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在家繁殖红线虫?

选择富含有机质的污泥作为培养料,加水淹没,浸泡2-3天后加入腐熟的肥料和混合饲料。在气温降至28度左右便可引种,每平方米培养面积按500-750克接种为宜。一般30天后便可进入红线虫的繁殖高峰期。

一、红线虫生活习性

红线虫喜生活在有机质丰富的微泥水域的淤泥中(俗称臭阴沟的缓流水黑污泥),一般潜伏在泥面下10-25厘米处,低温时深藏于泥中。红线虫喜暗畏光,不能在阳光下曝晒,以食泥土吸取其中的有机腐植质、细菌、藻类为生。红线虫2个月左右性成熟,雌雄同体,异体受精,卵粒包藏在透明胶质膜构成的囊状蚓茧中。一般一个蚓茧内含卵1-4粒,多则7粒。生殖期每一成体可排出蚓茧2-6个。水温在22-32℃时,孵化期一般为10-15天,人工培养的寿命约3个月。

二、红线虫营养价值

红线虫繁殖快、营养价值高(干物质中含粗蛋白62%,必需氨基酸总和达35%,氮回收率达98%),是许多水生动物苗种期喜食的开口饵料,更是鲟、鳜、鲤、鲫、鳅、娃娃鱼及黄鳝等底栖鱼的主要食粮。

相关知识

红线黎明蟹


[学名]: Matuta planipes
[资源名称]: 红线黎明蟹
[外文名]: Horned pebble crab
 
[形态特征]:
 
头胸甲近圆形,背面中部有6枚小突起,表面有细颗粒,尤以鳃区颗粒较密,表面由红色斑点连成的红线,前半部分的红线形成不明显的圆环,后半部分呈狭长的纵行圆套。额稍宽于眼窝,中部突出。鳌足粗壮,对称。第三颚足背面光滑无颗粒,外肢及内肢座节外恻密具短绒毛,长节窄三角形。末对足呈浆状。雄性腹部为5节,呈锐三角形。雌性腹部呈长卵圆形。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山东  [原产地区]:青岛  
[气候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菲律宾、澳大利亚、泰国、新加坡、印度、韩国、日本、中国沿海。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栖息于潮间带至水深16-40米的砂、碎壳及泥质砂底,末对步足不仅善于游泳而且在受惊吓时可掘砂潜伏,头胸甲由后至前垂直埋于砂中,动作十分敏捷。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高繁殖力
[食性]:杂食性 [底质类型]:砂质
[栖息水层]:底层
[生活方式]:自由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食用,药用与保健

在家怎样饲养田螺


在家里养田螺要注意成长环境,在家里不适合用鱼缸养殖,也不宜与其他鱼类同时养,因为田螺身上有很多细菌和寄生虫,会对水质造成污染。它繁殖的比较快,需要适当的进行清理,以免田螺太多太密集。田螺喜欢夜间摄食,可为其准备一些水生植物的茎叶和有机碎屑等食物,温度保持在20℃-27℃最佳。

目前人们经常食用的田螺主要是野生的,但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很多养殖户在家里养殖田螺。田螺的身上携带了很多的寄生虫和细菌,会对水质造成污染,因此不适合与其他的鱼类一起养,而且它的繁殖速度很快,为了避免螺多为患,因此要及时的清理。

要为田螺准备水质清新、饵料丰富的水域,田螺喜欢冬暖夏凉,喜欢聚集在水流动的地方,田螺喜欢在夜间摄食,喜欢吃水生植物、有机碎屑等物质,适合生长的温度为20℃-27℃。

田螺的生活习性

田螺属于腹足类软体动物,大多栖息于溪流、池塘、沼泽地、田间和流水缓慢的小水沟中,喜欢生活于土质松软潮湿、饵料丰富、冬暖夏凉的环境中。

在干旱季节,它会将身体的软体部分都缩入壳里,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在冬季的时候,它会钻入泥土中,不吃不喝不动,处于冬眠状态;春末夏初水温上升到15℃左右时,它会将头足伸出壳外,从越冬的孔穴中爬出来在水底摄食生长,它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0~27度,田螺喜欢在晚上出来活动找食,主要是吃水生植物的嫩茎叶以及有机碎屑、青苔等。

田螺的繁殖习性

田螺是卵胎生,从每年的4月份开始繁殖,直到9月结束,7-8月达到繁殖的旺盛时期。1-2龄的雌田螺每次可以产下20-30个仔田螺,4龄以上的雌田螺则可以产40-50个仔田螺。仔田螺出生后生长速度很快,一年性成熟,然后又可以产仔。

田螺是我们餐桌上一道美食,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此养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水质的好坏,避免受到污染,吃的时候也要注意,如果大便没有排干净,很有可能有寄生虫。除此之外,田螺还是保健食品,它的营养丰富,具有消肿、治狐臭的功效。随着野生的田螺数量减少,加上市场需求庞大,所以有很多养殖户进行人工养殖。

鳗居线虫病


疾病名称鳗居线虫病

为害对象 主要发生于幼鳗
疾病概述 我国不少养鳗场发生此病,主要发生于幼鳗,影响幼鳗生长,严重时可导致死亡。据知,欧洲鳗的发病率高于日本鳗。

病原
为球状鳗居线虫(Anguillicola globiceps)和粗厚鳗居线虫(A.crassa)。虫体粗短,呈圆筒形,通常透明无色,但吸血后呈乌黑色,头部膨大呈球形,食道前段膨大呈球形或瓶形,肠粗大,无直肠和肛门。雌雄异体,雌虫较雄虫大,卵胎生。

症状
病鳗体色发黑瘦弱,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或不摄食。重病鱼腹部有硬块状肿大。剖腹后,可见鳔外壁充血,鳔增大。剪开鳔时,感觉鳔壁增厚,内壁充血,肉眼可见半透明或黑色的线虫。部分病鱼线虫较多时,可使鳔壁破裂,线虫进入体胶,可从肛门爬出体外。

发病规律
线虫在宿主鳔中成熟产出幼虫或含胚卵,从鳔进入消化道,并排出体外。幼虫被剑水蚤类吞食后,在其血腔中发育,幼鳗吞食蚤类后,幼虫通过肠壁、体腔,最后到达鳔内发育成成虫。从幼虫侵入鳗体到发育成熟大约需1年左右。夏、秋季病鱼容易死亡。

防治方法
病鱼无治疗方法,故以预防为主,可定期泼洒晶体敌百虫,浓度为0.2-0.4毫克/升,杀灭水中剑水蚤和幼虫,能较好地控制此病。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358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