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出血性败血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及其防治

1病原

该病的病菌为多杀性巴氏杆菌,菌体呈球杆状或者短杆状,长0.6~2.5pm,宽0.25~().6ym。病菌往往呈单个存在,少数成对排列或者呈短链状,无法形成芽孢,不能够自行运动,经过革兰氏染色呈阴性。该菌是一种需氧以及兼性厌氧菌,不能够产生外毒素,具有较弱的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置于干燥空气中通常只能够生存2~3天,在血液、排泄物或者分泌物中能够生成6~10天,但在腐败尸体中能够生存1~6个月。另外,病菌在强光下照射经过几分钟就会被死亡,在60℃温度下经过20min就会被杀死,遇高温会立即被杀死,大多数消毒液能够将其杀死。此外,该菌对土霉素、磺胺类药物比较敏感。

2.流行特点

该病通常是由于内源性感染而导致,病牛发病时会排出病菌而导致其他肉牛被感染。另外,该病也可通过外源性感染,主要是经由呼吸道、消化道,还可能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造成传播。病牛以及带菌肉牛的分泌液、排泄物等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家畜、家禽以及人类都能够感染该病,且野生动物也能够感染。该病既可呈散发,也可能呈地方性流行,通常在同种动物之间能够快速传播,而不同动物之间基本不会传播。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通常在气候容易发生变化、冷热交替以及多雨潮湿的时节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3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发病初期,病牛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体温明显升高,有时甚至能够达到42℃。接着流出大量白色泡沫状的口涎,鼻孔有清涕流出。上下颌部不断发生肿胀,严重时会扩散至前胸。肿胀部位开始时存在热、痛感,质地柔软,之后热、痛逐渐消失,质地变硬,如同土块。加之喉头水肿的发生、发展与机体肿胀程度成正相关,往往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现象,并会发出“呼噜”的阻塞呼吸音。病牛表现出烦躁不安,痛感明显,且由于吞咽非常困难而被迫停止采食和饮水,最终由于严重窒息而发生死亡。病牛症状严重且呈急性经过时,只会从口腔流出大量的清涎.,呈线状从下唇周边流出,鼻孔也有清涕流出。精神极度萎靡,食欲、饮欲废绝,往往夜间突然出现发病而无法及时抢救,会在凌晨在栏内死亡。

对病死肉牛进行解剖,发现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出现败血症病变。内脏和黏膜表面大面积存在点状出血点,胸腹腔内存在过多的渗出液,全身淋巴结明显肿大。胸腔内存在大量蛋花液样的纤维素性浆液性渗出液,肺脏与心包、胸膜发生轻度粘连,肺脏发生肝变,切面呈灰黄色或红色,存在小坏死灶,小叶间质略有增宽。胃肠黏膜发生比较严重的出血。

4实验室检验

涂片镜检。取病死牛的心脏、肝脏和肺脏等组织进行触片,经过革兰氏染色能够看到存在大量的红色的短杆菌,两极浓染,两端钝圆;经过瑞氏染色能够看到大量的蓝色的短杆菌,两极浓染,两端钝圆。

分离培养。在无菌体交下取病料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上接种,置于37℃下进行18~l4h培养,接着进行纯化培养。发现血琼脂培养基平板发现存在轻度混浊,并生长有较小的黏稠菌落,呈灰白色露珠样,且不会发生溶血。

5防治措施

免疫接种。发生疫情的地区,要立即对其他牛只进行紧急免疫接种。一般来说,对于没有出现发病的牛要紧急接种牛巴氏杆菌灭活疫苗,每头注射4~6mL。此时牛只最好停止放牧,采取一段时间的圈养,可割草饲喂,防止发生感染。需要注意的是,牛出血性败血病疫苗不能够同其他疫苗一起注射,通常最好间隔至少3星期,也不能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以及其他抗菌素,防止降低疫苗免疫效果。

无害化处理。病死牛没有采取有效处理也是导致该病传播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遵守动物无害化处理原则,对病死牛进行严格处理,必须采取深埋,禁止销售和食用,同时还要对病牛污染的环境、牛舍以及整个疫区进行严格消毒,避免疫情蔓延和流行。

对症治疗。病牛呈急性发病时,可使用大剂量的四环素,即按每千克体重使用50~lOOmg,添加适量的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配制成0.5%的溶液,采取静脉注射,每天2次,治疗效果较好。病牛也可使用其他抗菌药物,如可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2.5~5.Omg环丙沙星,或者按每千克体重静脉注射2mg,每天2次。如过能够同时配合注射1次抗出败多价血清,犊牛30~50mL,成年牛60~lOOmL,治疗效果更好。另外,还可使用中药治疗,取3000g土碱、lOOOg广木香、250g诃子、2000g大黄、5g麝香、250g干姜、2500g寒水石,全部研成细末,根据病牛的体重以及体质强弱,按每10千克体重使用6~21g,添加适量水灌服,每天2次。

相关推荐

肉牛焦虫病的临床症状 肉牛焦虫病的实验室检验和防治方法


焦虫病是由焦虫引起的有季节性的寄生虫病。有的把焦虫叫梨形虫或血孢子虫。脾是本病的传播媒介,脾吸血时可将焦虫接种到牛的血液中。焦虫的种类较多,牌的种类也较多,而且随着地区的温度不同,出没时间也不同,因此发病也不一致。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肉牛焦虫病的临床症状肉牛焦虫病的实验室检验和防治方法。

1、临床症状

该病具有8-15天的潜伏期,一般分成两种类型,即轻型和重型。轻型,病牛通常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主要是体温升高达到39.8-41℃,呈稽留热,但经过3-5天就能够恢复正常。眼结膜充血,体表淋巴结发生轻微肿胀,精神萎靡,食欲减退,往往伴有便秘现象,但通常转归良好。重型,病牛表现出体温明显升高,一般可达到40.6-41.8℃,大部分呈稽留热。初期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经过2-5天症状加重,反刍缓慢或者完全停止,食欲废绝,泌乳量急剧降低,肩部淋巴结往往呈鸡蛋大小肿大,初期触感较硬,按压存在疼感,之后逐渐变软。贫血不断加重,交替发生便秘和腹泻,尿液呈黄色,但不会发生血尿。可视黏膜初期潮红,之后变得苍白。症状严重时,机体快速消瘦,缩腹弓腰,往往卧地不起,最终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另外,妊娠母牛患病后通常会发生流产。

2、剖检变化

剖检病死牛,发现尸体消瘦,血液稀薄如水,凝固不良,皮下、肌肉内存在如胶状水肿的黄色脂肪和结缔组织。胸腔积液和腹水呈淡黄色,小肠浆膜发生黄染,并含有大量血液,有时局部会存在淤血斑块;真胃和皱胃等部位存在不同大小的溃疡斑点。内脏被膜发生黄染。心包积液,心肌呈红色和黄色.质地柔软;心脏外膜存在出血斑点,并散布有出血斑;心脏冠状沟也散布有出血斑。肝脏呈黄棕色,胆囊发生扩张,含有大量浓稠的胆汁。脾脏明显肿大呈圆形,一般能够达到正常大小的3-4倍,脾髓为红色。肺脏发生充血、水肿。支气管含有大量淡红色的泡沫。

3、实验室检验

直接镜检。在无菌条件下,取病牛耳静脉血制成抹片,经过姬姆萨染色进行镜检,能够看到大小不均匀的红细胞,红血球内存在杆状形、逗点形、环形的虫体,一般一个红血球内含有1-4个虫体,染虫率超过70%。这是诊断该病最准确、最主要的方法。需要注意,诊断时必须鉴别病原体的形态,要注意虫体所处的位置、大小、排列,虫体中染色团块的数目和存在位置,以及不同形态虫体的数量比,尤其要注意某种虫体所特有的特殊性构造,也就是典型虫体,是诊断某种焦虫不可缺少的一个特征性依据。例如,牛瑟氏泰勒焦虫的特点是虫体呈竹芽状、杆状,且长度要比红细胞半径小。

血清学诊断。主要是采取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间接血凝试验、补体结合反应等诊断该病,其中可供常规使用的方法是间接荧光抗体试验,主要对染虫率较低的带虫牛进行检疫,以及对疫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补体结合反应主要用于环形泰勒焦虫病的诊断,间接荧光抗体试验主要用于瑟氏泰勒焦虫病的诊断,具有良好特异性、高敏感性,适宜在口岸检疫、流行病学调查以及临床诊断中应用。

4、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首先要使用1%马拉硫磷溶液来杀灭蜱虫,防止疫情蔓延。接着进行抗血液原虫,可选择使用市场有售的血虫净(主要成分是三氮眯),按体重使用5-7mgjkg,添加适量生理盐水配制成10%溶液后进行肌肉深部注射,间隔24小时1次,连续使用2-3次,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于感染该病的妊娠母牛,还要配合使用黄体酮,每次注射100mg,可有效进行安胎,避免发生流产。另外,还可进行强心补液,可静脉注射由2000mL25%葡萄糖溶液、200mL维生素C注射液、20-30mL10%安钠咖注射液组成的混合药液,每天1次,连用3-5天,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输血疗法。如果病牛症状严重,且条件允许时可进行输血治疗。输血前要先采取生物试验,即取100mL供体牛血,经过10-15min后将血液给病牛进行静脉注射,观察其反应。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牛反应比较迟钝,要进行2次静脉注射。如果病牛输血后没有出现异常反应,则可取1500-2000mL供体牛血液,注意分成多次采集,每次适宜采集大约450mL血液,放在添加有10%氯化钙抗凝剂的贮血瓶中储存,且在采集过程中不断轻轻摇晃瓶体,防止发生凝血。采集血液结束后,就可给病牛进行输血。

及时灭蜱。加强灭蜱,一般可分成2次进行,第一次在每年12月份到第二年1月份进行,此时牛体上的若虫处于越冬时期;第二次在5-7月份进行。牛体灭蜱可选择使用1:400倍稀释的敌百虫溶液或者螨净水进行喷浴,连续进行2次,每次间隔15天,但要注意在夏季降雨后进行补喷,直到度过感染季。圈舍灭蜱一般选择在4-5月份和8-9月份进行,主要是用水泥或者泥土堵塞墙缝,以将雌蜱幼虫堵塞闷死,同时还要喷洒药物消灭幼虫。另外,也可按体重使用3mgjkg贝尼尔,配制成7%的溶液用于深部肌肉注射,每间隔20天用药1次,能够有效预防该病。

牛焦虫病防治措施
牛焦虫病是由蜱为媒介而传播的一种虫媒传染病。焦虫寄生于黄牛、水牛和奶牛的红细胞内,主要临床症状是高热贫血或黄疸,反刍停止,泌乳停止,食欲减退,消瘦严重者则造成死亡。
该病是由焦虫在蜱体内繁殖,牛、羊放牧时蜱叮咬而感染的。此病以散发和地方流行为主,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以5—9月份为发病高峰期。本病多发生于1~3岁牛只,成年牛发病较少,有病区当地牛发病率较低,死亡率约为40%;由无病区运进有病区的牛发病率高,死亡率可达60%—92%。根据湖南天华实业有限公司三个牛场的经验,国外纯种安格斯牛比安本杂交牛发病率高60%以上,安本杂交牛比本地牛发病率高17%以上。感染过焦虫的牛可对同种虫体产生带虫免疫,但不同焦虫之间没有交叉免疫现象。
引起牛焦虫病的焦虫可分为牛巴贝西焦虫病和牛环形泰勒焦虫病两种。
1、牛巴贝西焦虫病
该病潜伏期为9—15天,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到40%以上,呈稽留热。病牛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或消失,反刍停止,呼吸和心跳增快,可视黏膜黄染,有点状出血,初期拉稀,后期便秘,尿呈红色乃至酱油色。红细胞减少,血红素指数下降,急性病例可在2—6天内死亡。轻症病畜几天后体温下降,恢复较慢。
2、牛泰勒焦虫病
该病潜伏期14—20天,病初体表淋巴结肿痛,体温升高到40.5—41.7℃,呈稽留热,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精神萎顿,结膜潮红。中期体表淋巴结显着肿大,为正常的2—5倍。反刍停止,先便秘后腹泻,粪中带血丝。可视黏膜有出血斑点。步态蹒跚,起立困难。后期结膜苍白,黄染,在眼睑和尾部皮肤较薄的部位出现粟粒至扁豆大的深红色出血斑点,病牛卧地不起,最后衰竭死亡。
焦虫病的诊断
1、流行病学及临床诊断
首先要作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当地气候环境、自然条件、饲养方式等;然后调查蜱的种类,通过蜱的种类调查可以推断出可能存在的病原。根据患畜的表现进行临床诊断,虽准确性不高,但在基层有其实用意义。必要时可用抗焦虫药物(如贝尼尔等)进行治疗性试验,可作出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需要进行血涂片检查。
2、血液涂片检查
无菌采患牛耳缘静脉血抹片,姬姆萨染色,镜检,可见红细胞大小不均,红细胞内有环形、逗点形、杆状形虫体,一个红细胞内有虫体1~4个,染虫率达70%以上,这是最主要且较准确的诊断方法。诊断时,病原体的形态鉴别非常重要,要仔细观察虫体的大小、所处位置、排列、染色团块在虫体中的位置和数目以及各种形态的虫体数量比,特别应注意某种虫体所具有特异性构造(典型虫体),这一特征是诊断某种焦虫必不可少的依据。如牛瑟氏泰勒焦虫特点:虫体呈杆状、竹芽状,长度小于红细胞半径;牛双芽巴贝斯焦虫特点:虫体长度大于红细胞半径,染色质有团块状、双梨子型虫体以其尖端相连呈锐角;牛巴贝斯焦虫特点:虫体长度小于红细胞半径,多位于红细胞边缘或偏中部,双梨子型虫体以其尖端相连呈钝角;边虫镜检的特点:虫体80%以上位于红细胞边缘,圆形,边缘整齐。一个红细胞可以附着1~16个虫体,甚至更多,个体较小。当它在繁殖阶段时,虫体呈多样性,有圆形、三角形等,但在带虫阶段一般呈圆形;附红体镜检的特点:镜检可见红细胞边缘不整齐,呈菜花状或星状,红细胞表面有许多圆形、椭圆形紫红色虫体,折光性很强,除寄生在红细胞表面还可寄生在血浆中,且姬氏染色中环行体较多见。
如果焦虫处于感染的旺盛期,在细胞外也可能镜检到少量的虫体,应注意与边虫、附红体感染相区别。镜检时应逐个视野、逐个细胞地进行,如细胞染虫率不高,通常一个视野中只有很少几个染虫的细胞,还要正确的区分虫体和杂质,切不可操之过急,草率做出结论,以免漏诊或误诊。
患病牛要及早治疗,扑灭体表的蜱。良好的饲养管理和护理对愈后有良好的效果。防治方法如下:
1、治疗:
(1)咪唑苯脲,每公斤体重4毫克,配成10%溶液,分2次肌肉注射。可有效保护3--4个月。
(2)贝尼尔,每公斤体重用3.5-3.8毫克,配成5%—7%溶液深部肌肉注射。轻症1次即可,必要时每天1次,连注2—3次。水牛对此药较敏感,一般用药1次较安全,连续使用,易出现毒性反应,甚至死亡;黄牛偶尔出现起卧不安、肌肉震颤等副作用,可很快消失。
(3)黄色素,每公斤体重3—4毫克,配成0.5%—1%溶液静脉注射,症状未减轻时,24小时后再注射1次。病牛在治疗后的数日内须避免烈日照射。注射时,切忌将药液漏到血管外。
(4)阿卡普林,每公斤体重用0.6—1毫克,配成5%溶液皮下注射。有时注射后数分钟出现起卧不安,肌肉震颤,流涎、出汗、呼吸困难等副作用(孕牛可能流产),一般于1—4小时后自行消失。若不消失,可皮下注射阿托品,每公斤体重10毫克,能迅速解除副作用。
(5)在选用以上药物(一种或两种药物配合)治疗的同时,还应该采用对症疗法,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如用维生素B12治疗贫血,中等个体的牛1次皮下注射1—1.5毫升(80—120毫克),有条件的,可应用输血疗法,效果更好。
2、预防:
(1)有蜱的地区应定期灭蜱,牛舍内1米以下的墙壁,要用杀虫药涂抹,杀灭残留蜱。
(2)对牛体表的蜱要定期喷药或药浴,以便杀灭之。
(3)不要到有蜱的牧场放牧,对在不安全牧场放牧的牛群,于发病季节前,定期药物预防,以防发病。

甲鱼出血性败血症的建议防治方案



一、病因
该病原较复杂,包括细菌性病原与病毒性病原。细菌性病原有嗜水性单胞菌、迟钝爱德华氏菌、大肠杆菌(Esherichiacoli)、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spp.)、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vulgaris)等,病毒病原分类地位尚不明了。初步认为,病毒病原为原发性感染,细菌性病原为继发性感染。投喂不新鲜的饲料、饲料营养成分单一、养殖环境恶劣或发生剧烈变化,或从外地引入带病的亲、幼甲鱼,均可导致该病的发生。
二、症状
病甲鱼体完好无损伤,底板大部分呈乳白色,偶尔个别布满血丝;有些雄性生殖器外露。内部器官表现出两种类型:①充血型。胃、肠充血,呈深红色或暗紫色,肠内充满血液或血凝块,肠道无食、糜烂、坏死;脾深红色、肿大;肝灰黑色或青灰色,有的点状充血,糜烂,胆囊肿大;生殖器官严重充血,卵巢呈暗紫色出血状。②失血型。大部分内脏器官均失血,发白,偶尔在肝、心、肺之间可见一个暗紫色的血凝块。病甲鱼在濒死前主要有两种表现:①浮于水面,不下沉水底,显得焦躁不安;②夜晚静伏于食台或岸边,极易捕捉,捕捉后给予刺激,表现出很强的活动力,病甲鱼一般在4~8小时内即死亡。
三、流行及危害
该病主要危害成甲鱼、亲甲鱼和100~200克的幼甲鱼,发病率为43.2%,死亡率为44.5%,严重时可导致全池覆灭。流行季节是5~7月,6月为发病高峰月份,25℃~30℃是发病高峰期,气温与水温的波动可加速该病的进程。
四、诊断方法
目前仅能通过症状并结合流行季节与外界条件进行判断,提前服药消毒。
五、预防方案
1)严格检疫:如幼苗是外购的,需注意入池前的消毒及水质的管理,应使用病毒阻断消毒剂,如新威特或养净安进行防范。
2)饲料:从幼甲阶段,就需使用强化肝机能的保肝宁及增进免疫的免疫王等产品,并注意饵料的鲜活度及多维、矿物质的均匀。
六、治疗方案
发病池使用病毒阻断消毒剂新威特,并彻底检查病死甲鱼,忌大量换水,措施如下:
1)每当发病季节来临(高温期)前于饲料中加入福必富,每千克饲料5克,每半个月一次,每次2~3天。
2)上述服药同时使用新威特每周2次。
3)死亡率上升时,内服清可利每千克饲料10克,欧来诺每千克饲料添加10克,福必富每千克饲料5克,连续服用5天,并使用新威特1~2克/立方米,全池泼洒5天。
注:以上方式对控制病情的发展有较明显的治疗作用,供广大业界朋友参考。

猪李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治


摘要:李氏杆菌病是一种散发性、食源性、人畜共惠传染病,是由于感染产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而导致,该病具有较低的发病率,但具有较高的死亡率。病猪主要特征是败血症、脑膜炎以及发生流产等。猪场发生该病后会导致猪群的死淘率明显提高,严重损害养猪业带的经济效益。

1临床症状

败血型通常是仔猪容易发生,病猪表现出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超过40℃,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或者彻底废绝,但渴欲增强。部分体质衰弱,躯体僵硬,咳嗽,呼吸困难,耳部、腹部皮肤发绀,存在皮疹,发生腹泻,病程一般可持续1~3天。妊娠母猪患病后往往发生流产。

脑膜脑炎型通常是断奶前后的仔猪容易发生,有时哺乳仔猪也能够发生。病猪在初期出现轻热,到后期逐渐降低,维持在36~38℃。开始时意识混乱,活动异常,无目的行走、作圆圈运动、低头抵地,或者无法控制的自行后退,头弓角张,肌肉震颤,躯体强硬,尤其是颊部和颈部比较明显。部分会出现阵发性痉挛,有白沫从口吐出,呈侧卧状,且四肢呈游泳状运动。部分在发病初期就表现出两前肢或者四肢麻痹,无法起立,还有部分单侧面出现神经麻痹。通常经过1~4天发生死亡,长时能够达到7~9天。对于体型较大的病猪,部分躯体摇晃,共济失调,行走不稳;部分后肢麻痹,无法站立,拖地而行,躯体各部位往往发生脓肿,病程至少能够持续1个月。

混合型通常是哺乳仔猪容易发生,且往往突然出现发病,初期体温明显升高,可达到41~42℃,中后期逐渐下降低于常温。减少吮乳或者停止,减少排粪、排尿,大部分会具有脑膜炎症状。

2.实验室检查

制片镜检:在无菌条件下采取病猪脑脊液、脑组织、脾脏、肝脏等病变组织进行涂片,置于酒精灯火焰上进行固定,然后经过革兰氏染色,接着用滤纸将载玻片表面的水分吸干,放在100×10镜下进行观察,都能够看到数量不等的革兰氏阳性小杆菌,大部分呈“V”型,小部分呈散在、单个或者成对排列。

细菌分离鉴定:在无菌条件下采取病猪脑脊液、脑组织、脾脏、肝脏等病变组织,分别在普通琼脂平板和0.2%葡萄糖绵羊血琼脂平板上接种,放在37℃恒温箱中进行24—48h培养。结果发现,普通琼脂平板上没有生长出菌落,而0.2%葡萄糖绵羊血琼脂平板上长出形态相同的露滴状小菌落,且呈溶血。接着勾取露滴状小菌落制成涂片,经过革兰氏染色进行镜检,结果可看见大量的革兰氏阳性小杆菌,大部分呈“V”型排列,小部分呈散在、单个或者成对排列,可初步判定为李氏杆菌。

3鉴别诊断

猪瘟:通常是小于1月龄的仔猪容易发生,体温持续较高,主要是表现出转圈运动的神经症状;而患有李氏杆菌的病猪体温呈一过性高温,主要表现出前肢运动障碍、无法站立等神经症状。

仔猪伪狂犬病:哺乳仔猪发生伪狂犬病时,主要表现出的神经症状是后肢运动障碍,导致行走摇晃,无法稳定站立或者不能够站立;感染李氏杆菌病主要是前肢运动障碍。剖检时,发现患病猪的脑膜发生充血、出血,脑组织存在出血、水肿的现象;而感染李氏杆菌病猪只的特征性病变是肠系膜淋巴结发生充血、瘀血,明显肿大,呈绳索状,小肠发生充血、瘀血,肠壁黏膜潮红等。

仔猪水肿病:在春秋季容易发生,往往是断奶后不久的仔猪发生,一窝中最先发病的通常是健壮和快速生长的仔猪;而李氏杆菌病通常在冬季和早春容易发生,且哺乳仔猪发病后具有很高的死亡率,而断奶后仔猪往往能够耐过,且具有较低的死亡率。

4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病猪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lOmg链霉素,同时配合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0.2g复方新诺明,经过12h再注射1次。病猪可肌肉注射0.125~0.500g土霉素或者四环素,每天1次。病猪按每千克体重使用4~12mg氨苄青霉素或者羟氨苄青霉素也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病猪可分别肌肉注射lOmL20%磺胺嘧啶和lOmL25%硫酸镁,经过12h再注射1次,连续使用3天可见有效。病猪还可按每千克体重使用40mg金霉素,添加适量的甘氨酸钠注射液进行稀释后用于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病猪也可腹腔注射10%磺胺嘧啶,首次按每千克体重使用0.14mg,维持量控制在0.07mg,每天1次,连续使用2~3次。

应急处理:猪场最好对病死猪尸体采取深埋处理,并立即隔离病猪,同时对被病菌污染的猪舍以及各种用具使用3%~5%强力消毒灵进行消毒,每天1次,连续进行5天。对于病死猪排出的粪便、污物、垫料要先用生石灰进行消毒,然后铲除,并采取无害化处理,如生物发酵等。病猪表现出明显症状后要采取隔离治疗,安排专人进行护理。对没有发病的健康猪也要采取严格的隔离饲养,控制其活动区域。

奶牛冬痢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实验室检验和防治方法


牛冬痢又称牛黑痢,是牛在冬季常发生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牛群中一旦暴发冬痢将会迅速蔓延。病程为1周左右,虽然死亡率很低,但由于发病头数多,奶牛严重影响产奶量和犊牛生长发育。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奶牛冬痢病的临床症状奶牛冬痢病的实验室检验和防治措施。

1、流行特点

奶牛冬痢是突发性非常强的一种传染病,感染空肠弯曲菌后,病菌能够经由粪便、乳汁以及其他分泌物排到体外,对饲料或者饮水造成污染,其他奶牛只要接触病原就会出现发病,从而该病往往呈暴发。该病主要是经由唾液传播,且配种员、兽医操作时没有采取严格消毒等,都能够促使该病传播。犊牛发病率较低,育成奶牛发病率较高,成年奶牛最容易发病,且泌乳奶牛的发病率要比育成奶牛明显提高,尤其是泌乳量越大的奶牛,会表现出更加严重的发病症状。发病过程中,患病奶牛的泌乳量急剧降低。给健康牛饲喂病牛采食后剩余的饲料,犊牛也能够快速发生腹泻,但停止饲喂后症状会逐渐消失。在气候寒冷,温度突然发生改变,受寒引起感冒导致抵抗力减弱,以及突然变更草料、饲喂冰冻和发生霉变的饲料等,也都能够诱发该病。

2、临床症状

病牛所处发病阶段和病情轻重程度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潜伏期内,病牛不会出现明显的外观变化,精神状态、采食量、日产奶量、肠道蠕动、瘤胃蠕动以及呼吸等基本正常。发病前24~48h,病牛表现出体温升高,通常能够达到39.4~40.5℃。发病牛群中大约有50%~80%呈现一般病情,往往出现严重的急性腹泻,排出棕色稀便,且呈喷射状排出,其中混杂气泡,散发腥臭味,症状较重时粪便中混杂血液或者血凝块;部分精神状态、采食量和呼吸等体征没有发生明显改变,体温达到39.4~40℃,肠道和瘤胃蠕动音增大,日产奶量减少。发病牛群大约有5%~10%呈现严重病情,排出血水样粪便,其中混杂大量的血凝块,采食量明显降低或者停止采食,精神沉郁,产奶量积聚下降,被毛逆立,目光呆滞,眼窝凹陷,呼吸缓慢,咳嗽,脉搏微弱,心跳加速,甚至无法站立,腹部由于疼痛而明显蜷缩,如果再出现继发性感染(如关节炎症和肺炎等),有些病牛还可能发生死亡。发病过程中,对于症状轻重程度不同的奶牛,其产奶量能够下降10%~90%。通常情况下,病牛不会发生死亡,后期能够恢复健康,产奶量也能够恢复至正常水平,但愈后胎次的总产量则无法恢复到之前的水平。犊牛较少出现发病,且病后能够迅速康复。

3、实验室检查

病料的采集。病料需要采集自处于发病初期的病牛,操作者可右手戴上一次性指检手套,然后伸人直肠采取适量混杂血液的粪便放在经过灭菌的平皿中,然后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查。

染色镜检。用接菌环沾取少量粪便进行涂片,经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能够看到少量革兰氏阴性杆菌,菌体细长弯曲,还能够看到少量革兰氏阴性短杆菌,菌体两端钝圆,此为大肠杆菌。

分离培养。取适量粪便在Skirrow琼脂培养基上接种,置于厌氧缸中培养。注意厌氧缸中要点燃蜡烛,覆盖缸盖,并在封口处涂抹适量的凡士林进行密封,在42℃温度下进行48h培养,能够长出沿划线蔓延的灰白色菌落,呈半透明,富有光泽,表面湿润、光滑,具有不规则边缘。挑取菌落涂片镜检,能够看到革兰氏阴性菌,呈圆球形,或者多个菌体连接形成螺旋杆形菌串,以及大量散布的弯曲菌体。

生化试验。分离得到的病菌分别在葡萄糖、鼠李糖、甲基红、明胶、尿素、氧化酶、过氧化氢酶以及硫化氢上接种。结果发现只有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呈阳性,而其他都呈阴性,且不能够使明胶液化。

药敏试验。取分离得到的病菌进行药敏试验,发现其对红霉素、链霉素、呋喃唑酮非常敏感;对土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中度敏感;对先锋霉素、青霉素不敏感。

4、防治措施

消毒隔离。尽早发现发病奶牛,立即进行隔离。及时清理病牛隔离区的粪便和垫草等,同时对运动场、卧床、剩料、饮水槽等进行彻底消毒,一般可选择使用3%来苏儿或者5%百毒杀(癸甲溴铵)进行喷洒消毒,或者使用甲醛等进行熏蒸消毒。同时,要尽可能控制人员进出。

药物治疗。治疗该病的重点是尽快消除肠道炎症,避免发生脱水,常选择使用抗菌素和防腐消毒剂。病牛可一次性灌服足量的添加有30~50g鱼石脂的温水。灌服3g痢特灵或者50g磺胺脒、50g苏打粉。也可在精料中添加25g环丙沙星混饲,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还可选择使用病菌敏感的其他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一、流行特点
大小牛均可发病,但成年牛的病情较重。病牛和带菌牛随粪便排菌、易感牛采食了病菌污染的饲料、饮水即可感染发病。气候突变和管理不良也可诱发此病。因此,易在冬季舍饲牛中流行,一旦暴发、发病率很高、常在一定地区内发生、但几乎无死亡。
二、临床症状
潜伏期3~7天。突然发病,一夜之间可使牛群中20%的牛发生腹泻、2~3天内可波及80%~90%的牛。病牛排出腥臭的水样棕色稀便、混有血液、有的粪便几乎全是血液和血凝块。病情严重时病牛呈现精神委顿、虚弱无力的精神状态。
三、防治措施
1、预防: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疫苗,根据各地经验,一般采取综合性防疫措施,发病后隔离病牛、加强消毒、粪尿经无害处理后利用。在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增强牛的体质。
2、治疗:采用磺胺眯、每头50克或痢特灵、每头2克、灌服1~2次;或口服松节油和克辽林的等量混合剂,每天25~50毫升,一日2次,一般口服2次即可痊愈。对病情严重者应及时补液。
奶牛冬痢防治方法
奶牛冬痢是由空弯肠杆菌、冠状病毒等病原引起的一种季节性和暴发性强的疾病,特点是:传播快、发病高、严重腹泻、奶产量明显下降,主要传播途径为接触性传染,通过污染物、兽医、运动场、输精员等的交叉接触。
奶牛冬痢防治方法
奶牛冬痢是由空弯肠杆菌、冠状病毒等病原引起的一种季节性和暴发性强的疾病,特点是:传播快、发病高、严重腹泻、奶产量明显下降,主要传播途径为接触性传染,通过污染物、兽医、运动场、输精员等的交叉接触。
奶牛冬痢的流行特点
1、2~3年爆发一次。
2、年龄不同抵抗力不同,初次感染比感染过的牛症状重。
3、发病率高,死亡率低。
奶牛冬痢的症状
1、全身症状轻微、体温正常。
2、腹泻、粪稀呈灰色、棕色、红色、约20%有便血情况。
3、奶产量下降,控制腹泻后,产奶量会增加。
奶牛冬痢的诊断
1、饲料性腹泻:与饲料改变有关,但发生便血的案例不多。
2、沙门氏菌:多呈急性、发热、败血症,死亡率高,主要发生于犊牛。
3、球虫病:多见于犊牛、头胎牛,很少感染成年牛,粪涂片和漂浮法可检测出球虫卵。
4、病毒性腹泻:高热、白细胞减少,鼻、颚、食道、蹄部有溃烂。
5、真胃溃疡:粪便暗黑色,松馏油状,便血,血液与粪混合得比较均匀。
奶牛冬痢的治疗
奶牛冬痢的治疗以防腐、收敛、消炎为主,可采用以下措施。
1、磺胺脒50克灌服;
2、木炭沫、儿茶酚安、氟哌酸20克拌入饲料中服用。
3、硫酸铜溶液200~300毫升灌服。
4、严重病牛可用:糖盐水、维生素C静注,还可以用补钙以防低血糖。
奶牛冬痢的预防
1、加强全场消毒。
2、建立临时隔离点,病牛集中饲养、治疗,观察,痊愈后再回场。

甲鱼出血性肠炎病的防治技术



甲鱼出血性肠炎病又称出血性肠道坏死病、胃肠溃疡出血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普通变形菌感染引起鳖的消化道充血、出血发炎的疾病。
(一)流行情况
该病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全国各地都有发生,流行季节在5~10月,主要危害成鳖、亲鳖和体重100~200克的幼鳖,发病率在40%以上,死亡率5%~100%,平均为44.5%;患病15天死亡率最高。水温25℃~30℃是发病高峰期,20℃以下及30℃以上发病较少,诱发原因与水温突变有关,同时与饲养管理好坏等有关。
(二)症状
病鳖精神不振,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不食;外形完好,鳃状组织充血发炎糜烂;后期因大量失血而底板呈白色。剖开腹部,可见肠系膜弥散性充血;胃、肠内无食,胃、肠壁充血、出血发炎,呈鲜红色,肠内有血水及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进一步发展为淤血,而呈紫红色,肠内有血凝块;最后因失血过多而胃肠发白。有的脾脏、肝肌肿大,有出血点;卵巢、精巢充血,有的外生殖器外露。
(三)预防措施
水质败坏、嗜水气单胞菌在水中的密度高是鳖患出血性肠炎的根本原因。预防该病的主要措施是改良水质,控制嗜水气单胞菌在水中的相对密度。
(1)清除池底过多淤泥,并进行消毒。工具及食台要进行清洗、消毒。
(2)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3)培育优良、健壮的鳖种。
(4)加强饲养管理,投喂营养全面、优质、新鲜的饲料,泼洒复合光合细菌、玉垒菌,保持水质优良、稳定,将鳖养健壮。
(5)每月投喂大蒜素药饲2次,每次3天进行预防。
(四)治疗方法
(1)外泼消毒药2~3次,每次间隔l~2天。
(2)同时投喂药饲,每千克饲料可加治鳖灵1号6~10克,拌匀后投喂,连喂5~7天,或停止死亡后再继续投喂1~2天。在饲料中加些粉碎的新鲜动物肝脏,维生素C、维生素E,疗效更好。病重时可注射治鳖灵2号。
(3)治愈后2天,将水调成弱碱性;再隔2天,泼复合光合细菌、玉垒菌,并继续做好预防工作

肉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活体症状、实验室检验及其对策


肉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由于感染疱疹病毒而导致的一种病毒病,通常在气候寒冷的季节容易发生。该病会导致育肥肉牛生长和增重缓慢,母牛泌乳量显著减少,甚至停止泌乳,种公牛感染后会导致精液带毒,严重损害养牛业的经济效益。现通过对该病的活体症状、实验室检验进行分析。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肉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活体症状、实验室检验及其对策。

1、发病机制

疮疹病毒的典型特征是泛嗜性,能够使多种组织器官发生病变,表现出多种不同的临床症状。通过鼻腔感染的病毒,先是附着在上呼吸道和扁桃体黏膜上大量繁殖,随着滴度的不断升高会逐渐蔓延至结膜,并经由神经轴突到达三叉神经节,导致结膜炎和脑炎。通过生殖系统感染的病毒,附着在阴道或包皮黏膜内不断繁殖,使其发生病变,接着会扩散到荐神经节,并在该处潜伏下来。该病的基本特征是持续感染和潜伏感染。

一般来说,病毒会持续存在于感染牛的上呼吸道、生殖道上皮组织以及神经节内,甚至能够持续终生,尤其是中和抗体无法作用于潜伏病毒,在发生分娩、运输等应激因素,以及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激素(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等)能够促使处于潜伏感染状态的病毒被激活,引起间歇性排毒,从而导致带毒牛再次成为该病的传染源。

2、活体症状

呼吸系型。急性感染时可导致病毒侵入到整个呼吸道,但只可轻度感染消化道。发病初期,病牛体温能够升高超过40℃,精神非常萎靡,食欲废绝,有大量的黏液脓性分泌物从鼻腔中流出,鼻黏膜明显充血,形成浅溃疡。鼻窦以及鼻镜由于组织严重发炎,导致鼻黏膜逐渐出现坏死,呼出的气体中往往散发恶臭味。呼吸道往往由于被炎性渗出物阻塞而引起呼吸困难,呈现张口呼吸,呼吸浅且快,一般还伴有疼痛性咳嗽。如果炎症扩散到眼部,就会引起结膜角膜炎。

生殖道感染型。发病初期,病牛稍微发热,精神萎靡,停止采食,经常排尿,并伴有疼痛感,严重时往往会将尾巴向上竖起,不断摆动,烦躁不安。母牛阴门发生水肿,有大量黏液从阴门下联合处呈线条状流出,导致周围皮肤被污染。阴道充血、发炎,且底面上存在大量黏稠状的黏液性分泌物,但没有臭味。阴门黏膜上存在大量白色的小结节,之后逐渐发展成脓疱,随着脓疱的逐渐增多,会相互发生融合,形成一个较大面积的灰白色坏死膜,将坏死膜擦去或者坏死膜发生脱落,会形成一个红色的创面,随着病程的进展,会逐渐在阴道前庭以及整个阴道壁都出现该症状。

3、实验室检验

样品的收集和处理。在病牛感染早期,根据其表现出的临床症状选择在相应部位采取病料,都要悬浮在运输培养基,即添加有2%犊牛血清以及适量抗生素的组织培养液,放在4℃下储存,并立即运送到实验室。运送到实验室的样品,在运输培养基中用拭子充足搅动,促使洗脱病毒,接着在室温条件下放置30min,然后将拭子取出,以1500r/min的速度进行10min离心,取上清液用于分离病毒。需要注意的是,从精液中分离病毒时,要对其进行特殊处理,这是由于精液中混杂能够毒害细胞或者抑制病毒增殖的酶以及其他因子。

病毒分离。病毒可使用多种细胞分离,如原代或者次代牛睾丸、肺或者肾细胞都较适宜。选用24孔塑料培养板,在每孔需添加100~200μL细胞培养物上清液,经过1h吸附将液体倾去,接着添加维持液。每天对细胞病变进行观察,通常在3天之后会出现CPE。细胞发生的典型变化是逐渐圆缩,并聚集形成葡萄样的群落,并在单层细胞上出现空洞,有时还能够看到有多个细胞核的巨大细胞。如果经过7天依旧没有出现CPE,则要再进行1次盲传,然后多次冻融培养物后进行离心,取其上清液在新的单层细胞上接种用于进一步分离病毒。为鉴定引起细胞发生病变的病毒是否为感染疱疹病毒,还必须取细胞培养的上清液同单特异感染疱疹病毒抗血清或者单克隆抗体进行中和试验。

核酸检测。主要是指DNA-DNA杂交以及聚合酶链反应(PCR)。一般来说,PCR的灵敏性要高于病毒分离,其阳性检出率能够比病毒分离提高5倍,甚至能够检出3个分子的病毒。

结果解释。在肉牛体内分离到感染疱疹病毒并不能说明是由该病毒引发疾病,这是由于检出的病毒可能是受到应激而被激活的潜伏病毒,因此只有对多头肉牛就进行检查,并结合血清学检查抗体阳转或者感染疱疹病毒抗体滴度升高4倍或者更高,通过实验室诊断才能够确诊。收集鼻拭子的牛只要间隔2~3周进行2次采血,且双份血清样品要确保进行同一个血清学实验。

4、对策

引种前必须进行血清学检测,确保将疑似阳性或者阳性牛淘汰。牛到场后,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隔离饲养才能够正式进入生产区,对于表现出临床症状的要马上进行扑杀。牛舍间必须采取相应的消毒,并在牛群饲养过程要定期进行血清学监测,已将阳性感染牛及时淘汰。只要牛场发生该病,要立即进行封锁、检疫,并对病牛或者感染牛进行扑杀,同时全面消毒牛舍。

临诊症状
自然感染潜伏期一般为4-6天,人工感染(气管内、鼻内、阴道滴注接种)时,潜伏期可缩短至18-72小时,可表现以下临诊类型:
(一)鼻气管炎最常见的症状,有轻有重。病初高热(40-42℃),精神萎顿,厌食,流泪,流涎,流粘脓性鼻液。母牛乳产量突然下降。鼻粘膜高度充血,呈火红色,并出现浅的、粘膜坏死。呼吸高度困难,呼出气体恶臭,咳嗽不常见。一般经10-14天左右症状消失。
(二)传染性脓疱性阴道炎病初轻度发热,食欲无影响,产奶量无明显改变。动物表现不安,频尿,排尿时因疼痛而尾部高举。外阴和阴道粘膜充血潮红,有时粘膜上面散在有灰黄色、粟粒大的脓疱,阴道内见有多量的粘脓性分泌物。重症病例,阴道粘膜被覆伪膜,并见有溃疡。孕牛一般不发生流产。病程约2周左右。
(三)传染性龟头包皮炎龟头、包皮、阴茎等充血,有时可见阴茎弯曲或形成溃疡等。多数病例见有精囊腺变性、坏死。通常在出现病变后一周开始痊愈,彻底痊愈需两周左右。若为种公牛,患病后3-4月间,失去配种能力,但可成为传染源,应及时淘汰。
(四)角膜结膜炎多与上呼吸道炎症合并发生,病初由于眼睑水肿和眼结膜高度充血,流泪,角膜轻度混浊,一般无溃疡,无明显的全身反应。重症病例,可见眼结膜形成灰黄色针头大颗粒,致使眼睑粘着和眼结膜外翻。眼、鼻流浆性或脓性分泌物。
(五)流产一般见于初胎青年母牛怀孕期的任何阶段,有时亦见于经产牛。常于怀孕的第5-8个月发生流产,多无前驱症状,约有50%流产牛见有胎衣滞留,流产胎儿不见有特征性肉眼病变。
(六)肠炎生后2-3周的犊牛感染不娠妊的原因。
上述症状往往不同程度的同时存在,很少单独发生。

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
病毒常常经上呼吸道粘膜、生殖道粘膜侵入,还可经眼结膜上皮和软壳蜱侵入,是否经口腔感染仍未证实。经上呼吸道入侵的病毒沿粘膜、神经纤维、淋巴管扩散到邻近部位引起上呼吸道炎症、结膜炎。虽然血液的细胞成分在病毒复制、扩散中起重要作用,但很少观察到病毒血症。在病毒血症期间,病毒可侵入呼吸道深部、中枢神经系统、胎犊中,在这些部位引起病变,表现发热性全身性呼吸器官疾病、脑膜脑炎或流产。因条件致病菌易在发炎的粘膜中繁殖,所以有时还可能发生继发性炎症病变如肺炎。
呼吸道病变表现在上呼吸道粘膜的炎症,窦内充满渗出物,粘膜上覆有粘脓性、恶臭的渗出物组成的伪膜。在极少数病例,肺小叶间水肿,一般不发生肺炎。组织学检查,粘膜面可见嗜中性粒细胞浸润,粘膜下层有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浆细胞的浸润。在疾病早期,气管上皮细胞内见有CowdryA型包涵体。
受侵害的消化道表现颊粘膜、唇、齿龈和硬腭溃疡(与粘膜病不同),在食道、前胃、真胃也可见同样的病变,肠表现卡他性炎症。组织学检查,上皮细胞空泡变性,派伊尔结(Peyer’spatches)坏死,肝可见坏死灶、核内包涵体。
生殖道型的病例,表现外阴、阴道、宫颈粘膜、包皮、阴茎粘膜的炎症,一些病例可发生子宫内膜炎。组织学检查,见有坏死灶区积聚大量嗜中性白细胞,坏死灶周围组织有淋巴细胞浸润,并能检出包涵体。
流产胎儿体内所见的肉眼变化,几乎是由于死后所致。组织学检查,在肝、肺、脾、胸腺、淋巴结和肾等脏器常发生弥漫性的灶状坏死。由于胎儿物均系死后排出,因机体自溶,包涵体多已消失,很难检出。
患有脑膜脑炎的病例,除脑膜轻度充血外,眼观上无明显变化。组织学检查可见淋巴细胞性脑膜炎及由单核细胞形成血管套为主的病变。

犊牛副伤寒的临床症状 犊牛副伤寒的实验室检验及防治措施


犊牛副伤寒主要是由都柏林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犊牛传染病。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和胃肠炎的症状。病初表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呼吸、心跳加快,且呈腹式呼吸,随后腹泻,排出恶臭稀粪,其中混有黏液、血液和纤维素性絮片,病牛剧烈腹痛,常用后肢蹬腹部。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犊牛副伤寒的临床症状犊牛副伤寒的实验室检验及防治措施。

1、病因分析

多方面因素都能够导致犊牛发生该病,主要是长途运输引起的应激、饲养管理不当以及舍内卫生条件较差等。例如,从温度较低的地区引进犊牛,而运送到温度较高的地区,再加上运输过程中没有饲喂饲草、缺乏饮水以及路上过于颠簸,直接导致机体抵抗力减弱。同时,牛场环境卫生较差,堆积较多粪便,空气污浊,使犊牛到场后无法及时恢复体力,也会进一步导致抵抗力减弱。另外,犊牛引进前主要是饲喂干草,而饲喂非常少的精料,但到达牛场后没有使其经过一个过渡阶段适应饲草、饲料的改变,而是直接改成饲喂青贮玉米秸秆以及大量精料,使其胃肠道内环境发生变化,如菌群的平衡状态被破坏等,导致机体抵抗力减弱。当犊牛抵抗力较差时,容易感染病原菌,从而容易出现发病。该病通常是3~6月龄的犊牛容易发生,且在每年的7~8月份发病率较高,尤其是雨水较多、过于潮湿的时候最容易发生,而8月份之后基本不会出现发病,一般呈地方性流行。

2、临床症状

急性败血型。患病犊牛主要表现出体温升高,精神沉郁,神情呆滞,食欲完全废绝,呼吸急促,接着很快发生腹泻,排出稀便,混杂黏液、假膜和血液,并散发恶臭味,最后由于严重脱水而发生死亡。病程一般可持续5~7天。病程持续时间较长时,可能会发生关节肿,并伴有肺炎和支气管炎,表现出气喘、咳嗽。

慢性型。通常是由急性型转变而成。患病犊牛腹泻有所减轻或者完全停止,但频繁咳嗽,呼吸困难,初期有黏液性分泌物从鼻孔流出,后期流出脓性鼻液,体温有所升高。先发生支气管炎,之后引发肺炎。后期还会发生关节炎,导致跗关节和腕关节发生肿大,出现跛行,机体极度衰弱。病程通常可持续1~2周,长时能够达到1~2个月。

3、病理变化

急性型病死牛心内、外膜都存在出血点,腹膜、小肠、胃脏也存在出血点或者出血斑。肠系膜淋巴结发生肿大.切面发生出血。病程持续较长后死亡的犊牛,肝脏颜色变淡,形成坏死灶。胆汁浑浊,且质地浓稠。肾脏表面形成坏死灶。肺脏发生充血、出血,表面存在纤维素沉积。脾脏发生充血,明显肿大,并散布有坏死灶。膀胱黏膜存在出血点。关节发生损害时,会在关节、腱鞘存在胶胨样的液体。

4、实验室检验

病料镜检。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牛的肝脏、肠系膜淋巴结等组织,在普通肉汤内接种进行常规增菌培养,置于37℃条件下经过24h,发现肉汤变得混浊,表面存在一层薄膜。取肉汤菌液在几种鉴别培养基上接种,置于37℃条件下进行24h培养。结果发现麦康凯培养基上长出灰白色菌落,伊红美蓝培养基上长出半透明的无色圆形菌落,SS培养基上会长出灰白色的圆形菌落。挑取各个培养基上的菌落进行染色镜检,发现都是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5、防治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产房要加强消毒,并在母牛产后及时清除分娩排出物,如排出的胎水、胎衣等,并使用3%氢氧化钠溶液对地面进行全面消毒,注意每天都要进行消毒,以避免母牛排出的分娩排出物污染产房环境,预防犊牛由于接触隐性带菌母牛的分娩排出物而发生该病。犊牛产出后,要采取隔离单独饲喂,犊牛舍要先使用新洁尔灭和氢氧化钠进行一次全面的严格消毒,之后每天再坚持进行1次消毒。产房要设有专人值班,确保犊牛产出后在1h内吮乳充足的初乳,每次吮乳量适宜控制在1.5~2kg,每天3~4次,增强机体免疫力。新生犊牛断脐后,要将脐带断端浸泡在5%碘酊中,避免其经由脐带感染病菌而发生该病。

药物治疗。牛群要逐头进行检查,腹泻或者体温升高的牛要立即采取隔离治疗。一般治疗该病的药物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如土霉素、磺胺嘧啶、环丙沙星、呋喃唑酮等,并配合采取补液、强心、纠正酸中毒等对症治疗。病牛可肌肉注射5mL5%痢菌净注射液,每天1次;也可肌肉注射10mL1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每天2次;也可肌肉注射320万IU青霉素、200万IU链霉素,每天2次。此外,病牛可使用中药治疗,常选用白头翁汤,即取100g白头翁、30g黄连、30g黄柏、15g秦皮。方中白头翁为主药,具有凉血止痢、清热解毒之效;黄连、黄柏以及秦皮为辅药,具有清热解毒、苦寒燥湿之效,同时使用具有凉血止痢、清热解毒之效。如果病牛呈现里急后重,可添加枳壳、木香,用于调理气机;如果呈现高热、舌红苔发黄、结膜发绀,可添加连翘、金银花、黄芩,用于清热解毒。药物研成粉末后分成两等份,每次取1份添加适量开水冲调,待温度适宜后灌服,每天1次。

犊牛副伤寒的流行特点
各种年龄的牛对本病都有易感性,特别是1月龄左右的犊牛最易感。病牛和带苗牛是主要的传染源,都柏林沙门氏苗的带苗牛,其胆囊内长期存在病原菌,不断随粪便排出,而鼠伤寒沙门氏菌可能还来自饲料、饮水和其他动物。本病主要经消化道传染。此外,带菌牛在不良外界条件影响下,也可发生内源性传染。犊牛未饮初乳或饮初乳不足,也可降低机体抵抗力,诱发本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传播迅速,常呈地方性流行。成年牛放牧季节,常呈散发。
症状
病初表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呼吸、心跳加快,且呈腹式呼吸,随后腹泻,排出恶臭稀粪,其中混有黏液、血液和纤维素性絮片,病牛剧烈腹痛,常用后肢蹬腹部。重者多在5~10天死亡。轻者或经早期治疗的病犊可痊愈,或转为慢性。转为慢性者,常呈周期性腹泻,关节肿大,有的还有肺炎症状。死亡率一般5%~10%,最高可达75%。成年牛多表现慢性或带菌,急性发病时症状与犊牛基本相似,病的后期町因内毒索引起休克而死亡。怀孕母牛多数流产。
病理变化
急性病例,胃肠黏膜有出血性炎症、纤维素渗出性炎症及黏膜坏死,脾肿大、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慢性病例,肺部有炎症灶且伴有坏死,肝有坏死结节,小肠黏膜有出血点,膝关节及跗关节发生浆液性炎症。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细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或采用荧光抗体技术进行诊断。
治疗
(1)注射抗血清抗沙门氏杆菌病血清100~150毫升,肌肉注射。
(2)抗茼药物治疗氯霉素,每千克体重口服20毫克,每天4次,连服4天,初次剂量加倍。磺胺甲基异恶唑,每千克体重每天20~40毫克,分2次口服。呋喃唑酮,每千克体重每天10毫克,分2次刚R,连用1周。由于沙门氏杆菌常出现耐药菌株,使用一种药物治疗无效时,可换另一种药。有条件的最好先做药敏试验。
预防
(1)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机体抗病力,消除诱发因素牛群一旦发病,应立即隔离治疗病牛和带菌牛,对其停留过的场地、圈舍和使用过的用具等进行消毒。死亡动物深埋或焚烧。
(2)预防接种疫区可注射牛副伤寒灭活菌苗进行预防。1岁以下小牛肌肉注射1~2毫升,1岁以上的牛肌肉注射2~5毫升,间隔10天同剂量再注射1次。在已发生牛副伤寒的牛群中,应对2~10日龄的犊牛肌肉注射灭活菌苗1~2毫升。孕牛应在产前1.5~2个月时注射菌苗,所产犊牛应在1~1.5月龄时注射一次菌苗。体质瘦弱和患病的牛不得注苗,注苗后有的牛可能出现较微弱反应,如精神不振、减食、产奶量下降等,不需治疗,2~5天内反应可自行消失。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282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