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口炎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防治

奶牛口炎是一类消化道初始端发生水疱性或者溃疡性病变的内科疾病,即口腔内齿龈、舌头、腭等部位黏膜发生炎症,主要特征是局部出现疼痛,口温升高,大量流涎,减少采食等。病牛还伴有蹄叉和蹄冠溃破,跛行,走动不稳,神情淡漠,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治疗,会混合感染其他病菌、病毒而发生死亡。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奶牛口炎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防治。

1、病因分析

非传染性因素。奶牛通常是由于采食大量过于粗硬的饲料,食入谷类芒刺或者尖锐异物,以及自身牙齿磨合不正而引起发病。另外,奶牛误食具有刺激性的物质,如高浓度刺激性的药物、氨水和生石灰,采食有毒植物和缺乏维生素等,也能够引起该病。此外,奶牛采食发生霉变的饲草,会发生霉菌性口炎等。

传染性因素。奶牛感染病原微生物,如水泡性口炎、牛黏膜病、口蹄疫、牛流行热、牛恶性卡他热以及坏死杆菌等,都会引起该病。

2、临床症状

卡他性口炎。病牛表现出小心采食,缓慢咀嚼,有时会吐出混杂泡沫的草团。口腔黏膜潮红并发生肿胀,口腔温度较高,并散发臭味,舌苔呈灰白色,有泡沫样黏液从口角流出,但精神、体温没有发生任何明显变化。

水泡性口炎。通常具有3~7天的潜伏期。发病初期,病牛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达到40~41℃,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反刍次数减少,但饮水量增加,鼻镜及口腔黏膜干燥,耳根发热。在唇黏膜、舌上形成米粒大小的水泡,且小水泡往往会相互融合形成大水泡,含有黄色的透明液体。经过1~2天,水泡发生破裂,水泡皮发生脱落后就会出现边缘不齐且浅表的鲜红色烂斑。病牛大量流涎,并导致采食困难。部分病牛甚至在乳头和蹄部也会出现水泡。病程通常持续1~2星期,转归后恢复良好,基本不会发生死亡。

溃疡性口炎。病牛通常是口腔黏膜发生溃烂和坏死,并存在针尖到黄豆大小不等的腐烂坏死斑点,还有污浊的灰色黏液流出,并散发恶臭味,有时混杂少许血丝。

3、鉴别诊断

奶牛由于缺乏营养,如缺乏维生素B2或者维生素C,以及摄取微量元素锌不足,都能够出现口炎症状,但通常不会出现体温升高、蹄冠溃破、脚跛等症状。奶牛患有脑脊髓膜炎、破伤风时,也会表现出流涎的口炎症状,但牛口炎不会导致机体出现两耳直立、角弓反张、全身痉挛、吞咽障碍或者舌面干燥、舌体长时间伸出口外的症状。奶牛由于采食粗糙尖锐的饲草,导致口腔内壁、舌面、齿龈形成直接损伤,发生外伤性口炎,此时通常不会伴有精神沉郁,蹄冠溃破、脚跛等症状,同时根据草料状况可进行确认。奶牛发生兽药、农药中毒时也会出现流涎的口炎症状,但往往突然出现发病,主要是由于采食大量的豆类以及发生霉变的饲料,或者接触过有毒药物。奶牛患有唾液腺炎即舌下腺炎、颌下腺炎、腮腺炎时,尽管具有大量流涎的口炎症状,但四肢能够正常活动,且舌面、齿龈上不存在水疱或者形成溃疡性病灶。

4、防治措施

西药治疗。主要是对病牛口腔进行消毒、消炎,少数症状严重的要配合强心补液,无法采食的可灌服添加适量白糖的小米稀粥。对于具有食欲的病牛,可在饮食后对口腔使用0.1%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冲洗;口腔持续流涎,且散发恶臭味时,可喷洒1%鞣酸溶液或者2%~3%硼酸溶液进行洗涤,每天2次。然后在创面涂抹适量的碘甘油,接着洒布适量的牛羊口疮速愈散(主要成分是薄荷、连翘、金银花等)。如果病牛症状较轻,可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15万IU青霉素、6.5万IU链霉素,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如果症状较重,可按每千克体重静脉滴注20万IU青霉素,每天1次,连续使用4天;同时,配合采取口衔药袋法,即在布袋内装入适量的明矾和磺胺类药物,然后衔在病牛口中,每天更换1次。对于少数食欲废绝、体温升高的病牛,还要配合肌肉注射由20~40mL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400万~800万IU青霉素G钾组成的混合药液,每天2次,连续使用2~3天;少数体质虚弱的病牛,还要再静脉注射1000~2000mL5%葡萄糖注射液。所有病牛都要采取隔离治疗,通常经过5~7天治疗才能够治愈。YZ023.cOM

加强饲养管理。牛群需要定期进行严格的检疫,且禁止从病区引进牛。牛群要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增强机体自身的抵抗力。要求牛舍保持卫生、温暖、干燥,并适当通风。圈舍要经常进行打扫,定期进行消毒,确保清洁卫生,减少细菌滋生。在奶牛日常饲养过程中,要注意选择饲喂品质优良的饲草料,避免其中存在任何杂物;禁止饲喂发生霉变、存在污染或者混杂芒刺的饲草料,并饲喂含有丰富营养以及足够维生素的青绿饲料。如果奶牛发生咽炎、感冒等疾病,要采取积极治疗,避免继发引起水疱性口炎。如果病牛感染具有传染性的口炎,则要在易感动物(牛)、传播途径以及病原微生物三个方面进行预防,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对于已经出现发病的病牛,要立即采取隔离消毒,避免疫情蔓延,并立即对亚健康的奶牛注射适量的高免血清进行预防,并加强日常免疫接种工作。

相关知识

奶牛血乳症的病因分析、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及防治


奶牛血乳症是由于乳房血管发生充血,血管壁明显扩张,导致血红蛋白或者红细胞进入到腺泡和乳管道中,从而分泌红色乳汁的一种疾病。症状较轻时不需要进行治疗,只要做好饲养管理工作,经过10~20天就能够自愈,但其他情况下要立即进行治疗,否则会导致泌乳量下降,严重时还会使其发生死亡,应加以防治。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奶牛血乳症的病因奶牛血乳症的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治。

1、病因分析

奶牛血乳症通常是由两种常见病因而引起,其中一种是乳房发生机械性损伤,导致乳房内血管发生破裂;另一种是乳房感染细菌,导致乳房出现出血性炎症反应。妊娠奶牛分娩后,由于乳房血管的充血状况会发生明显变化,并增大乳腺腺池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促使血红蛋白或者红细胞渗入到腺泡腔或者腺管腔,从而使分泌乳汁变红,这往往与机体中毒相关。乳房发生挫伤,如奶牛分娩后乳房会明显下垂、肿胀或严重水肿而使其在机体卧地和运动过程中被严重挤压,出入圈舍时彼此拥挤,在硬地上突然滑倒,运动场地面不平或者存在瓦片、石子以及冬季冰冻的粪块等,都会使乳房发生机械性损伤,造成乳房血管破裂。一般来说,如果奶牛在分娩后经过非常长的时间才发生血乳,通常是由于形成外伤而导致,如被其他牛抵伤。部分奶牛如果伴发血小板减少或者其他血凝障碍性疾病,也容易造成乳房出血。另外,奶牛发生应激反应以及代谢障碍(如酮病),也可能引起该病。此外,奶牛挤奶后一段时间内乳头括约肌无法完全闭合,如果此时机体在卫生较差的地方卧下,导致乳头接触到地面,从而容易经由乳头感染存在于外界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进而侵入到乳室内,导致产后机体抵抗力下降,进而使乳中混杂血液,在加上乳中的血液能够提供细菌繁殖所需的营养,能够继发引起乳房炎,甚至导致全身感染而出现败血症。

2、临床症状

奶牛往往突然分泌血乳,乳房明显肿胀,略有热感,在挤奶时会产生轻微疼痛,使机体感到不安,并明显躲避。病牛症状较轻时,会分泌呈粉红色的乳汁;症状较重时,会分泌呈棕红色、鲜红色的乳汁,且其中会混杂暗红色的血凝块。病牛一般会表现出轻微的全身反应,精神、食欲以及泌乳状况基本正常。

3、鉴别诊断

该病要注意与出血性乳房炎进行区别,其一般在奶牛分娩后的最初几天发生,主要是由于患有卡他性或者浆液性乳腺炎而导致,病变乳区通常具有明显的炎性反应,明显发红、肿胀,且伴有痛感;乳房皮肤形成紫红色或者红色的斑点,分泌稀薄如水的乳汁,颜色呈淡红色或者深红色,其中含有凝乳块和凝血;表现出明显的全身症状,体温升高超过40℃,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废绝。

4、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病牛要加强护理,减少饲喂多汁饲料和精饲料,并控制饮水,且禁止对乳房进行热敷和按摩。病牛可静脉注射1000mL10%葡萄糖、500mL10%葡萄糖酸钙;或者静脉注射500mL生理盐水、10支50mg地塞米松、10支160万IU青霉素、5支500mg维生素C;或者静脉注射500mL生理盐水、10支100mg止血敏;或肌肉注射40mL30%安乃近,每天1次,连续使用2天就能够痊愈。对于顽固性病牛,可采取向乳房内注入经过过滤的空气,促使乳房内压力增大,从而抑制出血,然后在使用以上药物进行治疗,治疗效果较好。另外,病牛可使用中药进行辅助治疗,即取80g党参、80g当归、50g炒白术、80g茯苓、30g木香、50g山茱萸、30g远志、80g黄芪、50g茜草、50g龙眼肉、30g炒枣仁、30g甘草,加水煎煮,待药液温度适宜后灌服,每天1剂,连续使用3-5天。方中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具有补脾益气之效,龙眼肉、当归具有补血养心之效,茜草、山茱萸具有止血、敛肝、养阴之效,木香具有理气醒脾之效,枣仁、茯苓、远志具有补心安神之效,同时使用具有止血、补脾、养阴、敛肝之效。病牛治疗时要根据具体病因合理使用药物,如果出现全身症状,要使用退热、消炎药物,并配合使用止血药物和钙制剂,还要静脉注射适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补充营养,保护肝脏功能,增强机体抗病力。

加强饲养管理。根据奶牛血乳症的发生原因和发病机理,必须加强该病预防。奶牛饲养过程中,要求根据不同阶段所需的营养,采取合理饲养,应饲喂全价日粮,并注意精粗饲料合理搭配。采取青绿多汁饲料轮供体系,促使青贮料、青绿料的喂量增加。另外,可根据奶牛产奶量确定喂料量,禁止饲喂发生变质的饲料,促使机体处于最佳生理功能。保持运动场、牛舍和牛体清洁、卫生,环境干燥,通风良好,确保牛床始终铺有垫草,避免乳房受到碰撞、挤压等损害。挤奶过程中,要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损伤乳头,防止发生应激,还要尽可能缩短挤奶时间。采取机器挤奶时,要先对乳房进行充分热敷、按摩,擦干后立即套上奶杯,尽量防止侵入空气,挤奶结束后要及时将奶杯取下,防止出现空吸,且控制机器抽力适宜,禁止过大,防止乳房发生损伤。每次挤奶后,挤奶机都要进行彻底消毒,尤其是夏季要每间隔3天使用1%的碱水进行1次刷拭、消毒。

雏鹅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其防治


高凤玲

(黑龙江省农垦九三管理局荣军农场动物防疫站,黑龙江黑河161447)

1流行特点

雏鹅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或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的是27周龄的雏鹅,引起雏鹅患纤维素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以及关节炎。该病主要是呼吸道和蹼伤口感染而来,也可以通过被污染的水、饲料、尘土以及飞沫来传染。另外,育雏进饲养密度过大,卫生条件不良,通风换气不畅,舍内过于潮湿,营养不良等都是诱发此病的主要原因。此病的传染性极强,一旦发病死亡率高,会给养鹅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近年来,该病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成为危害养鹅业主要的细菌性疾病。

2.临床症状

雏鹅传染性浆膜炎的潜伏期一般为13天,有个别病例可达1周。最急性发病的雏鹅通常看不到任何明显的症状就发生突然的死亡;急性病例多发生于2周龄的雏鹅,病程一般为13天。病鹅初期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沉郁,食欲下降,厌食,离群独处,不愿走动,有的甚至会伏卧不起,发病后期会发生瘫痪,双翅下垂,昏睡,身体日渐衰弱,出现咳嗽、打喷嚏等现象。病鹅的鼻腔和眼部的分泌物增多,眼睛有浆液状、黏液性分泌物,严重者还会有脓性分泌物流出,从而导致病鹅眼眶周围的羽毛粘连,有的羽毛还会脱落,鼻腔内流出的浆液状的分泌物在凝结后会堵塞鼻孔,导致病鹅出现呼吸困难,张嘴喘气的现象,体温升高。少数病鹅会出现鼻窦肿大。病鹅还会有腹泻的症状,粪便为绿色或者黄绿色的稀便,有的雏鹅会腹胀。还有的雏鹅在发病时表现为缩颈或用嘴触地,在临死时表现出明显的神经症状,头颈震颤、摇头或点头,尾部摇摆,角弓反张,抽搐,不久后死亡。有的病雏会呈阵发性的痉挛,在短时间内发作.23天后死亡;慢性病例多发生在日龄较大或病程较长的雏鹅身上,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不佳,双腿无力,不愿行走。出现神经症状,痉挛点头,歪头,遇到惊扰时,会不断的呜叫,病程延长会导致雏鹅生长发育严重受阻,最后衰竭死亡。

3病理变化

该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引起心包膜、肝被膜以及气囊壁发生炎症反应,在浆膜面上有纤维素性炎症渗出物。其中心包膜覆盖着淡黄色或者干酪样的纤维性渗出物,心包囊内充满了黄色的絮状物和淡黄色的渗出液,病程稍长的病例,心包液会减少,甚至会完全的消失。病雏的肿脏肿大,肝包膜增厚,颜色为灰白色,可轻易剥离,有的病雏的肝脏表面有出血点,淡黄色的胞浆液增多。气囊混浊,气囊壁增厚,并在上面附着纤维性渗出物,其中以颈和胸气囊最为明显,严重的病例在气囊内可见灰白色块状物。胆囊和脾脏有明显的增大现象,胆汁增多。病雏的胰腺有出血点,肾脏出血,在输尿管内有白色的尿酸盐沉积。

4诊断方法

可通过实验室检查来进行该病的确诊。可采取患病死亡的雏鹅的肝、脾、脑组织或者心血、心包液来涂片,再经瑞氏染色后镜检。如果发现大多数的菌体为两极着色的小杆菌,则可以确诊为此病:细菌分离培养法,是无菌操作来采取病死雏鹅的肝、脾、心血或心包液接种在血液培养基可者巧克力琼脂上,在37℃以及5%10%的二氧化碳的条件下培养48h后,可在培养基在生长出约为12mm的圆形、光滑、突起的奶油状菌落,可将其进行血清学的诊断,采用快速玻板凝集试验或者琼脂扩散试验可以进行诊断。

5防治措施

在饲养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尽量减少雏鹅接触病原的机会,减少鹅群发生应激反应,将饲养密度调整到适当的范围,做好育雏室的环境控制工作,包括温度、湿度以及空气质量。在冬季以及初春要做好育雏室的保暖工作,但是要注意适当的通风。做好日常的卫生清洁以及定期的消毒工作,要避免在运输和驱赶鹅群时产生应激反应。给雏鹅饲喂优质的全价饲料,可以饲料中添加禽类专用的维生素,不但可满足生长发育所需,还可以增强雏鹅的体质。在饲养时要实行全进全出的原则,饲养时要注意按照性别、日龄以及体重分群饲养,并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一些药物如磺胺类、链霉素、庆大霉素、氟苯尼考等都对该病有效,但是近年来药物的滥用使用耐药性增强,因此,在使用药物前最好先做药敏试验,以做到有针对性用药。通常治疗可以采用以下方法:给病鹅按每千克体重2.5万3万IU的量注射硫酸丁胺卡那霉素,每天1次,连用3天;注射0.5mL的鸭疫里默氏杆菌灭活菌,可在45天产生免疫力,未产生免疫力前可用给雏鹅食用含5%的氟苯尼考的饲料,连喂5天,严重者可每只注射5%氟苯尼考注射液0.8mL.每天1次,连用3天。同时在饮水中加入多种维生素,并饲喂微生态制剂,以调整肠道内微生物菌群平衡。通过以上方法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奶牛难产的临床检查、鉴别诊断及其治疗


1临床检查

阴道检查。检查前,要准备好足够的肥皂、温水、消毒药水、塑料手套、垫草。助手先朝向一侧将奶牛的尾巴拉起,然后对外阴及周围用肥皂和温水进行彻底洗净。术者对手臂用清水冲洗干净,并涂抹适量的润滑液,之后才能够将手伸入到阴道中,如果此时奶牛正好排出粪便,则术者手臂和机体外阴要再次进行清洗。检查过程中,要确定阴道状态,子宫颈质地和开张程度,以及软产道是否正常。

胎儿检查。奶牛外阴和检查者手臂进行消毒,然后将手伸入到产道,隔着胎膜对胎儿进行触摸。检查胎儿体型大小,是否与产道大小相适应。另外,可适当拉动胎儿,如果胎儿存在反应,同时对脐动脉进行触诊,如果能够感觉到血管正常搏动,说明胎儿存活。

2.鉴别诊断

正生或倒生定。当胎儿正生时,会在检查产道时能够用手触摸到胎儿的脑、口腔以及舌头,如果出现生理反则表明胎儿存活。当胎儿倒生时,一般能够有手可触摸到胎儿的肛门或者脐带、后肢和尾巴,如果触摸出现生理反应则表明胎儿存活。如果检查产道过程中,对胎儿各个部位用手触摸没有出现任何生理反应,则说明是胎儿死亡。

胎儿头颈侧弯。即伸入奶牛产道的是胎儿前腿,且头颈没有伸直而是在躯干一侧弯曲,从而导致无法顺利产出,临床上奶牛常见难产中超过so%是该类型。难产初期,胎儿头颈没有进入产道,而处于骨盆的一侧,且头颈发生轻度侧弯,只能够在阴门口观察到胎儿的蹄部。随着奶牛子宫的不断收缩,胎儿会逐渐向阴门处移动,导致胎儿头颈发生更加严重的侧弯,导致胎儿的两前腿部以上伸到阴门外面,但没有看到唇部、头部。胎儿头颈侧弯通常位于胎儿伸出阴门肢蹄的一侧,此时术者的手沿着该方向往往能够触摸到胎儿的头部位于自身胸部的侧面。

胎儿腕部前置。主要是由于胎儿没有伸直前肢,腕关节上面的部分顶在母体耻骨前沿,在胎儿腕关节发生屈曲时伴发引起肘关节屈曲,导致整个前肢处于折叠状态,促使肩胛围的体积明显增大而导致难产。如果只有一侧腕关节的某个部位顶在母体的耻骨前沿,就能够在阴门出观察到胎儿的一个前蹄,检查产道时还能够用手触摸到胎儿一个或者两个前肢,还能够在耻骨前沿触摸到发生屈曲的腕关节;如果胎儿两侧腕关节部都顶在母体的耻骨前沿,则无法在阴门处看见胎儿的任何部位。

3治疗措施

一般原则。难产奶牛采取助产时,不仅要提前做好所有准备,且在采取多种助产手术时必须完全确保无菌,加强细节操作,还必须采取及早发现尽陕处理的措施,以确保能够进行有效且合理的助产术。对奶牛采取一系列详细的产科检查,制定有针对性且合理的助产方案。提高消毒意识,对产道进行充分润滑,避免损伤产道。根据奶牛的解剖学特点采取相应的助产,禁止生拉硬拽。

对症治疗。如果奶牛由于无力分娩而发生难产,助产人员可将手臂伸入到产道,人为拉出胎儿,或则采取催产措施,即注射8~lOmL垂体后叶素或者催产素等药物,如有需要可间隔20~30min再进行1次注射。胎儿出现异常姿势时,如果胎儿头颈发生侧弯,且胎儿已经将两腿伸出产道,但由于头颈朝向一侧发生弯曲而无法产出时,助产人员可将手臂伸入到产道进行检查,从而能够触摸到头部,如果胎儿体积较小,且产道足够润滑,只发生轻度扭转时,可通过用手矫正其头部;反之,如果胎儿体积较大,且产道比较干涩,并发生严重扭转时,则要先将胎儿已经伸出的两肢用力推回到产道深处,同时矫正发生侧弯的头颈。如果胎儿头颈发生下弯,且位于两前肢侧面后者之间而无法顺利产出时,助产人员可将胎儿已经伸出产道的肢体用力推送回到官腔,然后手臂再沿着胎儿的腹侧继续深入,直到用手将胎儿嘴唇端和下颌扣住,接着将胎儿的肩部用助产叉顶住,助产者用手拉出胎头并伸直的过程中,用另一只手将胎儿躯干用助产叉顶进宫腔,通过反方向的作用力,才能够完全矫正胎儿头部。如果胎儿头向后仰或者头颈扭转而引起难产,当胎头发生轻度偏移,助产者可用手将唇部住,由此拉正头部即可;当胎头发生后仰或者严重扭转,可先采取措施将胎儿推回到官腔,然后采取适当矫正,最后以正位将胎儿拉入产道。由于胎儿前肢的腕关节发生屈曲后伸人产道而导致难产时,助产者要先将胎儿推回到子宫,然后将手臂伸人到产道,将胎儿发生屈曲前肢的蹄部握住,尽可能向上抬高,接着将蹄部拉入到骨盆腔内,即可将前肢拉直。但胎儿出现坐生而引起难产时,采取的矫正方法与前肢的相同,即当胎儿体积较小时,可不采取任何矫正直接将其强行拉出。通过以上措施矫正胎儿的姿势、胎位后,才能够缓慢拖出胎儿,如果人数较少而不容易拉出时,可采取将胎儿的某一部位用经过消毒的产科绳套住,再由助手沿着产道方向将其牵拉。

肉牛口炎的病因 肉牛口炎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


口炎是指口腔黏膜发生炎症,主要是由于化学、物理或者某些生物性因子(如感染患口蹄疫等)的作用而导致,任何动物都能够发生。肉牛患病后,主要表现出食欲不振,或者具有食欲但不敢采食,咀嚼速度缓慢,甚至完全停止采食,大量流涎,且口温升高,口腔黏膜发生肿胀,存在水疱或者形成溃疡。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肉牛口炎的病因肉牛口炎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

1、病因分析

肉牛口炎可由非传染性和传染性因素引起。非传染性因素主要是指机械性刺激,如肉牛食入质地粗糙或者比较尖锐的饲料,或者采食混杂木片等硬物的饲料;抗坏血酸、核黄素以及烟酸或者营养不良等,也都能够引起发病。传染性因素主要是指有某些疾病继发引起,如牛流行热、口蹄疫、牛黏膜病、坏死杆菌病以及水泡性口炎等,都能够导致该病。病牛主要经由皮肤或者黏膜损伤而发主感染,也能够经由污染的饮水和饲料通过消化道引起感染,还能够经由双翅目昆虫叮咬而导致易感牛发生感染。随着牛年龄的增长,对该病的易感性逐渐增加,即成年牛相比于犊牛更容易感染。该病的流行一般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在初夏开始发生,在夏季中后期发病率有所升高,直到秋季出现第一次霜冻前后才停止发病。

2、临床症状

卡他性口炎。病牛口腔黏膜出现斑点或者弥漫性潮红,硬腭发生肿胀,有时唇部会散布有小结节和烂斑,舌面往往出现灰黄色或者灰白色的舌苔,口温有所升高,采食和咀嚼速度缓慢且比较小心,或者不敢咀嚼,流出口诞,症状严重时齿龈、颊部黏膜发生肿胀,甚至形成糜烂,流涎明显增多。

溃疡性口炎。病牛犬齿和门齿的齿龈部分发生肿胀,易于出血,呈暗红色,经过1~2天病变处会发生黄绿色或者苍黄色的糜烂性坏死,并在周围的颊和唇黏膜处出现溃疡,且散发腐败的腥臭味,流涎中往往混杂血丝,并散发恶臭味,一般伴有败血症。牛由于采食异物而导致口黏膜发生损伤,形成创伤和烂斑,甚至是溃疡。

水疱性口炎。通常具有3~7天的潜伏期。发病初期,病牛精神萎靡,体温明显升高,一般达到40~41℃,食欲不振,减少反刍,饮水增加,耳根发热,鼻镜及口腔黏膜干燥。唇黏膜、舌上出现水泡,呈米粒大小,且小水泡往往会发生融合形成大水泡,里面含有透明的黄色液体。经过l~2天,水泡发生破裂,在水泡皮脱落后会形成鲜红色的浅层烂斑,且边缘不规则。流涎明显增多,呈引缕状,并导致采食困难。部分病牛甚至在蹄部及乳头也会出现水泡,病程持续1—2周,逐渐恢复,基本不会发生死亡。

丘疹性口炎。病牛精神沉郁,体温大约为39.8℃,病程后期体温稍有升高或者基本正常,无法采食或者拒绝采食,停止反刍,口流出清涎,部分会流出泡沫样口涎。检查口腔,发现舌黏膜出现斑脱或者脱落,口角、唇内以及齿龈存在扁平状的丘疹样斑点或者溃疡斑。病程持续时间较长时,口腔内的丘疹会形成凹陷形状,散发口臭,病程通常在7~10天,少数会更长一些。病牛呈良性经过,经过5天能够开始饮水,少数能够采食少量嫩草,逐渐恢复,通常不会表现出全身症状。

3、防治方法

药物治疗。该病的治疗原则是净化口腔、收敛以及消炎。发病初期,病牛可使用消毒收敛剂对口腔进行冲洗,每天3~4次。一般炎症程度较轻,主要选择使用2%~3%硼酸溶液或者1%食盐水对口腔进行洗涤;炎症程度较重,且散发口臭,主要选择使用0.1%雷佛奴尔溶液或者0.1%高锰酸钾溶液;如果分泌大量唾液,主要选择使用1%~2%明矾或者鞣酸溶液,或者2%~4%硼酸溶液,或者涂抹适量的2%甲紫溶液。对于慢性口炎,可涂擦适量的0.2%~0.5%硝酸银溶液或者1%~5%蛋白银溶液。对于溃疡性、水泡性、丘疹性口炎,不仅要使用以上药液对口腔进行冲洗,还要在糜烂和溃疡面上涂抹适量的1%磺胺甘油乳剂或者碘甘油(1:9)。对于病程持续时间稍长的病牛,可肌肉注射30~50mL自家健康牛的血液,促使机体抵抗力增强,促进康复。病牛在冲洗口腔过程中,如果病牛鼻孔周围形成脓性结痴,使呼吸受到影响,也可使用0.1%的高锰酸钾液进行洗涤。

加强饲养管理。在肉牛饲养管理中,为预防非传染性牛口炎要确保饲喂干净卫生的饲料,禁止饲喂质地过硬、过粗或者尖锐饲草;另外,要避免牛食入有刺激性饲草;此外,要定期检查牛牙齿,如果发现患病要立即进行修整。为预防传染性牛口炎,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即易感动物(牛)、病原微生物以及传播途径。发现病牛后要立即进行隔离,并尽快同口蹄疫、猪水疱病采取实验室鉴别诊断,并及时汇报给上级防疫部门。对于出现发病的疫区,为了控制疫情蔓延,必须划定隔离区,并使用封锁带控制病牛的活动区域。疫区要进行全面消毒,直到全部病牛康复,再经过1个月才能够解除隔离。牛场发生传染性口炎时,要在采取治疗的同时对养殖场和牛舍进行消毒,不允许外面人员进入牛场,且可在牛场进门处铺设喷洒适量2%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草帘,大小以2.5m×4m为宜,用于对进出车辆及人员进行消毒,每天2次,能够有效抑制疫情扩散。

肉牛口炎,为口腔黏膜层的炎症。
1、病因①饲料粗硬;②刺激性药物;③机械损伤。
2、症状往往在采食、咀嚼障碍,流涎时才被发现,口腔温度高,黏膜呈斑纹状充血、肿胀。此外,在牛场内一旦有口腔黏膜溃烂、流涎出现时,应重视对口蹄疫的鉴定。
3、治疗首先应查明原因,及时去除病因。病畜给予优质饲料,同时进行药物治疗:①用2%硼酸液或0.1%高锰酸钾液或2%明矾液冲洗口腔;②口腔内撒布收敛、消毒、杀菌药如青黛散、西瓜霜、明雄散;③口腔内涂碘甘油;④全身体温升高者,用抗生素治疗。
4、如何治疗肉牛口炎
(1)肉牛口腔黏膜溃烂或溃疡,洗口后可用碘甘油(5%碘酒1份,甘油9份)或10%磺胺甘油涂抹,每日2次。也可用青霉素1000国际单位加适量蜂蜜混匀后,涂患部。已化脓出血的,将兽用冰硼散用纸筒吹入患处,每天1~2次3天可以治愈
(2)用1%食盐水,或2%~3%硼酸液,或2%~3%碳酸氢钠溶液冲洗口腔,一日2~3次。口腔有恶臭的,用0.1%高锰酸钾液洗口,唾液分泌旺盛,用1%明矾溶液或鞣酸溶液防治。
(3)经常观察肉牛体温,如果体温升高,不能采食时,静脉注射10%~25%葡萄糖液l000~1500毫升,结合青霉素或磺胺制剂即可每天两次
(4)在介绍几种中药治疗方法使用中药治疗牛口炎可以有效的减少西药治疗带来的副作用,达到绿色养殖的目的。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治疗方法。
a.用清水或者淡盐水冲洗口腔后,再用白砂糖直接撒在口中,每天3次,5~6天可愈。b.山药30克,冰糖30克,共研为末,撒在口腔患处。每日两次4天可以治愈。c.蒲黄、干姜等份,共研为末,涂在舌上后再揉搓。每日2次一个礼拜可以治愈。

羔羊消化不良的病因分析、临床表现及防治方法


消化不良是哺乳期羔羊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是胃肠机能紊乱造成的.临床表现为消化代谢障碍,机体消瘦,不同程度地腹泻。羔羊消化不良通常是小于1月龄时容易发生的一种疾病,主要是由于消化器官还没有发育健全,非常容易引起胃、肠消化机能障碍而发生该病。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羔羊消化不良的病因羔羊消化不良的临床表现及防治方法。

1、病因分析

母羊饲养不良。在妊娠后期给母羊饲喂含有较少营养物质的饲料,导致机体的营养代谢过程发生紊乱,从而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使其出生后容易发生消化不良。哺乳母羊饲喂缺乏某些营养物质的饲料而导致母乳中某种营养含量过少,如母乳中缺乏维生素A时,会导致羔羊消化道黏膜上皮发生角化;缺乏维生素B族时,会影响羔羊胃肠蠕动;缺乏维生素C时,会导致羔羊胃肠分泌机能降低。另外,羔羊吮食以上母乳,会使机体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营养无法被满足,从而导致体质变差,抵抗力减弱。此外,在母羊发生乳房炎或者其他慢性疾病时,羔羊吮食其乳汁后,非常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羔羊饲养管理不当。羔羊采取人工哺乳时,没有采取定量、定时的原则,乳温过低或者过高,代乳品配制不合理,以及哺乳期没有进行适当补饲,都能够引起发病。另外,舍内卫生较差,过于潮湿,饲养密度较大,或者气候变化时没有采取有效保护而发生应激,都能够导致羔羊出现发病。此外,羔羊还可发生中毒性消化不良。通常是由于在发生单纯性消化不良后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治疗,造成肠内容物腐败、发酵而产生的有毒物质被机体吸收,或者在微生物及其分泌毒素的作用下,都能够导致自体中毒而引起消化不良。

2、临床症状

急性消化不良。发病初期,患病羔羊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废绝,并伴有渴欲增强而大量饮水的现象;接着发生腹泻,经常排出粥样稀粪,呈胆绿色或者暗黄色,并散发酸臭味,排尿量减少,尿液呈黄色,机体明显消瘦,个别会出现低热症状。

慢性消化不良。发病初期,患病羔羊表现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者时好时坏,出现舌苔,散发口臭,低头拱背,并发生异嗜;接着交替发生便秘与腹泻,排出干稀不定的粪便,如果发生严重腹泻往往会伴有腹痛以及轻度发热的症状;机体逐渐消瘦,被毛蓬乱杂乱,且失去光泽,可视黏膜呈苍白色或者稍显黄色。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治疗,会导致症状加重,从而继发引起胃肠炎病,排出似面糊样的稀粪便,并散发恶臭味,还会表现出体温明显升高,可达到40.5-41℃,严重脱水,呼吸加速,四肢瘫软,只能够卧地不起,并陷入昏迷不醒等,最终会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

3、防治措施

西医治疗。患病羔羊要立即进行隔离,并加强饲养和护理。如果羔羊发生发酵性下痢,要停止饲喂含有丰富碳水化合类的饲料;如果发生腐败性下痢,要停止饲喂蛋白质饲料,而改成饲喂含有丰富碳水化合物类的饲料。为减轻羔羊胃肠黏膜所受的刺激,促使异常内容物排出,要先进行8-12h的绝食,此时只能够供给葡萄糖氯化钠溶液、生理盐水,每天3-4次。取0.4g“胃蛋白酶合剂”(即由等份的淀粉酶、胰酶、胃蛋白酶组成),调制成糊状在病羊舌根处涂抹,每天2次。可使用乳酸菌乳进行治疗,按体重使用5-10mgjkg,添加在正常乳中饮用,也可用于预防。如果病羊出现胀气,可内服2-4g活性炭,用于吸收毒物及气体。如果患病羔羊发生严重脱水,可静脉注射由500mL5%葡萄糖生理盐水、50mL5%碳酸氢钠、3mL10%樟脑磺酸钠组成的混合溶液,同时使用抗生素或者磺胺类药物,以抑制肠道细菌大量繁殖,避免机体发生中毒。如果患病羔羊体质虚弱,长时间消化不良而形成习惯性腹泻,可取30-50mL母羊血给其进行输血治疗。如羔羊发生严重消化不良而继发引起胃肠炎时,轻症可使用磺胺脒片,首次按体重使用0.30-0.40g/kg,维持剂量按体重使用0.15-0.20g/kg,添加等量的小苏打,混合均匀后再添加适量的水,完全溶解后一次性灌服,每天2次,连续使用3-4天;重症可按体重使用2~3mg/kg硫酸庆大霉素,还要取0.5mL0.5%地塞米松、1-2mL0.025%维生素B1、1-2mL5%维生素C,分别进行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续使用3-4天。

中医治疗。患病羔羊可使用消导方剂治疗,即取50g厚朴、100g山楂、50g枳壳、50g青皮、50g陈皮、100g神曲、50g苍术、100g麦芽、30g甘草,全部研成细末,添加适量开水冲调,待温度适宜后再添加100mL麻油和100mL白萝卜汁,混合均匀后分成10-15等份,每只每天灌服1份,连续使用3-5天。

母羊加强管理。羊群重视进行补饲,尤其是妊娠和哺乳母羊更要加强补饲,确保膘情良好,使其产出体格健壮的羔羊.具有较强的抗病力。羊舍及周围环境要定期喷洒5%~10%漂白粉溶液或者10%-20%石灰乳进行消毒。羊舍要保持干燥、温度适宜。母羊临产前1周要转入产房,但产房要提前1周经过全面清扫消毒,并铺垫适当厚度的垫草,温度要求控制在8℃以上。

防治羔羊消化不良的方法

羔羊消化不良是哺乳期羔羊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是由羔羊胃肠机能紊乱造成的,临床表现为消化代谢障碍、机体消瘦和不同程度地腹泻。根据疾病经过和严重程度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单纯性消化不良和中毒性消化不良两种,前者的病因如不能及时消除,往往可转为后者,而引起羔羊发生死亡。
发病原因
(1)母羊妊娠期饲养管理粗放,特别是在妊娠后期,饲料中的营养物质不足,缺乏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直接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和母乳质量,造成仔畜先天性消化功能低下。
(2)母羊乳汁营养品质不良或乳汁过浓。
(3)羔羊吃初乳太迟或不足。
(4)羔羊人工哺乳不能定时、定量、定温,饥饱不均,乳温过冷或过热、乳汁变质等。
(5)圈舍潮湿、卫生不良等引起羔羊受寒感冒。
(6)中毒性消化不良,大部分是因为单纯性消化不良治疗不及时,胃肠内容物发酵、腐败分解的产物被吸收,而使羔羊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
发病症状
单纯性消化不良羔羊病初食欲减少或废绝,被毛蓬乱,喜卧。可视黏膜稍见发紫,病羊精神萎顿。继而频频排出粥状或水样稀便,每日达十余次。有时由于胆红质在酸性粪便中变为胆绿质,可以见到粪呈绿色。在腐败过程占优势时,粪的碱性增强,颜色变暗,内混黏液及泡沫,带有不良臭气。由于排粪频繁,大量失水,同时营养物未经吸收即排出,故使患羔显著瘦弱,甚至有脱水现象。本病常可转为胃肠炎,而使症状恶化,体温可升高至40~4l℃。中毒性消化不良病羔羊精神极度沉郁,眼光无神,食欲减退或废绝,被毛粗乱,皮肤缺乏弹力,可视黏膜苍白而带有淡黄色。羔羊喜卧,鼻镜及四肢发凉,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缺少反应,有时发生痉挛。病的后期可发生轻瘫或瘫痪。初期体温正常或稍高,发生肠胃炎时可升高到40.5~41.0℃,心音无力,脉搏微弱;呼吸急促,,次数增加。下痢剧烈,粪便呈水样灰色,有时呈绿色,并带有黏液和血液,具有恶臭。如发现体温降低及脉搏加快,则为将死之兆。
预防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改善卫生条件,保证母羊怀孕后期和哺乳期的营养。让羔羊尽早吃上初乳、吃足初乳。人工哺乳时,应定时定量,合理饲养;搞好圈舍卫生,注意保暖,避免羔羊受寒;也可用药物维护心脏血管机能,抑菌消炎,防止酸中毒;抑制胃肠发酵和腐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饲喂青干草和胡萝卜。
治疗方法
(1)将病羔羊置于温暖、干燥、清洁处,禁食8~10小时,畜禽饮服电解质溶液;用油类或盐类缓泻剂以排除羔羊胃肠容积物,如灌服石蜡油30~50毫升。
(2)为了促进羔羊消化,可一次灌服人工胃液(胃蛋白酶10克、稀盐酸5毫升,加水1000毫升混匀)10~30毫升,或用胃蛋白酶、胰酶、淀粉酶各0.5克,加水1次灌服,每日1次,连用数日。
(3)为防止羔羊肠道继发性感染,制止肠内腐败发酵,对中毒性消化不良的羔羊,可选用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以每公斤体重计算,链霉素20万单位,氯霉素25~50万单位,新霉素25万单位,卡那霉素50毫克,任选其中一种灌服。每日2次,连用3天。

(4)为防止羔羊脱水,羔羊病初时可饮用复方盐水或糖盐水;脱水严重的羔羊可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500毫升、5%碳酸氢钠50毫升、10%樟脑磺酸钠3毫升,混合静脉注射。

夏季鸭霉菌病的危害、临床表现及防治方法


1霉菌素毒对鸭的危害

霉菌在饲料中大量的繁殖,使得饲料的味道、性质都发生了变化,破坏了饲料中蛋白质和糖类的营养,使蛋白质变性、腐败。不同生长阶段以及生理阶段的鸭采食被霉菌污染的饲料后都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危害。如果给雏鸭饲喂含有霉菌毒素的饲料后会导致雏鸭的生长发育受阻或出现停止发育的现象。雏鸭的免疫机制受到抑制,易患多种疾病,如口腔炎、食道炎、胃肠炎、气管炎等。这些疾病会导致雏鸭呼吸困难、急促、无法吞咽、食欲废绝、体质虚弱、腹泻,最终死亡;霉菌毒素对产蛋鸭最明显的危害就是产蛋期的母鸭在采食含有霉菌毒素的饲料后,会出现不明原因的停产,身体瘦弱,精神不振,严重者会出现大批死亡;种鸭在饲喂含霉菌毒素的饲料后,会造成免疫抑制,使抗病能力下降,采食量减少,生长缓慢,生殖周期发生紊乱,繁殖性能下降。霉菌毒素会影响公鸭精子的形成以及品质,使精子数量减少,配种能力下降,对母鸭的影响则表现为卵泡的质量下降,从而使种蛋的质量以及胚胎的发育受到影响。受精率、孵化率及成活率都降低,即使成功孵化出雏鸭,雏鸭的生命力也较弱,表现为长期腹泻、绒毛脱落,易患皮肤病和大肠杆菌病,不易成活。可见霉菌病对会给鸭的养殖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2.临床症状

鸭患病后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患病初期鸭的精神沉郁,反应迟钝,畏寒,双眼无神呈半闭状,羽毛松乱没有光泽,食欲减退或食欲废绝,渴欲增强,饮水量增加,随着病程的延长,病情不断的加剧,病鸭出现张口呼吸、伸颈、气喘,胸膜部有明显的煽动等呼吸困难的症状,同时还伴有咳嗽。患病鸭常呆立或者伏卧在地上,嗜睡,眼睛和鼻部有浆液性分泌物流出,行走困难,跛行,有的不能站立,还有的头部肿大,角膜浑浊,个别鸭有失明的现象发生。有时出现甩头的症状。病鸭腹泻,粪便呈白色或绿色,有的排饲料便,病鸭会急剧的消瘦,最后死亡。

3病理变化

死亡的病鸭身体僵硬,血液乌黑,不易凝固。剖检后发可见主要病变发生在肺气囊和胸膜腔内。气囊上有许多黄白色、米粒大小的结节,有的在肺表上、心包、肠系膜上也有大小不等的肉芽结节,稍小一些的结节被暗红色浸润带包围,呈黄色或灰黄色。肺部的病变特点是肺组织变硬,失去弹性,纤维化坏死,几乎整个肺脏发生病变。结节内有豆腐渣样或者黄白色的液体。将肺切开后,会发现内部的结构呈干酪样的同心圆轮层状。病情较为严重的鸭肺脏以及气囊内会布满大小不一的结节。对死亡鸭进行剖检后发现在其胸膜、气囊上有大小不一、黑绿色、圆形的斑块。在气管、支气管内有淡灰色黏液,肠黏膜充血。肝脏的病变是发生细胞萎缩,肝细胞坏死,肝质脆弱,呈古铜色,胆管增生,胆囊肿大;脾脏和胰脏细胞的功能突变,肾脏功能减退,易发生营养性肾炎和不明原因的肾肿瘤。

4诊断

通过对病鸭的临床症状以及剖检后的病理分析可初步判定鸭患有霉菌病,为了更进一步的确诊,可以通过实验室来检察,其方法是可以取气囊或肺组织上的黄色结节内容物在载玻片上,滴上20%的氢氧化钾浸泡后,盖上盖玻片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树枝状的分隔菌丝体和分生孢子;或者在无菌的条件下取病料接种在培养基中,在37℃下培养,取培养物进行镜检,如可见大量球形分生孢子,即可确诊。

5防治措施

鸭患病的主要原因是采食了受霉菌毒素侵蚀的饲料所致,所以预防此病的首要工作就是加强饲料的管理工作。养殖人员要充分认识到霉菌毒素的危害,在饲料的购买、贮存以及使用过程中要注意饲料的品质,选择优质的饲料原料是预防此病发生的关键。在选购好饲料后还要做好饲料的贮存工作,饲料贮存不当极易发生霉变,因此,在饲料的贮存过程中要提供适宜的贮存环境,保持干燥,控制好料库的温度、湿度以及进行合理的通风。对于玉米和饼粕类饲料要定期的晾晒,以利用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来杀菌。在可以在饲料中添加一些具有吸附能力的饲料添加剂,起到降解和吸附霉菌毒素的作用,还可在饲料和饮水中给鸭添加一些保健类的药剂,增强鸭的体质,提高抗病力,清除体内的霉菌毒素。在饲喂时要注意保持卫生,每天都要清理好鸭舍,并及时的更换垫料,保证饲用工具卫生,及时清理干净饲槽内的饲料,防止污染新料。

对于已经发病的鸭要及时进行隔离,并清除垫料和更换饲料,鸭舍也要进行彻底的消毒。在治疗时可使用中草药治疗,药方为260g生桔梗、500g蒲公英、500g苏叶、15g枇杷叶、20g知母、30g金银花,每天服用3次,还可以在饮水中加O.l%的高锰酸钾溶液。

猪子宫内膜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其综合防治


1病因分析

感染病原生物导致。母猪主要是由于感染病毒、细菌和寄生虫而出现发病。病毒主要有猪瘟病毒、圆环病毒、猪伪狂犬病毒、细小病毒等。细菌,主要是指布氏杆菌、结核杆菌;还有些条件性致病菌,如比较常见的有链状杆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钩端螺旋体等;还有其他细菌,如沙门氏菌、绿脓杆菌、化脓棒状杆菌、假单胞菌、克雷伯氏菌、枸椽酸杆菌、嗜水气单胞菌、变形杆菌。寄生虫,如滴虫、弓形虫等。

人为因素。母猪发生该病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某些人为操作不正确,没有经过严格消毒。如母猪在发生难产和分娩过程中,采取人工助产时没有彻底消毒或者操作粗糙而损伤产道,从而造成感染;母猪采取人工授精时,没有保持卫生良好和充分消毒,导致病毒、细菌侵入到阴道、子宫而造成感染。在某些瘦肉型猪养殖基地,猪只普遍采取人工授精,部分配种员在操作过程中经常出现根据经验办事、大意粗心的情况,导致母猪更容易发生该病。另外,母猪产后也能够发生子宫内膜炎,通常是由于在分娩过程中或者分娩后发生感染而引起,还会在流产、难产、子宫脱出、胎衣不下、死胎滞留时发生。

2.临床表现

黏液脓性子宫内膜炎,只有子宫黏膜发生病变,病猪表现出拱背、努责,频繁做出排尿姿势,有黏液或者黏液脓性渗出物从阴道流出,尤其是卧下时会大量排出,且渗出物往往黏附在阴门周围以及尾根,干涸后结痂。通过阴道检查,发现子宫颈略微张开,偶尔从子宫颈会流出脓性渗出物。进行直肠检查,能够发现一侧或者两侧子宫角明显变大,宫壁有所增厚,收缩力减弱,并伴有痛感,积聚大量渗出物时会具有波动感。病猪还会表现出明显的全身症状,如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泌乳量减少等。

纤维蛋白性子宫肉膜炎,不仅子宫黏膜发生病变,子宫肌层以及血管也会发生病变,从而渗出大量的纤维蛋白质,并导致黏膜甚至是肌层发生坏死。病猪会表现出明显的全身症状,精神沉郁,体温升高,食欲不振或者彻底废绝,减少泌乳或者完全停止。频繁进行努责,有污秽色或者棕黄色渗出物从阴门流出,混杂有黏液以及污秽的黏膜组织碎片,并散发恶臭味,特别是卧地时会大量排出,往往在阴门周围和尾根上黏附。检查人员将手伸到子宫,能够发现子宫黏膜表面变得粗糙,持续发展就会导致子宫穿孔或者引起败血症。

慢性子宫内膜炎通常是由急性炎症转变而来,病猪一般不会表现出明显的全身症状,通过阴道检查能够发现子宫颈略微张开,有透明、浑浊或者混杂脓性絮状的渗出物从子宫内流出;进行直肠检查,能够发现子宫明显松弛,官颈增厚,收缩力减弱,一侧或两侧子宫角略有增大。部分病猪以上症状都不明显,但多次配种都无法成功受孕,发情时有大量的不透明黏液从阴道流出,冲洗子宫后流出的液体静置后会存在沉淀物。如果子宫内蓄积有脓液时,即发生子宫积脓,会导致子宫增大,存在波动感,官壁增厚,触摸没有发现胎儿及子叶,并会在子宫蓄积浆液,形成子宫积液。

3防治措施

对症治疗。发病前期,病猪只在子宫内部发生炎症,且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全身症状,此时是该病最佳的治疗时期,具有非常高的治愈率。病猪子宫可使用0.1%~0.3%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多次冲洗,肌肉注射催产素50万~80万IU,促使冲洗液全部排出,。最后向子宫内注入5%甲硝唑溶液、庆大霉素、林可霉素、维生素C,如有需要可持续进行2~3个疗程。发病中期,随着炎症的扩散,病猪会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全身性症状,主要是发热、厌食、便秘等,此时要在采用上述治疗措施的基础上,配合使用柴胡和异丙嗪用于解热,并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植物油用于润肠,增加碳酸氢钠和胰酶等制剂用于调整胃肠。发病后期,病猪主要表现出食欲废绝、虚热、高渗性脱水、恶性体质等,基本已经没有治疗的价值,只能被淘汰。病猪子宫使用消毒液冲洗后,还要确保及时冲洗子宫内膜,防止其被药物腐蚀。当病猪出现明显的全身症状时,不允许采取子宫冲洗法进行治疗,对于非急性炎症也尽可能不采取冲洗治疗。在病猪子宫颈口还没有完全关闭时,可直接向子宫内投入适量的抗菌药物,或者添加少量生理盐水适当稀释后再经由导管注入到子宫内;如果子宫颈没有张开,可注射适量的律胎索或者氯前列烯醇,促使其出现发情后再采取治疗。

加强卫生消毒。猪舍保持干噪、卫生、清洁,每次进猪前都要进行彻底消毒。母猪临产前,乳房、尾部、外阴等处要使用按1:20比例稀释的安多福溶液进行严格冲洗。母猪分娩过程中,要采取正确助产,防止损伤产道黏膜。母猪分娩后,可及时肌肉注射500mL按1:50比例稀释的安多福溶液,同时使用子宫冲洗器将药液全部注入到子宫内。母猪采取人工受精时,必须严格按照消毒规则操作。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107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