五成左右。所以一把天然的中苗弄过来以后,养殖户一订购,我们就把它孵化出来。一般养四五个月就能成功养出来了。

今年三月份公司正式将育苗用人工池塘养殖。记者在养殖现场看到,经过四个多月的人工养殖,花蟹已发育得非常成熟,并且由于是直接放在浅海里养殖,生长条件非常好,打捞上来的花蟹个个肥美无比,和天然的花蟹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采访北海市科技局党组副书记唐德坚:这个花蟹苗培育出来了以后,我们广西的海洋业又出现了一大亮点,整个花蟹都可以用人工池塘来养殖,填补了广西海洋业的一项空白,养殖增大了我们的产量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小编点评】《花蟹人工养殖技术》一文为打算投资花蟹养殖朋友做了一个花蟹养殖知识普及。花蟹的食性较杂。不同的种类食物不同。主要是吃一些浮游生物和藻类,也吃泥土中的有机无。

兰花蟹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微量元素等,对身体有很好的滋补作用。蟹,自古就有四味之说。大腿肉,肉质丝短纤细,味同干贝;小腿肉,丝长细嫩,美如银鱼;蟹身肉,洁白晶莹,胜似白鱼。花蟹含有大量人体必需的蛋白质、脂肪、磷脂、维生素等营养素,营养丰富。

营养价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微量元素,对身体有很好的滋补作用;有抗结核作用,对结核病的康复大有补益。

鳗鲡鱼人工养殖技术


【常见问题】鳗鲡鱼人工养殖有哪些技术要点?

【专家解答】目前,各地养鳗场的养殖方式大体上分为露天止水式养殖、温止水式养殖、温流水式养殖和加温循环过滤式养殖四个类型。

露天止水式养殖:利用江河、湖泊、水库等自然水温的水源,采用露天池塘进行养殖,每天少量换水的方式叫露天止水式养殖。每天一般只换水10%~15%,主要靠繁殖水中的浮游生物进行光合作用自然增氧、净化水质以改善养鳗池的环境条件。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建造池塘的费用较低,节约水电和劳力,生产成本较低,适宜发展大面积生产,但这种养殖方式受当地水温条件的影响。其缺点是:鳗苗培育早期水温低,鳗苗生长慢,病害多,成活率不高,生产周期长等。目前,主要采用加温培育鳗苗的方法来加速生长,提高成活率。广东省的大部分养鳗场属于这种类型。

温止水式养殖:当自然温度较低时,在温室或塑料大棚里,以锅炉加热或利用温泉水、深井水和工厂余热水等进行养殖,每天少量换水的方式叫温止水式养殖。它主要靠增氧机增氧,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常年保持较高水温,鳗苗驯养成活率高,一般在90%以上,且较为稳定。能够早养苗,常年摄食,生长快,缩短生产周期,成鳗年产量每亩一般可达2~4吨。其缺点是:加温要消耗能源,增加成本,且水质管理较为困难,要定期彻底换水,经常注水或换池清洗等。池塘布置和结构基本上和露天池相同,在鳗苗阶段采取这种方式能明显增加产量,一般用它培育鳗种与露天止水式养殖相结合效果较好。

温流水式养殖:利用清洁无毒、无污染,且水量较大的工厂余热水或温泉水进行流水式养殖的方式叫温流水式养殖。这种方式除了有温止水式养殖的优点外,其放养密度和产量要比止水式养殖高3倍以上,一般成鳗年产量每亩可达4~10吨。但用水量大,夏季高温时要有深井水配套降温。用电量大,成本高。池塘配套比例和止水式池塘相似,但主要用水泥池。成鳗池面积较小,一般为100~500平方米。

加温循环过滤式养殖:采用锅炉加温的养鳗场,为了节约能源,除了采取温室保温外,鳗池中排出的水通过沉淀,生物膜净化过滤,再重复使用,这种养殖方式就叫循环过滤式养殖。这种方式的产量和优点与温流水式养殖大致相同,并且不受外界水质污染的影响。缺点是建池的基建费用甚高,要有一套专门的过滤设备。发现鳗鱼有病害时防治较困难,一旦水质恶化或鳗鱼发病,稍不注意就会导致全军覆没。因此,必须加强水质变化的监测,以防池水中氨盐和亚硝酸盐浓度的升高。这种工厂化的鳗鱼养殖方式尽管有缺点,但仍不失为一种先进的养殖方式。其池塘结构、质量和流水式池塘相似。为了便于管理,每个池塘面积以20~100平方米为宜。

【鳗鲡人工养殖技术有重大突破】过去只能从天然的幼苗开始养殖的鳗鲡鱼,最近世界上已初步成功地实现了由鱼卵到成鱼的全程养殖。

餐桌上的鳗鲡鱼几乎都是由天然幼苗所培育养殖的。鳗鲡鱼的价格受到鳗苗渔获量之左右。天然鳗苗有因为滥捕而可能灭绝的危机,如果可以达成全程人工养殖的话就可以低价且稳定地供应。

鳗鲡鱼从卵孵化后会变成柳叶般形状透明的幼生,之后体形变化而成鳗苗,再养成成鱼。不过,科技界一直以来对幼生的成长环境、食料等方面仍有许多未曾探索到,过去一直无法实现全程养殖。

田中先生等人在平成11年(公元1999年)已成功地将养殖的日本种鳗鲡鱼取卵进行人工孵化,进而培育为幼生,随后即致力于把幼生培育成鳗苗的技术开发。该研究组开发出混合了鲨鱼卵泥及维他命、矿物质等适合幼生成长物质的饲料。为了要保持水质的清洁,把它放在一个不会残留吃剩的饲料、不会污染水质的圆柱形水槽来培育,结果在孵化后250天开始变成长约55毫米的幼生,约20天后变形成鳗苗。

目前为止已有20尾成功地变形为鳗苗,最大的长成为约20厘米的鳗鲡鱼,预计应该可以顺利长成跟普通成鱼一样的大小。田中先生也表示只要世代重覆地培育,也可能可以改良品种。

引述日本东京大学海洋研究所冢本胜已教授的话,鳗鲡鱼的全程养殖已经努力了将近40年,这绝对是划时代令人赞许的成果。在渔业及资源管理上有着重大的意义。主要是因为能成功地从卵培育成强壮的幼生,并开发了饲料。不过该批幼生的生长时间约比天然的时间要长两倍,大小也稍微较小一点。如要在渔业上实用的话必须把这期间再缩短。假如进一步调查天然鳗鲡鱼的生态的话,应该可以活用到养殖上头。

【日本人工繁殖鳗鲡苗获得成功】鳗鲡的全人工繁殖是世界水产业长期未能解决的难题。目前,中国、日本和韩国养殖的日本鳗鲡全部依赖捕捞野生苗,由于捕捞过度,鳗苗资源逐年衰退,至今年4月中下旬为止,亚洲地区日本鳗鲡苗入池量约32吨,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投苗量最低的一年。鳗苗,已经成为制约养鳗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2010年3月27日,日本水产厅属下的水产综合研究中心对50尾第一代的亲鳗注射激素催熟后,采集其卵子和精子进行人工受精,获得25万个鳗鲡卵,有70%孵化出体长约3毫米的鳗鲡仔鱼,4月2日开始摄饵(用鲨鱼卵作开口饲料),4月8日存活的10万尾鳗鲡仔鱼体长达8毫米,有趋光反应,4月下旬存活的仔鱼约1万尾。这是该中心继2002年对亲鳗注射激素催熟产卵,孵化鳗苗成功后,第一次完全获得日本鳗鲡人工繁殖成功。

日本科学家研究鳗鲡人工繁殖成功的消息引起了国内相关研究人员不小的震动。

鳗鲡鱼业资深人士刘兆钧介绍,1960年,日本开始进行鳗鲡人工繁殖的研究,七十年代人工孵化鳗苗成功,但是鳗苗的存活期很短,更无法进行人工繁殖。几十年来从以各种鱼、虾、蟹、海蜇和蛋黄作饵料到1996年以液态鲨鱼卵作饵料,每日给饵五次,此后陆续解决了残饵、水质,水流、温度、盐度、光度等问题,使用圆形的水箱养殖初见成效。

珠江水产研究所谢骏研究员评价说,日本人工鳗苗在1999年养成为商品鳗,但有60%左右的畸形率。2010年,田中秀树等专家培育的第二代亲鳗孵化的鱼苗正常摄食、生长,理论上完成了鳗鲡鱼的全人工繁殖。他认为,这些实验理论上没有脱离鱼类繁育的常规理论,而在繁育技术上的主要成就是鳗鲡鱼苗开口饵料,采用鲨鱼卵及磷脂等,这次的成功主要是工程优化,每个技术环节都比较稳定、成功。

【中国鳗鲡苗繁殖指日可待】日本取得鳗鲡人工繁殖的成功,对国内外鳗鲡鱼的研究与产业会有什么影响呢?刘兆钧说,据业界消息,这次日本鳗鲡人工繁殖还存在以下不足:1、从卵孵化至鳗苗的成活率只有0-5%。2、从孵化的幼鱼至白仔鳗苗养殖周期约需半年。3、第一代全人工孵化的鳗苗每尾成本达1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75000元);第二代的鳗苗成本也需要几千日元(人民币几百元)。第二代鳗鲡全人工孵化成功仅仅是在实验室阶段,要实现规模生产还需要10年左右。短期而言,鳗鲡人工繁殖成功对国内外的鳗鲡鱼产业界都没有实质影响。

谢骏、长江水产研究所柳凌等认为,日本科学家的成功也增加了国内研究人员的信心。谢骏说,获得相关研究信息后,将有助于国内研究,弥补鳗鲡鱼产业链缺失的种苗环节。而鳗苗的规模化生产可能影响未来市场格局。但他也赞同刘兆钧的观点目前该项技术存在不足,应用还需时间。

【中国鳗鲡养殖研究现状】据介绍,近年来国内研究鳗鲡鱼人工繁殖的科研机构,一是由珠江水产研究所牵头,中山大学等单位参与的项目团队,每年做几百条亲鱼的催熟实验;二是长江水产研究所柳凌研究员等人;三是由集美大学牵头,福建水产研究所等机构参与。柳凌说,日本与我国都是从70年代开始鳗鲡鱼人工繁殖研究。鳗鲡鱼人工繁殖的关键是要获得柳叶鳗,现在日本成功人工繁殖鳗鲡鱼,而国内人工鳗苗存活不超二三十天。

谢骏说,国内研究落后除了因为鳗鲡鱼亲本质量下降外,政府对科研项目要求很快出成果,很难维持稳定的经费支持和科研队伍。田中秀树等人持续研究了一二十年,包括耗资巨大的去太平洋调查鳗鲡鱼繁殖习性、食性等,才有今日的成果。长江所柳凌也认同谢骏的说法。

评点国内研究时刘兆钧坦言,日本科学家研究鳗鲡鱼人工繁殖坚持做了几十年,而国内往往都无疾而终。近年来农业部渔业局拨出1700多万经费,用于鳗鲡专项研究,但其中只有少量用于人工繁殖,有些人做研究不过是作秀。

谢骏说,日本这次的成功,对国内科研界是很大的促进和鼓舞。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日本养的鳗鲡鱼90%是公鱼,前期要转化为母鱼,会影响后代体质、成活率;而国内养的鳗鲡鱼大多是母鱼,不用转性。国内鳗鲡鱼产业比较成熟、有竞争力,只要鳗鲡鱼人工繁殖在技术上成熟,产业化、规模化很容易。他表示,要整理好相关科研材料向政府反映,集中精力和资源研究。

柳凌认为,接下来国内研究要做的工作大概是三个方面:1、完善催熟催产技术;2、产卵受精后,孵化到开口阶段,水体温度、盐度等调控;3、鱼苗开口,饲料搭配、鱼苗自身营养、饵料投喂设备和方式等。国内需要加大对鳗鲡鱼人工繁殖研究的投入,要有耐心和信心。

【小编点评】鳗鲡鱼是一种非常奇特的水产生物,它出生在海水中,却成长在淡水里,每年淡水湖中即将产卵的雌鳗,都会沿江口或河口进入大海中产卵,产卵结束后,它长久的回游旅行便宣告结束,这也就意味着雌鳗的死亡。而卵在海水中成苗后,则开始逆河进入淡水中成长,几个世纪以来,没有人知道雌鳗究竟在大海中的什么地方产卵。

还有很奇怪就是,到了鳗鲡鱼在海里繁殖完以后,它一定要溯河到海边的河口,溯河到淡水,这个非常多的鳗鲡鱼,溯河小苗,溯河到淡水,通过河流再进湖泊,这些鱼从哪儿来的。

采用卫星,采用雷达遥控,各种方法都做了,可是它最终到一定阶段,这条鱼就在荧屏里就消失了,就不知道躲到哪儿去了,所以鳗鲡这条鱼就在生物界里,增加它很多的神秘感。

那么越这样越奥秘,就越吸引了很多科学家,前赴后继几代人,一代一代的接力棒,来寻找它的产卵场。

虽然有许多前辈做了大量研究,但是对于陈惠彬来说,几乎一切还得从头开始。

这个课题在他们也知道,绝不是两年、三年、十年、八年能搞,就得搞一个中年、青年、中青年,如果再叫那些老先生,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时间有限了,这个课题不是一年两年能搞成的,所以他们就不约而同挑了我,我嘛,自己也是跃跃欲试的,非常想去承担这个课题,当时自己对这个课题的难度,完全知道,而且自己也有准备,这个课题我不可能像,搞得国家发明二等奖那个课题,那么快拿到成果。

世界上每年鳗鲡鱼的消费量巨大,被称为水中人参,它富含DHA,维生素E及胶原蛋白。日本是鳗鲡鱼消费大国,由于存在着巨大市场,因此,天然鳗苗身份贵如黄金。

每年到了鳗苗成熟季节,在中国长江口都有大量的渔民来捕捞鳗苗,甚至因此发生过流血冲突。由于无节制大量捕捞,鳗苗的数量急剧减少,在五、六十年代,一艘渔船每天可能捕捞几公斤,而现在只能捕到几百条。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鳗鲡鱼人工养殖,为此小编汤姆为探索单鳗鲡鱼人工方法的你整理了《鳗鲡鱼人工养殖技术》一文。

人工养殖蛤蚧的技术


蛤蚧属于壁虎科动物,又名仙蟾、大壁虎,是一种珍贵的野生经济动物。蛤蚧干制品是驰名中外的珍贵药材,具有补肾,温肺,壮阳,益精血,止喘咳功效。目前市场需求量大,产品供不应求。现将其饲养方法介绍如下:

一、饲养场地和设施

应选择通风良好、冬暖夏凉、便于诱虫的林荫地。四周用石头和砖砌成封闭式的围墙,墙厚40厘米,高3米,四周内壁下方距地面1米处,砌成数个1米见方的凹窗,供饲养蟑螂;内壁上方距墙底30厘米处,砌成数个供蛤蚧栖息产卵的长方形凹槽,宽度20厘米,长度随墙壁而定,中间用活动砖块隔,便于捕捉蛤蚧。饲养室墙上开窗。钉上铁丝网,室内墙上钉木板架,用麻袋等遮光,场地顶部用铁丝网封罩以防止蛤蚧外逃。顶棚上架23盏黑光灯,以便夜间诱虫供蛤蚧捕食。场地中央设一小水池,供饮水用。

二、蛤蚧的饲养管理

蛤蚧昼伏夜出,冬季休眠夏季活跃。最适生长温度为2230℃,相对湿度应保持在60%80%。蛤蚧的肉食性动物。以吃昆虫为主,但忌食死腐食物。采用黑光灯诱虫,每盏20瓦的灯泡,一夜所诱捕的昆虫可供200400条大蛤蚧摄食。饲料不足时,可补充人工饲养的土鳖虫,蟑螂等。饲养蟑螂的方法是:在凹窗内塞放旧报纸,动物骨头,玉米粉和米糠等,然后把捕来的蟑螂放进去,让其自然繁殖,长大后成为蛤蚧的优质饲料。蛤蚧也食植物性饲料,其制法是:用玉米面、地瓜、南瓜粉或红薯等煮成粥,加入适量面粉,虾粉,蛋类等,每天傍晚将饲料涂抹在内壁上,让蛤蚧自由取食,蛤蚧吃饱1次可以35天不再觅食。蛤蚧喜欢清爽洁净的环境,每天要打扫饲养室,清除粪便,每天换饮水1次,保持清洁。其饲养密度,以每平方米声地饲养3040只为宜,饲养过程中,要注意防止猫、老鼠等敌害捕食蛤蚧。另外,蚂蚁会咬伤蛤蚧皮,影响脱肥引起伤口腐烂,要注意预防。

三、蛤蚧的繁殖

1蛤蚧每年34月发情交配,56月产卵,78月孵化。蛤蚧雄外形明显,雌体粗胖,呈黄色,花纹较细;雄体稍瘦,呈黑色,花纹较粗。雌蛤蚧体重100200克,小蛤蚧养1年半后雌体可达32厘米;雄体较小,尾稍尖。雌雄比例2030:1,如果雄性过多会互相争雌争食,咬断尾巴而降低药用价值。

2将产卵的雌体养在笼内。用纸格分开。纸格内贴一层薄纸。让其产卵于纸上,扯下薄纸取卵。笼外用布遮光,使蛤蚧安静产卵。在其产卵前半个月要多喂些昆虫,喂人工配合饲料时,粥里要加些白糖和鸡蛋以增加营养。蛤蚧每产1对卵后,隔50天左右又产一对卵,年产4对。在相对湿度70%90%,温度3032℃的条件下,经7080天即可孵出小蛤蚧。

3小蛤蚧孵出后,要立即同大蛤蚧分开,以防被吃掉。6天以内每天给小蛤蚧喂些白糖水,6天以后喂些小虫。待小哈蚧长到10厘米左右时,可放回饲养室饲养。产出早的卵控制适宜的温度,可提早卵控制适宜的温度,可提早孵出小蛤蚧,当年可延长生长期,入冬成率率高;产出暖时孵出,可提高成活率。到来年天暖时孵出,可提高成活率。

四、疾病防治

1附近农田喷洒农药时,应关掉黑光灯,以免蛤蚧吃食带药昆虫而中毒。

2蛤蚧易感染口角炎或口腔炎,轻则厌食,重则死亡。如发现此病,应隔离治疗,可用0。5%呋喃西林溶液或0。1%高锰酸钾溶液洗患处,并喂维生素B1和维生素C,每天3次,每次2.5毫克。

3蛤蚧易发生的另一种疾病是夜盲症,发病后,眼球突出红肿,消瘦,1520天后死亡。防治方法是:平时常喂给维生素A和维生素B。

4蛤蚧发生软骨病时,软弱乏力,厌食少动,逐渐消瘦,3040天后死亡。发现此病时,可将鸡蛋壳炒黑。磨成粉,拌料喂给,也可在人工饲料中多加些骨粉。

五、蛤蚧的捕捉与加工

1一般多在59月份捕捉。晚间待蛤蚧出来觅食时。也可在小竹竿一端扎上尼龙丝线向石缝或树洞中引触,待其咬住丝线时,迅速拉出捕捉。

2捕捉到蛤蚧后,可加工干制,方法是:用刀背轻击蛤蚧头背枕部,待死后,挖去眼珠,将腹面向上,用铁钉钉住头部,左手持后肢基部,将身体稍拉直,右手以利刀从肛门上部至咽部,以竹片撑开胸,腹壁,取出内脏,用布抹干血液(不可用水洗),然后将四肢及尾轻轻顺直,文火烘干,取大小相同的两只合成一对扎好,即成商品蛤蚧。

人工养殖银环蛇的技术


银环蛇又称白花蛇,是一种名贵的动物药材.现将其人工饲养技术介绍于下:

一、银环蛇的形态及生活习性银环蛇身长0.6米左右,头呈椭圆形,体背有黑白相间的环纹,腹部乳白色,尾巴稍显细长.银环蛇生活于平原或半山区的山脚近水边,常出现于民宅附近.喜昼伏夜出,横在湿润处或水边石缝中猎食,有时还会潜入民宅.银环蛇是神经毒性的毒蛇,毒腺小但毒性强烈.

二、人工饲养方法1.建立蛇池、蛇舍围墙要用砖、石砌成,要求坚固.墙脚入地要深,墙面要光滑,且高度要在2米以上,不得低于1.5米,以防蛇逃跑.蛇池是蛇活动的地方,其面积大小应视饲养规模而定,一般每平方米可饲养10~14条.蛇池中应种花草、设水池,供蛇栖息和饮水.由于蛇本身不会打洞,所以还需用泥土、砖、石、瓦块等修建蛇窝,以模拟蛇的自然生长环境.

2.饲养种蛇以重350~400克的青年蛇为佳,按雌雄10∶1的比例混合饲养.蛇的食量不大,一条蛇一年约需1~2公斤的食物,主要以蛙、鱼、鳝、泥鳅等为食.50克的小泥鳅可供10条蛇美吃一餐.蛇只吃活食,不吃死食.池内不可断水,蛇20天左右不吃食不会饿死,断水却会渴死.

3.人工孵化银环蛇一般在6月下旬开始产卵,7月为高峰期,8月上旬停产.一般每条蛇年产卵6~8个.为了避免小蛇孵出后被大蛇吃掉,可待蛇停产后将卵捡出,进行人工孵化.方法是:(1)把蛇卵收起来,埋在潮湿的沙地里,让它自行孵化.(2)用大缸或水箱装约0.5米高的沙土,将蛇卵铺放在沙土上面,再将布或稻草浸湿、拧干,覆盖在卵上面.每日翻蛋一次,使卵受湿均匀.孵化期温度以17~25℃、湿度以50%~70%为宜.30天左右可出蛇.4.加工蛇孵出一周后,即可杀死,去内脏,晒至半干再盘成圆形(头在里、尾在外),最后晒干或烘干即可出售.

人工养殖蟾蜍越冬技巧


浙江省海宁袁花科协的科技人员不仅人工繁殖中华大蟾蜍取得了成功,而且解决了严冬时节使蟾蜍越冬安全地渡过3~4个月,使蟾蜍越冬后马上进行脱蟾衣采酥工作,越冬成活率大大超过自然越冬。现介绍他们的方法。

每年11月份前后,水温10~12℃左右。蟾蜍进入冬眠期,不吃不喝,行动缓慢,原本是旱地上活动,此时要下水过冬了。水下越冬措施主要是有下边几种方法:

越冬前在饲养场中间或周边地带开挖几条水沟,沟总面积占场地面积10%~20%,沟内蓄水30~100厘米深,北方宜深些。每平方米水面养10~30只蟾蜍。严冬早上把冰面打破,以利氧气溶入水中,不使因冰封而导致水下蟾蜍窒息死亡。

也可于室内越冬,可用缸、盆、桶加水20厘米深,然后放入蟾蜍。但要防止室温过高导致蟾蜍冬眠不足,应保持水温1~8℃左右为宜。

如有条件,可用塑膜大棚越冬,保持棚内气温1~10℃即可,但应防止晴好天气时中午膜内温度过高,要及时通风换气。

不管室外或室内及大棚越冬,建池要防止漏水,管理中要定时检查,如漏水的要及时补水。如不漏水,水不变质的,整个冬天不必换水。

越冬蟾蜍入水前,对池水及蟾蜍用万分之一漂白粉溶液喷洒消毒1次,以防病菌侵入。春天一到,日平均气温上升到10℃以上时,蟾蜍即自行交配产卵于水中,此时应用网斗把卵粒捞出来放入另外池水中孵化。同时越冬蟾蜍也陆续爬上岸寻食,越冬结束。越冬时还要防止水老鼠、水獭等吃蟾蜍。

狐獴人工养殖技术


【常见问题】有什么关于狐獴人工养殖技术的相关资料吗?

【专家解答】狐獴是可以当宠物来养的,不过就算是宠物狗也有攻击性,狐獴也一样。南宁、桂林那边我不知道有没有,你可以打听一下,实在找不到可以在淘宝网上买,视频选购,现在又那种专门运宠物的,不会死。 仔、幼狐獴的饲养刚生下来的仔狐獴,闭眼,全身被有丰满的绒毛,针毛细柔。10分钟内就能自行喝奶,1周后相继睁眼,四肢力量明显增强。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可将仔狐獴与母狐獴隔离,移置另外笼子中人工喂养。饲喂麦乳精时对水,用塑料奶瓶让仔狐獴吸吮。仔狐獴一般开食较早,30~45日龄时,平均体重500克左右,此时母乳分泌明显减少,应及时给仔狐獴补饲质量高、营养丰富又易于消化的饲料,一般喂甜玉米粥。随着仔狐獴消化机能逐渐完善,生长发育随之加快,可改喂白米稀饭、煮熟甘薯,配合玉米粉、麦麸等饲料及植物的种子和果实。每只每日增加15~20克,但1次不宜喂得过多,防止发生腹泻。仔狐獴长到55~65日龄,平均体重达120克左右时,应及时分窝、断奶。应根据幼狐獴生长发育阶段所需的营养物质配制混合饲料喂饲,每只每日增加50~60克饲料

【小编解答】不少农业投资者预测2016年最热门的投资就是养猫鼬,一只小猫鼬五毛,成年后可卖到二百元,喂养的成本也很低,猫鼬的主食是剩余饭菜,三天吃一次白菜叶子,猫鼬还有看家本事,和狗一样善解人意,为此小编汤姆为探索狐獴人工养殖技术的你整理了《狐獴人工养殖技术》一文。

yz023.com养殖网养殖技巧栏目为您提供最新最科学的养殖方法,其中《人工鱼群算法数学模型》内容包含丰富的知识点,如不满足请访问“人工散养鸭”专题。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090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麦穗鱼吃什么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