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副伤寒的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仔猪副伤寒的防治措施

仔猪副伤寒也称猪沙门菌病,是由沙门菌引起的仔猪的一种传染病。急性者为败血症,慢性者为坏死性肠炎,并严重影响生长发育。一般是小于6月龄的仔猪发生,尤其是1~4月龄仔猪更容易发生。病程通常能够持续2-23天,较长时能够超过1个月。该病的死亡率能够达到20%左右,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雨潮湿、寒冷、季节交替时发生率高。严重危害养猪业的发展。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仔猪副伤寒的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仔猪副伤寒的防治措施。

1、流行病学

仔猪副伤寒主要是由于感染沙门氏菌中的三种细菌而引起,即猪霍乱沙门氏菌、猪伤寒沙门氏菌以及鼠伤寒沙门氏菌,另外都柏林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也能够引起该病。以上细菌都具有较强的抵抗力,采取大多数预防措施没有效果,如阳光照射、经常清扫猪舍等,只有使用消毒类药物才能够将其彻底杀灭,否则能够长时间生存在外界环境中,有时能够长达数年之久。

该病具有较广的发病区域,即我同各地都能够发生,且全年任何季节都可能发生,尤其是气候寒冷且比较多变的季节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往往呈现流行性或者散发性。尽管引起该病的病原较多,其中饲养管理不当是最重要的原因,如舍内环境卫生条件恶劣、缺乏阳光照射、过于潮湿、饲料搭配不合理等.都会影响机体发育,导致抵抗力减弱等,从而引起发病。

2、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急性型。一般是由于感染猪霍乱沙门氏菌而引起,主要是小于5月龄的断奶仔猪容易发生。病猪临床上主要表现出体温急剧升高,能够达到41~42℃,往往相互堆挤在一起,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甚至停止采食,结膜潮红,鼻盘干燥,胸前和四肢内侧皮肤呈紫色。发病开始时发生肠便秘,接着快速变成腹泻,排出黄色粪便,并散发腥臭味,有时混杂少量的黏液和血液,之后弯腰弓背,走动不稳,呼吸困难,体温降低,最终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该类型的病程一般能够持续l~4天。对体表呈淡紫色或者存在紫红色斑块的病死猪进行剖检,能够发现存在败血症病变,淋巴结呈紫红色,并发生肿大,切面如同大理石样;心外膜、肾脏和肝脏上存在出血点;脾脏呈暗紫色,发生程度不同的肿大;肺脏发生卡他性炎症,胃肠黏膜明显红肿。如果病程持续时间稍长,能够看到大肠黏膜存在麸皮状的坏死物。

慢性型。一般是由于感染鼠伤寒沙门氏菌而引起,这种类型比较常见,主要临床症状是下痢。病猪表现出体温基本正常或者略微升高,并呈现周期性的下痢,排出水状的黄色粪便,开始是没有混杂黏液,后期就会混杂有一定量的黏液和m液,持续时间较长之后,就会导致机体严重消瘦,最终由于衰竭而发生死亡。该类型的病程通常能够持续2-3星期。该类型病死猪主要集中在大肠发生病变,特别是结肠和盲肠前段会发生坏死,或者存在不同大小的溃疡,肠系膜淋巴结发生肿大,切面呈灰紫色。

3、鉴别诊断

猪瘟。在临床上,猪瘟和副伤寒容易相互混淆,但患有猪瘟的病猪皮肤上存在小出血点,精神严重萎靡,停止采食,使用任何药物都没有疗效,具有很高的死亡率,且任何年龄都能够感染该病,快速传播;通过剖检发现肝脏、脾脏没有发生肿大,不存在坏死灶,但脾脏发生出血性梗死,回盲口周围出现扣状溃疡。

猪痢疾。病猪发生不同程度的腹泻,类似于慢性副伤寒,但猪痢疾流行时间较差,传播较慢,一直发生下痢,往往排出混杂黏液或者血液的黑色、红色或者棕色粪便;通过剖检发现大肠黏膜表层发生出血,出现弥漫性坏死,但不会像仔猪副伤寒导致深层发生坏死。

猪丹毒。通常是3~12月龄的猪容易感染猪丹毒,但哺乳仔猪具有较强的抵抗力,而仔猪副伤寒尽管有时也能够导致成年猪感染,但主要是对哺乳仔猪具有严重危害。通过剖检,发现猪丹毒主要是导致脾脏发生充血性肿大,而仔猪副伤寒主要是导致脾脏发生增生性肿胀,并存在出血斑。

4、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多种药物都可用于治疗该病,如果使用呋喃唑酮,病猪按体重服用20~40mg/kg,每天分成2次,连续使用7天;使用磺胺脒,病猪首次按体重服用0.3g/kg,之后用量减半,每天3次,连续使用7天;使用复方新诺明,病猪按体重服用0.07g/kg,注意首次用量加倍,每天2次,连续使用10天;使用新霉素,病猪按体重使用15~20mg/kg,分成2次口服。病猪还可选择使用具有清热解毒、扶正健脾作用的中药进行治疗,如取30g煨葛根,金银花和茯苓各20g,黄柏和槟榔各15g,黄连和枳实各10g,25g白头翁,全部研成粉末,添加在饲料中混饲,治疗效果良好。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改善环境卫生条件,确保圈舍干燥卫生,经常更换垫草,及时清除粪便。仔猪要提前进行补饲,防止食入其他脏物。根据断奶仔猪的实际体况,适当调整饲养密度,采取分槽饲喂,提供容易消化且品质优良的饲料,尽可能防止突然更换饲料,增强机体抵抗力,防止发生疾病。

症状
(1)急性(败血)型多见于断奶前后(2~4月龄)仔猪,,体温升高(41~42℃),拒食,很快死亡,耳根、胸前、腹下.等处皮肤山现淤血紫斑,耳尖干性坏疸。后期见下痢、呼吸困难、咳嗽、跛行,经1~4天死亡。发病率低于10%,病死率可达20%~40%。

(2)亚急性型和慢性型较多见,似肠型猪瘟,表现体温升高(40.5~41,5℃),畏寒,结膜炎,黏性、脓性分泌物,上下眼睑粘连,角膜可见浑浊、溃疡。呈顽固性下痢,粪便水样,可为黄绿色、暗绿色、暗棕色粪便中常混有血液坏死组织或纤维素絮片,恶臭。症状时好时坏,反复发作,持续数周,伴以消瘦、脱水而死。部分病猪在病中后期出现皮肤弥漫性痂状湿疹。病程可持续数周,终致死亡或成僵猪。

(1)急性型主要表现败血症的病理变化。皮肤有紫斑,脾肿大,暗蓝色,似橡皮,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大;肝也有肿大、充血、出血,有黄灰色小结节;全身黏膜、浆膜出血:卡他性出血性胃肠炎。
(2)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主要病变在盲肠、结肠和回肠。特征是纤维索性一坏死性肠炎,表现肠壁增厚,黏膜潮红:上覆盖一层弥漫性坏死和腐乳状坏死物质,剥离后见基底潮红,边缘留下不规则堤状溃疡而,肠鼓气、出血坏死。有的病例滤泡周围黏膜坏死,稍突出于表面,有纤维索样的渗出物积聚,形成隐约而见的轮状环。肝、脾、肠系膜淋巴结常可见针尖大小、灰白色或灰黄色坏死灶或结节。肠系膜淋巴结呈絮状肿大,有的有干酪样变。胆囊黏膜坏死。肺常有卡他性肺炎或灰蓝色干酪样结节。肾出血。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以做初步诊断,确诊应进行实验室检验。ELISA和PCR技术也可以用于沙门菌的快速检测。
预防措施
一是仔猪圈舍注意保暖,保持清洁干燥。食槽要干净,及时清粪。二是加强饲养管理,初生仔猪早吃初乳,提早引料补料,仔猪断奶分群时,不要换舍。三是仔猪断奶前后,可口服弱毒冻干苗预防。四是仔猪发病后,及时隔离治疗,猪舍彻底消毒;对尚未发病的仔猪可在每吨饲料中加入金霉素100克,加以预防。五是定期保健。按仔猪每吨饲料或每吨饮水中添加银翘散1公斤和金霉素100克,仔猪断奶当天开始使用,连续使用7天,此外在仔猪断奶前7天,可同时在母猪和仔猪的饮水中按每200升饮水添加利呼宁100克,连续使用3天~5天。
治疗方法
治疗仔猪副伤寒首选肠毒神针,肌肉注射或者静脉注射,本品每套可用于100kg体重,一天注射一次、一个疗程三天。病情严重的可酌情加量。(针对病情严重的可先注射一针阿托品每头按1-3ml,同时口服次硝酸铋或鞣酸蛋白+活性肽碳口服,连用三天)。对发病仔猪也可选用中药治疗,中药方剂为:败酱草40克,薏苡仁30克,金银花20克,丹参、苦参、土茯苓各18克,地丁15克,丹皮10克,广木香6克,煎水给仔猪内服,每天早晚各内服一次,连续内服3天~5天。

相关知识

仔猪副伤寒的防治


(一)综述

仔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

特征为急性型呈败血症变化,死亡率极高;慢性型在大肠发生弥漫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表现为顽固性下痢,严重影响猪的生长发育。本病是对仔猪威胁很大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沙门氏菌中的许多型对人和多种畜禽均有致病性。

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1~4月龄仔猪易感性最高。无季节性,以阴雨潮湿季节发病较多。

诱因可促进本病的发生,尤其发生猪瘟时,时常继发或并发本菌感染。

本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也可通过交配感染。

(二)仔猪副伤寒的临床症状

多发于断奶后仔猪;高热,嗜睡,呼吸困难;离心端皮肤呈深红色或紫红色。

玩固性下痢,粪便灰白色、黄绿色,恶嗅;收腹上吊,弓背尖叫,被毛粗乱。

(三)仔猪副伤寒的病理

全身浆膜、粘膜和内脏器官出血。

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

盲、结、回肠壁增厚(麦麸样伪膜)。

肝、脾、肾肿大,肝脏针尖或米粟大的灰黄色坏死灶。

(四)仔猪副伤寒的防治

氟甲砜、克痢王、新霉素、喹諾酮,或(庆大+卡那+痢菌净)等。

免疫:仔猪副伤寒弱毒疫苗,28~30日龄接种1次。

接种方式:

1.口服:冷开水稀释1~10ml/头份,4头份/只,灌服。

2.拌料:冷开水稀释5~10ml/头份,4头份/只,拌料。

3.肌注:耳后肌注1ml。

鹅副伤寒的临床症状 鹅副伤寒的防治措施


鹅副伤寒是一种慢性或者急性传染病,是由于感染禽副伤寒沙门氏菌而导致,主是幼鹅容易发病,成年鹅往往携带病菌。该病临床上的主要特征是腹泻、体质消瘦和结膜炎,通常呈急性或者亚急性经过,往往导致大批量发生死亡,且其他家禽也能够感染该病现介绍一下鹅副伤寒的临床症状鹅副伤寒的防治措施,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1、流行病学

除伤寒和白痢外的沙门氏菌属的细菌是引起鹅副伤寒的病原,具有很多种类,其中7-9种比较常见的都是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大小在1-3mm×0.4-0.6mm,大部分菌呈杆状或者卵圆形,没有荚膜,不会形成芽孢。该菌具有很弱的抵抗热及消毒药的能力,如在60℃温度下经过5min就会被杀死。在-20℃低温下,能够存活13个月左右。甲醛和石炭酸溶液能够快速杀死病菌。存在于土壤、水和粪便中的病菌能够存活很长时间,如在土壤中能够存活至少280天;在池塘中能生存119天左右,而在普通饮水中能够存活3.5个月左右;在鹅粪中能够生存6个月,在室温条件下能够在鹅舍中生存7个月;在清洁的蛋壳上能够存活较短时间,而在污秽的蛋壳上能够存活较长时间,且提高湿度能够促使其生存时间延长。

病鹅和带菌鹅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鹅副伤寒可经过多个途径传播,如直接通过卵进行传播;也能够通过污染病菌的蛋壳、孵化器、出雏器或者育雏器进行传播;还能够通过损伤的皮肤、呼吸道以及消化道感染,即吸入携带病菌的飞沫或者绒毛,或者食人污染有病菌的饮水、饲料等。另外,其他动物(如畜禽、苍蝇和鼠类等)以及人类都能够传播该病。任何年龄的鹅都能够发生副伤寒,特别是小于3周龄的更容易发生。

2、临床症状

垂直感染该病的雏鹅,通常在胚胎期就会发生死亡,极少数能够出壳,但会快速发生死亡,且没有表现出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雏鹅在生长期发生感染,临床上主要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减退,增加饮水,呆立不动,容易嗜睡,排出稀粥样或者水样的黄绿色粪便,并混杂气泡,且会严重污染肛门周围,症状严重时附着的稀便于涸后会导致肛门被堵塞,出现排便困难的现象。呼吸困难,往往呈张口呼吸。羽毛蓬松杂乱,失去光泽,双翅下垂。结膜潮红、发炎、水肿,有时导致眼睑湿润,并不停流泪。大部分雏鹅在发病经过2-5天就会发生死亡,少数病程能够持续超过1星期。成年鹅群往往呈隐性感染或者慢性感染,其中隐性感染者不会表现出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尽管不会导致自身发病而死亡,但因其携带病菌会严重危害其他健康鹅群;慢性感染者主要表现出体质消瘦,腹泻,排出混杂血液的粪便。

3、类症鉴别

鹅鸭疫里默氏杆菌病。二者相似之处是都能够导致病鹅出现喘气、体质消瘦以及神经症状。区别是患有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感染的病鹅会排出黏稠样的白色粪便,而患有副伤寒的病鹅往往会排出水样的浅绿色或者绿色粪便,或者排出糊状的黑褐色粪便。病程持续稍长后,进行剖检,发现患有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病鹅主要特征是出现心包炎,肝脏表面存在灰白色的小坏死点,呈古铜色,且盲肠发生肿胀,里面含有干酪样的物质形成的栓子,而患有副伤寒的病鹅不会出现这种特征性病变。取病鹅肝脏组织在麦康凯平板上接种,鸭疫里默氏杆菌不会形成菌落,而沙门氏菌能够形成白色菌落,从而也能够进行鉴别。

鹅病毒性肝炎。二者相似之处主要是小于3周龄的鹅容易发病,病鹅都表现出精神沉郁、腹泻等临床症状,且剖检时都能够观察到肝脏发生病理变化。区别是只有小于5周龄的雏鹅能够感染鹅病毒性肝炎,尤其是小于3周龄的雏鹅最容易感染。发病经过12~24h就会出现全身性抽搐的现象,往往呈侧卧状,头颈后仰即“背脖”,两腿用力后蹬。肝脏发生的主要病变是明显肿大,色泽暗淡或者呈黄色,质地较脆,表面存在不同大小的白色斑点。

4、防治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鹅群饲喂新鲜且含有均衡营养的饲料,并供给充足的清洁饮水,舍内保持温度、湿度适宜,饲养密度合理,通风良好,尽可能避免受到不良刺激。饲养过程中,注意将成鹅和雏鹅分开饲养,避免彼此间传播疾病。饲养员每次进入鹅舍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且不同鹅舍的饲养员禁止串舍。鹅场内不允许饲养其他动物,如猫、犬等,并加强杀虫、灭鼠,避免野鸟和野生动物进入舍内。舍内粪便要及时清除,垫料要经常更换。圈舍要定期使用常规消毒浓度的消毒液进行彻底消毒,如用0.5%次氯酸钠溶液进行喷雾消毒,并经常保持圈舍的干燥、清洁卫生。

药物治疗。一般鹅养殖过程中常使用西药来防治该病,但由于副作用过大,既容易形成抗药性,还会对机体生长发育及产蛋率产生严重影响,给养鹅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为此可选择使用中草药治疗该病,即取1500g秦皮、1500g黄连、1500g白头翁、1500g黄柏,全部研成粉末,添加在50kg饲料中,混合均匀后饲喂,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

仔猪副伤寒的病因 仔猪副伤寒的鉴别诊断和防控措施


仔猪副伤寒也称猪沙门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的一种传染病.目前养猪业发展非常稳定,经济效益很可观。然而仔猪副伤寒病却严重影响养猪业的健康发展,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因此,要根据科学的诊断,制定合理的防控措施,确保养猪业的健康发展。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仔猪副伤寒的病因仔猪副伤寒的鉴别诊断和防控措施。

1、病因分析

仔猪副伤寒是由于感染猪沙门氏菌而导致一种传染病,主要是60~70日龄的仔猪容易发生。猪沙门氏菌是一种革兰氏短杆菌,无法形成荚膜和芽胞,具有鞭毛。该菌具有较强的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对冷冻、干燥环境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在土壤和粪便中通常能够存活10个月之久,但是如3%来苏儿、10%~20%草木灰水或者石灰乳等常用的消毒药,都可较快地使病菌被灭活。

通常仔猪采取密集饲养时容易发生该病,主要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合理、环境卫生条件恶劣以及没有严格消毒猪舍设备等引起发病。病猪以及带菌猪所排出的病菌会导致土壤、饲料及饮水等被污染,当健康猪食人后就会出现发病;或者健康猪体内本身就存在猪沙门氏菌,当发生应激时,如气候突变、突然更换饲料、频繁转群、过早断奶以及长距离运输等,由于机体抵抗力减弱而诱发该病。另外,猪长时间使用大剂量的抗生素,导致肠道内菌群紊乱,使有益菌无法有效抑制有害菌的生长,造成沙门氏菌大量繁殖而引起发病;或者饲喂品质较差的饲料,缺乏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导致机体免疫力减弱而发生该病。带菌母猪能够经由子宫垂直传播给后代仔猪,也能够经由粪便使产床污染病菌,造成仔猪通过消化道感染病菌而发生该病。此外,如果猪感染猪流感、猪瘟以及圆环病毒时,会导致机体淋巴防御系统被破坏,也能够继发引起该病。

2、临床症状

急性型。主要在流行初期出现,通常是刚断奶的仔猪容易发生。病猪主要症状是明显的败血症,一般耳后、四肢以及腹下出现明显的青紫色或者深红色斑块。体温明显升高,往往能够达到41~42℃,呼吸困难,排出灰绿色或者黄色粪便,并散发恶臭味,且往往混杂有血液。病猪通常经过2~4天死亡,部分甚至在24小时内死亡。

亚急性型。症状与急性型基本相同,只是病程持续时间相对较长,部分病猪能够转归康复,部分最终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

慢性型。这是比较常见的类型.初期较难被发现,病猪主要表现出食欲不振,机体消瘦,体温略有升高,交替发生便秘与腹泻,排出暗绿色粪便,并散发恶臭,且往往混杂血液以及坏死的组织碎片。发病后期,病猪皮肤往往呈污红色,部分还会出现肺炎症状,如咳嗽等。病猪生长发育速度缓慢,部分康复后也会变成带菌僵猪。

3、鉴别诊断

与猪肺疫的鉴别要点。二者易感群体不同,其中任何年龄的猪都能够感染猪肺疫;临床主症不同,猪肺疫通常会导致病猪表现ILIJ呼吸系统症状;病理变化不同,猪肺疫主要是导致病猪肺脏发生明显的肝变,出现坏死灶,其里面存在干酪样坏死物,且胸腔内沉着有纤维素。

与猪链球菌鉴别要点。二者易感群体不同,其中任何年龄的猪都容易感染猪链球菌;临床主症不同,猪链球菌病会导致病猪呈现稽留热,并伴有呼吸系统症状、运动系统症状以及神经系统症状。

与猪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的鉴别要点。二者病死率不同,其中小于10日龄的仔猪感染猪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后具有较高的病死率,而大于5周龄后具有很低的病死率。

4、防控措施

应急处理。病猪要立即进行隔离饲养,而病死猪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对场地、圈舍以及各种工具使用2%氢氧化钠进行严格消毒,并对清除排泄物进行集中消毒。对于没有发病的仔猪,可在饲料中添加适当药物进行预防,一般按每吨饲料添加100g金霉素或者100g磺胺二甲基嘧啶,能够有效预防。

药物治疗。西药疗法,取20万IU庆大霉素、2mL维生素B12注射液、5mL维生素C注射液以及10mL清热解毒的注射液,给病猪采取分点肌肉注射;也可每次口服0.5g痢特灵,每天2次,连用3天;或者按体重肌肉注射0.8ml./kg5%恩诺沙星注射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5天。中药疗法,取H芍、苍术、白头翁、车前子、甘草各10g,10颗烧枣,全部研成粉末,添加在饲料中混饲。

疫苗免疫。对于大于1月龄哺乳或者断奶仔猪,可适时口服或者肌肉注射仔猪副伤寒活疫苗来预防该病,具体用量可参考疫苗说明书确定。仔猪最好进行2次以上的疫苗注射,且每次剂量至少为1~5mL。对于该病造成严重危害的地区,要采取计划性的预防注射,即猪群每年春秋季节进行高密度地注射,从而有效抑制该病的发生。

1、流行病学
该病常发生于1~3月龄仔猪,地方流行或散发,流行缓慢。常在饲养管理及卫生条件差的猪场发生;寒冷、气候多变、阴雨连绵季节多见发生;有降低仔猪抵抗力的多种致病应激因素存在时常发生。
2、临床症状
败血症型仔猪副伤寒的病猪体温升高至41~42℃,先便秘后下痢,粪便恶臭,有时带血,常因腹痛而弓背尖叫。耳、腹部及四肢皮肤呈深红色,后期青紫色。
结肠炎型病猪的便秘和下痢反复交替发生,粪便呈灰白色、淡黄色或暗绿色,呈粥状,有恶臭。病猪脱水,极度消瘦。病情严重时病猪可排出大量血便。
3、剖检变化
败血症型病死猪全身淤血并见瘀斑形成,实质器官淤血并见点状出血点,胃黏膜有不同程度的淤血和出血,小肠壁菲薄,内含大量气体和淡黄色物质,肠壁有点状出血。
结肠炎型病死猪,剖检见盲肠和结肠壁的淋巴小结肿胀、坏死,病与渗出的纤维素性渗出物融合形成一层灰黄色或深绿色麸皮样假膜,坏死组织脱落后可形成溃疡。若继发巴氏杆菌感染,则导致肺脏膨大、充血、水肿,大面积甚至一个大肺叶均呈现出血性炎性变化。

犊牛副伤寒的临床症状 犊牛副伤寒的实验室检验及防治措施


犊牛副伤寒主要是由都柏林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犊牛传染病。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和胃肠炎的症状。病初表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呼吸、心跳加快,且呈腹式呼吸,随后腹泻,排出恶臭稀粪,其中混有黏液、血液和纤维素性絮片,病牛剧烈腹痛,常用后肢蹬腹部。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犊牛副伤寒的临床症状犊牛副伤寒的实验室检验及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

多方面因素都能够导致犊牛发生该病,主要是长途运输引起的应激、饲养管理不当以及舍内卫生条件较差等。例如,从温度较低的地区引进犊牛,而运送到温度较高的地区,再加上运输过程中没有饲喂饲草、缺乏饮水以及路上过于颠簸,直接导致机体抵抗力减弱。同时,牛场环境卫生较差,堆积较多粪便,空气污浊,使犊牛到场后无法及时恢复体力,也会进一步导致抵抗力减弱。另外,犊牛引进前主要是饲喂干草,而饲喂非常少的精料,但到达牛场后没有使其经过一个过渡阶段适应饲草、饲料的改变,而是直接改成饲喂青贮玉米秸秆以及大量精料,使其胃肠道内环境发生变化,如菌群的平衡状态被破坏等,导致机体抵抗力减弱。当犊牛抵抗力较差时,容易感染病原菌,从而容易出现发病。该病通常是3~6月龄的犊牛容易发生,且在每年的7~8月份发病率较高,尤其是雨水较多、过于潮湿的时候最容易发生,而8月份之后基本不会出现发病,一般呈地方性流行。

2、临床症状

急性败血型。患病犊牛主要表现出体温升高,精神沉郁,神情呆滞,食欲完全废绝,呼吸急促,接着很快发生腹泻,排出稀便,混杂黏液、假膜和血液,并散发恶臭味,最后由于严重脱水而发生死亡。病程一般可持续5~7天。病程持续时间较长时,可能会发生关节肿,并伴有肺炎和支气管炎,表现出气喘、咳嗽。

慢性型。通常是由急性型转变而成。患病犊牛腹泻有所减轻或者完全停止,但频繁咳嗽,呼吸困难,初期有黏液性分泌物从鼻孔流出,后期流出脓性鼻液,体温有所升高。先发生支气管炎,之后引发肺炎。后期还会发生关节炎,导致跗关节和腕关节发生肿大,出现跛行,机体极度衰弱。病程通常可持续1~2周,长时能够达到1~2个月。

3、病理变化

急性型病死牛心内、外膜都存在出血点,腹膜、小肠、胃脏也存在出血点或者出血斑。肠系膜淋巴结发生肿大.切面发生出血。病程持续较长后死亡的犊牛,肝脏颜色变淡,形成坏死灶。胆汁浑浊,且质地浓稠。肾脏表面形成坏死灶。肺脏发生充血、出血,表面存在纤维素沉积。脾脏发生充血,明显肿大,并散布有坏死灶。膀胱黏膜存在出血点。关节发生损害时,会在关节、腱鞘存在胶胨样的液体。

4、实验室检验

病料镜检。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牛的肝脏、肠系膜淋巴结等组织,在普通肉汤内接种进行常规增菌培养,置于37℃条件下经过24h,发现肉汤变得混浊,表面存在一层薄膜。取肉汤菌液在几种鉴别培养基上接种,置于37℃条件下进行24h培养。结果发现麦康凯培养基上长出灰白色菌落,伊红美蓝培养基上长出半透明的无色圆形菌落,SS培养基上会长出灰白色的圆形菌落。挑取各个培养基上的菌落进行染色镜检,发现都是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5、防治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产房要加强消毒,并在母牛产后及时清除分娩排出物,如排出的胎水、胎衣等,并使用3%氢氧化钠溶液对地面进行全面消毒,注意每天都要进行消毒,以避免母牛排出的分娩排出物污染产房环境,预防犊牛由于接触隐性带菌母牛的分娩排出物而发生该病。犊牛产出后,要采取隔离单独饲喂,犊牛舍要先使用新洁尔灭和氢氧化钠进行一次全面的严格消毒,之后每天再坚持进行1次消毒。产房要设有专人值班,确保犊牛产出后在1h内吮乳充足的初乳,每次吮乳量适宜控制在1.5~2kg,每天3~4次,增强机体免疫力。新生犊牛断脐后,要将脐带断端浸泡在5%碘酊中,避免其经由脐带感染病菌而发生该病。

药物治疗。牛群要逐头进行检查,腹泻或者体温升高的牛要立即采取隔离治疗。一般治疗该病的药物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如土霉素、磺胺嘧啶、环丙沙星、呋喃唑酮等,并配合采取补液、强心、纠正酸中毒等对症治疗。病牛可肌肉注射5mL5%痢菌净注射液,每天1次;也可肌肉注射10mL1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每天2次;也可肌肉注射320万IU青霉素、200万IU链霉素,每天2次。此外,病牛可使用中药治疗,常选用白头翁汤,即取100g白头翁、30g黄连、30g黄柏、15g秦皮。方中白头翁为主药,具有凉血止痢、清热解毒之效;黄连、黄柏以及秦皮为辅药,具有清热解毒、苦寒燥湿之效,同时使用具有凉血止痢、清热解毒之效。如果病牛呈现里急后重,可添加枳壳、木香,用于调理气机;如果呈现高热、舌红苔发黄、结膜发绀,可添加连翘、金银花、黄芩,用于清热解毒。药物研成粉末后分成两等份,每次取1份添加适量开水冲调,待温度适宜后灌服,每天1次。

犊牛副伤寒的流行特点
各种年龄的牛对本病都有易感性,特别是1月龄左右的犊牛最易感。病牛和带苗牛是主要的传染源,都柏林沙门氏苗的带苗牛,其胆囊内长期存在病原菌,不断随粪便排出,而鼠伤寒沙门氏菌可能还来自饲料、饮水和其他动物。本病主要经消化道传染。此外,带菌牛在不良外界条件影响下,也可发生内源性传染。犊牛未饮初乳或饮初乳不足,也可降低机体抵抗力,诱发本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传播迅速,常呈地方性流行。成年牛放牧季节,常呈散发。
症状
病初表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呼吸、心跳加快,且呈腹式呼吸,随后腹泻,排出恶臭稀粪,其中混有黏液、血液和纤维素性絮片,病牛剧烈腹痛,常用后肢蹬腹部。重者多在5~10天死亡。轻者或经早期治疗的病犊可痊愈,或转为慢性。转为慢性者,常呈周期性腹泻,关节肿大,有的还有肺炎症状。死亡率一般5%~10%,最高可达75%。成年牛多表现慢性或带菌,急性发病时症状与犊牛基本相似,病的后期町因内毒索引起休克而死亡。怀孕母牛多数流产。
病理变化
急性病例,胃肠黏膜有出血性炎症、纤维素渗出性炎症及黏膜坏死,脾肿大、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慢性病例,肺部有炎症灶且伴有坏死,肝有坏死结节,小肠黏膜有出血点,膝关节及跗关节发生浆液性炎症。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细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或采用荧光抗体技术进行诊断。
治疗
(1)注射抗血清抗沙门氏杆菌病血清100~150毫升,肌肉注射。
(2)抗茼药物治疗氯霉素,每千克体重口服20毫克,每天4次,连服4天,初次剂量加倍。磺胺甲基异恶唑,每千克体重每天20~40毫克,分2次口服。呋喃唑酮,每千克体重每天10毫克,分2次刚R,连用1周。由于沙门氏杆菌常出现耐药菌株,使用一种药物治疗无效时,可换另一种药。有条件的最好先做药敏试验。
预防
(1)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机体抗病力,消除诱发因素牛群一旦发病,应立即隔离治疗病牛和带菌牛,对其停留过的场地、圈舍和使用过的用具等进行消毒。死亡动物深埋或焚烧。
(2)预防接种疫区可注射牛副伤寒灭活菌苗进行预防。1岁以下小牛肌肉注射1~2毫升,1岁以上的牛肌肉注射2~5毫升,间隔10天同剂量再注射1次。在已发生牛副伤寒的牛群中,应对2~10日龄的犊牛肌肉注射灭活菌苗1~2毫升。孕牛应在产前1.5~2个月时注射菌苗,所产犊牛应在1~1.5月龄时注射一次菌苗。体质瘦弱和患病的牛不得注苗,注苗后有的牛可能出现较微弱反应,如精神不振、减食、产奶量下降等,不需治疗,2~5天内反应可自行消失。

鹅副伤寒症状和防治


症状

副伤寒是一种雏鹅疾病,只有雏鹅才表现出症状,卵内感染或孵化器内感染者,多在1周内就发病死亡。有的在啄壳前或啄壳时死亡,这是最急性的。一般见不到症状,常呈败血症突然死亡。多数病例表现为进行性的嗜睡状态垂头孤立,闭眼,翅下垂,羽毛蓬乱,畏寒怕冷,聚集成堆,明显的厌食,饮水增加,有大量的白色水样下痢,肛门周围被粪便严重污染。

防治

(1)预防
①种鹅场要注意防疫卫生,发生过本病的种鹅群,即使用药物治愈仍有部分带菌的,因此不能留作种用,鹅舍要经常清扫,减少与粪便的接触。
②孵化场卫生管理。种蛋收取后要熏蒸消毒,每立方米用40%福尔马林30ml,加人高锰酸钾15g,熏蒸30分钟。
③育雏期间管理,做好各种传播媒介如人员、用具、房舍等消毒,雏鹅及时进行定期药物预防。
④饲料卫生,动物性饲料特别是肉粉、骨粉、鱼粉需要进行加热或其他杀菌处理。

(2)治疗发现病鹅要及时隔离治疗。
①呋喃唑酮(痢特灵)以0.03-0.04%混拌饲料或0.015%-0.02%混入饮水,连用5-7天。
②氟哌酸以0.03%-0.04%混饲料或按0.02%-0.03%混入饮水,连用5-7天。

雏鸭副伤寒


症状和病变 病鸭食欲消失,颤抖,喘气,眼睑水肿,在肝表面有大量大小不等的坏死灶眼和鼻 中流出清水样分泌物,身体衰弱,动作迟钝和不协调,常突然跌倒死亡,又有淬倒病之称。剖检可 见肝脏肿大,呈古铜色,表面也常有灰白色小坏死点。盲肠里面有干酪样物质形成的栓子,直肠扩张增 大,充满秘结的内容物。心包炎和心肌炎。肾脏色泽苍白。气囊膜浑浊不透明,常附着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

防治

(1)预防: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要注意防止蛋壳污染和雏鸭感染,同时加强雏鸭阶段的饲养管理。

(2)治疗:土霉素、环丙沙星、 诺沙星等,对本病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用药量和投药途径,可 依据病情而定。

在鸭群病情较轻、食欲正常的情况下,可选用1~2种药物,按治疗剂量拌入饲料内喂给,一个疗程3~5天或5~7天;在鸭群病情较重时应用抗生素注射剂,全群进行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续治疗2~3次,即可痊愈。

犊牛副伤寒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防治方法


1流行病学

犊牛副伤寒主要是由于感染柏林沙门氏杆菌和鼠伤寒沙门氏杆菌,并出现败血症。病牛排出的分泌物、粪便以及排泄物等含有病菌,且通过污染饲草饲料以及水源而经由消化道造成传播,如果没有及时防治会造成非常高的死亡率。沙门氏菌属于革兰氏染色阴性菌,菌体比较短小,生有鞭毛,能够运动,没有荚膜,无法形成芽孢,接种在普通培养基上能够生长。该菌抵抗日光以及腐败、干燥等条件的能力较强,其能够在自然环境中生存长达数星期或者数月,但普通的消毒剂就能够将其杀死。

任何日龄的肉牛都能够感染,犊牛非常容易感染。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牛和带菌牛,其排出的粪便、尿液以及乳汁中都含有病菌,从而对牧场、水源等造成污染,并通过消化道导致其他牛发生感染。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通常呈散发性或者地方性流行。另外,带菌牛由于受到不良外界环境的刺激,也能够促使内源性传染。舍内环境卫生较差,脏乱潮湿,过于拥挤,堆积大量粪便,缺少饲料,管理不当,以及感染其他疾病时,都能够诱使该病的发生和传播。2临床症状

急性型:病牛主要出现胃肠炎症状,发病初期体温通常在39.5~41.0℃,接着出现高热,可达到41~42℃,症状严重时甚至能够达到42.5℃,且持续高烧不退,呼吸加快,食欲减退,出现下痢、腹痛,排出液状粪便,并混杂纤维素絮片,呈褐色或者灰黄色,有时还会混杂血丝,并散发恶臭气味。发病中后期,病牛会出现肺炎症状,如咳嗽以及脓性鼻液等,肺部进行听诊会发出水泡音,伴有干咳,且精神萎靡,被毛粗乱,体质逐渐消瘦,不停流泪,经常拱背,往往呈俯卧状,成年妊娠母牛患病后会发生流产。

慢性型:病牛主要出现胸膜肺炎或者肺炎症状,体温明显升高,可达到40~41℃,呼吸困难,明显加快,经常出现湿咳,脉搏加速,有黏液脓性鼻液流出,但食欲基本正常。对肺部进行听诊,能够听到胸膜摩擦音。当病牛出严重的肺炎症状时,体温会进一步升高,脉搏出现间歇,接着食欲废绝,发出痛苦的呻吟,并只能够卧地不起,往往出现咳嗽,进行听诊时能够听到明显的粗呼吸音和哕音,精神时坏时好,有些甚至出现腕关节炎或者跗关节炎。

3剖检变化

急性型:病牛的肝脏、脾脏上存在副伤寒所特有的坏死灶,呈粟粒大小,灰黄色。肝脏发生肿大,质地较脆,呈黏土色变性,胆囊中存在大量的胆汁。脾脏明显肿大,呈红色,甚至是黑紫色,包膜下存在点状或者线状出血。肠和胃黏膜发生充血,并存在出血,肾包膜以及膀胱黏膜都存在程度不同的点状出血。

慢性型:病牛的胸膜和右侧肺叶发生纤维蛋白性黏连,腕关节和跗关节腔内存在脓汁。肺叶中存在不同大小的灰黄色化脓灶,并出现针尖大小的坏死点,呈灰红色,并能够在支气管中发现存在黏液脓样的泡沫渗出物,心肌呈黏土色,且患病哺乳犊牛的胃中还会存在没有消化的凝乳块。

4防治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犊牛加强饲养管理,确保牛栏舍阳光充足、清洁、干燥、通风良好,及时清除舍内粪便,并对地面、饲养用具进行彻底消毒。尤其是母牛产后要立即使用药物进行消炎,确保乳头卫生、清洁,可选择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犊牛出生后,要及时吮食足够的初乳,最好出生th后吮食初乳,加强防寒保暖,采取精心护理。尽可能防止挤乳时将母子长时间分开,避免犊牛出现过食或者饥饿的现象。禁止饲喂发生霉变的饲料,控制精粗饲料的比例适宜。

药物治疗:发现病牛后要立即进行隔离,注意对于疑似病牛也要进行隔离,治疗主要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消除炎症,避免发生败血症以及机体自身中毒为原则。病牛主要选择使用广谱抗生素进行抗菌消炎,并配合对症治疗。病牛可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1万IU长效土霉素注射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5~7次。同时,配合静脉滴注适量的能量合剂、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病牛也可静脉注射葡萄糖和氯化钾注射液。病牛还可按每千克体重注射lOmg盐酸恩诺沙星长效注射液,并添加适量盐水进行同步静脉滴注,或者使用利巴韦林、硫酸庆大霉素,并配合适量生理盐水进行同步静脉滴注。如果病牛发生严重腹泻,排出混杂血液的粪便,主要立即使用止血敏,并添加适量生理盐水进行静脉滴注。如果病牛出现呼吸困难,可静脉注射20%安钠咖注射液lOmL,并配合适量的生理盐水,还可按每千克体重在饮水或者饲料中添加lOmg痢特灵或者5mg痢菌净(0.2%乙酰甲喹粉),1个疗程为5天。采取药物防治的过程中,要保持圈舍及周围环境的卫生、清洁,并加强消毒,尤其是在每天早晚清除粪便后必须进行消毒,确保干燥。对于病死犊牛或者濒死病牛,可采取焚烧或者深埋处理,确保彻底控制疫情。

仔猪白痢的临床症状 仔猪白痢的防治措施


仔猪白痢,又名迟发性大肠杆菌病,是仔猪在哺乳期内常见的腹泻病,主要是通过消化道感染。10~20日龄仔猪发病率高达80%,致死率不是很高。在农村养殖中这种疾病广泛流行,如不能及时正确的治疗,重者仔猪脱水死亡,轻者愈合发育不良成为僵猪,给养殖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下面就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仔猪白痢的临床症状仔猪白痢的防治措施。

1、临床症状

特征症状。仔猪往往突然出现腹泻,开始时腹泻次数较少,之后不断增加,排出糊状或浆状粪便,呈黄白色、灰白色或乳白色,有时呈绿色,有时还会混杂气泡,散发腥臭味。

一般症状。病猪体温有所升高,精神萎靡,眼结膜苍白,食欲不振,背腰拱起,走动缓慢,体表较脏,被毛粗乱没有光泽,非常怕冷,不停战栗,粪便黏附在肛门周围以及尾根处。

病程与转归。病程持续时间较长时能够超过1星期,较短时只有2~3天,尽管患病仔猪能够自行康复,但通常由于严重脱水、缺乏营养而变成僵猪。如果发病后没有及时进行治疗,病猪通常经过5~6天发生死亡,部分拖延至2-3星期。病死猪体质消瘦,体表苍白,剖检后能够发现肠道内存在不同数量的食糜,肠黏膜发生卡他性炎症,肠系膜淋巴结发生肿胀,肠壁菲薄。

2、鉴别诊断

仔猪黄痢。二者相似处是具有传染性,病猪都发生腹泻,但不会呕吐,剖检后发现胃肠内都存在凝乳块,且都是由于感染大肠杆菌而引起。区别是通常小于7日龄的仔猪容易发生,且产仔季节高发,病猪排出黄色稀粪,混杂凝乳小气泡,散发腥臭味。粪便或者肠内容物能够分离得到致病性大肠杆菌,且大部分菌株都存在黏着素K抗原,并能分泌毒素。

仔猪红痢。二者相似处是具有传染性,且产出后不久就会出现发病,主要症状是发生腹泻。但仔猪红痢通常是小于3日龄的新生仔猪容易发生,而大于7日龄基本不会发生,并排出黏性粪便,呈红色,散发臭味,混杂小气泡;剖检能够发现空肠内含有大量血液,取新鲜粪便制成涂片后染色镜检,能够看到革兰氏阳性的单个或者双个杆菌,且两端钝圆。

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者相似处是具有传染性,患病仔猪会发生腹泻,剖检能够发现胃内存在凝乳块,肠壁菲薄。区别是任何年龄的猪都能够发生传染性胃肠炎,仔猪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往往是寒冷季节容易发生。发病初期,病猪发生呕吐,排出灰黄色稀粪,并混杂凝乳块,机体快速消瘦,严重脱水,成年猪会呈喷射状排出水样便。大部分病猪能够在短时间内康复。

3、防治措施

西医治疗。病猪可按体重肌肉注射0.2~0.3ml_/kg长效治菌磺,或者肌肉注射2~4mL痢疾沙星、2-4ml_百痢净,每天2次。病猪也可每头肌肉注射2~5mg黄连素、痢菌净,每天2次,连续使用2天。如果病猪症状严重,可按体重使用2-4mL/kg强牲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注射液、2~4mL/kg强牲恩诺沙星注射液,均匀混合后用于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续使用2次。

中医治疗。取龙胆草、陈皮、麦皮、山渣、六曲各10g,全部研成细末,过筛后分成3次调制呈糊状,每天1次,以上药量为1头仔猪的用量。取适量的鲜韭菜,洗净后晾干,然后将其捣烂,每头仔猪每次服用6g汁液,每天2-3次,连续使用2天。取适量的草木灰和大蒜泥,添加适量水混合均匀,每头服用5~10mL,每天2~3次,连续使用2天。取500g乌梅和500g茶叶,添加2000mL水煮沸至剩余1000mL药液,然后去渣,每头内服5~10mL,每天1~2次,连续使用2~3天。取2份红糖、2份菜油、2份锅底灰,均匀混合后给每头病猪每次灌服2~3小勺,每天1次,通常2次就能够康复。取1份龙胆草、2份白头翁,混合均匀后研成粉末,添加在饲料中混饲,每头仔猪每次用量为15g,每天1次,连续使用2~3天。取2-3kg鲜马齿苋,放入猪栏内任仔猪何哺乳母猪自由采食,每天2次,连续使用3-6天。

加强饲养管理。母猪要加强饲养管理,并根据不同饲养阶段合理搭配饲料,并确保猪场干燥清洁,保持适当通风。同时,对于后代仔猪要及早喂料,适当增加运动,供给充足的饮水。圈舍保持卫生良好,及时清扫粪便和排出污水,尽可能避免形成环境刺激,注意保暖。另外,由于仔猪在15日龄到1月龄阶段非常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生长发育缓慢,抵抗力较弱,因此此时最好肌肉注射2mL5%右旋糖酐铁1次,并确保其中存在100mg左右的铁,促使其生长发育,防止发生白痢。

坚持严格消毒。为避免该病大面积发生,猪场内的全部用具都要选择使用适合的消毒药物进行消毒,通常使用1%-2%来苏儿溶液和10%—20%石灰乳,每星期进行1次消毒。母猪产仔必须每天对圈舍粪尿进行1次清除,并使用2%的煤酚皂溶液每星期进行1次消毒。当仔猪出栏后,要对圈舍用水冲洗干净,接着使用2%煤酚皂溶液进行消毒,然后才能够再次使用。母猪分娩时,要先对乳房和乳头使用o.1%的高锰酸钾进行擦拭,尽可能将每个乳头中存在的少量乳汁挤掉,然后尽可能使后代仔猪及早吮食足够的初乳。

简介
病因复杂,主要为生活条件不适宜,体质衰弱,大肠杆菌等乘机活动所导致。病猪大便稀薄,呈灰白色或灰黄色,有腥臭,后期排便失禁,日渐瘦弱而死,或成为侏儒猪。如能改善饲养管理,及时进行治疗,绝大多数能康复。磺胺脒、链霉素、氯霉素和诺氟沙星等均有一定疗效。平时应注意母猪饲养管理,适当补充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的饲养或加入饲料微生物添加剂,并经常对猪舍消毒
仔猪白痢又叫迟发性大肠杆菌病。是10-30日龄以内的仔猪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临诊上以下痢、排出灰白色粥状粪便为特征。剖检主要为肠炎变化。仔猪白痢在我国各地猪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对养猪业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
引起仔猪白痢的大肠杆菌血清型,主要是O8:K88,O5:K88,O60,O115,O141,O147血清型次之,有的地方与仔猪黄痢、猪水肿病的血清型相同。
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本病发生于10-30日龄仔猪,以2-3周龄仔猪多见:一窝仔猪中陆续或同时发病;有的仔猪窝发病多,有的发病少或不发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严冬、炎热及阴雨连绵季节发生较多;每当气候突然变坏(如下大雪、寒流等)时,发病数显著增多;母猪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不良,如圈舍潮湿阴寒、缺乏垫草、粪便污秽、温度不定等;饲料品质差、配合不当、突然更换饲料、缺乏矿物质和维生素、母猪泌乳过多、过浓或不足等等都可促进本病的发生和增加严重性。
2、临诊症状体温不高,排出白色或灰白色粥状稀粪。
3、剖检变化胃肠卡他性炎症。
4、细菌学检查必要时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及血清型鉴定。
防治方法
1.对于初产母猪,做好预防接种,建议使用大肠杆菌6价苗预防接种。
2、早期及时治疗治疗白痢药物和方法较多,要因地、因时而选用。如白龙散、大蒜甘草液、金银花大蒜液、矽炭银、活性炭、调痢生和促菌生、补充硫酸亚铁或硒、埋线疗法等等,以收敛、止泻、助消化为主药,必要时,投服痢特灵等抗菌药物。
3、主要是采取综合防制措施,积极改善饲养管理及卫生条件,做好经常性的预防工作,包括:
(1)加强妊娠母猪和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
(2)做好仔猪的饲养管理;
(3)改进猪舍的环境卫生;
(4)预防性给药。

仔猪黄白痢致病因素及临床症状 仔猪黄白痢的防治措施


仔猪黄白痢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所致的。主要危害幼畜,引起严重腹泻和败血症,影响生长和造成死亡,二者都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新生仔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导致仔猪死亡,给猪场和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仔猪黄白痢致病因素及临床症状仔猪黄白痢的防治措施。

1、病原

仔猪黄白痢的病原为大肠杆菌,大肠杆菌是中等大小的杆菌,有鞭毛,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60℃15min死亡,一般常用的消毒药均可将其杀死。

2、致病因素及临床症状

2..1仔猪黄痢

仔猪黄痢发病较早,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初生仔猪大肠杆菌病,主要侵害1-3日龄仔猪,7日龄以上的仔猪较少发生,此病发病急、症状明显、往往是一窝一窝地发病,死亡率高。无季节性,但寒冷时发病率较高,产房潮湿,卫生条件不好时发病率更高。当大肠杆菌进入仔猪肠道后,便利用菌毛吸附在肠黏膜上,借此定居增殖,产生大量肠毒素,使仔猪脱水腹泻,特征为剧烈腹泻,排出黄色或黄白色稀粪并迅速脱水。大肠杆菌抗原复杂,有菌体抗原0、鞭毛抗原H、荚膜抗原K三种抗原;血清型多,有几千种;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大肠杆菌的致病性取决于它在小肠黏附、定植、增殖的能力和它产生毒素的能力,黏附因子或纤毛决定细菌定植的能力,一旦发生细菌定植,就会因毒素的产生而导致腹泻,最重要的黏附因子是F4(K88ab、K88ac)、F5(K99)、F6(987P)。病猪主要是消化道感染,带菌母猪为主要传染源。圈舍内随处可见水样稀粪,黄色或灰黄色,内含凝乳小片和小气泡。捕捉仔猪时,因为挣扎从肛门冒出粪水,病猪口渴,不吃乳。

2..2仔猪白痢

仔猪白痢发病较迟,又称迟发性大肠杆菌,该病多发生于10-30日龄仔猪,以10-20日龄发病最多,30日龄以上仔猪很少发病,无季节性,或者天气突然变冷,湿度加大,阴雨或保暖不良,都会诱发白痢病。主要是通过消化道感染,发病率较高而致死率不是很高,但仔猪的生长速度明显减慢。病因复杂,尚不能完全肯定,一般认为猪肠道菌群失调,大肠杆菌过量繁殖是该病的重要原因。现已证实,猪轮转病毒是仔猪白痢的病原之一。诱发和加剧仔猪白痢病的因素也很多,如母猪饲养管理不当,猪舍卫生不良,膘情肥瘦不一,乳汁少、浓稀变化太大,无季节性,或者天气突然变冷,湿度加大,阴雨或保暖不良,都会诱发白痢病的发生。如医治及时会很快痊愈,死亡率较低。发病仔猪下痢,一窝中相继发生,粪便呈乳白色、灰白色或淡黄白色,腥臭、糊状或浆状。病猪畏寒,吃奶减少或者不吃,有的还有吐奶现象。一般情况下病情较轻,如及时治疗能痊愈,治疗过程中会因护理不当反复发作而形成僵猪。

3、病理变化

3.1仔猪黄痢

剖检时急性突然死亡的往往看不到明显的病理变化,病程稍长的肠黏膜充血、水肿,甚至脱落。肠壁变薄、松弛、充气,尤以十二指肠最为明显,肠内容物呈黄色,混有血液。心、肝、肾有出血点,有的地方有凝固性坏死。

3.2仔猪白痢

病死仔猪的剖检特征为脱水、消瘦、皮肤苍白。胃黏膜充血、水肿,肠内容物灰白色,酸臭或混有气泡。肠壁变薄半透明,肠黏膜充血、出血、易剥脱,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常有继发性肺炎病变。

4、综合防治

由于新生仔猪机体中能量贮备不多,能量代谢的激素调节机能不健全,对温度环境适应力弱,所以仔猪护理是关键;其次仔猪出生以后应尽早吃到初乳,而且越多越好,因为初乳不仅蛋白质含量高,还含有大量的免疫蛋白,是初生仔猪获得免疫力的重要来源。第三,一般大规模猪场管理水平好的可以在15天左右断奶,尽量减少仔猪在断奶时产生的仔猪断奶、饲料改变、新生环境、新群体形成等的应激。

无论是在产房还是在保育舍,都要保证仔猪适宜的生活温度,一般为33℃左右,避免仔猪着凉。

搞好环境卫生和消毒,产房要保持通风、干燥、光线充足,及时清除污物并及时消毒;正确处理干燥、卫生和消毒的关系,圈舍的干燥比卫生重要,卫生又比消毒重要。

做好母猪产前产后的饲养管理工作,在产前饲料营养要均衡,运动要适量,避免其产下的仔猪弱小,抵抗力低,对妊娠母猪在产前30天和15天接种,产后要保证母猪乳房的干净卫生。

中药预防与治疗:仔猪出生后,给母猪喂服四黄止痢颗粒,净化乳汁,可有效预防仔猪腹泻;哺乳仔猪腹泻,同样给母猪喂服四黄止痢颗粒,同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西药预防与治疗:仔猪初生后12h内口服敏感抗菌素。①增效磺胺甲氧嗪注射液5×10mL。仔猪出生后在第一次吃初乳前口腔滴服o.5mL,以后每天2次,连续3天。如有发病猪继续投药,药量加倍。②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每支10×2mL,8万IU。仔猪生后第一次吃初乳前口服1万IU,以后每天2次,连服3天,如有猪发病继续投药,药量加倍。

微生物制剂预防:使用促菌生、调菌生、乳康生等通过调节仔猪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平衡,从而抑制大肠杆菌。

治疗时应采取抗菌止泻(硫酸庆大霉素、阿莫西林、泻立停)与补液(葡萄糖生理盐水及多种维生素)等综合措施。

5、病例介绍

治疗措施:庆大霉素,每次2万IU,每日2次,肌肉注射,连用3天,对严重脱水的,猪采取补液,经过3天的治疗,病猪好转。

仔猪黄白痢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的肠道传染病,它严重危害养猪生产,尤其是现代化、集约化的养猪场饲养密度高,调运频繁,更易受到传染及侵害,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预防该病发生尤为重要。现将本人多年来控制仔猪黄白痢的经验总结如下。
1、病例分析
1.1白猪育种场病例
2012年凉州区白猪育种场存栏基础母猪46头,产种仔猪86窝,产活仔数972头,平均产仔数为11.3头,其中在哺乳期下痢39窝,发病率45.3%,产仔ld—3d发病7窝,发病率7.1%,死亡率49%,病仔排黄色浆状稀粪,内含凝乳样小片,很快消瘦,剖检尸体严重脱水,肠道膨胀,有多量黄色液体状分泌物,肠粘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症变化。产仔7d~30d发病32窝,发病率37.2%,其中7d~10d发病28窝,10d~30d发病4窝,病仔突然腹泻,排乳白色或灰白色的浆状、糊状粪便,腥臭,腹泻次数不等,病程2d—3d,长的一周左右,剖检尸体消瘦,肠粘膜卡他性立症,肠系膜淋巴结轻度肿胀,死亡较少,病仔多发病于秋末冬初。
1.2防治措施
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初步诊断为仔猪黄白痢,提出了综合性防治措施。
1.2.1加强消毒卫生工作
发病产房内彻底清扫,每天用清水冲洗1次产床及床下,每天消毒1次,特别对下痢仔猪的粪便要彻底j中洗,彻底消毒,以防继续传染。
1.2.2免疫
给怀孕母猪产前20d注射K88、K99基因工程苗。
1.2.3抗菌素
(1)给哺乳母猪服用土霉素片、氟哌酸胶囊等。
(2)给下痢仔猪整窝灌服氟哌酸1粒,庆大霉素8万单位,每日2次。
(3)同时采取所有生产仔猪一律在吃初乳前灌服一支庆大霉素。
1.2.4初步效果
经过2~3个月的控制治疗,凉州区白猪育种场仔猪黄白痢的发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经过治疗发现,仔猪黄白痢的控制重在预防,要从卫生消毒工作入手,2012年凉州区白猪育种场重点进行了卫生消毒,对初生仔猪灌服庆大霉素等预防方法,对抗生素的应用,则应尽最大限度降至最少利用,以防止破坏肠道正常菌群。
2、仔猪的生理特点及黄白痢发病的规律
2.1仔猪的生理特点
2.1.1环境条件
仔猪出生后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由母腹中的恒温环境到外界的常温环境,由原来的被动获取营养和氧气到自主吸食母乳和呼吸来维持生命等等这一系列的变化,使这一特定阶段减少仔猪死亡率、增加仔猪体重成为仔猪管理的重中之中。
2.1.2体温调节能力
哺乳仔猪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体内能源贮备有限,在较低的环境下,不易维持正常体温。
2.1.3消化系统
由于仔猪阶段消化器官不发达,消化机能差,需要逐步诱食、开食,适当增加饲喂次数,来保证仔猪获得足够的营养。
2.1.4免疫系统
仔猪缺乏先天性的免疫力,抵抗疾病的能力差,因此仔猪出生后应尽早吃足初乳,以获得尽量多的免疫球蛋白,使一周内仔猪获得足够有效的免疫力。
2.1.5营养需求
此外仔猪阶段生长发育迅速,新陈代谢旺盛,对营养不全的反应非常敏感。
2.2初生仔猪发生黄白痢的规律
2.2.1仔猪黄痢阶段
第一个腹泻多发期,仔猪黄痢阶段,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主要发生于7日龄内的仔猪,1—6日龄多发,以拉黄白色或黄色稀便为特征,且同窝仔猪发病率高达90%以上,在寒冬和早春多发病。分析原因:初生仔猪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体内能源贮备有限;初生仔猪消化机能不健全,食物通过消化道的速度快,胃内排空时间较短;仔猪本身没有保护免疫机能,抗病、抗微生物入侵能力弱;主要是其生理特点的原因;加之猪舍内污染严重,阴冷潮湿,气候变化频繁,吃乳不足而易致病。
2.2.2仔猪白痢阶段
仔猪白痢阶段,又称迟发性大肠杆菌病,多发生于10~30日龄仔猪阶段,以排乳白色糊状或浆状粪便为特征,一窝内发病率可达50%,对仔猪的体质和生长速度影响严重。分析原因:仔猪的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加之诱食开料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其次寒冷、保温差、湿度大和自体抵抗力低是主要诱因。

仔猪低血糖症的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治措施


仔猪低糖血症是仔猪在出生后最初几天内因饥饿致体内贮备的糖原耗竭而引起的一种营养代谢病,又称乳猪病或憔悴猪病。本病的特征是血糖显著降低,血液非蛋白氮含量明显增多,临诊上呈现迟钝、虚弱、惊厥、昏迷等症状,最后死亡。下面一起具体来了解一下:仔猪低血糖症的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治措施。

一、病因仔猪出生1周龄内,体内缺少为糖原异生作用的酶类,糖异生能力差,不能将体内的非糖物质转化为糖原,这段时间血糖主要来源于母乳和胚胎期贮存肝糖原的分解。母猪因饲养管理粗放,体质瘦弱或因营养搭配不当,饲养过肥或因乳房炎等疾病,或因环境寒冷,为维持正常体温加快了糖原分解消耗,都可造成仔猪对糖原的需求量大于糖原的供应量,体内血糖急剧下降,当血糖量低于50mg/100ml时,将发生新生仔猪低血糖症。

1.母猪无乳或乳量不足母猪体质差,怀孕期间饲料单一、营养价不全,造成母猪无乳、少乳、乳中含糖量低下以及产后母猪染患子宫炎、乳房炎、无乳综合症等疾病,致使泌乳障碍,造成产后无乳、乳量不足或乳汁过稀等。

2..新生仔猪吮乳不足或消化吸收机能障碍仔猪先天性衰弱,生活能力低下而不能充分吮乳,或者仔猪出生后吮乳反射弱甚至消失;个别初产母猪不让仔猪吮乳或仔多乳头少,而使有的仔猪吃不到母乳;仔猪患有大肠杆菌病、链球菌病、传染性胃肠炎、先天性震颤等疾病时,吮乳减少,同时因消化吸收机能障碍,以及初乳过浓,乳蛋白、乳脂肪含量过高,妨碍了新生仔猪的消化吸收。

3.新生仔猪在母体内发育不良由于母猪孕期的营养、管理及疾病等方面的因素,致使新生仔猪在母猪体内生长发育不良,导致仔猪先天性糖原不足而出现低血糖症。

4.环境寒冷、或空气湿度过高而使新生仔猪受寒,也能加速低血糖症;应激或有害因素致使仔猪食欲不佳,消化不良,也可引起本病。

二、临床症状。仔猪出生后1-7d内相继出现症状,初期精神不振,四肢无力,肌肉震颤,步态不稳,不愿哺乳,皮肤苍白,体温下降(36-37℃),后期卧地不起,被毛蓬乱无光泽,有的病猪出现痉挛、流涎、吐沫、尖叫,感觉迟钝,皮肤冰冷,最后失去知觉,在昏迷中死亡。

三、病理剖检

仔猪死后,尸僵不全,血液凝固不良;肝脏边缘锐薄,质地脆弱,稍碰即破;胃内空虚,无乳凝块存在。

四、诊断

根据病因、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剖检以及治疗性诊断(给仔猪腹腔注射10-20%葡萄糖注射液10ml,立刻见到明显的效果),即可确诊。

五、防治措施

1.治疗以补糖为主,辅以可的松制剂,促进糖原异生。

(1)腹腔注射5%~20%葡萄糖液10~20mL,每隔4~6hl次,直至仔猪能哺乳或吃食人工配料为止。(2)口服50%葡萄糖水15mL,每天3~6次。(3)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按每千克体重1~3mg加入葡萄糖注射液内,腹腔注射;也可肌注,每天1~3次,4d为1个疗程。(4)用10%或25%葡萄糖注射液10~20mL,加维生素C0.1g混合后,腹腔内注射,每隔3~4h注射l次,连用2~3d。对症状较轻者用25%葡萄糖液灌服,每次10~15mL,每隔2h用药l次,连用2~3d。为了防止复发,停止注射和灌药后,让其自饮20%的白糖水溶液,连用3~5d。(5)促进糖原异生:醋酸氢化可的松25~50mg或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10~20单位,一次肌肉注射,连续3d。

2..母猪的饲养管理。母猪孕期要根据不同妊娠阶段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饲养方式,保证母猪从日粮中获得充足的营养物质,满足胎儿生长发育需要,但不要使母猪过于肥胖,在管理上要注意适当运动,增强母猪体质,从而生产出质量比较高的仔猪。在给泌乳母猪调配日粮时,要注意适宜的能量和蛋白质水平,每千克日粮中消化能应高于11.72MJ/kg,粗蛋白质水平不低于13%,产后投料要由少到多,逐步增加,有条件的可以在夜间补饲一次青饲料。

3.注意初生仔猪的防寒保暖培育仔猪的适宜温度是:1~3日龄30℃~34℃,4~7日龄为28℃~30℃,15~30日龄22℃~25℃。具体保温措施可采用在母猪舍内设一个长宽各60~80cm的护仔间,铺上垫草,安装灯泡,以提高舍温。前3天待仔猪吃饱后放进护仔间,3天后就可以让仔猪自行出入,这样既能保持仔猪体温恒定,又能有效防止母猪压死仔猪。

4.固定乳头,早吃、吃足初乳早吃初乳可以及早地获得免疫力,获得丰富营养,尽快产生体热,增加抗寒抗病能力。饲养人员要注意观察,一旦发现有仔猪争抢同一个乳头时,要及时进行调解。最好是将弱小仔猪固定在前、中部,体大有力的仔猪固定在中、后部,以便使整窝仔猪发育均匀整齐。产仔过多时,可把部分仔猪寄养给其他母猪。一般仔猪出生后半小时内要吃上初乳。

5.发病后及时进行救治在母猪怀孕后期要增加能量饲料,或在产前一周到产后5天每天给母猪补充白糖50~100g,溶于水后拌入饲料让猪自食。仔猪出生后立即给予20%的葡萄糖水口服,每头5ml,每天4次,连喂3天。病后要迅速采取补糖措施,可用20%葡萄糖液10ml、复合维生素B液2ml、地塞米松0.5ml,腹腔内注射,每天3次,直至症状缓解并能自行吮乳时为止。为防止出现继发症,可用林可霉素每头1ml肌注,每天3次,连用3天。与此同时,要解除发病的原因,改善饲养条件,将仔猪移到温暖的畜舍中,对母乳不足的仔猪,及时给予人工哺乳。

仔猪低血糖症的临床症状
病初精神沉郁,吮乳停止,四肢无力或卧地不起,肌肉震颤,步态不稳,体躯摇摆,运动失调,颈下、胸腹下及后肢等处浮肿。病猪尖叫,痉挛抽畜,头向后仰或扭向一侧,四肢僵直,或做游泳状运动,磨牙空嚼,口吐白沫,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感觉机能减退,皮肤苍白,被毛蓬乱,皮温降低,后期昏迷不醒,意识丧失,很快死亡。病程不超过36h。
血检时血糖水平由正常的90~130mg/dl下降到5~15mg/dl。当下降到50mg/dl以下时,通常就有明显的临诊症状。血液非蛋白氮通常升高。
病理变化
剖检时可见肝脏变化特殊,肝呈橘黄色,边缘锐利,质地易脆,稍碰即破。胆囊肿大。肾呈淡土黄色,有小出血点。消化道中少奶。
诊断鉴别
根据母猪饲养管理不良,产后少乳或无乳,环境因素的检查,发病仔猪的临诊症状,尸体剖检在消化道中见不到什么消化物、脱水、肝脏小而硬以及仔猪对葡萄糖治疗的效果显著能做出诊断。本病应与新生仔猪细菌性败血症和细菌性脑膜脑炎、病毒性脑炎等引起明显的惊厥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是:一头发病,全窝防治,早期补糖,标本兼治。补糖:10%葡萄糖液20—40毫升,腹腔或皮下分点注射,每隔4小时1次,连用2天,效果良好。也可口服20%的葡萄糖液5—10毫升,1天3次,连服3天。胃肠道弛缓、排空障碍时,可肌肉注射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1次量,每千克体重0.2毫升,1天2次,连用2天。
预防措施
加强怀孕母猪后期的饲养管理,保证在怀孕后期提供足够的营养,不但能增加仔猪初生重,还能提高分娩母猪在哺乳期的泌乳量,确保仔猪出生后能吃到充足的乳汁,避免仔猪低血糖症的发生。加强对初生仔猪人工固定乳头的管理,在初生仔猪吃初乳之前,先将刚分娩母猪的乳头,逐个挤出几滴乳之后,再让初生仔猪吃初乳。这样做,即可挤掉乳导管中的堵塞物,又可检查母猪的泌乳量。发现无乳、少乳,可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于仔猪过多的,要进行人工哺乳或找代乳母猪,防止仔猪低血糖症的发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166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