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措施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疫病,呈地方流行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只感染猪,各种品种、不同年龄和用途的猪均可感染,但以妊娠母猪和1月龄以内的仔猪最易感。患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接触感染、空气传播和精液传播,也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措施。

1、临床症状

急性型。①母猪:是主要的受害猪群。表现为精神不振、厌食、发热(40~41℃)、咳嗽,并有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部分母猪双耳、腹部及其外阴部皮肤出现一过性青紫色血斑,所以有人称该病为蓝耳病。还有部分母猪出现肢体麻痹性神经症状。妊娠后期发生早产、流产(流产率可达50%~70%)、死胎(可达35%)、木乃伊胎(可达25%)和产出弱仔猪。流产胎儿多发生在妊娠后期,而后出现重复发情、受胎率低(受胎率可降低5%)。②仔猪:以1月龄内的仔猪最易感,感染后症状明显。早产的仔猪,在出生后当时或几天内死亡。大多数初生仔猪表现为体温升高达40℃以上,精神不振,呼吸困难,眼睑水肿,肌肉震颤,共济失调,后肢麻痹,打喷嚏,嗜睡。有的仔猪耳尖、耳边、四肢末端和腹侧皮肤发绀,死亡率高达80%~100%,而耐过的仔猪生长缓慢,易继发其他疾病。③生长猪和肥育猪:对该病的易感性较低,感染后仅表现轻度的临床症状。④种公猪:发病率较低,一般为2%~5%。公猪感染后,主要表现为一般性临床症状,但公猪精液品质下降、精子活力降低,配种受胎率下降,精液可带毒,4周后才能逐渐恢复。M.yZ023.cOM

慢性型。此为该病的主要形式。主要表现为猪群的免疫功能下降,易继发感染其他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猪群的生产性能降低,生长缓慢;母猪群的繁殖性能下降。猪群的呼吸道疾病(如传染性胸膜肺炎、附红细胞体病、支原体肺炎链球菌病等)发病率明显上升。

亚临床型。感染猪多数不表现临床症状或有很轻微的临床症状。种公猪表现轻微的嗜睡、厌食和轻微发热。但种公猪感染后至少21天仍可通过精液排毒,若与种母猪交配防治,则可将此病传染给母猪。

2、诊断要点

抗体检测。目前可用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细胞试验(易于操作,最为常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血清中和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适用于大规模普查、已有商品化的试剂盒)四种方法检测血清中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抗体。

病理组织学检查。间质性肺炎是常见的变化,还可见到脑炎、心肌炎等病理变化。

在诊断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与猪细小病毒病、猪伪狂犬病、猪乙型脑炎、猪瘟等相鉴别。

3、预防措施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被国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进行依法管理,因此要采取“双轨运行”、群防群控的技术措施,进行预防、控制该病的发生、流行。要加强猪群的药物保健(预防)。在母猪哺乳期、断奶前后、保育阶段、生长阶段,要定期地进行预防性保健:电解多维(或支原净)+金霉素(或抗病毒1号)+阿莫西林等,每个月保健5~7天。预防其他细菌感染,提高抗病能力。

4、治疗措施

猪群发病后,要及时控制疫区,就地扑灭传染源。紧急接种疫苗,提高特异性免疫力,保护好易感猪群。对有保种价值的种猪,要及时进行隔离治疗。

西药治疗。猪蓝耳泰注射液2.5mL,一次肌内注射,每日1次,连用3次为1个疗程(但小于7日龄仔猪不可注射,可口服治疗)。磺胺间甲氧嘧啶60g,拌入100kg饲料中饲喂(拌均匀),连喂3天。白介素-22.5mL,10%维生素C注射液5mL,分别肌内注射,每日1次,连用3次。还可在饲料中适当添加泰乐菌素或长效土霉素用于辅助治疗,减少死亡率和继发病的发生。

中药治疗。方1:石膏地黄汤。功用:清热降火、解毒、消炎、散瘀。组成:生石膏50g,生地黄18g,牡丹皮12g,赤芍12g,玄参15g,黄芩15g,连翘10g,忍冬藤20g,板蓝根20g。用法:加水2000mL,浸泡30min后,煎沸15min,候温去渣取药液内服,成年猪每次100mL,每日3~6次;仔猪每次20~50mL,每日3次。加减:有高热者,加牛角20g,麦冬15g,丹参15g。方2:定喘散。功用:止咳化痰、清热解毒。组成:桔梗150g,陈皮150g,连翘150g,苏子150g,金银花150g,黄芪150g,百部150g,甘草150g。用法:共为细末,混饲或内服。成年猪每次每头50g,育成猪每次每头35g,仔猪每次每头25g,每日3次,连喂5~7天。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猪群发生以繁殖障碍和呼吸系统症状为特征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的病毒性传染病。
病原特点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的病原体为动脉炎病毒属的成员,是一种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粒子呈球型,直径为55~60纳米。病毒有2个血清型,即美洲型和欧洲型,我国分离到的毒株为美洲型。病毒对酸、碱都较敏感,尤其很不耐碱,一般的消毒剂对其都有作用,但在空气中可以保持3周左右的感染力。
传播特点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主要感染途径为呼吸道,空气传播、接触传播、精液传播和垂直传播为主要的传播方式,病猪、带毒猪和患病母猪所产的仔猪以及被污染的环境、用具都是重要的传染源。此病在仔猪中传播比在成猪中传播更容易。当健康猪与病猪接触,如同圈饲养,频繁调运,高度集中,都容易导致本病发生和流行。猪场卫生条件差,气候恶劣、饲养密度大,可促进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流行。老鼠可能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的携带者和传播者。
临症特点
各种年龄的猪发病后大多表现有呼吸困难症状,但具体症状不尽相同。
母猪染病后,初期出现厌食、体温升高、呼吸急促、流鼻涕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少部分(2%)感染猪四肢末端、尾、乳头、阴户和耳尖发绀,并以耳尖发绀最为常见,个别母猪拉稀,后期则出现四肢瘫痪等症状,一般持续1~3周,最后可能因为衰竭而死亡。怀孕前期的母猪流产,怀孕中期的母猪出现死胎、木乃伊胎,或者产下弱胎、畸形胎,哺乳母猪产后无乳,乳猪多被饿死。
公猪感染后表现咳嗽、打喷嚏、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呼吸急促和运动障碍、性欲减弱、精液质量下降、射精量少。
生长肥育猪和断奶仔猪染病后,主要表现为厌食、嗜睡、咳嗽、呼吸困难,有些猪双眼肿胀,出现结膜炎和腹泻,有些断奶仔猪表现下痢、关节炎、耳朵变红、皮肤有斑点。病猪常因继发感染胸膜炎、链球菌病、喘气病而致死。如果不发生继发感染,生长肥育猪可以康复。
哺乳期仔猪染病后,多表现为被毛粗乱、精神不振、呼吸困难、气喘或耳朵发绀,有的有出血倾向,皮下有斑块,出现关节炎、败血症等症状,死亡率高达60%。仔猪断奶前死亡率增加,高峰期一般持续8~12周,而胚胎期感染病毒的,多在出生时即死亡或生后数天死亡,死亡率高达100%。
有一点需要注意:血清学调查证明,猪群中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阳性率高达40%~50%,但出现临床症状的不过10%,目前对这种亚临床感染的认识仍显不足。
剖检特点
剖检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死猪,主要眼观病变是肺弥漫性间质性肺炎,并伴有细胞浸润和卡他性肺炎区,肺水肿,在腹膜以及肾周围脂肪、肠系膜淋巴结、皮下脂肪和肌肉等处发生水肿。
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鼻黏膜上皮细胞变性,纤毛上皮消失,支气管上皮细胞变性,肺泡壁增厚,膈有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母猪可见脑内灶性血管炎,脑髓质可见单核淋巴细胞性血管套,动脉周围淋巴鞘的淋巴细胞减少,细胞核破裂和空泡化。

诊断要点
根据病原、传播特点、临床症状及剖检特点可做出初步诊断,但要注意与症状相似的一些病毒性传染病相鉴别,如流感、细小病毒病、流行性腹泻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病毒性传染病,确诊必须进行血清学鉴定或病毒分离鉴定。
有关专家提供了一个直观判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基本原则,可以供临床参考使用,如果猪场在14天内出现下述临床指标中的2个,就可判定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疑似病例:
1.母猪流产或早产超过8%;
2.死产占产仔数20%;
3.仔猪出生后1周内死亡率超过25%。
综合防制
如前所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病毒病,临床上没有特效药物,只能采取对症治疗的办法加以控制。
1.对于体温升高的病猪,可以使用30%安乃近注射液20~30毫升,地塞米松25毫克,青霉素320~480万单位,链霉素2克,一次肌注,每日2次;或者每公斤体重用黄金1号0.1毫升、安妥注射液0.1毫升、安布注射液0.1毫升,分点肌注,每天1次,连用3天。
2.对于食欲不振的病猪,使用胃复安1毫克/公斤体重,维生素B120毫升,1次肌注,每天1次;对于食欲废绝但呼吸平稳的病猪,可以使用5%葡萄糖盐水500毫升、病毒唑20毫升、VB10毫升,加入头孢5号25~35毫克/公斤体重,混合静注,另外肌注VC10毫升。
3.对于产后无乳的母猪,选用洁霉素180万单位、50%葡萄糖50~100毫升静脉注射,也可注射催产素3~5支。
4.对于继发支原体肺炎的仔猪,可使用壮观霉素或利高霉素15毫克/公斤肌注1~2个疗程,每个疗程5天。
5.对于继发胸膜肺炎的仔猪,可采用速解灵2毫克/公斤体重,每天1次,连注3天。
另外,对病猪应进行有针对性的支持疗法,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使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可用10%葡萄糖或5%葡萄糖盐水,配合使用阿莫西林、青霉素等抗生素。同时,还要加强猪舍卫生消毒和饲养管理工作,减少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影响,增加日粮中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为减少应激反应,可在猪日粮中加入平安康,用量是每500公斤饲料添加1公斤,连用1周。
预防
1.及时注射疫苗。一般情况下,种猪接种灭活苗,而育肥猪接种弱毒苗。因为母猪若在妊娠期后三分之一的时间接种活苗,疫苗病毒会通过胎盘感染胎儿;而公猪接种活苗后,可能通过精液传播疫苗病毒。弱毒苗的免疫期为4个月以上,后备母猪在配种前进行2次免疫,首免在配种前2个月,间隔1个月进行二免。小猪在母源抗体消失前首免,母源抗体消失后进行二免。灭活苗安全,但免疫效果略差,基础免疫进行2次,间隔3周,每次每头肌注4毫升,以后每隔5个月免疫1次,每头4毫升。
什么时候接种疫苗,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一概而论。但若猪场存在病毒,在使用疫苗前,最好先对全场进行严格彻底的消毒,每天一次,连续5天,同时在饲料中添加复方磺胺嘧啶、金霉素400摩尔/升、阿莫西林200摩尔/升,连喂5天,使猪群体内毒素含量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再注射疫苗。
2.受疫情威胁的猪场,应在饲料和饮水中添加药物,方法是:产前1周和产后1周,在饲料中添加支原净100毫克/公斤加土霉素或金霉素300毫克/公斤,也可添加SMZ,产后肌肉注射阿莫西林。仔猪在断奶后1个月,用支原净50毫克/公斤加土霉素或金霉素150毫克/公斤拌料饲喂,同时用阿莫西林500毫克/升饮水。
3.最根本的办法是消除病猪、带毒猪和彻底消毒猪舍(如热水清洗、空栏消毒),严密封锁发病猪场,对死胎、木乃伊胎、胎衣、死猪等,应进行焚烧等无害化处理,及时扑杀、销毁患病猪,切断传播途径。坚持自繁自养,因生产需要不得不从外地引种时,应严格检疫,避免引入带毒猪。
4.加强饲养管理,调整好猪的日粮,把矿物质(Fe、Ca、Zn、Se、Mn等)提高5%~10%,维生素含量提高5%~10%,其中VE提高100%,生物素提高50%,平衡好赖氨酸、蛋氨酸、胱氨酸、色氨酸、苏氨酸等,都能有效提高猪群的抗病力。
另外,在母猪分娩前20天,每天每头母猪投喂阿司匹林8克,直到产前一周停止,能减少流产的发生。
防治技术规范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俗称蓝耳病)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疫病。各种品种、不同年龄和用途的猪均可感染,但以妊娠母猪和1月龄以内的仔猪最易感,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
为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扑灭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农业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和《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置、预防控制、检疫监督的操作程序与技术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2诊断
2.1诊断指标
2.1.1临床指标
体温明显升高,可达41℃以上;眼结膜炎、眼睑水肿;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症状;部分猪后躯无力、不能站立或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成年猪也可发病死亡。
2.1.2病理指标
可见脾脏边缘或表面出现梗死灶,显微镜下见出血性梗死;肾脏呈土黄色,表面可见针尖至小米粒大出血点斑,皮下、扁桃体、心脏、膀胱、肝脏和肠道均可见出血点和出血斑。显微镜下见肾间质性炎,心脏、肝脏和膀胱出血性、渗出性炎等病变;部分病例可见胃肠道出血、溃疡、坏死。
2.1.3病原学指标
2.1.3.1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分离鉴定阳性。
2.1.3.2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阳性。
2.2结果判定
2.2.1疑似结果
符合2.1.1和2.1.2,判定为疑似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2.2.2确诊
符合2.2.1,且符合2.1.3.1和2.1.3.2之一的,判定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3痊情报告
3.1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猪出现急性发病死亡情况,应及时向当地动物疫控机构报告。
3.2当地动物疫控机构在接到报告或了解临床怀疑疫情后,应立即派员到现场进行初步调查核实,符合2.2.1规定的,判定为疑似疫情。
3.3判定为疑似疫情时,应采集样品进行实验室诊断,必要时送省级动物疫控机构或国家指定实验室。
3.4确认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时,应在2个小时内将情况逐级报至省级动物疫控机构和同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省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和动物疫控机构按有关规定向农业部报告疫情。
3.5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根据确诊结果,按规定公布疫情。

4疫情处置
4.1疑似疫情的处置
对发病场/户实施隔离、监控,禁止生猪及其产品和有关物品移动,并对其内外环境实施严格的消毒措施。对病死猪、污染物或可疑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必要时,对发病猪和同群猪进行扑杀并作无害化处理。
4.2确认疫情的处置
4.2.1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疫点:为发病猪所在的地点。规模化养殖场/户,以病猪所在的相对独立的养殖圈舍为疫点;散养猪以病猪所在的自然村为疫点;在运输过程中,以运载工具为疫点;在市场发现疫情,以市场为疫点;在屠宰加工过程中发现疫情,以屠宰加工厂/场为疫点。
疫区:指疫点边缘向外延3公里范围内的区域。根据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免疫状况、疫点周边的饲养环境、天然屏障(如河流、山脉等)等因素综合评估后划定。
受威胁区:由疫区边缘向外延伸5公里的区域划为受威胁区。
4.2.2封锁疫区
由当地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向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申请发布封锁令,对疫区实施封锁:在疫区周围设置警示标志;在出入疫区的交通路口设置动物检疫消毒站,对出入的车辆和有关物品进行消毒;关闭生猪交易市场,禁止生猪及其产品运出疫区。必要时,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可设立临时监督检查站,执行监督检查任务。
4.23疫点应采取的措施
扑杀所有病猪和同群猪;对病死猪、排泄物、被污染饲料、垫料、污水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对被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猪舍、场地等进行彻底消毒。
4.2.4疫区应采取的措施
对被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猪舍、场地等进行彻底消毒;对所有生猪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进行紧急强化免疫,并加强疫情监测。
4.2.5受威胁区应采取的措施
对受威胁区所有生猪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进行紧急强化免疫,并加强疫情监测。
4.2.6疫源分析与追踪调查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病原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对疫情进行溯源和扩散风险评估。
4.2.7解除封锁
疫区内最后一头病猪扑杀或死亡后14天以上,未出现新的疫情;在当地动物疫控机构的监督指导下,对相关场所和物品实施终末消毒。经当地动物疫控机构审验合格,由当地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由原发布封锁令的人民政府宣布解除封锁。
4.3疫情记录
对处理疫情的全过程必须做好完整详实的记录(包括文字、图片和影像等),并归档。

5预防控制
5.1监测
5.1.1监测主体
县级以上动物疫控机构。
5.1.2监测方法
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观察、病原学检测。
5.1.3监测范围
5.1.3.1养殖场/户,交易市场、屠宰厂/场、跨县调运的生猪。
5.1.3.2对种猪场、隔离场、边境、近期发生疫情及疫情频发等高风险区域的生猪进行重点监测。
5.1.4监测预警
各级动物疫控机构对监测结果及相关信息进行风险分析,做好预警预报。
农业部指定的实验室对分离到的毒株进行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特性分析与评价,及时向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5.1.5监测结果处理
按照《国家动物疫情报告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将监测结果逐级汇总上报至国家动物疫控机构。
5.2免疫
5.2.1对所有生猪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进行免疫,免疫方案见《猪病免疫推荐方案(试行)》。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时,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进行紧急强化免疫。
5.2.2养殖场/户必须按规定建立完整免疫档案,包括免疫登记表、免疫证、畜禽标识等。
5.2.3各级动物疫控机构定期对免疫猪群进行免疫抗体水平监测,根据群体抗体水平消长情况及时加强免疫。
5.3加强饲养管理,实行封闭饲养,建立健全各项防疫制度,做好消毒、杀虫灭鼠等工作。
6检疫监督
6.1产地检疫
生猪在离开饲养地之前,养殖场/户必须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检。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接到报检后必须及时派员到场/户实施检疫。检疫合格后,出具合格证明;对运载工具进行消毒,出具消毒证明,对检疫不合格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6.2屠宰检疫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检疫人员对生猪进行验证查物,合格后方可入厂/场屠宰。检疫合格并加盖(封)检疫标志后方可出厂/场,不合格的按有关规定处理。
6.3种猪异地调运检疫
跨省调运种猪时,应先到调入地省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办理检疫审批手续,调出地按照规范进行检疫,检疫合格方可调运。到达后须隔离饲养14天以上,由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6.4监督管理
6.4.1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加强流通环节的监督检查,严防疫情扩散。生猪及产品凭检疫合格证(章)和畜禽标识运输、销售。
6.4.2生产、经营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场所,必须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取得动物防疫合格证。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加强日常监督检查。
6.4.3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处置及转运、屠宰、加工、经营、食用病(死)猪及其产品。

相关知识

鹅饥饿综合征的病因、临床症状 鹅饥饿综合征的预防与治疗


在各个生长阶段的鹅群,由于饲养管理和疾病等多方面原因,经常会发生饥饿综合征。饥饿是指机体进行正常的物质代谢过程所必需的食物摄取量不足、营养成分不全、消化吸收发生障碍。其包括完全饥饿和不完全饥饿。前者指鹅只完全没有食物进入机体内(雏鹅未能及时开食或由于各种因素造成鹅只食欲废绝),后者指一种或若干种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进入体内不足(饲料营养不全或由于消化吸收发生障碍而造成营养物质缺乏)。下面一起具体来了解一下:鹅饥饿综合征的病因、临床症状鹅饥饿综合征的预防与治疗。

1、家禽体内物质代谢的过程

家禽体内物质代谢的完成,一般需经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消化吸收过程。将进入消化道饲料中的各种营养物质经机械的、物理的、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的加工分解成可被家禽利用的小分子而被吸收的过程,也就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第二阶段:中间代谢过程。将肠道吸收的营养物质,经血液循环进入各组织器官后,与体内原有的各组成物质的合成、分解和转化等过程。很多的代谢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在这一过程中生成。第三阶段:排泄过程。通过粪便、尿液、皮肤和呼吸将体内物质代谢的最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在正常的饲料管理条件下,体内各种营养物质的代谢是有条不紊、非常协调地进行着。当鹅只在一段时间内没有食物进入体内,或日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的含量不够完全、比例不当而失调,或消化吸收的代谢障碍时,鹅只就会出现饥饿综合征。

2、病因

2..1雏鹅

雏鹅出壳后,靠残留在体内的蛋黄来维持机体的营养需要。因此,出壳后24~36h内不用采食也能维持生命活动。如果孵化的种蛋太小,加上母鹅的营养不足,造成出壳后留在雏鹅体内的蛋黄不足以维持其营养需要;或因孵化的温度偏高,造成孵化器内、育雏室内的湿度太低,空气过于干燥,造成体内的水分蒸发过大,体内的残留蛋黄吸收不良,这样就可以导致雏鹅在开食之前已经处于饥饿状态。

一批种苗从第一只雏鹅出壳到全部出齐约需要24~36h。如果没有根据种苗出壳的先后,分批移至育雏室开食,而是等全部种苗出壳后同时开食,那么早期出壳的雏鹅,可能因未能及时开食而处于饥饿状态;如果从外地购买种苗,在长途运输中连续1~2d不给饮水和开食,也会造成雏鹅处于饥饿状态。饥饿时间越长,对雏鹅的生长发育影响越大。

雏鹅在育雏期间,如果温度过低,雏鹅畏寒拥挤,不愿采食,即使采食了,也不能很好地消化。这样不但得不到营养补充,反而消耗体内的能量,使雏鹅处于饥饿状态;如果温度过高(超过30℃时),也会影响食欲,如不及时采取措施,也会使雏鹅处于半饥饿状态。

有些养鹅户习惯在雏鹅开食之前,在饮水或饲料中投放抗生素,结果把肠道中的大量有益的微生物杀死或使肠内微生物区系失调,使雏鹅食欲下降或造成消化不良,这样也会造成雏鹅处于半饥饿或完全饥饿状态。

饲养管理方面多种多样的失误也能使雏鹅处于半饥饿状态。如舍内光线太暗,饲槽不足或放置不均匀;由于营养不全,严重缺乏维生素及矿物质等造成雏鹅啄食过多的垫料(木糠、甘蔗渣、稻草等);突然改变饲料;雏鹅生长不均,大小差异较大,致使弱小雏经常吃不饱;鹅群接种疫苗、驱赶、搬迁、过于强烈的噪音等也会使雏鹅受惊而不敢采食造成半饥饿或完全饥饿。

2..2中鹅和后备鹅

由于鹅群发生慢性细菌疾病,长期投喂抗生素,甚至在一段时间内(通常10~20d)每天喂抗生素药物,将肠道内有益的微生物和致病的细菌一起灭活。这样就使肠道内的微生物失调,降低鹅的食欲,影响消化吸收。

为了控制后备鹅在产蛋之前的体重,人为地进行限食,一是减少每天进食的餐数,二是以谷物或玉米代替全价料,使鹅群处于半饥饿状态。禽类摄入的营养物质不足,必须消耗体内的糖贮备,促使体内贮存的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加速,造成体内含氮物质增多,酸碱平衡失调,从而降低了抗病力,容易激发多种疾病。

3、临诊症状

鹅发生饥饿综合征的临诊表现,因其病因及饥饿的程度不同略有差别。由于管理不当而引起的完全饥饿的鹅只,主要是刚出壳不久的雏鹅,最初表现神态不安,不断鸣叫,无目的地到处乱跑,随着饥饿感的加强,逐渐出现神经兴奋,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雏鹅呈现神经沉郁,羽毛松乱,拥挤成堆,全身无力,衰弱。最后倒地不起,嗜眠闭眼,严重者极度衰竭而死。由于管理不当或某些操作失误引起的不完全饥饿的鹅只主要发生于雏鹅和后备鹅,多为慢性经过。鹅体日渐消瘦贫血,可视黏膜和头部皮肤苍白;羽毛松乱,无光泽;精神沉郁,常闭目站立或躺下;脚乏力,经常蹲伏,走动无力。这种鹅对疾病的抵抗力较低,容易感染其他疾病而造成大批死亡。

4、病理变化

因饥饿而致死的鹅,肉尸消瘦,血液稀薄,凝固不良;皮下常有胶胨样浸润,体内大部分脂肪消失。肌肉萎缩,色泽苍白;食管膨大部、腺胃、肌胃内只有少量沙石;胃的体积缩小,肌胃的肌肉柔软;肠管空虚,肠壁非薄,半透明;肠腔仅有泡沫状液体或仅有少量灰白色粘浆样物;心肌柔软;萎缩、心冠脂肪消失,肾、肝、脾及腹腔中的各种器官均有不同程度的萎缩,肋骨容易折断。

5、预防

做好种蛋质量的挑选工作,掌握好孵化的温度和湿度,在雏鹅出壳前相对湿度保持在70%。育雏室的空气防止过分干燥,相对湿度保持在60%~65%。加强育雏过程的保温工作,让雏鹅在舒适的环境中生长。

根据雏鹅的出壳时间,分批送到育雏室,大约在出壳后24h开食,开食前先喂给维生素B饮水,然后在饲料中拌入益生素类的微生态制剂,一方面可以增加营养,另一方面可以增强食欲帮助消化吸收。食槽和饮水器的数量不能太少,放置的地点要适中,且要相对固定,加强管理,不能因工作疏忽而断料、断水。需要长途运输的雏鹅,在装运前先喂饱或喂湿料,用5%葡萄糖溶液作为饮水。倘若超过1天的长距离运输,应在中途安排喂饲和饮水,以防饥饿和缺水。及时将强与弱、大与小、病与健康的鹅只分群饲养。

6、治疗

对于轻度、短期饥饿的鹅只,在消除影响采食的因素后,即可逐渐恢复正常。对由于较长时间喂抗生素所造成的半饥饿鹅只,可在治疗并发症的同时,在一段时间内喂给全价料,并连续3天喂给多种维生素及微生态制剂,任其自由采食,可以很快复原。

鸡产蛋下降综合征的临床症状 鸡产蛋下降综合征的治疗措施


产蛋下降综合征是青年母鸡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临床特征是产蛋鸡群不能如期达到产蛋高峰,或产蛋量大幅度下降,并伴有蛋壳的变化。鸡感染该病后影响整个产蛋期的生产,降低经济效益。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鸡产蛋下降综合征的临床症状鸡产蛋下降综合征的治疗措施。

1、病原体

引起产蛋下降综合征的病原为禽腺病毒科禽腺病毒属。无囊膜,基因组为双股DNA。病毒能凝集鸡、鸭、鹅的红细胞,该病毒对酸碱稳定,耐热,60℃30min,丧失致病性,70℃20min,则可完全灭活。该病毒48h可被0.3%的甲醛溶液灭活。

2、流行特点

鸡、鸭、鹅均可感染该病毒,鸭、鹅为其天然宿主,一般感染不发病,可以成为病毒的长久宿主。该病无明显季节性,患病鸡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既可垂直传播,又可以通过水平传播。主要侵害26-32周龄鸡,其他年龄的鸡也可感染,但症状不明显

3、临床症状

感染鸡无明显症状,主要以突然出现群体性产蛋下降为特征,一般比正常要低20%左右,个别严重的鸡群可下降50%。发病后2~3周产蛋率突然下降到最低点,以后逐渐恢复。蛋壳畸形,可见蛋壳颜色变浅或有斑点.还有的蛋壳变薄,出现软壳蛋和畸形蛋等。种鸡群感染时,种蛋的孵化率低,弱雏数量增加。

4、病理变化

该病的特征性病理变化不明显,剖检主要见发病鸡的卵巢萎缩,子宫及其输卵管有卡他性炎症,严重的出血、溃疡,其他内脏器官无明显病理变化。组织学变化可见,输卵管腺体水肿。

5、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检变化,可进行初步诊断。确诊可借助实验室。可采用血凝抑制试验、琼脂扩散试验、病毒中和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诊断。

注意该病的症状与鸡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鸡支原体、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和新城疫等传染病有相似之处,诊断时,应注意鉴别,避免误诊,以免耽搁病情的治疗,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6、治疗措施

目前该病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发病鸡群投服抗菌药物,对防止继发感染和并发症有一定的作用。

发生该病后要立即紧急消毒,隔离发病鸡,加强对病鸡的饲养管理,饲喂营养均衡的饲料,保证充足的饮水。为防止继发感染疫病,可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土霉素或大观霉素、磺胺类等药物,减少死亡。另外,同群的鸡可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多种维生索和黄芪多糖等,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防止疫病进一步扩散。

7、预防措施

7.1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对鸡群的饲养管理水平,要保持鸡舍清洁、干燥和通风良好,定期对饲槽、饮水设施进行消毒,防止粪便污染。另外还要注意防止饲养密度过大,保持合适温湿度,保持通风良好,要饲喂营养均衡的全价饲料,提高鸡群的抗病能力。

7.2加强检疫管理

坚持自繁白养和全进全出饲养制度,可以减少或避免产蛋下降综合征的的流行和传人。如需引种,要从非疫区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正规化种鸡场引进,引进前要对种鸡进行检疫,如果引进的检疫鸡群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为阴性,方可混群饲养。另外,还要注意不要在同一养殖场内同时饲养鸡和鸭,防止鸡与其他水禽接触。

7.3做好免疫接种

目前防止该病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免疫接种。对未感染产蛋下降综合征的鸡群4个月龄左右时免疫接种灭活疫苗,2个星期左右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1年。也可接种产蛋下降综合征与新城疫二联灭活疫苗,同样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同时,还要做好新城疫、禽流感等传染病的防控,降低该病或其他疾病的感染率。

鸡产蛋下降综合症

鸡产蛋下降综合征是由腺病毒引起的一种无明显症状,仅表现产蛋母鸡产蛋量明显下降的疾病。于1976年发现,故又命名为产蛋下降综合征1976。
鸡产蛋下降综合症是由禽类腺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任何年龄的鸡都易感。鸡感染禽类腺病毒后影响整个产蛋期的生产。本病多为垂直传播,通过胚胎感染小鸡,鸡群产蛋率达50%以上时开始排毒,并迅速传播;也可水平传播,多通过污染的蛋盘、粪便、免疫用的针头、饮用水传播,传播较慢且呈间断性。笼养鸡比平养鸡传播快。肉鸡和产褐壳蛋的重型鸡较产白壳蛋的鸡传播快。
产蛋下降综合症病毒属于腺病毒Ⅲ群,无囊膜,能在鸭胚、鸭胚肾细胞和鸭胚成纤维细胞、鸡胚肝细胞和鸡胚成纤维细胞上生长繁殖,但在鸡胚肾细胞和火鸡细胞中生长不良,在哺乳动物细胞不能生长。在鸭胚生长良好,可使鸭胚致死。
本病病毒能凝集鸡、鸭、火鸡、鹅、鸽的红细胞,但不能凝集家兔、绵羊、马、猪、牛的红细胞。国内外分离的病毒株有十余个,国际标准为荷兰127株。已知各地分离到的毒株同属一个血清型。病毒对乙醚、氯仿不敏感,对pH适应谱广,0.3%福尔马林48小时可使病毒完全灭活。

流行特点
各种年龄的鸡均可感染,但幼龄鸡不表现临床症状;尤以25-35周龄的产蛋鸡最易感。可使产蛋鸡群产蛋率下降10%-50%,蛋破损率达38%-40%,无壳蛋、软蛋壳可达15%。本病主要经种蛋垂直传播,也可水平传播,尤其产褐壳蛋的母鸡易感性高。
症状
最初症状是有色蛋壳的色泽消失,出现薄壳、软壳、无壳蛋和小型蛋。薄壳蛋蛋壳粗糙像砂纸,或蛋壳一端有粗颗粒,蛋白呈水样。蛋壳无明显异常的种蛋受精率和孵化率一般不受影响。病程持续4~10周,产蛋下降幅度达10%~40%,发病后期产蛋率会回升;有的达不到预定的产蛋水平,或开产期推迟,有的出现一过性腹泻。
防治
本病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为避免垂直感染,应从非感染鸡群引种。采取综合防制措施,防止由带毒的粪便、蛋盘和运输工具传播该病;不要与其他禽类混养,隔离饲养,防止野鸟进入鸡舍。在鸡开产前2~4周,用鸡产蛋下降综合症油乳剂灭活疫苗或含有鸡产蛋下降综合症抗原的多联油乳剂灭活疫苗免疫,免疫力至少可持续1年。
治疗
发病时,可用抗生素、维生素、矿物质等辅助治疗。

母猪无乳综合征的临床症状 母猪无乳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母猪无乳综合症,又称母猪泌乳失败。是母猪产后比较容易发生的一种病症,其特征是在母猪产后1-3日逐渐表现少乳或无乳、厌食、便秘、该病会导致后代仔猪不能够吮食足够的母乳,过度饥饿,缺乏营养,生长发育缓慢,且由于无法获得充足的母源抗体而使其更容易出现发病和死亡,严重损害猪场的经济效益。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母猪无乳综合征的临床症状母猪无乳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1、病因分析

该病通常是产后1~3天的母猪容易发生,发病具有明显地的季节性,以夏季比较多见。主要是由于妊娠母猪饲喂搭配不合理的饲料,或者品质不良的饲料,或者缺乏营养,导致机体无法摄取充足营养、体质瘦弱以及乳腺发育较差;妊娠母猪饲喂碳水化合物含量过高的饲料,而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含量不足,引起体质变差,内分泌紊乱;其他疾病继发引起,都能够促使机体泌乳量减少,从而容易发生该病。

2、临床症状

该病在临床上可分成急性型和亚临床型。急性型,患病母猪主要表现ILIJ精神萎靡,卧地昏睡,食欲减退,体温明显升高,一般可达到39.5~41.5℃,呼吸加快,眼窝凹陷,鼻镜干燥,乳房和外阴红肿,并有脓状分泌物从阴道流出,发生便秘,同时后代仔猪脱水、明显消瘦。亚临床型,患病母猪表现出在分娩前1天到分娩时依旧能够泌乳,但产后2N3天开始减少泌乳或者完全停止,食欲不振,体温基本正常或者略有升高,发生便秘,有时流出阴道分泌物,乳房明显松弛或者发生水肿,或者乳头及乳房干瘪、缩小;同时,后代仔猪发生下痢,机体消瘦、虚弱,被毛粗乱,皮肤苍白,生长发育缓慢。

3、预防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选择高泌乳力母猪的后代进行培育,及时将乳房发育较差及发生应激的母猪淘汰。后备母猪不允许过早进行初配,避免由于乳腺没有发育健全而影响泌乳。合理搭配日粮,确保供给充足的青绿多汁饲料,摄取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以及矿物质,避免妊娠母猪体况过瘦或者过肥,防止发生应激,分娩前1天的饲喂量可减少为正常喂量的50%,分娩后3天可逐渐增加到正常饲喂量。但如果母猪体况较瘦,且乳房发育不良,则无需减少饲喂量,还要饲喂适量的含有丰富蛋白质的催乳饲料。母猪产前5~7天,可按每千克饲料添加/IOOmg金霉素或者100mg泰妙菌素,并添加2%比例的中药母子安散,即含有黄芩、黄柏、瞿麦、王不留行各30g,柴胡、白芍各15g,20g当归,陈皮、漏芦、木通、通草、川芎、甘草各10g。母猪转入产房时,可对体表使用0.8%的高锰酸钾或者来苏尔进行清洗消毒,尤其要确保其阴部、臀部和乳房在产前干净,产舍要保持安静,避免损伤产道以及感染病菌,产后可适时肌肉注射适量的抗生素和催产素,以进行消炎,并促使产道异物排出。新生仔猪要立即进行断齿,放在其在吮乳时损伤母猪乳头,且每次仔猪吮乳后要让其白拱对乳房进行10~15min按摩。母猪产后要对体温进行观测,一般在分娩后1~2天,每天分别在早晚测量1次体温,如果体温在39.5℃以上,则要立即使用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

疾病防疫。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按其执行。定期检测母猪抗体水平,掌握机体健康状况,从而及时对防疫程序进行适当调整,加强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细小病毒病、日本乙型脑炎以及伪狂犬病等疾病的接种,并注意在冬春季节及时免疫接种病毒性腹泻疫苗,避免母猪由于感染疫病而引起乳房炎、子宫炎和泌乳障碍。

4、治疗措施

西医治疗。母猪产后如果无法顺畅分泌乳汁,可肌肉注射/1~5mL乙烯雌酚,每天2次。如果母猪产后无乳,且患有阴道炎、子宫炎,可肌肉注射5~6mL缩宫素,连续使用2天,同时配合肌肉注射320万IU青霉素,连续使用5天;或者向子宫内灌入用250mL宫炎净,冉肌肉注射适量的安乃近、鱼腥草、阿莫西林,每天2次,连续使用4天。病猪也可肌肉注射2~3mL催乳灵,每天2次,如果还伴有乳房炎、乳房水肿,要在促乳的同时在乳房敷上浸有0.2%高锰酸钾溶液的毛巾进行按摩,每次适宜持续20min,每天3~5次,且每间隔几小时进行1~15min挤奶,能够有效减轻肿胀,消除炎症,加速乳房血液循环和泌乳。为避免病猪发生全身感染,可注射10mL热毒金方注射液(其中含量5%金银花提取物、1%蛇毒、10%鱼腥草、5%胆汁)、20mL鱼腥草注射液以及10mL柴胡注射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2天。

中医治疗。取王不留行、当归、通草、花粉、路路通、瞿麦、穿山甲各50g,25g熟地,4Og丝瓜络,20g川芎,全部研成粉末,添加适量开水冲调,待温度适宜后给病猪灌服,每天1剂,1个疗程连续使用5剂为宜。也可取20g王不留行、13g党参、10g川芎、10g川断、10g白术、20g当归、20g阿胶、10g山甲珠、10g通草、7g木通、7g杜仲、20g黄芪、7g甘草、/IOmL黄酒,研成细末后混合均匀,添加在饲料中混饲。也可取35g穿山甲、35g王不留行、500g捣碎的鲜虾或者250g虾米,加水煎煮后冉添加200g红糖,混合均匀后喂服。还可取500g捣碎的鲜蚯蚓、500g大米、5g食盐,加水熬成稀粥,冉添加30g捣碎的冲生姜、120mL米酒,混合均匀服用,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

流行病学
此病以夏季发病较多,其它季节也有发生,经产母猪的发病率高于初产母猪,管理状况不同的猪场发病率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场发病率高达50%,有的场却很少见到。在患病的母猪中有一部分虽经治疗和加强饲养管理泌乳功能得到改善,但仍赶不上正常母猪的泌乳成绩。
发病病因
据报导母猪无乳综合症的病因是复杂多样的,可分为应激因素、内分泌失调、传染性因素以及营养和管理几个方面。
(1)应激因素:在现代养猪条件下,许多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可引起母猪的应激反应,如转群时的强行驱赶、惊吓、躁声等等。
(2)内分泌失调也是造成母猪无乳综合症的综合原因之一。有的母猪发生无乳综合症时其体内循环的激素量浓度较低,如促乳素。
(3)营养和管理因素:如分娩前后的饲料突然改变,或者饲料单一,营养不足;在管理方面如产房拥挤,通风不良,温度过高等都可能导致母猪患无乳综合症。
(4)传染性因素:如大肠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萄等引起的乳房炎,其它全身性疾病如猪的兰耳病以及子宫炎也可能引起母猪的无乳综合症。
临床症状
母猪的无乳综合症常常在分娩后13天发生乳汁减少或停止。母猪表现食欲不振,精神沉郁,体温升高,粪便干、少,对仔猪表情淡漠,甚至仔猪哺乳。有些母猪虽然允许仔猪哺乳,但放乳时间很短,仔猪吃不到多少乳汁。那些因乳房炎造成泌乳失败的母猪可见乳房肿大,触诊疼痛。非传染性因素引起的泌乳失败除母猪表现无乳以外,其它症状多不明显。
诊断
母猪无乳综合症通过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分析,一般不难诊断。即使乳房无炎症表现,也可以通过仔猪饥饿、脱水消瘦等一系列表现得到证实。
预防
1、激素疗法:肌肉注射乙烯雌酚45毫升,一日两次;或肌肉注射缩宫素5-6毫升,每日两次。
2、药物疗法:
(1)肌肉注射常量青霉素、链霉素或磺胺类药物清除炎症。
(2)中药治疗口服以五不留行、穿山甲为主的中药催乳散。
3、也可通过对母猪乳房按摩、仔猪吮乳促进母猪乳房消炎、消肿和排乳。
4、对初生小猪可采取寄养的方法,以免饿死。
治疗
应激因素在许多情况下是引起母猪泌乳失败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采取综合管理措施减少应激。除必要的兽医防疫措施之外,还要搞好猪舍内环境的管理,如控制好产房中的温度、湿度,降低噪音,避免粗暴管理,保持良好的卫生和环境条件,供给全价的饲料等等。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伪狂犬病混合感染的诊断与预防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猪烈性传染病,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但病情和临床症状差异显著,主要表现为母猪高烧以及繁殖障碍,产死胎、木乃伊胎和弱仔等,仔猪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病症状,死亡率可达100%。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伪狂犬病混合感染的诊断与预防。

近几年,我国一些省市发生以体温升高为特征的猪高热病,严重影响了我国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引起高热的病原很多,且发病往往不是由单一病原而是由多种病原引起的混合感染,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

针对该场情况,采取猪场情况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分析比较、抗原检测等方法进行疾病诊断。

1、病例

2、猪场情况调查

公猪精液检查:成熟公猪精液平均每次射精量由7月份的200mL,每月逐渐下降,8月份达到150mL,9月100mL,10月80mL。精液活力下降、形态异常。

用药情况调查:7~12月对种猪进行土霉素、头孢、青霉素等抗生素药品治疗,同时还用到调节内分泌的一些药物,但治疗效果不好。对仔猪已采用补液、抗生素治疗,但死亡率没得到控制,反而呈现增加趋势。

免疫情况调查:该场没有合理的免疫程序,免疫工作不到位,没按阶段、时间进行免疫。

生物安全情况调查:猪场人员管理混乱,消毒制度没贯彻,紫外灯使用不合理,饲料堆放不合理,饲料进场后没有保证严格消毒,药品使用、保管不合理。

3、临床症状

仔猪40日龄后发病,食欲减退,精神沉郁,卧地不起,发热,体温可达40~40.5℃,喘气,被毛杂乱,个别发生腹泻,生长迟缓。

哺乳仔猪及断乳仔猪症状严重,体温升高达40~40.5℃,喘气,被毛杂乱,呕吐、下痢、厌食、精神沉郁,个别发生腹泻,有的眼球上翻,视力减弱,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有的仔猪耳廓、眼睑、臀部及后肢、腹下皮肤呈蓝紫色,部分仔猪奶头也呈蓝色,后腹部皮肤毛孑L间出现蓝紫色或铁锈色小淤血斑。继而有的仔猪出现神经症状,发抖,共济失调,间歇性痉挛,后躯麻痹,出现前进和后退转动,倒地四肢划动。神经症状出现后l~2天内病死率可达100%,耐过仔猪生长迟缓,成为僵猪。2月龄以上的猪症状轻微或隐性感染。

妊娠母猪,表现为咳嗽、打喷嚏、呼吸异常,以腹式呼吸为主。严重时患猪表现高度沉郁、呼吸困难,耳尖、耳边呈现蓝紫色。随后发生流产,多产木乃伊胎、死胎和弱仔。母猪配种率降低,少数母猪表现为产后无乳、胎衣停滞及阴道分泌物增多。

公猪表现厌食、精神沉郁、打喷嚏、咳嗽、缺乏性欲、精液质量下降,精子出现畸形,睾丸肿胀、萎缩,丧失种用能力。

4、病理变化

剖检五头仔猪。共同的病变表现在肺部,肺脏呈灰紫色,有轻度水肿,为温和到严重的间质型肺炎,有时有卡他性肺炎,死胎的体表在头顶部、臀部及脐带等处有鲜红到暗色的出血斑块。心脏表面呈蓝紫色,两头猪有心包积液,液体黄色,不透明。脑膜充血、水肿,脑实质有点状出血,肝脏肿胀,严重者整个肝脏呈紫黑色。肾脏肿大成纺锤状,表面全部为紫黑色,腹股沟淋巴结微肿,呈褐紫色到紫黑色。

5、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几乎无免疫史;临床症状主要以呼吸道症状、繁殖障碍为主;病理变化以肺脏病变明显,有脑膜充血、水肿,脑实质有点状出血病变。肝脏肿胀,严重者整个肝脏呈紫黑色。肾脏肿大成纺锤状,表面全部为紫黑色,腹股沟淋巴结微肿,呈褐紫色到紫黑色。

组织触片、显微镜检查:取五头仔猪的血液涂片,肺脏组织触片,革兰氏染色镜检。肺脏触片显示明显纤维化,间质增宽,肺泡萎陷。

细菌检查:无菌操作取病死猪脾脏、肾脏等组织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未观察到细菌。另无菌操作取病猪血液涂片镜检,未观察到任何虫体。

病原检查:取四头仔猪的血液样品,肺脏、脾脏及淋巴结混合组织样品,进行猪瘟病毒RT-PCR、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毒RT-PCR、猪伪狂病毒RT-PCR检测。结果在组织样品中检测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四份全部为阳性;检测到猪伪狂犬病病毒,四份全部为阳性;所有血液及组织样品中未检测到猪瘟病毒,样品全部为阴性。

6结果

根据仔猪、种猪病史调查、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诊断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伪狂犬病混合感染。

7结论

通过对该猪场猪的发病临床症状检查、病理变化观察、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分析,确定该场发生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伪狂犬病混合感染。随后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和净化措施,2周后仔猪发病减少,种猪生产性能逐渐提高,生产逐渐恢复正常。

母猪无乳综合征的发病原因 母猪无乳综合征的治疗措施


母猪无乳综合症,又称母猪泌乳失败。是母猪产后比较容易发生的一种病症,该病会导致后代仔猪不能够吮食足够的母乳,过度饥饿,缺乏营养,生长发育缓慢,且由于无法获得充足的母源抗体而使其更容易出现发病和死亡,严重损害猪场的经济效益。母猪无乳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和母猪无乳综合征的治疗措施。

1、发生原因

疾病因素。母猪如果患有传染病或者全身性疾病,往往会伴有无乳综合征。对于初产母猪,如果发生难产,分娩所需时间过长,人工助产操作不当,导致子宫内滞留有胎衣碎片或者产后分娩过多的恶露,往往会继发感染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从而导致机体发生乳房炎、子宫炎等,进而引起无乳综合征。另外,母猪低血钙或者缺乏维生素E和硒时也能够引起该病。

选种及年龄因素。作为种用母猪的母本泌乳性能较差,或者乳房发育不良;年龄过老,体质虚弱,胎次过多;配种过早,乳腺还没有完全发育、8胎以上的体质虚弱或者过于消瘦的老年母猪,都会导致乳腺功能变差,从而容易发病。

环境因素。母猪饲养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在分娩期间受到应激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内分泌紊乱,特别是在气候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比较容易发生。

饲养管理不当。母猪饲喂单一饲料或者品质较差的饲料,突然更换饲料,营养水平较低,发生霉变或者频繁调整饲料配方,导致泌乳料中含有过少的氨基酸,饲喂不合理而导致妊娠母猪体况过瘦或者过肥,妊娠期间缺乏运动或者受到惊吓、粗暴驱赶、过大噪音,产后营养不良或者饲喂较少的精料、青绿饲料,缺乏维生素,机体发生自身中毒、应激,舍内光照不足,通风较差,空气污浊等,都可能导致其发生该病。

2、临床症状

通常是初产母猪、年老体弱和体况过肥的母猪容易发生该病,主要是在产后3-4天内出现发病,且病猪在生产时往往会由于无力分娩,导致分娩所需时间过长,胎衣排出缓慢。一般来说,患病母猪从开始分娩到分娩后的1~2天内能够正常泌乳,从而能够正常哺乳仔猪。但产后经过大约24~48h就会出现泌乳量减少或者停止泌乳。乳头及乳房明显缩小并逐渐干瘪,乳房过于松弛或者肥厚肿胀,但无法挤出乳汁。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温升高,通常可达到39.5~41.5°C,呼吸加速,心跳加快。

后代仔猪由于吮乳时间变长,会开始频繁用头撞击母猪乳房,并用嘴用力拉扯乳头。如果吸吮乳头发现无乳后就会立即争抢吸吮其他乳头,并伴发刺耳的尖叫声。另外,仔猪还会过度饥饿,营养不足,体质逐渐消瘦,皮肤苍白,被毛粗乱,鼻吻干燥,排出少量且质地干硬的粒状粪便,严重时甚至停止排泄粪尿,明显嗜睡,部分被饿死,部分由于在母猪周围休息而被压死或者踩死,少数能够存活的也会体质虚弱,生长发育缓慢。

3、治疗措施

催乳治疗。如果患病母猪乳房比较饱满,但无法分泌乳汁,可以静脉注射由100mL10%葡萄糖、20万~30万IU催产素组成的混合溶液,每天l~2次;或者皮下注射30万~40万IU催产素,每天3~4次,连续使用2天。同时,配合对乳房使用热毛巾温敷和按摩。如果患病母猪乳房比较松驰,但无法分泌乳汁,可肌肉注射由20万IU催产素、5~10mg黄体酮、10~20mg苯甲酸雌二醇组成的混合溶液,每天1次,连用3~5天,治疗效果较好。治疗过程中,后期仔猪可自由饮用按1:5倍稀释的代母乳,或者装入奶瓶供其吮吸。

消除炎症。如果患病母猪伴有阴道炎、子宫炎或者产褥热,可先肌肉注射适量的己烯雌酚,促使子宫颈口张开,接着向子宫内灌入20~30mL氧氟沙星。如果病猪症状严重,可再静脉滴注以上药物,每天1次,连续使用3~4天;如果症状较轻,可每天肌肉注射20mL2.5%氧氟沙星、30mL鱼腥草注射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3~4天。同时,配合每天注射30万IU催产素,促使机体尽快排出炎性分泌物。如果病猪发热,可肌肉注射10~20mL氨基比林。如果由于患有产褥热而导致败血症,还要另外加注100~200mL5%碳酸氢钠。在治疗乳房炎时,要立即将其与仔猪分离,先将患病乳房的乳汁全部挤掉,接着在乳房基底部位注射400万IU青霉素、100ml_0.1%的普鲁卡因进行封闭,每天1次,连续使用2~3次,并在乳房上涂擦适量的30%的鱼石脂软膏。

中药治疗。如果母猪由于感染其他疾病而引起该病,可用“瓜蒌牛蒡汤”加减进行治疗,即取路路通、王不留行、漏芦、木通各10g,青皮、陈皮、皂角刺、生栀子、黄芩、柴胡各8g,金银花、花粉、牛蒡子、连翘各10g。乳房存在肿块时可添加赤芍、当归各10g;恶露无法排净时可添加20g益母草、10g当归、10g川芎。发髻加水煎煮后添加在饲料中混饲,每天1剂,直至康复。如果母猪由于饲养管理不当而引起该病,可用“下乳涌泉散”加减进行治疗,即取30g王不留行,甘草、漏芦、木通、通草、川芎、白芷各10g,花粉、生地、白芍、柴胡各15g,20g当归,15g青皮,加水煎煮后添加在饲料中混饲,每天1剂,通常连续使用3剂就能够康复。

母猪无乳综合征的流行病学
此病以夏季发病较多,其它季节也有发生,经产母猪的发病率高于初产母猪,管理状况不同的猪场发病率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场发病率高达50%,有的场却很少见到。在患病的母猪中有一部分虽经治疗和加强饲养管理泌乳功能得到改善,但仍赶不上正常母猪的泌乳成绩。
发病病因
据报导母猪无乳综合症的病因是复杂多样的,可分为应激因素、内分泌失调、传染性因素以及营养和管理几个方面。
(1)应激因素:在现代养猪条件下,许多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可引起母猪的应激反应,如转群时的强行驱赶、惊吓、躁声等等。
(2)内分泌失调也是造成母猪无乳综合症的综合原因之一。有的母猪发生无乳综合症时其体内循环的激素量浓度较低,如促乳素。
(3)营养和管理因素:如分娩前后的饲料突然改变,或者饲料单一,营养不足;在管理方面如产房拥挤,通风不良,温度过高等都可能导致母猪患无乳综合症。
(4)传染性因素:如大肠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萄等引起的乳房炎,其它全身性疾病如猪的兰耳病以及子宫炎也可能引起母猪的无乳综合症。
临床症状
母猪的无乳综合症常常在分娩后13天发生乳汁减少或停止。母猪表现食欲不振,精神沉郁,体温升高,粪便干、少,对仔猪表情淡漠,甚至仔猪哺乳。有些母猪虽然允许仔猪哺乳,但放乳时间很短,仔猪吃不到多少乳汁。那些因乳房炎造成泌乳失败的母猪可见乳房肿大,触诊疼痛。非传染性因素引起的泌乳失败除母猪表现无乳以外,其它症状多不明显。
诊断
母猪无乳综合症通过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分析,一般不难诊断。即使乳房无炎症表现,也可以通过仔猪饥饿、脱水消瘦等一系列表现得到证实。
预防
1、激素疗法:肌肉注射乙烯雌酚45毫升,一日两次;或肌肉注射缩宫素5-6毫升,每日两次。
2、药物疗法:
(1)肌肉注射常量青霉素、链霉素或磺胺类药物清除炎症。
(2)中药治疗口服以五不留行、穿山甲为主的中药催乳散。
3、也可通过对母猪乳房按摩、仔猪吮乳促进母猪乳房消炎、消肿和排乳。
4、对初生小猪可采取寄养的方法,以免饿死。
治疗
应激因素在许多情况下是引起母猪泌乳失败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采取综合管理措施减少应激。除必要的兽医防疫措施之外,还要搞好猪舍内环境的管理,如控制好产房中的温度、湿度,降低噪音,避免粗暴管理,保持良好的卫生和环境条件,供给全价的饲料等等。

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临床症状 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诊断及防治


蛋鸡脂肪肝,又称脂肪肝综合征或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是产蛋鸡常见的一种营养代谢性疾病。它主要是脂肪在肝细胞内过分堆积,从而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严重的甚至引起肝细胞破裂,最终导致肝内出血而死亡。会给蛋鸡养殖带来极为严重的经济损失。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临床症状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诊断及防治。

1、发病原因

营养因素。主要指蛋鸡摄入过量的饲料,而使能量的摄入水平过高,过剩的能量会转化为脂肪,在肝细胞内沉积从而引起肝脏的生理功能异常,表现为脂肪肝综合征。另外,当日粮中的能蛋比较高时,蛋白质无法满足与脂肪结合的需求,而导致脂肪无法从肝脏中运出,从而引起脂肪肝综合征;当营养不足时尤其是参与合成脂蛋白的营养物质缺乏时,会导致肝脏内的脂肪无法运输,而使肝细胞内脂肪沉积,引发脂肪肝疾病。

遗传因素。不同的蛋鸡品种对脂肪肝综合征的敏感程度不同,蛋鸡由于产蛋的原因代谢强度大,高强度的激素代谢会加快脂肪的沉积,当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表现出脂肪肝综合征的症状。

环境因素。目前蛋鸡养殖多采用笼养方式,在高密度的饲养环境下蛋鸡的运动量减少,这就会导致蛋鸡体内多余的能量无法消耗而转为大量的脂肪,形成脂肪肝;在夏季该病的发病率较高,这主要是由于高温会促成脂肪酸的形成,而高温时蛋鸡对能量的需求量较少,从而增加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病率;当蛋鸡受到应激时会消耗大量的机体能量,使合成代谢速度降低,脂肪的转化率降低,使脂肪大量的沉积,最后会诱发脂肪肝综合征。

激素水平。雌激素会对能量代谢产生影响;过高的生长激素会使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增加;皮质醇会将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脂肪;而甲状腺激素会使蛋鸡对致病因子表现的极为敏感,这此都是蛋鸡发生脂肪肝综合征的主要原因。

有毒物质。这里主要是指霉菌毒素和药物毒素。其中黄曲霉毒素是引发脂肪肝综合征的主要毒素。另外,对蛋鸡用药不合理时也会对肝脏内的脂蛋白质合成产生影响,使脂肪无法合成脂蛋白质,造成脂肪在肝脏内沉积,引起脂肪肝综合征。

2、临床症状

该病多发生在高产蛋鸡或者产蛋高峰期,体重较大、肌肉丰满的蛋鸡会发生突然的急性发病死亡,而没有任何的症状。有的临床症状不明显,病鸡的营养状况良好,体重一般会超过正常体重的25%,直到产蛋率下降才发现患病,产蛋率会发生急剧的下降,可由原来的85%-95%下降到30%-50%。该病多呈急性暴发,病鸡表现为不喜动,喜卧,鸡冠及肉髯的颜色变淡,严重的病例会有嗜睡的症状,瘫痪,体温升高,但是鸡冠、肉髯会变冷,病鸡的精神不佳,贫血,鸡冠项端发绀,继而会萎缩变黄。腹部膨大、柔软、下垂,用手触可摸到厚实的脂肪组织。

3、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鸡,可见其外观肥胖,在皮下、腹腔以及肠系膜沉积大量的脂肪,大多数的病死鸡在死前,输卵管末端有一个成形的鸡蛋。肝脏发生肿大,可达正常的2-4倍,颜色为土黄色,边缘钝圆,质地脆弱、易碎,表面为黄色油腻状,有一处或者多处的出血点,切面外翻,有脂肪滴,严重病例可见肝被膜下出现血肿,甚至会破裂出血,从而可见病死鸡的腹腔以及肝脏表面有凝血块;有的病例的心肌变性,颜色为黄白色;肾脏变黄,脾脏、心脏、肠道有不同程度的小出血点,少数病例还会出现肝周炎及心周炎的病变,有的还有少量的腹水,腹腔浑浊,表现为卵黄性腹膜炎。

4、实验室检查

根据病鸡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对该病进行初步的诊断,然后再进行实验室检查进一步的确诊。取病鸡的肝触片后镜检,可见肝细胞索紊乱,发生肿大,胞浆内有大小不等的脂肪滴,细胞核位于中央或被挤到一侧,可见局部肝细胞坏死;对病鸡进行血液化验,结果可见血清胆固醇、血浆雌激素升高,血清中的脂蛋白脂酶活性降低,肝脏糖原和生物素的含量降低,并且血浆磷脂、低密度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丙二醛的值较正常鸡低。

5、防治措施

做好该病的预防工作,科学的配置日粮,保证蛋鸡营养的均衡,要根据蛋鸡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以及产蛋需求合理的调整日粮配方,对日粮中的营养进行科学配比。对于发病鸡群要及时的调整蛋鸡的饲料配方,降低日粮中的能量水平,同时增加日粮中粗纤维的含量,可将玉米用量的10%改成麦麸,并减少10%左右的饲喂量,适当的降低体重。日粮中要保证足够的胆碱、蛋氨酸、维生素E等嗜脂因子。添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可在每吨饲料中加入硫酸铜63g,胆碱55g,维生素C500g,维生素E5500万IU,维生素Bi23.3g,连续饲喂3周,可使病情得到控制,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鸡群则可在每吨饲料中加入900g肌醇,连用2周。

一、蛋鸡脂肪肝的产生原因

肝脏是物质代谢的核心器官,它对脂类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及转运等过程都有重要的作用。影响肝内脂肪含量的因素大致可分为增加肝内脂肪的因素和降低肝内脂肪的因素两大类。其中前者又包括:(1)随血液进入肝内的脂肪(酸);(2)营养过剩而在肝内由糖或蛋白质异生产生的脂肪。降低肝内脂肪的因素包括:(1)脂肪在肝细胞内被氧化;(2)肝内脂肪与脂蛋白结合而运出肝脏。肝内脂肪的堆积与否最终就取决于这四个方面的综合平衡,任何一个方面异常都会导致脂肪在肝内的蓄积,最终产生脂肪肝。正因为如此,导致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确切原因还不完全清楚,只是通过大量的临诊实践和试验研究总结了一些生产中可能引起脂肪肝的主要原因。

1.营养过剩

营养过剩主要是指饲料中的能量过剩。在目前一般的饲养水平中,由蛋白的营养过剩而导致肝内脂类增加的可能性比较小,而由能量水平过高导致鸡只过肥的情况却时有发生,这也是目前认为导致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尤其是当饲料中能量高而蛋白低时,过多的能量就会在蛋鸡体内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特别是在肝脏。这些脂肪如果不能及时运出肝脏,就会在肝细胞内堆积,从而产生脂肪肝。

2.营养缺乏

这里的营养缺乏主要是指饲料中胆碱(或氯化胆碱、甜菜碱)、蛋氨酸、维生素B12和维生素E等营养素的缺乏。因为这些因子可参与脂蛋白的合成或是脂蛋白运载脂肪出肝脏的辅助因子。因此,当这些营养素缺乏或不足时,脂肪运出肝脏就会发生障碍,从而在肝细胞内堆积,产生脂肪肝。

3.运动过少

蛋鸡最初是由会飞的鸟类驯化而来的,由于现代化规模养殖的要求,它们被关进了一个个小小的鸡笼里。这样就大大地限制了它的运动能力,减少能量消耗;另一方面,全天候地供应饲料也可能使一些关在笼里的高产蛋鸡过量地采食,从而进一步增加能量负担。多余的能量就会在体内,尤其是在肝脏中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从而产生脂肪肝。

4.激素影响

有报道,蛋鸡的产蛋潜力大会使鸡只在生理上对脂肪肝综合征更加敏感。因为产蛋高低与雌激素的活性高低有密切关系,而雌激素对肝中脂肪的合成与沉积又有促进作用。患脂肪肝综合征的蛋鸡血清中雌二醇的含量明显升高,且与血脂和血中胆固醇的含量呈极显着的正相关。这就提示产蛋性能较高的蛋鸡血液中所含较高的雌激素的水平可能是导致其患脂肪肝综合征的根本原因。

5.毒素的影响

在蛋鸡饲料中添加菜籽粕会增加鸡只患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的可能性(在这里起作用的主要是菜粕中的硫葡萄糖苷毒素)。此外,黄曲霉毒素也被认为是引起蛋鸡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的一种重要的毒素。这些毒素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它们对肝脏的功能具有重大的损伤作用。过量的采食会使肝脏合成脂蛋白的能力下降,从而降低脂肪运出肝脏的能力,使脂肪在肝内沉积,最终产生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

6.其他因素

有报道认为,蛋鸡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的发生还与鸡的品种有关。

上述各个方面都可引起蛋鸡的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但在实际生产中所产生的脂肪肝往往不是某一单独的原因所导致,而是几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比如常见的蛋鸡的脂肪肝是长期地采食过量的能量饲料,再加上笼养鸡的必然性运动过少而产生的。但是如果这时又发生了饲料中的胆碱、蛋氨酸或维生素B12等“抗脂肪肝因子”的缺乏,或者饲料中含有过多的菜粕和黄曲霉毒素,这样就会加速蛋鸡脂肪肝的形成或加重蛋鸡脂肪肝的病情。

二、蛋鸡脂肪肝的临诊症状和剖检变化

患脂肪肝的鸡群一般表现为产蛋率上升慢,没有产蛋高峰期的出现。一般产蛋率上升到85%左右时就会开始下降。鸡只精神状态良好,有时不表现任何临诊症状而突然死亡。死亡的鸡只表现为鸡冠、肉髯苍白,且一般体重偏大。

剖检病死鸡只,主要表现两大特点:一是腹腔内脂肪大量沉积,特别是腹部,以及肌胃和腺胃的外周都有一层厚厚的脂肪存在。除此之外,心脏、肠系膜等处也有多量的脂肪分布。二是肝脏肿大、出血、质脆并有油腻感。大量的研究表明,肝内出血是导致患鸡死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死亡鸡只大都表现为贫血症状。肝内出血形成肝包膜下血肿,有的肝包膜破裂而形成腹腔内血凝块。有资料报道,患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的鸡只因肝中的血管很容易在产蛋过程中破裂,从而引起肝内大出血而死亡。因此,病死鸡只一般在输卵管内还有一枚正常形成的硬壳蛋。

取患鸡的肝脏进行切片,在显微镜下可见肝细胞索紊乱,肝细胞肿大,胞浆内有大小不等的脂肪滴,胞核位于中央或被挤于一侧。有的见局部肝细胞坏死,周围可见单核细胞浸润,间质内也充满脂肪组织。

三、蛋鸡脂肪肝的早期诊断与防治措施

1.蛋鸡脂肪肝的早期诊断

患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的鸡只在生前一般无明显的临诊症状,只见不明原因的产蛋率下降,严重者突然死亡。目前一般都是靠死后剖检来作出诊断,使蛋鸡生产不可避免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为了减少这一损失,许多专业工作者也进行了一些早期诊断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的研究。刘鑫、花象柏等则从血浆中胆固醇脂的含量减少,发现了早期诊断蛋鸡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的方法。他们认为,当蛋鸡血浆中胆固醇脂含量减少时,如果胆固醇脂在胆固醇总量内所占的比例低于60%,则可认为该鸡患有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他们还进一步指出,如果血浆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由3.4~4.6摩尔/升下降到2.1~2.6摩尔/升,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由5.4~5.6摩尔/升升高到6.0~10.4摩尔/升,两者之比低于50%时,预示有发生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的可能。除此之外,他们还进一步研究发现,蛋中脂类的含量与对应鸡只血中脂类含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因此可以通过检测蛋中胆固醇脂的含量来实现早期监测蛋鸡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的目的,这样就可以使这一方法更加简单易行。

2.蛋鸡脂肪肝的防治措施

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是一种营养代谢疾病,是由长期的脂肪代谢障碍所引起的。蛋鸡一旦患上该病,一般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与调整才可见效,这样往往给蛋禽生产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该病应以预防为主,发病时辅以药物治疗。常用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坚持育成期的限制饲喂。育成期的限制饲喂至关重要,一方面,它可以保证蛋鸡体成熟与性成熟的协调一致,充分发挥鸡只的产蛋性能;另一方面它可以防止鸡只过度采食,导致脂肪沉积过多,从而影响鸡只日后的产蛋性能,同时增加鸡只患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的可能性。因此,对体重达到或超过同日龄同品种标准体重的育成鸡,采取限制饲喂是非常必要的。国外有报道认为,蛋鸡在8周龄时应严格控制体重,不可过肥,否则超过8周龄后难以再控制。

严格控制产蛋鸡的营养水平,供给营养全面的全价饲料。处于生产期的蛋鸡,代谢活动非常旺盛。在饲养过程中,既要保证充分的营养,满足蛋鸡生产和维持的各方面的需要,同时又要避免营养的不平衡(如高能低蛋白)和缺乏(如饲料中蛋氨酸、胆碱、维生素E等的不足),一定要做到营养合理与全面。

当确诊鸡群患有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时,应及时找出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通常可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平衡饲料营养。尤其注意饲料中能量是否过高,如果是,则可降低饲料中玉米的含量,改用麦麸代替。另有报道说,如果在饲料中增加一些富含亚油酸的植物油而减少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则可降低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的发病率。

(2)补充壮优-高效胆汁酸粉。主要是针对健康鸡群、病情轻和即将发病的鸡群。在每千克饲料中补加壮优500克,每月连喂10-15天。胆汁酸可帮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调节肠道,可有效预防脂肪肝和治疗病情较轻的脂肪肝。

(3)调整饲养管理,适当限制饲料喂量。在不改变饲喂次数的情况下,将日饲喂总量降低1/4~1/5,鸡群产蛋高峰前限量要小,高峰后可相应增大。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246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巴马香猪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