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血乳症的病因分析、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及防治

奶牛血乳症是由于乳房血管发生充血,血管壁明显扩张,导致血红蛋白或者红细胞进入到腺泡和乳管道中,从而分泌红色乳汁的一种疾病。症状较轻时不需要进行治疗,只要做好饲养管理工作,经过10~20天就能够自愈,但其他情况下要立即进行治疗,否则会导致泌乳量下降,严重时还会使其发生死亡,应加以防治。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奶牛血乳症的病因奶牛血乳症的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治。

1、病因分析

奶牛血乳症通常是由两种常见病因而引起,其中一种是乳房发生机械性损伤,导致乳房内血管发生破裂;另一种是乳房感染细菌,导致乳房出现出血性炎症反应。妊娠奶牛分娩后,由于乳房血管的充血状况会发生明显变化,并增大乳腺腺池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促使血红蛋白或者红细胞渗入到腺泡腔或者腺管腔,从而使分泌乳汁变红,这往往与机体中毒相关。乳房发生挫伤,如奶牛分娩后乳房会明显下垂、肿胀或严重水肿而使其在机体卧地和运动过程中被严重挤压,出入圈舍时彼此拥挤,在硬地上突然滑倒,运动场地面不平或者存在瓦片、石子以及冬季冰冻的粪块等,都会使乳房发生机械性损伤,造成乳房血管破裂。一般来说,如果奶牛在分娩后经过非常长的时间才发生血乳,通常是由于形成外伤而导致,如被其他牛抵伤。部分奶牛如果伴发血小板减少或者其他血凝障碍性疾病,也容易造成乳房出血。另外,奶牛发生应激反应以及代谢障碍(如酮病),也可能引起该病。此外,奶牛挤奶后一段时间内乳头括约肌无法完全闭合,如果此时机体在卫生较差的地方卧下,导致乳头接触到地面,从而容易经由乳头感染存在于外界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进而侵入到乳室内,导致产后机体抵抗力下降,进而使乳中混杂血液,在加上乳中的血液能够提供细菌繁殖所需的营养,能够继发引起乳房炎,甚至导致全身感染而出现败血症。

2、临床症状

奶牛往往突然分泌血乳,乳房明显肿胀,略有热感,在挤奶时会产生轻微疼痛,使机体感到不安,并明显躲避。病牛症状较轻时,会分泌呈粉红色的乳汁;症状较重时,会分泌呈棕红色、鲜红色的乳汁,且其中会混杂暗红色的血凝块。病牛一般会表现出轻微的全身反应,精神、食欲以及泌乳状况基本正常。

3、鉴别诊断

该病要注意与出血性乳房炎进行区别,其一般在奶牛分娩后的最初几天发生,主要是由于患有卡他性或者浆液性乳腺炎而导致,病变乳区通常具有明显的炎性反应,明显发红、肿胀,且伴有痛感;乳房皮肤形成紫红色或者红色的斑点,分泌稀薄如水的乳汁,颜色呈淡红色或者深红色,其中含有凝乳块和凝血;表现出明显的全身症状,体温升高超过40℃,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废绝。

4、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病牛要加强护理,减少饲喂多汁饲料和精饲料,并控制饮水,且禁止对乳房进行热敷和按摩。病牛可静脉注射1000mL10%葡萄糖、500mL10%葡萄糖酸钙;或者静脉注射500mL生理盐水、10支50mg地塞米松、10支160万IU青霉素、5支500mg维生素C;或者静脉注射500mL生理盐水、10支100mg止血敏;或肌肉注射40mL30%安乃近,每天1次,连续使用2天就能够痊愈。对于顽固性病牛,可采取向乳房内注入经过过滤的空气,促使乳房内压力增大,从而抑制出血,然后在使用以上药物进行治疗,治疗效果较好。另外,病牛可使用中药进行辅助治疗,即取80g党参、80g当归、50g炒白术、80g茯苓、30g木香、50g山茱萸、30g远志、80g黄芪、50g茜草、50g龙眼肉、30g炒枣仁、30g甘草,加水煎煮,待药液温度适宜后灌服,每天1剂,连续使用3-5天。方中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具有补脾益气之效,龙眼肉、当归具有补血养心之效,茜草、山茱萸具有止血、敛肝、养阴之效,木香具有理气醒脾之效,枣仁、茯苓、远志具有补心安神之效,同时使用具有止血、补脾、养阴、敛肝之效。病牛治疗时要根据具体病因合理使用药物,如果出现全身症状,要使用退热、消炎药物,并配合使用止血药物和钙制剂,还要静脉注射适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补充营养,保护肝脏功能,增强机体抗病力。

加强饲养管理。根据奶牛血乳症的发生原因和发病机理,必须加强该病预防。奶牛饲养过程中,要求根据不同阶段所需的营养,采取合理饲养,应饲喂全价日粮,并注意精粗饲料合理搭配。采取青绿多汁饲料轮供体系,促使青贮料、青绿料的喂量增加。另外,可根据奶牛产奶量确定喂料量,禁止饲喂发生变质的饲料,促使机体处于最佳生理功能。保持运动场、牛舍和牛体清洁、卫生,环境干燥,通风良好,确保牛床始终铺有垫草,避免乳房受到碰撞、挤压等损害。挤奶过程中,要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损伤乳头,防止发生应激,还要尽可能缩短挤奶时间。采取机器挤奶时,要先对乳房进行充分热敷、按摩,擦干后立即套上奶杯,尽量防止侵入空气,挤奶结束后要及时将奶杯取下,防止出现空吸,且控制机器抽力适宜,禁止过大,防止乳房发生损伤。每次挤奶后,挤奶机都要进行彻底消毒,尤其是夏季要每间隔3天使用1%的碱水进行1次刷拭、消毒。

相关阅读

围产期奶牛低钙血症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


围产期(又称过渡期)奶牛阅历怀胎一临蓐一泌乳的一系列心理更改。特别是高产奶牛在怀胎前期和泌乳早期能量需乞降心理更改加倍激烈,一旦机体因为心理或病感性身分没法实时做出顺应性调剂,便有能够激发酮病、脂肪肝和低钙血症等临盆性疾病。跟着奶牛泌乳量的年夜幅增长和养殖业集约化水平的赓续进步,使得酮病和亚临床低钙血症等疾病的产生常常具有群发性特点,该类疾病不只能惹起奶产量降低,并且酮病和亚临床低钙血症也增长了奶牛对其它疾病的易理性,对奶牛业影响很大。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围产期奶牛低钙血症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

1、发病机理

1.1钙消耗量增加

处于非泌乳阶段的奶牛,日常补充可吸收钙按体重计算0.0154gJkg,即可满足其生理活动的需要。泌乳阶段的奶牛,对可吸收钙的需求量要稍高些,即在此基础上增加至0.031gjkg;由于母牛妊娠期间,随着母牛妊娠月龄的增加,胎儿不断发育,骨骼开始钙化,特别是临产前,对可吸收钙的需求量不断提高;由于不同品种、阶段的奶牛产乳量有一定的差异,以致于所产的牛乳钙含量也有不同,通常奶牛产1kg牛乳,荷斯坦牛需要钙1.22g,娟姗牛需要钙1.45g,因此在奶牛泌乳期对钙的需求量明显增加。

1.2影响钙的吸收

奶牛在临近分娩的前几日,由于胎儿发育已接近完全,在胎体个体增大,自身激素分泌等因素引起,母牛的采食量突然下降,由于母牛妊娠后期对钙有很大的需求量,在实际饲养过程中,母牛每天的钙摄入量并不能满足机体生理活动的需要,为了维持细胞外液的正常浓度,骨钙就会被动员起来,如果饲粮钙长期摄入不足,就会导致奶牛出现严重的骨质疏松症甚至引发骨折。另外,可利用钙的吸收率会随奶牛不同生理状态及年龄而改变,钙的吸收率在奶牛处于妊娠末期时,对钙的吸收率为22%,产犊后泌乳第8天钙的吸收率增加至36%,且此后钙吸收率处于稳定。青年母牛对钙的吸收和利用能力很强,老龄母牛对钙的吸收能力较弱,这是由于小肠中维生素D的受体随着奶牛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从而引起1,25二羟维生素D产生量也随之下降。

1.3体内钙的调节机制

奶牛因泌乳导致血钙的流失,然后通过日粮钙的摄入、骨钙的转移、肾小球对钙的重吸收等来补充血钙。奶牛机体具有一定的自身调节机制,可将血钙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调节机制主要有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两种生理功能恰恰相反。当奶牛颈动脉的血钙浓度下降时,可刺激甲状旁腺素的分泌,甲状旁腺素具有促进骨钙分解、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十二指肠对钙的吸收等作用,当某种原因引起奶牛机体对甲状旁腺素的刺激反应降低时,甲状旁腺素会降低钙由骨组织转移到血液中的能力,引起小肠黏膜对日粮中钙的吸收能力下降,引起血钙平衡紊乱。

2、临床症状

围产期奶牛低钙血症按症状的轻重程度,一般分为典型症状和非典型症状两类。

典型症状一般多见于发病突然,且症状较为严重的病例,常发生在产后12-72h内,病程初期表现精神萎靡,食欲下降甚至废绝,反刍、排粪、排尿等生理活动停止,泌乳量下降,病牛目光凝视,狂躁不安,站立困难,肌肉震颤。随着病情发展,病牛趴卧不能站立,头颈失衡弯向后方,即使将头扶持拉直,松开后仍恢复原状,病牛眼睑反射轻微甚至消失,对光和疼痛刺激等没有反应。出现意识模糊和知觉丧失的特征症状。随病情的继续发展,病牛体表、耳尖、四肢末梢等处温度下降,病牛出现呼吸缓慢,心动过快,部分病牛由于喉头、舌麻痹,出现吞咽障碍,肛门也出现松弛的现象。多数病牛死前出现昏睡现象,病程进展较快,若不给予及时的治疗,通常在12-48h内死亡,死亡率可达50%-60%。

非典型症状多发生在分娩前或分娩后较长时间,可见病牛站立困难,步态蹒跚.左右摇晃,趴卧时头颈僵直,且呈S形弯曲,病牛食欲下降甚至废绝,体温正常或稍低,病牛精神状态不佳,对各种刺激的反应能力下降。

3、防治方法

目前在奶牛生产过程中预防低钙血症的方法不多。可通过在产前饲喂低钙高磷日粮,使日粮中钙含量处于低水平,奶牛处于钙的负平衡状态,甲状旁腺的功能提前被激活,机体对钙的吸收能力明显提高,这样可以预防母牛产后低血钙的发生。还可在产前饲喂阴离子型日粮,通过促进奶牛机体与钙代谢调节有关的组织对甲状旁腺激素的应答反应,并且促进骨钙动员,从而升高血钙的浓度,降低奶牛围产期低钙血症的发病率。

治疗上可采用直接注射钙制剂的疗法,当奶牛发生低血钙时,可用氯化钙或者葡萄糖酸钙溶液,给病牛进行静脉注射,同时肌肉注射维生素D,这种治疗方法对病程较短的轻度患牛,治疗效果较好。对症状较为严重的病牛能起到暂时性缓解病情的作用。还可通过进行乳房送风法,通过刺激乳腺末梢神经,提高大脑皮质的兴奋性,解除其因分娩而产生的抑制状态,减少乳房血流量,制止血钙继续减少,从而能够有效的治疗产后低血钙,打气量要适当,打气量少不起作用,量多则会造成乳腺泡破裂,损害母牛产乳性能。

犊牛硒缺乏症的病因分析、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


硒是牛在生长过程中所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如果牛的饲料、饮水中含有较少的硒就容易使其发生硒缺乏症。尤其是犊牛因快速生长发育,更容易急性发病。该病是一种是新陈代谢病,主要特征是骨骼肌和心肌发生变性、坏死,且肌肉颜色变淡,外观类似煮肉样或者鱼肉样,也叫做白肌病,应加防治。下面就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犊牛硒缺乏症的病因分析、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

1、发病机理

动物体内的肌肉、肝脏、肾脏以及全部细胞中都含有硒,其中含量最高的是生殖器官,其主要作用是促使过氧化物分解;维生素E的主要作用是防止过氧化物损伤组织,即二者保护脂膜和细胞结构,使其免受破坏,确保膜保持完整性,维持肠道抵御细菌的侵袭。另外,硒在机体生成蛋白质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果严重缺硒就会抑制胰酯酶合成,导致机体无法吸收维生素E和脂肪,且硒无法促使组织通过血液摄取维生素E。硒和维生素E具有协同作用,即缺硒会导致机体无法吸收和利用维生素E,而缺乏维生素E会影响机体生成过氧化物酶,也就是说二者都只有在对方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够发挥各自的生理作用。因此,如果机体组织中缺乏硒和维生素E时,就会失去抵抗过氧化物损害的作用,使心肌、骨骼肌、血管内皮组织、肝细胞等在过氧化物的影响下发生变性、坏死,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

2、病因分析

原发性硒缺乏症,是指由于土壤、饲草料中含有过少的硒而引起,如每千克土壤中含有0.5mg以下的硒,每千克饲草料干物质中含有0.1mg以下的硒,都会导致犊牛出现发病。继发性硒缺乏症,是指饲喂生长在含有过多的硫化物土壤中(主要是因施用硫肥料引起)的饲草料,其中含有大量的硫酸盐,而由于硒与硫之间为拮抗作用,必然会影响机体吸收和利用饲草料中所含的硒,从而引起硒缺乏症。另外,牛群突然特别是犊牛群运动过量,长距离运输,以及气候突变等应激因素,都能够诱发该病。

3、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急性型,主要是10~120日龄的犊牛容易发病,通常会突然出现发病,心搏动亢进,心跳加快,能够达到140次/min左右,但节律不齐、心音微弱;共济失调,无法站立,往往只能够卧地不起。大部分病牛在短时间内(一般为6~18h)就会由于心力衰竭而发生死亡,死亡率基本上能够达到100%。亚急性型,病牛表现出精神萎靡,行走缓慢,后躯摇晃,背腰发硬,病程后期往往卧地不起,臀部发生肿胀,触感硬固,呼吸急促,脉搏加快,超过120次/min,且心律不齐,通常在6—12h内发生死亡。慢性型,病牛表现出生长发育停滞,被毛粗乱失去光泽,由于消化不良出现腹泻,机体消瘦,脊柱明显弯曲,全身无力,往往卧地,拒绝站起。

对病死犊牛进行剖检,发现尸体都明显消瘦,被毛粗硬,肌肉颜色变淡,部分类似煮肉样,肌肉间存在黄白色条纹,特别是背最长肌、臀肌非常明显,部分存在出血点,且断面存在白色斑点或者条纹;心包腔、腹腔、胸腔存在较多的清亮液体;肺脏发生水肿,支气管和气管内会流出泡沫状液体;心脏横径有所增大,心内外膜存在少量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心冠脂肪发生胶胨样浸润,心肌质地变软,且切开后可见灰白色条纹;肝脏表面存在灰白色或者灰黄色斑点,边缘钝圆,切面明显外翻,且黄白相间;脾脏呈灰白色,被膜增厚,边缘锐;肾脏被膜易于剥离,边界清楚。瘤胃内含有大量的气体,只存在较少的稀薄内容物。肠黏膜发生轻度充血,肠道空虚,含有少量稀薄内容物。

4、防治方法

药物治疗。病牛可按体重肌肉注射0.1mg/kg亚硒酸钠,每5天使用1次,同时配合肌肉注射适量的维生素E。另外,还要在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其他维生素(即维生素A、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以及微量元素制剂。对于少数症状严重的患病犊牛,要在该基础上进行对症疗法,即注射适量的10%的樟脑磺酸钠用于减轻心力衰竭,以及消炎收敛的药物用于减轻腹泻等。需要注意的是,犊牛补硒必须严格按照规定量添加,如果补充过多会导致中毒,急性中毒会表现出体温升高、腹泻、脉搏增数、组织大面积水肿和出血以及严重衰竭,最终由于呼吸困难而发生死亡;慢性中毒会表现出贫血、机体消瘦、被毛脱落、肌肉衰退、关节僵直、行为紊乱、视力变差、繁殖性能降低等。另外,发病初期患病犊牛不适合使用强心剂,避免心脏神经过于兴奋,使其快速出现心衰而发生死亡。只有当病牛表现出慢性心衰时才能够使用适量的安钠咖或者樟脑磺酸钠,但禁止使用洋地黄制剂。

合理补硒。对于妊娠母牛,适宜在分娩前1~2个月,每天按体重在饲料中添加0.1~0.2mg/kg亚硒酸钠和750~1000mg/kg维生素E,混合均匀后饲喂;或者在分娩前每间隔2周,皮下注射亚硒酸钠注射液(要求含有50~60mg硒)和维生素E注射液(有效成分为100~200mg)。如果大群母牛注射时,要先给少数使用,确保一切正常后才能够整群使用。对于新生犊牛,可皮下注射有亚硒酸钠注射液(有效成分为3~5mg)和维生素E注射液(有效成分为50~150mg)的混合溶液,经过2周再使用1次。

奶牛口炎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防治


奶牛口炎是一类消化道初始端发生水疱性或者溃疡性病变的内科疾病,即口腔内齿龈、舌头、腭等部位黏膜发生炎症,主要特征是局部出现疼痛,口温升高,大量流涎,减少采食等。病牛还伴有蹄叉和蹄冠溃破,跛行,走动不稳,神情淡漠,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治疗,会混合感染其他病菌、病毒而发生死亡。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奶牛口炎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防治。

1、病因分析

非传染性因素。奶牛通常是由于采食大量过于粗硬的饲料,食入谷类芒刺或者尖锐异物,以及自身牙齿磨合不正而引起发病。另外,奶牛误食具有刺激性的物质,如高浓度刺激性的药物、氨水和生石灰,采食有毒植物和缺乏维生素等,也能够引起该病。此外,奶牛采食发生霉变的饲草,会发生霉菌性口炎等。

传染性因素。奶牛感染病原微生物,如水泡性口炎、牛黏膜病、口蹄疫、牛流行热、牛恶性卡他热以及坏死杆菌等,都会引起该病。

2、临床症状

卡他性口炎。病牛表现出小心采食,缓慢咀嚼,有时会吐出混杂泡沫的草团。口腔黏膜潮红并发生肿胀,口腔温度较高,并散发臭味,舌苔呈灰白色,有泡沫样黏液从口角流出,但精神、体温没有发生任何明显变化。

水泡性口炎。通常具有3~7天的潜伏期。发病初期,病牛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达到40~41℃,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反刍次数减少,但饮水量增加,鼻镜及口腔黏膜干燥,耳根发热。在唇黏膜、舌上形成米粒大小的水泡,且小水泡往往会相互融合形成大水泡,含有黄色的透明液体。经过1~2天,水泡发生破裂,水泡皮发生脱落后就会出现边缘不齐且浅表的鲜红色烂斑。病牛大量流涎,并导致采食困难。部分病牛甚至在乳头和蹄部也会出现水泡。病程通常持续1~2星期,转归后恢复良好,基本不会发生死亡。

溃疡性口炎。病牛通常是口腔黏膜发生溃烂和坏死,并存在针尖到黄豆大小不等的腐烂坏死斑点,还有污浊的灰色黏液流出,并散发恶臭味,有时混杂少许血丝。

3、鉴别诊断

奶牛由于缺乏营养,如缺乏维生素B2或者维生素C,以及摄取微量元素锌不足,都能够出现口炎症状,但通常不会出现体温升高、蹄冠溃破、脚跛等症状。奶牛患有脑脊髓膜炎、破伤风时,也会表现出流涎的口炎症状,但牛口炎不会导致机体出现两耳直立、角弓反张、全身痉挛、吞咽障碍或者舌面干燥、舌体长时间伸出口外的症状。奶牛由于采食粗糙尖锐的饲草,导致口腔内壁、舌面、齿龈形成直接损伤,发生外伤性口炎,此时通常不会伴有精神沉郁,蹄冠溃破、脚跛等症状,同时根据草料状况可进行确认。奶牛发生兽药、农药中毒时也会出现流涎的口炎症状,但往往突然出现发病,主要是由于采食大量的豆类以及发生霉变的饲料,或者接触过有毒药物。奶牛患有唾液腺炎即舌下腺炎、颌下腺炎、腮腺炎时,尽管具有大量流涎的口炎症状,但四肢能够正常活动,且舌面、齿龈上不存在水疱或者形成溃疡性病灶。

4、防治措施

西药治疗。主要是对病牛口腔进行消毒、消炎,少数症状严重的要配合强心补液,无法采食的可灌服添加适量白糖的小米稀粥。对于具有食欲的病牛,可在饮食后对口腔使用0.1%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冲洗;口腔持续流涎,且散发恶臭味时,可喷洒1%鞣酸溶液或者2%~3%硼酸溶液进行洗涤,每天2次。然后在创面涂抹适量的碘甘油,接着洒布适量的牛羊口疮速愈散(主要成分是薄荷、连翘、金银花等)。如果病牛症状较轻,可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15万IU青霉素、6.5万IU链霉素,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如果症状较重,可按每千克体重静脉滴注20万IU青霉素,每天1次,连续使用4天;同时,配合采取口衔药袋法,即在布袋内装入适量的明矾和磺胺类药物,然后衔在病牛口中,每天更换1次。对于少数食欲废绝、体温升高的病牛,还要配合肌肉注射由20~40mL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400万~800万IU青霉素G钾组成的混合药液,每天2次,连续使用2~3天;少数体质虚弱的病牛,还要再静脉注射1000~2000mL5%葡萄糖注射液。所有病牛都要采取隔离治疗,通常经过5~7天治疗才能够治愈。

加强饲养管理。牛群需要定期进行严格的检疫,且禁止从病区引进牛。牛群要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增强机体自身的抵抗力。要求牛舍保持卫生、温暖、干燥,并适当通风。圈舍要经常进行打扫,定期进行消毒,确保清洁卫生,减少细菌滋生。在奶牛日常饲养过程中,要注意选择饲喂品质优良的饲草料,避免其中存在任何杂物;禁止饲喂发生霉变、存在污染或者混杂芒刺的饲草料,并饲喂含有丰富营养以及足够维生素的青绿饲料。如果奶牛发生咽炎、感冒等疾病,要采取积极治疗,避免继发引起水疱性口炎。如果病牛感染具有传染性的口炎,则要在易感动物(牛)、传播途径以及病原微生物三个方面进行预防,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对于已经出现发病的病牛,要立即采取隔离消毒,避免疫情蔓延,并立即对亚健康的奶牛注射适量的高免血清进行预防,并加强日常免疫接种工作。

奶牛蹄变形的病因分析 奶牛蹄变形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肢蹄是牛的重要支柱器官,具有支持牛体重的作用。在奶牛生产过程中,肢蹄病是一种多发病和常见病。奶牛易发生的肢蹄病有蹄变形、蹄裂和肢蹄跛行病,一旦表现出症状,很难治愈,并严重影响生产性能及使用年限。只有了解肢蹄病发生的原因,才能从源头上防止肢蹄病的发生。奶牛蹄变形的病因分析奶牛蹄变形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

营养因素。奶牛日粮搭配不合理,营养成分不平衡,如矿物质,特别是钙、磷含量过低或者比例不合理等,都能够引起该病。通常来说,高产奶牛饲喂较多的精料,精料能够在体内代谢过程中生成较多的组织胺和内毒素,往往会引起血液循环出现紊乱,从而容易引起蹄变形。当蹄部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尤其是真皮层毛细血管回流受到阻碍,引起血液微循环淤滞,会渗出大量的血浆成分,使其在角小叶和真皮小叶之间积聚,从而对布满神经末梢的真皮层产生压迫,造成蹄部持续出现严重疼痛。蹄尖壁发生真皮炎时,病牛为减轻疼痛,往往会以蹄踵着地进行负重,导致指、趾深层肌键过于紧张,造成蹄角质细胞代谢发生紊乱,蹄角质逐渐变软,最终发生蹄变形。

管理不当。奶牛通常采取舍饲,每天至少有8h左右的时间处于质地坚硬且狭窄的水泥牛床上,导致牛蹄持续受到地面的反冲力,再加上牛床往往呈前高后低的倾斜状,同时后躯存在巨大的乳房,使肢间距有所增大,进一步加重负担。奶牛每天要上槽3次,下槽后一般休息在面积较小的场地,运动不足,导致牛蹄无法得到正常磨灭或者磨损不均匀,使其过度延长,从而发生变形。如果槽位过低,奶牛在采食时会将头颈前伸,并叉开两前肢,此时就会导致前肢的内蹄承受全身的大部分重量,造成内蹄负重过大,造成远轴侧壁逐渐替代负面,甚至朝向轴侧上翘、翻卷。开始时只是出现偏歪、倾斜,可叫做倾蹄,但如果没有及时进行矫正,随着病程的延长就会逐渐变成卷蹄,最终引起螺旋蹄。黑龙江省冬季温度过低,且持续时间较长,而在春季化冻后,又没有及时清除粪尿,导致场内过于泥泞,奶牛四肢往往会长时间在粪尿浊水中浸泡,蹄部更容易发生变形、损伤甚至腐烂。

2、临床症状

该病呈慢性经过,在奶牛没有出现食欲障碍和跛行的情况下,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当奶牛发生严重的蹄变形,一般会由于肢势发生变化,导致走动困难,食欲不振,产奶量降低,但此时如果能够及时采取正确的修蹄,依旧能够生存多年。但如果蹄变形并发引起如腐蹄病等其他蹄病时,随着炎症的扩散,会导致球关节、冠关节发生肿大,皮肤有所增厚,并伴有化脓现象,食欲废绝,行走呈现“三脚跳”,甚至只能够卧地不起,且预后也往往导致生长不良。

3、防治措施

修蹄。蹄变形进行矫正的主要措施是采取修蹄,牛群通常每年集中在春秋各进行1次,发生严重变形的要先进行修整。修蹄时,要先使用蹄钳从蹄尖对前肢的外侧指或者后肢的内侧趾的蹄前壁进行修剪,剪到75mm,注意蹄钳的钳口要垂直于蹄底。接着用蹄刀对内侧趾或者外侧指的蹄底进行修整,将多余的角质除去,使蹄底厚度修整成7mm,且露出白线。以一侧修整好的指(趾)作为参照,对另一侧指(趾)的蹄前壁进行修整,直到长度适合为止,且蹄底修整为相同的厚度。将内、外侧指(趾)轴侧壁上多余的角质除去,确保指(趾)间隙平整光滑。蹄底不规则处也要进行适当修整,确保从远轴侧壁到轴侧壁形成倾斜角度为15。的面。另外,奶牛主要是靠远轴侧壁负缘及蹄球进行蹄负重,即后肢外侧趾相比于内侧趾的负重要大,因此修蹄时应人为使外侧趾蹄底的负重面尽可能增加,而对外侧趾蹄底适当少削,确保内侧趾蹄底存在较深的凹陷;对于前肢内、外侧指蹄底,要确保具有相同高度。如果奶牛发生严重蹄变形,要进行多次修整,禁止一次性过多修削,避免发生出血。修蹄时要选择相应的技术和方法,即不同类型要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在修整过程中,要尽可能使蹄形适合于肢势,多对蹄尖部进行修剪,并注意蹄底部,确保蹄部修整后处于自然的生理状态。

加强饲养管理。合理搭配饲料,尤其是对于高产奶牛,要根据实际产奶情况,及时调整饲料中蛋白质、矿物质比例,并适当补充。只要发现蹄形开始出现变化,可及时注射适量的维生素D3,并在日粮中添加适量的钙粉,一般钙、磷比例适宜控制在1.4:1。另外,还要定期在奶牛日粮中加入0.01%~0.02%的硫酸锌,每次连续使用1个月,每年共进行5次,能够有效避免肢蹄出现发病。对于初产的高产奶牛要加强管理,这是由于初产奶牛在产奶过多(达到6000kg以上)时比较容易出现发病,因此不能够采取偏食偏喂,一味追求高产。如果奶牛由于高产出现拉跨、弓背等现象,可适当提前停乳,不然就非常容易引起蹄变形。运动场要确保排水良好,可呈四周较低而中间略高的凸型,有利于排水和渗水。为避免奶牛蹄部浸于尿、粪、污物中,牛舍、牛床必须保持清洁干燥、通风良好,并经常刷洗牛蹄,一般夏季采取湿刷,冬季采取干刷,同时及时清扫运动场。牛群每年要对蹄形进行普查,制定合理的修蹄制度。对种公牛加强选育,建立详细的系谱档案,避免形成遗传性蹄变形。

奶牛蹄病是奶牛生产中的常见病,轻则引起奶牛跛行,重则引起奶牛瘫痪,如不加以重视,则会增加生产成本,降低经济效益。

指蹄的形状发生改变。由于蹄变形发生后所呈现的形状不同,临床上可分为长蹄、宽蹄、翻卷蹄三种。
(1)病因
①日粮配合不平衡,矿物质饲料钙、磷供应不足或比例不当,导致奶牛机体磷钙代谢紊乱,钙磷比例失调,引起蹄变形。
②蹄变形病与乳牛的产奶量有一定关系,一般单产高的牛,发病率较高。主要是因为养殖户为了追求产奶量,在饲料中过量增加精饲料的喂量,粗饲料采食过少、品质太差,饲料精粗比例不当,使奶牛机体长期处于酸中毒状态,引起蹄叶发炎,导致蹄变形。
③饲养管理不当。牛舍阴暗、潮湿,运动场泥泞,粪尿清扫不及时,牛蹄长期在粪尿和泥水中浸渍,致使蹄角质变软、变形。生产中不重视牛蹄保护,不定期修剪,也易引起蹄变形。
④蹄变形与公牛的遗传性有关。如果公牛有先天蹄变形,则后代也极易罹患该病。
(2)症状
长蹄:即延蹄,指蹄的两侧支超过了正常蹄支的长度,蹄角质向前过度伸延,外观呈长形。
宽蹄:蹄的两侧支长度和宽度都超过高正常蹄支,外观大而宽,故又称为“大肢板”。此类蹄角质部较薄,蹄踵部较低,在站立时和运步时,蹄的前缘负重不实,向上稍翻,返回不宜。
翻卷蹄:蹄的内侧支或外侧支蹄底翻卷。从蹄底面看,外侧缘过度磨损,蹄背部翻卷已变为蹄底,靠蹄叉部角质增厚,磨灭不正,蹄底负重不均,往往见后肢跗关节以下向外侧倾斜,呈“X”状。严重的病牛两后肢向后方伸延,病牛弓背、运步困难,呈拖曳式,称之为“翻蹄亮掌、拉拉跨”。
(3)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即蹄的变形情况,即可确诊。
(4)防治
药物治疗不可能使变形蹄恢复正常,临床上常采用修蹄疗法,根据蹄变的程度不同采用相应办法给予修整。因此,防治该病的关键在于搞好预防。生产中应注意加强奶牛的饲养管理,充分重视蛋白质、矿物质的供应。根据乳牛的泌乳状况,合理配制日粮,特别是高产乳牛应根据其产奶情况,随时进行调整和补充。一旦蹄形开始变化可注射维生素D3,日粮中补加钙粉,以阻止其恶化。钙磷比例一般以1.4∶1可获得磷钙代谢的正平衡。
一般产头胎的母牛过度产奶(超过6000千克)时发病较多,故不宜偏食偏喂,单纯追求高产。如奶牛因高产而出现弓背、拉跨等现象,并且是初发病牛,应提前停乳,以促使肌体恢复。
同时,还应注意定期给奶牛修蹄。为防止蹄被粪、尿、污物浸渍,应使牛蹄经常保持干净(冬天干刷,夏天湿刷),运动场要及时清扫和保持干燥,每年应对全群牛普查蹄形,建立定期修蹄制度。凡变形蹄,一律进行修整,每年1~2次。为防止牛蹄感染,修蹄不宜在雨季进行。切实加强种公牛的选育工作,以考察凡乳牛蹄变形与公牛有关者,可考虑不再使用该公牛配种。

预防措施
蹄病是奶牛最常发生的四大疾病之一,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发展奶牛业,达到牛群健康、高产、长寿的目的,必须对严重危害奶牛生产的蹄病进行综合防治。在蹄病的防治中,必须贯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方针,根据各场的具体情况,制订一整套的措施。
(1)饲养方面
平衡日粮:根据奶牛泌乳各个阶段的不同,进行分群饲养。根据营养配置各种符合奶牛需要的日粮,特别要注意的是精粗比例一定要得当,优质的粗料是奶牛必须的。必须保证饲料中常量元素钙、磷、镁、钾、钠和硫的量,特别是钙和磷的量和适当的钙磷比;保证微量元素铁、铜、锰、锌、钴、硒、碘的量;注意日粮中阴阳离子的平衡。必须保证奶牛维生素A、D、E和烟酸的供应,为了保证瘤胃牛pH值在6.2~6.5之间可以添加缓冲剂,以防止乳酸中毒和刺激采食量的提高。
(2)管理方面
搞好奶牛场环境卫生,保持运动场和牛舍的清洁干燥,可有效预防蹄病的发生。因为含氨量高可使蹄角质含水量增多,角质软化,降低牛蹄对各种损伤的抵抗力。每天应及时清除牛舍及运动场的牛粪、污水,及时清除运动场上的石子及硬物,防止蹄底挫伤;刚修过蹄的奶牛在最初两个星期内不应在水泥地上运动;水泥地上应有纹路,太光滑的水泥地容易引起奶牛打滑,损伤牛蹄。牛舍的设计必须合理。散放式牛舍85%的奶牛吃料后应睡在牛床上,牛床上应有足够多的干燥清洁垫料,奶牛的休息时间也应保持在4小时以上,因为干净干燥的牛床可以减少细菌繁殖和蹄病的发生率。为了有效的预防传染性蹄病和增加蹄角质的硬度,坚持每周2次给牛只喷蹄,选用刺激性小,没有异味的4%硫酸铜浴液,用塑料喷雾器直接将药液喷在奶牛蹄部。喷蹄时应将牛扫去牛粪、泥土垫料,使药液全部喷到蹄壳上。在有条件的地方在挤奶台的过道上和牛舍放牧场的过道上,建造长5米,宽3米,深10厘米的药浴池,让奶牛上台挤奶和放牧时走过,达到浸泡目的,但是药浴池必须经常更换药液,不要使其成为“牛粪尿池”。另外,定期修蹄是预防蹄病的重要措施。
3、蹄病的治疗
治疗蹄病所采取的任何措施都以确切的诊断为基础,应根据奶牛的临床症状,并通过问诊、望诊、触诊以及各种特殊检查等诊断程序确定蹄病的病情和病位。不论治疗何种陈病,首先应彻底清蹄,用清水和棕刷、蹄刀等去除蹄部的污物,然后对蹄病进行必要的修整,充分暴露病变部位,在实施治疗措施前要对患蹄彻底消毒。

奶牛破伤风的病因分析 奶牛破伤风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破伤风是一种急性、中毒性的人、畜传染病,是通过创伤感染破伤风梭菌而引起,也叫做脐带风、锁口风、强直症等。病牛的主要特征是机体全身骨骼肌或者部分肌群持续出现强直性痉挛,且受到外界刺激会表现出明显的兴奋,较严重的损害养牛生产的经济效益。下面就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奶牛破伤风的病因分析奶牛破伤风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

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是引起该病的病原,简称为破伤风梭菌,通过创口发生感染,并生成毒素,对机体的运动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害,从而出现发病。破伤风梭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没有荚膜,生有鞭毛,能够自行运动,往往在厌氧条件下能够良好生长。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该菌,如土壤、粪便以及尘土中等,非常容易通过创口感染而导致易感牛发生该病。

奶牛破伤风通常在各地都存在散发,任何家畜都能够感染,其中奶牛具有较大的易感性。该病主要通过创口感染,尤其是深且狭小的创伤(如刺伤、钉伤等),并被坏死组织、粪便或者泥土封闭而形成厌氧环境,非常容易发生该病。另外,外科手术、预防注射没有严格消毒、使役不当,母牛分娩过程只能够损伤产道、产后感染,犊牛去势、断脐过短,都会形成创伤,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有效处理往往就会引起发病。部分病牛通常无法确定感染途径,这是由于在侵入芽孢后而表现出症状前,创伤已经愈合,需要在一定时间之后侵入组织内的芽孢才能够在厌氧条件下大量生长繁殖,生成大量毒素,从而引起发病。

2、临床症状

该病具有1-2星期左右的潜伏期。发病初期,病牛头部肌肉出现强直性痉挛,采食、咀嚼以及吞咽动作异常,速度缓慢,随着病程的进展,会导致全身出现明显的强直症,呈现口闭锁,大量流涎,呈线状。颈背硬直,显露静脉沟,瞬膜突出,耳竖立不动,腹部缩起,尾劲直,略微朝一侧偏斜。脊柱往往呈直线状,有时出现角弓反张。四肢硬直,关节较难屈曲,蹄部无法提起,拒绝走动,很难转弯或者后退,只要倒地基本无法自行起立。另外,病牛在初期反射作用明显增加,所有光线、声音、抚触或者其他动作都能够促使症状加重。呼吸急促且浅表,能够达到正常频率的数倍。

3、诊断方法

一般可根据病牛是否存在创伤病史以及临床症状诊断该病。但由于牛在发病时往往没有表现出典型的临床症状,主要特征是尾根震颤,且并不是所有病牛都会出现这种典型症状,因此需要通过涂片镜检以及动物试验法用于确诊该病,还能够用于鉴别诊断。

涂片镜检。在无菌条件下,取病牛创伤部位的渗出物或者坏死组织涂片,经过染色进行镜检,能够在显微境下看到呈鼓槌状或者羽毛球拍状的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

动物试验。将取得的病料制成乳剂,取适量在健康小鼠的尾根部注射,通常经过2-3天就会出现症状。另外,也可采取病牛血液,取o.5mL在小鼠臀部肌肉注射,经过18h就会出现症状。

4、防治措施

免疫预防。该病一般选择使用破伤风类毒素来进行预防,对于比较容易发生该病的地区可每年定期给牛群进行免疫接种。一般来说,成牛每头适宜皮下注射1mL,犊牛用量减半,6个月之后再进行1次注射。牛接种1个月后就能够形成免疫力,免疫期为1年;第2年再进行1次注射,能够持续4年得到有效保护。

西药治疗。首先要中和毒素,根据病牛年龄静脉注射适量的抗破伤风血清,成年牛每次用量为50万-90万IU,犊牛每次用量为20-40万IU,每天3次,连续使用3天。同时,配合注射浓度为40%的乌洛托品,成年牛每次用量为50mL,犊牛每次用量为20-30mL,每天1次,连续使用5天。接着要进行镇静,病牛可选择注射适量的氯丙嗪,成年牛每次用量为250-500mg,犊牛每次用量为150-200mg,每天2次。然后进行解痉,病牛可选择肌肉注射或者静脉注射适量的硫酸镁溶液,成年牛每次用量为100mL,犊牛每次用量为25mL,每天2次,连续使用1周,具有较好的效果。最后要彻底清除病原体,即要将伤口内的脓汁、坏死组织、异物等彻底清除干净,接着使用3%的双氧水或者2%的高锰酸钾进行数次冲洗,直到完全冲洗干净,并涂抹5%的碘酊或者是撒布适量的碘仿磺胺粉,每天1次,直到伤口完全痊愈。

中医疗法。病牛采取以上治疗的同时,可结合采取中医疗法,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病牛可选择使用千金散方剂,即取细辛、羌活、防风、独活、天麻、蔓荆子各30g(均为主药,期祛风解表之效),僵蚕、蝉蜕、乌蛇各30g以及旋复花、天南星、全蝎各25g(均为辅药,取搜风解痉、化痰祛风之效),桑螵蛸、沙参各25g以及何首乌、阿胶、川芎各30g(均为佐药,起扶正祛邪之效),生姜、藿香、升麻各20g(均为使药,起升清降浊、醒脾和胃之效)。以上药物全部研成细末,添加适量煎煮,待温度适宜后添加200mL黄酒为引,混合均匀后通过胃导管进行一次性灌服,每天1次,连续使用3-5天。

犊牛腹泻症的病因、临床症状 犊牛腹泻症的诊断及预防


犊牛腹泻是一种急性、肠炎性疾病,临床症状主要以腹泻、下痢为特征。当犊牛饲养管理不当,营养不良,防疫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引起各种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都会引起腹泻症的发生。犊牛腹泻症的发生不仅危害犊牛健康,而且会影响后天的生产性能,对奶牛养殖的经济效益影响较大。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犊牛腹泻症的病因、临床症状犊牛腹泻症的诊断及预防。

1、发病原因

感染性因素引起的犊牛腹泻在临床上最为常见,感染性因素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犊牛腹泻,包括细菌性感染、病毒性感染、寄生虫感染三类。引起犊牛发生腹泻的细菌主要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弯曲杆菌、链球菌、芽孢杆菌等,细菌性腹泻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致病菌通过消化道进入到犊牛体内,引起犊牛肠道内菌群失调,一些潜在的细菌大量繁殖,成为优势菌群,导致犊牛出现腹泻症状。病毒性腹泻主要是由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黏膜病病毒、轮状病毒、冠状病毒等引起的。病毒性腹泻一般不易被治愈,犊牛死亡率较高。寄生虫性腹泻主要是由隐孢子虫、球虫、绦虫、蛔虫等寄生虫引起的,犊牛感染寄生虫引起腹泻,其粪便通常带血,且气味恶臭。

非感染性因素主要包括新生犊牛饲喂不合理、饲养环境较差、饲养管理水平低等因素都可引起犊牛发生腹泻。由于新生犊牛免疫水平较低,如果没有及时吃到足够的初乳,那么犊牛就不能获得母源抗体的保护,犊牛极易发生腹泻。母牛乳汁是新生犊牛主要营养来源,新生犊牛消化系统未发育健全,吸收和消化的能力较弱,当给犊牛喂奶时过于随意,没有遵循定时、定温、定量的原则,易引起犊牛出现腹泻。患乳房炎的病牛,其牛乳中含有病原微生物,犊牛采食了这样的牛乳,极易发生腹泻。

2、临床症状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寒冷冬季发病率相对较高,主要以2-3周龄的犊牛为侵害对象。据报道,出生15天之内的犊牛腹泻的月平均发病率为14.10%,死亡率可达8.03%。该病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症状,病程初期,犊牛精神萎靡,不喜走动,食欲减退甚至废绝,体温正常或稍低,心率加快,呼吸加快,随着病情加剧,犊牛体温升高,心音减弱,全身震颤,出现严重脱水,甚至出现短时间的痉挛,犊牛剧烈腹泻,排出含有大量黏液和血液的稀薄粪便,粪便有恶臭或腐败的气味,腹泻持续加剧,肛门松弛,最后失禁自痢。犊牛严重脱水,眼窝塌陷,皮肤弹性下降,被毛凌乱,光泽下降,四肢及全身发凉,最终因酸中毒昏迷而死。

3、诊断

犊牛腹泻可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等作出初步诊断。因为该病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且多由各种不同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犊牛腹泻,极易造成误诊,耽误治疗,因此,最终确诊还要结合实验室的检测结果做出。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核酸扩增、SYBRGreenI实时荧光定量PCR和传统的RT-PCR三种方法均可检测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其中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核酸扩增方法不仅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病毒,还可以对商品血清进行检测,检测的最低样本阈值为101,此方法可用于生物制品的质量控制。实验室的诊断方法各具优势,所以应先以临床诊断为基础,选择适合的实验室诊断方法,这样才能做出准确、及时的诊断。

4、治疗

该病的治疗不能只单纯的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要采取补充体液,防止脱水,纠正酸中毒,恢复胃肠功能等综合疗法,加强疫病监控,对发病的犊牛采取隔离,确定引起腹泻的具体原因,然后进行对症治疗。治疗犊牛腹泻抗菌消炎是关键,可用链霉素,按10mgjkg的剂量进行肌肉注射,每天注射2次,或用痢菌净注射液,按照3-5mgjkg的剂量进行肌肉注射,每天2-3次,连用不超过3天。腹泻伴发脱水症,应注意补水补液,可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500-1000mL,20%安钠咖注射液10mL,5%碳酸氢钠液50mL,复方氯化钠500mL,混合待溶,一次静脉滴注,补充体液效果较好。

5、预防

加强牛群管理,重视母牛妊娠后期管理,保证母牛在妊娠期间获得充足营养物质,饲喂富含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及维生素的优质饲料,保持乳房清洁,保证适当的运动,犊牛出生后,保证新生犊牛尽早吃到充足的初乳,保证在出生后摄入不低于体重5%的高质初乳,以增强其抵抗疾病的能力。人工哺乳时,应注意定时、定量、定温,给犊牛补饲的饲料,要精心配比调制,可饲喂微生态制剂。相关研究发现,给新生犊牛及早饲喂乳酸菌制剂可有效预防腹泻,改善犊牛腹泻症状,避免犊牛因腹泻而死亡。

一、发病情况
犊牛腹泻在阿鲁科尔沁旗发生历史较久,1997年在罕苏木发生以高温和拉稀为主的牛病,并开始流行。2002年罕苏木大小牛前后发病120头,死亡10头,死亡率8%,诊断为犊牛副伤寒病。某牛场多年来,年年发生犊牛腹泻症。2005年调查了6个牛群,产犊100头,发病43头,发病率43%,死亡5头,死亡率12%;确诊为致病性大肠杆菌病,少数犊牛因牛球虫引起。
二、发病症状与病因分析
1.大肠杆菌及消化不良性腹泻
1.1发病症状。发病较广,季节性明显,5-8月为发病高峰期,病畜为当年生牛犊。病初精神尚可,食欲如常,主要拉灰白色、石灰水样、糊状或带有黏液的粪便,排烘频数,尾部粪染,少数拉污黑带绿色水样便,带血丝,农民称之为“奶泻”,一般无体温反应。病重者,精神萎顿,喜卧,不能吃,皮肤弹性消失。发病率30%-70%,死亡率6%左右,病程3-8d。在6-8月产犊牛,因气候炎热,失水较多,呈中毒性腹泻者,很快死亡,有的突然死亡。一般性腹泻死亡多见于腹泻后期衰竭而死。尸体消瘦,眼眶下陷,后腿、尾部粪染,真胃内有凝乳样物质并混有乳清,胃黏膜肿胀,有出血斑点,肠内有灰白或褐色黏液样内容物,有些肠道空虚。肠系膜淋巴结增大,切面多汁,胆囊内多充满深绿色胆汁。
1.2发病原因。①在挤奶期间,犊牛拴系时间长,活动少,吃乳时间短,饿极饱饮,加之太阳曝晒,饮水不足,易引起发病。②早期所产犊牛(4-6月)发生腹泻较少,7-8月所产犊牛腹泻发生率高。③病原菌感染,与挤奶时挤奶员手接触乳头病原菌相互感染有关。④先天不足弱犊,容易发病与死亡。⑤与犊牛缺少食盐及其他常量、微量元素有关。
2.犊牛副伤寒
阿鲁科尔沁旗是犊牛副伤寒流行区,由于多年预防注射,已得到有效制止,该病与大肠杆菌及消化不良在临诊症状及剖检变化上均不同,病畜发病明显,体温40-41℃,脉搏、呼吸加快,呈腹式呼吸,初期有咳嗽、结膜浆液性炎、充血,有些流出脓性分泌物。精神沉郁,鼻镜干燥,喜饮,犊牛吃奶时好时坏,排出灰黄色粪便,混有黏液和血丝。后期食欲废绝,瘦弱,体温下降,卧地不起,衰竭而死。成年牛有些无症状突然倒毙,大部分以高热、剧烈腹泻、消瘦为特征。死亡以败血症为主,病期长短不一。剖检变化:成年牛主要呈急性肠炎,肠黏膜发红,常杂有出血、脱落。脾脏肿大,呈黑红色。小牛与大牛相似,有些肝脾出现坏死性病灶,胆囊增大,胆汁较稠而混浊。心、肾、真胃有出血点。孕牛可发生流产,口腔有破溃点等。进行实验室细菌分离检查,常能查出沙门杆菌,用内脏器官作培养时,出现很纯的培养物。鉴别要点:前者只限于犊牛,而后者以犊牛为主,大牛也有发病。前者体温不明显,而后者病初升温,并呈稽留热型,后期下降。前者发病率高,而死亡率较低,后者刚好相反,并且表现出明显的败血变化,治愈的生长发育受阻,剖检变化有不同。
3.犊牛球虫病
该病症临诊主要表现为:从肛门流出鲜血,或便出带血稀粪,血凝块,其中混有纤维性黏膜。精神萎顿,食欲废绝,拉便有里急后重现象,瘤胃蠕动及反刍停止,部分病例经特异治疗可转愈,部分突然死亡,病畜多发季节与犊牛大肠杆菌及消化不良腹泻相同。剖检变化:肌肉苍白,肠黏膜为增生性、出血性炎症,内容物呈污褐色,混乱有血凝块及纤维蛋白性薄膜,淋巴结增大,水肿,切面多汁。血便直接涂片镜检,直肠拭子涂片,盐水漂浮检查,均能检出近似正圆形球虫卵囊,数量大。剖检2例球虫性肝病变的病死犊牛,肝脏表面布满油菜籽大的白色正圆病变,界限清楚,不突出。病变部位及肝切面触片检查有大量发育不同期的球虫卵囊。
4.其他原因
将腹泻与健康犊牛空肠弯曲杆菌于实验室分离。共进行了30头,正常犊牛中检出带菌率2.5%,腹泻犊牛检出率10%。空肠弯曲杆菌是否是引起犊牛腹泻的又一原因,尚未定论。
三、预防
为预防本病的发生,应对妊娠后期母牛加强饲养管理,幼畜进行护理。具体做到:使新生犊牛能尽早吃到初乳,最好能在生后1h内吃到初乳。对体弱的犊牛,初乳应采取少量多次饮喂方式,因为新生犊牛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主要来源于初乳,不喂初乳的犊牛,其血液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低,因而肠道中细菌、病毒容易侵入血液,造成菌血症或败血症。母乳不足或质量不佳时,可采取人工哺乳,做到定时、定量,乳温要保持在35-37℃。畜舍及畜栏应定期消毒,垫草应经常更换,粪和尿应及时清除。犊牛腹泻是最常见、危害较大的一种病。在防治过程中,长期采用单一的治疗方法,效果不佳,甚至无效。因此应加强观察,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用药,降低损失,从而加快养牛业的健康发展。

奶牛产后不食的病因分析 奶牛产后不食的临床症状与防治


奶牛产后不食是一种产科比较容易发生的病症,尤其是如果养殖户缺乏饲养经验则非常容易发病。奶牛产后不食症主要是由于自身机能、饲喂方式或者环境发生变化,引起消化功能障碍和内分泌机能紊乱而发生一种消化系统疾病。该病尽管具有较低的死亡率和淘汰率,但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治疗,会直接影响奶牛产后的产奶量以及体况的恢复,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应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奶牛产后不食的病因分析奶牛产后不食的临床症状与防治。

饲养管理不当。奶牛长时间以饲喂玉米秸秆为主,由于饲草多余单一而缺乏营养,再加上大部分养殖户没有及时补充一定量的精料和含有丰富B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饲草、饲料,使其干乳期膘情较差,尤其是妊娠期缺乏营养或者摄取营养严重失衡,从而导致其产后过于虚弱,从而发生产后不食。另外,奶牛日常采取粗放式的饲养管理,在产前、产后突然增加喂量,特别是饲喂大量的精料,使其发生前胃弛缓,消化不良,减少反刍,导致产后减少吃料和吃草,甚至引起不食。妊娠奶牛在妊娠早期喂量较大,供给过多的精料,使胎儿快速生长发育,造成胎儿体重过大,在腹腔内占据较大空间,会对胃肠造成挤压,使其在妊娠后期采食较少,导致营养失衡,最终发生不食。

1、病因分析

产后感染。奶牛在分娩过程中以及产后1~2天,子宫颈口呈开放状态,非常容易由此感染致病微生物,再加上子宫内滞留恶露或者残留胎衣,促使病原微生物大量生长繁殖,引起产道感染、恶露不尽,严重时体温升高,发生不食。

2.临床症状

病牛表现出精神沉郁,体型消瘦,被毛干枯,行动缓慢,往往卧在地上,拒绝站立,反刍减弱,甚至完全停止,口色淡白,口温偏低,舌质绵软,排出于稀不定的粪便。胃壁明显松软,无力收缩,往往有少量污红色的液体从阴道内流出,少数还伴有轻度腹痛,持续低热,脉象细弱。

3、防治措施

西药治疗。奶牛由于炎症引起体温升高、食欲不振时,主要使用抗菌消炎药物,如头孢类或者青霉素类等,并肌肉注射氨基比林、安痛定或者安乃近促使体温降低。例如,奶牛由于患有子宫内膜炎而导致不食,一般选择对子宫进行冲洗,常使用0.9%生理盐水,接着向子宫内注入适量添加2支400万IU青霉素、2支100万IU链霉素的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使用1周。另外,病牛还要采取抗菌消炎、补液强心、避免酸中毒的治疗。可静脉注射由500mL10%浓盐水、1500mLO.9%生理盐水、500mL10%葡萄糖酸钙、500mL50%葡萄糖、30mL樟脑磺酸钠、4000万IU青霉素钠、50mL维生素C组成的混合药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1周。如果病牛瘤胃蠕动减少或者完全停止以及胃肠功能失调,可肌肉注射2~5mL甲硫酸新斯的明,每天2次,但要注意防止用量过大。奶牛由于缺钙而引起食欲减退时,可静脉注射500~1000mL10%葡萄糖酸钙,每天1次,如果使用多次钙剂后依旧没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可静脉注射200~500mL15%磷酸二氢钠注射液。

中药治疗。气血双亏型,选择使用“加味十全大补汤”,即取100g香附、30g川芎、30g云苓、60g枳壳、40g黄芪、20g甘草、50g当归、40g白芍、30g肉桂、40g熟地、20g丁香、40g白术、60g山药、40g党参、10g生姜,全部研成粉末后添加适量开水冲调,待温度适宜后给病牛灌服。若具有外感症候,如流出清涕、恶寒等,可添加适量的白芷、防风、荆芥;恶露不尽时,可适当加大川芎、当归的用量,并添加葛蒲、五灵脂,除去白芍、熟地、党参;泌乳减少,可添加王不留行、穿山甲、通草;后躯无力,可添加菟丝子、炒杜仲、续断等,并配合静脉注射500mg氢化可的松、20g氯化钙、4g维生素C。恶露不尽型,可选择使用加减生化汤,取60g枳壳、30g三棱、35g川芎、60g山药、30g桃仁、20g黄连、50g白术、30g莪术、60g党参、60g当归、30g甘草,全部研成粉末,添加适量开水冲调,待温度适宜后给病牛灌服。如果病牛严重气血双虚,可添加白芍、熟地、黄芪;体温升高,可添加知母、栀子、黄芩;排出稀薄粪便,可添加车前子、云苓;排出干燥粪便,可添加蜂蜜、大黄;恶露即将排净,但食欲、反刍较差,可添加丁香、柴胡、槟榔,减去莪术、三棱,并配合后海穴注射适量的缩宫素,治疗效果更佳。伤食型,可选择使用四君三仙丁蔻散,取100g滑石、50g厚朴、40g白术、50g焦麦芽、50g焦山楂、50g焦神曲、30g丁香、60g枳壳、40g槟榔、30g云苓、30g肉蔻、40g党参、80g当归、30g甘草,全部研成粉末,添加适量温水冲调后给病牛灌服。如果口青体壮,可添加青皮、枳实,减去云苓、党参;排出稀薄粪便,要加大云苓的用量;排出干燥粪便,可添加芒硝、大黄,减去云苓;明显腹胀,可添加莱服籽、大腹皮。

加强饲养管理。干奶期要饲喂全价日粮,确保全年都供给足够的青干草或者青绿饲料。奶牛处于不同生理阶段要对日粮结构及时进行调整,确保满足机体所需的营养,不允许一味追求泌乳量而饲喂过多的精料。日粮要确保精粗比、碳氮比适宜,并含有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减少或者防止发生营养代谢疾病。日粮中的钙磷比例要合理,不能够一味进行补钙,尤其是妊娠后期注意日粮中不能含有过高的钙。奶牛采取桩系散放饲养,使其运动量增加,提高机体抵抗力。

肉牛青草搐搦症的病因、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方法


牛青草搐搦症是春、初夏经常发生的疾病,主要是由于镁缺乏,引起镁、钙、磷的比例失调,而导致的以全身肌肉搐搦为特征的营养代谢性疾病。此病经常见于奶牛、肉用牛、役用牛,发病率比较低,一般在0.5%~2.0%之间,但是发病后死亡率很高,可以高达70%以上,不及时治疗,给养牛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肉牛青草搐搦症的临床症状肉牛青草搐搦症的诊断和防治。

1、发病机理

镁是动物机体生存所必需的一种矿物质元素,其既是促使骨胳发育正常主要成分,还是促使心肌以及其他组织线粒体中正常发挥氧化磷酸化作用一种必需的成分。这是由于在氧化磷酸化作用过程中,所需的酶类需要镁元素的参与才能够活化,如己糖激酶、磷酸酶、胆碱脂酶等。另外,镁还能够刺激神经、肌肉交界处以及交感神经,减少释放乙酰胆碱,从而抑制神经系统和心脏血管系统。正常情况下,动物体内的抑制性离子(如镁离子、钙离子)和兴奋性离子(如钠离子、钾离子)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当其采食大量含有高水平钾离子的饲料、饲草后.会导致机体血液中钾离子浓度明显升高,影响机体吸收镁离子,从而造成血镁水平下降。另外,如果肉牛饲喂含有高水平氮元素的日粮,会导致瘤胃内生成大量的氨,而氨和镁往往会形成硫酸氨镁,加之其无法溶解,从而抑制镁离子的吸收,进而导致血镁水平过低,使其发生缺镁性痉挛。夏季由于高温多雨,青草往往会生长旺盛,特别是在多雨、低洼以及施用过多钾肥、氮肥的青草,既会使其含有非常低的镁,还会含有较高水平的钾和氮,如果肉牛在放牧过程中或者长时间饲喂这种青草,就会导致血镁水平过低而出现发病。

2、病因分析

该病本质上是一种低镁血症,主要是由于肉牛饲喂含有较低水平镁的饲料,或者是采食春、夏、秋季节茂盛生长的青草,青草中往往含有大量的蛋白质,但含有较少的镁、钙,以及较多的钾,从而抑制镁的吸收。另外,牛食欲不振时,会影响机体吸收镁,尤其是发生呕吐、腹泻等,还会排出更多的镁,从而引起发病。泌乳母牛由于需要哺乳后代犊牛,也会导致体内的镁、钙水平不断降低,因此母牛通常在分娩后7天左右出现发病。此外,牛采食大量含有低水平镁(即每100g干物质中只含有0.1~0.2g的镁)而含有高水平钾的青草,机体会同时吸收镁离子和钾离子,但二者相互拮抗,加之钾离子自身就会抑制镁的吸收,从而引起低镁血症。牛在含有较多无机氮的地方(如排渠、农渠等)进行放牧相对比较容易出现发病。

3、临床症状

急性型,病牛通常在正常采食过程中突然呜叫,头部抬起,惶恐不安,往往独自离群,随意乱走,接着倒地不起,出现间歇性肌肉痉挛,最终由于呼吸衰竭而发生死亡。亚急性型,病牛表现出精神萎靡,步态不稳,之后感觉兴奋、不安和敏感,全身肌肉搐搦、震颤,牙关紧闭或者不断磨牙,耳、四肢以及尾部肌肉强直,全身出现强直性和间歇性痉挛,最终倒地不起。

慢性型,病牛初期不会表现出明显异常症状,只是对较小的刺激就比较敏感,且头颈、腹部和四肢肌肉发生震颤,行为略微出现异常。经过数周和数月,开始表现出运动障碍,走动不稳,食欲不振,体温一般达到38.3~39.4℃,呼吸急促,脉搏加快,心律不齐,心音混浊、不清,口角有泡沫状唾液流出,频繁排尿,排出水样软便等。

4、诊断

血液检查。抽取牛血液检测血镁、血钙浓度,发现其急剧降低,可从正常浓度即每100mL含有1.8~3.2mg降低到只含有0.4~0.9mg,而血钙浓度也会从正常水平即每100mL含有9.5~12mg降低到7.02mg。

类症鉴别。该病要注意与牛破伤风病、运输搐溺病进行鉴别。牛破伤风病,初期症状类似于青草抽搦症,但后期会表现出全身肌肉僵直,容易受惊出汗,采食、吞咽困难,口内垂涎,耳紧尾直,通常体表存在伤口。但该病只会导致上唇、鼻、四肢以及腹部的肌肉发生震颤,且不会出现僵直,体表也没有伤口。运输搐溺病是由于长途运输而引起一种疾病,通常是妊娠后期母牛容易发生,除表现出与青草抽搦症类似的症状外,还具有食欲废绝、消化停滞的症状。

5、防治措施

治疗该病取6~15g氯化镁、15~30g氯化钙,添加在500~1000mL蒸馏水中,搅拌溶解后加热煮沸消毒,接着经由过滤除菌,再给病牛缓慢静脉注射。也可取8~10g硫酸镁,添加在500mL的20%葡萄糖酸钙溶液中,混合均匀后在30min内给病牛缓慢静脉注射。病牛可先静脉注射由200~300mL5%氯化钙注射液、1000mL5%葡萄糖注射液、20mL10%苯甲酸钠咖啡因注射液组成的溶液,再皮下注射200mL25%硫酸镁注射液。另外,病牛使用维生素D治疗能够缓解症状,一般每天使用7万IU即可。需要注意的是,镁盐静脉注射速度必须缓慢,防止病牛出现心率衰竭以及其他严重反应。治疗过程中,往往会导致病牛出现痉挛,因此在采取特殊治疗时最好提前注射适量的镇静剂。

牛青草搐搦症的病因与治疗措施

1、病因

此病大多是由舍饲转入放牧以后,采食了大量的肥嫩的青草而突然发生,主要是由于饲料中镁的含量少,从而导致机体内镁、钾、钙、磷等矿物质比例失调而发病。尤其是在春季、初夏季节,幼嫩的青草中蛋白质和钾的含量非常丰富,而镁、钙、磷等矿物质以及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较少,容易发生此病,尤其是在施过氮肥或者土壤中无机氮含量较高的地方放牧,则更容易发病。因为土壤中的氮可以在胃肠道内微生物的作用下形成机体难以吸收的磷酸铵镁,从而阻止镁的吸收;青草中大量的钾、钙和植酸盐,也会和镁产生拮抗作用,降低对镁的吸收。此外,当牛患病如腹泻、呕吐等,也可以使镁的排出增多,而导致缺镁。

镁是机体活动所必需的元素,不仅是骨骼和牙齿的正常发育的主要成分,还是心肌及其他组织线粒体中氧化磷酸化作用中不可缺少的成分。镁缺乏,会使神经肌肉应激性增强,从而引起全身肌肉搐搦等一系列的病理现象。

2症状

一般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走路不稳或者轻瘫。根据表现的症状,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2.1急性型

主要以神经兴奋和过敏为主,高度敏感和惊厥。发作的时候表现为横冲直撞,奔跑,牙关紧闭,有的会出现磨牙的症状,嘴边有泡沫性的粘液出现,四肢颤抖,摇摆,有的会出现强制性的痉挛,严重的卧地不起,出现全身性阵发性痉挛和惊厥,有点类似破伤风的症状。还表现为呼吸次数减少,心音亢进,频繁的排尿,不及时采取措施,死亡率很高。

2.2亚急性型

发病稍微缓和,发病3~4d出现轻微的食欲不振,而后出现兴奋和过敏,但是程度较轻。常卧底不起,颈部会出现“S”的扭转,稍严重的病例神经兴奋,表现为不安,听觉敏感,目光凶恶。有的甚至发狂奔跑,然后倒地搐搦。病情轻微的大多病牛常会因为外界的惊吓等应激出现轻瘫的症状。

2.3慢性型

发病初期没有异常的症状,常常在数周或者数月以后有轻微的表现,出现运动障碍,食欲差,生产性能降低,及时采取措施,很快可以痊愈。

3病理变化

从外观,可以发现病死牛鼻孔、口腔中有绿色草水流出。尸僵完全,外部没有出血的地方。对病死牛进行解剖,可发现胃内存在大量的没有消化的青绿饲料和水,瘤胃黏膜严重脱落,肠系膜血管扩张,没有出血和败血症状。

4诊断

根据发病症状和病牛采食幼嫩青草的情况可以做出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需要做实验室检测。

4.1血液检验

此病的主要特征性变化就是血镁的含量降低。可以采集病牛耳静脉血进行化验,病牛的血镁急剧下降为0.1~0.5mg/100mL,而正常为2~3mg/100mL;病牛血钙减少为3~11mg/100mL,而正常为9~12mg/100mL。

4.2尿液检测

病牛的尿液透明,颜色为淡黄色,比重在1.008~1.015之间,甚至更低,而正常的尿液的比重在1.025~1.050之间。尿蛋白表现为阳性,尿液中镁的含量明显减少。尿糖、尿酮体、尿胆红素等呈现为阴性。

4.3瘤胃液检验

由于采食的青草中氮的含量增加,瘤胃中氨的含量也随之增加,瘤胃液的pH值明显升高。瘤胃液中氨的含量高达23.5~53.5mg/100mL。

此外,诊断此病还要和中毒、破伤风、狂犬病等相区别,中毒有采食毒物的病史,破伤风有伤口,狂犬病表现为上行性麻痹和感觉消失,没有搐搦症状。

5、治疗方法

1)用10%的硫酸镁(或者氯化镁、乳酸镁等)溶液100~200mL,静脉注射或者皮下多点注射,效果比较缓慢,用药需要持续数天,因为细胞荷镁速度极慢。静脉注射时,速度不可过快,浓度不可过高,以防止血镁上升过快而抑制延脑而引起血压骤降、心率减慢,甚至有呼吸困难的危险。一般用葡萄糖溶液或者生理盐水稀释成4%~6%的浓度以后,在进行静脉注射效果比较好。

2)用氯化镁15g、氯化钙35g、溶于1000mL的蒸馏水中,然后灭菌,再缓慢静脉注射,也有比较好的效果。或者用25%的硫酸镁溶液50~100mL,10%氯化钙溶液100~200mL,10%的葡萄糖溶液100~200mL,混合后一次静脉注射;或者用23%的硼酸葡萄糖酸钙溶液500mL,一次静脉注射。

3)除了用上述药物进行治疗外,对于心脏、肝脏、肠机能紊乱的病牛,要根据具体情况对症治疗,以强心、保肝、止泻为主,并加强护理工作,保持环境安静,多铺垫草,施行按摩,防止发生褥疮。

6、预防

春季或者初夏季节,不宜过度放牧或使其吃的过饱,适当减少放牧时间,半日为宜,适当补充一些干草。尽量避开低洼、幼嫩草地,而在高滩、山坡,或向阳、草老的地带放牧。

在生产中,用各种含镁的无机物做补充,是防治此病的有效措施。干物质日粮中添加无机盐时,镁的含量不应少于0.2%,必要时每天补给镁40g(相当于60g氯化镁或者120g碳酸镁中所含的镁量)与粗饲料混合饲喂。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107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