墩头猪

墩头猪(Duntoupig)是海南省东方市农民1949年前从广东、广西等地引进小耳花猪并经过长期选育繁殖形成的一个类群,属两广小花猪。由于该猪原产地在海南省东方市墩头地区,故得名墩头猪。

一、一般情况

(一)中心产区及分布

墩头猪主产区在海南省东方市墩头地区,中心产区为东方市八所镇的墩头、新街、港门、北黎、新北、剪半园、昌义、益兴等沿海村庄(渔村)。其他乡镇农民也有饲养,但数量不多,主要分布于四更、三家、八所镇部分村庄。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东方市位于北纬18o4308~19o1843、东经108o3646~109o0719,地处海南省西南部,东部山区海拔750m以上,最高海拔1530m,西部平原地区海拔50m以下。属热带亚热带地理气候,气温较高,夏季雨量较充沛。据东方市气象局19712000年气象资料记载,年平均气温23~25℃,最高气温36.5℃,最低气温5.8℃;全年无霜期。年降水量为950~1900mm,相对湿度79%。年平均日照时数2628h。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还有玉米、甘薯、木薯等,经济作物主要有香蕉、芒果、西瓜、花生、甘蔗、剑麻、橡胶等。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据调查和有关资料记载,墩头猪是当地居民1949年前(年代无法考证),从广西北海、广东湛江、越南海防等地引入猪种,经长期选育形成的一个适应本地饲养的猪种。也有人认为这一猪种主要来自广西合浦的公馆地区,经本地群众自繁自养,长期选育而成。该猪骨细皮薄,肉质细嫩、鲜美,深受人们喜爱,市场供不应求,故群众饲养积极性极高。据调查,近代该地区从未引进外来猪种进行杂交,其生产繁殖都是采用留子配母或专门饲养公猪户主牵公猪上门为母猪自然交配。一般母猪产仔后20天左右,除选留作种用的小公猪外,其余小公猪全部去势;后备母猪也从同窝仔猪中选留。

墩头猪具有适应性和抗逆性较强的特点。对当地高温、高湿环境适应性较好。经调查,,近50年来未暴发过恶性传染性疫病。

(二)群体数量和变化情况

东方市2006年末存栏墩头猪3000头,其中母猪920头、能繁母猪880头、后备母猪40头,成年种公猪9头、后备种公猪4头、仔猪2050头。东方县1982年约存栏墩头猪6000头,其中母猪1200头。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及人文、社会的变迁,墩头猪生产受到一定影响,饲养量逐年下降。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墩头猪体型中等,长短均匀,体质强壮,结构匀称、清秀。头部、腰背、臀部、尾为黑色,腹部、腹侧、四肢为白色,颈部有一条10~15cm宽的白带。头额部有垂直到嘴唇的一条白线(或白斑)。全身白色约占2/3。头小,嘴短,额平直,眼小、有神,耳小、直立、稍向外倾。颈短粗、肌肉丰满,躯体稍长,背腰稍凹。母猪腹部膨大、下垂,部分重胎母猪多数拖地。臀部较丰满。乳头对称排列、发育良好,乳头一般12~14个。四肢短小,蹄壳坚实。尾长、近飞节,尾端呈鱼尾状。肋骨14对,少数为13对。成年公猪睾丸较小,阴囊不明显,獠牙较长但不外露。

2.体重和体尺据2006年调查测定,成年墩头猪体重和体尺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繁殖性能2007年2~5月对墩头猪繁殖性能进行了调查,调查饲养户12户,公猪85~94日龄性成熟,90~97日龄可配种;母猪152~161日龄性成熟,153~162日龄可配种。母猪一年四季都可发情,没有明显的发情季节,发情周期18~21天,妊娠期111~115天;窝产仔数11~14头,窝产活仔数10~13头,最多可达19头(表2)。

2.育肥性能据2006年对农村饲养户的调查,墩头猪具有早熟易肥的特点,一般以20~30日龄小乳猪作为商品(烧烤或白切)。饲养育肥猪的较少,育肥猪采用农村的传统方法饲养。

2006年对5头平均宰前活重82kg的墩头猪进行了屠宰性能测定。2008年测定了1头猪肉质性状,结果见表3。表3墩头猪屠宰性能及肉质性状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尚未建立墩头猪保护区和保种场,未制定保护计划,处于农户自繁自养状态。

墩头猪中心产区从未引进其他猪种进行杂交改良,其体形外貌基本一致,遗传性能稳定,是进行育种研究和医学实验动物培育的良好素材。

五、品种评价

墩头猪具有早熟易肥、产仔数多、抗逆性强、肉质好等优点。今后应加强品种保护,扩大群体数量,同时开展利用研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

相关推荐

从一头猪起步,科学种养尝甜头


现在的农村青年,大多认为在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难有作为,总想着到外地或本地企业打工赚钱,觉得比较有面子。而兴宁市宁中镇大莹村村民何文辉,却从外地打工返回家乡,干起了养猪、养番鸭、种人家荒芜的水田等农活,一家老小六口,日子越过越好,最近还加建了两层140平方米的新房。

为尽孝回乡搞种养

何文辉今年45岁,中等身材,看上去皮肤稍赤但很结实。从1992年开始到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街派出所做保安工作,因为工作认真负责,还被单位两次评为先进个人。1999年,由于当时父母已60多岁,且身体不好,为了照顾年事渐高的父母,何文辉毅然辞去保安工作回到了家乡。

刚回到家,他主要从事家电安装工作,2001年与在兴城东岳宫卖衣服的李清英结婚。结婚后,他们看到村里有不少荒芜的水田,觉得在农村搞种养也不会没钱赚,又还可以照顾老小。于是,从2007年开始,他们便干起了养猪、养番鸭、养鸡、种人家荒芜的水田等农活。

勤劳好学事业日兴

大家都知道,搞种养一是又苦又累,二是受天气等自然条件影响较大。何文辉夫妻吃苦耐劳,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从养一头母猪开始,逐年不断发展。2013年,花了4万多元扩建猪栏。现在,存栏大小肉猪50多头、母猪7头、番鸭2300多只、鸡100多只,耕种水稻8亩。他们饲养的肉猪、番鸭吃的饲料从不添加任何激素,饮的水是和山水库下面清澈的水,因此,他们的肉猪、番鸭虽饲养期相对较长,但肉质鲜美。肉猪在本地销售,番鸭被福建商户包销,且价格比本地略高。

据何文辉介绍,养那么多牲畜,又种水稻,比较辛苦,但为了节省成本,他们没有请帮工,完全靠夫妻俩齐心协力,勤勤恳恳支撑。笔者问,多年来种养顺利不顺利?他说,还算顺利,主要是自己逐渐掌握了种养的技术。原来,何文辉虽然没有上大学,但他善于学习和钻研,房间里摆着的书有《养猪一百例》《猪病防治》《常见病药物手册》《养鸭技术》等等,遇到问题就看书或查电脑。现在,牲畜有病都是他自己开药打针,而且周围群众的牲畜有病都喜欢请他帮忙。

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加上科学种养让何文辉夫妻尝到了甜头,他们高兴地说,以后在种养上要干出一番天地,养猪争取年出栏量达到200头,水稻种植准备发展到15至20亩,尽量将河背村民丢荒的水田复耕。

为人诚实热心公益

在笔者走访中,老家离何文辉家不远的梅州市人大代表李保桓对何文辉赞赏有加,说他不仅勤劳好学,而且为人诚实热心公益。

村中有一段80多米的村道,原来路面不足2米宽,去年6月,何文辉和侄子出资把路面拓宽至3米多,方便了村民的通行。去年4月,村里搞平安工程,村道装了两个监控摄像头,每月的电费都是他负责缴交的。和山水库下面的水闸,水库管理处以前要出钱请人看管,何文辉的养鸭场就在附近,便提出自己义务看管水闸。每遇到大雨或暴雨,杂物堵塞水闸上游的河道,他都主动下河帮助清理堵塞物。在何文辉看来,这些都是举手之劳的小事,于人于己都方便,何乐而不为?

鳞头鳅


[学名]: Lepidocephalus octocirrhus(van Hasselt)
[资源名称]: 鳞头鳅
[形态特征]:
 
身体较短,尾柄长不及尾柄高。吻短钝。前鼻孔短管状,与后鼻孔紧邻。眼位于头的中部。眼下刺分叉,后伸达眼球中部。颏叶发达。须3对,较长。腹鳍基部起点与背鳍基部起点相对,胸鳍前数根鳍条变宽变硬。头侧鳞片成间断分布,躯体被鳞。无侧线。尾鳍后缘平截或近圆弧形。体侧沿中轴有6-12个不规则棕褐色大斑,身体和头部上方具棕褐色斑纹或斑点,尾鳍基上侧有一醒目的黑斑,背、尾鳍具3-5行斜纹。雄性个体偶鳍较长。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云南  [原产地区]:丽江、大理等地  
[气候带]:亚热带,温带
[地理分布]:澜沧江和伊洛瓦底江水系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小型鱼类,生活于山溪、沟渠等砂砾底质的缓流水体

团头鲂头槽绦虫病


疾病名称头槽绦虫病

为害对象 团头鲂、鲤鱼
疾病概述
本病原是两广地区草鱼种地方性疾病,近年来,在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河南、黑龙江等省已有发生,并发现团头鲂、鲤鱼种患此病而导致死亡。

病原 为九江头槽绦虫(Bothriocephalus gowkongensis)和马口头槽绦虫(B. opsariichthydiS)。前者为草鱼的病原,后者为团头鲂、鲤的病原。此类绦虫分节、带状。头节有一明显的顶盘和2个较深的吸沟,无颈部,节片分未成熟节片、成熟节片和妊娠节片。成熟和妊娠节片中有50-90个球形睾丸,双翼状卵巢和分布于两侧的小球状卵黄腺,子宫S形,生殖孔开口于节片卵巢之前。

症状
病鱼瘦弱,体黑,无食欲,口常张开。剖开鱼腹可见前肠膨大成囊状,刺破病灶部位,即有大量绦虫涌出,剖开肠道可见虫体和肠道发炎。

发病规律
本虫生活史,经卵、钩球蚴、原尾蚴、裂头购和成虫5个阶段。钩球蚴在水中被剑水蚤吞食后,在剑水蚤体内发育成原尾蚴,剑水蚤被鱼吞食后发育成裂头蚴之后长出节片,形成成虫。草鱼等在鱼苗时即开始感染,不久即开始发病死亡。疾病可持续到秋天,但随着鱼种的生长,到体长大约在10厘米以上时,病情即可缓解,一龄以上鱼不会发生此病。

防治方法
用50克/升的生石灰或20克/升的漂白粉清塘,可杀死剑水蚤和虫卵,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发病池治疗可用晶体敌百虫40克与面粉500克混合制成药面,按鱼每日定量投喂,连续3天;也可用别丁(硫双二氯酚)按与饵料1:400配制成药饵,以鱼体重量5%投喂,每天2次,连喂5天,或用吡喹酮(每千克鱼48毫克),丙硫咪唑(每千克鱼40毫克)混饲,每天2次投喂,连续3天。

大鳞鳞头鲉


[学名]: Sebastapistes megalepis
[资源名称]: 大鳞鳞头鲉
[外文名]: largescale rosefish
[别名]: 大鳞新棘鲉Neomerinthe megalepis (Fowler, 1938)
 
[形态特征]:
 
背鳍Ⅻ-9;臀鳍Ⅲ-5;胸鳍18~19(少数为20);腹鳍I-5;尾鳍(5~6)+11+(5~6)。侧綫小孔鳞24~25,鳃耙5~6+11~12。 标本体长64~86.8毫米。体为长椭圆形,侧扁,以在第三至五鳍棘处为最高;体长为体高的2.9~3.2倍,体宽的4.7~5.5倍,头长的2.1~2.2倍。尾柄很侧扁,头长约为其长的2.3~2.7倍,其长约为其高的1.6~1.8倍。头稍长大,亦侧扁,棘棱发达;头长约为吻长的4.3~5倍,眼径的3.4~3.9倍。吻长略短于眼径,稍侧扁,背面中央圆凸,在吻突后端的两侧各有一尖的鼻棘,鼻棘与眼间略凹;吻侧在眼前骨的下缘有4棘,前棘为纵棱状,前端很钝,后下棘最尖长。眼稍大,侧位,很高,眼后缘距吻端较距鳃盖膜突的后端略近,眼皮无显明的突起。眼间隔窄,眼径约为其宽的2.4~2.8倍;中央为纵凹沟状,眼间棱显明,左右各一条,无棘,中央相距较近,前后端相距颇远;两侧高凸,为锐棱状,有眼前棘,眼上棘及眼后棘各一个。眼后棘的后方附近有一鼓棘。顶枕部中央平坦而微凹,每侧各有顶棘及项背棘一个。眼后棱显明,前段位眼的后缘,有2~3小棘;中段及后段各有一个棱状棘,后段的稍上方尚有一小棘。眼下棱有4个锐棘。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距眼较距吻端近,后缘有一羽状皮貭突起;后鼻孔位眼前棘基部的边缘。口稍大,前位,斜形,闭合时下颌较上颌在前端略较长。前颌骨能伸缩,前端中央为凹刻状。上颌骨后端外露,很宽,约达瞳孔后缘与眼后缘之间。下颌骨的下方,每侧各有4个小孔,在连合处向前下方更有一骨貭突起。下唇较肥厚,而上唇很薄弱。上下颌、犁骨及腭骨均有绒状牙群;犁骨牙群连成短八字形;腭骨牙群为纵纹状,较犁骨牙群甚长。舌肥厚,游离,而前端为尖突起状。无须,而在眼上棘,眼前骨的下缘及前鳃盖骨的后下缘,均有皮貭须状突起;眼上棘的皮貭突起很细长,长约为眼径的1/2。前鳃盖骨缘有4棘,上棘最尖长,位于眼下棱正后方的附近。主鳃盖骨有2棘,且后方有发达的鳃盖膜突起。肱棱圆板状,无棘。侧綫的正前方附近有一肩棘。鳃盖膜分离或基端微连,与峡部亦不相连。鳃盖条7。鳃孔侧位,宽大,前下端约达瞳孔前缘的下方。第四鳃弓后方无裂孔;第一鳃弓有鳃耙2行,最长鳃耙约为鳃丝长的2/3~5/6;鳃丝亦稍短,仅约为眼径的2/3。假鳃发达。肛门距吻端约为距尾鳍基的1.5~1.7倍。 鳞栉状,中等大,分布于眼下方,眼后,头背侧及体各处,在体侧约有42横行;胸鳍基后上方的体侧鳞近似方形,前基端约有辐状纹9条,后缘约有栉刺34个;胸赡基端及尾鳍基端的附近亦有鳞。侧綫一条,在尾柄为侧中位,向前渐稍高,在胸鳍基的上方更呈弯弧状。 背鳍2个,中间有一深的凹刻;第一背鳍鳍棘发达,约始于项背棘与鳃盖膜突后端的正中间,鳍棘上端均稍突出,以第四鳍棘为最长,头长约为其长的2.3~2.8倍,以第十一鳍棘为最短;第二背鳍很短,第四鳍条最长,约等于最长背鳍棘,后方鳍条略伸达尾鳍基,最后一鳍条自基端分为叉状。臀鳍短,始于第二背鳍前端的下方;第二鳍棘很发达,头长约为其长的2.3~2.6倍,其长约为第一鳍棘的3倍;鳍条均分枝,第一鳍条最长,约等于第二鳍棘,后方鳍条略伸不到尾鳍基。胸鳍位侧中綫的下方,圆形;上方除第一至二鳍条外,有8~9鳍条分枝,下方8~10鳍条既不分枝,亦不独立;第十至十一鳍条最长,头长约为其长的1.5~1.8倍,后端略伸过肛门。腹鳍胸位,始于胸鳍下端的正下方;鳍棘发达,长约为第一鳍条的2/3;第二或三鳍条最长,头长约为其长的1.7~2倍,第五鳍条有1/3与体壁相连。尾鳍为圆截形,长约等于胸鳍。 头体均为红色,腹侧较淡;背侧常在背鳍第4~6、7~8、10~12鳍棘及第7~9鳍条的下方附近,有不显明的稍淡形圆斑;头背侧在左右眼上棘间及顶棘后端之间,各有一条稍暗的横纹。各鳍亦红色;背鳍似有一不显明的稍暗色纵纹,在第七至十一鳍棘间更似一大斑状;在臀鳍鳍条部的中央常有一暗斑;尾鳍常有很微小的红点。鳃腔及腹膜均为淡黄色。 胃长大,底部后端似圆锥形,长略不及体长的l/5。幽门盲囊4个。肠有2个大折弯,长较体长的1/2稍长。左肝细弱,弯刀状,长略大于体长的1/5;右肝很短。鳔很弱小,为小球状。生殖腺尚很不发达。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东海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分布于我国海南岛到菲律宾的海中。于闸坡、清澜港、新村、三亚等处,在冬季及春初的底拖网中常可遇到。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为西太平洋热带海中,水深约62~82米的近底层小型海角。

长臂囊头鲉


[学名]: Setarches longimanus
[资源名称]: 长臂囊头鲉
[外文名]: red smooth scorpionfish
[别名]: 囊头鲉
 
[形态特征]:
 
背鳍Ⅻ-10;臀鳍Ⅲ-5;胸鳍2+13+8;腹鳍I-5;尾鳍7+12+7。侧綫小孔约26个,鳞约11/42;鳃耙外行3+16(下7个为痕状),内行3+11个。体长椭圆形,中等侧扁,以第一背鳍前端体最高;体长为体高的3~3.1倍,体宽的4.4倍,头长的2.3倍。尾柄很侧扁,头长为其长的2.5倍,其长为其高的1.8倍。头稍大,略侧扁;骨棱很低,棘弱小;头背侧的骨棱间及沿眼下棱与前鳃盖骨缘,均有发达的粘液囊;头长为吻长的3倍,眼径的5.3倍。吻稍大,背面圆凸,鼻棘极钝小,鼻棘与眼之间无凹剔;眼前骨有4~5个低的辐状棱,仅在下缘有3个尖棘,分别伸向前方、下方及后下方。眼中等大,位头侧的上方;眼后缘约位吻端到鳃盖膜突后端的正中间。眼间隔很宽,约为眼径的1.4倍;中央微圆凸,眼间棱较两侧略高,无棘突;眼上方仅有一眼前棘。顶枕部平坦,左右各有一低的顶枕棱,棱后端有一低短的项背棘;棱前端的稍外方有一小的鼓棘。眼后棱有前后两段,后段的末端有一低短棘。眼下棱显著而无棘突。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距眼较距吻突略近;前鼻孔的后缘及后鼻孔的前缘,各有一个半管状膜貭短突起。口稍大,前位,略斜。前颌骨能伸缩,连合处为小凹刻状,其后有一粗短的吻突。上颌骨外露,后端宽,闭合时约达眼后缘附近的下方。下颌骨在下方约有3~4个小孔,连合处的下方微圆凸。上下颌,犁骨及腭骨均有短绒状牙齿;犁骨牙群为横人字形;腭骨牙群为斜带状,不与犁骨牙群相连。舌前端稍尖窄,游离。唇薄,仅下唇的两侧肥厚。无须及皮貭突起。前鳃盖骨角有4棘,上方第二棘最长大,下方第四棘最小。主鳃盖骨有2尖棘,下棘为水平形,上棘略斜向后上方,2棘的基部均为棱状。胸鳍基上方的肱棘及侧綫前方的肩棘均钝短。鳃孔宽大,侧位,下端向前约达眼前缘附近的下方。鳃盖膜分离,与峡部微连。鳃盖条7。鳃4对;第四鳃弓后方有一小裂孔;第一鳃弓有鳃耙2行,内行鳃耙均短小,外行者下方7个为痕状,下肢上端一鳃耙最长,长扁形,内缘短绒状,其长微短于鳃丝,鳃丝长约为眼径的1/2。假鳃显明。肛门距吻端约为距尾鳍基的2倍。 除头的背面,头侧的前半部及主鳃盖骨棘的下方外,头侧及体的各处均有很小的圆鳞;沿侧綫的上侧约有鳞90横行;侧綫本身处无鳞,仅约有26个小孔;胸鳍基后上方的体侧鳞似卵圆形,基端较宽且约有4~5条辐状纹;胸鳍及尾鳍在基端附近亦有鳞。侧綫一条,在尾柄后半部为侧中位,向前渐较高。 背鳍2个,中间有一深凹刻;第一背鳍始于鳃盖膜突后端的稍前方,鳍棘稍短,第四鳍棘最长,头长为其长的3.5倍,第十一鳍棘最短,长仅约为眼径的1/3,第一鳍棘亦短,微长于1/2眼径;第二背鳍短圆形,第三鳍条最长,头长约为其长的2.9倍,后方鳍条伸不到尾鳍基,第十鳍条自基端分为叉状。臀鳍短,始于第-至二背鳍条的下方;鳍棘发达,第三鳍棘最长,约等于最长背鳍棘;第一鳍条最长,约等于最长背鳍条,第五鳍条自基端分为叉状。胸鳍位侧中綫的下方;中等大,圆形,上方第三至十五鳍条分枝,第十一至十二鳍条最长,略伸不到臀鳍基,头长约为其长的1.4倍,下方无独立鳍条。腹鳍始于胸鳍基的稍前方;鳍棘长约为头长的1/3;第一鳍条最长,等于最长背鳍条,第五鳍条约1/2与体壁相连。尾鳍截形,后端中央微凹,中央12鳍条分枝,头长为尾鳍长的1.7倍。 头体均为红色;背侧较暗,在背鳍第六、七、九及十一鳍棘和第三至四、五至六及七至九鳍条的下方,各有一个较暗的斜纹。各鳍均为红色,第一背鳍膜在上缘附近略较暗。口腔及舌为黄色或红色。鳃腔在后缘为黄色或红色,而在口腔的后上方及咽部的后端为灰褐色。
 
 
[原产国家]:中国[原产地区]:中国东海  
[气候带]:亚热带
[地理分布]:中国(南海、东海),日本,安达曼海。  
[水域环境]:海水  
[生活习性]:
深海底的; 深度上下限 180 704 m

[鱼鲞]头鲉


中文名称[鱼鲞]头鲉

拉丁名称Polycaulus uranoscopus (Bloch et Steindachner)

异名Trachicephalus uranoscopus (Bloch Schneider, 1801)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鲉亚目

拉丁亚目名Scorpaenoidei

中文科名毒鲉科

拉丁科名Synanceiidae

中文属名[鱼鲞]头鲉属

拉丁属名Polycaul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东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圆柱形,后部侧扁,头粗短,无鼻棘,眼很小,上侧位,眶前骨具4棘突,前鳃盖骨4棘,鳃盖骨2棘,口中大,上位,直裂,体无鳞,背鳍连续,具11-12鳍棘、12-14鳍条。臀鳍无鳍棘,具14-16鳍条。背、臀鳍最后一鳍条均有鳍膜连于尾柄部,胸鳍宽圆,15鳍条,无游离鳍条。腹鳍胸位,I-5,尾鳍圆形,各鳍鳍条均不分支。体暗棕色,散具小黑斑和灰白色斑点,各鳍深灰色,常具白斑,尾鳍后缘白色。

生活习性
暖水性海(洋)生。

座头鲸


中文名称座头鲸

拉丁名称Megaptera novaeangliae Borowski

英文名称Humpback whale

异名长翅鲸、驼背鲸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哺乳纲

拉丁纲名Mammalia

中文目名鲸目

拉丁目名Cetacea

中文亚目名须鲸目亚目

拉丁亚目名Mystaceta

中文科名须鲸科

拉丁科名Balaenopteridae

中文属名座头鲸属

拉丁属名Megaptera

品种描述

形态特征
体型短而肥硕,头部由呼吸孔至吻端沿中央线,以及上下颌两侧生有多数皮质瘤,背鳍小,后缘无凹。鳍肢特别大,全长约近体长的1/3,为鲸类中最大者,其前缘似钝锯齿状。尾鳍两叶宽约占体长的33%,后缘呈钝锯齿状。腹部的褶沟宽,约有20条左右,终止于脐的前方。背部黑色,并有黑色斑纹,腹部白色。各海区产座头鲸的体色变异很大。鲸须每侧有300-360片,须板灰黑色,前端为灰白色,须毛呈浅黄色。

生活习性
海(洋)生。

繁殖习性
座头鲸结群不大,通常成对伴游。喜栖游近海岸或进入浅湾。游泳速度较慢,一般每小时5-6海里;远距离移动时7-8海里;受惊后每小时可达12海里。呼吸和潜水运动很独特,呼吸时喷起的雾柱短粗,顶端散开如球形,高约5-6米。通常连续呼吸5-7次,每次间隔6-7秒。大潜能水时间4-6分钟,有时可长达15分钟。远游时每隔5-10分钟呼吸1-2次。第一次呼吸时力强,同时露出吻端、头及背部;最后一次呼气喷出的雾柱最小,随之即行大潜水。该时把头疖及带有背鳍的脊部大部分露出水面,猛烈弓曲,头部急转向下,同时尾鳍全部露出水面,摇摆2-3次,而后深潜水中。成群流动时,常常把肥大的体躯跃出水面,并用鳍肢拍打水面。雌雄之间及母仔鲸之间具有强烈的眷恋之情,不忍舍弃受伤的同伴或仔鲸,特别是母鲸对仔鲸的眷恋尤甚。座头鲸成年雌鲸大于雄鲸。台湾海区捕获鲸平均体长:

雌鲸为12.72米,雄鲸12.42米,北太平洋的种群多在冬春季交配,延续时间较长;妊娠率较其他种类鲸为高;妊娠期11-12个月。产仔期也多在冬春季,新生仔鲸体长4.5-5米。哺乳期约半年,离乳时体长可达8米。性成熟年龄为4-5年。性成熟体长雌鲸为11.4-12米,雄鲸11.1-11.5米。一般2年产仔一次,每产一胎,偶有多胎。食饵主要为磷虾,也摄食集群性小型鱼类。

产地:

座头鲸在各大洋均有分布,尤以南极水域为多。太平洋以白令海及阿拉开斯加近海数量较多;亚洲侧的鄂霍茨克海、日本海、日本太平洋沿岸、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水域均有分布。

保护措施
国际协议已列为禁捕鲸种。中国南方海区1960年已经终止了捕鲸,黄海区也于1981年起不再猎捕座头鲸。
资源现状
有计划的猎捕始自19世纪80年代。全世界座头鲸的产量在1911-1912年12829头,到1963-1964年获318头。北太平洋资源数量原有15000头,现已急剧减少,剩数百头;黄海区日本捕获最多的1930年为10头,台湾最多也只获60头,现已无获,广东大亚湾57-58年获13头,60年后再未发现。

团头鲂


中文名称 团头鲂
拉丁名称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Yih
英文名称 bluntnose black bream,Wuchang bream(Wuchang fish)
地方名称 团头鲂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鲂属
拉丁属名 Megalobrama Dybowsky,1792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体长为体高的2.3~2.5倍,为头长的4.2~4.6倍,为尾柄长的10.5~11.6倍,为尾柄高的8.6~9.2倍.头长为吻长的3.2~4.1倍,为眼径的3.1~3.6倍,为眼间隔的2.6~2.8倍.尾柄长小于尾柄高.头较小.吻短.眼间隔宽平.鼻孔在眼上缘的前方.口中等大;上下颌等长,无角质缘.唇稍厚,左右下唇褶部连续.鳃孔中等大.腮耙排列稀疏.下咽齿齿面斜平.侧线线弧形,纵贯体侧中部稍下方.背鳍末根硬刺后缘光滑,其长稍小于头长;起点约在吻端至尾鳍基间的中点.臀鳍起点在背鳍基部末端稍后下方.胸鳍短,不伸达腹鳍起点.腹鳍不伸达肛门.尾鳍下叶稍长.肛门在臀鳍前方.体背灰黑色,腹部灰白色.体侧鳞片基部灰白色,边缘灰黑色,沿体侧有若干纵列的黑色条纹.各鳍青灰色.
生活习性 常栖息于湖泊的中下层,喜底质为淤泥并生长有沉水植物的静止水体.

团头鲂产卵期一般比鲤、鲫鱼稍晚,但比草、鲢鱼为早。在长江中游地区为4月下旬5月下旬。在二、三月最好把雌雄鱼分开饲养。繁殖习性与鲤、鲫鱼相似,卵亦为粘性。培育得好的亲鱼能在池塘中自然产卵。不能自然产卵的雌鱼可注射鲤鱼脑下垂体23个/公斤或绒毛膜促性腺激素6001200单位/公斤进行催产;雄鱼用量减半。产卵鱼池的面积以0.31.0亩,水深0.81.0米为宜。池中悬挂用棕榈片或柳树须根扎成的鱼巢,命名其浮在水中。亲鱼按雌雄1:2或2:3之比放入产卵池(4月下旬至5月上旬晴朗天气),施以微弱而持续的流水刺激,一般次日早晨即产。如果不产,可将池水放低至30厘米左右,让阳光曝晒至下4时后再灌水。这样反复进行,直到其产卵为止。

花胶30头与80头的区别


花胶是种名贵滋补食品,男女老少皆宜食用,一般去购买时,卖家都会问你买几头,那花胶30头与80头的区别是什么?

一、花胶30头与80头的区别是什么?

花胶30头与80头的区别是花胶30头是指每500g大约有30个花胶,80头是指每500g大约有80个花胶。一般花胶的头数越小,表示花胶的个头越大,营养越丰富。当然,这也不完全是决定花胶好坏的唯一因素。

二、花胶怎么挑选?

由于花胶是石首鱼类和鳗鱼类的鱼鳔制成的干制品,产量不高,相对来说在市场上的价格也比较昂贵,所以很多不良商家会用其他价格较为低廉的材料制作假的花胶,最常见的有兔耳、猪皮、鱿鱼,甚至制作皮鞋底用的生胶。因此挑选时可参照下面的方法进行:

1、看质地

一般品质好的花胶质地洁净,颜色淡黄,呈半透明状,没有血筋、瘀血等残留物;如果花胶的品质比较差,它的质地就会比较浑浊,可以看到有明显的瘀血残留。

2、闻气味

品质比较好的花胶闻起来味道很淡,没有很重的腥味和臭味;如果花胶的质量比较差,就可以闻到很明显的鱼腥味,甚至臭味。

3、摸干湿

一般质量比较好的花胶干燥程度比较高,在逆光下可以看到手指;而质量差的花胶在灯光下照射时周边透明,中间颜色混浊,这样的花胶一般容易发霉变质。

4、挑年份

一般花胶的颜色越深,代表它越陈旧,而陈年花胶的胶质浓度较少,营养成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更为滋补。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293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