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裂腹鱼水霉病的防治试验

关键词:昆明裂腹鱼;水霉病;防治

水霉菌隶属于水霉科(Saprolegniaceae)、水霉属(Saprolegmia)和绵霉属(Achlya)中的一些种类,广泛存在于淡水或半咸水水域及潮湿土壤中;水霉菌对宿主没有严格的选择性,从卵、幼鱼到成鱼均能被感染,且易发生相互传染并逐渐蔓延,危害严重。目前已有对花鲈、月鳢、斑点叉尾鮰、红点鲑等鱼类发生水霉病进行了研究,感染的鱼体表伤口处有棉花状的灰白毛,加剧鱼体病情加重而导致死亡,这给水产养殖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然而对昆明裂腹鱼发生水霉病的防治尚未见报道,该鱼为产区特有的珍稀鱼类,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点与时间

试验地点选在毕节市田坝桥养殖基地,长方形流水池,面积40m2、池深1.2m、水深1m;试验时间为2015年3月10日至4月9日。

1.2试验材料

以发生水霉病的昆明裂腹鱼鱼种为试验材料,鱼体表有灰白色菌丝,游动缓慢,不摄食,体长(13.1±1.1)cm,体重70~80g;Vc应激灵、芳草水霉净、聚维酮碘及水产多维等为治疗药品。

1.3试验方法

根据各种药物用法用量结合实际作适当调整,选取两个患病鱼池,分别设置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操作过程如下:

第一天使用Vc应激灵,用量40g/次,化水混匀,全池泼洒,泼洒时间为07:30、12:30、17:30,共3次,池内水体交换次数为0.5~1次/h;

第二至三天使用芳草水霉净,用量10g/次,化水混匀,全池泼洒,泼洒时间为08:00、16:00,共2次,池内水体交换次数为0.5~1次/h;

第四天使用10%聚维酮碘溶液,量取12mL,将其稀释300倍,全池泼洒,泼洒时间为08:30,共1次,池内水体交换次数为0.5~1次/h;

第五天不使用药物,池内水体交换次数为1~2次/h;

第六天使用10%聚维酮碘溶液,量取12mL,将其稀释300倍,全池泼洒,泼洒时间为08:30,共1次,池内水体交换次数为0.5~1次/h;

第七天不使用药物,池内水体交换次数为1~2次/h;

第八至十三天用水产多维拌饲料投喂,多维用量为5g/kg饲料,饲料投喂量为鱼体重的2%,投喂3次/d,池内水体交换次数为1~2次/h;

第十四天使用芳草水霉净,用量10g/次,化水混匀,全池泼洒,泼洒时间为08:00、16:00,共2次,池内水体交换次数为0.5~1次/h;

第十五天使用10%聚维酮碘溶液,量取12mL,将其稀释300倍,全池泼洒,泼洒时间为08:30,共1次,池内水体交换次数为0.5~1次/h;

第十六天不使用药物,池内水体交换次数为1~2次/h;

第十七至二十天再用水产多维拌饲料投喂,多维用量为5g/kg饲料,饲料投喂量为鱼体重的2%,投喂3次/d,池内水体交换次数为1~2次/h。

第二十一至三十天使用鲤鱼配合饲料,饲料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4%,投喂3次/d,池内水体交换次数为1~2次/h。

对照组不做任何药物处理。试验期间水温为14~18℃,pH为7.1~8.0,溶解氧为5.1~6.8mg/L。此外,对发生水霉病较轻的其他鱼池按上述药品,用量减半,观察病鱼生长情况。

2试验结果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试验组的昆明裂腹鱼鱼体上灰白色棉絮状水霉菌丝逐渐脱落,裸露的伤口逐步愈合,病鱼活力逐渐恢复;其中第四天使用10%聚维酮碘溶液后病鱼停止死亡,第八天后菌丝全部脱落,成活率为89%。而对照组的成活率为71%,比试验组成活率偏低。具体结果见表1。

3小结与讨论

本试验针对患水霉病较多的鱼池,设置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通过Vc应激灵、芳草水霉净、聚维酮碘及水产多维等水产药物对病鱼进行了一个月的治疗,鱼体身上菌丝全部脱落,摄食、游动活力恢复正常,成活率达到了89%;而对照组未进行治疗,鱼体身上菌丝未脱落,食欲差、游动缓慢,成活率只有71%。相对对照组而言,试验组病鱼通过治疗后,病情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其他发生水霉病较轻的鱼池使用减半的药物用量后,鱼体身上的白点都已脱落,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

目前关于水霉病防治的药物种类较多,使用浓度和作用对象也不尽相同,在养殖过程中着重预防水霉病的工作,重点在于预防,加强水质控制,必要时选择对水体污染和鱼体刺激较小的高效药物进行防治;同时加强抵抗力低的鱼体的营养以及减少鱼体体表损伤,这对提高昆明裂腹鱼养殖成活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黄琪琰.水产动物疾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42

KitancharoenN,HataiK.Somebiochemicalcharacteristicsoffungiisolatedfromsalmonideggs.Mycoscience.Mycoscience,1998,(39):249-255

ChukanhomK,HataiK.Freshwaterfungiisolatedfromeggsofthecommoncarp(Cyprinuscarpio)inThailand.Mycoscience,2004,45(1):42-48

陈云祥,江辉.大鲵水霉、肠炎、烂尾“三病”综合防治技术.中国水产,2006(6):54-55

李爱华,聂品,卢全章.花鲈水霉病及其病原的初步研究.水生生物学报,1999,23(4):388-390

朱玲.月鳢水霉病病因分析与防治.科学养鱼,2006(4):53

刘德建,陈奇,郑伟力.斑点叉尾鮰水霉病的防治技术.科学养鱼,2006(9):56-57

史秀杰,刘荭,高隆英,等.患病北极红点鲑的病原分离与鉴定.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7,26(2):223-227

HusseinMMA,HataiK.PathogenicityofSaprolegniaspeciesassociatedwithoutbreaksofsalmonidsaprolegniosisinJapan.FisheriesScience,2002,68(5):1067-1072

TampieriMP,GaluppiR,CarelleMS,etal.EffectofSelectedEssentialOilsandPureCompoundsonSaprolegniaparasitica.PharmaceuticalBiology,2003,41(8):584-591

曹文宣,陈毅锋.裂腹鱼亚科.见:曹文宣等.中国动物志鲤形目(下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298-299

伍律,贵州鱼类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

(收稿日期:2015-12-23)

相关推荐

塔里木裂腹鱼


[学名]: Schizothorax biddulphi Gunther
[资源名称]: 塔里木裂腹鱼
[外文名]: biddulphs schizothoracin,Biddulph' s finescales high-sc
[别名]: 尖嘴鱼
 
[形态特征]:
 
体长形,稍侧扁。头锥形。吻部很尖。鼻孔近于眼。眼略小,侧上位;近于吻端。口下位,马蹄形呈近似弧形。上颌长于下颌,下颌无角质缘。下唇窄,唇后沟中断。须2对,前须约达后须基,后须约达眼后缘下方。下咽骨窄.咽齿柱状,顶端尖,具钩。鳃盖膜连于峡部。 鳞小,排列整齐;胸部裸露呈有鳞痕迹;臀鳞向前不达腹鳍基;肩鳞不明显;侧线鳞稍大。侧线完全,侧中位。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原产地区]:塔里木河流域  
[气候带]:温带 [地理分布]:自然分布于塔里木河水系的河道和静水水体中。  
[水域环境]:淡水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耐高寒
[食性]:杂食性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研究教学
[资源状况]:在塔里木河水系的阿克苏河有一定数量

灰裂腹鱼


[学名]: Schizothorax griseus Pellegrin
[资源名称]: 灰裂腹鱼
[外文名]: Hui lie fu yu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口下位。下颌外侧无角质部分,前缘不锐利。须2对。身体背面、侧面均被细鳞,胸及前腹面裸露无鳞。肛门至臀鳍基两侧各有一列大型臀鳞。身体背部蓝灰色或褐色,腹面银白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云南省  [原产地区]:云南省保山市等  
[气候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不详  
[地理分布]:澜沧江、金沙江等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自然条件下,生活于澜沧江等水系,栖息环境多为水流湍急、砂砾底质。

胭脂鱼水霉病


疾病名称水霉病

为害对象 鱼卵和早期鱼苗
病原 为水霉菌。

症状 水霉菌丝会大量生长使卵粒形成白色绒球状,致使胚胎死亡,并迅速蔓延到其他鱼卵,造成鱼卵互相粘连而大批死亡;受精卵发育后期感染水霉后,虽有部分胚胎能孵化出膜,但畸形比例很高;胭脂鱼仔鱼出膜后有几天的静卧期,且仔鱼有聚集在一起的习性,死亡的仔鱼也易感染水霉,并迅速传染给其他健康鱼苗,往往造成批量死亡。

防治方法为防止畸形发生,鱼卵在发育后期不宜用药物处理,故此病应以预防为主。

(1)加强亲鱼培育,提高卵子质量,增加卵子抗病力,提高授精率、孵化率。

(2)孵化容器事先用10毫克/升浓度的高锰酸钾或67毫克/升的孔雀石绿或5%-7%的食盐溶液消毒。

(3)受精卵在原肠期以前每天用0.5-1毫克/升的孔雀石绿或5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5-10分钟。
(4)及时剔除霉卵、卵膜及死亡的仔鱼,经常加注新水。

短须裂腹鱼


中文名称 短须裂腹鱼
拉丁名称 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Fang)
英文名称 shortbarbel schizothoracin
地方名称 缅鱼、沙肚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裂腹鱼属
拉丁属名 Schizothorax Heckel,1838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体长,稍侧扁。头钝锥形。口下位,横裂。下颌具锐利角质。唇肉质,下唇新月形,具乳突,唇后沟连续。须2对,较短,等长,为1/2眼径。体被细鳞,胸腹部鳞片明显;侧线上鳞约25枚;具臀鳞。背鳍刺较强,具锯齿,起点在腹鳍之前。
生活习性 生活于流水环境,常集群。食着生藻类,以硅藻为主。生殖期约3-4月。卵巢有毒。最大个体约500mm,为产区主要经济鱼类。

贡山裂腹鱼


[学名]: Schizothorax gongshanensis
[资源名称]: 贡山裂腹鱼
[外文名]: Gong shan lie fu yu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口下位。下颌前部有发达的角质,前缘锐利。须2对,等长,短小。身体背面、侧面均被细鳞。肛门至臀鳍基两侧各有一列大型臀鳞,形成裂沟,故名裂腹鱼。身体背部青蓝色或暗灰色,腹侧银白色。身体背侧具不规则深色斑点。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云南省  [原产地区]:云南省怒江州  
[气候带]:温带  [生命周期]:不详  
[地理分布]:怒江上游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自然条件下,生活于怒江,栖息环境多为水流湍急、砂砾底质。

怒江裂腹鱼


[学名]: Schizothorax nukiangensis Tsao
[资源名称]: 怒江裂腹鱼
[外文名]: Nu jiang lie fu yu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口下位。下颌前部有发达的角质,边缘锐利。须2对,约等长。身体背面、侧面均被细鳞,胸及前腹面裸露无鳞。肛门至臀鳍基两侧各有一列大型臀鳞。身体背部蓝灰色或青蓝色,腹侧银白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云南省  [原产地区]:云南省怒江州  
[气候带]:温带
[地理分布]:怒江上游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自然条件下,生活于澜沧江、元江等水系,栖息环境多为水流湍急、砂砾底质。

中华裂腹鱼


中文名称 中华裂腹鱼
拉丁名称 Schizothorax sinensis Herzenstein
英文名称 Chinese schizothoracin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裂腹鱼属
拉丁属名 Schizothorax Heckel,1838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体延长,稍侧扁,头锥形,口下位,横裂或略呈弧形,下颌前缘有锐利的角质,下唇略呈新月形,表面有乳突,唇后沟连续,须2对,较发达,约等长,其长度大于眼径,前须末端到达眼球中部的下方,后须末端达到眼球后缘下方或延至前鳃盖骨,胸部自鳃峡以后有明显的细鳞。背鳍刺在16.0cm以下个体较发达,背鳍起点至吻端稍大于至尾鳍基部的距离,腹鳍基部起点与背鳍第1分枝鳍条相对。体背部暗灰色或青灰色,腹侧银白色,背鳍、腹鳍皆为青灰色。尾鳍红色.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198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