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病因以及和防控措施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是由蓝耳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以导致妊娠母猪发生流产、弱胎、死胎、木乃伊胎、仔猪育肥猪发生间质性肺炎为主要特征。近几年本病对猪场生产了威胁,加强对本病的预防对猪场安全及其重要,各猪场要严格执行免疫程序,严格消毒,确保猪场安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病因以及和防控措施。

1、病原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为具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粒子外形呈球型或椭圆形,其直径50~65nm,核衣壳25~35nm,核衣壳呈立体对称的二十面体。该病毒可分为欧洲型和美洲型两种类型,我国流行的毒株为美洲型。该病毒稳定性较差,其对pH及温度变化非常敏感:pH大于7或小于5时,其感染性降低90%以上,对碱耐受性极差,5.5~6.6为保存最适pH;室温及37℃以下迅速失活,56℃45min即被完全灭活。该病毒对乙醚和氯仿等常用消毒剂敏感,低剂量即可将其杀死。

2、流行病学

该病的发生和流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在夏秋两季发病率相对较高。该病只发生于猪,且各年龄、性别、品种、体质的猪均能感染,其中,妊娠中后时期的母猪和仔猪易感性较强。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其鼻分泌物、粪便、尿液都含有大量病毒,耐过猪可长期带毒和不断向体外排毒。健康猪可通过空气传播、接触传播、精液传播而被感染,在母猪怀孕早期,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3、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该病潜伏期一般为14天,各种年龄的猪发病后均以呼吸困难为典型症状。感染该病的猪有时表现为耳部、外阴、尾巴及腹部等处发绀,其皮肤出现淤青紫色斑块,又称为蓝耳病。母猪染病后表现为呼吸困难,厌食,体温升高,流鼻涕等症状,个别母猪出现腹泻症状,后期四肢瘫痪等,症状持续1~3周后衰竭而死。仔猪多于2~28日龄阶段发病,死亡率最高可达85%,大多数仔猪出现呼吸困难、厌食、嗜睡、咳嗽等症状,严重者肌肉震颤、后肢麻痹、共济失调,部分病猪皮下出现斑块,表现关节炎、败血症的症状,死亡率可达60%以上。公猪发病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运动机能障碍,性欲减退,其精液质量下降,射精量减少。育肥猪发病时双眼肿胀,发生结膜炎、腹泻、间质性肺炎等症状。

剖检病死猪可见病变主要在肺部,常见的病理变化主要为局限性间质性肺炎,感染时间的增长,会延伸到肺部的各个肺叶中。肺轻度水肿,呈暗红色,肺前叶边缘普遍有灰色病灶;肾脏淤血、肿大,表面有针尖状出血点,切面出血。肝脏周围瘀血、肿大;在腹膜以及肾周围脂肪、肠系膜淋巴结、脾、韧带等处可见不同程度的水肿。

4、诊断方法

根据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可进行初步的诊断,对该病的最终确诊,还需进行实验诊断。具体办法:取病死猪的肺部、淋巴结、粪便以及死胎的血清进行病毒分离,将处理后的病料接种于猪肺泡巨噬细胞培养,也可将病料接种于CL-2621或Mark-145细胞中进行培养,并用特异性血清制备间接荧光抗体,检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抗原。

5、防控措施

弱毒疫苗是目前预防PRRS的常用疫苗,弱毒活疫苗具有免疫力强、疫苗免疫产生期快、免疫效果好、免疫期长、在控制PRRS临床症状上明显好于PRRS灭活疫苗等优点,且弱毒苗还可以用来对母猪免疫接种而使仔猪获得被动免疫,起到净化猪场的作用。具体程序:母猪在进行配种前5~7天皮下或肌肉注射疫苗,注射剂量为2mL/头,首免20天后,再进行1次加强免疫,剂量同首免相同,以后每隔半年进行1次免疫,免疫的母猪可使哺乳的仔猪通过被动性获得抗体而被保护;种公猪可在采精或配种前2~3个月进行首免,按2mL/头的剂量进行皮下或肌肉注射,20天以后在注射1次相同剂量的疫苗,以后每半年进行1次免疫;新生仔猪应在21日龄时,按1mL/头的剂量进行皮下或肌肉注射。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猪群发生以繁殖障碍和呼吸系统症状为特征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的病毒性传染病。
病原特点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的病原体为动脉炎病毒属的成员,是一种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粒子呈球型,直径为55~60纳米。病毒有2个血清型,即美洲型和欧洲型,我国分离到的毒株为美洲型。病毒对酸、碱都较敏感,尤其很不耐碱,一般的消毒剂对其都有作用,但在空气中可以保持3周左右的感染力。
传播特点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主要感染途径为呼吸道,空气传播、接触传播、精液传播和垂直传播为主要的传播方式,病猪、带毒猪和患病母猪所产的仔猪以及被污染的环境、用具都是重要的传染源。此病在仔猪中传播比在成猪中传播更容易。当健康猪与病猪接触,如同圈饲养,频繁调运,高度集中,都容易导致本病发生和流行。猪场卫生条件差,气候恶劣、饲养密度大,可促进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流行。老鼠可能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的携带者和传播者。
临症特点

各种年龄的猪发病后大多表现有呼吸困难症状,但具体症状不尽相同。
母猪染病后,初期出现厌食、体温升高、呼吸急促、流鼻涕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少部分(2%)感染猪四肢末端、尾、乳头、阴户和耳尖发绀,并以耳尖发绀最为常见,个别母猪拉稀,后期则出现四肢瘫痪等症状,一般持续1~3周,最后可能因为衰竭而死亡。怀孕前期的母猪流产,怀孕中期的母猪出现死胎、木乃伊胎,或者产下弱胎、畸形胎,哺乳母猪产后无乳,乳猪多被饿死。
公猪感染后表现咳嗽、打喷嚏、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呼吸急促和运动障碍、性欲减弱、精液质量下降、射精量少。
生长肥育猪和断奶仔猪染病后,主要表现为厌食、嗜睡、咳嗽、呼吸困难,有些猪双眼肿胀,出现结膜炎和腹泻,有些断奶仔猪表现下痢、关节炎、耳朵变红、皮肤有斑点。病猪常因继发感染胸膜炎、链球菌病、喘气病而致死。如果不发生继发感染,生长肥育猪可以康复。
哺乳期仔猪染病后,多表现为被毛粗乱、精神不振、呼吸困难、气喘或耳朵发绀,有的有出血倾向,皮下有斑块,出现关节炎、败血症等症状,死亡率高达60%。仔猪断奶前死亡率增加,高峰期一般持续8~12周,而胚胎期感染病毒的,多在出生时即死亡或生后数天死亡,死亡率高达100%。
有一点需要注意:血清学调查证明,猪群中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阳性率高达40%~50%,但出现临床症状的不过10%,目前对这种亚临床感染的认识仍显不足。
剖检特点

剖检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死猪,主要眼观病变是肺弥漫性间质性肺炎,并伴有细胞浸润和卡他性肺炎区,肺水肿,在腹膜以及肾周围脂肪、肠系膜淋巴结、皮下脂肪和肌肉等处发生水肿。
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鼻黏膜上皮细胞变性,纤毛上皮消失,支气管上皮细胞变性,肺泡壁增厚,膈有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母猪可见脑内灶性血管炎,脑髓质可见单核淋巴细胞性血管套,动脉周围淋巴鞘的淋巴细胞减少,细胞核破裂和空泡化。
诊断要点

根据病原、传播特点、临床症状及剖检特点可做出初步诊断,但要注意与症状相似的一些病毒性传染病相鉴别,如流感、细小病毒病、流行性腹泻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病毒性传染病,确诊必须进行血清学鉴定或病毒分离鉴定。
有关专家提供了一个直观判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基本原则,可以供临床参考使用,如果猪场在14天内出现下述临床指标中的2个,就可判定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疑似病例:
1.母猪流产或早产超过8%;
2.死产占产仔数20%;
3.仔猪出生后1周内死亡率超过25%。

综合防制

如前所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病毒病,临床上没有特效药物,只能采取对症治疗的办法加以控制。
1.对于体温升高的病猪,可以使用30%安乃近注射液20~30毫升,地塞米松25毫克,青霉素320~480万单位,链霉素2克,一次肌注,每日2次;或者每公斤体重用黄金1号0.1毫升、安妥注射液0.1毫升、安布注射液0.1毫升,分点肌注,每天1次,连用3天。
2.对于食欲不振的病猪,使用胃复安1毫克/公斤体重,维生素B120毫升,1次肌注,每天1次;对于食欲废绝但呼吸平稳的病猪,可以使用5%葡萄糖盐水500毫升、病毒唑20毫升、VB10毫升,加入头孢5号25~35毫克/公斤体重,混合静注,另外肌注VC10毫升。
3.对于产后无乳的母猪,选用洁霉素180万单位、50%葡萄糖50~100毫升静脉注射,也可注射催产素3~5支。
4.对于继发支原体肺炎的仔猪,可使用壮观霉素或利高霉素15毫克/公斤肌注1~2个疗程,每个疗程5天。
5.对于继发胸膜肺炎的仔猪,可采用速解灵2毫克/公斤体重,每天1次,连注3天。
另外,对病猪应进行有针对性的支持疗法,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使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可用10%葡萄糖或5%葡萄糖盐水,配合使用阿莫西林、青霉素等抗生素。同时,还要加强猪舍卫生消毒和饲养管理工作,减少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影响,增加日粮中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为减少应激反应,可在猪日粮中加入平安康,用量是每500公斤饲料添加1公斤,连用1周。
预防

1.及时注射疫苗。一般情况下,种猪接种灭活苗,而育肥猪接种弱毒苗。因为母猪若在妊娠期后三分之一的时间接种活苗,疫苗病毒会通过胎盘感染胎儿;而公猪接种活苗后,可能通过精液传播疫苗病毒。弱毒苗的免疫期为4个月以上,后备母猪在配种前进行2次免疫,首免在配种前2个月,间隔1个月进行二免。小猪在母源抗体消失前首免,母源抗体消失后进行二免。灭活苗安全,但免疫效果略差,基础免疫进行2次,间隔3周,每次每头肌注4毫升,以后每隔5个月免疫1次,每头4毫升。
什么时候接种疫苗,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一概而论。但若猪场存在病毒,在使用疫苗前,最好先对全场进行严格彻底的消毒,每天一次,连续5天,同时在饲料中添加复方磺胺嘧啶、金霉素400摩尔/升、阿莫西林200摩尔/升,连喂5天,使猪群体内毒素含量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再注射疫苗。
2.受疫情威胁的猪场,应在饲料和饮水中添加药物,方法是:产前1周和产后1周,在饲料中添加支原净100毫克/公斤加土霉素或金霉素300毫克/公斤,也可添加SMZ,产后肌肉注射阿莫西林。仔猪在断奶后1个月,用支原净50毫克/公斤加土霉素或金霉素150毫克/公斤拌料饲喂,同时用阿莫西林500毫克/升饮水。
3.最根本的办法是消除病猪、带毒猪和彻底消毒猪舍(如热水清洗、空栏消毒),严密封锁发病猪场,对死胎、木乃伊胎、胎衣、死猪等,应进行焚烧等无害化处理,及时扑杀、销毁患病猪,切断传播途径。坚持自繁自养,因生产需要不得不从外地引种时,应严格检疫,避免引入带毒猪。
4.加强饲养管理,调整好猪的日粮,把矿物质(Fe、Ca、Zn、Se、Mn等)提高5%~10%,维生素含量提高5%~10%,其中VE提高100%,生物素提高50%,平衡好赖氨酸、蛋氨酸、胱氨酸、色氨酸、苏氨酸等,都能有效提高猪群的抗病力。
另外,在母猪分娩前20天,每天每头母猪投喂阿司匹林8克,直到产前一周停止,能减少流产的发生。

防治技术规范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俗称蓝耳病)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疫病。各种品种、不同年龄和用途的猪均可感染,但以妊娠母猪和1月龄以内的仔猪最易感,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
为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扑灭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农业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和《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置、预防控制、检疫监督的操作程序与技术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2诊断
2.1诊断指标
2.1.1临床指标
体温明显升高,可达41℃以上;眼结膜炎、眼睑水肿;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症状;部分猪后躯无力、不能站立或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成年猪也可发病死亡。
2.1.2病理指标
可见脾脏边缘或表面出现梗死灶,显微镜下见出血性梗死;肾脏呈土黄色,表面可见针尖至小米粒大出血点斑,皮下、扁桃体、心脏、膀胱、肝脏和肠道均可见出血点和出血斑。显微镜下见肾间质性炎,心脏、肝脏和膀胱出血性、渗出性炎等病变;部分病例可见胃肠道出血、溃疡、坏死。
2.1.3病原学指标
2.1.3.1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分离鉴定阳性。
2.1.3.2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阳性。
2.2结果判定
2.2.1疑似结果
符合2.1.1和2.1.2,判定为疑似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2.2.2确诊
符合2.2.1,且符合2.1.3.1和2.1.3.2之一的,判定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3痊情报告
3.1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猪出现急性发病死亡情况,应及时向当地动物疫控机构报告。
3.2当地动物疫控机构在接到报告或了解临床怀疑疫情后,应立即派员到现场进行初步调查核实,符合2.2.1规定的,判定为疑似疫情。
3.3判定为疑似疫情时,应采集样品进行实验室诊断,必要时送省级动物疫控机构或国家指定实验室。
3.4确认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时,应在2个小时内将情况逐级报至省级动物疫控机构和同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省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和动物疫控机构按有关规定向农业部报告疫情。
3.5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根据确诊结果,按规定公布疫情。
4疫情处置
4.1疑似疫情的处置
对发病场/户实施隔离、监控,禁止生猪及其产品和有关物品移动,并对其内外环境实施严格的消毒措施。对病死猪、污染物或可疑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必要时,对发病猪和同群猪进行扑杀并作无害化处理。
4.2确认疫情的处置
4.2.1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疫点:为发病猪所在的地点。规模化养殖场/户,以病猪所在的相对独立的养殖圈舍为疫点;散养猪以病猪所在的自然村为疫点;在运输过程中,以运载工具为疫点;在市场发现疫情,以市场为疫点;在屠宰加工过程中发现疫情,以屠宰加工厂/场为疫点。
疫区:指疫点边缘向外延3公里范围内的区域。根据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免疫状况、疫点周边的饲养环境、天然屏障(如河流、山脉等)等因素综合评估后划定。
受威胁区:由疫区边缘向外延伸5公里的区域划为受威胁区。
4.2.2封锁疫区
由当地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向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申请发布封锁令,对疫区实施封锁:在疫区周围设置警示标志;在出入疫区的交通路口设置动物检疫消毒站,对出入的车辆和有关物品进行消毒;关闭生猪交易市场,禁止生猪及其产品运出疫区。必要时,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可设立临时监督检查站,执行监督检查任务。
4.23疫点应采取的措施
扑杀所有病猪和同群猪;对病死猪、排泄物、被污染饲料、垫料、污水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对被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猪舍、场地等进行彻底消毒。
4.2.4疫区应采取的措施
对被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猪舍、场地等进行彻底消毒;对所有生猪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进行紧急强化免疫,并加强疫情监测。
4.2.5受威胁区应采取的措施
对受威胁区所有生猪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进行紧急强化免疫,并加强疫情监测。
4.2.6疫源分析与追踪调查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病原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对疫情进行溯源和扩散风险评估。
4.2.7解除封锁
疫区内最后一头病猪扑杀或死亡后14天以上,未出现新的疫情;在当地动物疫控机构的监督指导下,对相关场所和物品实施终末消毒。经当地动物疫控机构审验合格,由当地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由原发布封锁令的人民政府宣布解除封锁。
4.3疫情记录
对处理疫情的全过程必须做好完整详实的记录(包括文字、图片和影像等),并归档。

5预防控制
5.1监测
5.1.1监测主体
县级以上动物疫控机构。
5.1.2监测方法
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观察、病原学检测。
5.1.3监测范围
5.1.3.1养殖场/户,交易市场、屠宰厂/场、跨县调运的生猪。
5.1.3.2对种猪场、隔离场、边境、近期发生疫情及疫情频发等高风险区域的生猪进行重点监测。
5.1.4监测预警
各级动物疫控机构对监测结果及相关信息进行风险分析,做好预警预报。
农业部指定的实验室对分离到的毒株进行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特性分析与评价,及时向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5.1.5监测结果处理
按照《国家动物疫情报告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将监测结果逐级汇总上报至国家动物疫控机构。
5.2免疫
5.2.1对所有生猪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进行免疫,免疫方案见《猪病免疫推荐方案(试行)》。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时,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进行紧急强化免疫。
5.2.2养殖场/户必须按规定建立完整免疫档案,包括免疫登记表、免疫证、畜禽标识等。
5.2.3各级动物疫控机构定期对免疫猪群进行免疫抗体水平监测,根据群体抗体水平消长情况及时加强免疫。
5.3加强饲养管理,实行封闭饲养,建立健全各项防疫制度,做好消毒、杀虫灭鼠等工作。
6检疫监督
6.1产地检疫
生猪在离开饲养地之前,养殖场/户必须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检。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接到报检后必须及时派员到场/户实施检疫。检疫合格后,出具合格证明;对运载工具进行消毒,出具消毒证明,对检疫不合格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6.2屠宰检疫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检疫人员对生猪进行验证查物,合格后方可入厂/场屠宰。检疫合格并加盖(封)检疫标志后方可出厂/场,不合格的按有关规定处理。
6.3种猪异地调运检疫
跨省调运种猪时,应先到调入地省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办理检疫审批手续,调出地按照规范进行检疫,检疫合格方可调运。到达后须隔离饲养14天以上,由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6.4监督管理
6.4.1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加强流通环节的监督检查,严防疫情扩散。生猪及产品凭检疫合格证(章)和畜禽标识运输、销售。
6.4.2生产、经营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场所,必须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取得动物防疫合格证。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加强日常监督检查。
6.4.3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处置及转运、屠宰、加工、经营、食用病(死)猪及其产品。

相关推荐

猪高热综合征的防控措施


猪高热综合征是由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与继发感染而引发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猪群,不同的饲养环境条件下,致病的病原体不同,疾病严重程度也有所不同。现仍没有找出完全解决这一病状良方,给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本文主要讲述猪高热综合征的防控措施,进而控制猪的大量传染和死亡,确保食品安全,以及确保养殖户的财产不受到损失。

前言

就现有的资料显示猪高热综合征是一种具有病因复杂性,迅速传染性,难以控制性等多变的特点。这就给养殖专业户和兽医工作者的临床实验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要想有效地控制这一症状就要从发病原因,发病症状,传染途径以及易感动物这四方面严格进行防治控制。本文就这四方面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做了总结。

一、发病原因

猪高热综合征疫情基本集中在夏季,高温雨季是发病的主要原因。由于雨水丰沛给细菌带来了良好的繁殖和变异条件,并且这种情况下的细菌具有很强的攻击性。不仅如此在夏季蚊虫就成了这种细菌最好的传播者。同样也给预防和治疗带来了很大难度。

这种症状多数出现在卫生管理较差,温度控制较差的养殖场。基本就是因为管理不当才导致了后来疫情扩散影响收益。所以想要尽量避免养殖群体出现类似的情况最根本是要加强对养殖场的管理,讲究卫生。排泄物和垃圾做到及时清理,避免细菌,病毒有机可乘。在温度上要做到适当调节,既然病发原因有一部分是高温导致的,那么就要从温度上得到有效的控制。建议养殖户每天进行合理的清理和消毒,养殖人员应注意自身卫生换洗工作服,以防感染,或感染猪群。

二、发病症状

当有的猪被传染生病以后,病猪会出现体温升高到41度左右,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并且不喜欢走动,经常出现趴在地上呼吸,进行腹式呼吸并伴有呼吸困难。皮肤发红,严重者身体出现红斑。多数猪都会出现便秘的情况,而且尿液呈浑浊黄色,并且面部会出现泪斑。眼窝周围会出现眼睑分泌物明显增多等症状。发病过程中,根据猪的体质不一样所以受病毒侵害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在较长的病猪身上还会出现四肢无力,被毛脏乱等现象,临死亡之前会出现抽搐等现象。这种病猪的死亡率非常高,可以达到50%-100%。所以当养殖过程中发现猪出现类似情况要尽快做好隔离防护措施。

在发现猪出现异常时不要急于用药,滥用抗生素会加速猪的死亡,很大一部分病猪都是错过了最好的治疗时间,并且使用了大量的抗生素导致死亡。这样是财产损失的重要原因。猪高热综合征的病原基本为:PRRSV+PCV2,PRRSV+CSFV等,多呈现二次感染或三次感染。针对于病猪要提取感染病原后二十天之内的血清进行检测,确定症状和找到诱发病的根源,对症下药,避免用错药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三、传染途径

诱发猪高热的病因可以以病原分为两类:一是外界自然因素导致的,二是接种疫苗的病毒感染造成的。因此传播途径也可以分为两类:第一是自然因素导致猪的生长环境发生变化,比如大雨,病毒更容易在猪群中扩散,高温时蚊虫的叮咬也是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第二是在接种疫苗过程中没有进行一对一的注射,造成了病原体交叉感染,让猪大面积受到病毒侵害。根据以上两个方面就看出控制圈舍的卫生和温度管理,以及对猪群进行一对一的注射疫苗的重要性。在养殖的过程中,防重于养。控制猪群的生活环境卫生,进而控制蚊虫对猪群的叮咬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猪高热综合征的发病率。在温度控制上注意在合适的温度,但是现在某些小型的养殖场做不到很有效的降低猪舍的温度,就应该经常对猪舍进行打扫,洒水,借助外力控制猪舍温度。上文中也提到了养殖人员应该注意卫生,不让自身所携带的病菌感染到猪,也不要让猪的病毒感染到自己,要尽可能的一次一换工作服,对工作服进行消毒处理,并且对于注射疫苗的注射器严格把关,最大限度上做到一对一注射。这样就能在传播途径中得到良好有效的控制。

四、易感动物

猪高热综合征的易感动物顾名思义就是:猪。所以在养殖方法和喂养饲料的方式上应该有所防范。在饲养过程中应该注意控制每个养殖隔断中的养殖数量,一味的追求高产量造成养殖数量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病毒的产生速度和扩散速度,这大大的提高了猪患病的可能性。在饲养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微生物和微量元素的摄入,在喂养过程中将饲料拌入适量的抗生素以及预防性药物也是有必要的,例如清开灵或抗菌肽等一系列不残留没有毒副作用的药剂,预防和控制猪高热综合症的发生。在猪的饮用水中适量的加入盐可以有效地控制猪体内的病菌这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猪患病的机率。猪是易感动物就要提高猪自身的免疫力,加强猪自身的素质,在体内能形成良好的防御,由养殖人员所创造的外界环境为辅助,在根本上控制猪高热综合征的发病和传播。

结语

根据上文中所说的四点,在预防和治疗的过程中不能盲目的给病猪使用退烧药,不仅会加重病情,还会带来更多的并发症。应该在饲养过程中细心观察猪的生活习惯等,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在饲养过程中一定要保持饲养环境卫生,注意细菌传染。同样在治疗病猪时也要严格把好卫生这一关,防止病菌交叉感染,并且避免人体受到病毒攻击。这样就能很好的控制这一病症的发生和蔓延,也能降低养殖户的财产损失。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伪狂犬病混合感染的诊断与预防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猪烈性传染病,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但病情和临床症状差异显著,主要表现为母猪高烧以及繁殖障碍,产死胎、木乃伊胎和弱仔等,仔猪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病症状,死亡率可达100%。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伪狂犬病混合感染的诊断与预防。

近几年,我国一些省市发生以体温升高为特征的猪高热病,严重影响了我国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引起高热的病原很多,且发病往往不是由单一病原而是由多种病原引起的混合感染,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

针对该场情况,采取猪场情况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分析比较、抗原检测等方法进行疾病诊断。

1、病例

2、猪场情况调查

公猪精液检查:成熟公猪精液平均每次射精量由7月份的200mL,每月逐渐下降,8月份达到150mL,9月100mL,10月80mL。精液活力下降、形态异常。

用药情况调查:7~12月对种猪进行土霉素、头孢、青霉素等抗生素药品治疗,同时还用到调节内分泌的一些药物,但治疗效果不好。对仔猪已采用补液、抗生素治疗,但死亡率没得到控制,反而呈现增加趋势。

免疫情况调查:该场没有合理的免疫程序,免疫工作不到位,没按阶段、时间进行免疫。

生物安全情况调查:猪场人员管理混乱,消毒制度没贯彻,紫外灯使用不合理,饲料堆放不合理,饲料进场后没有保证严格消毒,药品使用、保管不合理。

3、临床症状

仔猪40日龄后发病,食欲减退,精神沉郁,卧地不起,发热,体温可达40~40.5℃,喘气,被毛杂乱,个别发生腹泻,生长迟缓。

哺乳仔猪及断乳仔猪症状严重,体温升高达40~40.5℃,喘气,被毛杂乱,呕吐、下痢、厌食、精神沉郁,个别发生腹泻,有的眼球上翻,视力减弱,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有的仔猪耳廓、眼睑、臀部及后肢、腹下皮肤呈蓝紫色,部分仔猪奶头也呈蓝色,后腹部皮肤毛孑L间出现蓝紫色或铁锈色小淤血斑。继而有的仔猪出现神经症状,发抖,共济失调,间歇性痉挛,后躯麻痹,出现前进和后退转动,倒地四肢划动。神经症状出现后l~2天内病死率可达100%,耐过仔猪生长迟缓,成为僵猪。2月龄以上的猪症状轻微或隐性感染。

妊娠母猪,表现为咳嗽、打喷嚏、呼吸异常,以腹式呼吸为主。严重时患猪表现高度沉郁、呼吸困难,耳尖、耳边呈现蓝紫色。随后发生流产,多产木乃伊胎、死胎和弱仔。母猪配种率降低,少数母猪表现为产后无乳、胎衣停滞及阴道分泌物增多。

公猪表现厌食、精神沉郁、打喷嚏、咳嗽、缺乏性欲、精液质量下降,精子出现畸形,睾丸肿胀、萎缩,丧失种用能力。

4、病理变化

剖检五头仔猪。共同的病变表现在肺部,肺脏呈灰紫色,有轻度水肿,为温和到严重的间质型肺炎,有时有卡他性肺炎,死胎的体表在头顶部、臀部及脐带等处有鲜红到暗色的出血斑块。心脏表面呈蓝紫色,两头猪有心包积液,液体黄色,不透明。脑膜充血、水肿,脑实质有点状出血,肝脏肿胀,严重者整个肝脏呈紫黑色。肾脏肿大成纺锤状,表面全部为紫黑色,腹股沟淋巴结微肿,呈褐紫色到紫黑色。

5、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几乎无免疫史;临床症状主要以呼吸道症状、繁殖障碍为主;病理变化以肺脏病变明显,有脑膜充血、水肿,脑实质有点状出血病变。肝脏肿胀,严重者整个肝脏呈紫黑色。肾脏肿大成纺锤状,表面全部为紫黑色,腹股沟淋巴结微肿,呈褐紫色到紫黑色。

组织触片、显微镜检查:取五头仔猪的血液涂片,肺脏组织触片,革兰氏染色镜检。肺脏触片显示明显纤维化,间质增宽,肺泡萎陷。

细菌检查:无菌操作取病死猪脾脏、肾脏等组织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未观察到细菌。另无菌操作取病猪血液涂片镜检,未观察到任何虫体。

病原检查:取四头仔猪的血液样品,肺脏、脾脏及淋巴结混合组织样品,进行猪瘟病毒RT-PCR、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毒RT-PCR、猪伪狂病毒RT-PCR检测。结果在组织样品中检测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四份全部为阳性;检测到猪伪狂犬病病毒,四份全部为阳性;所有血液及组织样品中未检测到猪瘟病毒,样品全部为阴性。

6结果

根据仔猪、种猪病史调查、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诊断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伪狂犬病混合感染。

7结论

通过对该猪场猪的发病临床症状检查、病理变化观察、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分析,确定该场发生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伪狂犬病混合感染。随后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和净化措施,2周后仔猪发病减少,种猪生产性能逐渐提高,生产逐渐恢复正常。

仔猪断奶应激综合征及其综合防控措施


目前,在我国养猪模式呈现规模化的发展趋势下,猪场发生疾病的情况也逐渐增多,所以防控疾病的主要并且比较有效的手段就是给仔猪实行早期断奶。与此同时要求猪场的饲养管理和技术水平比较好,能够跟得上断奶的要求,否则会导致仔猪在实行断奶后出现绝食、消瘦的表现,经验不足的饲养者通常会错误的判断为仔猪患病,然后随意进行注射用药,将最佳的治疗时间错失导致仔猪最终因为饥饿而发生死亡,直接给猪场造成经济损失。当前的现实情况是即使给仔猪实施早期断奶也可见大多有仔猪断奶应激综合症的情况发生。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仔猪断奶应激综合征及其综合防控措施。

1、临床表现

仔猪实行早期断奶后,在前两天会表现狂燥不安并且不停的叫唤寻母,此后又会转为安静,腹肷部凹陷,几天之后可见仔猪的皮毛松且乱,眼神呆立,四肢无力,行走不稳,喜欢躺卧而不愿战立,表现出怕冷,其体温通常没有异常表现或着只是稍低些.空嚼,食欲降低甚至废绝,有的仔猪常常口渴且饮欲增强,可见其不断的拱吮其他猪的腹部。还可以发现有的患猪表现为腹泻,机体消瘦严重直至最后衰竭而出现死亡的情况。但是大多的患病仔猪在断奶后会有绝食的表现。

2、主要原因

首先导致仔猪断奶应激综合征的原因就是未能给仔猪成功的补料。其次如果仔猪在断奶的时候还没有学会采食饲料也会发生应激综合征。目前在实际的临床生产中可见的断奶应激主要包括营养应激、心理应激和环境应激三种形式,生产中应该加以注意。

3、断奶仔猪绝食的对策

3.1教槽补料

给仔猪断奶成功与否是由教槽补料的成败而决定的。①养殖户在仔猪5口龄开始用拇指、食指、中指抓起少量的教槽料放在补料槽内,每天进行5次,如果仔猪能够全部吃完,就可以逐渐过度用四指、五指抓教槽料而一直到用手掌拿料饲喂为止。在给仔猪进行添料的时候应该彻底将上次剩下的料清理干净,以保证料槽的清洁。②在仔猪3日龄的时候开始在保温箱的垫板上撒少许人工乳料,可将仔猪学采食饲料的速度提高,根据猪只喜欢拱地的特点,让其在拱玩的时候无意就可以采食到饲料并且熟悉此种味道,这样做具有诱食的效果。③在仔猪5日龄左右,可以开始尝试在仔猪嘴里抹人工乳料加适量水调成糊状的料,同时在补料槽和垫板上放入少量混合料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引起仔猪对人工乳料和教槽料的兴趣,能够加速诱食并且提高补料的成功率。④生产中还可以采取干湿补料法,即在饲养栏内放置两个小槽,分别添加教槽料和奶水,对于母乳采食不足,满足弱仔的需求很有效吴。如果仔猪不会吮奶应该采取人工喂服的方式让其吮奶。但是奶水应该新鲜,添加方式应该采取由少到多的方式进行,奶粉采用低于40℃的水进行冲调。如果母猪的奶水比较好,可以在仔猪断奶的前3天再进行人工饲喂奶水以缓解断奶时仔猪过分的依赖母乳,以确保仔猪的断奶过程顺利,避免断奶应激综合征的发生。⑤仔猪如果习惯了饮用人工奶水并且表现强烈的条件反射时,可以采取少量的教槽料放入奶水槽中,然后再将奶水倒人其中,这样可以吸引仔猪前来抢食,等到同窝的所有仔猪都能够自己采食饲料之后再逐步过渡到全部采用教槽料进行饲喂。这样对于患有各类综合症且体质比较瘦弱的仔猪都能具有比较好的效果。

3.2尽量将仔猪断奶应激减少

①仔猪在断奶之后还应该保持在原栏生活1个星期,如果能够继续生活2个星期则更好,栏舍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也要保证留栏时间不少于3天,这样主要是为了缓解仔猪受到环境应激刺激,否则会导致仔猪的采食量严重降低,甚至会因为应激而发生绝食。仔猪在断奶后如果立刻就转入了保育舍饲养就会明显的增加绝食仔猪的数量。②饲养者在实际的养猪生产过程中设计保育舍的时候转群应该以一窝一栏比较合适,这样能够减轻断奶仔猪转群再混群而受到的应激刺激。③仔猪断奶前3天采用适量的水将人工乳粉稀释后放到补料槽内任仔猪自由的进行饮食,与此同时适当减少母猪的喂料量以减少母猪的喂奶次数,目的是缓解仔猪对母奶依赖性。④仔猪在断奶前应该习惯饮用人工奶水并且能够熟练的采用饮水器进行饮水,会采食教槽料,如果每头仔猪都能采食饲料50~80g就可以给其采取断奶措施,否则仔猪会表现出下痢和绝食的情况。仔猪进行断奶和转群之后要间隔一段时间才能更换饲料。而且在仔猪转群之前就要在槽内添加原来的教槽料,冬天寒冷气温低所以要打开保温设备。⑤如果个别猪场的条件有限,要求仔猪断奶后必须马上就进行混群饲养,在转入保育舍后将仔猪按照大小强弱进行分群。引诱仔猪采食饲料并且尽快的熟悉新环境,避免个别仔猪因为采食料不足或者不会采食饲料而出现绝食的情况。

断奶仔猪应激综合征的原因与解决方法
仔猪断奶应激综合征是指仔猪断奶时因各种应激因素导致仔猪严重腹泻、掉膘、成活率降低,饲料利用率差,生长缓慢,生长发育停滞甚至形成僵猪,同时由于腹泻导致体质下降,免疫力降低,对疾病的抵抗力减弱,容易继发感染其他疾病的现象,仔猪断奶应激综合征严重威胁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1、断奶仔猪应激综合征发生的原因
1.1病原性因素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是造成断奶仔猪应激综合征引发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常见有致病性大肠杆菌及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腹泻。这主要是因为在哺乳期,由于母乳抗体及乳中其他抑制物抑制了大肠杆菌的繁殖,仔猪一般不发生本病。当仔猪断奶后,肠道消化酶下降,对饲料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能力下降,蛋白质在肠道后段腐败发酵增多,加上母源抗体供应中断,免疫力下降,这就容易引起感染造成腹泻。某些病毒如轮状病毒、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等病毒侵袭细胞,引起小肠破损程度增加,使受感染的细胞变性、坏死,损害肠绒毛,小肠的吸收能力大幅度下降,液体排出量增加,肠内大量未被吸收的固体物质自身吸附水分,以保持肠内渗透压的平衡,加重了腹泻。1.2生理性因素
1.2.1胃酸分泌不足仔猪断奶后,乳酸来源终止,胃酸分泌仍然很少,仔猪胃内酸度不足,使胃蛋白酶原的激活受到限制,胃蛋白酶形成减少,影响饲料特别是蛋白质消化,消化不良的饲料为小肠内致病性大肠杆菌及其它病原菌繁殖提供了条件,而乳酸杆菌的生长则受到抑制,导致仔猪消化不良,肠内渗透性紊乱而发生腹泻,表现出应激综合征。
1.2.2胃肠消化酶少仔猪4~5周龄时,消化系统仍不成熟,不能分泌足够的消化酶。仔猪断奶,本身就是一种应激,会使消化酶含量减少、活性降低。断奶仔猪从吃母乳为主转到以采食植物性饲料为主,两种营养源截然不同,加上又给以高能高蛋白饲料,终因消化不良而引起腹泻,。
1.2.3免疫能力较弱断奶后仔猪母源抗体来源终止,而自身免疫系统尚不健全,循环抗体水平降低,细胞免疫受到抑制,抗病力较差,这也是断奶仔猪腹泻的原因之一。
1.3饲料性因素由于仔猪胃液分泌少,消化酶种类少,酶的活性低,再加上胃酸含量不足,若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过高,否则会引起消化不良而腹泻。饲料中脂肪含量过高,特别是动物性脂肪过高,很容易引起断奶仔猪腹泻的发生。饲料中植物凝集素、抗胰蛋白酶营养因子会降低仔猪对大豆产品的利用率。大豆蛋白内的抗原蛋白可引起肠道发生过敏性反应,出现绒毛萎缩、影响养分的消化吸收,最终导致仔猪断奶应激综合征,具体表现出腹泻症状。
1.4环境因素当舍内温度昼夜温差超过10度时,可导致腹泻率上升25%~30%,湿度过大也可使腹泻发生率升高。

2断奶仔猪应激综合征的处理
2.1疫苗接种
根据猪场实际情况,进行免疫接种。如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苗、猪轮状病毒弱毒苗、猪流行性腹泻灭活苗等,在怀孕母猪产前30d及15d各接种一次;母猪产前45d及15d各注射一次大肠杆菌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苗2mL/头。通过母乳中产生的抗体来影响仔猪,使仔猪获得良好的被动免疫。还要根据仔猪体内实际抗体水平,在仔猪18~20日龄免疫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苗3mL/头。另外,各场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免疫计划。
2.2提高断奶仔猪的免疫力
消除断奶仔猪应激综合征,要想办法增强仔猪免疫机能,加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抗体)能力。饲粮中添加杜仲叶提取物可以提高仔猪免疫力,减少发病。
2.3减少换料性营养应激首先要做到提前补饲。一般在7日龄开始补饲,提前锻炼仔猪胃肠道,促使相关酶的分泌,可使仔猪断奶后消化系统能适应植物性饲料,胃肠消化机能得到加强,从而减少营养性应激的影响;其次断奶应逐渐过渡,移母留仔。在断奶前1~5d,逐日减少哺乳次数,直至断奶,以减少心理应激影响。断奶最后2d夜间将母猪移舍,同一窝仔猪留在原舍饲喂3~5d,待适应后再进行并栏,以减少环境应激影响;断奶后还应适当控制饲喂量,少喂勤添,逐步换料。
2.4加强环境控制保持舍内一定的温度和一定的湿度,避免温度忽高忽低。夏季要注意防暑,舍温不超过30度,冬季要注意保温,舍温不低于20度,湿度保持在60%~80%。断奶前后提供较高的环境温度、保持猪舍内的干燥,可以明显减少仔猪的应激及腹泻。定期消毒是预防断奶仔猪腹泻发生的重要手段。仔猪刚断奶,免疫系统低下且未完善,易受病原微生物侵害,如果猪舍未严格消毒,卫生状况差,病原微生物就会大量繁殖,这就为腹泻埋下了祸根。仔猪舍在进猪前5~7d进行一次彻底消毒,包括饲槽,用具及饮水器等。猪舍在饲养仔猪期间,每周带猪消毒一次,使用无毒、广谱、无刺激的消毒药。
2.5调理肠道,改善内环境平衡对发生断奶仔猪应激综合征的猪群,要注意改善和调节肠道内环境,预防腹泻。可用抗生素+杜仲叶提取物+益生菌自由组合,杀灭病原,吸附毒素,促进肠道微生态平衡,建立良好的内环境,促进饲料消化吸收,提高猪群生长速度。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的病原及防控方法


正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症(HP-PRRS)又称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高热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症病毒(PRRS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以体温高热不退、皮肤发红、呼吸困难、死亡率高为特征。母猪患病后主要是发生流产、早产以及产木乃伊胎、弱仔、死胎等,还会导致仔猪和育成猪出现多种呼吸系统疾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的病原及防控方法。

1、病原特性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是引起该病的病原,其是单股正股RNA病毒,且没有分成节段,将纯化的病毒粒子放在电镜下观察,发现呈球形,直径大约为25~35nm,表面上存在突起,长度在5nm左右,最外面包裹一层脂质双层膜。该病毒对脂溶剂(如乙醚、氯仿等)和去垢剂比较敏感;具有较差的热稳定性,在56℃温度下作用15~20min就会彻底失活,但在低温条件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如可将病毒保存在-20℃和-70℃,其中保存在-70℃下的病毒经过4个月之后不会影响其感染性,但如果在4℃条件下保持就会逐渐失去感染性。另外,病毒在潮湿的环境中比较容易存活,但在大部分污染物里面或者表面存在的病毒非常不稳定,不过在自来水、井水、生理盐水、PBS等溶液中能够存活3~11天。

2、临床症状

种母猪。病猪的主要症状是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停止采食,经常咳嗽,出现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且间情期明显延长或发生不孕。妊娠母猪患病后会出现晚期流产、早产以及胎儿木乃伊化、产死胎、产弱仔等。部分母猪患病后会出现短暂性的体温升高,一般能够达到39.6~40℃,个别还会出现产后胎衣滞留、缺乳及阴道分泌物增多等现象。

仔猪。新生仔猪患病后的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停止吮奶,运动失调,不断颤抖以及轻度瘫痪等。产后1星期内的死亡率显著升高,通常可达到40%~80%。仔猪在1月龄左右非常容易感染猪,并表现出典型的临床症状,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超过40℃,呼吸困难,呈现腹式呼吸。食欲不振或者彻底废绝,耳尖呈青紫色,双耳发凉,被毛粗乱,腹泻,共济失调,肌肉震颤,后躯瘫痪。少数病猪的外阴和腹侧皮肤存在蓝紫色斑块,死亡率能够达到80%~100%。即使病猪能够耐过,也会影响生长发育,形成僵猪。

育肥猪。通常较少出现发病,发病率在2%~10%左右,具有亚临床症状。病猪表现出食欲减退,咳嗽,略微呼吸困难,少数耳尖处发蓝。

种公猪。病猪不会表现出明显的全身症状,主要是形成稀薄精液,精子数量减少,且活力减弱。部分表现出食欲不振,机体逐渐消瘦,呼吸加速,后肢无力等。大部分公猪在发病后期,往往在双耳、腹侧以及肢端等处皮肤出现青紫色,且体表淋巴结呈红紫色。

3、实验室诊断

在无菌条件下,取病猪的肺脏、母猪粪便和血液、胎儿血清、死胎儿的腹水,然后在实验室内进行病毒分离。将病料进行充分粉碎,然后使用孔径0.45μm的滤膜进行过滤,取适量滤液在猪肺泡巨噬细胞接种进行培养,经过5天培养再采取免疫过氧化物酶法进行染色,通过检查发现猪肺泡巨噬细胞中存在病毒抗原,从而进行确诊。

4、防控措施

免疫预防。目前,养猪生产过程中一般使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来预防该病。其中弱毒苗效力和安全性相对较差,也无法彻底防止该病再次发生感染;灭活苗尽管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且不会散布病毒,也无法形成新疫源,还对母源抗体的干扰不敏感等,但具有较低的免疫效力。猪群使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活疫苗进行免疫预防时,一般仔猪在断奶前后进行首免,每头接种1头份,经过4个月进行1次加强免疫;母猪在配种前进行1次免疫,每头接种1头份;种公猪每间隔4个月进行1次接种,每头接种1头份。

加强饲养管理。猪场最好采取自繁自养,尽可能避免从外地引进猪,从而防止健康猪接触带毒猪。对于引进猪,到场后必须进行严格检疫,且至少进行1个月的隔离观察,确保健康无病后才能够混群饲养。猪场环境定期进行净化,控制饲养密度适宜,避免出现应激原,加强常规消毒,一般每星期至少进行1~2次带猪消毒。猪场采取全进全出制,任何阶段的猪群转出后,要对空置栏舍进行全面消毒,经过至少2星期才能够再进下批猪。另外,场区每月进行1次消毒,且猪场周围4km以内禁止建有其他养殖场。如果当地存在该病毒的威胁,则每周要进行4~6次,同时场区每2周进行1次消毒。

疫情处理。如果猪场出现疫情,要立即进行上报,并必须做到“四不准一处理”。也就是养殖户发现病猪后,要立即将病猪隔离,并及时向当地畜牧兽医部门报告,并按照相关规定在当地兽医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采取正确处理。病死猪必须采取“四不准一处理”的处置措施,即不准宰杀,不准转运,不准销售,不准食用,必须采取无害化处理。另外,对于病死猪的其他产品也禁止进行运输、加工、销售,避免疫病大面积传播蔓延。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的防控

基本信息
该病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曾经迅速传遍世界各个养猪国家,在猪群密集、流动频繁的地区更易流行,常造成严重经济损失。近几年,该病在国内呈现明显的高发趋势,对养猪业造成了重大损失,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养猪业发展的重要传染病之一。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猪群发生以繁殖障碍和呼吸系统症状为特征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的病毒性传染病。
病原特点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的病原体为动脉炎病毒属的成员,是一种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粒子呈球型,直径为55~60纳米。病毒有2个血清型,即美洲型和欧洲型,我国分离到的毒株为美洲型。病毒对酸、碱都较敏感,尤其很不耐碱,一般的消毒剂对其都有作用,但在空气中可以保持3周左右的感染力。
传播特点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主要感染途径为呼吸道,空气传播、接触传播、精液传播和垂直传播为主要的传播方式,病猪、带毒猪和患病母猪所产的仔猪以及被污染的环境、用具都是重要的传染源。此病在仔猪中传播比在成猪中传播更容易。当健康猪与病猪接触,如同圈饲养,频繁调运,高度集中,都容易导致本病发生和流行。猪场卫生条件差,气候恶劣、饲养密度大,可促进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流行。老鼠可能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的携带者和传播者。
临症特点
各种年龄的猪发病后大多表现有呼吸困难症状,但具体症状不尽相同。
母猪染病后,初期出现厌食、体温升高、呼吸急促、流鼻涕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少部分(2%)感染猪四肢末端、尾、乳头、阴户和耳尖发绀,并以耳尖发绀最为常见,个别母猪拉稀,后期则出现四肢瘫痪等症状,一般持续1~3周,最后可能因为衰竭而死亡。怀孕前期的母猪流产,怀孕中期的母猪出现死胎、木乃伊胎,或者产下弱胎、畸形胎,哺乳母猪产后无乳,乳猪多被饿死。
公猪感染后表现咳嗽、打喷嚏、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呼吸急促和运动障碍、性欲减弱、精液质量下降、射精量少。
生长肥育猪和断奶仔猪染病后,主要表现为厌食、嗜睡、咳嗽、呼吸困难,有些猪双眼肿胀,出现结膜炎和腹泻,有些断奶仔猪表现下痢、关节炎、耳朵变红、皮肤有斑点。病猪常因继发感染胸膜炎、链球菌病、喘气病而致死。如果不发生继发感染,生长肥育猪可以康复。
哺乳期仔猪染病后,多表现为被毛粗乱、精神不振、呼吸困难、气喘或耳朵发绀,有的有出血倾向,皮下有斑块,出现关节炎、败血症等症状,死亡率高达60%。仔猪断奶前死亡率增加,高峰期一般持续8~12周,而胚胎期感染病毒的,多在出生时即死亡或生后数天死亡,死亡率高达100%。
有一点需要注意:血清学调查证明,猪群中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阳性率高达40%~50%,但出现临床症状的不过10%,目前对这种亚临床感染的认识仍显不足。
剖检特点
剖检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死猪,主要眼观病变是肺弥漫性间质性肺炎,并伴有细胞浸润和卡他性肺炎区,肺水肿,在腹膜以及肾周围脂肪、肠系膜淋巴结、皮下脂肪和肌肉等处发生水肿。
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鼻黏膜上皮细胞变性,纤毛上皮消失,支气管上皮细胞变性,肺泡壁增厚,膈有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母猪可见脑内灶性血管炎,脑髓质可见单核淋巴细胞性血管套,动脉周围淋巴鞘的淋巴细胞减少,细胞核破裂和空泡化。
诊断要点
根据病原、传播特点、临床症状及剖检特点可做出初步诊断,但要注意与症状相似的一些病毒性传染病相鉴别,如流感、细小病毒病、流行性腹泻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病毒性传染病,确诊必须进行血清学鉴定或病毒分离鉴定。
有关专家提供了一个直观判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基本原则,可以供临床参考使用,如果猪场在14天内出现下述临床指标中的2个,就可判定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疑似病例:
1.母猪流产或早产超过8%;
2.死产占产仔数20%;
3.仔猪出生后1周内死亡率超过25%。

综合防制
如前所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病毒病,临床上没有特效药物,只能采取对症治疗的办法加以控制。
1.对于体温升高的病猪,可以使用30%安乃近注射液20~30毫升,地塞米松25毫克,青霉素320~480万单位,链霉素2克,一次肌注,每日2次;或者每公斤体重用黄金1号0.1毫升、安妥注射液0.1毫升、安布注射液0.1毫升,分点肌注,每天1次,连用3天。
2.对于食欲不振的病猪,使用胃复安1毫克/公斤体重,维生素B120毫升,1次肌注,每天1次;对于食欲废绝但呼吸平稳的病猪,可以使用5%葡萄糖盐水500毫升、病毒唑20毫升、VB10毫升,加入头孢5号25~35毫克/公斤体重,混合静注,另外肌注VC10毫升。
3.对于产后无乳的母猪,选用洁霉素180万单位、50%葡萄糖50~100毫升静脉注射,也可注射催产素3~5支。
4.对于继发支原体肺炎的仔猪,可使用壮观霉素或利高霉素15毫克/公斤肌注1~2个疗程,每个疗程5天。
5.对于继发胸膜肺炎的仔猪,可采用速解灵2毫克/公斤体重,每天1次,连注3天。
另外,对病猪应进行有针对性的支持疗法,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使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可用10%葡萄糖或5%葡萄糖盐水,配合使用阿莫西林、青霉素等抗生素。同时,还要加强猪舍卫生消毒和饲养管理工作,减少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影响,增加日粮中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为减少应激反应,可在猪日粮中加入平安康,用量是每500公斤饲料添加1公斤,连用1周。
预防
1.及时注射疫苗。一般情况下,种猪接种灭活苗,而育肥猪接种弱毒苗。因为母猪若在妊娠期后三分之一的时间接种活苗,疫苗病毒会通过胎盘感染胎儿;而公猪接种活苗后,可能通过精液传播疫苗病毒。弱毒苗的免疫期为4个月以上,后备母猪在配种前进行2次免疫,首免在配种前2个月,间隔1个月进行二免。小猪在母源抗体消失前首免,母源抗体消失后进行二免。灭活苗安全,但免疫效果略差,基础免疫进行2次,间隔3周,每次每头肌注4毫升,以后每隔5个月免疫1次,每头4毫升。
什么时候接种疫苗,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一概而论。但若猪场存在病毒,在使用疫苗前,最好先对全场进行严格彻底的消毒,每天一次,连续5天,同时在饲料中添加复方磺胺嘧啶、金霉素400摩尔/升、阿莫西林200摩尔/升,连喂5天,使猪群体内毒素含量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再注射疫苗。
2.受疫情威胁的猪场,应在饲料和饮水中添加药物,方法是:产前1周和产后1周,在饲料中添加支原净100毫克/公斤加土霉素或金霉素300毫克/公斤,也可添加SMZ,产后肌肉注射阿莫西林。仔猪在断奶后1个月,用支原净50毫克/公斤加土霉素或金霉素150毫克/公斤拌料饲喂,同时用阿莫西林500毫克/升饮水。
3.最根本的办法是消除病猪、带毒猪和彻底消毒猪舍(如热水清洗、空栏消毒),严密封锁发病猪场,对死胎、木乃伊胎、胎衣、死猪等,应进行焚烧等无害化处理,及时扑杀、销毁患病猪,切断传播途径。坚持自繁自养,因生产需要不得不从外地引种时,应严格检疫,避免引入带毒猪。
4.加强饲养管理,调整好猪的日粮,把矿物质(Fe、Ca、Zn、Se、Mn等)提高5%~10%,维生素含量提高5%~10%,其中VE提高100%,生物素提高50%,平衡好赖氨酸、蛋氨酸、胱氨酸、色氨酸、苏氨酸等,都能有效提高猪群的抗病力。
另外,在母猪分娩前20天,每天每头母猪投喂阿司匹林8克,直到产前一周停止,能减少流产的发生。

防治技术规范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俗称蓝耳病)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疫病。各种品种、不同年龄和用途的猪均可感染,但以妊娠母猪和1月龄以内的仔猪最易感,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
为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扑灭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农业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和《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置、预防控制、检疫监督的操作程序与技术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2诊断
2.1诊断指标
2.1.1临床指标
体温明显升高,可达41℃以上;眼结膜炎、眼睑水肿;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症状;部分猪后躯无力、不能站立或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成年猪也可发病死亡。
2.1.2病理指标
可见脾脏边缘或表面出现梗死灶,显微镜下见出血性梗死;肾脏呈土黄色,表面可见针尖至小米粒大出血点斑,皮下、扁桃体、心脏、膀胱、肝脏和肠道均可见出血点和出血斑。显微镜下见肾间质性炎,心脏、肝脏和膀胱出血性、渗出性炎等病变;部分病例可见胃肠道出血、溃疡、坏死。
2.1.3病原学指标
2.1.3.1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分离鉴定阳性。
2.1.3.2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阳性。
2.2结果判定
2.2.1疑似结果
符合2.1.1和2.1.2,判定为疑似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2.2.2确诊
符合2.2.1,且符合2.1.3.1和2.1.3.2之一的,判定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3痊情报告
3.1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猪出现急性发病死亡情况,应及时向当地动物疫控机构报告。
3.2当地动物疫控机构在接到报告或了解临床怀疑疫情后,应立即派员到现场进行初步调查核实,符合2.2.1规定的,判定为疑似疫情。
3.3判定为疑似疫情时,应采集样品进行实验室诊断,必要时送省级动物疫控机构或国家指定实验室。
3.4确认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时,应在2个小时内将情况逐级报至省级动物疫控机构和同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省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和动物疫控机构按有关规定向农业部报告疫情。
3.5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根据确诊结果,按规定公布疫情。
4疫情处置
4.1疑似疫情的处置
对发病场/户实施隔离、监控,禁止生猪及其产品和有关物品移动,并对其内外环境实施严格的消毒措施。对病死猪、污染物或可疑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必要时,对发病猪和同群猪进行扑杀并作无害化处理。
4.2确认疫情的处置
4.2.1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疫点:为发病猪所在的地点。规模化养殖场/户,以病猪所在的相对独立的养殖圈舍为疫点;散养猪以病猪所在的自然村为疫点;在运输过程中,以运载工具为疫点;在市场发现疫情,以市场为疫点;在屠宰加工过程中发现疫情,以屠宰加工厂/场为疫点。
疫区:指疫点边缘向外延3公里范围内的区域。根据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免疫状况、疫点周边的饲养环境、天然屏障(如河流、山脉等)等因素综合评估后划定。
受威胁区:由疫区边缘向外延伸5公里的区域划为受威胁区。
4.2.2封锁疫区
由当地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向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申请发布封锁令,对疫区实施封锁:在疫区周围设置警示标志;在出入疫区的交通路口设置动物检疫消毒站,对出入的车辆和有关物品进行消毒;关闭生猪交易市场,禁止生猪及其产品运出疫区。必要时,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可设立临时监督检查站,执行监督检查任务。
4.23疫点应采取的措施
扑杀所有病猪和同群猪;对病死猪、排泄物、被污染饲料、垫料、污水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对被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猪舍、场地等进行彻底消毒。
4.2.4疫区应采取的措施
对被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猪舍、场地等进行彻底消毒;对所有生猪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进行紧急强化免疫,并加强疫情监测。
4.2.5受威胁区应采取的措施
对受威胁区所有生猪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进行紧急强化免疫,并加强疫情监测。
4.2.6疫源分析与追踪调查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病原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对疫情进行溯源和扩散风险评估。
4.2.7解除封锁
疫区内最后一头病猪扑杀或死亡后14天以上,未出现新的疫情;在当地动物疫控机构的监督指导下,对相关场所和物品实施终末消毒。经当地动物疫控机构审验合格,由当地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由原发布封锁令的人民政府宣布解除封锁。
4.3疫情记录
对处理疫情的全过程必须做好完整详实的记录(包括文字、图片和影像等),并归档。

5预防控制
5.1监测
5.1.1监测主体
县级以上动物疫控机构。
5.1.2监测方法
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观察、病原学检测。
5.1.3监测范围
5.1.3.1养殖场/户,交易市场、屠宰厂/场、跨县调运的生猪。
5.1.3.2对种猪场、隔离场、边境、近期发生疫情及疫情频发等高风险区域的生猪进行重点监测。
5.1.4监测预警
各级动物疫控机构对监测结果及相关信息进行风险分析,做好预警预报。
农业部指定的实验室对分离到的毒株进行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特性分析与评价,及时向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5.1.5监测结果处理
按照《国家动物疫情报告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将监测结果逐级汇总上报至国家动物疫控机构。
5.2免疫
5.2.1对所有生猪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进行免疫,免疫方案见《猪病免疫推荐方案(试行)》。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时,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进行紧急强化免疫。
5.2.2养殖场/户必须按规定建立完整免疫档案,包括免疫登记表、免疫证、畜禽标识等。
5.2.3各级动物疫控机构定期对免疫猪群进行免疫抗体水平监测,根据群体抗体水平消长情况及时加强免疫。
5.3加强饲养管理,实行封闭饲养,建立健全各项防疫制度,做好消毒、杀虫灭鼠等工作。
6检疫监督
6.1产地检疫
生猪在离开饲养地之前,养殖场/户必须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检。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接到报检后必须及时派员到场/户实施检疫。检疫合格后,出具合格证明;对运载工具进行消毒,出具消毒证明,对检疫不合格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6.2屠宰检疫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检疫人员对生猪进行验证查物,合格后方可入厂/场屠宰。检疫合格并加盖(封)检疫标志后方可出厂/场,不合格的按有关规定处理。
6.3种猪异地调运检疫
跨省调运种猪时,应先到调入地省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办理检疫审批手续,调出地按照规范进行检疫,检疫合格方可调运。到达后须隔离饲养14天以上,由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6.4监督管理
6.4.1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加强流通环节的监督检查,严防疫情扩散。生猪及产品凭检疫合格证(章)和畜禽标识运输、销售。
6.4.2生产、经营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场所,必须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取得动物防疫合格证。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加强日常监督检查。
6.4.3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处置及转运、屠宰、加工、经营、食用病(死)猪及其产品。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是由蓝耳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以导致妊娠母猪发生流产、弱胎、死胎、木乃伊胎、仔猪育肥猪发生间质性肺炎为主要特征。近几年本病对猪场生产了威胁,加强对本病的预防对猪场安全及其重要,各猪场要严格执行免疫程序,严格消毒,确保猪场安全。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241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