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猪

一、品种来源和群体数量

台湾养猪历史悠久,1603年就有养猪记载。台湾本地猪有桃园猪(Taoyuanpig)、美浓猪、顶双溪猪,其中以桃园猪较普遍。桃园猪系从广东引进,这种猪体型小、生长缓慢、经济性能低下,且由于极度近亲繁殖,品种逐渐退化。日本占据时期,台湾开始引进日本巴克夏猪等外国猪种,与本地猪进行杂交,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巴克夏猪与桃园猪的杂种一代猪曾经成为台湾商品猪生产的主流,占饲养数量的93%以上。50年代后陆续从美国等引入巴克夏猪、汉普夏猪、杜洛克猪、蓝德瑞斯猪(长白猪)、明尼苏达猪等,杂交生产商品猪。

随着外种猪的大量引进,台湾的地方猪品种急剧减少。美浓猪和顶双溪猪已基本灭绝,只有桃园猪被保存下来。至2011年4月全省约有纯种桃园猪母猪100余头。为了保存这一地方猪种,台湾省畜产试验所在台南县新化镇建立了桃园猪保种场,同时进行一些研究。

二、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

桃园猪头短而大,耳大而前垂,鼻镜黑色,鼻孔较大,颜面平广且褶褶显著。体型中等,体躯呈长方形,皮肤灰白色,背毛少且粗,自颈部起至背部有刚毛。四肢强健,卧系,分蹄明显。尾根膨大、下垂且有环状皱纹。总乳头数12个以上占19.2%,左侧平均(5.90.7)个,右侧平均(6.O0.6)个。

2.体重、体尺和生长性能

据台湾省畜产试验所1980年编印的《畜产种原保存及利用手册》报道,仔猪初生重(0.80.2)kg,3周龄体重(3.00.6)kg,8周龄体重(10.12.2)kg(/养猪),6月龄体重(48.010.9)kg,12月龄体重(94.615.5)kg。成年猪体长(113.37.8)cm,体高(58.03.7)cm,胸围(103.36.6)cm,后幅(臀部最宽处)(28.12.2)cm。肋骨13或14对。90kg体重背膘厚(4.190.12)cm。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据台湾省畜产试验所1980年编印的《畜产种原保存及利用手册》报道,桃园猪妊娠期(1161)天,窝产仔数(11.32.8)头,窝产活仔数(8.62.9)头,3周龄活仔数(7.22.7)头,8周龄活仔数(6.82.6)头。

2.育肥性能桃园猪屠宰率81%,瘦肉率40%。

1988年古泉等对11头桃园猪进行了肌肉品质分析,结果见表1。

1988年古泉等对11头桃园猪肌肉脂肪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桃园猪的饱和脂肪酸占45.6%,约克夏占51.4%,不饱和脂肪酸桃园猪为53.5%,约克夏为44.8%。桃园猪的棕榈酸(16:0)含量为26.7%,约克夏为31.7%。与此向反,油酸(18:1)的含量,桃园猪为40.85%,约克夏为36.90%,油多则肉质松软且多水分(表2)。

桃园猪染色体数有19对。第1~7对为近中位中节染色体,第8~12对为中位中节染色体,第13~18对为末位中节染色体。

相关知识

昭通猪


昭通猪(Zhaotongpig)在昭通也称本地猪。1976年云南、贵州、四川三省接壤地区地方猪种联合调查时曾定名为乌金猪,昭通猪是乌金猪的一个类型。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昭通猪广泛分布在昭通市昭阳、鲁甸、巧家、盐津、大关、永善、绥江、镇雄、彝良、威信、水富等11个县区内。近年随着猪种杂交利用的推行,产区范围缩小,饲养数量逐年减少。2005年调查全市11个县区仍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但主要集中在以下七个县区交通相对偏僻的二半山以上地区,即彝良39.7%、镇雄17.4%、巧家15.6%、大关13.6%、威信5.4%、鲁甸3.1%、昭阳2%。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昭通市位于北纬26o34~28o40、东经102o52~105o19,地处云南省东北部,东南与贵州接壤,西、西南、北、东北与四川接壤。地势西南高,向北倾斜,东北低,呈现典型高原山地构造地貌,96.58%的面积系高低不平的山地。平均海拔1685m,南部最高海拔4040m,北部最低海拔267m。境内地貌按海拔高程分为三种山原,其一是低山山原,靠近四川盆地,整体平缓,气温高、雨量充沛,属亚热带气候类型,植被覆盖较好,四季常绿,森林以阔叶林为主,生长多种亚热带经济林木和经济作物;二是中山山原,占全境95%以上,海拔1000~3000m,属南、北亚热带和南温带气候类型,为全市农作物主要耕作区域,植被覆盖较低山山原少,多生长松、杉、竹类和灌木;三是亚高山山原,为海拔3500~4040m区域,气候属中北温带类型,大多为矮小灌木和草场,为畜牧业重点区域。境内山脉由两大山系构成,即自西北向东、南高北低、海拔800~3200m的乌蒙山脉和从西南部起、自南向北、南高北低、海拔267~4040m的五莲峰山脉构成,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6.2~21℃,无霜期123~344天;年降水量1100mm。

耕作制度差异较大,有一年三熟的地区,也有不能生产玉米而只能生产燕麦、荞麦和马铃薯的地区,既有净种、复种,也有套种、间种,甚至轮作冬闲,总体复种指数170%。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据1981年编印的《昭通地区家畜家禽品种志》等资料介绍,在春秋时期,昭通、巧家一带已有宰豕记事之俗,当地人民已养猪,推测其起源为当地野猪的家养驯化。至唐宋时期,昭通(1731年前称乌蒙)已发展了较为成熟的山地畜牧文明。昭通市开发历史较早(公元前221年秦开五尺道后即大规模开发),又地处云南、四川、贵州三省接壤交界地区,受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及移民迁徙窨因素影响,昭通猪形成过程中受到贵州柯乐猪及四川凉山、宜宾等毗邻地区猪种的影响,经各族人民长期精心培育,形成了适应当地生态条件和饲养管理水平,在体型、外貌、肥育性能、囤脂力、肉质风味方面独特的地方猪种。群众在昭通猪的选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对母猪的选留,要求条条好、门杠嘴、奶奶多,意即选体长、体大、吃口好、产仔多的母猪。还有头大,嘴筒短,四肢硬,毛稀皮薄,粗短尾;蒲扇耳朵鸭婆嘴,毛猪皮薄泥鳅尾;拖肚牙猪(公)杠奶结(母);头上生八卦,嘴短脖子粗,后腿穿套裤,鼻梁三道箍,腰长架子大,定是大型猪等选种谚语。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据昭通市11个县区调查,2005年末存栏纯种昭通猪12.83万头,其中能繁母猪1.65万余头、可利用公猪648头。公、母猪比例为1:25.54。

从1962年起,昭通市辖区内就开始引入外来猪种与昭通猪杂交,先后引入的品种有巴克夏猪、苏联大白猪、内江猪、丹麦长白猪、荣昌猪、杜洛克猪、约克夏猪、汉普夏猪,杂种猪生产的推广使纯种昭通猪的数量减少。1986年存栏昭通猪82.4万头,其中能繁母猪6.4万余头、种用公猪3140头。之后昭通猪的数量减少,但质量有所提高。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形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昭通猪体型分为大、中、小三型。大型猪体格高大,体质粗糙结实,四肢高而粗壮,体长120cm以上,群众称大种猪,具有八卦头、眯缝眼、耳大下垂,腰身狭长,后腿飞节上部都有皱褶,晚熟(屠宰年龄1.5~2岁),约占昭通猪的40%;中型猪体躯宽,额窄、有旋毛而皱纹浅,面稍平直,颈长,嘴中等长;背腰平直,体质粗壮、结构紧凑,大腿少皱褶,较早熟(1~1.5岁屠宰),数量多,约占昭通猪的50%以上;小型猪体长100cm左右,头小,嘴尖,耳小、向上微翘,颈粗短,早熟,此类型猪较少。

头型有八卦头、绣球头和笋壳脸三种类型,以八卦头为最多,其次是绣球头,笋壳脸较少。

体躯有的宽大,有的较窄长,背腰多平直(舍饲或母猪孕期及哺乳期微凹),胸较深、窄,肋骨平直、14对,腹较大但紧凑不拖地,臀部丰满,斜尻。乳头多为6对,细、多钉子奶;7对奶头者占2.8%。尾粗长,鬃毛发达(长7~10cm)。四肢粗壮结实、直立,无卧系,蹄质坚硬,后腿飞节上部有皱褶,俗称跨皮、穿套裤。四肢一般前低后高,善放牧和长途赶路。尾长34.4cm。

全身黑毛的猪占82%、褐(黄、火)毛占15%、花毛占3%,部分猪具有额、四肢下部和尾端六点白特征。

2.体重和体尺2006年10月19日至11月21日由昭通市畜牧兽医站、昭阳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鲁甸县畜牧局、大关县畜牧局、永善县畜牧站、彝良县畜牧兽医站分别在昭阳区盘河乡大花村、鲁甸县乐红乡新林村、大关县翠华镇永康村、永善县码口乡烟坪村、彝良县龙街乡龙街村等5个点对64头成年昭通猪,分别进行了体尺和体重测量,结果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昭通猪性成熟早,30~40日龄就有爬跨等行为。农村过去习惯用2月龄公猪配种,因配种早,公猪利用年限短,2岁后即淘汰育肥;现在公猪一般3~6月龄初配。母猪3月龄初次发情,过去多在第三个发情期即5月龄配种,现在农户有意识推迟到7月龄配种。过去母猪利用年限为4年,现在6岁以后淘汰,最高的长达20胎以上,甚至13~14岁老母猪还具有较高的繁殖力。过去母猪9~11月龄初产,现在农户有意推迟到12月龄左右初产。母猪发情周期21天(18~22天)左右,妊娠期114天(110~120天)。

产仔性能因体型大、中、小各有差异,大型猪产仔多,小型猪产仔相对少。母猪年产2~2.5窝,一般窝产活仔数5~12头,平均头胎6.7头、二胎7.9头、三胎8.86头,选育群9.36头。初生个体重815g,初生窝重7.64kg。多数情况下仔猪随母猪喂养至2月龄断奶,断奶个体重12.75kg,断奶窝重108.63kg;母猪30天泌乳力115.58kg,断奶仔猪成活数8.52头,断奶仔猪成活率91%,全产全活也常见,极少出现流产、死胎、弱胎现象,哺乳期仔猪死亡大都系压死或冻死。

2.育肥性能2006年10月23日至12月17日,由昭通市畜牧兽医站、昭阳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中心、鲁甸县畜牧局、大关县畜牧局、永善县畜牧站、彝良县畜牧兽医站分别从体尺测量的猪群中,选择180~390日龄的阉公猪10头、阉母猪10头进行了屠宰性能测定,结果见表2。

2007年2月12日由云南省种猪性能测定站对昭通市畜牧兽医站提供的采自昭通市昭阳区、鲁甸县、大关县、永善县、彝良县的20份昭通猪肉样进行检测,肉色3.25,pH16.50,水分71.79%1.18%,干物质28.21%1.18%,粗蛋白20.33%+0.30%,粗脂肪6.26%0.38%,粗灰分1.04%0.02%。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尚未建立昭通猪保护区和保种场,处于农户自繁自养状态。1976年曾在昭通市种猪场开展昭通猪选育,19891994年又由昭通市昭阳区畜牧局在盘河乡开展昭通猪选育,后因无资金支持而中止,种猪全部回归民间饲养。

1960年开始产区引入巴克夏猪、苏联大白猪,以后相继引入荣昌猪、长白猪、杜洛克猪、巴克夏猪、约克夏猪、汉普夏猪在昭通市辖区内开展杂交利用。19831989年昭通市畜牧兽医站,大关、水富县畜牧站相继开展昭通猪与长白猪、巴克夏猪、内江猪、杜洛克猪等品种的杂交育肥试验(育肥期6个月),日增重和瘦肉率以杜昭较高。

2005年末以昭通猪为母本,以杜洛克猪、长白猪、汉普夏猪、大约克夏猪、巴克夏猪为父本的二元杂种母猪6.63万头,占存栏母猪20.35万头的32.58%;三元杂种母猪6.34万头,占存栏母猪20.35万头的31.15%。

五、饲养管理

昭通猪适应性广、抗逆性极强,在海拔300-3300m的山区、坝区、高寒山区及湿热地区皆能正常生长繁殖。在海拔2500m以上高寒山区能常年群体放牧,觅食各种青草、野菜。且其采食能力强、耐粗饲,能较好地利用青粗饲料,既适应放牧条件也适应圈舍饲养,多采取放牧与舍饲相结合的饲养方式。

在偏远高寒地区以放养为主,2月龄断奶后第一个月相对优饲,3月龄末期转入放牧,早出晚归后补饲煮熟的马铃薯等或以粗料为主进行吊架子,并添加少量玉米、麦麸等精料,到12~18月龄,体重50~100kg,转入圈舍育肥4~6个月,1.5~2岁体重120~200kg时屠宰,育肥期平均日增重178g(117.3~241.6g),虽增重迟缓,育肥期长达2~3年,但耗料多系农副产品,相对成本不高。生长相对缓慢,育肥期长,出栏率低,一般每年到冬至宰杀年猪制成风干腌肉或火腿,储存自食。

二半山区和坝区以舍饲为主,部分放牧与舍饲相结合,以糠麸、青绿饲料为主,添加玉米、马铃薯、甘薯等,一贯制饲养育肥,育肥期在360~450天,日增重200~300g,每千克增重耗料(玉米)4~4.5kg。

江边河谷区和坝区全部为圈养,采用一贯制育肥,多数以玉米、马铃薯、甘薯、糠麸、青绿饲料等混合饲养为主,少量添加浓缩饲料或添加剂,日增重平均340g(250~492g)。现在多数采用一贯制饲养,不特意吊架子,但仍很少使用配合饲料,饲养管理相对粗放,据调查育肥期日增重阉公猪(357.5141.61)g,阉母猪(368.662.83)g,料重比分别为4.080.70和3.890.67。

六、品种评价

昭通猪耐粗饲,抗病性强,腿部肌肉发达,后腿瘦肉比例高,肉质坚实。母猪母性好,其肉质较细,色泽鲜红或棕红,肉香滋润,口感极佳,肌内脂肪含量高,风味独特(是加工云腿和宣威火腿的上等原料),但其体格不够大,体型、头型不统一,今后应在开展昭通猪遗传资源鉴定并实现品种登记的基础上,设立保种场和保种区,通过本品种选育,培育体型大、后躯丰满,毛色、头型、体型一致,耐粗饲、抗病、育肥快、肉质好、产仔多的品系,避免其优良基因流失。

清平猪


清平猪(Qingpingpig)因产于湖北省清平河(漳水在当阳市的一段称为清平河)沿岸而得名。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中心产区在湖北省当阳市,主要是清平河沿岸的育溪、庙前、河溶、坝陵一带。分布于宜昌、荆门、荆州、襄樊、孝感、谷城等市。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曾从中心产区批量引进清平猪。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产区位于北纬30o31~31o12、东经112o04~114o33,地处江汉平原西北角,系江汉平原向鄂西北山区过渡的平原延伸地带,地势平坦,平均海拔50m。年平均气温16.4℃,无霜期268天,相对湿度75%。水源丰富,沮河、漳河横贯全产区,水库、堰塘星罗棋布。土壤主要由近代冲积物或湖相沉积物母质形成。盛产水稻、棉花、麦类、玉米、油菜、芝麻、花生、豆类、蔬菜等,农副产品充足,饲料资源丰富。优越的生态环境以及充足的饲料资源,为清平猪的形成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良好的市场条件促使当地群众选育早熟易肥的清平猪。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清平猪形成历史较久。据《当阳县志》记载,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当地的祭品为羊三豕三饭米三;明朝文人李维祯描绘当阳县的景况曾有牧豕办租庸的诗句;说明很早以前,这里的养猪业就相当兴旺。当阳市育溪镇在历史上是荆门、南漳通往沙市、武汉的咽喉和农牧土特产品的集散地,当时也是一个享有盛名的仔猪市场。清平猪就是在以上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群众长期选育逐渐形成的。清平猪适应性强,适合于平原、湖区、丘陵、山区等不同生态环境饲养。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清平猪近15~20年来饲养数量急剧减少。1985年存栏种母猪约4万头、种公猪约300头。1995年存栏种母猪约2万头、种公猪约50头。2005年种母猪存有量不足5000头,包括当阳市清平种猪场的种母猪125头;除该种猪场保存有18头种公猪外,农村种公猪已绝迹,处于濒危状态。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清平猪体型中等。毛色全黑,鬃毛粗长、刚硬,皮肤黑色。头中等大,额窄、较清秀,有细浅而清晰的纵向皱纹;嘴筒长直,个别略翘;耳中等大、下垂。体躯无明显皱褶,背腰平直,腹中等大、下垂、不拖地,臀部平圆,间有斜臀。乳头数7~9对。大腿欠丰满,骨骼较细,前肢立系,后肢间有卧系。尾长28~38cm。肋骨14对。老龄公猪偶有僚牙。

2.体重和体尺20世纪90年代清平种猪场测定了清平猪成年猪体重和体尺(表1)。

与1986年出版的《中国猪品种志》记载的成年公猪(7头)体重131.27kg、母猪(103头)体重103.16kg比较,体重略增加。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清平猪性成熟较早,公猪21~30日龄就有爬跨行为,母猪在(86.980.86)日龄初次发情、体重约18~19kg可以配种受胎。当地农户饲养的公猪多在4月龄、农场饲养的多在5~7月龄开始配种。农户饲养的母猪多在4月龄以后开始配种。母猪发情周期18~22天,发情持续期3~4天,初产母猪第2次发情可配种。据对350头母猪统计,产后发情期35~40天,其中哺乳期内发情占32.64%。

清平猪具有妊娠期较短的特点。据当阳市清平种猪场1982年以前对546头次母猪生产记录进行统计,妊娠期平均(111.510.06)天;同年对34头母猪的配种、分娩情况进行统计,妊娠期平均(111.061.29)天。

据对当阳市清平种猪场20世纪、90年代资料统计,清平猪20世纪90年代三胎及三胎以上经产母猪的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与《中国猪品种志》中记载的80年代三胎以上窝产仔数(12.120.16)头相比,似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表2)。

2.育肥性能湖北省畜牧局、湖北省农业科学院1984年曾做4个地方猪品种杂交育肥试验,试验按营养水平的不同分为两组;当阳市1997年又做过一次清平猪育肥性能测定;2005年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畜牧局与当阳市合作又对清平猪进行了育肥性能测定,结果见表3。

2005年对前述5头清平猪还进行了肉品质测定,肉色20.400.51,pHl6.220.14,失水率7.75%1.31%,系水力88.861.69,肌肉含水分68.56%2.02%,大理石纹评分3分,肌内脂肪含量4.62%0.52%。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采用保种场保护。1976年建立当阳市清平种猪场,致力于清平猪的保种、提纯复壮和推广。2005年饲养清平猪母猪125头,种公猪9个血统共18头。1986年制定了《清平猪保种方案》,经省畜牧局审定并实施。2000年修订了《清平猪保种方案》,提出了保护目标和技术措施。该保种场2008年列入国家级保种场。清平猪1986年收录于《中国猪品种志》,2000年列入《国家畜禽品种保护名录》,2006年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湖北省1996年发布了《清平猪》地方标准(DB42/1261996),2002年发布了修订的《清平猪》地方标准(DB42/1262002)。

1983年当阳市开始开展清平猪与外来品种猪杂交利用,目前杂种母猪占当阳市养猪总数的90%以上。清平猪与大白猪、丹麦长白猪和杜洛克猪杂交,都取得显著的杂交效果。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湖北省畜牧局1983年11月至1984年11月进行了杂交育肥对比试验,结果见表4。

当阳市畜牧局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1999年启动了清平猪瘦肉型母本新品系的育种项目。在清平猪中导入50%杜洛克猪血液,经4个世代的选育,较清平猪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新品系还保持了清平猪妊娠期短的特点,平均妊娠期110.69天,以新品系为母本、大白猪和长白猪为父本,杂交效果明显,肉质良好,在当阳及周边地区推广深受欢迎。

五、品种评价

清平猪繁殖力强、适应性好、肉质上乘,杂交利用效果显著,是我国优良的地方猪种。今后今重视和加强保种工作,扩大公猪血统数。同时有计划地开展以清平猪为母本的杂种优势利用工作,以利用促保种。

金华猪


金华猪(Jinhuapig)因原产于浙江省金华市而得名,根据体型大小分为大、中、小三类,也分别称为I、Ⅱ、Ⅲ系。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金华猪原产于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县(现为东阳市)画水、湖溪,义乌县(现为义乌市)义亭、上溪、东河,金华县(现为婺城区和金东区)的孝顺、澧浦、曹宅等地。现主要分布于东阳市画水、南市,义乌市上溪,兰溪市梅江,永康市石柱、前仓,浦江县岩头、郑宅,婺城区新狮、沙畈,金东区孝顺、多湖、澧浦和苏孟乡。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金华市位于浙江中西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温适中,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干湿两季明显,夏季高温,冬季寒潮,梅雨伏旱显著,年平均气温17.3℃,无霜期长、平均265天,年降水量1424mm,年平均日照百分率43%。主要河流属于钱塘江水系,有金华江、武义江、义乌江等。农作物有水稻、麦类、豆类和薯类等。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根据金华县古方出土的西晋(265317)陶猪和陶猪圈文物考证,早在1600多年前,金华、衢州一带养猪已相当发达。这是由于当地人多地少、劳力充裕、土地贫瘠,农民需要养猪积肥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加之当地生态条件好,饲料资源丰富,为发展金华猪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产区养猪数量逐渐增加,质量不断提高,出现鲜肉自销有余,由于产区山丘连绵、交通不便,远销十分困难,迫使农民寻找加工腌制猪肉、猪腿,以便贮存和远销外地的新途径。火腿加工业的兴起,推动了猪种改良,逐步形成体型大小适中、皮薄骨细、后肢稍高、肉质细嫩、肥瘦适度、肉质优良的金华猪。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据2007年调查,存栏金华猪1.1万头,其中公猪75头、能繁母猪4112头。据《中国猪品种志》记载,1980年6月调查,金华市存栏金华猪母猪6.7万多头、公猪436头,近15~20年来呈逐年减少的趋势。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金华猪的毛色以中间白、两头黑为基本特征,头颈部和臀尾部为黑皮、黑毛,胸腹部和四肢为白皮、白毛,在黑白相交处有明显的黑皮白毛的晕带;鬃毛较粗,多数斜竖,少数平伏;肤色为两头黑、中间白。体型中等偏小,头小颈短,额部皱纹多少不等,耳中等大、下垂或前倾。背平直或微凹,腹大微下垂,臀部多倾斜;四肢偏细、直立,有正常和卧系两种,肢势正常或外展;皮薄、毛疏、骨细;乳头多为7~8对,乳房发育良好,乳头结实而有弹性。金华猪头型有两种;一种为寿字头,额部皱纹多且深;一种为老鼠头,额部皱纹少,嘴筒平直且狭长。金华猪母猪背腰平直或微凹,腹部略下垂,尻斜,尾根偏低。公猪背腰平直,腹部也平直,尻斜,尾根比母猪的略高一些。小型的金华猪四肢细而高,大型的金华猪四肢粗壮稍短。公猪尾长39.18cm,母猪尾长34.10cm。肋骨数14对。金华猪生长到一定年龄会出现獠牙。

2.体重和体尺2006年对金华猪进行了体重和体尺测量,与《中国猪品种志》记载的1980年农村成年公、母猪的数据比较,体重和体尺均有增加(表1)。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金华猪具有早熟、母性好、产仔率高等特点。据1980年调查,公猪43~67日龄、母猪88~124日龄性成熟,公猪75日龄、母猪206日龄配种。母猪发情周期21天,妊娠期114天。

据2006年对20头金华母猪调查,经产母猪平均窝产仔数(11.70.73)头,窝产活仔数(10.850.64)头,初生窝重(7.540.34)kg,初生个体重(70716.34)g。母猪泌乳力32.3kg,30日龄断奶个体重6.66kg,断奶仔猪成活数9.51头,仔猪成活率87.65%。与《中国猪品种志》(1986)记载母猪三胎及三胎以上(270窝)窝产仔数13.78头相比,窝产仔数有所下降。

2.育肥性能2007年金华种猪场对48头金华猪进行育肥性能测定,6月龄平均体重达(48.921.15)kg。据《中国金华猪》记载,在中等营养水平下,90头育肥猪日增重410g。2006年对20头金华猪肥猪屠宰性能测定,结果见表2。与《中国猪品种志》(1986)记载的数据比较,40头育肥猪,宰前活重67.17kg,屠宰率71.71%,瘦肉率43.36%,瘦肉率有所增加。

经对肉质性状进行测定,眼肌pH6.07,胴体斜长(64.050.44)cm,肉色L值47.50、a值6.24、b值5.73,没有出现PSE肉和DFD肉,肉质优良。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采用保种场保护。20世纪30年代后,金华猪的改良提高工作受到我国养猪科技工作者的重视,1935年彭起、梁达新提出第一个金华猪外形鉴定标准。1951年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水利部和浙江省农业厅共同组织了64位专家、教授和学生进行了45天的金华猪资源和生产性能调查。1953年建立了金华猪种猪场(现为浙江加华种猪有限公司金华猪分场),19631965年浙江省农业厅和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等在金华猪种猪场开展了提纯复壮和选育提高工作,组建了选育核心群,提出了一套外形和生产性能相结合的综合评分选种标准,金华猪1975年在浙江省、地农业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了金华猪育种协作组。1979年以后在浙江农业大学主持下,金华猪种猪场、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东阳县良种场同时开展金华猪I、Ⅱ、Ⅲ三个品系的选育工作,使金华猪的各项性能又有了较大提高。1980年以后浙江省农业厅、科技厅加强了金华猪保种及其种质特性研究的投入。金华猪1986年收录于《中国猪品种志》,2000年列入《国家畜禽品种保护名录》,2006年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我国1981年发布了《金华猪》国家标准(GB24171981),2008年发布了修订的《金华猪》国家标准(GB24192008)。

五、品种评价

金华猪是我国著名的优良地方品种,是适于腌制优质火腿的宝贵猪种资源。今后应在保种的基础上,开展以金华猪为母本的各种杂交试验,筛选新的经济杂交组合,以生产高产优质的鲜猪肉投放市场,满足城乡居民对优质猪肉的需求。发挥金华猪肉质好的优势,做大做强以金华猪肉为原料的火腿等系列食品的加工企业,拓宽销售渠道。

米猪


米猪(Mipig)是原产于江苏省金坛市的地方猪种,由于该猪历史上来源于体型较小但生产性能优良的猪种而得名。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米猪中心产区在江苏省金坛市,多集中在金坛的水北、河头、尧塘、儒林、白塔、洮西、朱林等镇。主要分布于溧阳、丹徒、丹阳、武进及毗邻的市(县)。20世纪70年代后发展较快,被省内外部分地区引种。

米猪因分布广,各地条件不尽相同,据陈效华等(1964)调查,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北生头、大南生和小南生。后两者比较接近,常合称为南生头。目前,北生头已消亡。

南生头分布于北生头之南,故名。分布区绝大部分在江南,由于饲料条件较好,管理较细致,因此其体质较北生头细致疏松,体型也较丰满。个体略小,头稍短,耳小且耳根软,背腰宽而下凹,腹部大而下垂,呈球状,故俗称荷包生或元宝猪。

产于金坛、武进南部和溧阳、宜兴一带的南生头,常被称为小南生或称金坛猪,其体质在米猪中最为细致疏松,是米猪的正宗。在过去正常饲养管理条件下,50~70日龄断乳时体重在12kg左右,再饲养5~6个月后,体重达50~60kg时即出售或屠宰。其脂肪较多、肉质较好,屠宰率约为60%~65%。母猪繁殖性能强,一般年产仔2~2.5窝,但每窝产仔数较少。由于其耳和尾都稍大,毛较稀软,皮薄而松弛、软如棉花,故又称为棉皮猪或薄皮猪。

产于扬中下洲和武进小河一带的南生头,体质较小南生为结实,常被称为大南生,其性能和外形特征,与地理分布位置一样,介于小南生和北生头之间。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主产区金坛市位于北纬31o3342~31o5322、东经119o1745~119o4459,地处江苏省南部,为宁、沪、杭三角地带的中枢。年平均气温15.3℃,无霜期226天;年降水量1078mm,相对湿度为76%;年平均日照时数2034h。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地肥沃,适宜各类农作物生长,粮食作物以水稻、麦类为主,经济作物有油菜、大豆、棉花、薯类、花生、芝麻、瓜类、各种蔬菜等,饲料作物主要有红花草、南瓜、甜菜、胡萝卜等。产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丰富的饲料资源为米猪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在太平天国时期(18511864),当地已逐步形成了体型较小,具有优良生产性能的猪种,称棉皮猪。太平天国失败后(1864),大批苏北人南迁,带入了毛粗皮厚、体型较大的华北型猪种,称之为沙皮猪,与棉皮猪杂交后,逐步分化成两种类型,即小型米猪(棉夹沙)和大型米猪(沙夹米)。原来的棉皮猪因体型小被淘汰,棉夹沙结合了双亲优点,受到农民喜爱,经过长期选育,发展成为现在的米猪。

米猪的形成也与当地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水平有密切关系。产区位于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气候条件好,适宜各种农作物和饲料生产,同时粮食加工、酿酒、榨油等加工副产品丰富,为米猪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加上当地农民长期习惯熟食饲喂,精青搭配,垫圈舍饲,精心管理,逐渐形成米猪。米猪适应性强,特别适宜太湖流域地区饲养,其他地区引进饲养,生长情况良好。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据江苏省畜牧生产管理部门2006年调查,全省有米猪母猪8000多头,公猪19头,主要分布在常州市的金坛、武进一带。在南京市、无锡市、徐州市也有少量分布。

历史上米猪曾是当地群众养殖的当家品种,群体规模较大。据《江苏省家畜家禽品种志》记载,1979年全省有太湖猪45.44万头,其中米猪占8%(米猪原为太湖猪的一个类群),约为3.64万头。《中国猪品种志》记载,1980年产区太湖猪60多万头,米猪占5.6%,约为3.36万头。20世纪8090年代其存栏量始终稳定在3万头以上,最高年份的1992年达5.5万头。随着优质瘦肉猪的推广,以及猪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的发展,当地先后引进推广了二元杂种母猪、苏太猪和洋二元母猪以及国外瘦肉型猪,米猪饲养量开始逐年减少。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米猪头小嘴长,面平直或略凹,额纹少而浅、多竖纹或略有横纹,耳软、下垂过嘴角。背腰略凹,腹大下垂。被毛细疏短软,色浅黑。四肢卧系,腿臀多倾斜,骨细皮薄。皮肤紫红色或灰白色。乳头8~9对,多为偶数排列,约占70%左右,奇数排列约占30%。乳头形状可分丁香乳头和蓑衣乳头两种。

2.体重和体尺2006年金坛市畜牧兽医站随机抽样调查,在当地一般饲养管理条件下50头成年母猪资料,2008年1月对江苏永康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的3头公猪进行测量,其体重和体尺见表1。

与《江苏省猪品种志》记载的1981年金坛县种猪场数据对比,母猪体尺相对稳定,无明显变化。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米猪早熟、多胎、高产,具有优良的繁殖性能。母猪一般70日龄、体重约13kg开始发情。发情周期17~22天,产后第一次发情多在产后26~45天,发情持续期,后备母猪24h,经产母猪2~3天,有的中老年母猪长达3天以上,适配期一般在发情开始后的36~48h。母猪5月龄,即第四次发情、体重达30kg左右初配,妊娠期110~116天,年产2~2.5胎。公猪60~70日龄、体重10kg左右开始爬跨,~般6~7月龄、体重40kg左右时初配。

利用年限母猪7~8年,部分优秀个体可达10年;公猪4~5年。据2006年江苏省调查,米猪母猪繁殖性能见表2。

与《江苏省家畜家禽品种志》(1987)记载的3至7胎纯繁(82窝)母猪窝总产仔数为(14.650.41)头,窝产活仔数(13.380.32)头相比,繁殖性能有所下降。

2.育肥性能米猪早期增重快,体重达30kg以后生长逐渐缓慢,体重60kg以后生长更慢,几乎不长。6~7月龄时体重60kg左右。其中个体较大的北生头一般8~10月龄可达70~75kg,个别肥育期延长到1~1.5年时体重可达100~125kg。

据原金坛市种猪场1980年测定,8头米猪从(3月龄)体重23.88kg开始,至(8月龄)体重93.25kg结束,日增重455g,每千克增重需精料4.48kg、青料3.88kg。屠宰率68.81%,胴体长74.45cm,背膘厚37.2mm,皮厚4mm,眼肌面积16.00cm2,后腿比例28.03%。米猪以6月龄、体重70~75kg屠宰为宜。

四、饲养管理

历史上米猪均为圈养,以粮食副产品及青绿饲料作为饲料来源,粮食副产品主要包括米糠、麦麸、豆饼、渣类等。在饲料调制方法上精料磨碎,煮熟饲喂,青粗饲料洗净切碎,并与精料拌和。20世纪80年代前,饲养育肥猪采取阶段育肥法,即25kg仔猪阶段喂得好些,25~50kg架子猪阶段喂得差些,从50kg到出栏为催肥阶段,再喂好些。进入20世纪80年代,推广应用配合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养猪生产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从1990年开始,在金坛全市大幅度推广了仔猪全价颗粒饲料,科学养猪得到了新的提升。

五、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采用保种场保护。1974年曾在薛埠镇建立种猪场,重点开展米猪的提纯复壮工作。种猪场常年存栏母猪130头左右,其中核心群母猪30头左右,纯繁比例达30%。2002年种猪场划归方麓茶场。2007年江苏省永康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在金坛市朱林镇)建立米猪保种场,有公猪3头、母猪30多头。金坛市郊区的一些乡镇和农村养有部分米猪。米猪作为太湖猪的一个类群,1986年收录于《中国猪品种志》。

米猪作为杂交母本与长白猪、约克夏猪、杜洛克猪开展杂交利用,生产商品猪,杂交一代优势显著,受到群众欢迎。

六、品种评价

米猪繁殖性能好(产仔多、母性好、泌乳力强、哺育率高)为其突出特点,曾享誉省内外,且抗病耐粗、杂交效果显著。米猪体型较小,对于选育体型适中的高繁殖力母系具有潜在的资源价值。但米猪存在瘦肉率低、生长速度较慢等劣势。今后应加强米猪保种工作,扩大群体数量。

大白猪


大白猪(LargeWhite)又称大约克夏猪(LargeYorkshire),原产于英国,是我国引进的优良瘦肉型猪种之一。

一、原产地与引入历史

大白猪原产于英国的约克郡(Yorkshire)及其英格兰北部的邻近地区。该品种是以当地的猪种为母本,引入中国广东猪种和本国莱塞斯特猪杂交育成,1852年正式确定为新品种。约克夏猪分为大、中、小三型。目前世界分布最广的是大约克夏猪,因其体型大、毛色全白,故又名大白猪,是世界著名的瘦肉型猪种,在全世界猪种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最早在20世纪初引入大约克夏猪,原中央大学曾于19361938年引进大约克夏猪与其他外来品种猪进行比较观察。20世纪50年代在上海、江苏一带曾饲养过少量的大约克夏猪,后来与中约克夏猪混杂而消亡。1957年曾由澳大利亚引人大约克夏猪40头,饲养在广州燕塘农场。1967年又一次从英国引种,至1973年先后引入大白猪数百头,分配于华中、华东、华南等地区,经繁殖其后代被引种至全国各地。

近20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相继从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丹麦、瑞典等国引进了大量的大白猪。

二、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大白猪全身被毛白色,允许偶有少量暗黑斑点。头大小适中,鼻面直或微凹,耳竖立。前胛宽,背腰平直,背阔,后躯丰满,体躯呈长方形。肢蹄健壮,乳头数7对。

2.体重和体尺不同来源(场)、大白猪成年猪的体重和体尺测量结果见表1。其中北京顺鑫农业小店种猪选育场英国大白猪的测量年龄为30月龄,北京养猪育种中心法国大白猪测量年龄公猪23月龄、母猪2.6胎龄,河南省种猪育种中心美国大白猪测量年龄公猪18月龄、母猪26月龄。大白猪100kg体重时的体尺由深圳市农牧实业有限公司2008年测量。

(二)生产性能

大白猪的适应性强,分布广泛,具有产仔多、母性好、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胴体瘦肉率高等特点。

1.繁殖性能大白猪具有产仔多、母性好的特点。北京顺鑫农业小店种猪选育场2007年1月对25头英国大白猪的繁殖性能进行了测定,母猪(234.681.18)日龄初配,窝产仔数(12.150.35)头,窝产活仔数(12.020.32)头,初生窝重(17.210.71)kg,21日龄窝重(60.451.13)kg,26~30日龄断奶个体重(9.130.15)kg,仔猪成活率99.48%+0.23%。北京养猪育种中心的法国大白猪、石家庄市牧工商开发总公司清凉山原种猪场的瑞典大白猪、辽宁阜新原种猪场和河南省种猪育种中心的美国大白猪、大连础明集团交流岛原种猪场的丹麦大白猪繁殖性状测定结果分别见表2、表3、表4和表5。

2.生长发育大白猪生长速度快,150日龄左右达100kg体重,100kg体重活体背膘厚13mm以下,生长育肥期平均日增重900g左右,料重比2.5(表6)。北京顺鑫农业小店种猪选育场2007年9月测定,北京养猪育种中心20072008年测定、辽宁阜新原种猪场2006年6月至2008年12月测定,河南省种猪育种中心2005年6月至2009年2月测定,广西永新畜牧集团公司原种猪场2005年测定,大连础明集团交流岛原种猪场公猪站2007年测定,石家庄市牧工商开发总公司清凉山原种猪场是2002年5月至2009年8月测定,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20062008年测定广东省各种猪场送测种猪。

3.胴体品质北京顺鑫农业小店种猪选育场于2007年10月、北京养猪育种中心于20072008年、河南省种猪育种中心于2007年6月、广西永新畜牧集团公司原种猪场于2006年、石家庄市牧工商开发总公司清凉山原种猪场于2005年6月,分别对引自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和瑞典的大白猪进行了屠宰性能测定(表7)。测定结果表明,大白猪体重100kg左右屠宰时,屠宰率74%左右,眼肌面积40~47cm2,胴体瘦肉率65%左右。

北京顺鑫农业小店种猪选育场对30头大白猪的肉质性状进行了测定,大白猪肉质细嫩,色泽鲜红,肉色3.960.07,pH5.980.03,滴水损失2.01%0.01%。北京养猪育种中心的法国大白猪、河南省种猪育种中心的美国大白猪和湖北省畜牧良种场大白猪的肉质测定结果见表8。

三、选育利用

大白猪是我国引进的主要品种,遍布全国。各原种猪场根据其生长特点,制定了科学的饲养方案,不断改进饲养管理措施,逐步掌握了大白猪的生产技术要点,根据市场需求制定了选育方案,通过选育和扩繁使种猪数量得到迅速扩大。

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从国外引入了大量的大白猪,由于引入时间、来源不一,这些猪在性能上差异较大。近年来引入的大白猪比早期引进的生长速度快,产仔数也有所增加。大白猪经风土驯化已基本适应我国的生态环境。国外在猪三元杂交生产中常用大白猪作母本或第一父本;国内多用大白猪作父本,与地方猪种杂交,在日增重等方面取得很好的杂交效果,二元杂种后代的眼肌面积增大、瘦肉率亦有所提高,以大白猪作三元杂交中第一或第二父本,如大白猪(长白猪通城猪)、长白猪(大白猪太湖猪)、长白猪(大白猪金华猪),能取得较高的日增重和瘦肉率。大白猪在我国作为杂交亲本,有良好的利用价值。我国2008年发布了《大约克夏猪种猪》国家标准(GB222842008)。

杭猪


杭猪(Hangpig)又称杭口猪或上杭猪,因主产于江西省修水县的杭口、上杭而得名。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杭猪的中心产区为江西省修水县的西港、上杭、杭口、三都等乡镇,分布于铜鼓、武宁等县和湖北省的通山、崇阳、通城等一些毗邻地区。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杭猪产区位于修水县中部,属丘陵地带,海拔500~800m。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5℃,无霜期247天;年降水量1517mm,雨季在4~6月份。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并盛产甘薯、玉米、小麦、蚕豆、大豆等,农副产品丰富。土质酸性,为冲积土。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杭猪产区的自然生态条件为杭猪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且产区群众素以饲养母猪为主要副业,对饲养和选育种猪有丰富的经验。加上修水是一个多山地区,历史上交通闭塞,几乎无外血引入,同时山区商品经济不发达,群众历来有宰杀油多膘肥的大肥猪过年和腌制腊肉的习惯。在这种自然和历史条件下,逐渐形成了耐粗饲、性情温驯、肉味鲜美、抗逆性强和遗传性能稳定的脂肪型猪品种。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1964年调查共有杭猪3.2万头;1981年全县有1.1万头繁殖母猪,种公猪139头;20世纪90年代存栏母猪1万余头,公猪80余头;2006年据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调查,有母猪1500头,公猪10头(6个血缘)。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杭猪体型结实。头部黑色,大小适中,头型分狗头和狮头两种(以狗头为主,占85%),头形较宽。额部宽,有倒八字形皱纹;嘴筒中等长,耳中等大、下垂。狮头型前额稍凹陷,皱纹多、深,嘴短,相对狗头型长速度慢。体躯被毛乌云盖雪,皮肤白色。肋骨13对,腹下垂。四肢白色,关节结实。公猪尾巴末梢有一根长毛,如刺。

2.体重和体尺2006年12月10日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测量了杭猪的体重和体尺,与1982年修水杭猪良种场数据相比,其体重和体尺都明显减小(表1)。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修水杭猪原种场2007年1月统计了30头三胎以上杭猪母猪的繁殖性能,妊娠期(114.530.19)天;窝产仔数(12.20.14)头,窝产活仔数(11.370.15)头,初生窝重(9.290.10)kg,初生个体重(0.820.01)kg;平匀30日龄断奶,断奶成活数(10.600.11)头,断奶个体重(3.410.02)kg,母猪泌乳力(21.630.21)kg。据《江西地方畜禽品种志》记载,修水杭猪良种场19791982年160窝三胎以上杭猪母猪窝产仔数10.60头,窝产活仔数10.28头。比较可见,其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均有所提高。

2.育肥性能据杭猪原种场2004年测定,修水县杭猪良种场19801981年测定,杭猪育肥性能见表2。不同年代的日增重变化不大。

2006年12月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对2头287日龄的杭猪公猪、2头母猪进行了屠宰性能及肉质分析测定,宰前活重93.10kg,屠宰率72.25%,瘦肉率37.61%,背膘厚3.74cm,眼肌面积25.32cm2,其肉质分析结果见表3,不同年代的肉品质差异不大。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采用保种场保护。1969年在江西修水建立了杭猪保种场,即修水杭猪保种场,制定了保护和利用计划。2006年存栏公猪6头、母猪80头。杭猪1986年收录于《中国猪品种志》。

1980年江西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张华等与修水杭猪良种场利用杭猪母猪和中约克夏猪、苏白猪进行二元杂交试验,设父母本对照组,约克夏猪与杭猪组杂种优势率15.9%。现在其杂种母猪约占当地母猪的70%,均为散养。

五、品种评价

杭猪的繁殖性能好,适应性强、抗病力强、耐粗饲,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杂交利用的优良母本。今后应做好保种工作,扩大群体数量,并可以杭猪作母本生产二元、三元杂交商品猪。

合作猪


合作猪(Hezuopig)又称蕨麻猪,因主产于甘肃省西南部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而得名,属藏猪中的一个类群。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合作猪主产于甘肃省西南部的甘南藏族自治州,主要分布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的扎油乡、阿木去乎乡、博拉乡,合作市的佐盖曼玛乡、佐盖道玛乡、加茂贡乡,碌曲县的双岔乡、阿拉乡、西仓乡,卓尼县的沙冒乡、完冒乡等地。迭部县境内沿白龙江两岸也有少量分布。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北纬33o0630~35o3400、东经100o1515~104o4530,地处甘肃省西南部,境内多为高山丘陵地带,平均海拔3000m以上。年平均气温1~9℃,最高气温27.7℃,最低气温-28.5℃;绝对无霜期20~90天,土壤解冻从4月开始,翌年9月结冻,一般冻土深度66~126cm。年降水量347~627mm,雨量多集中在6~9月份;年平均蒸发量1233mm,相对湿度66%。年平均日照时数2379h。植被覆盖率高,达70%~80%,牧草主要有蕨麻、车前子、野胡萝卜、珠芽蓼、野苜蓿、蒲公英、早熟禾及莎草等,主要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豌豆、油籽、燕麦、马铃薯及蔬菜。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合作猪是由野猪驯化而来。据藏文佛经记载,合作猪已被驯化4000多年,是在以放牧为主条件下,经藏族群众长期驯养形成的小型地方原始品种。合作猪实行终年放牧,收牧后一般给予少量补饲。放牧于山坡、河谷或麦茬地,全天放牧10h以上,采食能力强,行动敏捷,具有良好的利用野生植物的能力。对各种嫩而多叶的野生植物茎、叶、籽实和某些植物的根茎都采食,尤喜采食蕨麻。每天饱食后,自行到河边饮水2~3次,据观察,采食时间占放牧时间的85%以上,游走和卧息时间不到15%,采食率40%,全日放牧可采食3.714kg。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据2007年甘肃省对合作猪资源的调查,存栏纯种合作猪4000余头,其中适龄母猪500余头。至2004年底全州八县(市)共存栏合作猪17万头。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合作猪体型矮小,头狭长、呈锥形,鼻尖长而直立,嘴尖而长,耳小直立、稍前倾。背腰平直或微弓,腹稍下垂,后躯较前躯高,臀窄而倾斜。四肢长短适中,肢势端正,系短有力,蹄小质坚。乳头排列整齐,一般4~6对。被毛粗密而长,冬生棕色绒毛,鬃毛长而坚韧。毛色不一致,纯黑者少,一般四肢、腹部、背腰多为白色,称白环腰;个别初生仔猪具有黑棕色纵条纹,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消失。性野,对外界刺激反应敏感,活动机灵,耐粗饲,适应性很强,适于高寒山区放牧饲养。

2.体重和体尺合作猪体重和体尺见表1,其体高与体长之比为1:1.53,与国内其他猪种(1:1.85~2.01)相比体高相对较高。说明其比较适应放牧饲养的条件。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合作猪公猪45日龄开始有性欲表现,初次发情母猪4~5月龄,公猪比母猪早。

母猪发情周期15~21天,平均18天,发情持续期3~4天。母猪发情即行自由交配。仔猪断奶后7~10天再发情。1岁母猪年产一窝,以后多为年产两窝或两年产三窝。繁殖季节多在4~5月份交配,8~9月份产仔,10~11月份交配,来年2~3月份产仔。这样可避开严寒缺草的冷季,在气候较暖、青草生长的暖季产仔,提高仔猪成活率。产仔数不高,平均窝产仔数3.65头,初产母猪窝产仔数1~2头,经产母猪窝产仔数5~6头,最多可达8~10头。据对90头仔猪的统计,平均初生重0.41kg,最小0.2kg、最大0.8kg。

利用年限公猪2~8年,母猪5~6年、最多8~9年。

合作猪分布在半农半牧区和山区林地边缘一带,终年以放牧为主,增重缓慢。母猪的泌乳力因补饲与否差别很大,见表2。

仔猪2周龄即随母猪放牧,藏族群众养猪,从不进行人工断奶,直到母猪自行干乳为止,一般40~60日龄、最长90日龄断奶。60日龄断奶,在哺乳母猪不补饲情况下,仔猪平均体重2.25kg,母猪适当补饲的仔猪平均体重3.66kg。

2.生长和育肥性能合作猪生长发育速度与饲养管理水平和饲料、牧场、繁殖配种等条件密切相关。据齐占才、何文等调查,其生长发育性状见表3。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尚未建立合作猪保护区和保种场,未进行系统选育,处于农牧户自繁自养状态。

五、品种评价

合作猪具有耐粗饲,鬃毛长密、能适应多变的高寒气候条件等特点。但其体型矮小、经济性能较低,今后应加强保种、扩大群体数量,同时进行本品种选育、保留本品种特点,并进行适当的开发利用。

太湖猪


品种分类:二花脸猪【品种登记号:X-01-01-034-01】梅山猪【品种登记号:X-01-01-034-02】

枫泾猪【品种登记号:X-01-01-034-3】嘉兴黑猪【品种登记号:X-01-01-034-4】

横泾猪【品种登记号:X-01-01-034-5】米猪【品种登记号:X-01-01-034-6】

沙乌头猪【品种登记号:X-01-01-034-7】

二花脸猪母

二花脸猪公

梅山猪母

梅山猪公

枫泾猪母

枫泾猪

嘉兴黑猪公

沙乌头猪

横泾猪

米猪

太湖猪是我国著名的优良猪种,属于江海型猪种,产于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沿江沿海地带,属华北,华中过渡型猪种。其主要特点是特别耐粗饲,繁殖率高。太湖猪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猪种中繁殖力最强,产仔数量最多的猪种,享有国宝之誉,苏州地区是太湖猪的重点产区。

产地和分布

太湖猪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江苏、浙江省和上海市交界的太湖流域,西至茅山山脉,东临东海,南过杭州湾,北及长江北岸高沙土地区的南缘。

按照体型外貌和性能上的某些差异及母猪繁殖中心和苗猪集散地等,太湖猪可分为若干个地方类群,即二花脸、梅山、枫泾、嘉兴黑、横泾,米猪和沙乌头等。

二花脸猪以江苏省的舜山四周为母猪繁殖中心。主要分布在江阴、武进、无锡、常熟、沙洲、丹阳、宜兴及靖江等县。

梅山猪以太湖排水干道浏河两岸为母猪繁殖中心。主要分布在上海市嘉定及江苏省太仓、昆山等县。

枫泾猪以沪浙交界的枫泾镇为苗猪集散地。主要分布在金山、松江、吴江等县。

嘉兴黑猪主要分布在浙江省嘉兴市郊、平湖、嘉善及浙江北部地区其他各县。

横泾猪以江苏省吴县的横泾镇为繁殖中心,分布于附近各公社。

米猪主要分布于江苏省金坛、扬中两县,与之毗邻的溧阳、丹徒、丹阳、武进县的部分公社亦有饲养。

沙乌头猪主要分布于江苏省的启东、海门等县和上海市的崇明县。

据1980年统计,产区共有太湖种猪60多万头,其中二花脸猪约占36.7%,枫泾猪约占20.8%;梅山猪约占13.2%;嘉兴黑猪约占10.9%;横泾猪约占9.9%;米猪约占5.6%;沙乌头猪约占3%。

品种形成

太湖流域是我国农业生产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据1980年对浙江桐乡县罗家角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704045年)及嘉兴市马家滨新石器时代遗址所发掘的大量猪遗骸的研究,证明当时已开始饲养家猪。

到了公元十二世纪的宋朝,养猪业已相当发达。据(宋)何蘧《春渚纪闻》载:宋建炎初(1127-1130年)秀州(嘉兴)东城居民韦十二者,于其庄居豢豕数百,散市杭秀之间数岁矣。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江苏、上海、浙江的沿江沿海地区,已发展成为重要的产棉区。后随着人口增多,粮食作物面积扩大,养猪也随之发展。至迟到了清代,这里出现了一个与长江以北有所不同的猪种。据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写成的《上海县志》记载:邑产皮厚而宽,有重二百余斤者。毛色除全黑外,还有全白或黑白花,如南通曾有南通白猪,苏州曾有阳山四白脚,高淳县的古老猪种也是一种花猪,浙江北部的安吉和临安等地过去也有这种体型的花猪。该猪种原产于沿江沿海的沙土地区,其皮厚,呈微红色如同红沙,故群众多称之为沙猪或厚皮种;又由于额部皱褶深、多,江苏省称之为大花脸猪,上海称之为土老虎猪。上述大型厚皮猪的出现是与当时社会经济条件密切联系的。由于产区以棉花、杂粮为主,养猪的饲料来源丰富,同时在封建社会里,养猪又多集中在拥有粮食和资金的地主、富农手里,他们低价收购架子猪,以大量精料催肥出售,因此猪的个体不断增大,同时对猪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喜食蹄膀,要求皮厚而软,胶质多。建国前,枫泾镇上丁义兴蹄子店(现在的枫泾饭店前身)就曾以加工丁蹄而闻名中外。在这样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影响下,当地猪逐渐形成了体大、皮厚、结构疏松、性情迟钝等特点。

据调查,至迟到十九世纪,即太平天国(1851-1864)年间,在扬中和金坛一带有一种由小型淮猪演变而来的另一个类群,因为它个体小,头长而尖,臀部尖削,形如米粒,群众称之为米猪。

随着人口的迁移和经济的交往,这两个相邻的猪种间发生杂交,杂种猪生长快,很受群众欢迎。随着杂种猪的大量出现,杂种之间的杂交和杂种与亲本间的回交也随之增多,加上群众在选种上的偏爱,逐渐形成了在体型、外貌、繁殖性状、生长发育等方面略有差异的类群。其中二花脸猪较粗厚,近似大花脸猪。而小花脸猪体型较细致,受米猪的影响较大。其他地区虽没有如此明显的说法,但每种地方类群都有类似两种类型之分。例如,梅山猪有大,胳伙和小梅山之分,枫泾猪和嘉兴黑猪都有瓮头和筷头之分,沙乌头猪有老沙乌头和肉沙乌头之分等等。

太湖猪各类群间的数量也随着历史的进展而在不断变化。例如,目前在江苏,典型的大花脸猪已属少见,原是二花脸猪亲本之一的米猪也由于掺入了沙猪的血液而称为米夹沙,成为太湖猪中的一个类群。二花脸、枫泾、梅山、嘉兴黑猪等类群已成为目前太湖猪中的主要类群。

太湖流域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特别是农作制度,对太湖猪特征和特性的形.成具有较大的影响。产区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农作物产量高,是我国著名的农业高产稳产地区之一。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地复种指数大幅度提高,需要大量的有机肥料,促进了养猪数量的发展。当地人多地少,养猪只能采用圈养形式,圈内垫土或垫草,群众称之为暖圈。猪终年不见阳光。精料以大麦、米糠、麦麸为主,青料以萝卜、南瓜、青草和水生饲料(空心莲子草、水葫芦、水浮莲)为主。这些饲料磷多钙少,不利于骨胳发育,而有利于生殖器官的发育。境内交通便利,种猪交往频繁、流动性大,各地方类群之间发生多种方式的杂交,故遗传基础极其丰富。境内大中城市多,人民生活水平高,经济较富裕,对肉质比较讲究。

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太湖猪逐渐形成了繁殖力高、肉质鲜美及凹背大肚、耳大下垂、性情温驯等特点。

历史上,太湖猪的发展曾几度受到影响。鸦片战争前,纯种太湖猪遍及整个太湖流域。随后,外国侨民从国外带入了各种不同类型和毛色的猪种与太湖猪杂交。但在整个太湖流域仍以纯种太湖猪占优势,仅在上海市近郊受影响较大。

五十年代曾因推广约克夏为父本的经济杂交,使某些地区的杂种猪一度增多,而纯种太湖猪的数量相对减少。据1960年调查,嘉兴黑母猪仅有4千余头。1973年吴江县的杂种母猪占全县母猪总数的80%以上。

建国以来,上海、浙江、江苏有关科研、行政、教学、生产单位对太湖猪进行了多次调查研究。

1973年,《中国猪种(一)》编写组在上海讨论时,首次协商将太湖流域地区的上述几个猪种归并为太湖猪。1975年8月,在上海金山县成立了太湖猪育种协作组。据与会22个县统计,当时有太湖种猪43.2万头,占该地区总母猪数的51%。

1979年7月,在上海成立了太湖猪育种委员会。并于1980年11月,开始建立良种登记制度和制订了饲养标准,使太湖猪的选育工作前进了一步。

为了加强太湖猪的选育工作,上海市于1958年在松江县、1962年在嘉定县、1973年在金山县分别建立了国营种猪场。浙江省于1976年选定嘉兴市双桥农场、嘉善县桑苗良种场和平湖县农牧场为选育基地。江苏省于1972年首先在吴江县建立国营种猪场。之后,苏州、镇江地区各县也陆续建场。目前,主要产区已基本建立了纯种繁育与杂交利用相结合的繁育体系。同时,由于长江北岸的耕作制度有所改变,种植水稻的面积逐步扩大,太湖猪的分布范围也在逐渐向北推移。

由于太湖猪繁殖力高,受到国外的普遍重视。1972年开始,先后向阿尔巴尼亚、法国、泰国、匈牙利等国家出口。

品种特性

太湖猪特性之一是繁殖性能高。太湖猪高产性能蜚声世界,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猪种中繁殖力最强,产仔数量最多的优良品种之一,尤以二花脸、梅山猪最高。太湖猪性成熟早,公猪4-5月龄精子的品质即达成年猪水平。母猪两月龄即出现发情。据报道75日龄母猪即可受胎产下正常仔猪。太湖猪护仔性强,泌乳力高,起卧谨慎,能减少仔猪被压。仔猪哺育率及育成率较高。

特性之二是杂交优势强。太湖猪遗传性能较稳定,与瘦肉型猪种结合杂交优势强。最宜作杂交母体。目前太湖猪常用作长太母本(长白公猪与太湖母猪杂交的第一代母猪)开展三元杂交。实践证明,在杂交过程中,杜长太或约长太等三元杂交组合类型保持了亲本产仔数多、瘦肉率高、生长速度快等特点。由于太湖猪具有高繁殖力,世界许多国家都引入太湖猪与其本国猪种进行杂交,以提高其本国猪种的繁殖力。

特性之三是肉质鲜美独特。太湖猪早熟易肥,胴体瘦肉率38.8%~45%,肌肉pH值为6.55,肉色评分接近3分。肌蛋白含量23%左右,氨基酸含量中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蛋氨酸及苏氨酸比其它品种高,肌间脂肪含量为1.37%左右,肌肉大理石纹评分3分。

1.体型外貌

体型中等,各类群间有差异,以梅山猪较大,骨胳较粗壮;米猪的骨胳较细致;二花脸猪、枫泾猪、横泾猪和嘉兴黑猪则介于二者之间;沙乌头猪因含少量灶猪血统,体质较紧凑。

头大额宽、额部皱褶多、深,耳特大,软而下垂,耳尖齐或超过嘴角,形似大蒲扇。全身被毛黑色或青灰色,毛稀疏,毛丛密,毛丛间距离大,腹部皮肤多呈紫红色,也有鼻吻白色或尾尖白色的,梅山猪的四肢末端为白色,俗称四白脚丹。乳头数多为16~18枚,据对3025头母猪统计,占81.92%。

2.生长发育

据1979-1980年对二花脸猪育种场的统计,6月龄公猪(77头)体重47.560.75公斤,体长94.750.64厘米,胸围80.790.61厘米,体高51.120.31厘米;6月龄后备母猪(407头)相应为,49.000.39公斤,95.080.29厘米,81.890.32厘米,49.30+0.15厘米。各类群之间,以梅山猪较大,其他类群均接近或略小于二花脸猪。

历史资料相比,农村中的嘉兴黑成年母猪近二十年来的体尺变化不大。但选育场的母猪体重和体长均有显著增加。据1979年统计,50头母猪相应为102.9公斤和125.3厘米。二花脸母猪等类群的体尺亦有类似情况。母猪体尺的变化,是由于国营种猪场的饲养条件比农村有所改善以及初配日龄推迟的缘故。

3.繁殖性能

太湖猪以繁殖力高著称于世,是全世界已知猪品种中产仔数最高的一个品种。据对产区主要几个育种场1977-1981年的统计,母猪头胎产仔数12.140.09头,二胎14.48土0.11头,三胎及三胎以上15.830.09头。各类群之间的产仔数,除个别外,差异不显著。

与历史资料相比,同是二花脸猪,1979-1980年产仔数比1956年调查农户资料平均要高出2~3头,第一、二胎要高出4~6头,三胎及三胎以上高出2:4头。同一时期内,国营育种场的产仔数亦比农户中饲养的要高。1979年的调查表明,三胎及三胎以上的产仔数平均高出1.71头。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近年来群众推迟母猪初配日龄,致使母猪体型增大所引起的。枫泾猪和梅山猪等亦有类似情况。

仔猪60日龄断乳头数和窝重随各地饲养管理条件不同而有一定差异。例如,江苏省的三胎及三胎以上母猪(673窝)断乳仔数12.080.08头,窝重(453窝)134.971.60公斤I上海嘉定县的1180窝梅山猪相应为12.540.08头和189.391.41公斤;上海金山县的381窝枫泾猪相应为12.880.11头和149.871.98公斤,浙江省的嘉兴黑猪(282窝)相应为12.08头和108.68公斤。

太湖猪具有较高的繁殖性能,是与它性器官、性机能发育较早密切相关的。据研究,小公猪首次采得精液的日龄:二花脸猪为56-66天,嘉兴黑猪74-77天,梅山猪82.3天,枫泾猪88天。精液中首次出现精子的日龄:二花脸猪为60~75天,嘉兴黑猪77-79天。二花脸小公猪在90日龄时可以采到正常精液。4.5月龄时的精液品质已基本达到成年公猪的水平。据对嘉兴黑成年公猪的12次测定,平均每次射精量207.5毫升,过滤后精液量174.17毫米,每毫升精子数1.76亿,畸形精子率8.51%。母猪首次发情日龄,16头二花脸猪平均为64天,体重16公斤。丹阳县种猪场曾观察到一头65日龄、体重10.5公斤的二花脸小母猪可以受胎,并具有正常生育能力(胚胎7个)。母猪在一个发情期内的排卵数亦较多。据观察,二花脸猪4月龄时有17.33枚,8月龄时有26.0枚;枫泾猪8月龄时有16.70.69枚,成年时有31.02.5枚;成年嘉兴黑猪为25.685.97枚,最高一头为43枚;成年梅山猪平均为29.09枚,最高一头达46枚。比筐崎龙雄报道的若干欧美猪种的经产母猪平均排卵16.8枚要多。

据对二花脸母猪(10头)的测定,60天哺乳期内,泌乳量311.5328.93公斤,每头仔猪全期获得乳汁26.744.45公斤,每次获得乳汁21.355.24克。

4.肥育性能

据1978年秋上海市对8头梅山猪测定,在体重25-90公斤阶段,日增重439克,每公斤增重耗精料4公斤、青料3.99公斤,折合消化能12.34兆卡;在农村现有饲料条件下,15-75公斤阶段的枫泾猪,日增重332克,每公斤增重耗精料3.34公斤。浙江省于1981年对20头嘉兴黑猪进行测定,在25~75公斤阶段,日增重444克,每公斤增重耗精料3.82公斤、青料0.21公斤,折合消化能10.84兆卡、消化粗蛋白437克。

太湖猪屠宰率65%~70%,胴体瘦肉率不高,皮、骨和花板油的比例较大,瘦肉中的脂肪含量较高。各类群之间略有差异,枫泾和梅山猪的皮所占比例较高,二花脸和米猪的脂肪较多。据上海市测定,宰前体重75公斤的枫泾猪(20头),胴体瘦肉占39.92%、脂肪占28.39%、皮占18.08%、骨占11.69%。据浙江省测定,宰前体重74.43公斤的嘉兴黑猪(14头),屠宰率69.43%,胴体长71.36厘米,眼肌面积15.48平方厘米,瘦肉率45.08%。据南京农学院1981年对二花脸猪眼肌的分析,含水分72%、粗蛋白19.73%、粗脂肪5.64%。

据1981年浙江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测定,75公斤体重时,嘉兴黑猪的肌肉含水量74.36%,熟肉率64.4%,粗蛋白含量23.05%,肌纤维直径36.46微米。

杂交利用

本世纪五十年代起,产地群众曾用约克夏公猪与太湖母猪进行杂交。七十年代之后,以太湖猪为母本,以约克夏、苏白、长白猪为父本的杂交组合在产区广泛推开。

太湖猪与外来品种公猪杂交,繁殖力略有变化。据浙江嘉兴市双桥农场统计,嘉兴黑母猪与大约克夏猪杂交后,77窝产仔数为14.293.50头,比母本纯种繁育时减少0.96头,但成活率和哺育率、以及初生窝重和断乳重均有所提高,而作为综合指标的断乳窝重比纯种繁育时提高18.5%。

在进行商品猪杂交时,杂交父本依各地饲料条件而有所不同。二元杂交中,饲料条件较差的地方,多用约克夏作为父本;饲料条件较好的地方,则多以苏白猪作父本。在优越的饲料条件下,以长白猪作父本时,杂种猪不仅增重较快,饲料利用率高,且瘦肉率亦较高。

据上海调查,在农村现有饲养条件下,苏枫一代杂种肥育猪(81头),饲养148天,体重达92.331.9公斤,日增重5400.01克,每公斤增重耗精料2.80.06公斤。江苏省1980年表试验明,3-7月龄苏太一代杂种猪(136头)日增重506克,每公斤增重耗消化能11.81兆卡;长太一代杂种猪(136头)相应为:481克,12.15兆卡;约太一代杂种猪(135头)相应为:477克,12.23兆卡。据浙江省1981年试验,苏嘉一代杂种猪日增重573克,大约嘉为516克。

杂种肥育猪胴体品质有较大的改善。据上海试验,宰前体重111公斤的苏枫一代杂种猪,屠宰率74.22%,胴体长89厘米,眼肌面积22.53平方厘米,胴体瘦肉率43.02%,6-7肋间膘厚3.95厘米;宰前体重96.7公斤的长枫一代杂种猪相应为:68.5%,87.25厘米,28.79平方厘米,46.67%,3.14厘米。

太湖猪各类群间的杂交亦会产生一定的优势。据上海市有关单位1979年试验,梅山猪与枫泾猪的正反交肥育猪的日增重都呈现一定的杂种优势率。据常熟县畜禽良种场1981年试验,在三元杂交中,以长(梅二)三元杂种猪的生长速度较快。在高水平饲养条件下,体重从24.5公斤到69.44公斤阶段,饲养85天,日增重817克,每公斤增重耗混合精料3.23公斤、青料0.74公斤,屠宰率72.7%。据江苏省食品公司1982年试验,杜(长二)三元杂种猪的瘦肉多,16头体重87.5公斤肥育猪,瘦肉率达53.54%。

为保存和开发太湖猪这一宝贵资源,太湖猪育种中心于1984年5月在苏州成立。20年来,育种中心建成了一个国家重点种畜禽场,育成了一个国家级的新猪种苏太猪。20年后,育种中心为进一步保存太湖猪中部分已越来越少的猪种原种,计划建立一个太湖猪活体基因库。目前,高产的二花脸猪和最具代表性的梅山猪已先期进入基因库隔离饲养。在今后的十年内,基因库将在对太湖猪保种育种的同时,加以有效开发利用,争取再培育一个新猪种。

评价和展望

太湖猪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猪种中繁殖力最高、产仔数最高的一个品种。它分布范围广,数量多,品种内类群结构丰富,有广泛的遗传基础,肉色鲜红,肌内脂肪较多,肉质好。但纯种太湖猪肥育时生长速度慢,胴体中皮比例较高。今后应加强本品种选育,适当提高瘦肉率。进一步探索更好的杂交组合,在商品瘦肉猪生产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保护级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

第662号

根据《畜牧法》第十二条的规定,我部确定八眉猪等138个畜禽品种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现予公告。

二○○六年六月二日

太湖猪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灶猪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灶猪(Zaopig)中心产区在江苏省盐城市的大丰县、东台县,主要分布于江苏省盐城市串场河以东、运盐河以北、射阳河以南的广阔沿海垦区地带。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灶猪产区位于北纬32o56~33o36、东经120o13~120o56,地处江苏省中部,盐城市东南,东连黄海。为平原地貌。年平均气温14.1℃,无霜期213天,年降水量1042mm,年平均日照时数2239h。属于亚热带与暖湿带的过渡地带,四季分明,气温适中,雨量充沛,适宜喜湿作物的生长。主产区大丰市是苏北沿海农区,有川东港、斗龙港、大丰干河等人海河流,淡水、海水资源丰富,且土壤质地有砂土、砂壤土、黏土等不同类型,孕育了丰富繁多的物产。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历史上,滩涂农民筑灶制盐,因称灶民,同时种棉养猪,因而命名为灶猪。据大丰县志史料记载,灶猪大约是在213年,即后汉献大帝建安十八年,农民东迁垦荒引入的。范仲淹任西溪盐官时,筑海堤(范公堤)、兴水利,垦荒置灶烧盐,沿以成习,盐民称之为灶民。产区黄河、淮河、海河常泛滥成灾,易旱易涝,土壤瘠薄,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农作物以麦类、甘薯、玉米、豆类、花生、高粱、谷子等旱作为主。由于地广人稀,闲散土地较多,群众养猪多采用放牧或放牧与舍饲相结合的方式,灶猪就是在这种较艰苦的条件下经长期驯化形成。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据2006年不完全统计,盐城市存栏灶猪种母猪700余头,种公猪10头。大丰市种猪场是全省唯一的灶猪保种选育中心,现有灶猪母猪繁殖群80余头,不同血统的公猪5头(含后备公猪2头)。

1984年灶猪种猪的数量曾达到4万多头。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灶猪体型较小,结构匀称、紧凑,体质较为疏松。额部有较深的菱形皱纹,耳大、下垂超过鼻端。嘴筒略长而不尖,有的嘴筒有两道箍纹,有的顶部有两道纵纹通向鼻子。体躯较狭短,胸部较深,发育良好,背腰微凹,腹大、不拖地,斜尻,尾根较高、细长。正常乳头9~10对,乳头中等、间距较宽,对称排列,乳房结构匀称,乳腺发育良好。四肢较短、健壮、坚实有力,前肢直立,左右距离较宽;后肢稍弯曲,多呈卧系。蹄较宽,蹄质坚实。被毛黑色,毛粗而密,冬季密生棕红色绒毛,鬃毛粗长。

2.体重和体尺据2006年大丰市种猪场测定,灶猪成年猪体重和体尺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灶猪性成熟较早,母猪75日龄开始发情,公猪60日龄有爬跨同窝仔猪的性行为。母猪120日龄、体重30~35kg,公猪180日龄、体重70kg时可以进行配种。母猪发情周期18~22天,发情持续期2-4天,妊娠期111~114天。利用年限母猪8~10年,公猪3~4年。

据2006年大丰市种猪场测定,母猪窝产仔数13.12头,窝产活仔数12.17头;仔猪初生个体重9259,初生窝重12.13kg,仔猪21日龄窝重28.91kg。仔猪45日龄断奶重个体重11.81kg(三胎至八胎)。断奶仔猪成活数11.57头(三胎至八胎),断奶仔猪成活率95.1%。

2.育肥性能据1982年在大丰市种猪场进行的灶猪肥育性能和胴体测定试验报告记载,从体重20kg起育肥129.25天,体重达75.1kg,每千克增重消耗混合料4.206kg、青料2.609kg,可消化能54.84MJ,可消化粗蛋白质416.29g,日增重421.96g。

据1982年江苏省农林厅畜牧局在大丰市种猪场组织进行的灶猪肥育性能和胴体测定试验报告记载,灶猪屠宰适期以75kg为宜。201.5日龄灶猪宰前活重75.1kg,胴体重55.63kg,屠宰率74.07%;6~7肋背膘厚49mm,平均背膘厚39.1mm;花板油比例12.68%,眼肌面积15.91cm2。瘦肉率43.15%。肉质细嫩,肉色鲜红,肉色3.25,熟肉率66.12%,系水力75.15%,大理石纹2.25,pH16.55。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采用保种场保护。1999年大丰市种猪场被列为江苏省省级重点保种场,是唯一的灶猪原种场,2006年有灶猪繁殖群母猪80余头,其中核心群母猪40余头。灶猪作为淮猪的一个类群,1986年收录于《中国猪品种志》。

据1982年江苏省农林厅畜牧局组织的提高商品猪瘦肉率杂交组合试验报道,用大约克夏猪、杜洛克猪和汉普夏猪公猪与灶猪母猪杂交,日增重以大灶最高,达596.13g;饲料转化效果以杜灶较好,仅3.27;胴体瘦肉率以汉灶最高,达54.8%。综合分析,以汉灶或杜灶为较优杂交组合,即开展二元杂交利用以杜洛克猪或汉普夏猪为父本较适宜。

五、品种评价

作为重要的遗传资源,灶猪群体已经较小,濒临灭绝,亟须加强保种。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150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