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口蹄疫的诊断 牛、羊口蹄疫的有效防治方法

牛、羊在我国的畜牧养殖业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市场需求量高而稳定,养殖效益客观。口蹄疫是一种传染性疾病,牛、羊极易感染发病,危害相当之大,致死率较高,严重影响牛、羊的养殖效益,因此必须要在牛、羊养殖过程当中,做好对口蹄疫的防治工作。基于作者自身的实际工作和学习经验,主要就牛、羊口蹄疫的诊断与防治进行了相关的探讨,以期能为养殖实践提供参考、指导,保障牛、羊健康与养殖效益。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牛、羊口蹄疫的诊断和牛、羊口蹄疫的有效防治方法。

1、症状

口蹄疫疾病主要是受口蹄疫病毒的影响,而对偶蹄类动物带来严重的危害,属于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该病常年容易发生,秋季和冬季是高发季节。口蹄疫最明显的临床表现就是受病毒致病力与动物的易感性而发生改变,患病的家畜在口腔黏膜以及蹄部会形成水疱。对于羊口蹄疫而言,这种临床症状并不是很严重,只是存在小型的水疱,如果病情严重,还会发生烂斑和溃疡等情况,进而导致羊的前胃和大小肠黏膜出现血性炎症,引起心肌炎。但是,对于新初生幼羊因心肌炎影响而死亡。如果养殖场卫生清洁工作不完善,很容易出现继发性感染,使其患有败血症或是局部坏死。对于牛口蹄疫,在其患病以后,临床症状十分严重。

一般来讲,牛口蹄疫的潜伏期在7~30天,而在患病初期,其体温会随之提高,结膜潮红。在感染时间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口腔病变而形成水疱。在牛感染口蹄疫以后,接近90%都患有典型的蹄部真皮炎。

2、诊断

第一,常规诊断。通常,绝大部分口蹄疫家畜都是偶蹄,这样就不必进行试验诊断可以直接确诊。然而,由于口蹄疫病毒种类很多,要想确定病毒类型,必须要将牛羊蹄部位置的水疱放置于甘油生理盐水内部,并及时将实验样本送至部门鉴定,最终确定病毒的类型。

第二,鉴别诊断。以往在诊治口蹄疫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过口蹄疫、口炎相混淆的误诊情况。与口蹄疫相比,牛羊口炎只会出现短时间的微热,伴有小丘疹的产生。而小丘疹的具体位置就是牛羊鼻镜与鼻孔黏膜位置,具体的颜色就是深红一红一灰褐色,随后会由坏死组织覆盖。另外,还有病灶会表现成疤状。针对普通病理而言,牛羊脏器损伤并不明显,而是表现出口炎疤变。

3、防治方法

上报要及时。一旦养殖场内部出现感染病例,一定要及时上报,并且按照具体规定要求隔离患病的牛羊,进行诊治或者是消毒,或是捕杀,以保证有效减小疫情蔓延的范围。与此同时,需要尽快将病畜隔离,通过隔离治疗的方式控制疫情并划分病源区。另外.要将已经划定的疫区封锁并隔离,使用消毒试剂完成消毒工作。

日常预防工作。针对牛羊口蹄疫多发的地区,在夏季与秋季期间,一定要针对养殖场内部牛羊进行免疫注射,但是要保证牛羊分离接种。一般情况下,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是口蹄疫疫苗常见的品种。在牛1~2岁的时候,注射1mL口蹄疫疫苗,注射的方式是皮下肌肉注射。超过2岁的牛可以注射2mL口蹄疫疫苗,同样采取皮下肌肉注射的方式。对4~12月龄的羔羊,疫苗注射量应选择在0.5mL。超过1岁的成年羊应注射1mL疫苗。疫苗免疫的周期是半年。

仔细清洗患部。首先,对于口腔病变,需要使用清水、盐水以及质量分数为0.1%的高锰酸钾的稀释溶液清洗。而后使用质量分数为1%的明矾溶液涂抹,也可以使用冰硼散,将其涂撒在口腔的病变位置。其次,对于蹄部病变,应使用质量分数为3%的煤酚皂溶液,或是质量分数为3%的硫酸铜溶液,浸泡患有口蹄疫疾病的牛羊蹄部。另外,可以使用消毒软膏,或是质量分数为10%的碘酒涂抹牛羊蹄部,利用绷带进行包裹。最好不要反复清洗牛羊的蹄部,如果蹄部处于潮湿的状态,会严重影响病变的区域。最后,对于乳房病变,则应当对挤奶工作加以注意。其中,主要使用质量分数为2%的硼酸水清洗乳头,随后要将消毒药膏涂抹于乳头之上。

注射治疗。如果牛羊口蹄疫的病情十分严重,必须要使用消毒唑。其中,应当充分考虑牛羊的体重,每千克使用10mL消毒唑,以皮下肌肉注射方式为主。对于继发性感染状况严重的牛羊,需要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其中,使用质量分数为10%的葡萄糖溶液并添加安钠咖溶液,同时,需要加入适量的抗生素,进而对其他细菌感染予以严格控制。如果牛羊出现严重的酸中毒问题,使用质量分数是5%的碳酸氢钠溶液,以静脉注射的方式进行。

后续的处理。在诊治口蹄疫的过程中,需要及时处理病死牛羊,可以焚烧,也可以深埋。与此同时,应当全面消毒并处理被污染的养殖圈舍。另外,要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及时上报,在疫情被控制以后,要针对整个区域消毒15天,而后开展正常养殖工作。

相关阅读

牛口蹄疫的病理诊断及防治措施


1引言
口蹄疫的主要致病因子是口蹄疫病毒,牛、猪、羊等是最易感染口蹄疫的动物。属于偶蹄动物共患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中,牛是最易感动物。该病毒具有0、A、C等多种血清型和80多种亚型,并且具有极强的变异性。每个亚型所引起的临床症状都基本相同,但是致病机理和免疫原性不同,因此无法产生交叉免疫。口蹄疫病毒具有极强的感染性,一旦是动物发生感染就会导致高度的致病性,症状的发生也十分迅速。可以通过接触等多种途径进行传播,不同的动物间可以进行相互感染,潜伏期较短,一般病毒一旦感染机体就会表现出相应的症状,且大多数的动物对口蹄疫病毒的免疫应答程度很低,是一个危害性极高的疾病。
2牛口蹄疫的症状
经口蹄疫病毒感染的牛,一般在经过两到四天就会发病,最长的潜伏期不超过一周。发病时,牛最显著的症状是体温的上升,可达40-41℃,进食量变少,精神也萎靡不振。在发病的初期会不知觉地发出吸吮声,在口腔黏膜上会出现水疱,口腔内的温度极高,在这个阶段中,牛流出来的涎水多呈白色泡沫状,且比平时流的多,一直挂在嘴边,基本不摄食,反刍行为基本停止。
在发病一段时间以后,口腔内的水疱会发生破裂,形成糜烂,体温恢复正常,糜烂也会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愈合。如果发生的是细菌感染,糜烂不会很快愈合,反而会出现加深的状况,发生溃疡。在牛发病期间,牛的趾间以及蹄冠上的皮肤会发生红肿,疼痛感不断加重,水疱发生明显,但很快破裂,糜烂,随后干燥结成硬痂,随之缓慢愈合。另外,乳房皮肤也会出现水疱,泌乳量明显减少,甚者停止泌乳。该疾病一般经过一周左右的时间方可愈合,但是当蹄部出现病变时意味着病情加深,痊愈时间会延长。该疾病虽然发生突然,潜伏期很短,临床症状也很严重,但致死率很低。发生死亡的病牛一般为突然致死,在死亡之前会突然心跳加快,心率失调。犊牛的致死率较高,一般不是水疱致死,而是由各类症状所引起的心肌麻痹和肠炎导致病牛死亡。
3牛口蹄疫的病理变化
对于牛口蹄疫的病理进行分析对于病情的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牛口蹄疫的临床症状主要是在口腔和蹄部出现水疱和溃烂,有些也会在咽喉、气管和胃黏膜上出现溃疡或圆形烂斑,肠黏膜有可见性的血性炎症发生。另一方面心脏的病变也是一个重要的临床症状。主要是指心包膜的弥散性以及点状出血,心肌松软等。
4牛口蹄疫的诊断
牛口蹄疫的诊断有其自身的特点,其要点主要是水疱疹的症状,在诊断的过程中要注意与水疱型口膜炎进行重点区分。根据牛口蹄疫的基本临床症状可以进行初步确诊,通过对其流行性学特征进行分析,确诊需要在实验室检查致病病毒的病原性特征。实验室的诊断手段包括病毒的分离鉴定与其抗原检测,()最后通过血清学实验进行确诊是否为口蹄疫病毒。
5牛口蹄疫的预防措施
在进行牛口蹄疫的确诊之后要迅速向有关部门报告疫情,第一时间进行隔离封锁,防止疫情的进一步扩展。在隔离封锁的时候,要注意对疫点和疫区的划定范围,做到决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地方,并及时将感染的牛及其同群进行宰杀,对牛舍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包括感染病毒的牛的活动场所和使用器具,对可能遭到传染的畜群进行紧急预防措施,在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后,确保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后再解除隔离和封锁。
5.1日常预防措施
要想使牛群远离口蹄疫病毒的困扰,关键是要做好日常预防工作。日常预防工作主要是指要加强牛群的免疫工作。严禁从有病区进行活畜及其相关产品的购买,严格把控进入牛群饲养区的产品检验及检疫力度。其次就是要做好疫苗注射工作,要选择与当前流行病毒同型的疫苗进行注射免疫,选择弱病毒疫苗和灭活疫苗进行注射。其中弱病毒疫苗的效果相比其他疫苗要好一些,具有较长的免疫期,但有一定的副作用,带有一定的风险,因此普遍采用灭活疫苗。
5.2发病期的预防
当牛群已经发病时,此时的主要工作就是控制疫情的蔓延,以防带来更大的损失,保证没有感染的牛不被传染。首先要做的就是将疫情向有关部门进行汇报,一出现疑似病例就迅速进行确诊,做到及时隔离和封锁。确诊之后要对已经感染的牛群进行宰杀,其尸体也要进行深埋或焚烧火化,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消毒处理。病牛的牛舍及其活动范围进行严格的消毒,还包括其日常使用的器具,以免传染其他畜群或动物产品。
6流行病学特征
牛口蹄疫的发生没有季节性特征,但一般春冬季较易发生大范围的流行,夏季的发生几率较低。但该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其周期大概为三到五年。牛口蹄疫的传播媒介也是多种多样的,属于高接触性流行病。饲料、水源等与牛进行过密切接触过的东西都能成为传播的媒介,甚至空气也能作为口蹄疫的重要传播媒介。当大气比较稳定、气温较低且湿度较高时口蹄疫病毒的生存力较强,可发生远距离的气源性传播。
7结语
口蹄疫疾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疾病,感染途径具有多样性,容易发生大范围的爆发,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口蹄疫的诊断与防治工作就显得极为重要。我们要将重点放在传染疾病的预防工作上,加强日常的免疫工作,完善疫情控制工作,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系统,避免大规模疫情的爆发。
参考文献
周倩.浅谈牛场口蹄疫综合防治措施.《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3年5期
廖声级.牛口蹄疫的诊断要点与防治措施.《畜禽业》.2013年10期
作者:赵俊.豚鼠模型评价牛口蹄疫Asia-1型灭活疫苗效力的研究.预防兽医学.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学位年度)
王欢,张润祥,李迪.4种ELISA方法检测牛口蹄疫非结构蛋白抗体的ROC评价.《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3年2期

猪口蹄疫的防治经验


口蹄疫作为一种世界性的病毒性传染病,以传播速度快、传播途径多、传播范围广为特征,严重危害了畜牧业及经济的健康发展。目前在世界分布很广,除大洋洲、北美洲消灭本病后未发生外,亚洲、非洲、南美洲和欧洲都有发生或流行。预防和扑灭口蹄疫的难度很大,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流行情况
口蹄疫病爆发时,都防止传染源进入,进行各个路口堵口,发现病畜进行深挖用生石灰消毒埋。2004年3月在大水村爆发流行,3个月有82头牛死亡,死亡率占该村198头的41.14%;猪死亡2515头,占该村4983头占的50.47%;羊有3581只死亡,占存栏数8967的39.93%。2006年死亡率平均为40%左右,2007年死亡率38%左右,2008年死亡率30%左右,2012年5%左右。
2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
病畜口蹄疫主要症状表现在蹄冠、蹄踵、蹄叉、副蹄和吻突皮肤、口腔腭部、颊部以及舌面黏膜等部位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和溃疡,水疱也会出现于母畜的乳头、乳房等部位。病畜表现精神不振,体温升高,厌食,在出现水疱前可见蹄冠部出现一明显的白圈,蹄温增高,之后蹄壳变形或脱落,跛行明显,病畜卧地不能站立。水疱充满清朗或微浊的浆液性液体,水疱很快破溃,露出边缘整齐的暗红色糜烂面,如无细菌继发感染,经l~2周病损部位结痂愈合。若蹄部严重病损则需3周以上才能痊愈。口蹄疫对成年畜的致死率一般不超过3%。仔畜受感染时,水疱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胃肠炎和心肌炎,致死率高达80%以上。妊娠母畜感染可发生流产。口蹄疫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24~96h,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18~72h。
病死畜尸体消瘦,除鼻镜、唇内黏膜、齿龈、舌面上发生大小不一的圆形水疱疹和糜烂病灶外,病猪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胃黏膜有烂斑或溃疡,小肠、大肠黏膜可见出血性炎症。仔猪心包膜有弥散性出血点,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称虎斑心,心肌松软似煮熟状。
3诊断
根据本病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并结合流行病学,一般不难做出初步诊断,但畜口蹄疫的临床特征与畜水泡病、畜水泡性口炎、畜水泡疹极方相似,故应根据情况,结合实验手段进行确诊。
病毒分离:病料最好采集水疱液和水疱皮,制成悬液。接种3~4日龄乳鼠,接种后15h出现症状,表现后腿运动障碍,皮肤发绀,呼吸困难,最后因心脏麻痹死亡。()剖解时见心肌和后腿肌有白斑病变。或接种敏感细胞,可出现细胞病变。应用口蹄疫特异性血清进行中和试验进行鉴定。
血清学检查:血清学检查方法有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技术等。
4防治
主要以口蹄疫疫苗预防为主。疫苗注射。母猪在怀孕初期和分娩前1个月各接种1次灭活苗(有单价灭活苗、口蹄疫灭活病毒与猪瘟弱毒的联苗等),仔猪在40日龄或80日龄注射1次,即可获得较强的免疫能力。针对未发病的猪、牛、羊群采取紧急免疫接种。
在治疗的同时,还有提高猪舍温度,想尽一切办法保证猪的食欲或者饮水,以便保证猪在发病过程中的能量以及营养物质供应,同时给予一定量的青绿饲料,如白菜、萝卜等。
对于外伤的处理可以选用云南白或者护蹄素,迅速止痛、止血,防止病原通过伤口传染。针对口腔出现水疱引起的疼痛可以采用冰硼散加青黛缓解不适症状,同时给予必要的增强心肺功能。
在疾病流行以及发生过程中,采用3%的大碱水喷洒圈舍,圈舍门口垫块棕垫,随时3%的大碱水喷潮湿,人畜经过都要踏垫子阻断了传染源。提高猪舍温度,想尽一切办法保证猪的食欲或者饮水,以保证猪在发病过程中的能量以及营养物质供应,
主要投药方式:给大牲畜输液10%果糖、青霉素2000单位、20~50ml双黄连注射液,小牲畜按计量酌情减少,再同时喂中药20g板蓝根、50g三棵针、5g小黄芩,5g金银花,煎水服用一周,治愈率达95%以上,如发病早期治疗可达100%。要是山区无固定保定支架,一村一户输液相当困难造成,这也成为治疗口蹄疫病畜最好的方法。

奶牛口蹄疫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


收稿日期:2016-03-10

作者简介:季淑妍(1981-),女,本科,辽宁彰武人,兽医师,研究方向:家畜疫病防治。

季淑妍

(黑龙江省九三管理局七星泡农场畜牧科,黑龙江黑河161435)

口蹄疫是奶牛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广泛的流行于世界各地,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通报的多种动物共患传染病之一,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口蹄疫的发生和流行,给奶牛养殖产业带来极其严重的危害。

1、病原

口蹄疫病毒属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病毒中心为一条单链的正链RNA。该病毒共有7个血清型,每种血清型还包括多种亚型,目前已鉴定的有65个亚型,不同血清型之间不产生交叉免疫性,同一血清型内不同亚型之间产生部分交叉免疫性。该病毒不耐受高温,不耐酸碱,一般消毒剂都能将其杀死。

2、流行病学

口蹄疫病毒对三十多种动物易感,绝大多数为牛、羊、猪等偶蹄动物,尤其是奶牛的发病率较高。本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和发生,以冬、春两季发病率较高。患病牛和耐过康复牛为主要传染源。消化道和呼吸道是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本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空气进行感染,健康牛可通过直接接触病牛而被感染,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圈舍、水源、器械、饲料及其他非易感的动物、人员等媒介被感染。空气传播是病毒远距离传播的主要方式,病毒能随风散播到50~100km以外的区域,病毒在风、沉降或大雨等作用下污染到传播媒介物上,继而引起奶牛感染。

3、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一般为2~7天,部分病例数周后出现症状,患牛表现为体温升高到40~41℃,精神萎顿,食欲下降,脉搏和呼吸加快,大量流涎呈泡沫状,采食和咀嚼困难。病牛的口腔黏膜、鼻、蹄部、乳房等处皮肤上出现水疱和溃烂,随着病程发展,水疱破溃形成糜烂面,如果没有发生继发感染,糜烂面会很快恢复,长出新皮。蹄部发生病变的患牛,蹄壳边缘溃裂,严重者蹄壳脱落,病牛跛行,不愿站立行走,最终卧地不起衰弱而死;乳房发生病变的患牛,病初皮肤发红肿胀,后出现水疱,最终破溃,形成溃烂面,挤乳时奶牛疼痛不安,挤出乳汁异常,泌乳量急剧下降,甚至停乳,最终失去饲养价值;哺乳犊牛患病时,一般见不到明显水疱,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肠炎和心肌炎,最后因心肌麻痹死亡,病死率很高,可达90%以上。剖检可见心肌发生病变,心包膜弥漫性出血或点状出血,心肌松弛,心肌切面出现淡黄色或灰白色条纹,似如虎皮,因此故称“虎斑心”。

4、预防措施

外来的车辆和人员不得随意进入场区,必须进入时须经严格消毒后方可进入。定期用2%的苛性钠对牛舍、围栏、场地、器具及生产设施等进行消毒,消毒要彻底,不能留死角。保持牛舍、运动场、挤奶厅等区域的清洁卫生,通风干燥,及时清除舍内粪便及污染的垫草。科学合理配制日粮,满足奶牛生长的营养需求,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每年春秋季对全群进行集中免疫,接种前要制定详细的免疫计划,严格按照免疫规程操作。通过牛群整体免疫水平的提高预防口蹄疫的感染和流行,免疫密度必须达到100%,免疫抗体合格率≥70%判定为合格,抗体水平≥1∶64为合格。附近地区发生口蹄疫时,可根据疫情发展情况,更改免疫计划,进行加强免疫,同时给牛口服一些抗病毒的药物,具有增强抗病毒的能力。

做到不从疫区引购牛只,新购进牛只必须经隔离观察后,经检疫合格方可入场饲养;定期对全群进行检疫,对检疫结果为阳性的牛,进行隔离治疗,治愈后经检疫合格,可混群饲养。

5、治疗

口蹄疫的治疗主要是控制细菌的继发感染,如果未发生继发感染,经过治疗,一般经过2~3周即可痊愈,如果出现心肌炎症状,一般死亡率较高,应放弃治疗。口腔病变可用清水、食盐水或0.1%高锰酸钾液清洗后涂1%~2%明矾溶液或碘甘油于口腔病变处。蹄部病变可先用3%来苏儿进行清洗,在患处涂擦鱼石脂软膏、碘甘油、青霉素软膏等,并用绷带进行包扎。乳房病变可用肥皂水或2%~3%硼酸水进行清洗,然后涂以抗生素软膏,乳房内的乳汁要挤干净,防止乳房炎的发生。病情较重的恶性口蹄疫患牛,在局部用药治疗的同时,还要配合抗生素治疗,防止继发感染。

参考文献:

张润祥,高明春,刘慧环等.规模化奶牛场口蹄疫O-Asia1型二价灭活苗不同免疫程序免疫抗体水平分析.中国兽医杂志,2011,(7):37-38.

王力.奶牛口蹄疫的预防措施.中国乳业,2011,(5):50-51.

郭日东,宋丽华,韩吉雨等.奶牛口蹄疫免疫程序的研究.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4,30(5):100-102.

牛肠变位的诊断、鉴别和防治方法


1发病原因

第一,牛由于不正常的剧烈起卧或打滚引起发病。第二,为防动物起卧、打滚,而将病畜保定在六柱栏中,病畜因不安骚动,而保定带紧贴腹壁易导致发病。

2.临床症状

该病发生时,病牛一般体温稍升高,呼吸、心跳增数,眼结膜充血,干口臭,肠音废绝,不排粪便,腹围膨大,叩之呈鼓音,盲肠放气仍不能使腹压明显降低,疝痛持续而不太剧烈,病牛精神沉郁,绝食,不饮。直肠检查:胸骨曲、膈曲变位可在耻骨前缘摸到横向粗大的肠管、左上下大结肠变位,在左腹侧摸不到左上下大结肠,很容易摸到左腹壁、盲肠体和盲肠尖左移。左上下大结肠移至有孕子宫背部,在脊柱下子宫背部可摸到充满气体的稍粗肠管。

3诊断要点

腹围膨大,疝痛不太剧烈,盲肠放气后腹围不见明显减小,直肠检查有充气肠管横于耻骨前缘,或左腹侧摸不到左上下大结肠,或左上下结肠移位于孕马子宫背部。

4类症鉴别

①与肠阻塞的鉴别。类似处:病牛疝痛,绝食,眼结膜充血,口干臭,肠音废绝,不排粪。不同处:直肠检查在不同的肠段摸到粪结块。②与肠套叠的鉴别。类似处:病牛疝痛,绝食,肠音废绝,不排粪,跟结膜充血,口干臭。不同处:兽医在临床直肠检查左腹侧可摸两端等同的较硬肠段,按压不留指痕而有疼痛,易继发胃扩张。(3)与肠缠结的鉴别。类似处:病牛疝痛,绝食,眼结膜充血,口干臭,肠音废绝,不排粪。不同处:临床直肠检查在前肠系膜根下方可摸到肠缠结并触之疼痛,易继发胃扩张。④与肠嵌顿的鉴别。类似处:病牛疝痛,绝食,眼结膜充血,口干臭,肠音废绝,不排粪。不同处:鼠蹊嵌顿阴囊基部肿痛,直肠检查时手按腹壁自左向右移动经鼠蹊孑L有阻碍。肠系膜裂孔肠嵌顿,在前肠系根下方可摸部分紊乱充气的肠管。⑤与肠扭转的鉴别。类似处:病牛疝痛,绝食,眼结膜充血,口干臭,肠音废绝,不排粪。不同处:直肠检查可在左腹侧摸到左上下大结肠扭转处。

5防治措施

对有疝痛的病畜应及早镇静镇痛,防止急起急卧和打滚,在疝痛未控制或消失前不宜用保定架保定,以避免发生肠变位。确诊后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

保定。左上下大结肠在胸骨曲、膈曲处大扭转时左侧卧,膈曲、胸骨曲变位用右侧卧保定。如左上下大结肠移位于子宫上用站立保定。

麻醉。横卧保定用水合氯醛酒精100~300mL、10%葡萄糖500mL,静注。如病畜性躁可先用25%硫酸镁lOOmL、10%葡萄糖500mL,缓慢静注,局部再菱形麻醉。站立保定时用椎旁和局部麻醉。

横卧保定时,在肷部作后高前低约45。,长20~25cm的切口,开通腹腔后,伸手入腹小心摸清大扭转部位,而后再选适当的肠段移至皮肤切口,用纱布垫于肠管与腹壁之间,助手伸手入腹托住肠管。(随肠的减压而升高)。先在肠管纵带部纵切一小口放出液体减压,当肠管已显松弛时,即捏紧切口将肠管移出皮肤切口外而后扩创,伸手入肠取出肠内容物,直至扭转部分仅有极少内容物时(如手取、不能达到目的,注温水虹吸),用雷佛奴尔液冲洗肠腔并虹吸出,将黏膜肌层、肌层浆膜分别用肠线缝合,中间撒青霉素粉,切口涂油剂青霉素。将肠管纳入腹腔后再根据扭转方向作相反的方向整复,使肠管恢复原位。将油剂青霉素300万IU注入腹腔。再依次缝合腹膜、腹肌、皮肤。术中、术后补液、抗菌参照肠阻塞。只要肠内容物不入腹腔,预后良好。

发现患牛左上下大结肠移位于有孕子宫上方。首先,站立保定。在左肷切开腹腔后,如肠管仍有大量气体,用带胺管的16号针头就近皮肤切口处刺入肠管放气,并捏紧针座和肠壁,以免滑脱。放气后捏紧肠壁拔出针头,再捏下针孑L使之闭合。第二,将已不膨胀的大结肠由子宫上方拉下复位。再将小结肠粪块捏压变形或粉碎。再向后捏送十几厘米即便于排出。第三,腹腔注入油剂青霉素300万IU后,依次缝合腹膜、腹肌和皮肤。第四,补液,进行抗菌处理。

猪瘟的病理与防治 猪口蹄疫的病理及防治


猪瘟又名烂肠瘟,是猪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急性猪瘟由强病毒所致,多为急性败血症经过,慢性猪瘟以坏死性肠炎为特征。猪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表现为蹄冠、趾间、蹄踵皮肤发生水泡和烂斑,部分猪口腔黏膜和鼻盘也有同样病变。治宜抗病毒、局部消炎。下面一起来看看猪瘟的病理与防治猪口蹄疫的病理及防治。

我国养猪业正处于转型期,而制约养猪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来自于疾病控制,首先是外来品种的由于经人工培育,提高了瘦肉率和生长速度,而对疾病的抵抗力却在下降;其次大规模的集中养殖增加了猪群密度,使猪病传染更迅速,难以控制,而且猪病的种类也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

1、猪瘟的病理与防治

1.1病理变化

猪瘟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病原是猪瘟病毒(RNA病毒)。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高热稽留呈败血症变化;慢性者一般症状不明显,后期随着疾病的发展会受到细菌性疾病的继发感染。猪瘟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猪,通过唾液、尿液、粪便等排毒,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染。该病的急性特征是初期表现精神沉郁,不食或少食,寒颤,体温升高,一般在41℃左右,便秘,排出球状带有黏液脓血的粪快,最后出现腹泻。慢性型多见于疾病流行的后期,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大多数耐过仔猪后期发育不良形成僵猪。猪瘟的病理变化是以出血为主,一般是器官和组织呈现斑点状出血,主要部位是皮肤、黏膜、喉头、膀胱、胆囊、心外膜、肾脏等处。

1.2防治

猪瘟虽然发现比较早,但是目前还没有特效的药物进行治疗,在实践中还是以预防为主。预防主要是注射猪瘟疫苗,具体方法是在仔猪出生20日龄是首免,由于此时仔猪正在哺乳期,会受到母源抗体的干扰,建议一次注射4~5头份疫苗,在仔猪00~60日龄时二免,一般无猪瘟疫情发生时可以至出栏不用免疫,母猪一般建议在仔猪首免时一同免疫,也就是所谓的跟胎免疫。猪瘟除了接种疫苗外还要注意平时的预防工作,做到环境整洁,通风良好,经常消毒,还要坚持自繁自养,尽量减少外来猪源携带病原进场的机会,引种是要做好隔离观察和疫苗接种工作。如果猪群发病时一般采取紧急接种和配合药物治疗的方法,其中紧急接种就是对发病猪进行大剂量疫苗注射,注射剂量依据病情和体重而定(一般掌握在5-10头份).此外还要配合药物治疗,主要是抗病毒药物,如黄芪多糖,还有抗生素类药物,如青霉素等,其实抗生素的作用主要是防止继发感染,控制病情恶化。

2、猪口蹄疫的病理及防治

2..1病理变化

猪口蹄疫病是由猪口蹄疫病毒感染引起的偶蹄动物疾病,感染力极强,发病率可达100%,传播途径广泛,是目前威胁养猪业主要传染病之一,使养殖场损失巨大。病猪主要症状是体温升高,全身症状明显,发病猪蹄部和鼻盘等处出现水泡、溃烂、出血症状。哺乳母猪还表现为乳房出现水泡,拒绝哺乳。出生仔猪则主要表现为心肌炎,外部没有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z3一。口蹄疫威胁养猪业的最大问题是病猪蹄部溃烂或蹄壳脱落,导致疼痛不能站立行走,从而不能饮水和进食,造成病猪体重下降,而恢复期需要一段时间(一般在1个月左右),这样就会延长出栏时间,造成经济损失。

2..2防治

该病主要以预防为主。由于猪口蹄疫的病毒血清型比较多,要针对感染型号选用疫苗,我国一般接种o型口蹄疫疫苗为主,但是里面又分为很多亚型,所以很难选对型号,这也是疫苗注射后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在实践中一般采用2~3次免疫的方法,以达到较高的保护率,通常仔猪在30-40日龄时首免,50~60日龄二免,其他猪群则实行普免每年2-3次。实践中防治口蹄疫还是要结合综合防治,主要是平时做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增强猪群的抵抗力。如果疫情发生,要及时隔离发病猪,同时加强消毒频次,对于患病猪要细心照料,尽量保证进食和饮水,不要驱赶惊吓,对于蹄部的创面要做好消毒和护理,以防止继发感染,使伤口尽快愈合,可以用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患部,然后涂碘甘油或龙胆紫溶液,没有其他症状尽量不要给猪打针,这样会加重蹄部伤势,延长恢复期。总的原则是要让患病猪静养,尽快恢复体质,增加采食量,减少经济损失。

3、讨论

总之,当前农村养猪的规模越来越大,需要加强对猪病的预防和治疗,使猪健康成长,增加养殖户的收入,为人们提高更加优质的肉制品,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

猪瘟病理变化与诊断治疗
病原猪瘟病毒,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有高度同源性,存在交叉反应。猪瘟病毒对自然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污染的猪舍保持3周仍有感染力,78℃1小时才能杀死病毒。在低温条件下可长期保存,冷冻猪肉中的病毒可持续存活数月。腌制或薰制病猪肉中的病毒可存活6个月以上。当病猪血液、尸体等发生腐败时,病毒2一3天即可死亡,在骨髓中也仅能存活巧天。因此,猪场应将粪尿及被污染的土壤,堆积发酵数日,以杀灭其中的猪瘟病毒等病原微生物。

猪瘟病毒对消毒药的抵抗力强。常用消毒药来苏水、石灰、石炭酸对血液和尿中的病毒杀灭效果差。最有效的消毒药是2%的氢氧化钠(火碱)热溶液,或20%一30%热草木灰水,或5%一10%的漂白粉液,在1小时内即可杀死病毒。

在自然条件下,只感染猪和野猪。任何年龄、性别、品种的猪都可感染发病。免疫母猪所生仔猪,因哺乳可获得一定的被动免疫保护力,对该病有一定的短期抵抗力。本病四季均可发生,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有的康复猪可终身排毒,是最危险的传染源。病猪分泌物(唾液、汗液、泪液、鼻液等)和排泄物(尿、粪等)污染的饲料、饮水、土壤等,主要经消化道传染,也可通过呼吸道、生殖道、眼结膜及皮肤创口感染,人、动物、飞禽、昆虫等都可能成为本病的传染媒介。病毒还能通过胎盘侵害胎儿,造成死胎,并在分娩时排出大量病毒。

症状猪瘟的潜伏期为2一21天,一般为5一7天,依照病程长短可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慢性和非典型性5种。

1、最急性多见于新疫区发病初期。病猪常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未死亡猪可见体温升至41℃以上,食欲减少,呼吸促迫,眼、鼻勃膜充血,极度衰弱。1一2天死亡。

2.急性体温高达40.5一42℃,食少或废绝,精神沉郁,弓背寒颤,喜钻草堆,眼结膜发炎,有脓性分泌物,有时可见眼结膜小出血点。鼻盘干燥,鼻勃膜发炎,有脓性分泌物。病初便秘,粪便发黑,如算盘珠子。后期腹泻,恶臭,粪带豁液或血。在病猪鼻端、耳后、腹部、四肢内侧等皮薄毛稀处可见大小不等的紫红色斑点,指压不褪色。公猪包皮炎,用手挤压,有恶臭浑浊液体射出。口腔勃膜不洁、苍白或发给,唇内面、齿眼、口角等处有出血斑点。仔猪发病时伴有神经症状,受外界刺激时尖叫、倒地、痉挛。在急性病程中,体温上升时血细胞数明显减少,血液中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均显著减少。病程1一3周,死亡率可达60%一80%。

3.慢性症状不规则,体温时高时低,食欲时好时坏,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病猪明显消瘦贫血,全身衰弱,精神委顿,低头垂尾,步态不稳。有的皮肤有紫斑或坏死痴。病程持续1月以上,最终死亡。

4.非典型性病猪生后感染弱毒株或先天感染猪瘟毒株所致。病势缓和,病程较长,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不典型,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低。白细胞总数显著减少。先天感染猪瘟病毒时,母猪表现为流产,胎儿木乃伊化、畸形、死产、弱仔或产出部分外表健康的带毒猪。这类外表健康的仔猪,生后几个月内表现正常,随后可见轻度厌食、沉郁、结膜炎、皮炎、腹泻、共济失调、后躯麻痹,最终死亡。

病理变化最急性病例常无明显的病变,有的可见浆膜、勃膜和部分器官组织出血现象。急性猪瘟呈典型的败血症病变。淋巴结肿大,呈暗红色,切面弥漫性或周边出血,呈大理石样。肾色比较淡而不肿大,皮质散在或密集小出血点(雀斑肾),肾盂、肾乳头出血。脾不肿大,有小丘状出血及边缘暗红色梗死。

喉头勃膜、心外膜、肺膜、肠浆膜、腹膜、膀肤勃膜等全身器官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病程稍长的病例,盲肠、结肠及回盲口勃膜发生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病灶呈圆形纽扣状溃疡,有时还可见到纤维素性肺炎的变化。妊娠母猪感染后可致胎儿木乃伊化、死胎和畸形。胎儿发育不良,头、四肢变形,胸腺萎缩。

诊断本病应根据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和血相化验结果,综合判断。确诊需实验室诊断,可取脾、‘肾、淋巴结等进行抗体监测或动物接种试验。

防制除猪瘟血清外,本病无明显有效的治疗药物。主要从预防人手,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严禁从疫区引进种猪、猪肉或未经充分消毒的猪肉制品,以防引进猪瘟。要根据当地的疫病流行情况制定有效的猪瘟免疫程序,全面及时地接种疫苗。一旦发生本病,应予以淘汰或扑杀,并对猪场彻底消毒。并对其他健康猪只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猪场口蹄疫的预防


猪口蹄疫病毒是以引起猪群高热,口腔粘膜、鼻镜、蹄部、母猪乳房发生水泡,仔猪心肌炎为主的病毒性传染病,以前以秋冬为主要发病季节,随着病毒压力的加大,病毒变异,现在一年四季多有发生,以多血清型混合感染为主,在我国主要以O型、A型为主要传播形式,病毒主要通过鼠类、鸟类及空气传播,病猪为主要传染源。

猪场圆环病毒、蓝耳病毒会明显影响口蹄疫疫苗的临床效果,加强病毒的传播和加重病猪的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

以蹄部、口腔黏膜发生水疱和糜烂为特征。病初体温升高达40℃~41℃,精神不振,减食或废绝,行走时呈明显的跛行,继而在蹄冠、蹄叉、趾间、鼻镜、口腔黏膜、乳房皮肤等处发红,出现数量不等的米粒大小的水疱,水疱内的液体初期呈淡黄色、透明,后呈粉红色,自行破裂后形成鲜红色烂斑,病猪行走时表现极端痛苦,如不及时治疗常发生化脓、坏死,形成溃疡,如继发感染,蹄壳脱落,病猪不能行走,卧地不起,最后形成僵猪。

仔猪常以急性心肌炎,急性胃肠炎而引起死亡,病程很短,仔猪致死率常达60%以上,成年猪如无继发感染,常经过一至两周恢复正常。

临床解剖:

可见胃、小肠、大肠黏膜有出血性炎症,心包膜呈弥漫性或点状出血,心肌松软似煮熟样,切面有淡黄色或灰白色斑点或条纹,称为虎斑心。

预防:

1、加强猪群的饲养管理,降低密度,增强猪群的抗病能力,饲料中添加参芪粉300g+黄芩解毒散400g拌料1000kg,每个月连用两周。

2、每年种猪免疫4次,生长猪根据母猪母源抗体确定初免时间或45日龄初免,一个月后加强免疫一次,140日龄再免疫一次。

3、做好生物安全措施,减少病原传入机会,尽量减少外购猪源,猪场场内道路、外部道路生石灰泼洒,大门消毒池火碱消毒,猪舍内定期戊二醛与聚维酮碘交换使用消毒。

治疗:

1、蹄部等破溃处用聚维酮碘涂抹,口腔破溃可用0.1%高锰酸钾水冲洗或直接喷洒枯矾粉末效果很好。

2、参芪粉1kg+西米杆特1kg拌料1000kg,或饮水2000kg,连续使用两周。

参芪粉含70%的多糖对提升猪机体特异性免疫及非特异性免疫效果显着,其中的黄芪甲苷可以显着地改善因病毒引起的心肌炎病理变化,减少仔猪死亡,西米杆特对预防皮肤、粘膜组织细菌性继发感染具有强大的阻断力,两者合用可以显着缩短发病猪群的病程,减少因心肌炎引起的仔猪死亡,减少猪场损失。

牛肺疫的临床症状 牛肺疫的诊断方法


牛肺疫也称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俗称烂肺疫。是由丝状霉形体引起的对牛危害严重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肺和胸膜,其病理特征为纤维素性肺炎和浆液纤维素性肺炎。牛肺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可分为两种形式,常在地区多呈散发的慢性经过;新暴发地区,则多呈迅速流行的急性经过。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牛肺疫的临床症状牛肺疫的诊断方法。

1、临床诊断

临床发现有肺炎症状时,即可怀疑有该病存在。在确知牛肺疫已经发生的地方,根据呼吸器官的特征性症状,如发热、呼吸困难、痛性弱力咳等。听诊时的胸膜摩擦音、支气管呼吸音、健侧肺部代偿性呼吸所引起的肺泡音增强,通常可以将急性或亚急性病牛辨认出来。至于慢性病牛的诊断只能依靠临床检查,则往往不易准确,因此应与其他诊断方法配合进行。

2、病理学诊断

只有肺部肝变的大理石样变化,还不能确定为该病,因为肺脏切面的大理石样纹理并非该病的特征性变化。只有浆液性浸润的肺小叶间结缔组织,特别是淋巴管的扩张,血管的栓塞和淋巴管的凝塞或有结缔组织包围的特征性坏死块,才是该病的独特病象,可以进行可靠的诊断。但对初期和治愈病例,上述特征性病变不明显,需要综合流行病学、血清学和细菌学检验结果来做进一步的分析判定。

具有多发性关节炎症状的犊牛,如在关节腔内积有黄色浆液及黄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时,则应将此渗出物以无菌手续做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以证实该病。病牛的材料组织学检查,在诊断上也有一定意义,必要时要配合进行。

3、血清学诊断

3.1补体结合反应

补体结合反应在实践中应用很广,是该病血清学诊断中的主要方法。使用的抗原有两种:一种是人工感染发生胸膜炎的牛的胸腔渗出液,经用生理盐水稀释测定有效滴度后供用;另一种是用一般培养方法所获得的死菌体悬液。前一种抗原在我国广泛应用,对防治该病起到一定作用。有人曾用此抗原对269头患牛做了反复采血检验,并以多批抗原做比较实验的结果表明,补体结合反应与剖检结果的阳性符合率为92%-98%。在补体结合反应成疑似反应的牛中,剖检证实有60%的阳性。各批抗原的补体结合反应实验与剖检结果相对照也有少数不相一致的。这种误差有时与抗原性能有关,有的是血清中补体结合物质的出现和存留时间不一定与病理变化完全一致。所以在实际应用时会出现二者不相符的例子,其中不全治愈的病例,补体结合反应往往呈阴性。

在对该病已被控制或无病地区的牛进行补体结合反应检验时,可能有1%-2%的非特异性反应。接种牛肺疫菌苗的牛群,有一部分会出现阳性或疑似反应,一般能持续3个月左右。所以对接种菌苗的牛群作补体结合反应检验在一定时期内没有诊断意义。如上所述,在该病检疫过程中,应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变化等综合分析控制,必要时复检,可收良效。

3.2凝集反应

凝集反应操作虽简便,但因凝集素在病牛体内持续时间短,所以不如补体结合反应准确。在该病发生地区,也可应用间接血凝试验。玻片凝集反应,可以作为辅助诊断用。

4、细菌学诊断

用无菌手续采取病变材料,包括肺组织、胸腔渗出液及淋巴结等,接种于含10%马血清的马丁肉汤和马丁琼脂(pH值7.6-8.o),在37℃温箱中5-7天可获取病原体的纯培养。若为污染病料,可在培养基中加入o.05%醋酸铊,以抑制某些杂菌的生长。

经培养获得的纯净病原体,可涂片染色做显微镜检查。涂片要自然干燥或放入温箱内干燥,不能用火焰固定。最好用姬姆萨或瑞氏液染色,因一般染色剂不但染色差,而且有残渣沉着于玻片上不易辨认。

5、生物学诊断

为进一步确定病原体的真伪,可用纯净的胸腔渗出液或培养物,接种于犊牛皮下,如为牛肺疫病原体时,则接种犊牛发生特征性皮下蜂窝织炎或关节炎。总之,在牛肺疫的诊断中,应以综合诊断为原则,分析各方面的检查结果,然后进行最后判断,而不应该依据一部分的材料作出全面的结论。特别是只在血清检验发现阳性反应时,或对单纯有明显呼吸器病状的病牛进行诊断时,或对临床检查和剖检结果都有可疑而又缺乏明确的流行病学资料等时,则综合以流行病学、临床、血清学、病理、细菌和生物学等方面材料进行判定。

牛肺疫的流行病学
在自然条件下主要侵害牛类,包括黄牛、牦牛、犏牛、奶牛等,其中3--7岁多发,犊牛少见,本病在我国西北、东北、内蒙古和西藏部分地区曾有过流行,造成很大损失;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仍有流行。病牛和带菌牛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
牛肺疫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也可经消化道或生殖道感染。本病多呈散发性流行,常年可发生,伹以冬春两季多发。非疫区常因引进带菌牛而呈爆发性流行;老疫区因牛对本病具有不同程度的抵抗力,发病缓慢,通常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往往呈散发性。
发病机理
病原起初侵害细支气管,继而侵入肺脏间质,随后侵入血管和淋巴管系统,取支气管源性和淋巴源性两种途径扩散,进而形成各种病变。支气管源性系沿细支气管蔓延,引起肺小叶细支气管发生炎症和部分坏死,进一步扩展到毗邻小叶。由于大量小叶病变迅速发展扩大和大量淋巴液蓄积,患部很快硬化,使淋巴管和血管栓塞而形成坏死。又因肺炎的进展阶段不同,出现红,黄和灰色等不同色彩的肝变。淋巴源性是沿细支气管周围发展,侵入肺小叶间的结缔组织和淋巴间隙中,引起小叶间结缔组织广泛而急剧的炎性水肿。淋巴管显著扩张,其中淋巴液大量增加。由于淋巴管舒张,淋巴液大量蓄积,病原的繁殖与淋巴液的渗出相互促进,终于造成血液和淋巴循环系统的堵塞。导致小叶间组织显著增宽,呈白色,内含大量淋巴液和炎性细胞,形成广泛的坏死。这种间质变化与肺泡的各期肝变构成了色彩不同的大理石样的典型病变。通过淋巴管病变迅速扩展,可很快形成融合性大叶肺炎。肺脏发生炎症,导致大量淋巴液渗出于胸腔,继而引起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而胸膜纵膈和淋巴结的肿大则是病原沿着淋巴管的侵入而引起。
临床症状
潜伏期2-4周,短者7天,长者可达讲个月之久。
急性型:病初体温升高至40-42℃,鼻孔扩张,鼻翼扇动,有浆液或脓性鼻液流出。呼吸高度困难,呈腹式呼吸,有吭声或痛性短咳。前肢张开,喜站。反刍迟缓或消失,可视粘膜发绀,臀部或肩胛部肌肉震颤。脉细而快,每分钟80—120次。前胸下部及颈垂水肿。胸部叩诊有实音,痛感;听诊时肺泡音减弱;病情严重出现胸水时,叩诊有浊音。若病情恶化,则呼吸极度团难,病牛呻吟,口流白沫,伏卧伸颈,体温下降,最后窒息而死。病程55-8天。
亚急性型:其症状与急性型相似,但病程较长,症状不如急性型明显而典型。
慢性型:病牛消瘦,常伴发癌性咳嗽,叩诊胸部有实音且敏感。在老疫区多见牛使疫力下降,消化机能紊乱,食欲反复无常,有的无临床症状但长期带毒,故易与结核相混,应注意鉴别。病程2-4周,也有延续至半年以上者。
病理变化
主要特征性病变在呼吸系统,尤其是肺脏和胸腔。肺的损害常限于一侧,初期以小叶性肺炎为特征。中期为该病典型病变,表现为浆液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病肺呈紫红、红、灰红、黄或庆色等不同时期的肝变而变硬,切面呈大理石状外观,间质增宽。病肺与胸膜粘连,胸膜显著增厚并有纤维素附着。胸腔有淡黄色并夹杂有纤维素之渗出物。支气管淋巴结和纵膈淋巴结肿大、出血。心包液混浊且增多。末期肺部病灶坏死并有结缔组织包囊包裹,严重者结缔组织增生使整个坏死灶瘢痕化。
诊断
本病初期不易诊断。若引进种牛在数周内出现高热,持续不退,同时兼有浆液性纤维素胸膜肺炎之症状并结合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其病理诊断要点为:①肺呈多色彩的大理石样变;②肺间质明显增宽、水肿,肺组织坏死;③浆液纤维素牲胸膜肺炎。
细菌学诊断:高倍镜下见多形性菌体,即可确诊。
补体结合试验
防制
非疫区勿从疫区引牛。老疫区宜定期用牛肺疫兔化弱毒菌苗及防注射;发现病牛应隔离、封锁,必要时宰杀淘汰;污染的牛舍、屠宰场应用3%来苏儿或20%石灰乳消毒。
本病早期治疗可达到临床治愈。病牛症状消失,肺部病灶被结缔组织包裹或钙化,但长期带菌,应隔离饲养以防传染。
牛肺疫是牛的一种传染病,由病菌引起,症状是体温升高,咳嗽,食欲减退,严重时呼吸急促,喉部及前胸、四肢关节发生水肿.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120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