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胶30头与80头的区别

花胶是种名贵滋补食品,男女老少皆宜食用,一般去购买时,卖家都会问你买几头,那花胶30头与80头的区别是什么?

一、花胶30头与80头的区别是什么?

花胶30头与80头的区别是花胶30头是指每500g大约有30个花胶,80头是指每500g大约有80个花胶。一般花胶的头数越小,表示花胶的个头越大,营养越丰富。当然,这也不完全是决定花胶好坏的唯一因素。

二、花胶怎么挑选?

由于花胶是石首鱼类和鳗鱼类的鱼鳔制成的干制品,产量不高,相对来说在市场上的价格也比较昂贵,所以很多不良商家会用其他价格较为低廉的材料制作假的花胶,最常见的有兔耳、猪皮、鱿鱼,甚至制作皮鞋底用的生胶。因此挑选时可参照下面的方法进行:

1、看质地

一般品质好的花胶质地洁净,颜色淡黄,呈半透明状,没有血筋、瘀血等残留物;如果花胶的品质比较差,它的质地就会比较浑浊,可以看到有明显的瘀血残留。

2、闻气味

品质比较好的花胶闻起来味道很淡,没有很重的腥味和臭味;如果花胶的质量比较差,就可以闻到很明显的鱼腥味,甚至臭味。

3、摸干湿

一般质量比较好的花胶干燥程度比较高,在逆光下可以看到手指;而质量差的花胶在灯光下照射时周边透明,中间颜色混浊,这样的花胶一般容易发霉变质。

4、挑年份

一般花胶的颜色越深,代表它越陈旧,而陈年花胶的胶质浓度较少,营养成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更为滋补。

相关推荐

花胶白胶和红胶的区别


红胶是在大规模捕捞过程中挤压挣扎过度充血导致内脏破裂,血液渗透到鱼肚之中,形成大量血丝,色泽偏深红,红胶腥味比白胶大概多出30%。原胶相较红胶血液渗透较少,色泽呈粉红色,腥味也比红胶淡很多。

白胶是少量未受到挤压的鱼从其鱼肚取出的鱼胶,这种鱼胶有着天然的色泽,白胶不是纯白色无血丝,而是相对原胶来说血丝分布极少,几乎没腥味,口感好!只占总产量的5%,稀有珍贵。

每家店的花胶分类不一,所谓原胶、白胶、红胶等等,都是店家自己去区分。所以,消费者自己要看清楚品质,而不是这些花胶的称呼

花胶营养成分极为丰富,主要成分为高级胶原蛋白、多种维生素及钙、锌、铁、硒等多种微量元素。《本草纲目》中记载:花胶能补肾益精,滋养筋脉,能治疗肾虚滑精及产后风痉。

中医认为,花胶味甘、性平,具有养血止血、补肾固精、滋阴养颜等功效。现代研究表明,花胶中含有大量生物分子胶原蛋白,是人体补充、合成蛋白质的原料,且易于吸收和利用。可有效提高免疫力、抑制癌细胞、活化细胞、防止皮肤老化,美容养颜、延年益寿。

花腋鳞头鲉


中文名称花腋鳞头鲉

拉丁名称Sebastapistes nuchalis Gunther

英文名称Spineblotc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鲉亚目

拉丁亚目名Scorpaenoidei

中文科名鲉科

拉丁科名Scorpaenidea

中文属名鳞头鲉属

拉丁属名Sebastapiste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太平洋西部和中部热带海区。我国见于南海诸岛海域。

形态特征
头与体均被栉鳞。头部具中等强度棘。背鳍具7鳍棘。胸鳍有4-7分枝鳍条。

生活习性
暖水性小型鱼类,栖息于近岸珊瑚礁和岸礁间。棘有毒。食甲壳类。体长一般30-56毫米。

海洋生。

农村养猪30头赚多少钱


在农村饲养30头猪,除了成本需要三万元,差不多能赚四万元左右。30头猪还能繁育小猪,所以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利润。不过每个地方的价格会有一些差别,市场行情也会不一样,所以具体的还得看自己的养殖情况。

1、成本费:饲养猪的时候,首先就是选种,一般一头小猪的价格大概在350元左右,30头小猪,需要投入10500元。

小猪在成长的过程中,是不能离开饲料的,一般饲料可以喂一些青菜、胡萝卜,还是比较和糠,这部分的开销其实还是比较便宜的,30头小猪的饲料费,基本上在18000元。

然后还需要每一头猪进行疫苗,其费用差不多在3000元左右。那么合计起来的话,养殖30头猪,需要投入的成本费差不多在31500元。

2、利润:每一头猪,基本上200斤的时候就能出栏了。一头猪能卖2400元,那么30头猪就能卖72000元,那么仅仅30头猪能带来的利润就差不多在40500元左右。

30头猪还能繁育后代,那么除开一些养殖的30头猪,一年之内,还能繁育出许多小猪出来,所以它的后期利润远远是超过了四万元的。

鳞头鳅


[学名]: Lepidocephalus octocirrhus(van Hasselt)
[资源名称]: 鳞头鳅
[形态特征]:
 
身体较短,尾柄长不及尾柄高。吻短钝。前鼻孔短管状,与后鼻孔紧邻。眼位于头的中部。眼下刺分叉,后伸达眼球中部。颏叶发达。须3对,较长。腹鳍基部起点与背鳍基部起点相对,胸鳍前数根鳍条变宽变硬。头侧鳞片成间断分布,躯体被鳞。无侧线。尾鳍后缘平截或近圆弧形。体侧沿中轴有6-12个不规则棕褐色大斑,身体和头部上方具棕褐色斑纹或斑点,尾鳍基上侧有一醒目的黑斑,背、尾鳍具3-5行斜纹。雄性个体偶鳍较长。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云南  [原产地区]:丽江、大理等地  
[气候带]:亚热带,温带
[地理分布]:澜沧江和伊洛瓦底江水系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小型鱼类,生活于山溪、沟渠等砂砾底质的缓流水体

墩头猪


墩头猪(Duntoupig)是海南省东方市农民1949年前从广东、广西等地引进小耳花猪并经过长期选育繁殖形成的一个类群,属两广小花猪。由于该猪原产地在海南省东方市墩头地区,故得名墩头猪。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墩头猪主产区在海南省东方市墩头地区,中心产区为东方市八所镇的墩头、新街、港门、北黎、新北、剪半园、昌义、益兴等沿海村庄(渔村)。其他乡镇农民也有饲养,但数量不多,主要分布于四更、三家、八所镇部分村庄。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东方市位于北纬18o4308~19o1843、东经108o3646~109o0719,地处海南省西南部,东部山区海拔750m以上,最高海拔1530m,西部平原地区海拔50m以下。属热带亚热带地理气候,气温较高,夏季雨量较充沛。据东方市气象局19712000年气象资料记载,年平均气温23~25℃,最高气温36.5℃,最低气温5.8℃;全年无霜期。年降水量为950~1900mm,相对湿度79%。年平均日照时数2628h。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还有玉米、甘薯、木薯等,经济作物主要有香蕉、芒果、西瓜、花生、甘蔗、剑麻、橡胶等。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据调查和有关资料记载,墩头猪是当地居民1949年前(年代无法考证),从广西北海、广东湛江、越南海防等地引入猪种,经长期选育形成的一个适应本地饲养的猪种。也有人认为这一猪种主要来自广西合浦的公馆地区,经本地群众自繁自养,长期选育而成。该猪骨细皮薄,肉质细嫩、鲜美,深受人们喜爱,市场供不应求,故群众饲养积极性极高。据调查,近代该地区从未引进外来猪种进行杂交,其生产繁殖都是采用留子配母或专门饲养公猪户主牵公猪上门为母猪自然交配。一般母猪产仔后20天左右,除选留作种用的小公猪外,其余小公猪全部去势;后备母猪也从同窝仔猪中选留。

墩头猪具有适应性和抗逆性较强的特点。对当地高温、高湿环境适应性较好。经调查,,近50年来未暴发过恶性传染性疫病。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东方市2006年末存栏墩头猪3000头,其中母猪920头、能繁母猪880头、后备母猪40头,成年种公猪9头、后备种公猪4头、仔猪2050头。东方县1982年约存栏墩头猪6000头,其中母猪1200头。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及人文、社会的变迁,墩头猪生产受到一定影响,饲养量逐年下降。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墩头猪体型中等,长短均匀,体质强壮,结构匀称、清秀。头部、腰背、臀部、尾为黑色,腹部、腹侧、四肢为白色,颈部有一条10~15cm宽的白带。头额部有垂直到嘴唇的一条白线(或白斑)。全身白色约占2/3。头小,嘴短,额平直,眼小、有神,耳小、直立、稍向外倾。颈短粗、肌肉丰满,躯体稍长,背腰稍凹。母猪腹部膨大、下垂,部分重胎母猪多数拖地。臀部较丰满。乳头对称排列、发育良好,乳头一般12~14个。四肢短小,蹄壳坚实。尾长、近飞节,尾端呈鱼尾状。肋骨14对,少数为13对。成年公猪睾丸较小,阴囊不明显,獠牙较长但不外露。

2.体重和体尺据2006年调查测定,成年墩头猪体重和体尺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2007年2~5月对墩头猪繁殖性能进行了调查,调查饲养户12户,公猪85~94日龄性成熟,90~97日龄可配种;母猪152~161日龄性成熟,153~162日龄可配种。母猪一年四季都可发情,没有明显的发情季节,发情周期18~21天,妊娠期111~115天;窝产仔数11~14头,窝产活仔数10~13头,最多可达19头(表2)。

2.育肥性能据2006年对农村饲养户的调查,墩头猪具有早熟易肥的特点,一般以20~30日龄小乳猪作为商品(烧烤或白切)。饲养育肥猪的较少,育肥猪采用农村的传统方法饲养。

2006年对5头平均宰前活重82kg的墩头猪进行了屠宰性能测定。2008年测定了1头猪肉质性状,结果见表3。表3墩头猪屠宰性能及肉质性状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尚未建立墩头猪保护区和保种场,未制定保护计划,处于农户自繁自养状态。

墩头猪中心产区从未引进其他猪种进行杂交改良,其体形外貌基本一致,遗传性能稳定,是进行育种研究和医学实验动物培育的良好素材。

五、品种评价

墩头猪具有早熟易肥、产仔数多、抗逆性强、肉质好等优点。今后应加强品种保护,扩大群体数量,同时开展利用研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

团头鲂头槽绦虫病


疾病名称头槽绦虫病

为害对象 团头鲂、鲤鱼
疾病概述
本病原是两广地区草鱼种地方性疾病,近年来,在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河南、黑龙江等省已有发生,并发现团头鲂、鲤鱼种患此病而导致死亡。

病原 为九江头槽绦虫(Bothriocephalus gowkongensis)和马口头槽绦虫(B. opsariichthydiS)。前者为草鱼的病原,后者为团头鲂、鲤的病原。此类绦虫分节、带状。头节有一明显的顶盘和2个较深的吸沟,无颈部,节片分未成熟节片、成熟节片和妊娠节片。成熟和妊娠节片中有50-90个球形睾丸,双翼状卵巢和分布于两侧的小球状卵黄腺,子宫S形,生殖孔开口于节片卵巢之前。

症状
病鱼瘦弱,体黑,无食欲,口常张开。剖开鱼腹可见前肠膨大成囊状,刺破病灶部位,即有大量绦虫涌出,剖开肠道可见虫体和肠道发炎。

发病规律
本虫生活史,经卵、钩球蚴、原尾蚴、裂头购和成虫5个阶段。钩球蚴在水中被剑水蚤吞食后,在剑水蚤体内发育成原尾蚴,剑水蚤被鱼吞食后发育成裂头蚴之后长出节片,形成成虫。草鱼等在鱼苗时即开始感染,不久即开始发病死亡。疾病可持续到秋天,但随着鱼种的生长,到体长大约在10厘米以上时,病情即可缓解,一龄以上鱼不会发生此病。

防治方法
用50克/升的生石灰或20克/升的漂白粉清塘,可杀死剑水蚤和虫卵,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发病池治疗可用晶体敌百虫40克与面粉500克混合制成药面,按鱼每日定量投喂,连续3天;也可用别丁(硫双二氯酚)按与饵料1:400配制成药饵,以鱼体重量5%投喂,每天2次,连喂5天,或用吡喹酮(每千克鱼48毫克),丙硫咪唑(每千克鱼40毫克)混饲,每天2次投喂,连续3天。

屈小旺养牛出栏30头年赚7万


湖南省邵阳县岩口铺镇下马石村农民屈小旺,养牛3年多,每年出栏30头左右,可净赚7万多元。他的主要体会是,养牛要掌握要领。

一是买牛喂。养猪靠自繁自养,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养牛就不行。因为牛1年最多只能产1头仔,产仔周期长,产仔率低,靠自繁自养,发展和见效都很慢。屈小旺养牛是买牛喂,买1头小牛犊,喂几个月到1年时间就可出栏。

二是买好牛。自繁自养,母牛生下什么样的牛犊没法选择,买牛可以看好哪头买哪头。屈小旺认为,好牛的标准是头大方正、四蹄匀称、腿棒粗实,个头不太高,肩背宽圆,嘴阔牙齐。最怕买回的牛多吃料不长肉。

三是挑时卖。人们一般是秋末到冬季卖牛,上半年的小牛喂到下半年卖,大家同时卖价钱就低。屈小旺则是上半年卖牛,上半年比下半年卖每500克毛重要贵两块钱左右,上半年由于卖牛的人少,价钱自然要贵,1头牛能多赚四五百元。

四是巧用料。喂牛用全价饲料成本高,只喂粮食长得慢。屈小旺专门买酿酒房的酒糟或啤酒厂的啤酒糟,再稍加一点玉米,配搭一些青饲料和干稻草做牛饲料。这样牛爱吃肯长,成本也低。花800至1000块钱买头小牛,喂上10个月到1年,大约需要饲料成本1000块钱左右,而一出手就是4000元以上,可净赚2000元。喂酒糟还有个好处,就是牛膘肥体壮抵抗力强,不容易生病。

五是料循环。所谓料循环就是将牛粪喂鱼。因为牛食用的是酒糟、粮食加草料,牛粪中剩余的粗蛋白等养料正好是鱼的最佳饵料,鱼吃了病少,也肯长。屈小旺1年中用腐熟牛粪喂的鱼可卖三四千斤,有效地发挥了牛粪的作用。

(作者联系地址:湖南省邵阳县岩口铺镇政府邮编:422106)

黄鳝缺氧浮头的预防与救治



养鳝,特别是网箱养鳝的技术性较强,对水质的要求比一般鱼类更高,黄鳝在生长过程中,当水体中溶氧量每升低于2毫克时,就会引起缺氧浮头,如果救治不及时,易造成成批死亡。为给鳝鱼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生产上要切实加强鳝池的水质管理,力求确保鳝池“三保持”,即保持水透明度25厘米左右;保持池水有足够的溶氧量;保持池水“肥、嫩、爽、活”,从根本上规避缺氧浮头的成因。因此,在养鳝实践中,要注意从“及早预防”和“紧急救治”两个环节掌握鳝池增氧的一些有效方法。下面就综合介绍这方面的技术:

1.冬季清塘增氧

每年秋末冬初或黄鳝出池后都应及时清理淤泥,因为鳝池中的淤泥是主要的耗氧物,淤泥沉积过多,是缺氧的最大隐患。在清塘后还要撒施生石灰(一般每666.7平方米75千克~100千克)消毒。

2.改善环境增氧

夏秋季由于气温和水温的增高,易造成水体中缺氧。为此,可在池周种藤蔓植物,如南瓜、黄瓜等,让藤蔓爬到池顶架上遮荫,以降低水温。如果无自然生态遮荫条件,应在鳝池顶上搭架,加盖稻草等遮荫。

3.利用机械增氧

水面较大的鳝池一般都要安装增氧机,这是预防鳝池缺氧的有效措施。高温季节,可在凌晨开机1小时~2小时,增加水体溶氧量。

4.植物净水增氧

利用植物净水增氧是养殖鳝鱼特别是网箱养鳝的一项经济而有效的重要措施。方法就是在鳝池内种植适量的水葫芦、水花生等水生植物,这些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大量氧气,增加水中的溶氧量。

5.及时注水增氧

高温季节,特别是养殖密度较大的,一定要经常注意观察鳝池水质变化情况和鳝鱼生长动态,坚持每天向鳝池注入适量新水,排出老水,以保持池水溶氧充足,预防浮头发生。

6.物理净水增氧

当鳝池有缺氧征兆时,要尽快采取措施净水增氧,一般每666.7平方米水面平均水深1米,可用黄泥食盐水(黄泥和食盐各10千克混匀)、黄泥加尿(黄泥10千克加入尿10千克)兑水全池泼洒,这样可迅速改善水质,增加水体中的溶氧量。

7.撒施药物增氧

高温季节,养殖密度大的鳝池易发生缺氧现象,当有缺氧征兆时,亦应进行紧急救治,一般每666.7平方米水面平均水深1米,可用石膏粉3千克~4千克加明矾3千克~5千克化水,食盐10千克化水全池泼洒,利用化学反应释放氧气缓解鱼类浮头。也可用过氧化钙(含有效氧为22%)每666.7平方米水面平均水深1米施用3千克~5千克,施用时将过氧化钙搓成粉末撒入池水,药物入水后与水迅速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氧气,氢氧化钙能增加水体钙质,提高水体pH值,使底质疏松透气,起到改善水质的作用;氧气直接迅速增加水中溶氧,解救鱼类浮头。

8.夜间光照增氧

配合净水增氧和药物增氧,夏夜还要用碘钨灯或较大功率的白炽灯为光源给鳝池增加光照,夜间增加光照,可有效地促进鳝池内浮游植物、水生植物的生长和光合作用,从而达到改善鳝池水质,提高水体溶氧量的目的。

大鳞鳞头鲉


[学名]: Sebastapistes megalepis
[资源名称]: 大鳞鳞头鲉
[外文名]: largescale rosefish
[别名]: 大鳞新棘鲉Neomerinthe megalepis (Fowler, 1938)
 
[形态特征]:
 
背鳍Ⅻ-9;臀鳍Ⅲ-5;胸鳍18~19(少数为20);腹鳍I-5;尾鳍(5~6)+11+(5~6)。侧綫小孔鳞24~25,鳃耙5~6+11~12。 标本体长64~86.8毫米。体为长椭圆形,侧扁,以在第三至五鳍棘处为最高;体长为体高的2.9~3.2倍,体宽的4.7~5.5倍,头长的2.1~2.2倍。尾柄很侧扁,头长约为其长的2.3~2.7倍,其长约为其高的1.6~1.8倍。头稍长大,亦侧扁,棘棱发达;头长约为吻长的4.3~5倍,眼径的3.4~3.9倍。吻长略短于眼径,稍侧扁,背面中央圆凸,在吻突后端的两侧各有一尖的鼻棘,鼻棘与眼间略凹;吻侧在眼前骨的下缘有4棘,前棘为纵棱状,前端很钝,后下棘最尖长。眼稍大,侧位,很高,眼后缘距吻端较距鳃盖膜突的后端略近,眼皮无显明的突起。眼间隔窄,眼径约为其宽的2.4~2.8倍;中央为纵凹沟状,眼间棱显明,左右各一条,无棘,中央相距较近,前后端相距颇远;两侧高凸,为锐棱状,有眼前棘,眼上棘及眼后棘各一个。眼后棘的后方附近有一鼓棘。顶枕部中央平坦而微凹,每侧各有顶棘及项背棘一个。眼后棱显明,前段位眼的后缘,有2~3小棘;中段及后段各有一个棱状棘,后段的稍上方尚有一小棘。眼下棱有4个锐棘。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距眼较距吻端近,后缘有一羽状皮貭突起;后鼻孔位眼前棘基部的边缘。口稍大,前位,斜形,闭合时下颌较上颌在前端略较长。前颌骨能伸缩,前端中央为凹刻状。上颌骨后端外露,很宽,约达瞳孔后缘与眼后缘之间。下颌骨的下方,每侧各有4个小孔,在连合处向前下方更有一骨貭突起。下唇较肥厚,而上唇很薄弱。上下颌、犁骨及腭骨均有绒状牙群;犁骨牙群连成短八字形;腭骨牙群为纵纹状,较犁骨牙群甚长。舌肥厚,游离,而前端为尖突起状。无须,而在眼上棘,眼前骨的下缘及前鳃盖骨的后下缘,均有皮貭须状突起;眼上棘的皮貭突起很细长,长约为眼径的1/2。前鳃盖骨缘有4棘,上棘最尖长,位于眼下棱正后方的附近。主鳃盖骨有2棘,且后方有发达的鳃盖膜突起。肱棱圆板状,无棘。侧綫的正前方附近有一肩棘。鳃盖膜分离或基端微连,与峡部亦不相连。鳃盖条7。鳃孔侧位,宽大,前下端约达瞳孔前缘的下方。第四鳃弓后方无裂孔;第一鳃弓有鳃耙2行,最长鳃耙约为鳃丝长的2/3~5/6;鳃丝亦稍短,仅约为眼径的2/3。假鳃发达。肛门距吻端约为距尾鳍基的1.5~1.7倍。 鳞栉状,中等大,分布于眼下方,眼后,头背侧及体各处,在体侧约有42横行;胸鳍基后上方的体侧鳞近似方形,前基端约有辐状纹9条,后缘约有栉刺34个;胸赡基端及尾鳍基端的附近亦有鳞。侧綫一条,在尾柄为侧中位,向前渐稍高,在胸鳍基的上方更呈弯弧状。 背鳍2个,中间有一深的凹刻;第一背鳍鳍棘发达,约始于项背棘与鳃盖膜突后端的正中间,鳍棘上端均稍突出,以第四鳍棘为最长,头长约为其长的2.3~2.8倍,以第十一鳍棘为最短;第二背鳍很短,第四鳍条最长,约等于最长背鳍棘,后方鳍条略伸达尾鳍基,最后一鳍条自基端分为叉状。臀鳍短,始于第二背鳍前端的下方;第二鳍棘很发达,头长约为其长的2.3~2.6倍,其长约为第一鳍棘的3倍;鳍条均分枝,第一鳍条最长,约等于第二鳍棘,后方鳍条略伸不到尾鳍基。胸鳍位侧中綫的下方,圆形;上方除第一至二鳍条外,有8~9鳍条分枝,下方8~10鳍条既不分枝,亦不独立;第十至十一鳍条最长,头长约为其长的1.5~1.8倍,后端略伸过肛门。腹鳍胸位,始于胸鳍下端的正下方;鳍棘发达,长约为第一鳍条的2/3;第二或三鳍条最长,头长约为其长的1.7~2倍,第五鳍条有1/3与体壁相连。尾鳍为圆截形,长约等于胸鳍。 头体均为红色,腹侧较淡;背侧常在背鳍第4~6、7~8、10~12鳍棘及第7~9鳍条的下方附近,有不显明的稍淡形圆斑;头背侧在左右眼上棘间及顶棘后端之间,各有一条稍暗的横纹。各鳍亦红色;背鳍似有一不显明的稍暗色纵纹,在第七至十一鳍棘间更似一大斑状;在臀鳍鳍条部的中央常有一暗斑;尾鳍常有很微小的红点。鳃腔及腹膜均为淡黄色。 胃长大,底部后端似圆锥形,长略不及体长的l/5。幽门盲囊4个。肠有2个大折弯,长较体长的1/2稍长。左肝细弱,弯刀状,长略大于体长的1/5;右肝很短。鳔很弱小,为小球状。生殖腺尚很不发达。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东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我国海南岛到菲律宾的海中。于闸坡、清澜港、新村、三亚等处,在冬季及春初的底拖网中常可遇到。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为西太平洋热带海中,水深约62~82米的近底层小型海角。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415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