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住白细胞原虫病的症状、诊断和防治方法

1病原学

引起该病的病原是疟原虫科、白细胞原虫属的原虫,主要特征是雌雄配子体同时在白细胞内寄生。目前,我国主要存在两种虫体,即沙氏住白细胞虫和卡氏住白细胞虫,其中大多数地区容易出现卡氏白细胞原虫病流行。卡氏白细胞原虫整个发育过程可分成裂殖发育、配子发育、孢子发育三个阶段,且必须有库蠓的参与。

裂殖生殖。库蠓感染卡氏住白细胞原虫,在飞到鸡体表面吸取血液时会经由唾液排出虫体的成熟子孢子侵入到蛋鸡体内。子孢子先是侵入血管内皮细胞,并在此不断繁殖,通常每个子孢子能够繁殖形成十几个以上的裂殖体。当裂殖体发生破裂后,就会有成熟的球形裂殖子被释放出来。

配子生殖。即从裂殖子成熟后侵入血液开始直到大小配子体发育成熟的过程,整个过程在鸡体的末梢血液组织中进行,红细胞或成红细胞及白细胞作为其宿主细胞。配子生殖的后期,也就是大、小配子体发育成熟,并将大配子和小配子释放到体外,这个过程是在库蠓体内进行的。

孢子生殖。当库蠓落在蛋鸡体表吸取血液时,会同时吸取机体末梢血液中存在的大、小配子体,接着侵入到库蠓的胃内,之后在胃壁内快速生长发育,形成大、小配子。大、小配子相互结合形成合子,不断增长形成动合子,接着形成卵囊。卵囊成熟后会含有大量的子孢子,具有一定的感染力,不断在库蠓的唾液腺中聚集,只要有机会就会经由库蠓的唾液侵入到蛋鸡的血液中,导致其感染虫体。

2.临床症状

蛋鸡在不同日龄发病会具有不同的临床症状。3~6周的幼龄雏鸡感染虫体发病后,往往呈急性经过,精神萎靡,体温明显升高,肉垂和鸡冠呈苍白色,采食量减少或者停止采食,羽毛蓬松杂乱,发生流涎、下痢,排出绿色粪便,且往往伏地不起。病鸡症状严重时,会出现呼吸困难、出血、咯血症状后突然发生死亡。病鸡的典型症状是死前由大量鲜血从口腔流出。育成鸡和成年鸡患病后会表现出贫血、鸡冠苍白、体质消瘦,排出绿色或者白色的水样稀粪,影响发育,产蛋率降低,蛋壳质地较脆,色泽变浅。

3实验室诊断

细菌学检查。在无菌条件下取病鸡的心脏、肝脏、脾脏等组织病料制成涂片,分别经过革兰氏染色和瑞氏染色,都没有发现细菌。另外,还要在无菌条件下取病鸡的心脏、肝脏、脾脏等组织病料直接在麦康凯和血平板上采取划线接种,置于37℃恒温下进行24~28h培养,也都没有长出细菌。

病毒学检查。取病死鸡的肝脏,按1:1000的比例制成乳剂,添加适量双抗进行处理,以3000r/min的速度进行lOmin离心,取上清液用于细菌检验,结果呈阴性;同时接种鸡胚,发现鸡胚也没有感染病毒。

寄生虫检查。挑取病鸡肠系膜或者心脏上的白色结节,置于载玻片上后滴加1滴生理盐水,盖上盖玻片放于显微镜下观察,能够看到存在卡氏住白细胞虫裂殖体。采集病鸡翅膀小静脉血液,涂成薄片在室温下干燥,使用甲醇进行2~3min固定,然后采取姬姆萨染色,自然干燥后放在油镜下进行检查,能够看到很多卡氏住白细胞虫配子体,呈圆形。

4鉴别诊断

禽霍乱。二者都会导致病鸡排出绿色或者黄色的稀粪,并发生全身出血,但当禽霍乱呈急性败血症经过时,具有较短的病程,且死亡率很高;呈慢性经过时,会导致冠髯发生肿胀.并伴有关节炎,肝脏发生弥漫性坏死。另外,取病鸡肝脏组织制成涂片进行镜检,能够看到两极浓染的巴氏杆菌。

5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病鸡可选择使用磺胺间甲氧嘧啶钠进行治疗,可按每12.5g药物添加在50kg饮水中,即按0.025%比例添加,连续使用5天。如果病鸡症状较轻,也可按每5g药物添加在50kg饮水中,即按0.01%比例添加,连续使用14天,都具有较好的效果。该药物具有很低的毒性,产蛋鸡也适宜使用。还可在饲料中添加按照5:1比例由磺胺对甲氧嘧啶、甲氧苄啶组成的药物,每15g药物添加在50kg饲料中,即按0.03%比例添加,连续使用5天,基本不会对产蛋造成影响。如病鸡症状严重,可使用复方泰灭净注射液进行治疗,即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20mg,从而及时减少死亡;同时还要注意机体会消耗更多的维生素C,需要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复合维生素B和维生素K。,增强机体抵抗力,一般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0.05g比较适宜。

药物预防。鸡舍纱窗可喷洒6%~7%马拉硫磷溶液,可有效避免库蠓进入舍内。也可使用药物进行预防,如在饲料中添加O.l%的复方泰灭净,连续使用5~7天;也可在每千克饮水中添加500mg磺胺二甲氧嘧啶,连续使用2天,之后改成在每千克饮水中添加300mg,再连续使用3天。

相关推荐

兔脑原虫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兔脑原虫病是由兔脑原虫(Encephalitozooncuniculi)引起的一种慢性病,通常呈隐性感染。本病在很多兔场中广泛流行,发病率为15%~76%。在野兔中也有发生兔脑原虫病的报道。

病原体

兔脑原虫病是在1917年由Bull首次发现的,其病原体是在1922年由Wright和Craihead检出的,1923年Levadit等定名为脑原虫(E.cuniculi)。1960年Linson等发现它与微粒子虫属(Nosema)非常相似,故改名为Nosema。1972年Benirschke等对EncephalitozoonNosema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两者的生活史不同,而且超微结构迥异,故又重新恢复使用Encephalitozoon这一属名。

兔脑原虫在分类上属微孢子虫纲、微孢子虫目、微粒子虫科。成熟的孢子呈卵圆形或杆形,长1.5~2.5m,内有一核及少数空泡,。囊壁厚,两端或中间有少量空泡;一端有极体,由此发出极丝,沿内壁盘绕。极丝常自然伸出。孢子可用姬姆萨氏染色、革兰氏染色或郭氏(Goodpasture)石炭酸品红染色。

生活史

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初步认为,传染性单位孢子原浆(sporoplasm)从孢子中释出的部位是极丝末端,孢子原浆进入宿主细胞后即进行增殖,并发育为孢子。随着孢子的成熟和分离,最后宿主细胞破裂,释出孢子,开始新的生活周期。

症状

本病主要是通过传染性排泄物传播,也可通过胎盘传播。通常为隐性感染,在运输、气候变化或使用免疫抑制剂时就可出现临床症状。病兔逐渐衰弱,体重减轻,出现尿毒症;严重者呈现神经症状,如惊厥、颤抖、斜颈:麻痹和昏迷。病兔常出现蛋白尿。病的末期出现下痢,后肢的被毛常被沾污,引起局部湿疹,在3~5天内死亡。

病理变化

病变特征为肉芽肿性脑炎和肉芽肿性肾炎。脑上分布有不规则的肉芽肿病灶,病灶的中心区坏死,周围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等的浸润。非化脓性脑炎,特别是脑损害相邻区域的非化脓性脑膜炎是本病的特征之一。在肾脏表面有很多散乱的针尖状白点,或在皮质表面有小的灰色凹陷区。如肾脏广泛受累积,则表面呈颗粒样外观。显微病变为间质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同时伴有纤维化及肾小管的变性和扩张,瘢痕常从皮质表面延伸至髓质。虫体常位于髓质部的肾小管细胞内或游离于管腔中。

诊断

由于本病无特征性rI临床症状,故只能根据病理剖检做出大致诊断。用病理组织学方法在肾脏发现肉芽肿肾炎和在脑发现肉芽肿性脑炎,并在病变部位找到虫体即可确认为脑原虫病。

防治

有人用烟曲霉素(fumagillina)治疗本病有效。由于对脑原虫病的传播方式尚缺乏了解,故对本病的控制也缺乏有效的措施。加强一般卫生防疫措施,及时淘汰受感染的幼兔将有助于对本病的预防。

兔住肉孢子虫病(兔)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名称】住肉孢子虫病(Sarcosporidiosis)

兔住肉孢子虫病是由兔住肉孢子虫(Sarcocoystiscuniculi)引起的一种原虫病。兔住肉孢子虫属孢子虫纲,真球虫目、住肉孢子虫科、住肉孢子虫属。它是由德国的Mauz在1867年首次发现的,直到1913年Brumpt报道欧溯野兔有一种原虫,并命名为兔佳肉孢子虫(S.cuniculi).1914年Grawley报道在美国棉尾兔(cottantailrabbits)有一种住肉孢子虫,并命名为S.leporum。Levine认为寄生于家兔和野兔的住肉孢子虫只有一个种,即S.cuniculi。

家兔的住肉孢子虫病比较少见,但在白尾灰兔则经常发生。

病原体

住肉孢子虫寄生在宿主的肌肉中形成包裹.在兔体内,包囊长达5cm,外围有囊壁,内有许多中隔,其同充满滋养体。滋养体呈香蕉形,一端稍尖,大小为1213m45m,在用姬姆萨氏染色的抹片上,可见到细胞核位于钝端,核周围有许多糖原颗粒。

生活史

七十年代以前对住肉孢子虫的生活史尚不清楚。自发现弓形虫的发育史以后,对研究住肉孢子虫的生活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经过Fayer(1970)和Heydon(1972)等人的研究,发现住肉孢子虫的发育必须更换宿主。中间宿主是爬虫类、禽类、啮齿类和草食动物等,终宋宿主是肉食动物一猫、犬及人等。终末宿主吞食了中间宿主肌肉内的包囊之后,共间的滋养体,越过裂殖生殖期,直接发育为有性阶段,并进行配子生殖,产生卵囊。卵囊在肠壁上完成孢子化。孢子化的卵囊内含有2个孢子囊,其内备形成4个子孢子。卵囊壁薄而脆弱,常在肠内自行破裂。因此,在粪便中常见的虫体为含有子孢予的孢子囊。孢子囊被中间宿主吞食后,子孢子经血液循环到达各脏器,在血管内皮细胞中进行裂殖生殖,产生裂殖子,再侵入肌纤维内形成包囊(又称米氏囊,因这种包囊是1843年由MieschCr氏首次在家鼠肌肉中发现的,故以此命名)。

关于兔住肉孢予虫生活史的细节尚待进行研究。

症状

轻度和中度感染是无症状的,严重感染时可出现跛行、运动障碍等症状。

病理变化

在心肌和骨骼肌,特别是后肢,侧腹和腰部肌肉容易发现病变,严重感染时,肉眼可见大量的顺着肌纤维方向着生的许多白色条纹。显徽镜检有时可见到肌肉中有完整的包囊而不伴有灸性反应,但也可见到包囊破裂,释出的滋养体导致严重的心肌炎和肌炎,共病理特征是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白细胞和吞噬细胞的浸润和钙化。包囊产生的内毒紊称为住肉孢子虫毒素(sarcocytin),其毒力很强,兔对此毒素最为敏感,静脉注射的最小致死量为0.005mg/kg,一般认为这种毒素与舰炎有关。诊断

死后诊断比较容易,可根据在肌肉组织中发现包囊而确诊。肉眼可见与肌纤维平行的白色带状包囊。制作涂片时可取病变肌肉压碎,在显微镜下检查香蕉状的滋养体,也可用姬姆萨氏染色法染色后再观察。作缎织切片时,可见到住肉孢子虫囊壁上有辐射状棘突,包囊内有中隔。

Arcay-de-Peraza等试用色素试验、补体结合反应、沉淀反应和血凝反应诊断反刍兽的住肉孢子虫病,但上述方法对兔住肉孢子虫病的诊断价值尚待作进一步的研究。防治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病的传播方式目前虽然尚未完全阐明,但应将家兔与白尾灰兔分开饲养。作为住肉孢子虫病肉品卫生评价,应将病变严重的肉作无害化处理之后,方可食用。

兔成肾细胞癌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名称】成肾细胞瘤(Nephroblastoma)

兔的成肾细胞瘤是较常见的肿瘤,其发病率仅次子兔的子宫腺癌。主要是在剖检时偶然发现的。几乎所有被描述的病例都是良性的。临床上对正常的肾功能无明显的干扰。年轻的(1824个月龄)和老龄的(60-72个月龄)兔都有本病发生。瘤体的生长速度非常缓慢,一般说来老龄兔的肿瘤(直径2cm)比年轻兔的肿瘤(直径lcm、或更小)体积大。眼观肿瘸呈圆形或结节状突出肾皮质表面(图1),质地均匀,由软到硬,灰白色,与周围肾组织界限清楚,可发生肾脏的任何部位,单发或多发,出现于一侧肾,或两侧肾。两侧肾脏的发病几率相等。

棉尾兔(野生)成肾细胞瘤不转移,呈扩展性生长,常常替代整个肾脏。

在组织学上兔的成肾细胞瘤与人、猪的成肾细胞瘤非常相似。基本的组织形态是由圆柱形细胞排列成管状或囊状腺瘤样结构,基质成分是不规则排列的梭彤细胞或圆形细胞。显著的特征性病变是在瘤组织分化较好区域中的管状结构内可见到假肾小球。肿瘤组织出现在肾皮质部,呈放射状膨大,运侧端突出于肾表面,近侧端压迫周围肾组织(图2)。人的成肾细胞瘤可见有肌肉、软骨和其他组织成分,在兔未见类似的病变。

兔成肾细胞瘤通常表现为良性的,其转移性尚不清楚,尽管与人的成肾细胞瘤在组织学上表现非常相似,但是,人的成肾细胞瘤发病总是限制在幼年时期,临床上特征是很快引起人的死亡。由于其他动物的成肾细胞瘤具有更相似于人的成肾细胞瘤生物学特性,所以兔的成肾细胞瘤很少提供作肾瘤模型。有报道免的成肾细胞瘤在实验兔的睾丸或眼前房内移植,可获得20%的成功率.肿瘤在移植部位可以缓慢地生长。

蛋鸡马立克氏病的临床症状 蛋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马立克氏病是鸡的一种淋巴组织增生性肿瘤病,其特征为外周神经淋巴样细胞浸润和增大,引起肢(翅)麻痹,以及性腺、虹膜、各种脏器、肌肉和皮肤肿瘤病灶。本病是一种世界性疾病,目前是危害养鸡业健康发展的三大主要疫病(马立克氏病、鸡新城疫及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之一,引起鸡群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蛋鸡马立克氏病的临床症状蛋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1、流行特点

该病多发生在幼龄鸡群。且1-7日龄的雏鸡是最易感群体,在性别上,母鸡比公鸡易感染。感染该病毒的鸡易在12-30周龄间发病,通常发病率为5%-30%,鸡发病后死亡率可高达100%。鸡群间可以通过空气传播,直接或者间接接触都会传播此病,病鸡和带毒鸡是传染源,不管是病鸡还是带毒鸡,都会持续不断的从体内排出毒素,病毒可以通过身上脱落的羽毛、排泄的粪便、身上的皮屑、口鼻内的黏液等排出。另外,带毒鸡在采食饲料和饮水时会污染料槽和水槽,排泄物会污染养殖环境,当健康鸡群与受到污染的环境及用具接触后就可能被感染,另外,健康鸡群呼吸了被污染的空气、啄食了带有病毒的羽毛或者垫料后也会发生感染。鸡在感染此病后不立即发病,随着病毒在体内大量的蓄积,从而侵害了鸡的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最终形成肿瘤。

2、临床症状

该病根据发病位置与临床症状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神经型、内脏型、眼型和皮肤型。其中神经型主要侵害的是坐骨神经,临床症状表现为身体一侧较轻,另一侧较重,从而导致病鸡的步态不稳,在发病初期为不完全麻痹,后期则会完全麻痹,表现为不能站立、蹲伏,或者呈现一腿向前,另一条腿伸向后方的特殊姿势。该病毒还会侵害臂神经,表现为受侵害那侧的翅膀下垂,当侵害颈部肌肉的神经时,病鸡则表现为头下垂,或者歪斜,当迷走神经受侵害时,则会导致失声、呼吸困难、嗉囊扩张,当腹神经受侵害时则会表现为腹泻的症状。病鸡还会出现采食困难,导致饥饿、脱水,逐渐的消瘦,最后衰竭死亡。

内脏型多呈现急性暴发,发病快,病鸡多表现为出现精神萎顿,随着病程的发展,表现为共济失调,随后出现肢体麻痹。有的病鸡在死亡前没有任何临床症状,有的病鸡则会表现为脱水,逐渐的消瘦,最后昏迷死亡。

眼型侵害的位置为单眼或者双眼,病鸡的视力会下降,严重时会消失。虹膜失去正常的颜色,呈同心环状或者斑点状,最后出现弥漫的灰白色。瞳孔的边缘不整齐,严重时瞳孔变小仅剩下针尖大小。

皮肤型表现为体表的皮肤上会有黄豆大的肿瘤,用手触有坚实感,外观会不断的增大,不会自行脱落,也不会消失,该类型的病程通常较长。该种类型的临床症状不明显,一般在屠宰时才可发现鸡患有该病。

3、病理变化

神经型的病理变化为受损害的神经横纹消失,神经变粗变大,颜色变为灰色或者黄色,内脏型的病变位置发生在卵巢、肝、心脏、肾脏、脾脏、肺脏、腺胃、肌胃以及胰脏等,会在内脏器官上发现肿瘤。肿瘤为圆形或近圆形结节,突出脏器表面,为灰白色。眼型病理变化为虹膜正常色素消失,呈同心环境或者斑点状,瞳孔变小。皮肝型表现为毛囊肿大,会在皮肤上表现为淡白色的结节或肿瘤,严重时会全身都有。

4、诊断方法

对该病进行确认除了要结合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外,还要进行实验室诊断。方法为取病鸡含有羽髓的羽毛数根,将羽髓挤出与生理盐水混合均匀后备用。制备琼脂平板,在制好的琼脂平板上打梅花形的孔,然后将鸡马克立氏病病毒抗血清加入到琼脂平板中间孔内,周边的孔则将加入制好的羽髓液,将其在37℃下培养24h后观察,如果在周边孔与中间孔之间有一条白色的沉淀线,则说明为阳性,表现该鸡患有马立克氏病。

5、防治措施

目前对于该病并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措施,主要以预防为主,首先要加强鸡群的饲养管理,保持鸡舍的环境卫生,做好消毒的工作。针对不同的消毒对象,使用不同的消毒药剂,如可用3%的氢氧化钠溶液对墙壁、地面等进行消毒。对蛋鸡进行合理的饲喂,可在饲料中增加矿物质元素,尤其是硒的添加,可以增强鸡群的抵抗力,提高抗肿瘤的能力。养殖场最好坚持自繁自养,如果需要从外购买雏鸡,要从正规厂家购买,做好选购工作以及检疫工作,并做好马立克氏病的免疫接种工作。免疫接种是预防该病的主要措施,在免疫时要对鸡群进行封闭饲养,可有效降低该病的发病率。在养殖过程中要加强管理,避免鸡群出现应激反应,定期进行检测,以筛选出阳性鸡群,对于发病后治疗效果不佳的病鸡和阳性鸡要及时的淘汰。当鸡场发生马立克氏病后要及时的隔离,立即注射马立克氏病苗,将病死鸡立即进行无害化处理,以防止病毒传播。同时还要加强饲养管理,饲喂全价优质的饲料,给鸡群提供良好的养殖环境,提高鸡群舒适度。注意在免疫接种时要保证疫苗足量,不漏免和重复免疫。

1、病因分析
疱疹病毒毒力逐渐增强:近几年,由于蛋鸡养殖过程中频繁使用疱疹病毒疫苗,导致其毒力随之增强,但依旧使用早期研制出的火鸡疱疹病毒冻结活疫苗HVT以及Ⅰ型苗CV1988,而没有及时研制出适宜现在使用的新型疫苗。正是由于病毒的毒力不断增强,但机体没有得到良好的免疫保护,感染超强毒株或者强毒株,也比较容易引起发病。
母源抗体的干扰:同源母源抗体能够干扰非细胞结合性和细胞结合性疫苗,尤其是严重影响HVT苗,抑制疫苗的免疫效果,导致即使按照标准计量接种疫苗而效果较差。
接种疫苗质量:蛋鸡养殖过程中疫苗接种的任何环节,如毒株类型、疫苗的真伪、运输、保管条件、储存环境以及接种方法、注射时间、使用剂量不合理等,都能够导致免疫失败,使疫苗不具有保护力,从而导致发生率明显提高。
生产管理:蛋鸡接种疫苗后的3~4星期内处于免疫空白期,如果在该阶段的饲养管理不当,如果温度、湿度不适宜或者消毒不严格、彻底等,都非常容易感染马立克氏病毒。另外,当蛋鸡暴发某些疾病,都能诱发马立克氏病。
2、流行特点
完整的疱疹病毒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如存在于垫料和粪便中的病毒,在室温条件下能够生存达4~6个月;细胞结合病毒能够在4℃存活2星期,37℃可存活18h,在50℃存活30min,在60℃存活大约1min。病鸡大多数是终生带毒,且具有传染性的马立克病毒能够持续通过脱落的羽毛囊皮屑排到体外,是导致很难有效抑制该病传播的主要原因。
鸡对该病具有非常高的易感性,且日龄越小越容易感染,一般2~5月龄的鸡群容易发病,且母鸡比公鸡易感。品种不同对该病具有不同的抵抗力,且感染病毒后的发病率也存在一定差异,通常蛋鸡的易感性要低于肉鸡,引进蛋鸡的易感性比本地鸡高。当蛋鸡饲养管理不当、受到某些应激刺激、缺乏维生素A、感染球虫等,都能够引起该病。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鸡和带毒鸡,且能够通过直接或者间接接触造成传播。病毒能够经由病鸡的排泄物、分泌物以及空气造成传播,尤其是皮肤的羽囊上皮中含毒量最高,导致从病鸡体表脱落的羽毛屑中也含有大量的病毒,只要其他蛋鸡吸入或者食入都能够发病。另外,吸血昆虫在病鸡体表吸取血液也可传播该病,即可作为该病的传播媒介。
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且由于该病毒具有较强的抵抗外界理化因素的能力,能够对环境造成污染,且能够在外界环境中存活数月,有时甚至长达数年。因此,病毒污染环境也与引发该病密切相关。
3、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病鸡体质呈进行性消瘦,肉髯、鸡冠颜色变淡、略有萎缩,羽毛比较脏乱;发病后期,病鸡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双目紧闭,呆立不动,体质严重消瘦,发病经过2~4天往往由于衰竭而发生死亡。发病高峰期,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缩颈低头,羽毛蓬乱,双翅下垂。个别病鸡运动障碍,早期行走不稳,一肢或者两肢出现不完全的麻痹,严重时甚至出现完全麻痹,使其无法行走,往往在地上蹲伏,有时还出现头颈扭曲的现象。蛋鸡在产蛋期患病,会表现出精神不振,羽毛粗乱,嗉囊内没有食物,停止产蛋,发生腹泻,排灰绿色或者黄色粪便,体质渐进性消瘦。
4、防治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蛋鸡饲喂全价配合饲料,确保其能够正常生长发育,并保持体况良好。同时,蛋鸡最好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禁止同一鸡舍混养不同日龄的蛋鸡。每批蛋鸡出舍后必须全面进行清洗和消毒,且要空舍一段时间后,然后才能够进入下一批鸡饲养。舍内粪便、垃圾要及时清除干净,确保清洁、干燥。车辆进入鸡场前要使用消毒液进行清洗、喷洒,彻底消毒;饲养管理工作人员进出育雏舍也要进行消毒,一般采取淋浴等方式;同时,雏鸡舍每星期使用百毒杀进行1次带鸡消毒。另外,育雏温度、湿度必须严格按照规定进行调控,为其创造舒适的饲养环境,避免应激,促使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力增强,能够有效预防该病。
免疫接种:该病预防的重点是及时进行免疫接种。一般首免是在1日龄进行,但据报道,胚胎18日龄进行接种免疫产生的免疫应答效果要优于雏鸡1日龄进行首免,且能够促使免疫器官更早免疫成熟。鸡胚18日龄接种马立克氏疫苗既能够避免发生早期感染,还能够有效地延缓羽囊排毒的时间或者阻碍羽囊排毒,从而控制环境被病毒污染,也能够预防该病的发生,且非常重要。目前,大多数鸡场引进雏鸡后,通常在雏鸡出壳24h以内接种马立克氏病疫苗,之后在12~16日龄再进行1次接种。
及时扑杀病鸡:对已经表现明显症状的病鸡全部采取扑杀、深埋处理,这样不仅能够节省饲料,减少饲料成本,还能够避免病鸡排泄物污染环境,有利于切断传播途径。


牛螨虫病的症状和防治方法


螨虫病又叫疥螨、癞病。由疥螨和痒螨引起。以剧痒、湿疹性皮炎、脱毛和具有高度传染性为特征。

牛螨虫病分布遍及我国各地,在冬、春季节,凡牛舍阴暗、拥挤、饲养管理差的牧场,不论水牛、黄牛均可发病,尤以犊牛受害最为严重。

1牛螨虫病的病原

1.1疥螨疥螨寄生于皮肤角化层下,并不断在皮内挖凿隧道,虫体即在隧道内不断发育和繁殖。疥螨的成虫形态特征为:虫体小,长0.2~0.5毫米,肉眼不易看见;体呈圆形,浅黄色,体表生有大量小刺;前端口器呈蹄铁形;虫体腹面前部和后部各有两对粗短的足,后两对足不突出于体后缘之外。每对足上均有角质化的支条,第一对足的后支条在虫体中央并成一条长杆,第三、四对足上的后支条,在雄虫是互相连接的。雌虫第一、二对足及雄虫第一、二、四对足的末端具有与不分节柄连接的钟形吸盘,无吸盘足的末端则生有长刚毛。

1.2痒螨寄生在皮肤表面。虫体呈长圆形,较大,长0.5~0.9毫米,肉眼可见。口器长,呈圆锥形。4对足细长,尤其前两对更为发达。雌虫第一、二、四对足和雄虫前足有细长的柄和吸盘,柄分3节。雌虫第三对足上有两根长刚毛;雄虫第四对足短且无吸盘和刚毛,尾端有两个尾突,在尾突前方腹面上有两个性吸盘。

2牛螨虫病的流行特点

疥螨寄生于牛的表皮深层,吸食组织和淋巴液。痒螨寄生于牛的皮肤表面,以口器刺吸淋巴液。这两种螨的全部发育过程均在牛体上进行。经过卵、幼虫、若虫、成虫4个阶段。各种牛对螨均易感,但犊牛比成牛最易感。感染牛是主要传染源。健康牛接触病牛,或螨虫污染牛舍及运动场中的栏杆、用具、圈舍等而感染;本病在秋、冬季节多发。如果牛舍阴暗、潮湿、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饲养管理不善,卫生条件极差,可促进本病的发生。

3牛螨虫病的牛病临床症状

临床上牛的疥螨和痒螨大多呈混合感染。初期多在头、颈部发生不规则丘疹样病变,病牛剧痒,使劲磨蹭患部,使患部落屑、脱毛、光滑,甚至出血,皮肤增厚,失去弹性。鳞屑、污物、被毛和渗出物粘在一起,形成痂垢。病变部逐渐扩大,严重时可蔓延至全身。由于剧痒,病牛长期烦躁不安,影响正常采食和休息,从而使消化吸收功能及营养状况日渐下降而急骤消瘦。如继发感染,则出现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等症状。有的病牛因消瘦和恶病质而死亡。

4牛螨虫病的诊断方法

在患部刮取痂皮检查虫体。方法是选患部与健康皮肤交界处的新鲜病灶,用消毒凸刃小刀先刮去干燥皮屑,然后轻轻用力刮取湿润皮肤数处,深部以见有血印为止,刮过的局部用碘酊消毒,病料放在试管或平皿中备用。检查方法可用直接检虫法、活虫检查法、沉淀法。

5牛螨虫病的类症鉴别

5.1湿疹类似处是瘙痒,皮肤变得粗厚,长毛处积皮屑,结节、水疱,易复发。不同处是湿疹主要发生于夏季,发生部位茬前额、尾根、背腰、后肢等凹部,病初红斑,然后形成水疱、脓疱。局部热、痛。

5.2虱病类似处是瘙痒,使劲磨蹭患部,使局部皮肤出现脱毛。不同处是多寄生于皮肤较薄、较隐蔽的地方,如耳根、腹股沟、尾根下、耳壳内侧、腹下肘窝。

5.3毛癣菌病类似处是瘙痒、脱毛、脱屑、结痂、皮肤增厚。不同处是多数为疣毛癣菌、须毛癣菌、马毛癣菌等侵害。常见于眼眶、口角、面部、肛门等处。病牛皮肤有痂块,多呈局限性脱毛斑(/),上残留短毛,严重时全身融合成大片。

6防治

6.1预防牛舍要宽敞,干燥,透光,通风良好,经常清扫,定期消毒。对患病牛及时隔离治疗。治愈牛应继续观察20天,如未再发,再一次用杀虫药处理后方可合群。引入牛时,要隔离观察,确认无螨病后再并入牛群中。

6.2牛螨虫病的治疗

(1)西药疗法局部涂擦和药浴疗法。用药前剪去患部被毛,用温肥皂水或温碱水洗掉患部的污物、痂皮和皮屑,晾干后涂药。若患部面积较大,必须分片治疗,以防中毒。

①涂药疗法局部剪毛清洗后反复涂药。敌百虫溶液(来苏儿5份,溶于温水100份中,加入敌百虫5份)涂擦患部,或用敌百虫0.5%~1%的水溶液喷洒,或螨净0.5%溶液喷洒。

②药浴疗法可采用水泥药浴池或机械化药浴池,常用0.05%辛硫磷等。药浴后要防止牛舔食药液。

③伊维菌素每千克体重200微克皮下注射,严重病例,间隔7~10天重复用药1次。

(2)牛螨虫病的中药疗法

①灭疥灵百部、大枫子、马钱子、苦参;白芷各10克,狼毒、苦楝根、紫草、当归各15克,黄蜡30~60克,植物油500毫升。除黄蜡外,各药入油内炸至药赤色,滤去药渣,趁热加入黄蜡,冷却后呈膏状。用时将药膏抹于患部。隔5~7天重复使用1次。如果受损面积较大,应分片涂抹。一般用药7~14天,即可见新毛长出,皮肤光润而痊愈。

②单方硫磺粉500克与棉籽油1千克共熬成软膏,涂擦患部。乳香15克,枯矾、硫磺各60克,海螵蛸90克,研细末过80目筛。根据患部大小,按植物油2份、药1份的比例,先将油加热,入药稍熬即可。用时涂擦患部,1周1次。

牛羊常见原虫病与 原虫病原学诊断技术


寄生于牛羊体内的原虫种类较多,且很多感染后呈隐性,临床症状复杂,因此确诊必须经过实验室诊断。原生虫病是影响牛羊生长的一种慢性病,病情发展较为缓慢,很容易被忽视,倘若不能及时进行防治,轻则引起畜禽产品质量不达标,降低养殖效益,重则危及牛羊生命。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牛羊常见原虫病与原虫病原学诊断技术。

1、牛羊常见原虫病

弓形虫是一类由刚地弓形虫所引起的重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呈世界性分布,宿主范围广,其能够感染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的有核细胞中,猫科动物为其唯一的终末宿主。弓形虫为细胞内原虫,多数成年牛羊为隐性感染,主要引起怀孕母羊流产、死胎、先天畸形等,严重影响动物的生产繁殖性能,对免疫力低下或缺陷的患者危害更严重,给养羊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弓形虫作为一种食源性原虫,不仅对养羊业造成巨大的的经济损失,而且对公共卫生造成严重的危害。弓形虫还是一种机会致病寄生虫,当动物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功能抑制时较易继发弓形虫感染。

牛的伊氏锥虫病是由单细胞原虫伊氏锥虫寄生于黄牛、水牛血液和造血器官内引起的慢性原虫病,临床上以病牛消瘦、四肢下部水肿、尾尖发生坏死脱落等为特征。该病一般发生在冬春季节,常导致牛的死亡。

梨形虫也称焦虫病,是一类经硬蜱传播,由梨形虫目中的巴贝斯科或泰勒科原虫寄生于牛羊体内而引起血液原虫病的总称。该病原引起的疾病主要包括巴贝斯虫病和泰勒虫病。巴贝斯虫主要寄生于牛羊的红细胞引起的非接触传染性疾病,其特征为发热、贫血、血红蛋白尿和黄疸。危害严重,牛羊死亡率高,给牛羊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泰勒虫病主要寄生于牛羊的红细胞和淋巴细胞内。临床症状主要为持续高温,呼吸困难,后期出现眼结膜苍白、黄染、贫血,还有血红蛋白尿。

隐孢子虫病是由微小隐孢子虫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隐孢子虫为体积微小的球虫类寄生虫,广泛存在于多种脊椎动物体内,寄生于人和大多数哺乳动物体内。发病牛羊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或废绝,体重下降,被毛粗乱,可视黏膜苍白,体温升高,有时升至40~41℃,死亡率整体不太高,约为10%。

牛羊球虫病是由艾美尔属球虫寄生于牛羊肠道引起的一种原虫病,主要表现为下痢、消瘦、贫血、发育不良为特征的疾病,严重时可引起死亡。各种品种的牛羊对该病均有易感性,但以幼畜患病严重,尤其对羔羊或犊牛死亡率也高,成年牛羊多为潜伏感染的带虫者,该病多见于每年4~9月份,牧区放牧的牛羊多发。患病牛羊出现腹泻,粪便恶臭,严重者带有血液、脱落的黏膜和上皮,粪便中含有大量的卵囊。

2、病原学诊断技术

原虫病病原学诊断技术包括压滴标本检查法、血片染色检查法、集虫检查法及动物接种法。动物接种法即采取病牛羊的血液,接种于易感实验,采血后进行虫体检查。一般在半个月内,可查到虫体,其检出率较高,可以确诊。

2..1血液内原虫检查法

牛羊血液原虫病是常见的一种具有地方性和蜱传性的寄生虫疾病,对于羔羊和犊牛造成严重的危害。该病的发病很急,通常会在1~2天内死亡,许多发病牛羊在发病后还未得到治疗便迅速死亡。患病牛羊体温会迅速上升至40~42.5℃,呈稽留热,呼吸、脉搏加快,体表的淋巴结出现肿大,黏膜初期充血,后期苍白黄染,出现贫血症状,最终衰竭而死。该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极大程度的影响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对血液原虫病,将病牛羊的血液可按常规方法推制血涂片,干燥后滴加甲醇2~3滴于血涂片上使其固定,然后用姬氏或瑞氏液染色。染色后的血涂片用油浸镜头检查。本法可用于检查各种梨形虫、住白细胞虫等。

2..2生殖道原虫检查法

锥虫为寄生于生殖道的原虫,应采集阴道分泌物、公牛尿道及包皮内刮取物或冲洗液及流产胎儿羊水等经离心沉淀后,加少量温生理盐水混合后,覆以盖玻片,制作压滴标本,置于显微镜下检查,如有虫体活动则可见锥虫在血球之间较快游动。或将病料涂片,姬氏液等染色制成永久性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虫体。有时在患畜浮肿部皮肤或丘疹的抽出液中可以发现虫体。

2..3组织内原虫检查法

某些原虫可以寄生于动物的各种不同组织内。因此,在死后剖检时,可以采取小块组织,在载玻片上涂片或制成组织切片,染色后检查。

2..4消化道原虫检查法

寄生于牛羊消化道的原虫主要有球虫、隐孢子虫等。通过粪便检查可以发现卵囊和包囊等。其中球虫卵囊的检查可用直接涂片法或饱和盐水漂浮法。

蛋鸡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治方法


摘要:蛋鸡养殖业中比较容易发生大肠杆菌病,是由于感染致病性埃希氏大肠杆菌而导致的多发性传染病。鸡群往往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当以及各种应激因素而导致机体抵抗力减弱,从而发生该病,并会造成机体生产性能下降、饲料报酬降低并且增加药费,严重损坏养鸡业的经济需要,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

饲养环境因素:大部分鸡场(户)饲养环境比较恶劣,鸡舍简易,设备简陋,水槽过旧而存在漏水,粪便没有采取任何处理随处堆放。冬天舍内过于寒冷、干燥,通风不好,含有大量氨气,容易损伤鸡呼吸道黏膜;夏天舍内过于潮湿、炎热,舍内湿度过大,空气中灰尘飞扬,在这种环境中会导致饮水和饲料非常容易污染大肠杆菌,从而变成潜在的传染源,只要鸡群机体抵抗力减弱,就会导致机体非常容易感染环境中存在的大肠杆菌,从而引发该病。

应激因素:鸡群接种疫苗,进行转群,饲养密度过大,舍内通风较差,突然更换饲料,气候发生突变,都会带来较大的应激,从而导致鸡群抵抗力减弱而感染病菌发生该病。尤其是初开产蛋鸡,接种疫苗、更换饲料以及生理发生变化都会造成比较强烈的应激,从而使其容易发生比较严重的大肠杆菌病。

饲养及营养状况因素:日常饲养过程中,鸡群营养状况水平会直接受饲喂方式、饮水等的影响,且日粮营养水平的高低以及各种营养成分之间的比例等,都能够引起该病。另外,发生该病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饮水污染,如鸡群饮用被大肠杆菌污染的水源后,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导致机体发生严重的全身性感染。

雏鸡的质量因素:鸡苗质量较差也是导致该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以下几种因素都会导致雏鸡鸡苗质量较差,如种鸡场发生大肠杆菌病而导致种蛋携带病菌,其在孵化过程中会导致鸡胚感染大肠杆菌而出现发病;孵化场管理不当,导致大肠杆菌污染孵化室和出雏室,从而使雏鸡在孵化过程中或者出雏时感染病菌;种鸡缺乏营养,感染某些疾病,导致孵出的鸡苗质量过差,也使其容易发生该病。

2.流行病学

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特别是冬末春初舍内通风不良时比较容易发生。蛋鸡任何日龄都能够感染该病,其中幼鸡具有较高的易感性,特别是20~45日龄会达到发病流行高峰。主要是集约化的养鸡场容易发生,管理不规范、环境卫生条件较差或者外界条件比较恶劣,以及经受各种应激因素的刺激,如鸡群过于密集、空气浑浊、忽热忽冷、缺乏营养、饮水不卫生等,都能够诱发该病和引起流行。该病主要通过污染的饮水进行传播,而病鸡打喷嚏喷出的飞沫和排泄物也是重要的传染源。如果种鸡发生该病,会导致新产出的鸡蛋感染的病菌在降温过程中侵入到蛋中,造成孵出的鸡携带病菌,然后以水平传播的方式在鸡群中蔓延。

3临床症状

初生雏鸡:患病雏鸡表现出精神萎靡,减少采食或者停止采食,腹部膨大,脐孔以及周围皮肤明显发红,发生水肿。病雏大多数在1星期内发生死亡或者只能够进行淘汰处理。还有部分病雏会出现下痢,不仅精神不振,食欲减退,能够看到有泥土样粪便排出,通常在1~2天内发生死亡。

育雏鸡:发病情况基本相似,通常是由于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而引起发病,或者由于饲养管理不当而使其发生慢性呼吸道疾病,从而继发引起该病。病鸡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羽毛蓬松杂乱,并发生腹泻。

成年鸡:通常是由于饲养管理粗放,环境发生严重污染,或者处于多雨、潮湿、闷热的季节,比较容易出现发病。病鸡主要表现出产蛋量较低,无法出现产蛋高峰,即使出现产蛋高峰也只能够维持很短时间,鸡群死淘率提高。在临床上,病鸡主要表现食欲减退,鸡冠萎缩,下痢等。

4防治措施

疫苗免疫:近几年,我国已经成功研制出大肠杆菌疫苗,主要有鸡大肠杆菌多价氢氧化铝苗和多价油佐剂苗,且在现场应用中已经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但由于大肠杆菌具有较多的血清型,最好在当地采集发病鸡群中存在的多个毒株来进行制苗,或者使用本场分离得到的菌株制成疫苗,都具有较好的效果。如果种鸡在开产前注射疫苗,可确保在整个产蛋周期内减少大肠杆菌病的发病率,且种蛋受精率、孵化率以及健雏率也会提高,能够有效避免雏鸡阶段发生该病。成年蛋鸡接种大肠杆菌油佐剂苗时,通常在注射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注苗反应,往往会表现出精神不振,减少采食,呈俯卧状等。通常经过1~2天就会逐渐消失,不需要采取任何处理。因此,蛋鸡应选择在开产前接种疫苗比较适合,如果开产后接种疫苗往往会对产蛋造成不利影响。

加强饲养管理:蛋鸡要严格按照饲养标准搭配饲料,并适时采取限制饲养,每栋鸡舍安排固定的饲养人员,避免各种人为因素而导致的应激反应,确保饲养管理环境良好,加强保温,通过精心饲养促使机体抗病能力增强。

药物治疗:目前,该病可使用多种药物进行防治,如喹诺酮类、丁胺卡那霉素、氟苯尼考、头孢菌素类等。但随着近年来抗药菌株的不断增加,为确保治疗效果,条件允许时最好在用药前进行药敏试验,选择合适的抗菌类药物。

兔粘液瘤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名称】粘液瘤病(Myxomatosis)

本病是由粘液瘤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性、高度致死性的烈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全身皮下,尤其是颜面部和天然孔周围皮上发生粘液瘤性肿胀。本病常可搪毁某地区的整个养兔业。

病原

病原是粘液瘤病毒,属于痘病毒属第5亚群,颗粒大小为28023075nm,病毒颗粒呈砖扶,负染时,病毒颗粒手表面呈半颗状,由线状或管状物质构成.该病毒的抵抗能力低于大多数其他瘟病毒。对热敏感,不耐pH4.6以下的酸性环境。50℃、30min,55℃、10min,60℃以上的温度于几分钟之内可使其灭活;但病变皮肤中的病毒可在常温下存活几个月;如置于50%甘油盐水中,更可长期保持活力;在节肢动物体内可存活25d。本病毒对乙醚敏感,但能抵抗去氧胆酸盐。这是粘液瘤病毒独特的性质,而在其他痘病毒,对乙醚和去氧胆酸盐的敏感性是一致的。

本病毒具有8种以上的抗原成份,将病变组织中的病毒与阳性血清作琼脂扩散实验,出现3--5条沉淀线,且与纤维瘤病毒的可溶性抗原发生交叉反应,既有每个病毒特异的沉淀线,也有共同的沉淀线。患纤维瘤后康复的家兔,虽对粘液瘤病毒的攻击仍有感染性,但病情较轻,且不死亡,病毒抗原可引起机体产生补体结合,沉淀以及中和抗体;本病毒可与纤维瘤病毒发生非遗传性复合现象。将粘液瘤病毒置75℃加热或用乙醚处理,使其完全灭活,随后加入活的松鼠纤维瘤病毒,混合后接种家兔,因粘液瘤病毒与纤维瘤病毒整合后复活而使家兔发生典型的粘液瘤。

本病毒可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生长,并常于接种后3d左右产生痘斑样病变,或呈现融合,或为直径0.51mm的散在痘斑,病毒可在鸡胚中继代。常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的痘斑计数法进行病毒滴定,也可在许多种类的组织培养细胞内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包括兔、豚鼠、仓鼠、大鼠、鸡和人的组织培养细胞。常应用兔肾、兔心脏和兔皮肤等细胞培养物,因其敏感性和病毒产量均高。而在其它细胞中,仅日龄很小的大鼠细胞能够支持病毒生长,豚鼠细胞也常需要适应12代后,才能具有较高病毒产量和产生比较规律的细胞病变。子兔肾细胞培养物内感染病毒使细胞核发生空泡化,并出现嗜酸性胞浆内包含体,约在接种后56d,细胞单层上出现直径为3mm的蚀斑。

病毒存在于病兔全身各处的体液和脏器中,尤其眼垢和病变皮肤的渗出液中含毒量最高。

病毒对石炭酸、硼酸、升汞和高锰酸钾有较强的抵抗能力,但用0.5%一2.0%的福尔马林可在lh内能使之灭活。

粘液瘤病毒有许多毒株,但有代表性的是南美毒株和加利福尼亚毒株,每个毒株之间在毒力和抵抗性方面有差异。毒力最强的毒株,如标准实验室毒株、洛桑毒株和加利福尼亚、毒株,可引起超过90%的死亡率。毒力最弱的毒株,如神经粘液毒株和诺丁汉毒株,所造成的死亡率不到30%,由于毒株之间的毒力不同,所产生的痘样病灶及蚀斑也不同。南美毒株引起的痘样病灶很大,蚀斑也很大,而加利福尼亚毒株产生的痘样病灶小且空斑也不明显。

流行病学

本病最早在南美的乌拉圭爆发,此后不久传播到南美其他国家。1930年经墨西哥传入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目前在美国西部各州仍有本病的地方性流行,一些国家想利用本病传染性快,死亡率高的特点来消灭危害当地农牧业生产的野兔,把粘液瘤病毒放入野生家兔和野兔群中人工引起本病的流行,澳大利亚于1926年引进病毒,经过二十多年的试验后,到1950年来把病毒放入野兔群中,开始时传播较慢,后来即迅速传播,到1953年澳州大陆的兔死之严重。此后经过十年的自然选择,野兔群中出现了对粘液瘤病毒具有抵抗力的品系,强毒株也只能引起25%的死亡率,而没有抗病能力的兔死亡率高达90%以上。与此同时,粘液瘤病毒本身在自然界也发生遗传学上的变异,到第四年,显著致弱的毒株已取代强毒株,成为占优势的毒株。自然致弱的毒株引起的疾病病程较长,症状较轻,更有利于媒介(昆虫)的传播,使病毒在自然界持续存在。通过病毒和宿主双方发生的自然变异,最后达到一种平衡,使两者都能持续生存下去。1952年法国也采取了同样方法,病毒仅在18个月内传遍了整个法国;比利时、德国和荷兰,并越过英吉利海峡传到英国。近几年更有向亚洲扩散的趋势。据1976年世界动物卫生年鉴记载;叙利亚和巴林已发现本病。1976年有33个国家和地区报道了本病的发生。其中以捷克和澳大利亚最为严重。

在自然条件下,本病只能侵害野兔科的动物,家兔、欧洲野兔、高山野兔、巴西白尾灰兔,丛林白尾炭兔和佛罗里达白尾灰兔均易感,而北美黄色野兔,某些棉尾兔以及欧洲的褐色野兔和山地野兔对本病具有完全的抵抗力。

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直接与病兔以及排泄物接触或污染有病毒的饲料、饮水和用具等接触传染。在自然界,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是通过节肢动物媒介,最常见的是蚊子和跳蚤。病毒在媒介昆虫的体内并不繁殖,仅起单纯的机械性传播作用。伊蚊、库蚊、按蚊、免蚤、疥螨、虱和蚋等吸血昆虫,肉食的秃鹰和嗜食死尸的乌鸦等鸟类以及蓟类植物的刺都可以传染本病毒。在潮湿和多蚊地区,该病大量传播。在冬季蚤类是主要传播媒介,本病毒在兔蚤体内能存活105d以上。

症状

由于病毒毒株之间的毒力差异很大,且不同品种和品系的兔对粘液瘤病毒的易感性也各不相同,因而该病表现的临床症状也有很大差异。下面重点介绍在南美、美国加利福尼弧、澳大利亚和欧洲发现的主要毒株在易感家兔所引起的临床症状。

乌拉圭和巴西的野兔是粘液瘤病毒的储主,蚊是其传播媒介,当家兔被带毒蚊子叮吸后,病毒在被叮吸部繁殖,约在一周后出现一个局限性肿癌肿胀,然后侵入血管或淋巴管形成病毒血症从而到达全身的皮下组织,并产生与上述一样的粘液瘤病变,从而引起垒身性肿瘤样肿胀。最急性型,在感染后7d死亡,其主要表现是限睑水肿,临死前大脑抑制。以加利福尼亚毒株引起的最为常见.急性型:病兔大多于出现症状的7--15d内死亡,死前症状较明显。加里福尼亚毒株所致的急性型,是在感染第6--7d发生眼睑水肿,呈下垂外观。同时在肛门、外生殖器、口和鼻孔的周围常可见点性水肿,在第9或10d出现皮肤出血和死前惊厥。少数能活到10d以上的病兔,则出现脓性眼结膜炎和耳根部水肿等,常见于其它毒株所引起的临床症状。

毒力很强的南美毒株在易感家兔引起的死亡率可高达100%感染后34d就可出现肿瘤肿胀,随着病程的发展可出现全身性肿瘤肿胀.首先出现眼的炎症,眼睑肿胀,由结膜流出的大量分泌物最初呈浆液性,但迅速变为脓性,病眼于12d即因肿胀而不能睁开.鼻内也有分泌物。脸和耳部出现肿胀,头部可能变形。生殖孔发炎,并流出脓性分泌物。存活两周病兔的肿块显著充血,最终发生坏死。病程长的病例还可出现鼻炎,可导致肺炎和呼吸困难。病兔在整个病程期间仍保持食欲。死前出现惊厥,死亡通常发生在感染后815d;毒力较弱的南美毒株或澳大利亚毒株,所产生的症状较轻,仅有轻度水肿,少量鼻漏和限垢、界限比较明显的胂块,死亡率较低。

在欧渊流行的兔粘液瘤病,主要是以强毒的洛桑株和一些弱毒株为主。强毒株引起的死亡率达100%。临床症状与加利福尼亚毒株所引起的不同。欧洲粘液瘤病的特征是迅速增生而隆起的大的肿块,7d以后通常为紫色到褐色,第10d肿瘤破溃,流出浆液性液体。出现全身性肿瘤肿胀,但在体部很少见到。颜面部明显水肿,使头部呈狮子头外观。从眼和鼻腔内流出浆液性分泌物,自然致弱的欧洲毒株,以诺丁汉毒株为代表,所引起的症状较轻,死亡率较低,肿块隆起不明显。病兔康复后,机体可出现滴度很高的抗体。

病变

主要是以皮肤肿瘤以及皮下显著水肿,尤其是颜面和天然孔周围皮下水肿。患病部位的皮下组织聚集多量微黄色,清朗的胶样液体。液体中除有许多嗜酸性白细胞外,还有部分正在分裂的组织细胞,即所谓粘液肿瘤细胞。皮肤可出血。胃肠道的浆膜下有瘀点和瘀斑,加利福尼亚毒株所引起的尤为常见。心内外膜下也可能发生出血。此外,某些毒株还能引起脾脏肿大和淋巴结肿大,并伴有出血。

病理组织学,皮肤病变主要是累及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全身肿胀组织有特异肿瘤构造。根据所感染的毒株不同,皮肤病变主要表现为增生或变性变化不等,如细胞肿块,空泡变性。皮肤肿瘤由未分化的间质细胞的原发性增长所致,这种间质细胞变为大的星形细胞,称为粘液瘤细胞,胞浆内含有嗜酸性色涵体,姬姆萨染色为紫色,维多利亚蓝染色为蓝色。色涵体内有蓝染的球菌样颗粒,全部结构很象鸡痘的鲍林格氏体,这种结构称为原生小体。粘液瘤细胞位于均一的粘蛋白性基质中,基质内有散在的毛细血管和浆液性细胞。有时血管内皮增生,管腔变窄,甚至完全阻塞,使肿瘤组织因缺氧而发生坏死。在早期,被覆在肿瘤上面的上皮细胞正常,或出现增生或变性。各种上皮细胞都可有胞浆内包涵体,但棘细胞层尤为突出。

其它器官的病理变化仅反映了粘液瘤疾病是全身性疾病的性质。肺泡上皮和淋巴结及脾脏的间质细胞有类似皮肤上皮的增生变化。皮肤、肾脏、淋巴结、睾丸、心脏和胃肠道可能有灶性或间质性出血。淋巴结、脾脏、肺泡和肝小叶的中央静脉常有变性和坏死。在淋巴结、骨髓、子宫、卵巢、睾丸常有类似于粘液瘤细胞的星形细胞。

诊断

本病的症状和病变都具有一定的特异性,综合流行病学可作出准确的诊断。但对毒力较弱的粘液瘤病毒引起的非典型病例,或因兔群有较高的兔疫能力,病情或病变不严重时,诊断比较困难。可采取病变组织切片作检查,寻找星状的粘液瘤细胞以吸取肿瘤组织接种敏感家兔作敏感试验。必要肘可采取病变部组织,制成组织悬液,接种鸡胚绒毛尿囊膜。随后再以中和试验或交叉保护试验等方法鉴定。

防制

应严禁从有本病的国家中进口兔和未经消毒的兔产品以防本病的传入。毗邻国家发生流行时,应立即封锁国境线。从国外进口兔和兔产品原料时,必须进行严格的港口检疫,在有本病的国家中,常用免疫接种控制传播媒介和用各种方法避开吸血昆虫,扑杀病兔,销毁尸体,彻底消毒等方法进行控制。英国用肖朴氏勉纤维瘤病毒疫苗,家兔接种后第4d产生抗体,免疫力可达一年之久,保护率在90%以上。近来有人用经过兔肾细胞人工致弱的MSD/B株制成活毒疫苗,对兔无危险,而具有很强的免疫性,比外,也可采用牯液瘤病毒鸡胚或细胞株制成灭活苗,对兔安全有效。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132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