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和防治方法

摘要:蛋鸡脂肪肝综合征也叫做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是产蛋鸡比较容易发生的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该病主要是导致肝细胞内堆积过多的脂肪,从而导致肝脏的正常功能受到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肝细胞发生破裂,最终造成肝内出血而发生死亡。患病鸡群很难形成产蛋高峰,对养鸡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发病机理

蛋鸡体内合成脂肪的最主要场所是肝脏,且合成的脂肪主要以极低密度脂肪蛋白形式被运送到血液。转运脂肪需要载脂蛋白的参与,而丝氨酸、蛋氨酸、B族维生素、维生素E等是合成载脂蛋白的主要成分。转运脂肪过程中,还需要胆碱的参与。蛋鸡进入产蛋期,每生产1个鸡蛋则消耗6g左右的脂肪,其大多数是经由摄取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转化生成,此时为保持生产力,会导致机体肝脏合成脂肪的能力明显提高,即形成更多的肝脂。但如果缺少合成蛋脂的原料,或者肝脏合成过多的脂肪,完全高出载脂蛋白的运输能力,就会导致在肝脏内蓄积大量的脂肪,使其外观呈淡黄色或者淡粉红色,且质地明显变脆。当蛋鸡发生应激,或者突然大量运动,会导致肝脏小血管发生破裂,促使血液进入到肝被膜下,并凝结成血块,最终由于肝脏破裂而发生死亡。

2.病因分析

饲养方式不当:据报道,蛋鸡采取笼养相比于平养更容易发生该病。这主要是由于平养时机体具有较大的运动量,并能够通过采食自身排出的粪便而获取一定量的生物素和微量元素;而笼养蛋鸡具有较少的运动量,且不能够采食粪便,使其无法获取足够的生物素和微量元素,从而导致笼养蛋鸡更容易发生该病。

饲喂不合理:有些小规模蛋鸡养殖户没有采取科学的方式管理鸡群,且往往饲喂自配饲料,由于没有合理加T,导致饲料中含有较大颗粒的谷实类饲料,如大麦、玉米等,当采食过多时就非常容易发生该病。另外,还有些蛋鸡养殖户在其开产前没有适时采取限饲,致使体况过于肥胖,使其在进人产蛋期后非常容易发生该病,从而造成产蛋量不能够提高。

日粮营养水平不当:日粮中含有过多的胱氨酸、胆固醇、维生素B,、生物素、尼克酸等,也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导致机体容易发生该病。饲料中缺乏某些营养物质,如维生素B6、维生素B12、蛋氨酸等,会导致脂蛋白的合成和转化出现困难,就会使肝脏内沉积过多的脂肪,从而容易发生该病。

遗传因素:据报道,不同品系蛋鸡具有不同的脂肪肝发生率,如产蛋率更高的蛋鸡更容易发生该病,这主要是由于高强度产蛋导致其体内雌激素代谢明显增强,促使体内存在高水平的雌激素,造成肝脏中加速沉积脂肪,从而发生该病。

应激因素:当蛋鸡受到某些应激因素的刺激,如温度过高、光照过强、受到惊吓、突然更换饲料和饮水等,都能够促使该病发生。这是由于蛋鸡在高温季节如果饲养在空间过于狭小的笼内,就非常容易发生热应激,从而会产生较多的外源性皮质酮以及其他一些糖皮质类固醇,都能够加速脂肪合成,而皮质类固醇还能够促使糖原异生,从而加快脂肪沉积,最终发生该病。

3临床症状

对于急性发病鸡群,主要表现出产蛋率积聚降低,通常比正常下降20%~30%,甚至能够达到40%左右。同时,会导致死亡率也急剧升高,通常会高于正常平均死亡率2%~10%。另外,发病鸡群通常具有较好的精神状态,没有表现出任何明显的临诊症状,且往往在午后、夜间突然出现死亡,特别是发生异常应激时会导致死亡率明显升高。病死鸡的鸡冠、肉髯呈苍白色,体重偏大,体质良好。发病前,鸡群通常只会表现出减少活动,低头呆立,精神萎靡,然后在地面上蹲伏,陷入半睡眠状态,随即就会出现全身麻痹,最后快速发生死亡。

笼养的产蛋鸡群比较容易呈慢性发病,尤其是当产蛋率达到大约70%~85%时容易发生,接着会出现产蛋率明显降低,部分甚至不能够出现产蛋高峰。病鸡体况良好,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腹部下垂,触摸比较柔软,拒绝走动,往往呈俯卧状,鸡冠、肉髯色泽较淡,甚至发绀带黄。如果鸡群过于拥挤以及进行捕捉、驱赶,产蛋时往往会导致肝脏发生破裂,促使鸡冠突然发白,头部前伸或者朝向背部弯曲,最终倒地痉挛而发生死亡。

4防治措施

西药治疗: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lg氯化胆碱,lOg蛋氨酸,lg肌醇,0.012mg维生素B12,101U维生素E,1个疗程为10天,如果1个疗程后没有痊愈则要再用药1个疗程。

中药治疗:病鸡服用白拟疏肝降脂汤进行治疗,即取决明子、山楂、郁金各15g,半夏、川芎、枳壳、白术、陈皮、制首乌、当归各20g,泽泻、茯苓、茵陈、柴胡、芍药各30g,加水进行2次煎煮,混合药液,添加在饲料中混饲,以上药量适合100只蛋鸡在1天内使用。每天1剂,1个疗程是10天,如果没有痊愈则可再服用1个疗程。

加强饲养管理:鸡群饲喂品质优良的饲料,注意在气候炎热的夏季要尽可能降低能量水平,而提高蛋白水平,并适当增加粗纤维水平.保证饲料中所含的能量和蛋白质保持平衡,并保证其含有足够的蛋氨酸、胆碱、维生素E以及微量元素硒等。

相关知识

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临床症状 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诊断及防治


蛋鸡脂肪肝,又称脂肪肝综合征或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是产蛋鸡常见的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它主要是脂肪在肝细胞内过分堆积,从而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严重的甚至引起肝细胞破裂,最终导致肝内出血而死亡。会给蛋鸡养殖带来极为严重的经济损失。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临床症状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诊断及防治。

1、发病原因

营养因素。主要指蛋鸡摄入过量的饲料,而使能量的摄入水平过高,过剩的能量会转化为脂肪,在肝细胞内沉积从而引起肝脏的生理功能异常,表现为脂肪肝综合征。另外,当日粮中的能蛋比较高时,蛋白质无法满足与脂肪结合的需求,而导致脂肪无法从肝脏中运出,从而引起脂肪肝综合征;当营养不足时尤其是参与合成脂蛋白的营养物质缺乏时,会导致肝脏内的脂肪无法运输,而使肝细胞内脂肪沉积,引发脂肪肝疾病。

遗传因素。不同的蛋鸡品种对脂肪肝综合征的敏感程度不同,蛋鸡由于产蛋的原因代谢强度大,高强度的激素代谢会加快脂肪的沉积,当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表现出脂肪肝综合征的症状。

环境因素。目前蛋鸡养殖多采用笼养方式,在高密度的饲养环境下蛋鸡的运动量减少,这就会导致蛋鸡体内多余的能量无法消耗而转为大量的脂肪,形成脂肪肝;在夏季该病的发病率较高,这主要是由于高温会促成脂肪酸的形成,而高温时蛋鸡对能量的需求量较少,从而增加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病率;当蛋鸡受到应激时会消耗大量的机体能量,使合成代谢速度降低,脂肪的转化率降低,使脂肪大量的沉积,最后会诱发脂肪肝综合征。

激素水平。雌激素会对能量代谢产生影响;过高的生长激素会使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增加;皮质醇会将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脂肪;而甲状腺激素会使蛋鸡对致病因子表现的极为敏感,这此都是蛋鸡发生脂肪肝综合征的主要原因。

有毒物质。这里主要是指霉菌毒素和药物毒素。其中黄曲霉毒素是引发脂肪肝综合征的主要毒素。另外,对蛋鸡用药不合理时也会对肝脏内的脂蛋白质合成产生影响,使脂肪无法合成脂蛋白质,造成脂肪在肝脏内沉积,引起脂肪肝综合征。

2、临床症状

该病多发生在高产蛋鸡或者产蛋高峰期,体重较大、肌肉丰满的蛋鸡会发生突然的急性发病死亡,而没有任何的症状。有的临床症状不明显,病鸡的营养状况良好,体重一般会超过正常体重的25%,直到产蛋率下降才发现患病,产蛋率会发生急剧的下降,可由原来的85%-95%下降到30%-50%。该病多呈急性暴发,病鸡表现为不喜动,喜卧,鸡冠及肉髯的颜色变淡,严重的病例会有嗜睡的症状,瘫痪,体温升高,但是鸡冠、肉髯会变冷,病鸡的精神不佳,贫血,鸡冠项端发绀,继而会萎缩变黄。腹部膨大、柔软、下垂,用手触可摸到厚实的脂肪组织。

3、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鸡,可见其外观肥胖,在皮下、腹腔以及肠系膜沉积大量的脂肪,大多数的病死鸡在死前,输卵管末端有一个成形的鸡蛋。肝脏发生肿大,可达正常的2-4倍,颜色为土黄色,边缘钝圆,质地脆弱、易碎,表面为黄色油腻状,有一处或者多处的出血点,切面外翻,有脂肪滴,严重病例可见肝被膜下出现血肿,甚至会破裂出血,从而可见病死鸡的腹腔以及肝脏表面有凝血块;有的病例的心肌变性,颜色为黄白色;肾脏变黄,脾脏、心脏、肠道有不同程度的小出血点,少数病例还会出现肝周炎及心周炎的病变,有的还有少量的腹水,腹腔浑浊,表现为卵黄性腹膜炎。

4、实验室检查

根据病鸡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对该病进行初步的诊断,然后再进行实验室检查进一步的确诊。取病鸡的肝触片后镜检,可见肝细胞索紊乱,发生肿大,胞浆内有大小不等的脂肪滴,细胞核位于中央或被挤到一侧,可见局部肝细胞坏死;对病鸡进行血液化验,结果可见血清胆固醇、血浆雌激素升高,血清中的脂蛋白脂酶活性降低,肝脏糖原和生物素的含量降低,并且血浆磷脂、低密度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丙二醛的值较正常鸡低。

5、防治措施

做好该病的预防工作,科学的配置日粮,保证蛋鸡营养的均衡,要根据蛋鸡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以及产蛋需求合理的调整日粮配方,对日粮中的营养进行科学配比。对于发病鸡群要及时的调整蛋鸡的饲料配方,降低日粮中的能量水平,同时增加日粮中粗纤维的含量,可将玉米用量的10%改成麦麸,并减少10%左右的饲喂量,适当的降低体重。日粮中要保证足够的胆碱、蛋氨酸、维生素E等嗜脂因子。添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可在每吨饲料中加入硫酸铜63g,胆碱55g,维生素C500g,维生素E5500万IU,维生素Bi23.3g,连续饲喂3周,可使病情得到控制,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鸡群则可在每吨饲料中加入900g肌醇,连用2周。

一、蛋鸡脂肪肝的产生原因

肝脏是物质代谢的核心器官,它对脂类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及转运等过程都有重要的作用。影响肝内脂肪含量的因素大致可分为增加肝内脂肪的因素和降低肝内脂肪的因素两大类。其中前者又包括:(1)随血液进入肝内的脂肪(酸);(2)营养过剩而在肝内由糖或蛋白质异生产生的脂肪。降低肝内脂肪的因素包括:(1)脂肪在肝细胞内被氧化;(2)肝内脂肪与脂蛋白结合而运出肝脏。肝内脂肪的堆积与否最终就取决于这四个方面的综合平衡,任何一个方面异常都会导致脂肪在肝内的蓄积,最终产生脂肪肝。正因为如此,导致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确切原因还不完全清楚,只是通过大量的临诊实践和试验研究总结了一些生产中可能引起脂肪肝的主要原因。

1.营养过剩

营养过剩主要是指饲料中的能量过剩。在目前一般的饲养水平中,由蛋白的营养过剩而导致肝内脂类增加的可能性比较小,而由能量水平过高导致鸡只过肥的情况却时有发生,这也是目前认为导致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尤其是当饲料中能量高而蛋白低时,过多的能量就会在蛋鸡体内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特别是在肝脏。这些脂肪如果不能及时运出肝脏,就会在肝细胞内堆积,从而产生脂肪肝。

2.营养缺乏

这里的营养缺乏主要是指饲料中胆碱(或氯化胆碱、甜菜碱)、蛋氨酸、维生素B12和维生素E等营养素的缺乏。因为这些因子可参与脂蛋白的合成或是脂蛋白运载脂肪出肝脏的辅助因子。因此,当这些营养素缺乏或不足时,脂肪运出肝脏就会发生障碍,从而在肝细胞内堆积,产生脂肪肝。

3.运动过少

蛋鸡最初是由会飞的鸟类驯化而来的,由于现代化规模养殖的要求,它们被关进了一个个小小的鸡笼里。这样就大大地限制了它的运动能力,减少能量消耗;另一方面,全天候地供应饲料也可能使一些关在笼里的高产蛋鸡过量地采食,从而进一步增加能量负担。多余的能量就会在体内,尤其是在肝脏中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从而产生脂肪肝。

4.激素影响

有报道,蛋鸡的产蛋潜力大会使鸡只在生理上对脂肪肝综合征更加敏感。因为产蛋高低与雌激素的活性高低有密切关系,而雌激素对肝中脂肪的合成与沉积又有促进作用。患脂肪肝综合征的蛋鸡血清中雌二醇的含量明显升高,且与血脂和血中胆固醇的含量呈极显着的正相关。这就提示产蛋性能较高的蛋鸡血液中所含较高的雌激素的水平可能是导致其患脂肪肝综合征的根本原因。

5.毒素的影响

在蛋鸡饲料中添加菜籽粕会增加鸡只患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的可能性(在这里起作用的主要是菜粕中的硫葡萄糖苷毒素)。此外,黄曲霉毒素也被认为是引起蛋鸡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的一种重要的毒素。这些毒素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它们对肝脏的功能具有重大的损伤作用。过量的采食会使肝脏合成脂蛋白的能力下降,从而降低脂肪运出肝脏的能力,使脂肪在肝内沉积,最终产生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

6.其他因素

有报道认为,蛋鸡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的发生还与鸡的品种有关。

上述各个方面都可引起蛋鸡的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但在实际生产中所产生的脂肪肝往往不是某一单独的原因所导致,而是几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比如常见的蛋鸡的脂肪肝是长期地采食过量的能量饲料,再加上笼养鸡的必然性运动过少而产生的。但是如果这时又发生了饲料中的胆碱、蛋氨酸或维生素B12等“抗脂肪肝因子”的缺乏,或者饲料中含有过多的菜粕和黄曲霉毒素,这样就会加速蛋鸡脂肪肝的形成或加重蛋鸡脂肪肝的病情。

二、蛋鸡脂肪肝的临诊症状和剖检变化

患脂肪肝的鸡群一般表现为产蛋率上升慢,没有产蛋高峰期的出现。一般产蛋率上升到85%左右时就会开始下降。鸡只精神状态良好,有时不表现任何临诊症状而突然死亡。死亡的鸡只表现为鸡冠、肉髯苍白,且一般体重偏大。

剖检病死鸡只,主要表现两大特点:一是腹腔内脂肪大量沉积,特别是腹部,以及肌胃和腺胃的外周都有一层厚厚的脂肪存在。除此之外,心脏、肠系膜等处也有多量的脂肪分布。二是肝脏肿大、出血、质脆并有油腻感。大量的研究表明,肝内出血是导致患鸡死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死亡鸡只大都表现为贫血症状。肝内出血形成肝包膜下血肿,有的肝包膜破裂而形成腹腔内血凝块。有资料报道,患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的鸡只因肝中的血管很容易在产蛋过程中破裂,从而引起肝内大出血而死亡。因此,病死鸡只一般在输卵管内还有一枚正常形成的硬壳蛋。

取患鸡的肝脏进行切片,在显微镜下可见肝细胞索紊乱,肝细胞肿大,胞浆内有大小不等的脂肪滴,胞核位于中央或被挤于一侧。有的见局部肝细胞坏死,周围可见单核细胞浸润,间质内也充满脂肪组织。

三、蛋鸡脂肪肝的早期诊断与防治措施

1.蛋鸡脂肪肝的早期诊断

患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的鸡只在生前一般无明显的临诊症状,只见不明原因的产蛋率下降,严重者突然死亡。目前一般都是靠死后剖检来作出诊断,使蛋鸡生产不可避免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为了减少这一损失,许多专业工作者也进行了一些早期诊断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的研究。刘鑫、花象柏等则从血浆中胆固醇脂的含量减少,发现了早期诊断蛋鸡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的方法。他们认为,当蛋鸡血浆中胆固醇脂含量减少时,如果胆固醇脂在胆固醇总量内所占的比例低于60%,则可认为该鸡患有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他们还进一步指出,如果血浆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由3.4~4.6摩尔/升下降到2.1~2.6摩尔/升,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由5.4~5.6摩尔/升升高到6.0~10.4摩尔/升,两者之比低于50%时,预示有发生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的可能。除此之外,他们还进一步研究发现,蛋中脂类的含量与对应鸡只血中脂类含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因此可以通过检测蛋中胆固醇脂的含量来实现早期监测蛋鸡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的目的,这样就可以使这一方法更加简单易行。

2.蛋鸡脂肪肝的防治措施

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是一种营养代谢疾病,是由长期的脂肪代谢障碍所引起的。蛋鸡一旦患上该病,一般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与调整才可见效,这样往往给蛋禽生产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该病应以预防为主,发病时辅以药物治疗。常用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坚持育成期的限制饲喂。育成期的限制饲喂至关重要,一方面,它可以保证蛋鸡体成熟与性成熟的协调一致,充分发挥鸡只的产蛋性能;另一方面它可以防止鸡只过度采食,导致脂肪沉积过多,从而影响鸡只日后的产蛋性能,同时增加鸡只患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的可能性。因此,对体重达到或超过同日龄同品种标准体重的育成鸡,采取限制饲喂是非常必要的。国外有报道认为,蛋鸡在8周龄时应严格控制体重,不可过肥,否则超过8周龄后难以再控制。

严格控制产蛋鸡的营养水平,供给营养全面的全价饲料。处于生产期的蛋鸡,代谢活动非常旺盛。在饲养过程中,既要保证充分的营养,满足蛋鸡生产和维持的各方面的需要,同时又要避免营养的不平衡(如高能低蛋白)和缺乏(如饲料中蛋氨酸、胆碱、维生素E等的不足),一定要做到营养合理与全面。

当确诊鸡群患有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时,应及时找出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通常可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平衡饲料营养。尤其注意饲料中能量是否过高,如果是,则可降低饲料中玉米的含量,改用麦麸代替。另有报道说,如果在饲料中增加一些富含亚油酸的植物油而减少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则可降低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的发病率。

(2)补充壮优-高效胆汁酸粉。主要是针对健康鸡群、病情轻和即将发病的鸡群。在每千克饲料中补加壮优500克,每月连喂10-15天。胆汁酸可帮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调节肠道,可有效预防脂肪肝和治疗病情较轻的脂肪肝。

(3)调整饲养管理,适当限制饲料喂量。在不改变饲喂次数的情况下,将日饲喂总量降低1/4~1/5,鸡群产蛋高峰前限量要小,高峰后可相应增大。

蛋鸡脂肪肝出血综合征的症状、预防冶疗方法


蛋鸡脂肪肝出血综合征是一种脂类代谢紊乱疾病。其特征是肝脏细胞中沉积大量脂肪,表现为脂肪肝,有时肝脏出血。病鸡营养状况良好,产蛋减少,因为肝脏功能障碍或肝脏破裂出血突然死亡。本病主要发生于笼养蛋鸡,特别是产蛋率高或正处在产蛋高峰期的鸡群发病较严重。本病发病率通常为2%~5%,死亡率2%~3%左右,但个别鸡群死亡率高达15%~20%,产蛋下降30%~50%。给养鸡业带来严重的损失。

1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1.1临床症状

蛋鸡脂肪肝出血综合征通常发生于产蛋高峰的鸡群,病鸡群营养状况良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直到产蛋下降时才发现。产蛋率通常在短时间内由原来的85%~95%急剧下降到30%~50%。病鸡喜卧,腹部膨大柔软而下垂,沉积大量的脂肪。鸡冠、肉髯颜色变淡,严重的呈黄白色,鸡冠顶端发绀。严重的嗜睡,精神沉郁。

1.2病理变化

从临床症状出现到死亡一般3~5天,病鸡在拥挤、驱赶、受惊、捕捉等剧烈运动时可以突然死亡。病鸡肥胖,皮下、腹腔和肠系膜沉积大量脂肪。大多数病鸡死前在输卵管末端有一个成形的鸡蛋。病鸡肝脏肿大,边缘钝圆,体积达正常的2~4倍,颜色呈淡黄色、土黄色,极易碎。在肝脏有一处或多处出血,切面外翻,在肝脏实质中有大量的细丝状出血,有些延伸到肝脏表面,肝脏周围有出血凝块。有些病鸡心肌变性呈黄色。病理切片镜检:肝脏呈严重的脂肪变性,肝细胞紊乱,肿大,细胞内有大量的脂肪颗粒。心肌变性呈黄色,有时肾脏变黄,脾脏、肠道等有不同程度的出血。

1.3病鸡血液检查

血清胆固醇明显升高达15.65~29.69毫摩尔/升,正常值为2.9~8.17毫摩尔/升。血钙升高可达6.99~18.46毫摩尔/升,正常值为3.74~6.49毫摩尔/升。血浆中雌激素明显升高平均1019微克/毫升,正常为305微克/毫升。病鸡血液中肾上腺皮质固醇含量均比正常鸡高(达到5.71~7.05毫克/100毫升),血清中脂蛋白脂酶活性下降,丙酮酸脱羧酶活性大大降低。肝脏糖原和生物素含量降低。

2病因

肝脏是物质代谢的重要器官,它对脂类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及转运等过程都有重要的作用。影响肝内脂肪含量的因素大致可分为增加肝内脂肪的因素和降低肝内脂肪的因素两大类。包括:(1)随血液进入肝内的脂肪;(2)营养过剩而在肝内由糖或蛋白质异生产生的脂肪;(3)脂肪在肝细胞内被氧化;(4)肝内脂肪与脂蛋白结合而运出肝脏。肝内脂肪的堆积与否最终就取决于这四个方面的综合平衡,任何一个方面异常都会导致脂肪在肝内的蓄积,最终产生脂肪肝。正因为如此,导致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确切原因还不完全清楚,只是通过大量的临诊实践和试验研究总结了一些生产中可能引起脂肪肝的主要原因。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2.1遗传因素

长期以高产蛋量作为育种目标可能是引起脂肪肝出血综合征的重要原因。高产蛋率对鸡来说是一种较强的应激因素,很容易受某些亚临床疾病的激发而引起发病。在产蛋高峰其雌激素代谢加强,肝脏脂肪含量增加容易引起脂肪肝出血综合征。

2.2营养因子

2.2.1能量过剩

营养过剩主要是指饲料中的能量过剩,在目前一般的饲养水平中,由蛋白质的营养过剩而导致肝内脂类增加的可能性比较小,而由能量水平过高导致鸡只过肥的情况却时有发生,这也是目前认为导致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尤其是当饲料中能量高而蛋白低时,过多的能量就会在蛋鸡体内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特别是在肝肌。这些脂肪如果不能及时运出肝脏,就会在肝细胞内沉积,从而产生脂肪肝。笼养蛋鸡饲喂高能量的口粮导致能量摄入过多,出现能量正平衡,过剩的能量会转变为脂肪蓄积在体内。饲料中的脂肪高而亲脂肪的因子如蛋氨酸,维生素如生物素、尼克酸、钻胺素、维生素E、维生素C过低可以直接或间接促进脂肪在肝脏中蓄积,引发脂肪肝出血综合征。

2.2.2能量和蛋白比

何维明(1992)试验结果证明蛋白和能量的比值大的鸡群脂肪肝出血综合征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蛋白和能量比低的鸡群,而且蛋白和能量比值过低的鸡群也会发生脂肪肝出血综合征,资料介绍能量在12.3兆焦/千克左右,蛋白和能量比值为61的日粮,脂肪肝出血综合征的发病率最低。能量在11.1兆焦/千克,蛋白和能量比值为66.5的日粮,脂肪肝出血综合征的发病率较低而且能够保持较高的产蛋性能。

肝脏中的脂肪必须与蛋白质结合成脂蛋白的形式才能运出肝脏,低蛋白的日粮不能提供足够的蛋白质与脂肪结合造成脂肪运输障碍,导致脂肪在肝脏中蓄积。另一方面低蛋白日粮使鸡群产蛋减少,过多的能量转变为脂肪蓄积在体内。高蛋白低能量的日粮也能造成脂肪肝出血综合征,因为日粮中蛋白和能量比值过大,能量相应偏小,部分氨基酸脱去酰胺基生成葡萄糖作为能量。而脱去的酰胺基在肝脏中转变为尿素,增加了肝脏的负担,诱发脂肪肝出血综合征。

2.2.3低钙日粮会引发脂肪肝出血综合征

低钙日粮会造成鸡群产蛋减少,过量的能量会转变为脂肪蓄积于肝脏,另一方面代谢旺盛的鸡群采食超过正常量才能保证钙的需要,造成能量和蛋白摄入过高。在实际生产中给未开产的鸡群补钙推迟,就会造成脂肪过早蓄积,造成鸡群产蛋高峰较低。一般在16周龄到鸡群5%产蛋这一段时间饲喂含钙2%~5%的日粮以满足钙的需要。

2.2.4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鸡体内脂类物质转运机制失常或抗脂肪肝物质缺乏能促进脂类在肝脏蓄积。抗脂肪肝物质如胆碱、蛋氨酸等作为磷脂的一部分可以促进脂肪转运,因为磷脂酰胆碱是合成脂蛋白必须的原料。而合成磷脂必须有脂肪酸和胆碱。维生素C、B族维生素、维生素E和锌、硒、铜、锰等微量元素会影响自由基产生和清除之间的平衡,这些物质缺乏会引起脂肪肝出血综合征。另一方面日粮中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鸡会过量采食以满足体内对这些营养物质的需要,这样就会摄人过多的能量造成能量过剩,脂肪蓄积在体内。

2.3应激因素

营养、管理、疾病和接种疫苗等因素会引起应激反应,可以诱发脂肪肝出血综合征。据卞汝霖报道扬州某鸡场给伊莎褐蛋鸡接种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后部分鸡发生脂肪肝出血综合征,产蛋率下降10%左右,应激会增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促进糖生成,加速脂肪生成,鸡生长速度减慢而脂肪生成增加。

2.4饲养环境

笼养蛋鸡脂肪肝出血综合征的发病率高于地面平养的蛋鸡,因为笼养蛋鸡的活动量较小,消耗能量较少,过剩的能量可转化成脂肪蓄积在体内。笼养蛋鸡容易缺乏某些营养物质如B族维生素。饲养密度过大,环境温度过高的鸡群容易发生脂肪肝出血综合征。

2.5霉菌及其毒素

霉菌及其毒素特别是黄曲霉毒素易使肝脏受损而引发肝功能障碍和脂蛋白合成减少,从而导致肝脏代谢障碍和脂肪沉积,引起脂肪肝出血综合征。蛋鸡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含量在2~15毫克/千克时会引起蛋鸡产蛋下降,蛋重减轻,鸡肝脏肿大、易碎,颜色变为淡黄色。

2.6激素影响

有报道,蛋鸡的产蛋潜力大会使鸡只在生理上对脂肪肝综合征更加敏感。因为产蛋高低与雌激素的活性高低有密切关系,而雌激素对肝中脂肪的合成与沉积又有促进作用。陈卿奎等通过实验复制脂肪肝综合征的蛋鸡的研究表明:患脂肪肝综合征的蛋鸡血清中雌二醇的含量明显升高,且与血脂和血中胆固醇的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这就提示产蛋性能较高的蛋鸡血液中所含较高的雌激素的水平可能是导致其患脂肪肝综合征的根本原因。

3预防治疗措施

脂肪肝出血综合征是一种营养代谢疾病,是由长期的脂肪代谢障碍所引起的。蛋鸡一旦患上该病,一般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与调整才可缓解,这样往往给蛋禽生产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该病应以预防为主,发病时辅以药物治疗。常用的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严格育成期和产蛋期的限制饲喂

育成期的限制饲喂至关重要,一方面,它可以保证蛋鸡体成熟与性成熟的协调一致,充分发挥鸡只的产蛋性能;另一方面它可以防止鸡只过度采食,导致脂肪沉积过多,从而影响鸡只日后的产蛋性能,同时增加鸡只患脂肪肝出血综合征的可能性。因此,对体重达到或超过同日龄同品种标准体重的育成鸡,采取限制饲喂是非常必要的。国外有报道认为,蛋鸡在8周龄时应严格控制体重,不可过肥,否则超过8周龄后控制难度将增加。

严格控制产蛋鸡的营养水平,供给营养全面的全价饲料。处于生产期的蛋鸡,代谢活动非常旺盛。在饲养过程中,既要保证充分的营养,满足蛋鸡生产和维持各方面的需要,同时义要避免营养的不平衡(如高能低蛋白)和缺乏(如饲料中蛋氨酸、胆碱、维生素E等的不足),一定要做到营养合理与全面。

3.2对已经发病的鸡群可以采取对症治疗措施,每吨饲料中添加氯化胆碱1000克,亚硒酸钠维生素E200克,维生素B12,200毫克,肌醇900克。连续饲喂一个月以上,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3.3限制饲料中代谢能的摄入量,如在饲料中增加一些富含亚油酸的脂肪而减少饲料中碳水化合物,可以降低饲料中玉米的含量,改用麦麸代替部分玉米,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饲料中代谢能和蛋白质的比值(ME/P)因温度和产蛋率的不同而调整。环境温度高的时候ME/P降低10%,环境温度低的时候ME/P增加10%,及时调整日粮配方,以适应环境变化下鸡群的需要。在产蛋率大于80%时,日粮中能量和蛋白比值为60,产蛋率65%~80%时//致富经//,日粮中能量和蛋白比值为54,产蛋率小于65%时,日粮中能量和蛋白比值为51。对体重超标的鸡群可以适当限饲,产蛋高蜂前期限饲量要小,产蛋高峰后期限饲量要大。蛋鸡在120日龄后开始限饲,一般限饲8%~12%。

3.4添加营养调节剂,在基础日粮中单独或相互添加甜菜碱,L-肉碱,酵母铬,有机锰等营养调节剂可以不同程度改善脂肪代谢,提高种鸡的生产性能,有抗脂肪肝的作用。

中国传统的中草药在调控鸡脂肪代谢,防治脂肪肝综合征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山楂,神曲,丹参,首乌,蒲黄,玉竹,枳壳等配伍可以较好的调节脂肪的代谢,减少鸡体内的脂肪沉积,提高生产性能,降低脂肪肝的发病率。

3.5改善饲养管理,保持鸡舍清洁,防止饲料和垫料发霉。夏季注意防暑降温,保持饮水充足,清洁卫生,将患病鸡从鸡群内挑出在地面上散养。减少各类应激反应,减少该病的发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1868.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