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种鸡鸡群体重与均匀度的控制方法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肉种鸡的生产性能,应在育雏和育成这两个关键时期管理好鸡群的体重和均匀度。控制好体重的前提是掌握好料量、定期称重、及时纠正体重偏差、保证生长曲线平滑等;控制好均匀度应从日常工作抓起,供给营养全价饲料、提供合理的料位和水位、及时扩栏分群等。

一、体重的控制

1.认真记录采食量

4周龄前记录鸡群每天的采食量,从而确定自由采食到限饲的平稳过渡料量。一般情况下,母鸡第一天给料14克,以后每天加料3克,到第一周末料量达到32克,第二周开始限饲,料量控制在29~30克之间,第三周料量为32~33克,第四周料量为35~36克。公鸡第一周每天料量比母鸡高1克,第二周还应自由采食,料量从36克逐渐增加到52克,第三周料量为53~55克,第四周料量为55~58克。从第一周到第四周,每周公鸡实际体重应比标准体重超40~60克,这样便于第五周限饲时体重的平稳过渡。

2.定期称重

为了掌握鸡群体重情况,必须坚持每周称重,从而计算出全群的平均体重。称重鸡只要达到足够的数量,最好占全群的10%。一般在鸡舍内2~3个位置用围栏圈住部分鸡只,然后对所有围住的鸡进行逐只称重,计算出全部鸡只的体重。在每日限饲的情况下于喂料前称重,当采用其他限饲方式时可在无饲日称重。值得注意的是,不仅鸡群的平均体重非常重要,而且体重的分布也同样重要。

3.及时纠正体重偏差

对连续3~5周的体重资料应进行1次统计分析,在出现偏差时应复称,杜绝之字形曲线发生。如果前期体重出现偏差,在12周应回归到标准体重曲线上来,以后按标准曲线平滑增长。

体重出现偏差时的纠正措施要及时、平稳:每偏差40克体重,用1克饲料来调整。若5~14周体重比标准体重超或低100克,应调整周增重比标准少或多20克,在10~20周达到标准体重。若15~20周体重比标准体重超100克,应保持标准周增重不变,在24周时保持比标准体重超100克。若15周体重比标准体重低100克,应调整周增重比标准多20克,在20周时达标。若20周体重比标准体重低100克,保持标准周增重不变,在24周时保持比标准体重低100克,这时应晚一周增加光照刺激。

4.适时调整饲料喂量

实际生产中,饲料喂量调整后,鸡群体重不会马上发生变化,一般在两周之后才表现出来,应避免过快和幅度过大的饲喂调整,使生长曲线尽可能地平滑。在5~10周,饲料采食量有少许变化,就会对鸡群体重产生很大的影响;在11~15周,相对而言此期鸡只对料量的变化不敏感;在16~22周,每周增加料量5~7克,能刺激生殖系统的迅速发育;在23~24周,加光后要控制加料速度,每周加2~4克,否则27~28周时会出现超重、脱肛现象。

5.确保生长曲线平滑

育雏和育成期的主要目标是在完成一个平滑的生长曲线下使体重达标。第一周雏鸡自由采食,根据鸡群状况、运输条件、接雏时间等决定开始限饲的时间,但不应太迟,以免雏鸡早期饲喂过度。一般母鸡每日采食量达到32克时开始限饲,公鸡每日采食量最好不超过69克就开始限饲。12周后理想的体重增长曲线应与标准曲线重合或平行于标准曲线,以免影响性器官的发育。另外,定期对体重曲线进行分析,有助于调整饲喂量。

6.公鸡体重的控制

公鸡需要自由采食3~4周时间,体重才能达标。4周前,每周要称重两次,并尽可能提供高质量的颗粒破碎料并延长光照时间,以控制好体重。5周龄后,由于公鸡体重增加较快,对饲料增加比较敏感,所以育成期应按照饲养管理手册推荐的管理方法和标准进行饲养管理,以期在产蛋期有良好的表现。

二、均匀度的控制

均匀度通过体重可以得到反映,但事实上,均匀度是反映鸡群中鸡只个体发育的情况,而不是表示相同体重鸡的数量。造成均匀度较差的原因有:雏鸡到场时温度过低(/);运输途中鸡只出现脱水;断喙不正确;料位不足;给料速度慢或饲料有分层现象;供水速度慢或供水不足;发生疫病;饲养密度过大;产生应激等。另外,限饲时饲料营养水平低会加剧鸡只的争抢,从而导致均匀度降低。所以,应控制饲料的能量含量,适当提高鸡群的饲喂量。

1.确保饲料的均一性

鸡群均匀度不仅受饲料配方中营养水平的影响,而且受营养成分在饲料中分布的影响,所以应保证饲料混合完全和氨基酸的添加。如果饲料营养不平衡,适口性差,势必造成鸡只采食量或多或少,生长不均匀,发生营养缺乏症,造成有些鸡只慢性消瘦,影响鸡群均匀度。

2.提供合理的料位、水位

提供合理、有效的料位、水位,能促使鸡群同时采食并饮到充足的水。尽量保证公、母鸡使用不同的饲喂器具,并掌握好各自的密度和料位,料位不足时应通过添加料盘来补充,确保鸡群采食量相同。从8日龄开始挑选小母鸡(约占全群的5%~8%),且每周末都进行挑选。挑出的小母鸡群多增加10%~15%的饲料,保证其在4周末体重达标。

3.供料应快速、均匀

母鸡第二周开始限饲,喂料要快速均匀,并随时调整喂料器的高度,防止饲料溢出。

自动喂料时要使用高速喂料器(20~30米/分钟),送料时间不能超过4~5分钟,否则需要在料线上安装辅料箱。在鸡只看到料前将料槽全部传到料,在料布满料槽的情况下,料机也应不停地转动,直到料吃完为止。人工用料桶喂料时,应在头一天上好料,尽可能使每个料桶的料量一致,并将料桶悬挂起来,第二天早晨喂料时应先放下料桶再开灯或在鸡只看到料前放下料桶,使鸡群同时吃到料,尽量做到早喂料。

4.选用正确的限饲方式

肉种鸡育成期的限饲,一方面是为了控制体重,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均匀度,因此限饲方式恰当是提高育成质量的关键。一般平养鸡群采用5/2限饲或4/3限饲方式,笼养鸡群采用6/1限饲或5/2限饲方式,均有利于提高均匀度。限饲强度越大,对鸡群造成的应激越大,鸡只的正常生长发育就较差,从而影响鸡群生产性能的发挥。因此,在生产中建议在保证均匀度的前提下,尽量使用强度较低的限饲方式,限饲程序也要尽量简单。5.及时扩栏

在3日龄应进行第一次扩栏,6日龄时应将两栏合并成一栏,在10日龄时让鸡群占满舍内能够提供的所有面积,以使鸡只肌腱得到充分发育。随着周龄的增长,应确保饲养密度合理,饲养密度不仅关系到鸡群运动量大小,更关系到采食和饮水的均匀和通风换气等。饲养密度过大时,会导致环境恶劣、采食不匀,严重影响均匀度。

6.分栏管理

根据4周末均匀度情况,在5周初进行全群称重,分为大、中、中、小四栏,每个栏的大小分别占全群的10%~15%、35%~40%、35%~40%、10%~15%。从5周一直到21~22周混群前,每周末上午称重,下午调鸡,保持各栏鸡数不变,并准确记录称重数据。把小鸡栏的大鸡(超过中鸡平均体重)与两个中鸡栏的小鸡互换,把两个中鸡栏的大鸡(超过大鸡平均体重)与大鸡栏的小鸡互换。以栏为单位,做出育雏、育成期生长汇总表,4个栏按其加权平均数合成一个舍的报表。

一般要求鸡群均匀度达80%,如果均匀度不达标,应在10周之前再进行1次分群,10周以后不再调整鸡群,保证每栏的鸡群体重与标准曲线平行增长。转群时根据性器官发育情况分群,以避免对发育不良鸡只过度刺激。

另外,考虑调整鸡群的因素,应适当增加料量,确保每个栏的周增重更加合理。中鸡栏按照标准料量来增加,其增重和标准周增重一致;小鸡栏多加料10%~15%,使小鸡栏比标准周增重多增20~30克;大鸡栏料量与中鸡栏持平或略低1~1.5克,适量调整饲养密度,使大鸡栏维持标准周增重或略低10~20克。出现体重偏差时,及时按纠偏措施执行。

7.饲养密度要合理

肉种鸡的饲养密度要符合本品种的标准要求,只能低于标准,不可高于标准。饲养密度过大是当前管理中的一大弊端,这不仅不利于饲养管理,且造成鸡只互相堆挤,弱瘦强欺,甚至造成损伤,影响生长速度,不利于均匀度的提高。

8.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饲养管理,给鸡群提供舒适的环境条件,如保持舍内温度相对稳定,昼夜温差不超过3℃(这是控制禽流感的关键);控制好舍内湿度,避免呼吸道黏膜受损;合理进行通风,以提供充足的新鲜空气,降低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浓度;利用益生素、脲酶抑制剂降低环境中氨气等有害有毒气体的浓度,以维护鸡只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使鸡群保持较高的均匀度。

9.减少应激

当饲料发生变化、饮水不足、转群、接种疫苗、操作声音过大时,都会给鸡群带来应激,轻者造成惊群,重者使鸡只受到损伤,甚至死亡,对应激较敏感的鸡群受到的影响会更大,最终导致鸡群生长不均匀。生产中,要尽量减少鸡群的应激反应。

相关知识

怎样提高仔猪均匀度


仔猪的成活率、初生重、断奶重以及健康度一直以来都是养猪生产中非常重视的问题,而仔猪生长的均匀度往往被人们所忽略,断奶仔猪的均匀度与育肥猪的均匀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仔猪群体的均匀度差会对生猪养殖带来一系列不利的影响,打乱了全进全出的生产节奏,影响了栏舍的使用率,导致养殖经济效益受损,因此,在生产中,要注意提高猪群的均匀度,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也就是从母猪配种前就要加强饲养管理,以保证母猪正常的受胎,在分娩时获得较高出生重的仔猪。并在分娩后做好仔猪的饲养与管理工作,以提高断奶仔猪的均匀度,进而提高育肥猪的均匀度,提高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

1、分娩前母猪的饲养管理

仔猪的出生重影响着仔猪的断奶重,而仔猪的断奶重对后期的育肥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仔猪的初生重非常重要,母猪在分娩前的饲养管理工作可以确保母猪产出体重均匀,并且健壮的仔猪,可以确保母猪在哺乳期正常的分泌乳汁,以保证仔猪能够吃到充足的初乳和常乳。分娩前母猪的饲养管理分为母猪配前的饲养管理和妊娠期的饲养管理。

配种前的饲养管理。仔猪的初生重不但跟母猪妊娠期的饲养管理有关,配种前1周的母猪的体况也对仔猪的初生重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仔猪初生重取决于母猪的排卵、受精以及受精卵的着床。只有母猪在断奶后恢复好适宜的体况,才能有足够的能量来保证卵子的良好发育,并且保证足够多的排卵数量,使得受精卵能够同时在子宫内着床。人工授精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提高母猪的配种受胎率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配种前1周加强母猪的饲喂量以及营养,对母猪的排卵以及配种的成功率方面都有所帮助。一般,由于激素的影响,母猪在发情时的食欲会减退,采食量有所下降,从发情到配种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在此阶段如果采食量下降会对母猪能量的摄入产生影响,从而对断奶后母猪卵子的发育以及正常排出产生一定的影响。可以在日粮是额外添加一定量的营养物质,同时提高母猪的采食量,可以使母猪断奶后的发情天数、所产仔猪的数量以及初产仔猪的均匀度起着良好的效果。

妊娠期的饲养管理。母猪配种后,在妊娠前期胚胎的生长发育缓慢,母猪获得的营养大部分都用于维持自身所需,用于胚胎生长发育的很少,当胚胎发育到80d时,开始迅速的生长,此时,母猪的营养需要量增加,营养的摄入除了要满足自身的维持所需外,还要满足胚胎的快速生长发育。如果此时母猪的营养不良,会导致胚胎因营养的供应不足而出现胚胎早期死亡形成木乃伊胎,即使存活下来的仔猪也会因营养不足成形成弱仔。在实际生产中不能机械地对所有妊娠母猪采用通一的饲养管理,要视每头母猪的膘情来确定饲喂量,以避免妊娠母猪过肥或过瘦。

2、分娩后仔猪的饲养管理

母猪分娩后仔猪的饲养管理工作对于提高仔猪的均匀度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段时期的饲养管理重点在固定奶头、寄养、补料以及预防腹泻等工作上。

固定奶头。固定奶头是提高仔猪均匀度的重点所在,因为母猪不同部位乳头的泌乳量不同,一般靠前的3对乳头的泌乳量较高,而后2对乳头的泌乳量最少,因此,仔猪吃奶的位置决定了仔猪的增重情况,固定奶头的基本原则先按照仔猪的意愿,再进行人工调整。在实际的生产中,个体较大的仔猪会首先争抢乳头,所以要先将个体大的仔猪固定好适宜的位置,再安排其他仔猪。避免仔猪间因争抢乳头而出现打斗的现象。如果出现产仔数少,而乳头多的情况,可以训练个体较大的仔猪吃后部的两个乳头,这样不但可以满足仔猪的生长所需,还可以增加有效乳头的个数,以提高弱仔固定奶头的成功率,从而提高这一窝仔猪的均匀度。

寄养。寄养对提高仔猪的成活率和均匀度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寄养时要保证被寄养的仔猪先吃足初乳,并且优先选择个体大的仔猪寄养,寄养仔猪与被寄养仔猪的出生时间间隔不能超过3d,代养母猪要有充足的乳汁。在寄养时常出现代养母猪攻击寄养仔猪,或者原有仔猪排斥寄养仔猪的现象,要做好仔猪气味的处理工作。

补料。母猪的泌乳量在分娩后的21d达到高峰,此后开始下降,而此时的仔猪生长发育迅速,单纯吃母乳已经无法满足生长发育所需,所以要对仔猪进行早期补料。对仔猪进行早期补料还可以促进仔猪消化机能的发育。补料的时间最好选在母猪泌乳量下降前的3~5d,这段时间补料对提高仔猪的均匀度和断奶重有很好的效果。在实际生产中,可在7~10龄时给那些吃不饱的仔猪实施人工强制补料,可以起到很好的补饲效果。

预防仔猪腹泻。仔猪腹泻是仔猪的常患病,严重影响着仔猪的生长速度。仔猪腹泻的预防工作对于仔猪的健康度和均匀度都起着非常重要作用。首先要给保证仔猪生长环境的舒适度,减少因环境不适而引起的腹泻,其次是要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作者简介:王年有(1973-),男,辽宁大连人,本科,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牧技术推广方面工作。

王年有

(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畜牧技术推广站,辽宁大连116200)

怎样提高肉鸡生产均匀度


均匀度是评价鸡群生长发育是否正常的重要指标,具体内容包括体重、骨架、体型、换羽、抗体滴度、性成熟和体成熟等方面。饲养员应从育雏第一天开始抓鸡群均匀度,为以后的均匀度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导致均匀度较差的原因

1.饲养管理不到位

饮水时,水位不足、水线高度不适宜、限水不合理、水质差等;喂料时,料位不足或过多、饲料分配速度慢或分配不匀、喂料时间不固定、料线高度不合适等;免疫时,空免、漏免、疫苗剂量不准等,均可导致肉种鸡均匀度较差。

2.环境条件差

育雏时,温度过高、过低或不均匀,湿度太低,养殖密度过大,通风不良,光照不足或不匀等,均可导致肉种鸡均匀度差。

3.发生疾病

疾病是影响均匀度的主要因素,尤其是球虫病和其他肠道疾病的暴发,极易影响饲料的消化吸收,致使鸡只体质差,鸡群均匀度随之受影响。如果种鸡场没有健全的生物安全体系,也易使鸡群感染传染性疾病,均匀度差。

二、提高均匀度的有效措施

1.培育早期食欲

实践证明,雏鸡越早得到饲料和饮用水,生长发育和体重均匀度越好。如果在最初4天未形成良好的食欲,以后的均匀度就会较差。因此,在雏鸡到达前30分钟,应均匀放置好饮水器和饲料(铺设垫纸或塑料布),以便雏鸡入舍后能同时开水和开食。加料应少喂勤添,前4天每天喂6~8次,以促进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发育。

2.仔细挑选雏鸡

首先,将来自不同周龄种鸡的雏鸡分开饲喂,这样可减少它们之间的竞争。其次,雏鸡入舍后,在保证供给充足饲料和饮用水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应仔细挑选出开食不好或状态不佳(包括个体较小的)的鸡只,放入小栏单独加强饲养,给予精心照顾。此外,在每次免疫、扩群、称重过程中,都对雏鸡进行挑选,按照大小分组饲养。挑选雏鸡的工作越早越好,最好从育雏第一天开始进行。

3.控制料量

从1日龄开始,采用拟定料量和自由采食相结合的方法,使不同栏(笼)内的鸡只每天采食量相等,缩小雏鸡体重差异,使它们有同等的机会获得良好的开端,有利于全群称重前均匀度的提高。从第二周开始,严格准确地给鸡只定料量,喂料做到快、准、匀。饲喂方式是每天从开始给料直到雏鸡全部吃完,中间不间断饲料的供应,喂完料1小时后再关灯。以后,通过调整各栏(笼)的喂料量,控制鸡群的体重增长,使鸡群获得均匀的骨架发育和正确的公母鸡体型配比。

4.调整体重增幅

当实际体重和标准体重出现偏差时,在10周龄之前,可以以鸡群周增重比标准增重多增重(最多30克)或少增重(最多40克)的方式接近标准体重;在10~15周龄时,可以以鸡群周增重比标准增重多增重(最多30克)或少增重(最多20克)的方式接近标准体重;在15~22周龄时,若鸡群体重低于标准体重则以鸡群周增重比标准增重多增重(最多30克)的方式接近标准体重,若鸡群体重高于标准体重则保持现有体重增幅;22周龄以后,鸡群体重相对标准体重无论是高还是低,都要保持现有体重增幅。

5.提供适宜的料位和水位

雏鸡入舍后应随时检查料盘和饮水器是否充足,特别是在开灯后。随着日龄的增长逐渐过渡到料线和水线,并保证其数量和高度适宜。

10周龄后应保证料位充足和料线较低,因为鸡群的竞争性采食行为增强,均匀度更难维持。使用链条式料线时,应增加辅料箱,保证在3分钟内将饲料布满整个料线;使用盘式自动料线,不能把饲料放空,以确保在料线开始运转时,所有的料盘会同时下料。使用滑轮系统可以让所有的料桶同时放下,但料桶晃动时会导致饲料偏向一边,可把整排料桶串起来或把料桶放低,以减少晃动。

产蛋期淘汰病弱残次鸡后要及时减去相应的料位、水位,以免个体差异拉大。鸡笼养时,应注意当出现死淘时及时把鸡数补齐,并保证料线与料槽齐平,使位于料线边缘的鸡得到的料量相同。

6.及时进行分群

为了获得良好的骨骼和骨架发育,雏鸡21~28日龄分群最重要,最晚不能晚于28日龄。根据体重情况将鸡群分成大、中、小3个群,对体重较轻的鸡群可以提供高蛋白饲料以帮助其适当加快增重,对体重偏大的鸡群应减缓加料幅度,使其在2~3周后体重达到标准。经常检查鸡群体况和均匀度,以便决定下次分群时间,确保全群均匀度保持在80%以上。

全群分群时不需要逐只称重,有经验的工人用手掂量就可以判断出鸡只的大小,从而减少鸡群的应激和提高工作效率。分群一般需要进行3次,3~4周龄、6~7周龄、9~10周龄各1次。

10周龄后不建议全群称重,称重不但影响鸡只的周增重,还将影响其性成熟,只有在均匀度低于70%才全群称重。分群后连续4周均匀度保持在80%以上,说明管理比较到位。

7.全群称重

称重前,应确定合理的中鸡体重范围,这样均匀度才能提高,并利用限饲日、免疫日和周末称重调整鸡群。称重时,将鸡群按大、中、小分群,并对极大鸡和极小鸡进行计数。大鸡和小鸡应分别占鸡群总数的12%~15%,特大鸡和特小鸡应分别占鸡群总数的3%~5%,中鸡占鸡群总数的60%~70%。

实际生产中,全群称重前可先称重200只鸡计算平均体重,看大、小鸡的比例是否在预定的比例中,如称重的大、小鸡总数占鸡群总数的比例与预定比例差异较小,而大、小鸡各自比例差异较大,应及时调整中鸡体重的上、下限;如称重的大、小鸡总数占全群的比例与预定比例差异较大,而大、小鸡各自比例基本相当,应及时调整中鸡的体重范围;如称重的大、小鸡总数占鸡群的比例与预定比例差异较大,而大、小鸡各自比例差异也大时,应及时调整中鸡体重范围和上、下限。

全群称重时动作要轻,做到全称,防止逃漏、放错鸡和记错数。称重后,根据鸡群间体重差异调整料量。8.采用科学的限饲方法

育成期喂料量较低,鸡只的采食时间较短,若料线中饲料分布不均,易造成均匀度降低。为了提高均匀度,必须根据不同周龄采取不同的限饲方式来保证鸡群足够的采食时间,通常采用的限饲方式有隔日限饲、4/3限饲、5/2限饲、6/1限饲等。

在应用某种限饲方式时,必须在喂料日料量达到肉种鸡几乎不能承受时才转换成更宽松的限饲方式,以达到提高均匀度的目的。限饲后第一次饲喂是判断限饲方式是否合适的最好时机,如果限饲过度,吃料后有个别鸡只会出现双翅下垂、卧地不起、浑身颤抖等症状,这是嗉囊膨胀压迫颈部血管的表现,下周就应该转换成相对宽松的限饲方式了。

9.正确评估鸡群均匀度

鸡群均匀度好除了有正确的体重增长,还要有良好的骨架发育、性成熟和体成熟。通过观察鸡群主翼羽的更换情况,可以知道鸡只的性成熟程度。一般从9周龄开始观察和记录肉种鸡的换羽情况,到加光前(性成熟时)应只有2~3支主翼羽未换,新羽长好需6周时间。16~23周龄时,称重时通过目测和触摸对鸡只胸部、翅部、耻骨及腹部的脂肪进行监测观察,对鸡群进行体型评分,把体型发育分成几个等级,记录每一等级的鸡数,然后对评分结果进行正确评判,进而控制鸡群的丰满度。

10.认真执行饲养管理程序

肉种鸡对饲养环境条件的要求较高,要严格制定和认真执行科学的饲养管理程序,保证鸡群健康,为提高均匀度创造良好的条件,确保生产稳定。

育雏期,根据鸡只不同日龄的要求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温度在前3天保持在30~32℃,前1周每两天降1℃,以后根据鸡群体况逐渐降温,到育雏结束后维持在18~24℃之间;湿度在前2周保持在60%~70%,以后降低到50%~60%即可;育成期和产蛋期,适宜的温度为18~24℃,日温差不应超过6℃,否则鸡只易发生坏死性肠炎、采食和消化能力急剧下降。在确保温度的前提下合理通风,根据不同的季节和鸡龄选择合理的通风模式和通风量。

制定光照方案时,在育雏期至补光前光照强度和时间渐短的基础上,必须采取严格的遮黑,遮黑不彻底所获得的高换羽均匀度是虚假的。

保持合理的养殖密度,有利于提高饲料转化率,随着日龄增长,要逐渐降低饲养密度,确保鸡群生长空间和鸡群舒适,以增强鸡群的抗病能力。

在实际生产中,还应密切观察,注重细节管理,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加强免疫前后的管理,定期消毒。

11.加强防疫

及时淘汰病弱残鸡,育成期至少每2周集中淘汰1次,死淘鸡只要进行无害化处理,以防止病原菌传播。免疫时,必须做到名称、剂量和有效期三核对,正确、精确地完成整个免疫操作,确保免疫的一致性和抗体滴度的均一性,以控制疾病的发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135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