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出血性肠炎病的防治技术


甲鱼出血性肠炎病又称出血性肠道坏死病、胃肠溃疡出血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普通变形菌感染引起鳖的消化道充血、出血发炎的疾病。
(一)流行情况
该病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全国各地都有发生,流行季节在5~10月,主要危害成鳖、亲鳖和体重100~200克的幼鳖,发病率在40%以上,死亡率5%~100%,平均为44.5%;患病15天死亡率最高。水温25℃~30℃是发病高峰期,20℃以下及30℃以上发病较少,诱发原因与水温突变有关,同时与饲养管理好坏等有关。
(二)症状
病鳖精神不振,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不食;外形完好,鳃状组织充血发炎糜烂;后期因大量失血而底板呈白色。剖开腹部,可见肠系膜弥散性充血;胃、肠内无食,胃、肠壁充血、出血发炎,呈鲜红色,肠内有血水及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进一步发展为淤血,而呈紫红色,肠内有血凝块;最后因失血过多而胃肠发白。有的脾脏、肝肌肿大,有出血点;卵巢、精巢充血,有的外生殖器外露。
(三)预防措施
水质败坏、嗜水气单胞菌在水中的密度高是鳖患出血性肠炎的根本原因。预防该病的主要措施是改良水质,控制嗜水气单胞菌在水中的相对密度。
(1)清除池底过多淤泥,并进行消毒。工具及食台要进行清洗、消毒。
(2)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3)培育优良、健壮的鳖种。
(4)加强饲养管理,投喂营养全面、优质、新鲜的饲料,泼洒复合光合细菌、玉垒菌,保持水质优良、稳定,将鳖养健壮。
(5)每月投喂大蒜素药饲2次,每次3天进行预防。
(四)治疗方法
(1)外泼消毒药2~3次,每次间隔l~2天。
(2)同时投喂药饲,每千克饲料可加治鳖灵1号6~10克,拌匀后投喂,连喂5~7天,或停止死亡后再继续投喂1~2天。在饲料中加些粉碎的新鲜动物肝脏,维生素C、维生素E,疗效更好。病重时可注射治鳖灵2号。
(3)治愈后2天,将水调成弱碱性;再隔2天,泼复合光合细菌、玉垒菌,并继续做好预防工作

相关知识

甲鱼养殖常见病出血性肠道坏死症的诊治方法



甲鱼出血性肠道坏死症又称“白底板病”或“出血性肠炎”,该病无论成鳖和幼鳖均可能发生,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患病后死亡速度较快,严重时可能造成全池覆灭,引起较大的损失。
一、病原及流行情况
出血性肠道坏死症的病原为细菌和病毒。据研究,病毒可能是原发性的,细菌是继发性的。病原可能会由患病的亲鳖或幼鳖直接带人,也可由所用饲料带入,如果鳖池不常除污,投喂的饲料不新鲜或难以消化又随粪便积于池底,或养殖环境(如温度、水位等)的较大变化,极易造成该病的暴发。该病主要发生于6~8月,在鳖温室养殖后期或出温室之后较易发生。
二、主要症状
该病直接破坏肠道和内脏器官,而体表却完好无损,只有当内脏出血较严重时,底板可能呈现乳白色,或布满血丝,部分雄性个体还可能伴有生殖器外露现象。患病鳖的内脏器官胃、肠、脾、肝和生殖器官等都会出现充血,颜色加深或具暗红色出血点,肠糜烂,里面充满血液或血凝块而没有食物;也有的病鳖内脏失血,颜色变浅,发白,有的病鳖在肝、心、肺之间有血凝块,如果养殖鳖在出温室后,水温在25℃~30℃时出现以上症状则很有可能是出血性肠道坏死症,应及早采取措施。
三、防治方法
1、防止出血性肠道坏死症的发生应从防止病原的侵入、切断病原的传播途径和增强鳖的抗病力等方面人手。在选择亲鳖和幼鳖时要严格检查,避免从曾发生过这种病的地区引种,以免将病原体带入。
2、在鳖的饲料中经常添加一些质量好的鲜活饵料,添加之前也应注意消毒,以增强鳖的体质。投饵量要控制好,不要太多,并要及时清除残饵,以免残饵污染水质,不要让它在水里腐烂变质,导致病原体滋生,要勤巡池,加强水质管理,适时清淤或采用微流水排灌,这样既能使水质清洁,又能保持鳖池环境相对稳定,鳖也不会受到太大的惊动和刺激。
3、温室里饲养的鳖在大批移出温室时要避免环境条件过大的变化,尽量推迟鳖出温室的时间(以6月中下旬较妥),出池前按每千克鳖10万单位的庆大霉素和10克板兰根、苦参、穿心莲、虎杖等中草药合剂拌饵投喂3~5天,同时用0.8克/立方米强氯精全池泼洒。经过这种处理的鳖出池后其发病率可极大地降低。
4、对已经发生出血性肠道坏死症的鳖池,不能为了除污大换水而使鳖受到强烈的应激反应导致大量死亡。患病鳖可用2克/立方米强氯精或0.5克/立方米的二氧化氯全池泼洒,每天2~3次,隔3天一次,饲料中添加维生素B12、板兰根、穿心莲、虎杖等,可以适当控制病情。

肉牛出血性败血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及其防治


1病原

该病的病菌为多杀性巴氏杆菌,菌体呈球杆状或者短杆状,长0.6~2.5pm,宽0.25~().6ym。病菌往往呈单个存在,少数成对排列或者呈短链状,无法形成芽孢,不能够自行运动,经过革兰氏染色呈阴性。该菌是一种需氧以及兼性厌氧菌,不能够产生外毒素,具有较弱的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置于干燥空气中通常只能够生存2~3天,在血液、排泄物或者分泌物中能够生成6~10天,但在腐败尸体中能够生存1~6个月。另外,病菌在强光下照射经过几分钟就会被死亡,在60℃温度下经过20min就会被杀死,遇高温会立即被杀死,大多数消毒液能够将其杀死。此外,该菌对土霉素、磺胺类药物比较敏感。

2.流行特点

该病通常是由于内源性感染而导致,病牛发病时会排出病菌而导致其他肉牛被感染。另外,该病也可通过外源性感染,主要是经由呼吸道、消化道,还可能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造成传播。病牛以及带菌肉牛的分泌液、排泄物等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家畜、家禽以及人类都能够感染该病,且野生动物也能够感染。该病既可呈散发,也可能呈地方性流行,通常在同种动物之间能够快速传播,而不同动物之间基本不会传播。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通常在气候容易发生变化、冷热交替以及多雨潮湿的时节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3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发病初期,病牛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体温明显升高,有时甚至能够达到42℃。接着流出大量白色泡沫状的口涎,鼻孔有清涕流出。上下颌部不断发生肿胀,严重时会扩散至前胸。肿胀部位开始时存在热、痛感,质地柔软,之后热、痛逐渐消失,质地变硬,如同土块。加之喉头水肿的发生、发展与机体肿胀程度成正相关,往往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现象,并会发出“呼噜”的阻塞呼吸音。病牛表现出烦躁不安,痛感明显,且由于吞咽非常困难而被迫停止采食和饮水,最终由于严重窒息而发生死亡。病牛症状严重且呈急性经过时,只会从口腔流出大量的清涎.,呈线状从下唇周边流出,鼻孔也有清涕流出。精神极度萎靡,食欲、饮欲废绝,往往夜间突然出现发病而无法及时抢救,会在凌晨在栏内死亡。

对病死肉牛进行解剖,发现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出现败血症病变。内脏和黏膜表面大面积存在点状出血点,胸腹腔内存在过多的渗出液,全身淋巴结明显肿大。胸腔内存在大量蛋花液样的纤维素性浆液性渗出液,肺脏与心包、胸膜发生轻度粘连,肺脏发生肝变,切面呈灰黄色或红色,存在小坏死灶,小叶间质略有增宽。胃肠黏膜发生比较严重的出血。

4实验室检验

涂片镜检。取病死牛的心脏、肝脏和肺脏等组织进行触片,经过革兰氏染色能够看到存在大量的红色的短杆菌,两极浓染,两端钝圆;经过瑞氏染色能够看到大量的蓝色的短杆菌,两极浓染,两端钝圆。

分离培养。在无菌体交下取病料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上接种,置于37℃下进行18~l4h培养,接着进行纯化培养。发现血琼脂培养基平板发现存在轻度混浊,并生长有较小的黏稠菌落,呈灰白色露珠样,且不会发生溶血。

5防治措施

免疫接种。发生疫情的地区,要立即对其他牛只进行紧急免疫接种。一般来说,对于没有出现发病的牛要紧急接种牛巴氏杆菌灭活疫苗,每头注射4~6mL。此时牛只最好停止放牧,采取一段时间的圈养,可割草饲喂,防止发生感染。需要注意的是,牛出血性败血病疫苗不能够同其他疫苗一起注射,通常最好间隔至少3星期,也不能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以及其他抗菌素,防止降低疫苗免疫效果。

无害化处理。病死牛没有采取有效处理也是导致该病传播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遵守动物无害化处理原则,对病死牛进行严格处理,必须采取深埋,禁止销售和食用,同时还要对病牛污染的环境、牛舍以及整个疫区进行严格消毒,避免疫情蔓延和流行。

对症治疗。病牛呈急性发病时,可使用大剂量的四环素,即按每千克体重使用50~lOOmg,添加适量的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配制成0.5%的溶液,采取静脉注射,每天2次,治疗效果较好。病牛也可使用其他抗菌药物,如可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2.5~5.Omg环丙沙星,或者按每千克体重静脉注射2mg,每天2次。如过能够同时配合注射1次抗出败多价血清,犊牛30~50mL,成年牛60~lOOmL,治疗效果更好。另外,还可使用中药治疗,取3000g土碱、lOOOg广木香、250g诃子、2000g大黄、5g麝香、250g干姜、2500g寒水石,全部研成细末,根据病牛的体重以及体质强弱,按每10千克体重使用6~21g,添加适量水灌服,每天2次。

肉牛出血性败血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验与防控措施


肉牛出血性败血病是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是由于感染巴氏杆菌而导致,主要分成败血型、肺炎型以及皮肤水肿型。急性发病的主要特征是炎性出血和败血症。该病的特点是急性发病,快速传播,造成很大危害,往往是春、秋放牧的牛容易发生,通常为散发,有时会呈地方性流行。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肉牛出血性败血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验与防控措施。哈尔滨150069)

1、流行病学

巴氏杆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其本身就存在于健康牛的上呼吸道黏膜上,但正常情况下不会导致发病。如果饲养环境较差,如阴雨连绵、闷热、寒冷、潮湿、通风较差,使用密度过大,缺乏营养,以及感染寄生虫病时,就会导致病菌趁机侵入到体内,通过淋巴液进入到血液,从而引起内源性感染。病菌可经由分泌物、排泄物排到体外,导致外界环境、饮水、饲料以及各种用具被污染,通过消化道导致其他牛感染。另外,病菌还能够在病牛打喷嚏、咳嗽时排出,以飞沫的形式通过呼吸道导致其他牛只感染。此外,该病还可经由吸血昆虫以及损伤的皮肤、黏膜等引起发病。该病的发生通常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往往在气候骤变、冷热交替、潮湿、闷热以及多雨时期比较容易发生。该病一般呈散发,有时也呈地方性流行,且往往会并发感染气肿疽病。

2、临床症状

急性败血型。肉牛感染病菌后,可能会快速发烧,体温升高达到41℃左右,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很快就开始出现腹泻,初期排出糊状粪便,随着症状的加重逐渐排出水样粪便,有时还会混杂血液,并散发恶臭味。有时尿液、鼻液中也有可能混杂血液,出现以上症状还没有超过24h,体温就会快速降低,甚至有可能发生死亡。

肺炎型。这是最常见的类型,病牛主要表现出胸部、颈部发生浮肿,导致呼吸困难,皮肤发紫,流涎,流泪,舌头伸到外面,一般会在1-2天内发生死亡。部分犊牛患有该型后往往会发生严重腹泻,排出血便,即使初期不会发生死亡,最终也会由于严重虚脱而发生死亡。

水肿型。病牛头部和胸前发生水肿,严重时甚至可能蔓延至腹部,触诊能够感到比较硬实,并伴有疼痛感。咽部、舌头明显肿胀,眼睛红肿,经常流泪,呼吸困难,最终由于窒息或者腹泻虚脱而发生死亡。如果妊娠母牛患有该类型,有可能导致流产、产出死胎等。

3、病理变化

病牛死亡经过数小时,发现体内凝血不良,全身组织器官都存在广泛出血。胸腔内存在大量的蛋花样液体,肺脏与心包、胸膜之间发生黏连,肺组织呈肝样病变,切面呈灰白色、灰黄色或者红色,并散布有小坏死灶,肺小叶间质稍微增宽,即为典型的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症状。病牛发生腹泻后,胃肠黏膜会大量出血。

4、实验室检验

染色镜检。在无菌条件下取病牛颈部皮下水肿液以及胸腹腔渗出液,制成涂片后进行姬姆萨染色,然后使用显微镜观察,能够看到大量两极着色的杆菌,菌体呈卵圆形。

动物试验。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牛的肝脏组织,研磨成糊状,按1:5比例添加无菌生理盐水,使其稀释成乳剂,过滤后取上清液,给5只健康无病小鼠接种,每只0.2mL,经过24h都发生死亡,剖检发现皮下组织局部发生炎性水肿,胸腔内存在浆液性的渗出液,内脏器官散布有出血点,气管发生充血、水肿。

细菌分离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牛和死亡试验小鼠的肝脏、脾脏组织,分别在血液琼脂斜面上接种,置于37℃条件下进行24h培养,能够长出露珠样的圆形小菌落,呈灰白色,表面湿润,可发出荧光。挑取单个菌落涂片,经过姬姆萨染色使用显微镜观察,能够看到与病死牛病料染色镜检完全相同的杆菌。

5、防控措施

免疫接种。牛群可适时免疫接种牛出血性白血病灭活疫苗来预防该病,一般每头注射4-6mL,常年采取补针,确保免疫效果良好。需要注意的是,牛出血性白血病灭活疫苗禁止与其他疫苗一起使用,通常要具有至少3周的间隔,且接种疫苗的同时不使用其他抗生素以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防止疫苗效价降低。

药物治疗。发病后要立即封锁疫区,病牛要采取隔离饲养,并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1万IU青霉素、15mg链霉素以及50mL5%安痛定,每天2次;如果症状比较严重,可静脉注射适量的由10%葡萄糖注射液、四环素、安钠咖以及维生素C等组成的混合药液,每天1次。另外,病牛也可使用中药治疗,即选用加味黄连解毒汤,取40g玄参、35g黄芩、40g栀子、30g黄柏、25g麻黄、30g黄连、20g杏仁,加水煎煮后给其灌服,每天1剂,连续使用2-3天,以上药物合用具有止咳平喘、清热解毒、护阴的作用。

甲鱼养殖常见病“穿孔”“出血”并发症防治技术



一、病原
该病病原可能为嗜水气单胞菌、普通变形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以及一些其它细菌联合感染所致,也有人认为病原可能是病毒。
二、流行情况
该病流行季节为6~8月份,主要危害成鳖,传染快,发病力强,死亡率较高。流行区域主要在长江流域各地。
三、病症
患病鳖背、腹甲有白色疖痂,用针挑开疖疤,可见到有小孔直通体内,背、腹甲形成穿孔;腹甲也有无数出血点,轻压背甲,口、鼻出血。
解剖可见,穿孔处内脏红肿,肠道充血、无食物。鳖体消瘦,往往趴在食台上,不吃不动,对各种惊扰毫无反应。
四、防治措施
1.预防方法:应以保持良好水质,避免鳖体受伤,投喂充足、适口、新鲜、营养全面的饲料为主,以每半月定期消毒池水为辅,保持良好水质。发现病鳖及时隔离,并对鳖池进行消毒处理。
2.治疗方法:坚持内外兼治,外消内服或内注的原则。先用2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浸洗病鳖20~30分钟,然后注射10%兽用磺胺嘧啶钠溶液,剂量1毫升/千克鳖体重,同时饲料中拌喂0.1%磺胺嘧啶粉,每天2次,连续4天;一般20天可控制病情。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597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